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6: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

篇(1)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指高师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相比于商业、医学和法律等领域的案例教学实践,心理学案例教学实践明显落后。本研究立足于岗位实践,尝试探索心理学案例教学规律。采用的主要教学操作,一是将案例作为例题或习题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形态,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决案例故事情境中的疑难问题。二是抓住时机呈现不同类型的案例。小型案例有简单的故事情境和比较明确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少的讨论,适合于缺少感性基础的学习。大型案例有复杂的情境和困难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多的讨论,适合于阶段性复习。三是呈现的案例选编于已经出版的案例书籍、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中的案例分析题、网络视频等。四是为了便于课上讨论,开课之初,就请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并要求在后面的心理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表现,结课时,每个学生都会有小组活动分数,这个小组活动分数会加权进入个人心理学总评分数。为了解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改进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针对上课的150名学生(从所教的两个平行教学班的192名学生中随机选出),在期末即将结课时,利用某一次课的课前和课间时间,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去除6份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4份。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挑战。现将相关现状表述如下。

一、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现状

(一)学习动机现状。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可表现为愿望或希望,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长远动机和暂时动机。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希望上课时使用案例是暂时动机,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是长远动机,为了便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既是暂时动机又是长远动机。相关调查结果是,93.7%的学生希望上心理学课时使用案例,其中36.8%的学生非常希望使用案例;74.3%的学生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88.2%的学生认为除了考试,心理学知识有生活和学习价值,其中,13.9%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非常有价值。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时,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少数学生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学习动机缺失,甚至起阻碍作用,表现为自主性不强,无法专心于大学学习,忽视专业学习等。

(二)学习行为现状。学习行为指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有过的真实行为表现,是学生接受教师要求,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实现发展的过程。学习行为主要有课堂(上)行为与课外(下)行为。首先,课堂行为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故事,要求同学当堂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对故事中的问题情节进行点评,60.4%的学生认真思考,尝试写出详细点评,13.9%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简单,想出答案后做其他无关的事情,16.7%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难,一直想不出具体的答案,8.3%的学生心不在焉,做与案例点评要求无关的事情。其次,课外行为方面。一是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对给出的案例进行思考,并准备在下一次课上回答相关问题,25%的学生花费超过2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29.1%的学生花费超过1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8.1%的学生花费超过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花费不足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根本没准备。二是学生课外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查显示,在课下没有作业时,74.3%的学生偶尔有意结合实践应用心理学原理,7.6%的学生经常有意应用,18.1%的学生从未有意应用。78.5%的学生课下偶尔(10次以下)与学生谈论过包括案例在内的心理学知识,4.2%的学生课下经常(10次以上)谈论,17.4%的学生从未(0次)谈论。出现上述整体不均衡的学习行为,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如学生由于习惯或传言,认为学习心理学这样的文科课程,不用写作业,考前背一下就可以过关;由于缺少社团组织,难以了解和接触家教服务活动、支教志愿活动和支教实习活动等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活动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不具体、不明确;引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不合理等。

(三)学习挑战现状。学习挑战是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活动要求与学生现有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挑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传统授课教学带来的习惯障碍。学生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不习惯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习惯障碍表现在调查中,46.6%的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或提出问题,5.6%的学生非常愿意当众回答或提问。59.1%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解决案例故事中的问题时,愿意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4.2%的学生非常愿意在组内当众主动发表观点。二是缺乏做答材料分析类型题的经验。材料分析题是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试题中的一种基本题型,一道材料分析题通常就是一个案例。在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曾经多次使用材料分析题案例。调查显示,在上心理学课前,18.8%的学生熟悉材料分析题型,0.7%的学生非常熟悉材料分析题型。三是对案例教学课堂环境感到陌生。在课堂环境方面,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有较大的差别。传统授课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单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学生。案例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双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小组长,小组长直接面对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环境中,学生更自由,更容易明确责任。调查显示,上心理学课之前,27.1%的学生上过案例教学课,0.7%的学生上过并且很熟悉案例教学课。四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水平偏低。课上用心理学原理对案例故事进行点评时,54.2%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难以建立心理学原理与案例矛盾情节的联系,24.3%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理解不透心理学原理,11.8%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找不出案例故事的矛盾情节。

二、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规章制度等,集中体现在班级竞赛、社团活动、学风和校风上,会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宣传突出榜样示范作用,将学校里的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报道出来,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在当前网络日渐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进行宣传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已经在校园网上视频报道自己的学生,有的视频来自校外权威媒体报道,有的视频则是学校自采自编的,这是很好的做法。优秀学生成长的案例故事,有力地说明在本校校园内学生是可以成材的,没有必要再重新高考,并选择其他学校;也会向学生展示校园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要求学生自己决策、计划,直至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创新,利用好教师和学校这样的重要条件或资源;同时,会告诉学生专业学习是立身之本,其他活动起辅助或延伸作用,做出的成就都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专业相关联,是恰当切入专业学习的结果。以上述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方面要注意持续视频报道,定期更新,另一方面要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报道,便于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有选择地模仿。

(二)规范课程作业要求,控制学习行为。课程作业是为完成既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学生的功课。课程作业的形式多样,包括写课程论文、画知识结构图、做实验并提供相应的报告、解答课程习题、生产出产品等。解答案例题是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程作业。规范课程作业要求主要指在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等各环节上,教师要做到位,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出适合的支持,使学生坚持自主并成功地完成作业。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要注意从三个层面规范解答案例题的要求。首先,布置作业时,教师一要并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解释案例题的答案形式、作答时间、解答技巧、知识范围等;二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作业要求,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允许学生讨论案例题;三要引入反馈机制,要求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几名同学,向全体同学口头表述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四要提醒每一位同学通过仔细阅读与深入思考求得案例题答案,对于全班同学讨论案例都至关重要,都是在为班集体做贡献。其次,检查作业时,教师要突破时间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弄清楚全体同学解答案例题的情况,并向全班做出告知。一要在普遍检查全班同学课上表情及行为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准备发言的学生的详细点评,并给出反馈建议。二要在直接抽查少数学生详细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小组长收集和整理每位学生的详细点评观点,间接检查其余多数学生。三要科学利用网络工具,通过QQ群、电子信箱等准时接收课外作业的答案等。最后,讲评作业时,教师一要在各组同学充分交流讨论后,总结归纳出更加全面且合理的观点,领导全体同学共同建构出案例题答案;二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建设性的观点,而不对与答案无关的观点做消极评价,确保课上气氛活跃,课后继续探索;三要表扬课上踊跃发言的人和小组,并做好课堂记录,将其公布于全班面前,为成绩评定提供事实依据;四要发挥组织的作用,要求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落座,让小组学生坐在负责的小组长周围。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迎接学习挑战。课程指一门学科,一门课。课程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与学,即在一门课上的师生合作活动。每个专业有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特定数量的课程,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要参加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尝试和完善新的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引导全面深入地开展案例教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要在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开展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案例教学。推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四点:第一,专业带头人和相关领导协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合于案例教学的课程。第二,考虑课程特点,安排课程案例教学。通常情况下,在商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学科领域开展案例教学的经验比较丰富。培养方案中,这样领域里的课程应优先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三,根据教师素质,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练驾驭课堂,有深厚的功底。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的课程才能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四,尽量多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配合授课教学,二者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因学生而异。“对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还是应以‘授课为主,辅以案例’的原则进行教学为好,对本科生采用案例教学的课时应保持在10%至15%,最多不超过20%”[1]。同一段时间内,开展案例教学的课程越多,越容易使学生接触到案例教学环境,有利于养成发表观点的行为习惯。二要在当前大班上课条件下,用好小组学习形式,以促进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在实践中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明确小组学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小组学习要求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组内合作促使个人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得到锻炼;通过汇集智慧,大大提高小组成功的概率,使小组在全班面前出彩,增强个人成就感。组间竞争则可能带来小组失败,使小组成员承受压力,甚至是痛苦(当然,小组失败造成的间接打击,远远弱于个人失败带来的直接打击。)。第二,要科学建立学习小组。一方面,在班级人数确定的条件下,平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要求,设置全班的组织结构,即小组划分。比如,对于一个六十人的教学班级,管理层次是二,管理幅度可以定为七八,即教师面对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面对七八个学生(管理幅度越小,管理效率通常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小组表现连续多次欠佳,则应该重新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调整小组划分,以保证小组有较大的成功概率。三要衔接案例教学与实习教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实习,提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心理学课程实习要按如下几步要求学生:第一,在熟悉案例教学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近期的亲身经历,写出曾经引发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痛苦、快乐等情绪的案例故事,并明确提出案例问题。第二,进行交流讨论,将自己的案例呈现给小组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组学生的案例整编成一个案例。第三,根据案例故事写出心理情景剧剧本,在教师检查指导后,改进和完善剧本。第四,坚持排练剧本,能在全班学生面前演出,通过小组学生的合作,将学习、健康、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问题及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上述实践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

篇(2)

笔者经走访一些企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涉及饲养技术员、农户支持技术员、化验室检测员、业务员等岗位,学生均表示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工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如化验室检测员需要掌握相关的生化指标检测技术,以进行疾病的诊断;饲养技术员、客服专员和业务员等岗位则更需要坚实的动物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以解答农户的技术咨询和新疫情的分析与判断。

1.2重组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构成方式与实际运用的方式相似程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成正比。为了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结合学院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开课40学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将理论知识体系按照由易到难来编成(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代谢、机能生物化学)3个项目,其中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项目设3个子项目(核酸、蛋白质、酶等);物质与能量代谢项目设5个子项目(生物氧化、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机能生物化学项目设2个子项目(水与无机盐代谢、酸碱平衡)。对各项目中理论性太强且实践应用不多的内容进行删减,以便于教师教、学生学。

1.3配套案例

为顺利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共设计了34个与动物疾病防治、时事案件、人类健康相关的生物化学教学的案例。如根据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项目的特点设计了农药中毒与急救、人体8种必需的氨基酸及功能介绍、镰刀型贫血病、疯牛病、克雅病、蚕豆病———G6PD酶缺乏等12个教学案例;针对高考设计了物质与能量代谢项目吊瓶班、减肥药的危害、低血糖与休克、牛羊营养代谢病、糖尿病-糖代谢紊乱等19个教学案例;机能生物化学项目设计了产后瘫痪急性缺钙、血红蛋白尿症缺磷等3个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将物质在动物体内微观的代谢过程变得宏观可见,且与身边的案例相联系,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实训内容

根据学院现有的实训条件及各班开展动物养殖的情况,将本课程的实训内容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和探究创新性实验项目(3个模块)。1)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以掌握基础技能为目的,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2个任务)。2)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包括肝脏中酮体的生成与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无蛋白血滤液的制备、动物血糖测定等(4个任务),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和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均为课堂教学任务,在课堂完成。3)探究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学生能力拓展项目,开设牛乳中蛋白质的提取与鉴定、不同饲养条件对动物血糖的影响(2个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或自选题目进行科学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试验方案,最后撰写科研论文,为今后的毕业论文研究和撰写打下基础,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1.5考核方法改革

为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纪律成绩、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四个方面。纪律成绩考核上课出勤率、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和作业成绩)、实训成绩(实训操作、实验报告成绩)、期末考试为笔试。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的比重分配为:学习纪律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15%,实训成绩占30%,期考成绩占45%。

2动物生物化学基于行动导向法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发

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支持才能顺利地开展,为此学院开发了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动物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库,既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又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2.1“教”资源开发

资源库将教学内容重组为3个教学项目和10个子项目并结合各自子项目开发多媒体教学素材,内容包括教学详案、教学课件、图片助学、上课录像、案例分析、项目测试等内容,教学课件和案例分析均图、文、动画并茂,将教学的重点难点采用生动的Flas模拟,再配以真实场景的教学录像和相关的图片素材,表达生动、丰富的知识,创设形象、仿真的教学情景,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为教师在课堂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提供了直观、有效地帮助。

2.2“学”资源开发

为方便学习者按学习需求灵活地查询知识,资源库将图片资源、名词解释、虚拟空间、录像资源、测试中心等重点教学资源单独设置模块。配套的教学录像为学生提供了跨越时空的现场教学资源,其他分专题的录像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可直接观摩学习的教学资源。此外,资源库设置自主学习、实训基地、拓展资源等模块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补充资源,如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复习考试资料等,为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和今后的专业提升与发展提供切实地帮助。

2.3自我评价资源开发

为了能让学习者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资源库为每个教学项目设计了题型多样的项目测试,方便于学生按项目测试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单独设计的测试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了模拟试题和综合在线测试题目,以检验对整门课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课件还为自主学习者设计了巩固习题和答案,方便学生检查自学效果。

篇(3)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思想;数学建模;认知结构;学习观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研究人的心智活动为机制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一切认知或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1]。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用来探究新知识的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关于学习的认识观。而这一认识观在学习中体现较突出的即为数学建模,它是通过信息加工理论对现实问题运用数学思想加以简化和假设而得到的数学结构。本文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融入现实问题的处理,结合教学案例,并提出建立良好数学认知结构以及数学学习观的原则和方法,进一步证实认知心理学思想在数学建模中的重要性。

一、案例分析

2011年微软公司在招聘毕业大学生时,给面试人员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有800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球重,给你一个天平,请问你可以至少用几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这个较重的球?面试者中不乏名牌大学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可竟无一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上来。其实,后来他们知道这只是一道小学六年级“找次品”题目的变形。

(一)问题转化,认知策略

我们知道,要从800个球中找到较重的一个球这一问题如果直接运用推理思想应该会很困难,如果我们运用“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一认知策略,问题就会变得具体可行。于是,提出如下分解问题。问题1.对3个球进行实验操作[2]。问题2.对5个球进行实验操作。问题3.对9个球进行实验操作。问题4.对4、6、7、8个球进行实验操作。问题5.如何得到最佳分配方法。

(二)模型分析,优化策略

通过问题1和问题2,我们知道从3个球和5个球中找次品,最少并且保证找到次品的分配方法是将球分成3份。但这一结论只是我们对实验操作的感知策略。为了寻找策略,我们设计了问题3,对于9个球的最佳分配方法也是分为3份。因此我们得到结论:在“找次品”过程中,结合天平每次只能比较2份这一特点,重球只可能在天平一端或者第3份中,同时,为了保证最少找到,9个球均分3份是最好的方法。能被3除尽的球我们得到均分这一优化策略,对于不能均分的球怎么分配?于是我们设计了问题4,通过问题4我们得到结论:找次品时,尽量均分为3份,若不能均分要求每份尽量一样,可以多1个或少1个。通过问题解决,我们建立新的认知结构:2~3个球,1次;3+1~32个球,2次;32+1~33个球,3次;……

(三)模型转化,归纳策略

通过将新的认知结构运用到生活实践,我们知道800在36~37之间,所以我们得到800个球若要保证最少分配次数是7次。在认知心理学中,信息的具体表征和加工过程即为编码。编码并不被人们所觉察,它往往以“刺激”的形式表现为知觉以及思想。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固有的知识经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概况能力将为数学建模中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建模中认知心理学思想融入

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3]。数学是人类在认识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成果,它起源于现实生活,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并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它要求人们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空间思维能力,并通过感知、记忆、理解数形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认知模型或者思维模式。这种认知模型通常以“图式”的形式存在于客体的头脑,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支配。

(一)我国数学建模的现状

《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模型思想这一核心概念的引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向。其实,数学建模方面的文章最早出自1982年张景中教授论文“洗衣服的数学”以及“垒砖问题”。虽然数学建模思想遍布国内外,但是真正将数学建模融入教学,从生活事件中抽取数学素材却很难。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知识应用,通过提取已有“图式”加工信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方式内化形成客体自身的“事物结构”,其不仅具有解释、判断、预见功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4]。

(二)结合认知心理学思想,如何形成有效的数学认知结构

知识结构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形成有效认知结构。我们知道,数学的知识结构是前人在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大纲、教材的形式呈现,并通过语言、数字、符号等形式详细记述的。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将教材中的知识简约化为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的过程叫作客体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中,智力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心体验以及有限的信息加工容量让我们不得不针对内外部的有效信息进行筛选。这一过程中,“注意”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只有将知识结构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增加“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才能够形成有效的数学认知结构。根据不同构造方式,形成有利认知结构。数学的知识结构遵循循序渐进规律,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它是形成不同认知结构的基础。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则是通过积累和加工而来,即使数学的知识结构一样,不同的人仍然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这一特点取决于客体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因此若要形成有利认知结构,必须遵循知识发展一般规律,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顺序性,考虑知识的积累,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认知心理学思想下的数学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已知的、所碰到的信息和他们在学习时所做的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5]。如何将数学知识变为个体的知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即如何将数学的认知结构吸收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即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观,这一课题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那么怎样学习才能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或者怎样才能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认知心理学知识,提出数学学习观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一)良好数学学习观应该是“双向产生式”的信息

加工过程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提取已有“图式”将新输入的信息与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进行有效联系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6]。可是,当客体对于已有“图式”不知如何使用,或者当遇到可以利用“图式”去解决的问题时不知道去提取相应的知识,学习过程便变得僵化、不知变通。譬如,案例中,即使大部分学生都学习了“找次品”这部分内容,却只能用来解决比较明确的教材性问题,对于实际生活问题却很难解决。学习应该是“双向产生式”的信息加工过程,数学的灵活性在这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习时应遵循有效记忆策略,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有联系的其他知识结合记忆,形成“流动”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案例中,求800个球中较重球的最少次数,可以先从简单问题出发,对3个球和5个球进行分析,猜测并验证出一般分配方法。这一过程需要有效提取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拟合构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增强知识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良好数学学习观应该具有层次化、条理化的认知结构

如果头脑中仅有“双向产生式”的认知结构,当遇到问题时,很难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条件。头脑中数以万计“知识组块”必须形成一个系统,一个可以大大提高检索、提取效率的层次结构网络。如案例,在寻找最佳分配方案时,我们可以把8个球中找次品的所有分配情况都罗列出来。这样做,打破了“定势”的限制,而以最少称量次数为线索来重新构造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发散思维水平,使知识结构更加具有层次化、条理化。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头脑中信息量的增多,层次结构网络也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加强记忆的有效保持,巩固抽象知识与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使思维在抽象和现实之间灵活转化。而这一过程的优化策略是有效练习。

(三)良好数学学习观应该具有有效的思维策略

要想形成有效的数学学习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头脑中还必须要形成有层次的思维策略,以便大脑在学习和信息加工过程中,策略性思维能够有效加以引导和把控。通过调节高层策略知识与底层描述性及程序性知识之间的转换,不断反思头脑思维策略是否恰当进而做出调整和优化。譬如,在案例中,思维经过转化策略、寻找策略、优化策略、归纳总结四个过程,由一般特殊一般问题的求解也是思维由高层向底层再向高层转换的层次性的体现。

篇(4)

长时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课堂或者课后的语文训练不够科学甚至比较老套,那些传统的练习方式很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对于语文学科训练的有效性问题注视程度还不够,语文界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可行的语文训练有效性实现的理论。所以,笔者想借此机会进行一番探索,发现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同时,在此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的素养。钱梦龙老师也曾经说过“要不断提高教学理论修养。特别要重视成功课例的研究。观摩优秀教师上课,研究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的实录,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理论依据

(一)儿童心理学理论及相关理论

主要理论依据是: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关于初中阶段的孩子的理论研究。

2.维果斯基的发展观,“最近发展区“中也有对于中学阶段的人的研究。

3.卡拉什的理论和教学方法中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研究。

(二)学习心理学

1.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法,中得到的启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关于学习的产生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认知心理)学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的论述。奥苏贝尔关于接受学习的理论。学生学习动机,关于集中注意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几种不同的的学习类型有关学习策略的介绍。

(三)《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三、课题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②调查法 ③案例分析法

四、课题研究内容

关于训练有效性的问题,笔者先浅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笔者看来,语文训练的有效性问题关乎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研究语文训练的有效性问题有助于帮助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因为教改源于实践,又要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有效经验将能直接指导一些可行的教学实践,而有效训练是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正式解读之前,我先大概介绍一下我的研究过程,我对这位老师进行了断断续续近一学期也就是半年的研究,期间我通过琐碎的时间尽可能的收集材料,收集的材料最后整理出来大体分为三类:课堂录音,学生笔记及板书,学生的作业。

一、两个议论文阅读教学案例实录的解读

首先笔者先呈现两份关于议论文阅读的学生的笔记,来说明问题。

这份笔记展现了毛老师在讲解议论文阅读的知识点时,体现出的精彩之处主要是这位老师的讲课思路以及呈现笔记的方式,具有系统化和逐层细化的特点。这种特点符合了奥苏贝尔有义的接受学习的形式。

研读这两份笔记,笔者发现了几点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感性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既然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那么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特点,只有科学的掌握学生学习特点,才能对症下药。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科学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进行训练有效的教学。以学生学习的特点,通常是从学习现有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

三、保证了学生操作性、知识性强化过程技能,才能达成语文训练有效性

通过观察毛老师的笔记,笔者曾提出了一个问题,都初三的学生了,议论文的三要素还用讲吗?根据学习策略的原理,训练中有效性的达成是需要具备和实行过程性知识的认知策略的。

首先,对于第一个障碍,工作记忆存储量的限制,毛瑛老师的解决方式非常的巧妙,口诀记忆。

因此,笔者认为,想实现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性,就要针对语文阅读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认知策略。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如果学生缺失阅读的操作性技能,教师有必要将操作要领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有关阅读训练的陈述性知识薄弱,那么教师也有必要加强和重复一些有关阅读的知识点。回过头来,再回答那个关于议论文三要素的问题,在教学当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有学生已经不能回答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的时候,老师做出相应的补习和解释还是很有必要的。

篇(5)

笔者参与了我校外语系近三届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工作,通过对这三届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发现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论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论文选题雷同率高

笔者初步统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的2011届毕业生的229份论文,论文选题涉及语言学方向4人,文化方向38人,文学方向66人,英语教育方向120人,其他方向的1人。在教育方向的选题中,关于某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应用的文章占29%,写中小学阶段英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占59.2%,其他教育阶段的占0.8%,教学案例分析方面占11%,占比例较多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方面的选题雷同率极高。这与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搜集资料,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仅局限于接受、极少进行反思,以及平时看书少思维局限有极大关系。

(二)论文中教育方面术语运用不恰当

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教育方面术语时不严谨,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比如,有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但在该生的论文中只提到了游戏教学法,全身动作反应法,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这些看似有效的策略实际上属于教学方法,该生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模糊,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方法,理解片面,把这一术语表示的含义人为窄化了。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可操作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而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还包含对教学过程的元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比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式教学策略,随机通达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等。

这类错误跟部分学生论文写作基础工作准备不足,对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缺乏应有的理解,在搜集资料阶段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关。归根结底是没有端正、严谨的写作态度,缺乏钻研、求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论文结构拖沓松散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论文初稿结构混乱,无条理。有的学生论文写作时主题思想不明确,文章无中心,比如某篇论文主题是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应用,但是其行文中却屡次提到传统教学方式,其文章篇幅远远几倍于对多媒体应用的描写,导致文章主次不明。有的学生写出的论文结构安排不够紧凑,逻辑混乱,文章表达顺序有误,前后颠倒。例如,谋篇论文主题是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但该生把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写在第二章,而把该教学法的介绍放在第三章。这些跟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字表达能力差,写作实践少有极大关系。

(四)论文内容与所学的英语教学法的一些方法以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关联极少

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的方向有:英语教学过程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某种教学法或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在英语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影响或启示,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个体教案分析等等。

统计表明,我校英语教育方向论文内容涉及到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在词汇,听力,阅读教学方面的应用较多,相对而言,对于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应用较少。另外,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涉及支架式教学、英语学习效能感、元认知策略、归因方式、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等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鲜有体现。究其原因,以上现象与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过于依赖网络例文有关。除此以外,对已学的教育方面的知识仅限于死记硬背,没有把教育理论知识与英语教育论文写作结合起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英语专业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要解决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二、针对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端正写作态度,由于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的许多问题,笔者建议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它不是应付老师和学校的作业,而是对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检验以及对将来工作实践的预演。

2.注意知识的积累,扩大专业学习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通用知识储备量,使学生论文写作言之有物,而不是干巴巴的堆砌词语,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此外还应多了解英语教育专业的前沿问题和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吸取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累积。

3.勤于思考,反复习作。不断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延伸思维广度,更新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悟英语教育与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关联性,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未来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使论文写作更有实用性、专业性和建设性。

虽然在写作上的问题表面上看都是学生的原因所导致,但究其本质和教师及学校的教学安排及管理是分不开的。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创新意识。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养成爱问、善问、会问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才会更有新意。

2.增加知识储备量。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只有英语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知识储备量,首先自己应拥有一碗水,但是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至少要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

3.加强论文指导。教师除了会传道授业,还要会解惑,在实际论文指导中如何解惑对有些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在做好教学、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又兼顾论文写作指导,时间、精力及自身修养等方面都面临极大考验。正因如此,教师更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为做好英语教学工作和论文指导工作而不断努力。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应不少于三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安排会面,电话,QQ,电子邮件,微信等指导形式。

(三)学校方面

1.重视论文写作,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更有多样性,针对性。为了增强我校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毕业论文写作能力,有必要增加对中小学英语教材分析的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选题范围,提高论文内容的专业性。另外,除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之外,还可以考虑开设与英语专业论文各写作方向息息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论文写作时遇到的种种困惑,例如开设与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

2.建立更加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权责分明、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监控体系对提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成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督导小组,制定统一规范的论文格式、程序及评估体系。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开题、中期的论文检查、后期的论文答辩等进行多角度、全过程的随机和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外文书籍及英语教育方面的前沿资料的建设。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未来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活动的能力和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那就需要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尤其是多阅读外语类和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

篇(6)

人的行为必然源于思想,思想对行为具有限定性,这种限定受经历、经验等因素影响。学生阶段,生活阅历较少,个体行为经验较少,易于接受某种思想理论和行为准则。此阶段是进行差异教学思想理论、差异教学行为培养的最佳时期。课题组以选修课的方式,选定《差异教学论》(华国栋著)作为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将教学分为几个适宜的模块:

(一) 讲授模块

一些专业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章节,以教师讲授为主,如《学生的差异与差异教学》、《学生差异测查》、《目标课程计划》等章节。

(二)自学模块

一些理论性不是很强,学生通过自学或者互助能够学会,教师则通过一定的方式测查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如《辅导训练及课外活动》、《同学间合作互助》等章节。

(三)研讨模块

一些内容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联系密切而又能体现差异教学特点,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如《开发每个学生潜能》、《超长学生和困难学生的教育》等章节。

(四)检验模块

采取答辩、撰写论文、试卷测查等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对差异教学的特点、意义、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能够主动接受差异教学思想。

二、行为培养

学生虽然接受了差异教学思想,而要把这种思想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也并非易事。具有了差异教学的思想,但不一定就必然导致正确的教学行为,为此课题组采用以下途径培养学生差异教学行为:

(一) 见习体验

到中小学观察任课教师、班主任是否对学生进行差异教学,是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将学生差异作为教学的资源开发利用。

(二)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到职业学院、职业中专学生中做问卷调查。

(三)访谈

学生到自己熟悉的学校做访谈 ,了解中小学教师是否实施差异教学。

通过见习调查,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适宜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会毁掉学生。

三、策略和方法培养

学生具备差异教学的思想、养成差异教学的行为,还需具有差异教学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差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课题组采取四种举措:

(一) 课堂学习研讨

课题组通过《差异教学策略与方法》系列讲座,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对学生从理论层面进行差异教学策略方法、差异教学能力培养。

(二)观摩优秀教师录像课、随班就读现场课

观摩优秀教师及随班就读现场课,让学生去感悟差异教学策略方法,观摩研究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既关注全体学生又照顾个体差异学生,如何运用差异教学的策略方法。

(三)分析教学案例

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哪些教学环节运用了差异教学策略方法,运用了什么策略和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经过由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学生对差异教学策略方法反复咀嚼,细细消化。

(四)学生设计教学案例

学生设计教学案例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胸中要有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教学策略及方法。

(五)教学实践

分为两个环节:

1、 模拟课堂训练

以实习小组模拟课堂演练,把教学案例转化为教学实际,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帮助,最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教学实施教案。

2、 教学实习

学生直接运用差异教学策略和方法去进行实战教学,将掌握的差异教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篇(7)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研究人的心智活动为机制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一切认知或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1]。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用来探究新知识的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关于学习的认识观。而这一认识观在学习中体现较突出的即为数学建模,它是通过信息加工理论对现实问题运用数学思想加以简化和假设而得到的数学结构。本文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融入现实问题的处理,结合教学案例,并提出建立良好数学认知结构以及数学学习观的原则和方法,进一步证实认知心理学思想在数学建模中的重要性。

一、案例分析

2011年微软公司在招聘毕业大学生时,给面试人员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有800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球重,给你一个天平,请问你可以至少用几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这个较重的球?面试者中不乏名牌大学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可竟无一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上来。其实,后来他们知道这只是一道小学六年级“找次品”题目的变形。

(一)问题转化,认知策略

我们知道,要从800个球中找到较重的一个球这一问题如果直接运用推理思想应该会很困难,如果我们运用“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一认知策略,问题就会变得具体可行。于是,提出如下分解问题。问题1.对3个球进行实验操作[2]。问题2.对5个球进行实验操作。问题3.对9个球进行实验操作。问题4.对4、6、7、8个球进行实验操作。问题5.如何得到最佳分配方法。

(二)模型分析,优化策略

通过问题1和问题2,我们知道从3个球和5个球中找次品,最少并且保证找到次品的分配方法是将球分成3份。但这一结论只是我们对实验操作的感知策略。为了寻找策略,我们设计了问题3,对于9个球的最佳分配方法也是分为3份。因此我们得到结论:在“找次品”过程中,结合天平每次只能比较2份这一特点,重球只可能在天平一端或者第3份中,同时,为了保证最少找到,9个球均分3份是最好的方法。能被3除尽的球我们得到均分这一优化策略,对于不能均分的球怎么分配?于是我们设计了问题4,通过问题4我们得到结论:找次品时,尽量均分为3份,若不能均分要求每份尽量一样,可以多1个或少1个。通过问题解决,我们建立新的认知结构:2~3个球,1次;3+1~32个球,2次;32+1~33个球,3次;……

(三)模型转化,归纳策略

通过将新的认知结构运用到生活实践,我们知道800在36~37之间,所以我们得到800个球若要保证最少分配次数是7次。在认知心理学中,信息的具体表征和加工过程即为编码。编码并不被人们所觉察,它往往以“刺激”的形式表现为知觉以及思想。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固有的知识经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概况能力将为数学建模中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建模中认知心理学思想融入

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3]。数学是人类在认识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成果,它起源于现实生活,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并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它要求人们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空间思维能力,并通过感知、记忆、理解数形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认知模型或者思维模式。这种认知模型通常以“图式”的形式存在于客体的头脑,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支配。

(一)我国数学建模的现状

《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模型思想这一核心概念的引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向。其实,数学建模方面的文章最早出自1982年张景中教授论文“洗衣服的数学”以及“垒砖问题”。虽然数学建模思想遍布国内外,但是真正将数学建模融入教学,从生活事件中抽取数学素材却很难。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知识应用,通过提取已有“图式”加工信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方式内化形成客体自身的“事物结构”,其不仅具有解释、判断、预见功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4]。

(二)结合认知心理学思想,如何形成有效的数学认知结构

知识结构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形成有效认知结构。我们知道,数学的知识结构是前人在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大纲、教材的形式呈现,并通过语言、数字、符号等形式详细记述的。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将教材中的知识简约化为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的过程叫作客体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中,智力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心体验以及有限的信息加工容量让我们不得不针对内外部的有效信息进行筛选。这一过程中,“注意”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只有将知识结构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增加“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才能够形成有效的数学认知结构。根据不同构造方式,形成有利认知结构。数学的知识结构遵循循序渐进规律,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它是形成不同认知结构的基础。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则是通过积累和加工而来,即使数学的知识结构一样,不同的人仍然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这一特点取决于客体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因此若要形成有利认知结构,必须遵循知识发展一般规律,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顺序性,考虑知识的积累,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认知心理学思想下的数学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已知的、所碰到的信息和他们在学习时所做的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5]。如何将数学知识变为个体的知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即如何将数学的认知结构吸收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即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观,这一课题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那么怎样学习才能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或者怎样才能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认知心理学知识,提出数学学习观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一)良好数学学习观应该是“双向产生式”的信息

加工过程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提取已有“图式”将新输入的信息与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进行有效联系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6]。可是,当客体对于已有“图式”不知如何使用,或者当遇到可以利用“图式”去解决的问题时不知道去提取相应的知识,学习过程便变得僵化、不知变通。譬如,案例中,即使大部分学生都学习了“找次品”这部分内容,却只能用来解决比较明确的教材性问题,对于实际生活问题却很难解决。学习应该是“双向产生式”的信息加工过程,数学的灵活性在这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习时应遵循有效记忆策略,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有联系的其他知识结合记忆,形成“流动”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案例中,求800个球中较重球的最少次数,可以先从简单问题出发,对3个球和5个球进行分析,猜测并验证出一般分配方法。这一过程需要有效提取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拟合构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增强知识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良好数学学习观应该具有层次化、条理化的认知结构

如果头脑中仅有“双向产生式”的认知结构,当遇到问题时,很难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条件。头脑中数以万计“知识组块”必须形成一个系统,一个可以大大提高检索、提取效率的层次结构网络。如案例,在寻找最佳分配方案时,我们可以把8个球中找次品的所有分配情况都罗列出来。这样做,打破了“定势”的限制,而以最少称量次数为线索来重新构造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发散思维水平,使知识结构更加具有层次化、条理化。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头脑中信息量的增多,层次结构网络也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加强记忆的有效保持,巩固抽象知识与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使思维在抽象和现实之间灵活转化。而这一过程的优化策略是有效练习。

(三)良好数学学习观应该具有有效的思维策略

要想形成有效的数学学习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头脑中还必须要形成有层次的思维策略,以便大脑在学习和信息加工过程中,策略性思维能够有效加以引导和把控。通过调节高层策略知识与底层描述性及程序性知识之间的转换,不断反思头脑思维策略是否恰当进而做出调整和优化。譬如,在案例中,思维经过转化策略、寻找策略、优化策略、归纳总结四个过程,由一般特殊一般问题的求解也是思维由高层向底层再向高层转换的层次性的体现。

在思维策略训练时,我们应重视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度。底层思维策略主要以学科知识的形式存在于头脑,它的迁移性较强,能够与各种同学科问题紧密结合。因此可以通过训练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利用已有条件和问题明确思维方向,提取并调用相关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另外,有效思维训练还必须做到“熟练”,对于课堂需要识记的东西要提前预习并及时复习,对于同类型题目,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组建知识层次结构,有效练习同类型题目,提高解难题能力,做到“熟能生巧”。

总之,认知心理学思想融入数学建模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数学建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4]。数学建模的过程即为已有信息经过智力加工编码而形成心理产物,这一过程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系统和思维操作系统。因此,要想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促进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推进素质教育发展,除了教师的引导、学校的重视外,学生自身在认知结构、信息构建、思维策略、训练方式等方面也应提出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勋,吴艳红,李兴珊,蒋毅.认知心理学:理解脑、心智和行为的基石[J].学科发展,2011,26(6):620-621.

[2]陈晓虎.浅谈在找次品教学中优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教研争鸣,2014,12(1):151.

[3]管鹏.形成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认知心理学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18(2):40-45.

[4]罗苗.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J].科技教育创新,2010,121(19):250.

篇(8)

在深入和持续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话题。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参与了哪些专业发展活动?哪些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较大?回答这些问题,对促进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价值。

1 研究设计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分为2部分,一部分为封闭性问卷,采取选择题的形式,调查内容为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化学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识;另一部分为开放性问卷,辅以谈话法,主要调查内容为中学化学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基本态度。本研究主要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和对比研究,比较了青年教师和省级化学骨干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差异性,分析了优秀化学教师的特点,为化学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参考。

1.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综合考虑了教师的教龄、学校所在区域、学校层次等因素。

调查选取了部分教龄小于8年的高中化学青年教师65人(以下简称“新手教师”)和教龄在15年以上的省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以下简称“骨干教师”)44人,参与调查的教师分别来自四川省不同地区的几十所高中,学校包括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校和普通学校等不同层次的学校,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09份,有效问卷109份。

2 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2.1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新手教师与骨干教师在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表2是针对教师职业必备知识进行的调查结果。

从表2可以看到,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具有的特点有:

(1)经常阅读相关专业期刊

调查中,我们列举的《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研究》等期刊,经常阅读的教师约占27%,而很少甚至基本不阅读的教师数量达到了31%。在经常阅读的期刊中,化学教育类期刊所占比例较大,其他期刊很少有教师阅读。

尽管教师查阅期刊的比例不高,但新手教师与骨干教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骨干教师经常阅读期刊的比例约为48%,而新手教师约为11%,很少或从来不阅读期刊的新手教师比例约为48%。

(2)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的指导价值

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知识类型中,教师普遍认为影响力依次是:学科知识、教育学类(主要指各种教育学习理论)、心理学知识等,其他科普类知识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一项调查中,新手教师与骨干教师也表现出差异性,新手教师由于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因此更看重学科知识。而45%的骨干教师认为教育理论知识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同样重要,他们看重教育理论知识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指导与教学能力的提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引领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3)重视教材研究,能根据教学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

从表2看到,大约18%的教师经常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与创新,约50%的教师偶尔或很少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知识呈现方式等进行改进,这说明中学化学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观念转变与教学行为之问还有一定的距离,整体表现出对教学内容研究不足。

骨干教师很少对教材中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或创新的比例占36%,新手教师中有54%。

2.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1)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本调查设计了7个选项了解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专业成长的影响程度,见表3和图1。

调查结果表明,老师们认为对其教育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影响最大的是教学观摩,其次是与同事交流以及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究其原因,教学观摩、与同事交流等方式实践性、示范性强,是教师获得“教什么、怎么教”等具体感性认识的有效途径。各类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书籍影响反而最弱。

(2)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识

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动因有哪些呢?

表4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怎样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认识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重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有74%的教师平时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努力,同时45.4%的教师认为阻碍自身专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学科知识不足。从开放性问题“举例说明哪些学科知识不足”答卷看出,老师们对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增内容知识储备不足,很多老师对新增知识理解不清晰。

第二,重视开展教学研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为化学教师创新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老师们也意识到教学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

第三,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教师喜欢的研修方式中,居于前3位的分别是自我反思、与专家型教师交流、集体备课。

第四,教学观念的转变流于表面,没能有效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从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可以看出,老师们认为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动因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主要目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动因又有哪些呢?

表5表明,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学生考试成绩好对教师自我评价起着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约71%的教师认为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对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学校的管理措施也对老师造成了压力。

3 建议

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从2001年启动至今,老师们意识到要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必需尽快提升专业素养,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需要课程专家、教师本人、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努力。

3.1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提升理论素养

老师们在进入新课程之初,都会经过新课程培训,然而现实中我们仍然看到有许多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很缓慢。例如,许多被调查老师表示,不清楚有效教学理论具体内涵及其实施策略,老师们更倾向于多消耗学习时间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要从教学实践层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教学案例观摩一专家引领分析一教学行为修正一教学反思”模式,通过案例分析,让教师明白哪些教学理论对教学行为具有积极地改进作用,或者根据教学理论可以对教学行为作出怎样的改进,纠正教师教学设计理念、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3.2加强对教学反思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一经验+反思,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不是老师们都清楚怎样反思、反思什么呢?邵光华等的研究表明,有“74%的教师更倾向于反思教学实际中的问题,还有63%的老师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才反思”。教学反思需要专业引领,以教学案例的形式,深层次剖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引领教师明白反思的方法、途径、内容等。

3.3以课题的形式加强教学研究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心理课对高校学生对自我探索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意义。职业心理课是一门关注人们医生的职业发展,它利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促使人们理解职业生活,主动地去追求职业成功。职业心理学的主要使命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组织维持和促进员工健康,促进员工的职业成熟和发展,形成健康、和谐、上进的组织环境,使组织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使员工获得高满意度,获得自身的幸福。职业心理学帮助个体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中做出正确的决定。职业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很多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如此使得该门课程比较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去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抑制。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建构主义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同时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感知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主动的去感知、领悟知识,并通过实践来证实。

1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具有独立自主、主动和创新精神,主要以学生的体验为教学方式,争取在课堂中使得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感与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获得知识的途径,体验过的知识可以学习到80%,听到的知识能学习到15%,阅读的信息却只能学习到10%。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处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中,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会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积极的运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使得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稳固在我们的脑海里。

1.1激发学习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核心和关注点,教师基于学生的情况,结合学生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授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1.2激活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与学习中,教室中创建“学习社区”,以生动的案例、丰富的视频、真实的情景体验、小组的调研体验以及生活体验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从而增强对自我的探索和就业能力以及就业素质。

1.3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大量的体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获得真实感受以及实践的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动手、学会表达与总结反思,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让学生的认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得, 实现由经验到理解的提升,由感悟到行为的内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职业心理学测验

职业心理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做职业选择是由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同时也是具体情境中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自我的职业信念我们可以采用最具代表性的职业信念测量工具―克伦巴兹的《职业生涯信念问卷》,该量表信度和效度都较好。了解自我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进行《萨柏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我们可以进行《霍兰德的职业兴趣量表》,从六种职业兴趣类型中找出自己的(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人职匹配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找到适合我们个性的工作,气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它影响人活动的一切方面,气质是影响我们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在职业选择方面,对我们气质进行测量的量表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量表包括《埃森克的EPQ人格测量量表》、《大五人格量表》、《明尼苏达人格量表》(MMPI),《卡特尔16PF量表》以及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霍兰德人格量表》和《MBTI量表》。在职业选择中,除了了解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因素以及其相关的测验技术以外,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甄选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职业选拔的测量技术,比如笔试、面试法、评价中心技术以及履历档案分析。了解面试中结构化面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的特点以及我们要注意的事项,了解人才选拔与晋升考核中的主要手段―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进入职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职业心理学课堂中要想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清晰的自我定位,需要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来了解其职业心理特征。职业心理测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测试后,教师需对测试的结果进行解释,把测试结果和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以测试结果为准,这样才能确定学生的性格类型。

2.2职业心理学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教师对案例的导入、阅读与分析案例、小组充分谈论案例、小组代表发言并由教师进行讲评。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案例符合建构主义认为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围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在该过程中,鼓励学生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对话与协商,从而使得学习者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切实的结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通过案例学习,避免因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危险,避免走前任走过的弯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分析案例中的情况,以及如何解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当好引领者和教导者的角色,就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案例分析中体现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点评,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升华,这是案例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点。

2.3职业心理学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心理学中的开展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式:借助计算机平台展开模拟教学、设置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展开模拟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在进行自我探索时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平台,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上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比如视频,相对于单纯的讲课,视频有着内容丰富、画面多彩、调动性强的特点,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动机。在讲授商务礼仪、面试技巧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平台和角色扮演混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在面试招聘模拟中笔者曾让学生进行实际模拟学生分组,每组为不同的招聘公司,根据任务要求,让每组学生中分别扮演HR、宣传人员、问题设置者、面试者。学生利用计算机并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合理的面试问题和宣传海报,以及如何选拔人员,同时学生制作出简洁、大方、内容充实的简历。通过模拟招聘面试,学生了解了招聘方的思维以及面试中的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制作简历,正所谓一举多得,相比起单纯的讲授招聘,实际的模拟学生受益更多。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也了解理论怎么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情境模拟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模拟进行点评,点评结合实际和理论的运用,点评要到位,到点子上。

2.4职业心理调研体验

职业心理调研体验是安排或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调研活动,在活动中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特定的调研任务。如在讲到职业员工满意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对学校的教师和同学的满意度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学生对满意度的概念、满意度的特点、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满意度的效应和满意度测评都有了比较清晰明了的认识。在讲授员工帮助计划(EAP)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去调研员工帮助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应用和危机干预,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调查员工的心理咨询状况和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调研,学生了解EAP计划包含的内容以及EAP计划时如何进行的,了解EAP计划中四种模式的优缺点(内部模式、外部模式、联合模式和混合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通过对EAP计划中危机干预服务的调研,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重点分析当个体面对某一件事件或境遇,无法利用个人现有资源和应对机制解决困难时,EAP实施者如何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功能平衡,重新适应生活,重新追求幸福感。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如何进行干预。通过对EAP计划的调研让学生自己对EAP计划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会有一些认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性。调研活动是让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重要尝试,通过调研锻炼了学生的协商合作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为接下来的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在职业心理学的具体调研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调研目的,注意安全,多人成行等。

2.5职业心理日常体验

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两种形式:比赛体验和生活体验。

比赛体验主要是学校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模拟商务谈判等职业类竞赛。课堂讲的理论终归于要付诸实践的,马克思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职业心理的匹配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生涯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职业指导与职业心理咨询等等,纸上得来终觉浅,总是觉得离我们有点距离,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学习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复习、巩固学习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需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步骤有清晰的认识:对自我进行深度探索以及职业环境探索、理想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制定实施方案、实施、评估与反馈。对职业目标确定需要学生了解“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在分析自我时学生可以采用学到的多种方式分析自我,比如360胺治鲎晕遥SWOT分析等等。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对职业的分析,通过调研、计算机网络平台、他人介绍等对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途径的运用对于课堂的知识的加强以及自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同时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如果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服性将加强,通过职业模拟比赛,学生可以将所学习到知识融合起来,提高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生活体验顾名思义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比如在社团活动中、实践活动中、同学交往中。只有通过社团活动,学生才能了解一个活动是如何策划、进行宣传、如何组织起来的。比如学生担任心理协会的会长,那么在心理健康月中,她需要对心理健康月的活动进行策划,什么时候进行宣传,如何宣传,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媒体与实体,如何沟通下属,如何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如何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等。只有在实施的林林总总的事情过程中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看到的和实际运用是有距离的,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才能知道活动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才知道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生活的积累,鼓励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也就是为什么平时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实践活动的原因。学生走出象牙塔的学校门,接触真实的社会,积累经验,才能提高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3运用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寓教于认知、情感、行为中,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在使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职业心理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3.1注意角色的定位

篇(10)

传统式的教学模式重在“教”,建构主义理论重在“学”,而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学并重”。教师、学生在人格平等的地位上展开教与学的活动,教师有其接受知识先于学生的先导性,而学生有其观察视角异于教师的独特性,二者形成互补,通过网络得以分享。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与学生分享各种教学信息,包括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经济信息、网络书籍、论文资料、经典营销策划案等。网络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在不受时间限制的情况下传递给学生,使得营销课程教学内容连续化、形象化,充分激发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营销资源,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整理、加工,供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学生提供的资源既能成为资源库的有效补充,又可以调动学生挖掘学习资源的兴趣,一举两得。在分享模式中,分享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基础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是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再现,这有助于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第二类是与营销课程相关知识的辅助教学内容,比如营销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要了解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学、金融、保险等领域的知识,这些都是营销教学的必要内容;第三类是拓展教学内容,即教师和学生在分享营销基础知识及必要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对现实的热点问题进行营销学分析,比如奥运营销、团购、直销、小米手机、微博等等,使其成为检验营销学习的试验田。

总体来说,分享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共同呈现,共同学习的过程。分享教学优势在于学生不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呈现的内容,而是通过参与分享,使自己提供的资源能够成为大家一起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交互协作式教学

交互协作式教学模式是网络环境下具有突出优势的教学模式。市场营销网络交互协作式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从具体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源自市场营销实践活动的营销案例,具有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特点,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具体案例活动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可以加深对市场营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市场营销教学中开展大量案例教学是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和营销技能延伸的重要环节,而利用网络开展的案例教学活动正是交互协作式教学优越性的最好体现。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利用网络将教学案例、案例分析的要求给学生,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并在网上设立教师资料区、留言版、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以此设计学习情境。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进入教师资料库,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把自己放到案例的情景中去,根据情景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通过答疑室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学习论坛或学习讨论区进行在线交流、讨论。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划分成若干小组,进入网上的小组讨论区对案例进行广泛深入地讨论。通过共同的协作与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达成对问题的共识,形成小组意见并共同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提交给教师。最后,教师在完成审阅后,将各组的分析报告在网络上,并集中组织大家进行一次归纳总结。

(2)情境设置

情境设置,就是将营销活动模拟展现在课堂上或网络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市场营销实践的情景。也就是说,让学生转换角色,变成企业的“经营者”、“决策者”,变成现实中的“营销经理”、“营销顾问”,在多感观信息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感受体验,使他们真正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除了在下面介绍的模拟实战中可以进行网络模拟情境教学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或者购买关于市场营销的教学录像光盘,运用各种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视听手段将学生引入情景。比如,在讲到“公共关系”这一促销策略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公关活动的场景片段,然后要求学生为某产品策划公关活动,通过对公关活动的模拟实施,来深入理解公共关系策略等相关理论。再如,在营销渠道策略中,可以由学生分别扮演生产厂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角色,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到分销渠道各成员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及各自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通过亲身体验,在活泼自然的模拟环境中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交互协作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培养相互尊重、良好沟通及对差异的包容能力。

上一篇: 高三数学复习计划 下一篇: 银行小企业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