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4: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循环经济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粗放链式经济,转变为依附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集约闭环经济。形成“自然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这一观点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旨在解决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是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创新,是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的最高境界,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5R”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的新规范
传统的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是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原则,是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这三个原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日本、德国等国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循环经济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它在各国的推广和实践的检验中不断的发展、扩充和完善。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新规范体现在原则的变化上,已经从3R原则变成了5R原则。
2005年3月26~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思想者论坛”大会上,我国著名学者吴季松教授参与了国际循环经济理念从3R向5R转变的讨论,会上提出了5R循环经济的新经济思想,并得到一致认同,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此有了新的指导原则。5R理念主要包括:
再思考(Rethink):改变旧经济理论。新经济理论的重点是不仅研究资本循环、劳力循环,也要研究资源循环,生产的目的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要保护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维系生态系统。充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目前,由于管理水平低、监督不力,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节约的潜力十分巨大。加强管理监督,是近期节约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明确的节约目标和切实有效的节约措施;建立资源节约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的统计工作和信息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
减量化(Reduce):除了原有的改变旧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工程和企业土地、能源、水和材料投入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减少第二产业的城市化集中,在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中合理地减少物质需求。
再使用(Reuse):除了原有的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物排放的概念外;还延伸到企业和工程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领域。如尽可能利用地表水、太阳能和风能等。
再循环(Recycle):除了原有的企业生产废物利用,形成资源循环外;还延伸到经济体系由生产粗放的开链变为集约的闭环,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如土地复垦、中水回用和余热利用等。
再修复(Repair):自然生态系统是社会财富的基础,是第二财富。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也是创造财富。科技园区是21世纪的新工厂,不仅要减少排污,逐步接近零排放,而且要承担修复周边生态系统的任务,创造第二财富。如建设生态科技园区和循环经济城市等。
5R理论在原有3R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原有的3R理论主要着眼于人们在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操作规范的约束,5R理论则从理论的角度审视循环经济的深远意义。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理念,它不等同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完全改变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思想。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学的理念则是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不仅将生产资料视为一种资源,而且认为整个生产系统是一个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国外循环经济模式的启示
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杜帮公司侧重于将3R原则用于企业生产,在企业内部实现效率最高和污染最小。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典型代表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4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则从环境保护入手,主要通过建立废弃物资源化的双元系统来发展“循环经济”。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任何商品的包装,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产企业参与了“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包装交了费。“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
这些模式是各国在推广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借鉴。但是各国的国情不同,我们所处的世界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换,所以不能盲目照搬别国模式。我们可以从企业、区域和社会范围层次出发,形成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小循环是指企业内部的循环,在企业内,要根据生态效率理论,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环是指生态工业园区循环,把不同的企业联系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和互换副产品的生态产业链,使得这家企业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等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大循环则是指社会层面的循环,引导公众的微观生活行为,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4我国走循环经济之路的举措
4.1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社会公众的认识与接受程度将从根本上决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败。要形成全民参与、人人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节约资源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要加强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宣传交流,加大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引导各级政府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等工作中,引导企业把工业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
4.2加快法律建设,促进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经济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循环经济做得较好的国家都有循环经济的相关立法。对中国来讲,有必要完善自己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同时要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专项法规及相关的技术标准等。强化监督检查,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纳入法制化轨道。
4.3加大科学研发和技术研究的投入,支持循环经济的落实
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指标体系、生态工业的技术、相关的标准和指南等研究不够,要加大全国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投入,组织课题攻坚,按照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加快相关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度,并迅速地将其转化为可操作和应用的体系或产品等;开发研究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的技术支撑体系。要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关键链接技术,对现在不能回收利用的大宗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生态技术的经济合理性。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4.4加大政府的规划和协调职能,统筹循环经济的推广
要通过政府的规划和调节,对循环经济应用薄弱的部门给予支持,推动各地区的学术和经验交流,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协调好各地方部门的利益。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的行业协会,要把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纳入自己的工作规划,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走生态型企业之路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走生态型企业之路提供优良服务。同时,大力宣传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重要意义、紧迫性和必要性,抓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让企业比有标杆、学有榜样,促使更多企业加快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步伐,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4.5加快试点的建立和经验总结,寻找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通过试点,抓出成效,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典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提出按节约型社会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树立节约型社会的先进典型,为加快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的最新规范与应用[J].环境经济杂志,2005(8)
“没有什么诀窍,围绕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系统资源,推进产业化进程,加快‘新网工程’建设,盘活农村供销市场,服务‘三农’” 。县社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的同志如实说。
坚持宗旨,打造载体。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__县供销社围绕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多措并举,着力为农民和农业产业化服务。
据深入调研了解,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全系统结合企业改制,大力实施“新网工程”战略,巩固和完善现有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销售、加工、储运、农资、信息、技术、资金、文化娱乐、返乡农民工就业、计生帮扶、拉动农村消费等系列化、全方位、全过程配套服务。
锁定以县社为依托、基层社为枢纽、村级综合服务社为基础的三级服务体系。同时,开展计生帮扶进乡村活动,教育村民转变传统观念,去年为九姑乡白马村出资、出人、出力对口帮扶,该村终于冲出笼子,获全乡综合考核第一,今年对许岭镇甘霖村实施帮扶,使__供销社真正成为该县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的“三种力量”,积极打造有效载体。
“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大局,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保增长、保稳定’为目标,全力打好改革改制歼灭战,继续积极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整合系统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经济组织,构建为‘三农’服务新体系。保持我县供销合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3月13日,县社刘德和主任在今年工作会议上所作报告的指导思想就是服务“三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同时,叶凤鸣副县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指出:“必须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个核心目标,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找位置,在服务‘三农’中谋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作贡献,努力探索服务‘三农’新思路、新办法和新途径”。她还强调要做到三个结合:“把供销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相结合,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千社千品工程’相结合。”
不辱使命,学践结合。为找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农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该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为农服务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放办社,服务‘三农’,积极推进__棉花产业化进程,努力促使棉农增产增收。”3月31日来到程集基层供销社,该社负责人对我们说:“利用改制后的剩余资产为平台,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组建惠民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该地区棉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让农户用上“放心肥、放心药”,同时成立高岭农资配送中心,构建为农服务新体系。
时下,正值春耕大忙季节,针对农民反映化肥价格和配送等方面突出问题,__县供销社积极行动,基层社和农资部门制定服务方案,把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高岭惠民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挥农资配送中心功能和作用,社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送肥上门,一律低于市场价格,厂价直销。据了解,目前销售100多吨,惠及高岭、社坛、双河、青云等村周边农民。这是该社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
据调查了解,自去年和今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该社成立了许岭宏源瓜子、复兴天润棉花、仙田优质米和高岭棉花种植4个专业合作社、50个农村综合服务社和乡园禽业、晨隆合作经济组织。
为拓展服务空间,该社整合系统资源,与辉隆集团皖江农资有限公司在该县投资建省级化肥储备库正在开工,安徽宇顺银瑞、皖农棉业、四海广进涉社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为农服务功能。并且宇顺银瑞建1500亩优质棉良种基地,与300户棉农订立购销合同,解决周边棉农卖棉难一系列问题,提高棉农植棉积极性。同时,利用门点优势,引资创办许岭、复兴、凉亭、二郎、程集、城关6家农村连锁超市为方便农民、促进家电下乡、拉动农村消费、解决部分返乡农民工就业起到了很好作用。
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和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浮出水面,成为该社服务“三农”又一支重要力量。
边学边改,任重道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找准症结,认真研究好方法、办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事、解决好为农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供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3月24日县供销社党组书记袁严岳就全系统学习实践活动提出要求。
调查发现,该社以“新网工程”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成长性、财源性、牵动性项目,增 强为农服务功能。目前,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回收五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初具规模。
我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上有以“富国”为主的轻重论思想,下有以“富民”为主的“治生之学”思想。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君王都将发展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这也是“重农抑商”思想得以盛行的主要原因。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落后,防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古代经济思想家热议的话题。众多思想家比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这也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循环经济管理思想的雏形,对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古代的循环经济管理思想
1、遵循自然规律,按照时节生产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遵循自然规律,按照时节生产是获得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顺利进行农业生产的首要前提,并且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楚国的孙叔敖引导老百姓利用自然条件,按季节发展生产。“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管仲提出:“山泽各致其时。”孟轲提出:“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况也提到“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财也。”管仲认为农事生产活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皆均有焉而未偿变也,谓之则。”按照这一原则从事农业生产,既不会因过度开垦而破坏自然资源,又可以得到循环利用获得长足发展,正是“辩于地利而民可富”。在此基础上,北魏贾思勰对先秦思想家提出的资源生态学经济思想进行了科学总结,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思想均体现了朴素的顺应自然的生态保护观,对自然资源开采取之有度,才能获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有多少是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的发展呢?自然资源匮乏,脆弱、恶劣的生态环境,频发的自然灾害等问题,大自然已经向人类敲响了最后的警钟。古人尚且知道竭泽而渔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过度改造自然的现代人们就更应该停下来,好好深思反省下这个问题。
2、取之有度,节用生财
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增长十分缓慢,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节用成为普遍主张。孔子主张“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认为“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墨子认为生财与节用是统一的,他认为禹遇到七年大水,汤遇到五年大旱,“然而民不冻饿”,是因为“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管仲也多次提出生财和节用的主张:“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荀子把生财和节用的关系处理得较好,在消费观上比前人更胜一筹。他认为“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夫有余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在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方面,荀况主张“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他认为增加生产是富国富民的根本办法和主要手段,节约消费是富国富民的重要手段。荀况还主张:“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必时藏余。”剩余的物品既可用作储备,“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也可用于积累,发展再生产,形成“节用裕民―民富―田肥―出实百倍”的良性循环。荀子已经把节用的作用上升到富民富国的高度了,虽略有夸张,但是不能否认节用在建国守业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因挥霍无度致使毁国灭家的君王不胜枚举,而因勤俭节约而流芳百世的帝王也不在少数。节用并不是限制消费,而是提倡适度消费,正如荀子提到的“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他主张社会成员按各自的等级地位节用,同时用必要的消费激励人们更加努力生产,使“财货浑浑如泉源”。在思想家们看来,节用既是财富积累,生产扩大化的经济手段,也是生产资料得到长久、循环利用,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的目的,这对于我们发展集约型经济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3、控制人口数量,节制人口
古代经济思想家已经初步认识到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主张把人口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老子以“小国寡民”为理想社会。韩非子认为“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多,子又有五子,大父(祖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此思想把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联系起来,具有前瞻性。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提出每对夫妇最好只生两个孩子的主张。“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朝学者洪亮吉认为,人口的膨胀可能导致社会危机,提出了两个缓和的办法,一是“天地调剂之法”,即“水旱、疾役”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二是“君相调剂之法”,移民到边疆,抑制兼并,减少赋税等。这与马尔萨斯的“消极抑制”和“积极抑制”有异曲同工之妙。晚清学者汪士铎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主张“节制生育”的专著――《丙辰备遗录》。他认为中国的人口已经绝对过剩,必然导致社会绝对的贫困和动乱,也会导致人口素质的下降、外敌的入侵,主张通过晚婚来降低人口出生率。古人已经意识到人口过多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足而引起的矛盾既会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也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家们认为要实现经济的循环往复发展,对资源和生产资料节用是一方面,降低资源的消耗速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资源的消耗者――人口数量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会出现“僧多粥少”引起社会动乱的情况。在现在看来,这些思想都是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但是现代的人们似乎并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人口数量越来越庞大,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产生的矛盾已经无可避免,也成为经济学家难以破解的课题。
4、积极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利资源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所以古人尤为重视水利资源管理,不仅注重水利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还很注重水利的管理。一是用水的管理。西汉制定了《水令》,防止对水源的争夺和破坏;唐制定了全国性的水利法规《水部式》,统一水利设施的标准和用水的规则,妥善处理上下游之间、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二是水土平衡管理。为了防止过度的漕运、造田等破坏水利建设,在水利资源管理方面,古人主张保持水土1:9的比例,对水面可以综合利用,如养鱼虾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人们对水利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将灌溉、防灾、漕运、养殖结合起来,并且还对水利投资做出了效益评估。水利工程数量与农业用地的关系,不是水利工程越多越好,选址和匹配也很重要,在不过度损害环境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是最终目的。秦朝的李冰因势利导,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集防洪、灌溉、交通综合受益的工程。由于保护得当,在使用了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为人民服务,而且成为观光景点。这种因地制宜、开发与保护并举、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对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清朝的一位能人巧匠丁谓在修复宫殿时通过合理的方式使垃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通过挖沟(取土)引水入沟(水道运输)填沟(处理垃圾)这样的施工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使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响,在当时确实是一项科学的施工方案。因为这一决策使取土、运料、处理垃圾结合起来,“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贯以亿万计”。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这种垃圾填埋的方式依然还存在着,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聪明智慧,或许许多在现代使用着的方法和技巧在古代已经有先例了。
二、古代循环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缓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实现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出现的产物。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的时代,这样算来,中国的循环经济思想是启蒙较早的了。中国古代的循环经济管理思想不仅体现出了一种简单、朴素的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保护观,也是对古代劳动人民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由于生产水平和技术的限制,最终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模式,但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都是现代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既为发展中国模式的循环经济提供了思想源泉,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除此之外,节制人口、提高人口质量等管理人口思想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强本节用所要求的适度消费和稳健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对策,对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在古代水利技术比较落后的时期,如果不注重水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就会引发不良的后果。譬如,唐宋以后,江浙一带不少官僚豪强围湖造田,使水面减少,“有水则无地可潴,旱则无水可戽。”明清之际的洞庭湖水域也是如此,政府不得不屡次禁令。在生态更加脆弱的今天,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无论是开发水利,还是修建水库、大坝,都要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工作,还要不断完善水利管理办法,做好一切预防措施,更要注重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在传统的水利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应该有所创新发展,如何让水利造福一方民众,如何让产生的环境破坏达到最小,如何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等问题都是现代水利管理所需要思考的内容。
在生产技术落后的古代社会,资源开采是有限的,人们只能依靠节约资源来获得长足发展,这不失为一个适当的管理办法。而在技术先进的现代社会,世界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人类开采过的足迹。但是由于人口的激增和资源的过度开采,很多不可再生资源已经枯竭了,所以节约资源的管理办法已经在现代社会不够用了,更多的是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让垃圾也变成一种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这才是现代循环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节约资源的思想在现代依然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提高市民的节约环保意识有着重要的宣传号召作用。从人们的实际行动做起,让节约资源由意识化为行动,由小部分人的行为转变为所有人的共同行为和日常习惯,这也是循环经济管理的目标之一。
三、结语
当然,古代的循环经济管理思想并不都是尽善尽美的,依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是很难实现的。而洪亮吉提出的控制人口数量的对策比较偏激,无法实行。虽有一些超前的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我们在学习这些经济思想,特别是用于指导现代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应以辩证的态度进行取舍,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这不仅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壮举,也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 左丘明著:国语・齐语[M].齐鲁书社,2005.
[3] 朱熹集注:孟子・梁惠王上[M].出版社不详.
[4] 荀子:荀子・王制[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 管仲・七法[M].中华书局,1982.
[6]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第三[M].团结出版社,1996.
[7] 孔子:论语・学而[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F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141-02
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在企业承担责任方面已有不少规定,从环境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到一些具体制度的设置,都使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义务。然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问题,以期更多的企业主动承担环境保护之责。
一、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现状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要求企业依法承担环境责任,要求现代企业在谋求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增进投资者利益以外的环境公益。为了促使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符合国家的要求,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企业保护环境的法律义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该法还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充分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其中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各项有害物质的排放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规划,积极治理。”
2.除了在《环境保护法》中对企业应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以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如《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在这些立法中针对不同的范围对企业提出了保护环境的要求。如《水污染防治法》第22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并加强管理,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3.在各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中明确规定环境法律责任主体为“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排污单位”等,显然,我国法律规定防治污染主要是以企业为法律规制对象。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切实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律义务。
二、企业环境责任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在企业承担责任方面的规定不少,从环境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到一些具体原则的设置,都使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保护环境的义务,然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立法的不足,以期更多的企业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1.《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完善,难以实现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原则。预防为主原则是人类同环境污染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环境保护法中确立该原则意义重大。作为预防为主原则主要支柱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此有详细规定。然而,在企业承担的环境责任方面,该法仅仅以罚款来弥补环境损失,并没有作出“恢复原状”的规定,但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经济惩罚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立法中在追究法律责任时只考虑到经济惩罚而忽视环境整治的生态效益,无法实现环境保护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
2.企业合理利用资源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必须面对的问题,否则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合理利用和废气物的回收利用两个环节。我国现行立法所规定的合理利用资源主要从生产过程中利用的角度出发,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都有相关规定,但是,这些立法规定过于原则,且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的约束机制,因而缺乏操作性。而企业对废气物的回收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6条有规定,该法第27条和第35条分别规定了强制回收和利用回收原料的鼓励措施――减征或者免征增值税,但是,相应的税费征收规定对此却不明确。
3.立法对排污收费的规定不合理,难以约束企业主动采取措施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环境责任的重要方面是清洁生产,而清洁生产是环境污染防治的核心,要求企业在材料采购、生产、包装、销售等方面减少污染的排放,我国相关环境立法对企业排污的最重要的规制是排污费的收取。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保制度,但目前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的规定存在排污费征收方式不合理、未能确立“排污收费、超标处罚”的原则等问题,并且在排污费征收和使用管理上忽视诱导机制的作用,使企业在主动防治污染方面存在制度上的障碍。
三、完善企业环境责任法律制度
企业环境责任体系在法律上的完善方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理论上即立法完善方面,另一方面是实践上即救济机制的完善方面。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两个方面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首先,是立法上的相关完善,对于企业环境责任,在立法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企业的环境责任法律体系:(1)首先要在宪法层面上明确公众的环境权。把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只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之下,人们才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明确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法律位阶是越高越好,这样才能够使该项基本权利不被下位阶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所规避。因此,明确公民的环境权最好的法律当数宪法,其对于公民环境权的规定是一种宣言性的规定。(2)完善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目前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主要就是《环境保护法》以及诸如《水法》等相关单行法律法规。客观地讲,目前的法律体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对于企业环境责任这一部分内容无论是在《环境保护法》中,还是各个单行法律法规中,都难以寻觅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相关规定。因此,我国目前的一个立法完善方向就是在法律中明确而又详尽地规定有关企业环境责任。作为最主要的污染预防法律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应当明确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增加企业受到经济处罚的同时应当承担“恢复原状”的法律规定。此外,在其他相关的环境保护立法中明确企业的环境责任,并建立相应的法律约束机制,以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3)健全资源利用制度,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健全企业资源利用制度,促进企业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利用制度,鼓励企业建设废物回用设施,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财政上的补贴,以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逐步开发、开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对排污收费制度,在强化现有收费制度的基础上,确立“超标处罚”的原则,改变排污费的使用管理方式,改变现行的无偿拨款或贴息贷款给企业进行治污的方式,采用商业运作模式,促使企业积极防治污染,同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激励企业主动减少污染排放量。(4)完善刑法等相关性法律法规中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规定。我国目前刑法中关于环境责任的规定主要功能还是在于维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但是,随着法律的社会化运动的兴起,刑法的价值取向也应该适度发生一些转变。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体,对于环境和生态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在刑法中可以考虑规定环境危险犯。这在发达国家诸如日本、德国等国家是有类似规定的。同时,应当严密法网扩大对环境的刑法保护,现行刑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文不够严密,这对于打击环境犯罪远远不够。
其次,如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就是公民的环境权作为一项具有公共利益的社会性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如何得到救济。传统的权利救济主要采取损害赔偿的私法救济模式。这种救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双方当事人之间主体上是“一对一”的单一性,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容易确定侵权人和损害额,并通过一个单一的诉讼在特定侵权人和损害事实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但是,企业环境侵害的对象常常是相当地区范围内的不特定的多数人或物,涉及范围极广,具有极强的社会性。
对于企业环境侵害造成的严重后果,责任当然应该由造成侵害的主体来承担。但是,企业的环境侵权案件中的权利救济却难以通过传统的损害赔偿达到救济的目的,因为主体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个人作为一方主体难以与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的企业相抗衡,而且在此过程之中,国家也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这就使得企业往往利用自己在信息上具有的优势,采取隐瞒信息、扭曲信息等“逆向选择”行为逃避法律的制裁。
参考文献:
[1]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自20**年,我校另择新址建校以来,校领导极其重视学校的环境建设,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校外知名人士、校内有关职能部门成员、师生员工组成主要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并由教导主任直接分管该项工作,积极组织指导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学校特意聘请绿化行家到校实地考察、规划,把环境教育纳入教育和工作计划之中,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平时有检查、有督促、整改措施、有总结,促进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把环境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共同搞好我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同时,学校领导和教师能积极参加各类环保培训,并采取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多渠道地搜集有关资料,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知识水平,积极探讨研究环境教育理论,撰写经验总结,效果良好。学校还设有环境教育宣传栏,各班黑板报增设环保专栏,定期向师生进行环保教育。校园里存有永久性的醒目环保宣传标语,图书室、阅览室添置了许多有关环保宣传教育的书刊,指定专人负责,让师生方便查阅。另外,学校重视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有关环境教育的文件、计划与总结、论文、学科渗透教案等资料,指定责任心强又具有环保基础知识的教师专人管理且管理有序。
二、积极筹措资金,抓好学校校园环境建设。
我校地处永春县最西部的山区乡镇,占地面积12亩,全校现有学生453人,教职员工26人,由于镇财、村财比较拮据,几年来,赵校长等领导班子成员四处奔波,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教学楼、教学综合大楼和学生宿舍楼以及学生食堂、值班室、厕所、自来水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校舍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整洁美观,既解决了师生的工作生活需要,又确保了校园环境的优美、生活质量的提高。
同时,校领导极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先后筹集资金十几万元,投入学校绿化、美化建设工作。修建了庄严大方的校门和标准美观的国旗台;砌起了长达150米的溪砛和300米的围墙;校园内的伟人、科学家塑像栩栩如生;别具一格的假山、喷池,还有那别致的花灯柱以及向行人行队礼的少先队员塑像更令人赏心悦目。学校的绿化工作切实做到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交,树木与花卉并存,盆栽与地栽互补,大片绿化与小景布置结合,使校园成为四季长青、月月飘香的花园。同时,学校醒目的标语、校训、名人名言、专栏板报布局得当,美观大方,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到目前为止,学校购买并培育盆花4000多盆,种植各类树木300多株,草坪1000多平方米,绿篱310米,园林小品8处,绿地布局合理,乔、灌木、花草配置得当,学校绿化面积5亩,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学校已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花园式学校,受到了各级领导、村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我校不仅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学校环境建设,而且加强对师生的规范养成教育,添置了大批垃圾箱、垃圾桶,并实行垃圾分类,创设环境教育宣传栏;张贴了“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人人有礼貌、个个爱学校”、“保护环境、爱我校园”等宣传标语,教育学生做到净化校园、美化校园、绿化校园,自觉主动保护校园清洁优美,校园可绿化地均能得到绿化,师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究卫生,爱护花草树木,无折枝毁木现象。学校能清除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污染源,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加以治理,杜绝一切污染源、噪声源;师生食堂美观整洁,符合卫生标准;厕所干净、无臭味。师生养成了节水、节电的好习惯,再生资源能够得到回收并加以利用,校园育人环境优美如画、清新怡人,学生在花园里健康成长。
三、狠抓落实,再创佳绩。
几年来,我校一直大力宣传环境教育,不仅把环境教育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而且要求思想品德、语文、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科任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内容正确,结合贴切,学生反映良好。学校每学期都能组织2次以上的环境教育教研活动和环境专题教育;学校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都能适当安排环境保护内容;学校、班级经常组织学生徒步到龙湾风景区、桃园以及家乡其他风光秀丽的景点游览,有机结合环境教育,感受环境保护的意义。每学期,学校还积极组织不少于2次的环保选修课和讲座,指定专人负责,切实做到课内教育有计划、有安排、有课时、有教案、有成效。
学校环境教育课内、课外“两手抓”,成立了花卉培育兴趣小组,环保督查小分队、义务植树小分队,树木修剪小组等环保活动小组,在责任心强且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辅导老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社区环保宣传、调查、监督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全校师生、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环保。学校每学期都能结合“6.5”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纪念日,由少先队总辅导员组织开展大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环保讲座,开展“保持生态环境,拯救地球家园”等班队活动。学校环境教育活动有方案、活动形式新颖、效果良好,深受各级领导及村民的高度评价。学校绿化养管责任明确,有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班级。学校积极开展“爱护绿地”、“爱护一草一木”、“为校园绿化献爱心”等活动,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劳动,草坪、绿篱定期修剪,树木、花卉保持优美状态,学校环境优美,花香怡人。
现今设计界开始倡导“绿色设计”,考虑如何节约能源,节省材料,甚至回收再利用。DfE的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环境艺术设计而言,DfE提倡的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是设计与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将人的意识强加于自然,更不是以牺牲自然而达到设计目的,在设计过程中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实现设计环节的再次设计,利用,能够使产品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DfE理念的提出,要求人们更多的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自然的规律,DfE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本能的渴求,按照相关资料所描述的那样:“它摒弃盲目追求高技术的设计方法,强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节材、高效、无害、循环再生成为它的基本原则”。这是DfE遵循的原则,其特征则从五个方面来看:“第~,与自然融合的设计,强调返璞归真;第二,多元化设计思维的展现;第三,可再生、循环的运用性;第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相互参与融合;第五,始终处于不断的可成长、更新与改善过程中。”可见,对于DfE的考虑是一个多方位的展现。其正是要避除对一种形态的破坏来成就另一种形态的现象。反映出现代社会更为理性、人性化的特征。
2DfE在装饰装修中的基本手法
2.1空间的整体性
首先应在考虑当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城市文脉等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对建筑及室内环境进行整体构思,力求做到与周围的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同时能有效地关怀人类的舒适和健康,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使用效率。室内设计师必须和建筑师密切合作,除大幅度提高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外,更应注意绿色空间的整体性设计。它应是空间、造型、色彩以及虚实关系,功能分区关系、意境的创造以及对于周围环境关系的整体把握。
2.2产品的艺术性
最具科技价值的新型绿色环保建筑装饰材料及一切室内设施电器、家具、用品、摆设等产品都应具有艺术性的造型外表。室内设计师应从源头上重视其造型艺术性,必须和科技工作者们密切合作。
2.3自然景观的完美性
室内绿色环保设计中应最优化地引进一切自然美景。充分运用天然的建筑装修材料。大胆地原封不动地显露石材、木材、棉麻、原草等质地的原始粗犷之美。一切富有生命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都可运用到室内来,以获得天然氛围。
2.4人造景观的模拟性
人造新型绿色环保建筑装修材料及新技术、新工艺可以比自然材料具有许多优点,如阻燃、无味、防滑、防腐蚀、防水、防潮、可擦洗、不褪色、不变形等等。室内设计师可运用各种具象、抽象的设计手段模拟自然景观、仿真植物,使人们联想到自然绿色。也可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效果、气味效果,让人产生回归感[4-6]。
3室内环境污染类型及其来源
3.1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主要来自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化学品、香烟烟雾以及燃烧产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氨、甲醛、二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气体等,具体包括:(1)建筑材料(建筑物)污染;(2)装饰材料(装修)污染;(3)燃烧产物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4)室内家具产生的污染;(5)人体散发的污染物质:(6)家用化学品和空气清新剂等产生的污染;(7)外部环境污染物产生的影响。
3.2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真菌、病菌、花粉和尘螨等。如果室内存在污染源则极易造成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主要有:(1)生活垃圾带来的生物污染;(2)家用电器(电磁辐射)和现代化办公设备产生的污染:(3)室内花卉产生的污染;(4)宠物污染;(5)室内装饰摆设的污染。
3.3放射性污染
(1)建筑陶瓷产生的污染;(2)天然石材中的放射性污染。3.4电磁辐射污染室内电磁辐射主要由无线电广播、电视和家用电器等产生。
4DfE在装修装饰上的研究
如何防止和减少装修装饰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将DfE思想融入室内装饰装修,把室内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4.1设计上的经验总结
1)装修整体设计时要有室内环境意识,要选择一个合理的装修设计方案。设计是指消费者对房间整体的结构材料和布局的设计。比如地面铺的材料,墙面是刷漆还是贴壁纸,家具体积的大小和选用材料等等。因此,在确定室内装修设计方案时,要注意空间承载量、材料的使用量、室内新风量和留好提前量四个方面。
2)合理地计算房屋空间承载量。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各种装饰材料会释放出一些有害气体,因此,合理地计算室内空间的承载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3)搭配各种装饰材料的使用量。特别是地面材料最好不要使用单一的材料,因为地面材料在室内装饰材料中使用比例比较大,如果选择单一材料会造成室内空气中某种有害物质超标。
4)保证室内有一定的新风量。按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室内新风量应保证每人每小时不少于30m。。比如住宅中厨房和卫生间的通风.不要人为地阻挡室内的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安装室内新风机和有通风功能的空调机,特别是一些点式结构和通风状况不好的住宅楼更要注意。
5)为室内购买家具和其他装饰用品的污染留好提前量。因为室内空气污染是各种污染物质在室内空气中累加的,如果装修工程结束时室内有害物质已经在国家标准上下,那么如果再购买家具和其他装饰用品,因为这些物品中也会释放有害气体,就会造成室内污染物质超标。
6)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要考虑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问题。尽可能选用节能型材料。如节能型门窗、节水型坐便器、节能型灯具,要尽量利用自然光进行室内采光,这些都会降低装修后的能源消耗量。
7)在室内装饰装修的施工工艺设计上,要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艺,特别是一些已经被实践证明容易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施工工艺,一律不得使用。
4.2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选择
1)在装修选材时,要严格选用安全环保型材料,倡导进行装修装饰时选择无污染或者少污染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绿色产品。选用不含苯的稀料,不含甲醛的粘胶剂,不含纤维的石膏板材,不含甲醛木工板、贴面板等,以便提高装修后的室内空气质量水平。
2)在装修选材时,要尽量选用对资源依赖性小的材料。要选用资源利用率高的材料,如用复合材料代替实木:选用可再生利用的材料,如玻璃、铁艺件、铝扣板等:要选用低资源消耗的复合型材料,如塑料管材、密度板等,尽量避免使用资源高消耗的原木、石材等。
3)选用绿色饰材:“绿色饰材”是以环境和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概念而设计生产的无毒、无害、无污染的装饰材料。它由国家指定的机构依据有关的环境标准和规定,对产品进行监测和颁发证书,并监督检查,然后以图形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CCEL),是进行认证、授予环境标志的唯一机构旧卜””。“绿色饰材”主要内容见表1。
4.3建筑装饰装修环保设计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由于建筑装饰装修设计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决定着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同时也关联着居住在室内的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良好的设计,既能保证人们处在美观的居住环境之下,又能保证人们良好的健康状况。
1)设计者要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设计者要把艺术构思与消费者的装饰想法与愿望转化为现实,就必须定好自己的位置,树立服务宗旨,与消费者相互沟通了解,从而把握消费者的准确意图。面对迅猛发展而又十分广阔的装饰市场,设计者要确立一个新的设计理念和服务行为去适应市场,以优良的设计服务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依赖和欢迎。
2)设计者要成为环保装饰装修的好参谋。目前,装饰装修材料市场产品庞杂,质量水平良莠不齐,假冒伪劣产品混淆其问,给装饰装修带来隐患与风险。作为广大消费者来说,大多缺乏装饰知识,缺少装修实践和产品优劣的分辨力,他们期望有行家指点迷津,帮助他们规划、选料、预算、理财,希望装饰效果与支出花销相一致。而设计者长期从事于这一市场,对市场发展、市场信息,材料品性等方面了解颇多,能够为消费者指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设计者应成为沟通健康环保材料产、供、销的桥梁。设计者应该是建筑装饰装修设计、施工质量、材料选用的信息员和监测员,要实事求是地把优秀厂家的高质量产品、健康环保型产品推荐给消费者,把装饰材料的应用信息反馈给公众,把材料的需求品种与数量提供给施工部门,同时把质量改进意见及时转达给有关方面,这种统筹与引导综合作用的发挥,无疑会促进装饰产业的发展。
4)设计者应强化自身素质和完善管理制度。我国健康环保的装饰产业起步迟,却发展迅猛,这就要求设计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整体素质,努力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设计服务形象,克服“以钱定位”的趋利行为。同时要树立和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实现向企业化全方位转变,鼓励强强联合,实施装饰装修设计专业化、集团化、网络化运作,建立装饰设计资料信息库,搞好收集、贮存与利用,充分发挥建筑装饰装修设计的先导作用”。
5建立装修装饰中的DfE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