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4: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25-01

做大学生辅导员这一工作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在这四年中,我发现“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学生”已经成为近几年大学里出现的新名词,什么是心理疾病,又有哪些学生被划分为心理问题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新名词的出现,本篇论文我们来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何为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也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这三者之间是互相关联也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对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为某件事情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如产生短暂的焦虑、烦恼,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急躁。

心理障碍是指初始反应很强烈,持续时间比较长,且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患心理障碍的人可能出现惊恐、焦虑、抑郁、强迫症等症状。病人常感到痛苦万分, 迫切要求帮助。

精神疾病则是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病人常见幻觉、妄想,并且常常不承认自己的病态,拒绝求医。

由此可见,初始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长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疏导和进行心理治疗也可能变成精神失常。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几点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摇篮,也是影响孩子性格及心理形成的首要环境。一个家庭是否完整、家庭氛围是否和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经调查,有很多在大学期间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虽然都是由于某件事情的刺激引发,但或多或少都是家庭环境给予了他某些心理阴影,使其在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时,心态及处理事情的态度比那些生活在健全或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更为偏激、极端,也因此更易引发心理疾病。

(二)环境因素

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心理疾病大多数发生在女生身上,她们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依赖感较强,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无论是从心态到身体状态,还是从饮食、天气、语言沟通等方面都无法快速地适应。有些开朗的同学在一个学期后会逐渐适应所处的环境,而很多性格孤僻、内向的同学则终日压抑,以消极的心态去适应环境,最终因某些事的刺激而突然爆发心理疾病。

(三)恋爱因素

由恋爱问题引发的心理疾病已经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例了,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婚恋观以及恋爱心理都很不成熟。如何正确处理与恋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同恋人保持健康、稳定的恋爱模式,以及如何在暗恋失败或失恋后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这都是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积极解决的问题。如何指导及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大学期间的恋爱关系已经成为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首要问题。

三、如何对待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学生

我们首先要正视心理疾病是一种病,不能逃避,不能讳疾忌医,要重视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并从根源找到病因,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严重的要到医院接受心理医生的开导或正规的医学治疗。对待心理问题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心理问题学生健康档案。认真了解每个心理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曾有过的心理问题,这都有利于在该生下次发作的时候找到诱发病情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2.长期关注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心理疾病都有一定的反复性,必须长期关注。要随时通过该生寝室同学或班级干部了解其近期情况。

3.对心理问题学生多些人文关怀,要从情感出发,多些关心,多些理解。心理问题学生大多数内心敏感、孤僻却又异常渴望旁人的关注和关爱。如果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给予他一些关怀,一些照顾,让他对你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在他再次遇到挫折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想到找你倾诉。这样,既降低了发病的可能性,又可以使老师迅速了解事情的原因。

4.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建立长期电话联系。家长如果能够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多打电话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创造一个和睦的生活环境,会大大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

如今,大学生心理疾病以及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已经越来越多,这不仅是由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降低以及抗打击能力的减弱,更是由于从小的一些家庭环境及社会原因造成的。当前的大学教育及大学老师们要足够重视这一现象并着力去解决,如学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大学生心理医生。大学老师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及专业知识,如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师,学习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总之,如何对待大学生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学生,这一课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篇(2)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社会竞争的激烈,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发挥特有的优势,拓宽自身的职能,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少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信息冲击下,造成了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致使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其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个体因素及学校的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工作尚未步入正轨,多数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1.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背景,都营造出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2.馆藏文献资源的优势。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印刷体信息资源,近年来又补充不少多媒体信息资源。这为学生的成长准备了丰富的营养,他们徜徉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不仅使他们的智育得到发展,也会使他们的德育成长包括心理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

3.图书馆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独特场所。图书馆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学生在图书馆通过查询书刊文献,与网络交流对话,在不触及个人隐私,不必进行心理咨询情况下,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在平和的状态下释放压力。这种方式是易于学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极大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工作人员的优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仅担负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担负着学生利用资料获取知识的指导工作。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充分利用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开展心理教育。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纸质资源的优势,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高质量、品位高的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信息资源,如优秀图书资料、书刊、专题文章等,供学生们阅读。

2.利用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日益增多,它是对纸质资源的扩充。电子资源多样、快速、易于获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心理健康电子资源的征订工作,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场所,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从而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3.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网络积极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在网上与学生直接沟通,形成网络交流机制,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网络资源,扎实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可最新心理研究动态,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让网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相对宽松的网络世界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

4.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情况,设计宣传橱窗,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日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讲座,面对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宣传,既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又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掘潜能。从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优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之起到预防、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5.把“以学生为本,从服务出发”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图书馆不仅依靠其丰富的馆藏和强大的网络信息为广大师生服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读书指导,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图书馆人员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我们应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服务,创造和谐舒适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净化心灵,做一个积极向上、正直而热情的人。

6.强化馆员素质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石。学生进入图书馆,除了接触图书资料外,就要接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因此,馆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活的教材,馆员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帮助和指导,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素质是图书馆的灵魂和心理教育的基础。因此,这对馆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素养,为扎实扮演好学生“心理保健医生”这一重要角色打好基础。其二,馆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尽到编外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以自己的情操、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学生。其三,馆员要有意识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要努力学习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思考他们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心理知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总之,需要馆员用心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心智与人格得到协调发展。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资料库。从学生入学初、学习中、毕业前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规律特点,采用不同的对策。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情况预估、指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丰富内容,使资料库不断丰富,成为图书馆的一份文献资料馆藏。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世纪的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必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东辉,孙黎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1(5).

篇(3)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贯彻落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心理辅导和干预外,校园文化作为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承载心理教育氛围的手段和载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起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能够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隐性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大发展潜力、较强创造能力的群体,新时代的大学生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和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修养外,还具备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对心理健康给出了十条标准,分别是: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当地宣泄和控制情绪;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作适当的满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且处于青春期末期,正是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育由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加之突如其来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激烈竞争、快节奏生活等,容易受到心理冲击,产生心理波动。

据报道,在大学生群体中有17%出现焦虑症状,14%出现抑郁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不适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的过度担心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紧张的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心理等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日益严重的发展态势,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心理存在障碍,具体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精神衰弱等症状,更为严重的还有可能引发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出现,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人格成长、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而且给学校、家庭及全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2.校园文化的含义

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究其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论点。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课外文化,包括学校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而广义的校园文化则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标准,特有的浓烈而持久的精神氛围,等等。

3.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重建设。只有将这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完成建设健康校园文化的任务,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3.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它映射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水平和文化发展样式。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活动场所建设等,它是育人方略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立足之本。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重视校园地理位置的选择,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合理布局校园内部区域结构,遵循科学规律,打造功能划分合理、学习生活便捷的区域结构,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校园绿化工作,营造优美的环境,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塑造富有感染力的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通过建造雕塑等来传承学校的悠久历史,凸显景点的纪念意义,激发学生进取、拼搏、团结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通过设置景点来蕴含丰富的哲理,启发学生的思维;善加利用校园的一草一木,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素质。最后,建造现代化的场馆设施是校园物质文化的坚实之根。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健全图书馆强大的功能,建立现代网络管理系统,分门别类完善和规整图书馆数据库,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进行自我补充、开阔视野,为学生学习和科研提供详尽的信息和资料;修建功能齐全的大型体育场馆,为学生日常体育锻炼和运动素质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便利条件;建立实验室或实践基地

,使之成为高校培养适应社会所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基地;完善现代化校园网络,进而满足教学科研和办公现代化的需要,满足大学生快捷多样地汲取知识的迫切需求。

科学研究证实,人的心理是受客观环境制约和影响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起到一种隐性的引导和影响。因此,从育人理念的视角来看,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便具有陶冶熏陶功能、审美与美育功能、内化与自我教育功能。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最终能够达到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和成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的目的,产生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起到内化和促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

3.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精神存在和精神价值,是校园显性和隐形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园精神、发展目标、意识形态文化、第二课堂活动、教师人格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大学生课堂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能够对大学生起到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增长见识、展示自我的作用。大学生在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提高相应的能力,开阔视野,扩大人际交往范围,锻炼人际交往技巧,与志同道合者结交朋友,培养健康积极的精神风貌,从而降低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或在出现一定心理问题时缓解不适感。

随着网络的普及,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负面的效应。积极影响包括促进大学生全球意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的强化,促进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健全,促进大学生民主、平等意识的提高。其负面效应则包括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动摇其固有价值观念,影响其精神意志,扭曲其交际心理,并误导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千方百计占领网络这一主要精神文化建设阵地,使其发挥积极影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校园体育文化、校园生活事件及校园心理剧等都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3.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指的是学校组织文化的制度部分,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组织中各种条例化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准则,以及学校组织中无形的习惯、规范、传统、风气、价值观等。

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能够对大学生行为起到强制性作用,从而使学生培养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符合身份的规范行为;能够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其他方面的实施,保障学校稳定的秩序,以及校园内的平等;能够以条令条例的形式制约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以保证校园教学活动、生活秩序的顺利进行。可见,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起到重要的限制和规范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属于育人环境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建设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必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重要的辅助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毅静.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6,(7).

[2]廉海明,高立威.大学生心理现状及研究.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1,(4).

[3]刘昌盛.关注大学校园潜伏的危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电力教育,2009,(147).

[4]吕业文.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5]苗存龙.创建适宜人才成长的校园物质文化.人才资源开发,2010,(6).

[6]王婷.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

[7]孟沛.浅析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6).

篇(4)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

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机制得到完善。现如今,多元化的信息资源虽然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各种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信息传输更加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更新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各种媒介产品的出现,像微博、QQ、微信等通讯功能的实现,能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利用传媒产品,加强传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使传媒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精神指支柱。另外,在传媒信息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得到提高,心理得到放松,体会到传媒所带来的平等与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性。现代传媒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工作可以在网络中进行,网络传媒中开设的心理交流空间、心理咨询室等,打破了传统心理教育所面临的局限性,将咨询的覆盖率扩大。除此之外,利用现代传媒所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并且能够避免大学生害羞等心理情绪,使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敞开心扉,将内心的心理隐私与心理困惑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得到扩展。高校可以利用现代传媒,采取多种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比如,可以利用学校公开的论坛、贴吧、博客等,也可以在各种聊天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也可以利用媒体向大学生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如向学生发放相关心理案例,建立学校心理咨询网站,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发展与进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现代传媒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1.多种价值观念导致大学心理认知产生迷茫。

现代传媒在可持续发展中延伸出了众多媒介产品,由于传媒在发展中缺乏安全性,信息数量逐渐增多,信息传输速度加快,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与心理选择变得迷茫,并且在诸多传媒信息的推动下,大学生对信息的真假无法及时辨别,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够,从而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在心理认知上产生困惑与迷茫。

2.传媒环境特点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偏颇。

现代传媒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淡化自己的身份,利用现代传媒构建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但是,这种虚拟性会导致大学心理防御能力降低,并使其缺乏监督,容易出现放任自我、追求过度的心理,导致大学生在媒体活动中失去行为操守。现代传媒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产生影响。

现代传媒中,媒体的信息量比较大,信息比较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多元化影响,也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这种发展现状使心理教师无法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无法找出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心理问题,出现失望与失落情绪。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适应现代传媒。

现代传媒具有及时、方便、快捷的影响。在其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心理发展规律不平衡,在心理发展的走向上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而部分高校在心理教育中仍然采用传统教育方式,不仅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并且也会导致大学生心理矛盾难度加大,心理压力难以释放。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建立专题心理健康网站。目前,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高校应该建立专业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并且利用私密聊天工具,比如微信、QQ等,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另外,高校也可以利用各种传媒产品,为学生进行心理讲座与心理宣传。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体建设,进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化、媒体化。

1.增强大学生对现代传媒的适应能力。

现代传媒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对现代传媒进行辨证认识,对媒体信息进行正确解读,避免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危害。与此同时,还要给予大学生心理指导,让大学生能够对现代传媒有所认识,在利用现代传媒新颖性的同时,也要进行积极思考,避免出现抽象思维的钝化,避免快餐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篇(5)

2005年陈励的调查发现,与全国青年组SCL—90常模相比,湖南省大学生各因子的得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1],因心理疾病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25%和40%[2]。近年的高校极端事件屡见不鲜,以上情况足以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日趋尖锐。为此,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了有关工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成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而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直接影响受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

但另一方面的研究显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高而实际求助程度低,即多数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压力时,即便是在很方便获得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3][4];心理健康服务脱失率偏高、服务盲点相对普遍[5][6];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信任度低、学校心理辅导效果欠佳等等[7]。那么是哪些原因阻碍了困境中的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从而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效果呢?赵崇莲认为缺少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方——大学生的角度考量建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不足与缺陷是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绩效的重要原因[8]。大量研究还表明,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帮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个体自身因素来讲,影响求助的原因既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受教育程度、来源地、种族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也包括对专业心理求助的了解程度、认知态度、自我表露、自我隐匿、情绪管理能力、治疗恐惧等心理因素[9][10][11]。本研究以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样本,从大学生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拟探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态度和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信任程度与其服务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为该校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及对策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实证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问卷375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问卷有效率91.2%,所调查对象涵盖院内各年级、各专业类别,生源地含城市、乡镇及农村,调查对象性别比例相当,充分保证了研究样本的代表性(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表

(二)调查工具

采用赵崇莲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4,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80-0.91之间。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从服务质量、服务队伍、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四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同时采用五点自评量表考察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态度,以期考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使用统一指导语。施测时间为2012年3月-10月。对所回收问卷的真实性进行了认真甄别。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总体状况分析

1.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总体需求是比较强烈的(M=3.54±.45)(问卷采取1-5五点计分,3分为理论中值,均分超过3分),从服务的内容到服务的形式,以及服务的专业队伍都表现出了比较高的需求,特别是对服务质量的需求,均值超过了4分,见表2。

表2 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

2.让大学生感到困惑、最希望得到帮助解决的心理难题依次是:择业和就业的问题(91.2%)、人际交往问题(89.8%)、情绪问题(87.7%)、自我意识方面问题(87.5%)、学习问题(81.2%)、恋爱与性心理问题(78.1%)。表明当今的大学生很多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特别是在就业、人际交往方面,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理想的事业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向往与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很多大学生在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如何处理同学、朋友关系方面普遍感到茫然,这与该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纪录也是比较一致的。

3.网络(93%)、课堂教育(91.8%)、心理活动(80.4%)是该校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网络以它的快速便捷性已位居其首。这一方说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阵地上还需要更多的投入,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力上都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数据还显示,他们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依次是:个体咨询(89.6%)、心理健康专题讲座(85.1%)、课堂教育(84.2%),这与之前的分析不约而同,也正好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的方向提供了依据。

4.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大学生除了找朋友诉说进行排解外,最希望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咨询人员(90.3%)、德育老师(72%)、受过培训的朋辈辅导员(67%)、学生工作者(64%)、精神科医生(46%)。能够接受的服务机构依次分别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93%)、网上心理健康服务中心(79%)、私人心理咨询所(74%)、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70%)、精神科医院(37%)。这说明大学生对求助专业人员是接受并认可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求助模式,这一现象可能与近年来该校频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关。

5.在对心理健康服务质量需求的调查中,98.2%的大学生希望服务费用不要太贵;96.5%的大学生希望专业人员能保守秘密;92.9%的大学生认为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是提升心理素质,其次是进一步发挥潜能(92%),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发展性咨询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能否“真诚的关心来访者”(100%)和是否具有“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个人素质(98.2%)是大学生最看重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专业素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人口学特点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就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来说,女生的服务需求要高于男生,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具体到服务内容方面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见表3):择业与就业的压力问题的解决是让大学生感到最需要求助的内容,这点并无性别差异;其次排在前三的男生想求助的分别是人际关系问题、性格与情绪管理、自我意识方面问题,而对应的女生想求助的前三个问题分别是性格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

表3 性别差异分析

2.年级差异分析。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服务需求及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队伍、服务质量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一新生的服务需求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在需求总分及四个维度上得分最低的是大二学生。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缘于大一新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面临新的目标、新的人际圈,一时还难以适应,所以是服务需求最大的群体,而大三的学生马上面临就业的压力,所以其需求也是比较大的。

表4 年级差异分析

3.区域差异分析。据统计数据显示(见表5):生源地来自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来自乡镇与农村的大学生相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要强烈一些,具体体现在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这两个维度上。通过多重比较得知,这两个维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大学生与乡镇、农村大学生之间,而乡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与他们受到的压力更多有关,相对于城市群体大学生,农村大学生要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更大的家庭期待和人际交往经验方面的贫乏,这些在大学期间更易激起他们的不良情绪,从而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表5 区域差异分析

(三)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态度的分析

1.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态度的分析。在对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了解程度作调查时发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了解程度并不高(M=2.5965),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态度无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存在差异,经多重比较,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之间,见表6。

表6 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态度分析

2.对心理健康服务信任程度的分析。在是否相信心理咨询能有效地帮助解决生活中的烦恼以及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否认可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程度是比较高的(M=3.3728)。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接纳程度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接纳程度存在差异,经多重比较,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之间,而且男生与女生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方面也有差异,女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见表7。

表7 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分析

(四)服务需求状况与认识态度的相互关系

由表8可知,(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态度与服务需求中的服务队伍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程度与服务需求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且这种信任程度与其对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队伍、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越了解、认知态度越积极、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越信任,就越有可能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

表8 服务需求与认识态度的相互关系

三、结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挠是比较多的,就业与择业已经成为对该校大学生心理产生压力最大的因素。不太理想的学校层次、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生源状况以及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能使他们承受了较大的择业压力。总体来说,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非常强烈的,特别是一年级大学生,刚刚步入人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人生目标,强烈的适应需求下产生了强烈的服务需求。虽然在众多的心理困惑面前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但真正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比例却不高,原因何在?结合该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程度分析,可能与学生对学校的心理服务的性质、原则等不够了解有关,鉴于此,高校应更加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服务,树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认知态度。同时也可以推论,对心理健康服务了解程度是影响大学生求助的因素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以网络搜索为首,但他们同时表示,如果遇到心理困扰,除了找朋友诉说进行排解外,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90.3%),最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是个体咨询(89.6%),这说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程度还是较高的,怎样将这种求助的愿望与求助行动统一起来?可能需要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的服务来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同年级、性别、区域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存在区别的,特别是在服务内容方面。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贴近学生的实际,可考虑按年级设置分阶段的专题内容,比如大一新生适应训练、学习动力训练,大二人际交往训练、恋爱与性心理教育、情绪控制训练,大三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面试择业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陈励.湖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117-119.

[2] 张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之

友,2010,(9):113-115.

[3] 邓志军,蔡水清.当前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特征、影响因素

及教育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7(5):114-117.

[4] 江光荣,王铭.大学生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

学杂志社,2003,(3):180-184.

[5]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

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6] 刘大卫,金其强,宋晓华.南京高校心理咨询室为何“门

可罗雀”[N].新华日报,2006-08-04.

[7]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9.

[8]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

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9] 余晓敏,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4,(6):426-428.

[10] 陈英俊,尹蓓莉.国外关于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主要影响

因素的研究述评[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

篇(6)

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心理辅导的理念、态度、方法几个方面的不适应。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参与并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其次,辅导员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使辅导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加强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在此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一、采用与中医理论有关的心理辅导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

中医理念中强调“天人合一”,以使人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引进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对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进一步达到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目前,采用中医七情理论进行辅导是引入中医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家乡,开始独立的面对自己四年或五年的学习与生活,乃至毕业找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与情感,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们的承认、理解与尊重,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些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绽放自己的精彩,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而产生了烦闷、苦恼、焦躁、恐惧情绪。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是我们每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七情特点是大一的同学大部分的心理在七情范围中属喜、思、惊,大二、大三的同学则比较平和,而大四的同学大部分属怒、忧、思。大一的同学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和就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一部分同学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和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上对本专业的不良评价,美好的憧憬破灭,焦虑、惶恐油然而生。现今社会,医疗专业就业面窄,大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开始更多的担心前途,故七情中属忧,升入大四、大五,七情范围中表现为喜的更少,而紧张情绪占主导地位,思虑也再度出现。总之,整个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七情表现是曲线波动的,各年级表现不同,与他们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就业前景密切相关。从其不同的情绪入手,是分析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捷径,运用中医理念结合现代心理学可以较好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指导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

了解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素养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辅导员适时与部分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其思想状况,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其具体方法是:

(一)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后就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的热爱自己的专业,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在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到了临床才匆匆的翻阅课本,很多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把握牢固,所以,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在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在上临床之前,把牢固的基础知识打扎实,夯实了专业基础,才能在临床实习时游刃有余,这也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专业,很多学生会发现进入临床之后,所见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当初在书本上学到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在书籍编辑和审核的过程中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医学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所以就存在了这其中的差距,所以就要求医学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平时学习之余,多翻阅最新的杂志、刊物,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最新的前言医学动态。

三、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价值观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学中医的学生价值观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学的中医学科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价值取向很容易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忽视现代文化,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狭小、孤独的环境中,对人们封闭自己心灵的大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其人际交往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同时,学中医的学生独立性强,在与同专业同学交往中往往存在自我意识过重,各执己见,难以共享的情况。所以,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愿意与更多的人相识,使其融入更大的群体,并培养其团体意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方面,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就业压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生命,不容一点马虎与差错,固然使得他们在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上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可在舒缓其压力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如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会很大程度上释放并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英.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10).

篇(7)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近几年的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结果表明:在我 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约23. 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至25 %,近年来已达到30%。很显然,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约占30% - 40%,其中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 。具体表现在:

1.无法适应的问题。新生来到大学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适应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常常表现为失眠、食欲不振、神经衰弱、烦躁不安、严重焦虑。在学习方面,由于大学的学习内容、特点、方法及进度与中学差异很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对学习失去信心,紧张焦虑增加,从而产生失落、自卑、自责。还有的学生因为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有不满情绪,想转系、转学又不成功,造成情绪波动大,无法适应现状。

2.人际交往困难。大学生注重智商缺乏情商,对交往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少与人沟通,由于缺乏交往技巧使得有些人不敢与人交往,从而产生较强烈的孤独感。表现出社交焦虑症与恐惧症。

3.与性有关的问题。青年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的性知识掌握还没达到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程度,因此,常常会出现性意识的困惑,严重者会出现性行为心理障碍。

4.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身心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5,人格缺陷与人格异常。据统计,有近10%的大学生存在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其中人格缺陷者较为多见。人格障碍是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

二、阅读疗法的治疗作用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治疗(bibliotherapy ),《韦 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有两条解释:(1)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2)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释义为: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帮助他人通过对文献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在西方,阅读疗法被医学界和图书馆界用作治疗精神病的工具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目前从研究结果和获得的相关资料看,阅读疗法可以用在精神和情绪引发的疾病,如焦虑、恐慌、抑郁、偏执、心理失调等,也包括对一部分生理疾病的辅助治疗,还可用于生理缺障、人格障碍、慢性疾病和情绪方面的辅助治疗。

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惑后,主要通过找知心朋友谈心,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很少有人找心理医生。在交际困难、恋爱苦恼、性困惑、就业压力这四项主要心理困扰中,因性困惑求助于图书的人占89.2%,另外,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74%的人曾求助过图书来解决心理问题,其中因交际困难求助图书的人占53.、%,因就业压力求助图书的人占62%,因恋爱苦恼和性困惑求助图书的人占到80. 6%,因考研困难求助图书的人占40.4%。该项调查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能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阅读疗法”是大学生容易接纳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也充分证明,阅读用于心理治疗所发挥的暗示、投射作用易于被读者接受。特别是阅读疗法的随意性、宽泛性、灵活性以及不需付出任何代价的突出优势,决定了它在排除大学生心理困扰方面起着心理医生、父母亲人、辅导员、朋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长久的心理困扰如果得不到疏通,会造成抑郁、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为了摆脱烦恼,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到图书馆读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融人到作品的内容中,与主人公一起经历故事的悲与喜、激情与浪漫,艰难困苦与绝处逢生,从而发生共鸣,享受美妙的感觉,崇高的感情油然而生,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态度。阅读使读者逐渐建立起健康平和的心态,缓解了紧张的情绪,排除心中烦恼,增强了自信心。实践证明,小说、传记、诗歌、幽默、历史、科幻、神话等文学作品都能发挥排遣烦恼作用。

读书可以振奋精神、增强意志、克服困难、控制情绪。比如交际方面就有《卡耐基交际大全》、《交际与口才》;名人传记、励志类图书有《小故事大道理》、《培根论人生》等对精神颓废、萎靡不振的大学生起着鼓舞斗志、培养正确人生观的作用。

三、开展阅读疗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阅读疗法有待标准化。在我国阅读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实践上的研究处于借鉴国外、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缺乏有力的实验数据和应用成果。在阅读治疗诊断和推荐阅疗书目的过程中无章可循,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对阅读治疗效果的评定也缺乏一个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阅读治疗运用得当可以治病,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由于缺乏专业标准化的运用指引、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阅读治疗的规范性还不强,目前在我国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阅读治疗持审慎态度。

篇(8)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arents; mental health concept; survey and analysis

随着社会产业经济结构转变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心理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纳入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导向作用。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不够的,需要与大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让学生家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共同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养成。本研究对大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意义借鉴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45~60岁的家长为研究对象,对某学院大学生家长随机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6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95.5%。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院图书馆、学术期刊网、心理健康教育类学术论文和论著等进行查询,为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材料与程序

采取自编问卷形式,问卷设计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首先调查大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内容包含性别、出生年月、职业、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要部分,调查大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观念,对家长的心理健康观念调查分为三个部分,家长关注的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共12个题目)、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8个题目)心理健康教育观(6个题目)。问卷共有26个题目,每个题目包括5个选项,即“完全赞成”“比较赞成”“一般”“不清楚”“完全反对”依次评分为5、4、3、2、1、,调查问卷采取无记名形式,要求家长认真对待、如实客观的反映自身情况,结果,被测试的大学生家长本科及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 88名,中专及大专文化程度97名,高中及初中文化程度53名、小学文化程度8人。城市居民家长106人。农民家长140人,男生家长117人,女生家长129人。实验数据用SPSS17.0软件统计包对测试结果和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文化水平家长关注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由表1可知,大学生家长最关心前3个问题是“知书达理,尊老爱幼”、“ 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关心集体,有团队精神”这表明大学生家长由于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将文明礼貌、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放在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首要位置,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待大学生的行为。原因是90后大学生他们普遍的心理特点是热情开放、有创新精神,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应正确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其次,家长也已意识到,大学生良好的控制情绪能力能够保证学业顺利完成。他们也能够认识到在当今社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者占有一席之地,就得有与他人合作精神,融入到集体中。城市居民家长比农民家长认识更清晰些。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长对社会适应能力关注不够,可能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有关,家长对他们过分溺爱,不愿放手让孩子接受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方面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2.2 家长对健康标准的认识程度

由表2可见,不同文化程度大学生家长对8项调查内容没有显著差别,说明家长对标准的认识不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但不同性别的家长对“智力正常”、“心理品质与实际年龄相符”、“与人和睦相处”选项的认识有显著不同,女性家长更倾向这3项标准。城市居民家长和农民家长除了“自我防范意识强”、“待人接物有正确的辨别能力”认识上一致外,对其余各项认识差异均呈显著水平。从总体上看,多数家长对“智力正常”、“心理品质与实际年龄相符”“人格正常、和谐、给力”这3项是否属于心理健康内涵认识模糊不清,不能正确判断。因此,“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家长要不断学习进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承担起家庭教育工作重担。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家长对心理健康观的认识

篇(9)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实践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通过开展心理训练、心理知识讲座、情景角色扮演、心理课程教学、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心理成长与潜能开发,健全人格,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增强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范围内各大高等院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负面影响因素逐渐增多且有向大学校园蔓延趋势的前提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说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摒弃享乐主义、自我主义、攀比心理等,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所应该做的事情。高等教育不只是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怀和正确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教育而言,两者需要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中。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多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从整体上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还比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但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3.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普遍都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项辅工作,大多数都流于形式,片面的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门生存或者说就业技能。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或者常识,更多的应该是由家庭进行教育,由家长进行监督和批评。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出问题时,高高挂起;一出问题,就召开会议紧急研究”。殊不知,一个人生活习惯一旦养成,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上几次课,听几次讲座就能够形成转变,就能够重新树立三观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心理健康意识是需要在平时生活中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来的。

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内容设计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等多项内容,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要明确一点是我们想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到哪些东西,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以往有些高校主要是以心理健康基础课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起到好的效果。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将其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相结合,从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学生所需、学生所求,来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还不够具体,导向性不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演化成了心理健康讲座。而且在教育教学形式上依然采取传统灌输式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无法有效调动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3.3大学“以生为本”教育氛围不够浓厚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非常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校园环境是关键。高校“以生为本”教育氛围营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是否能够获得期望的效果。但是这种环境的营造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它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参与。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3.3.1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尊师重教”、“师道尊严”,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被定制为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高校在管理工作上并未足够重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其指导思想就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制约,类似于学生应该享有的权益基本没有过多关注。从现阶段发生在高校内的一系列不和谐事件来看,学校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实质上这就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学校在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上出现严重错误,就像是弹簧,压力越大其反弹力也就越大。

3.3.2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不够完善“以生为本”是教育过程中的一条方向清晰、目标明确的发展主线,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需要一套科学、规范、合理、人性化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而从现阶段的高校育人模式来看,存在着教职工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和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类岗位工作育人功能统筹协调不够的问题,没有形成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即教学岗位教师的“教”和非教学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相脱离,没有将全员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另外,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全员育人工作需要有规范、科学的制度来保障,更需要从组织管理、人力财务方面来提供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

3.3.3师德建设有待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位教师达到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尽心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高校教师受到了越来越多不良思想的影响,一部分高校教师在价值取向上有偏失,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得失,没有将“学生至上,甘为人梯”的服务意识提到一定高度。在依然主要以科研成果、学历学位、论文数量和所刊登期刊的等级等硬性指标来考核教师绩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教师也无形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只管单纯的教书、不管育人,不会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学生身上,更不用说以学生为本,尊重和信任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3.3.4施教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有机统一体,它需要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对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并不太重视该方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4“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1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

4.1.1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学生身心健康是关乎到其个人未来发展,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号召学工系统每一个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为学生在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根本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心理辅导队伍的构建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毕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具体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根据每一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设置,能够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倾诉方式。学校要注重对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的培训,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心理辅导专家讲授心理辅导技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队伍整体心理教育水平。

4.1.2全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大力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通过报纸、校园心理健康网站、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校师生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形式来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逐步形成校园内互帮互助的环境。其次是多组织专题讲座,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心理需求服务。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不定期的针对学校中某个阶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积极捕捉学生心理变化,了解他们当前最关心和最矛盾的具体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有目的性的组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讲座。再次是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学校要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掌握更多学生心理变化动向第一手资料。“以生为本”并不是说要对学生所有事物均进行管理,学校要在尊重其个性的前提下去充分调动学生认识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性,通过外部作用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2切实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理念理念是教育的关键,理念决定着教育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任务之一。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学校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4.2.1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观念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倡导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见的问题,从学生时代开始在其心理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公民。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明确并适时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其最高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全面提升个人整体素质。

4.2.2注重大学生梦想教育梦想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灵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极大影响。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主要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起到意识引导方面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认同态度,使其对自身所生活的环境这一客观存在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程度。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大学生梦想的培养和引导,逐步的让学生形成切合实际且有价值的梦想作为最高教学目标。

4.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3.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来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教材也是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学教材必须要与时俱进,能够集中体现当前大学生心理特征。现阶段很多高校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行内容上的改进。虽然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国家发展形势保持同步,但是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国家当前实际情况的解读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不论是在心理素质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社会上存在的负面因素也与以往不同,所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增加更多的时代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和案例,以满足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

4.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同属于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是其做人做事的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但受其主观意识决定;而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都必须要注重培养的。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这是因为从很多实际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

4.4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性格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对于大学生素质成长比家长更为关键。所以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现阶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组成,在心理健康理论基础上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基础培训,不断提高该队伍整体教育教学素质。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才能够得到根本保证。二是专业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主动发挥育人作用,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吸引学生、感召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各级各类管理和后勤人员要承担起育人职责,以人性化的管理与较高的服务标准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使学生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导;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条件和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在学校体会到“家”的感觉。

4.5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心理主动性人性关怀应该是“以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中的重要之义,高校应当调整姿态,充分正视、充分研究、正确引导和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的特点出来,在宿舍管理、校园管理、社团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以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竞争拼搏是时代给他们的新要求,教育的环境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学生因学校社团活力不足、勤工俭学岗位不够、学校与社会脱节、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产生的诸多不满情绪,学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调整心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妥善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应跳出“管”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建立自主管理的社团,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参与、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激发潜能,提升心理素质。

篇(10)

21世纪的中国繁荣昌盛、和谐安定,国家法律政策更趋于人性化,新闻传媒自由尺度放宽,文化思潮中西合璧,大学生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生活方式、学习行为、思想理念都悄然融入了新概念、新元素。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视野越来越开阔,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大学生对在校生活质量、学习环境等自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只有系统分析读者心理特征发展变化新因素,预测读者心理活动发展新趋势,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活动,才能发挥当今高校图书馆的新职能。

读者心理学研究包括读者心理现象的共性和个性两方面。共性就是在相同层次、相同类型的读者中,从千差万别的阅读心理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共同规律,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个性是反映在阅读活动的心理过程当中,通过读者的心理特质和行为个体的差异,可以充分了解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内因,积极引导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在此,笔者不赘述读者心理的方方面面,重在阐述目前高校学生读者心理共性和个性中存在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

1读者心理现象共性分析

1.1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共性

1.1.1方便心理。读者希望图书馆一年365天都能开放,自己在想利用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的大门总是敞开的。其次希望手续简便,检索方便,无需等候浪费时间,借期延长,册数增加,罚款从轻,规章制度等限制减少,网上咨询长时间在线,设备现代化快捷省时。

1.1.2求全心理。图书馆建筑面积大,各种功能室布局全面合理;绿化带、休闲区等占地充足,环境幽雅;对图书馆馆藏要求很高,希望应有尽有,自己需要的文献都能有所满足;服务设施齐全而先进,有利于便捷地获取资料;各类型、各专业、各专长的服务人员充足,能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多项教育职能;参考咨询、课题查询、心理辅导等服务活动可以全面满足自己的情报需求。

1.1.3创新心理。科技日新月异,掌握新信息、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新理念,成为阅读热点。要求图书馆及时采购内容新、版本新的权威性书刊,先睹为快;电脑等硬件设备新,网速快;大型全文数据库品质高,论文刷新快;图书馆网页内容新鲜、更新周期短;服务理念有新意,符合当代大学生读者的需求。

1.1.4逆反心理。关注有问题、被批评的禁书,以及星座命相的伪科学书籍,女生对明星的星座、面相与己的关联特别感兴趣,黄色网页、八卦网站,越是争议多,越千方百计进行搜索。逆反心里还包括剽窃、撕挖、污损书刊等违纪行为,近年学生违纪现象略有下降趋势,一方面表明当代大学生读者心理水平更成熟,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窃书等行为更加隐蔽,难以被工作人员发现。

1.2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共性

1.2.1以往入校新生带着新鲜陌生的感觉和求知好奇的意识涌入图书馆,虽然漫无目的,不懂怎样检索和充分利用图书馆,表现出阅读需要心理的随意性,但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借阅率非常高。近几年这种趋势却有所下降,新生更多地被社交、娱乐、打工等活动吸引.书籍在部分年轻学者心目中失去了诱惑力。另外,一年级学生缺乏较强的辨析能力,不能敏锐地从众多的书籍中,挑选有阅读价值的读物,总是随着一个个阅读热点盲目借阅,以武打言情小说为主流,现在追捧光怪陆离的网络小说、哈韩哈日的情爱小说,这与网络风行、日韩电视剧火热密切相关,反映一个时代的流行色,但是过度迷恋,会导致思想消沉,民族意识淡化。

1.2.2二年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适应了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能克服盲目跟风等各种不良阅读需要心理倾向,喜欢阅读修身养性、处世哲学、中外名著、历史传记等作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入,读书品味较以往明显有所提高。

1.2.3三年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意识较强。现今社会职业竞争白热化一年胜一年,学生也一届比一届更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沉重,压力产生动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教学,大量阅读专业书刊,学会做摘录、笔记、书评,阅读过程和步骤体现有序化,希望自己今后在专业领域有略胜一筹的独特本领。

1.2.4四年级学生进入撰写毕业论文期间,连平时甚少光临图书馆的学生,此时也扎堆借阅专业书籍。而现今这种扎堆现象已不复存在,由于互联网的便利,大量全文数据库可供参考,给急于求成的学生有利可图,他们抄袭论文,进行剪切、复制、粘贴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也有学生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中,脑海里已经锁定了课题,逐步积累某一专题的文献,系统地收集、筛选、加工信息,撰写论文时胸有成竹。

1.3不同阶段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共性

1.3.1开学阶段。长期以来开学都是借阅高峰期,学生涌到图书馆归还假期借阅书籍,但借阅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开学课程比较松,但是现代大学生打发时间的方式多种多样,阅读已经不再占据学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许多学生文体娱乐之余,只有时间应付课本,无暇顾及课外书籍。

1.3.2上课阶段。借阅量较稳定,始终感觉学习风气不浓,甚至要采取硬性指标,规定每位学生每学期的借阅量来提高馆藏利用率。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校的用心良苦,借阅并非自己所需的薄本书,前天借,后天还,无心阅读。

1.3.3假前阶段。假期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但是由于时间相当充裕,借阅量还是较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类:英语、计算机是当代求职的两项必备技能,假期利用充足的时间使自己的水平提高一个台阶;专业书籍,趁假期补充课外理论知识;古今中外世界名著、名家名篇,提高文化素养,综合文化素质是目前应聘、考核、测评的重要环节;人际、心理、修身哲学,当今大学生特别重视自身发展,总想在竞争中拥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完美高尚的品格;畅销小说、文艺书籍,以此打发时间,寻觅同龄人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地理文化、旅游摄影,有些学生家境较好,有些学生平时打工挣钱,已具备跋山涉水的经济能力,借阅此类书籍为远足做好准备。

1.4不同境况特殊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共性

1.4.1勤工俭学学生。以前这些学生家庭贫困,自卑心理较重。现在的大学生思想观念转变,追求独立,不认为勤工助学是不光彩的事,自觉走向勤工助学之路,当中不乏家庭境遇较好的学生。他们个性开朗,能和图书馆老师、同学融洽相处。

1.4.2残疾学生。受身体条件限制,许多文体活动不能参与,图书馆一直是他们的身心依托,由于所占比例少,图书馆在这方面不够重视。

1.4.3心理障碍学生。心理疾病在爆发前都有潜伏期,追溯近几年的大学生心理犯罪案例,心理疾病集中在个性孤僻、不善言语、与同学相处格格不入的学生身上,他们来图书馆,内心渴望得到一种积极、正确的阅读指引。

1.5不同借阅部门的阅读心理需求共性

1.5.1电子阅览室。因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心理潜在的一面尽显无遗,传统道德观淡化,抄袭文章成风,言行放纵,欺骗情感,传播计算机病毒,浏览黄色网页,关注娱乐八卦新闻等。纵观电子阅览室,八九成以上的学生沉迷于聊天,QQ聊天是目前网络交友最盛行的方式,方便、快捷,极大地扩展了交友圈,得到每位渴望友谊、爱情的大学生的极度青睐。其次打牌、玩游戏、观看最新影视等娱乐休闲,是又一大网络爱好。从网络下载软件,浏览专业性网站,查阅大型数据库、搜索引擎,真正以学习为目的利用网络的学生寥寥无几,利用传统书籍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以致网络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1.5.2传统借阅部门。当代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穿着打扮、修身减肥、恋爱情感、旅游消遣以及阅读影视同期作品、网络小说等书刊,借阅书籍只是为了调节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另外,以应付考试、撰写论文、报考研究生、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为阅读目的的学生“异军突起”,应引起高度关注。他们急于求成,只借阅相关的模拟试题、考题汇编、习题集等书籍,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读书计划性强的学生,经常阅读本专业的权威书籍。在专业期刊的阅读方面,90%以上学生已经改变传统阅读习惯,选择校园网图书馆主页的大型全文数据库,它所包含核心期刊种类的全面性,检索的快捷性,是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无法比拟的。

2读者心理现象个性分析

阅读心理是读者为了实现独特的阅读需求,而产生不同的借阅动机、借阅行为、借阅兴趣、借阅目的等复杂心理表现,还受读者文化素养、个人爱好、生活经历、不同性别、读书多少等个体差异影响。在此,重点剖析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

2.1阅读需求

当代大学生追求自强、独立、开放、求新、求异、求变的新新人类生活方式,因此阅读需求也呈多元化特征,其中两大阅读心理需求最为突出。

2.1.1关注社会热点的阅读心理。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另一方面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其阅读必然融入时代潮流,关注社会焦点。比如目前股市火爆,大学生也不甘示弱,加入炒股热潮中,一时间图书馆沉默已久的有关炒股书籍成为借阅新宠。总之,他们对周围新生事物反应敏锐。

2.1.2追求实用至上的阅读心理。大学生择业的危机感,使得他们更注重实效知识的掌握,阅读目的非常明确,围绕考试科目的教辅资料,考研、考公务员、考托福、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计算机考级以及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有关书籍,国家需求哪方面的人才,这类书籍的阅读就热度不减。

2.2阅读兴趣

社会发展变化对当今大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年轻的心理对时事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与时俱进,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热点,都成为他们选择阅读关注的焦点。随着新的热点出现,阅读兴趣也呈现阶段性,比如注重自身素质发展的学生从中外名著转到社交知识、心理素质书刊,阅读兴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不稳定性。

3针对读者心理现象。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勇于改革。创新服务

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净化升华作用。社会在前进,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不能墨守成规,应该与时俱进。

3.1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大学图书馆大到馆址选择、馆舍设计、占地面积、环境绿化,小至内外装修、通风采光、灯光照明等,都要体现一个大气、优雅、舒适的读书环境,对读者阅读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近年高校新建馆在这些方面考虑比较周全,但旧馆不太重视环境绿化等问题,应该引起关注。

3.2以人为本,提供亲切的人性化服务

当今大学教育工作者注重尊重学生人格,图书馆也提出人性化和柔性化服务,图书馆拟定规章制度要多从读者角度出发,利于促进和谐发展。残疾学生、心理缺陷学生所占比例很少,过去没有引起重视,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对待勤工俭学学生,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把他们单纯看成是来挣钱的,图书馆的氛围不同于其他打工场所,对他们在生活上关怀、心理上帮助、学习上指导,当成应尽的义务。

3.3开展导读,培养高尚的文化素养

经常深入读者当中,主动推荐图书,调整他们的阅读倾向,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借还服务当中,虽然这句话讲了很多年,但是许多图书馆其实依然如故。定期开展读书座谈会、专家讲座,在活动中倾听大学生心声,了解读者心理状况和阅读需求;指导阅读,提高选择和鉴赏能力,鼓励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认识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本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纠正不良阅读行为。这些工作看似简单,目前许多图书馆却做得相当欠缺,只有用心策划,克服怕麻烦、贪图安逸的思想,才能全面开展,长久坚持。

3.4指导利用图书馆,掌握信息检索技术

上一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下一篇: 劳动法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