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意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5: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工作意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区工作意见

篇(1)

1、住房面积总体偏小

住房面积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指标,住房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职工居住环境的好坏。本次调查显示,我局职工每户的住房使用面积50平方米以下的占%,80平方米以上的仅占%。由此看出职工住房面积总体偏小,且尚有百户无房户。

2、住房结构、设施、环境不尽人意

目前我局职工住房成套率不高,配套设施不全,本次调查显示,职工对住房的建筑式样满意的仅占%,基本满意的占%,不满意的占%;对房间的结构设施(指客厅、卧室、厨房等布居的合理性及大小)满意的占%,基本满意的占%,不满意的占%;对住房周围环境满意的占%,基本满意的占%,不满意的占%。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现有住房不满意,尤其是一些旧楼房的房间结构、设施不合理,环境卫生不尽人意,难以满足现在居民的生活要求。

因此,改善职工住房现状已势在必行。

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开发建设原则:

指导思想: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以适用、舒适、经济为开发的新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的新主题。

开发建设原则:合理开发、经济适用、科学配套、永续利用的原则,具体为

一是住宅的功能空间要更加合理。要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大的舒适度,提高单位住宅面积使用率和功能空间的合理性。

二是住宅的物理性能要有较大改善。住宅保温、隔热、隔声、通风、采光、日照等物理性能,越来越成为衡量住宅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是住宅设施设备的装备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厨房、卫生间设施、智能化技术系统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已经成为住宅舒适性的重要内容。

四是居住区的环境和配套水平要更加完善,要创造自然和谐、朴实优美、安全环保、舒适便捷的住区环境。

五是住宅的耐久性要延长。住宅具有价值量大、位置固定的特点,对耐用性有很强的要求,应当在目前砖混结构50年的基础上,延长住宅使用寿命。

开发建设的性价比综合分析:

本着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我们对拟定的前进东路和滨江路两块土地进行性价比综合分析:

区位优势及发展前景

前进东路土地:北临世纪园小区、南临移动公司、东临朝阳路、西临建设中的联通公司,距离我局王观营住宅小区百米之遥,周边有陕西理工学院、汉中市商校、汉中市农校等,文化氛围浓厚,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之说,因此,该地段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看好;

滨江路土地:北临正在建设中的滨江路、南临、东临、西临,此地段虽属政府远景规划之中,但开发建设仍困难重重,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其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前景不明朗。

交通环境条件:

前进东路土地:通市区内2路、3路公交车,且朝阳路宽阔平坦,路段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滨江路土地:目前尚无公交车停靠点,滨江路仍在建设之中,且该地段较偏僻,曾有打劫行凶案件发生,为我市多年来多事之地,故交通及周遭环境较差。

开发建设成本分析:

前进东路土地:

①地价:28.50万元/亩,容积率3,平方米土地价143.43元/平方米

②建筑安装工程平方米造价:593.00元/平方米(含防盗门、铝合金门窗、电气材料费等)

③室外工程:190.00元/平方米(包括小区内草坪、道路、电缆沟、围墙等,草坪绿地以60.00元/平方米计入)

④相关税费:85.00元/平方米(包括城市配套费、消防费、人防费、墙改费、施工图审查费、劳保统筹费、设计费、监理费、质检费、交易服务费等)

估算成本价:1010.43元/平方米(以上四项相加)

滨江路土地:

①地价:34.00万元/亩,容积率3,平方米土地价169.92元/平方米

②、③、④项同上

估算成本价:1037.72元/平方米(以上四项相加)

可见滨江路开发建设成本明显偏高。

可操作性:

前进东路土地:目前该土地手续齐备,项目报批已至规划定址阶段,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滨江路土地:该处土地最初由政府以政策性优惠低价出让给中房公司,后由中房公司以略高价格分块转让给其他开发商,因此地价偏高,我公司购买该处土地时资金短缺,目前该土地转让手续尚未理顺,前期报批工作尚未办理。

性价比综合分析:

1、在前进东路地段开发建成住宅小区后将还保存小区群居的特点,小区居住环境与条件又有个性化、休闲化、办公室化和较高服务、娱乐和消费需求的倾向。在经济方面,开发该小区的成本价格相对较低,可减轻职工负担,使小区建设趋于智能化。

2、在前进东路地段开发建成住宅小区,无论居住环境、基础设施、或是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都可达到较高水平,体现了小区以人为本的原则

综上所述:在前进东路地段开发建成住宅小区优势明显,推荐为首选。

开发建设实施方案

由公司负责全面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公司将本着居住小区智能化理念,即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安全、舒适、方便三者的统一,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通过设计集成协调起来。提高住宅的等级。

(1)智能化小区设计的任务就是要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通过设计集成充分利用和协调起来,用有限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住宅功能的提高。

(2)智能化设计的面向A.面向功能的设计思想,由住宅的功能要求出发,设计配置相应的系统及设备,有针对性地满足功能需要。B.面向配套设施的设计思想,由配套设施的专业性出发,满足功能需要。

(3)智能化设计的系统分析A.系统分析设计思想由住宅的安全、舒适、方便三大功能要求出发,经系统分析,设计配置相应的功能设备,并考虑功能设备的相互利用和更新计划。

篇(2)

二、开展救助管理工作进社区的总体要求

一是服务机构网络化。以市救助管理站为依托,各乡(镇、街)要成立救助分站,指定专人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村(社区)要建立救助服务点,形成市、乡(镇、街)、村(社区)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网络。

二是救助工作社会化。各乡(镇、街)、村(社区)要组建救助管理服务队伍。建立民政、财政、公安、卫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的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建立政府、社会和家庭责任相结合的现代救助体系。三是救助方式多样化。各乡(镇、街)、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工作。

三、推进救助管理工作进社区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社区救助提供组织保证

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一项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齐抓共管,协调运作,为开展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为此,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民政局局长为副组长,财政、公安、卫生、交通、铁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为成员的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要求各乡(镇、街)、各村(社区)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要确定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救助管理工作,并配备相关人员,确保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健全制度,完善网络,为社区救助搭建基础平台

社会救助是以市场机制为依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开展社区救助工作,必须使救助成为一种制度。依据民政部颁发的《城市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我市制定了《救助管理制度》、《救助接送制度》、《救助安置制度》、《救助责任追究制度》,绘制了《救助操作流程图》,各乡(镇、街)、村(社区)要将这些制度装订成册,并张贴上墙,使社区干部和居民在实施救助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加强网络建设,在乡(镇、街)建立救助管理分站,在村(社区)建立救助服务点,在重点路段设立爱心救助岗。通过抓街头、堵源头,实现三级网络盖到头。村(社区)要精心编织社区监护网,社区救助网,社区安置网三道救助网络,达到网络救助无盲点,家庭监护无流失,社会安置无反复。

(三)深入宣传,广泛动员,为社区救助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救助是一种关爱性救助和无偿性救助,它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社会救助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的义务,公民的义务。要通过召开动员会、报告会、座谈会、发放传单、办板报、画廊,在电视台、电台举办专题节目等形式,对救助进社区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要利用公开栏开展“五个公开”,即救助政策公开、救助对象公开、救助流程公开、救助标准公开、救助责任公开。通过宣传动员,使社区干部和居民提高对救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社区救助工作。

(四)明确原则,依法施救,为社区救助统一操作规范

1.救助条件及救助原则。

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的有关规定,受助人员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

对因灾、打工无着、失窃、逃学、投亲不遇等原因造成暂时无法解决食宿的救助人员,由市救助管理站核实后,为其提供救助。

2.特殊对象的救助。

市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在市区执行公务过程中发现的特殊对象,按下列程序进行救助:危重病人、传染病人、直接护送至市中医院;精神病人直接护送至舒榆精神病院,给予必要的基本医疗救治;弃婴(0—1岁)和幼儿(1—6岁)需经市中医院检查,排除传染性疾病后由市救助管理站护送至长春市社会福利院。

危重病人、传染病人及精神病人护送至定点医院待病情基本稳定后,由市卫生部门通知市救助管理站前往医院审查辨别身份,符合救助条件的,由市救助管理站出具救助证明,救治费用由市救助管理站报请市财政部门核拨,市救助管理站负责救助对象的返乡事宜。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由发现地公安机关查找、联系其家属或单位,并通知其家属接回或护送回原籍,医疗费用由其家属承担,承担有困难的经市救助管理站核实由市财政予以适当补贴。

3.一般救助对象的救助。

符合救助条件的,在核实其原籍、地址后,由市救助管理站提供返乡的车票;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查实籍贯的精神病和痴、呆、傻以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由市救助管理站通知其家属或流出地民政部门领回,或由市救助管理站护送至居住地或当地救助管理站。

对查不出原籍的精神病及痴、呆、傻人员,由市救助管理站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送当地福利机构安置。

救助对象在受助过程中因病救治无效死亡的,市救助管理站应及时函告其家属或所在地乡(镇、街)、村(居)委会派人前来料理后事。发出通知两周后,没有前来料理后事的,市救助管理站会同公安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救助中发现的吸毒人员,由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处理。

救助中如发现外籍人和港、澳、台人员,救助管理站应及时告知其向当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求助。

(五)明确职责,协同作战,为社区救助健全工作机制

推进救助管理进社区工作涉及社会多个方面。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社区参与、救助管理站落实”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协调,确保救助工作顺利进行。

民政部门:全面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对市救助管理站、乡(镇、街)救助管理分站、社区救助服务点进行指导、监督。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解决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门:负责保障救助管理工作所需经费。要根据本地开展救助管理工作的情况,将救助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为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提供在定点医疗机构的救治费用。对精神病院、福利院接收受助人员中的“三无”人员、弃婴追加收养人员生活经费,并根据救助工作临时突发性的特点,及时调整经费拨付预算。

卫生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人的救治,开通危重病人救治绿色通道。负责协调定点医院无条件接收救治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定点医院接诊后,应及时通知救助管理站。对在指定医院进行救治的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所发生的费用,符合条件的由同级财政负责,不符合条件的由其亲属或单位负责。确实无法收取的,由救治医院向卫生部门申请医疗费,经卫生、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向财政部门申请拨款。

公安部门:负责协助维护救助管理治安秩序,严厉打击指使、教唆、幕后操纵乞讨活动的人员。告知、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将从事卖唱、强讨强要及14岁以下的流浪儿童护送到救助管理站。对被遗弃的婴幼儿应立案侦察,查找其生身父母。确系查找不到生身父母的可确立弃婴弃儿,由公安部门提供相应材料后移交救助部门或社会福利机构。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可直接护送到指定医院治疗,同时通知救助管理站,对残疾人、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智残人员,引导或护送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

交通、铁路部门:在公路客运、铁路客运站所管辖区域内,工作人员负责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询问,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告知其到救助管理站。同时,配合民政部门为受助人员返回流出地或所在单位提供乘车便利。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配合支持救助管理工作。如需要在繁华路段、车站、路口等区域设立救助引导标识的,应无偿提供便利条件。负责劝诫在繁华路段、交通要道强讨强要人员;对街头残疾人、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流浪乞讨人员,一经发现,立即引导、护送其到救助管理站;对发现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可直接护送其到指定医院治疗,并通知救助管理站。

市政府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对其所承担职责落实情况,并及时通报有关领导。

篇(3)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积极实施《就业促进法》。进一步发挥社区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政府推进就业长效机制,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拓展就业服务平台,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促进就业协调机制。研究解决社区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落实政府促进就业第一责任。

(二)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并建立台帐,充分发挥居委会和就业援助员的作用。消除现有零就业家庭,对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在一个月内实现家庭成员至少一人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援助一户、解决一户”。(零就业家庭指:本市户籍家庭中具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并在法定年龄段内的家庭成员没有一人实现就业的家庭。)

(三)“双困”人员就业安置率100%。拓展“双困”人员就业基地,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双困”人员,确保社区内“双困”人员就业安置率达到100%。(双困人员指:本区户籍,在劳动年龄段内具有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困难,就业愿望迫切,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人员。)

(四)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城镇失业人数登记控制在政府下达的指标内。

(五)社区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劳动者就业率达96%以上。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确保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得到充分就业。

(六)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功能齐全。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畅通就业信息和援助渠道,掌握社区劳动力资源,使所有求职人员和需要就业援助的人员得到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市民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满意率达95%以上。

(七)开发青年见习基地。社区内30岁以下失业、农富人员见习推荐率达到30%以上。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是实施《就业促进法》,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镇建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协调小组,组长由分管镇长担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在镇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分工协作,协调解决就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创建工作有效推进。

(二)广泛宣传、全面参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是贯彻落实精神的体现,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镇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工作职责优势,广泛宣传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及相关政策。要走进社区、深入企业,提高促进就业政策的知晓率,扩大创建工作的参与面。

(三)强化服务、取得实效。镇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建立起一座便捷的桥梁,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队伍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为就业者和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使创建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公众满意度。

四、工作制度

(一)社区有就业愿望人员月报制度

居委会于每月5日前将有就业愿望人员名单上报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由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协调小组办公室认定其为零就业家庭或“双困”人员。

(二)零就业家庭和“双困”人员动态管理制度

居委会加强与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双困”人员的沟通联系,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就业愿望,提升安置的成功率。确保社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做好对“双困”人员在要求时间内择业的思想工作。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通报制度

为了提高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满意度,居委会要定期向居民代表和党员通报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政策,宣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提高促进就业政策知晓率。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调查排摸

1、时间:年1-3月。

2、工作重点:调查排摸,疏理全镇零就业家庭和“双困”人员信息。

3、配套活动:(1)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政策培训。

(2)镇再就业大型现场招聘会。(3月15日)

4、责任部门: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办、就业援助服务社。

(二)第二阶段:岗位开发、虚位以待

1、时间:年4月。

2、工作重点:安置基地建设。

3、配套活动: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双困”人员就业观念教育培训。

4、责任部门: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三)第三阶段:广泛宣传、全面发动

1、时间:年5月、10月。

2、工作重点:促进就业政策宣传。

3、配套活动:在地铁北广场、世纪联华广场设摊宣传《就业促进法》和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的相关政策。

4、责任部门: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办。

(四)第四阶段:突破难点、全力推进

1、时间:年7-10月。

2、工作重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安置。

3、配套活动:举办两场就业困难人员专题招聘会。

4、责任部门: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办。

(五)第五阶段:总结评估

1、时间:年11-12月。

篇(4)

(二)目标任务。到年底,40%的社区达到市级标准;到年底,市级社区服务中心,80%的社区达到市级标准;到“”期末,力争全市社区全部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社区就业保障机制。要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的社会保险服务和面向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服务和援助。建立诚信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性支持。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到年底,要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80%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0%的社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

(二)建立和完善社区救助帮扶机制。建立低保自然增长机制,从年起,分别按照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20—25%的比例,综合确定当年城乡低保标准。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社区困难群众中的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遭遇突发灾害等低保边缘家庭,提供及时有效的临时救助。对患病困难群众,按规定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完善教育救助制度,确保城乡社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不因贫失学。完善住房救助制度,以经济实用房、廉租房等形式,及时为社区困难家庭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完善社区老年人服务制度,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组织为依托、专业化服务队伍为依靠、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着力发展社区型、护理型养老机构,每个社区都要成立集养老、托老、敬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完善社区助残服务制度,全面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落实残疾人家庭有关低保政策,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整合慈善资源,建立以爱心超市和社区捐助接受站为基础的救助网络。到年做到受助困难家庭全覆盖。

(三)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并受卫生部门委托,承担所辖范围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为社区困难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和康复在社区的格局。加强传染性疾病、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社区防御突发疾病能力。开展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的咨询指导和随访服务,实施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期末,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50%以上,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比例达到95%。

(四)。建立和完善社区先进文化引导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场所建设,每个社区都要因地制宜建立市民学校、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有条件的地方普及社区电子阅览室,建设科普画廊。促进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加强廉政文化进社区示范点建设,开展适合居民特点和需要的廉政文化活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认真做好社区图书援建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型居民、家庭、楼院、社区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开展以“爱我社区”为主题的社区公益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公益意识。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评比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期间,全市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组户外健身器材,改善居民活动场所。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休闲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形成家庭安居乐业、邻里和睦欢乐、人人文明守法的生动局面。

(五)建立和完善社区平安防控机制。建立集社区警务、保安巡防等职能的“十位一体”综治办,配备专职社区保安,构筑社区群防群治网络,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机制,按要求建成技防小区、技防社区。健全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大力推行社区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教转化工作。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保健体系,积极创造条件,设立社区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举办讲座,开展咨询服务。推行“民情日记”和“民忧档案”登记活动,开展家访活动,设立社情民意信箱,畅通社区居民利益诉求反映渠道。

(六)建立和完善社区自治互助机制。加强社区民主、法治建设,落实“四个民主”,实行居民自治,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社区管理模式,到年底,社区居民自治率达96%以上。积极培育和发展维权类、服务类、联谊类社区民间组织,“”期间,每个社,区至少新培育发展2—3个活动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明显的民间组织。对慈善公益性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服务的社区民间组织,可适当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政府采取奖励、补贴、委托或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适当扶持。认真贯彻社区志愿者无偿服务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和服务激励机制,开办社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不断壮大由党员、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参加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优化结构,改善服务。到“”期末,社区志愿者人数要达到居民总数的10%以上。

(七)建立完善社区社会化服务机制。扶持、培育和发展贴近社区居民的服务项目,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扶持社区内及周边有关单位和实体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提供多方位社区服务。加快开展社区服务业,鼓励和扶持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办便民超市、家政中介等社区服务,促进社区服务业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对非营利性社区服务组织机构,要降低开办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对营利性的要给予政策优惠。

(八)建立完善社区环境保洁美化机制。继续加大对老小区整治力度,切实抓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垃圾分类收集,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大力普及环保知识,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环保意识。

三、城市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城市社区建设资金保障。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辖区单位和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投入增长机制。要把社区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要切实保障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障待遇,及时调整社区干部和专职人员的工资,所需经费纳入各级年度财政预算,资金来源按原渠道解决。社区受政府(部门)委托提供的社会公益,政府(部门)要按购买服务方式给予补偿。

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两型社会”为契机,落实“环境改善年”有关要求,着力于改善辖区环境,着重于服务民生民意,紧紧围绕“全面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思路,以日常控管、集中执法为抓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任劳任怨、锐意创新的工作作风,切实履行职能,注重执行效能,在创新中求实效,在实效中树形象,为荣华街“两型街道”建设打下扎实的环境基础。

二、总体目标

在大城管的格局下,参考2012年我街在“市容环境达标街道”成绩排名情况,今年的目标任务是确保完成区级“大城管”绩效目标,我街在全市排名中为一类街道第四十五名以内,力争更好成绩。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环卫工作

1、工作流程:一是清运工作,保证垃圾日产日清,上午十点前辖区内所有垃圾按时清运到京汉大道二次转运点。十点以后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储存在板车、垃圾桶、垃圾箱内,杜绝垃圾暴露和满溢。二是清扫工作,每天凌晨要对辖区内街巷道路进行大扫,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遇特殊情况时要及时增加大扫次数,8点至18点以保洁工作为主,力争做到视线范围内果皮纸屑不超过一处,辖区环境干净整洁。

2、工作标准:依据第三方检查内容,按照暴露垃圾、清扫保洁、环卫容器,逐项量化环卫工作标准,进行奖惩。

(二)加强城管执法工作

1、工作流程:每天8:30,所有执法队员、协管员集中对辖区主要道路进行综合执法,然后分路段进行专人守控。

2、工作标准:依据第三方检查内容,按照出店经营、占道经营、乱堆放等逐项量化标准,进行奖惩。

3、工作要求:驻街中队要制定队员(含协管员)管理办法,加强队伍管理。

(三)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

1、将社区环境卫生工作纳入全街“大城管”工作范围。由街城管办牵头、社事办、环卫所,执法中队、网格监督员参加,成立社区环卫工作检查小组。每月不定期(不少于四次)检查,每季度讲评一次,对前三名的社区给予奖励。并将结果作为年终社区评先依据。

2、各社区要认真做好本辖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做到每天早晨、中午两次大扫,8点至18点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定期清理乱堆乱放,清除牛皮癣和棚顶垃圾。社区卫生主任每天对本辖区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加强城管保障力度

1、根据城管工作的实际需要,保障必要的人力。

2、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必要工作及奖励经费。

3、随时更新设施设备,保障必要的执法工具和环卫设施。

(五)制定绩效目标责任风险管理制度

篇(6)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和引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型购房需求;改善和保障民生,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持多层次、多渠道以及适度多元化的住房保障方式,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以规划实施为引导,结合我县资源和环境承载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确保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认真执行上级就保障性住房的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住房建设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提高居民居住质量。

二、目标任务

为不断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初步建立起由政府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新市民公寓、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普通商品住房和其他住房组成的为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居住需求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实现住房建设区域相对集中、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平稳的目标。

三、计划安排

(一)建设区域

紧紧围绕建设州南部宜居宜业的现代中等城市的目标,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分片区、组团式推进住房建设,做到建设一片、完善一片、成型一片。城区住房建设优先安排桃江两岸、行政中心周边、城北新区区域的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体育中心周边板块、四星级酒店周边板块以及双钻名汇(原盐业仓库板块)、竹林居、汽车总站周边板块等项目。

(二)建设面积

年,批准新建住房面积40.2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廉租住房面积0.76万平方米154套;新建公共租赁房0.73万平方米140套;新建新市民公寓0.77万平方米129套;商品住房面积38万平方米;历年来已安排建设计划但至今尚未开工建设的,原计划指标一律作废,纳入今年统筹安排。

(三)建设结构

1、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对单套建筑面积控制性指标的相关规定,并按要求配备停车位(车库),地下车位(车库)数不低于项目总户数的70%;

2、保障性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全部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其中,廉租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下,公共租赁房和新市民公寓的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

(四)建设要求

各有关单位、部门要加强对住房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节能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安全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服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建设节能环保型住宅;继续加强住房与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交付制度,提高居住小区品质,适应居民提升居住质量的要求;加强城市社区功能建设和社区服务,规范物业管理工作,提高物业服务水平,着力建设健康型、舒适型、安全型的住宅小区,着力打造精品小区。同时,加大城市危旧房改造,着力推进“城中村”、“园中村”改造,进一步改善老城区、工业园区居民居住条件。

(五)用地供应

认真落实住房建设发展规划目标,实施节约、集约、高效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按照集约节约合理用地的原则,坚持新增供应与内涵挖潜相结合,严格限制占用耕地建房,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和旧城改造用地,做活增量。

优化调整住房土地供应结构,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对住房建设用地实行区别政策、分类供应、分类管理,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给。

四、工作措施

(一)明确部门责任。县房管局应会同发改、规划建设、城管、国土资源、统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住房建设发展规划编制住房建设年度计划,经县住房建设联席会议讨论并报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后按程序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在规划建设用地、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开发项目立项、施工许可、预售许可等审批环节中应认真把关,加强对住房建设年度计划的监管,全面落实住房建设年度计划。

(二)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国土资源、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监管,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工、竣工;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于虽然按照合同约定日期动工建设,但开发建设面积不足1/3或已投资额不足1/4,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按闲置土地处置。对不按时缴纳土地出让金的企业不得办理建设用地批准书,并禁止其参与新的土地招拍挂。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增强防洪保安能力为重点,以优化园区投资环境,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握国家、省市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扎实推进我区水利基本建设,努力形成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水利建设发展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

2013年全区水利建设任务计划为:新建圩口闸站2座(赵何圩董家闸站,水产圩水产闸站),大修排涝站2座;加修圩堤3.8公里,开挖支三河(院墙段),疏浚南新斜河段行洪河道及其它水利工程,完成土方30万方。

三、工作重点

1.闸站建设。在澄子河边新建董家闸站1座,4个流量排涝站4米圩口闸;新建赵何圩4米圩口闸泵站。

2.圩堤加修。新修圩堤3.6公里,土方约6万方。由航道部门投资建设1.5公里的防洪驳岸。加修其它圩堤约1.3里(主要是一些险工患段),土方约1万方。水产圩水产闸站。

3.河道疏浚。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及城市防洪要求,疏浚闸站进出水口,疏浚葛家闸站行洪通道,预计疏浚土方约6万方。由于园区新一轮规划要求,原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全区189条河道疏浚计划进行调整,对园区规划有冲突的,暂不考虑安排计划,确需实施视情况而定,由各村提出申请,再行安排组织施工。如各村自行组织施工的,则施工费用由各村自行解决。

4.机电排涝站的保养维修。全区共有机电排涝站17座,24台套机组装机容量1545千瓦,47个流量。计划对70年代建造的9组老机组排涝站进行更新改造。

5.水环境整治。落实7处市级卡口的管理人员,各村水面保洁员由各村自行安排(园区除外),所需费用除市补贴到村外,其余由所在村自理。

6.继续服务好南水北调卤汀河拓浚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矛盾协调及服务工作。

四、工作要求

篇(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和管理体系,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环境舒适化,服务质量优质化,服务行为规范化,服务流程便捷化,服务信息网络化,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完成农村基层医改目标任务。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三年达标”的要求,完成我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三化”建设。按照《市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三化”建设标准》,2010年底标准化率达到70%以上,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信息化率达到70%;2012年“三化”建设各项任务完成率实现100%。

三、工作内容

(一)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化

1、我乡现有两所卫生院,其建设规模、规划布局、建筑要求、科室设置、设备和人员配备均符合国家《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等有关规定。

2、两所乡镇卫生院功能设置均符合《省乡镇卫生院功能任务与科室设置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公共卫生科均通过市级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儿保门诊、卫生监督工作站等项考核验收。

3、全乡共设置村卫生室17所,2008年度完成6所,2009年度完成10所,2010年度完成1所。2010年9月前,全部实行三化管理。

4、实施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一体化,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履行定点医疗机构职责。

(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1、卫生院对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实行“院办院管”模式,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

2、以乡镇为单位,按照“五统一、两独立”原则,建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即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各村卫生室的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等统一管理;各村卫生室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核算财务。

3、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员管理制度。

4、卫生院加强对村卫生室技术指导,建立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规范技术流程,统一安排各项公共卫生的工作任务。

5、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一律由乡卫生院按规定采购后,统一配送。

6、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卫生院定期组织对卫生室及其人员进行考核。

7、各村卫生室要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履行定点医疗机构职责,做好相关的政策宣传和服务工作。

(三)乡村医疗机构管理信息化

篇(9)

农村村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区镇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区镇社区教育快速发展,使社区教育更好地为区镇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目标任务

按照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及区镇2013年的工作目标,区镇今年计划完成社区教育各类培训120000人次左右,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约1500人次,应届初中毕业生培训约360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约10000人次,农民创业培训约3800人次,其他培训约105000多人次。加强社区“市民学校”、农村“村民学校”及其它各类学校的规范建设与目标化管理,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区镇”建设工作,把区镇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区镇,争创一所市标准化村民学校,组织现场培训会6次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充分发挥区镇党校的示范作用,切实把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放上十分重要的位置。重视区镇机关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把学政治、学知识、学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本年度要特别注意创新学习方式,努力让广大党员、干部乐学、想学,不断提升自身形象和工作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充分发挥社区“市民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以人为本创建学习型社区。整合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各类资源,养成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习惯。以燕山南苑、北门、嘉丰、大营巷、清安、凤凰、县前街社区为重点,建立完善的学习体系和学习网络,坚持新颖性、实用性的原则,积极采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渠道引导社区成员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家政、生活等各类知识,使社区成为和谐的学习乐园。

(三)充分发挥“村民学校”的致富教育作用,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紧紧围绕农民增产、增收、增效的目标,围绕区镇六大农业优势产业和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大培训力度,创建学习型村组。以、、、、、、、、村为重点,组织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知识、有致富技能、有高尚素养的现代新型农民。

(四)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校的基地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教育活动,常年抓好计算机班、会计电算化班的办班培训工作。以华能集团、罗地亚方正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百斯福模塑公司为重点,开展日常性职工科普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管理创新、科学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搞好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岗前、岗后培训,建立一支爱岗敬业、适应先进工艺技术、熟练掌握先进设备的管理人员队伍和职工队伍,全面增强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五)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与市职工学校协作,做好成人高校远程学历教育工作,协调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与市老年大学协作举办多门类、多形式的老年教育培训,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

(六)认真组织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对包括市属学校在内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保质保量地开展道德、法律、实用技术等教育,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观看影像资料,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提供新的驱动力。

(七)因地制宜地开展老年教育。区镇老年学校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以“和谐、健康”为主题,以激发兴趣为切入点,广泛进行知识更新、兴趣爱好、保健知识等教育。区镇老年学校每年培训不少于4期,40所分校每校全年培训不少于2期,全年参加市老年大学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

篇(10)

(一)通过分片包户的方式,掌握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坚持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深入楼门院和居民家中,全面掌握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就医、就学、住房、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由于突发灾害造成的临时困难,准确掌握困难群众的困难程度和需求类别。

(二)通过社区居民事务办理站接待来访的困难群众,了解其困难和需求。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事务办理站及时汇总,进行核实并登记在案。

二、多种渠道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

社区居委会分析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下渠道给予救助:

(一)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在生活、就医、子女就学方面有困难的群众,帮助其办理低保及医疗救助、学费减免;对有住房困难的群众,帮助其办理廉租房待遇。

(二)组织困难群众自救和邻里互助。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向的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其通过劳动就业脱贫。宣传、教育、组织社区居民对困难群众提供互助互济式的帮助。

(三)协调社区单位帮扶困难群众。调动社区单位共驻共建的积极性,开放单位内部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质帮助、就业岗位等服务。

(四)提请街道和区职能部门进行救助。对困难程度较重或者本社区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困难群众,社区居委会及时向街道办事处和区职能部门反映,以临时救助、扶贫捐款专项资金及其他社会捐赠的资源予以救助。

(五)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应急救灾工作。

三、建立回访制度,确保困难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

进行救助之后,社区居委会要继续做好日常工作,定期走访困难群众,建立回访制度,及时了解救助措施落实情况及群众的反应,确保困难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做到社区内人人得温饱、有难得支援。

上一篇: 原材料仓库工作计划 下一篇: 落实两个责任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