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课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5: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管理课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管理课程

篇(1)

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学生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趣味性等特点,是一门集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对于企业管理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大多数的教材知识点重复而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教材中陈旧的案例和应用对于90后的高职学生来说,总是与时代滞后半拍,教材理论生硬,使得课堂教学缺少生动和活力。

1.2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大都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讲授法,虽然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应用多媒体教室采用PPT幻灯片形式取而代之,有些在课堂教学上也进行了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的改进,但授课主体都集中在理论模式或案例模式,实践教学只是“观摩”而已。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缺少实践性体验模式,导致学生对企业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往往在理论层面,只会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实际管理能力差,对企业的真实管理脱钩,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思维

2.1企业管理课程仿真实训室的建设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企业管理课程仿真实训室是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能力培训、知识学习和素质养成的主战场,也是企业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地。因此,仿真实训室必须按照“环境仿真、职能岗位仿真、业务流程仿真、业务内容仿真”的原则来建设,仿真实训室要强化企业氛围,授课时以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和不同的企业管理者角色要求学生,仿真实训室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也要跟真实企业一样,建立企业管理规范和章程,尽可能营造真实企业管理模式。

2.2“双师型”授课团队培养

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否有预期的授课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企业管理课程的授课内容决定了必须建立起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企业管理课程全新授课模式的基础。(1)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业培训。让教师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到社会大课堂,寻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教师到企业,一方而是接受锻炼,服务于教学。另一方而,运用所储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难题,服务于企业。(2)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业务人员到学校来,充实课堂教学。聘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业务人员到学校讲课,指导学生学习,与校内教师共同商讨教学方法,并在理论中联系企业的实际案例,优势互补,不仅缩短了小课堂与大课堂的距离,同时也为企业管理授课教师向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3)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教材、授课大纲重新编写,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兄弟院校的教改经验,定期选派授课教师到企业参加短期或长期培训了解企业的管理过程,进行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促进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组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企业管理课程“双师型”授课团队。

2.3授课模式向项目化教学转变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任务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而不是知识的逻辑构建教学内容。因此,企业管理课程可充分结合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创建公司及对公司管理构建大型综合贯穿项目,再通过小项目和任务与大项目互相配合,将企业管理各章节内容如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计划和决策、市场营销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内容随着大小项目的进行逐步展开,全面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符合企业真实管理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挑战性,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4校企合作进课堂

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资源,以真实企业管理做支撑,把真实企业管理知识和理论嫁接到企业管理授课体系中来。校企合作是需要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合作,要求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课程的设置、校企两方教师教学组织与实施。学校可聘请企业专业人士走进课堂教学,同时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感受真实的企业管理过程,使企业成为学生的教学基地,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企业管理教学的实际场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使进入企业学习的学生受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管理理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企业管理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逐步培养成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掌握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3实践途径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也在不断更新管理思维和方式,这就要求高职经管类企业管理授课模式改变以往纯“理论”的授课模式,要综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和办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按需施教,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将企业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引入到企业管理的教学中来。

(1)要建立课程和教材与企业真实管理接轨。

教材的知识点要与企业管理同步、管理观念同步,教学工作要随着企业实体的发展和改变灵活应对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案,使教师授课和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与社会和企业接轨。

(2)要构建一支精湛的企业管理“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方面使其在企业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使其讲述的理论知识更精准更符合企业实际,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3)要建立企业管理课程的实践体系。

通过学生到企业实践和校内仿真实训室的建设,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深化。

(4)要建立企业管理课程项目化。

企业管理过程中不仅要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实现管理目标更需要团队的精神和力量,而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热情,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潜能,打消胆怯等不良情绪,并让学生明确合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情境设计使企业管理课程更加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在情境中多角度的演练,熟练和巩固管理观念,全面提升学生在今后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管理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和素养。

篇(2)

项目化教学概述。什么叫做项目化教学呢?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是因为现在是一个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社会。最初的项目化教学是在欧洲产生的,十八世纪的欧洲实行的是工读教育,之后十九世纪的美国开始展开合作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才在当今社会提出了项目化教学这一理念。项目化教学更加的注重实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其中所蕴含着的理论知识都得到了运用,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注意到很多别的方面,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正在积极开展的教学模式[1]。

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是经济类的一门课程,不单单是管理类的学生需要学习,非管理类的经济专业也需要学习,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这三大方面[2]。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学习到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新理念,为职场中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有一方面就是,企业管理也给学生们了解现代企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时代的发展是快速的,现在各大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员工实践方面的能力了,所以如何改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了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而项目化教学的存在,给了学生们一个实践的机会,特别是针对企业管理这类理论与实践都非常重要的学科来说,变得更加的重要了。

二、企业管理项目化教学不足之处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管理项目化教学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好的方面,这些不

足之处的存在,限制了项目化教学的开展。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说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在学习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是有着充足的实践时间的,可是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重视,在各大高校的课表上面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时分为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而真正操作起来,理论教学的时间会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会减少,而这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比较抽象,实践性比较强,所以不足够重视实践的话,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不会运用[3]。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各大高校在开展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按照类似的教案进行讲解的,先是开始理论教学,之后再看实际的例子,虽然说最后也是有案例的讲解,但是这里的案例却具有局限性,可以当做教师案例的一般都是那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这些企业在这上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并不代表其余企业运用这种方式也会取得成功,再加上这些知名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的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这样就造成了即使学习了案例,但是也不会实际的运用。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较落。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学生们已经适应了中学的教育,而高校的学习讲究的是自主,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面对企业管理这门虽然基础但是重要的课程的时候,如果没有了学习自主性,那么就得不到该有的重视程度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造成的,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不重视,从而也会导致学生的不重视,再加上理论学习本身的枯燥,学习好这门课程自然就非常的困难了。还有就是一些学生认为企业管理是企业的管理阶层才需要学习的,一个学生步入企业都是从基层开始做起,现在学习企业管理的话完全没有必要。

最终考核制度的落后。在高校的课程考核中,一般最终考试成绩占据了70%~80%,其余的多是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虽然说课堂的理论并不是占据了百分百,但是只要是完成了其中的理论知识,那么就能及格,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也就足够了。还有就是考试内容的相似性,基本上考核哪些内容在历年的试卷中都有所体现,即使不学习的学生,临时背诵一下常考的题目,再加上平时成绩,也是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的,而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考过之后基本就忘记了。

三、企业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现代各大高校的企业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运用项目化教学的

知识来进行改革。

重视起项目化教学。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对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重视起来,不单单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在讲完整门课程之后,进行一个模拟活动,像是把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开办一个公司,还要注明自己开办的这个企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这样学生们就会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了,而且在开办公司的时候,还可以引发学生们对于创业的思考。再例如让学生们模拟一个公司的经理,让学生们讲述一下作为一名管理者该有的素质以及能力。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所谓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让教师完全抛开教案,而是以教案作为基础,按照自己的理解,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时候,这个理论主要是讲述了人的需求逐渐的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一个短篇,从最为基本的需求开始,满足了这个需求又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样通过一个鲜明的例子的讲解,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加的容易,记忆也更加的深刻了。

篇(3)

在课程建设中也需要教师具有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准则,在教学中只有奉献精神,并不一定保证能建设好本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还需要教师具有敬业精神,在企业管理课程建设中,教师不仅要对教育工作精益求精,而且还要与时俱进对教学工作进行着创新,能根据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优化教学方法。只有那些具有奉献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才不会墨守成规。他们明白,一流的教学内容不是现成的,是需要教师花时间花精力不断地探索,不断整理、加工和提炼的,只有具有奉献和敬业精神的人才能真正搞好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院校要认识到教师个人素质对于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地努力引导教师发展自己、充实自己,并帮助其树立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

(二)加强团队精神,形成团队力量

《企业管理》课程组要特别注重教师团队凝聚力的培养,要重视教师团队互帮互助精神的培养,发挥教师的团结力量,尤其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锻炼工作。因为,现在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发展青年教师,使其成为本学科骨干教师,并尽量提供优越条件,以促进青年教师有效发展,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青年教师逐渐成为课程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在落实与组织规划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以发挥青年教师的优点,并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引导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要经常性地引导他们开展教学改革,引导他们参与教学研讨活动,以提高青年教师的个人素养,提高他们的团队精神,以便他们在课程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三)营造有利于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学习环境和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要能够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深造,提供学术环境和良好氛围,支持青年教师攻读更高的学位,进行培训和学术交流,促进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并承担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等工作,还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和条件,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促进青年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相互关系,以多种方式来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成长,以促进青年教师能够真正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保证课程建设有效推进,为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二、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心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实现科学化,突出先进性和创新性,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来完成。只有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有效选择、整合重组、优化,才能建设精品课程。所以课程建设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在做这项工作过程中,既要重视技术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既要重视专业教育又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优势,更要重视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课程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和联系性,力图使《企业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同时要努力构建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为高职人才培养做好课程保证,这样的企业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才是成功的。依据上述特点,对于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就要具有针对性,针对相关专业的特点进行设置,又要具有适应性,能够适应高职学生的现实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能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时使他们具有经济头脑,同时对于企业管理有着独特的认识;通过课程学习既要使高职学生懂得技术,又要使他们懂得经营和管理,使他们掌握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实践操作中应用这些知识,使高职学生成长为复合型的人才。比如,通过课程的教学,可以使财会类的学生,在自己的技术工作中了解涉及到的管理、成本、质量、市场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分析问题,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并能够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通过课程建设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能成长为实用型、竞争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为学生成功走向社会,成功参与市场经营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找准课程建设的关键点和切入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企业管理教育工作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的企业管理教学方式还不能够有效培养应用型、实践型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满足社会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宏观教学,轻视微观教学;重视传授教学,轻视参与教学的客观现象,这都会成为影响《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高职院校的《企业管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企业管理的理论传输环节,更要注重对学生各种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获得有效发展,而实现这种突破,进行课程建设与实践是关键点和切入点。进行课程建设与实践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全面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利用网络技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这些教学手段都应该作为重点的内容,在课程建设中有所体现,这样才能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的有效发展。

四、高职《企业管理》精品课程建设需建立实践实训基地

建立实践实训基地是高职《企业管理》课程建设得到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管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操作性强的特点,为了体现这一特点,在《企业管理》实践教学中,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创新为灵魂进行课程建设。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通过体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效、创造等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程,使学生具备在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具体而言,实践教学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实训资源进行实践模拟教学

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践基础建设的投入,基本上都要建立实验实训中心,建立ERP,模拟沙盘实验室,人力资源模拟教育系统,通过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模拟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占所有学习时间的绝大部分,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加强校内实践模拟教学,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要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引导学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较为逼真的具体场景中去,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个场景的分析、研究,发展自己关注实际问题的精神,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企业管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精选案例是很重要的,作为课程建设工作者一定要重视案例的选择,以便提高课程品质,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三)开展头脑风暴教学法

在《企业管理》课程建设中要把头脑风暴教学法引入其中,通过头脑风暴法教学,激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并以此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开展小组讨论教学

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小组间提出决定性的方案和解决的策略,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研讨辩论,以此方式促进教学的开展。

(五)情景模拟教学

在《企业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分析,进行决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建立企业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轮流到企业中进行实践训练,选择一些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并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环节的实践训练。在实践中,要求企业职业部门能够给予积极点评,使学生对自己的真实实践情况有个了解,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七)信息资料收集

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到图书馆进行资料收集,通过查阅期刊杂志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或是通过互联网查找的方法进行资料搜集,促进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八)开展专题讲座活动

每学期高职院校都要聘请校内外专家举行不定期的专题讲座活动,使学生通过听讲座的方式能够掌握最新的企业管理实践知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

篇(4)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内容之一,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意义重大。作为一名中职教师,要结合当前中职教育的现状和企业管理课程的特点,创新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特点

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方面相对不高,对于企业管理这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来说,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同时中职生学习兴趣普遍不足,学习的自主性较差,这无形之中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教师因素

受教学主体学生的影响,很多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职业倦怠,认为自己再怎么教学生也学不会,育人观念不强;其次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没有随着课程的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仍以灌输式的知识讲授为主,导致学生难以对企业管理课程产生兴趣。

(三)课堂特点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同时该项课程又具有抽象性和通俗性,看似简单的课程,想要学好却难度很大。学生除了要掌握管理学和营销学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能从抽象的管理活动中领悟企业管理课程的魅力,这对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策略建议

(一)立足学生的特点,更新教学观念

针对中职生的基本特点,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入手,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新自己教学观念,打破固有教学理念的禁锢,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教学水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鼓励学生探索、研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或话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大酒店员工众多,但服务员在送餐供应上却效率不佳,经常出错,一旦有问题时部门间还相互推诿,相反学校门口的早餐店只有两人,但却分工明确,井井有条,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避免了教师过去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同时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学生接受。

(二)结合学生发展,利用案例教学策略

针对中职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策略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这其中案例教学策略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此谈一下案例教学策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该恰当。大部分的中职生将来要进入中小企业进行企业管理,而一些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中常以一些大企业为出发点,这显然忽略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案例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未来的发展,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注意案例应用的时机,可用案例导入课程、用案例佐证理论,用案例总结知识点。最后,案例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当前中职生实习与课堂完全脱离,这就导致学生在社会阅历和社会观察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弥补学生的经验不足,让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职业岗位出发,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的根本落脚点还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将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所以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也必须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出发,教学策略需贴近学生的岗位要求,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实际上教师要丰富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把视野局限在课堂,还应该拓展教育领域,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企业管理课程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在对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时,可以采用SWOT分析;在进行班级管理或班干部选拨方面,可以共同制定一些列的岗位要求,招聘计划等,使学生的生活更具未来职业的特点;在班级的组织管理活动中,也可以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机制。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企业管理与实践紧密相连,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策略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的选择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管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中职生的基础课程,具有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更强调教学策略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信随着全体中职教师的共同努力,中职教学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5)

(一)学生特点

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方面相对不高,对于企业管理这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来说,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同时中职生学习兴趣普遍不足,学习的自主性较差,这无形之中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教师因素

受教学主体学生的影响,很多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职业倦怠,认为自己再怎么教学生也学不会,育人观念不强;其次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没有随着课程的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仍以灌输式的知识讲授为主,导致学生难以对企业管理课程产生兴趣。

(三)课堂特点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同时该项课程又具有抽象性和通俗性,看似简单的课程,想要学好却难度很大。学生除了要掌握管理学和营销学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能从抽象的管理活动中领悟企业管理课程的魅力,这对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策略建议

(―)立足学生的特点,更街教学观奋

针对中职生的基本特点,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入手,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新自己教学观念,打破固有教学理念的禁锢,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教学水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删漏学生探索、研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或话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大酒店员工众多,但服务员在送餐供应上却效率不佳,经常出错,一旦有问题时部门间还相互推倭,相反学校门口的早餐店只有两人,但却分工明确,井井有条,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避免了教师过去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同时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学生接受。

(二)结合学生发展,利用案例教学策略

针对中职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策略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这其中案例教学策略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此谈一下案例教学策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该恰当。大部分的中职生将来要进人中小企业进行企业管理,而一些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中常以一些大企业为出发点,这显然忽略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案例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未来的发展,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注意案例应用的时机,可用案例导人课程、用案例佐证理论,用案例总结知识点。最后,案例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当前中职生实习与课堂完全脱离,这就导致学生在社会阅历和社会观察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弥补学生的经验不足,让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职业岗位出发,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的根本落脚点还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将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所以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也必须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出发,教学策略需贴近学生的岗位要求,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实际上教师要丰富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把视野局限在课堂,还应该拓展教育领域,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企业管理课程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在对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时,可以采用SWOT分析;在进行班级管理或班干部选拨方面,可以共同制定一些列的岗位要求,招聘计划等,使学生的生活更具未来职业的特点;在班级的组织管理活动中,也可以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机制。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企业管理与实践紧密相连,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篇(6)

2基于“一体化”模式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性质和企业管理岗位的需求,确定学习任务,按照任务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把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操作技能,使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1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在教学设计中从企业需求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岗定教,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加强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使学生养成职业素质,锻炼他们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按照市场调查与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如信息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系统开发设计和应用人员等,然后依据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如基本的管理技能、系统开发与设计、系统应用等来确定学习目标,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学习情境与任务,最后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加强监控以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2教学内容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任务教学和实践体验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依据企业管理类岗位工作的能力需求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理论和实训内容相结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认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初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应用等任务模块来学习,使学生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总之,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要求和特点,紧紧抓住理论和实践两条线,将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为一体,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几点建议

3.1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适应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课程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通过采用案例、角色模拟、互动体验、行动导向等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仿真工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行动中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动手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比如网络、多媒体、教学模拟软件等。随着课程网络教学环境的日益完善,可利用校园网、互联网、仿真模拟软件、课件等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在校园网上建设精品课程,将课程相关资料安排到网上供学生查阅和参考,在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利用仿真模拟软件如ERP、数据库管理系统、MRP、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软件使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从而提高实践技能。

3.2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适应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和实践技能,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比例协调、校内校外互补,学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专业课程的相关培训,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让他们进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努力创造进修和培训机会,定期组织教学活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途径建立适合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3.3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开放式评价体系。过程性考核不仅考察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而且对团队协作、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和学习方法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考核主要是对项目任务完成的报告进行评价。在考核中应改变教师评价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这有利于他们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篇(7)

1引言

现代企业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新形势,对员工的要求更高了。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要想成功地迈进企业之门,就必须充分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以优良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为适应企业、服务企业、发展企业作出自己的努力。因此,学好企业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让学生全面扎实地理解并且熟练地应用这门课程中讲述的内容,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默契配合,完成教学任务。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要真正的“传道有术、解惑有法、授业有方”,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现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这就促成了只求在教学中不出差错,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的进度,没能按照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内容上进行适当调整;为了保证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了解,其结果就是造成了以教学任务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局面,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都以教学任务作为目标的现象。

在传统企业管理教学中,学生一直都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就不是很了解,很容易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也很难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和安排。一直以来的“填鸭式”教学,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权威性,学生则只是无条件服从,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缺乏主观能动性。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使学生缺乏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3企业管理教学的方法探究

3.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逐步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掌握课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企业组织机构时,就要了解到学生最熟悉的学生会组织机构以及班委会组织机构,对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使他们更真实地理解教材中讲到的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以及组织机构的优化方法,从而对“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是最理想、最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有更充分的认识。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从旁边加以指导,督促学生主动去探索、去观察,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2协作式教学方法。协作式教学方法有五种方法: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协作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学生具有对同一问题用多种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这种能力显然比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更有价值。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情境模拟训练的运用,由教师组织、学生自己演练,在仿真的场景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样让学生参与到模拟的企业员工角色扮演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研讨式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就是在授课时通过教师适时、适度启发,让学生在积极讨论的氛围中,达到重复、积累的目的,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世界,丰富自己的精神储备,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针对教师预设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预习教材、查资料,用自己的理解,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研讨式教学法,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求知技能。研讨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形成创新思维。

4结束语

企业的命运与相关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都是靠人才,尤其是高层人才队伍的培养。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的企业发展到了一定层次之后,再发展就面临着众多的管理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管理型人才。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够迎接更多的挑战,使我们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中

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与实践范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2004.

[3]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郭旭红.“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

篇(8)

1.综合性教强。

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管理的对象既包括人、物,也包括信息、技术等资源,涉及到企业组织运行的方方面面,其理论学科既与社会科学有关也与自然科学有关,理论体系涉及多门学科和专业,是典型的综合型和交叉型学科。从国内不同版本的教材来看(主要是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高等教育推荐教材等),《企业管理》教材的内容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2.先修要求较高。

尽管《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深度有限,但由于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点多,加上《企业管理》课程在非经管类专业中多为选修课,总课时安排在32课时左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可能详细展开每个职能管理的内容,因此《企业管理》课程对课程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知识准备有一定的要求。一方面,《企业管理》属于典型的管理类课程,课程学习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学原理和基本管理方法、工具,才能较为顺畅地接受和理解课程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课程中包括许多专业性的内容,如财务会计、生产运营、物流管理、现场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课程学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主要是商学知识),才有利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互动与学习。

3.应用性较强。

《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安排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操为基础,是通过系统化和专业化梳理组织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前面所述,《企业管理》课程并没有就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做深入阐释,对相关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的分析也是点到为止,不构成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该课程更多的是对理论的管理实践意义进行说明,主要介绍在特定理念下的管理原则、手段、工具和方法的应用。

二、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在非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企业管理》课程时间还不长,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安排与设计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知识领域的差异和课程性质的不同,非经管类专业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没有做相应的调整。

对于跨学科领域的课程安排,许多《企业管理》的任课教师忽视了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准备不足的问题,采用与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一样的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如上述,《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需要在教学过程和控制环节上予以体现。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较少甚至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和模拟操作,由于课程性质和总课时量限制,不少学校的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教学中很少甚至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沙盘演练、计算机模拟操作和企业实地参观座谈,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二是任课教师本身的阅历和知识结构问题,很多高校教师的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际管理经验和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生涩的概念、观点和原则。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尽管各高校都比较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但非经管类专业的《企业管理》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问题,课堂中灌输式教学现象依然存在。

4.学生准备不足。

由于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不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企业管理》课程学习所要求的知识准备。从某种意义上看,《企业管理》课程属于通才型教育科目,学生对商科知识不熟悉会对课程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分析与选择

大而全的《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管理学基础为主的内容,二是企业内各个职能的管理。由于各职能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差异较大,难以将这些内容完全整合到一个具有密切逻辑关联的架构中去。各职能管理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营、研发管理、财务管理、现场管理、物流管理、作业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详细展开。根据非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可以将上述内容按照其关联性进行适当合并形成三个篇章:一是将管理学为基础的内容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与创新管理进行整合,形成管理基础与决策篇;二是将生产与运营、现场管理、物流管理、作业管理、质量管理整合为企业运营与业务管理篇;三是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整合为企业专业管理篇。对每个篇章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别确定主要内容、知识点、能力点、教学方式、实践项目、评价方式和支持性资源(包括教材和文献)。

篇(9)

专业定位包括的内容较多,但是如果从“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专业服务面向的定位。从专业培养目标看,很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显偏高,缺乏针对性。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大多数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实际能力和专门技能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显然与现实有较大程度的背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需求,以及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明显偏高。在“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中,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比如,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育目标定位是: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很明显,这种定位比起笼统的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要具体、清晰得多。专业定位的第二个内容是专业服务面向定位。专业服务面向实际上是指专业服务区域,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地方高校,属于区域性高校,高校建设必须服务、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其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类型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前,有必要区分两个概念: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很多高校将两者等同看待(从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可以看出),笔者过去也常常不作区分。其实,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的核心,是一个专业与其他专业、特别是相近专业区别的根本标志,只有少数几门课程能列为核心课程(大多数专业的核心课程可能只有一两门)。而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从核心课程延伸出来的,服务、服从于核心课程的专业课程,可以有多门课程(一般为6-12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培养目标如果定位为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话,那么专业核心课程就可以确定为企业班组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如果为:培养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那么,可以考虑将企业班组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两门课程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专业主干课程就必须要从企业班组管理延伸出来,具体可以设有: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群

篇(10)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途经。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是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创新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有效的企业管理离不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我们要进行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创新;成功的创业也离不开管理,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创业都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管理实践中用到的原理和方法正是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可见,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所以,我们应对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挖掘和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

1.1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展,一些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新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涌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发生变革。企业中出现的新变化对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但是,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企业实践,未及时引入企业实践中出现的新变化。如果学生接触不到企业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思维和能力。

1.2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素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是在教学中,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透,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检验,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1.3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不紧

在高校中,专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企业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涉及面广。虽然在企业管理中需要进行创新,也有很多企业强调在企业内部进行创业,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机会,但是,很多教师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大多过分依赖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注重让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没有充分挖掘课程中蕴藏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机会,没有将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2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重构的思路

2.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企业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更新知识储备,从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业态等传达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网络、合作企业等途径来获取企业实践中的新变化,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共享等方式让学生学习,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紧扣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兼顾创新创业教育,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一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强化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二是根据课程特点设计相应的竞赛项目,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三是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企业中学习企业中先进的技术、工艺、管理方法等。

2.3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在创办企业前要对各种企业有所认识和了解,在创办企业后要对初创企业进行管理。所以,认识企业是创办企业的准备工作,管理企业是创办企业的后续工作。鉴于此,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认识企业、创办企业和管理企业三大模块,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一是增加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如增加了认识企业、创办企业两个项目;二是在每个项目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在每次课中考虑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上一篇: 个人项目总结 下一篇: 超市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