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3: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TheClinicalStudyofEmergentInterventionforHighRiskUnstableAnginaPectoris
YuanYiqiang,LiuHuailin,MaYexin,etal.DepartmentofCardiology,ZhengzhouSeventhPeople抯Hospital,Zhengzhou,450006,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icacyandsafetyofinterventionforhighrisk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Methods71patientswithhighriskUAPwererandomizeddividedintotwogroups:emergentinterventionalgroups,43patients;non-emergentinterventionalgroups,28patients;Allthepatientswereperformedcoronaryangiographyandintervention.Thecardiacevents(includinganginapectoris,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uddendeath,reinterventionandcoronaryarterybridgegraft)in30days,symptomreliefrate,symptomrelieftime,durationofhospitalizationandhospitalizationexpenditurewererecorded.ResultsEmergentinterventiondecreasedcardiacevent(anginapectoris,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uddendeath)ratesin30days,p<0.05,shortenedsymptomreliefandhospitalizationtime,p<0.05,decreasedhospitalizationexpenditure,p<0.05,.Buttheproceduralsuccessratesandtheefficacywereidenticalwithnon-emergentinterventiongroup,p>0.05.ConclusionEmergentinterventionforhighriskunstableanginapectorisiseffective,safe,andalsocanshortenhospitalizationtime,decreaseexpenditure.
KeywordsUnstable,anginapectoris;Intervention;Coronaryangiography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入稳定性心绞痛(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包括多种亚型,其中高危组UAP危害最大,如何处理该类患者目前尚有争议。本研究观察了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结果,并与药物强化治疗后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入选病例为1999年1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1例高危UAP患者。男47例,1.2女24例,1.3年龄67.12±12.34(45~77岁),1.4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5视为高危UAP患者[1]:48小时内反复1.6发作静息心绞痛;发作时ST下降幅度>1mm,1.7持续时间>20min,1.8肌钙蛋白T或I升高。排除AMI患者。
1.2实验分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急诊介入治疗组,入院24小时内行冠脉造影,根据病变情况行介入治疗,为43例患者;非急诊介入治疗组,入院后强化的药物治疗一周后行冠脉造影,根据血管情况行介入治疗,为28例患者。如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发生AMI,立即行冠脉造影并行急诊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300mg一日一次,噻氯匹定250mg一日二次,依诺肝素60mg一日二次,根据病情给予不同剂量的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降脂药物等。介入治疗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定、降脂药物,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降脂药物等。两组入院时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基本相同。
1.3冠心病介入治疗及观察指标:以常规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由三位经验丰富的心脏介入医生对冠状动脉病变判断,以血管狭窄≥50%为病变血管,病变狭窄≥70%则行介入治疗;病变狭窄≥50%且<70%,若有症状相关的对应体表心电图动态缺血证据,亦行冠心病介入治疗。记录30天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AMI、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2结果
2.1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相似,参见下表,急诊介入治疗组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表1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
2.2急诊介入治疗组和非急诊介入治疗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比较,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能降低30天内心绞痛、AMI、猝死的发生,p<0.05;能够缩短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降低住院费用,p<0.05;再次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手术、介入成功率及症状缓解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详细资料见表2。
3讨论
现已达成共识,UAP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所致。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特征为:薄的偏心性纤维帽,大的脂质坏死中心(占斑块的40%以上),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及肥大细胞等),细胞外的基质及平滑肌细胞很少[2,3]。这种斑块容易破裂,暴露胶原并释放大量活性物质,导致血小板
黏附、聚集及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冠心病事件(AMI或UAP)。关于UAP是否应在急性期内行介入治疗以改善远期预后,目前尚有争议[4,5]。但对于高危UAP,由于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症状,而近期可能恶化为AMI、猝死的危险性高,尽管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稳定性心绞痛较高,但及早行介入治疗仍可使急性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下降[1]。故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院关于UAP治疗指南建议,UAP经积极内科强化治疗后,如症状不缓解,应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进行血运重建治疗[6]。本研究发现,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相比,高危UAP的急诊介入治疗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AMI的发生,在急诊介入治疗组有2例患者发生了AMI,均发生在术后一个月内,而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有6例患者发生了AMI,其中5例患者发生在药物强化治疗过程中,1例发生在术后一个月,所以急诊介入治疗高危UAP可以降低药物强化治疗过程中AMI的发生。急诊介入治疗组无猝死发生,而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有2例患者发生猝死,均发生在药物强化治疗过程中。急诊介入治疗迅速开通了靶血管,缓解心肌缺血,所以缩短了住院时间,亦减少了药物强化治疗过程中所需的住院费用。在手术的成功率方面,急诊介入治疗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相似,急诊组2支血管和非急诊组的1支血管手术失败均为完全闭塞病变,导丝不能通过病变。所以,对于高危的UAP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疗效好,安全,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袁义强(1971-),男(汉族),河南光山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1ShahPK,MorenoP,FalkE.Pathophysiologyofplaquerupture,JVascMedBiol,1995,5:244-258.
2RossR.CellBiologyandatherosclerosis.AnnRevPhysiol,1995,57:791-804
3TheCAPTUREinvestigators.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trialofabciximabbeforeandduringcoronaryinterventioninrefractoryunstableangina:theCAPTUREstudy.Lancet,1997,349:1429-1435.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
通过对52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学校、实习医院、学生个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实习医院、学校应该为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实习医院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专科实习2-4周来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个人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高与撰写论文有关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
参考文献
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自从2001年开设并招生以来,学生毕业前一直采用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通过对近5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成绩总结和分析,发现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部分是理论探讨性文章,部分是简单病例的分析或诊疗体会,论文答辩偏重于对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毕业班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从2010年起,对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具体方式是在原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临床技能考核,以检验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特点的毕业考核模式。
2.考核内容及方法
结合医学教育模式,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巩固临床实践教学成果,课题组加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前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现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2010—2011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相续进行了临床技能考核。
2.1 动员宣传和组织管理
分别在2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基地之前,进行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动员与宣传,使学生带着任务走向实习岗位,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系统一组织部署临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选主考成员、组织考前培训会、监督考核过程及考核成绩分析等。同时,根据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发动全系中、西医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组织考核题库,系部主任亲自把关,保证题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2.2 考核学生范围
中西医结合系2010—2011届全体毕业生,共计434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5级15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8级82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级13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9级64人。
2.3 考核内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参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多站点考核方式。因本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进行论文答辩,同时上交20份不同病种的大病例,因此,我们不再组织临床答辩和病历书写环节。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经过专家对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论证,最终决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际能力的2站式考试。第1站考试为基本操作考试,考查学生西医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规范程度,学生现场任意抽取2道试题,每道试题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现场演示或作答,监考教师当场给分,满分50分。第2站考试为辨证论治考试,考查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依据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完成中医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剂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针对病情,提出中医预防、调护方面的措施与注意事项等,考试结束后由中医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满分50分。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达到60分为考试合格。
3.考核结果及分析
2005级本科、2008级专升本、2006级本科、2009级专升本第1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31.73、30.35、31.46和32.00分。总评成绩分别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绩显示,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4个班共同特点为:第1站考核成绩较高,平均成绩达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绩偏低,平均成绩只达到及格(30分)。
4.讨论
4.1 学生重视考核程度有待加强
2010届毕业生第一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2011届毕业生考试前准备相对较充分,部分学生向往届学生探听有关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考核成绩总体上升。但是,总评成绩上升幅度不大,则说明2届毕业生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专升本的总评成绩高于同届普通本科班成绩,原因在于,专升本的同学已经经历过一次毕业和就业以及专升本考试的历练,他们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认真对待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这一点在我系学生论文答辩时也有所体现,即专升本的同学对待论文答辩比普通本科班学生认真,论文书写质量较好。所以,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引起学生对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足够重视。
4.2 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对于西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扎实,对常规的检体操作都能应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绩良好。但是,中医辨证论治平均成绩只达到合格,说明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但是,传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核结果也提醒我们,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根据专业实际继续进行调整,适当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4.3 考核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以往我系毕业生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书写比较规范,认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随便摘抄一些文章内容,甚至从网络上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只要论文答辩过关,就能毕业。我系组织的除论文答辩之外的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临床技能的热情,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4.4 为参加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做好铺垫
目前,国家已推行执业医师考试、注册制度,这是医科类毕业生从业的必经之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提前预演,学生切身体会考核的方式和难度,对其今后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转变,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复杂,临床诊疗能力参差不齐
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分往届本科生和应届本科生(含推免研究生)两种:其中应届生由于经历了考研,有的甚至因考研而放弃了大部分的临床实习,因此,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薄弱;而往届生和推免生要虽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其临床诊疗能力因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在医院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参差不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其课程安排也雷同,因此其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临床操作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及教材陈旧,不能很好地把握医学发展的前沿及动态,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意义不大;再次,专业基础课设置过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从而挤占了宝贵的临床能力培养时间。
(三)临床专业技能训练机会不足
首先,受近年研究生扩招的影响,导师年均指导学生数逐渐递增,学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其次,由于医疗责任风险的问题,带教人员也不敢放手,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再次,由于准备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个别学生挤占临床实践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毕业前的最后半学期更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临床实践中去!
(四)考核体系不完善
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临床实践操作环节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缺乏客观的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优劣没有量化指标,临床专业各学科的考核方案不够细致,缺乏统一性。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针对生源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针对生源的临床教育及训练背景不同,因材施教,适当调整培养方案:首先,增加往届生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强化其听书读写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为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增开临床技能操作实训课,通过临床教师的理论讲解、实验室的带教及学生的动手训练,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顺利进入临床实践好做准备工作。
(二)针对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其更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首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比重,将临床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的时间提前,并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第一学期的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安排课程学习;其次,课程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再次,结合学分制,开设多元化的跨学科课程,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以便及时掌握医疗前沿动向,了解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和手段。
(三)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建立轮转体系
按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华北理工大学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年培养过程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相互融合、有效衔接。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的时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经过入学教育和岗前培训后,遂进入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其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实现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及部分辅助科室的轮转,组织应届生入学次年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即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的轮转。例如,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内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外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普通外科、骨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每个科室轮转时间为8周;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为本科室临床能力的定向培养,要求其担任24h住院医师不少于6个月。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扭转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不足,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与取得的学位不相称的局面,但由于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试行时间较短,尚不能很好地解决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传统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到医学科学学位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往往对学生临床轮训时间过长,学位论文要求相对偏低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过程往往为了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份量,从临床轮训时间中抽出过多时间去做实验、准备论文,直接影响了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不精的局面。
(2) 学位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的特点。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较适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需要所开设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不利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 研究生临床水平参差不齐,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也会给科室临床带教带来困难。
(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成熟。医学临床学位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评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施相应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实践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为了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行为,我院在制定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我院压缩了原来的4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政治、外语、DME、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把原来1个学期完成的课程,压缩到10周内完成,腾出的时间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目的是在研究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其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地训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护理技能训练、医技技能训练、药学技能训练、中医传统技能训练、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术科诊疗技能训练等7个方面,时间安排在第11周。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多媒体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填补了目前研究生临床学位课程的空白,为临床型研究生进入轮训以及专科培养做好准备。
2.2实施个性化培养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
(1) 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阶段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
(2) 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科培养。
(3) 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科室考核、医教部批准后,可以参加一线独立值班。
2.3增设临床前期训练的内容
临床轮训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让研究生早曰了解医院运作模式、医院文化氛围、以及本专科诊疗常规,为进入科室轮训和专科培养做前期准备。
2.4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毕业论文标准针对许多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宣传和解释工
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形式:①利用现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②设计新的研究课题,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分析总结。③临床个案总结。论文标准的调整,减轻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担,从而可以专心进行临床轮训和专科培养。
2.5加强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切实提高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加强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 在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中突出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选考”方式进行,必考项目(占总分70%)共15个项目,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和医疗法规、传染病防治、临床检验项目、无菌操作、X光教学读片、中药临床应用、西药临床应用、针灸基本技能、问诊、专科体格检査、常用诊疗技术、心肺复苏术和临床医技学等内容,考核分理论和和实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
选考项目(占总分的30%),共8个项目,研究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在8个选考项目中任选4项,任选项目的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取各项操作的平均分为选考项目的总分。
(2)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临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轮科质量的保证,只有严把各科室的临床质量,才能提高整个临床轮训的质量。因此,我院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在原来出科考核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査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 提高毕业前临床考核标准。 毕业前临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家库,按专业不同随机抽取成立各个考核小组,并且聘请校外、院外专家参加研究生毕业前临床考核,考核以国家中管局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西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标准,重点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法考察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向实施改革的2004级临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学下发问卷,回收71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査结果如下??
(1)对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开课情况看法,见表1。
从以上调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并且有98.48%的学生认为开设该门课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较大;学生对讲课内容、讲课质量、考试方式的设计也比较满意,有92.4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帮助;80.3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强化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帮助;有78.79%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帮助。
(2)对临床前期训练的看法,见表2。
从以上调査显示?学生对开展“临床前期训练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对熟悉诊疗常规是有帮助的;有90.91%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磨合期;有78.79%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增强了进入正式临床轮训的信心;有81.82%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专业特点;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熟悉临床的运作规律的学生有84.85%。
(3) 学生对根据术科、非术科的特点安排轮训计划的看法。认为合理的有86.39%,认为不合理的有12.12%。
(4) 对整个改革方案的看法,见表3。
学生对整个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态度。有60.61%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要比传统的培养方案好;有74.24%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对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好处;有72.73%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强化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帮助;54.55%的学生认为改革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有利于査漏补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学生认为该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以上调査结果显示,改革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表现在更加符合临床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轮训安排各环节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切实地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性培养的特点。根据术科和非术科以及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安排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另外,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还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本方案通过增设医德医风以及医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为研究生尽快地融入医院文化作了充分准备。
4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1) 学位课程时间的调整。改革方案中,学位课程在时间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从调査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感到过紧,学习压力较大。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将争取学校研究生处的支持,进一步压缩原来4门研究生课程的学时,把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往前移,让学生有消化知识的时间。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査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1基本情况
大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医检专业)承担,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目前,大陆开设医检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一百多所。教育部于2012年将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检验相关工作。由于医检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才能参加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故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并不是教育部考核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台湾地区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部分大学及科技大学的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所)(以下简称医检系)承担,旨在培养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台湾地区开设医检系的本科大学有十余所,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参加“考选部”举办的医事检验师考试,通过后向主管单位申请执业登记,方可从事医事检验师工作。由于台湾地区医检系应届毕业生获取毕业证后就有资格参加医事检验师考试,因此,考试通过率也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结合考点讲授知识,学校还举办医事检验师考前培训。
2课程设置
大陆医检专业本科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程包括专业相关选修课和少数公共选修课。台湾地区医检系的课程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包含通识课和专业必修课。比较两岸课程设置后发现,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门数较多,主要原因有3方面:(1)台湾地区本科高校通识课程较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高校通识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社会、哲学、数学、逻辑、物理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2],许多高校要求学生在上述领域选择几类课程进行学习。大陆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课时数较少,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等,其中思政类占比较大,这使得大陆本科高校通识课程数比台湾地区本科高校课程数少。(2)台湾地区医检系许多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是分为两门课程开设的,而大陆医检专业的专业相关课程理论与实验是融合为一门课程开设的。以生物化学为例,台湾地区设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两门课程,而大陆则为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一门课程,这使得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数比大陆医检专业课程数多。(3)台湾地区高校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因此设置较多生物学相关课程。大陆医检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所以生物学相关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可见,高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密不可分。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医检专业实践性强,其实践教学逐渐受到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有实验、见习和实习3种形式。(1)两岸高校均开设专业相关实验,区别在于大陆医检专业的许多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台湾地区多数高校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2)见习方面两岸差异较小,但在毕业实习时差异明显。大陆本科医检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被安排到实习点进行不少于40周的实习。台湾医检系学生每学年都有在校修课任务,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准备医事检验师考试,往往会压缩实习时间(约20周)。总体来说,大陆本科高校医检专业比台湾地区高校医检系更注重实践教学,而台湾地区高校更注重理论学习和应对医事检验师考试。
4英语教学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大学医用化学论文范例赏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其影响了我国医学教学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笔者针对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医用化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医化知识、理论及实验的基本技术等,为生化、生理及基护等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随着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生源素质的逐渐降低,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笔者针对现阶段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我国中职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2.1中职学生的医化知识不强在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中专生,有少部分学生成绩优秀,而多大数的学生成绩却相对较差,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较差,化学成绩不乐观.其在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情况下,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此外,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些学生是在父母的压力下被迫就读.多数中职学生对医用化学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认清医学与化学间的联系,闹不懂在读护理专业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学习医用化学知识,未认识到医用化学的重要性.因此,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进度,导致部分学生的医化知识薄弱.
2.2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不足当前,中职护理专业所用的医用化学教材,是经卫生部进行规划的教材,其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课时较少.此外,中职专业护理侧重于化学本身的系统性,缺乏医学联系及未结合医学的实际特点,造成学生未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价值,使其缺乏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由于中职学校的医学课程较多、时间紧张及学制较短等,这些因素使医用化学的课时缩短.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顺利开展.
2.3医学与化学的联系仍未得到完全理解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中,注重强调医学与化学的联系,化学被作为医学专业课的基础.但目前在实际的医化教学中,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化学与医学课程的关系,并单纯认为化学只是一门独立课程.学生尚未发现化学已渗透在医学中,既使教师从中做了很大努力,结果仍未显著.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中职医化教师均毕业于师范类或综合性的学校,虽熟练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相对医学与化学的关系,也尚未真正理解与掌握.
3.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改进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
3.1医用化学的准确定位从整体的中职教育系统分析医用化学的科学地位.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对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与完善.提高学生对医化教学的认识,在培养其升学和就业的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科学的准确定位既是学科与专业的统一,也是职教性的体现,唯有明确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中职的医用化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及目标性.根据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内容为指导,适当调整文化课的教材内容,打破化学知识原本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淡化复杂的计算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的目标,有效开展医用化学教学.因此,应突出医用化学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密切联系化学和医学,不断加强医用化学学科的定位思想.
3.2深化改革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选取,是改革中职医化教学的关键点.以往的医化教学大纲,是在有限时间内尽量系统的讲授医化理论知识,这在轻视医化教学服务性的同时,还偏离当代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医化教材的内容应打破常规的系统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够用、必需的原则,努力为医学化学服务.在医学中应用化学知识,将两者相互结合、渗透以及依存等,一同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人体电解质与渗透压;人体体液酸碱性和缓冲溶液时,应通过化学知识的概念讲解,同时更侧重于医学的知识点讲解.本章对胶体与晶体渗透压在维系人体细胞内外水、盐及体液平衡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3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在医化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通过较多例子详细讲解化学及医学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程度,利于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由于现阶段学生尚未完全了解医学知识,因此,教师的讲解方法应能吸引学生关注,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比如,对于临床医学中常用于大量体内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也就是0.9%氯化钠溶液.教师可对此进行提问,利用其它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代替时,是否可以注射,理由是什么?从中引出等、高、低渗溶液.以提问方式使学生进行思考,后面再根据化学理论,即溶液的渗透压加以讲解,有效说明了化学与其所学专业的联系.这种教学手段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拓展医化教师的知识领域医化教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受限于化学专业的知识上,应多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阅读一些与医化有关的书籍,并与医学专业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以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以将医学与化学的密切关联运用到课堂中.教学中多采用临床实例讲解,例如:碘的性质讲解时,多重于缺碘的临床症,生活中如何防缺碘;在讲乙醇时多引临床及医药用途.既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5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利用实验进行教学,将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在培养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笔者认为除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外,可增加趣味性实验内容,即将性质揉和在实验中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例如,趣味实验“鸡蛋变大变小”说明了高、低渗溶液的作用及半透膜的性质,学生乐于接受.
3.6在生活中运用医用化学知识医用化学的理论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教师在具体的医化教学中,应将医化教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使其返朴归真.与此同时,生活也是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根源,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伸展.教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再现生活等,稳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另外,在医化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实际,创造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使学生能运用其所学知识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运用生活例子进行教学,例如利用化学法除去衣物上的污迹;淡水鱼和海水鱼交换环境后能生活吗?鱼体的变化?将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自然与生活的好奇及探索,使其更加了解医化与生活的关系,有效提高其的学习兴趣.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当前的情况而言,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是必然之势,其改革过程虽较艰难,但只要根据上述的准确定位医用化学学科、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以及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逐步进行,相信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改革进程将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伟.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医用化学的教学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2]章耀武.中职医用化学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08,(35).
【中国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67-01
检验医学相对于其他临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的医学检验教学往往过多地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对于学生对于实际工作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阶段截然分开。正是由于理论脱离实际,基础脱离临床,单纯传授知识,导致检验专业毕业生的知识面不宽、动手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常常难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一、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临床医学对检验医学提出的要求,更是检验专业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医学检验的教学,应该进一步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培训以及专业实习,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时数及其实验课的教学时数,使实验课教学时数达到与理论课相等。而且在学生实习检查时强化要求,返校毕业考试时加试技能操作,促使学生提高专业核心能力。还可以每学期开展检验技能操作大赛,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此外,专业实习时间是提高专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阶段,临床检验技能可以得到充分训练,能够逐步形成临床检验的职业思维和职业能力。教师应该要求实习生掌握医院检验科各类检验仪器的操作规程,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了解检验科各项管理的程序和内容,从而促进教学与临床一体化。这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对检验科各相关工作室等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鼓励积极思维,以适应新世纪对检验人才的要求,适应临床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可见,国家把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大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成长,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医学检验靠检测数据和结果为临床提供资料,检验是一门综合学科,检测项目繁多,每一项检测都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实事求是,比如交叉配血时,如果粗心大意弄错病人的血型或者没有注意弱的凝集反应,就会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育强化他们的医德,深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宣传检验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做出的贡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此外,有的学生认为这个专业前途渺茫,教师也要用亲身说法去引导学生对检验医学重要价值的认识。新的技术、自动化仪器、复杂的图表参数等待着新一代检验人员去操作、开发和利用,很多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临床医生也要请教检验人员,检测结果往往指导着临床的治疗。检验已成为医学诊断、治疗、预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就要不断进行敬业爱岗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三、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医患之间建立成功的双向交流沟通,促进和谐、互动式的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是避免医疗纠纷发生和矛盾激化的有效方法,检验医学工作人员要能够走出实验室,与医护人员合作,与病患沟通,把实验室工作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竭尽全力为病人服务,实现个人价值。他们要能够积极参加临床会诊与查房,共同探讨疾病的病因学特点、发病规律、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采取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同步分析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确诊或疗效观察等信息,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检验项目结果,合理使用检验资源。所以说,检验系学生还应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集体凝聚力与团队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教学过程应注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创新型实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医学检验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为临床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科研型检验人才。以学科前沿课题为依托,训练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独立撰写课程论文,通过书写课程论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提高课程学习的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此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实习期间书写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论文设计、资料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经老师修改并要求达到基本要求,于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论文答辩,使学生了解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
随着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相互渗透,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医学检验人员不仅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正确分析检验结果,还要具备和临床医生进行交流,以及合理处理病人投诉的能力要能够,对临床医生及病人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正确地解释。所以说,为适应临床发展的需求,就要优化医学检验教学,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