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45: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教师年度考核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80-02
绩效考核,就是根据人事管理的需要,对考核对象(教师)的工作结果及影响其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和素质特征进行考评的活动。科学的绩效考核不仅有利于管理者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合理地确定教师的劳动薪酬,而且对教师的成长及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激励作用。独立学院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更易于在人事管理、制度制定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如何积极探索反映独立学院教师特点、适合独立学院管理实际的年度考核办法,已成为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针对独立学院教师年度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提出若干建议和意见,以期加深对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的认识,改善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
一、高校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独立学院传承校本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方式,在教师绩效考核方面,仍沿用普通高校传统的考核方法,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大多数独立学院普遍采用的是民主评议、季度小结、年度总结等方式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这种考核方法主观性强、缺乏客观的、量化的、科学的考核指标,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成绩,失去了其应有的激励价值。考核结果大多采用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并且对优秀率规定了上限,这就存在着大家“轮流坐庄”的现象,即轮流评优。具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结果,轻过程。独立学院绩效考核的作用没有引起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表现为过于关注考核结果,不重视考核过程。学院各部门把考核当成是一项任务,态度不端正,只笼统的给出考核分数,然后将考核表交到人事部门就算完成考核,人事部门根据考核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惩。因此,一部分教师对绩效考核提出质疑,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烦琐的填表和交表。这种把绩效考核简单的看成填些表格,看成仅仅是人事部门工作的作法必然不会使考核产生良好的效果。考核者与被考核者都把考核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为考核而考核,缺乏事后的总结,大家只关注考核结果,不注重考核过程及考核结果的运用,这种考核是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的。
(二)重定期考核,轻平时考核。目前大多数高校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工作普遍在年终进行,每到年终考核时,学院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迎接考核工作,但对于平时考核却很少关注。教师年度考核应该是对教师一年中的工作进行考核,其中包括平时的工作表现,而不能只看年终的工作成果。比如教师平时的出勤情况、个人工作态度、备课情况及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数量等应在平时不定期进行考核。而年终的定期考核则应着重对其一年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比如完成的课时量,获得的奖励次数及等级、数、科研成果及等级等进行考核。只有将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科学的体现教师的工作绩效,同时,平时考核记录也是年度考核的客观依据。
(三)考核标准不明确。教师绩效考核只有依据客观、科学的考评标准进行,才能对教师有激励作用。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成长阶段,目前尚无一套通用的、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特点的考核标准,虽然有些独立学院自行制定了考核标准,但这种考核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强、未能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因此其往往是不客观、不全面的考评标准。考核标准的不明确,就会导致考核结果的不真实、不客观,最终也就达不到考核应有的效果。
(四)考核结果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造成教师对考核体系缺乏理解。缺乏反馈的考核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院必须把考核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目前一些独立学院在考核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缺少教职工的参与,考核结果也不反馈给教师,只是学院的管理部门掌握,甚至教师本人对考核结果也不清楚。最终造成职工对有些制度、体系不清楚,不理解,易产生抵触情绪。尽管有些独立学院将考核结果进行“隆重”的公示,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体现公平、公正性,既不是借助考核来改变教师在工作中的不足,也不是利用考核促进教师的绩效,结果使考核流于形式。
(五)考核结果的运用不完善。年度考核工作是一项重要、复杂而繁重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此重要的工作,得到的结果却仅仅用于晋职晋级、薪资提升,简直就是“大材小用”。其实考核的结果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明白自己的缺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促进职业发展。同时,绩效考核结果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将考核结果用于员工培训与发展的绩效改进计划,而这方面在目前高校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中很少涉及的。如果高校独立学院不能将考核结果合理应用,久而久之,教师会认为考核只是形式,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二、高校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的改进对策
(一)考核过程与考核结果并重
绩效考核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涉及到各个部门,因此绩效考核绝对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人事部门在组织绩效考核时,必须有相配套的完整的考核标准作为依据,并提供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同时,人事部门必须对整个考核过程进行监督,以防弄虚作假的现象,导致考核不公正,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具体而言,人事部门需要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各个部门根据这些考核标准和方法对部门内部人员进行逐一考核。同时,为了使考核的结果客观公正,人事部门必须下派人员到各个部门,参与和监督考核全过程,考核完毕后,由人事部门人员直接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人事部门。
(二)把考核看成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高校独立学院绩效考核是根据人事管理的需要,考核教师的工作结果及其影响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和素质特征的活动。从绩效考核的含义来看,绩效考核应该是过程管理中的一种动态持续的考核。作为一种动态持续的考核,绩效考核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在不同阶段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并对教师的阶段性成长予以充分的认可,不能只在规定的时期内进行考核,而必须对教师的整个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进行记录和不定期考核。因为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成长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动态持续的绩效考核不仅关注人们工作行为的最终结果,同时又对人们平时的工作过程中的进步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动态持续的绩效考核显然对教师具有更广泛的激励作用。
(三)考核标准应该科学明确
考核标准的制定必须具有严密性、科学性、明确性。有些高校在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随意性很大,仅凭个别人的主观看法制定标准,必然缺乏严密性、科学性。另外一些考核标准指代含糊,可操作性差,诸如“反映良好”、“效果好”等很难界定,因此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对此,考核标准的制定必须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综合多数人的观点,并进行大量论证和试点后才能最终被采用。同时,考核标准应该避免使用一些含糊的概念,使其不具有操作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更可行的考核标准。
(四)考核结果应该及时反馈
把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绩效考核的延伸,不仅能为教师的努力指明方向,而且还可以激发教师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能否及时有效的对考评结果进行反馈、面谈,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绩效考核工作的成效。绩效考核面谈是考核结果反馈的一种主要方式。绩效考核的过程并不是给出考核成绩就算结束,高校管理者还需要与教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通过绩效反馈面谈,使教师了解高校管理者对自己的期望,了解自己的绩效,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
(五)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
传统上,人们进行绩效考评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做出一起薪酬方面的决策,例如奖金的分配和工资的晋升等。现在看来,很显然,这种做法是片面的。因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它需要保留住那些能够取得好绩效的员工,并且不断地促使他们做出更好的绩效。薪酬的因素对于保留员工来说仅仅是一种保健因素,也就是说这方面不足员工会产生不满意,有了它也不会让员工感到特别满意;而员工所看重的还有很多激励因素,例如培训和自我发展的机会。绩效考评的目的也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员工的绩效。因此绩效考评的结果有多种用途,除了用于薪酬的分配、调整和职位的变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于员工的培训与发展的绩效改进计划。
三、结论
总之,高校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考核的关键不在于考核本身,而在于是否能形成改善教师绩效的考核循环。学院要善于将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联系在一起,并构成一个控制系统,促进独立学院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的业绩,为高校独立学院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更好地迎接国际化的挑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石金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一)对高校师德内涵及内容的认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特殊道德要求。接受调查的教师中68.9%教师认为师德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准则。而27.3%的教师认为师德是“崇高的道德标准”,3.8%的教师认为是“值得学习的标准,但自己不可能达到”。同时,大部分教师普遍赞成师德内涵应该随时代与时俱进,“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占42.3%,“同意”的占28.5%,“较不赞成”的占21.4%,而不赞成这一观点的占7.8%。说明大部分教师对师德的内涵认同比较明确。其中,认为自己的德育知识和教育水平属于中下水平的教师仅占10.7%;另外,学校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学术报告、培训、研讨和进修等活动,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受访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具体要求有一定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党员教师了解内容较多,这与其经常参加学校会议及自身的党性修养相关。有17.7%的老师认为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占36.2%,认为“一般”的占40.6%,选择“不了解”的占5.5%。其相关内容和要求的获悉途径是通过学校会议、《教师工作手册》和岗前培训及相关教科书来了解。尤其教师获取教师资格时教育部要求必考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里,阐述了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要内容。工作严谨,认真负责;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这是大部分受访教师认为是师德中最重要的品行。
(二)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评价
1.教师的爱岗敬业状况。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教师从教初衷是因为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其中持这种观点的女教师所占比例远大于男性,达68.3%。但从教后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工作认真、努力,乐于从事目前教育工作。有89.3%的教师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认为不太喜欢只占4.2%。调查显示,有66.7%以上的教师认为社会地位受尊敬的,而认为不受尊敬的只占3.5%。不从事其他兼职活动,专心本职的教师占57.4%,有兼职从事其他商业性活动经历的教师有11.7%,以职称高的理科教师为主,利用专业优势从事第二职业。学生问卷调查显示,23.5%的教师完全做不到安于“教书育人”,尤其研究生导师,在外忙于兼职较多,在所带学生身上花的时间较少,有的甚至一学期见不到一面,仅有57.1%的学生对师德状况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由此看出,受访绝大多数教师自己认为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够把主要精力和大量时间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去,但仍然存在少数教师不安于教书育人的现象。另外,有67.2%的教师认为自己职业有发展空间,而认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的占10.3%,认为完全没有前途的只占1.6%。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上,选择“培养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1%,选择“一举两得”的占41.4%,选择“按劳取酬”的占5.5%,说明大部分教师明确自身的职业价值。但仍有少数教师对自身职业身份认识不到位。47.8%的教师课后并不愿主动与学生保持联系,缺乏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职业意识。学生问卷调查显示,43.6%的学生认为其任课教师缺乏民主、平等的教育观,曾有过挖苦或者恶意惩罚学生情况。
2.教师的职业态度。受访的绝大多数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持积极态度和认识,对学生及教学工作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对师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有着高度的认同。有82.3%的教师认为完全或部分可以做到“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教育事业为荣”。但还存在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仅有62.4%的教师能认真或较认真备课并在课后认真总结与思考。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其任课教师存在教学、答疑过程得过且过、应付了之现象,这不仅影响其教学效果,在学生中起到负面影响。另外,在科研上,有17.4%的教师认为高校非常普遍或普遍存在着学术上有抄袭和挂名现象,只有13.7%的教师认为没有,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的教师职称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和讲师。这一调查结果值得引起注意,说明严重影响师德的高校学术腐败现象在很大范围内存在。这种不端学术行为使得认真进行学术研究的教师积极性受到严重伤害,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整个高校的学术道德氛围,影响了高校科研与学术的良性发展。
3.教师的职业行为。教师的职业行为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直接影响教师形象。调查显示,67.5%的教师非常注重或注重自身在学生中形象,通过教学行为、自身仪表、口头语言来达到树立教师良好形象目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仍有9.2%的教师有课堂语言随意,个人情绪化严重,上课偶有迟到和上课存在接打手机的现象。少数教师明显缺乏职业自律,在学生面前造成了不良影响,破坏了教师应有良好形象。4.教师职业技能、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等状况。通过访谈,相当部分教师认为在职业技能、职业发展、经济收入等存在较大压力,尤其在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方面。调查显示,有22.3%的教师有过离开学校寻求其它发展想法,77.7%的教师选择“无”。有着种想法的原因调查显示:有23.7%的教师认为是因为“工作压力大(主要是科研指标和晋升职称难度大)”,33.2%由于“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低”,15.1%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缺乏信心”,28.0%的教师选择了“其他”。目前,城市高额的房价和居高不下的生活消费与实际较低的工资收入水平严重不相符,这种低收入状况,不仅让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而且还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愿安心从事教育工作。加上职称晋升困难等压力,使教师的从业信心和工作积极性受到巨大冲击,导致部分教师产生从事其他职业或兼职的想法。调查显示有过这类想法,分别有9%的教师经常想、65%偶尔想及26%从来不想从事其他职业。
(三)师德建设成效及评价体系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越来越认识到“师德”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校园崇尚师德的风尚。在学校许多相关会议和网页宣传上经常性出现关于学校教育改革中强调加强师德建设的议题及相关新闻报道,在整个校园内掀起“师德建设风”,如每年设有“师德建设月”和“师德宣传周”。受访教师和相关学生已深刻感受到学校重视师德建设的措施和力度,并有83.3%的教师很乐于参与到学校的师德建设中。在师德评价体系上,校大多部门采用目前我国高校年度考核的标准模式,评价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但主要考核工作实绩。采用了教师自评、院(系)考核领导小组评议、教师互评以及学生评价相结合,各种评价在考核中采取不同权重的方法,力图对教师做出全面、公正和客观的评价。为充分发挥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优势,已经开始实行相结合的方法,但在实际上还是主要侧重于教学和科研,因为这两者更容易量化。“德”在评价指标中过于模糊和泛化,事实上没有明显的教学事故和德行问题,师德考评都能过关。在不同的院系中,对教师的考核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调查的院系中有65.4%的院系在年终考核中侧重对教师科研能力考核,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态度及德行方面考核。为突出师德优秀的教师,学校鼓励各院系在师德评价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如开展师德评先创优活动,对师德高尚教师通过评选“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等方法,树立典型,表彰奖励;在年度考核、教师职务聘任与晋升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师德工作,但还没有实现真正与高校的人事制度切实挂钩,没有真正地发挥其激励与导向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师德”的考核评价指标、有效发挥考核中“师德”评价机制的作用,成为评价体系中一个重要问题。#p#分页标题#e#
结论
1.师德建设现状仍需进一步改善。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近年来,我校越来越重视师德建设,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成效不是很理想。调查显示,受访教师对我校师德状况总体评价一般,认为非常好仅占3.4%,较好的占24.8%,一般的占54.2%,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占到17.6%。说明当前师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最不满意的主要涉及:①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缺乏爱心。②缺乏敬业精神,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无心教学,热衷创收。③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科研不端学术行为较为普遍。④团队协作意识差,存在不良竞争。造成当前师德现状不佳的主要原因:①师德重视不够,教书和育人分离。②价值观念出现偏差,片面追求物质利益。③评价制度不健全。重科研,轻教育。④职业压力大,教学工作量大,学术论文、著作发表和职称评定困难。
2.师德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现行师德考核评价依然综合在教师的年度考评中,没有单独的师德评价体系。在年度考核设置中,偏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包括教学和社会服务内容,但因科研成果在考核时不仅易于量化,还会对教师本身和学校带来利益,从而导致了现行考核评价制度出现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忽视了教书育人及不端学术行为等。因此,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建议
1.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需求,采取的推进措施要符合学校实际,切实可行,对师德规范的认识形成统一的标准,随着社会环境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一代一代教师要与时俱进地给师德规范增添新的内容,要发挥高校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党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和良好师德达到内在的统一。
师德正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师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
一、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现状
当前高校整体师德状况总体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高校教师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教师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赢得了社会舆论的赞誉、学生和家长的敬重,但不良的师德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的高校在考核教师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最先看重的,也有的个别学校急需要引进人才,只看重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在进行评职称评审的时候,一般只是单一的注重其学历、科研,个人的师风和师德、政治素养方面的内容虽然也列入了考核的范围,但是很难落到实处,无形中就给教师造成造成了“学历重素质轻”、“智育重德育轻”、“业务重政治轻”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素质欠缺的成因分析
(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有些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错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舍弃了教育的伦理价值,把师生关系变成了老板与雇员、顾客与商家的关系,把学校变成了市场。
(二)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在近年来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高校不健全的分配体制使得教师的待遇在不同的专业之间、不同的职称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大幅度的差距,公共课教师、青年教师待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有些教师就会认不清自己的道德责任,在工作中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对教师的形象有所损害。
(三)虽然各个不同的高校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设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一般都比较笼统。比如大多数的高校每年年终都会对教师进行一次年终考核,考核的内容既包括师德方面的考核,也包括业务方面的考核。但是在实际考核中,师德考核标准过于笼统、单一和抽象,难以操作,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的评定现象,常常对教师品德的细节避而不谈、视而不见,而造成师德素质欠缺的原因之一是成绩论。
三、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途径
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人的培养,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师德建设是教育振兴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并重
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只注重专业素质而忽略了师德评价。师德素质的培养要求有完善的师德素质评价体系,而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组成。
(二)建立长期的培养和监督机制,不断改进培养方法
高校应建立师德培训机制,大力营造敬业爱生、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抓好工作制度的建立,把师德建设落在实处。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制度、培训谈话制度、同行举报制度等,从而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同时,在实践中创新培训方法,明确培训和宣传的切入口、规模、内容、时间跨度,掌握培训和宣传的广度、深度、密度、强度及节奏,让教师觉得有榜样可学、有高度可攀、有发展可期。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依法从教,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师德楷模”、“师德标兵”等典型的先进活动评选,选出管理育人优秀干部、教育育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楷模、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等,更进一步的弘扬正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重,鼓励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四、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制约机制
对教师的全过程评价是指把教师的个人年度总结和评价与学生和其他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师德评价和年度考核相结合,让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升、评奖等事项中起重要作用。对于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失职的,违反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违反教书育人规定、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师德总体评价连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在晋升职称、评先选优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
五、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师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不断完善师德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0
[2]萧德光.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素质[J].云南教育.2001(13):20-21.
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在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困难的当下,社会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量依然非常大。在这紧迫的情况下,尽快建立高效的大学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各大事业单位纷纷开始效仿企业实施绩效管理。高校作为我国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普遍引入“绩效”概念对教师进行管理。在对高校教师的管理中,绩效考核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的结果可以直观地反映其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当前绩效管理在我国高校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在充分借鉴平衡计分卡(BSC)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方案措施。对于高校而言,要想生存和发展,仅仅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作为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在调动教师积极性、优化学校师资队伍、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深入探究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及应用
全面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现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绩效考核改革的探索。本文主要研究了美国、日本、英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师绩效考核发展历程,并从中进行分析总结。
自1940年,美国正式确立教师终身聘任制起,对于教师的考核也渐渐转变为教师是否具备从事优秀教学活动的能力[1]。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因此高等教育一下子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绩效考核的发展。相对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考核指标开始在全球各国兴起。英国致力于建立保持教师职业对有才华青年有足够的吸引力的教师考核体系,提高教育水平[2, 3]。日本采取360°考核法,其考核结果在校长、教导主任评价的基础上,还要参考家长和学生的意见[4]。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教师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91年5月,《教育督导暂行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师考核工作全面展开。当前,许多高校也已出台教师绩效考核的方式。北京大学主要实施教师分类考核;湖南大学则实行年度考核和三年考核并举;电子科技大学除了教学科研的考核,还加入对德能勤绩的考核[5, 6, 7]。
二、平衡计分卡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的适用性
Robert Kaplan和David Norton 结合“未来组织的绩效衡量方法”设计出“平衡计分卡”。1996年,《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的正式出版标志着平衡计分卡的理论逐渐趋于成熟。此后,平衡计分卡法不仅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可,在企业管理中也获得了充分的应用,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管理工具之一。本文认为,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公司管理,还可以应用于高校管理。
首先,高校绩效考核与公司绩效考核存在着共同点[8, 9]。从根本上讲,组织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一个群体。无论是高校还是公司,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目标的组织,为实现目标,组织内部人员都采取了相关的行动。其次,高校绩效考核同样追求“平衡”。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不仅针对教师过去的表现进行奖惩,也强调平衡,诸如内部考核和外部考核的平衡,教学、科研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等。较为关键的是,平衡计分卡法的核心思想符合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要求,即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可衡量的关键因素,明确管理不足并进行优化。然而,尽管高校与公司存在着很多共同点,两者之间依然还有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根据高校的实际状况将平衡计分卡中的四个维度进行转换,并认真分析各个维度(转换后)之间的关系。具体转换情况如图1所示。
图1平衡计分卡法中四维度的转换
首先,高校没有明确的实物产品,但是高校产出的是被社会认可的劳动价值。因此,也必然要面对“顾客”和“市场”。从“顾客”维度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主要从学生、家长两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其次,高校作为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利益。新的替代指标必须能够发挥财务维度在平衡计分卡中发挥的作用,体现原指标中“股东”的利益。每年高校要维持正常运行,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投入者(包括国家政策、学生学费及社会捐款等)即是高校的“股东”。当这些投入的产出被投放到社会之后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效益即称为“社会贡献”,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社会贡献维度”来转换财务维度。此外,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他们的内部流程就是根据自身工作岗位的要求,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并通过教学、科研等途径,将其转化为社会贡献,同时也使“股东”的满意度相应地提高。可以说,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高校教师最终能够实现社会和高校所赋予的使命。最后,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学习和发展主要是要求高校教师在日常的学习、教学、科研过程中,不断创新,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
三、平衡计分卡在某商学院绩效管理体系考核中的应用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高校教师的绩效主要和“顾客”维度、社会贡献维度、内部流程维度以及学习与发展维度相关,因此,本文建立以下相应的函数:
P=f(A,B,C,D)
在这个函数模型中,P所代表的是高校教师绩效,A代表“顾客”维度,B代表社会贡献维度,C代表内部流程维度,D代表学习与发展维度。该函数所表达的意思是A、B、C、D四个变量以战略为中心相互影响,并通过共同作用决定高校教师绩效水平。通过这个函数,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绩效是“顾客”维度、社会贡献维度、内部流程维度以及学习与发展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加具体、直观地了解高校教师的绩效,除了多维度,我们还要力争多层次。结合这两点,本文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模型
如图所示,本文为学习与发展维度下设5个指标。其中,满意度是指高校教师对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力是指教师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培训的测试结果来衡量;创造力是指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创新;参训情况是指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学术研究与交流情况主要是指教师撰写的文章、专著,举办的讲座以及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内部流程维度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反映,它是实现高校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工作效率主要指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周期和频率。工作质量主要指教师工作的优良程度,通过教学情况评价、科研成果奖励以及毕业论文指导等多个方面来衡量。沟通协作是高校内不同机关、不同院系老师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顾客”维度则结合前文对“顾客”的分析进行衡量。其中,学生方面主要是指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家长方面主要是指教师与家长的交流程度以及家长对高校的教师的评价。社会贡献维度主要是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两个指标考核。其中,教学工作量指课堂教学数量、带队实习工作量、学生论文、科研项目指导情况等内容;科研工作量指教师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包括数量和质量)、著作出版量以及专利的获得情况等。
四、小结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纷纷开始效仿企业对教师实行绩效考核。然而,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目标明确且易于操作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一直受到学界的热烈关注。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知,平衡计分卡法具备诸多优势,例如: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使目标明确化;注重各个流程的联系,使操作更加便捷;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使高和结果更加全面等。当前,许多公司都开始使用平衡记分卡法对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高校管理和公司管理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笔者将公司常用的平衡计分卡法应用到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来,通过对四个维度的转化,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新体系,并通过领导大力支持,设立专门机构,做好培训工作等途径来保证新体系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Marsh H W.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search findings,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7, 11(3): 253-388.
[2] Rhoades G, Sporn B. Quality assurance in Europe and the US: Professional and political economic framing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J]. Higher Education, 2002, 43(3): 355-390.
[3] Armstrong M. A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 [M]. Kogan Page, 2003.
[4] 贾汇亮. 教师评价: 绩效考核基础上的专业发展[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5): 66-68.
[5] 孙友然, 刘蒙. 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6, 3(604): 4-8.
[6] 王光彦. 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改善[J]. 新华文摘, 2009, (8): 121-123.
高校教师,广义地说,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任何一个部门或专业的公职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等。但对高等学校的教师而言,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尊重和敬仰,最主要的就是敬重教师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每行每业都有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般意义上讲,是指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本文所探讨的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只不过是职业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问题。
一、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就是在高校教学领域里,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目的是使教学工作有秩序、高效率的运转。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一)良好的教学道德素养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是职责所在。高校教师没有任何理由降低自己的教学道德水平。如果降低教学道德标准或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放松自己的教学道德要求,会引起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最终会影响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转。所以说,教学道德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道德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精心备课、按时上课、认真设计课堂活动、仔细批改作业等,最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离不开学校这个特定场所、特定空间。
(三)教学道德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教学环节在高校各环节中最为重要,通过教与学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而作为规范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道德,在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中具有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教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尤其是高等教师教学道德规范,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一些教师,不专心教书、对工作不负责任、不爱学生、也不爱学校,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没有认真坚守教学道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没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不够,存在教书不育人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一个责任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按照教学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要有奉献精神。有的老师只授课不育人,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下课走人,这样有很多问题学生无法解答,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使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高效。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教了,就是完成了任务,就是育人了,;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对学校的不满,其结果,书也没有教好,又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
(二)不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善于烘托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简单,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大学生生理、心里更接近成人,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学习自觉性、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思想陈旧,课堂缺乏生活意义,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阅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学习多种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利用发现法原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在课堂上流露出消极心态和使用不正确的语言,都是违背教师教学道德的表现。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环境,但我们的高等教育绝不是西方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有些老师把外面过多的阴暗面呈现给学生,会让学生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消极看法,应该说教师这样做违背了教学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在教师组织教学中语言不规范,普通话不标准、语言不精练、太多口头禅,不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揣摩学生心理,在处理问题时不自控,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心,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障碍。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教学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三、针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道德水平
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极跟踪世界科技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对有关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将这些最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思考,可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不仅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可以促使学生也加强文化品质的锤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可以有益推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早日形成和发展。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互动,可以大大地促进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师教学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加强自身教师责任感的培养,这是搞好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前题和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如果有了责任心,就会认真备课、按时上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设计每一堂课堂活动,教学工作水平才会越来越提高。教师采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治学,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也会大大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三)将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和健全教师教学道德建设常效工作机制。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应将教师道德建设内容列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使学校真正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道德建设问题。结合学年度考核,把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教学道德规范,纳入教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内,如对教师在教学中和课外辅导中对其政治导向、教学工作责任心及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改革中是否具有创新进取精神、教学效果、为人师表,育人情况等通过自我总结、学生测评和组织考核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教学道德。
(四)关心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虽然得到提高,但与其劳动价值仍然有差距,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的付出还不能完全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报,这些都是现实情况,需要学校和全体社会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营造出热爱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广大教师创造出有利于教学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物质利益,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提升教师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存在是由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决定的,虽然只是高校教师队伍当中一小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会进一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的时期下,努力探讨加强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新经验、新举措,以推动我国高校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一、绩效与绩效管理
随着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行,关于教师的绩效和绩效管理成了热门话题,如何衡量高校教师的绩效和进行教师绩效管理成了各高等学校关注的焦点。
关于绩效,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判断标准上看,绩效可以从工作结果来理解,也可以从工作行为的角度来理解。但在实践中,绩效反映的是员工在一定时期内以某种方式实践某种结果的过程。
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与员工就工作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和帮助员工取得优异的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因此,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以达到改善组织绩效的效果。
绩效管理的程序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等组成的一个循环系统,最终实现组织和员工的绩效改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绩效管理就必须是一个持续沟通的过程,不仅要重视工作结果,更要重视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现状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校的绩效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上,贯彻落实1995年人事部下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集中对教师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绩效考核也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模式,一般是年底考核前,公布考核方案,确定考核等级和优秀比例,然后分部门贯彻执行。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统一按照“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1]。
考核方式以描述性的定性考核为主,一般以部门或学院为单位进行,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等,考核等次按教职工人数的比例进行切块。考核的具体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德、能、勤、绩的自我简单陈述,相当于一次无关紧要的个人年终小结。从形式上看,通常就是每位老师填写一页部门年度考核登记表。考核程序不规范,考核一般按总人数划定优秀比例,但“优秀”轮流坐庄、“谁需要让给谁”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考核过程中,一方面,评价人员更多地凭人情及印象对被考评者进行评估,容易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另一方面,评估者的评级经验与技能、思想水平与修养等都会影响考评结果,使得评价结果产生居中、偏紧、偏松等主观偏向。再者,学生在参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中,由于个人目的会倾向于对那些上课管得不严、考试容易通过的教师打高分,而这个分数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2]。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教师在绩效考核上的基本方法依然是以“一张表格、一次述职、一个分数、一张选票”的模式进行的。
“一张表”指的是年底考核的一张表格。按照《规定》,高校教师从“德、能、勤、绩”几方面来进行陈述,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在“一张表”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述职。“一次述职”是指在考核前,由被考核人就一年来的工作和业绩进行一次述职,让全体教职员工或考核组的成员,了解被考核人一年来的工作业绩。“一个分数”是指在进行考核的时候,由考核人对被考核人进行打分,主要有学生打分、领导打分、同行打分、督导打分等,然后加权汇总,作为考核依据。关于考核结果严格按照规定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对于15%比例的优秀,一般是通过“一张选票”来确定,就是对于被考核的教职员工进行民主投票,选出年度优秀人员。
三、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部分,对于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混同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组成。绩效考核只是这个系统里的一个部分,二者无论从概念,还是从实际意义上都各不相同。但在现实中,不少高校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重点是对教师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核,而忽视了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绩效辅导等诸方面。
(二)忽视绩效计划的制定
绩效计划应该是学校和教师共同确定教师在考核期内应该完成什么样工作以及达到什么样程度的过程,是绩效管理的起点,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现在高校一般情况下没有具体的绩效计划,更没有双方协商考核期内的工作和工作完成的目标以及标准。往往就是学期初发一张教学任务书,规定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对于这些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算合格、什么程度算优秀没有一个质的规定。
在绩效计划阶段,绩效目标设置没有与各高校发展战略相联系,教师没有参与绩效目标的制定,没有体现教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没有对绩效目标、考核指标与考核标准、考核周期、考核者等进行确定,没有明确校方和教师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此过程中,缺乏管理者和教师就绩效计划进行的深入沟通。
(三)绩效指标和考核标准设置不科学
按照《规定》,事业单位考核的指标应该以德、能、勤、绩等方面为指标来进行考核,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又重视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指标的考核,造成考核指标的两张皮,没有能完全融合。另一方面,考核的指标和标准没有区分度,所有教师都是一样的指标,都用一个标准。而实际上,不同学科教师、不同的教师职务有着不同的职责和任职要求,教师的考核是对每位教师履行职务职责的情况分别进行考查和评价。
(四)缺乏必要的持续的绩效沟通
高校的绩效管理不仅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实际操作中,对教师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绩效辅导。无论是在绩效目标的设定还是在履行工作职责中,缺乏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多是由校方领导确定教师的绩效原则和目标,并非是经过双方交流沟通之后来制定。在绩效实施的过程中,也只是关注教师绩效考核成绩是否合格等,而没有和教师共同就绩效计划的制定及内容实施是否恰当、合理展开探讨[3]。
因此在实际中,绩效的目标是学校制定的,对于教师能不能完成及在完成过程中有没有困难,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帮助,容易造成部分教师由于外界条件等发生变化而完不成既定任务的情况。
(五)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客观
在考核方法的运用上,往往采用打分制,有学生给教师打分,教研室或督导给教师打分,最后是系领导打分等。打分含有情绪化、偏好、人情成分等,缺少科学性和客观性。这种随意性的打分游戏已经失去了科学的公正性(孙媛媛,2013)。周茜等也认为,(打分)由于没有系统科学的考核标准做依据,考核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专家、学生及单位负责人在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凭经验、印象来判断的情况,个人的人际关系、情绪化的东西及功利性的一些非正常因素也会影响考核结果的真实性,评价者所做出的评价难免是主观、片面的[4]。
(六)考核结果不反馈
部分高校在进行绩效考核之后,除了公布考核等次以外,具体的考核信息往往束之高阁,缺乏有针对性的及时反馈,致使被考核者不知道具体问题和原因,也不明确今后整改的方向和目标,没有能够起到通过绩效管理提高教师绩效水平的目的。有些院校并不把考评结果反馈给教师,只是院系的相关部门掌握,最多只反映给院系一级领导。有时甚至教师本人对考评结果也不清楚。
四、构建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与管理者关注绩效考核不关注绩效管理的思想认识有关。缺乏对高校教师的岗位分析,导致不同岗位之间的岗位职责相近,考核指标雷同,考核标准相差无几是造成上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构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时,一方面要突出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另一方面要能够反映出教师工作的行为和结果。所以,构建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岗位分析与评价
要想解决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问题,首先必须对不同等级的高校教师岗位进行详细的分析。岗位分析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关键一环。《美国心理学会标准》(1985)指出:“工作分析为确定职务内容提供了主要依据。”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岗位分析,是确定岗位的职责和任务的前提条件。
现在各高校都在推行岗位聘用制度,有必要对各类教师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劳动条件和环境、任职资格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以便制定出不同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和岗位规范,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评估的依据。只有明确了岗位的信息、职责任务等,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
(二)构建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绩效管理系统
在对教师岗位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教师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绩效管理系统。在绩效计划阶段,构建基于岗位职责和任务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明确被考核者在考核期内的目标任务和标准。在履行绩效计划时,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绩效进行指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防止考核期结束时完不成既定任务。在约定的考核期结束后,管理者对教师完成的计划情况进行公正地评价,并且进行深入面谈反馈,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方式方法。
(三)在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个性
如果属于同一类别同一等级岗位,完成的岗位任务和职责应该是相同的,考核的指标和标准也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和科研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实行人本管理,不宜“一刀切”。如果科研项目在一个考核周期内无法完成的,可以根据实际,延长考核周期。
当然,在实际中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灵活选择考核方法,比如实行过程考核、分项考核、分阶段考核等。
(四)发展性原则
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性,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对教师在考核期间内在本岗位上所作出的贡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那些岗位贡献大的和优点突出的要及时进行激励,对于不足的要分析原因、正确引导,提高工作能力和绩效,一切本着以教师的发展为原则。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绩效管理使自己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实现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目前高校一方面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认识上存在偏颇,另一方面高校也缺乏对教师岗位的分析,引发了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要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水平,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设计,构建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让教师和高校共同创造良好的绩效。
参考文献:
[1] 马明杰.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
信息化,2012,(12):113-114.
[2] 徐蔡余.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文史资料,2009,(6):167-168.
[3] 石然.浅谈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华章,2013,(9):157.
论文关键词:教学型高校;绩效管理;创新
我国学者借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结合我国国情,把我国高校分成——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以本专科教学为工作中心,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随着绩效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成功运用,教育界也开始在教师管理中逐步摸索运用。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该区别于其他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高校,突出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与管理者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教师的工作任务及绩效目标,并确定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在过程中影响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教学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并使教师得到发展的循环活动。它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由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四个环节组成。本文所说的高校教师专指在教育一线从事教学任务的人员。
一、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1.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在实践中有许多教学型高校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没有将之视为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错误认识。实际上,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绩效考核只是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考核,绩效考核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考核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有效的绩效考核有赖于整个绩效管理活动的成功开展,而成功的绩效管理也需要有效的绩效考核来支撑。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难以体现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
目前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沿用的仍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R.W Tyler)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其指标选取多集中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主要评价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这些内容涵盖面广,但具体指标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这与教学型高校强调的“要把教师的发展重点定位在课程与教学上,建立一个以课程与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发展制度体系”相背离。
3.绩效指标选取重视硬指标忽视软指标
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需要从结果绩效、行为绩效和潜力绩效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教师的结果绩效、行为绩效和潜力绩效内容来看,都包含了一定的“硬指标”和“软指标”要素。通常,“硬指标”比较容易量化,但是“软指标”尤其是涉及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难以进行量化。很多教学型高校在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时,更多地侧重于对教师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等的考核,忽视甚至完全漠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好具体量化的指标。
4.绩效考核程序以行政权力为主导,普通教师缺乏参与的路径
很多教学型高校的管理者在制定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等时,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的制定,很少让普通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对制度的出台、政策的制定知之甚少。在对教师的考核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者的考核评价。教师在绩效管理中的地位和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往往造成教师和管理者之间认识上的分歧,甚至误解和抵触,使绩效管理最终难以真正起到提高教师的工作业绩及其教学、科研能力的作用。
5.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结果应用缺失
很多教学型高校在进行完例行公事般的年度考核后,就把考核的结果直接交给有关部门保管,除了有限的几个优秀名额之外,其他教师的考核结果一概是合格。管理者和教师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管理者甚少与每个教师个体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来帮助教师个体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考核结果只是作为确定薪酬、奖惩等的依据。
二、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1.目标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在国家对大学分类指导基础上科学定位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认为大学的任务有四项: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二是教育与培养;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四是学术。教学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教学是教学型高校最经常、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实现高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高校的工作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围绕做好教学工作为目标。所以,教学型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应该区别于其他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高校,突出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学校发展规划。高校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把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有机结合。
2.观念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明确绩效管理的理念
首先,教学型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确立绩效管理的理念,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绩效管理的相关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制定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时能让普通教师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能力。其次,教学型高校管理者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绩效管理的理念,让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不仅是管理者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绩效考核,更是每位教师共同参与的一个管理过程。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它侧重于信息的沟通与绩效的提高。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与教师都要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绩效责任,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组织层面,教学型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根据国内外成功绩效管理的经验,绩效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成立由学校高层领导任主任、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学校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检查与修改,对有争议的绩效考核结果有最终裁决权等。第二,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下设由人事处处长任主任,绩效管理专家和绩效考评专职人员任成员的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学校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并对各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跟踪,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绩效管理的经验等。第三,成立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推进小组,小组成员由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与有经验的教师代表组成。负责在本部门内进行绩效管理的宣传、发动工作推行绩效管理制度,并定期向绩效管理办公室汇报绩效考评的结果及出现的问题。
4.制度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制定出明确的绩效管理制度
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的考核周期制度。对教学绩效应该每个月考核一次,科研绩效考核时间可以每年一次小考核,两年或三年一次大考核。二是有效的绩效沟通和面谈制度。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将教师工作绩效的反馈、诊断、辅导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管理事务来抓,及时将绩效改进计划贯彻落实到管理者和教师的工作中。三是完善的绩效培训制度。学校绩效管理办公室应该设立专门的培训部,与一些没有达到业绩要求的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四是完善的绩效投诉制度。绩效投诉制度可以保证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得到及时、公平、公正和有效的解决,为营造民主、和谐、公正的绩效考核管理氛围提供保障。
5.技术层面,构建科学的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1)确定岗位职责目标,制订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高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确定应实现绩效目标和具体指标的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普通教师广泛参与绩效计划的制定,这是绩效管理制度的应有之义,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应该由师德、教学、科研、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以及个人规划六个一级指标构成,在一级指标下再设定若干二级和三级指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20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5-0085-04
科研量化管理方法的适用对象可以总结为“三个面向”即:(1)面向大多数非大师级高校教师。(2)面向短期考核特别是年度考核,确定短期尤其是年度分配依据。(3)面向大多数质量一般的研究成果。量化管理能够比较有效的抑制高校学术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一些负面行为如权力寻租、裙带关系、圈子效应、山头主义。
科研量化管理并非只有中国高校实行。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纯教学型高校(如社区学院)基本不采用科研量化管理,但是二三流甚至四五流的大学都普遍采用科研量化管理,一般而言学术水平越低的4年制本科高校采用科研量化管理力度越大,如挪威Bergen大学(目前挪威国内规模第二、具有相当国际知名度的世界二流大学)生物系业绩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数、期刊影响因子、指导硕博士论文通过答辩数、行政与教学工作量,人均6 000美元经费中的2/3与业绩挂钩[1]。我国台湾地区基金评审中也采用量化方法[2]。
很多科研量化管理的批评者将“作为原则、方法、普遍的量化管理”与“作为细则、方案、具体的量化管理”混为一谈。高校科研存在的急功近利行为、科研乱象[3]并非“作为原则、方法、普遍的量化管理”所致,而是不合理的量化管理“细则、方案”所致。实际上,批评者提出的很多问题很容易采取解决,如:(1)限制年度考核的论文总数和低质量期刊论文数量。对研究者实行考核申请豁免政策[4],即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研究人员或者基础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可申请考核豁免期(5~10年不等),期间免于常规年度考核,豁免期结束后成果质量没有达到申请人承诺预期,则进行事前约定处理。(2)延长考核周期,如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后实行2年或4年考核1次,浙江大学实行长聘制,人文学科、基础科学6年考核1次。
量化管理解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科研管理成本、效率与效度之间的关系平衡问题,与完全否定量化管理的观点相比,不断完善量化管理具体办法的观点显然更有建设性与可操作性,因此2005年之后主张彻底取消科研量化管理的声音与观点基本上偃旗息鼓,完善科研量化管理办法的讨论渐增。
科研量化管理最核心问题即各类各级科研成果如何赋分?目前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高校考核方案,不难发现都是直接给出赋分,没有说明依据与理由,实际上以笔者高校经历来看,高校量化得分完全是高校财务、人事、科研、教务等部门根据本校以往的科研历史数据,结合本校财务收支情况,经验确定的,并没有一个内在、自洽的客观依据,否则必然会予以说明。
对此,文献[5]提出一种科研量化赋分客观方法,已被他引5次,但存在的不足是:(1)方法缺乏理论基础。(2)学科口径不统一,文理科未加区分。(3)论文界定需进一步清晰。(4)数据来源口径不一致,直接将SCI数据库与CNKI数据库对比不合理。(5)一些数据如“著作学科比例”的来源不够权威。本文拟针对上述不足做进一步完善。
“定序特征函数合作博弈”(简称“定序合作博弈”)由文献[6]首次提出。定序合作博弈的定性描述是:在某些情况下,局中人对全联盟的边际贡献特征函数信息量不足或者收集成本很高、只能大致排序,又或者问题性质只能进行定序化,简单的说就是将局中人分为若干等级层次,此时的合作博弈为定序合作博弈。
参考文献
[1]Jarl Giske.Benefitting from bibliometry[J].Ethics i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tics,2008,(8):79-81.
[2]范英,魏一鸣,张林鹏,等.台湾生物学科基金项目评审中学术业绩评价的定量化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2):20-24.
[3]曾晓娟,宋兆杰.过度追求量化科研指标的弊端及原因探讨[J].科研管理,2008,(4):164-168.
[4]王凌峰.评价机制不改,诺贝尔奖无望[N].科学时报,2011-05-30,(A3版观察与评论).
[5]王凌峰.高校科研量化评价中赋分标准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5,(7):19-25.
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运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教职工在其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信息情况,从而从整体上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决定性的评估资料的一种管理手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理应成为高校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价值的应然分析
(一)具有评价功能
高等学校是人才密集的社会组织,高校教师既是培养高级人才、传播和创造科学知识的主体,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的主体。但由于高校教职工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而,要想充分发挥他们的办学主体作用,就必须首先认识和了解他们,而要认识和了解他们,就必须接近他们、考核他们。所谓“知人善任”,“知人”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的考核,才能真正了解教职工,知其人之长短,然后才能扬其长、避其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使得每个人都能发挥其专长和积极性。而开展教职工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对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行、行为态度、工作能力、业绩成果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判断其与岗位要求是否相称。从而为教职工的聘任、奖惩、辞退、晋升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二)具有激励功能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对于高等学校的教职工而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这一群体的主导需要,这一需要的满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中,通过进一步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确保有关政策按时到位,并把考核结果充分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去,应用于学校教职工的聘用、培训、调配、晋升、奖惩中去,真正建立任人唯贤、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管理机制,能够深入持久地发挥年度考核的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把广大教职工的行为目标真正导向到学校的总体发展和自身的持续进步上来,从而添补年终考核绩效管理目的不准确、指标体系欠科学的纰漏,为学校绩效管理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具有导向功能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出,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应当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制定各部门和员工的目标,将员工的工作活动与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更好的实施目标管理。高校教职工本身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年度考核不仅能够及时反馈教职工的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而且还能够给他们提供一面镜子,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明白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长处,主动地改善不足,进而促使其整体工作绩效进一步提高。从这一层面来看,年度考核在教职工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中所起到的导,向作用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明显的。此外,年度考核的导向作用还能够促使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经常性地获得具有推动作用的额外动力或理论指导,以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创新意识。例如教职工在权威性杂志上公开、取得某项科研成果、参与正面积极的活动,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位或是有某方面的先进事迹等,通过在年度考核中体现,并受到相应的表彰和奖励,能够增强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教职工积极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
二、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现状的实然评估
(一)对考核工作的认识不够明确
部分高等学校在规章或办法中确立的指导思想尚不十分明确,对年度考核工作意义的认识不十分清晰,一些学校的认识尚停留在初始阶段。认为年度考核是人事管理活动中的基础性工作,考核的目的是加强对学校各类人员的管理,正确评价高校教职工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这一指导思想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忽略了考核工作在依法治校,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文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导致许多教职工忽视年度考核工作,认为自己只是被管理的对象,缺少考核工作的主体意识,仅仅把考核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不是作为对自己一年来工作的认真总结。一些中层干部也认为,年度考核工作是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是学校对教职工进行人事管理的手段,甚而认为年度考核是学校对教职工的监控手段,与各院系无关,从而形成考核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走过场的情形,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二)对考核过程的监控不够全面
以法规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年度考核申诉制度、举报制度和考核责任制等配套制度,加强对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监督,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既有法可依,又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法制化的基础,也是使高校领导或高校内部各部门的领导克服、主观主义,依法管理教职工的重要保证。但一些高校或高校内部某些部门的领导在对教职工进行管理时,因考核制度还不十分完善,考核中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考核程序不够严密,缺乏科学性与法规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对那些不按规定进行年度考核的单位或领导缺乏应有的规范与约束。
(三)对考核结果的应用不够充分
考核结果的使用是考核工作的延伸,同时也是考核的落脚点和生命力之所在。搞好考核结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考核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出考核的权威性。只有把考核结果与晋升、奖惩、培训、工资等充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各部门高度重视考核工作,自觉研究探讨优化考核的办法和措施,使各级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重视考核的每个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年度考核流于形式,减少“评优”失真的现象。但从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考核结果的使用机制很不完善,考核结果与晋升、奖惩、培训、工资等关系不大,即使有关系,也大多是不加区别地同等对待。
三、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标准的制定要创新
在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实践工作中,建立尽可能客观、公正、合理、科学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考核标准,既是整个考核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更是
确保考核工作质量的关键。但就大多数高校现行的教职工年度考核标准来看,普遍存在线条太粗的问题,德、能、勤、绩四大项考核内容的具体分解不够科学合理,往往是定性标准多,缺乏定量标准,对工作量、工作质量没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带有相当的片面性,既不能进行同系列的纵向比较,也不能作为各系列间的横向比较,达不到奖优惩劣和自我完善的目的。同时,考核标准对不同职务、不同岗位的教职工没有区别对待。教职工中有教学、科研、行政、教辅、工勤等不同岗位和高级、中级、初级等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许多高校对他们的考核却用一样的标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而,创新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标准的制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实践中,首先应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及自身特点制定岗位责任目标,把学校的各项工作科学合理地分解到每个工作岗位,做到既明确所应履行的职责,又要有量化硬指标,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岗位职责是每个教职工应完成的基本工作任务,也是年度考核的基本内容,岗位不同其职责任务也不同,年度考核也就有了不同的起点,体现了考核的公正性。其次把德、能、勤、绩四大项考核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作性质,按不同加权系数制订定量标准,体现分工不同各有侧重。再次要根据学校近、长期规划,制定工作岗位职责以外的加、减分标准,使只完成工作岗位职责,没有加分者不能得到优秀档次的分数,以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最后要经过试行,调整定量标准及各项的分数,以根据考核标准,全校教职工能有20%左右的优秀率为最佳方案。
(二)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法的选择要创新
当前,在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的实践中,还没有找到一种适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考核办法,虽然几年前一些管理者就提出了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如何结合,一些指标如何量化等问题都仍处于探索阶段,至今大多数学校仍以“民主评议”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的主要方法:一是部门组织召开座谈会,由行政领导根据民意测验来确定职工的考核等次;二是采取投票或打分的方法,即在考评会上,进行书面表决或打分,打分主要凭考评者的经验和对被考评者的感性认识,得票多、打分高者即为“公论”所评出的“优秀”。应该说在一般情况下,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考核出职工的等次,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往往出现过松或过紧的现象。过松,即过于笼统,个人述职泛泛而谈,评议打分松松垮垮;过紧即过分依赖民主评议,甚至以民主评议来决定考核等级。这就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笔者认为,要进一步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的可操作性,在方法选择上就应实现三个结合:一是要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性是从整体上把握,综合衡量被考核者总体执行岗位职责、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定量是运用工作任务的数量、失误率的高低、出勤率的高下、出思路与出创新的多寡等较为明确的数据形式,对被考核人员进行定量分析,从量上相对精确地反映被考核者一年来的工作业绩情况。二是要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主要是考察教职工履行岗位职责的日常情况,平时的积累是产生年度考核结果的业绩依据,因此,抓住平时考核也就为年度考核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准确记录。三是要坚持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静态考核主要偏重于个人述职、民主测评、公开考察等方式,动态考核则主要是针对考核对象进行实地的、跟踪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角的考核,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评定。
(三)高校教职工年度考核过程的监控要创新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全球各国在生产力发展中、价值创造中逐渐认识到人才竞争的优势与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整个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进入经济转型时期,高校收入分配制度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大锅饭”局面,实行了一系列的工资体系的分离与改革制度,高校的薪酬管理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很多高校在实施岗位工资制度后,教师的薪酬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很多具备较高的水平、素质的教学、科研人员纷纷涌入高校,为促进高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很多高校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过分注重平均主义,对于那些真正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的科研教学人员并没有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有的高校出现了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这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极为不利,更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后备力量的储备造成巨大打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改革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学院现行薪酬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院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的学院在经过合并整合后拥有多个校区,由于原来的校区都拥有一套自己的办学机构和人员的配备体系,使得合并和扩大后的学院薪酬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1.总体收入满意度较低,造成学院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学院教师的薪酬水平直接体现学院内教师劳动成果的价值,但是,目前很多学院的薪酬水平并不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院中,教师的薪酬水平更低。例如我国内蒙地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本地区的平均薪酬水平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在某些地区由于受到消费水平较高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活成本偏高。虽然学院教师在当地受到人们的尊重,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与其他职业相比,工资仍较低,薪酬收入并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随着各学院的扩招,教师资源紧张的问题出现。学院尽快培养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是保证高校教科研、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学院在通过不同的优惠政策引进人才的同时,学院内部的教职工大量流动,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流动性更大、造成的损失更严重。还有的学院在薪酬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兼职工作,这并不利于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并对学院的社会声誉造成影响。
2.薪酬分配平均主义严重,严重缺乏激励机制就目前学院内部的岗位津贴方面来看,有的学院仍是以旧的专业技术职称、岗位职务作为主要的标准来制定的,教师职务的晋升也是由工作年限等决定的,一些地方性津贴补贴也是由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来决定的。不管教师对学院的贡献多大、业绩有多高、工作能力如何,只要是具有相同的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其最后的薪酬基本都是一致的。虽然有的学院内部的岗位津贴是根据教师每年的绩效考核来决定的,但是由于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从而出现了教职工在工作中只要是不出现严重的违反教师师德和教师法的问题,并完成了学院安排的工作,不论教学质量的好坏都会在年终的绩效考核中得到应得岗位津贴。可见,这种平均主义严重的薪酬制度对学院教职工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严重的还会引发教职工逆向选择思维。
3.忽视了考核的重要性,年度考核问题明显就目前学院内部教职工年度绩效考核的现状来看,形式化现象严重,存在考核内容不明确、考核方式单一、陈旧以及缺乏与学院内部津贴的发放制度密切联系等问题。例如在有的学院中,教职工认为既然学院已经开始对内部岗位津贴的方法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年度考核的方式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的转变,从而造成年度考核流于形式。例如有的学院的教职工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到底有哪些,在年底需要考核哪些内容,只是在年底时上交考核登记表,在考核表中只是系统阐述工作总结。另外,很多学院对教职工的考核并未及时作出反馈,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仍是通过全员述职、当场小组互相评价、网络评教、教学处对教师的工作量作出统计等方式来完成考核。这些都无法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来正确引导教职员工实现学院的战略发展目标、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
三、内控视角下学院薪酬管理水平的提升策略
1.加大对学院人力资源的内部控制力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学院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各学院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内部控制。这就要求各学院必须认真探析企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关于人力资源的相关成功经验,在学院内对于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并进一步明确每一名员工的岗位职责范围,从而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学院对关键岗位进行轮岗制度,不仅能够提升教职员工的业务水平,还能够在学院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例如北京信息职业学院就让三个校区的负责薪酬管理的人事干部之间进行岗位轮换,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彼此学习、相互促进、相互监督,为有效防范人力资源风险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2.制定符合学院发展特色的薪酬管理方案这就要求各学院制定的薪酬管理方案必须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趋势,符合当地产业结构与知识结构的要求。学院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学院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的需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专业化人才,特别是提供一些急需行业人才。例如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市场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地处西部地区的学院就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结合实际全面量化教职员工考核指标这就要求学院必须尽快解决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尽快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学院应根据每一名教职员工的特点、优势、学历、教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并以此为基础对每一名教职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察,最终通过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绩效考核的指标是正确引导学院教职员工队伍向着良性化发展的重要保证。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学院的竞争逐渐市场化并愈演愈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下去,学院必须从内部控制着手,加强对教职员工的薪酬管理,为促进学院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微萍.高校薪酬分配体系与岗位价值的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刊),2014(1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