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4: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数学说课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四、设计思想:
圆锥曲线这一章是解析几何的重头戏,也是高三复习中的重点,如何做好这一章的复习?高三学生通过前二年的学习,已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实践中,我大胆改革传统的“知识概括,典例讲解,小结与练习”三步曲,利用几何画板积极实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开发了学生的自我潜能。
五、教法设计:
启发式和探究性教学
六、教学目标:
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
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探究?
八、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温故
在计算机上,让学生自己解决下面问题:
设抛物线的轴和它的准线交于e点,经过焦点垂直于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p、q两点,
求证:epeq(出自人教版《平面解析几何》课本)
师:提问
生: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
易求出p、q、e三点坐标,由kpe·keq=—1,知epeq、
2、思新
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怎样研究?按照波利亚对“一般化”的解释,所谓一般化习题条件就是指“从条件的
一个给定集合过渡到考虑包含这个给定集合的另一个集合”它是引发数学问题猜想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把条件“垂直于轴的直线”转化为“不垂直于轴的直线”,请大家画几个图形,观察结论“epeq”的变化,如下图:
高中数学(抛物线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标签:高三数学说课,高中数学说课稿,,
师:结论“epeq”还成立吗?
生(观察后):不成立。
师:图2,图3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生:探究…(给一定时间)
生:(有学生发现)好象直线ef
平分∠peq
师:直线ef真的平分∠peq吗?我们不妨利用几何画板来测量∠pef和∠qef的大小(与学生一起完成)再拖动pq,很快有重大发现。(把画板引入中学数学教学,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做‘数学实验’,参与教学活动,他们已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的研究者)
3、归纳发现并证明:
设抛物线y2=2px(p>0)的轴和抛物线的准线交于e点,过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p、
q两点,求证:ef平分∠peq、
师生共同完成证明
4、第一次表扬以励再“探”
数学问题中,每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成功过渡都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同学善于观
察,大胆猜测,富有创新。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发展吗?(新一轮的“探究”开始)
5、猜想,再次将条件一般化
回顾证明过程,“经过焦点f的直线”这个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条件谈化为“经
过抛物线轴上一点m的直线”,直线em还平分∠peq吗?利用几何画板画几个图形,让学生自己探究,相互交流讨论、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并发现:
只要直线l和点m与原点距离相等有直线em平分∠peq
真是这样吗?《画板》先演示
6、归纳发现并证明
直线pq过抛物线y2=2px(p>0)轴上一点m(m,0)(m>0)交抛物线于p、
q两点,直线l:x=—m交x轴于e点,求证:直线em平分∠peq、
师生共同完成证明。
高中数学(抛物线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标签:高三数学说课,高中数学说课稿,,
7、第二次表扬以励再“探”
我们从课本中的一个习题,通过《画板》不断地演变,不断地猜想,验证和证明,探索
出抛物线一个崭新的性质,结论固然可喜,但探究过程本身给我们的启发更深刻,那就是创新是无止境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在椭圆和双曲线中仍成立吗?
8、课堂小结
附录:cai教学结构图
开始
温故
激发兴趣——思新
cai辅助学生探究——教师引导
得出重大发现—判定,评价,表扬
归纳并证明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教学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讲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都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法、过程和结果。
3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2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因此,在教学实践时,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
3 教法与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建立起了自信。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新知。
4 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七个环节:
第一环节:握手问候
生活就是课堂。所以上课伊始,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让学生在回答“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按一定的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再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穿衣搭配
我利用了游园的情境,设计搭配服装的环节,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动笔连线等方法,能够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又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选择早餐
要突破重难点,就应趁热打铁让学生独立操作。一顿丰富的早餐对于学生来说是再吸引人不过了,三种点心、两种饮品的搭配,使小组的讨论热火朝天。
第四环节:解决门票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已是水道渠成。继续结合游园情境,精心设计了门票问题。只有解决数字组合的游戏,才能进入大家期待已久的游乐园,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
第五环节:设计路线
在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后,终于可以进入他们期待以久的游乐园,这时学生的状态已经达到了,已经可以既“按一定的顺序操作”,又“全面地思考问题”来设计游园路线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第六环节:合影留念
在经历了热情高涨的游园活动后,会演杂技的小猴宝宝和贝贝出现了,全班同学要分别和它们合影留念。
第七环节:回忆整理,总结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收获,使学生学会学习。并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5 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突出重点,把体现本节课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顺序思考”板书在黑板的主要位置,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学生思考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49-02
说课是指教师面对同行、专家或评委,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取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等,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说课起源于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的教学实践,由于其高效、简便易行的特点,在全国得以广泛推广,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和教学交流形式。说课是研究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依据说课类型、形式及目的不同,说课程序要求也不尽相同。本文就《高等数学》中微分概念一节,给出理科教学说课的一般程序,涉及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
一、教材教法
1.教材分析《高等数学》是理工科类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学习后继数学课程及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主要由微分学和积分学两部分组成,而微分学又是积分学的基础。“微分概念”是高等学校教材《高等数学》(同济大学第五版)第二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微分定义、函数可微条件和微分的几何意义。微分是一元函数微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与另外一个基本概念――导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导数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微分概念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同时,微分也是由微分学顺利进入积分学的关键概念,因此微分概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架起了微分学与积分学的桥梁,其地位不容忽视。依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微分定义,掌握函数可微条件和微分公式,了解微分的几何意义并领会微分思想。(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可微条件和微分公式,这是函数微分应用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类比和化归建立导数与微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重点。由于微分概念比较抽象,因此理解微分概念,领会微分思想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引入、多媒体演示、背景知识介绍等方式来突破难点。
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全面发展。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依据教材的知识结构,遵循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即由具体到抽象(由实例引入概念)、由特殊到一般(将实例的结果推广)、由感性到理性(从几何意义中获得思想方法)。
二、学情学法
1.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计算机系学生,其特点是形象思维好,学习态度积极,愿意与老师配合。在知识内容掌握上,对导数概念有了深刻理解,同时具备熟练计算函数导数的能力。其学习障碍是对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对概念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短时间内无法真正掌握,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2.学法指导。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入新知,其次通过类比、联想和转化,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旧知掌握新知,最后检验学生应用新知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解和巩固新知,熟练技能,提高能力。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给出一个具体实例:一块正方形金属薄片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其边长x0有增量Δx时,求其面积S的增量ΔS。利用初等数学的知识,学生通过计算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ΔS=2x0Δx+(Δx)2然后结合正方形图像对计算结果中的两项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正方形金属薄片面积增量ΔS的线性近似值2x0Δx,且误差(Δx)2较小。由此,引入本课的研究内容:求一元函数增量Δy的近似值,要求近似值的计算简便且保持一定的精度。通过实例来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构概念、揭示规律。把实例中的函数S=x2性质推广到一般函数y=f(x)上,从而给出数学模型,即微分的定义。定义较为抽象,为了深刻理解其含义,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函数可微指的是什么?(2)什么是函数的微分?(3)函数的微分与函数增量有什么关系?(4)微分的作用是什么?通过解答问题,使学生全面了解微分的定义。之后进一步深入讨论:函数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可微?教师要适时提示学生,将导数与微分概念联系起来对比和分析:(1)若函数可微,那么函数是否可导?(2)若函数可导,那么函数是否可微?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结果,从而得到函数可微的充分必要条件以及函数的微分公式。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体会数学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3.深化概念、提高认识。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图形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出函数增量和函数微分的关系,从而获得微分的几何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微分概念的思想方法及应用情况等相关背景作简单阐述,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利用直观图像可以启迪思维,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这一常用的数学方法。增加背景知识,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微分概念,领会和把握其思想,认识到微分方法的重要性。
4.自我尝试、运用概念。给出三个例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由教师做点评。例题设置要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便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通过例题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到差距,更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新知,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5.归纳总结、分层作业。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抓住要点。布置的作业分巩固题、思考题和提高题三种类型,以适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分类推进,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到为学习下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四、板书设计
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的板书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微分定义:线性近似。函数可微条件:可微?圳可导;微分公式:dy=f'(x)dx。微分几何意义:以直代曲。例题1、2、3(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贯穿全过程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秉承“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原则,不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新的知识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认知。同时,在新知的传授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力求“教有设计、学有方法、做有目标”。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新增加微分概念的产生和应用的背景知识,可以有效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思想内涵的把握,同时也是对新知识的有力拓展,为积分学的学习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戴汝潜.说课论[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
1.《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什么是“学案导学”?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什么是“学案导学”?有什么作用和意义?所谓“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学为主体,生生、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打破过去只以教案教学的常规,通过“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创新知识程序和方式方法;
学案导学与学习过程、探究创新和高效课堂密切相关、互相促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育学生发现真理,不是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而是培养创新能力。
2.《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说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如何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奠定“学案导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前的高效基础?
2.1目标: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操作和主动探索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爱惜时间、热爱数学。
2.2掌握:
2.2.1掌握自己的学生学情,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进行课后总结;
2.2.2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更大程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2.3层次:根据学生区别不同的教学层次,即:学生层次、施教层次和评价层次。
综合学生的智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等因素,把特点相近的学生归纳为一个层次;在层次教学中,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与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教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2.4性质:
2.4.1趣味性:学习数学,特别是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就要注重趣味性,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热爱数学;
2.4.2自主性:根据新课改理论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趣;
2.4.3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够促进小学学生动脑、动手、动心的系列化学习过程,对于小学学生显得十分重要;
2.4.4创造性:新课改理论提出了学生互相合作、讨论、探究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注重创新性呢?我认为:创新思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能够找到个人知识的不足之处。
3.《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如何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实施“学案导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高效作用?
3.1真实有效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新n标颁布以来,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们对一节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热闹的讨论后,学生不能理解明白,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这种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效果。
3.2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课堂情景,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那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构想就会初见成效。
3.3积极主动的“自我参与”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的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探究中学”的环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以情动人,全体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了以学生思维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书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理念。
3.4恰当合理的“结果评价”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的成果。
新课标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具有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
4.《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实施“学案导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后的高效价值?
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课堂进度和节奏都是非常快的,打造高效的课堂成了所有高中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常因为赶进度而使课堂枯燥乏味,让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另外,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不在于数学本身,而是因为它在高考中的地位太重要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更多真心喜欢数学的人.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可以使学习者具有积极的精神状态,让人积极地探索、想象、记忆、不断提出问题,对不断解决问题,使人有真切的情绪感动,对数学有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到数学王国,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魅力与乐趣.所以,解决这一诉求的最好途径就是数学课堂上的“问题”.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好的问题及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
一、新课导入的问题设计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在现行教材中,编者对这一块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一章节、每一模块,都倾注了很多心血去设计,只要我们的学生对这部分的背景熟悉,大可以作为引入的材料,比如在2-1的合情推理一节的教学中,书上概括性的一句:数学中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地图的“四色猜想”、哥尼斯堡七桥猜想等等,我们只需要从这些素材里选取一些完善一下:
1.哥德巴赫猜想:观察4=2+2,6=3+3,8=5+3,10=5+5,12=5+7,12=7+7,16=13+3,18=11+7,20=13+7,…,50=13+37,…,100=3+97,猜测:任一偶数(除去2,它本身是一素数)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1742年写信提出,欧拉及以后的数学家无人能解,成为数学史上举世闻名的猜想.
2.费马猜想:法国业余数学家之王―费马(1601-1665)在1640年通过对F0=220+1=3,F1=221+1=5,F2=222+1=17,F3=223+1=257,F4=224+1=65537的观察,发现其结果都是素数,于是提出猜想:对所有的自然数n,任何形如Fn=22n+1的数都是素数.
3.四色猜想:185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
这些猜想是怎样得出的,它们正确吗?极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但是,有些背景,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学生难以理解,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借鉴,善于利用身边的素材,也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教研组、备课组齐心协力,集体备课.
四、课后小结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如1-2第2节:《组合》一节内容中,我作了如下反思:
排列组合问题联系实际生动有趣,题型多样新颖且贴近生活,解法灵活独到但不易掌握,我们常常面对较难问题时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尤其当从正面入手情况复杂、不易解决时,可考虑换位思考将其等价转化,使问题变得简单、明朗.
试看以下几例:
1.注意区别“恰好”与“至少”
从6双不同颜色的手套中任取4只,其中恰好有一双同色的手套的不同取法共有多少种?
2.特殊元素(或位置)优先安排
将5列车停在5条不同的轨道上,其中a列车不停在第一轨道上,b列车不停在第二轨道上,那么不同的停放方法有多少种?
3.“相邻”用“捆绑”,“不邻”就“插空”
七人排成一排,甲、乙两人必须相邻,且甲、乙都不与丙相邻,则不同的排法有多少种?
4.混合问题,先“组”后“排”
对某种产品的6件不同的正品和4件不同的次品,一一进行测试,至区分出所有次品为止,若所有次品恰好在第5次测试时全部发现,则这样的测试方法有种可能?
5.分清排列、组合、等分的算法区别
(1)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给甲一件,乙二件和丙三件,有多少种分法?
(2)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给三人,其中1人一件1人二件1人三件,有多少种分法?
(3)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成三份,每份2件,有多少种分法?
6.分类组合,隔板处理
从6个学校中选出3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每校至少有1人,这样有几种选法?
通过这几个问题,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和解题技巧、方法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总结,既富于学生以挑战性,又有了知识的归纳和拔高.
总之,教师巧妙地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问题设计,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以下为精英化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世纪末,我国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过程中,其质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结合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征,对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对于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讲: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群体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数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经历模块化的高层教育后,进入系统专业化的精英教育。在现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学习从最初的“师徒”式学习到现在的“从游”式学习,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通过对师范类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和寻求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多所大中专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硕士生管理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高等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涉及导师对硕士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管理工作者对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看法、学生对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数学学习的信念,以及学习后对未来的态度,等等。
一、调查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和汇总,综合考虑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现状有以下特点。
1.教育理念过于传统。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全面展开,但似乎并未深入到硕士研究生教育里,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需要一味抓成绩、抓教学,但是在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缺乏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还是比较传统的。
2.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
对于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研读文献,可以说,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很单一的,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化。
3.研究生学习过于被动。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很多,不管是基础数学还是学科教学(数学),都是数学自身的特点,学习时需要自己主动,耐心钻研,冷静思考。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仍是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养成主动读文献、听学术讲座的习惯,学习过于被动。
二、研究反思
1.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需多元化发展。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能仅仅为了去中小学当老师,而应该多元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多元化发展不是针对一个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一个学院群而言的。如何才能做到多元化发展?这就需要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2.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和专业化高度融合。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尝试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
3.引导研究生认清学习目标,主动学习。
数学学科的任一专业学习起来难度都很大,学生刚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得认清学习目标,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从一开始就制定完整的规划,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努力向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张泽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师精英教育理论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2(11).
[2]张玲,李化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文史博览(理论),2012(06).
一、引言
任务在语言教学中指为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为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贯彻交际教学思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更佳的平台。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是系统地传授知识,综合地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与单项技能训练课如口语课、阅读课、听力课、语法课等课程并列存在的一门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如何使任务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作者从克拉申的语言习得论中得到了启示。
二、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的性质和特点
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综合英语课是一门最主要的课程。它是英语学习的核心,通过该门课,学生可以学到英语语言知识,并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在《陕西师范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中规定“综合英语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系统讲授基础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为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做到基本功扎实,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得到训练和发展。
三、任务型教学理念
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简言之,“Language is used for doing things”。也就是说,使学生在使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当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用所学英语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运用英语的能力。
近20年对于任务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大多着重于输入的形式内容及其真实性,任务活动的类型及其真实性,以及以学习者角色为中心的策略研究。而对于输入的多少及难易,输出的时机及侧重,以及活动设计粗细把握等仍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四、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
Krashen(1985)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Krashen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习得途径而获得的。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Comprehensive input)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因此这一理论从质和量两方面谈到了促成语言习得发生的条件,即在进行语言输入时,首先在量上,要“有足够量”,其次在质上,必须是“可理解性”。
按照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毕业论文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Comprehension),趣味与关联(interestand relevance),非语法程序(not grammatical sequenced)和足够的输人量(enough input)。
(1)可理解性。Krashen认为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者不能够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外语课堂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课堂里教师可以提供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2)趣味性与关联性。这是指输入的语言不仅有趣而且要有联系,要想使语言习得有效,就需要学习者自觉对输人的语言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并对此感兴趣。有研究表明,兴趣与学习者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习者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东西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
(3)非语法程序安排。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人,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语言习得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里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4)足够的输入量。目前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因为低估了语言的输人量,要学习好或掌握一个新的句型单靠几个练习甚至几段语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广泛地阅读和运用该目的语才能完成。同时还要帮助学习者在课外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在语言的运用中自我提高,把课堂内的教学和课外阅读或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以及语言输出的练习,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是能够实现的。
五、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对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启示
(1)输人是任务型教学的起点和关键、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要注重提高输入的数量和质量。
在综合英语课堂中,如果输人过难,硕士论文学习者无法理解,则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下去;输人过易,学习者无挑战性,无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活动效率势必不理想。克拉申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是通过理解了稍高于现有水平结构的语言,即i+l性的语言。也就是说,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之所以学习者能从8tllg~i发展进步到stagei+1,是因为学习者理解了i+l性的输人内容。
在综合英语课堂中.能否做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人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决定性闪素。要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输人,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必须在增加语言输入量上下功夫。获取语言输入的途径有两条:听和读。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课内教学时间外,我们还应大量增加学生课外听和读的数量,让学习者坚持每天30-6O分钟课外听和读,听读那些有吸引力的材料。其中阅读文章的长度和生词量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比例关系,问读文章长度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文章过长,会给学生造成望而生畏的感觉,文章过短,会使生词相对集中,造成学习者理解上的困难,而频繁的查阅生词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提高输入的质量。Krashcn (1982)曾提出,对于新的语言材料输入,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并吸收:一是教师采用简明易懂的方法进行输入;二是学生充分利用上下文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调控语言输入的难度,提供适量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知识,充分利用学生本身已有的语言能力,有效地推导有关联的意义,达到正确的理解。
(2)注重任务型教学中活动的安排和设计。
在任务式教学中,任务活动是核心维系着教学的最终成败。克拉申强调,输入内容不能完全就是i+l性的,还应包括i,i+2,i+3,i-1等等内容,即力求输人自然。在任务式教学中,输入的自然真实,能适应众多水平层次不尽相同的学习者的需要也十分重要。克拉申观察研究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中发现,caretaker speech对于儿童现有语言水平只是rough-ly-tuned,而不是finely-tuned,即孩子所接受到的语言知识近似于他现有语言水平,其内容除i+l性外,还包括i+2,i+3,i,i-1等内容。在任务式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fine—ly—tuned输人只能满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需要,而rough—ly-tuned自然输入可以让所有学生能各取所需。另一方面,roLlgIlly—tuned自然输人,使得i+l能重复出现。
任务活动的设计编排,同样可是roughly-tuned。也就是说,对于某一次任务式教学实践,不必就只有唯一的一项任务活动,而是可以根据roughly—tuned输人设计出不同级别的任务活动,以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需要,更有利于其语言水平的逐步有效提高。
(3)注重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时教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克拉申观察研究保姆话语中发现,医学论文保姆话语的一个显著特性是其随时随地性(here and now)。也就是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充分借助于周围即时环境,使语言习得更直观、更感性化。在任务式教学实践中,教师话语就似保姆话语。要使语言学习更有成效,教师应适时适量适当调整自己的用语以便学生理解,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习。同时应极力寻求各种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利用肢体语言、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充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历。特别是在任务式教学实践中,每次任务活动,除了书面文字材料,更应努力准备充分的辅直观材料,如海报、录像短片、音乐等等,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先人为主,尔后才能更出色完成任务,亦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善于传递知识、情感、技能和观念的教师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能与学习者和谐相处,形成师生间的积极情感,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
六、结语
作为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职称论文 综合英语课对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挑战与创新,同时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给予学生新的感受和成就感。
克拉申输入假说给予了任务式教学一些建设性的启示,但其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输入理解性的把握,输入的量及输入难易的控制,活动究竟如何粗略设计,以及教师话语如何适时适量适当把握。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来了解、解决,让任务型教学更完善,更有效地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得以应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 LMj London:Longman,1 985:2.
[2]李瑞芳。孟令新.第二语言学习中语法隐喻对语言输入的影响[J].外语学习。20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