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值周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4: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值周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值周总结

篇(1)

二、参试组合

今年A组区域参试品种有:A1竹丰ZA/竹恢3219、A2京福I优943、A3深优9734等。

三、试验地点及海拔

试验地点设在牛角寨新寨田块海拔1360米,试验田面积2.3亩。前作一季中稻,收获后冬闲。本田用牛二犁三耙,耕作层35厘米。

四、试验实施情况

(一)、田间试验设计方案

区域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为0.02亩,小区长6.67米,宽2米。栽插规格5×6寸,每小区栽11行,每行41丛,每小区共栽451丛,每亩2.25万丛,单插,区间走道9寸,重复间道11寸,四周设保护行。

(二)秧田期

1、整理秧田及播种:2月17日整理秧田,做到田坪泥化,2月20日墒面凉干即播种,采用薄膜湿润育秧,种子既不泡种,也不催芽,直接播种。

2、揭膜炼苗期:3月1日秧苗出真叶,3月12日-16日揭膜炼苗,3月16日秧苗长出三片叶子时就开始揭膜,揭膜后2天亩施8公斤尿素作断奶肥。

3、秧苗素质:4月8日调查秧苗素质,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各品种长势较好。在参试品种中绵香576亩最高,为37.8厘米,其次是F32A/T45536.5厘米,苗最低的是T优023,为33.4厘米,带蘖数最多的品种是京福I优943有2.6个。(三)大田期

1、移栽:4月14日移栽,秧龄52天,单株插苗,移栽前大田二犁三耙。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

2、管理

①、施肥:移栽时,亩施普钙60公斤作底肥,硫酸锌,10公斤作追青分蘖肥。移栽后20天即5月10日施尿素10公斤作返青分蘖肥,每小区施0.23公斤,促进秧苗早生快发,逐进低位分蘖,确保有效苗。6月13日施尿素20公斤作抽穗拔肥,每小区施0.47公斤,

②、防鼠、防虫。

③、最高茎蘖数:经过6月2日、6月16日、6月28日三次在II重复的观察结果可知,每亩平均最高蘖数最多的品种是京福I优9743达35.30万/亩,是试验品种分蘖最强的一个,其实是II优838(CK)34.55万/亩、中优1259达34.55万/计较、两优1586达33.05万/亩、绵香576达33.03亩万/亩,其中只有京福I优9743高于对照品种,其余品种均低于对照品种II优838。茎蘖数最低的品种是园秀8号和T优8086达2479万/亩,是试验品种中分蘖最弱的两个。

五、试验实施结果:试验品种评述。

京福I优9743(A2):单产856.99公斤/亩。产量排列第一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增产163.43公斤,增产率23.56%。全生育期165天,比对照品种II优838迟熟5天。是一具较理想的高产稳产品种,建议明年作生产示范。

中优1259(A4):单产791.52公斤/亩,产量排列第二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增产97.94公斤,增产率14.12%。全生育期170天,继续两年试种表性好,建议明年作生产示范。

两优1586(A5):单产753.54公斤/亩,产量排列第三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增产59.96公斤,增产率8.46%。全生育期171天,建议明年作生产示范。

T优8086(A13):单产716.07公斤/亩,产量排列第四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增产22.49公斤,增产率3.24%。全生育期170天,建议明年续试。

深优9734(A3):单产659.60公斤/亩,产量排列第六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减产33.98公斤,减产率4.89%。全生育期171天,建议明年续试。

辐香优98(A12):单产659.10公斤/亩,产量排列第七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减产34.48公斤,减产率4.97%。全生育期168天,建议明年续试。

宜香3724(A8):单产655.60公斤/亩,产量排列第八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减产37.98公斤,减产率5.47%。全生育期172天,建议明年续试。

II优629(A11):单产648.61公斤/亩,产量排列第九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减产44.97公斤,减产率6.48%。全生育期180天,建议明年停试。

竹丰ZA/竹烦恢3219(A1):单产643.61公斤/亩,产量排列第十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减产49.97公斤,减产率7.20%。全生育期172天,建议明年续试。

T优023(A10):单产630.62公斤/亩,产量排列第十二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减产62.96公斤,减产率9.07%。全生育期165天,建议明年续试。

园秀8号(A9):单产618.12公斤/亩,产量排列第十三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减产75.46公斤,减产率10.87%。全生育期165天,建议明年停试。

绵香576(A7):单产577.65公斤/亩,产量排列第十四位,比对照品种II优838亩产693.58公斤亩减产115.93公斤,减产率16.71。全生育期160天,建议明年停试。

综上所述,根据试验观察记载和试验数据得出: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57-01

将生活当中的现象通过科学的、逻辑的、客观的以及可重复的方法描述各种生活现象的语言就是数学。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具体事物的想法就叫做数学思想,数学语言虽然抽象,但却简练。因此,在高考数学考试时,结合数学知识,通过测试的考生反映的数学知识,从学生对数学思想价值观念的理解和整体意义出发,对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理解和掌握,注重转换方法,淡化其他的一些特殊技巧,可以科学的检测出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当中所蕴含数学思想以及方法的掌握情况。

1.函数与方程

函数是指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当中,假如有两个变量x、y,如果给定一个x值都有唯一的一个y与其相对应,那么就称这个y是这个x的函数。函数思想就是利用变化的特点,分析和探究数学中数变化的关系,从而构建函数,并且运用函数的性质和特点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方程是指两个数学式之间具有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方程思想就是分析和探究数学各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或者是方程组,并且利用方程的性质和特点去解决等量关系。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主要就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种建立函数,进行化简,第二种就是求值、证明不等式、参数取值范围以及解方程组。函数与方程可以相互转化,互相解决,函数可以解方程,方程也可以界函数,这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因此,需要学生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转化,要学会相互利用[1]。

例如:(1)函数与方程的密切关系:对于函数式y=f(x),当y=0时,就可以将其转化为方程来表示f(x)=0,当然也可以将函数式y=f(x)转换成方程式为y-f(x)=0。

(2)函数与不等式:对于函数式y=f(x),当y0。根据函数图像来解决相关方成问题。

(3)在立体几何中,有关计算角、面积、线段等问题需要函数与方程的方法进行解决。

2.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基于数与形之间的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进行解决数学难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以形助数"使复杂的问题转换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转为具体化,将抽象思维可以改变形象思维,科学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中的本质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灵活性和规律性。数形结合通常的表现形式为: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②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③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④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⑤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2]。数形结合的方法是高中解决数学难题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方法简单,并且学生都容易接受。例如:《任意三角函数》中,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sinα=yr,cosα=xr,tanα=yx。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中,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定义:如图(1)所示,PM表示α角的正弦值,叫正弦线,OM表示α角的余弦值,叫余弦线。如图(2)所示,AT表示α角的正切值,叫正切线。图中的线段长度就是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图中线段方向所表示的就是三角函数值的正负。

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是高中数学解决难题的方法之一,通过数形结合,不仅至关,而且还很容易发现正确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避免了复杂繁琐的解题过程,化简了解题思路和方法。数形结合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因此,学生要熟练掌握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并且合理运用,解决数学难题。

3.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统一研究时,需要根据每个类别的标准分类进行研究,然后对每一类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综合得出所有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就是将数学难题化整为零,然后各个击破,最后再进行总结。分类讨论的原则是:在保证分类科学的前提下,标准统一,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且力求最简。分类讨论的方法:首先要明确讨论的对象以及对象的全体,经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再逐一分析和讨论,最后归纳、总结[3]。例如:在求函数最大值、最小值中,假设函数f(x)=x2+|x-a|+1,x∈R,求函数f(x)的最小值。那么解这道数学题时就可以分类讨论了:

分类讨论的方法是高中解决数学难题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并且也是高考中必考的数学解题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将难题分类解决,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最终解决数学难题。

结语:综上所述,想要学好数学,就需要具备宽阔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最高水平、高层次的总结和概括,是一种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悟性",掌握数学思维的最高水平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意识的地自然反映出解题的方法,这是高考的核心。数学思想不是凭空想象的,是根据很多经验和实践的总结和而得来的,学生应该多进行实践然后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提升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1-01

一、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

语文素养就是各种语文学科所需能力的统称,具体包括以下几大层次。

一是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包括了汉字音形义的学习、重点词组语法修辞手段的应用、文章的阅读锻炼与写作提升等,这些内容需要日常积累才得以掌握。教师应考虑对具体基础知识的研究安排,让知识的普及更加顺利。

二是语言累积。高中语文课本内容经众多专家学者审议核验,较为经典。高中生应围绕课本展开文章阅读,掌握足够的生字生词,同时强化诗词的阅读诵咏,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阅读积累量。

三是语言技能。高中阶段要求语言技能达到熟练应用程度。语言技能有查阅资料、阅读文章、语言交流实践、文字写作等。学生掌握多样化阅读方法,并拥有固定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将自己的思维活动用语言加以形容表达,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四是W习习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够为未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习惯。只有坚持在教学中强化查阅资料找信息、注重阅读、摘抄记忆、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分析写作等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未来产生足够大的帮助。

五是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内外兼修,培养儒雅文明举止。待人处事落落大方,举止得体,措辞严谨讲究;与人交流时注重交换思想,倾听不同声音,在取长补短的观念中与人交往。

六是文化修养。语文的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魅力,自身见识增长后,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也将增加。学生在欣赏汉字形象美、语言艺术美的同时,必然感叹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必然惊叹于其中的多元文化智慧。

二、基于教育戏剧理念的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获得深刻人生感悟,提高文化修养。任何一个角色的塑造,都需要经过台下漫长时间对饰演角色内心的揣摩,才能真正演活角色,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与喝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戏剧作品超过十余部,无论哪一部,都可以称得上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戏剧剧目。这些戏剧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个性分明,对于演员有较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这些选段作为剧本进行戏剧表演,让参与表演的学生感受到戏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表演者在不断感悟中,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必需具备更为丰满的人生阅历,拥有更加成熟稳定的性格,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赞许,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感悟,提高文化修养。

(二)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获得为人处世经验,注重言谈举止。借助语文教材中的部分戏剧选段来编排戏剧后,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编演,精心模仿不同角色的人生。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不同人生的知识、视角、经验等都成为了学生可学习的内容。教育戏剧的模式中,无论是参与戏剧表演的学生,还是作为观众的学生,都能够在理解角色和解读背景故事的基础上,将心比心看自己与剧中角色的对照表现,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励成长,向更优秀的人学习,注重积累生活经验,强化自己的言谈举止。

(三)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技能习惯。团队协作能力是教育戏剧理念中值得继续加强的培养要点之一。随着戏剧的编排开始,很多参与者都必然需要加强各岗位各角色之间的合作扶持。作为一项团体参与的活动,若学生能够在各方面保持默契,明确分工,坚定落实职责,就可以促成一部戏剧的出色完成。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戏剧片段文章与实际开展戏剧表演是两种感受。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故事发展,并持续与周围人保持交流沟通,建立尊重互信的合作氛围,可以更好地融入戏剧,完成教育戏剧的培养目标。同时,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必然要运用各种语文课程所教授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无疑可以同时进行有效培养,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结语

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随着教育戏剧理念的不断深化,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扩大利用教学戏剧进行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尝试。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对书本戏剧片段进行编排,形成新的戏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有效提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论.教育戏剧的原理探究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6.

[2]巴君超.论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4)

分析目前我国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一个非常突出问题,即重知识轻德育、重课堂轻实践。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思政教育上,语文、历史等各学科教育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只是其严重程度不同。鉴于此,作者根据自身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认为:想要发展我国高中的德育教育,应该对学生实行体验式教育。通过道德感知,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德育教育,从而提升和增强高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主动性、针对性以及创造性等。

一、体验式教育的实质

体验式教育,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的体验式教育,可以说是一种事情经历。通过亲身经历或知识学习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从而引导或拨正其思考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这一角度理解,体验式的教育,不但是亲身活动的一种,还是活动结果的一种。通俗来讲,体验式教育就是借助亲身经历进行主体感知的行为。作为活动结果的一种,无论是这一行为的主体认知,还是其情感需求,都包含了经历、认知以及情感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当然,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体验式教学又可认为是按照预期目标进行的教学。也就是说,在客观真实的目标前提下,学习者通过与目标相应的活动感受或体验,加之后续反思、分享及感悟之后,最终实现学习者自身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控的提升和加强,构建一种知识丰富且效果显著的学习方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这一角度理解的体验式教育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前期分析、体验项目设计以及体验场景模拟等。

二、高中德育中体验式教育的实际应用

1.设置体验式教育课程

在高中德育教育中,体验式教育的应用最典型的便是课程设置。也就是说,在综合考虑德育内容、目标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利用课外体验的方式来实施和执行相应的课程计划。例如,学校可以设置社区服务课程、网络咨询课程以及社会实践课程等。以社会实践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鼓励或直接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且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在社会层面的认知及情感体验。当然,体验式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知识,还应该不断开发和拓展当地的教育资源。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大众化的素材选取,将现实生活中值得体验的道德情感和认知融入德育教育之中。如此,便可充分激发学生在思想上的自主认知和改变。从某种意义上分析,这无论是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意志的培养,还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增强,都有着非常积极且正面的作用和意义。经过严格且规范的意志磨练,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方面必然会得到质的提升,与之对应的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如此,高中德育教育的开展和进行便具有了真正的意义。

2.加强道德体验在高中德育中的应用

道德体验,其实就是人类个体在亲身经历某一有关道德的事件或情景时,在形富含自我价值判断的新态度、新情感、以及新观念形成或产生的基础上,做出新的行动或选择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重点强调的是体验道德观念,认知自我状态及道德水平。所以,在高中德育教育中,道德体验应用的加强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体验:一,提升并加强教师的德育素质。作为学生学习路上和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存在至关重要。但是,想要对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的强化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自我修养、组织才能等方面进行自我提升,全面加强自身的德育素质。对此,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与道德体验相关的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或学者针对道德体验这一教育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思想、方法等各方面内容的讲解和传授。如此,便可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提升专业素质和自我修养。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集中培训,教师之间也可以针对彼此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完善自我、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和目的。二,改革并创新高中的思政课程。对高中思政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对道德教育体系进行宏观构建,并在该体系充分融入和渗透进道德体验教育的基础上,将这一体系定位为高中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其次,对德育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建设和完善,并将其作为高中思政课程教学的基本导向。最后,对高中思政课程的改革力度进行大力加强,并对其教学倾向进行改变,将原有的政治化倾向和应试化倾向转变为道德化和体验化倾向。

3.发挥教师在体验式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传统形式的德育教育,还是现代化新型的体验式德育教育,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始终包括教师。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德育教育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所以,在体验式教育中,教师作用和功效的发挥与激发同样不可忽视。在体验式的德育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早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和示范变成了如今的组织和引导。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体验式德育教育中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高中教师不仅要理解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还要找到多元化的教学技巧。因为在体验式教育中,体验只是一种简单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教导并引导学生认同道德。所以,在体验式教育活动开展和进行的同时,高中教师应该用心去爱护学生,同时,也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心理进行科学正确的解读和引导。如此,便可保障学生在高中这一成长阶段可以体验到积极正面的道德情感,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中德育教育的价值。

三、结束语

对高中德育教育而言,无论是传统形式的教育,还是现代化新型的体验式教育,道德的本质是不能忽略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以道德为基准,设置与之相应的体验式德育课程,并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道德体验在德育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我国高中德育的教育水平才会得到质的提升。

作者:周洵 单位:临沂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04-02

一、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高等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多高校学生在短期内很难改变高中时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无法适应大学数学学习内容丰富而灵活的特点,他们学起高等数学来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个别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厌烦、恐惧的心理,从而造成挂科的情况。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希望通过研究性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学而生畏的现象。

研究性教学并不是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口授型教学),而是以其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研究性”思想,在各个教学活动都应适时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学的研究性。笔者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付诸实践:1.基于课堂的研究性教学;2.基于习题的研究性教学;3.基于科研的研究性教学。

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采取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和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前提,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条件,同时,教师应具备提问的技巧,学生应具备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具体步骤如下:第1步,以问题为核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2步,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内容;第3步,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合作W习来解决问题;第4步,总结归纳,进一步深化问题;第5步,进行问题式教学法结果分析,下面举例进行说明。在讲罗比达法则的灵活应用时,首先让学生说运用罗比达法则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并举例让学生运用罗比达法则计算极限,所给的例子尽可能用罗比达法则越算越麻烦,甚至无法算出来。其次,通过分析例子告诉学生直接运用罗比达法则求导数复杂的原因, 告诉学生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求导数变得简单易算,比如运用等价无穷小量的替换、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等方法进行处理。最后,比较并归纳总结灵活运用罗比达法则应注意的事项:1.运用罗比达法则的关键在于函数易于求导,并在求导之后的极限变得简单;2.为了便于求函数的导数,需要灵活运用等价无穷小量的替换和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3.导函数极限不存在,其原函数的极限未必不存在。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经典案例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参,并对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评价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着重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概念时,为便于理解,我们给出了已知汽车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求汽车位移的例子。显然,当汽车是匀速直线运动时,汽车的位移等于其速度乘以运动时间;但是,当汽车变速直线运动时,无法直接运用速度乘以运动时间获得汽车位移。这时,需要问学生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将时间分割成小段,每一小段可以近似看作是匀速运动,从而可以求得这一小段的位移,将每段的位移相加便可获得汽车在整个时间段的近似位移。值得注意的是,对时间分割得越细,获得的汽车近似位移就越精确。如何刻画时间分割的细致程度呢?运用极限的思想可以解决该问题。最后,归纳总结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步骤:第1步,分割;第2步,求和;第3步,求极限。

(三)研讨教学法

研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一定研讨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探讨,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思考、在彼此的争辩中学习,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并使其达到认知思维和情感思维的高度,最终使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研讨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对所研讨问题的思维能力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好能自己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所研讨问题的看法,并引导学生能随着问题的变化,比较灵活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终让学生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简单办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抽象和具体问题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比如在讲解完积分中值定理和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时,可以给学生留一个有趣的问题:设函数f(x)在[a,b]上连续,则存在S?缀(a,b),使得■f(t)dt=f(S)(b-a)。在积分中值定理中,该问题的结论为S?缀[a,b],而在该问题中S?缀(a,b)。如何证明该问题呢?让学生课下思考这个问题。下次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复习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然后运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解决该问题。

三、研究性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本文研讨将教学法融进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方案,以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线,并结合研讨教学法实施。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问题教学法结合研讨教学法实施方案

本方案以问题教学法为主,以研讨教学法为辅,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比较明确。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具体步骤概括如下。

步骤1:创造问题意境,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步骤2: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学目的相结合,教师要明确主要解决的问题。

步骤3: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可提出假设和猜想,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步骤4:运用所提出的方案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步骤5:检验解决问题方法的正确性,进行归纳总结。

步骤6:将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扩展,为进一步探究奠定基础。

以上步骤是本方案的基本操作程序,教师在实践中应结合高等数学的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结合研讨教学法实施方案

本方案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辅以研讨教学法。其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1:学生准备阶段。在集中讨论开始前一两周,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并查阅与案例相关的信息,分析案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研究。

步骤2:小组组织讨论。可根据学生的成绩、平时表现以及自行组织的原则将学生分成由3~5人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尽可能多样化,这样在探讨时大家的讨论才能更激烈,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才会更深刻。各小组的讨论地点最好彼此分开,以他们自己的有效方式进行即可。

步骤3:小组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发表对于案例的分析情况和看法。表达看法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 分钟以内,发言完毕后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给出解释,但所提出的问题可由本小组成员共同回答。小组集中讨论为学生自由发挥过程,教师为组织者,此时的发言将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最后,可以重点讨论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步骤4:归纳总结阶段。在小组讨论和集中讨论之后,将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提出问题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规律,并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体会将更深刻,对案例本身和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不同问题才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对于本科生教学来说,内容决定模式和方法,方式方法决定质量和效率。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利用有效的方式来提升本科教育培B人才的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篇(6)

新教材的“活动与探究”编排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关注基础知识,体现学科意识。新教材很多探究实验都体现了学科思想,建立在纯化学理论之上。如化学Ⅰ专题三第二单元“Fe2+与 Fe3+的转化”的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总结出Fe2+与Fe3+转化的条件。这种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探究过程,对学生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十分有效的。

(2)重视自主设计,凸显实践意识。化学新教材用“活动与探究”代替“学生实验”,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实验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行为。

(3)取材于现实生活,展现社会意识。新教材选取了许多源于生活中的研究课题,如化学Ⅰ中专题三第二单元的“钢铁的腐蚀”原理的探究。它要求学生对铁锈的生成的化学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提出假设,并借助实验的手段解决钢铁腐蚀的原理。这种“从生活走向化学”的探究课题充分体现了化学“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服务”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责任。

二、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模式

探究性实验教学,按其适应场合和活动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新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师生协同,边讲边实验为主;二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第一类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程序:引发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迁移创新功能: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发现新知―获得结论―发展能力

(1)引出问题,明确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从教材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2)提出假设,合理推测。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查阅资料、构思实验,提出某种假设、作出操作上、现象上、结论上的预测。(3)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设计可能的实验方案,组合实验仪器,边操作边记录现象和数据。(4)探索规律,作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教师的适时点拔有利于去伪存真,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要概括出有关的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5)巩固开拓、迁移创新。面对新的问题,学生能准确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与评价,达到巩固提高、迁移创新的目的。

这类探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问题为基础,依循“问题――假设―实验―观察―真假设―再实验―分析综合―结论”。最好把课堂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类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是融合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可作为优秀学生课外活动的素材。

一般结构是:明确探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观察现象―作出假设―总结规律。

三、实施探究性实验的措施

(1)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亲自进行实验、亲身近距离地观察实验现象,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认识兴趣。因此,成功的实验教学方法往往是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切入口,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的兴趣,进而使学生信心十足地进行探究活动。如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围绕“氯水成分”进行探究。当时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很激烈,甲说选这个试剂,乙说选这个试剂,大家边互相说着,边动手实验了起来。“原来氯水中竟有这么多未知的微粒,能和那么多的物质发生反应。”“呀,HClO 的氧化性真强,竟然能使变红的试纸褪色。”在我观看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后来我问了个别学生氯水成分掌握得怎么样,学生说:“老师,我不仅知道了氯水的成分,还理解了氯水所能发生的反应。像这样让我们动手做实验在初中还没有过呢,老师,希望你能多给我们搞点让我们自己能动手做的实验。”我也坚定地说:“可以。”从上面这则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注重了协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探究”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缺乏自主探究,而化学教学侧重在“做”,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身经历了,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今年我们进入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化学教师,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条件,根据鲁科版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或其他形式的探究活动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以揭示化学科学的奥秘。

参考文献:

[1]陈继泽. 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 考试(教研版), 2008,(03) .

篇(7)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且周期长的系统工作。长期以来,班主任是这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随着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班级管理开始从班主任一人实施管理、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笔者在班级管理中试行以“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的值日班长制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值日班长制概述

值日班长制,就是让全班每个学生轮流当班长来参与班级管理的制度。

1.值日班长的做法与内容

(1)按学号轮流,每人值日3天;值日期间,以班级日记的形式,认真做好以下记录:考勤、课堂纪律(含自习课)、同学的精神面貌和其他各方面的情况。

(2)每天放学的时候,当着全班同学总结当天值日情况,指出当天表现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指出努力的方向,提出更高的要求。

2.对值日班长的要求

首先,要乐意为大家服务,这是当好值日班长的前提;其次,要敢于为大家服务,这是当好值日班长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要善于为大家服务,这是当好值日班长的关键;第四,要公正地为大家服务,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私,公平公正才会取得同学的信任,得到尊重。

3.对值日班长的评价

每周班会课时间由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一起采用无记名投票的形式,从上一周2名值日班长中推选出周优胜者,每月从四个优胜者中推选出一名月优胜者,从每月的优胜者中推选出一名学期优胜者,曾经被推选为优胜者的同学,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这样能让值日班长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有危机意识。

4.对值日班长的定位

班级作为一个集体,在搞好常规建设的同时,还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和比赛,因此单靠值日班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值日班长可以定位为班内质检员,负责监督同学行为,反馈班级动向。统领性的工作由常务班长和其他班委协助完成,这样做,班级工作就不会出现滞后的现象。

二、值日班长制的理论基础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中值日班长制的指导思想。老子说:“道恒无为,而无不为。”有的人以为服从安排,无所作为就是“无为”,是一种懒散、消极的人生观,其实不然。“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不滥为、不盲为,是顺应客观规律的意思,它推崇一种超脱忘我、利于他人、无私无畏的思想观念。治国安邦如此,班级管理亦如此。班主任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采用科学的理念和管理手段,才会使学生管理达到“民自正”“民自化”的境界。

三、实行值日班长制的意义探讨

1.展现自我,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值日班长制可以促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责任,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个人对集体的作用。大家的事大家做,形成人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良好班级氛围,从而生成班集体的合力和凝聚力。同时,值日班长制也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能力的舞台,拓宽了学生综合发展的空间。实行值日班长制,使班级的环境卫生状况和遵守课堂纪律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更大的进步。值日班长制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成果,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

2.参与管理,提高学生自律意识

值日班长制是一种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学生时时处于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角色互换中,每个学生既可以体验到管理者的责任和难处,也体会到了被管理者的苦衷与心态,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让学生学会用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一切,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班级管理制度,从而增强了自律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管理是一件繁重的工作,但如果真正地把具体工作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工作就变成了一点点小事情。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分担一点班级工作,既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己,又避免了少数班干部工作过于集中、疲于应付的弊端。同时,如果大家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管理,也会大大减轻班主任的负担,班主任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转化后进生的思想,培养优秀生等一系列提高学风、班风建设的问题上来。

3.正确引导,“无为”的前提是“有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主任能够促使学生按照规范的管理制度行事,让学生自愿地、愉快地、毫无怨言地服从班规校纪,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同舟共济,在和谐的氛围中朝着既定目标共同奋斗,这是班级管理达到的理想状态。明智的班主任可以通过“无为而治”,达到“以心治班”的管理境界,师生心有灵犀,对班主任的意图学生心领神会,往往只要一个眼神,学生就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然,“无为而治”的境界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有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转化过程。班主任在接一个班的初始阶段,必须身体力行,给学生指导,为学生树立榜样。等学生自我管理逐渐成形,班主任才可以慢慢放手。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

综上所述,实施值日班长制可以帮助班主任实现工作重心从繁琐的班级管理到研究教学的转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大大减轻了班干部的负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再者,值日班长制也为每位学生都提供了担当班长的机会,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和发现更多的管理人才。班级管理是一项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只知道埋头苦干,还要运用智慧,创设一些治理班级的小方法、小策略,只有找到适合的管理和教育方法,才能更高效地管理一个班级。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蒋惠琴.我们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来自值日班长群体的调查报告.江苏教育,2003.

篇(8)

随着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一些新的课改理念也不断的出现,比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这些新课程理念给职业高中课程改革注入新的血液,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想指导。为了更好的实现职业高中课堂改革和教学,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思考点入手,融入新的教学理念。

1.大众教学

数学的学习需要基础,也就是说要学生学习到有用的数学,充分的理解数学,因此提出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种思考点依据是以发展为目的的数学教育思想,也是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始终需要贯穿的思想。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发展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要贯彻实施“大众教学”。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力已经出现了分化,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能力和基础方面表现的参差不齐,总的程度上看比较差,对于学习数学的习惯、能力以及信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数学教学只需要在学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就可以了,无需设立更高的数学学习目标。

2.课程中的趣味性发掘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老师。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有时会造成相反的效果,怎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2.1构造熟悉的场景,实现知识的吸收

有意义的学习时通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观念建立相应的实质性联系。构造学生所熟悉的情景,能够造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对于问题理解的深度,更好理解问题所在。从学生的生活生产环境以及社会话题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加以提炼,都能够很好的构造熟悉的数学情景。

熟悉的数学情景,在表现出不同的数学思想的同时,也反应数学的本质,这就使得情景数学更容易引得学生们的关注和好奇,使得学生在更好的理解基础上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才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2做数学

新型的教育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以数学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倾向于互动的方式,不在是单一和“填鸭式”活动,合作与交流成为学生能力与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从积极主动和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鼓励倡导学生学习,这种思想旨在改变简单的接受、记忆以及模仿和练习模式,将学习的方式开始扩大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动手实践等自学模式。扩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职业高中数学学习而言,扩大化做数学学习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广泛当然应用。

3.数学课程与专业间的结合

职业高中学习更多的是倾向就业,也就是说,职业高中毕业之后大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不同行业对于数学的要求不同:例如经济类行业,它们与数学紧密相关,又例如旅游行业,它对数学的运用就简单多了。还有,不同的行业对于数学的侧重的也不一样,计算机行业对于数学算法要求较高,对于几何就相对少很多。除了直接工作的学生,还有继续选择深造的学生,他们会因为对专业的选择不同而对数学需要产生差异。事实上,不管是那一方面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他们在今后的行业中有着坚实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想象,作为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对各专业和其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职业高中那些是必须传授的,那些是可以传授的,那些又是可以忽略的,并有计划的教授知识。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专业也不断的在完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的做出调整,因时而异,使得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认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4.总结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全体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同时,给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也是新的挑战。职高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任重道远,只要大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结合实际,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就一定能建立起适合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新理念。

参考文献:

篇(9)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1.发掘历史德育资源,注重学生人格塑造

历史是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展现,而行为又是由思想所支配的,因而任何历史内容都可以看成是思想变化所造成的一系列结果。高中的历史教材弱化了历史事件本身的故事性,强化了其蕴含的行为道德与思维形式,这本身就是凸显品德教育的一种表现。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不断探究,努力发掘其中值得学习的人文教育素材。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借助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到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国家富强的斗争史中去,让学生们逐步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此外,李时珍不畏艰苦、不断以身试草药,最终完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商鞅立木为信主张变法,最终废除了旧制度、奠定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基础……这些历史人物为学生树立了一系列行为道德的正确典范。历史课要引领学生不断认识和学习这些内容,确保历史课堂中品德教育始终处在首位。

2.改变历史教学方法,提升道德实践体验

想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材内容特点出发,探索总结出适合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必须让学生积极自主地与历史内容产生思想或道德上的接触或碰撞。在历史课堂上,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种: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以及实例探究法,这三种教学方法既相互区别又有机统一。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常通过一些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影视资源,以期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历史深蕴,然后让学习小组成员们互相合作、共同探讨,深化他们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此同时,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相关实例来激发学生进一步讨论。同时,还要将德育渗透到历史的课外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撰写历史文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品德教育的实践。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自我道德认知

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德育工作的渗透,因而在教学评价时不仅注重历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学习情况,更关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文道德的规范。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阶段,教师们往往以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们对历史内容死记硬背、缺乏探究的教学弊端。相较于终结性评价,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更推崇形成性评价的开展。一方面,形成性评价包含了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以及个性与情感等方面情况的评价,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与能力提升过程,对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有着显著的优势。当然,只有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实际地了解学生状况,进而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强化人格培养与情感体验。

篇(10)

1、分层教学的意义

(1)近些年,高中学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由此造成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基础素质、学习水平以及心理状况上存在明显差异,如果高中数学教学采取统一灌输的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难以得到最大的进步,“优生进步小,差生退步大”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培养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整体素质显得更为重要,此时分层教学能够很好的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状况、身体状况、知识接受能力状况等。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意义重大,已成为新时代高中数学教学中值得重视的话题。

2、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研究发现,人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总是有外到内,由浅入深,有抽象到具体,有现象到个体。高中数学教学是老师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认识的过程,由于不同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性,因此老师应该遵循人接受新事物的认识规律,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学方案的编制。分层教学正印证了这一点,它告诉老师应该把学生的认识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逐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高中学生在学习能动性、心理状况、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表现各不相同,而且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会严重影响接受知识的效果,个别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不能获取更多知识点,而在课堂听课过程中却能反应敏锐,紧跟老师思路,在经过课后逐步练习后,能很好掌握每个知识点;而有的学生通过预习就能熟练掌握知识,此时老师可根据这种实际情况,要求这类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练习,争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更大的进步。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应该从大局出发,高瞻远瞩,统筹把握全班同学的状况,指定兼顾所有人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新的进步。

3、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现措施

(1)保持师生关系良好。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实现分层教学的必要条件。良师益友讲的便是这一关系,教学与学习是一个接触的过程,只有师生关系良好,老师才能真正关心、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境况,才能和学生共同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积极性,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2)分层定制教学目标。老师要实现分层教学,首先要大致明确什么学生处于什么层次,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分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育,要求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定制上进行分层,比如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身体状况、基础知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即优等生A级,中等生B级,待提高生C级,对于处在每个层级的学生,老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原则上遵循“把握大局,带中间抓两头”,以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及新课标等为基础,根据课本架构以及不同级别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真备课,努力实现区别教学,共同进步。对教学目标的定制也可分层:了解;认知;掌握;应用;熟练应用。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应针对性的对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级学生应达到熟练应用或应用;B级学生应达到掌握或应用;C级学生应达到了解或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制定下一步教学目标,进而取得更大进步。

(3)学生的课前预习应分层。高中生在经过了多年的教育之后,已具备了自我学习、自我理解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的要求,明确课前预习要等到的目标,此时老师应详细交接预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对待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课前预习目标,例如对待C级学生,要求阅读即将学习的章节,对新知识有一个大概了解,尝试完成课后练习题,遇到不懂的题目或知识点应及时向老师或周围同学请教,甚至可以做出标记等待课堂老师讲解;对待B级学生,应要求他们能看懂课本,对例题能自行推演、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题,中间遇到困难,应自行认真翻看课本解决问题;对待A级学生,应要求其全面了解课本,对课本中的例题、知识点、课后练习题等熟练解答,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延伸试题,争取从理论以及实操试题中对知识完全消化。通过这样分层次的要求,使得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4)课堂教学应分层。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每章的知识特点和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对课本设置悬念,巧妙的引入新的数学知识点。新知识引入后,应对即将教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清晰的分层和详细的说明,保证不同级别的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时,必须分层设计,以B级学生为立足点,统筹兼顾两头,活跃课堂气氛,调整教学态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知识的学习当中。此时,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确定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对号入座,集中精力主攻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总结:

新时代下,知识已成为武装头脑的有力武器,老师是灌输知识的园丁,因此,对老师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清晰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的教学方案和计划,最大程度上缩短各个层级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同时,老师应在教学中认识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优势,因材施教,制定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力争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有力的跳板,进一步发扬他们自身的长处与特长,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家长学校年度工作计划 下一篇: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