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硕士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4: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英语教育硕士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英语教育硕士论文

篇(1)

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整体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实际工作为导向,以行动导向为基本出发点,遵循“应用为主、学以致用”以及学习者为主体,教授者为主导的教学准则,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表达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当的词汇量和口语表达策略方法,提高兴趣,拓宽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总目标涵盖下属五个子目标。知识目标:各个交际语境模块中的语言知识点,包括词汇、短语、句型、主题相关知识点等;能力目标:学生能听懂第一母语者的语言并且能适应不同语境和地方口音的变化,能流利表达观点,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语言交流技巧,并能适当使用常用非正式场合的口语,能熟练使用自主学习系统,在课外增加对听说的训练;情感目标:通过电影片段的引入和视听感觉带动,拉近学生与语言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爱上学习;策略目标:利用语用策略,如对会话涵义的理解,对语码的切换,对于合作、礼貌、顺应等语用原则的遵循,以达到最佳交际目的;素质目标:提升语言文化素养,全方位体味跨文化交际,拓宽视野。

三、课程体系内容设计

该课程以视听说为核心,分为六大模块,每个大板块又由下级具体的交际小板块构成,小板块中的主题覆盖真实交际各个层面。它们分别是:生活模块(包括孩子、成长、家庭、节日、健康、运动、音乐等主题)、工作与学习模块(涵盖学校生活、学习、留学、找工作、升职等主题)、社交模块(涉及娱乐休闲、旅游、冒险、信息交流、聚会、社会仪式、特殊场合、社交礼仪等主题)、自然环境模块(包括人与自然、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科技模块(涵盖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魔力等主题)、人文模块(涉及战争与和平、伟人与英雄、梦想、神秘现象、信仰与宗教)。每一个板块的主题由不同的教学单元来承载,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题与主题间的语言文字和听力表达的难度等级呈现递增的趋势,有助于能力层次的逐步提高。

下面以一个交际主题音乐为例具体介绍实施步骤。主题引入:教师以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介绍与音乐相关紧密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该交际主题有大致了解。电影片段视听:教师先对整部电影的剧情和所选片段的场景简要介绍,使学生明确剪辑片段的位置和背景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片段中的重点难点词汇短语并讲解所含文化负载词;以任务型习题(简答、选择、填空、复述、判断、连线等)为导向使学生进行视听,促进学生对片段内容的理解和对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基于该主题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设计口语交际活动,形式力求多样灵活,例如角色扮演、电影对白配音、小组讨论、辩论、陈述报告、给题目演讲、即兴表达、诗朗诵等。表达拓展:补充与该主题语境相关联的口语句型和表达法,可以是教师讲授,也可以是学生预先搜集整理,或者二者相结合,由此而强化拓展学生的言语输入。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或课堂外对提供的电影片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设置的学习任务,巩固和加强该主题相关信息。

四、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应遵循灵活、互动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能力主体进行工作和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交替并进。让学生尽可能成为课堂的积极元素,而不只是被动接纳知识。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灵活地贯穿各种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站位法、关键词卡片法、旋转木马法等。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时,课程实施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功。在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中,教师的主旨应是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是达到学习效果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模式,合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把联想记忆、循环法、归纳分析等方法融入教学之中,而指导学生自己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方面,本课程主张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融合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多媒体课件作为本课程的一大特色和必要工具,需要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进行支撑。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学生分享优质教学资源。

篇(2)

一、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二、建构主义下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的实践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强调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而教学则为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促进、指导和合作。学生应该转换态度,从原来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的构建者。该理论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和探索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力,教师也应更新观念,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转变为引导、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搜集分析相关学习资料,提出问题和假设,将所学内容与已知事物联系起来并加以认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以掌握视听说为目的

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不仅仅能解决书本和课堂上的问题,学生要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突破英语学习的基本层次,把握英语新闻中想要真正传达的信息和意义,提高英语新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英语新闻的视听说课程,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基本英语知识,例如一些单词句子,同时理解英语新闻中的信息和含义,并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议。

3.以协作为方式

语言的学习只有在于他人的交流中才能充分掌握,所以进行语言意义的建构,要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多方交流,而且教师和学生需要进行学习资料的交换和探讨。协作方式在英语新闻学习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整个学习团队共同目标的达成,并能够激起学习团队的合作和进步精神。在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自行组织下,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学习经验和相关知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并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4.以情境创设为手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获取新的知识并赋予其某种意义,或者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重建,达成新的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学生熟悉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以适应现实中多变的语言环境。所以,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选择真实的符合现实情况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和知识面,支持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达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实践策略

1.科学安排教学实践过程

英语新闻视听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前的准备,课程中的操作和课程后的扩展三方面,下面对这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课程前准备的程序是,首先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材交给学生,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和媒体信息,整理相关词汇句子,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其次教师在播放视听说材料之前提出问题,播放自己整理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进行思考。再次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学生互相交流,根据他们自己的学习材料对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播放时的技巧,让学生能够在安静专注的环境中进行视听,减除外在干扰,让学生能够掌握材料所要传达的信息,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和听不懂的语句。在重复进行播放视听材料时,教师要为其设置的问题提供线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疑问。在精听环节,教师要针对问题进行具体必要讲解,补充视听材料和更多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视听材料的内涵和所要传达的真正信息,并为他们传授视听技巧。最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一系列的视听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英语新闻知识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视听说教学结束后,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课下对英语新闻材料进行认真聆听跟读,学习英语表达语调和语气;其次,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视听内容,让他们在课下进行泛听以提高听力能力和理解能力;再次,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或比赛,或者鼓励学生自己组织竞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英语新闻的导入形式多样化,合理使用视听材料

篇(3)

一、引言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在视听说课堂上如何有效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成为很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利用视听说课优势,发挥它内容丰富真实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口语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指出,外语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则指正确且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本文中论及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后者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能力”则主要涉及社会和文化的行为和事实,具体为“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识并“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能够“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视听说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长期以来,文化因素在视听说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一直采用“语法-翻译法”,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却无法应付简单的日常英语。而在“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常常犯语用错误,造成交际障碍甚至误会。由于不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相关文化知之甚少,无法顺利进行文流。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察,笔者将语言失误原因分析如下:

1.缺乏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对语言系统的教学,即强调对语言系统知识、语音、语法及词汇的教学,忽视了文化的导入,致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不了解,从而导致语言运用上的错误。比如对“老人”的用法,很多学生一提到老人,就会想到old people,殊不知西方人并不喜欢用old这个词,而是用senior citizen,the elderly,或婉称distinguished gentlemen,the seasoned。

2.缺乏言语交际的环境。

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句型,缺乏言语交际训练,在英语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对一些固定的表达形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但一旦真正使用时,由于总是使用书面文体,对于母语国家比较常见的口语表达很陌生。比如“What’s up?”“Not really.”“Tough”。

3.缺乏对语体的认识。

语言形式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对话双方关系,讨论话题的内容、背景,交际方式等都影响对话形式的选择。Hughes(1989)曾指出:“选择错误的语域,是外国人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最常犯的错误。”传统的语言教学和应试教学让学生经常死记硬背,结果学生难以灵活地运用语言。在言语交际中,他们往往不注意对方的身份、说话的氛围和场合,不注意使用恰当的语体而导致交际上的不得体。例如,对熟人、朋友使用过于礼貌的语言,或对陌生人及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于随便的表达方式等。

四、在英语视听说课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视听说课程的特点就是使用多媒体,而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各种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由于英语视听说课中的语言输入多为真实自然、丰富鲜活的口头语言,使学生能接触和感受英语语流的节奏、重音和语调,因此往往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成为语音教学的课堂。这也正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1989)所提出的“语音教学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的要求。

2.利用本课程的“视”、“听”、“说”的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Krashen指出,听话从本质上说是输入信息,听的过程是接受和解码的过程;说话属于输出信息,说的过程是编码和传送的过程。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根据视听说课程的特点,笔者通常在视听前中后安排问题,从而进行任务型教学,并对将要听到的内容进行有效预测。在视听时,学生的任务是获取并理解新的信息,同时要完成检验理解能力的练习。在视听后,我们可以安排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包括问题问答、内容总结、复述、话题讨论、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这三部分活动将视、听和说有机结合,即说为视听做准备,听又为说提供了语言素材和知识积累,听和说就可以相互促进。语用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方面,而听是理解能力,说即表达能力。通过创造模拟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语用能力。

3.利用视听语言材料,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

主体文化是指母语文化,与客体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跨文化交际中若不能回答外国人关于主体化的问题,会带来种种不便。跨文化交际中话题是受双方制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即与本国有关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及民族信仰、婚俗文化、饮食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古迹等,从而有效避免交际中出现的冲突。

文化知识的传授着眼于分析视听材料中交际话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人们的话语中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方面的内容。在视听说课堂,我们能听到各种情景、各种场合中,各种身份的人所进行的有关各种话题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同时,在完成视听理解活动后,让学生对材料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点进行复述、总结,或开展文化对比讨论,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达到通过听说训练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4.关注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兴趣。

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消极情绪有很多因素,比如说自卑、缺乏自信、怕出错、焦虑。教师要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要诚挚地关怀和帮助,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善意地纠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进行语言文化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有进步感和成就感。

五、结语

尽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在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需要探讨的问题。视听说课程是一门综合语言技能课,教师应注意课程特点,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Heaton,J.B.Writ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2nd ed)[M].New York:Longman,1988.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8.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4)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学生和英语母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为调查对象,从结构和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外大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词块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与英语母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的词块,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对“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明显不足。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surveyed the use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in Master’s theses by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employ a larger number and a larger variety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than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and show more reliance on lexical bundles of Passive V+(complement) structure. However, Chinese students use lexical bundle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structure less frequently and use participant-oriented lexical bundles inadequately.

关键词 : 词块;英语学术写作;语料库语言学

Key words: lexical bundles;academic English writing;corpus linguistics

中图分类号:H310.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52-03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Miller和Selfridge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了“组块”(chunking)的概念,用以阐释单个信息集结成块的过程[1]。这个“组块”的概念后来被语言学家移植到语言学领域,就有了“词块”的概念[2][3]。词块(或称预制语块、词块、组块等)是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即使用时可以整存整取而不经过语法生成或分析)预制语言单位[4]。词块整存整取的特征,大大提高了交际时语言表达的地道性、连贯性和生动性。词块的学习能够减少大脑处理信息时的负担,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流利性和理解的速度,语块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国外语言学界对词块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国内对词块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对词块在二语习得或教学中的作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5]。经笔者综合检索,发现国内关于词块研究的文章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至今,研究文献迅速增加。国内过去十年左右时间里对词块的研究囊括了词块的定义、分类、识别,词块与语言水平(听、说、读、写)的相关性研究,二语学习者词块(口语、笔语词块)使用特点,词块教学的成效性等多方面的内容。上述各类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探究又包含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基于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数十年的词块研究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词汇语法二分法的观点,提出了以词汇语法为其一,以词块为另一内容的语言习得二重模式,这是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进步。

然而,综观国内外学术语篇中词块的相关研究,很多都是对比研究二语学者和本族语学者使用词块的差异,鲜有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学生词块使用的对比研究。针对该研究空缺,本研究自建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2011-2013年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探讨中外学生词块使用的异同。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首先自建了两个总字数约100万的学习者语料库,分别命名为语料库A和语料库B。前者由2011至2013年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撰写的30篇硕士论文组成,后者则由2011至2013年英语本族语者所写的30篇硕士论文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为避免体裁和学科差异造成的词块使用方面的差异,自建的两个小型语料库中的文章均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接着,用AntConc 3.3.5w软件提取符合条件的四词词块。本研究选择Cortes[6]较保守的20次/每百万词的提取频点,并要求所提取词块至少分布在5个文本中。最后,根据Hyland[7][8]的四词词块结构及功能分类(分别见表1和表2)对两个语料库中的目标词块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中国学生与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中四词词块使用的异同点。

2 结果及讨论

本小节将通过考察语料库A和B中四词词块的结构及功能分布,对比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词块使用情况。根据统计,语料库A共有字数约521,330,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222,形符总数为4,325;语料库B共有字数约528,344,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177,形符总数为3,550。由此可见,中国学生比英语本族语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使用了更多类型和更多数量的四词词块,对词块依赖程度更大。

表1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结构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以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1,在两个语料库中,结构为“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形式”的四词词块使用较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种类,在语料库B中占22.6%,在语料库A中则多达26.1%。该研究发现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如Hyland[7]发现,硕士论文前50个高频四词词块中,“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最常见。相比之下,本族语学生更偏好介词短语词块。在语料库B中,介词短语词块种类数的比例(“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比例之和)高达31.7%,而在语料库A中仅为20.7%。值得注意的是,属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类型的词块“on the other hand”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是最高频的词块,在语料库A、B中的标准频次分别为205、214次/每百万词,说明英语本族语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对“on the other hand”词块依赖性很大。

表1显示,中国学生硕士论文中“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四词词块明显多于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具体而言,语料库A中被动结构的四词词块种类占9.9%,语料库B中该比例为6.2%。这一现象似乎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Wei & Lei[9]也曾指出,同专家作者相比,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明显使用了更多的“被动动词+短语片段”词块。由表1可以看出,在两个语料库中,“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词块在语料库A中占到3.6%,在语料库B中稍微高一点,占到4.5%。Wei & Lei[9]发现学习者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的频率明显低于学者型作家,因而学习者,尤其是中国学生对于该结构词块的使用能力有待发展。“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性词块虽然数量和类型较少,但是此类词块可以为作者表达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等态度提供很好的话语资源。

从总体上看,语料库A和B中短语类词块(主要包括“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其他名词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的种类都比句子片段类词块的种类多,该特点进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学术英语词块更偏短语化[9][10]。

表2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功能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2统计数据,两个语料库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比例从“研究主导的词块”到“文本主导的词块”再到“参与者主导的词块”呈递减的态势。这一现象与Hyland[7]及Wei & Lei[9]的研究发现一致,说明学术写作中的新手作者想通过对于研究材料、研究过程等的清晰表达而非通过话语资源来证实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本研究中选取的应用语言学学科中的论文大多是基于实证数据的,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研究主导的词块”的高频使用。根据Hyland[7]的研究,“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从硕士到博士再到专家学者,其使用比例越来越高,该结果似乎表明“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的使用频率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据此,中国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者都应当提高本文意识,同时注重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文章。表2显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只有11.7%,低了4.1%。

在“研究主导的词块”的五个小分类中,语料库A和B都使用了很多类型的“描述词块”,该类四词词块种类数在语料库A中占到22.7%,在语料库B中占到19.8%,远高于“时间、地点词块”、“过程词块”、“量化词块”及“和研究话题有关的词块”的比例。这说明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在学术写作中都特别注重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体现自己研究的客观性。相比而言,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该类词块的使用。语料库A和B中“文本主导的词块”比例差不多,分别是22.5%和21.5%,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小类的数量和比例上。例如,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最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但是中国学生“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种类数明显低于英语母语学生,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观点、态度词块”的使用上。这说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了更丰富的词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3 结束语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中国学生2011-2013年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比同时期的英语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同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2011-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中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是“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明显较多,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一样,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不足,能力有待加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国学生较少使用“观点、态度词块”明确自己的立场、凸显自己的研究身份。在词块功能小类上,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描述词块”的运用,来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强调自己研究的客观性。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较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

中国学生在词块使用方面,和英语本族语者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建议外语教师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词块。

注释:

①结构类别8是本研究加进去的。

参考文献:

[1]戚焱.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词块使用情况的跟踪研究[J].外语界,2010(5):34-41.

[2]蒋宇红.词块教学促进英语学习者口语交际的实证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86-90.

[3]董丽云.语言哲学视域下语块对二语学习的成效性反思[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17-22.

[4]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李继民.国内外语块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1(5):17-23.

[6]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 397-423.

[7]Hyland, K. Academic clusters: Text patterning in published and postgraduate writ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a, 18(1): 41-62.

篇(5)

一、课堂导入的概念

新课的导入,在英语教学中也叫“引入”,它是指课堂教学开始的几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所谓“导入新课”,即一“导”二“入”。“导”指的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用巧妙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入”即是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让学生从导语中捕捉到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头绪,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进而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从而愉快地进入师生交流(邵细芳 欧阳菁,2002:90)。袁昌寰(2002:23)指出,“导入技能(the skills of introductory procedures)是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课堂导入是在教学开始时, 进行课前的心理准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

二、课堂导入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知识建构,是通过新知识学习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信息输入。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在原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和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的。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通过教师或他人的帮助,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严明,2009)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有利于新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课堂上积极创设情境,组织各种语言活动,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使学生在良好的英语学习的情境中建构自己的新知识。

三、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及教学案例

有效的英语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篇章类型及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采取的方法各异。有时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有时顺藤摸瓜,演绎推理;有时设置情景,如临其境;有时艺术欣赏,陶冶身心。下面笔者就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及平时听课,观看优课视频总结出以下的一些导入艺术方式。

1.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过程。多媒体教学遵循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学生欣赏精彩的画面,听读,模仿纯正的发音,对所学信息进行整合,记忆,最后达到交际的目的。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加文化背景知识都大有裨益。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十分普遍。例如在教授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篇文章时,课堂开始呈现了大量的具有非洲风情的图片,使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然后顺势引入:“After enjoying so many beautiful pictures, do you have the urge to travel in Africa? ......Let’s start our adventure in Africa.” 又如在讲授M4U4 Project Writing a film review时, 以电影《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的片段作为导入,电影精彩的特技效果吸引眼球,也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然后教师提问: “Are you interested in Harry Potter series?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film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很自然地引入了主题,又结合了学生观影的真实感受,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再如讲授课文Lost civilizations时,开始播放了视频罗布泊与楼兰古国,视频介绍了神秘的楼兰古国消亡的过程,学生们对这段历史不是很熟悉,这段视频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揭开楼兰古国和庞贝古城神秘的面纱,探寻湮没在历史中的昔日文明。急于求知的心态使他们课堂效率大大提高,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2.温故知新导入法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知觉有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与该事物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也认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教师应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通过回顾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在教M5U1 Project Teenager’s friendships时,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 a friend?” 由于本单元word power中学习了描述性格的形容词,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头脑风暴,学生积极地回应: “generous, reliable, warm-hearted, open-minded......” 气氛热烈。又如在学习M4U2 Project Entering a new sport into the Olympics时,让学生回忆奥运会已有运动项目,学生们积极思考,开动脑筋,给出了很多答案:“high jump, balance beam, platform dive, parallel bars......”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既回顾了所学单词,又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好了铺垫。温故知新的导入法还经常在学习语法结构和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应用。比如在时态的学习中,学到过去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可将这些时态与已学的现在完成时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区别。这种导入法联旧引新、不落俗套, 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又能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3.想象导入法

根据现代中学生的特点, 大多数学生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有个性,有追求。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既锻炼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比如在教M4U3 Tomorrow’s world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呈现一些图片,如未来机器人,未来交通工具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提出问题:“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me of our wildest dreams could come true in the future. What developments would you like to see happen in the future?” 学生们立刻发挥了无穷的想象力,勾画出一幅幅未来世界的蓝图,一些对科学技术有兴趣,有想法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出一些具体的发明创造,显示出无穷的创造力。又如在教授M5U3 Reading The perfect clone一课时,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克隆羊,克隆马等图片,并提出问题:“Do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clone humans some day?” 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如果克隆人出现,会有克隆人替自己完成任务,可是,也会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克隆技术复制战争狂人,妄图控制世界......

就像科幻大片一样,各种情节在脑海中闪现,使得学生们既直观,又生动地了解了克隆技术的优缺点,自然地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中。这种导入方式尽可能地提供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四、课堂导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首先,有效的课堂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以3-5分钟为宜。如果时间过长,反而会喧宾夺主,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质量。毕竟,导入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其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和层次的学生,导入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对于同样的学生群体,导入方法也应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3.最后,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导入,而忽略其他环节,那么,再精彩的导入也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课堂开始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应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达成教学任务。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正如英国教育家罗素所说:“一切科学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好的课堂导入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学习以巨大的动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正久,2003,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课堂的导入《考试周刊》总第35期

陈允成,2007, 《教育心理学一实践者一研究者之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傅建明,2005, 《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胡春洞,1990,5《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淑珍,1996, 《教学技能》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庆芳,2007,5《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贾冠杰,1996,5《外语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 企业工作问题整改方案 下一篇: 教育统计年度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