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5: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外贸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外贸论文

篇(1)

一、关于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

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进一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出口商品价格要全面反映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代价。鼓励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规范出口秩序,遏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和恶性竞争。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抓住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扩大原油进口,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进一步提高进口的便利化程度,适当减少进口自动许可目录产品。抓紧研究进口信贷、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为促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创造条件此外,实施科技兴贸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科技兴贸工程是商务部13项重点工程之一,通过建设一批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运用政府相关的特殊政策,如典型的技改贴息以及新型产品的研发和资助等,在最大程度上的鼓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以及再创新,进而使得企业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和管理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外乎是外贸企业利润的提高,因此,在我国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转变期职能,即是必从过去的外贸经营者转变为外贸宏观调控者,从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通过汇率、关税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进而通过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和管理提高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简单而言,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职能必须有所改变,必须要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简单来说,政府在改变职能后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明确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一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要逐步推行股份制,朝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使外贸企业真正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

3、开展工贸、技贸、农贸结合,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道路。

4、抓紧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出口,提高外销价格,从而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

5、加强经济核算,节省费用开支。

6、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7、提高企业素质,特别是提高外贸工作人员的素质.

(三)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发展战略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出口导向战略是我国的现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战略,由于该战略使得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并没有与对外贸易数量同种程度增长,这也使得粗放型经济贸易增长方式容易出现,从而影响了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因此,实行平衡型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是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资源稀缺,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国外的优秀资源。同时,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强,我国对世界各国的依赖性和竞争性也在逐渐加强。所以,我国还要将竞争优势作为自己的导向,通过增加对外经济贸易,增大就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要根据目前国家的经济的以及国情,因地制宜的制定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也即是应该实际努力的去发挥出我们所具有的资源优势,通过优势导向,吸引国际投资,进而达到发展金融等相关行业的目的。不仅如此,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各企业及个人去培植资本优势,从而去尽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的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实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论文范文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现状

1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结构分析

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浙江民营企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占的比重相比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大,这证明了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商品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尤其应加大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2010年浙江出口额居前十位的商品见下表[1]:表2.22010年浙江出口额居前十位商品从表2.2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出口商品以轻纺、服饰、鞋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约占总出口量的31%。这类商品主要是靠其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国际化程度低,使其容易受到进口国反倾销等措施的限制。从下图2006-2010年浙江省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看(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各类主要商品出口额均有上升趋势,且机电产品所在比例较大。虽然机电产品比重有较大增加,但所出口的机电产品产业链比较短或处于产业链终端,附加值比较低。因此,总体而言,在浙江民营企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占较大比重。

2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贸易方式分析

贸易方式主要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与全国及江浙沪等贸易大省有所不同的是,浙江对外贸易形成了以一般贸易为主导的独特贸易方式结构。浙江省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额的比重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1993年至2010年,在浙江省出口贸易中,出口额和一般贸易额都呈上升趋势,一般贸易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5%~82%。一般贸易为主导成为浙江贸易的主要特征。因此,以一般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方式结构体现了浙江拥有发达的区域经济结构,也体现了长期以来浙江外资比例偏小的特点。一般贸易的产品附加值较高,出口企业的利润也比较多,同时有利于创立与推广出口品牌。从收益与成本分析来看,一般贸易更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创利于发展。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出口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出口产品发展到输出企业再发展到输出产业集群,已经有许多同行业企业组团前往国外投资,在国外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也能绕开出口国的贸易壁垒。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环境因素和国内人民币升值压力、企业融资困难、贸易方式、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局面更加严峻,压力和风险也逐步上升,严重制约了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1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效应低

浙江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依靠廉价劳动力,控制产品成本以获取竞争优势,真正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很少。出口产品大多是档次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在越来越精细的国际分工面前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如机电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家具等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不少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产品科研和技术的投入,只计较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浙江民营企业产品品牌效应弱,竞争力不强。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估,2005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中,浙江有45个,品牌总价值为1463.17亿元,而青岛海尔一个品牌价值就达626.43亿元[2]。雅戈尔品牌价值为28亿元,是浙江省品牌价值最大的。在一些消费者眼中,浙江产品就代表着价格低廉,质量低下的产品,浙江的块状经济产品绝大部分还属于大路货甚至低档货。另外,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07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的评估结果中,虽然浙江品牌上榜率为48个有所增加,成为全国第三,但是在品牌价值排行前65名中却没有任何浙江民营企业的品牌。浙江民营企业只顾降低成本,不重视其品牌建设以及品牌意识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浙江许多民营企业都存在对品牌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少,品牌文化设计推广度和深度不够,并且缺乏对企业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的定位。另外,在品牌文化推广过程中推行的重广告轻品牌的营销手段,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传输品牌文化,造成品牌推广手段单一的局面。以上几种误区,均不利于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2浙江民营企业资金周转不足、融资困难

浙江民营企业一般都规模较小、资金不足,融资手段和工具还不规范和稳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一般来说都不愿意对民营企业提供综合授信服务,并且往往实行业务分批审批,这样以来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延误民企的商机,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难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还是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项目,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调查数据表明,有80%的浙江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其中11.15%的企业表示有很大资金缺口,急需融资在通过对企业现有融资主要渠道及各渠道的重要程度调查表明,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仍是目前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民间借款正逐步成为企业融资的一个补充。另外从重要程度来看,自有资金仍是企业融资的最为主要的途径,其次是银行贷款、民间借款。银行贷款虽然是对于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途径,但并非是企业的第一选择,可见贷款难的问题在民营企业中仍属于普遍现象。

3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浙江民营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其盈利模式还是过于传统,依然是四低打天下,即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大,浙江省大多数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都是以仿造为主,遏制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创品牌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有句话说的好,一流设备、二流质量、三流价格,企业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和装备改造费用,有制造优质产品的能力,却无法在高端市场竞争,只好以中档产品立足于中端市场,最终导致奔驰轿车拉黄沙的现象,这就是浙江许多民营企业的现实写照。由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极大地降低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存在诸如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效应低、融资困难等制约和限制性因素。为了进一步促进和优化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向产品转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新产品不断涌现的今天,要在竞争空前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保持优势,最重要的在于加快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在产品生产中的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更是浙江民营企业最有效的途径。浙江民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主要依靠的途径,一是借船出海,接受国外企业的委托加工,从事贴牌生产(OEM);二是主动出击,从事直接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但是,企业不能只停留在贴牌生产上,因为贴牌生产只能获得低廉的加工费。浙江民营企业要不断地做大做强,必须得主动出击,从事直接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2扩大融资渠道,提高企业实力

浙江民营企业要解决融资困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在强调防范风险、明确责任的同时,建立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对信用等级优良的小企业可适当发放信用贷款。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认识到诚实守信是增加民营企业贷款、融洽银企关系最好的办法,要在社会上树立起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同时,政府也应该为保障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构造一个完善的资金扶持系统。只有构建完善的资金扶持体系,同时注重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的积累,才能更好地保障其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浙江民营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渠道,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结构单一的间接融资方式在民营企业自有资本不多、经营风险较大的环境里不仅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而且难以规避企业的道德风险,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使企业的破产风险增大,所以要想方设法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4]。

3转变贸易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2)

二、对外贸制的基本认识及研究思路

1.为了便于讨论,我们首先将已在国内外实践中出现的外贸形式归纳为三种:形式Ⅰ:直接(又称佣金);形式Ⅱ:中国现行的出口形式(我们称其为中国式风险);形式Ⅲ:间接(又称行纪)。其中形式Ⅰ(即直接)系指人(外贸企业)在权限内,以本人(生产企业)的名义同第三人(国外进口商)签订合同,办理进出口业务,并收取一定佣金,人对第三人不承担责任,也不享受权利;而形式Ⅲ(间接)也是国际通行的外贸的一种形式,它指间接人(行纪人)为本人(委托人)的利益和计算,但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国外进口商)签订合同,并收取一定佣金,同时对第三人承担合同中的义务,享受合同中的介入权;最后,形式Ⅱ(中国式风险)是中国现存外贸体制的产物,它的产生系以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为基础,并在非完全出于双方当事人(本人及人)自愿的背景下,由人(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订立进出口合同,以帮助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显而易见,这三种外贸形式在佣金分配、风险划分及约束法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为便于后文分析,现将其作一比较并列于下表中:

三种外贸制形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风险收益

比较内容(人)(人)

形式

直接(Ⅰ)风险=0佣金>0(中等)

中国式风险(Ⅱ)风险>0相对较小

间接(Ⅲ)风险>>0佣金较高

比较项目约束法规人与本

比较内容人间关系(是

形式否自愿)

直接(Ⅰ)各国民法(或商法)一般自愿

中国式风险(Ⅱ)1991年《暂行规定》及并非完全自愿

《对外贸易法》第13条

间接(Ⅲ)各国民法(或商法)一般自愿

2.进而,我们对当前外贸制的改革与现状谈两个基本认识:(1)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必须以大力推行外贸制作为主要方向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外贸经营的计划体制,大部分外贸业务由垄断的外贸专业公司经营,经营方式以收购制为主,但这种做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其缺陷也越来越突出。对于这点,已有众多文章加以论述,这里不予展开。另一方面,经过试点企业的实践表明,外贸制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外贸垄断制解体后的形势,它有利于生产企业扩大对外贸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贸制已被提上外贸体制改革的日程,尤其是1991年,对外经济贸易部门专门制定了《关于对外贸易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13条对外贸制也做了原则性规定。这都为外贸制在国内的真正实施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2)近几年的实践也表明,外贸制的推广目前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外贸是实现跨国交易的一种较为复杂的方式,它涉及到委托人、人、第三者三方的利益、权利及义务分配问题。因此它的顺利推行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而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序的欠缺恰恰使外贸制这一新事物与旧的外贸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从而导致了外贸制难以有效推广。据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外贸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之比重一般在0~5%,很少超过10%,甚至普遍呈下降趋势。

3.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针对外贸制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原因与可能改革方向进行了大量理论探讨,其中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外贸制的形式选择问题。这些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两点:其一,在目前条件下,是否应立即从现行制形式(形式Ⅱ)向直接(形式Ⅰ)或向间接(形式Ⅲ)转换;其二,假定转换条件不具备,则对于现有的形式Ⅱ,我们又应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规范及改善。具体说来,目前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主要顺着以下两种研究思路展开:

思路Ⅰ:法律不规范论。这种思路主要从我国现行外贸制的外部法律环境出发,认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法律的不规范性及相应造成的行为的不可操作性。首先,这一思路强调有关外贸制的立法相互不协调。根据《暂行规定》,我们当前应选择的形式为形式Ⅱ,而这种选择又缺乏民法基础,因为按照《民法》所给出的形式应为形式Ⅰ。这样就造成实际操作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形式选择的矛盾性。其次,这一思路认为现存的外贸法规条例对行为涉及的三方(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及外国客户)的责、权、利界定不尽合理。这种不足尤其体现于人的权、责比例不协调。外贸企业在现行外贸制下既不具备间接(形式Ⅲ)中的行纪人所享有的多种权利(如介入权等),又必须承担形式Ⅰ下所不需承担的较高风险。因此,持此类观点者建议可从以下两条道路择一而行:或由《暂行规定》所规定的外贸制向国际通行的间接(形式Ⅲ)过渡,或直接采用民法规定的,依据民法规定的直接(形式Ⅰ)来规范现行制,这样可使行政规范与法律基础相一致。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鉴于目前制形式的冲突,可考虑在修改的统一合同法中规定间接(行纪)合同,使民法规定的直接(形式Ⅰ)和合同法中规定的间接(形式Ⅲ)并行。同时为了避免冲突,对民法通则的制定细则,使外贸的各种形式均有法可依,防止与经济合同修改不一致。

思路Ⅱ:外部条件不具备论。这种思路认为,目前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制,其对外部条件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而具体到某一给定的外贸制形式,又必须在相应的外部条件下才能得到顺利推行。例如,对应于《民法》所规定的形式Ⅰ,我国目前的外部环境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不具备:一是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尚未取消,这形成了推行直接(形式Ⅰ)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放开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是推行外贸制的必要条件;二是市场条件及国有企业内部机制不具备。就市场条件而言,国内市场不成熟这一外部条件不利于人与委托人按国际规范的委托方式承担责任与义务;而作为委托主体的国有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未能得到充分实施,也会对制的推广造成相当困难。

以上两种思路分别从法律与外部环境的角度讨论了推行外贸制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尤其是在外贸制的形式选择方面作出了具体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我们认为,外贸制的顺利推行及具体形式的正确选择,除应具备必要的法律规范与外部环境外,还应具备高效率的内在激励机制,而后者涉及到委托制自身在信息拥有、风险安排等一系列因素上的内在结构。因此,关于外贸制形式选择的问题,我们建议还必须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去探讨,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形式。

三、委托理论与外贸制

(一)不对称信息与委托一般理论。

不对称信息指的是交易的一方参与人拥有但另一方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近些年来,对交易中不对称信息存在的关注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如同“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基本事实一样,不对称信息也是一种市场的常态。因此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交易的最佳契约安排具有相当实际的意义。

分析不对称信息是通过委托模型来实现的。信息经济学上的委托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法律上的委托,它是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市场。其中:委托人——非知情者(uninformedplayer),处于信息劣势;人——知情者(informedplayer),处于信息优势。非知情者将不得不因为知情者的信息优势付出更大的交易代价。在这里,拟主要利用两种模型,来为我们分析中国现行外贸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模型Ⅰ: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moralbazardwithhiddenaction):签约后人所选择的行动以及人所面临的自然状态(为不受人控制的外生变量,如市场状况、交易背景等)是委托人所观察不到的,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由人行动和自然状态所共同决定的交易结果。而委托人的目标是设计激励合同使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有利的行动。

模型Ⅱ: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selectionmodel):逆向选择发生于签约前,委托人不知道人的状况、类型及人的私人信息。因此逆向选择模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一种契约设计来获取人的私人信息。

(二)中国现行外贸制(形式Ⅱ)实践中的契约机制缺陷。

运用委托一般理论,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现行外贸制形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的放大。在一般的条件下,外贸人拥有国际市场信息,以及自己业务能力、交易磋商的信息,而委托人则不完全拥有这些信息。而现行的外贸体制和制形式扩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倾向:(1)外贸制中存在着“一顶帽子大家戴”的情况,即由于外贸经营权没有放开,无外贸权的企业挂靠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使合同产生法律纠纷的隐患,同时使委托人认定外贸人的资格和真实业务能力存在障碍。同时使一些信誉良好的人退出市场,不愿做业务,因此这个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这也是外贸制推而不广的原因之一。(2)信息的拥有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几十年来的收购制使生产企业处于与国际市场隔离的状态,在推行制后,生产企业依然处于信息劣势,与国际市场仍处于半隔离状态。(3)现行外贸制中由于委托合同不规范,常以订单代替委托合同,关于人如实报告交易信息的人基本义务,没有在法律上确立下来。同时现行制缺乏补偿条款,使人唯恐交易成功后,委托人甩开人直接同外商签约,因此产生“互不信任”,从而产生机制缺陷下的信息封锁与保密,即会出现前述的道德风险问题。

2.风险分担缺陷。现行外贸制做法使外贸公司垫付资金,且产生所谓“拿1%的手续费,承担100%风险”的状况,而生产企业承担的风险接近于零。由于一些生产企业无外贸经营权,从而成为被动的风险中立者。但人承担全部风险,应意味着委托人只能得到固定收入,其余利润应由人所有。现行做法对费用的计算标准是采用硬性的收费标准,即合同标的0.5%—1%,且一般只能收取费。这种做法实际上使外贸人通过合同所获得的利益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然导致合同产出与利益的不均衡分配。

3.激励机制的缺陷。根据生产博奕模型来分析,在不对称信息下,外贸制的合同应是一种奖惩合同,根据外贸人的业务水平、积极工作水平进行奖惩。现行外贸制下,由于委托合同不能使人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同时由于佣金不合理,使外贸人在出现合同纠纷时消极应诉、索赔,从而产生外部效应。从这个角度说,现行外贸制契约设计中,委托人并没有把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建立在外贸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之上。而激励机制应是一个动态系统:一方面人的激励来自于委托人的利益让与,另一方面,外贸人的积极行动增大了合同产出增加的可能性,从而促进生产企业增加对外贸企业的激励。

(三)从委托理论看我国外贸制的形式选择。

如前所述,目前中国外贸制的发展有三种选择:一是改变现行外贸制形式,由形式Ⅱ向直接(形式Ⅰ)发展;二是从形式Ⅱ直接向间接(形式Ⅲ)发展;三是在现行制形式Ⅱ的框架下,完善法规,健全机制,疏通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以上三种选择在具体实施中都各有利弊,因此,任何关于外贸制改革的举措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在信息拥有因素及其对应的风险分布权衡利弊,据中国具体国情作出正确选择。以下将就其作出具体分析:

其一,三种制形式优劣比较。

对于直接(形式Ⅰ)来说,由于委托人可观测到人的选择同时也可观察到外生变量(即人所选择的自然状态),且委托人可参与交易磋商的全过程,因此委托合同可建立在人的工作努力程度之上,从而激励相容约束是多余的。委托人可设计强制合同,根据进出口合同及人的工作努力程度确定佣金的支付,因此人没有选择消极工作的余地。这种方式下,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最优合同要求人的收入应是相对固定的,不享受合同的其它利润,但同时也不承担风险。

行纪(形式Ⅲ)与中国现行外贸做法都是以人的名义对外签约,因此人履行委托义务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对委托人的道德风险。然而行纪由于规定了人的直接履约权和介入权及规范了指定价格交易及其余利润归人所有的权利,使人权利和风险都相应增大。由于行纪使人真正成为风险中立者,承担全部风险,且取得更大利益,因此行纪相应地克服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效率降低的缺陷,对人激励来自于人对自己潜在利益与风险的关注,出于这种内在动力的驱使,人如同为自己工作一样,不会选择消极工作。

以上分析表明形式Ⅰ与形式Ⅲ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方面较形式Ⅱ而言有相对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照搬国际通行的形式Ⅰ、Ⅲ即可成为解决我国外贸制所遇到困难的一条坦途。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形式的固有内在缺陷,无论在形式Ⅰ、Ⅱ、Ⅲ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在形式转换过程中必须对这一问题引起充分重视。例如:现行制下,人常常抱怨他们必须承担100%的风险,而要求尽快推行直接(形式Ⅰ)。事实上,按照米尔利斯阐述的原理,人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应与其所占有的信息优劣程度成比例。因此可以认为外贸企业目前承担100%风险与其在过程中占有信息绝对优势是相协调的。这样,如果转向直接(形式Ⅰ),如何在降低人风险的同时也降低方在信息上的绝对优势则成为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以上分析的形式Ⅰ与形式Ⅲ均是在理想市场状态下才能较好地解决了保险与激励问题,而在现有中国市场条件下,由于非市场行为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会成为交易中不可回避的风险。因此推行国际规范只是努力方向,施行起来还须假以时日。

其二,完善中国现行外贸制: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如果目前从形式Ⅱ向形式Ⅰ、Ⅲ转换时机尚不成熟,我们应做的就是在现有形式Ⅱ的条件下,努力克服包括信息不对称在内的各种弊端与问题,在这里我们拟提出五个对策。

对策Ⅰ:外贸人资格的认定。对于现行外贸制的人来说,如果其通过某些渠道将自己的类型信息和能力信息传递给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人,则可以实现事前交易的改进。实现信息传递的渠道是:(1)外贸企业传递其无形资产价值,如信誉、政府认证等。(2)委托合同中强调人的法人资格权,以及无法人资格权的违约内容。这样,无法人资格权的人则不会轻易从事此项业务,这也从间接传递了外贸人的真实背景。

对策Ⅱ:应该有效地实现对人的奖惩。按照米尔利斯—霍姆斯拉姆条件,信息不对称下,人的收入应有更大的波动性,因为人的行动不可完全观测,为了实现有效奖惩,可将另一些除人行动之外的其它可观测信息写入合同,如商品的国际市场可比成交价格,以及竞争对手签约价格等,这样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不仅依赖于产出,还可依赖于此可观测变量。而且当此可观测变量包含有关人行动的信息时,即使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也可达到交易的最优实现。

对策Ⅲ:力图使委托合同标准化,制定共同的合同条件。比如人如实的交易报告义务,就应是合同的一项基本条款,也是人的基本义务。另外,可以制定补偿条款以解决人对委托人不信任而产生的信息封锁问题。从国际实践上看,对制定统一法规及合同标准是一种趋势。

对策Ⅳ:佣金设计应合理化,而不宜采取硬性规定,以实现对人的激励。以德国的贸易业务为例:德国所有行业的平均佣金率为5%,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佣金率一般为18%,而大宗消费品则为2%。因此借鉴国外做法,我国对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尤其不应采取固定佣金形式。同时在中国目前现实下,佣金不仅包括费用,还应包括合同的一部分利益让与,这和人相应承担部分风险是相对应的,同时应以外销合同为基础签定委托合同,以实现对人的有效奖惩。

对策Ⅴ:政府不应局限在仅仅以行政手段强行推动制的实施。因为委托交易方式是通过市场内在要求来推动的。西方的现代商业制之所以盛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和时间的共同作用,逐渐克服机制缺陷而成熟起来的。因此中国外贸制在目前过渡阶段,需要的是政府不断地创造和完善外部条件以向更有效的交易形式发展。具体说来,政府在推行制所起的主要作用应包括疏通信息渠道,进一步下放外贸经营权,建立外贸业务公司的审评机制,界定外贸人的法人资格权,以克服逆向选择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借鉴韩国做法。《韩国对外贸易法》中明文规定了只有具有一定业务渠道的人才有从事进出口业的资格。

四、结论

本文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对我国外贸制的现状及改革思路作了具体分析。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在现实国情制约下,如果立即在全国推行出口直接(形式Ⅰ)或间接(形式Ⅲ),则政府部门必须对这一过程必然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延伸引起充分重视,采取相应克服措施。目前较为可行的是,在现行外贸制(形式Ⅱ)框架下,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及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挥政府部门在疏通信息等方面的作用,使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责权利不平衡及相应的效率损失降到最小,从而推动我国外贸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EricRasmusen,(1994),GameandInformation,Cambridge:BlackwellPubisher.

篇(3)

(二)政治民主化和经济改革使中国社会中利益的多样化逐步得到政府的承认和重视,并且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和机制进行利益表达。他们对贸易政策的影响比以前得到加强,其中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政府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体现了“主义”的作用,而国内各类企业、外国投资者、特殊利益团体以及消费者对最高决策的直接影响效力则仍然是边际性的或趋向减弱。利益团体对贸易政策的疏通和影响作用在今后的政府过程中可能会越发重要,这表明中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简明、公正和透明度高的决策制度和机制,使更多的利益(特别是那些被忽视的集团,如消费者)能够在政策决策中被倾听,并避免“政出多门”的以及为少数特殊利益所左右。

(三)世界贸易体系和国际集体行动对中国的贸易政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接受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在承担合理义务的同时享受外部市场准入的权利符合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但这意味着中国必须面对和承受其他贸易伙伴国家的压力和要求,包括贸易摩擦和争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中国在加入以法规为基础的GATT/WTO多边体制框架中的谈判;中国在APEC区域贸易组织内的复边协商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争端与解决,特别是中美贸易关系。而外国政党的对华战略、外国政府贸易政策的基本理念、利益集团乃至公众的各种要求和观念将通过这些渠道影响中国的政策决策过程。外部压力和制度约束对中国贸易政策决策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贸易改革的日程、幅度和速度必须跟上国际集体行动的步伐,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通过参加多边或区域贸易协定来推动国内的经济改革,以“锁定”的方式保持改革政治上的可预见性和可信性,当然这种对外承诺对于中国来说必须是建立在“可接受”的公平的基础上的。

(四)中国贸易保护的特征是平均水平较高,而且在结构上易变而分散。实际征税率与名义关税率的差别较大,以配额和许可证等数量限制为核心的非关税壁垒的频数比依然较高,同时关税保护和非关税措施之间多呈现出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在贸易自由化方面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改革,使贸易的扭曲程度和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贸易的中性刺

激增强了。实际保护率的水平和结构比名义保护率更高而离散,鼓励下游行业生产而歧视上游行业生产的倾向更明显,统计检验还表明名义的和实际的保护率在部门排序上是近乎相同的。不同贸易保护形式在工业行业之间的差别表明它们在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以及它们自身行业特征所导致的迥异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篇(4)

1.持续顺差制约了央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自由度,成为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持续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占款导致央行被动发行基础货币。近年来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大使购买外汇已经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以2006年为例,外贸顺差1775亿美元,按年均汇率央行投放基础货币14149.9亿人民币,以货币乘数为5计算,派生货币总量70749.5亿元,约占2006年货币供应量(M2)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见现阶段的流动性问题与顺差形成的外汇占款对央行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制约直接相关。

2.持续顺差使“对冲”操作产生副作用,削弱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对于外汇占款形成的高额人民币被动投放,央行常用发行央行票据方式进行对冲干预,初衷是减少流动性货币。但是,大量、长期的顺差会导致大规模的对冲,从而产生诸多难题:一是发行央行票据要支付利息,每年数万亿的票据发行使央行为对冲操作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二是央行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面对顺差导致的巨额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短期市场利率上升的副作用,四是持续顺差难免会给国际投资者形成很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刺激外汇大量涌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

3.持续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持续外易顺差形成了巨额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波动十分激烈的背景下,过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难度。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主要是美元,近年来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外汇储备的缩水不可避免。也使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若为了改善币种结构而大量抛售美元,必然会对周边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导致国际汇市恐慌,美元汇率暴跌;若不改变现有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抛售美元,又将导致本币升值压力增大,刺激外汇储备更快增长。为减轻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市场影响,央行必须通过回笼现金或提高利率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但这恰恰会拉动本币升值;反之,为降低升值压力,央行如果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这会使本来就因外汇储备而很宽松的货币市场雪上加霜。

二、外贸顺差只能疏导,不能抑制

由于持续顺差的负效应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部分学者提出了“压顺差”的观点,寄希望予“压出口”达到贸易平衡。笔者以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外贸顺差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仅仅采取抑制顺差的调控政策恐怕难以生效。

1.中国现阶段外贸顺差持续的原因

导致中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因素有很多,如产能过剩、国际产业转移、进口替代能力增强等等,这些因素均可归结为两个根本原因:高储蓄率与加工贸易。

(1)高储蓄率与外贸顺差

按照宏观经济学原理,外贸差额应与储蓄与投资之差相等。即X-M=S-I,这里的S是宏观意义上的国民储蓄,是一个流量指标。企业利润、政府预算盈余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都属于宏观意义上的国民储蓄。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的国民储蓄形成国内投资的资金来源,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部分形成经常账户的盈余,其中主要是贸易顺差,所以国民储蓄越是大于国内投资,贸易顺差就越大。中国近年来一直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企业储蓄率“三高”局面,并且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储蓄是一定要转化为投资的,国内吸收不了的储蓄就决定了中国必然以出超的方式将资本借给存在储蓄缺口的国家,从而形成对外债权。所以,高储蓄率是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可以预见,只要国民储蓄率高于投资率的情况不变,贸易顺差就将延续。

(2)加工贸易发展与外贸顺差

加工贸易迎合了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化要求,而中国也具备产品内分工的禀赋优势,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因此产生了产品内分工时代背景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互动关系:加工贸易作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得以迅速发展,正在形成以中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核心的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新的产业链,特别是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现与参与的加工贸易占出口的半壁以上江山。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构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因此,加工贸易积累的贸易顺差可以理解为使中国经济开放成长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可持续现象,具有经济合理性

2.抑制顺差的调控政策难以奏效

加工贸易造成的贸易顺差很难通过宏观调控政策解决。加工贸易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产物,是中国重点发展的贸易方式,目前,国外的投资正往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增加,说明产业转移还没结束,这一经济结构还将持续。况且,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需要加工贸易的继续推动。

对于高储蓄率问题,根据X-M=S-I等式,实现经济均衡可以有三条路径:增加投资、降低储蓄率、提高进口。

中国的投资率已经处于世界的较高水平,宏观调控的目标经常是要管住投资率上升,所以,不可能通过政策性鼓励投资增加来减少顺差。

形成高国民储蓄率的原因有文化因素、转型因素、保险市场不发达、流动性约束、生存性消费习惯等等,所有这些因素绝非能够靠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改变,只能随着彻底的经济转型而变迁。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具有预防性储蓄特征,如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这些消费需要以相当的储蓄为前提,因此,用刺激消费来降低储蓄率,减少顺差的政策很难奏效。

通过“高进高出”,扩大进口的方式能否平衡顺差呢?以扩大进口方式降低顺差,等价于用一般贸易逆差来抵消加工贸易的顺差,对于一般贸易的顺逆差情况,国际市场的自主性调节是高于我国政府的政策干预的。2005年和2006年的实际情况是一般贸易均呈现顺差且不断增大。尽管政府已强调要适当增加资源、能源和原料性商品进口,鼓励扩大高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进口,但是,希望进口的商品往往受国际市场供给约束和出口方的限制,进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太快。在可以预计的未来较长时间里,中国仍将是全球商品的供应国而非需求国,所以通过扩大进口抑制顺差的政策效果可能也不大。

三、外贸顺差背景下的政策建议

基于外贸顺差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并仍将持续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调整外汇储备制度

(1)积极管理外汇储备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央行既持有储备又经营储备。从信托角度讲,相当于集受托人与托管方于一身,这样具有潜在的道德风险。借鉴国际上和东亚储备管理的基本框架,可以按照“安全、灵活、保值、增值”的外汇储备管理原则,将储备分为投资头寸和流动头寸两部分。央行持有流动头寸部分,用于满足支付和稳定货币政策的需要。投资头寸部分由新成立的中国外汇投资有限公司按市场化方式管理和运作,可用于国内外(主要是国外)投资参股,更具有增值、盈利的倾向。对于从央行置换外汇所需资金,可以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或中国外汇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中长期债券获得。这样,过量的外汇储备将由专业投资公司“疏导”到境外进行投资,而过量外汇储备导致的人民币放款也回笼到央行手中,不断积累的外贸顺差对常规货币政策制约的矛盾便能得以缓解。

(2)放宽企业及个人用汇政策,扩大技术创新用汇量

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过量的重要原因是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我国汇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意愿结汇、藏汇于民,但是,完全的意愿结汇需要资本项目放松管制,现在条件还不具备。可以遵循渐进法则,逐步放松外汇结汇制度,允许部分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自愿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资产,这可以减轻贸易顺差给央行造成的外汇占款和对冲压力。

通过制定一些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利用外汇资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个人到技术先进国家学习和深造。还可以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向本国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注资,让被注资企业以外汇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也可以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收购某些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等。

(3)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

当今世界上,黄金仍然是最具魅力的保值增值投资工具。在金价稳中有升,美元未来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不仅有利于抑制因美元贬值而导致的外汇储备缩水,而且进口黄金可以减少外贸顺差。

2.调整开放策略,扩大内需

(1)运用税收杠杆,调整外贸顺差

适当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开放策略。减少和取消出口退税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和取消其他进口限制性措施,从而实现进出口贸易差额的缩小。

(2)从战略上改变外贸依存度偏高,储蓄率偏高,内需不足的状态

内需不足是外贸顺差的重要因素之一。遗憾的是扩大内需的口号喊了8年多,居民的最终消费率还是偏低并且下行,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1%,社会分配不平衡,20%的人占有80%的储蓄,这种储蓄结构决定了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储蓄率偏高,从而导致对外需的过度依赖。

必须把扩大内需问题上升到战略层面来规划:应加快和完善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进一步促进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储蓄转变为多元化的金融资产,实现储蓄、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摘要]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多年累积的外贸顺差产生的负效应,特别是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分析了外贸顺差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疏导外贸顺差的政策建议:调整外汇储备制度,运用税收杠杆,调整开放策略,扩大内需等等。

[关键词]货币政策结售汇制度外汇投资公司

从1994年至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已连续13年呈现顺差,2007年这一势头仍将保持,这固然令人可喜,但亦是喜忧参半。贸易顺差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给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难题:不断积累的贸易顺差对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产生很大冲击,反过来,企图抑制顺差的宏观政策措施却又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贸易顺差如何“疏导”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金柏松:《对扭转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的建议》[J].国际贸易论坛,2006(4)

篇(5)

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上,参与国际分工程度和内部市场对外开放水平的指标之一。客观地进行河南外贸依存度的历史分析和横向比较,正确认识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问题,将直接影响对我省贸易开放程度和经济外向程度的认识,事关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开放带动”战略贯彻落实情况的判断和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外贸依存度的历史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在经济方面也逐步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当中,总外贸依存度及进口、出口依存度等均随之提高。河南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1.22%提高到2003年的5.55%,同期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在1978年为0.99%、0.16%,2003年上升到3.51%和2.04%。25年来,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从发展趋势来看,大体上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对1978~2003年我省外贸依存度指标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到:

1.进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贸易差额依存度的变化轨迹曲线相当相似,三者无论是变动的周期,还是升降的方向都大体一致。其中,进口依存度曲线,在1995年以前与前三者差异明显,在1997年之后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意味着随着我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进口管制不断松动,我省进口贸易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了市场需求的支配。

2.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在过去的25年中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外贸依存度的数值变化分布于1%~7%之间,年际变动幅度极小,曲线实际上是相当平缓的。这说明我省对外贸易只是基本实现了与本省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并没有明显超前于经济发展,也不具备对经济增长的强烈拉动作用。3.在这25年中平均外贸依存度为3.9%,其中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平均水平分别为2.9%和1.0%,而且平均外贸差额依存度为1.88%,居然高于进口依存度。外贸管理指导思想上更重视出口一些,出口在GDP中的比重略高于进口,这是正常的,但是历年出口依存度均高于进口依存度,连续25年保持贸易顺差,并且外贸差额依存度高于进口依存度,导致外贸指数长期偏高,这说明河南省外贸发展指导思想中居主导地位的仍旧是出口创汇意识,至今仍没有大的改变。这与我省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着巨大的紧缺要素(高级技术、设备等资本品)供给约束是不相适应的。

二、河南省外贸依存度的横向比较

(一)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从图2看,全国的对外贸易度在1978~1984年不超过20%,在1985~1989年期间接近30%,在90年代达到30个百分点以上,2000年以后则基本达到45%以上,2003年更提高到60%以上,持续加速攀升的趋势极为明显。而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指标在1978年为1.15%,此后逐年以小幅度上升,95年至最高点6.32%,其后则一直小幅下降,至1999年(3.17%)探底后,又于2000年开始小幅度攀升,2003年为5.55%,尚未恢复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对比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省外贸依存度有所提升,但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始终保持在全国平均程度的1/10上下。

(二)与其它省区的比较

表2数据表明,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指标不仅与沿海省市差距十分明显,而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以2002年为例,全国外贸依存度平均水平达50.2%,江苏、浙江分别为54.7%、44.5%,上海市为111.1%,外贸总额排在全国第一位的广东省更高达155.5%,而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仅为4.3%,不足全国水平的1/10,与广东省相差35倍。这一指标即使与中西部的部分省份也存在差距,实际上已连续几年在全国垫底。与沿海省份相比,就对外开放程度或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而言,不在一个档次上。(三)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

由于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经济的发展速度,1980年至2000年,世界平均的贸易依存度已从1980年的35.9%提高到2000年40.8%。2000年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达51%,中等收人国家的平均外贸依存度为60.5%,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达到了38.4%。虽然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在不断提高,与同期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但至2000年,河南省外贸依存度仅为3.67%,远低于同期的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外贸依存度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它受到一国或地区GDP构成差异、对外贸易结构以及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GDP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低,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越高,汇率比价中本币越被低估,会使以名义外贸依存度表示的贸易开放度和经济外向程度在相当程度上被夸大。考虑到2003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31.9%,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比达23%,及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汇率低3倍左右,可以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河南省的实际经济外向度降低了,说明对外贸易规模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实际上是萎缩了。

虽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但经验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或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贸易量急剧扩张,贸易依存度呈现上升趋势,即进出口与国民经济的依存关系的曲线是上扬的,因此我省实际外贸依存度指标的表现较为特殊,与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共同规律是背离的。

三、结论

(一)河南省的贸易开放程度与国内外水平相比,差距太大

横向比较表明,河南省外贸依存度指标不仅与全国及沿海省市差距大,与中西部部分省份相比也存在差距,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大,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差距。如此低水平的进出口贸易与我省国民经济的规模不相称,与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不相符,说明河南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并没有加快,国

民发展经济从总体上看依然属于内向型模式。

(二)“开放带动”战略的真正落实需要河南省从根本上更新转变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省外贸依存度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贸易差额依存度基本上都是正值,而且大于多年平均的进口依存度(长期保持出口大于进口),说明长期支配着河南外贸发展的仍旧是出口创汇思想,对进口贸易促进生产技术能力提高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重视不够,对国际市场领域竞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素质提高的积极作用重视不够,出口换回来的外汇资源并没有置换为河南工业化及后续升级所需要的紧缺要素供给。

(三)河南外贸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决策滞后,调整困难

1992~1999年波动调整阶段长达10余年,面对外部环境剧变带来的挑战和冲击,河南外贸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决策滞后,调整困难。

20世纪90年代正是河南外贸与全国及其他地区差距拉大的时期,特别是在1995~1997年前后,向市场经济转型及全国性市场供给过剩出现以后,河南省在外贸体制改革和转型方面跟不上时代,严重滞后,致使我省外贸受经济转型的冲击大,适应期过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国及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着极大差距。我省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深化外经贸体制和机制改革,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外贸开放度和国民经济的外向度,否则“开放带动”战略就有落空的危险。

篇(6)

1.进口多、出口少情况严重理论上说,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蔬果、水产和加工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备出口优势和潜力;另外,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地面积较少,棉花、大豆和土豆这种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调查表明,我国禽畜、水产与果蔬产品的国内价格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仍然呈现出“进多、出少”的局面,因为受到土地限制和消费增长与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大宗农产品进口数量不断增多,加剧了农产品进口多、出口少的矛盾。

2.随着贸易额增长贸易逆差扩大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持续9年呈现稳步增长,2005年与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情况有所好转,但到2007年与2008年,逆差现象变得明显,逆差达到180多亿美元,虽然2009年逆差额稍有回落,但仍超过了百亿美元,2010年与2011年贸易逆差更是加剧增长。

(二)我国出口的农产品退货现象普遍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扩大,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我国农产品输入的限制条件,他们巧妙利用消费者高度重视和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心理,对我国农产品输入设置了较高门槛,致使中国农产品难以进入这些高门槛国家,导致我国出口农产品被退货情况增多。2006年日本对输入的农产品进行“肯定列表制度”检验,彻底改变了农业化学品的管理制度。其中200多种农产品与700多种化学品都涉及到了这种“肯定列表制度”的检验,该制度指出的50000多种检测标准里只有10000多种有科学验证的正式标准,另外40000多种被日方称为暂行标准。该制度严重影响了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繁多的检测项目增加了检测成本,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利润下降,检测时间的延长制约了农产品输出的速度和数量,很多产品经过繁琐的检测最终以不合格的理由退货。

二、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某个国家的某个商品出口额所占世界同一种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国际市场占有率多用来比较某些国家某个商品国际市场占有能力及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农产品在主要进口国家市场占有率主要进口国家市场占有率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个产品输入到主要进口国家的金额占该国家此产品进口总金额的比例。主要进口国家市场占有率反映了出口国产品在主要进口国家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指数分析。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逆差额与进出口总额都表现为上升趋势,进出口总额曲线倾斜度大于贸易逆差额曲线表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增长速度比贸易逆差额的增长速度快,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逐年提高。

三、提升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策略

(一)重视农业发展毋庸置疑,我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农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关系到人民的衣食之源和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我国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保障。虽然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但与其他产业相比,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还较低。根据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虽然从1998年至今,我国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增加了2000多亿元,但用于农业发展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有所下降。要以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为目标,更加重视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通过政府的介入,在政策、法规等宏观方面为我国农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农业发展,通过各种惠农政策有效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和升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次,围绕提升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进行农业投资时应向农业薄弱环节倾斜,并加大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投入。另外,国家还要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发展,改变农产品生产、贸易的结构以及区域分布,搞好产销衔接,从而有效规避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风险。

(三)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素质并调整经营方式劳动力的素质以及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要想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素质,并采取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执行者和科技的使用者,要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充分掌握农业科技。另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的产业升级。

篇(7)

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外部需求放缓、国际原材料、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纷纷陷入困境。据统计,2008年6月份我国出口总额1215.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6%,增速大大低于5月份的28.1%。6月贸易顺差21.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0.6%。这其中,下滑最为严重的为纺织、服装行业。

一、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1.美国次贷危机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保持的几年经济增长转而衰变为经济的滞长,甚至是衰退。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的经济衰退让世界经济深受影响。这对我国出口贸易行业影响巨大。据广州海关的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广东对美出口355.6亿美元,同比增长5.6%,远低于同期广东外贸出口13%的总体增速,也低于2007年上半年广东对美出口13.4%的增长速度。其中,继今年2月后,6月份广东对美出口再次出现同比、环比双下降。单月出口额64.5亿美元,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0.6%.按行业来看,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则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同比分别下降27.3%、12.8%和3.7%。

2.世界性通货膨胀

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了美国经济急速衰退,又导致了美元的走弱,而美元的走弱加上国际炒家的炒作,导致了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又推动了钢材等能源价格飞速上涨,这样从给国内带来了生产原材料价格的飙升。这样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以钢材为例,2007年,全国30个主要城市、五大品种的钢材平均价格为4316元/吨,2008年1月,这一价格就上涨到了4966元/吨,而到5月末,价格迅速攀升到6207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近5成,绝对吨价提高了2053元。除钢材外,塑料、木材、包装纸、人工等成本也都在涨。

3.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美国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环境造成日益不利的影响。以浙江嘉兴为例,2008年1至6月,嘉兴市遭遇来自欧盟、美国、印度、乌克兰等9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反倾销共18起,直接涉案金额1.1亿美元,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350%和1088.3%。在这18起反倾销案中,机电和纺织是主要涉案行业,其中机电产品涉案7起,纺织品涉案6起,分别占涉案数量的39%和33.3%。而从案源地看,美国、欧盟、印度是前三大案源国(地区),共涉案12起,涉案金额8998万美元,分别占涉案数量的66.7%和涉案金额的81.8%。

4.国家对外贸优惠政策的取消或减少

随着这些年我国对外出口的急剧增加,多年来累积的外贸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越来越充足,数量已达世界第一。在这些庞大的外汇储备背后,显示了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容易引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金融风险等问题。为此,国家对外贸易的政策和重心作了些调整。虽然仍重视对外贸易,但已不再单纯把创汇作为国家的最主要目标,而越来越追求经济效益。鼓励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输出,限制或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出口。国家除按规定取消出口补贴,一些优惠的政策也在逐步减少,如在税收方面,经过对外贸出口退税的几番调整,很多产品的退税大幅减少。这些措施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出口的收益。同时由于国家信贷政策从紧,银根收紧,企业资金链绷紧,提高了融资成本。自2007年3月18日以来,银行贷款利率已先后上调了6次,已从6.39%调到了7.47%,增加了1.08个百分点,上调幅度达16.9%,仅此一项,企业每年就要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万元。

5.人民币升值因素影响

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保持波动上升的趋势。近3年来人民币升值20%左右。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出口收入减少、利润及竞争力下降等风险,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一定挑战。据报道,目前出口大省浙江、广东等地工业经济在高速增长多年后,正呈现拐点。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利润率大幅下滑,面临生存困境。

6.新的《劳动法》实施后提高了劳动力成本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企业的劳动成本大幅上升。据资料显示,纺织行业的平均工资为全国制造业平均工资的70%,因而近年来,纺织企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在各地区普遍出现,招工困难,企业用工稳定性差,劳动力成本上升。

二、我国外贸企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1.必须加速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

我国目前外贸出口的总体格局是,加工贸易占的比例大于一般贸易,依靠劳动力优势出口的产品比例过大,结构不合理,比如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纺织业和一般浅加工的机械电子产品等。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的加工制造中心,很多产品从海外转移到我国进行生产转而出口,表面上使我国出口量大幅增加,但是,我方从这些产品出口中获取的实际上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就拿产量和出口量都很惊人的电子产品来说,一般只有5%,是该品牌或核心技术拥有者利润的十分之一。这种现象给了我们很大警示,即应该在传统优势的产品上作出调整,进行深度开发,从技术含量、所用材料以及服务等方面提高附加值,逐步扩大中高端产品的比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潜心研发,多生产些原创性的、有特色的产品,把这些作为提高产品出口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

2.加大品牌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对促使企业产业升级、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进行品牌销售是我国外贸发展的趋势。这些年的广交会上,也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用自己的品牌出口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是我国政府鼓励和推动的结果。当然,要创建一个世界知名的品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需要多年的培育和累积之外,在以自有品牌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引进使用外来品牌,大力借鉴和吸收国外著名品牌开发管理的成功经验,借船出海,逐步成长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联想成功收购IBM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加强对自主知识的创新和保护对目前中国的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培育出一个好的品牌需要动用各方面的资源,企业必须学会在贴牌和模仿技术的同时,努力开发自主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利用创新的技术生产国际高端产品,通过产品打造世界品牌。

3.政府辅之以相关经济政策

政府利用税收、财政、信贷、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调节各项对外贸易。例如,对于创新试点企业,应该在研发、技改等方面为其提供贷款贴息或无息贷款,在出口贸易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甚至提供国家发展专项基金等等;对于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则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其出口过快增长,包括采取下调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提高出口暂定关税等措施。同时,规范外贸经营秩序,在政府指导下,借助行业组织力量,抑制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和进口企业哄抬价格现象,这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

目前尤其应拓展融资渠道,建议出台地方法规,成立服务和专管机构。如受困资金压力的浙江省正在想尽各种招数应对目前中小企业面对的资金困境。继在全国首家宣布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之后,浙江工商局、浙江银监局与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联合制定了《浙江省股权质押贷款指导意见》,以股权质押的方式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以往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不动产抵押贷款获取资金,而很多企业由于不动产已做了抵押再想进行二次融资非常困难,企业对股权质押融资有着强烈的需求。为此,自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后,浙江工商局就开始研究部署股权质押贷款相关措施,2008年6月,浙江出台了《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和《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

4.防范外汇风险

近年来,我国相当一部分外贸企业对外汇风险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很多潜在的风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外贸企业认为汇率风险变动是天经地义的事,从而使一些外贸企业屡遭汇率变动的风险。外汇风险防范是外汇资金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外币资金管理不仅可以避免风险,还可以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质量,企业必须学会适应汇率变动的经营环境,做好外汇风险防范的准备,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在此情况下,就对外贸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在全面掌握企业外币收支的前提下,不仅要准确、及时地预测汇率变化趋势,还要准确地判断意外汇率波动对公司将来现金流量的影响,并在意外汇率波动之前准备好最佳的应对策略。

首先,企业应正确选择计价货币。在出口时力争选择硬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在进口时选择使用软货币。其次,在具体结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汇率的变化适当调整收付时间。即在外币坚挺的时候,对外币的应收账款应延期收回,应付账款则应提前支付;当外币疲软时,外币应收账款便应提前收回,而应付账款当力争延迟支付。当然,如果企业的规模比较大,在进出口市场多样化的情况下,能够设法采取不同种类的货币组合起来进行结算的话,外贸企业的交易风险就可以相互抵消,这样不但可以消除外汇风险,而且可以降低保值的成本。

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依托银行专业的财务顾问和理财顾向来化解和规避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可利用的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通过各商业银行所开展的外汇业务。如利用远期外汇业务、掉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虽然我国已经开始提供多种外汇业务,但目前的交易币种和交易规模尚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我国应该学习国际上风险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推出新的外汇交易品种,以拓宽外汇风险规避渠道更有助于企业进行外汇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舒年:国际金融[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1997:145

篇(8)

全球贸易现已摆脱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上行,贸易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的势头将持续下去。未来5—10年,国际贸易增速将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6.5%,保持在7%左右。据世贸组织预测,全球贸易总额(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由1999年的6.8万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7万亿美元。全球贸易额与总产值之比将从1999年的23%提高到28%,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在规模生产和技术改进的作用下,国际市场上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将走稳走低。

虽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增加,但未来几年国际贸易增幅仍可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处于上升期,使得国际市场供给充足、需求旺盛;科技革命和电子商务大发展,为贸易增长提供了后劲;贸易自由化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市场开放战略。

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贸易结构的高级化是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表里的,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三是现代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目前服务贸易已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20%,其中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发展最快。整个20世纪90年代,在三大类服务贸易中,商业服务年均增长达9%,快于运输业的4%和旅游业的6%,未来几年这种增长态势仍将保持下去。

(二)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贸易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又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东亚金融危机过后,这一势头重新显露。

与资本流动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实行大规模的产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并壮大了国际贸易。从数量关系来看,单位国际贸易额对国内GDP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这就对各国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全方位进入国际经济舞台,不能为贸易而贸易,二是注意贸易的质量,切实增强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电子商务引导国际贸易新潮流

近年来互联网应用范围极度扩张,为国际贸易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不但体现在贸易的实现形式上,也影响到贸易的实质内容和发展观念。电子商务实现了贸易的网络化、无边界化和个性化,能有效打破自然和人为限制,具有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互动交流性强等特点,代表着21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的兴起孕育着巨大商机。据联合国的报告统计,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70亿美元,并将以倍增速度发展,到2010年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3。发展电子商务对各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否在新兴领域分得一杯羹,更在于已有的市场份额能否保得住。所以,各主要贸易大国对电子商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这对向来苦于信息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同时,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通讯技术的普及应用,税收和金融体制的调整,原有基础服务设施的改造,以及建立全面竞争的开放性经济体制。当前世界各国对网络经济的触及程度严重不平等,美国现在有30%的人上网,而发展中国家总体的上网比例只有0.6%。在电子商务提供的巨大空间面前,那些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国家将处于落后的地位。

(四)国际贸易格局稳中有变

美、欧、日仍是全球三大贸易力量,它们间的力量消长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总体格局。目前美欧日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60%,其中美进出口均居全球第一,进口占市场总额近二成,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世界出口市场,未来几年美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不会动摇。从近期看,美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日本的体制改革进展如何以及欧盟能否顺利完成“纳新”任务并稳定欧元,将是影响三方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贸易比重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南北差距依然巨大。而且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内涵和质量并不乐观,它们从贸易增长中获得的实惠不多。整个20世纪90年展中国家的人均所得增长速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即使今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大幅增加,其“石油收入”的大部分也只是用来弥补历年积累的财政和贸易赤字。中低档的出口结构使发展中国家饱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致使贸易竞争力下降,取得同样的出口收益要动员国内更多的资源,从而陷入“贫困性出口增长”的怪圈。除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外,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仍将处于不利地位。

当前国际贸易领域面临的问题

(一)WTO新一轮谈判充满矛盾和斗争

新回合谈判将为21世纪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确定新的“游戏规则”,是影响国际贸易走向的重头戏,谈判中的斗争也将空前激烈。谈判分歧点多而复杂。

一是在农产品领域,美国和欧盟互不相让。美国和农产品出口国凯恩斯集团组成统一战线,主张取消农业补贴,放松对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准入的限制。欧盟联合日、韩等国,指责美国为占领市场滥用出口信贷和“隐蔽补贴”,并坚持禁止进口美国的激素牛肉和转基因食品。发展中国家普遍对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注:据世贸组织统计,2000年经合组织农业补贴总额达3000亿美元。)不满,强烈要求它们开放市场,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

二是在市场开放的范围和力度上,各方意见相左。美国主张对“第二批信息技术产品”和电子商务实行免税,开放电信、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降低化工、医疗器械等重要制成品的关税。欧盟与美立场基本一致,但对视听产品市场严加保护,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发展中国家主要关注农产品和纺织品市场开放,强调现有的贸易自由化措施要落到实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要到位。

三是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严重分歧。发达国家的关注点已从“边界线”上转移到“边界内”,要求对各国的投资体制、竞争政策等国内政策领域加以调整和限制。目前规则之争的焦点是美国试图把劳工和环境标准加进谈判议题,甚至提出使用制裁手段,发展中国家一致反对,认为此举的实质是削弱其劳动力比较优势。

各方利益难以协调。面对权益的再分配,有关各方宁可拖延谈判,也不愿自己受损。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中,美、欧等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方。虽然进口关税有所下降,但是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服务贸易的出口以及市场绝对规模都扩大了。但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有很多并未兑现。面对新一轮谈判,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谋求继续主导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而发展中国家要求平等参与谈判,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各方意见僵持,使多边谈判继西雅图会议失败后迟迟不能启动。从力量对比看,新一轮多边谈判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只有切实放开本国市场,并使WTO的规则明确化,才能取信于发展中国家,使国际贸易体系能够维系并发展下去。目前各方都在就新一轮谈判积极筹划,但真正启动谈判将很艰难,所需时间很可能会超过预期,近期内难有实质性动作。

(二)全方位的市场争夺战日趋激烈

国际贸易领域已经成为各国进行竞争的最前线,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价值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而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服务贸易更是直接为本国创造价值。为此,美、欧、日等国都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制定本国的贸易战略,投资、金融、生产、服务等体制和政策无不围绕着贸易来展开,同时国际斗争的焦点日益扩大,投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都成为竞争热点。从效果看,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服务贸易迅猛发展,这种大进大出的整体贸易格局使发达国家充分吸收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面。

各贸易大国努力扩大自己的世界市场份额。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国家出口战略和新兴市场战略已经初见成效,成为“新经济”增长周期的最大赢家。美国一直以贸易自由化的领导者自居,企图打破各个区域性协定的优惠政策界限,以达到“利益均沾”、为自己建立全球性市场的目的。欧盟在集中力量进行内部整合,同时加紧执行东扩和南下战略,并通过欧亚会议和欧盟—拉美会议等渠道试图挤进东亚和拉美市场,最近又提出对最不发达国家“除武器以外的一切商品”出口在关税和配额上给予优惠,借以开拓非洲和南亚市场。日本的重点则由多边转入区域合作,全力经营东亚地区,同时加强与新加坡等国的双边关系。

不同发展层次国家间的区域与双边联系日趋频繁,与贸易大国形成明显的竞争态势。一些在多边谈判中引起争论的议题,往往在双边谈判中较容易形成突破。发展中国家重点加强区域合作,联合自强,组成多个区域性贸易集团,像东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已成为本地区贸易自由化的“排头兵”。

(三)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

发达国家仍以高关税和配额对进口设限。目前高关税主要集中在农业、粮食产品和服装等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上,如肉类、糖、牛奶等的关税税率往往超过100%,欧盟对超出限额的香蕉征收180%的关税。现在乌拉圭回合规定的取消纺织品配额的10年期限已过去大半,但美国在全部750种配额中只取消了13种。

新贸易保护主义花样迭出。发达国家设置了许多技术出口限制,如美国把计算机产品的出口国分为4类,对第4类“无赖国家”完全禁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3类国家实行许可证限制。欧盟以“绿色指标”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美近来大力推销劳工标准。据估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外贸损失每年达1000亿美元,相当于发达国家每年给发展中国家官方援助额的两倍。(注: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一些原本依靠出口已经脱贫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又出现“返贫”的现象。此外,在区域化和双边协议中,参与方互相给以优惠,有可能产生变相的保护主义。目前各区域贸易协议的标准和规则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可能会取代关税成为全球化进程的最大障碍。

我国外经贸战略的调整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我国一方面要进行贸易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还要在加入WTO后对贸易体制加以全面革新。为此,我国既要全力保持贸易的增长势头,又要有新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面对WTO的机遇与挑战

WTO的规则不是直接面对企业而是面对政府,但要以市场化来作为导向。为此应处理好三个层次的关系。

坚决执行WTO明确规定的原则性条款。我国现存外商投资方面的法规共有200多项,对必须做出的法律调整要统一步调、按时到位;电讯、金融、保险、证券、旅游、商业、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业领域都要对外资开放,并逐步取消在流通业的分销权和持股比例限制;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外资企业要实施国民待遇,不能再对其提出外汇平衡、国内采购、面向出口等要求;要提高行政方面的透明度。

充分利用WTO现有体制内的保护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护幼稚产业、特别保护条款等体制内的斗争手段,如对一些小型产业以及落后地区的补贴就是国际上认可的做法;在农业领域,WTO将政府扶持措施分为“黄色”、“绿色”等,我国在“黄色”尤其是“绿色”政策措施领域大有可为。

在WTO近年来开拓的服务贸易等新兴领域,要大踏步前进,以充分利用多边谈判已经取得的成果。

应当看到,加入WTO只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国际和国内的体制条件,我国经济能否顺利完成向现代化、知识化、集约化的转变,最终实现向发达国家的赶超,才是真正的实际任务,也是要面对的真正挑战。在评价加入WTO的影响时,一定要把这方面的积极意义估计足。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只有经济体制高效运转,产业结构竞争力增强,并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持久的经济安全。

(二)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档次

从国际竞争的现实情况看,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把出口部门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已经不够。如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信息技术产业,计算机配件制造等环节已经逐渐沦为附加值不高的一般性技术,发展空间只能尽力维持而无扩展余地。只有发展芯片等较为高级的产业内环节,才有可能占领未来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产业和贸易层面上的原因,就是多年来依赖的信息技术中低档产品出口增幅下降,导致出口创汇减少,进而使得金融体制在国内外资金外流的冲击下崩溃。有鉴于此,我国应在制成品贸易比重有所上升的基础上,注意在对外经贸工作中质和量的结合。为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出口产品的升级,我国应进一步细化市场分类,高附加值的产业和环节应是今后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向。

(三)实行外贸经营方式的独立化、产业化

凭借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全面提高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能力,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以面向世界和国际化的视野制定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加入WTO的应有之义。在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国内外条件下,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外贸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应从吸收外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境外加工贸易以至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等各个渠道完善外贸的产业化经营;同时鼓励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合作开发国内稀缺的资源;充分利用我国内市场容量大、层次多的先天优势,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贸产业结构。

(四)实行外贸主体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多元化

外贸企业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加入WTO应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全民总动员,民间经贸力量能否以符合国际规范的经营方式发展壮大,这是衡量中国战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近期中国已做出一些有益尝试,如放宽私营企业进出口权的申请条件,建立金融支持机制,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信息咨询以及人员培训等服务;加入WTO后还要根据实际效果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目标是建立起全面的出口促进体系,以适应当前国际上对“整体贸易”的战略要求。

篇(9)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保持的几年经济增长转而衰变为经济的滞长,甚至是衰退。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的经济衰退让世界经济深受影响。这对我国出口贸易行业影响巨大。据广州海关的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广东对美出口355.6亿美元,同比增长5.6%,远低于同期广东外贸出口13%的总体增速,也低于2007年上半年广东对美出口13.4%的增长速度。其中,继今年2月后,6月份广东对美出口再次出现同比、环比双下降。单月出口额64.5亿美元,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0.6%.按行业来看,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则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同比分别下降27.3%、12.8%和3.7%。

2.世界性通货膨胀

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了美国经济急速衰退,又导致了美元的走弱,而美元的走弱加上国际炒家的炒作,导致了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又推动了钢材等能源价格飞速上涨,这样从给国内带来了生产原材料价格的飙升。这样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以钢材为例,2007年,全国30个主要城市、五大品种的钢材平均价格为4316元/吨,2008年1月,这一价格就上涨到了4966元/吨,而到5月末,价格迅速攀升到6207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近5成,绝对吨价提高了2053元。除钢材外,塑料、木材、包装纸、人工等成本也都在涨。

3.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美国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环境造成日益不利的影响。以浙江嘉兴为例,2008年1至6月,嘉兴市遭遇来自欧盟、美国、印度、乌克兰等9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反倾销共18起,直接涉案金额1.1亿美元,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350%和1088.3%。在这18起反倾销案中,机电和纺织是主要涉案行业,其中机电产品涉案7起,纺织品涉案6起,分别占涉案数量的39%和33.3%。而从案源地看,美国、欧盟、印度是前三大案源国(地区),共涉案12起,涉案金额8998万美元,分别占涉案数量的66.7%和涉案金额的81.8%。

4.国家对外贸优惠政策的取消或减少

随着这些年我国对外出口的急剧增加,多年来累积的外贸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越来越充足,数量已达世界第一。在这些庞大的外汇储备背后,显示了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容易引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金融风险等问题。为此,国家对外贸易的政策和重心作了些调整。虽然仍重视对外贸易,但已不再单纯把创汇作为国家的最主要目标,而越来越追求经济效益。鼓励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输出,限制或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出口。国家除按规定取消出口补贴,一些优惠的政策也在逐步减少,如在税收方面,经过对外贸出口退税的几番调整,很多产品的退税大幅减少。这些措施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出口的收益。同时由于国家信贷政策从紧,银根收紧,企业资金链绷紧,提高了融资成本。自2007年3月18日以来,银行贷款利率已先后上调了6次,已从6.39%调到了7.47%,增加了1.08个百分点,上调幅度达16.9%,仅此一项,企业每年就要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万元。

5.人民币升值因素影响

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保持波动上升的趋势。近3年来人民币升值20%左右。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出口收入减少、利润及竞争力下降等风险,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一定挑战。据报道,目前出口大省浙江、广东等地工业经济在高速增长多年后,正呈现拐点。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利润率大幅下滑,面临生存困境。

6.新的《劳动法》实施后提高了劳动力成本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企业的劳动成本大幅上升。据资料显示,纺织行业的平均工资为全国制造业平均工资的70%,因而近年来,纺织企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在各地区普遍出现,招工困难,企业用工稳定性差,劳动力成本上升。

二、我国外贸企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1.必须加速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

我国目前外贸出口的总体格局是,加工贸易占的比例大于一般贸易,依靠劳动力优势出口的产品比例过大,结构不合理,比如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纺织业和一般浅加工的机械电子产品等。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的加工制造中心,很多产品从海外转移到我国进行生产转而出口,表面上使我国出口量大幅增加,但是,我方从这些产品出口中获取的实际上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就拿产量和出口量都很惊人的电子产品来说,一般只有5%,是该品牌或核心技术拥有者利润的十分之一。这种现象给了我们很大警示,即应该在传统优势的产品上作出调整,进行深度开发,从技术含量、所用材料以及服务等方面提高附加值,逐步扩大中高端产品的比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潜心研发,多生产些原创性的、有特色的产品,把这些作为提高产品出口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

2.加大品牌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对促使企业产业升级、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进行品牌销售是我国外贸发展的趋势。这些年的广交会上,也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用自己的品牌出口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是我国政府鼓励和推动的结果。当然,要创建一个世界知名的品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需要多年的培育和累积之外,在以自有品牌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引进使用外来品牌,大力借鉴和吸收国外著名品牌开发管理的成功经验,借船出海,逐步成长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联想成功收购IBM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加强对自主知识的创新和保护对目前中国的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培育出一个好的品牌需要动用各方面的资源,企业必须学会在贴牌和模仿技术的同时,努力开发自主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利用创新的技术生产国际高端产品,通过产品打造世界品牌。

3.政府辅之以相关经济政策

政府利用税收、财政、信贷、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调节各项对外贸易。例如,对于创新试点企业,应该在研发、技改等方面为其提供贷款贴息或无息贷款,在出口贸易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甚至提供国家发展专项基金等等;对于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则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其出口过快增长,包括采取下调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提高出口暂定关税等措施。同时,规范外贸经营秩序,在政府指导下,借助行业组织力量,抑制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和进口企业哄抬价格现象,这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

目前尤其应拓展融资渠道,建议出台地方法规,成立服务和专管机构。如受困资金压力的浙江省正在想尽各种招数应对目前中小企业面对的资金困境。继在全国首家宣布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之后,浙江工商局、浙江银监局与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联合制定了《浙江省股权质押贷款指导意见》,以股权质押的方式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以往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不动产抵押贷款获取资金,而很多企业由于不动产已做了抵押再想进行二次融资非常困难,企业对股权质押融资有着强烈的需求。为此,自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后,浙江工商局就开始研究部署股权质押贷款相关措施,2008年6月,浙江出台了《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和《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

4.防范外汇风险

近年来,我国相当一部分外贸企业对外汇风险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很多潜在的风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外贸企业认为汇率风险变动是天经地义的事,从而使一些外贸企业屡遭汇率变动的风险。外汇风险防范是外汇资金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外币资金管理不仅可以避免风险,还可以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质量,企业必须学会适应汇率变动的经营环境,做好外汇风险防范的准备,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在此情况下,就对外贸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在全面掌握企业外币收支的前提下,不仅要准确、及时地预测汇率变化趋势,还要准确地判断意外汇率波动对公司将来现金流量的影响,并在意外汇率波动之前准备好最佳的应对策略。

首先,企业应正确选择计价货币。在出口时力争选择硬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在进口时选择使用软货币。其次,在具体结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汇率的变化适当调整收付时间。即在外币坚挺的时候,对外币的应收账款应延期收回,应付账款则应提前支付;当外币疲软时,外币应收账款便应提前收回,而应付账款当力争延迟支付。当然,如果企业的规模比较大,在进出口市场多样化的情况下,能够设法采取不同种类的货币组合起来进行结算的话,外贸企业的交易风险就可以相互抵消,这样不但可以消除外汇风险,而且可以降低保值的成本。

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依托银行专业的财务顾问和理财顾向来化解和规避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可利用的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通过各商业银行所开展的外汇业务。如利用远期外汇业务、掉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虽然我国已经开始提供多种外汇业务,但目前的交易币种和交易规模尚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我国应该学习国际上风险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推出新的外汇交易品种,以拓宽外汇风险规避渠道更有助于企业进行外汇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舒年:国际金融[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1997:145

[2]曹垂龙:新汇制下我国涉外企业规避汇率冈险之方略[J].商业研究,2007年8月

篇(10)

实际上,模式问题对电子商务并不重要。电子商务的实质是数据在流通环节的交换。这一实质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定要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并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优化和改造企业的传统生产硕士论文和流通环节为宗旨。模式其实只是一种对外的说辞,甚至只是花架子。互联网经济离不开经济的范畴,必须遵循经济的基本规律,虚拟经济必须以传统的实物经济为基础。目前,人们常用水泥来比喻传统企业,用鼠标来比喻电子网络公司,“鼠标加水泥”正是虚拟经济与传统经济结合的形象比喻,“鼠标+水泥”才是电子商务最现实的选择。对外贸公司而言,就是以自己的传统业务为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电子商务模式。

(二)外经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外经贸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正忙于解决吃饭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于计算机网络设施建设。拥有计算机的外经贸企业,主要用于文字处理、统计计算。多数外经贸企业虽然己经上网,但主要用于信息查询和进出口的部分环节,建立企业网站或在专业网络平台建立企业网页的仍为数不多。对产、供、销,人、财、物等重要资源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企业比例更小。目前,我国18万家各类外经贸企业中,只有10%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其中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更低。这表明中国外经贸过去讲信息化,企业往往理解为把原来人工手写改为电脑打印;现在讲电子商务,不少企业又仅仅理解为在某个网站注册网页,宣传产品、收集信息。这是非常典型的无需求市场行为,就是说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大部分企业的领导者本身对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真正作用了解不深,更谈不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管理企业。

(三)管理水平问题

上一篇: 转正工作总结 下一篇: 雅思考试复习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