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能力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4: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创新能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创新能力

篇(1)

(二)企业文化的力量源泉来自创新。从本质上讲,创新是为了使企业与时俱进,达到市场经济要求,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当前不断激烈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提高提升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把握全局,赢得生存与发展。而企业文化的创新,是对新时代精神的反映,为新时期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能始终保持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为和谐企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三)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创新为企业制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只有进行了企业文化的创新,才能是更好地推动对企业制度的创新。同时,企业经营战略创新也需要在企业文化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让企业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企业技术创新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只有进行了文化观念的创新,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的创新,才能为企业竞争提供不竭的原动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企业文化创新是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更好的保障。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有企业和组织的和谐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进行了企业文化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的和谐发展,进而推动企业外部的社会和谐。

二、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企业文化创新有利于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的文化氛围能为企业的整体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人才的创新性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观念指挥行动,只有进行了思想观念的创新,树立自主创新是首要竞争力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指挥行动,发挥创造才能。其次,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创新,离不开创新观念的支撑,也需要体制创新为其提供保障。通过企业文化创新,能有效推动机制体制的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政策环境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要素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最后,在进行创造实践的过程中,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让企业人才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坚强的意志,寻找失败的原因,并反复尝试,最终获得成功。

(二)企业文化创新有利于培育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精神。企业家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的基本要素,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是确保企业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不断发展的关键。进行企业文化创新,能有效吸收先进的知识与理念,存在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一个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企业,必定是一个学习性较强的组织,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对员工整体知识能力、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企业文化创新能帮助企业家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主动更新思想,迎接挑战。作为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包含事业精神、团队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企业文化创新是以科学精神作为其基础,以创新精神作为其核心,实现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高度配合,以此来提升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与创新意识,为企业的整体创新奠定基础。

篇(2)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环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线。其中产品创新是公司竞争优势获取或企业长期增长的基本需要,为公司市场地位及长期收益提供潜力。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当前,市场营销对于在产品经济效益实现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甚至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不仅刺激市场需求,而且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营销、技术、知识模型中,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处于与外部市场接触的最外层,主要功能在于有效获取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的创新信息,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并始终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性。

市场营销能力表现为整合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的能力,以及与顾客、供应商等开展网络营销的能力。企业应从以下六层次创建自身的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二、分层构建与评价

(一)对潜在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太多的案例,都表明过,及时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公司,一旦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正确预测,就会沦为市场的垫底者。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营销信息系统,借以收集,挑选,分析,评估各种市场信息,为营销管理人员改进计划,执行工作提供依据。随时做出正确的预测,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Consumer''''swantsandneeds)为中心,卖消费者想购买的产品。

(二)关系营销。重视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等的良好关系构建,做到合作共赢。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因素。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企业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快速反映应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技术引导新产品,新产品主导市场,这一关系链意义重大,是营销的重中之重。要重点关注产品的定价、产品外形分析和比较、产品功能分析和比较、产品售后服务分析和比较等。迅速制定营销策略:(1)根据产品属性,明确产品的销售要点,也就是产品的SWOT。(2)明确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次要消费群体、潜在消费群体、影响力中心的边缘群体。(3)制定合理的渠道策略。(4)客户开发和维护策略。(5)终端建设和推广策略。(6)论证,求证:营销人员和企业决策层,必须真实、准确地分析产品营销策略,不回避、不盲目、不开空头支票、不做额外承诺,相反,要切实根据企业自身资源、匹配能力和已有情况,进行务实讨论和修正。

篇(3)

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也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谷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如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创新能力弱等等。而这些企业发展要素中是否可以优化组合,如通过相关要素的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性融资,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之一。

一、中小企业经营和管理特点

(一)生产规模小、投资少、组织简单、发展较快。相比较于大型企业,企业规模小是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即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其次,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自主经营,主要是以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为主,基于资本追求利润的根本目的而充分体现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统一掌控,经营者对市场反应灵敏,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第三,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比如当前,有些跨国企业和大型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却可以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二) 选择特定目标市场,专业化经营、协作化发展。由于自身规模小,中小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生产资源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特定目标市场,专注于特定产品领域。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中,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从而成为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小批量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技术创新速度快。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发展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型企业虽然具有规模化、技术优势明显、设备先进等特长,但是中小企业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同时,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可以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进行研发和进行市场开发,在电子产品、新型材料、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著名的大公司如联想、华为、微软等,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四)资金少、筹资能力差、抵御风险能力薄弱。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造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畅。国内学者总结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征:融资渠道窄,目前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内源融资比例过高、外源融资(主要是银行)比例低且很少提供长期信贷;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特别是很难获得长期债务资金的支持。

二、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除了存在创业条件难、准入时间长、生存周期短等普遍性现象外,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综合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在下列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此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二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在这些方面不具备优势,严重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2、融资难成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内因主要有: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自身实力有限,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融资十分困难。从外在原因分析,是法律和金融扶持不足。首先,银行缺乏利益驱动。其次,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还处于非法阶段,既缺乏法律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

3、管理本身问题。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规范性不足,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成本、财务、质量等基础性的管理要加强责任制,提高管理水平问题,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制度创新和转变增长方式存在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作为中小企业企业,也都必须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此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这些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企业在这些问题上是有缺陷的,必须认真对待,尽快解决,使中小企业在法制和诚信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此外,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制定长期和系统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普遍性问题。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破产,而又有更大量的企业创建,这就充分显示了中小企业的生命力。

三、积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创新理论的鼻祖、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形式。根据创新的重点,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融资能力,需要从以下路径进行创新,创造持续融资条件和能力。

1、技术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说到底是由它所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决定的,这种价值的多少是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技术创新力。当前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焦点。因此,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人才、资金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优势,通过共同分享研究开发成果来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源有限,要注意扬长避短,专注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能够持续性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将是获得融资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市场创新。中小企业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在保持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创新市场。一是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贴近市场、接近顾客的有利条件,采取差异化经营战略进入那些被大企业所放弃或忽略的细分目标市场。通过突出特色经营和灵活高效的个性营销,着力满足小批量的特定目标用户需求,以与众不同的服务或产品特点来吸引消费者,占有那些个性化、特色化的市场领域,从而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要成为行业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型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为其提供零部件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建立稳定而密切的协作关系,成为大企业规模化、集中化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改进专业化生产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使中小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三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地理上的产业聚集,通过企业集群化,走“小而群”的中小企业发展之路,通过促进集群内企业合作来节约交易成本和中间费用,减少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改变单个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不利地位,同时可以利用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同一产品的特点,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区域规模产业”,从而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并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以上来自市场管理方向的创新,是获得融资方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

3、管理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发展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还必须通过合理产权结构和制度设计,引导企业走向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道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私营企业性质,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产权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调整所有权和管理权关系,构建新型组织结构,有效促进企业目标实现,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面临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适时、适度、适合企情、适合环境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规划。目前,经济发展形势还是比较严峻,中小企业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中小企业,科学地制定行之有效、灵活机动的发展战略,降低甚至于能控制经营风险,弱化各种不利因素,增强活力,则能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空间,获得持续性投资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也大为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系列不能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通过基于持续融资视角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情况[A] .2011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C],2012年.

篇(4)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89-04

1 引言

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依靠巨量人口红利的时代正在远去,如今已经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巨大,企业发展动力不足是各行业普遍担忧的现象。众所周知,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生命力,企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做行业领军者的勇气,为此国家制定了大量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战略,鼓励企业开展创新研发,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但是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什么因素才是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与决定性因素,企业如何寻找自身的不足,这是每个企业家面临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

WuweiLi[1](2011)根据2006―2008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运用15个影响创新能力的指标,采用灰色?P联分析,试图找出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出创新研发的支出和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才是影响中国高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A.A. Egbetokun,A.A. Adeniyi,W.O. Siyanbola[2](2012)研究探索了影响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尼日利亚的电缆和电线制造公司,得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有公司内部的因素,如领导者的领导力和对新技术使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外部因素如与客户和设备及原材料供应商的互动交流等。特别要指出的是,行业协会是创新重要的驱动力。

吴岩[3](201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85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内部影响因素中,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技术创新绩效和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和企业人力资源投入是重要影响因素;外部因素中,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经济金融环境、科技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应郭丽(2013)[4]认为跨国并购会从多方面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首先跨国并购能丰富企业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手段,其次并购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双方的交流,产生技术研发的协同效应,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跨国并购和技术创新管理策略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众多内外部因素影响,有外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有内部人才队伍、智力因素等。

2.2 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陈力田,赵晓庆,魏致善[5](2012)认为企业创新概念由Schumpeter在20世纪初提出,创新体现在结果的新颖性上,包括新产品、新性能、新能力、新工艺等,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即为创新。能力的概念最早则由Selnick提出,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能力。

罗鄂湘,吴睿智[6](2012)认为国内外研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结构、要素分析等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种改变,能力是一种竞争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富于转变思路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看到专家学者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已历经百余年,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仍缺乏系统性的成果与具体的实证研究。

3 实证研究

3.1 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选取

企业创新能力表现为企业的创造力,即面对复杂多变经济形势,面对不断改变的客户需求及时制定相应决策的能力[7]。在决策的指引下创造新产品、新工艺、新渠道并不断获取利润。虽然企业的创新能力无法直接量化,但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内外部众多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考虑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行业发展;内部因素如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科技人员数量、科研经费投入量等,根据这些可以量化的数据可以大致了解和比较不同企业的创新能力差异。从而可以为企业主动调整策略,适应外部经济政策环境做出指导,另外可以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加大投入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论文本着科学性、相关性的原则选取了12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并且论文试图用因子分析法寻找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几个因子。

3.2 问卷设计与发放

基于所选定的12个潜在影响因素,设计表格发放给企业相关负责人,采用李克特式量表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打分,分为“影响很大、影响较大、影响一般、影响不大、没有影响”,分别对应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企业负责人根据自身实际作出相应评价,从而获得了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的得分。

3.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论文以上述12个指标为问卷内容,在宁波市发放了65份问卷,共收回6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2份,有效率为95.4%。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民营企业55家,占所有企业的88.7%;国有企业4家,占所有企业的6.5%;中外合作企业3家,占所有企业的4.8%。

行业分布:制造业18家,占所有企业的29%;食品行业13家,占所有企业的21%;金融行业14家,占所有企业的22.6%;服装业8家,占所有企业的12.9%;服?找?9家,占所有企业的14.5%。

成立年份:成立5年以下的企业有15家,占所有企业的24.2%;成立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企业有27家,占所有企业的43.5%;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有20家,占所有企业的32.3%。

3.4 因子分析

3.4.1 KMO和Bartlett检验

首先运用spss17.0对样本进行相关性检验,KMO和Bartlett检验的结果标准为:0.5以下不适合做因子分析;0.5~0.7较适合做因子分析;0.7~0.9适合做因子分析;0.9以上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KMO检验系数为0.580,同时Bartlett检验显著性低于0.001,所以该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

3.4.2 提取因子

表3为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发现因子1~5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1.847%、17.816%、14.355%、11.607%和9.49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016%,能够基本涵盖所有评价指标反映的内容。根据特征值大于1,选取5个因子。

3.4.3 因子旋转

从表4的成分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在X1(净资产)、X2(现金流)、X3(研发投入)、X12(科技成果转化率)上载荷较大,将因子1命名为资金实力;第二个因子在X5(研发人员占比)、X6(领导者才能)上载荷较大,将因子2命名为人才实力;第三个因子在X9(行业发展阶段)、X10(经济环境)、X11(政策环境)上载荷较大,因此将因子3命名为外部环境;因子4在X4(创新激励机制)、X7(员工素质)上载和较大,将因子4命名为创新氛围;因子5在X8(行业前景)上载荷较大,因此将因子5命名为行业前景。由此,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子可以用资金实力、人才实力、外部环境、创新氛围、行业前景来概括。

4 结论及建议

第一,正如前人的研究一样,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众多内外因素影响,既有企业自身的资金,人才实力,也有外部的政策经济环境。论文总结出五大因子:资金实力、人才实力、外部环境、创新氛围与行业前景。

篇(5)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环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线。其中产品创新是公司竞争优势获取或企业长期增长的基本需要,为公司市场地位及长期收益提供潜力。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当前,市场营销对于在产品经济效益实现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甚至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不仅刺激市场需求,而且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营销、技术、知识模型中,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处于与外部市场接触的最外层,主要功能在于有效获取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的创新信息,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并始终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性。

    市场营销能力表现为整合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的能力,以及与顾客、供应商等开展网络营销的能力。企业应从以下六层次创建自身的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二、分层构建与评价

    (一)对潜在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太多的案例,都表明过,及时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公司,一旦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正确预测,就会沦为市场的垫底者。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营销信息系统,借以收集,挑选,分析,评估各种市场信息,为营销管理人员改进计划,执行工作提供依据。随时做出正确的预测,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Consumer'swantsandneeds)为中心,卖消费者想购买的产品。

    (二)关系营销。重视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等的良好关系构建,做到合作共赢。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因素。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企业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快速反映应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技术引导新产品,新产品主导市场,这一关系链意义重大,是营销的重中之重。要重点关注产品的定价、产品外形分析和比较、产品功能分析和比较、产品售后服务分析和比较等。迅速制定营销策略:

    (1)根据产品属性,明确产品的销售要点,也就是产品的SWOT。

    (2)明确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次要消费群体、潜在消费群体、影响力中心的边缘群体。

    (3)制定合理的渠道策略。

    (4)客户开发和维护策略。

    (5)终端建设和推广策略。

    (6)论证,求证:营销人员和企业决策层,必须真实、准确地分析产品营销策略,不回避、不盲目、不开空头支票、不做额外承诺,相反,要切实根据企业自身资源、匹配能力和已有情况,进行务实讨论和修正。

篇(6)

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21世纪国际竞争的性质,知识生产、科学技术的拥有已经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最关键因素。对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得到更深入彻底的了解,有利于本地区提出和实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更好的发展本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前进。

一、科技创新能力测评

客观评价江苏科技创新软环境的现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归纳和整理,本文将不同的相关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指标:R&D相当GDP比重,每百万人口中从事R&D的人数,每百万人口中专利授权数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并按这些指标从《江苏统计年鉴》上获取关于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方面的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主要是通过SPSS软件,对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将以上数据进行标准化:记原始数据为X=(Xij)nxp其中Xij为i地区第j变量的原始数据。记(X’ij)n×p为标准化的数据表;X’ij=(Xij-_Xij)/σj;(i=1,2,…,

L,…,n;j=1,2,…,L,…,p)。其次根据科技创新能力中科技投入产出的4个指标标准化数据,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R=(ri j)

p×p,不妨设R=X′X。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出输出变量的特征值、方差百分比和累计方差百分比。从计算的结果来看,在输出的数据中有2个较大的特征值,它们的累计方差百分比(累计信息贡献率)达到94.994,因此原来4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有两个主成分反映,说明提取两个主成分便可以了。根据输出的两个主成分的因子成分矩阵可以看出,主成分1可以说是由变量X1、变量X2、变量X3和变量X4确定,对变量X1、变量X2、变量X3、变量X4的解释程度分别达到85.5%、95.8%、80.1%和91.1%;主成分2主要由变量X1和变量X3确定,对变量X1和变量X3的解释程度分别为50%和

54.6%。根据因子成分矩阵,从而有:F1=0.855X1+0.958X2

+0.801X3+0.911X4,F2=-0.5X1-0.255X2+0.546X3+0.258X4。最后,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得到江苏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表。从排名结果来看,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二、对提高江苏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利文献检索、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专利成果转化和法律咨询服务,加快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形成高速、完备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2)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奖励力度,促进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增强人才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3)促进区域之间科技创新全面发展。重视苏北地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大力发展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要加快构筑多元化科技投人体系,提升地区科技投入总量,还需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以带动引导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

篇(7)

DVD压缩碟现象

早在1999年,我国正版音像制品企业在企业内部,研究运用新制定的MPEG4压缩技术国际标准,试生产过压缩碟。然而这项颠覆传统赢利模式的技术,并没有为我国音像企业所采用,反而使得我国整个音像行业都处在极度恐慌之中。DVD压缩碟为何使音像企业如此惊慌?

DVD压缩碟又称万能DVD或HDVD,1999年1月形成国际标准,采用MPEG4压缩技术。以前只能借助一些播放软件在电脑上播放,局限了其传播范围。从2004年开始,DVD压缩碟解决了兼容性问题,使得其具有了音像出版物的特征,从专业软件消费群进入大量普通音像制品消费群。DVD压缩碟具有容量大、兼容性强、清晰度较好、进入壁垒和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一张压缩碟可以容纳10集电视连续剧或8部故事片的内容。所以,这张轻巧的DVD压缩碟它能够在短短两个月内,兵不血刃地让中国音像业至少10亿元的财富化为泡沫。

对于非法使用MPEG4压缩技术生产盗版音像制品应该严厉打击。但是,如此价廉物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技术,为什么没有被为正版音像企业采用,却被盗版光碟生产企业发现、生产和收获价值了呢?本文拟以此为例,分析企业抑制创新和创新滞后的原因。

企业创新滞后的原因

路径依赖使企业抑制创新

表面上看是正版出版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对抗行动,实际上它是对新经济模式或者新游戏规则的拒绝,使得在这场技术创新的市场较量中全面败北。目前音像业的游戏规则是:发行商靠发行碟片的数量收回其购买音像发行权的投资,批销商靠每张碟片的批零价差计算利润,出租商亦是如此。当MPEG4压缩技术1999年成为国际标准时,我国正版音像制品企业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在企业内部试生产过压缩碟。但在现行游戏规则条件下,采用压缩技术,势必会使整个音像制品碟片数量减少和行业利润大幅度降低,也就是说,该技术会颠覆传统的赢利模式。所以,即使在“音像SARS”面前,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改变游戏规则。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示,不参与DVD压缩碟的生产,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全力打击盗版和呼吁公众支持正版。

实际上,包括音像企业在内的我国许多企业都普遍存在着技术和市场创新的“路径依赖”问题。即当一项技术创新从发明到应用,直到技术成熟后,报酬递增现象出现,从而形成自我强化力量,促使应用现有技术获得好处的参与者排斥新技术,依赖旧技术。正版企业对传统盈利模式的投资和经营所产生的既得利益,会牢牢“锁定”技术经济模式创新的选择路径和步伐。而作为技术和市场创新的新进入者比市场垄断者有更多的创新激情,成功的技术和市场创新使新进入者成为垄断者。成功的技术创新也使垄断者保持新的垄断,因此原市场垄断者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比潜在进入者少。通过技术和市场等创新,新进入者可替代垄断者,但垄断者只能代替自己,所以这些已经成为垄断者的企业都不愿通过创新打破游戏规则。

缺乏创新精神是创新滞后的根本原因

企业家不仅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而且需要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在一些传统市场领域,可能对市场潜在机会的敏感应该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如果说创新是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过程中,而对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就是对技术、原料、工艺和商业组织的盈利性应用,否则任何“高科技”都不能转化为所谓的“产业”。

从正版企业知道并在企业内部曾试生产过压缩碟这一点上来看,目前包括音像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家们,缺乏企业家特质,不仅没有形成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文化环境,也没有形成“以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模式。

由于创新不仅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新技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暗礁,企业家们总结发现“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一步是先烈”,所以多采取跟随或模仿战略。当面临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时,他们能想到的只有求助于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和呼吁公众支持正版,而不是通过技术、市场和渠道等创新和开拓赢得竞争。然而先进的颠覆性技术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它不仅颠覆了现有行业的既得利益,也必将最终导致音像制品行业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从来就是推出新技术,新技术淘汰旧技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从来都是痛苦的。旧技术的拥有者因为已经获得市场优势,成为这种技术的既得利益者,会竭力反对新技术拒绝推广新技术,而新技术的拥有者则会补充以至淘汰旧技术,分享甚至取代原来技术拥有者的市场优势,这是市场竞争残酷性的体现。这一过程尽管无情,却保证了整个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消费者提供了越来越实惠的产品。

我国企业走出创新滞后困境的途径

争做市场的领先者

20世纪的中国多数家电业走过的是一条“比着葫芦画瓢”的模仿和跟随的道路。就连松下幸之助在创业之初也给自己定下了“只仿造、不发明”的章程。如果说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企业的模仿和跟随战略还具有一定的效力的话,在摩尔定律发挥作用的十倍速时代,使得其市场地位、产品地位与被模仿者之间产生了清晰的差距,而当你拿着模仿的东西去和别人在同一个舞台竞技时,赢的机率将是很小的。

明确创新变革的永恒主题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董事长诺曼奥古斯丁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我国企业如果不加快速度变革和创新,必然被突然变化的大环境所吞噬,企业为了永续经营,必须变革。电子巨头索尼的掌门人出井伸之把互联网和宽频称之为划破制造业天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两颗陨石。例如:网络点到点的传播方式,颠覆了许多传统实体企业关于渠道和财务体系建设的陈旧观念。从客户解单、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物流体系、结算体系完全是按点到点的方式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进入人们生活,实际上给传统传媒产品带来了一个新市场,音像企业必须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

树立创新变革的理念

德鲁克说过:“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一场软件、更不是一场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所以说,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无形的,这些‘对手’在我们思想和灵魂的深处。”对于企业来说,决策者意识到市场发生了变化,却“不愿变化更新”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切失败,归根到底是理念和思想方法的失败。如果我们能够在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个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无论竞争对手多么强大,最终一定能够战胜它。实际上,在大变革的时代,真正的竞争优势就是:必须以变革应对变革,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比竞争优势更快的变革,否则只有死掉,成功就是这个概念,今天做成功了马上抛弃它,重新开始,一定要重新开始。

建立新的产业游戏规则

企业竞争使用的四种成功方法包括:建立优势层、松动的砖头、合作和改变规则。改变规则就是拒绝遵从行业领导者制定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依靠改变游戏规则在竞争中崛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瑞典的宜家公司、诺基亚公司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等一批成功的公司就是拒绝遵从传统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竞争游戏规则,从而取得竞争的胜利。

现在竞争的速度和程度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竞争变得越迅速,竞争者所拥有的优势也越短暂。管理大师盖瑞•汉默在《领导革命》一书中说道,21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不连续的世纪,因此,任何一个竞争规则都将无法被长期“占有”。它只会被打破,然后不断被新的游戏规则所取代,每一次被打破的过程,就是一次革命的过程。企业任何引以为傲的竞争优势,都可能转瞬即失。按常理企业成功之后产生一定的惰性,惰性其实是很自然的现象,将过去的“优势”发扬光大更是顺理成章,可是偏偏繁荣之中孕育着毁灭的因子,稍不留心,游戏规则就会被更改了,企业转眼又要去面对“死亡的幽谷”。

DVD压缩碟的出现,有可能促使音像企业建立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和创新精神,打破原来僵化的体制,创建新的市场赢利模式,将技术创新开发、市场创新和渠道创新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正版音像出版企业如果能够盯紧市场和技术演化的蛛丝马迹,把握住未来的走向,打破前面的成功模式,重新调整策略,尽快实现新压缩技术的产业化,甚至重新架构组织和企业赢利模式,赢回失去的市场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全面考量竞争对手

如果问一家我们的企业家:“对于你来说,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是谁?”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出一连串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的名字,市场经理们常常为强大的同行而担忧,他们认为这些同行中的佼佼者,是阻碍自身发展壮大最主要的“敌人”。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在每个行业中,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是行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力量,这些新进入者大都拥有新的生产能力和某些必需的资源,期待能建立有利的市场地位,所以是最重要的竞争力量之一。最终才是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勇.DVD压缩碟吞噬五成正版市场[N].经济参考报,2004

篇(8)

2理论回顾与分析

2.1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与后发技术追赶的历史经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耗费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战略性”强调该产业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能够实现产业主导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潜在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新兴性”强调产业技术的先导性,认为该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及成长初期,核心技术和主导设计都不成熟,技术和市场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3]。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技术变革的有利时期通常是在技术的初创期甚至成长期,由于该时期发达国新的技术体系处于初创阶段,产业进入壁垒低,技术创新的盈利机会和增长潜力大,因此存在技术追赶的“机会窗口”[4]。因此中国做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旨在通过掌握新兴产业的领先技术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优势,从而完成跨越式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

2.2自主创新与后发国家技术追赶路径

传统追赶理论针对后发技术追赶的研究,基于后发国沿着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既定技术轨道的追赶情境[5]。国内学者陈劲1994年提出自主创新,并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更多的自主技术创新,提高发展的竞争性与持久性[6],国内外研究把自主创新分为三种模式: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本文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典型企业为样本,结合中国情境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高技术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是什么”、“为什么”;分析在后发追赶情境下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与技术赶超路径模式,为高技术企业技术赶超提供理论借鉴。

3研究方法

3.1案例企业选择

案例对象选取基于以下标准:①行业有一定分散性,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子行业,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②被选择的样本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使案例对象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终选择了两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

3.2案例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案例调研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进行,结合媒体报道、专业杂志、文档资料等二手资料作为信息来源,通过多样化的数据来源进行三角验证。案例分析采用模式匹配和时间演化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为主线,从纵向维度描述不同阶段每个案例主体的技术能力演化过程;再把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围绕核心问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赶超路径是什么”,其关键影响因素、相互关系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技术环境、技术能力、技术来源方式、技术战略等。

4案例描述及分析

4.1政府引导下的高铁产业赶超路径:“引进—集成—创新”

(1)高铁产业的整体技术环境。大规模发展高速铁路,是中国在能源和环境约束下解决交通运输供给不足,同时带动大批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制造业提升与发展的战略决策[7]。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致力于高速铁路研究的国家,同时善于技术引进再创新的日本通过积极与法国合作,引进法国技术创新的先进成果,集中力量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短时间内对高铁技术进行了系列改进与创新。此后英、德、美国等在该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技术追赶,这些发达国家在较长时间内,形成对高铁技术的国际寡头垄断格局。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高铁技术体系是日本新干线、法国TGV和德国ICE三大技术体系。(2)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与赶超过程。中国高铁及车辆技术的研究经历了近20年的里程。以2008年为分界点,将国内高铁技术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至2007年,该阶段前期主要依靠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进行技术突破,后期铁道部决定转而采取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德国、日本、法国的高速动车组的引进消化吸收。从2004年开始经历了整机进口、零部件进口、整机组装、技术消化,提高国产化率的过程,中国北车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所蕴含的隐性知识,采用先模仿、再创新的方式,短时期内缩小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建立了时速200~250公里技术平台和动车制造体系。但是制造能力并不等于创新能力,当时中国北车在高铁车辆国产化改造中,对高速列车的九大核心系统的认知,还停留在参照引进的图纸从事低水平的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今,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7]。这个阶段可以用两个跨越式台阶来描述高铁产业技术创新:第一个跨越,自主研制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主要解决高铁技术系统耦合引致的技术需求,可以看成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的技术优化,依靠国内技术攻关,中国高铁在转向架技术、轮轨动力学、车体结构等影响列车提速的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第二个跨越,突破了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列车,同时依托时速500公里高速列车试验的技术需求,开展高新技术在应用中带来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气密强度、振动模态等十大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8],上述关键技术的突破,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技术集成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通过集成世界4种最先进的高铁技术,我国高铁产业具备了产品完全自主开发能力、低成本进军国际市场优势。依托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在铁道部的引导下,国内高铁企业成功实现了对世界高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技术引进,高铁企业搭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铁产品技术平台,最终完成了高铁技术的跨越突破。通过对中国北车与国内高铁企业研发、制造能力的各阶段观察,发现中国高铁企业的技术能力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定积累水平的初始技术能力阶段(第一阶段);持续改进与发展技术能力阶段(第二阶段);复杂产品的系统集成创新能力阶段(第三阶段)。中国高铁产业的成功赶超是在科技部、铁道部和行业部门协同下组织实施,铁道部通过统一向国外招标,一揽子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然后根据高铁所需要的项目性质,通过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核心配套企业等组成各项目联合体;形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为牵引,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作用,把多方技术创造性地集成;最终依托国内巨大运输市场需求,使高铁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据此提出以下命题:命题1:对于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选择引进产业带动效应大的重点技术,通过技术消化吸收,强化集成创新能力,这是后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命题2:以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为牵引,由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集成优势创新资源,是实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与技术赶超的关键条件。

4.2中兴通讯的技术赶超实践:“跟随———引领”模式

(1)产业技术环境分析。电子信息产业是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产业,作为科技主导的产业,它的首要特点是研发投入多、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技术环境整体处于复杂与高度不确定性。在国际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兴通讯和华为逆势增长,在市场份额和专利权上都有重大突破。中兴通讯2012—2014年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三,当今已拥有超过6万件全球专利申请,1.7万件已授权专利[9]。作为信息通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成功实现了技术追赶和多项突破,进入全球信息通讯企业第一方阵,居于引领地位。(2)技术追赶与超越历程。电子信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兴通讯从技术追随者、局部领先者、到技术标准制定者,实现了追赶与超越的“三级飞跃”,企业的技术能力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三个阶段:1987—1995年“跟着跑”———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形成自主产品开发能力。1987年中兴进入以固定电话为主的国内通信行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通讯信息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相差30年以上,在“后发优势”战略思维下,中兴通讯一步到位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并努力对该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根据技术轨道理论,在累积性弱的技术轨道中,企业容易学习和追赶,同时在技术发展中容易出现实现跨越的机会[10]。中国信息通讯业实现技术突破和赶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通讯技术产业的技术轨道积累性较弱,移动通讯技术演化过程“整体上升、代际差别”存在技术跨越的机会窗口,从而抓住市场重大变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实现赶超。在技术跟随战略下,中兴始终将技术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借助逆向工程等途径分析引进技术的核心隐性知识,挖掘核心隐性知识与自身知识的互补性,特别注意“学习机会”的大小,通过“干中学”进行技术积累,缩小与领先者差距。1995年中兴自主创新研发了10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标志着自主开发能力提升。1996—2005年“并肩跑”———培育复杂技术整合能力、实现技术多元化。1996年中兴实施战略三大转变,一是产品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拓展;二是产品市场由“一网”向“多网”扩展;三是从通讯传输产品进入手机生产领域。容量巨大的中国市场为中兴通讯这一阶段的跨越发展提供了主要优势,中国市场对电子类产品的需求升级给坚持市场导向战略的中兴提供了机遇。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市场机会的战略能力,使得中兴识别和利用每次市场机会,开拓了小灵通市场、研制手机产品,大规模进入大众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它在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奠定了中兴通过能力积累最终实现原始创新的基础。2002年CD-MA、GSM和PSTN三网融合标志着中兴的复杂技术整合能力迅速提升,在许多技术领域极大地缩短了与技术领先企业的差距,从2G时代的跟随者,跃升为全球3G时代的同行者,并且有能力进一步在核心技术领域突破,从而将技术战略从技术跟随型转向技术引领型。2005年以后“领跑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领域。随着行业地位的持续提升,中兴的技术研发从国内向国际研发合作发展,加大了海外市场和研发中心的扩张度,重视R&D,每年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10%,2013年R&D投入超过了10亿美金;在美国、法国、瑞典、中国设立了18个R&D中心,各个R&D机构形成了“蛛网型”内部知识共享网络,多渠道多方式的知识交流,提高了R&D网络的联系深度、广度和多元化[11]。国际研发合作有利于企业获得互补性知识,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有利于降低研发风险和研发成本,提升研发的规模效益;有利于产品适应东道国顾客的特定需求,增强在各国的适应能力,为中兴知识储备调整和准确捕捉市场机会创造了机会,也为实现产品和服务多元化以及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准备了条件。目前在LTE/4G、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领域,中兴拥有数千件基本专利、核心专利,其中持有专利的90%以上为技术品质高的发明专利。在核心技术领域,作为4G标准的主要起草者、5G技术标准的主要创新者,中兴成为信息通讯技术的领跑者。分析发现:通过“干中学”进行技术积累,同时建立广泛的国际研发合作是中兴通讯利用机会窗口进行技术跨越发展的前提基础;把握市场机会,尽早预见到由于技术变化带来的市场转型,继而占领新一轮技术转型先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最终拥有技术标准制定话语权,成功实现技术赶超。命题1技术能力积累和构建广泛的外部研发联盟是后发追赶情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追赶的基础。命题2处于市场成熟、竞争充分产业环境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注重技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尽早预见到市场转型,继而占领技术转型先机是技术赶超实现的重要条件。

5结论及政策启示

5.1技术赶超路径选择:技术能力与技术来源方式的协同

技术赶超路径选择受到技术环境、企业技术能力、技术来源方式等因素影响。企业技术能力是推动技术赶超的前提内因,是赶超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企业涉足全新技术领域赶超时,能否在赶超过程中迅速有效地弥补自身知识与能力的空缺,“开辟新的技术积累轨道,积累新的技术与技术能力,是赶超成败与否的关键”[12]。在技术和市场已经高度国际化的技术领域,当新兴产业内的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时,可以选择技术收购、技术引进等方式,通过消化吸收来提升技术能力,并在技术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调整研发模式,加快技术追赶速度。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技术特性采取差异化的创新策略。因此,后发追赶情境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阶段的技术追赶会表现出不同特点,可以选择的赶超路径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篇(9)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企业的生产要素大致可分为人力要素、财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是企业需要的创新,创新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或提高质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组合方式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占有情况,明确的基础创新的目标;其次,人力要素运用科学理论、数学模型、真实数据等,进行测算分析,估计项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导下,将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财力要素投入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进行创新实验。创新是不断尝试的结果,每一次的尝试的失败都是为了创新的成功做铺垫。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学者从能力本身来界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于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业拥有的要素资源、财力支持、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软件不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的决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质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会有所不同,这用差异就是体现了不同企业在运用资源整合时的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些学者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人参与、集体协作、集思广益的思考与实践的过程,它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认为由组织生产某种新式的、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的过程即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侧重对过程的把握与考核。有学者认为“组织通过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革新带来新的思路与想法,为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催化作用”,这也是从过程这一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

有了从过程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就会有从结果层面考量技术创新能力。顾名思义,从结果的角度则更注重产出效应,即在投入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同时,配以新思维、新想法创造出更先进的、不同于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以体现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基于对上述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定义,其评价的指标也有所不同,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基于从能力本身定义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从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业中各种要素能力的组合,所以要评价技术创新能力,就要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资源入手,前面说过企业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能力不仅包括是指企业中参与创新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参与创新的人员的间接支持;物力资源包投入的物质生产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财力资源则主要是资金的支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只有企业中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事实证明,除了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环境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也可以从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咨询,物力方面提供专利技术和专项设备,财力方面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专项资金,这些外部环境要素与内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组合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从过程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如前所述,这一说法本身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有序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每一个子环节都会对最后的技术创新结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因此,从这一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就要评价其各个运行过程,其评价指标可包涵要素投入过程、生产制造过程、改良更新过程、管理评价过程等,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因此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权重比例也不同,同时赋予各个组成过程以相应的权重,让后进行加权,得到的数值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个要素并不是单纯的叠加,就能体现整体的效用,当然,这种方法对于粗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从结果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当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时,其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上,我们就把能力这一无形的要素转变为有形的要素。那么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也就可以代替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评价产品和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如对其质量、客户口碑、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等进行相应评价,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将数据进行汇总,最后的出最产品或服务的综合评价,即刻粗略的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

三、对于现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

上文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入手,介绍了三种主要的评价方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本是都是对不同要素进行评价,只是三种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其选取的要素指标也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要素的选取存在一定困难,不仅在选择本身,还在选择的数量上,要素的选取必须体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上,同时选择过多会增加评价的成本,而选择过少,不能准确评估技术创新能力;第二,选择评价要素后,运用哪种方法进行要素整合也是一个难题,这本身比要素的选择更重要,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结果,因此选取的方法要考虑到各个因素之间的促进与抵消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突出性问题,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上述所列举的问题,以期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更精确的评价,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0

[2]魏江,许庆瑞.企业新能力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科学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东华大学学报,2006(3):3437

篇(10)

二、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分析

(一)现代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概述。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在市场上取得可持续发展,赢得企业优势,其核心在于取得产品竞争的胜利。而诸如产品性能、价格、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相容性等这些重要的产品竞争要素都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就已经确定的,由此可见,产品的设计阶段几乎决定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因此制造业企业想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其重点就在于产品的设计。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的需求以及审美在不断变化,因此现代的制造业产品在设计上有着设计的竞争性以及设计智力资源的分布式存在这两个基本的特性。因此对于现代制造业产品的设计来说,其理论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对于制造业来说,其技术的创新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改良型的技术创新、自主技术创新以及产品集成型的技术创新。制造业企业通过先进的产品设计推出满足大众需求的新产品,而技术的创新能够让消费者享受到极佳的售后服务,从而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大众需求的引导者,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推动制造业行业的发展。

(二)现代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现状。1984年,自美国产品开发管理协会创办了《产品新管理》杂志之后,产品的创新管理系统开始流行。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模式仍然没有达成绝对的共识,但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可以得出制造业企业产品的创新模式就是通过有关技术的选择以及运用,为企业的产品设计提供工作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今,相关学者对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模式的研究主要通过创新动力源、创新过程、创新主体以及创新平台这四个角度进行,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制造业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参考策略,但是,由于对制造业产品的创新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没有客观被公认的观点作为参考标准,因此相关的研究学者大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己见,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对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医疗器械制造为例,一是过去对于产品设计创新能力的研究都是通过宏观角度开展的,因此对其的研究结果一般适用范围较广,但适用的针对性较弱,基本没有针对医疗器械的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做专门的研究。二是由于过去的文献一般是研究产品创新模式的类型、特征,各种模式的优势、劣势,很少注重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的融合。特别是对于医疗器械产品,其设计的重点在于基于病情的实用性,对于创新模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法有误。目前相关学者对其的研究一般采用的是定性分析的研究手段,基本上没有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当今的研究学者过于注重理论分析,忽略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从而往往导致纸上谈兵的结果,而医疗器械产品侧重的是治疗效果,这样一来就导致对医疗器械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研究失去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意义。

三、提升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人才的培养。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技术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了需求分析、性能的仿真以及试验,还包括了概念设计以及产品的详细设计,因此现代制造业产品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是确保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具有足够的掌握程度。这里所说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不仅仅指的是过去现有的、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还包括潜在的、未来将要去学习以及获取的知识。同样以医疗器械为例,对于医疗器械产品,其设计的核心在于治疗的效果,而为了实现产品的创新,相关制造业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医疗器械产品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储备过硬的医疗知识,方能保证在利用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前提下,保证医疗器械产品的实用性。而知识的储备以及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鉴于此,制造业企业的相关领导者应该更加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譬如对于制造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来说,一是相关管理者可以定期组织与医学有关的培训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及监督管理制度,从提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效果。二是企业可以挑选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或者引进相关的医学人才作为企业的产品设计指导,从而提升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

(二)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模式的改革。随着时代的改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及社会潮流趋势转变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能力模式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一是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模式需要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突出动态化的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的变化,资源的短缺,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如果想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就需要保持一种随时应对变化的动态化改革的状态。事实上,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没有一种产品的发展是一成不变的,制造业企业的产品亦是如此。二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来的是国际之间的贸易愈来愈频繁,因此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需要跨越国界或者地域的限制来完成贸易,为了促进制造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制造业企业可以以计算机网络一级现代通信网路为平台,通过与政府以及相关高校的合作来共建基于产品创新设计的虚拟组织,从而实现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商业市场的拓展。譬如,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虚拟组织开展虚拟会议,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诸如VR等技术的应用逐渐广泛。因此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完成产品的创新设计。特别是对于医疗器械产品,由于医疗器械产品一般是用于人体治疗,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存在一定的难度,进行最后产品检验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有关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VR等虚拟科学技术,模拟人体的结构来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的设计,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适用性。而在医疗器械产品的检验环节,同样可以模拟相关病情症状,检验医疗器械产品治疗的相关指标,并针对不合格的指标进行产品改善,从而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相关的制造企业应该增加与外界的交流,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医院的合作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医疗方案,从而将其转化为新型医疗产品的设计。由于医疗器械大部分适用于医学治疗,因此对其产品各项指标的精确度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因此建议相关制造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可以运用现代的相关计算机辅助软件,减少工作人员的负担的同时提高其产品的质量。三是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制造业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时还需要考虑绿色环保的问题,另外,国际贸易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制造业企业需要将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环境保护因素相融合,形成绿色产品设计的创新模式。

上一篇: 文化产业发展论文 下一篇: 档案复查换证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