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44: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D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33-01
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在其官方网站通过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向公众实时通报所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1]。济宁检验检疫局根据RASFF信息对2011年内52周通报进行了系统编译,汇总分析了中国出口欧盟的食品及饲料安全问题情况。
1 通报风险因素的具体分布[2]
1.1 食品接触材料(212次,占总数的37.5%。)
包括塑料器具:杯子、密胺树脂碗、尼龙汤勺、聚丙烯刷子、抹刀、羹匙、蛋糕模具、罐盖衬垫、餐用夹子;不锈钢器具:压蒜器、蛋糕架、烤肉架、烤箱、磨光机、铁制餐具和木质厨具等。
1.2 坚果籽实(102次,占总数的18.1%)
产品涉及花生(包括带壳花生、花生仁、炒花生、漂白花生和调味花生)、松子、干面条、葵花籽和南瓜籽。
1.3 谷物面点(66次,占总数的11.7%)
产品涉及面条(牛肉面、手工面条、风味面、方便面)、粉丝、米线、玉米、大米、荞麦和黑米。
1.4 水果和蔬菜(43次,占总数的7.6%)
被通报的果蔬类产品种类较2010年有明显增多,有蘑菇、盐水蘑菇、柚子、木耳和阿月浑子果等等。
1.5 水产品(30次,占总数的5.3%)
鱼及其制品被通报20次,头足类5次和甲壳类5次。
1.6 保健食品(29次,占总数的5.1%)
被通报的产品涉及食品增补剂、有瘦身功效的茶点、大米蛋白抽提物、口香糖、减肥胶囊及未注明具体名称的保健食品,其中食品增补剂19次,占保健食品通报总数的65.5%(19/29)。
1.7 食用香料(15次,占总数的2.7%)
被通报的食用香料包括辣椒粉、胡椒粉、甜椒粉、生姜粉、橄榄叶、绿茶和蒜粉。
1.8 饲料和宠物食品(14次,占总数的2.5%)
1.9 甜品(11次,占总数的2.0%)
11次被通报的甜品包括3次果冻,1次焦糖和5次种类不同的糖果。
1.10 肉及肉制品(9次,占总数的1.6%)
3次出口至丹麦的猪肠衣被检出氯霉素(3),1次兔肉被德国检出汞超标(1),1次羊肠衣被意大利检出呋喃西林代谢物(1)和呋喃唑酮代谢物(1)。2次鸭肉被丹麦分别通报非法入境(1)和检出沙门氏菌(1),1次禽肉因包装破损被英国通报并销毁。
1.11 无酒精饮料、蜂蜜(共9次,占总数的1.6%)
4次无酒精饮料分别为桔子汁、桔味碳酸饮料、葡萄汁和spray candy,其中3次被通报E210-苯甲酸含量过高(3),1次被通报E952-甜蜜素和E954-糖精未标注且超标(1)。通报国为意大利、芬兰和立陶宛。
1.12 即食食品(prepared dishes)(8次,占总数的1.4%)
3次牛肉面被意大利通报非法进口(检查牛DNA)(3);4次不同风味的水饺/汤圆被英国通报检出非法转基因(4);1次方便面因铝含量超标(1)被比利时通报。
1.13 茶叶、调味酱汁、食品添加剂、油脂、蛋品和混合食品(共17次,占总数的3.0%)
通报产品涉及茶叶6次、调味酱汁3次、食品添加剂2次、油脂2次、蛋品1次和混合食品3次。
2 通报问题分析
2.1 通报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通报信息按风险的紧急程度和需要采取措施的等级分为预警、信息和新闻。其中信息又包括提示、拒绝入境、RASFF跟踪信息和信息。预警是产品在出现严重风险后的通报,要求成员国需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信息是通报国完成风险识别,而产品未在其他成员国现售或对市场上已无相关产品时的通报,不需要采取紧急的应对措施;新闻是根据世界各地的媒体报道、有关组织的推定或预测、经欧盟成员国确认的有关信息。
2.2 引发通报的具体风险因素及对通报产品的处理措施
引发RASFF通报的具体风险因素有很多种,按照RASFF系统的常规分类,我国产品被通报涉及的风险因素可分为22类。按通报数量计,占据通报前五位的分别是物质析出、重金属、化合物污染、毒枝霉素和转基因新奇食品,此五种风险因素引发的通报占总量的69.4%(392/565)。欧盟针对通报产品采取了相应措施,包括从市场撤回、重新发货或销毁、重新发货、销毁、官方扣留、从消费者召回、退运、通知管理部门、海关封存、物理或化学处理、改作他用等16类措施。
2.3 对部分风险因素的分析
欺诈问题引发的通报33次,比2010年26次明显增加。具体包括多种食品的掺假(4)、无健康证书或证明(4)、非法进口(12)、假证书(3)或证书不当(10)。涉及产品有坚果籽实(7)、等等。
2.4 我国产品引发RASFF通报的特点
第一,食品接触材料问题引发通报数量近年来呈递增趋势。2008年,食品接触材料问题88次,占我国被通报总数的19%;2009年119次,占我国被通报总数的32.7%;2010年141次,虽占通报总数比例与2009年几乎一致32.7%。食品接触材料问题再居通报之首,情形亟待关注。第二,花生黄曲霉毒素、大米非法转基因通报数量减少。与往年相似,毒枝霉素、非法转基因问题依然是引发通报的主要问题,但引发通报数量较2010年有所下降。毒枝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和锗曲霉毒素A,共被通报68次,是引发通报第4位的风险因素。第三,敏感商品引发通报数量依然集中。松子所引起的味觉异常(生物毒素所致的松木口病),被通报31次。面条或米线制品因铝含量过高被通报35次,涉及谷物面点(31)、果蔬类产品(2)、即食食品(1)和蛋制品(1)。食品增补剂因含违禁成分被通报26次,其中因含西布曲明和西地那非分别被通报12次和8次。鱼制品因一氧化碳处理被通报7次。第四,欺诈、感官异常等涉及产品种类多的因素潜在风险大。欺诈、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感官异常、非法辐照、微生物和问题涉及产品种类较多,在今后引发通报的可能性较大。欺诈问题影响恶劣,添加剂问题涉及添加剂项目繁多,感官问题评价技术主观性强,这些都需要重点关注。
有毒物质的残留。有毒物质的残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食品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沉淀。蔬菜、水果、鸡肉等农牧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药、化肥、兽药、激素等的大量使用,致使有毒物质发生沉淀,依附在食品的表面,不能够仅靠冲洗清除,当人们大量使用就会造成慢性的食物中毒,危害人们你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食品加工过程中造成的有害物质超标。食品原材料在存储、加工、销售过程中处理不当出现污染,或食品本身出现毒素。如牛奶污染造成菌群超标,土豆存储不当发芽造成龙葵碱产生,食品反复油炸造成过氧化值超标等。
添加剂的滥用。添加剂的污染主要分为食品添加剂超标和工业添加剂的掺加两种污染方式。一方面食品添加剂超标。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等化学物质,在一定范围内是安全的。但是当添加剂超过一定分量,仍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另一方面工业添加剂的掺加。工业添加剂一般只能用于工业生产领域,价格便宜但对人的身体有巨大的危害。因此,一些不法生产商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工业添加剂代替食品添加剂,或利用工业添加剂增加食品口感,造成食品污染。
劣质物质的掺杂。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商贩不惜铤而走险,将劣质物质当作优质食品经过加工直接进行销售。如白酒中掺杂工业酒精;腐肉掺入熟肉售卖;果冻中加入皮革等。
中国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是政府、生产商、消费者多方的原因共同导致的。
生产商责任感缺失。生产商经营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取利益,一方面需要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当人的利益与责任相矛盾时,一些生产商就会权衡两者之间的利弊,进行决策。而现今的市场机制存在缺陷,致使许多过于看重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生产商,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利用掺假掺杂等不合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躲避政府监管,威胁人们人身安全。
消费者消费意识弱。消费者作为消费的主体,在消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消费行为由其决定。然而一些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普通民众不了解食品的实际信息,只能通过其外观进行臆断,造成购买过程中被假冒伪劣产品蒙蔽;另一方面一些消费者看重价格轻视食品质量,造成价格低廉食品占据市场,形成不合理的市场格局。
政府监管尚需完善。政府监管是食品市场安全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国食品领域的监管制度仍存在缺陷。法律法规方面,没有完善的指导方针,指导政府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市场的管理;执行方面,基层部门对于相关制度的贯彻执行力度不足。
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全面监管
无论是生产商责任感问题,还是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薄弱,食品安全常发难以杜绝的最终根源是政府的监管存在问题。因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根本的策略是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全面监管。
创新监管模式。国际上食品监督领域常用的模式包括单部门监督和多部门监督两种。我国现存管理模式部门繁杂职责分散,致使相关部门在执行监管职责时存在灰色地带,造成企业有机可乘。对于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食品行业,其具有产销地点分散的特点,不适合集中管理的模式。因此,政府需要调整管理模式,采取多部门分节管理的模式,由不同监管部门根据自身职责针对特定环节进行监管,保证职责明确,避免出现监管漏洞。
一.食品安全的定义及现状分析
1.食品安全的定义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2.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分析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存在以下几类:一类是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等违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的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另一类是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江河、湖泊、近海等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而过量地施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增加,对人体造成危害。农药残留超标,兽药、生物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都造成大量含有危害物质的粮食、蔬菜、水果、肉制品、乳制品等不合格产品充斥着市场。此外还有一类是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例如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危害分析
1.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政府监管缺失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现
目前我国对于食品安全没有严格统一的管理机构,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法律机制在这方面存在缺陷及漏洞。市场上的食品种类繁多,难以加以辨别,比较混乱。这就造成了食品管理机构不能统一管理,更甚至管理机构相互推脱排斥现象等。同时政府部门对于危害食品安全问题的行为及监督惩罚力度存在漏洞,也就给了违法分子猖獗的机会。
(2)社会个体食品安全理念缺失意识淡薄
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意识还是薄弱的。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潮流下,生产者重生产轻质量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的了。生产者与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很多都选择忽略食品质量问题来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而消费者往往贪图价格便宜也助长了这些违法分子的气焰。很多生产者与经营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及了法律,他们的法律知识的欠缺也就衍生了这一现象。同样消费者也不知道要拿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某种程度上包庇了这种违法行为,也令他们更肆无忌惮。
2.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危害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不仅有直接危害,还造成了间接危害。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危害,就是直接威胁到了我国国民的健康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危机感。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就导致了婴幼儿患结石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诸多家庭在选择奶粉时纷纷放弃了国产品牌,致使国产乳品市场的低迷。对行业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会造成人民群众的心理压力,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食品中毒、死亡及其他事件,也会激发受害者与国家政府机关、生产企业的矛盾,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
三.国外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措施分析
1.国外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2011年5月,韩国质检部门通报,在韩国市面45种抽检的乳制品中均发现微量甲醛。在日本,核泄漏事故后,出口食品多次被检出放射性物质超标。今年8月美再现甜瓜染菌致病致死事件。正如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彼得·本·安巴瑞克在近日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所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国际问题,它能够影响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不管你是生活在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都是一样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跨国旅游和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任何一个食品安全事件也都很容易演变为国际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无国界的话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人们的深刻反思。
2.国外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鉴于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公众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安宁和国家形象等均构成了重要影响,各国政府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世界主要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法律完善。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立法法律较为严密、完备,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和充分的法律依据。第二,重罚措施。例如2010年底,德国西部北威州的养鸡场首次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恶英污染,德国检察部门提起刑事诉讼,同时受损农场则拟提出民事赔偿,数额可能高达每周4000万至6000万欧元,完全可能让肇事者破产。第三,监管完善。日本的内阁府有专门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随时向民众提供食品安全情报。美国有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具有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
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与完善对策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实现食品安全的法制化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分门类的,囊括立法、执法、法律监管、行政处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在发达国家,法律对于出现问题的商家惩处也相当严厉,我国也应该加强处罚力度,对食品安全事故采取重罚,特别是对蓄意破坏食品安全者,不仅要求立即停业待查,而且高额的罚款会令其关门倒闭,即使罚款,也要让违者得不偿失,这样的处理使经营者就像珍惜生命一样维护食品的安全。
2.建立和完善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我国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延续历史做法的同时,更要向管理体制卓有成效的国家学习,使监管体制相对协调集中,逐渐开创我国科学、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存在多样化的管理部门是正常的,但是九龙治水、各管一滩则是异常的。因此,在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前提下,消除部门之间的人为分割,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也是食品安全规制中的重要课题。
3.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安全保障体系
信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本。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呼唤人的良知、抨击丑恶现象,以群体的力量指引和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自律。政府应在食品行业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进行社会舆论引导、进一步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把对食品行业的道德评判同样纳入到食品安全征信范围中去。(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大学第11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项目“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11C171;指导教师:周荣)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魏益民,刘为军,潘家荣.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朱坚,张晓岚,张东平.食品安全与控制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1-0166-03
一、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不高。目前与食品安全有关信息的公开情况很不理想。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只有少数食品生产企业公开了其信用信息,部分政府网站食品安全信息长时间不更新。
2.食品监管多头进行,效果不佳。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然而,《食品安全法》并未彻底改变传统的多头分段管理体制,只是在既有框架内微调,这是一种立法缺憾。农业、质监、卫生、工商等职能部门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不一,一些部门规定的安全标准滞后,甚至有时不同职能部门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相互矛盾。一些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检查流于形式。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缺失,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较弱,反应能力偏慢,一些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失控。
3.企业违规成本低。违法成本过低、惩处力度不够是一些食品企业和监管人员以身试法的重要原因。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双倍赔偿”的条款,《食品安全法》中也有“十倍赔偿”的规定,但对企业和商家来说,这些只是伤及皮毛。而现有体制针对监督部门失职的惩罚力度也极低,与食品问题有关的监管人员即使存在、故意放行甚至暗中保驾的行为,也往往不被处理或仅受到记过、撤职等处分,很少有人被移送司法机关。
4.食品安全标准立法不完善,相关职能部门执法打击力度不够。比如,法律规定乳制品生产环节委托检验由企业自行送样检测,这给了不法企业在送检样品上动手脚以骗取合格报告的机会。《食品安全法》虽然明确规定要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但不少食品安全标准目前仍尚未出台。在对无安全标准的食品进行监管时,某些食品即使被认定不合格,也无法认定是否全部违反标准,从而无法进行处罚,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同时。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出于税收、人情、社会影响等种种考虑,还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有的甚至还为企业隐瞒食品安全隐患。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让被保护的违法企业有恃无恐、恣意妄为,同时还让守法企业感到吃亏,导致对违法行为的效仿。此外,有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食品安全治理只是热衷于搞突击整治的运动战,只是在出现严重问题时才严打严抓一下,没有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鉴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此介绍美国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
二、美国食品安全法制度的六大创新
2011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该法对1938年通过的《联邦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修法的重中之重旨在授予美国负责大部分食品与药品安全监管的机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以更大的监管权力,加强其对美国本土生产的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以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该法主要在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对相关监管机构的权力进行了重新整合,并且在一些领域进行了制度创新。
1.在食品安全预防控制方面。该法首次明确了FDA在食品供应方面拥有广泛的预防性控制措施,有权进行立法。食源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避免的。根据该法,FDA将拥有更多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举措以及更加清晰的监管架构来改善以往食品安全领域监管中的不足。
2.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检查和执法。该法认为,对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设施进行检查是让食品生产企业对其生产的食品安全卫生承担起责任的重要途径。因此,该法明确规定FDA对所有食品生产企业设施进行检查的频率应当不断提高。
3.进口食品安全方面。向美国出口食品的国家多达150个。根据新法,FDA拥有确保进口食品达到美国标准并确保对美国消费者来说安全的权力。食品进口商必须确保他们的外国食品供应商拥有足够的预防性控制措施来保证食品安全。此外,对于那些拒绝接受美国检查的外国食品出口企业,FDA有权拒绝其产品进入美国国境。
4.问题食品及应对方面。该法首次规定,FDA对所有食品都有权进行强制召回。不过,FDA期望仅在食品生产企业很大程度上没有按规定遵守自愿召回问题食品时,才动用该强制召回权力。
5.加强国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合作方面。该法对目前美国联邦、各州、地方、领地、部落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之间及其与外国食品安全监管之间合作的重要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充分重视。重视这种国内各相关机构及国外相关机构之间合作的目的只有一个:确保公共健康目标的实现。
6.在食品安全法立法方面。为了尽快建立起预防为主的新的食品安全体系,该法中明确要求一些监管机构尽快行动起来,就新授予的权力准备更加详细的管理规定及指导性文件。比如,该法对于如何实施问题食品强制召回权就有非常详细的要求,同时规定监管机构在实施这些新的要求时要广泛采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建议。
《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将FDA推到了预防食品安全发生的最前线,使得FDA对食品安全的管理领域扩大至80%(不包括由美国农业部管理的肉类和家禽产品)。根据该法,食品企业必须落实FDA制定的强制性预防措施,并且要执行强制性的农产品安全标准。在农产品安全领域,FDA将起草一套规则,就水果和蔬菜的安全生产和收获制定最低标准。与此同时,FDA还就涉及食品生产的土地改良、工人健康及卫生、食品包装、温度控制、水利用等其他问题制定统一操作规范。对于食品企业来说,他们必须制定书面的预防性安全控制方案,该方案必须涉及对相关安全控制措施落实的监督,同时还必须明确必要时该食品企业可以采取的整改行动。
三、完善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1.提高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整合和交流平台。整合现有各部门分散的监测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联网信息点,将分布在各监管部门和地方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分析,形成由点到面的信息网络。搭建统一、权威的信息整合和交换平台,切实保证信息数据的及时性、全面性、可靠性、统一性。同时,还应建立支撑全过程控制、覆盖全程的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平台,实现相关监管部门信息互通与共享,提高食品安全处置和决策能力。食品安全的统一信
息平台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内部的信息平台,使监管食品安全不同环节的管理部门实现信息“无缝对接”;二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和平台,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科学、权威的信息。
2.保持快速、畅通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渠道。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信息的获取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则消费者获得消息的时间往往滞后,内容往往不够清楚明确,容易引发大范围的恐慌,甚至导致对政府的不信任。为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的实现,有关部门应通过电子政务、新闻会、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客观的食品安全信息,保证信息公开渠道畅通。
3.改变食品安全监管多头进行、效率不高的局面。目前世界上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主要分三种:一是单一监管模式,即由一个政府部门承担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所有职责。二是多部门监管模式,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府部门共同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在这种监管模式下,食品安全监管一般由若干政府部门如卫生部、农业部、商业部、环境部、贸易及产业部、旅游部等共同负责。三是综合监管模式,是指在多部门监管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同家食品控制机构。从目前我国政府的机构设置来看,实行综合监管体制更符合我国实际。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负责的现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当务之急,不是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而是在坚持多部门监管的基础之上,加强国家层面各监管部门的综合协调,不断完善立法,明确、细化分段符理中各监管部门的具体职责和权限,打置权交叉,弥合监管缝隙,形成监管合力,解决各监管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同时,应进一步强化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作用,赋予食品安全委员会更多的协调权。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市场信息公开问题
(一)市场信息公开是现代政府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政府职能理论认为,“在现实市场中,由于市场中的壁垒、交易双方的敏感度、获取信息的技术能力、信息发散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信息的不完全现象。信息不完全将交易双方放在不平等的地位,使其中一方,特别是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因而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和市场失灵。所以,对消费者的保护以及统一信息就是政府通过提供信息的行动增强市场功能的重要原因”。因此,面对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应当在社会管理职能方面下大工夫、花大力气,尤其是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中履行好信息公开的职能,为消费者提供权威的、科学的食品安全市场信息,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蔓延。
(二)我国政府食品安全信息预警机制不健全。鉴于上文提及的市场信息不完全问题,我国政府建立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预警机制就变得极为重要。民以食为天,一旦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势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和社会和谐,因此,笔者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重在事先防范、事前预警。但是,我国政府目前在食品安全信息预警方面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例如,近日央视主持人赵普通过微博曝光老酸奶和果冻中含有工业明胶的“微博门”事件,就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信息预警和方面的“缺位”,反映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社会管理职能尚未履行到位。
(三)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的信息公开相对滞后。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生命和社会和谐。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政府应当第一时间对社会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公开,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蔓延和进一步发展,通过向社会进行权威的、科学的信息公开,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社会局面、安抚社会情绪并杜绝谣传引起的社会恐慌,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管理职能。应当看到,近年来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的信息公开是及时的、有效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的信息公开仍然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例如,2008年三鹿奶粉问题发生后,尽管我国政府进行了信息,但是,三鹿奶粉问题持续发展,后续受害者不断出现,令人痛心。这就说明,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的信息公开方面仍然相对滞后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蔓延,我国政府履行信息公开的社会管理职能仍然是任重道远。
二、我国政府食品安全市场信息公开问题的成因
(一)目前我国政府职能正处于转型期,信息公开职能尚不完善。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不断加快,传统的强调政治统治职能的状况正在逐步向重视社会管理职能的现代政府方向不断过渡,体现了我国政府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坚定决心。在现代政府职能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职能就是,“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保障市场信息的畅通和对称”。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制度缺位和具体工作时的不完善、不到位,客观来说,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职能还是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仍是水平较低的、不完善的。
(二)我国政府在培植相关社会组织方面工作尚不完善。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带来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公民社会发展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各种社会组织的有序发展,并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就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这一问题来说,我国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和发挥作用的能力仍然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都倾向于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问题。例如,在近日曝光的“皮鞋门”事件中,我们的新闻媒体虽然表现非常积极,也很负责任,但其参与力度还是比较微弱的,相关非政府组织(NGO)的社会功能更是发挥甚少。这也反映出我国政府在支持、引导、培植相关社会组织方面还不完善,尤其是在培植新闻媒体发展健全和相关非政府组织(NGO)发展壮大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三)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存在一定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一直存在着“重政绩、轻服务”的问题。我国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追求本地经济发展,谋求政绩,却轻视政府自身的社会管理职能,疏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在食品安全这一事关人民生命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上,部分地方政府依然未能摒弃这种错误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出现了一些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食品安全市场信息的及时公开和,造成了严重后果。例如,2008年三鹿奶粉问题中,河北省石家庄部分地方政府推行地方保护主义,未能及时向社会进行权威的、科学的信息公开,造成三鹿奶粉问题持续蔓延恶化,给人民生命和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我国政府食品安全市场信息公开问题的对策初探
(一)加快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型,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型的发展势头很好,我国政府已经在逐步实现从重政治统治职能向重社会管理职能的过渡。但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职能“缺位”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来看,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市场信息公开方面出现的问题正说明,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仍需大力推进,社会管理职能亟待加强,政府要为公民尤其是消费者提供权威的、科学的食品安全市场信息。同时,我国政府还要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着力于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的社会公共服务,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预警机制和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的信息公开机制。
(二)政府加大对相关社会组织的支持、引导和培植。“食品安全宣传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传播都离不开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媒体占据了主导地位,几乎所有食品安全问题都由媒体在第一时间曝光。”因此,我国政府在加强自身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要给予新闻媒体更多的参与权和更大的监督权,引导新闻媒体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实现食品安全市场信息的及时公开和。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大力支持、引导、培植相关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让食品安全相关的非政府组织(NGO)更多地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管理,而且,与政府相比,非政府组织(NGO)具有社会信息敏感,反应迅速,信息收集、和扩散渠道多样化等优势。因此,在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问题中,相关非政府组织(NGO)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职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因此,在现阶段,我国政府要大力支持、引导和培植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NGO)等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共同推动食品安全市场信息的及时和有效公开。
(三)地方政府要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的社会公共服务。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型的大力推进,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地方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问题中,地方政府处于信息和信息集散的第一线,对我国食品安全市场信息的通达顺畅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就必须坚决摒弃“重政绩、轻服务”的错误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坚决防止地方保护主义,以更大的改革决心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型,推进地方政府的现代服务型政府建设,促使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的社会公共服务。只有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型,地方政府才能在食品安全市场信息的公开和方面真正履行好自身的社会管理职能,为社会提供权威的、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服务。
综上所述,我国食品安全市场信息的公开是一项系统工作,由于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生命和社会和谐,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刻不容缓的。我国现阶段政府职能转型和现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力度必须加大,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尤其是要推动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的社会公共服务。同时,我国政府也要积极促进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丰富社会管理的形式、扩大社会管理的主体。只有真正把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方面的各项工作做好,才能实现我国食品安全市场信息的权威、科学、及时、有效公开和,从而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一、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安全管理法不够完善
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法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法中还存在很多漏洞,无法发挥出法律效应,不能对食品加工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作用,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顺,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反而互相推卸责任,经常出现“踢皮球”的现象,造成群众投诉无门。部门之间的工作缺乏统一协调,食品监管环节存在较多的漏洞,对违规生产的食品商打击、惩处力度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威慑作用,各种不正规的小作坊还比较常见[1]。
2.食品生产商缺乏职业道德
食品的生产是由食品加工商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食品加工商决定了食品的质量,很多商家缺乏自律能力,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逾越了职业道德底线,生产加工食品的原材料质量得不到保证;商家缺乏应有的诚信道德,消费者在花费了一定的金钱之后,没有购买到同等价值的食品,且商家对生产的食品不负责,当食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没有做出合理的处理措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食品质量检测不到位
在当前的食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定期检查、突击检查以及专项抽查三种,检测面覆盖不够全面,存在很多漏洞,检测力度有待提高,检测方法有待完善和改进;检测部门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对待上级安排的工作比较敷衍,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懈怠、放松现象,导致检测工作趋于形式化;食品质量的检测标准比较落后,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标准,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食品安全需求。
4.食品安全宣教引导亟需加强
食品安全的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对食品安全常识及相关法律不够了解,在选用食品的时候,缺乏自我分辨能力,容易出现误买、误食现象;没有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及科普作用,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只是对事件的具体经过进行了报道,并没有利用舆论作用对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宣传,人们无法清楚的知道引发食品安全的根本原因,还容易发生类似的情况;政府与媒体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只能被动的应对舆论压力,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相关信息缺乏透明化和公开化[2]。
二、我国食品安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管理是一项极具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等的工作,必须要让各个监管部门意识到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在其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监管效能的最大发挥。
1.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档案管理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很大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写、保管等事务性工作,和别的工作相比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或者说不能给单位创造直接性的经济效益。因而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始终认为无关紧要,只要做到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随时查档就可以了。虽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几乎都有配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但是他们往往都没有真正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单位工作的重点,也没有真正的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有效的档案管理机制很难形成。
2.档案室硬件环境设施比较差
整齐、统一和规范的档案保管室是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要求。但是很多没有设立专用的档案管理室,甚至还有部分单位的档案保管室如同杂物室一般,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可言,而杂乱的环境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查档是不知从何入手,存档也不知存往何处。食品安全部门也没有重视对档案保管室的设施配备工作,认为档案管理无需太多设备设施,有人来看时有个地方找就可以,所以对于老化的设备和设施也不进行及时更换。对档案管理必备的条件解决落实也比较差,档案保管室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加之工作人员没有良好的设防意识,更没有明确严格的管理机制,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及完整,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部分档案文件在管理过程中受损,并给单位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3.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而且大多数档案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日常事务往往只是将材料放人档案盒,没有及时整理归档,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
三、解决当前食品安全及档案管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
结合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修订,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对不同部门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所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确保食品质量检测的可靠性;做好风险预警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将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进行落实,全面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整顿,关停不合格食品加工厂。
2.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
食品的安全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只有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与政府部门形成有效配合,才能最大化的保证食品安全。建立举报有奖机制,调动消费者监督的积极性,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开展相关的排查工作;利用媒体舆论力量,将不良商贩进行曝光,同时做好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工作,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3.食品安全档案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成果及技术的应用,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目前,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的部门越来越多。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势在必行。
4.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450-02
一、现状与原因
分析速冻食品行业频频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是监管疏漏,“散装水饺”事件呈现国家及企业对生产销售速冻食品的治理和监管没有做到法制化,制度化,监管有漏洞。出现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标准滞后等问题。二是生产企业执行不力,生产企业对各种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不能严格执行。三是恶性竞争导致的产品同质化高,尤其是速冻调制食品,从南到北除口味依生活习惯略有调整外,产品结构大致相同。初、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花色品种不多;缺少品牌企业与一批行业骨干群。四是降价降质、恶性竞争,失信于民,形成速冻食品行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五是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一些企业负责人质量意识淡薄,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重视不够,企业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同,管理手段不科学,不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不严;原材料进厂检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不能够很好落实,检验室缺少器材并未严格执行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六是利益驱动逃避责任,有些企业为增加销售额,拼命压低价格,降低成本,甚至牺牲品质,背弃食品安全和诚信经营的原则,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葬送了企业的品牌。过度压缩商品的利润空间,企业也就无力投入新品开发,使产品单一、老化,致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也给社会带来沉痛的代价,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劣质产品使速冻食品失信于民。
二、速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其一、原辅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原辅材料的质量是食品生产的第一要素,只有好的原料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原辅材料验收方面不规范,原辅料缺少相应的验收规则。加工企业片面追求高利润,降低原辅材料质量要求。对合格原料未及时加工处理,或未妥善贮藏,致使合格原材料变质。
其二、采用缓冻代替速冻或者加工处理过程中的技术参数控制不当,导致速冻食品变色、变味,造成营养成分过多损失;
加工设备陈旧或者根本没有速冻设备,不具备速冻条件,以缓冻代替速冻。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当,缺失应有的过程管理和监控。生产技术条件不过关,未能有效控制好相应产品的技术参数。
其三、微生物指标超标:来源于原辅料、设备、空气、工作人员及加工过程中的污染。企业疏于卫生管理,特别是微生物管理不规范。在速冻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中,应重点加强各工序的卫生管理。
其四、食品添加剂超标:个别企业为了改进产品外观,提高产品的冻结效果,一味片面追求产品的口感、色泽,不加控制地使用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不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或超量使用添加剂。
其五、冷藏链不符合要求:产品中间运输及贮藏不能完全保证速冻食品所需控制的温度、湿度范围,出现结霜及干耗现象,导致食品出现质量问题。
其六、速冻食品包装及标签不符合要求:
速冻食品的包装不符合相应国家卫生标准(如GB4803等)。
标签不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GB7718)。为节约成本,所采购的包装材料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要求。同时忽视产品的包装,包装材料密封性差,不坚固,易破裂。
三、纠正和预防办法
一是抓好采购质量控制:
速冻食品所用的原辅料及包装材料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生产速冻食品所使用的畜禽肉等主要原料应经兽医卫生检验检疫,并有合格证明。猪肉必须按照《生猪屠宰条例》规定选用政府定点屠宰企业的产品。进口原料必须提供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合格证明材料。不得使用非经屠宰死亡的畜禽肉及非食用性原料。如使用的原辅材料为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选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
企业应该对所使用的原辅材料按规定进行验收或检验。
二是抓好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冷却工序的控制:将热处理后的产品迅速冷却以达到可以进行速冻的要求的过程。此工序是保证速冻食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冷却,降低物料的温度,同时吹干其表面的水珠,才能进行速冻,否则会使表面和中心的冻硬程度不同,缩短产品的保质期,或使产品之间发生粘接。冷却的方法有冷水浸泡、冲淋、喷雾冷却、冰水或碎冰冷却、空气冷却、冷风冷却等。
2、速冻工序的控制:这个过程要求低温、短时、快速,使物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最大的冰晶生成带。掌握控制点为:冻结速度大于5cm/h~20cm/h;食品通过最大冰晶区所需时间3min~20min;形成冰晶的直径小于100μm。只有产品中所形成的冰晶体越小、数量越多,产品解冻后才能保持原有物料的色、香、味、形和营养物质。同时要注意针对不同物料,应采用不同的速冻方式。
3、包装工序的控制:包装是贮藏速冻食品的必要手段,既可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又可以防止速冻食品在贮藏过程中因冰晶升华而发生干耗。要求在环境温度能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快速包装,以免速冻产品发生解冻而变形。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并且坚固、无破裂、密封性好、透气率低,并经过预冷和杀菌处理后进人包装间。这个过程要注意防止包装和包装物造成的二次污染。
4、入库冻藏工序的控制:冻藏库的内部温度应保持在-18℃以下,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以内。相对湿度在95%~98%以上。冻藏间的温度应保持稳定,温度波动过大易促使速冻食品中的冰晶体长大,破坏食品的组织结构,导致食品变色、变味、营养损失;同时还会导致产品表面出现冰霜,甚至整包产品出现冰渣、裂纹,影响外观和质量。
三是抓好储运过程的质量控制:
1、贮存过程的控制要求:原料仓库应远离水源,务必干燥,做到能防鼠,防虫。成品贮存要求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冷藏库,冷藏库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或更低(视产品而定).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以内,不得与有害、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或其他杂物混存。冷藏库的室内温度要定时核查、记录。最好采用自记温度仪。冷藏库的室内空气流动速度以使库内得到均匀的温度为宜。冷藏库内产品的堆码不应阻碍空气循环。产品与冷藏库墙、顶棚和地面的间隔不小于10cm。冷藏库内贮存的产品应实行先进先出制。
中图分类号:DF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311-01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大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又一大社会问题。现阶段,人们已经到了谈“食”色变的程度,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使中国付出了沉重的发展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让人们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由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提出的。
2010年,媒体披露了金浩茶油的致癌超标问题后,各大媒体纷纷追踪报道。9月,金浩通过其官方网站致歉信,承认其产品确实致癌物质超标。但当时中国还没有调和油的质量标准,因此也就无法对金浩茶油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但食品安全问题由此走进大众视野,开始成为人们餐桌上热议的话题之一。
2011年,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再次敲响食品安全的警钟,也使食品安全问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经过调查取证,对相关的企业和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除了上述食品安全事件外,还有大大小小许多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凸显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缺失,但也由此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热议和讨论。
二、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权责不清晰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权责不清晰可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是由于食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各个环节交叉,因此也就不容易界定相关监管部门的权责范围。在现行的监管模式下,一个食品可涉及多个领域,部门间的权限模糊,就会出现监管的空白地带;第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利争着管,无礼无人管”的现象十分突出,各部门之间也没有相应的协调机构,中国虽然设有食品安全委员会,但其具体的职责不明确。
2.食品安全监管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中国的责任追究制度还不完善,行政问责往往落不到实处。这与中国的权力运行不透明有着莫大的关系。从大环境来看,中国的权力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自然也不例外。
问题的出现,其主要的原因包括:首先是监管责任不易落实;第二,执法保障力度不过;第三,责任追究无法有效落实。
3.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这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一就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第一,食品安全标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第二,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矛盾、重叠;第三,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
三、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出路
安全重于泰山,尤其是食品安全。在上文中,笔者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中国的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在下文中,笔者将分析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出路所在。
1.明确监管部门的权责范围
分段监管食品安全,容易造成监管部门的权责不清,笔者认为,为了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权责范围,首先应该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权力归属加以明确,裁撤作用小的监管部门;其次,要提升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权威,使其有效发挥协调职能。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利用具有权威性,要保证其独立性,使其能够独立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2.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责任和问责机制
当前,中国的食品安全责任和问责机制还不完善,要健全和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责任和问责机制,首先要确定问责的主体,强调异体问责主体。其次要拓宽问责的范围,最后要明确问责的对象。
在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中,卫生部门、工商部门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均存在失职状况,因此,都需要负相应的责任。但事件发生之后,仅仅处理了宝山区质检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我们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拓宽食品安全的问责范围,对相关的部门均需要问责。
3.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健全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应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其次,必须理论食品安全标准中的各种关系,把矛盾的、重叠的标准加以细化;最后,要借鉴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切实提高中国食品安全标准。
此外,为了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证人们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还必须发挥食品行业协会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自律意识;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拓宽消费者维权的渠道,保证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四、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大于天,当前,中国的食品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杀手;食品安全事故近年来屡屡发生,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为了让人们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我们必须正视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监管部门权责范围不明确等,从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发挥食品安全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三管齐下,切实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中国市场上食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随之加重,安全与营养成为人们选择食品的主要因素,中国食品工业不断发展,食品质量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近几年来,国内连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现在什么是放心食品,什么食品最有安全保障,成为消费者们迫切想知道的问题。目前,中国的食品工业总产值已居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第一位,食品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约占40%,因此,做好食品安全检测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对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1.1环境污染带来的食品
当前,在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水污染、大气污染直接导致农产品以及其他食品的污染,食品污染问题成为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1.2境外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可能引发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全世界各国爆发的传染病,例如疯牛病,口蹄疫以及转基因食品等等,也是随时危险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1.3新技术带来食品品质下降、受污染问题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食品加工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是,科学技术的滥用,也导致了食品的污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大棚蔬菜和反季节果蔬繁荣,让消费者一年到头可以随时吃上自己想吃的果蔬,但是由于大棚蔬菜生长期短,因此营养和口感就会有损失,消费者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果蔬已失去原来的口感和清香。更甚者,农民为了抢市场、抢销售期,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果蔬农药残留超标。
1.4食品制造及流通通道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中国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食品加工行业中的不安全因素逐渐暴露,其主要集中在食品掺假、采用劣质、变质原料;经销者非法出售过期食品;食品标签不规范;餐饮业作业条件差;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等。
2.造成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2.1由环境引发的不安全因索
工业“三废”、化肥农药以及农作物病害是引起土壤污染的因素,一些工厂废水会含有害物质,而有些工厂图方便,会将污水不经加工直接排入河道,我们都清楚,植物类食物的营养一般从土壤中汲取,用污水灌溉的农田则很容易被农作物吸收,从而导致农作物有害物质积累,进而影响食物安全;大量的使用化肥则会导致硝酸盐的积累,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就会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农药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主要是残留,果蔬是最后使用农药到收获时间的间距不符合安全标准,则很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鱼类长期生活在被工业废水污染的水中,极易在体内聚集有害物质,人们在食用这种鱼类只有很可能导致中毒,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水中生物很可能发生病变,人们使用后,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
2.2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当前社会中,非法经营食品问题相当严重。在食品加工生产中,有的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置卫生制度于不顾。有的企业无视法律规定,滥用食品添加剂,还有企业明知故犯出售过期食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食品经营陋习越来越多,像三鹿奶粉、地沟油等等,给社会带来极大隐患
2.3食品原料自身引发的不安全因索
有些果蔬在一定条件之下会具有毒害作用。例如马铃薯、西红柿、杏仁,这些都是本身无毒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变成要人命的毒物,像发芽的马铃薯、未成熟的西红柿等等,还有的是由于误食或烹饪方法欠妥当,就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而畜、禽、鱼、肉等食物中自身会携带病毒,而且很有可能传染给人类。
2.4包装工艺引发的食品不安全性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食品包装材料日渐丰富,食品外装五花八门也增加量食品的不安全行,例如:有些食物用塑料包装,但塑料本身是有毒性的,再者包装的回收或处理失当,也会导致失误污染。
3.保障中国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构建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食品的开发者、经营者及消费者等各个层面,贯穿于食品生产的原料 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食用等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建立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3.1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是各类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服务和消费对象,也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监督者和支持者,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息息相关,要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食品安全立法、执法活动中,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当消费者自身权益受到伤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和舆论武器,保护自己。
3.2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控制的法制建设工作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安全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以《食品卫生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建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世贸组织的挑战,就要加快制定可操作性强、与国际衔接的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机制。
对于重点地区和重点产品监管,政府要加强安全监督,加大对生产基地的治理,对于违法犯罪要及时移交公安部门,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要落实好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将食品安全检测落实到实处。
3.3污染源的控制
食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要严格减少果蔬化肥农药的使用,就要做好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民正确使用化肥农药的培训;还要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范围,严格管制高毒、禁用农药的生产和销售,加强对农产品药物残留的控制和检验,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绿色食品。
3.4生产经营单位的行业自律
有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自觉选用优质安全的食品加工原料,并严格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建立严格的原材料检验制度,促使有关单位生产和销售安全营养的食品,生产过程、加工工厂要远离污染源,坚决抵制污染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善食品安全检测过程。
3.5加强坚实有效的技术支持
在保障食品安全、做好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市场监督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区域食品污染的检测控制技术、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食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环节的危害关键点 分析与控制技术(HACC)P等方面的落后,一直阻碍食品安全检测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食品安全检测过程是一个保障食品安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一个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管理机制,以确保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卫生营养,在这其中,要有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更主要的是食品经营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从专业的角度讲,食品安全首先要提升到食物链安全来看问题。什么是食物链?就是从田间到餐桌或从饲养(饲料)到入口,即从源头起点(农林牧渔养殖)到入肚为安,全过程都要安全。然而,食品种类繁多,过程复杂,实难控制。从食品加工的角度,加工过程实现标准化管理相对容易,最大的挑战是,食品的原料是农产品,中国的国情相当于八亿农民在分头提供原料,如果不从原料开始进行标准化管理,要确保食品安全几乎是十分困难的,而要解决八亿农民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其挑战可想而知。
除此以外,中国的食品安全显然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也不是简单企业管理问题,其更涉及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道德,道德的背后是信仰,信仰的背后是教育。必须全面系统地去解决,才能根治。
所以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相当复杂,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以轻易根治的。
如果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好了,那么就意味着:
―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解决了!
―中国最大的难题,人口与资源矛盾解决好了!
―中国现代化最大障碍,国民素养提高了!
―中国的人口包袱成功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了!
―那就代表中国真正强大啦!
政府政策举措
■ 质检总局法规司透露食品安全法讨论稿已经出炉
■ 安全监管新标准出台,对食品进行一条龙管理
■ 加工食品等六类工业产品今年9月起实行生产许可管理
■ 超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 全国17家企业确认加入
■ 将落实食品召回,正借鉴各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