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护理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5: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等护理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等护理教育

篇(1)

大学是一个学科最基本的社会建制,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级人才作为护理学科发展的主体,是护理知识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中美虽然都已经完成了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并且都在建制化中成绩斐然,但其建制化过程长短、方式、社会背景以及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如教育观念、教育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材建设、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及管理模式等。显而易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学科(护理特色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刘慧玲,硕士研究生,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段志光(通讯作者)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见,这些差异均是可以看见的外在差异,即现象差异。我国护理界多年来的研究证明,只关注现象差异并不能为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找到根本出路。

1.2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本质差异

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现象差异众多,而本质差异只有一点,即“植入”与“生成”。这也是我国和美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各自本质所在。这种本质性的差异造成了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差距。从学科建制化的角度来看,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整体上属于植入式发展。从19世纪后期“出自泰西,传于中土”、效仿欧美,到建国后以苏联为榜样,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主动借鉴,这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借鉴的过程。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直到今天,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仍处于以“植入”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这种被动“引进”和“移植”,必然带有某种生吞活剥的意味,消化困难在所难免。本土化护理理论的不尽人意即为例证。改革开放后,尽管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护理学科从一种“职业”跨入到“专业”的步伐也很大,但这种植入取向仅仅初步解决了护理学科在中国发展的框架性平台问题。美国并非护理教育的起源地,但高等护理教育却以美国为始端,即美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成而非植入基础之上。美国在引进了英国护理观念和护理教育模式之后,并未一味学习照搬,而是勇于在南丁格尔护理理念未根深蒂固之时进行改革和创新,完成了护理学从植入性到生成性的根本转变,生成了美国本土化的高等护理教育,取得了世界护理话语主导权。可以说,美国在合适的时间做出了事关护理学科全局的富有远见卓识的恰当举措。高等护理教育的主要产品———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出现,必然导致护理学科其他社会建制的生成,促使护理理论的生成,护理科研的活跃以及护理实践的进展。美国在进一步完善高等护理教育的同时,将生成主体、生成环境以及生成成效很好地结合,推动了护理学科发展。事实上,正是由于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美国走出了护理学科非本土化的现实,走出了护理学科“盲区”,开创了护理学科发展的巅峰时代。

2.中美高等护理教育的差异原因

2.1国家实力背景不同

国家实力背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一领,与其综合国力的强大密不可分。19世纪末,美国“崛起”过程的完成以及20世纪美国由经济大国走向超级强国的过程,为高等护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而崛起的根本因素和标志都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的强弱。有学者提出,综合国力由硬国力、黏性国力(制度因素)、软国力组成。可以说,19世纪、20世纪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为高等教育乃至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制度基础以及精神动力,如联邦政府和美国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对高等护理教育的资助、国人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视、独特的教育机制等。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综合国力仍与美国有一定差距,这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较弱的一个基础原因。

2.2高等教育发展不同

高等护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受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向欧美各国学习,并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约在1910年,美国成功取代德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主动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社区学院、研究型大学和巨型大学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大发展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另外,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也进行了改革。这些为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成为世界楷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在这个时期,美国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其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均为世界第一。现代美国高等教育集中了英国的学院模式、19世纪德国的研究型大学理想以及服务社会的美国观念,不仅为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和发展做好了铺垫,而且为护理学科的发展培养出了许多跨学科人才。许多护理人员在其他学科接受了硕士或博士教育,如美国很多护理理论家都曾获得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硕士或博士学位,拓宽了护理学科的视野,为护理学科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本,为高等护理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事实表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和发展。由于受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制约,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缓慢,教育管理体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运行机制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建国前,中国高等教育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建国后,以苏联为样板,直到改革开放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由于长时间学习单一国家的经验,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迟滞了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变、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为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3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与实践基础不同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在研究基础上改革和实践。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建立在研究型大学基础上,植根于科研背景之中,因而始终以研究的视角看待学科发展,关注学科发展。美国在借鉴了德国、英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后,迅速建立起了本国的研究型大学,以187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强调通过研究来发展科学。研究型大学的设立直接推动了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活动,带动了护理科学研究,从而促进了护理新知识的拓展。在这种浓厚的研究氛围下生成、改革和实践的高等护理教育,最终取得了世界护理学科发展的主导权。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是在学习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实践。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真正发展起来不足30年的时间,虽然在发展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主动性,但从国际护理发展形势来看,总体上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一个被动发展的阶段。

2.4护理理念不同

学科理念的更新与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对现代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进程。南丁格尔护理观念曾经占据着美国护理话语权,但在20世纪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成为世界护理中心的过程中,变革了的护理理念起了关键的导向作用。在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过程中,美国始终将创新理念贯穿其中,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前提,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课程和教学创新为关键途径,培育和输送了大批创新型人才,拓展了护理新知识,开创了护理新技术,展开了护理新实践。创新不仅存在于护理界每个人的意识中,而且渗入了所有人的心理并转化为创新活动。创新理念导致了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产生,直接促进了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建制化进程。20世纪,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一领,使护理学从一种长期的经验性技术逐渐转变为一种科学,均得益于其先进的创新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护理工作者的护理理念局限于奉献和服务。这种理念限制了学科的发展空间,遏制了学科的发展活力,也影响了非护理工作者对护理学科的认识。当前,护理学已经成为与临床医学等平行的一级学科,确立了护理学在医学大厦中的合法地位,我们需要借此机会大力弘扬南丁格尔的创新精神,引领护理学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

3.中美高等护理教育差异的应对建议

3.1更加重视和支持高等护理教育发展

高等护理教育作为传承、发展、创新护理知识的殿堂,无疑是我国护理学从根本上由植入向生成转变的基础。首先,以社会需要为起点,大力支持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用20余年时间就基本完成建制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国家对护理学科的宏观管理和配置。其次,深化护理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主流,美国对护理科研的支持以及护理科学博士学位(DNS)的创建,促使美国成为世界护理中心。

3.2深化高等护理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措施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国际接轨的背景。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学习资源与渠道,成为我国护理学科本土化的生成基础。但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根本发展必须走本土化之路。当前,需要深化高等护理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措施,以国际化为生成起点,以本土化为生成路径,以具有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高等护理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生成目标,努力实现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生成。

篇(2)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毛入学率角度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从高等医学护理教育的本质特征看,她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1]。目前,国内外的护理人才都很奇缺,要实现护理精英教育,政府必须加大投入,适当增加护理院校,控制招生人数,绝不能一轰而起,不受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护理教育。

1.2坚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

教学相长,学生为先,教师引导,学生为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始终是教师必须坚持的教育思想。

1.3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要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学课程。从知识结构方面讲,作为高级护理人才,必须具备医学、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的知识。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人文科学和其它新兴科学的学习。夯实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毕业后继续教育学习打牢坚实基础。

1.4改变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现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沿用的是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维一体[2]和基础课-理论课-实习课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但对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要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启新式的教学方法.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它被认为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从诞生之时就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内护理教育领域也看到了它的实践结果[3]。PBL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

2把握高等医学循证护理教育之趋势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起源于"以实证为基础的医疗"实践,是结合护理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护理理论与方法。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求实证,运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4]EBN被公认为21世纪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5]循证护理是临床护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护理理论和方法。Mulhall将其定义为: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病人的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5]。EBN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经验与技术的结合,更是临床护理与病人需求的结合,所以循证护理教育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要开展循证护理教育接踵而至的需要循证护理的师资和教材,目前我国的许多护理高校正在为之努力,循证护理教育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个大方向,使循证护理教育更加趋于科学化,好与国际接轨。

3把握高等医学护理实践教学之环节

高等医学护理教育要围绕培养目标实施教育计划[6]。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应用型高素质,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这里要特别强调"应用"型,"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显得特别重要,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3.1上好护理综合实践课

根据教材内容要精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把课堂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病种、病例中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贯通。

篇(3)

那么,护理专科专业如何设置呢?我们认为,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同一个人,它们只是根据不同的实践范畴,按照自己的学术体系,采用不同的服务措施而己,所以,医疗和护理的专业设置应基本对应,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分工协作,默契配合.目前,我国临床医疗人才的培养,采取基本参照医院临床和医疗技术科室划分设置专业的力、法,今年八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修订后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疗本科目录》中,临床医学类专业共11个,除了护理专业外,还有医疗技术专业4个。临床医疗专业6个,在6个临床医疗专业中,除去营养学专业,目前实际迫切需要护理专业配合的专业只有5个,根据这种情况,当前设立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基本可以满足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这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和它们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与临床医疗专业。

2、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突出技术性的特点。

专科护理教育和本科护理教育都属于高等护理教育层次,但是,本科护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本专业培养“通材”和骨干,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本科护理教育基地还很少,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较快发展的情况下,本科教育的力量,应主要放在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骨干力量上。而专科护理教育的目的,是要为临床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就不象本科护理教育那样,要求学生具有全面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临床护理的骨干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知识实质也是实际操作的原理,从初级护理到高级护理教育的各个护理教育层次中,其中固然有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面扩大的因素,但其中很大的成份,还是操作原理的不断加深和操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所以,如果按照操作加理论设计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结构比例,。

从操作加理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初级护理教育,对操作和理论的要求都较低,但相对来说要求操作素质比较高,必须具备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力;本科护理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当然对操作素质的要求也同时提高,但在对操作加理论的结构比例上,与初级护理教育是基本一致的;中级、专科护理教育既要求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操作加理论素质的结构比例,基本应该相等。

考虑到专科护理人员还要作为高级护理人员去管理和指导中级以下的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必须在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上,特别是在“专科”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上,要达到和超过本科水平,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可见,专科是实践和理论并重,在“专科”上具有专长的一个高等护理教育层次。在专科课程内部结构的比例上适当地处理好本专业知识和本科知识的关系,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关系,是专科教育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假如我们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设计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管理、教学科研能力三种水平,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应达到的水平可用图2表示。从这个示意图中可以进一步说明专科护理教育,以“专科”定向能力培养为主,并要求较全面地掌握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总之,专科要突出“专才”,这是专科的主要特征,专科护理教育应以“专科”定向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这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高等护理制度刚刚恢复,要真正把专科护理教育办好,对专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要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我国现行的中等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直是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设置课程,分为普通课,基础课和临床课三段,与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很不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如临床课的名称就是某科学及护理,一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只不过是某科学的“压缩本”加上几条护理条文而已。根据统计;现在中等护理专业使用的《内科学及护理》中的系统内科疾病及护理,全篇约33.8万余字,涉及护理的内容仅有5.7万余字,占全篇内容的17%,而且内容的编排,也只是在充分讲述每一系统疾病的诊治措施后,才在该系统末尾附了一些护理要点和方法,象这样教材的内容构成比和内容编排,显然是不适合护理专业使用的,所以,教材内容改革的幅度和难度就更大。

课程设置,必须和培养目标相适应,教材内容,必须和护理实践的特点相符合,这是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护理实践对一个“专科”护理人员的要求,我们拟定了内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见表2),试以此为例,探讨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问题。

根据这个计划的设想,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四类,①人文社会学科。②自然科学。③医学基础课、④专业课。这就比现行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计划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这是现代厌学模式转变,护理教育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因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它依据人的社会习性,认为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有生物的因素,而且有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生态因素,人是生物、心理.社会交织而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现代医学要解决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疾病问题,而涉及到更广泛的健康问题,因而现代护理学术体系有了更深入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要有社会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广泛的知识,通过整体的心身护理,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克服应激与病理状态,这样,人文社会科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护理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

自然科学作为护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人体的研究,不断由整体一一系统—组织一一细胞一一分子向更微细的结构发展,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将越来越向纵深深入,特别是高级护理人员还要具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需要掌握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技术,这就使护理教育中自然科学的知识面增宽了,比重增大了。至于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改革的要点,是要想方设法使这些课程的内容更符合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即改变以医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为护理模式的课程设置。强调以护理模式设置专业课程,是由于医疗和护理具有各自完整的学术体系、实践畴和具休内容,尽管它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但在促进疾病的转归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上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所以将两者彻底割裂开来或者把一者附属于一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什么是护理模式呢?我们认为,护理模式就是护理实践的方式与方法的总的概括,是护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依据,是护理学术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由于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因而护理模式也在随着人们对护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方式发展为现在的责任制护理方式,简而言之,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现代护理模式就是改变过去以“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为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具体到临床护理方面,就是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心理、生物、诸因素对人体心理、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通过护理方案的实施,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围绕培养学生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排,就是以护理模式办护理教育的正确方式。

可见,护士应是多面手的专业人才,他们应该受到生物学、行为科学和临床护理技术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现代护理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白然科学,生物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基础,都是护理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专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归纳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见表2)。经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现设护理系的十多所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分析,并根据设想的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方案,我们制定了内科专科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总结

1、本文分析了世界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为由于护理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一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护理的知识面大大地扩大了,且护理的学术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的护理实践专科化是现阶段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护理教育要适应这种趋势,由职业教育观念转向普通教育,并要加强高等护理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比重。

篇(4)

1.1坚持高等医学护理精英教育之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毛入学率角度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从高等医学护理教育的本质特征看,她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目前,国内外的护理人才都很奇缺,要实现护理精英教育,政府必须加大投入,适当增加护理院校,控制招生人数,绝不能一轰而起,不受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护理教育。

1.2坚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

教学相长,学生为先,教师引导,学生为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始终是教师必须坚持的教育思想。

1.3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要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学课程。从知识结构方面讲,作为高级护理人才,必须具备医学、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的知识。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人文科学和其它新兴科学的学习。夯实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毕业后继续教育学习打牢坚实基础。

1.4改变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现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沿用的是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维一体和基础课-理论课-实习课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但对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要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启新式的教学方法。如PBL(Problem-basing learning)教学法,它被认为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从诞生之时就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内护理教育领域也看到了它的实践结果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

2把握高等医学循证护理教育之趋势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起源于“以实证为基础的医疗”实践,是结合护理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护理理论与方法。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求实证,运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EBN被公认为21世纪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循证护理是临床护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护理理论和方法。Mulhall将其定义为: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病人的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EBN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经验与技术的结合,更是临床护理与病人需求的结合,所以循证护理教育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要开展循证护理教育接踵而至的需要循证护理的师资和教材,目前我国的许多护理高校正在为之努力,循证护理教育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个大方向,使循证护理教育更加趋于科学化,好与国际接轨。

3把握高等医学护理实践教学之环节

高等医学护理教育要围绕培养目标实施教育计划。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应用型高素质,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这里要特别强调“应用”型,“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显得特别重要,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3.1上好护理综合实践课

根据教材内容要精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把课堂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病种、病例中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贯通。

3.2上好临床护理实习课

篇(5)

中医护理是指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开展护理工作。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体质调护等。中医护理的核心理念为辩证统一施护。中医护理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的,一旦某个器官出现病变将会影响其他器官,造成病理上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医护理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体的运行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病理和生理状态都受到了自然界影响[2]。病情观察依靠辩证施护,在进行辩证施护之前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与现代护理中的仪器检测不同,中医护理诊断病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手段,同时结合病史询问、个体状况等信息,运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医八纲辩证可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初步诊断病人的证型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提出护理措施[3]。起居护理指的是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环境适宜。《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学认为保持情志舒畅有利于抵御疾病,饮食调护也能治疗疾病,因此,中医护理可根据辩证施护原则对病人进行膳食和营养方面的护理指导。中医护理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护理方式,包括针灸、拨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等二十余种传统技术,同时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以上护理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并且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家庭护理。

二、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关系

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入整体护理阶段。这一点与中医护理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和中医护理注重养生防病的理论相一致。中医护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养生护理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对于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以及老年疾病发生,如何预防老年慢性病,如何更好地护理老年慢性病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而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加适合中医护理方法,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进行护理,能够有效调理老年病人的机体,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对合并多种老年疾病的病人具有很好的疗效,避免了服用西药副作用多的弊端,并且可以减少服药次数[5]。

篇(6)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在50年代停办后,护理人才培养经历了近40年的中专护理教育的漫长阶段,尽管80年代中后期恢复大专、本科高等护理教育,但全日制高等护理教育为数甚少,致使护理队伍总体学历水平仍然偏低,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不能适应护理学科的发展,不能适应医学高科技自动化、信息化、高“物化”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文明进步、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对心理、生理等健康方面的需求。随之产生了全日制高等护理教育和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双轨道人才培养体制,且初具规模,发展速度也呈现出良好态势。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迫于工作的压力和需要,大量低学历护理人员接受成人继续教育,以此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达到顺应社会发展的目的。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同等重要,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1当前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管理上存在认识误区和监管不力问题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护理人员求学意识的不断增强,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和全日制高等护理教育相比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多数学校将成人教育作为一项创收的手段,按“短、快”办学思想培养人才[1],减少或忽略实践教学,以减少学校管理成本和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对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活动等缺乏统一标准和要求,也没有严格的监控标准和评价体系,致使人才培养质量没有得到提高。

1.2缺乏统一的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依据,其对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2]。教学大纲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2部分组成。目前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缺乏统一的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基本由各学校自行制订,使得实验教学计划差异较大,培养出的学生质量难以保证。加之教学大纲由各学校自行执行,使得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的随意性,多数院校以削减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投入和减少实验学时等途径,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护理技能和综合能力并没有达到与学历相当的水平。

1.3缺乏研究和开发具有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特色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模块层次不清,无成人教育特色,无新技术项目研发,无原技能结构模块中缺少部分的补充,无综合性、设计性内容等。(2)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单一,无针对性。(3)实验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1.4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评价体系成教护生均为在职护士,虽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加上医学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引进以及护理理念、范围与标准的变化,在职护士原有的实践技能已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另外,多数院校仅建立理论考试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无技能水平评价体系,影响了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也影响了教师对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

1.5缺乏自成体系、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实验教材成人高等护理教育是在原有中专或大专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其课程设置要求专业知识应避免重复,减少陈旧内容,重点讲授护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增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内容。这就需要加强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建设,要将急救护理、肿瘤护理、手术室护理、器官移植等专科护理新技术和护理人文技能、社区护理技能等有针对性的护理实践技能纳入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材中,使之达到课程设置要求。而目前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缺乏专门的实验教材,即使有一些实验项目内容依附在理论教材中,也不系统、全面,没有前瞻性,不足以自成体系,导致实验教学活动顺应性差,技能传授缺乏系统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护理技能水平的发挥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1.6硬件难以满足实验教学需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经费的短缺,目前多数院校的校内实验教学场所和教学仪器等硬件已不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尤其不能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新技术开设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1.7实验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高校扩招导致实验教师数量不足;加上校内教师因教学任务重而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致使校内教师实验教学水平不能满足护理新技术实验项目开设的需求。

2成教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2.1对学习认识模糊和教学管理的缺陷,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有资料显示,45.2%的学生接受成人教育的目的是获取文凭以提高职务或职称[3],40岁以上学生学习动机为拿到文凭(达72.0%)[1]。上述数据反映有些成教学生对继续学习目的的认识停留在应付用人单位对职员的学历要求和职称晋升需要上,从而忽略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提升护理水平、满足岗位能力要求这一核心目的。加之现行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实践课学时很少或无,且只有理论考核而无实践技能考核,造成学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的必要性产生质疑或认识模糊[4]。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新技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动机、兴趣和动力,而且导致学生主动放弃护理技能的学习,只为应付理论考试而学习。

2.2工作、家庭、经济等多重压力,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美国着名成人教育学家达肯沃德和梅里安指出:“成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已经离开了全日制学生的责任(童年和青年的主要社会责任),而承担了劳动者、配偶或父母的责任[5]。成人护理教育是业余教育,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需要兼顾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同时进行学习,护理专业成教学生也是如此。由于护理专业成教学生绝大多数是女性,其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加上工作的连续性、排班的不固定性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等,给成教学生带来了生活和工作上的诸多不便,并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家庭压力,这使学生很难保证出勤率,势必影响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讨论

成人高等护理教育也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高等院校顺应社会和护理学科发展要求逐步开展起来的。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对于提高临床一线护士的学历水平及完善其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低学历护生通过成人高等护理教育,达到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新型护理模式下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但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至今,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因此,对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认识应与全日制护理教育同等重视,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实验课程设置、实验教材的编写、师资队伍和实验教学硬件的建设等方面应与全日制护理教育有所不同,不能照搬全日制护理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在管理规范性上应等同于全日制护理教育。

4建议和设想

4.1转变观念,重视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成人高等护理教育是提高护士素质、优化护士队伍结构的重要教育形式,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应与正规的全日制护理教育一样得到充分的重视,其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一样也应得到同等重视,尤其要重视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实验课程设置、实验教材的编写、师资队伍和实验教学硬件的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学历水平相当的要求。

4.2构建具有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成人高等护理教育是基础性教育,要求学生对护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重点学习护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6]。因此,应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形式、评价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具有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

(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使学生有足够时间对护理实践技能,尤其是新技术进行学习,使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规格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和目标。(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护理基本操作能力,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应区别于统招本科生,使其重点学习护理新技术、人文技能和社区护理技能等,以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操作能力。(3)多种实验教学形式、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举,重点采用网络教学、情景教学、PBL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采用恰当、合理的护理技能考核方法,既使学生重视技能的学习,又能检验实验教学效果。(5)围绕学科前沿性新技术、人文护理技能和专科护理技能等内容,组织编写层次分明且具成人教育特色的实验教材,体现整体护理内涵。新晨

4.3建立三维立体的实验教学保障体系

4.3.1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各医院定期为护士提供学习和进修机会,以缓解成教学生学习、工作、家庭3方面的矛盾,使学生安心学习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同时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学校教学条件,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4.3.2医院支持医院制订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逐年按计划进行人才培养,提高护理人才岗位能力,解决医院护士学历、职称结构问题。同时,积极为学校提供师资、教学设施等。

4.3.3学校扶持学校在努力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建立与医院的联合机制,即利用医院先进的医疗仪器、丰富临床经验的师资等弥补校内实验教学硬件与实验教师数量的不足,缓解当前办学经费短缺的压力,从而保证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庄金颜.对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思考[J].当代护士,2007,9:109~110.

[2]高翔.护理成人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研究,2006,24(4):39.

[3]刘桂萍.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8):1995~1996.

篇(7)

进入21世纪,护理执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护理角色要求护理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自学能力,掌握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的技巧和处理日益增长的文献的方法,最终能为病人提供最适合的个体化服务。

这需要科学的护理教育来实现。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1]正好为我国的护理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模式[2]。现针对我国循证护理教育的现状分析,找出循证护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循证护理教育,提出基本思路进行探讨。

1 我国的循证护理教育现状

循证护理引入我国仅2~3年时间,了解本学科的人不多,从笔者所了解的部分高等院校来说,目前尚未开设循证护理课程,仅见少量的讲座与报告,所以在校的高等护理专业学生普遍缺少循证护理相关的理念、知识、技能。喻姣花等[3]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院300名护理人员进行基本状况、循证护理的概念及内涵、护理实践方法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识知晓率63.4 ,l5.7%临床护理人员熟悉循证护理,84.3 9,6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了解不深,仅有7.7 护理人员采用了循证护理,可见循证护理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临床护理人员对科学证据的认识和应用不足,需大力普及循证护理知识,倡导循证护理实践,亟需在各级护理院校中增设循证护理课程;并提示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泛指个人对某一现象和事物之长短利弊的评断,它要求人们对所判断的现象和事物有其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4]。批判性思维是进行循证护理教育的基础,护士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在临床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理念较好地满足病人需要,因人而异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而目前护生受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学习知识时盲目地全盘接受,毕业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往往是被动地执行医生的医嘱。难以在循证护理实践中实行第一步即“提出问题”,很难为病人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服务。此外,作为循证护理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对循证护理教育的知识了解甚少。据笔者调查,某校多数护理专业教师对循证护理不了解,如对网络、数据库、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等常见的循证护理基础方法与手段,以及Mata分析与系统评价等方面的知识知晓率很低。循证护理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到循证护理教育理念的树立,使循证护理学科难以快速发展,致使循证护理教育工作滞后。其原因①开展循证护理教育的资源短缺:国内至今尚无从事循证护理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他专业教师缺乏循证护理教育的培训,难以胜任循证护理教育的重任。可供开展循证护理教育的资源匮乏。就教育体系而言,有关循证护理教育的信息资料、教材及教辅用品,如教材、网络设备及网络在线循证护理教育平台都十分紧缺,严重制约了循证护理教育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②循证护理教育主渠道不畅:近年来,我国在循证护理方面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在区域内开展少量的讲座,或偶尔在学术会议中渗透一些循证护理知识,刊登一些有关循证护理的知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高校尚未开展循证护理课程,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总体来看,课堂作为循证护理教育活动的主要渠道未被很好开通。

2 开展循证护理教育的基本思路

2.1 统一认识,更新观念

循证护理是受循证医学[5]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护理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用批判性思维寻求最佳护理行为,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改进程序、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等。近年来,循证护理观念在护理领域已逐渐兴起。如加拿大渥太华的一项研究应用模式(OMRU)[6],旨在针对压疮问题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实证;英国的Mclnnes等[7,8]系统提出了治疗腿部压疮的RCN循环护理指南,美国的Rasmussen等[g]应用循证护理实践模式成功探索了胸痛的最佳管理方法。所以,对护理学科而言,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并改变了临床护士以经验和直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

同时,循证护理也使护理管理、护理教育面临挑战。提高对循证护理教育的认识是循证护理教育得以实现的主观因素,增强循证护理意识不仅可提高全国护理工作者、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亦可节约医疗经费。要实现普及循证护理知识,培养一代新人,必须依靠教育。所以,提高全国护理工作者、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循证护理意识,关键在于实施循证护理教育。因此,要充分认识开展循证护理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否则就会延误时机,难以实现在2l世纪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的目标。

2.2 创造条件,推动循证护理知识的应用

确立规章是实施循证护理教育的客观保障。目前,我国循证护理教育处于自发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规章,使循证护理教育走向法制轨道,确保我国循证护理教育的顺利实施。高等医学院校尽早把循证护理教育纳人高等护理教育教学计划,提供循证护理知识展示平台;在执业护士的考核中,增加循证护理运用能力的测试;在医疗纠纷的判决中,采用循证护理的Mata分析的结果为依据,一可维护医疗纠纷判决的客观与公正,二可推动护理医务工作者自觉运用循证护理进行终身教育的动力,体现循证护理的客观价值。

2.3 加强培训,建设一支循证护理专业教师队伍

循证护理教育主要靠教师来实施,教师的循证护理意识和循证护理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循证护理教育的关键,应培养一批能实践和传授循证护理知识的院校教师和临床教师,以推动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运用。教师培养可通过多途径解决,一是举办培训班或进修班;二是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三是招收研究生;四是有条件的院校设立循证护理相关实习基地。师资培养宜由对循证护理研究较深的知名的高等院校来承担,如四川I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护理学院。师资培训则亦可通过脱产学习,也可利用电视、函授与网络远程教育等方式进行。

2.4 修改教学计划,开设循证护理教育课程

在各级护理专业中有针对性地开设循证护理教育的课程,这是普及循证护理知识,增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循证护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但迫在眉睫的是修订教材与教学计划,并及时修改现有的高等护理教学计划,开设循证护理教育课程,可在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班级开设循证护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掌握循证护理知识,理解循证护理精髓,以利学生在将来的临床与教育工作岗位上起到循证护理教育参与及发展的积极作用。

2.5 拓宽循证教育途径,提高循证教育实效

循证护理教育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与探索,不应局限于教师的讲授,而应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的临床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以问题为基础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系列化的循证护理床旁实践教育活动,常可借助于丰富的临床病例与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循证护理教育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结合的科学,能帮助护理工作者与在校护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使他们始终能不断更新知识,成为一名终身教育者。相信循证护理教育必将成为我国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推动我国护理学科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Tilley S.Runciman P,Hockey L.Research—based nurse education:understandings and personal accounts[J].Int J NursStud,1997,34(2):111.

[2] Kessenich C R,Guyatt.G H,DiCenso A Teaching nursing students evidence-based nursing[J].Nurse Educ.1997.22(6):25.

篇(8)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18-02

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激励学生一生。在护理学科快速发展的今天,提升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保障。

一、教师人格魅力概念界定

1.“人格”,翻译于英文“Personality”,最初来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本意是“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指舞台上表演者展露给观众的面孔,代表着戏中某一特定的角色[1]。心理学家将人格概括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

2.“魅力”指能够吸引人的气力。

3.“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

4.“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自身的修养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现状

高等教育历来被奉为教育事业的最高级教育,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非常多的研究,但是也不免缺乏广泛性与实践性。尤其是对于潜在课程的研究,更是从某些层面上反映出了高等教育的某些弱点。潜在课程已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但是它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将中小学教育放在首位,忽视了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加上屈指可数的对于高等教育的潜在课程的研究,只是从表面上展开,那么对于其实质性的探讨就显得寥寥无几。诚然,对归为潜在课程的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多是阐述教师人格魅力的某一方面或某个侧面,缺乏对教师人格魅力认识的整体性与一致性。总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潮当中,以教师无形人格魅力为主的隐性教育的研究未被引起广泛关注。现在,教育事业不断整改、创新、优化,各学校、高校,各同学,都急需富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育者。曾有针对大学毕业生及在校生的某调查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大学毕业生高呼大学教师对自己一生极富影响力;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在校生认为大学教师的所为充满感召力。教师人格魅力如此之重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教师人格魅力缺失的状况愈发严重,它已蔓延到很多高校。原因很多,譬如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文化内涵建设被市场经济冲击,社会人,包括教师,已渐渐淡化文化素养。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日趋丰富,部分教师认为大学授课就是将知识精彩地传授给大家,或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自主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甚者,有些教师逐渐功利化,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遗弃了自己的本职。教师人格魅力的缺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文素养的养成,会关系到社会是否能够健康文明地进步,会制约素质教育是否顺利地实施进展。

三、护理教育现状

护理教育历来被视为医学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秉承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服务意识的护理人才的原则,造福社会。但是,护理教育事业能否真正地跟随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进步,能否真正地锻造符合社会所需的护理工作者,仍是教育事业和医学领域关注的问题。同时护理教师的自身素养为何,也关乎护理事业的前景。自1984年恢复护理高等教育以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基本形成了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培养层次的教育体系,个别高校已经开始设立护理博士点,探索护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2]。至今,增设高等护理教育专业的学校众多,年资有限,所以进展中难免存在欠缺之处。对于增设护理教育专业的民办高校,为达到社会临床对护理人员的迫切所需,广纳护理专业学生,这其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拿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来讲,相对不足,并且教育行业没有专业的护理教育者。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两种:其一是临床工作以后返聘回校的老教师。从临床经验上来讲比较丰富,但是从授课技巧上看会有不当,并且学历层次偏低,以本科为主,甚或有专科学历。由于接触临床比较多,有些教师会向学生传播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会存在不被重视、不被爱戴、工作繁重等思想,使得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恐惧感、厌倦感、动摇感。其二是刚刚毕业未曾进过临床的年轻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以研究生为主,接触新的教学手段比较多,从授课技巧上讲可能会有优势,但是临床经验又欠缺。同时,年轻教师会面临一系列的结婚生子、照顾家庭等问题,难免会减少工作精力的投入。护理工作者的直接操作对象是患者,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护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护理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更要教会他们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他们极富爱心、耐心、同情心的人文素养,提供高质量一流的护理服务。

四、护理教师人格魅力的动力激发作用

护理教师人格魅力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人才培养具有很大意义上的教育价值。会使授课对象耳濡目染,做出潜移默化的改变,成为其学业有成、服务社会的动力,激发学生塑造高尚人格、练就高超技术。

1.对学生专业知识稳固的动力激发。对于医护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稳固尤其重要,治病救人、护理病人,都需要具有扎实基础、精湛技艺的医护工作者。专业特色和社会服务理念都对护理专业学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作为护理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所学课程中,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这就需要护理教师富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争得学生的喜爱和尊崇,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对学生情感熏陶升华的动力激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性操作,而是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护士不仅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要帮助和指导恢复健康的人维护健康。也就是说护理人员的情感、情愫很多时候会关乎患者疾病的恢复。面对患者,护理人员应学会换位思考,融入患者的喜怒哀乐之中,尤其是当患者出现压抑、抑郁、忧愁等负面情绪时,要善于开导、调节,使患者心态平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对学生人格养成提升的动力激发。教师拥有吸引力,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吸引力是教师所具有的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在素质和外部特征的有机结合,是教师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和过程。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提升自己的人格,对其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动力激发。教师在不断传道授业解惑,其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社会人。社会人是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的人。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化,反映出大学教师的带头作用。尤其是护理专业教师,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做事原则、处世态度,做出表率,切实增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服务意识。

五、护理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1.呈现良好的外在形象,提高自身修养。形象是教师人格魅力最直观的展现。德国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具备温文尔雅的气质,衣着得体大方、语言谦逊甜美、表情优美恬淡、动作和谐不做作,再加上态度的和蔼可亲,将会在视觉上直接给学生创造赏心悦目的感觉,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以鼓舞,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服务病患的白衣天使,呈现在患者面前的形象气质极为重要,而学生时代护理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占有重要地位。

2.培养高度的责任感、一视同仁。护理事业是一门责任性很强的职业,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心,而责任心的树立并非短时就能完成,需要长期习惯的养成。因此护理人员在学生时代就应该意识到护理职责的重要,归根结底源于护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教师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秉承社会赋予的责任,对教授对象授予正确的引导,教赋肩负的职责,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基于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人,护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一视同仁,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敦促同学们掌握知识,造福社会。

3.练就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护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护理专业教师专业水平过硬。不仅要对护理专业基础知识熟识,并且能够娴熟地掌控护理技能操作。只有能够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进行精彩的演讲、在操作中对护理技能运筹帷幄,才能从本质上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会对教师肃然起敬,培养学习热忱。

总之,在护理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护理教育事业尤为重要,这就对护理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够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对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以及高度的责任心,而这些都会在护理教师高尚人格的熏染中得到潜移默化的转变,最终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09-03

现代医学护理技术迅速发展、卫生保健服务体制改革和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走向国际标准化轨道的趋势,对于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1]。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实验教学部分对于护士实践技能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在实验教学方面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其中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验内容、评价体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是培养应用型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面对国家发展需要,应注重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护理实验教学现状

1.培养目标不能顺应时展。肖国华[4]等认为我国高等护理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上存在问题,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仍然停滞在操作技能上,认为操作技能水平代表了学生的能力,从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少之又少。

2.课程设置无法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2011年护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而多数院校课程结构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课程的基本框架,过分依赖于医学学科模式,注重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相互独立重复存在,护理特色未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培养模式比较单一[5]。

3.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高校实验室教学一直以来均采用由教师主讲、示范、护生操作这样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以及护生的需求[6]。授课方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且课程平淡无奇,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护理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在分值上不占优势,容易使学生们忽视此模块。在对于实验课程的考核上,教师按照评分细则逐条对学生操作的进行评判,致使学生对于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标准化过于关注,无法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更不利于护生沟通、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7]。

5.实验教学资源有待改善。现代医疗工作中采用的大多是一次性物品,而实验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物品,不能保证实验课与时俱进。专职教师长期脱离临床,教学中缺少临床经验和实例[8];查阅相关资料,属于被动接受别人的间接经验,且相关资料与新技术新产品中的时间差会导致相对信息滞后。且护理实验课的操作多依托于模拟人,导致学生操作时无人应对,简单模拟沟通内容,缺少变化性。

三、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改革

1.改革与完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整个护理专业的灵魂,它对教育活动、教学内容、形式和环节等方面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是专业教育的直接出发点和归宿[9]。改变以往的重视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养理念,树立以护生全方位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广泛、专业技术能力和适应性强,能独立承担临床护理以及社区养老机构卫生保健的突出护理学特色的实用型人才[10]。

2.完善课程体系。我国护理实验课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三类,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而在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中,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也突出了优势。如郭娟[11]将综合性实验应用于护理实验教学中研的究认为,综合性实验涵盖面广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用物,适当缩短理论授课时间,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所学知识并进行练习,互相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改革。我国护生的学习步骤为在校实验课学习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实习前短期综合培训―实习―毕业前综合训练这样的模式进行。我国学生往往没有一个中间的过度阶段就投入到真实的临床环境中,使学生对于临床的各种不适应增多,不利于以后的继续学习。对护生来说,早期接触临床,建立临床思维结构框架,能够弥补我国传统护理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且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完善[12]。

(2)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以教师为主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如PBL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学反思日记法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的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13]。

4.改善实践技能考核体系。相应增加实验课所占比重,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细节的考核方式,转变为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针对社会对新时期护理人员的要求,着重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沟通交流,应变能力之上进行考察。高婧[14]等认为可以尝试优化整合实验课技能操作评价指标、探索开展动态式和全程化评价模式,可尝试实验报告等级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团队协作评价等。

5.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良好的实验环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仪器与教学模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改善实验室环境,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高度的虚拟仿真病房,充分营造出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环境;对于实验用物尽量与临床同步,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进入实习阶段能够更好地胜任医院临床护理工作[15]。尽可能在没有安排实验课的基础上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供护生们进行操作练习。

6.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参与教学的教师团队需要不断学习,了解临床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注意收集和整理与临床结合紧密的护理技能发展动态,并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零距离。鼓励教师以新的教学手段来营造欢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起相应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16]。

总之,护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7]。对于实验教学的改革,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各项操作技能的充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下临床做充实的准备;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极大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向的创新。但是我国现在护理教育实验教学改革仍处于实验教学阶段,并没有整合完善,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情景教学课下准备工作量大,学生时间不好支配;角色扮演中的患者与家属可能实验操作弱于扮演护士角色的学生;扩建实验教学基地,由于学校之间资源分布不均,实验室建设也有参差不齐的情况等;我们对这些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护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玲玲,姜安丽.护理学本科教学内容的构建[J].护理研究,2008,22(9):2333-2334.

[2]张金勇,单志军,高玉霞.改革护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科学,2013,16(2):55-56.

[3]董晓红,李艳微,贾佩华,等.以研究为特色的护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2(1):66-26.

[4]肖国华,王丽,沈学清.护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护理教育,2010,7(3):113-115.

[5]杨丽,仰曙芬,隋树杰,等.国外护理课程设置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4-5.

[6]朱建华,蒋新军,李东雅,等.情境领导理论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4):1251-1252.

[7]易霞,刘红华,袁群,等.从培养能力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看基础护理学考核模式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95-97.

[8]尹娅萍.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5(5):515-516.

[9]姜安丽.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 10年实践与发展的思考[J].护理杂志,2007,24(1):3-6.

[10]刘东玲,杨培常,李伟,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2705-2707.

[11]郭娟.综合性实验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9):1305-1306.

[12]谈益芬,王胜香,李佳,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J].全科护理,2014,12(16):1523-1524.

[13]邓颖,王艳玲,吴瑛,等.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成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4):147-149.

[14]高婧,邵珍珍,吴小婉.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与趋势[J].护理研究,2015,29(1):260-262.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15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教学管理永恒的主题。随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随着《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在我国高等护理院校认证工作的开展,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推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保证。因此,建立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标准,完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是高等护理院校迎接“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注重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拟建设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的质量管理制度与保障体系,并确立一种完善的质量文化来规范质量行为。管理过程中采用系统化管理,强调过程控制与持续性质量改进。并且在改革中探索研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研究的思路与目标

本文主要从“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引导性问题”入手,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关于侧重研究体系建设、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和教学质量改进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主要依据高等护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中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相关内容,结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质量监控要求,同时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完善和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的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落实等方面,全面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围绕我国护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中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依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质量监控要求,并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完善和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落实等方面,全面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研究的过程和途径

本文主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引导性问题”中围绕“质量保证”的要求开展研究。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

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并保障运行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从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等,结合教学管理实际,在建立符合高校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对一些新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式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研究。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

对教学关键环节即课堂教学、实验与实习、毕业考核、考试等设置质量控制点,以质量控制点为重点,制定质量保证流程和实施条例[1]。形成从学院领导做起、各职能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各教研室教师及学生参与的“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机制,形成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广大教师和学生,既有校内专家又有校外专家参与的管理监控队伍,进行听课、评教及专项检查监控机制。

(三)搭建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平台

教学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汇总、处理各类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教W质量论证与决策系统提供决策依据[2],也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提供重要保证。因此,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技术,搭建方便、实用、高效的即时的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平台,有效开展自我评估、专业认证和教学质量监控,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及时收集教学信息,对教学信息收集及统计分析,实时通报教学反馈,监督改进教学工作。

(四)形成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负责制度,加强教学质量改进工作;探索推进质量改进的合适途径和有效方法,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地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特别是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效果的评价,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改进工作。质量改进主要针对评估专家对我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3]。

五、研究结论

“通过建立普遍接受的专业教育最低标准,规范专业教育[4]”。教学过程监控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标准的建设为我国护理专业指标体系建设形成专业示范作用,在此基础,针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的引导性问题的深入探索,初步建立了教学质量管理保障指标体系,聘请相关管理专家进行论证,在结合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审核评估项目、要素和要点提示深入研究,使建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为教学管理自我评估和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提供服务。

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途径、改进的效果与评价等,总结和提炼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施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积极探索高等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规律,进一步推动高等护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标准.2013年.

上一篇: 柜员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安全生产会议讲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