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4: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一上册语文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从教材、练习等课堂内部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具象的情感氛围,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练习活动的突破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课堂的第一步。
1.新课导入要巧妙设计意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会有设定一个主题,例如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金色年华”和第三单元的“民俗风情”,在学习前将主题呈现给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调动学生好奇心的作用,“什么样的年华是金色的”、“异地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会在学生心理荡起涟漪,使之想从新课文的学习中寻找答案,此时就要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这种求知心理,否则一旦学生求知欲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因失望产生厌学情绪,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巧妙设计意境导入新课。
以苏教版初二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为例,在新课导入时,可以节选同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电影《羊脂球》的片段播放给学生,将普鲁士统治下的法国以具象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之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普鲁士统治下法国人民的悲愤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又如,在导入《美丽的西双版纳》新课时,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西双版纳风景的图片,也可以播放展示西双版纳风俗民情的宣传记录片,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充分想象课文描绘的风景,再配以班得瑞《世外桃源》、《寂静山林》等轻音乐,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文字所编织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角色扮演
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是课堂情境教学应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表演使之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情感和思想,通过合作探究使之掌握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例,在初读、精读两堂课的教学后增加一节情景活动课,课前为学生布置情景扮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对课文中每个角色的对话加以练习,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在情景活动课时,教师先将精读课对文中主要人物楚王、晏子的语言特点和性格得出的结论作以总结,然后将学生分为三至四个“导演组”和一个评委组,展开角色扮演比赛:首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为角色表演做准备,而后节选文中的小故事让各组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同学在角色扮演后回答“除了晏子的语言之外,还可以从什么地方展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过人的智慧”,进而引导各“导演组”的同学从角色表演中总结出文中晏子动作神态所流露出的智慧,例如“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严肃地回答”、“面不改色”等等。最后,由评委组分别对各“导演组”的表演进行评分,加上老师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评分,评选出冠军,累积三次冠军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表演和合作答题充分训练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使之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描述的历史环境和人物特点,有助于学生以主人公为榜样发展智力、培养情感以及塑造高尚的人格。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即“教师主动的讲”与“学生被动的听”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脱轨,没有深入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都是通过作业和考试等方式间接反馈的。我们说学校在教育思想定位上能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更是学校发展成败的关键。更具体的来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根本,也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甚至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发展程度。那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黄金原则”呢?
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对待周围的人和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针对课堂上学习的语文课文,不同的学生也会对其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不应该在学生还没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就将“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其“畅所欲言”的能力,我们以初一下学期第一单元课文第三课《丑小鸭》为例,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懂得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带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这个目标固然是正确的,是需要学生明白的,但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产生这样的观念呢?一步到位的解说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丑小鸭》这篇文章的各个关键设立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1.你们觉得丑小鸭丑吗?哪里丑?2.大家是怎样对待丑小鸭的?如果大家这样对待你,你会怎么做?3.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想法?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生都是有很多话想说的,可以鼓励学生将“丑小鸭”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相联系,谈谈自己身边的事以及处理的办法,进而将《丑小鸭》的课文教学升华,转化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启发学生情感表达
人是情感的动物,没有情感的人不能称之为人,中小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所以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我认为培养情感的重要方法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习惯于将感情保留在心里,不将其说出来,不习惯将内心的喜怒哀乐等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表达情感,在学生表达情感时,教师也要加以关注。我们在讲授初一上册第29课《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在课文讲授之前可以适当加入一个表达“感激”的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用道具将学生的眼睛遮上,让每个学生当五分钟的“盲孩子”,要求学生在做“盲孩子”的时候保持沉默,用心去感受世界,五分钟过后说出自己的感想。学生会说“盲人的生活很辛苦,什么都看不到。”“盲人很可怜,我们要关心盲人,帮助残疾人。”“盲人很不幸,他的家人也会很辛苦”……教师可以引导“这个世界对盲人不公平,所以我们要去帮助他们,爱护他们,因为和盲人相比我们太幸福了,那这个幸福是谁给予我们的呢?是这个世界,是我们的父母,感谢父母给我们健康的身体,感谢这个世界给了我们生命……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的公平,我们是健康的人,但是还有很多残疾人,面对不公平的世界,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要用自己的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公平……”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进而热爱生活,学会感激。
三、课后作业开放式
当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之后,我们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难度,即将内心的情感与想法落实在笔尖。我们所说的课后作业开放式,就是改变以往课后作业造句、解释词语等机械的语言知识的巩固练习,而是侧重于学生情感和文采的表达上。当我们学习完初一汉语上学期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总结的基础上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引导“我”自己下来?面对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甚至可以画出来,可以采取任何自己喜欢的有创意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开放式作业,学生的想象力就不再受到限制再加上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表达,教学效果也就得到了验证。
以上三个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启发学生情感表达以及课后作业开放式就是我们根据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教学新理念提出的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方面的教学策略,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许紫薇.论杜威的知识观及其对新课改中教师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07).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异读字、易错字辨析。
①异读字(注音并组词)
落 ( ) 折 ( ) 累 ( )
( ) ( ) ( )
( ) ( ) ( )
扒 ( ) 载 ( ) 省 ( )
( ) ( ) ( )
②易错字(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诅咒 丰硕 缀连 倔强 渲染 洗濯 寂寥 玷污 蜕化
堕落 贪婪 雏形 孵化 嬉戏 金窖 抢劫 禀告 掳去
奢望 蹂躏 柚子 牙龈 沉甸甸
碌碌终生 夜幕降临 繁弦急管 果实累累 不可磨灭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虚度年华 阴晴圆缺 举世无双 险象跌生
慧心未泯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得失之患 心旷神怡 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 获益匪浅 猝然长逝 死而后已 可望不可即 绝处逢生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④通假字:a.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b.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C.诲女知之 “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a.信 古义:真诚、诚实 今义:相信、信任
b.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c.三 古义:虚拟,泛指多 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a.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
b.五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传不习乎 “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4、《论语》背诵、默写:
①别人误解时:
②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③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④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⑤表现实事求是精神:
一、症状表现
1.似乎一致的主题。《新民晚报》(2010年6月21日)曾刊登文章说,上海高考阅卷老师反映,许多作文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不是从材料的核心思想出发去深入剖析问题,而是将考前事先准备的各种应试“话题”掐头去尾,套题写作。于是,考试作文的主题惊人的一致。
2.似乎克隆的结构。《北京日报》(2010年6月9日)一文称,浙江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对记者说:“不管什么话题作文,我每次都用同样的人物:李白、杜甫、陶渊明;采用同样的模式:先写一个题记,开头用一串排比句进行总述,然后分列三个小标题,分别三个人物,最后一段引用名人名言进行结尾。”结果“屡试不爽”。而采用固定的结构应付不同作文的学生普遍。
3.似乎相同的事件。有人曾调侃现在中小学生写人叙事的文章就是“五子登科”: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留在教室擦桌子。看看学生作文的素材选择几乎都是近幼稚化、去现实化。所选材料大多这样:要么虚假,要么陈旧。
4.似乎公式化的语言。随便翻阅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无病、空话连篇、套话成风、废话成堆。“无内容,无思想,无个性”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病因分析
1.作文教学弱化。从小学开始,语文教学就有重视阅读而弱化写作的倾向。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教师认识偏差所造成的。很多教师以为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教出来的,要想提高作文的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写,于是,作文教学被大量的“练笔”所代替;另有一部分教师以为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选材、立意、修改等写作技巧,于是,如何指导学生观察世界,怎样指导学生感悟生活,怎样恰当表达情感等,很少花心思去研究;还有一些教师以为语文成绩的提高主要在于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作文训练收效慢,效果不明显,觉得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讲作文;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以为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等等。因此,作文教学研究严重不足。而客观上各级各类的考试加重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不正确的认识。就各省市的高考、中考语文看,虽然作文的分值比重越来越大,但学生作文得分的差距却越来越小。再深入了解作文的阅卷要求,就会明白产生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原来,很多省、地区在作文阅卷中都会有作文批阅的“切入分”,即基本得分。如果作文得分高于什么类别或低于多少分,都必须有阅卷组长定夺,于是,很多阅卷教师为了保险起见,基本在切入分上下浮动,虽每次阅卷组织者都会不断提醒阅卷教师要敢于打高分,乃至满分,但最终学生作文档次很难拉开。这种阅卷的做法又反过来严重影响了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
2.背诵范文盛行。笔者曾对所教班级学生家长进行过调查,发现在回答“你喜欢买什么书给子女阅读”这个问题时,有69%的答案指向指导用书、优秀作文选。对学生的调查也发现,在“你认为提高写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是什么”时,很多学生认为阅读并背诵优秀作文。据经常参与小学毕业考试阅卷工作的老师称,每年学生“四同”作文,即“内容相同、结构相同、主题相同、语言相同”,占相当高的比例。深入了解便会知道,小学阶段不少学生为了能让作文得到高分,考试前一个阶段每人都会花功夫背诵不同类型的优秀作文若干篇以应付考试。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很多教师和家长的赞同,现在更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不仅是小学,现在有不少初中学生参加中考前也会“被要求”背诵教师精选的若干优秀作文,美其名曰“积累”,其实就是应对中考作文。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急功近利,使得背诵范文盛行,因为很多家长支持这样做,很多学生也愿意这样去做。结果“四同作文”比例越来越高。
3.形式强调过头。自1999年后,话题作文在高考中的连续使用,教师和考生渐渐摸清了话题作文的基本套路,于是,模式化的作文便蔓延开来,形成了新的“八股文”。近来大家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话题作文的形式也已逐渐退出中考、高考试卷,2010年全国高考试卷只有一套继续采用,中考“话题”作文也热度大退。但是,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还是习惯于强调形式,讲究排比段的运用,名人名言的引用,诗词警句的点缀,除此却是“三无作文”,即“无内容,无思想,无个性”。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技巧;而是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去表达。写作的本源是生活,学生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学语文,应懂得欣赏,学会思考,最终形成思想。一味在形式上寻求“新”意,只能使作文变成看似漂亮实质无生命的“纸花”。
4.训练系统缺失。我们细细研读语文教材不难发现,作文教学内容缺少科学扎实有效的系统,就初中语文苏教版初一上下两册为例,教材里共编排了12次写作内容,上册的安排内容是:“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简单地说明小制作”、“想象”;下册的安排内容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观察和描写事物”、“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写消息”、“自由作文”。我们发现这12次写作既不是按文体编排,也不是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编排,看似与阅读内容结合进行作文训练,但又没有按照写作的基本顺序合理安排。教师的作文教学缺少了科学合理的计划也就可以理解了。现在作文教学大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计划是什么,实施方案又是什么,怎样评价,等等,教师思考欠缺。一直以来,不同学校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不同,即使同一学校的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对作文的训练方式要求也不尽相同。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是说“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由于缺失具体明确的要求,更没有可操作的方法指导,所以,现在很多教师在作文训练上常常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
5.读写人为割裂。笔者认为:学语文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看”是指用眼得到的信息,“听”是指用耳得到的信息,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与感悟两个方面。“思考”是指把读到的内容、看到的景象、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感悟”是指思考分析后生发出的一种情感,悟出的一种道理,把接受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方面。“说”是口语表达,“写”是书面表达,“说”与“写”是积累、加工、内化知识后的展现,这是运用阶段。因此,阅读与写作必须有机结合起来。阅读是对作家作品的分析理解;写作是对作家作品的深层次的感悟。读是基础,是为写作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阅读与写作携手,语文与生活联姻,这才是我们应当有的正确认识。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常常是阅读偏重于思想教育,而对探究作者如何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用最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等问题缺少深刻的剖析。其实,学生的作文水平正是需要我们从教材中挖掘作文指导方法,从教材中挖掘作文写作内容,从教材中挖掘语言训练范例。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在析中练习写作,在品中感悟写作,在疑中探究写作。只有让阅读和写作巧妙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三、处方建议
1.改革作文考试形式。高考作文从最原始的命题作文到半命题作文,而后发展成为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现在又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命题作文。从每次考试形式的变化,我们发现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北师大教授于丹对今年高考作文的特点这样总结道:第一,紧扣转型时期的中国特点;第二,关注当下国际的一些环保理念、概念生活;第三,考察考生的思维方式。然而,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怎样用高考这根最有效的指挥棒引导指引我们中小学教师的作文教学,走出作文的共同尴尬。让高考作文命题和半命题中尽量少出现“三无作文”;让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里尽量避免出现“四同作文”;我们能否尝试在“阅读与写作巧妙链接”上走出一条新路呢?
2.完善写作教材体系。这是一个痛苦的话题。因为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孜孜研究,一直在探索着新路,在跋涉中前行,但总还是难以尽善尽美,不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既如此,我们能否让写作这部分教材编写得更科学、更系统、更可操作性呢?假如以每单元为一个写作目标,能否在每篇课文后根据单元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的训练点,使点连成线,最终由线成面呢?能否考虑像阅读那样设计一些具体的必不可少的作文训练的总的要点呢?这些真的希望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根据现在作文教学的现状思考并解决的一大问题。
3.读写活动有机链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尝试着让“阅读、写作、活动”整合起来,进行超级链接的研究,得到了不少启示,总结了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展示几种常用的方法:
(1)“与阅读教材链接”。即按照“学什么写什么”的思路进行写作指导。如学习《绿》一文后,设想八年后(结束)作者再回小屋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2)“与写作方法链接”。如模仿《》电视文学剧本的创作方法,自选文章尝试编写电视剧本。
(3)“与不同文体链接”。学习什么文体的文章,就练习什么文体的作文,这是很多教师一直以来的习惯做法。其实还可以改变文体,进行一些另类的训练。如学习诗词,就不只是能翻译,也不是模仿着写诗,可以让学生对所学诗句中的画面进行再创造,即用诗化的语言、采用合理的想象,对诗中的画面进行描绘。
(4)“与语文活动链接”。如开展阅读名著活动,要求学生以“我”心去悟“他”意,读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如阅读《水浒传》让学生为108将写墓志铭;读《三国演义》为人物写传记;读《西游记》为师徒四人写感动仙界颁奖词等。
(5)“与感受自然链接”。从阅读中学习,在生活中观察,于作文里展现。一年四季,阴晴雨雪,世界万物,都是写作的对象。
(6)“与学生情感链接”。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升,在写作中提炼,在作文中升华。
(7)“与学生认识链接”。学会体会言外之意,学会从字面看字里,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阅读、观察、思考、感悟,在这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8)“与学生感悟链接”。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议论,悟出道理,在阅读写作中形成自己的思想。
(9)“与学生兴趣链接”。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唱流行歌,不妨指导学生试着创作歌词。在做中学习语文,在做中提高语文素养。
(10)“与研究性学习链接”。可以采用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研究,如对“传单式广告”的形式、内容、实用性、群众的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是活动,也是研究;这是合作,也是写作。
痴想() 隐秘() 喧téng() 盘虬卧龙()
训诫( ) 耸立() 迂回() 仙露qióng()浆
lín峋() 卑微( ) 宽shù( ) 伶仃( )
zhù立( ) 瞬间() chuò泣() 鹤lì( )云端
2.原文填空。(5分)
(1)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 又怎样 的心啊!”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 。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 ,故时有物外之趣。
3. 解释文言字词:(4分)
(1)项为之强( )(2)以丛草为林( )
(3)兴正浓( ) (4)方出神( )
4.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3分)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2)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
5.对文章作者及主旨,叙述错误的是:()(2分)
A.《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作者是英国作家莫顿•亨特。
C.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宗璞。
D.《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本文选自《浮生六记》。
6.选出标点有误的一项:( )(2分)
A.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B.“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
C.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D.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7.下列文言句子的停顿(“•”表示很短暂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能/张目•对日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使/之冲烟/而飞鸣D.作/青云•白鹤/观
8. 写出我国四大名著:《 》《 》《 》《 》。(2分)二、古诗文阅读理解 (共14分)
9.依据上下文提示默写 (3分)
①夏蚊成雷, 。
② , ,盖一癞虾蟆
10,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 徐( )喷以烟。
② 果如鹤唳( )云端。
③ 神游其中,怡然( )自得。
④ 物外( )之趣
11,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①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12,《童趣》一文的作者,童年时对着蚊子徐喷以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他做这件事感受到 “物外之趣”。从这一事例中,你感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分)
(二)阅读下面选自课外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共12分)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矾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尸“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3:这里所选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2分)
14.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2分)
15,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2分)
16,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对父子二人的描写,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2分)
17.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刚刚发生、教室刚刚塌陷时阿曼达的处境,写他的所见、所想和所做。篇幅不超过一百字。(4分)
答案12. 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像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13.阿曼达的父亲在地震后怀着坚定的信念成功地抢救出儿子。(此题亦可从阿曼达的角度总结。)
14.划线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渲染时间延续过程又长又慢,突出强调父亲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停地行动,顽强地救出儿子。
深刻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能答出一个方面即可,不必求全。)
痴想() 隐秘() 喧téng() 盘虬卧龙()
训诫( ) 耸立() 迂回() 仙露qióng()浆
lín峋() 卑微( ) 宽shù( ) 伶仃( )
zhù立( ) 瞬间() chuò泣() 鹤lì( )云端
2.原文填空。(5分)
(1)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 又怎样 的心啊!”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 。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 ,故时有物外之趣。
3. 解释文言字词:(4分)
(1)项为之强( )(2)以丛草为林( )
(3)兴正浓( ) (4)方出神( )
4.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3分)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2)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
5.对文章作者及主旨,叙述错误的是:()(2分)
A.《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作者是英国作家莫顿•亨特。
C.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宗璞。
D.《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本文选自《浮生六记》。
6.选出标点有误的一项:( )(2分)
A.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B.“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
C.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D.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7.下列文言句子的停顿(“•”表示很短暂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能/张目•对日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使/之冲烟/而飞鸣D.作/青云•白鹤/观
8. 写出我国四大名著:《 》《 》《 》《 》。(2分)二、古诗文阅读理解 (共14分)
9.依据上下文提示默写 (3分)
①夏蚊成雷, 。
② , ,盖一癞虾蟆
10,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 徐( )喷以烟。
② 果如鹤唳( )云端。
③ 神游其中,怡然( )自得。
④ 物外( )之趣
11,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①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12,《童趣》一文的作者,童年时对着蚊子徐喷以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他做这件事感受到 “物外之趣”。从这一事例中,你感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分)
(二)阅读下面选自课外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共12分)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矾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尸“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3:这里所选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2分)
14.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2分)
15,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2分)
16,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对父子二人的描写,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2分)
17.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刚刚发生、教室刚刚塌陷时阿曼达的处境,写他的所见、所想和所做。篇幅不超过一百字。(4分)
答案12. 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像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13.阿曼达的父亲在地震后怀着坚定的信念成功地抢救出儿子。(此题亦可从阿曼达的角度总结。)
14.划线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渲染时间延续过程又长又慢,突出强调父亲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停地行动,顽强地救出儿子。
深刻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能答出一个方面即可,不必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