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学习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5: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民族团结学习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民族团结学习材料

篇(1)

__同志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她认识到将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落实到基层,贯彻到每个具体工作是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前提,是根本保证。为此,她在全旗范围内带头学习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并利用工作业余时间,深入到农村牧区、厂矿企业,将每项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宣传到鄂托克旗每个角落,有效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自觉性,促进了蒙古语文在全旗范围内的广泛使用。尤其《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出台后,她认真学习《条例》,将宣传《条例》作为自己的一份主要工作来抓,与旗民族工作主管部门联系,采取巡回宣讲和发放宣传单等有效措施,全方位宣传《条例》,使全旗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条例》的良好氛围。

二、敬业爱岗,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__同志的工作主要任务是完成政府各类文件、材料的翻译。在工作当中她首先,将翻译内容分类建档立卡,做到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其次,她积极主动与办公室同事联系,掌握旗人民政府下达的各类文件,并及时高效翻译后下达到基层,确保了上情下达,为提高政府各类政策的落实起到了促进作用。再次,他刻苦钻研,经常向权威翻译工作人员谈讨翻译工作实践,及时掌握翻译工作的新动态,并认真研究翻译工作的新趋向,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使成为全鄂尔多斯市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的翻译工作者,尤其在新汉语名字的翻译和使用方面达到了全区先进行列。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94-01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独具的璀璨文明――藏族文化。藏族文学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作家文学,都有着其丰富的蕴藏,历史久远,种类齐全,独具特色。其中很多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如长篇史诗《格萨尔》享誉世界。在藏族的文化长河中,曾经诞生了像宗喀巴、更登群培、赛仓等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理论大师。藏族文化通过与汉文化及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内容丰富,全面的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针对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字传承和文化积淀,要针对性的开展文化背景下的藏族文学深度研究,以寻求藏族文化更好的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的途径。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探讨,挖掘藏文化的内部魅力,目的是要在民族地区掀起学习民族语言的热潮,进一步整体提升我州民族语言文化的水平和质量。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在局部地区更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

藏语是我国多元一体文化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书面语看,它具有完整的语法体系;从口头语看,以地域可分为三大方言,其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现行的藏文拼音符号系统,源于古印度文学。在这之前青藏高原曾出现过结绳符号系统、象形文字、象雄文字,而象形文字现存活在民间,并与东巴文、古汉文等关系密切。

1、语言是各民族关系中的重要纽带,通过对语言词汇等研究,进一步证明汉藏民族同出一源。

2、不同的语言珍藏者不同的文化心里现象,从语言研究入手,探究藏民族文化心理深层底蕴。

3、语言是最敏感的社会现象,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推动藏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现代文化民族化的根基在语言。

5、藏文拼音符号系统,在现代文学信息化处理系统中以快捷、简便、科学享誉世界,在世界文字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现在,藏族文化,这颗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因地域差别,话语差别及环境变化等原因,有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特别是甘南的几个地区之间,藏语基础差别明显,主要原因是各方面的,有环境原因,人文地理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有些地区对藏语的认知度有严重偏差。我以为要针对性的开展文化背景下的藏族文学深度研究,以寻求藏族文化更好的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的途径。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探讨,挖掘藏文化的内部魅力,目的是要在民族地区掀起学习民族语言的热潮,进一步整体提升我州民族语言文化的水平和质量。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在局部地区更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以迭部为例,浅谈个人的一点拙见。

1、我县的民族文化发展较晚,较之青海、四川等地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基础薄弱,后备力量不足,且水平层次不齐,藏文方面的辅导教材缺乏,人们对藏文的重视度不够,都是制约藏文发展的瓶颈。

2、本地口语和藏语安多教学法之间的协调问题,因语言障碍,安多教学法本地学生听不懂,本地方言语外地教师又听不懂,形成语言交流障碍,影响藏语教学质量,最终影响成绩,这无形中减弱了藏语的魅力。

篇(3)

1、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今年是“五五”普法的第三年,也是普法工作的关键之年,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的主要任务仍是依法治社区、依法治村,在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达到依法治理的目的。

一是根据我镇的实际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在年初就制定了普法依法治理年度工作计划。并与各村党支部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明确了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一年来,各村(社区)委会、及有关部门都能依据“目标责任状”的要求,完成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各村根据不同实际、不同情况,及时宣传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上半年由于土地征用引发的各种上访、纠纷较多,我们就充分利用下乡宣传《土管法》、《城市房屋拆迁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在农村开展反警示教育活动中,利用墙报、版报、过街横幅标语,书写标语和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对宪法、刑法等进行宣传。据统计、各村及办事处机关在此次活动中,书写标语240多条,办板报8块、墙报8块,悬挂过街标语10条。

三是利用“科技之冬”和各种集会活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办事处根据民族团结月活动,各阶段的严打整治、集中整治活动、游园活动、6.26禁毒日等各具体情况,进行咨询和宣传活动。发放《宪法》、《婚姻法》、《行政许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知识问答等学习材料2000多份,接待咨询人数200多人。在“科技之冬”三下乡活动中,讲授《合同法》、《土地承包法》8场次,受教育人数达400多人次。对机关干部、村干部举办集中培训2期,专门法律讲座2期,较好地发挥了司法所在普法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2、创建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工作:

创建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工作是今年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是依法治街道、依法治村,以期达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之目的。今年,我们在创建活动中所做的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责任。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付组长,各村支部书记和各单位第一责任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了上有人管、下有人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

二是积极动员、明确目标、认真规划。今年一开始,全镇各村、社区上下动员,先后两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确立一个目标即力争在今年辖区各村、社区创建率达75%以上。要求各村、各有关单位上报年度工作规划,依“双目标责任状”具体细化并落实到实处。

三是强化教育、抓好普及、提高素质。我们从机关干部到村两委成员、从人大代表到村民、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有针对性的举办培训班2期,各村委会出墙报、板报10块,张贴宣传挂图160多幅,充分利用民族团结月、严打整治阶段等进行宣传,使广大的干部和村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从今年各村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明显减少就可看出,村民的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意识大大提高。

四是突出重点依法治理。各村、社区都依各自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提高办事透明度。

二、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律服务工作

1、人民调解工作:

全镇共有调解委员会11个,共有调解人员1*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和基石,调委会今年主要工作有:

(1)坚持服务大局,化解矛盾纠纷。今年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来自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和因土地被征用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纠纷。

(2)巩固一个基础、抓好培训教育。一个基础即人民调解工作的“五有四落实”;由于客观原因,各调委会除印章和标示牌外,均已达到上级的要求。同时将人民调解与法制宣传教育、业务集中培训结合起来,统一组织调解员集中学习3次,业务培训2次,使各调解员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3)建立各项制度,完善信息网络。由司法所统一打印并发给调委会,包括纠纷排查、纠纷登记、请示汇报、统计、档案管理、回访和工作制度等,有效的规范了调委会的工作,强调落实的是纠纷排查制度,这样就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网络,使各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

一年来,全镇各调委会共调解纠纷57件,非诉讼案件30件,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14件,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13件。共为当事人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28.9万余元,为推进我镇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安置帮教工作:

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排查,对全镇20*年被解教12名人员进行了建档立卡进行安置帮教,帮教率100%。

3、法律服务工作:

此项工作的开展,主要为前来咨询的村民提供服务,解答生产、生活和其他方面的疑惑和有关法律问题。今年解答咨询人数50多人次、代书5份、非诉讼案件2件。

篇(4)

一、“有效问题串设计”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1、问题设计突出任务导向性。这里的问题是一种学习任务性问题,它是对一堂课的每个学习任务板块进行具体化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任务更明晰,学习目标更细化。在本节课第一板块“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中,通过六个材料提出相应问题展开政治教学活动。如第一个问题是在学生欣赏完舞剧《格桑花·茉莉花》片段之后,问:“该舞剧反映了我国现在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感悟我国民族关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里的问题是一种核心问题,不是课堂中随意问,或简单的追问。

 

2、及时设计归纳性问题。两类问题:

 

一类是设计巩固性任务问题。本课第一板块中在讲第一个原则后,老师问:“民族平等原则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这种巩固性任务问题主要是为了及时观察学生对这一板块的学习情况所设计的。

 

另一类是设计反思性任务问题。在每一板块内容学习后,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提升他们对知识探究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能力。如本课中“对于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你有多少了解?”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从风俗习惯、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感受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激发爱我中华的自豪感。

 

3、适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问题。课堂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目标。因此,在“问题串设计”中,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问题。如课堂中,当我们呈现学习材料后,可提问题:同学们根据材料信息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吗?并如何解决它。本课中,有同学认为当前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各民族共同繁荣比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更重要。学生提出这一疑问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你如何看待三原则的关系?这既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很自然地解决了知识目标,提高了课堂的生命力。

 

二、“有效活动串设计”是针对问题呈现后,学生采用何种学习方式的设计

 

即针对教师所提出的每个核心问题,学生应采用怎样的学习活动方式所进行的“预设”设计。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效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设计出相关的活动要求。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那么学生活动的设计如何能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真正达成这种活动建构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设计时,针对每个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是倾听,是独立思考,是同伴交流,是上台展示,还是小组合作等等。同时设计时要明确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能给予怎样的支持。

 

在本课第一板块出示材料四后老师问:“西藏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这一政策是否违背了民族平等原则?”针对这一问题,设计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这是基于学生懂得民族平等的含义后,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以及考虑到问题的思辨性,让同学们相互交流,生生互动,让思维得到碰撞,得以深入,在争辩中理解国家的政策。这种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多样化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不考虑的重要环节。

 

三、“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后,用什么样方式来检测活动效果的设计

 

即用何种反馈方式来观察学生学习效果,以便检测目标是否达成,这在备课中也需预设。以往的教学设计侧重于“教”的行为设计,忽略了“学”的行为设计与效果的检测,“板块三串”填补了学与评价的空白。“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常见的方式有:一问一答,教师巡视,并在巡视中及时帮助学生,可在巡视观察后根据学生学习结果,呈现学生各种学习情况进行资源分析,可采用同伴互助互评,还可由个别学生(或小组)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式生生交流等。

 

在本节课第二板块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我设计了三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探讨,这样让学生有话可说,因此这里的反馈方式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然后请学生回答,同伴互评互纠,最后师生进行简要归纳。只有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后的目标达成反馈方式才能真正及时关注学习效果。

 

篇(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本课本的单一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适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提供的条件,去研究、去探索、去创造,把信息技术集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介入运用,构建中学历史教学的新模式,来提高课堂效率,拓宽教师和学生的历史视野,推动历史教学改革,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图表等转变为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赏心悦目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比如,执教“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一课,在导入时,笔者向学生展示配有优美音乐的港澳特别行政区的美丽风光图,在学生陶醉之余,指出明珠似的香港与澳门都曾离开过祖国母亲的怀抱,那么他们又是经过怎样的历程,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与好奇心进入本课学习,并通过视频让他们重温港澳回归的盛况。学生看得都非常投入,在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有的学生竟流下激动的眼泪。这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运用,避免了教师对照课本进行枯燥乏味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好像身临其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历史学习难度,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学生要想真正学好并非易事,如果枯燥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用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变无声为有声;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不可能重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讲授“动荡不安的世界”时,对于中东战火频仍、动荡不安的原因学生很难理解。笔者播放3幅图片和2部电影片段:1)中东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图;2)以色列建国后不断扩张领土;3)圣城耶路撒冷;4)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英法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的电影片段;5)第三、第五次中东战争阿以对水资源争夺的电影片段。学生在观看之后自然总结出中东错综复杂的矛盾:1)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中东地区地理、战略位置重要,并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是各个历史时期列强争夺的焦点;2)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3)水资源问题在中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着水资源问题,阿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4)耶路撒冷的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这些因素是造成中东战火频仍、动荡不安的原因,从而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3 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历史教学离不开插图、地图册、挂图,有时为了把历史事件讲清楚,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动用大段时间对地图进行详细的讲授,以达到教学目的。地图展示法无法充分体现动态进程,多媒体课件则弥补了地图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具体内容设计制作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的表现效果强烈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在讲述“”时,制作多媒体课件路线图,随着鼠标的跳跃,流动的红色醒目箭头并配以声音,经过的地点逐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形象、生动、直观;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地区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同时用蓝色的条幅打出扩张的重点,并请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辨别扩张的方向――闪出字幅。课堂上学生神情专注,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通过动画、颜色、声音的刺激,调动学生的感官,记忆深刻,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4 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感悟能力,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83-01

一、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组织起来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真正是乐中求学,学中有乐。

学生是质朴、农村的孩子尤其多一份乡土气息。教师和他们如何营造浓厚的感情,融洽的氛围呢?第一,平时多与学生接近,别嫌弃孩子的乡土味,谈谈乡间的趣闻乐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第二,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中肯的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三,多一点关爱。特别是对现在农村的留守学生、特殊学生(如残疾孩子),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帮助和关爱。老师的爱犹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心里希望的小草长起来、绿起来。第四,多些微笑。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问题的局面,课堂上就会形成思维活跃,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也会感受到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的滋味。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大起来,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师生民主、平等、自然的对话,积极的、平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关系的背景下,学生乐于接受、信任、喜爱老师,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素材的选取贴近实际生活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教材。

第一,搜集身边实际的故事,及时生成教学资源。例如我乡一位老太太赶集卖兔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骗子用计骗取了老人仅有的三百元钱。就这项真实、及时生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讨论。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了看法,大家在讨论中指责那伙骗子,同情老人,还想出了一些防骗的办法;有的写了作文,有的写短诗,还有的编短剧。学生对这些学习材料很感兴趣,事后他们也成为了各种德育素材搜集者,把搜集的材料交大家交流。这就是鲜活的品德教学。

第二,与社会时事相结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理,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就5.12地震而言,这项材料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挖掘空间。如民族团结、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坚持强面对、富有爱心等等。这个话题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时而悲伤,时而激昂,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境,所彰显出来的德育魅力是另人惊叹的。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结合其教学是最好不过的了。

第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笔者曾经在教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时,就根椐季节的特点将教材教学时间作了调整。以春季作为教学内容,在开花品种最多的时候,安排了“大家动手做”的活动,全班学生一起做一棵“万花树”。学生们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春意盎然的农村大自然,。这项活动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自制课件,精选光碟,音像感染,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升华认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中,笔者增加了“家庭因我而美丽”的教学内容。教学前就带着摄像机到了几个学生家里,经允许拍摄许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帮助做饭、割草、喂猪、喂鸡养兔……并且采访了学生及家长,把这些音像处理制成片段,然后在多媒体上放映,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教学效果很好。

第五,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还是在有关“地震”的讨论后,学生办了“了解地震知识、地震中如何自救”的板报,以地震为主题作文、作画,学生明白了很多道理,用行动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三、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合作探讨,培养集体精神。活动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及时启发引导,使活动能有序开展。

篇(7)

一、趣味性教学是时代的呼唤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历史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教学进度的完成,原本应该生气勃勃的历史课变得死气沉沉,不仅影响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现在我们大力提倡教育改革,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教、学生学,只抓基础、忽视能力与兴趣的“满堂灌”式教学已经不合时宜。课堂教学应该采取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究者、从厌恶学习转变成渴望学习,这才是教学改革的出路,也是唯一非常有效的出路。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探究,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都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促进作用。

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越高,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就越好,最后越容易考得好。不但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二、趣味性是历史学科的优势

仔细想想,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虽然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但还是有很多的共性: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力,爱说爱笑爱玩爱钻研。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有的教师很羡慕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活动,可以广泛开展板演纠错。也很羡慕语文、外语等语法类学科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活动,可以广泛进行思想发掘和语法转换等。这种说法,只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优势学科。

1.好“看”:图片、视频、录像,学生都很喜欢看。

2.好“听”:历史上的历史典故、人物轶事,都是学生爱听的。

3.好“学”: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主要由文字和图片构成,没有外语的单词、语法,也没有数学的公式、定理,学习难度要小得多,其中还穿插着很多耐人回味的历史故事,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趣味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群众基础。从我所教的班级情况来看,并非学号在前(我们学校是按成绩排学号的)的学生成绩最好,相反,学号在后面的学生反而会给我带来相当大的惊喜。

4.好“玩”:说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活动,历史学科也有绝对优势。历史故事可以表演,战役中的战略战术可以展示,重大问题可以讨论、辩论。这些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因此,没有哪一门学科像历史学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普遍、长期、浓厚的兴趣。历史学科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广泛的历史教学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画、图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打造趣味性历史课堂

兴趣属于学生!因此,教师趣味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也应该是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面、生活习惯,甚至是教学模式等一切相关因素,选择更合适的趣味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1.让学生“听”出兴趣。这主要满足学生听觉上的需要,进而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听源于讲、源于声,教师可以自己讲,也可以让学生讲。听出兴趣还可以采用故事激趣、比喻激趣、歌曲激趣、乡土激趣、时事激趣等方法来实现。历史上有很多成语典故、趣味故事,很有启发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如管鲍分金亭、孙膑和庞涓、孟姜女哭长城、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鸿门宴、约法三章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教师善于讲解,学生一定爱听、爱学。对于一些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的名词、概念,教师可以用对比或比喻来促进学生理解。如我讲第二次“英法是主凶,美俄是帮凶”时,我简单说明帮凶“虽然没出兵,但是为侵略行为服务,就像帮凶放哨,主凶偷窃;帮凶抱人,主凶杀人。当然帮凶也要获取好处的”。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学生却感到很有趣,也容易理解。讲授“九一八”时,选择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既可以创造一个悲凉的学习氛围,又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了铺垫。这样的材料数不胜数,关键看教师在备课时的选取。

2.让学生“看”出兴趣。教师在上课时还可充分利用图片、材料、视频(不管是课本上的还是网上下载的)来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视觉上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图片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资料可以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如对《都江堰》图片的展示和讲解,可以让学生明白工程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诗歌《炮子谣》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刻认识到鸦片的危害。这样的图片资料非常多,选取的范围非常广。又或者播放相关的影视视频,我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3.让学生“说”出兴趣。学生的“说”又可分为问出兴趣、答出兴趣、讨论出兴趣。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探究、回答;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或教师回答;还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甚至相互辩论。在这样的互动说话中,学生能表达自己的知识或观点,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激发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4.让学生“玩”出兴趣。爱玩是青少年的天性。优秀的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贪玩的特点,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圆满成功。玩的花样很多,关键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时可以组织辩论赛、猜谜语,也可以搞特长展示,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情境表演。我在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时候,就让学生对上网的利与弊进行辩论,学生大多能结合自身的体会表达各自的观点,比课本上内容深刻得多,效果很不错。如讲授《民族团结》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跳少数民族的舞蹈、唱各族的民歌,表演的学生兴致高昂,观看的学生也兴致勃勃,对本课教学是个极大的帮助。历史资源丰富的地区,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近)历史遗址(物),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用无疑更大。

四、趣味性历史课堂上的注意事项

日常的历史课堂趣味教学必须在内容选择、时间选择、方法选择、语言选择上多做准备,才能避免生硬、呆板,实现既激发兴趣,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1.与教材联系密切。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上课不仅仅是讲故事的。有的教师抓住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故事,即兴发挥,一节课下来,故事还没有讲完。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趣味性教学本质上还是一种教学活动。我们要坚持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寻找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

2.思想进步,贴近学生实际。历史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趣味性素材的选取要坚持积极上进的原则,形成正确的指引方向。还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对学生有巨大启发作用的内容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备课充分、熟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卡壳”将影响到教师上课的节奏、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4.知识技能全面。除了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历史教师还应该善于学习其他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渊博的知识和技能除了可以增添课堂风采外,还会让学生对历史教师产生强烈的敬仰之情,进而喜欢历史教师,喜欢历史课。随手绘图能让学生惊叫“真像”;其他如独特的历史点评、纪年法的换算,都能让学生觉得“真狠”,无形中增添了教师上课的魅力。如果教师还能把知识唱出来、演出来,无疑会更增加课堂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语言幽默。教师上课的风格也会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我校历史教师有备课组,集体备课后,备课的内容基本一致,但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却是有些不同的。教师需要强化内功,既要有威信,又要有亲和力。

6.善于设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语言简洁、重心(提示语)明确。如“为什么”、“内容有哪些”、“有什么作用”等需要加重语气,让学生明白问题,才能回答好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分层设问,先要在备课时设计好问题,然后在上课过程中根据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这样才能兼顾全体学生,激发大家的探究热情。

篇(8)

的教育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和平解放前,的现代教育基本是空白,寺庙教育和针对贵族子弟的文官教育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但是与全国相比,的教育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师资力量较欠缺、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不高等方面。

在向藏族孩子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使青少年得到健康发展。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养成从小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习惯。重视加强科技教育。广泛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资源,加强中学生科技活动场所建设,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探索以藏族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过程规律,从藏族学生心理与社会背景出发,调整教学进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学生认知心理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吧提高学习能力作为重点,注重发挥主体意识,引导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显著的飞跃,为今后奠定了基础。

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措施。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下,藏族学生自然也就变得高雅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其自身修养,就可在日后步入社会时得到益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课的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浩瀚无边的音乐海洋中,只有拥有一条兴趣的小舟,才能其乐无穷地畅游和探索。使其在音乐课中愉快的学习,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一、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这种氛围包括课内与课外。课内,指课堂教学氛围。课堂内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课外,泛指校园氛围。如,利用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在橱窗、教室张贴音乐图片;定期开展歌咏比赛、集体文艺比赛、学校艺术节等活动开创设学校音乐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和潜移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在实践中启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自主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一个人的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音乐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如:演奏乐器、唱歌、欣赏、舞蹈、创作等。在各种音乐艺术实践中也可进行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外,还可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兴趣小组,给他们排练节目,参加校、县演出、比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不仅能是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而且提高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

三、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精心选材、合理安排音乐教学内容;课堂中尽量多的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出新问题、提供新信息……。如:可经常将学生喜爱的歌曲、音乐、知识、故事等内容等纳入教学中,还可以把乐器引进课堂。如:口琴、竖笛等,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更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辟了广阔天地。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的、很好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遨翔,驰骋,才能真正使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得以真正的落实。

除了音乐之外,还有藏族学生最为熟悉的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民间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见的基本形象,它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他们跳舞时,这些动作会自然地体现在舞蹈中,使动态形象带有明显的宗教心理因素。然而,这些动作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从舞蹈角度来看,具有另外的一种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如中甸锅庄舞者腰部多合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藏族舞蹈具有广大的群众参与基础,男女老少共赏,夫妻同悦、母子同乐,而且不受时间、场地、器材、人数、气候等条件的限制,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即兴发挥。因此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在上音乐课的同时,还可以把自己的藏族舞蹈引进课堂,不仅使藏族学生能够很快的吸纳上课时所学到的知识,还可以以唱歌和舞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边唱边跳,加深印象、巩固所学到的知识。高等教育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正在走向规范和成熟。同样,与中学教育发展成长相伴而行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在走向成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个办学体制中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时期全国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困难。受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高校的一些特殊性。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史回顾

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可以看作是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初步探索时期。

(2):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可以看作是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稳步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各中学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按标准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乃至以后的一段时间,是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成熟时期和难度增大的时期,这个阶段,中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发展成熟。但是,由于各高校全面扩招,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包括师资力量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内的各种资源跟不上办学规模扩大的速度,而且现在学生受到外界各种信息的影响致使思想复杂多变,这些现象全国普遍存在,但是对于高等教育起步晚、起点低的高校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新时期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及成因

(1)汉语言基础参差不齐,既是学生本身学习上的困难,也是中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其原因主要是基础教育薄弱。

(2)部分学生受浓厚宗教氛围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清,这是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难点。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8802

情境教学法是指以情境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营造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对抽象的地理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情境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下面我结合一线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推动着我们人类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当学生心中有疑问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布鲁纳曾经提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般情r下,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强烈动机,会对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调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提一些问题,以问题为突破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当然,提问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与其相关的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运用与整合知识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勇于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不要被标准答案所束缚,慢慢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东丰富的石油”一课时,师生一起畅谈石油枯竭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特意设置了这样的疑问:中东因为将石油出口全世界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肯定会有开发用完的一天,当中东没有石油的时候,中东国家的经济出路在哪里?乍一看,好像这个问题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其实学生还没有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困扰了中东多年的问题,甚至是困扰世界多年的问题,年龄尚小的初中生根本无法展开讨论。如果换个方式来提问:中东凭借石油资源已经如此富有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在积极发展旅游业或者发展节水农业呢?此时,学生就会思考利弊关系,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在石油枯竭后,国家可以持续发展,因此要发展其他产业。这样就顺利地进入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当中。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运用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现在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探索重点。多媒体的出现,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真实生动, 这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相伴的教学情境,服务于教学,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没有学生开小差,他们始终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河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河流资料,比如我国南北各地区河流的分布情况、水资源相关图片、保护水资源的措施等等。学生还真收集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宣传保护水资源的漫画《砍伐》《干涸》,动画《河堤是这样形成的》等。课堂上,我筛选有用的资料、图片,制作成PPT给全班学生播放,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相互交流讨论。如有一位学生展示哈尔滨、北京、海口等地的年降水量变化柱状图,和其他学生认真分析材料所反映出的内容――水资源地域、时间分布不均;有的学生展示南北降水量大小的比较材料,提出问题解决策略;有的学生举出一些事例――国家现在建成多个水利枢纽工程,比如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从中可以了解水库的储备意义,认识水库的实际作用。但是学生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这项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把有关视频下载下来,给学生观看,学生发出一阵阵惊叹,因为它的作用是这样明显。当教学完成后,我还要求学生设计节水宣传语,粘贴于学校水池边,以提醒大家要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三、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促进教学的生活化

地理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中的事物入手来进行教学。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能把那些抽象枯燥的语言文字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知识放在更为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生活化情境中,带领学生步入地理学科的宽广殿堂,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体会地理的有趣,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学习,改变循规蹈矩被动学习的状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如讲到“交通运输线的布局”时,为了让学生知道社会经济因素在交通运输线布局中起决定性作用,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修建青藏铁路时的场景,以及相关的背景材料,接着问学生:“在青藏高原上建铁路会碰到哪些难题?”学生很快地给出了许多答案,有的从地质条件角度分析,有的从气候角度分析,还有的从水文角度分析,学生的兴趣很浓。我接着问:“既然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这么恶劣,为什么还要在上面建铁路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问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议论纷纷,连平时课堂上最爱睡觉的一个学生也参加了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从青藏高原的资源开发方面展开想象,有的学生从民族团结方面思索,有的学生从国家安全方面分析,还有的学生从全国的铁路布局方面考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展示热点问题,做到了书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又如讲到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方的差异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北方人民的各种风味食品、房屋建筑及野外风景等图片,接着问学生:北方人每天吃的主食是什么?为什么北方的耕地以旱地为主?为什么北方的房屋墙体较厚,而且南面的窗户较大而北面的窗户较小?为什么北方的树木冬季落叶?……这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由于创设的情境和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北方人每天主要吃馒头;有的说,由于北方冬季气温低,墙体厚窗户小是为了保暖;有的说,北方降水少,所以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就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理解了教材,掌握了知识。

再如“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比较”的教学,我讲授日本经济特点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日本从国外进口原料,出口汽车、电子、机械的录像,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日本的国情分析日本人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实践证明,教学时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对创设的情境质疑问难,善于想象、创新。

四、适时创设小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篇(10)

[作者简介]罗元(1958- ),女,海南文昌人,广州大学社科部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61-0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优秀部分贯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源。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二是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十分重要;第三诵读经典是汲取优秀传统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如何认识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有特色的精华部分。

1.自我身心和谐的理想人格资源。孔子把古代文化传统加以提升,使之理论化,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仁礼之学,确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以“仁”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主导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精神需求,最高的精神需求是道德需求,道德需求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子主张“圣人”“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他还提出了“仁、智、勇”作为理想人格的三要素。仁是德性,智是才学,勇是魄力。理想人格要以仁为统帅,以智为基础,以勇为推动,三方面缺一不可,否则会造成人格的重大缺陷。这种以理想人格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传统,强调道德修养应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自觉的人生选择和实践。塑造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发挥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修身养性、道德践履。

2.人与社会和谐的道德精神资源。中国古代哲人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人“能群”,在家庭和社会中过着群体生活。因此,人在群体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道德的人文精神并非只是要求人们被动地遵守道德信条,而是强调人的道德自觉,主体自愿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把人的主体德性与规范道德结合起来。这种伦理道德,孔子高度概括为“仁”。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一种定义。“仁者爱人”的主体德性外化为行动,体现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即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对人与人关系双方双向的协调,不仅约束平民百姓也约束君主贵族。

在对待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方面,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特别重视主体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克己复礼为仁”,符合了“礼”,就实现了“仁”,达到 了“和”。儒家以追求“仁”为起点,从爱父母、爱亲属、爱朋友,推而广之爱人民、爱祖国, 达到“仁”的目标,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即“人和”的理想境界。

3.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念资源。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地人和”的境界,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在这方面,道家学派留下了丰富的颇有价值的人文思想。老子探索了自然和宇宙的起源,认为“道”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 主张朴素的唯物主义。他把天地万物的运行生灭看作纯粹的自然规律“道”,“道”具有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特性。老子把“道”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必然规律,主张人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天地人和”的境界。庄子进一步探索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庄子看来,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都是自然之气运行的结果。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给予中华民族以悠长的审美烙印。中国历代都出了许多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的仁人志士, 他们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培养和激励分不开的。当代大学生也莫不如此,迫切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补我们大学生活的精神营养之不良。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话题,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从每年大学生自杀、他杀案件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大学生难以调节自我以实现身心平衡的和谐状态。当代大学生需要用祖先留给后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来塑造高尚的人格,实践证明,人格的完善与否,对一个人的立身做人至关重要。有了高尚的人格,就能坚持做到“见利不忘其义”,就能抵制各种诱惑。如果丧失人格,寡廉鲜耻,就必然失去做人的操守,难免见利忘义,乃至出卖人格国格。在今天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自我身心和谐的理想人格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现代人格塑造有机结合,对于大学生修身养性,培养健全心灵,塑造自我身心和谐的健康人格,将起到积极作用。

2.以“仁”为核心、人与社会和谐的道德精神在涵养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滋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莫不如此。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首先就是缺乏以“仁”为核心、人与社会和谐的道德精神,因此迫切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补我们大学生活的精神营养之不良。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要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以“八荣八耻”明是非、知荣辱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将其精华有选择、有目的地加以改造、整合到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体系中。譬如儒家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观念;道家的“上德若谷”“为而弗争”的宽容精神;墨家的兼爱博施、助人为乐主张;法家的依法共存、合法共荣思想等,先哲的智慧对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对于遏制私欲极端膨胀、恶性竞争都有重要的认知价值,有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可以滋养当代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仁爱”“贵和”的和谐精神,可以涵养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文精神,培养仁爱和谐的人文品格,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

3.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二为一”,要找出矛盾对立双方的同一性,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并且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心灵完整性这一伦理基础之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启发大学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道德伦理的高度来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自觉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纳入高等教育的内容。大学应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通过各种途径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其中,诵读经典是汲取优秀传统资源的有效途径。

三、诵读经典是汲取优秀传统资源的有效途径

诵读经典是汲取优秀传统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以广州大学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的教育实践作为案例。

作为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试点高校的广州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源。学校认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有着基础性作用。

1.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学校将《中华经典诵读》作为全校学生第二课堂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出台了《广州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实施办法。实施办法规定自2010级新生起,“凡我校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必须课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类选修课之规定学分外,还必须至少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其中中华经典诵读学分1学分为必修学分)”。如在校期间未通过中华经典诵读考试,取得相应学分,学生则不能毕业。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进第二课堂的重要制度保障。

2.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学校建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带头,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各个学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展开。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校团委网站以及各学院网站、QQ群、宣传栏、宣传海报等宣传平台,广泛宣传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倡导“每天半小时,经典记心中”的经典诵读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各学院围绕活动意义和主题,通过学院的网站、QQ群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相关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工作,使同学了解中华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3.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中文教授学者)亲自带头组织编纂出版了《中华经典诵读选本》,作为中华经典诵读必修课的教材。本书体例简单,以实用为目的,研究遴选反映中华文化传统精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典名篇,共收录了诗、词、曲、赋、文共100篇,涵盖了自先秦至近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华经典诵读考试以此书为准,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篇目,以机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4.以网络媒介为平台。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最能满足大学生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娱乐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媒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强烈而深刻的影响。学校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占领网上阵地,率先开设了“中华经典诵读”网络教学平台,及时为学生搭建一个中华经典诵读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旨在着重提高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影响力,着力培养经典诵读的学习习惯和氛围,充分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全面开展,并为新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学分考试提供良好的网络备考环境与手段。

该网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形式多样,其内容包括:诵读角、专家讲坛、经典100篇、经典拓展、诗书音画、交流园地、诵读考试等栏目,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中华经典音视频学习材料,提供了学习交流和模拟测试平台。

5.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深入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经典诵读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博学讲坛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对中华经典进行解读,帮助同学们在充分消化理解的基础上记诵中华经典。还有各种中华经典诵读竞赛与交流,如演讲比赛、诗文朗诵会、读书讨论会、读书征文活动、学术交流等。在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礼仪等领域也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还颇有创意地开展类似“英语角”的中华经典“诵读角”活动,校学生会、沧浪诵读社组织各学院学生会每周在大学城校区和桂花岗校区开展“诵读角”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激发诵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全校各个学院都围绕中华经典诵读各自设计开展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认真总结提升,努力做到中华经典诵读进课堂、进网络、进宿舍,增强诵读活动的实效性。

6.以社会实践为桥梁。学校积极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从校园走到社会,使经典诵读得以与提升全民素质、建设文明城市、文明社会有机融合,使这一活动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

其中“广州大学中华经典诵读文化宣传实践服务队”获批作为2011年社会实践省级重点社会服务队。例如由校团委、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共同组织策划,以“经典浸润人生,文明共建和谐”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文化宣传服务进社区展示活动,在广州番禺区坑头村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学校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启动。此次在坑头村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为坑头村小学生讲解中华经典文化、做有关中华经典学习情况调研以及经典诵读文艺演出。文艺演出将经典诵读的高雅本质与社区群众文化的活跃性有机地结合,用舞蹈、朗诵、歌唱等形式将中华经典文化融入节目的表演当中,引来近千名村民冒雨观看,不时对我校学生精彩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

广州大学通过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从源头获得丰富的人文精神,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净化了灵魂、提升了人文素质;又把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落到了实处,而且还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如2010年广州大学先后举行了校园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和承办了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中华诵·端午篇”2010经典诵读晚会,该晚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广州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出,社会反响热烈,为推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家语委2010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广州大学被授予“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特别贡献奖。又如《传承中华经典,滋养大学精神,培育具有民族文化品格的当代大学生——广州大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实践与探索》获得了2011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这是广东省唯一获特等奖的高校。

广州大学正在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践活动,是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和积极探索。

当然,汲取优秀传统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不仅仅是诵读经典,本文仅从这一角度做了探讨,由于文章篇幅所限还有许多方法和途径并未涉及。如何更有效、持续地使大学生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源获得丰富人文精神的滋养,还必须把它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不断地去努力追求和积极地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1).

上一篇: 卫浴活动总结 下一篇: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