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3: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利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利润

篇(1)

(一)利润是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由于成本费用包括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利润所包好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区别,如果成本不包括利息和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税前利润,如果成本包括了利息不包括所得税,则利润变现为利润总额,如果成本费用包括了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净利润。

(二)利润的重要意义。1、利润是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2、利润是企业相关利益者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3、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

(三)利润分配的意义。利润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利润分配,国家财政能动员集中一部分利润,有国家有计划的进行分配使用,实现国家政治职能和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发展高新技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其次,通过利润分配,企业由此而形成了一部分自行安排使用的积累性资金,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力,有利于企业适应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福利。第三,通过利润分配,投资者能实现预期的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程度,有利于增强企业继续融资的能力,有利于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

二、利润分配的项目

根据我过《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利润分配的项目如下:

(一)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是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的,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转赠公司资本金。盈余公积金氛围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根据《公司法》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应从当年税后可分配利润(税后利润扣除弥补亏损后的净利润)中按10%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当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继续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及其比例有股东大会根据需要决定。

(二)股利。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之后,将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以股东持有总股份(资本总额)为依据,按照股东大会决定来分配股利,每个股东一期持有的股份数取得相应的股利,分得股利与其持有的股份数成正比。公司原则处于稳定投资者信心和防止股价波动幅度过大,经股东大会决定,可用弥补亏损后的盈余公积金来支付股利,但支付股利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地狱注册资本的25%。

(三)未分配利润。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向投资者分配股利后的余额,就是为分配利润。公司保留一定量的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实行内部筹资的重要措施,其特点是筹资手续简便。

三、利润分配的顺序

公司向股东(投资者)分派股利(分配利润),根据《公司法》和《公司财务通则》的有关规定,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税后净利,一般按一下顺序进行分配。

1.弥补被查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违反税法规定的滞纳金和罚款。企业因违反法律法规而被没收的财物损失,因违反《税收征管条例》而被税务部门除以的滞纳金和罚款。只能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列支,不能在税前列支。

2.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企业以前的年度亏损,如果不能在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完,要用税后利润继续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弥补前,企业不能提取盈余公积金,通常也不影响投资者分配利润。

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企业的税后利润在扣除第-一、二项支出后,可按其余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但积累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的目的在于保障企业的后续发挥能力。因此该项目资金提取后的用途主要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股本,此外,在特殊情况下法定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股利的分配。该特殊情况为:股利有限公司的股利政策上应从税后利润中分配,无盈利不得分配股利,但是如果企业当年无利润,或累计未分配利润不足以派发股利,公司为了维护企业的市场信誉或稳定股票价格,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也可以用盈余公积金派发股利,但最高限额不得超过股票面值的6%,而且派发完股利后的盈余公积金应不少于注册资本的25%。

4.支付优先股利。

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使企业为了平衡利润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提取了法定盈余公积金后,按照公司长成或股东大会决议提取的公积金,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在分派万优先股股利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比例有股东大会确定。

6.向股东(投资者)致富普通股股利(未分配利润)。投资者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收益,因此公司应当合理制定利润分配方案。如果公司当年无利润。一般不分配,但是前面第三项中提到的特殊情况例外。公司在进行了上述分配程序后的剩余利润为公司的为分配利润,可转入以后年度中进行分配。

四、有关企业利润分配的财务处理如下

(1)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时,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提取储备基金、提取企业发展基金”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科目。对于企业应当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借记“利润分配——应付优先股股利、应付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应付股利”科目。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分派股票股利的,应当于实际分派股票股利时,借记“利润分配——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2)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用利润归还的投资,应借记“利润分配——利润归还投资”科目,贷记“盈余公积——利润归还投资”科目;外商投资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则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

(3)对于企业按规定允许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应当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归还借款的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根据企业按规定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借记“利润分配——归还借款的利润”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篇(2)

一、利润的本质及利润质量的内涵

(一)利润的本质及功能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收入与成本(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它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要弄清利润的本质含义,必须理解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内在关系。

利润实际上是一个尺度,它度量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大于企业使用经济资源价格(即成本)的差额。如果顾客愿意支付给企业的价格,低于企业使用资源的成本,企业就亏损了。

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它对于顾客的边际效用。通常情况下,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且这个价值一般要超过该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在这里,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了“供给价格”。商品或服务对于顾客的边际效用构成了“需求价格”,二者通过市场博弈产生了“市场价格”。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就可能有一个差额或超额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利润。所以。利润的本质含义就是这个超额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能否真的实现利润。取决于企业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说,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企业创造的价值要高于其他企业,即本企业的经济资源配置较优,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反之,利润小于零,说明本企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可见,利润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它指引人们把有限的经济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利润也是理性经济人决策的基础,对企业利润进行质量分析意义重大。

(二)利润质量的内涵

对于质量的含义,很多专家学者有过论述。随着ISO9000标准在企业的广泛应用,ISO9000关于质量的定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IBO9000中。“质量”被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在这个定义中,所谓的“固有特性”,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如产品的适用性、可信性、经济性、美观性和安全性等等。它是指与“赋予的特性”相对应的。

所谓的“满足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符合给定的标准要求,如产品的规格、尺寸、误差等,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二是指满足顾客期望,如产品的满意度,服务的态度,通常是定性化要求。

依据上述理解,利润的质量是指利润信息的固有特性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程度。这种满足程度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利润概念本身的判断标准,即利润信息本身固有的特性;二是信息使用者对利润信息的期望。

通常说来,利润质量较高的含义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

二、利润质量评价的一般原则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企业利润信息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有必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利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利润质量的衡量标准应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可以说,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的利润质量评价。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是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它直接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进行和会计目标在会计工作中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主要通过信息使用者的反映体现出来。因此,在设计指标时,应当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二)客观性原则

影响利润质量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如坏账损失),又有内部因素(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如市场景气状况),又有微观个体的因素(如产品的生产成本);等待。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客观地、公允地反映利润质量的真实情况,使得评估结果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有使用价值。

(三)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润质量评价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满足层次性、全面性的要求,要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分析、评价会计工作,不能遗漏关于会计工作的任何重要方面的情况,使得评价活动更具体、更完整、更有实用价值。

然而,过于全面的、面面俱到的指标评价体系不仅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便,还会使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评价。因此,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应遵循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利润质量评价指

(一)利润的真实性是利润质量评价的基础

企业利润的核算必须以客观的、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进行,在核算中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利润的真实性是信息有用性的前提,因此,利润质量评价应以利润真实性分析为基础。利润的真实性取决于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由于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的查证需要依据许多详细的原始凭证,外界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得此类资料,因此,只能从报表反映的数据中进行粗略分析。能够大致反映利润真实性的指标主要有:收益现金比率、销售收现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投资收益现金回报率、现金营运指数。

(二)利润的稳定性是利润质量的内在要求

利润稳定性是指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利润水平变动的波幅及趋势。它表明企业利润水平变动的基本势态,最终表现的是关于企业盈利水平或利润总额的稳定性。利润稳定性取决于公司业务结构、商品结构、服务质量等方面稳定性,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指随着时间的延续或者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利润总水平总是围绕某一数值上下波动,而且波动的幅度极小。这种稳定的利润,在理论上表现为一种常数稳定性,数额基本没有变动。

二是在企业实际财务运作中,由于企业经营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保持必要成长性来实现企业扩大再生产,因而,以这一常数作为企业目标利润的下限基础、螺旋式上升被认为是利润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三是指获取利润的持续性,持续性也是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体现,利润的持续性越强,其质量就越高。利润持续性主要表现在利润的时效性结构上。利润时效性反映不同利润持续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营业利润、经营性利润所占的比重。

公司管理当局可以通过造假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报告较高的收益,但却很难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较高的收益水平,也很难在经营活动中产生较大的现金净流入量。因此,在评价利润质量时,必须考察利润的发生或增长是否具有稳定性。能够大致反映利润稳定性的指标主要有: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利润波动率、营业利润比重、经营性利润比重。

篇(3)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10403

0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炫眼的成就,而中国从一个不发达的国家发展到今天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速度惊人,成绩有目共睹。但冷静客观地分析,中国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收入分配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尽管国家从许多方面着手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但成效并没有完全达到人们群众对公平分配的要求与期望。笔者认为,收入分配改革成效显著的关键在于理顺初次分配关系,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分配。而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分配的有效分配是企业实行劳资利润分享。

1威茨曼的分享经济理论述评

国外分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当属美国经济学家马丁?L?威茨曼的观点主张。威茨曼的分享经济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企业工资制度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雇员的固定工资制,雇员的报酬与企业或公司的经营状况无关,无论企业或公司的经营状况是好是坏,其工资固定不变,呈现刚性特征,而这种刚性工资制必然导致企业员工缺乏生产积极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漠不关心;二是刚性工资制在经济不景气时必然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因为在市场经济不景气时,随着社会总需求的不断萎缩,由于工资的刚性,厂商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一方面通过降低产品价格,另一方面通过裁减工作岗位,解雇大批员工来降低产量,这样势必导致大量工人失业,这样一来,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加深社会总需求的不足,使经济状况继续恶化,结果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滞胀。根据威茨曼的观点,要消除“滞胀”,必须改变现有的工资制度,即用分享经济制度取代固定或刚性工资制度。所谓分享制经济,就是“工人的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营的指数(譬如厂商的收入或利润)相联系”的经济制度,即工人的收入与企业利润直接挂钩的利润分享制。

后来西方不少国家根据威茨曼教授的建议,鼓励支持企业实行利润分享制。实践证明,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就业压力和“滞胀”,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什么企业利润分享具有这种效应?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企业劳资利润分享具有帕累托改进效率,能够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2企业劳资利润分享的帕累托改进效率分析

假设有M与N两人,M拥有货币资本,可以开办企业,也可以把资本贷给别人,N拥有人力资本,可以贷款办企业,也可以进企业当员工。为便于分析,假定有两种企业形式,承租制与支薪制。承租制就是指M借钱给N,M只收取租金(利息),N拥有企业产权(相当于工人办企业)并承担企业失败的风险。支薪制是指M聘N,N只领取薪金,而M拥有企业产权(相当于传统的企业)并承担企业失败的风险。给出静态非合作策略式博弈如图1所示(支付组合中的前一个值表示N的支付)。

图1承租制与支薪制的策略式博弈

图1中,显然(10,6)和(4,8)都是纳什均衡点,如果允许谈判等,有可能形成合作博弈,从而改善局中人的境况。

将图1的博弈模型用平面坐标图表示出来,将各个组合用直线连接起来得到以(4,8)、(10,6)和原点O为顶点的三角形OEF区域,这个三角形区域是不带辅助支付的谈判博弈的可行区域(见图2)。为了能够产生具有帕累托改进的均衡解,必须引进辅助支付。假定风险偏好中性,且交易费用为零,企业人力资本者负效用为零。

图2风险偏好对称博弈模型

如果引进辅助支付,把合作收益增量在M和N之间进行再分配,使双方的支付都有所增加,那么双方就可以达到一个帕累托改进效果。显然,从E点到F点,收益增量为4个单位。当把全部的收益增量都给M时,谈判的结果是(4,12),当N拥有全部增量时,结果为(14,6)。于是(4,8)、(4,12)和(14,6)三个顶点构成三角形EGH。这个三角形区域就是辅助支付谈判博弈的可行区域。线段GH是M与N的谈判集,下面求出这个谈判解。

设x和y分别表示N和M在辅助支付后所得到的总支付,则线段GH(谈判集)可以用方程y=f(x)=a+bx来描述。将G与H的坐标值代入方程可得:

12=a+4b

6=a+14b

解得:y=14.4-0.6x

把y=14.4-0.6x代入(y-y0)(x-x0)中,其中(x0,y0)=(4,8),可得:

(令L=)(y-y0)(x-x0)=-0.6x2+8.8x-25.6

L对x求导,可得:x=22/3

则y=10

最优谈判均衡解为:(x,y)=(22/3,10)

把谈判均衡解与点(4,8)(支薪制)相比,无论是个人收益还是总收益都提高了,即实现了帕累托效率改进。

3员工持股――企业劳资利润分享的实证检验

为了验证企业劳资利润分享的员工激励效应,我们对企业劳资利润分享的主要形式――员工持股进行激励效应实证检验。

3.1数据来源、变量说明、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样本、2001~2003年为研究窗口,数据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巨潮资讯网、国泰君安数据库和中国证券报。根据研究的目的,在样本的选择上采取了一些筛选标准,将不合适的样本剔除:①1998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公司;②只采用A股数据;③剔除亏损、ST、PT、金融保险公司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④在研究窗口期间因信息披露等问题被证监会处罚过的公司。经过筛选,最后得到192家样本公司。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即反映公司绩效的指标。国内外衡量公司绩效一般采用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收益、托宾Q值等。这里所采用的是净资产收益率。采用总资产收益率没有考虑负债,而每股净收益与托宾Q值则没有考虑我国股市存在较强的非有效性。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可能要考虑到做假账的问题,但我们认为,目前做假账不是普遍现象,不具有系统性,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不会产生方向上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

(2)解释变量。

根据研究的目的,解释变量采用公司内部员工持股比例。因为我国的职工持股是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而发展起来的,2005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后,职工所持股份在上市后企业就很少披露,要找比较完整的最新数据较困难,因此这里采用2001~2003年的公司年报数据。

(3)控制变量。

由于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较多,根据前面的分析内容和研究目的,只采用以下控制变量:D1、D2,时间虚拟变量。变量定义具体见表1。

表1变量定义

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定义

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净资产

员工持股比例ZGR内部职工持股数/企业总股数

虚拟变量D12001年时间虚拟变量

虚拟变量D22002年时间虚拟变

根据研究目的和已有文献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假设:

H0:员工持股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据此,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ROE=β0+β1*ZGR+β2*D1+β3*D2+ε

其中,ε为误差项,其余各变量如上所述。使用的软件为stata10.0。

3.2研究结果分析

表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ROE7.7740134.387501323.74

ZGR0.33207891.8932990.00118.26

D1 0.34868420.478129201

D2 0.36842110.48397101

表3模型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ROE)

F(3,148)=87.78Prob>F=0.027900

R-squared=0.6402Adj R-squared=0.6329

变量系数估计值t值p(>|t|)值

ZGR0.3530876***3.770.0307

D16.326045***12.550.0216

D25.34435***10.800.0309

CONSTANT2.686931**6.880.0618

注:***表示显著水平为5%,**表示显著水平为10%。

由表2可知,员工持股比例均值约为0.3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员工持股比例非常低,这种情况可能表明我国员工持股对员工的激励强度不足。

经过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内生性与系列自相关检验与处理后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篇(4)

一方面,营业收益的划分与企业目标相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以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为目标,营业收益被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即意味着企业要在其主营业务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此时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也是显著的。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就不应该受主营业务、其他业务框架的约束,这要求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样化经营。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外在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我国已经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异所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巨变,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目标,从而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再进行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的划分,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显然不符合时展需要。另一方面,营业利润构成项目设计不清晰。根据前述,营业收益的划分既然与现实不符,那么在计划经济时代营业利润就被人为地设计为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两个层次这样的构成项目设计,也显得不尽合理,而且就营业利润构成本身而言,其设计也存在欠妥之处。一方面,我们都知道“营业利润-其他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而另一方面根据现行利润表,“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三项期间费用=营业利润”,从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三项期间费用该处于何种境地。按照我国利润表最基本的设计思路“收入-费用=利润”,营业利润即为营业收入与其相配比的营业成本费用总额之差,从而这三项期间费用也必然计入相关的营业成本费用总额。换言之,按现行利润表,此三项费用也应属于主营业务、其他业务的成本费用,在计算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时就应该将其分别扣除。而现行利润表营业利润构成项目设计并非如此。

二、费用分类过于概括与归类不合理并存

我国现行利润表营业利润中的费用按功能,被严格分为销售成本及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我国制定会计制度或准则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可能不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而是有点迁就实务。这固然与我国会计人员素质有关,因为费用这样计算非常简易,但不利于进行分析,究其原因是这种按功能分类太笼统,如管理费用。虽然我国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但其包括的子项目非常多,从公司经费、工会经费,到失业保险金、聘请中介机构费用及相关税费等等,包容面过广。在具体分析时,或许我们知道本期管理费用过高,但究竟高在何处,很难知晓。采用按功能对费用进行归类,不仅存在分类笼统,不利于分析缺点,而且不利于相关信息的预测。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就认为:“把费用归类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销售成本’,对企业内部分析,诸如确定各职能部门责任之类,也许是有用的,但就对外陈报的目的来说,却不起什么特殊作用。财务报表的阅读者不能利用这种归类来更好的进行预测,也不能以之评价不同职能部门的贡献额。”更关键的是,按功能对费用进行归类本身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的第82段所指出的那样:“将费用归类至各种功能可能具有随意性和涉及相当多的判断。”而要减少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对信息的歪曲,就需要尽量减少经营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主观判断的成分,也即减少可能的盈余管理的机会。

三、保护商业秘密与信息明晰化要求都不够到位

其一,现行利润表单设“主营业务成本”项目也有欠妥之处。尽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发展,不得不扩大其经营范围,但许多企业实行单元经营仍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实行单元经营企业而言,从商业角度来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营业务成本实际是企业本身的经营秘密。由于配比原则,所以通过对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及市场的分析不难计量出企业大致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这从某一方面就为同类企业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设想一下,企业若掌握了某品种单一的同行业企业这方面信息,便意味着它可能已经拥有了市场中的主动权和优势。以彩电行业为例,通过对其他企业利润表的分析及与本企业的比较,一旦发现其单位成本明显小于同行业水平,企业完全可能会采用降价的策略来提升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扩大销量等。其二,信息使用者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意识日益增强,对信息的要求也日益增多。他们对成本费用的信息可能不仅要真实,还要具体、明晰。但现在成本费用信息按功能进行披露,很难做到具体、明晰。显然这两方面我们都没有解决到位,从而造成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企业需要保护其商业秘密;另一方面,信息需求者需要明晰的相关信息。

四、关于营业利润信息陈述的建议

篇(5)

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提出的“社会分红”理论认为,在一定地域内,政府从投入国有企业或社会化企业的资本和土地中获得利润后,应将一部分作为“社会分红”分给全体公民,以体现企业或资源的全民所有性质。①尤其在我国,随着私有化的推进,当今中国社会已分化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其中劳动者又分化为发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个子阶层。整个劳动者阶级在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90%左右(发展型10%、温饱型70%、贫困型10%),中产阶级占7%左右,国家管理人占2.1%,资本家占0.3%以内。②对贫困型、温饱型劳动者而言,他们尤其需要国有企业向他们分红,享受股东的待遇和权利,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的。贫困型、温饱型劳动者连基本的生存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其生理、安全的低层次基本需求尚未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他们如何和谐的生活?社会如何和谐?在这种情况下讲和谐社会有何意义?

据报道,2006年国有企业利润超过9600亿元人民币,③2007年国有企业利润超过16200亿元人民币。④国有企业负责人和员工普遍都享受了一般劳动者不可企及的高工资、高福利待遇,并且国有企业的利润之所以在近几年大幅度的持续增长,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各种形式的垄断行业,对诸多国有资源和经济要素享有垄断经营的权利,单方面决定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一名国资委官员曾坦言:“这个4500亿(央企2004年利润)是怎么来的?大概其中40%的利润靠涨价。”⑤而涨价的部分,最终都被全体国民承担。这对在非国有企业工作的人员是极不公正的。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员工因控制、掌握了国有资产而获得高工资、高福利,而其他国民则一无所获,这显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因此,国有企业必须也应当向全体国民股东直接分红。考虑到货币使用的边际效应,对资本家阶级来说,如黄光裕、张茜等人,每年分给他(她)500元钱,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对贫困山区的农民、城市下岗工人等人来说,500元钱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能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直接分红应当向温饱型、贫困型劳动者倾斜,想必其他强势阶层的人对这区区几百元钱应该不会太在意吧。本人以为发展型劳动者阶层以上的人员均应自动放弃分红,以使国家有一点“家”的味道而和谐一点。

二、将国有企业净利润部分直接用于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支出。

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一般都要求将国有企业的红利转给财政部门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国有企业应当向全体国民分红,这种分红一是直接分给国民股东;二是将其转交给财政,直接用于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国有企业净利润,不应与其他财政收入混在一起用于财政支出,应当专款专用。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人民币。⑥有专家提出,用国有企业的净利润弥补这一缺口,从长远考虑,也可逐渐将所有的企业国有资本划转给社保基金持有,由社保基金行使国有资本的股东职责,并以此建立全国统一的覆盖包括农村居民的全国性基础养老金保障制度。⑦国有企业净利润用于社会的养老保险,在数额上有保障,且十分的公正。

三、国企分红,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且有利于国企的发展。

篇(6)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夹缝当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要让企业从众多竞争对手当中脱颖而出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话,还需要企业能够提高对市场环境的应对能力,在自主运营和发展当中全面落实成本管理,并将成本管理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成本管理的实际过程当中要加强对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了解,整合具体的成本管理需求和竞争需要来恰当有效的提出成本管理的策略。

1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1.1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成本指标有着极强的综合性特征,能够在很大程度体现出企业生产管理的成效,同时也能够从中发现企业长期发展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成本管理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系统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而成本管理的计划以及各项措施的执行是否可以得到严格控制和通过考核,都将会对企业的管理运营产生影响。企业通过优化和创新自身的成本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在运营管理环节出现的疏漏和问题,进而对企业的管理流程和策略进行优化改进,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构建提供坚实保障。

1.2提高企业利润水平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当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管理要素,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标志企业管理整体效果。在当今的激烈社会竞争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品价格的制定会与市场竞争和市场规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很大层面上说产品或者是服务的价格是稳定的,那么企业要想获得较高的利润,必须从成本管理出发,在维持良好正常运营发展状态的前提之下来减少成本,控制好整个生产流程当中的成本管理要素,有效控制各项成本指标,并且全面贯彻落实成本领先战略,通过优化成本管理的方式来提高利润率,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护好企业的市场份额,让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保持和强化。

1.3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生存以及壮大的保障以及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能够有优于其他对手的优势,并且能够将这样的竞争优势进行长久的保持,提高对市场竞争环境的适应力,谋求企业的改革和更大的发展。成本控制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当前企业也在全面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可以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成本是企业竞争水平得以提高的捷径,更是当前企业需要积极探究的一项工作策略。企业要想进一步的提高竞争优势,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系统全面的成本管理计划,牢牢把控成本的各项指标,并且能够抓住市场发展的巨大机遇,调整营销战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成本管理手段。

2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企业利润的策略

2.1有效树立成本管理意识

从整体上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以及落实的时间较短,虽然目前企业正在积极优化各项管理策略,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能够清楚看到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意识淡薄的问题。不少企业会单一的把关注点放在开发产品和市场方面,进而忽视掉内部管理的把控,而这种对成本管理工作的忽视也会导致企业内控和管理工作遇到难题。一旦在市场和产品开发上出现困难,企业会被动的展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力求用压缩成本的方法来获得收益和利润。因此,企业需要从观念更新和成本管理意识的确立方面着手寻找突破口,真正为成本管理效果的提升创造条件。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成本管理和企业命运息息相关,需要不断细化成本管理的环节和程序,提高各个环节的管理质量,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正确的认知必要成本投入,高成本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被动管理的模式,为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2.2优化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企业成本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作为根本支持与保障,这也是当前成本管理工作实施的重点。目前而言,不少企业难以准确合理的定位成本管理工作,在职责划分过程中往往会将成本管理纳入到财会或者是人力部门的工作范畴而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制度建设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笔带过。错误的成本管理定位体现出企业没有将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忽视各工作之间协调关系。为了解决这一现状,企业需要对成本管理进行明确的定位,真正把成本管理纳入到单独工作职能和范畴当中,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和配备专门的成本管理工作人员来负责处理成本管理各个流程和环节的工作内容,做好各个环节的把控,同时必须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在制度当中明确指出相关的成本管理指标,并推动成本管理制度的全面贯彻和落实,最终构建起系统完善的制度系统,为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创造良好的法制建设条件。

2.3积极构建管理信息系统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计算机的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互联网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是获得了飞速的进展,网络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领域的整合程度也在逐步增强,这不仅仅为企业管理效率提高提供了保障,还增强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的实施当中也要重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充分发掘信息系统的效率优势,确保企业的成本管理成效,实现效益和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涉及采购、生产、销售等与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紧密相关的细节和活动,那么在实际管理工作的落实当中会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单一运用传统的管理策略,会降低成本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而在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构建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纸化的办公和管理,这样在相关信息的保存上也会更加的安全细致。与此同时,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项目设计和算法,能够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灵活准确的完成数据处理,并做好信息的传递交互,可以降低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概率,让成本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一个系统。

2.4实施以人为本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环,要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切实保障好企业利润,必须要在管理当中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并将其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第一,引导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成本意识和成本节约理念,使得广大员工能够主动参与到成本管控当中,并为工作成效提高做出积极贡献。企业必须要让广大员工了解到成本管理与自身权益和企业密不可分的关系,采用恰当的引导方法来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挖掘成本管控的内在潜能。第二,提升劳动力的管理水平,有效节省人工成本支出。这一策略并不是指的是要通过减少员工报酬的方式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而是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来提高产量和控制不合理人工支出等方式,间接的节省人工成本。第三,提高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晋升发展环境,通过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来助力于成本管理工作的发展,使得他们在真正的工作处理当中,做到安全节约生产。第四,积极构建激励和考核制度,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为成本管理工作注入活力。

3结语

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利润水平以及竞争优势,是当前企业改革当中的重要管理环节,能够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推动力。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当中必须要结合实际和内外部的环境变化,有效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构建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并实施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从而提高成本管理的效果,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者:薛霞 单位:淄博市张店区科技局

参考文献

[1]董玉芬.现在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5,(11):25-27.

篇(7)

其中营业利润,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加上其他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加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后的金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

由于小企业短期投资按实际成本计量,不仅短期投资不再计提跌价准备,其他资产也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以,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小企业营业利润没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小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等。小企业的营业外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常损失等。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小企业应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应缴纳给税务机关的所得税金额,确认所得税费用。

小企业应当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按照税法规定进行适当纳税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金额。

小企业一般应当按月计算利润总额,按月计算利润总额有困难的,可以按季或者按年计算利润总额。

二、利润形成的核算

(一)账户设置

1、“本年利润”账户。(1)用途:核算小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2)性质:所有者权益类账户。(3)结构: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利润时,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科目的余额,转入数额;借方登记期末结转利润时,将“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科目的余额,转入数额;该账户如为贷方余额为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借方余额为当期发生的净亏损。

年度终了,应当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为净亏损,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2、营业外收入。(1)用途:核算小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收益、政府补助收入、捐赠收益等。(2)性质:收入类账户。(3)结构:贷方登记增加数额,借方登记期(月)末,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3、营业外支出。(1)用途:核算小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等。(2)性质:费用类账户。(3)结构: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期末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数额,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4、“所得税费用”账户。(1)用途:核算小企业根据税法规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2)性质:费用类账户。(3)结构:借方登记小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发生数额,贷方登记期末年度终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数额,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二)核算举例

【例1】某甲小企业本期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销售产品一批,价款200000元,增值税34000元,收支票一张存银行,产品成本5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23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

结转成本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50000

贷:库存商品50000

2、销售材料一批,价款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收支票一张存银行,产品成本8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117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100000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结转成本时:

借:其他业务支出80000

贷:原材料80000

3、本期计算并结转城市维护建设税4000元,教育费附加400元。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400

贷:应缴税费――应缴城市维护建设税4000

――应缴教育费附加400

4、本期支付广告费5600元,收存款利息5000元。

借:销售费用5600

贷:银行存款5600

借:银行存款5000

贷:财务费用5000

5、本期发生行政管理部门折旧费5000元,行政管理人员职工薪酬20000元,用现金支付其他办公费10000元。

借:管理费用35000

贷:累计折旧5000

应付职工薪酬20000

库存现金10000

6、收回短期公司债本金100000元,利息10000元,存银行。

借:银行存款110000

贷:短期投资100000

投资收益10000

7、按25%计算结转所得税35000元:

借:所得税费用35000

贷:应缴税费――应交所得税

35000

8、期末,将上述损益类账户结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借:主业业务收入200000

其他业务收入100000

投资收益10000

财务费用5000

贷:本年利润315000

借:本年利润21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50000

其他业务成支出80000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400

销售费用5600

管理费用35000

所得税费用35000

三、利润分配

小企业以当年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等后剩余的税后利润,可用于向投资者进行分配。当然,进行分红前,按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要按10%的税后利润计提法定盈余公积,当法定盈余公积已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计提。对于非公司制企业也可以按超过10%的税后利润计提法定盈余公积。

(一)“利润分配”账户

1、用途:核算小企业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和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余额。

2、明细科目:按“应付利润”、“未分配利润”等进行明细核算。

3、性质: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4、结构:借方登记据相关规定,经投资者决议,小企业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年度终了,小企业应当将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自“本年利润”科目转入本科目的数额;如为净亏损的,做相反的会计处理。同时,将“利润分配”科目所属明细科目(应付利润)的余额转入本科目明细科目(未分配利润)。结转后,本科目除“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外,其他明细科目应无余额。

年末余额,反映小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

(二)核算举例

【例2】某甲小企业本期实现净利润105000元。将本期净利润结转至“利润分配”账户,并按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分红80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1、结转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105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5000

2、计提法定盈余公积并分红:

借:利润分配――计提法定盈余公积

10500

――应付利润80000

贷:盈余公积10500

应付利润80000

3、结转利润分配各明细账户: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0500

贷:利润分配――计提法定盈余公积10500

篇(8)

利润表,是指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利润表是小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利润表内涵,企业会计准则也作了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六条将其定义为:“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可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定义相同。

从利润表的定义,可以看出利润表具有如下特征:

(1)利润表是反映某一特定会计期间而不是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报表,它提供的是时期指标,而不是时点指标。因此,利润表的数据来源是从会计科目发生额进行搜集,通过会计科目在某一会计期间发生额的归集,用以填制利润表相关项目。

(2)利润表的理论依据是“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因此,利润表中,小企业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通过收入、费用和利润及其相互的关系来反映。

(3)利润表是月报表,是季报表,也是年报表。也就是说,按年度编制的利润表,反映的是小企业每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整个会计年度这一会计期间累计实现的经营成果;按月份编制的利润表,反映的是小企业在每个月月初第一天起至月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实现的经营成果,有时也包括小企业从当年1月1日起至报告月份月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累计实现的经营成果;按季度编制利润表时,反映的是小企业在每个季度第一天起至本季度末最后一天止这一会计期间实现的经营成果。

2.利润表的作用

(1)通过利润表,可以反映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的金额和构成情况,帮助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全面了解小企业实现收入情况、发生费用情况以及经营成果。

(2)通过利润表,可以计算生成净利润增长率,反映小企业获利能力的增长情况和未来长期的盈利能力趋势。同时,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各栏目数额,可以计算生成小企业销售利润率,反映其获利能力;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各栏目数额,可以计算生成小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其投入产出的情况。

(3)通过利润表,可以利用利润表数据与其他报表或有关资料,生成反映小企业投资回报等有关情况的指标。例如,通过小企业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计算小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其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

二、利润表的格式

利润表的格式分为单步式利润表和多步式利润表。

单步式利润表,是指将当期所有的收入列在一起,然后将所有的费用列在一起,两者相减得出当期净利润的报表。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利润表采用了多步式利润表,即通过对当期的收入和费用项目加以归类,按利润形成的主要环节列示一些中间性利润指标,分步计算当期净利润,目的是为了便于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理解小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同来源和盈利能力。

根据相关性原则,我国小企业的利润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1)营业收入;(2)营业成本;(3)营业税金及附加;(4)销售费用;(5)管理费用;(6)财务费用;(7)所得税费用;(8)净利润。其中,(2)至(6)项信息内容属于小企业广义的费用。它们是利润表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利润表中,费用分类标准不同,因分类产生利润表的格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费用有两种分类标准:一是费用按照功能分类,即按照费用在小企业所发挥的经济功能进行分类列报,分为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就是按照经济功能所进行的分类;二是费用按照性质分类,即按照费用在小企业所反映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列报,分为材料费、人工费、折旧费、融资费等。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纳经济功能分类法分类,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便于分析各类费用的作用。小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划分为生产、销售、管理、融资等活动,不同活动的费用所发挥的功能各不一样。因此,按照费用功能法将其分开列报,有助于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了解费用发生的活动领域,分析各类费用的作用;二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相一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范的利润表中的费用也是这样分类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十六条规定:“费用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第二十七条规定:“利润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1)营业收入;(2)营业成本;(3)营业税金;(4)管理费用;(5)销售费用;(6)财务费用;(7)投资收益;(8)公允价值变动损益;(9)资产减值损失;(10)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11)所得税费用;(12)净利润” 。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利润表的组成项目上根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简化和调整,但是在利润表的定义和费用的分类标准上与企业会计准则相一致;三是经济功能分类法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相衔接,便于小企业进行纳税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四是经济功能分类法符合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按费用功能报告利润的会计惯例和会计人员的职业习惯。

三、利润表的编制

总括地讲,利润表中“金额”栏目一般设有“本年累计金额”和“本月金额”两栏,其填列方法如下:

1.利润表中的“本年累计金额”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月末、季末、年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额。

2.利润表中的“本月金额”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额。不编制月度利润表的小企业,在编制季度利润表时,应将“本月金额”栏改为“本季度金额”栏,反映各项目的本季度实际发生额。小企业编制年度利润表时,应将“本月金额”栏改为“上年金额”栏,填列上年全年实际发生额。如果上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本年度利润表不一致,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报表的“上年金额”栏。

小企业可以分如下三个步骤编制利润表:

第一步,以营业收入为基础,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加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计算出营业利润。

其中,“营业收入”栏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合计填列。

“营业成本”项目,反映小企业所销售商品的成本和所提供劳务的成本。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合计填列。

“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反映小企业开展日常生产活动应负担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销售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本项目应根据“销售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管理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其他费用。本项目应根据“管理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财务费用”项目,应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填列;“投资收益”项目,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填列;如为投资损失,以“—”号填列。不再赘述。

最后,“营业利润”项目,根据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加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填列。如为亏损,以“—”号填列。

第二步,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

其中,“营业外收入”项目具体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汇兑收益、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违约金收益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小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金额。包括: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坏账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损失,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捐赠支出,赞助支出等。本项目应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利润总额”项目,根据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填列。如为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第三步,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费用,计算出净利润(或净亏损)。

利润表通常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列示。

篇(9)

利润操纵行为一般是指企业为了某种目的,运用各种手段人为调节企业实现利润的行为。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证券市场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证券市场机构也在不断成熟。伴随着企业经济管理者发展需要以及上市公司条件的限制,企业的经济管理者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为了取得更好的经营业绩,或者为了创造企业对外的一个良好形象,利润操纵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企业操纵利润行为原因

1.为了上市

处于现阶段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上市指标的取得是很严格的,甚至可以将其称之为一种稀缺资源。无论哪个成功注册的上市公司资源都是价值连城,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润或使得大股东利益增多,甚至进行夸大、编造虚假的盈利项目。那么这些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有以下几种动机:

首先是为了获得股票发行资格。根据我们国家颁布的《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企业必须最近连续三年盈利,并且这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在行业中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进而获得股票发行资格。很显然,在这里一些业绩达不到要求的企业,或者最近连续三年不都是盈利的企业应该如何做呢? 他们就不得不进行人为的利润操作以便能够获得上市的资格。

其次是为了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上市公司如果想通过发行股票募集更多的资金,受到股票的最初上市价格和所配送股票价格条件的制约。因此一些企业就违规操作以促使提高每股股票收益的发行价和配股价,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是每股股票的收益提高只能通过增加利润这种方法才能解决。

最后是为了避免上市公司股票被摘牌。按照我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企业的利润都是亏损,那么证监会将会暂停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并且限定一定的期限让企业将亏损进行消除,上市公司如果不能够在限定的期限内将亏损进行消除,那么上市公司的股票将被摘牌,并且终止上市公司在股票交易所的交易。那么一些上市公司为了保住自己的上市资格会怎么做呢?很显然,他们会进行人为地企业利润操纵。

2.为了给企业创造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知名度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资金无疑是一个占据着决定性的因素,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日常管理经营活动以及企业扩大再生产等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还直接影响着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能否占据对本企业发展有利的地位。但是,银行、证券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出于减少风险的考虑,大部分情况下是不愿意也不乐意贷款给亏损企业以及那些信誉不足的企业。然而现在市场上大部分企业又存在着资金短缺的这种情况,那么为了获得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城市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为了维护企业在经营中的信用问题,一些企业便进行人为提高利润。

3.为了企业经理的政绩

现在市场经济处于发展中,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经理的经营业绩考核标准,大部分都是以一定的企业财务指标为基础,在这中间利润指标往往是占据着最主要的财务指标。比如说企业今年的利润计划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是怎样的,销售利润率等这些都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企业经理的经营业绩考核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我们在这里就企业经理个人而言,它涉及到企业经理业绩的评定,也就是这个指标会影响到其提升、奖金福利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理为了获得更多的对自己有益的指标,就会进行人为的利润调节,以便获得对自己有益的指标。

4.为了减少企业税务的缴纳

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是我们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非常重要形式。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税务的缴纳,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在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纳税调整后,从而算出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再根据应纳税所得额乘以相应的税率而得出。

二、企业操纵利润行为方法

1.关联交易法

通过资金拆借,向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根据我国《税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间不得进行相互拆借资金行为,但是在现有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间相互拆借资金习以为常。企业间相互拆借资金的这种行为,作为上市公司来说不会也无法事先对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披露。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投资者以及作为企业的监管者都无法对其和理性与否得出正确的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企业利用拆借资金进行利润的调节。

通过转移费用方式调节利润。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对于费用问题还存在着这种现象:对于上市公司应该将费用问题与母公司有明确划分,但是一些上市公司的效益并不是很理想,甚至一些不能达到利润目标条件的,便通过其上层,即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利用上市公司的母公司这一便利条件调节企业的利润,将上市公司的一些费用转到母公司,如广告费用。

2.做虚假销售

有些企业并不是年年都能够达成利润指标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未能在年末的时候完成的利润目标,企业就进行人为地制造虚假销售,从而保证实现利润目标的假象。某些企业利用对开增值税发票方式进行虚假销售,某些企业利用虚增销售收入或者是进行三角交易进行虚假销售。这样的交易行为无论是商品还是劳务都可以通过三角交易达到完成虚增收入从而达到利润指标任务的目的。

3.有关账户挂账法

待处理财产损益挂账法。一般来说,当企业进行财产清查时,对于发现的盘盈和盘亏的财产,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报请有关部门的审批之后才能进行相应的财务上的账务处理。但是,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增加或是减少企业当期的利润,以及一些经营管理者为了使自己避免应有的处罚,就将在清查中盘盈或盘亏财产挂在企业财务账上而不做相应的处理。这种行为也从侧面上助长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作风。

应收账款挂账法。应收账款对于一个企业资产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会计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能否及时收回,对于企业经营业绩影响很大。一个企业,如果当他的应收账款超过了会计制度规定的收款期限时,那么这笔应收账款就得作为坏账进行处理。相应的企业应收账款减少,坏账准备工作的计提也受到了影响。企业如果进行提取坏账准备,那么这就会使得企业的利润呈现不良减少的状况。如果企业长时间地把应收账款挂账,对于资产方面来说可以虚增企业资产,同时还可以进行利润的操纵。

在建工程挂账法。按照《新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在建造资产时,如果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利息应当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在其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利息应当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在当下市场环境中,一些企业将已经达到可使用状态后的借款费用利息计入“在建工程”账户中。

参考文献:

篇(10)

利润分配是公司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公司的融资行为,公司的后续发展,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由于留存利润是公司内部融资的主要来源,而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直接决定了公司利润的留存状况,进而决定了公司的发挥后劲;另一方,公司的收益水平和利润分配方案决定着投资人的实际收益状况,如果公司的利润状况和股利分配政策不能使投资人满意,那么对公司价值的体现和公司的再融资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公司应当对其利润分配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利润的概念和意义

(一)利润是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由于成本费用包括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利润所包好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区别,如果成本不包括利息和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税前利润,如果成本包括了利息不包括所得税,则利润变现为利润总额,如果成本费用包括了所得税,则利润表现为净利润。

(二)利润的重要意义。1、利润是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2、利润是企业相关利益者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3、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

(三)利润分配的意义。利润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利润分配,国家财政能动员集中一部分利润,有国家有计划的进行分配使用,实现国家政治职能和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发展高新技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其次,通过利润分配,企业由此而形成了一部分自行安排使用的积累性资金,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力,有利于企业适应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福利。第三,通过利润分配,投资者能实现预期的收益。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程度,有利于增强企业继续融资的能力,有利于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

二、利润分配的项目

根据我过《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利润分配的项目如下:

(一)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是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的,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转赠公司资本金。盈余公积金氛围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根据《公司法》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应从当年税后可分配利润(税后利润扣除弥补亏损后的净利润)中按10%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当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继续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及其比例有股东大会根据需要决定。

(二)股利。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之后,将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以股东持有总股份(资本总额)为依据,按照股东大会决定来分配股利,每个股东一期持有的股份数取得相应的股利,分得股利与其持有的股份数成正比。公司原则处于稳定投资者信心和防止股价波动幅度过大,经股东大会决定,可用弥补亏损后的盈余公积金来支付股利,但支付股利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地狱注册资本的25%。

(三)未分配利润。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向投资者分配股利后的余额,就是为分配利润。公司保留一定量的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实行内部筹资的重要措施,其特点是筹资手续简便。

三、利润分配的顺序

公司向股东(投资者)分派股利(分配利润),根据《公司法》和《公司财务通则》的有关规定,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税后净利,一般按一下顺序进行分配。

1.弥补被查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违反税法规定的滞纳金和罚款。企业因违反法律法规而被没收的财物损失,因违反《税收征管条例》而被税务部门除以的滞纳金和罚款。只能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列支,不能在税前列支。

2.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企业以前的年度亏损,如果不能在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完,要用税后利润继续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弥补前,企业不能提取盈余公积金,通常也不影响投资者分配利润。

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企业的税后利润在扣除第一、二项支出后,可按其余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但积累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的目的在于保障企业的后续发挥能力。因此该项目资金提取后的用途主要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股本,此外,在特殊情况下法定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股利的分配。该特殊情况为:股利有限公司的股利政策上应从税后利润中分配,无盈利不得分配股利,但是如果企业当年无利润,或累计未分配利润不足以派发股利,公司为了维护企业的市场信誉或稳定股票价格,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也可以用盈余公积金派发股利,但最高限额不得超过股票面值的6%,而且派发完股利后的盈余公积金应不少于注册资本的25%。

4.支付优先股利。

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使企业为了平衡利润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提取了法定盈余公积金后,按照公司长成或股东大会决议提取的公积金,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在分派万优先股股利后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的提取比例有股东大会确定。

6.向股东(投资者)致富普通股股利(未分配利润)。投资者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收益,因此公司应当合理制定利润分配方案。如果公司当年无利润。一般不分配,但是前面第三项中提到的特殊情况例外。公司在进行了上述分配程序后的剩余利润为公司的为分配利润,可转入以后年度中进行分配。

四、有关企业利润分配的财务处理如下

(1)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时,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提取储备基金、提取企业发展基金”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科目。对于企业应当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借记“利润分配――应付优先股股利、应付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应付股利”科目。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分派股票股利的,应当于实际分派股票股利时,借记“利润分配――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2)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用利润归还的投资,应借记“利润分配――利润归还投资”科目,贷记“盈余公积――利润归还投资”科目;外商投资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则应借记“利润分配――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

(3)对于企业按规定允许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应当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归还借款的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根据企业按规定用税前利润归还的各种借款,借记“利润分配――归还借款的利润”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4)对于企业按照规定治理“三废”盈利净额、技术转让净收入以及国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利润等仍然可以单项留给企业的,则应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单项留用的利润”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按规定计算出单项留用的利润,借记“利润分配――单项留用的利润”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科目。

(5)对于按规定实行补充流动资本的国有工业企业,则应在“利润分配”科目下设置“补充流动资本”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计提用于补充流动资本的部分,借记“利润分配――补充流动资本”科目,贷记“盈余公积――补充流动资本”科目。当企业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则应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利润分配――其他转入”科目。

(6)企业在年度终了实施利润分配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后,应将“利润分配”科目下的各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借方,这样结转后,除“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外,“利润分配”科目的其他明细科目在年末应当无余额。

上一篇: 企业融资管理 下一篇: 质量管理年终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