审计文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4: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审计文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审计文化

篇(1)

1、审计文化属于管理类文化

文化可以与生产活动有关,可以与社会活动有关,可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在人类发展的较高级阶段,还必然与管理活动有关。审计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是一种对活动和经济生活的管理行为,因而由此而产生的审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从社会角度讲,国家审计是对政府的管理,民间审计是对资本市场的管理,内部审计则是对各种类型组织的管理。

2、审计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

审计是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是一种监督和证明性质的管理控制活动。一般而言,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要使经济责任受托人忠实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就必然要赋予其一定的职权。在这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权责关系中,权力和责任应该是对称的,否则就会出现滥用职权,疏于责任,损害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利益的现象。为了保障这种权责关系的顺利实现,古今中外的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都想通过立法定制来建立一种制约经济责任受托人的机制,通过专业的监督和证明活动,来维护这种权责关系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际上,审计活动就是为解决这个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因而它是一种制度文化。也正是因为如此,审计文化中制度层面的才显得十分丰富。

3、审计文化的结构以精神元素为主

审计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也无关,因此物质元素不多。审计活动是脑力劳动,是智力作业,因此无需使用更多的实物工具和用具,这也是审计文化中物质元素稀少的原因之一。审计文化与财政文化、文化、贸易文化和文化等同属于管理类文化。由于各种管理活动内容相关,因而所使用的工具和用具也相近。因此审计文化的物质元素与管理类文化的物质元素基本相同,这是造成审计文化的专属物质元素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由于审计文化的专属物质元素极少,因而审计文化是以精神元素为主。但这并不是说,审计文化绝对没有自身所特有的物质元素。

4、审计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地域特点

由于审计活动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不同历史阶段上不同国度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及其发展水平,对审计文化的特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从政治角度看,在民主政治条件下的审计活动要比在集权政治条件下的审计活动更加透明和公开。,我国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日益深入,我国国家审计活动的透明度和审计结果的公开性特征也必然日益增强。又如,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民间审计活动才会发达;现代制度发达的国家,内部审计才会发达。再如,将审计活动作为行政执法活动时,审计文化的经济监督特征就会显得非常突出,但将审计活动作为独立的检查活动时,审计文化的经济证明特征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这也是一些国家不用监督来说明审计本质特征的原因。

5、审计文化是活着的文化,发展中的文化

文化有活着的,也有死去的。对于一种文化而言,只要形成该种文化的人类活动还在继续,它就会继续活着,而且有些文化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显然,审计活动还在继续,因为产生审计活动的动因并没有消失,因而审计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如此,审计文化还是一种发展中的文化,因为社会对审计活动还在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对审计活动的客观需求,不但没有逐渐减少的迹象,反而在日益增加。

6、审计文化与其它文化在内容上具有交叉性

一种文化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社会对它有新的客观需求,二是它能不断地从其它文化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新元素,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审计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与其它多种管理活动在内容上相关,在上和工具上相同。这说明,审计文化与其它相关文化具有交叉性,因而具有相互交融、沟通和交换的客观基础。审计文化只有与相关文化不断地进行信息、技术和等方面的交换,不断地吸取对自己有益的新元素,从而获得新的发展能量,才能适应社会对审计的新需要,才能与之共同发展。例如,当前我们感触最深的应该有以下两点:一是国家审计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能量;民间审计从资本市场的发展中获得了巨大能量;内部审计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获得了巨大能量。二是国家审计从机文化的发展中汲取了极大的营养。

二、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

根据以上对审计文化的理解,我们将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做如下归纳:

1、确定责任和真实

审计的客观动因是受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直接目标就是确定这种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确定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审计基本职责的最高概括。

确定受托经济责任是对审计职责的抽象和概括,其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说具体化的审计职责则是,确定经济责任受托人为说明自己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向委托人或授权人提交的财务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

现代审计有越来越强调确定受托人的责任性的趋势,国家审计日益强调对政府责任性的确定;民间审计日益强调对职业经理人责任性的确定;内部审计则日益强调对决策执行人责任性的确定。

而责任性的外延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即由财务责任性扩大到管理责任性(尤其是决策责任性),再扩大到社会责任性。国外是如此,国内也是如此。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近些年来就一直在强调,要从管理和决策入手,确定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浪费的责任。

2、服务权力和公众

审计活动首先是服务于委托人或授权人的,而委托人或授权人往往就是受托财产的所有人或其代表,他们因为拥有财产权或财产权而拥有制定和规章的权力。

审计活动必须服务于权力,因为,审计职权是由有权制定法律或规章的人来制定的。只有通过法律将审计自身的职权确定下来,审计人才能将审计行为施加于受托人。

审计职权必须法定。要想取得法定职权,审计活动必须服务于真正拥有权力的人和部门。

在现代民主社会,主权在民。公民不但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他们中的大多数还由于是纳税人,因而拥有决定如何使用公共资金的权力(当然,这种权力通常是委托给其代表来行使)。在这种前提下,公民可以通过投票来改变权力部门的结构,通过选举来决定掌握权力的人。因而,在民主社会里,审计活动也要服务于公众。审计活动服务于权力和服务于公众是一致的。审计的权威和威慑力既来自于权力,也来自于公众。从最高层次说,审计的权威和威慑力最终还是来自于公众。

3、恪守独立和谨慎

独立性是审计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审计必须独立于责任受托人,否则就无法站在公正的立场,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的评价。审计也应该独立于经济责任委托人或授权人,否则就有可能成为滥用权力的助纣者。但是,审计首先应该独立于经济责任受托人,这是审计行为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

审计的独立性一般被分为形式的和实质的。审计在组织、人员、经费和业务上的独立性只是形式上的独立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这种独立性至少能让外人看上去审计是独立的。但是,审计最重要的独立性还是指实质上的独立性,即思想上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内在于人们思想之中,没有可视性。但是,它决定了一次审计是否是真正地保持了独立。这种隐含的独立性,才是审计能否真正独立的最终决定者。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或者,保持独立的精神状态,是审计人员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审计组织职业工作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独立是对审计人员思想上的要求,谨慎则是对审计人员行为上的要求。审计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智力作业,具有高风险特征,而且具有明显的职业特性。职业特性意味着,审计是服务于公众和特定人群的。例如,国家审计是服务于公众和审计的直接委托人或授权人。因此,审计人员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公众和委托人或授权人负责。审计人员的工作疏忽将会导致某些方面关系人的损失,并最终造成对自己的损害。因此,审计行为应该是十分慎重的。谨慎应该是审计人员的最佳行为范式。

4、遵循准则和规范

谨慎不是谨小慎微。谨慎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必须持有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那么,何谓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是指,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必须遵守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因为,遵守职业界共同研发的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可将因疏忽或失职而导致审计失败或他人损失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因此,遵守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对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基本要求。

5、追求能力和修养

职业是为他人服务的,审计职业也不例外。职业人员一旦宣称自己是某类职业人员,可以为他人提供某种专业服务,这就意味着他(她)具备了一个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并达到了与执业相称的水平,具备了一个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公众认为是符合一定标准的品行。如果事实证明不是这样,那么他(她)就要对自己低水平的技能和达不到公认标准的品行负责。为了维护审计职业的荣誉,履行审计的基本职责,发挥审计在建立秩序和法制社会中的作用,为了对负责,对利用自己专业服务的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地追求进步,并尽可能地接近完美。审计组织也应该在鼓励审计人员追求完美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6、崇尚理性和证据

在如何创造和认识文化的上,历来存在着理性决定和感性决定的争论。在古希腊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理性思维。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理性不能解释的事物就是不好的事物。亚里士多德创造的人类上最早的逻辑学。但中世纪的神学统治,桎梏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了思维的停滞。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动摇了神学统治,重新开启理性思维的大门。培根提出,只有通过理性,人类才能认识,掌握控制自然的法则。他还最早提出了归纳法。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理性,许多科学家本身就是家,他们通过科学和科学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理性思维方式的发展。但是,到了近社会,反启蒙运动,反理性主义思潮也是风起云涌,一批哲学家、家、文学家和诗人纷纷起来质疑理性主义,主张感性至上。他们认为理性是对个性和创造性的威胁和破坏,感性若被理性所控制,人将失去激情、美感、幸福和浪漫,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感性是根据感觉和知觉来进行思维和认识事物的,世界是什么样,不是由科学和理性所确立的规则所决定的,如果真的是那样,世界就是唯一的,永恒不变的。感性追求的是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事物的不确定性。

理性是通过建立明确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判断和推理来认识事物的。世界和事物是它应该是的那样,它是由科学所确立的固定的时空标准所规定的,不是能由我们随意想象和创造的。

审计活动所探求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确定性;所要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而不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评价所审查事物的标准是由法律和科学来确定的,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激情去创造的。审计要达到目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获取确定的可信的证据,并根据确定的法定的标准去评价,运用正确的逻辑判断去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审计活动必须是理性的,必须严格依据各种性质完全确定的证据。

7、主张证明和公开

审计活动一般不是由审计人发起的,而是由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发起的,审计活动的结果也不于审计人自身,而是报告给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所以有人说,审计的本质功能就是经济证明(审计教科书将其称之为“鉴证”或“签证”)。

在我国,审计文化有些自己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家认为国家审计是经济监督(这并不是错误的,而是实用的),这的确与国外大多数国家有所不同。而且在行为上,人们也一直力争向经济监督方向发展。比如,我们一直认为审计处理处罚手段的力度不够,只能察看而达不到督促的作用。现有的处理处罚手段,不能对被审计单位起到震慑作用。因而一直在追求更有效的处理处罚方法和于段。

近些年来,我们加大了审计结果对外公布的力度,并收到了令人意外的效果。加大对外公布审计结果之后,被审计单位一改以往将审计决定搁置一旁、疲塌应付、我行我素的做法,要么奋起保护自己,抗辩审计结论;要么迅速表示接受审计结论,并立即着手整改。这是为什么?这是审计由监督向证明转变的结果。一般来说,被审计单位并不惧怕内部的处理处罚,但非常担心审计结果被公布于众。因为如果那样,被审计单位面对的就不仅是审计机关,而是国家的各种权力机关和广大公众,面对的就不仅是审计人,而是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显然,后者比前者拥有更大更多的权力,因而具有更大的威慑力。因此,审计工作应该继续加大透明度和公开性,从重监督走向重证明,从重问题走向重责任,发掘审计的潜能,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民间审计一直将证明作为自己的使命,审计报告也一直对外公开。它是将被审计单位直接交给拥有对其进行处理处罚的人和国家有关管理部门。

篇(2)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24-02

按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国内审计文化研究日臻繁荣,故探究目前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对于理清未来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不仅有大量的期刊文章,而且已经有专家出版专著,分别从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审计文化内容要素、企业文化、不同审计种类的文化等角度开展审计文化研究。

一、从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审计文化

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于审计理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莫茨·夏拉夫的审计假设起点研究拉开审计理论研究的大幕开始,业内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体系(刘明辉,2003);以产权理论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体系(万力。2007);以审计目标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杜宁,2002);苏孜(2001)则提出二元论,即将审计目标和环境结合起来作为逻辑起点来研究审计理论。2004年,安徽省审计文化研究课题组则从审计文化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该满足的条件人手,提出了审计文化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审计文化理论研究的切人点和导向,并以此为基点构建审计文化理论结构的框架:审计文化目标——审计文化理念——审计文化制度——审计文化建设,提出审计文化建设以“人、法、技”为核心,将审计文化研究上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同年,陈正兴、周生春撰写出版了《审计文化研究》一书,从审计文化的概念人手,阐述了审计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及原因和方法,并从文化的不同视角,如环境、结构、功能和变迁等,探讨了中国审计文化的历史、现状与理想模式,提出审计文化建设的思路。同年底,审计署审计文化建设研讨会明确了审计文化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作用及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的原则与途径。的确,这些研究成果使审计文化研究在2004年达到了一个高峰,业界从不同视角大力开展对审计文化的研究。

二、从审计文化的内容要素进行研究

现阶段,我国审计文化研究较多地关注审计文化的内容要素。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审计文化包括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刘誉泽,2009)。其中,物质层面的审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审计信息化建设,这不仅是一场审计领域的变革,而且也是解决审计文化悖论的有效途径(陈正兴,2003);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的创建过程历经四个阶段:创造积淀期、接受期、稳定期和完善发展期(陈正兴,2003),其内容包括审计组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审计规范及审计法律、法规、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完善;精神层面的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含了审计价值观建设、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审计知识素养建设、审计信用文化建设等。第二,徐彦夫(2005)提出审计文化内容包括审计行为文化、审计管理文化和审计制度文化。

也必须看到,审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理论总结。审计文化包含审计理论中的审计规范、审计准则、审计职业道德以及为审计人员共同接受的观念、看法和思维方式等(刘红升,2002)。石爱中(2002)阐述了审计文化的六个特征,并把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归纳为:确定责任和真实、服务权利和公众、恪守独立和谨慎、遵循准则和规范、追求能力和修养、崇尚理性和证据、主张证明和公开、维护秩序和法制。周生春等(2003)指出审计文化结构是审计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排列秩序和搭配状态,其关系结构由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构成。

三、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审计文化

刘慧凤等(2008)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文化对会计信息披露发挥了主导作用,会计信息披露不仅反映公司治理的结果,体现公司治理文化特征,而且还反作用于公司治理。审计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陈正兴(2003)强调了审计文化建设中领导的创造者、倡导者、示范者等的重要作用。马梅香(2005)提出企业审计文化的内容包括审计的价值观、审计精神、审计道德、审计行为准则和审计实施等。总之,审计文化构建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亚男,2011;唐军,2003)。

四、从不同审计种类分别进行审计文化研究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独立审计形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审计体系,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审计文化。

(一)国家审计文化

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王善平等(2010)提出把国家审计制度融人国家审计文化建设中,使国家审计人员在被“灌输”和“强制执行”中逐步形成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共识,形成确定的国家审计文化。刑莉萍等(2011)进一步阐释了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发展方向。管亚梅(2005)发现政府审计文化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文化作用机制应注重审计文化的立体构建,将知识等因素和审计人员融为一体,使审计群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将审计组织的管理与控制深入到审计人员的思想深处,形成“内控”机制。从而,通过在审计客体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凸显审计文化的“外化”。黎一幸(2006)强调审计文化是变革时代国家审计发展的基点,国家审计职能的确定及发挥作用依赖审计文化的选择和定位,进一步提升了国家审计文化的重要性。廖莹(2008)则从宪法思想的角度剖析了其对审计文化的影响。

(二)独立审计文化

王继敏(2011)认为独立审计文化有六方面的特征,并受法律、环境和情感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高娟(2011)基于传统儒家文化,在分析了独立审计“仁”、“义”、“礼”、“智”、“信”的两难困境后,提出会计师事务所的伦理体系应由基本原则、规范体系及评鉴标准三部分构成。郑琳等(2005)分析了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及审计精神文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发现目前已经形成的一些审计文化理念只是局限于单个会计师事务所,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和文化氛围。作为“人合”的会计师事务所,应与合伙制精神相适应,打造协同、平等、自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参与意识的合伙文化。

(三)内部审计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内部审计的作用日益凸显。从现有文献来看,内部审计文化研究主要始于2011年。赵娜(2011)认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包括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特别是通过完善制度建设等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尤广辉则提出(2011)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为载体。因为内部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集中表现内部审计人员的意志、道德追求和素质水准。宫军(201 1)在阐释了内部审计文化特征的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关系基础上,认为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联系日益丰富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审计也通过企业文化途径影响内部审计,并得出结论:内部审计文化的使命是建设共性和个性的审计文化。

五、审计文化实证研究

篇(3)

    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审计机关在新形势下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审计事业进步发展的集中反映。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计文化具有凝聚力,为审计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广大审计人员公正履责有着重要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二是审计文化能够促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审计人员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发挥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审计人员起到“外塑形象、内强素质”,肩负起国家治理的重任的作用。

    三是展现严格依法、公正客观、以人为本、科学求真、服务宏观和促进发展等审计的本质特征,促进审计发展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四是展示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坚持原则、公正廉洁的品格,能够树立信誉,扩大社会影响。

    五是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是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化人、感召人,为审计人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重要保证。

    二、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

    第一、坚持将审计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培育的系统性工程。

    审计文化作为立审之本必须努力构建审计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净化、美化审计环境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审计事业,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

    一是将审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激发审计干部献身事业的豪情壮志,使全体审计人员以开拓创新和争先创优的精神做好各项本职工作,深入塑造独立、忠诚、奉献、进取的审计精神。

    二是把握审计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坚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广泛吸取现代文化的优质成果,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更新、完善和优化审计文化内涵、内容及结构。做到以崇高的目标激励人,以规范的管理培育人,以先进的力量引导人,形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行业氛围。

    三是高标准抓好审计文化建设规划。摸准审计工作的规律,立足长远,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兼收并蓄,广泛参与,高位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审计文化建设。

    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坚定规范管理意识,高度重视推动形成具有审计特色的制度和落实文化,着力使审计工作在促进社会进步中做出表率。

    五是积极提升审计文化的认同度和参与度。通过健全审计文化活动网络、领导带头参与、干部自主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上下良性互动等方式,使审计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审计干部的整体意识和自觉行动。

    第二、坚持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

篇(4)

关键词 基层审计机关 审计文化 建设

前言: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需要不断的更新发展与建设。审计文化建设作为审计机关工作的最重要的作用,也是审计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项目。审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审计文化的建设,审计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在我国审计事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审计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

一、基层审计文化的内涵

整体来讲,审计文化没有完全一致的概念。一般而言,从广义上来讲,审计文化是指在人类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相关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加和。从狭义上来讲,审计文化是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实践的活动过程中逐渐的积累一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相关历史传统以及规范道德行为和行为准则的综合。而审计文化具有两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在自然属性方面,是审计工作过程中所赋予的属性。

二、审计的文化特点

1.具有时代性

审计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讲,会受到社会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发展,一定会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说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

2.具有科学性

基层审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即形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相关社会环境的一些制约,审计文化的发展不能超过所约定的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只能产生特定的审计文化,然而落后的、不具有科学性的审计文化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会有所不适应,也起不到一定的支配作用。

3.具有开放性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组织以后,在这样开放性的环境下,其在审计文化的交流上变得越来越频繁。在我国近几年的审计发展过程中,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有一定的发展,然而仍然需要学习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审计文化发展成果,并积极的借鉴吸收国外的发展策略。

4.具有差异性

审计事业的发展与人类各方面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如经济生活以及政治生活,因此也必将受到经济与政治相关条件的限制。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即使处于同一个国家和同一个社会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审计文化也是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国家的审计事业的相关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较高,并且独立性也更强。

5.具有活动性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有些具有活动性的,而另外一些则是非常刻板,不懂得变通的,然而审计文化则是一种活跃着的文化。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经济与政治的环境也在悄然的变化,这就要求审计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审计理念、恰当的审计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审计手段,更需要不断的进去、与时俱进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审计文化的相关内容

审计文化一般主要包括: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物质文化以及审计精神文化。

1.审计的制度文化

审计的制度文化主要指的是,相关的审计人员在长期从事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其中包括道德行为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等。审计的制度文化主要包的括相关规章制度、审计的组织结构、审计过程的基本准则以及法律法规等。从整体上讲,审计的制度文化是审计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纽带,更是建设审计文化的保障工作。

2.审计的物质文化

审计的物质文化指的是审计工作人员在所处的一些工作环境、相关的办公设施以及其他的一些物质生活资料,当然一定还有审计报告和审计技术。比如从事人员的一些硬件条件即办公环境与办公条件。其属于表层的文化,可以说是审计精神文化的唯一载体,更是建设审计文化的基础工作。

3.审计的精神文化

一般而言,审计的精神文化指的是相关审计人员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作风以及观念,在人类的思维范畴内,审计的精神文化可以说是审计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审计工作中的核心。审计的精神文化在审计工作中占据有支配的地位。其中主要包括审计的主要精神、审计的价值观以及审计的信念、理想以及审计人员的行为或是作风等建设,审计的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动力。

四、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文化建设的措施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整体来讲,审计文化是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工作中不断实践以及积累中不断形成的,审计的文化能够不断推荐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并且能够影响着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并且能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也是增强审计单位的凝聚力与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

2.加强基层审计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审计机关与从事人员要非常注重审计文化的宣传力度,因此要把审计的文化建设与工作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充分的利用媒体来加强宣传的力度,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审计文化相关的宣传质量及力度,以此来扩大审计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度。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使人们能够进一步来增强对审计文化建设的法律意识,进而真正使审计文化能够为社会所感知、认同以及接受。

3.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审计的相关从事人员要能够不断的学习我姑政治的相关理论以及党的相关方针与政策,并且能够结合审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相关法律法规等。另外,审计工作人员还要掌握调查研究以及分析判断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因此工作人元要牢固树立服务的意识,努力的塑造出审计人员的良好精神风貌。

结语:在当今时代下,首先要整合审计的相关资源,并能够充分的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有创造与改变环境的能力。

篇(5)

审计文化对公安现役部队审计事业的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现役部队长远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好的审计文化不仅能够培育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正确的审计价值观,激发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完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为现役审计创造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为部队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引、智力支持和精神激励。加强现役部队审计文化建设研究,是部队内部审计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的内涵

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是公安现役部队在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体,是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包括审计理念、思维模式、工作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等。

服务大局是审计文化的主要表现。服务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审计监督的重要工作方针,也是构建审计文化的起点和基石。审计监督必须紧紧围绕公安现役部队中心任务,始终强化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服从服务于部队中心任务为导向,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监督与服务、原则和变通的关系,始终将工作思路与部队中心任务保持一致,加强形势研判,科学谋划实施,保障部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独立性是审计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两个方面。形式上的独立性体现为审计机构和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尤其是组织、人员配置、经费保证上的利害关系。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思想上的独立性,要求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保持超然性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依赖、屈从于内外压力和影响的精神状态。

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操守,也是审计文化的重要元素。遵循规范作为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求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理性,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始终遵循规范程序的约束,这样才能将因疏忽或失职而导致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另外,在审计文化中,廉政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保证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基石,奉献是整个审计价值体系和审计职业荣誉的道德基础,是审计工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还有就是进取,进取包括审计事业的进取及审计人员的进取。审计事业的进取是指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公安现役部队建设发展步伐,积极承担新使命,发挥新作用。审计人员的进取是指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始终保持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胜任审计岗位需要。

二、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审计文化源于审计实践,是审计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好的审计文化能够培育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正确的审计价值观,激发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完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一)为审计人员自身建设提供动力和指导

首先,能够增强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审计文化能够把公安现役部队审计人员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上下同心、和谐一致的团队,创造出良好的气氛,使审计人员提升组织凝聚力。其次,能够激发审计人员的创新力。审计文化能够从观念、精神和意识层次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价值观念的革新和变化,培养审计人员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及责任感,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展现审计工作蓬勃生命力。再次,能够发挥引导和矫正作用。审计文化建立在审计群体价值目标之上,集中反映了审计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念,具有道德、精神层面的“软约束”, 这种无形的引导作用能够促使审计人员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矫正自身存在的偏差,树立起良好的审计形象。

(二)为审计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理念和支撑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推进审计工作实践的文化,实质目标是为审计事业发展服务。审计文化渗透于审计的各项活动之中,对树立先进的审计理念、培育优良的审计作风、增强审计集体凝聚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具有很强的软性感染力。良好的审计文化能够构建出积极上进的审计氛围,促进审计人员依法严审、务实勤审、创新强审、文明从审,不断提高审计实践创新发展水平,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三)审计文化能够为审计事业提供理论保证

审计理论是审计活动中遵循的依据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属于审计文化的中间层次,它通过约束和规范审计行为,体现独特的审计文化。公安现役审计成立以来,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办法、审计指南及操作流程,在审计制度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也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法理基础,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理论保证。

(四)审计文化能够为审计事业创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审计文化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文化的发达程度。审计文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公安现役审计系统人员、制度、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审计工作紧紧围绕三支部队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实现“和谐警营”,努力主动作为,强化监督,维护部队的财经秩序,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及大量的、有效的、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使上级党委和广大官兵理解、支持、信任审计,提高对审计的认识 ,从“要我审计”到“我要审计”,积极为审计工作造桥铺路,无论是在审计硬环境(办公设施、配套设备、各类库室、审计文化场所),还是软环境(技术手段运用、审计软件建设、党委首长重视)上都能够给予便利,使审计工作在和谐环境中顺利开展,更好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三、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的建设方向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培育过程。目前,公安现役部队对审计文化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审计文化体系框架尚未形成,审计价值体现还须进一步提升。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取得实效,必须要立足于公安现役部队发展实际,着眼于科学长远建设,将审计文化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公安现役部队审计事业蓬勃发展。

(一)把握大局科学定位,提升审计工作价值

公安现役部队审计监督的服务内向性要求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将审计工作放在部队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准确定位审计部门的职责使命,着眼于部队中心任务及官兵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坚持原则,尊重科学,讲求效率,认真履行职责。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在充分行使监督职能的同时,注重发挥服务和咨询作用,关注公安现役部队行政效能, 拓展审计视角,逐步实现从发现型、符合型审计向预防型、增值型审计转变,从单纯的监督检查向促进改善部队风险管理转变,努力提升审计服务建设价值。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审计人才战略,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二)树立务实审计的理念,培育公安现役审计文化价值体系

要注重实效,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建立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公安现役审计制度体系。审计法律法规,为公安现役审计工作设立了准绳,是规范公安现役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底线。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起系统、民主、科学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并随着内外部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清理和修订,同时,要通过宣传典型、督导检查、奖惩机制等,确保制度执行和落实到位。同时要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公安现役审计文化的内涵。公安现役审计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现实的反映,还应是未来的导向。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和单位的公安审计先进文化成果,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不断加强公安审计理念、公安现役审计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最终实现以公安现役审计文化的“软实力”促进现役部队的“硬发展”,更好地为推动公安现役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审计工作发展,推动审计制度文化建设

近几年,随着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公安现役部队的组织建设及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工作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和公安现役部队的发展需求,及时转变审计目标职能,更新审计理念,拓展审计职能,推进审计战略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机关作为审计项目管理主体的作用更加的明显。紧密结合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更贴近实际、更具有 活力的审计体制文化既是公安现役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以完善法规制度为基础,建设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制度文化。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制度文化包括审计管理、机关管理、人事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就必须加快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推动审计文化发展规范化进程。通过相关制度明确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的内涵和内容,规范审计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式和程序。要及时补充更新切合审计文化发展实际的政策法规,加强审计质量和审计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相关审计纪律、廉政风险防控等办法措施,努力做到按章办事。

(四)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氛围

审计宣传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转换审计成果、服务领导决策、扩大审计影响、塑造审计形象等有重要作用。但在调研中发现,公安现役部队学习审计、了解审计、宣传审计的氛围并不浓厚,部分人员不清楚审计的职能任务。对此,审计机构和人员要紧扣部队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彰显审计特色。在宣传内容上,突出宣传重点,大力宣传审计监督在维护部队财经法纪、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成效,发挥审计监督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在宣传方式上,加强宣传平台建设,建立审计网页或开设专栏,创建审计业务交流阵地,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和重要活动,提高审计监督的辐射力和感染力。要进一步推进审计公开,提高审计监督的公信力,营造审计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宫军.审计文化影响力与审计文化建设[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

篇(6)

区位和经济优势。河北省是我国惟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与高原的省份,自然资源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主动融入,找准定位、演好角色,承担了京津农副产品供应和京津水资源保障的职责,发挥好首都安全稳定“护城河”作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值逐年提升(见表3),也逐步加大对公共财政支出,这都为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和客观条件。公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和基层绩效审计的开展为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提供强大动力和实践经验。随着河北省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扶持越来越增强,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导向宣传、信息平台建设等不断加大力度,而公众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多样性、普及性、接受性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消费也随之不断提升,这都成为绩效审计评价的源动力。另一方面,河北省基层绩效审计展开以来,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深入进行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宝贵财富。

二、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

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以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和满足社会公共文化基本需求为目标,依照综合和专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公共文化资源归属的部门进行审查和评价,分析其履行公共责任的情况、审核其配置、使用和管理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而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系统、连续的审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并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见,促进公共资源有效利用,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监控和评价活动。该涵义明确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是公共文化资源的调配、管理、使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审计评价的最终结果是发现问题,进而整改、提高社会效益。通过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推进和发展大好时机,构建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势必助推河北省综合实力的提升。在此,重点阐述体系构建的主体、原则和指标建设三方面。

(一)理论依据依据供需均衡理论,各级政府作为社会的一员,履行着社会责任和公共管理的职责,提供无法通过市场供给的公共产品。政府要在市场进行调节的同时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及时和有效的供给。政府对公共文化的供给是否有效的评价,最终取决于社会大众对公共文化需求的满意程度。而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是多样性、多元化的,这就需要供给者随时要了解这种需求,并实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满足社会大众的种种需求,并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时时进行绩效审计评价,从而保障有效的供给和有效需求的达到均衡状态。

(二)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原则其构建的原则主要有:首先是战略规划与功能导向的结合。国家把文化建设放到战略性地位,公共文化是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和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在公共文化建设中也要有战略思想、战略规划、战略管理,而这些有与政府公共智能的履行密切相关,所以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中一定要关注对其功能导向的审计和评价。其次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绩效审计评价是对公共文化从一开始的可行性分析到资金筹集、基础建设、投入使用、后续维护、百姓反馈、社会效益等全过程的评价,不单单是对结果的评价,所以公共文化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过程与结果兼顾,不能轻过程重结果。再次是可操作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公共文化由于是纯公共产品,对这种纯公共产品的绩效进行评价必须要能操作、能在实践中进行得到检验的,能告诉审计人员如何去执行的,否则就会变为纯理论的空洞的假象,毫无实际价值。而整体性是指公共文化在绩效审计时要有层次、有重点、有差别进行,整体协调,不能一把全抓。最后是权责对等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一定是审计客体所发生和所能控制的范围,只有在权利和责任之内进行的活动才是绩效审计可审、可查的内容;而社会效益是由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对公共文化进行绩效审计的职责就是要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并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主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是代表国家行驶权利和履行审计职责,行使管理公共基本事务并承担公共管理责任的机构。在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中是第一主体,其体现在:一是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主导者和保障者,表现在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全局工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提供、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主体广泛参与、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成效得到贯彻和实施;二是绩效审计评价信息平台中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三是绩效审计评价政策中的制定者和宣传者;四是绩效审计评价成效中的反馈者和监督者;五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扶持中的构建者和服务者;六是助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中的战略规划者等。在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等的重要作用,以全社会首席代表的身份和角色,全面担当起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公共职责在法律制度上、财力上、社会环境上以及基层相关配套措施等引导和扶持。文化中介机构和组织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自然而言地成为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重点。他们是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中的需求者,同时也是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反馈者和参与者,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是面向百姓最直接和最有利的服务对象和管理者。他们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更加侧重于绩效审计评价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程度、百姓满意度调查、文化活动组织形式和参与度、审计机关及人员工作作风、审计评价结果评议状况、审计信息公开程度等。也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采取DEA分析法进行量化,从而定时定期地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文化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和访谈,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篇(7)

发展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相当突出。中国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儒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道家文化,其中,儒家文化是基础和支柱,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重要的组成内容。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时代下,审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审计文化建设中汲取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对于提升审计队伍素质,促进审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主要围绕基于传统文化的我国审计文化建设发展进行探索。

1概念概述

1.1文化由于定义角度的不同,不同的学科对文化的解释也有所区别,即使在同一学科,不同学者对文化也有着独特理解。《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文化的: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2]。1.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由文明演化而成,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风貌、民族特质以及民族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不同民族都具有独有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整体主义:精神上的天人合一。官本位制:崇拜权力、权威。伦理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级制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用主义:学而优则仕。专治主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人治思想: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和谐思想:以和为贵、合而不同[3]。1.3审计文化在古代,人们通过独特的方式将生活实践记录下来,并在改进的过程中将文明流传下来,不同民族的文明相互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精神和智力方面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是人类文明进步所不可缺少的。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审计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行业文化。我国审计文化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起源于“宰夫”一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在近现代得到快速发展。如今,审计文化拥有丰富的技术手段、强大的社会功能以及突出的经济效用。审计文化可以有效整合社会公共资源,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4]。通常来说,我们是这样定义审计文化的:具有本行业特征的、在审计监督过程形成的行为模式、行业风格以及审计理念,包括了被广泛认可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以及群众意识等,能够不断推动审计事业向前发展。

2基于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审计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2.1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优秀审计传统文化继承传统,不忘根本。要想自觉关心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首先需要认识民族的根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认识其内在含义。审计文化产生于审计机关,是长期积累所形成的精神意识,包含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审计文化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长期积累,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的审计工作、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情况以及不同审计机关所面临的具体问题,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措施进行创新和继承。因此,在继承审计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以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理论,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2.2有助于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总结中外审计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审计事业具有如下规律。目前,我国审计事业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进一步加快中国审计事业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应向绩效审计发展,传统的手工审计应向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审计发展,传统的监督型审计应向服务型审计发展,传统的单一型审计应向复合型审计发展,要想做到以上几点,需要准确定位审计文化层面,并将其清晰地反映出来。审计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凝聚功能、教化功能以及激励功能等,这些功能可以进一步扎实审计人员的工作作风,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此外,建设审计文化有助于准确聚焦问题,深入调研实际,长期利用成果。2.3有助于促进我国审计队伍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机关都面临不少问题,例如审计工作量大、人员老龄化严重、知识结构过于简单、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创新意识等,形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技术难度普遍提高等客观原因,因此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要想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审计事业,首先需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加强建设审计文化、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3基于传统文化的我国审计文化建设的建议

3.1高度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审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历史是由他们自身创造的,但创造的过程不能随心所欲,要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民族与文化是无法分割的,文化无法单独存在,一定是民族的文化,此外,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因此带有历史烙印。审计文化的建设与之相似,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和审计文化,还要在其基础上加以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证审计文化具有一定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多优良品质,例如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努力奋斗、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等,如果我们能将这些优秀的品质加以继承和发扬,一定能有所成就。早在80年前,作为我党审计事业的奠基人,阮啸仙就对当时的审计人员提出了著名的“六不准”工作纪律,即不准弄虚作假,不准独断专权,不准出现统计不准确的现象,不准徇私枉法,不准公款消费、外出审查需要自备食物,不准收受任何形式的财务。这些规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审计文化的廉政意识以及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在发挥审计工作免疫功能的基础上,建立审计机关公正廉明的良好形象。3.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改革创新精神文化产生和承载的第一个要素是人,文化需要依靠人传递下去[5]。我国审计事业已经发展了26年,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努力、执着、奉献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事业发展进步的基础。创造审计文化的是审计人员,他们同时也是首先接受和传播审计文化的人。在建设审计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对人的关心、理解、尊重以及信任。建设审计文化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人性化管理促进审计人员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关注审计人员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增加他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作为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提出过“斜坡球体论”,她认为事业的进步就像是处于斜坡上的球体,其本性是向下滑落,要想使球体继续向上前进,就必须给它两方面的动力:为了防止它下滑,首先要给予球体一定的止动力,这是基础工作;此外,还要提供一定的拉力促使其向上前进,这是创新工作,两者缺一不可。此外,创新可以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审计对象和审计领域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目标;才能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提出新的审计方法,例如计算机联网审计、绩效审计以及环保审计等,以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3.3强化审计队伍的道德教育,建构清正廉洁的核心价值体系审计人员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学习和探索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运用审计理论指导实践能力,不断培养诚信意识,争取提高自身的个人品德、职业品德以及社会责任心,把道德教育作为审计文化的建设重点,着重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生活情趣以及道德情操,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他们审计精神,包括忠诚、独立、守法、奉献以及清廉。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清廉文明,道德理想能给人以极大的鼓舞,道德情操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理智地认识道德规范,从而给自己制定一定的标准,高尚的道德素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约束自身,进而保证权力的正确使用。对自己制定的标准和要求要比别人更加严格,在遵守以“八不准”为核心的审计纪律的基础上,做到廉明自律,对相关审计项目加强检查和监督。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同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以及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的工作机制。3.4高度重视审计人才的队伍建设,扎实审计文化队伍人才基础加强对人才强“审”战略的实施力度,在机关内部积极开展创优争先的活动,树立优秀榜样,营造互帮互助、竞争学习的优良审计文化氛围。建立人才成长机制,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要不拘一格,提高审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审计激励制度,为审计人才提供进步的舞台,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促进审计人员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完善机关内部的奖励机制,相关政策要突出奖优罚劣,除了给予物质奖励之外,还要采取精神鼓励,激励先进的人,鞭策落后的人。在晋升、任用方面,要重点照顾那些具有突出贡献的人,为优秀的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完善吸引人才机制,丰富招聘形式,提高审计人才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不同审计单位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共同获得进步,进一步增强审计系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建立终身教育机制,采用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对审计人才进行培养和教育,争取提高审计人才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进而推动我国审计文化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3.5灵活运用多种宣传渠道,强化对审计文化的宣传对审计过程加大监督、查出力度,严格处理相关违法案件,进一步提升审计机关的执法权威,进而提高审计的社会影响力。为了让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审计工作结果,需要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尽快落实,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社会形象。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对审计事业的先进事迹和优秀经验进行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审计事业。只有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国家审计,才能给予审计事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帮助审计事业发展到新的高度。

4结语

中华民族一直被冠以“礼仪之邦”,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审计文化的建设。如今,审计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审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审计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亚男.审计文化建设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根源[J].新会计,2010(9).

[2]闵云鹤.论我国传统文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7(14).

[3]史宁安.试论传统文化和审计廉政文化的关系[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2).

篇(8)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集团)是一个有着45年发展历史的国有企业,是我国能量转换领域的系统问题解决方案商和服务商,主要服务于冶金、石油、化工、制药、城建、环保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陕鼓集团党委把抓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头等大事,并把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特别是引入文化审计方法,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纠偏机制。

一、文化审计是陕鼓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机制

陕鼓集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要求全体员工“说您所懂的,说您所信的,做您所说的”即“真懂、真信、真做”,公司把全体员工“真懂、真信、真做”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把全体员工达到“知行合一”作为文化建设成果的验证标准。近年来,陕鼓在大量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为人类文明创造绿色动力”的企业使命,“打造世界一流绿色动力强企、德才双修的学校、和谐美好的家园”的企业愿景,“向上、向善,优良风气创未来”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同心协力,脚踏实地,永葆激情,与时俱新”的企业精神,并构建了“责任、诚信、规则、创新、感恩”的五大特色文化。通过这些文化体系的践行,“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正逐步根植于员工的内心深处。但是,面对企业不断推动的变革发展和员工短期利益关系的调整,文化如何做到全面覆盖、如何做到深度贯彻执行、如何做到及时有效,以保证企业实现长效、科学、和谐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对此,陕鼓集团党委经过认真思考和实践,探索出了通过文化审计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机制。

所谓企业文化审计,是指企业在系统确立了企业文化体系之后,通过日常审核、检查、评价、改进等手段,对文化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实践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管理,从而确保企业文化真正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和纠偏,使企业的制度建设、经营管理表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与企业文化导向始终保持高度一致。

文化审计的目的是持续跟踪并及时了解员工思想意识和行为对支撑企业战略发展所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及时发现文化建设在推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文化创新和变革提供事实依据,更好地指导企业的长期发展;规范员工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二、陕鼓集团文化审计工作的实践做法

1、健全组织体系,为文化建设和文化审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党委书记为主任的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文化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重大事项决策以及效果评价;分别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文化审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保障公司文化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设立专门的文化管理部门――品牌文化部,主要负责公司文化体系搭建和传播工作,以及文化建设和文化审计工作的协调沟通;同时,建立了一支文化大使和文化专员基层队伍。文化大使由全体中层以上管理者担任,文化专员由基层部门业务骨干担任,保障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扎实推进。

2、出台文化审计制度,为文化审计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为了使文化审计工作规范运作、执行到位、见到实效,公司出台了《陕鼓集团企业文化审计制度》。该制度对文化审计目的、文化审计管理原则、文化审计组织机构、文化审计内容、文化审计工作方法、相关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具体细化,涵盖了行为、制度、理念、VI视觉、员工文化认同等多方面内容。在行为审计方面,主要以公司员工、管理层行为规范和守则为依据,重点对勤务、着装、工间操、文明办公、会议纪律、文明就餐、乘车、乘电梯、勤俭节约具体行为等进行审计纠偏;在制度建设审计方面,主要对公司即将出台的各项制度、文件等,进行企业文化价值观合规性审查;在文化理念审计方面,主要对涉及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愿景、使命等一系列文化理念的宣传、引导、文字和内涵解释内容进行规范性审查;在 VI视觉系统审计方面,主要审计内容有:基本标识、标识组合、标准色彩、辅助图形、印刷字体、办公事物用品、广告宣传、标志符号指示、车体外观、服装、服饰规范、展览指示系统等;制度还规定,必须对新入职员工、试用期满员工等要进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认同的面试和笔试考核,审计结果作为招聘、竞聘和转正的重要条件。

在审计方法方面,建立了员工、文化大使和文化专员、综合巡回检查组、品牌文化部、基层部门五通道文化审计体系。同时,制度明确提出,要坚持文化审计与改进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全员参与的原则,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纠编,改进管理。

3、以发现问题、改善管理为主线,扎实有效开展文化审计工作

文化审计延伸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手臂,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近年来,陕鼓通过文化审计,不断发现问题,切切实实改进了企业多方面工作,维护了企业的和谐稳定。比如,通过文化审计,建立了企业立体化的维稳工作体系。公司相继出台了《员工多层次诉求渠道运行办法》、《关于“陕鼓论坛”中员工所提问题回复的规定》、《员工信息收集管理办法》、《职工代表巡查办法》、《员工思想动态工作管理制度》、《维护企业稳定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了每周五员工沟通日机制,公司领导与员工面对面沟通问题,达成共识;在陕鼓企业内网开设了陕鼓论坛,鼓励员工为企业经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合理诉求;在员工餐厅设立领导与员工心语直通桌,安排领导和员工就餐谈心;对于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司不定期召开听证会,企业职能部门与员工面对面沟通,答疑解惑,提出改进措施。同时,文化审计工作还走向了基层,督促各基层党支部、工会、团支部、以及人力资源部等部门每月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把员工最关心的事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具体问题,达到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目的。

三、文化审计工作成效明显

近年来,陕鼓集团运用文化建设和文化审计纠偏机制,创新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员工队伍和谐稳定,企业实现了高效快速发展。陕鼓集团2012年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是2001年的16倍和59倍,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8.94%和44.82%。从2005年起,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企业还荣获“全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 、“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 “最具责任感企业”等多项荣誉。

篇(9)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审计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构成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推动审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更好的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服务。

一、要明确审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国家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握方向,理清思路,明确指导思想。着眼于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审计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一)审计文化建设着眼于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

审计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是审计组织存在的前提和目的,是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动因和目标。审计文化对审计事业的发展往往可以起到更本质、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来凝聚人心,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增强为审计事业发展多作贡献的内在动力;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深化审计群体共同价值观的认识,总结审计文化研究和假设方面的成果,探寻审计活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把审计总值转化为审计人员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不断强化良好的审计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而推动审计工作和审计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审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审计文化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是审计文化建设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审计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审计人员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满足人、尊重人、培养人、帮助人、成就人。审计机关除了为审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外,更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审计人员自我发展的需求,参与的需求、个人成就感的需求。只有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被最大的调动起来,潜能被激发出来,审计机关的建设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要着力加强审计法律规范建设

法制建立的核心在于权力要有制衡和监督。实践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法律建设中的深层文化的传统弊病需要得到解决,从而为审计文化的培育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从审计立法的发展趋势和审计文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以下方面上需进一步完善:一要适时再次修订审计法,力争实现审计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二要充实完善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中与审计监督有关的内容;三要通过审计实践积极提出对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立、改、废的建议;四要搞好审计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工作,使审计法律规范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保障审计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执行;五要完善审计法律与法规的配套工作。

(二)完善审计规章和准则体系

在完善审计规章和审计准则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指导思想:一是按照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在要求,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基础,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准则,将审计法律、法规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二是坚持客观、统一、绩效的原则,从审计上作实际出发,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三是遵循相关、科学、简便的原则建立起来相互配套,操作性强的审计准则体系;四是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现国内外公认的审计原则;五是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期实施,成熟一个一个,切实保证审计准则的质量;六是对原有的审计规范作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

三、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途径的组织保障

做好任何工作都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国家审计文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推动,需要创新体系来保障审计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和长远发展。

(一)建立审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工作的变化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采取新的措施。审计机关应设立审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除确定(下转第74页)(上接第72页)审计文化建设的主要负责部门以外,还应根据职能和特点将审计文化建设任务分解到其他各部门,使审计机关各级领导都能够负担起推动审计文化建设的职责和使命。构建审计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完善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制度,是开展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健全审计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篇(10)

一、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绩效审计的基本前提

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绩效审计是财政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审计。从具体审计对象的评价来看,审计包括扶持资金配置的经济性、资金管理活动的效率性和资金投入的效益性,是一种最终评价,而资金投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评价是绩效审计的前提,审计活动脱离了资金投入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绩效审计就缺乏可靠的依据。要实现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投入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健全可靠的资金投入内部控制系统,是做好绩效审计的基本保障。健全可靠的资金投入内部控制系统是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对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运用,不仅要求建立健全主管部门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也要求被扶持单位也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控制系统。对专项资金的收入、分配和使用实行集体评审制度,防止个人主观臆断,缺少制约机制,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使用,以保证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资金投入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第二,被扶持文化企业财政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是绩效审计的基本条件。审计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审查,从中发现企业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有效。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涉及的企业面广量大,必须要求被扶持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是真实正确的,运用准确的信息,才能判断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公允性和有效性,才能对相关的经济活动做出有效性评价。

第三,对申请扶持资金企业申报资料的准确性是绩效审计的重要基础。对申请扶持资金的企业提供的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会得到不同的评审结果。对此,如果评审过程缺乏必须的评审程序,对申请扶持资金的企业提供材料的真实性缺乏正确的判断或做出一些主观判断,其结果将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

上述三方面工作的完善性,都会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产生影响,并会影响资金投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对扶持资金这一公共资源分配是否正常、回报(社会性)是否丰厚、效果是否显著等等。实质上也就是文化产业所扩展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扶持资金配置的经济性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体制下,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是以政府为主导,它通过制定扶持资金政策,利用具有优先配置资源权利的优势等各种手段来引导扶持资金的方向,左右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扶持资金配置要实现的经济目标,必须是坚持依法、公平、有效的原则和公共资源的配置结构的科学、合理、经济的原则。

影响扶持资金分配使用的主要问题是因领导干部疏忽或缺乏经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等造成的,这一矛盾的存在必然会引发资源配置的失误,产生巨大浪费。在审计方面,对扶持资金的经济性评价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主要体现在国家审计机关对扶持资金配置过程的审计。主要检查扶持资金在配置中所采用的程序方法和手段是否透明化,不同扶持对象是否形成最有效的配置,扶持资金的运用能否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扶持资金配置的效率性目标

扶持资金的配置效率体现了各级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协调水平和处理各项经济工作的能力。扶持资金的效率性评价实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活动的审计或称管理审计。在绩效审计中,对具有支配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有关政府部门或主要负责人履行情况的评价,一是要对其扶持资金在配置过程的决策效果进行评价,二是要对其工作效率进行评价,以检查其勤政情况。在当前经济发展状态下,一些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动用,市场发展的不断变化,要求管理者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制度创新,使扶持资金及时、准确、合理地得到优化配置,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所有这些靠领导干部的主观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高超的经济管理水平,熟练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扶持资金效率性目标审计实质上也就是对组织该项工作的领导集体经济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审计。

3、扶持资金配置的效益性目标

财政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配置投入是对这一地区需要做大做强的文化产业所进行的一项战略性投资(扶持),进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力。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被扶持项目建成后能否达到生产设计能力,能否达到预计的经济效益,同时产生辐射效应,带动产业链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决策管理水平和科技运用水平。

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投入的效益性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相对文化产业而言总体处于粗放发展、数量扩张阶段,集约化程度低,错位竞争能力不强,对外 宣传仍有提升空间,高端创意人才匮乏。也就是具有核心文化产业链尚未成型,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整体偏低。无论是体制上还是技术上,要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性审计难以得到保证,但是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性问题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有待进一步实践探索。

三、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内容,一是政府为扶持文化产业所组织的经济行为过程和结果;二是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的审计内容。根据上述二个基本因素的特征和基本涵义,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扶持资金财政预算草案审计

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预算安排是财政预算编制过程的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财政部门组织预算草案的编制;二是人大在审议通过财政预算草案前,由审计部门对财政部门组织预算草案编制过程的审计。财政部门组织的财政预算草案在编制过程中最能体现财政活动绩效的是预算草案编制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预算草案编制的效率性、科学性和效益性。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预算能否体现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在不同文化产业之间体现公正、公平,这也是体现预算草案编制的合理性。财政部门将预算草案编制完毕,经政府讨论通过后直接由人大会议审议,事前未经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审计部门可尝试就单项财政预算编制草案进行事前审计,如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等。随着我国审计工作与人大审计预算草案制度的逐步完善,财政预算草案编制将成为财政绩效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2、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配置过程的审计

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配置过程的审计是对该专项资金投向的审计。它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投向是否符合文化产业行业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规划、引导、服务和管理作用。目前归入文化产业的行业有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业等十大行业。从某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中可以看到,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支持的重点已涵盖上述全部行业,未体现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方向,只是在重点文化企业认定和考核管理暂行办法中设定企业规模。如:研发型企业收入100万元以上、中介服务企业300万元以上、生产服务型1亿以上、经营服务型20__万元以上。新注册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等等。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从绩效角度审查被扶持企业是否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准并可产业化运作,在被扶持企业对象和扶持资金量方面,审计部门必须做出客观、科学、合理的判断。

(2)企业申请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对这一程序的审计依据是政府出台的有关办法或者规定,如某市出台的重点文化企业认定和考核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文化产业类企业在申报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时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其程序由以下步骤组成:1.填报《重点文化企业认定申请表》;2.企业营业执照正、副本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3.会计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4.连续两年的审计报告;5.主营业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6.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证明;7.产品或技术鉴定证书、专利证书、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信誉证书等;8.其他相关材料。上述八项内容是构成审计内容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申报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申报资料是否齐全;有关材料是否与申报主体匹配等等。由于在申报阶段,每个文化类企业都有申报的权利,因此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加强申报企业的审核认定工作。

(3)申领文化产业扶持资金认定是否符合规定程序。以某市认定申报程序为例,其步骤是:1.填报《重点文化企业认定申请表》;2.文化产业办公室初审,并对列入初审合格企业,组织相关专家现场考察;3.根据考察情况,进行评审,下达批准文件和证书。同时规定经认定为该市重点文化发展项目的,可以持该市《重点文化企业证书》优先享受市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从这一程序来分析,是否对某一文化企业进行扶持,关键是专家的评审,取决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基于这一情况,审计首先是对专家的评审、认定结果进行检查。从某市已获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情况结果发现,专家人员结构不合理,评审组多数由政府部门人员组成,缺少行业内专家和投资方面的专家。造成被扶持的企业在主体、投资项目的成本核算、扶持方向等方面问题都没有全部得到纠正,没有发挥扶持资金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文化产业扶持资审计中,一要根据有关档案资料,检查参加考察的行业专家数量符合规定,一般应包括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该领域(行业)专家、投资方面专家、财务会计方面专家。其次对专家评审的标准、依据进行检查,判断有关专家评定程序是否合规,评定依据是否充分,书面记载是否全面等。再次是审计部门还要对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鉴别,必要时应调取申报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检查。

上一篇: 医疗废弃物整治工作 下一篇: 高中政治课堂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