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3: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

篇(1)

一、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其中,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中。

笔者特别珍惜具有思维培养成分的课程。比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信息的编程加工”,教材设计只有2至3课时,每年学业水平考试停留在记忆编程加工基本过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的水平上。全省高中学校多数只把这一节肤浅地一笔带过,或直接跳过不上。而笔者却愿意用6个课时甚至更多时间去上这部分能够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的内容。

贵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管理和学业水平考试饱受争议,体现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文化的最核心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被排除在学业水平考试选修模块之外,考试命题也多是需要记忆的知识,或者按照命题者指定的步骤操作,对思维成分的考查很少。

课程和考试的偏差,让以往热火朝天的信息学奥赛也基本偃旗息鼓,导致师生对信息技术教学也失去了兴趣,计算思维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退化严重。

笔者曾为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

观察下面(图1)用Flash制作小球移动的动画过程截图,整个动画时长是

A.25秒 B.12秒 C.2.1秒 D.2秒

测试结果显示,不仅绝大多数学生选错,甚至信息技术教师也只有1/10的人能选对正确答案D,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灵活应用图中“12.0fps(每秒12帧)”的已知条件,所以也就找不到“(25-1)/12”这么简单的计算方法。

很多信息技术课堂缺乏生气,特别是理论课,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好。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没有在思维层次上下足功夫,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呢?

二、构建理想研修平台,促进学员思维碰撞

工作室搭建了国际上流行的网络在线课程管理与研修平台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的在线教学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自由组织网络教学。能够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创建和管理网络课程,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平等地相互协作,并依据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

中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工具主要是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以便使学生真实地接触到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教师培训研修也是一样的道理。利用MOODLE的在线培训研修,强调教师的在线学习、互动交流与分享,从而实施主动的专业化发展。

目前,工作室在自己的MOODLE平台上为学员规划设计问题,准备能力测试题库、教学参考等数字化研修资源,让学员带着问题在线研修,集中跟岗培训结束后就可以进入注册登录,回到岗位即可跨时空交流讨论、完成每周研修任务。

为研修学员所出的测试题要富含计算思维成分。例如下面的题目。

如果一张图像大小为640×480像素,把它保存为Windows系统下16位色彩深度的bmp格式的文件,文件大小是 KB,计算式 。

学员们反映在教材与学业水平考试练习题中都没有见过这类题目,没想到图像教学里面还有计算题。

又如,笔者通过学员的汇报课发现,很多教师有效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控制不好教学时间,提问也总是那几个学生,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于是,笔者通过网络平台把这种现象提出来,让大家交流,发散式研讨解决办法,然后通过大家实践、反思、研发、修改,最后得到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管控工具――限时抽签程序,被学员们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课堂思考与操作的积极性。后来还被应用到其他学科和会议,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笔者充分利用教育部国培(2015)贵州高中信息技术在线研修项目线下指导专家及工作坊坊主的优势和资源,为所有学员申请了国培研修账号,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优质研修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上研修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降低了学员研修成本,提高了研修效率。此外,工作室通过在学校门户网站开辟名师工作室专栏,把每期活动简报对外公开宣传,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使每一位跟岗研修学员受到激励、鼓舞。

三、精心创设情境,启发举一反三

有学员反应,在外地陌生环境参加优质课比赛时,不能快速获得学生配合,因此赛课效果总是不理想。笔者在集中培训上说:“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但是‘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好课虽然因学科不同有诸多差别,但都有一个重要的共性――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笔者为学员举了一个“用自然朴实的导语快速与学生拉近距离”的例子。

上海一位语文教学专家来铜仁一中授课,课文是坡的《定风波》,讲课前他出示一张铜仁市导游图,然后说:“昨晚在铜仁宾馆宿舍里偶尔翻看“旅游指南”才知道坡也曾经路过铜仁……”

这种信手拈来的素材,加上亲切自然的话语,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后来一些学员在异地尝试用故事导入新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比计算机专业人员更大的成就,可见一个人的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兴趣、思维能力和执着的精神。

四、精选案例,将思维引向深入

清华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张学政教授说:“讲一千句真理不如讲一个案例!”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将学生从简单获取信息中得到的浅层兴趣,提升到发挥创新能力,并获得成功体验的更深层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不再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上上网、聊聊天,而是要发展对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意义的思维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并感受学习的快乐。

有一位教师在参加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时,教学“图形图像的格式”一课,提前十几分钟就讲完下课了(成绩自然最差)。笔者以这节课为例,请跟岗学员观看视频并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大家头脑风暴式研讨,找到了一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教学设计任务简单,师生交互问题单调乏味,思维的层次深度不够等。然后大家提出了改进的4个任务的教学设计。

[任务1]对“任务1”文件夹内的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填写表格,对比文件大小及清晰度。

尝试分类:以上 格式为一类, 格式为另一类,分类依据是 。

[任务2]利用Windows附件中“画图程序”或者Photoshop软件打开“任务2”中“101.bmp”图像,将该图像分别以gif等格式保存在“任务2”文件夹中,文件基本名不变,比较三种图像的大小及色彩丰富程度,填写表格,对比文件大小及色彩丰富程度。

思考:bmp、jpg、gif、wmf是四种常见的图像格式,一般在网页中常见的图像是jpg和gif格式,而很少见到bmp格式,为什么?(随机抽签提问)

[任务3]将“任务3”文件夹中所有图像类型的文件放置图像文件夹中,并将图像文件夹中的图像进行分类存放。(没有的文件夹请自己创建)

[任务4]思维拓展探究(根据学情判断可否深入)

(1)假如你用Windows附件中的“画图”软件打开一张色彩丰富的数码图像“梵净山1.bmp”,然后另存为“梵净山.gif”,发现“梵净山.gif”图像文件占用空间小了,但色彩质量变差了。然后你又用“画图”软件打开“梵净山.gif”图像文件,再另存为“梵净山2.bmp”,则 。为什么?(随机抽签提问)

A.梵净山2.bmp”与“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与占用空间都一样

B.梵净山2.bmp”比“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差,但占用空间也少

C.“梵净山2.bmp”比“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差,但占用空间可能一样

D.梵净山2.bmp”比“梵净山1.bmp”图像色彩质量好,但占用空间也少

(2)如果一张图像为640×480像素,把它保存为Windows系统下16位色彩深度的bmp格式的文件,文件大小是 KB?计算式 。

此后,学员在不同班级进行试教时,只是导演式地把这4个任务交给学生(主体),在层层推进中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教师讲得非常少,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计算思维和有损压缩技术,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效果非常好。

因此,教师要做好真正的引路人,就要深刻理解、挖掘教材的思维成分,为学生精心设计促进思维递进的任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五、聚焦课堂生成性问题,

用反思促进思维水平提升

《教师专业标准》别强调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新意、找到乐趣、找到灵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

笔者所在贵州省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的跟岗研修学员,每期集中研修一周时间,重点聚焦课堂教学实践,关注教育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同时,通过观课议课、专题讲座收集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紧抓关键性问题深入反思,促进学员专业成长。

例如,工作室做了微课制作技术培训后,有的教师就去尝试利用微课教学,获得成功后,大家讨论积极。于是,笔者趁热打铁,提出了以下问题。

目前,反转课堂,全国提的这么响亮,为什么?(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过吗?(没有);怎么实现?(不知道);我们面临什么问题?(时间少,每周一节课;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智能终端;学生有做不完的其他学科作业……)

那我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大家,去查查资料,深度思考一下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篇(2)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年新颁布的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继续组织高中学科教师认真学习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通过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教材。

重点突出对“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认识与理解。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互动研讨,对这两个指导性文件的学习与研究中。对“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操作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辩析,倡导大家认真比照新颁布的指导纲要》与旧版纲要的变化与发展、与高中新课标的异同。期望通过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达到提高认识,明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向之目的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状况势必将发生一些变化。为此继续开展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随着《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实施。解动态情况,明晰问题所在

总结已有经验,对我市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情况、课时保障情况、课堂教学与资源建设等状况进行调研。掌握这门课程的实际状况。寻找主要矛盾,分析影响与限制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理清理顺课程内部关系,把握学科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改善教研方式。

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备课、上课、测试与评价、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组织全体技术任科教师认真学习《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并通过交流讨论。促进教师对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认识,养成专业发展的良好意识。

以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2.引导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教学沙龙和教学观摩活动。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方法,具有实践特色的学生学习新方式,以及具有动态特色的过程评价新亮点。引导教师认真进行教材分析、开展教学创意或教学设计竞赛、推进案例与课例评析以及练习与试题编制的研究,切实提高对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强对新版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针对新版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衔接、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问题、不同年段信息技术学科适用教学方法的差异、义务教育阶段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等等。

积极推动技术学科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与应用,4.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建设、使用与评价策略的研究,帮助教师确立动态发展的课程观点,激发教师创新课程价值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实践能力。

四)重视教育科研。

新学期中,1.做好学科中心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行动研究》持续研究工作。本项课题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继续开展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的行动研究,并做好中期评估的准备工作,要认真开展相关资料的整理、搜集,中期研究成果的总结与等工作。

将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从文本引向实践,2.继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多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篇(3)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36-02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处于关键的转型期,这一时期需要先进理念的指导,需要核心理念的转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符合全面转型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经过了严格的论证,是符合我国高中生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直接决定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和未来走向,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相关。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的共识。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学生学习差异较大,需要构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指导,这是信息技术教育时代转型的必然。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顺应时展潮流,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教育逐步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新时代公民成为各国的目标。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问题解决,还包括信息交流和信息创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高中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高中生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交流和表达的技能,感受信息的魅力,提升信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包含内容广泛,涉及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通信和沟通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可能包含全部的信息技术内容,只需综合反映信息技术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即可,掌握这些技术和内容,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校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和条件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注重技术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基础技能的能力。信息环境的创设不仅包括硬件、软件设备的创设,还包括信息观念层面的创设,借助多方力量,引导高中生参与,使学生安全、负责的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意义重大。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善异,同时注重地区差异。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地区、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课程设置和科目教学中全面渗透这种思想。因此,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关注不同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异,考虑地区发展差异,兼顾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和不同个体的差异,在新课程标准中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鼓励各地区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鼓励和倡导个性化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选择和设计,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培养高精尖人才储备后续力量。

(四)强调问题解决,注重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注重和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是创新人才的关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结合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教会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同时注重教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和想象力,培养和锻炼创新能力,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有现实层面的实际意义。

(五)鼓励积极表达,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点的教学。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交流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头到尾都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合作,高中生的思想和操作能力已经逐步成熟,拥有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鼓励学生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人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资源共享,表达情感,更好地进行社会化。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育和思想观念,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朋友,平等的参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与学生共同学习。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有待提高。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高中普遍开设,国家也给予一定政策支持,但是学校、家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还有待提高。有的教师和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参与高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追求能考试过关,对考试结果的关注大大多于学习过程。当课时数不够时,甚至会挤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二)信息技术教师跟不上新课程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要求有较大提高,教师要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的基础上,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上。相关调查表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新课改实施的前提下,仍然在课堂教学中教授计算机的一般层次操作,还没有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

(三)学生的水平差异显著。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出台后,急需解决不同地区、不同班级、年级与不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差异问题,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不同内容的衔接成为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就有接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所针对的教育对象不是完全零基础的学生,教师需要熟悉和掌握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解决措施

(一)更新教师观念,树立正确的新课程理念。任何正确的行动都需要先进观念的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正确观念的指导。课程理念影响着从课程标准的研制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但是,课程理念是理想化的,理想化的构想需要在实践中落实,在实践中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课程理念如何才能内化为每个教师、每个管理者的内在认识,进而自觉地转化为实际的行为,这是教育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用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要针对特定目标、特定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上,要充分体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思维,突出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要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学生、教育信息主管部门以及家长都要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为更好地开展和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条件。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文化素养,还要有信息素养、研究创新素养等。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水平以符合时展需要。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培训、集体备课、讨论交流、定期调研等,注重信息资源共享,或进行信息技术自主研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三)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新课程标准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和建议,教师要参透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接受和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创造性地运用新技能和新方法,探索新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创造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课堂,在兼顾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和引导,分层次教学。同时,课堂上不仅要有基本操作层面的教学,还要有一定的技术内涵,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内容,在教授技术的同时,也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四)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转变了以往教书匠的形象,成为新时代的教育专家和教学研究者。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加强课程教材、资源、教学、评价研究,努力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开拓创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记载教学心得,及时总结提高。开展校内听课、校外观摩课的分析对比教学,学习优秀的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研究和实验,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和实验中提高。教师要加强自己科研素养的培养,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将研究成果教学体会归纳表达出来,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总之,新课程理念重在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对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的实施有深远影响,没有新理念的指导,整个信息技术课程就会失去方向。新课程理念应成为每个教师、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共识,作为课程改革的先导。我们对新课程理念要深入领会和了解,提高认识,并切实落实到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5)

篇(4)

为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笔者组织陇东学院500名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课摸底考试,主要内容为键盘操作、WindowsXP、Word2003、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等6个基本应用模块。摸底考试结果如下。

1)键盘:80%的学生对键盘不熟悉,找不到顿号、双引号、单引号、省略号,不会标点符号的全角、半角切换方法,不会使用快捷组合键;30%的学生不会计算机的安全关机方法。

2)XP:对复制粘贴,80%的学生只会一种方法,还有5%的学生不会复制粘贴;99%的学生从未使用过帮助信息;99.5%的学生不会使用控制面板;95%的学生对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的属性设置不熟悉。

3)Word:95.5%的学生首行缩进采用的是空格的办法,而不会用段落设置。

4)PPT:72%的学生不会插入新的幻灯片,85%的学生不会设置背景和选择设计模板,99%的学生不会修改设计模板。

5)Excel:98%的学生不会插入新的工作表,99%的学生不会设置打印区域。

6)Internet:有40%的学生没有自己的QQ号,78%的学生没有自己的邮箱。

而这些内容都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内容。为了弄清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笔者对从陇东学院8个班级抽取的40名新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结果为:1)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基本就是玩游戏,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做一些简单的Office练习;2)一般在初中开设0~3年信息技术课,在高中开设0~2年的信息技术课;3)在初中基本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信息技术课,高中部分学校有专任的信息技术教师;4)每周的课时量大多数都是一个课时,还有一些学校因停电不开机房或信息技术教师不到位等原因,经常以上自习或上其他课代替;5)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

由于升学的压力,甘肃省各中学不得不压缩信息技术课的课时,高中毕业生有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无人问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人监管。这些高中生接受大学教育时,大学层次的教育无法进行,大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标要求的内容上。长此以往,大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也得不到提升。因此,要建立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共同体,成员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 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共同体的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教师教育共同体是指由具有研究实力的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院校组建的,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水平提升的研究机构。共同体的人员构成是以高校或高中为主持单位,团队成员由30%的高校信息技术教师、30%的高中学科教师及教研员、各20%的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构成。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的基本任务应包括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1)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或教科书、考试大纲以及与实验相关的文件等,开发与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研究影响学科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建构符合甘肃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体现甘肃特点且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

2)每个共同体至少选择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与一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活动。以网络研究与指导平台为载体,以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理论为指导,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系统化设计,建立网上学习空间,构建开放性网络学习与指导环境。

3)每个共同体在一个周期内要系统指导不少于3所小学、3所初中、3所高中的18名以上的学科教师,采用网络研修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指导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使研究成果在学科教师所工作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得以推广应用,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同时要开放所建设的学习空间,供广大学科教师参与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学习与研讨,指导学习者在学习空间中进行学习,引领学科教师的发展。

3 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监管措施

共同体应工作的基本要求 共同体主持单位要提供办公场所、实验设备、研究资料等支持环境,确保团队活动的时间;要保障共同体开展活动的经费,使研究共同体各项经费支出合理、高效;制定研究计划、指导计划、研究与指导方案及相应的总结报告,形成工作过程材料;制定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的管理条例、共同体成员管理与考核办法,方便对团队成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反馈,确保共同体的正常运行。

共同体研究活动的基本原则 根据研究计划,围绕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设计研究主题,并能够促进学科教师新课程有效教学能力的发展。

针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内容,能重点突出,体现学科的特色,发挥教学研究共同体的优势,促进新课程有效教学经验的传播。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过程完整,充分利用网络研究与指导平台,开展高频度、深层次的在线研讨活动,形成丰富的成果。

空间建设的基本要点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科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实验及指导学科教师的空间,内容组织方式合理,结构层次清晰,对共同体开展教学研究实践与指导工作提供保障。

空间建设中形成丰富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资源,展示研究、指导、实验验证的过程及成果,资源具有示范性、扩展性、更新性,可供广大学科教师借鉴学习,运行流畅,易用、扩展性良好。

共同体运行应实现的基本效果

形成丰富的成果材料,反映共同体成员专业发展的成长轨迹,能说明学习前后教学行为、研究能力的变化。学科教师在参与指导学习后,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促进学科教师发展。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后,推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共同体要以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广泛借鉴国内外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研究推动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总结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形成适应甘肃省实际需求的成果,为提升全省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一、培养意识和习惯,掌握知识和技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还要在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管理与对各学科的辅助教学中,扮演着计划方案的制订者、工作的协调者、信息系统配置方案的规划者与执行者的角色。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要比其他学科教师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掌握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具备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以及各种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能力,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能力,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鉴别评价等能力,这些都应训练有素,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在教学之余,要及时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尤其是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从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设计者;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从传导型教师转化为引导型教师;从复制型教师转化为创造型教师;从专制型教师转化为交流型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要具有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培养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尝试将其应用于教学的意识,并将这种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转换成教学习惯。

二、注重学习交流,拓展知识视野,开展教学研究,提升专业层次

借鉴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学科,年青教师多,经验少,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听同行的课、多参加网络研修是必不可少的捷径之一。要积极参加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交流、培训和研讨活动,认真学习,总结经验,这样既有利于自我提高,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还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能更快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要观察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因为教师上课是门艺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有的教师幽默风趣,课堂氛围轻松快乐;有的教师激情澎湃,学生的情绪高涨。他们坚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方法,都在提醒我们需要学习和改进。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生活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从小处着手,积少成多,由小而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价值取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做教育教学研究的有心人。新课程要求教师自己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以发挥课程资源的整合效应。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同行之间的凝聚力;通过教学研究开发专业潜能,激发创造力;通过教学研究提升专业层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111―03

一 “技能”目标概念的界定

2003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衔接三维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这三维目标进一步得到升华。[1]”

其中,“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区分好二者的关系是把握好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笔者通过分析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中对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种目标的详细表述来解析二者的含义。

《标准》中对技能目标的要求是“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而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则是“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或“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等等;技术领域课程中另外一门课程《通用技术》是我国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形态上的历史突破,这种新的尝试同样给出我们明确的技能目标:“具有正确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术的基本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上则要求“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

综合以上课标关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陈述,笔者对此二维目标做了一下分析对比,得出如下结论:

技能目标侧重于某一学科中某种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完成“8+17=?”的计算过程、使用物理和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具体实验操作、使用Internet进行远程学习、或完成某一特定的体育动作……;而过程与方法则更侧重于通过参加特定的学习过程培养某方面的能力,相对于“技能”而言,这些能力更加宏观。比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完成任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笔者的这一结论与邵瑞珍[2]教授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对于技能的定义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把技能定义为‘在联系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当然,此定义中的“身体协调任务”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不在《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范围之内,我们考虑的主要是“完成智慧任务”的认知技能。

二 “技能”目标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1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模块的启示

《标准》中设有实施建议这一章节,其中的“教学建议”模块对任课教师具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比如,其中的第二条建议中专门以“任务驱动”为例说明了如何“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第三条建议“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3]又详细介绍了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仔细研读这些建议,我们会发现,每一条建议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如上面两条建议中提到的“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方法在课标中加以详尽的阐述,无疑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莫大的帮助。

2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指出:“技能都可以用程序性知识来解释”,那么在探究技能目标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从程序性知识这一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一书中,对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步骤[4]:

(1) 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

(2) 加强理解

第一,示范和讲解先结合。

第二,降低示范速度,防止信息负担过重。

(3) 进行有效的练习

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认知示范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笔者将在下面以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3 新型教学理念的支持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可并迅速普及开来,接踵而来的是各种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因此熟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探究三维目标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无不依赖于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

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5]。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如前面提到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经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 认知技能目标教学方法探讨

1 行为主义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统治着我国各式各类教学活动。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的“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

(1) 认知示范[6]

认知示范和模仿练习是行为主义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在一般的示范性教学中,教师会采取以下步骤:

先解释和示范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

一边指导学生做练习,一边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做练习时遇到困难,教师会把技能再教一遍;

当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该技能时,则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检查一下学生做作业的情况。

案例1: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用word制作网页

教师先解释和示范如下技能:

① 打开WORD,新建WED页,背景,标题、保存为WED类型;

② 插入表格、输入文字、插入图片……;

③ Web页预览;

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做练习时遇到困难,教师会把技能再教一遍。

学生进行强化练习。

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在教学中会出现以下问题:在教师示范性讲解过程中,会出现学生懒得听或者不喜欢听,自己忙于动手尝试,而实际动手做的时候又问题多多,并且多数问题都是老师已经讲过的,由此导致教师不得不重复示范性讲解,降低教学效率。

(2) 尝试挫折

这种教学方法是笔者在总结认知示范法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具体思路是:先让学生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来学习,再让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提升,二者是一个相比较的过程。比较的结果,就是学生意识到课堂上教师讲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偶尔的喋喋不休有所理解。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过程重视了,他们在教师示范性讲解的过程中获得到的真正有利于学习和操作的知识就更有针对性,学习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接受教师的示范性讲解,应使其明白讲解的必要性,因此具体实施过程可如下进行:

教师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问题的设置应做到必须依靠新授课程,否则学生可能会遇到挫折);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教师讲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复认知示范的操作步骤。

案例2: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用word制作网页

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几个同龄学生做的个人网页,引起其制作自己的网页的兴趣;

让学生尝试用已经学过的输入文本、插入图片等技能制作WORD文档,看其是否能呈现出网页的效果(在这一环节学生一定会遇到挫折);

教师给学生分析原因,使学生明确接下来将要讲授的内容会帮助他们实现用WORD设计自己的网页;

教师解释和示范制作网页的相关技能①、②、③、④;

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做练习时遇到困难,教师会把技能再教一遍。

学生进行强化练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案例1的内容分别以“认知示范”和“尝试挫折”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尝试错误法能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技能类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效果明显高于简单的“认知示范”。

2 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目前的主导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的多种教学方法均能有效地利用到技能教学中来,现以下面两则案例加以说明:

(1) 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由如下环节构成:

案例3: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穷举法与问题解决

创设情境:

百钱百鸡问题:我国古代数学家张丘建在《算经》中出了一道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鸡母,鸡雏各几何?”。

确定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此问题的算法,提示学生用“穷举法”来完成。

假设X,Y,Z分别为鸡翁、鸡母和鸡雏的只数,以题意可以得到联立方程组如下:

X+Y+Z=100 (1) 三种鸡的数量总数为100只;

5X+3Y+z/3=100 (2) 三种鸡价格的总和为100元;

三个未知数,只有二个方程式,所以X,Y,Z可能有多组解,因此,可用穷举法,X,Y,Z可能满足要求的组合,最后把符合上述两方程的X,Y,Z判断出来。假设X,Y的值已知,那么由方程(1)可求出Z的值来,而X,Y的值只可能在0-100的范围之内。所以可以用二重循环来组合它们,每个X和Y的组合都对应一个Z值,若X,Y,Z的值满足第二个方程式(2),则X,Y,Z满足要求。

自主学习: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提醒学生利用循环语句(while或for循环)的嵌套来实现算法。学生自己编写程序,上机调试、运行。

协作学习:

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交流、调试、修正,通过不同循环语句的应用,得出了几个不同的程序,加深了每个学生对穷举法解决问题的理解。

效果评价:

教师对用不同循环语句实现的程序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建议。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4:必修《信息技术基础》――Excel函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Excel函数Sum(求和)、Average(求均值)、Max(最大值)、Min(最小值)的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如果运算数据量比较少,那么学生感觉不到Excel函数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优势。因此,选用制作“毕业班考试成绩总表”这一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相关技能。教学过程可设计如下:

教师布置本课任务――制作“毕业班考试成绩总表”统计。并明确该表制作要求:统计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给出相关函数的使用说明;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排序、设置条件格式等操作技能;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

小组内部做明确分工,如学生A统计语文相关数据,学生B统计物理相关数据……最后将各科数据汇总。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互相寻问,或查阅相关资料,或直接请教教师。教师在此过程中做好引导。

各组学生代表依次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在每组展示完毕时,其他学生或教师都可以向小组代表询问。回答问题时,既可以是学生代表,也可以是小组同伴帮助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指明各种函数应用的注意事项,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必须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脉搏,技能目标教学方法的探究必须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理念相一致。笔者通过对部分技能类课程教学方法案例的分析,使课标理念清晰可见,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很强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7年秋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16期:

[2]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9-6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B/OL].

篇(7)

项目拉动式教学

杨振宁教授,是众所周知的创新教授。他为什么能成为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他说有幸获得了两种思维的培养,一种叫演绎思维,就是他在中国所受的教育,中国式的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另一种是问题式思维,他的研究生和工作在美国,那里强调的是归纳思维。我想21世纪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结合式的学习,一方面我们重在掌握知识的培养,一方面重在探究问题上面培养,所以我们信息技术如何更好的支撑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是我们21世纪教学信息化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针对学生,我们软件学院采取了“项目拉动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这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了较好的帮助效果。让学生有一个项目,他就会围绕这个项目去思考,围绕这个项目,他可能去参加很多研讨活动,这样就把他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了。那么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便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沟通力,调理性。这样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当中,能够很好地跟企业去沟通。

针对教师,我们也做了一个高级研修项目,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习与思考,有专家的报告,有典型的案例,激发老师去思考,激发老师怎么去结合他自己的教学,去进行方法的改进。第二个阶段,实践与研究,先实践后研究。第三个阶段,展示与深化,在展示的基础上,大家进行交流、研讨。第四个阶段,总结与成果,我们希望把一些名师的方法,做成教学典型案例来进行推广应用。目前,我们每年在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大赛,大赛涉及27到28个省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以推进老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对于学习来说,信息技术的革命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弱化,而教师的辅助支持在推进。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实现利用科技的教学,而是实现科技的支持与服务,帮助教师发掘学生自身的逻辑和组织能力,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刘晓中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打造面向知识分享的校园社交网络

清华大学做网络教学在全国高校当中是起步比较早的,可以追溯到1997年,到现在已经十五六个年头了。

现在清华每年有6000多门课程,其中大概有4000多门课程是清华网络学堂做的,已经超过三分之二了。虽然说成绩很大,但是跟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一些大的差距,比如现在网络教育平台的深度交互并不多,大多数只是放放课件,有一些网络作业,有一些论坛式的讨论,只此而已。另外,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以课程为载体去组织的,所以对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考虑并不多。

最近两年我们正在改版——打造面向知识分享的校园社交网络。这也契合了最近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变化,即MOOC模式的兴起。我觉得MOOC是一种未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究竟能不能改变教育,能不能引领教育,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必须肯定的是,MOOC模式有很多积极性的要素,有很多教学亮点。

只有教育内容在线的时候,大学才能开放。并且,只有在开放在线做得比较好的情况下,才能决定是否大规模在线。但也要注意,一旦大规模在线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所以从当前阶段来说,少数学校可以探讨一下MOOC这种模式,更多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应将重点放在小规模教育资源在线上,知识的开放要一步一步走。

现在是一个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能皆学的学习型社会,新技术正在改变学习形态,学习的改革已经来临。那么,传统的学校向何处去?未来,传统大学优势的保持不是靠知识垄断,而是靠知识创新,靠学校的文化。

蒋东兴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

什么是大学追求的目标

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我们简称高校信息化,这个概念听起来是非常笼统的,实际上在大学里面,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都属于信息技术。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谈教学信息化?因为教学信息化是最难实现的。在这方面,北京大学起步比较晚。直到2008年才正式有了全校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到现在也只有1500门课上线。

讨论教学信息化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教学信息化的目标是什么?一般而言,就是促进学校教育中信息的传递和范围,效率和范围确实已经实现了,但是我觉得这远远不够,我相信在未来的一个世纪里,信息技术应该帮助我们的教育实现创新,更多的是要实现我们学生受教育的一种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才是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

换个角度,我们大学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对985高校来说,一定是追求世界一流。但世界一流的大学追求的是排名,追求的是SSCR,是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信息化。

篇(8)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42-02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网络技术与教师教育的结合愈发广泛与密切。现代远程网络教师培训开始逐步取代传统院校集中培训,充分发挥了网络培训中信息技术在资源共享、远程交互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互动性、高效性、开放性等特征,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教师培训规模大、成本高、管理难、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教师网络培训的实施和教师培训网络平台的建设应用渐渐成为政府、教育系统、相关业界关注的焦点,以中国教师研修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等网站为代表的一批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应运而生。这些培训机构在近年来承接了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等级的大规模网络教师培训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下,天津市自第三周期(2002~2006年)起全面推进培训模式改革,在全国率先使用自建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实施载体,通过自建网络课程开展全市范围内中学教师的网络培训教学。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第四周期继续教育全员院校培训包含专业发展课程培训、专项培训与特色培训、教学实践与教学研修三大模块。中学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共144学时)全面实行网络培训。其中,高中教师由天津师范大学负责组织实施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初中教师参加国家级教师培训机构——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学科教师远程研修。参加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特别是培训内容与培训者的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师培训是教师培训发展的趋势所在。为了更好地探究远程网络教师培训的平台、资源及其应用,现以天津市为例,对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两个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进行对比分析。

一、平台概况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及管理的门户网站,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开发建成并实施具体管理。服务全市十万中小学教师及20个区县的教师培训机构。自2003年开通,经过持续建设完善,现已发展为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培训教学,继续教育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站,为全市教师培训提供有力的网络技术支持。

中国教师研修网由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主办,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应运而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搭建研训一体的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师个人、学校、区域教学组织的知识管理,创建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资源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网上学习共同体。①

二、课程模式

现阶段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网络课程主要有电子书模式、讲座模式、有指导的学习任务模式。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包括大部分自建课程和少量引进课程,自建课程大多结合电子书模式与讲座模式于一体,课程由文本及多媒体素材组合构成,以网页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视频内容和拓展资源。引入课程以讲座模式和任务体验模式为主。课程建设在市教委领导下,由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依托天津师范大学完成。课程开发建设专家团队主要来自天津师范大学。

其优势在于:在统一的网络课程制作标准下,每门课程均有课程导学、教学脚本、内容导航、资源素材等部分构成,课程形式多样、内容完善、整体性及系统性强,课程开发团队主要来自高校,因此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前瞻性。不足之处在于:开发团队较少有来自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岗位的成员,实用性与实践性略显不足。

中国教师研修网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大多为讲座模式的视频课程,由教育部支持建设,开发建设专家团队来自全国各地,课程内容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引领,针对教学实际问题以讲座或案例形式进行深度剖析,总体上是目前全国性的较为优质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资源。

其优势在于:视频课程具有专题性,内容明确且就事论事,着力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每门课程的信息量小,观看学习视频课程所需时间较短。实践表明,专题性的短小课程更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形式单一,学习者较难集中精神持续观看不间断的视频讲座,不易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三、组织形式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采取课程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学员可以通过网上选课,系统选择感兴趣或需要的课程,每门课程配备主讲教师,且自建课程的主讲教师均由该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者担任。在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的课程交互平台上,主讲教师通过教学公告和通知、与学员进行教与学的在线交流和答疑、组织课程主题研讨、进行学习过程评价与反馈等方式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其优势在于:学员对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大,由课程开发者担任主讲教师能够对参训者进行深入有效地指导,更好地保证学习效果。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学习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课程质量,也与指导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制下的指导教师身兼数职,工作量大,既要组织讨论、答疑解惑,还要批阅作业、组织考核乃至给定成绩。在选课人数略多的课程班级中,势必影响对个体学员的关注度。

与此不同,中国教师研修网采用课程+班级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以网上班级为组织单元,每个网上班级配备一个班主任作为网络学习交互的发起者、组织者。班主任同时承担批阅学员作业、发起并组织班级讨论、编写学习简报等工作。学员在课程导师的集中线上指导和班主任的日常组织下进行网上学习。

其优势在于:在网上班主任的组织和管理下,班级氛围浓厚,班级活动频繁,班级成员之间交流密切。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导师与学员的交流只在培训进行中根据需要安排在线集中答疑直播,课程导师缺少与学员间深度有效的探讨。

四、考核形式

在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教学评价考核系统中,主讲教师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设计提供多种教学评价方式。课程考核通常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过程性评价通过平时作业和课程讨论等方面考察,终结性评价则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在线考核平台试卷考核、线上提交教学设计、线上提交考核作业等方式进行。

其优势在于:能够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设定考核方式及内容,考核方式灵活多样。不足之处在于:课程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量化评价指标不够明晰。

中国教师研修网按照培训方案中设定的考核细则,对培训进行完全量化,包括学员的课程学习时间、课程作业、研讨交流、培训总结等部分。所有数据均由培训平台进行过程记录。

其优势在于:量化的考核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的公平性。不足之处在于:考核过分强调量化的数量结果,对质量把控不足。

迅速扩大的大规模教师远程网络培训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形形的远程教师培训各具特色,各有利弊,其中也存在不少虎头蛇尾、弄虚作假、浮于形式等现象。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解决了传统院校集中培训的许多问题,但没有一种网络教学平台是为了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为适应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也没有一种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满足所有学习者的所有需求。网络环境下,如何选择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和网络课程资源,如何保证培训质量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切实问题。笔者认为,现代远程网络教师培训的关键与核心资源在于课程,而有效的课程学习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注释:

①百度百科 /view/2644222.htm.

篇(9)

张老师从小酷爱无线电制作活动,从制作电视机,到自行设计晶体管特性图示仪,他总能够找到乐趣,乐此不疲。这些一方面锻炼了动手能力,为张军老师从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从这些制作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他受益终身。除此之外,张老师兴趣广泛,参加过北京的环城长跑和冬泳表演,至今还坚持锻炼,看书和上网学习更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张老师为人谦逊,热心指导青年教师,深受教师喜爱。在培训过程中,张老师侃侃而谈、深入浅出,从教学案例入手,深入探讨、分析学科教学基本问题: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到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从指导教师如何说课到如何写教学论文,从指导教师做公开课到为教师讲解评课的艺术。此外,张军老师被北京师范大学聘请为免费师范生的兼职导师,被首都师范大学聘请为特级教师指导中心成员。张老师还多次在中央电教馆、中国教师研修网、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高中新课程的讲座和现场直播答疑工作。张老师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教师。

张老师在教学岗位上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已经成功地创建了一套适用于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计算机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他创新性地提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进行角色转换、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互动、培养自学能力,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张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张军老师重视知识更新,不断自我完善,时刻关注前沿的知识、课题,并与学校教学相结合。1999年将单片微型计算机引入中学课堂;2000年策划创建了机器人实验室和八中业余电台;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教育节目部聘为科技讲座的主讲教师,讲座的内容已在全国播放三次;多次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计算机》、《计算机教程》、《高中信息技术》等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望3D轻松入门》、《乐智机器人简明教程》、《走进电子世界》等著作。

此外,张老师分别被市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优秀园丁、优秀科技园丁、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所谓的技术学习领域是高中新课程的一种提法,它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在此,我们将分别对大家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比较困惑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课堂教学,是当前每位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近些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已悄然进入我们的课堂,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模式。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角色转换

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师是当然的主讲教师,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教师讲课,教师让干啥就干啥,教师教、学生学是必然的。

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主讲教师,而是引导者,学习的指路人,带领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经过努力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加以适时指导和讲解;对学生经过努力获取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地提问和安排相关任务,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而这种设计绝不是第一步讲什么,第二步讲什么,怎样讲。这种课堂设计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确定好教学目标后,应考虑如何导入,展示问题,凸显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怎样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了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可以有多种方法,为学生自学创设一些有益的环境和资料。整堂课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安排,为此教师为这一节课的安排(教学设计)要付出比以往多几倍的艰辛。正是如此,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实验,表现出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学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考评与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不匹配。但是也有很多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已经设计了很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例。大家的感受是:这样设计一节课,好比写一个小剧本,进入课堂时,教师相当于一名“导演”,整个课堂教学完全是围绕怎样安排和带领学生去完成学习目标。

案例一:北京44中杨翠英老师在讲授《体验、发现、思考——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一课中关于人工智能的魅力的片断,就是按照以上思路设计的。杨翠英老师备课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下载了一些体验人工智能的软件,亲自实践后筛选出其中的三个,并为每款软件设计了体验报告,以引导学生操作。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各组体验不同内容,然后进行交流。四组分别体验了五子棋博弈(人机大战)、手写识别、 机器翻译(中英文互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试验,兴趣浓厚。随后各组推选代表发言,阐述学习感受及体会,各组发言后教师针对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问题给予了指导,起到了总结的作用。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个 “学习共同体”。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探索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学中收获了知识,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增强了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教学真正成为了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案例二:北京31中牛英会老师在Excel应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家庭拥有电脑、汽车、宠物等情况,在各班小组范围内开展调查,然后各班将小组调查结果用Excel建立数据表并进行统计,再将统计结果数据表上传到教师机。教师再将各班统计结果数据表发送给学生,学生应用Excel建立年级数据表(注:年级数据表中的数据引用的是各班统计数据),并进行统计。最后,学生根据年级统计表创建图表进行分析,学生们在分析中感受到:“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数量的增多,不仅会造成地面环境的污染,还会浪费资源。如果每一个人有一只宠物,那么全世界就会有N多只宠物,每天将会为这些宠物花多少精力、时间和金钱呀!” “汽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但是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排出的尾气会污染空气,伤害人的身体,能源会不断地减少,堵车的‘长龙’也会越来越长。” “电脑这一类高科技产品所占比例较大,消耗电能较多,淘汰的废旧电脑无法处理,将成为电子垃圾。”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扮演好学生学习引导者这一角色。一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二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四是创建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互助的课堂气氛,采取各种适当有效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五是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六是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七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我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首先应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者。

2. 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更好地承载教学任务

好的课堂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思维量充分发挥到最大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情境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就应成为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呆板的、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事物,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学生的学习意愿几乎为零,这种抑制的状态是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当刺激物发生了变化,具备了新异的特点时,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容易被课堂上新奇情境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

案例三:北京八中李宁宁老师在讲授《图像合成》一节课时采用如下方法创设情境:教师采用TOP2000进行广播教学,展示一张本人在背景中的照片。教师问:“大家看老师展示的这张照片,是什么地方呢?”学生集体回答:“布达拉宫。”很多学生齐声说:“啊!老师什么时候去的呀?”教师说:“老师没去过,那照片中怎么会出现我呢?”学生答:“修改过了。”教师说:“怎么修改过了?通过什么软件修改的呢?我们在网上能看到很多这样的照片,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成照片。刚才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老师合成的。”通过一张照片,创设了一个小的教学情境,几句对话引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感受是自然、明了。

案例四:北师大实验中学的马静老师在讲授 《电子表格的应用》一节课时 ,为了让学生对电子表格的一些常用功能留下深刻印象,创设了一个警察抓小偷的破案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扮演警察,某学生扮演报案人。一上课报案人向警察报案,家里被盗,警察(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报案人的描述,提取出作案人的许多特征,然后给出一个有若干犯罪记录的人的电子档案,该档案包含这些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态、发色等特征,接下来让学生对照已提取作案人的特征,利用电子表格的筛选、查找等功能,找出最有可能的犯罪嫌疑人。在这一破案情境中,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电子表格的一些常用功能的应用,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教学情境很好地承载了教学任务。

引发思考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于提问的状态,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结果事先展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在心里想:“老师是怎么做到这种效果的呢? 我应该怎么做呢?”恰到好处的设疑,可造成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尤其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层层推进式设疑,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教学生利用Flash 制作雨滴效果时,可以先把自己做好的效果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分析是如何一步步制作的,层层递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设计还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出适当的情境,做到师生同步、互动,就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3. 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积极实践与探索,把学习间接知识的活动变为学习直接知识的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归纳结论,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和积极引导,及时地“推波助澜”。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挥想象力,对学生出现的明显错误,正确对待,在分组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鉴别,总结规律与思想方法,既要鼓励学生“爱讲”,还要引导学生“会听、会讲”。实施以“活动——探究——发现——交流——反思”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进一步完善在反思中创新的教学理念。

案例五:北师大实验中学董玥老师在讲授 《视频剪辑——蒙太奇剪辑手法》 一课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让学生提高视频剪辑的艺术性。为了能把通过观看就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本课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知识讲义,同时让学生观看视频素材,并布置任务,让其找出每一个视频例子所对应的蒙太奇剪辑手法(平行式组接、平行交叉式组接、积累式组接、比喻式组接)等,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理由和各种蒙太奇剪辑手法的特点。由于自学材料对概念和特点的叙述简单明了,学生是在带着任务的情况下学习,因此课堂气氛紧张有序,每一位学生都全神贯注地看视频素材,而后又非常认真地在自学材料上找对应于视频短片中的蒙太奇剪辑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六:北京八中李宁宁老师在讲授《数字化图像加工及简单合成》一课时,采用贯穿任务驱动与评价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教学流程依次是:看图分析——抠图——合成——评价——提出创意——引起兴趣——自主学习——思考实践——互相观摩、增长知识——激发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现成作品的问题、让优秀作品的作者介绍自己的做法、让学生互评作品成为当堂课的亮点。

当然,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于明显的问题比较敏感,对于复杂的问题还难以发现,拿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还不多。还有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时不够全面、易受其他同学影响。这说明什么呢?不是教学模式有问题,而是学生的适应性不强。长期以来受“师讲生听”模式的影响,不爱思考,懒于发现,被动接受成为这一代学生的通病,尤其在学习比较复杂的信息技术课时,学生的畏惧心理更为明显。因此,教学时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围绕信息技术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并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是学生“习得”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1.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没有课标怎么办

信息技术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目前从全国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也有信息技术教师。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的位置始终没有确定。因此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还没有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据悉,有关专家正在努力做这方面的工作,有望近期得到解决。

在此我建议,在没有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各地区教研部门应建立本地区的临时性的课程标准。这个标准的建立可参考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和2004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同时参考众多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课本和参考书,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制定一个临时课程标准。如果当地没有人做这事,教师还可根据本校情况自己确立一个临时性的课程标准。总之,这是有利于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大事。

案例七:北京西城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朱慧老师经过多方调查,组织了部分小学兼职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经过学习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和2004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编写了《西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标准参考》。经过三年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2.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之间计算机知识差异不断扩大,怎样解决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之间计算机知识差异不断扩大是一个普遍问题。曾经有人提议分班教学,但在实际操作时学校管理部门很难实现。为此,我们也做过多种实验。新课程倡导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经实验,我觉得只能在教学设计上想办法,应采取任务分层的方法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这样做同样加重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教师要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很多不同水平的任务,来满足全体学生。对于有显著专长的学生,还可以请他做专题讲座。

案例八:北京八中××同学,对计算机病毒特别感兴趣,见我面经常问:“张老师,最近有什么新病毒吗?”他到处收集病毒,有些痴迷。这位学生上课听课不够全神贯注,因此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在班里也不受关注。通过聊天我感觉他对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懂得很多,有一次我和他商量,请他为全班做一次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讲座。他听了很振奋,在家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星期,甚至家长都找来问我:留的是什么作业,孩子天天在看计算机的书。讲座那天,他从容地给全班同学介绍了病毒的形成、发展趋势、如何判断和防治等,全班同学听得非常认真,结束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每一位同学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掌声。事后很多同学很感慨:××同学是怎么学的,懂那么多病毒知识。同学们有紧迫感,觉得一定要认真上信息技术课,比起××同学,感到自己太无知了。××同学对我说:“老师,我这次可感受到当好学生的滋味了。”我鼓励他说:“如果你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同学们对你会更佩服。”××同学由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内动力被调动出来,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反过来又得到同学、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形成了良性循环。毕业时,他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军校。

通用技术课的热点问题

1. 什么叫通用技术?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是怎样的关系

媒体上经常这样报道:开设通用技术课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难点”。亮在什么地方呢?这门课的开设引人瞩目,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一大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国民的科技素养和技术素养。现在自动购票系统和自动取票系统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智能手机也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是现代人生活所必须的。那么什么叫“通用技术”呢?它与“信息技术”是什么关系呢?

在技术课程标准中,对通用技术有一个说法:除了信息技术以外的,所有技术都叫“通用技术”,在课标解读中同时有这样两句话:通用技术不是专业技术教育,也不是职业技术教育。而通用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根据以上这些要点,我认为,开设这门课,不是必须让学生学会某种专业技术,而是将尽可能多的技术介绍给学生,对重点的技术加以体验,从而达到提升技术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大的通用技术,由于内容很多,又很重要,因此被单独分出来,成为技术领域的一个分支。

2. 通用技术课和劳动技术课的关系

高中新课程中,将原有的劳动技术课取消,随之而来的是通用技术课。由于劳动技术课的取消,很多学校都安排原有的劳技教师教通用技术课,这些教师有很好的优势,他们动手能力很强。但通用技术课与劳技课有本质的不同,劳动技术课以劳动技能的培养为主,而通用技术课是理论和实践并重,不但对重点的技术要加以体验进行实际操作,而且要明白很多科学原理,并学会设计方法。因此通用技术课对教师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对重点技术有较好的操作水平,又应有比较宽泛的、多学科的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研部门的努力,相信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也会逐渐成熟。

3. 很多教师感觉,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教材内容空泛,缺乏教学载体

通用技术教材和教师一样年轻,由于是一门新开创的课,编写这样的教材是一件很难的事,是创造性的工作。技术与设计1和2教材中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处理不好就会变成纯理论课的讲解,因此在讲解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进行教学。

案例九:月饼盒做外壳(废弃物)制作的电容充放电学具。

我校使用的是地质版的教材,我们将第三章《体验设计实践》、第四章《展现设计成果》、第五章《再创设计新意》三章内容选择了一个作品为载体,即“电容充放电实验学具”的制作。

图1为电容器充放电的原理图。电路接通后,先按下K1,VD1红色发光管亮,表示充电的过程。松开K1后,电源断开,此时按下K2,VD2绿色发光管亮,表示放电的过程。

制作内容:自行布元件、布线;焊接元器件;设计外壳(包括选材料);选写使用说明书。

教学目的:学会根据原理图安装实物(巩固设计的“表达与交流”这部分内容);通过实验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现象(很好地配合了高二物理教学,同时认识了发光二极管等元器件);学会布元件、布线(体验设计实践);学会焊接、安装元器件(练习焊接技术、学会使用工具、体验工艺的一般过程);学会设计外壳(体验设计实践、画草图等、学会使用工具打孔等、选择材料并学会加工、体验工艺过程)和撰写使用说明书。

在制作选材时我们提倡废物利用,下面展示的两个作品分别是选用月饼盒(图2)和坏鼠标壳(图3)制作的“电容充放电实验学具”。

图2 用月饼盒制作的电容充放电学具

篇(10)

莘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处,在校生人,其中小学处,在校生人;初级中学处,在校生人。此外,有普通高中处,在校生人;职业中专1处,在校生人。

(一)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均衡发展的基础

1、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坚持政府为主,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扶助奖励资金,大力开展校舍改造建设,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按照市县中小学长远规划布局,实施了撤点并校和危房改造工程。、两年,我县新建农村中小学项目楼29幢,建筑面积40861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年以来,校舍改造力度加大,当年新建农村中小学教学楼21幢,建筑面积31106平方米,投资4000万元。年首批新建农村中小学教学楼19幢,其中农村中学餐厅5幢,教学楼14幢,建筑面积27213平方米,投资3800万元。全县长期保留的117处农村小学将在2012年全部改建完毕。目前,全县共有省市县级规范化学校119处,到2012年全县长期保留的学校均能达到县级以上规范化学校级别。

2、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惠民政策,县教育局成立结算中心,实行校财局管,坚持并完善教育经费拨付、学校经费支出审计监督制度,经费使用做到了科学、安全、高效。同时,不断改进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义保经费重点用于学校正常运转、教育教学和改善教师办公条件。设立了学生资助中心,对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进行资助。年以来,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258.75万元。

3、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年以来,为中小学配备安装教学仪器价值1297.94万元,其中中学装备试验室投入795.08万元,小学408.49万元,中小学仪器药品使用存放设备94.35万元。今年计划装备中小学音体美器材价值403.70万元,其中小学103.7万元,中学300万元。

4、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了54个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54个多媒体教室,53处学校网络实现了光纤连接,112处农村完全小学实现宽带(ADSL)连接。在农村中小学建立了23个卫星教学收视点和236个教学光盘播放点。其中,配备DVD293台,彩电239台,微机980台,服务器54台,项目总投入417.8万元。年投入254.8万元配备计算机922台,投入23万余元征订电教软件,满足了全县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狠抓队伍建设,打造均衡发展的人力资源

1、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坚持把提高教育干部素质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选贤任能、教育领导干部由教育内部产生的原则,年,给县直5个学校提拔了16位科级干部,极大的激发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使中层干部认识到,实干就有前途、干好就能重用。乡镇联校、初中校长公开选拔,经过个人报名、组织考察、登台演讲等程序,让能力强、水平高、素质好的人走向领导岗位,实现了校长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得到了社会公认。全面实行教育干部竞聘上岗制度,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教师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突出办学以教师为本,实行全员聘任、因岗设职、定员定岗,做到了在编在岗、人人有岗。

2、完善新教师招考聘任机制。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自然减员与新增教师1:1.2的比例,每年从应往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考中小学教师,截至目前共招聘教师1484名,有效补充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极大优化了教师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年,县教育局与聊城大学联合开展大学生顶岗支教双提高工程,先后有571名大学生到我县乡镇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支教。几年来,有87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我县支教,为我县教师队伍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3、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教育干部实行述职承诺制。每年年初,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县教育局机关中层干部公开述职,总结工作,分析问题,落实措施,接受监督。二是抓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年,全县教师参加校级培训110000余人次,参加县级集中培训6000余人次,参加省市级培训5000余人次;组织名师送课下乡活动5次,有8个学科的5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观摩了名师的课堂教学。今年上半年,先后组织1166名教师参加了北师大班主任高研班、华师大名师高级研修班和省市小学心理健康、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今年暑期还将举办1800多名教师参加的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培训和“知行中国”远程培训,多层次多学科的培训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强化师德教育。积极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整顿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四是注重培养名师名校长。在第一届聊城水城名师名校长评选中,我县有4名教师和3名校长当选;在第二届水城名师名校长评选中,我县有6名教师、3名校长当选,其中1名入选“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在莘县首届名师名校长评选中,共评选出11名莘县名师、5名莘县名校长,名师名校长队伍逐步壮大。

(三)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均衡发展的规范提高

按照“小学抓规范创特色,初中抓教改打基础,高中抓巩固促提高”的办学思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在小学阶段,立足抓规范创特色,突出加强“书香校园”建设管理和“家常课”管理,遵循发展规律,注意学生的习惯养成。年6月,全市小学教育工作现场会在莘县实验小学召开。去年秋季开始,县教育局开展“区域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集体备课,教师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促进个体发展,提升教学水平,逐步实现城乡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标,今年4月在樱桃园镇召开了全县小学集体备课研讨现场会。

在初中阶段,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创建高效课堂为工作重点,以蹲点包校、跟进指导、培养典型、创办特色为工作策略,全面提高学校办学层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一是以“课改”为杠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均衡。年3月,组织全县初中校长分四批去黛溪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轮训,以学习推广黛溪中学“激情”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确定了莘亭初中等四处学校为试点,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二是以教研点为单位,分区域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员走进课堂,每学期听课150节以上,和一线教师探索规律、寻求对策,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总结并推广教师们的先进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对口帮扶,促进学校均衡发展。选择六所优质学校对口帮扶三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围绕学校管理、高效课堂创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学校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五个方面,帮扶指导3个月,期间举办各种讲座10余次,提高了乡镇薄弱学校的整体水平。四是成立名师团,送教下乡。今年起,从城区学校抽调了12名市级教学能手组建名师团,分组到乡镇学校巡回授课,开展送教下乡活动8次,搭建城乡学校联系的桥梁,拉近了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发挥了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全县城乡初中教学水平均衡提高。

(四)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均衡发展的管理水平

1、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和措施创新。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敢于推陈出新,将好政策用足、用好、用到位。改革干部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校长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师岗位责任制。各学校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研究理顺运行机制,深化民主管理程序,学校内部管理初步实现了用机制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同一标准衡量人的格局。

2、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促进中小学均衡发展。多年来,始终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就读的原则,规范招生,规范办学,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小学招生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各招生学校提前摸清服务区内所有应当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底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招生划片录取控制规模。各初中必须招收辖区小学毕业生,不许跨辖区招生,特别是城区初中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和班额。

在此基础上,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平分生源。对初中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将重点高中学校招生计划的70%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在生源上侧重支持薄弱学校。特别是从今年起,在莘县一中和实验高中统一招生的基础上,莘县二中和莘州中学也实行了统一招生,即两处高中统一分数线、统一录取、平分生源,从而形成了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两个层面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为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为高中和职业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莘县高中学校坚持“优化艺体,突破文理,重点突破文科”的教学方针和“应届往届并重”的教学策略;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广泛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大力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扎实开展“创建高效课堂”活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高考为标志的高中教育质量连年攀升,自2000年起,莘县高考已经实现了全市“十连冠”,今年高考参考学生发挥正常,据不完全统计实现十一连冠没有问题。特别是文科一二本上线人数连续十四年全市第一。截止年,已为北大、清华输送学生31人。

年,县委、县政府将职业中专、劳动技校、农机学校、体校、卫校进行合并,组建了莘县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年职业教育集团南扩100亩土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教学综合楼、宿舍楼和学生餐厅,固定资产接近1亿元,在校生达到1万多人,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可以说在聊城莘县职教集团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中职学校。学校学生一次就业率100%,很多学生进入上海大众、天津一汽、三星重工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工作,工资最高的年薪10万元。在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职教集团做了典型发言。目前,县政府确定依托职教集团规划建设莘县职教科技园区,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和国家级示范校项目,寻找合作高校筹建职业技术学院。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莘县是教育大县,财政弱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但是由于莘县财政状况相对较差,在城乡中小学均衡发展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各个领域和不同的层面,全社会支持教育、尊师重教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各级都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义务教育经费虽然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但和上级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例如按年国家的标准,初中生均占有校舍面积(不含学生宿舍)基本指标6.66平方米,小学生均占有校舍面积(不含学生宿舍)基本指标6.35平方米,我们就是要达到学校建设的最低标准,不含教辅用房、宿舍、餐厅,初步测算就需投入5亿元。三是办学条件不适应现在教育现状。城区学校生均校园面积普遍不达标,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简陋陈旧,危房还一定数量的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有待改善。四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区学校班额超标,优质学校更是“生满为患”,农村小学生源减少;城区学校教师超编,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特别是结构性缺编,英语和艺术学科教师缺乏,尤其是农村小学,有相当数量民办教师转正的老教师,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差,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教育质量很难提高。

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措施及建议

上一篇: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下一篇: 人力资源开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