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药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药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grandis‘tomentosa’或柚Citrusgrandis(L.)Osbeck的未成熟果实的外果皮,前者称毛橘红,后者称光橘红,为理气化痰之常用中药[1]。化州柚是柚的栽培变种,为化州市特有树种,已有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2],自古以来,其未成熟果实外果皮即作为橘红入药,习称毛橘红,品质最优,曾列为皇室专用祛痰圣药。柚外果皮作为化橘红入药,习称光橘红,其药材虽非道地,但因种植面广、产量高,在市场上也以化橘红品名进行销售,因品质差于毛橘红,严重影响了化橘红药材的市场声誉,给道地毛橘红药材的生产带来严重冲击。为科学区别两种化橘红药材生源及性状,现对化橘红两品种的原植物及药材进行生药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化州柚和柚原植物标本和毛橘红与光橘红未成熟果实全部采自化州市平定镇化橘红GAP种植示范基地,毛橘红与光橘红饮片按《中国药典》加工方法加工。以上原植物标本及药材标本均由课题小组采集,并由平定镇化橘红研究所林仁和主任鉴定。
1.2方法通过化橘红GAP种植示范基地的实地考察,采集植物标本,进行两种化橘红的原植物组织形态学研究,并对毛橘红与光橘红两饮片进行显微特征鉴别。
2形态、性状研究
2.1化州柚的植物形态学、性状研究
2.1.1化州柚的植物形态常绿小乔木,高通常3~5m,嫩枝、叶背面、花梗、花萼和子房均密被柔毛;嫩枝压扁且微有纵棱,并有微小针刺。单身复叶互生,嫩叶常暗紫红色,成长叶厚,椭圆形至阔卵形,长7~13cm,宽3~6cm,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圆,边浅波状,深绿色;羽叶倒心形,长2~3cm,宽约2.5~3cm。花春季开放,白色,极香,单生叶腋或组成腋生总状花序;花萼杯状,4浅裂;花瓣4片,矩圆形,白色,子房近球形,被柔毛,萼直径约1cm,4浅裂;花瓣长圆形;雄蕊20~25枚。柑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时直径约8~11cm或稍过之,幼果绿色,被黄绿色绒毛,成熟果实柠檬黄色,绒毛不褪,果顶部稍凹,果皮厚约2cm,有极厚与果肉不易分离的白色海绵组织;瓢囊16瓣,味极酸;种子80粒以上,扁圆形,白色,合点浅紫色。
2.1.2毛橘红饮片性状呈类球形,已切成五角或七角状。直径8~15cm,厚1.5~6.5cm。外表面黄绿色,密布茸毛,无皱纹,有油室;内表面黄白色,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外缘有一列不整齐的下凹的油室,内侧柔软而有弹性。气芳香强烈,味苦、微辛。
2.2柚的植物形态学、性状研究
2.2.1柚的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5~10m。嫩枝压扁且微有纵棱,具明显针刺,幼枝、叶背面被疏短柔毛,单身复叶互生,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阔卵形,叶质较薄,长6.5~16.5cm,宽4.5~8cm,边缘浅波状,羽叶倒心形。花单生或为总状花序,腋生;花瓣白色;雄蕊25~45;子房长圆形。柑果梨形、倒卵形或圆形,幼果绿色,无绒毛,成熟果实柠檬黄色,顶部稍凹,果皮厚约2cm,有极厚与果肉不易分离的白色海绵组织;直径10~15cm,外果皮光滑无毛,油室大;瓤囊10~18瓣,味极酸;种子80粒以上,扁圆形,白色,合点浅紫色。柚叶基部阔圆形,边缘有圆锯齿,上面暗绿色,有光泽,下面有稀疏毛,叶质明显薄于化州柚,其他特征与化州柚相似。
2.2.2光橘红饮片性状呈对折的五角或七角星状。单片呈柳叶形。完整者展开后较毛橘红大,直径10~30cm。厚5~15cm。外表面色略淡,黄绿色或黄棕色,无茸毛,有皱纹,油室;内表面黄白色,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外缘有1列不整齐的下凹的油室,油室较毛橘红大,内侧柔软而富弹性。香气较弱,味苦、微辛。
3显微结构研究
3.1茎横切面特征
3.1.1化州柚表皮枯萎,表皮外有非腺毛。木栓层由4~5层细胞组成。皮层由3~8层细胞组成。石细胞散在,含较多淀粉粒。韧皮部20余层细胞,富含草酸钙方晶,韧皮纤维2~3环,每环4~5层细胞。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发达,有明显的年轮,次生木质部可见导管、木射线和木薄壁细胞。髓部明显。
3.1.2柚表皮外无非腺毛,韧皮部含方晶较少,皮层含淀粉粒较少,其他特征与化州柚相似。
3.2叶横切面特征[3]
3.2.1化州柚(见图1A)上下表皮均为一列。叶肉栅栏组织由3层短圆柱状薄壁细胞组成,共厚约70μm,细胞排列整齐紧密,其长轴与上表皮垂直,形成栅栏。最外层栅栏组织含草酸钙方晶。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下方,与下表皮相连,由一些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间隙大,排列疏松如海绵状,含油室、方晶和气孔。叶脉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外有韧皮纤维环绕,皮层较厚,韧皮部富含方晶。主脉上方有栅栏组织与叶肉中的栅栏组织相连接。上表皮有非腺毛,多含方晶。
3.2.2柚(见图1B)叶肉栅栏组织3层共厚约28μm,最外层栅栏组织不含草酸钙方晶。叶脉皮层较薄,约为化州柚的1/3,其他特征与化州柚相似。
3.3饮片的横切面及粉末图特征[4]
3.3.1毛橘红(见图2A)表皮为一列类方形细胞,可见1~5个细胞的非腺毛,长可至110μm,基部直径约25μm,外被角质层,有气孔,气孔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17~21μm,副卫细胞5~7个,排成放射式。中果皮薄壁细胞形状不规则,壁不均匀增厚,排列疏松,外侧有油室,径向长90~365μm,切向长490~980μm。草酸钙方晶主要存在于外侧薄壁细胞中,长9~18μm,中果皮散有维管束,导管主为螺纹,直径6~17μm,成束或散在。分泌细胞扁长形。
3.3.2光橘红(见图2B)表皮为1列多角形类方形细胞,外被角质层,有气孔,气孔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17~21μm,副卫细胞5~7个,排成放射式,无非腺毛。中果皮细胞类圆形,排列较疏松,外侧有大型油室,不规则排列成1~2列,油室较大,长圆形,径向长380~1220μm,切向长285~810μm。草酸钙方晶主要存在于外侧薄壁细胞中,长9~18μm,中果皮散有维管束。导管主为螺纹,直径8~20μm,成束或散在,分泌细胞扁长形。
4总结
毛橘红原植物化州柚为柚的变种,两者亲缘关系虽近,但两者原植物及药材在植物形态及显微构造上存在显著差异。毛橘红外表面为绿褐色或黄绿色,密被茸毛,质坚实,不易折断;光橘红外表面为黄绿色,无茸毛,质脆体轻,易折断。化州柚与柚的茎、叶横切面有较大差异,与化州柚比较:柚茎横切面表皮外无非腺毛,韧皮部含方晶较少,皮层含淀粉粒较少;柚叶脉皮层较薄,叶肉栅栏组织3层共厚约28um,约为化州柚的1/3,最外层栅栏组织不含草酸钙方晶。现把两品种的主要区别列于下表1、2、3,易于互相鉴别。
4.1毛橘红与光橘红原植物形态主要区别见表1。
4.2毛橘红与光橘红原植物显微主要区别见表2。
4.3毛橘红与光橘红饮片显微特征主要区别见表3。表1毛橘红与光橘红原植物形态主要区别表2毛橘红与光橘红原植物显微主要区别表3毛橘红与光橘红饮片显微特征主要区别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1.
1.1材料
样品采自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经云南中医学院普春霞老师鉴定为紫草科滇紫草属植物昆明滇紫草OnosmacingulatumW.W.smithetJ.E.Jeffrey。
1.2仪器
NikonECLIPSX80i型高级研究用生物数码摄影显微镜(日本);组织切片机(浙江金华无线电厂);101A一2电热干燥箱(上海实验仪器厂有限公司);XS一125A电子天平(瑞士)。
2方法与结果
2.1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80~120cm。主根呈倒圆锥形,长达20多cm,粗达2cm,紫红色。茎直立,单一,不分枝,被伸展的长硬毛和反曲的短硬毛。基生叶多数,叶片狭披针形,通常较小,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渐狭。叶面被具圆形基盘的长硬毛和少数短硬毛,背面沿脉被长硬毛,其余被细的短柔毛,中脉在叶面微凹,背面隆起,侧脉数对,不甚明显,叶柄具翅。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但向上逐渐变小,中部以上者无柄。聚伞花序多数,生于茎先端及发自上部茎生叶腋内。排列成开展的圆锥花序;苞片披针形。花萼长约1cm,果时稍延长.5裂至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外面被长硬毛和短柔毛.里面除基部被长柔毛外。里面疏被短柔毛;花冠漏斗状,粉红色或紫红色,长8~10cm。外面上半部紧贴向上的短柔毛,里面除基部被长柔毛外,其余无毛;雄蕊5,花药基部连合,不伸出花冠外,花丝钻形,无毛;子房4深裂,花柱丝状,不伸出花冠外,无毛。柱头小,2裂。小坚果近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果期710月。
2.2药材性状
根长圆柱形,稍扭曲,少数下部具分枝,长10~26cm,直径0.3~1.1cm,外皮淡紫红色,木栓易成鳞片状脱落,露出紫红色内皮,具纵皱,偶有支根痕,头部具残茎,老残茎常枯朽,中心为空洞状,新残茎基部具多数鳞叶,鳞叶被长硬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白色,木部淡黄色。气淡,味微甜、涩。
2.3显微鉴别
2.3.1根横切面
木栓层易脱落,由数列扁长形的木栓细胞组成,皮层较窄,薄壁细胞卵圆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大,壁弯曲。韧皮部较宽,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宽广,约占整个根横切面的3/5;中心无髓,由导管、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单个或数个径向排列,直径34~120m,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常可见数个,十数个或成片聚集的木纤维,多呈方形或多角形,直径8~35m,壁厚约3~5m。薄壁细胞中见大量色素分布。
2.3.2粉末特征
浅棕色,气淡,味微甜、涩。
(1)木栓细胞多角形或类方形.壁厚。内含棕黄色的颗粒块状色素物质。
(2)薄壁细胞多角形或类圆形,有的薄壁细胞壁增厚。
(3)导管主要为网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5~90m,壁厚约3~5m。
(4)纤维管胞,长梭形,成束或单个散在,边缘不平整,末端钝尖或平钝,直径7~42m,壁厚约6i.Lm,长至260m。
(5)木纤维,壁弯曲。直径约9I.Lm,长至930Ixm。
2.4理化鉴别
据文献报道,滇紫草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为萘醌类,包括紫草素、p,B一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和乙酰紫草素等,文献报道,13,13一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和乙酰紫草素这两种成分的抑菌作用及乙酰紫草素的抗炎以及抗过敏作用效果明显,临床应用广泛。
2.4.1取昆明滇紫草粉末约0.5g置试管中,将试管底部加热。生成红色气体,并于试管口壁凝结成红色油滴。
2.4.2取昆明滇紫草粉末约1.0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10mL甲醇,称定质量.超声处理45min,放置至室温,再称定质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用石油醚萃取3次,每次10mL,合并石油醚层,浓缩至近干,转移至lmL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另取B,B一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和乙酰紫草素各1mg,分别溶于5mL石油醚中,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3种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环己烷一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5:5:0.5: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小结与讨论
3.1小结
中药和生药的全面发展阶段我国的药学工作者,在前辈开创的事业基础上,不断地将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引入中药的研究中,中药研究在近年来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在“九五”、“十五”期间,开展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最终建立15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将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研究中;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促进了中药种植与加工的规范化;在中药制剂和质量控制方面推行化学指纹图谱等先进技术,使中药化学研究系统化、标准化,保证了中药质量的稳定。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中药和生药的全面发展。
我国生药学科与中药学科的关系
对生药学科和中药学科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致,研究成果共享,研究队伍一体。1.研究内容及任务相同将药学类专业使用的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1]和中药类专业使用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3]、《中药鉴定学》[4]进行比较,它们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均是准确识别、鉴定中药(生药)及其基源的种类;调查考证药用植物(生药)资源;制订生药(中药)或其制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进行品质评价;通过植物类群之间的系统关系,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利用植物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种、活性成分高含量物种和转基因新物种;为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服务[5]。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生药学和中药学,其研究内容及任务是相同的。2.研究方法一致对生药学和中药学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它们都是通过生物自然分类方法确定生药基源;通过分离提取和光谱等方法确定所含的化学成分;对药材鉴定也是通过自然分类的方法确定原植(动)物,通过宏观观察法进行性状鉴定,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的鉴定,利用物理、化学或仪器分析方法,对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真伪和品质优劣程度;利用分子遗传学标记技术分析生物的基因型,揭示物种亲缘关系、鉴定药材;利用多种综合方法进行中药和生药质量的限量和定量控制等。从研究方法看,生药学和中药学也是完全一致的。3.研究成果共享在生药学或中药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最终都是共享的,诸如出版的各种教材和专着;创办的各种杂志;进行的全国和地区中药资源调查和品种整理;中药材品种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草药化学和药理研究;中药炮制研究;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等。这些同是生药学和中药学所共享的研究成果。4.研究队伍一体在我国,研究生药和中药的队伍分散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但他们是一体的,研究内容相同,方法一致,成果共享。目前虽被人为地分割成生药和中药两块,实质上在我国无法分为两个阵营,它们是有机的整体,最多只是研究人员工作单位不同而已。
我国生药学如何发展
生药学产生于欧洲,传入日本,引入中国。生药学的产生与西方医学的环境及当时的科技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一开始以西药的原料药为主进行研究;当传入日本后,由于日本早期从中国引入了大量的中医药,他们就将生药学与中药结合而取得了发展;生药学被我国引入后,很快就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中药学沃土之中,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颇具特色的世界药学领域的奇葩。1.发挥我国中药的特色我国中药以其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完备的药材种类,健全的生产、经营、应用体系,成熟的应用经验,稳定而奇特的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世界药学领域中,中药也是独具特色的体系。世界其他国家,均难有如此全面发展的药学体系。因此,西方的生药学方法一旦引入我国,立即就被融入中药广阔的领域中。在今后的生药学研究中,仍应紧抓我国中药的特色。2.名正才能言顺生药学研究在我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学科名称一直是令人尴尬的问题。在医学院校中,以生药学进行中药为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医药院校中,又以《中药鉴定学》及相应的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进行着教学和研究;在其他领域,人们又直称中药研究。我国生药学先驱称生药学为现代本草学;生药学前辈徐国钧先生等人又将生药学紧密结合中药,出版《中草药学》、《药材学》、《中国药材学》专着。解释和划清生药学、中草药学、药材学、本草学、中药鉴定学这些学科的界线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其实这些学科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尽管生药学产生与中药无关,但被引入日本和我国后,早就融入到中药之中。中药也是一个广纳百川的学科,从《神农本草经》的365味中药发展到《中华本草》的8980味中药,广泛接纳了民族药、民间药和进口药,成为世界药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些相似或相近的学科,用什么名称才能使其更贴近于研究的内容、更能促进研究队伍的整合、更能推动中医药的向前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重点学科建设时,根据中药的形成到应用,划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即中药生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临床学(或临床中药学)。目前,存在的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草药学、本草学、药材学等可以被《中药生药学》所包容。建议用中药生药学作为这几个分散学科的共同名称,中药生药学既表达了生药学在我国与中药结合的特色,又可与国际上生药学科连结,使用中药生药学这个名称可以达到名正言顺的效果。如果大家能共同努力,撤去多年来人为设置的藩篱,摆脱目前的别扭状态,堂堂正正地走到一起来,共商中国药学发展大计,那该多好!3.保持特色,取长补短以生药学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以中药为主体的药物,这是“洋为中用”。这种研究特色可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还是中国药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另外,中药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也走过了几千年的路程,比起那些今天研制出来,不久就淘汰的短命药物,中药可以称为老寿星。中药能有如此稳定的疗效并延续数千年,并没有借助于现代技术和方法,而是本身存在着一套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将这些技术和方法进行整理,与现代的技术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会促进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要想发现这些技术和方法,那就需要深入到传统中药之中去寻找。古人研究中药很注重整体观和动态观,对中药的认识与形态、生态、发育、演化密切结合在一起。如植物的不同器官,往往有不同的功效,根类药材多有滋补功效,常用中药中的人参、党参、丹参、南沙参、北沙参、玄参、明党参、甘草、黄芪、当归、地黄、何首乌、白芍、麦冬等均是根类药材,它们均是滋补药物,有补气、补血、补阴之效。换一个角度看,具有滋补作用的“参”类药物全在根类药材之中,而茎、根茎、叶、花、果实与种子中都没有。茎类药材中的藤类、节类和根茎类药材的质地坚硬者等均有祛风湿作用,如天仙藤、夜交藤、川木通、大血藤、鸡血藤、络石藤、忍冬藤、钩藤、白毛藤、松节、桑枝、桑寄生、桂枝、柽柳、菝葜、土茯苓、萆薢、穿山龙等。其实古人早就认识了这些,张志聪曾云:“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脉,梢秒子实,其性主降”[6]。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保持目前的研究特色,还要不断地从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医药宝库中发掘出另一套思路和方法。古今两套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使用,将会起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生药学先驱引入生药学的初衷是建立现代本草学;生药学前辈们在为生药学与中药学的结合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当代人更应该走好后面的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携起手来,撤除人为设置的障碍,建立统一的学科———中药生药学,为我国医药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39-02
圆锥南蛇藤为卫矛科植物圆锥南蛇藤(Celastruspaniculatus Willd)的干燥藤茎。圆锥南蛇藤为云南地区的俗称,其根、茎、叶、果实均作药用。现第一次对该药材制定质量标准,为保持云南地区的习用名称,并能区别药用部位,确定药材名称为“圆锥南蛇藤”。圆锥南蛇藤傣医称为“嘿麻电”、“嘿嘛电”、“嘿嘛甸(heimadian)”、“喃蛮的(1anmande)”,意译为“爆炸果”。其他称谓:锥序南蛇藤、滇南蛇藤、灯油藤嘲;多花红果藤(变种)、圆锥红果藤(变种)性。油果、小黄果。味涩,性凉。入水塔。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止咳化痰,收敛止泻之功。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腹痛腹泻,下痢红白,小便热涩疼痛,风湿关节肿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手足干裂,顽癣等。圆锥南蛇藤系西双版纳傣医习用药材。目前,此药材制成的制剂有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医院制剂“灯台叶止咳合剂”(批准文号:滇ZJGF/2005-645)、“五淋化石胶囊”(批准文号:滇zJGF/2005-653)。有关圆锥南蛇藤生药学方面的研究未见文献报道,作者从药材性状、显微特征、TLC方面对圆锥南蛇藤进行了生药学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圆锥南蛇藤采自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经中国科学院勐仑植物园陶国达鉴定为卫矛科植物圆锥南蛇藤(Celastrus paniculatus Willd.)的干燥藤茎。
1.2仪器设备 LEICA RM-2016生物组织切片机(上海徕卡仪器有限公司)、SA3300PL生物显微镜(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计算机显微分析系统(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UV-8三用紫外仪(无锡科达仪器厂)、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植物组织切片法 取圆锥南蛇藤,切制成一定规格进行固定(FAA),经脱水浸蜡包埋切片脱蜡二重染色封藏贴标签。置于生物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描述其植物组织特征。
2.2 来源鉴定 本品为常绿藤本灌木,高达10m;小枝被毛或光滑,皮孔椭圆形,通常密生,稀不显著;腋芽小,三然形,长1~1.5mm。叶椭圆形、长方椭圆形,长方形、阔卵形、倒卵形至近圆形,长5~10cm,宽2.5~5cm,先端短小至渐尖,基部楔形较圆,边缘锯齿状,叶两面光滑,稀在叶背脉腋处有微毛,侧脉5~7对;叶柄长6~16mm;托叶线形,早落。聚伞圆锥花序在顶生,长5~10cm,上部分枝与下部分枝近等长,稍平展,花序梗及小花梗偶被短绒毛,小花梗长3~6mm,关节位于基部;花淡绿色;花萼5裂,覆瓦状排列,半圆形,具缘毛;花瓣长方形至倒卵长方形,长2~3mm,宽1.2~1.8mm;花盘厚膜质杯状,不明显5裂;雄蕊长约3mm,着生花盘边缘,在雌花中雄蕊退化,长约1cm;子房近球状,在雄花中退化成短棒状。蒴果球状,直径达1cm,具3~6种子;种子椭圆状,两端稍尖,长3.5~5.5mm,直径2~5mm。花期4~6月,果期6~9月。
2.3 生药性状描述 藤呈圆柱形,稍弯曲,呈结节状膨大,大小不一,直径2~10cm。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具类圆形或椭圆形皮孔,可见裂隙。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棕褐色,木部宽广,浅棕色或红棕色,密布蜂窝壮小孔,排列呈同心环壮,多具裂隙,髓部小。气微,味涩。见图1。
2.4 显微特征
2.4.1 根的横切 面本品横切面:木栓层由3~5列细胞组成,外侧有一石细胞环带,皮层散在纤维束。韧皮部小。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径向单列。射线宽1~4列细胞。髓部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方晶。见图2。
2.4.2 粉末 淡红棕色。木栓细胞多角形。具缘纹孔导管与网纹导管碎片,直径20~155μm。纤维单个或成束壁厚,孔沟明显。石细胞类椭圆形,类长方形及不规则形,壁厚,孔沟明显,直径35~53μm。草酸钙方晶与棱晶易察见,直径15~36μm。木薄壁细胞类长方形,壁孔明显,直径约31μm。淀粉粒随处可见,单粒或复粒,复粒多由2~3分粒,脐点点状、裂缝状、人字状、层纹不明显,单粒直径4~8μm。见图3。
2.5 理化鉴别
2.5.1 化学成分 预试验表明圆锥南蛇藤含有黄酮、有机酸、皂苷等成分。
目的对蒙药材沙蓬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详细描述了蒙药材沙蓬的生药学特征。结论为沙蓬的鉴别、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性研究资料。
【关键词】 沙蓬; 生药学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pharmacognostic character of Herba Agriophylli.MethodsPharmacognostic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by identifying with Herba Agriophyllum's characteristics, microscope, chemical reaction and TLC.ResultsThe pharmacognostic character of Herba Agriophyllum was described comprehensively.ConclusionThe article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Herba Agriophyllun,the formulation of its quality standard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erba Agriophylli.
Key words:Herba Agriophylli; Pharmacognostic studies
沙蓬来源于藜科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L.)Moq.的干燥地上部分,生于流动、半流动沙丘上,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西藏等地,主产于内蒙古及西北、东北各省区[1,2]。蒙古、俄罗斯等地也有分布。秋季采收,除去根、杂质、泥沙,阴干,切段备用。蒙医认为沙蓬有祛疫,清热,解毒,利尿之功能,用其煮散剂或入丸散治疗瘟疫,头痛,赤目,黄疸,肾热,尿道灼痛,胃“赫依”,口舌生疮,齿龈溃烂等症[2,3]。有关蒙药材沙蓬的生药学研究未见报道,本课题对其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沙蓬的鉴别、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性研究资料。
1 材料与仪器
沙蓬Herba Agriophylli,于2006年秋采集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和阿拉善盟左旗,并经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鞠爱华教授和中蒙医学院蒙药教研室松林教授鉴定为藜科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L.)Moq.。对照药材由内蒙古蒙医药研究院提供。LEICARM-2016生物组织切片机(上海徕卡仪器有限公司),SA3300PL生物显微镜(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硅胶G薄层板(青岛海洋化工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鉴别 采用常规生药性状描述方法。本品茎呈圆柱形,直径1~7 mm,多分枝;表面黄绿色,具条棱,节部稍膨大;质地坚硬,断面髓部为白色。叶无柄,披针形至条形,长1.3 ~ 7 cm,宽4 ~ 10 mm,先端渐尖,有小刺尖,基部渐狭,全缘;表面亦黄绿色,有3 ~ 9条纵行脉。花序穗状,紧密,宽卵形或椭圆形,无梗;苞片宽卵形,先端急缩具短刺尖,反折。胞果圆形或椭圆形,两面扁平或背面稍凸,除基部外周围有翅。种子近圆形,扁平、光滑。气微味淡[1~3]。
2. 2 显微鉴别
2. 2.1 茎横切面 表皮细胞1层,类长方形,棱脊处类圆形,外被角质层。皮层明显,棱脊处为厚角组织,棱脊间外侧为1~2列栅状细胞,中层细胞类圆形,内含大型草酸钙簇晶,内侧细胞切向延长。维管束外韧型成环。髓宽广,由大型薄壁细胞组成,内含草酸钙簇晶。见图1。
图1 沙蓬茎横切面简图(略)
2.2.2 叶横切面
上、下表皮细胞各1层,类长方形,切向延长,外被角质层。叶肉组织等面型,上下均有栅栏细胞1~2列;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外侧细胞含大型草酸钙结晶,内侧细胞大型,纹孔明显。叶脉维管束外韧型,上下两侧分布有纤维束,上、下表皮下有数层厚角组织。见图2。
图2 沙蓬叶横切面详图(略)
2. 2. 3 粉末 黄绿色。叶表皮细胞多角形,气孔不等式或不定式。非腺毛分枝状。草酸钙簇极多,直径10~18 μm。导管多为具缘纹孔、网纹螺纹,直径15~18 μm。纤维壁薄,胞腔明显,纹孔稀少,直径15~18 μm。见图3。
转贴于
2. 3 化学鉴别 取本品粉末1 g,加乙醇10 ml,加热回流10 min,滤过。取滤液点于滤纸上,喷以三氯化铝试液,干后,置紫外光灯(365 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见图4。
2. 4 薄层鉴别 按照薄层色谱法[4]实验,取本品粉末5 g,加乙醇100 ml,加热回流1 h,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乙醚(1∶1)40 ml使溶解,静置分层,弃去乙醚液,水液用乙醚提取2次,20 ml/次,弃去乙醚液,水液中加盐酸3 ml,置水浴中加热水解1 h,取出,立即冷却,用醋酸乙酯提取3次,20 ml/次,合并醋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沙蓬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4]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酸(10∶9∶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见图5。
图3 沙蓬粉末图(略)
图4 沙蓬三氯化铝反应结果(略)
图5 沙蓬薄层色谱图(略)
3 讨论
沙蓬是一种常用蒙药材,资源特别丰富,本实验研究为该药材的鉴别,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应用基础性研究资料。
本品入药部位主要为茎,其表皮细胞、皮层、维管束等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鉴定意义。沙蓬叶虽占药材比例不大,但其表皮、叶肉、叶脉等结构较为特殊,亦可作为鉴别依据。本品主要入药部位茎和叶,都为绿色,随贮藏时间延长颜色变浅变黄,故粉末颜色定为黄绿色。
目前尚无关于沙蓬化学成分的文献报道,但根据同科植物猪毛菜主含黄酮类化合物,所以我们做了三氯化铝反应和盐酸镁粉反应两个理化鉴别实验,三氯化铝反应结果明确,但盐酸镁粉反应因叶绿素等色素的干扰,虽有颜色变化,但黄酮类化合物显色反应不明显或不好表述,故未作结果报告。
薄层色谱鉴别我们还试验了正己烷-丙酮(9∶1)和氯仿-甲醇(8.5∶1.5) 两个展开系统,但薄层结果不太理想。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内蒙古植物志, 第2版, 第2卷[M].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277.
[2] 朱亚民.内蒙古植物药志, 第1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299.
【中图分类号】R93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17-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duct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Pharmacognosy identification, identifying effective active ingredient. Methods: The softening of conventional medicines, production slicing permanent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of Pharmacognosy. Results: identify the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s.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imple, accurate, reproducible and can be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Keywords: Health and drug identificationSchizonepeta tenuifolia
蒙药材荆芥为唇形科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蒙名为哈热-吉如格巴、吉如格-纳格布。夏,秋两季花盛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味苦,辛,涩,性温,涩,燥,轻。有杀虫,防腐烂,疗伤,祛巴达干之功效。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荆芥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成分。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荆芥进行了化学成分预试和生药学鉴别研究。
1 仪器及材料
1.1 仪器 UV 755b水浴锅(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ZMD-2自动磨刀机(上海医械专机厂),LZ-4012-2型回转式切片机(浙江金华无线电厂),真空抽滤泵(浙江临海市精工真空设备厂),生物显微镜(OLYMPUSJAPAN),电子天平(AUY120广州市新英电器有限公司),101-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泸南科学仪器联营厂),HH-w600数显三用恒温水箱(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1.2 材料 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采用内蒙古扎鲁特旗罕山林场。经作者鉴定。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直径0.2~0.4;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直径约0.7,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2.2 显微鉴别
2.2.1 茎横切面特征
表皮为1层长方形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外有角质层。外有腺毛和非腺毛。皮层由6~8层薄壁细胞,细胞排列紧密;韧皮部韧皮纤维发达,成束,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宽广,由木纤维、导管、薄壁细胞组成,导管径向排列,排列紧密,髓部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如图1)。
2.2.2 叶横切面特征
上下表皮细胞1列,均有气孔,下表面非腺毛较多,叶肉栅栏组织由1列细胞组成,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发达,导管径向排列(如图2)。
2.2.3 粉末特征
粉末为黄绿色。纤维多成束,碎段,壁厚。导管多为具缘纹孔,少见螺纹、梯纹导管。非腺毛由多个细胞组成,不同程度地弯曲。腺鳞是圆球状,由6~8个细胞组成。叶的下表皮非腺毛较多,多细胞组成。气孔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如图3)
2.3 理化鉴别
生物碱类 取药材粉末3.00g,加入氯仿30ml和浓氨水0.3ml,浸泡18小时,过滤。取滤液少许,滴加碘化铋钾试液1~2滴,生成呈橙色沉淀;取滤液少许,滴加碘-碘化钾试液1~2滴,则生成褐色至暗褐色沉淀;取滤液少许,滴加碘化汞钾试液1~2滴,则生成白色沉淀。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蒙药荆芥的显微鉴别特征明显;有效活性成分中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
本项研究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荆芥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28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52-03
玉葡萄根为葡萄科蛇葡萄属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的根,本品为云南较常用的中草药。别名金刚散[1~3]。
葡萄科(Vitaceae)植物全世界有16属约700余种[4],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我国有9属150种,南北都有分布[5]。云南有9属96种18变种。蛇葡萄属(Ampelosis Michaux),葡萄科16属之一,世界有30余种。分布于亚洲,北美,中美洲。我国有17种,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生于海拔50~2200 m的灌丛或山谷林中阴湿地带,干燥的山坡罕有生长[6]。
玉葡萄根为云南地区民间使用的草药,能了解到的使用历史约一百余年。本品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肿镇痛之功,用于跌打损伤等。是“金品”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等系列药品使用的药材之一。曾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1996年版)。目前对玉葡萄根的研究还尚少,本文对玉葡萄根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以期对该药材的使用提供技术参考。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实验药材采自安宁、鹤庆、弥勒的潮湿山谷林中,原植物标本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陶德定副研究员鉴定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标本存放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中心标本室。
1.2 试剂 乙醇(化学纯),冰醋酸,甘油,甲醇,TO型生物透明剂,0.1%固绿,0.5%番红,石蜡,FAA固定液,二甲苯,中性树胶,双缩脲试剂(Biuret)试剂,茚三酮试剂,α-萘酚(Molisch)试剂,碱性酒石酸酮(Fehling)试剂,碱式醋铅试剂,碱性苦味酸(Baljet)试剂,异羟肟酸铁试剂,重氮化试剂,硅钨酸试剂,碘化铋钾,改良碘化铋钾。
1.3 仪器 FA2004N电子分析天平,BM-Ⅵ生物组织冷冻包埋机,CS-Ⅳ型摊片烤片机,QP-Ⅲ生物组织切片机,TS-12H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MicrE400Nikon显微镜,数码显微照相机,GZX-9030MBE数显鼓风干燥箱,101A-2E电热鼓风干燥箱,生物组织摊片烤片机(CS-IV型),生物组织刀刃磨机(MD-II型),超声波清洗器(SK3200LHC)、ZF-Ⅱ型三用紫外分析仪。
2 实验方法
按常规植物分类方法和药材鉴定方法,制作实验药材的标本、叶横切面、表面片及粉末制片等进行观察比较、描述分析。并按预试方法进行化学成分鉴别及薄层色谱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植物形态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疏生短柔毛,以后脱落。卷须2~3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3小叶,中央小叶披针形或椭圆披针形,长5~13 cm,宽2~4 cm,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侧生小叶卵椭圆形或卵披针形,长4.5~11.5 cm,宽2~4 cm,基部不对称,近截形,边缘有粗锯齿,齿端通常尖细,上面绿色,嫩时被稀疏柔毛,以后脱落几无毛,下面浅绿色,侧脉5~7对,网脉两面均不明显;叶柄长3~10 cm,中央小叶有柄或无柄,侧生小叶无柄,被稀疏柔毛。多歧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2~4 cm,被短柔毛;花梗长1~2.5 mm,伏生短柔毛;花蕾卵形,高1.5~2.5 mm,顶端圆形;萼蝶形,边缘呈波状浅裂,无毛;花瓣5,卵椭圆形,高1.3~2.3 cm,外面无毛,雄蕊5,花药卵圆形,长宽近相等,花盘明显,5浅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明显,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近球形,直径0.8 cm,有种子2~3颗;种子倒卵圆形,顶端近圆形,基部有短喙,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向上渐狭呈卵椭圆形,顶端种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两侧洼穴呈沟状楔形,上部宽,斜向上展达种子中部以上。花期6~8月,果期9~11月。广布全省各地,生于海拔300~2200 m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或林中。见图1。
根一至数条,直径大小不一,生于土壤中,呈圆柱形,不分支,长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略弯曲,根有明显的节,根上栓皮呈棕褐色,易脱落。根的皮部与木质部易剥离,鲜时色泽淡棕黄色,粉性,极易氧化变为棕褐色。根皮味涩,微麻。见图2。
3.2 药材性状 药材玉葡萄根来源于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的根(Radix),药材的中文名叫“金刚散”或“玉葡萄根”。拉丁名为:Radix Ampelopsis Delavayana。根与藤有明显的区别:藤茎表皮呈棕褐色,有纵皱纹。木质部质坚硬,色浅黄至棕褐色,中间有髓,白色,或灰褐色,质地疏松。根的断面木质部与皮部较明显,二者易剥离,木质部中间无髓。断面由中间向外发出数条射线,射线间有排列较为整齐、细密的小孔。皮部断面呈棕褐色,分层较明显。层与层间有白色间断分布的点组成的环,数环。见图3。
3.3 显微鉴别
3.3.1 根的横切面 木栓细胞5~10余列,细胞扁平,可见落皮层。皮层窄,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细胞内含有草酸钙针晶束。韧皮部被射线分隔成束,由里向外逐渐变小,有纤维散在或成群。形成层细胞2~4列,细胞扁平,断续排列成环。木质部导管大型,有纤维伴随,射线由里向外逐渐增多。见图4。
3.3.2 叶横切面 叶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细胞类长方形或类方形,上表皮细胞排列较整齐,下表皮细胞排列稍不规则。栅栏组织细胞1~2列,不过中脉,细胞中充满红棕色物。海绵组织细胞3~5列。叶中脉向上、下两面突出,表皮外均可见腺毛和非腺毛,主脉维管束3~4个排列成不连续环,外韧型,束间有薄壁细胞,每一束外均有纤维群。大多薄壁细胞中含红棕色物。黏液细胞中含草酸钙针晶束。见图5。
3.3.3 粉末特征 粉末棕褐色。草酸钙针晶较多,散在或成束,长70~130 μm。黏液细胞多数,长椭圆形或长圆形,内含草酸钙针晶束。色素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内含红棕色物。淀粉粒多单粒,呈肾形、新月形、卵圆形或长卵形,直径12~36 μm,脐点裂缝状、点状或一字形,有的可见层纹。木栓细胞淡黄色或黄棕色,类长方形、类方形或类多角形,排列整齐。导管梯纹或网纹,直径50~130 μm。木纤维散在或成束,壁稍厚,有明显的斜孔纹。见图6。
3.4 理化鉴别 (1)取药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渍0.5 h,过滤。滤液2 mL滴加加醋酸铅试液2滴,产生灰白色沉淀。(2)取药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渍0.5 h,过滤。滤液2 mL滴加胶盐试液1~2滴,产生白色沉淀。(3)取药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渍0.5 h,过滤。滤液2 mL滴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蓝黑色。
3.5 薄层鉴别 分别取3个不同产地药材粉末2 g,加甲醇20 mL,加热回流30 min,滤过,滤液蒸至5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玉葡萄根对照药材2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试验。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4 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甲酸(7:3:0.5:0.5)为展开剂,预饱和15 min,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结果:药材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见图7。
4 小结
根据玉葡萄根横切、粉末、理化及薄层色谱鉴别研究表明,其均有一定的鉴别特征。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一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云南省药材公司.云南中药资源名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11.
[2]《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72~273.
[3]曾育麟.云南金刚散的调查研究[J].药学通报,1960,(2):63~65.
[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450~451.
【关键词】 菊三七;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pharmacognosy identification of ethno-medicine 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
li ying,yu tian,long yanqun,liu chao
1.ethnic pharmacological institut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 sichuan 610041,china; 2.health care school of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dentify 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 by identification of pharmacognosy and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of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methodsthe original plant identification,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were adopted. resultsthere are exclusive in original plant morphology,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 the plants of 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 can be completely identified by the methods.
key words: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 g. pinnatifida (l.)dc.]; identify traits;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菊三七,为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的根。侗族、壮族、畲族、拉祜族、彝族、苗族、阿昌族、土家族中均药用[1~8]。《本草纲目》于“三七”条云:“近传一种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厚,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而气不香,花干则吐蕊如苦荬絮。根叶味甘,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云南中草药》:“甘、苦、温,有毒。止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痛,痈肿,皮炎,无名肿毒,外伤出血”。《草木便方》:“活血,续接骨。治内伤积血,痞块,心腹疼痛”。《滇南本草》:“味甘,微苦。无毒。入足、手阳明经,兼入血分,治跌打损伤。生用破血,炙用补血,主治止血、散血、箭伤杖扑、跌打损伤,包敷患处,即可痊愈”。《天宝本草》:“治妇女血滞,腰脚痛,男子遗精,痢疾”。
彝族传统用于治疗乳腺炎、咽峡炎、扁桃体炎、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蛇虫咬伤、干疮(疥疮)[8]。
作者在对常用民族植物药菊三七进行了生药学鉴定,以期为其鉴别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菊三七,采于云南大理古城边,海拔1 900 m。经刘圆博士鉴定为菊三七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的根。yd-1508轮转式石蜡切片机(浙江金华科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sony dsc-100 数码相机(索尼公司);kq 3200 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电子显微镜(上海兴行实业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取部分新鲜药材,剪成小段,用faa固定液固定一周,按常规石蜡切片法,经过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并经固绿和番红染色,制成永久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成像系统成像。
2.1 原植物鉴定
为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 segetum (lour.)merr.[g. japonica (thun)juel.;g. pinnatifida (l.)dc.]的根。多年生草本。宿根肉质肥大,有疣状突起及须根,断面灰黄白色。茎直立,具纵棱。基生叶簇生,匙形,全缘或有锯齿或羽状分裂;茎下部和中部叶互生,长椭圆形,羽状分裂,边缘浅裂或有疏锯齿,基部具2~5浅裂的假托叶2枚;茎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着生于枝顶;总苞2层;花全为两性,筒状,金黄色,花冠先端5齿裂,花柱基部小球形,分支先端有细长线状具毛的尖端,长约4 mm。瘦果狭圆柱形,有条纹,被疏毛;冠毛丰富,白色。花期9~10月(见图1)。生于海拔1 500~3 000 m的山谷阴湿处及树林下。分布江苏、河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2.2 性状鉴别根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在突起物顶端常有茎痕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折断。质坚实,不易折断,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心。味甘淡后微苦(见图2)。
2.3 显微鉴别
2.3.1 幼根横切面呈不规则圆形。表皮为1列不规则方形细胞,外壁增厚。皮层宽广,超过横切面的1/2。维管束为外韧型,导管单个散在或几个成群。髓部小(见图3) 。
2.3.2 幼茎横切面呈花瓣状。表皮为1列不规则细胞。皮层、韧皮部窄。每瓣凸状起有2~3个维管束,为外韧型。导管单个散在或1~2个排列成行。韧皮部外侧有较多分泌道。髓射线宽广。髓部大,超过横切面面积2/3(见图4)。
2.3.3 叶横切面上表皮为排列1列稍方形细胞,下表皮为1列扁平细胞,可见气孔。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主脉表皮内有5个维管束,呈半月形,外韧型,可见分泌道(见图5)。
2.3.4 粉末木栓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淡黄色。菊糖众多,呈无色透明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碎片。网纹导管多见。纤维单个或成束状存在,纹孔明显,纤维直径12~17 μm。
3 讨论
菊三七为多民族用药,资源丰富,本实验通过对菊三七在原植物、性状、显微等这些具有专属性的特征的研究,能够很好地鉴定菊三七,并为其鉴别、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性研究资料。
由于所采取样品的不完整性及切片过程等原因,未能对植物的其它部位进行显微组织鉴别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国钧.中草药彩色图谱[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2.
[2]张 艺,钟国跃.羌族医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285.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56-02
糯米茶来源于爵床科植物蛇根叶(OphiorrhiziphyllonmacrobotryumKurz)的干燥茎和叶。产于云南南部,多分布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思茅、西盟、景洪、勐腊、临沧、耿马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70m~1250m的密林、水沟边潮湿处。糯米茶作为傣族群众喜爱的一种饮品已有悠久的历史,将之种于竹楼四周,以便随时采收。由于糯米茶的特殊香气,现已应用于大米的增香剂及制作糯米香茶的主要原料。通过对糯米茶植物形态、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糯米茶的种植、开发提供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实验药材来自于云南中医学院温室,经云南中医学院杨树德副教授鉴定为爵床科蛇根叶属植物蛇根叶(OphiorrhiziphyllonmacrobotryumKurz.)的干燥茎和叶。
1,2 仪器及设备 高速万能粉碎机春将牌(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生物数码显微镜;组织切片机;恒温水浴锅;电热干燥箱;可调式电热板。
2 实验内容
2,1 性状鉴别 药材干燥皱缩,全体呈灰黑色。茎圆柱形,上部四棱形,被棕色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cm~6cm;叶片长卵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5cm~17cm,宽5cm~7cm,先端急尖或近圆形,全缘,两面无毛。总状花序横生。全体具有浓烈的糯米香味。
2,2显微鉴别
2,2,1 茎(直径约2mm)横切面 木栓层为3~6层木栓细胞组成,细胞切向延长,排列较整齐。皮层靠外侧有4~6列厚角细胞,内侧细胞较大;内皮层细胞1列,凯氏点明显。形成层不明显,韧皮部狭窄。木质部发达,排列成连续的环状,导管径向排列。髓部宽广。皮层薄壁细胞含碳酸钙结晶。结果见图1。
2,2,2 叶横切面 上下表皮均为一列细胞,外被角质层,可见非腺毛。上表皮细胞较大,切向延长,下表皮细胞较小。主脉部分上下表皮内侧可见3~4层厚角细胞。叶肉组织栅栏细胞1~2列,通过主脉。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呈新月形。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和碳酸钙结晶。结果见图2。
2,2,3 粉末 灰绿色,有浓烈的糯米香味。含碳酸钙钟乳体的细胞众多,类方形、长圆形或椭圆形,多单个散在,直径27μm~42μm。非腺毛为单细胞或1~3个细胞组成,圆锥形,直径7μm~12μm;细胞壁上有细小的疣状突起。木薄壁细胞类长方形,直径10μm~17μm,壁链珠状增厚,壁孔明显。螺纹导管及梯纹导管直径12μm~34μm。草酸钙针晶散在于薄壁细胞中。腺鳞头部由8个分泌细胞组成,柄为单细胞。结果见图3。
3 薄层色谱鉴别
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药材细粉1g,用石油醚浸泡,振摇,放置过夜,过滤,滤液做为供试品溶液。
3,2 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取对照药材细粉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3,3 薄层色谱 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ⅥB)试验,分别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及对照药材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脂(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浸渍于5%~10%硫酸水溶液中显色,立即取出,放于滤纸上,吸干显色剂,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结果见图4。
4 小结
【中图分类号】R2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47-1
刺槐又名洋槐、江南槐、胡藤。系豆科(Leguminosae)刺槐属(Robinia L.)落叶乔木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原产美国东部的阿柏拉契亚山脉和奥萨克山脉一带,我国引入栽培的有刺槐R. pseudoacacia L. 和毛刺槐R. hispida L.2种[1]。目前,刺槐栽培面积广泛,覆盖28个省(市、自治区),黄河和淮河流域为刺槐栽培中心区域[2]。民间以刺槐的花为药用,药材来源丰富。刺槐花始载于《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红崩”[3]。民间医学利用刺槐花水煎液治疗痉挛,胃病、风湿性关节炎和妇科疾病。止血功效与《中国药典》收载的“槐花”(Flos Sophorae)具同等功效。化学研究表明,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以报道分离提纯了山奈酚、刺槐苷和鼠李糖刺槐苷[4]。刺槐花入药具有消痈治痔、健胃通肠等功效,是值得开发利用的药用资源。目前尚未见有关生药学研究的报道,故进行该方面的研究,为其鉴定和制定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1实验材料及仪器
1.1实验材料刺槐花采于辽宁省朝阳叶柏寿小南沟(2007.
8),经辽宁中医药大学鉴定教研室初正云副教授鉴定为豆科刺槐属植物刺槐R. pseudoacacia L.的花。
1.2仪器及试剂LEICA RM2235 石蜡切片机,Leica Micros
ystems Nussloch GmbaH (Germany) 生产。MOTIC数码显微系统,MOTIC CHINA GROUP CO.LTD.生产。乙醇、二甲苯、水合氯醛、甘油,均由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蛋白甘油;纯净水;石蜡,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生产。
2植物形态
属落叶阔叶乔木,树高最高可达30m,最径达110cm。树皮深纵裂至浅裂,灰褐色至黑褐色。小枝光滑,无顶芽,具柄下芽。小叶7~25枚,长1.5~5.5cm,窄椭圆形或卵形,质地薄,两面平滑无毛,对生或近对生,全缘,有小托叶。在总叶柄基部常有2个大小、软硬不等的托叶刺。蝶形花,腋生总状花序长10~20cm,花冠白色,有清香气,花序轴细而下垂,雄蕊10枚。荚果扁平、带状长椭圆形,长4~10cm,沿腹缝线有窄翅。4~6月开花,花期3个月[5]。
3性状鉴别
花序腋生,密生成总状花序,长10cm,花轴有毛,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白色,具5萼齿,花瓣5,淡棕白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具短爪,基部有一斑痕,翼瓣,龙骨瓣近长圆三角形[6]。体轻,气微清香,味微苦。
4显微鉴别
4.1制片方法石蜡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
4.2根的横切面类圆形。①表皮细胞有1列细胞扁平的长方形细胞紧密排列组成,木栓化,②皮层较宽,由类圆形或椭圆形薄壁细胞组成,排列疏松,③维管束约占横切面的1/2,为外韧维管束,排列成环;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不明显。木射线由1~2列径向延长的细胞组成。
4.3茎的横切面类圆形。表皮由1层扁平的方形细胞紧密排列组成。皮层宽广,由大形类圆形或不规则薄壁细胞组成,无细胞间隙。维管束8~9束,外韧型,束间区域窄。韧皮部窄,导管2~3个径向排列或单个散在,髓部小。
4.4叶横切面椭圆形。表皮由1列长方形扁平细胞紧密排列组成。为等面叶。维管束散生,皮层有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
4.5表面片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垂周壁波浪状。气孔不定式。非腺毛众多,长380um~1600um。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多深波状。气孔不定式较多。非腺毛众多。
4.6粉末黄色,味微苦。①非腺毛细胞1~8个,多破碎。②花粉粒类球形,直径26um~36um,萌发孔3个,明显。③薄壁细胞中未见草酸钙方晶。④具花瓣表皮细胞,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8个。⑤导管多为螺纹导管,直径20-30um,偶见环纹导管。
5理化鉴别
5.1Molish反应:取刺槐花药材粉末0.3g于50ml锥形瓶中,加25ml80%乙醇,超声振荡30min,挥干乙醇,加入25ml水超声30min,过滤,定容到100ml取1ml,加5%萘酚乙醇溶液1~3滴,摇匀后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液面间由红色产生。
5.2荧光反应:刺槐花水溶液放置在365nm的紫外光下观察,呈鲜亮的黄绿色荧光,在水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数滴,在日光下呈亮黄色,在紫外下也可观察到相似的亮黄色荧光[5]。
6紫外吸收光谱
取药材粉末各3g,置于3个锥形瓶中,分别加石油醚、氯仿、无水乙醇各30ml,常温下浸泡12h,过滤,各稀释20倍,以其对应溶液作空白对照。在200nm~400nm波长测定紫外光谱。结果:石油醚提取液在222nm、260nm处;氯仿提取液在240nm、280nm处;无水乙醇提取液在210nm、270nm处有吸收峰。
7讨论
采用基源、性状、显微、理化等方法,对刺槐花进行生药鉴别,能够很好的鉴定原植物,以便更好地控制药品质量。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作为该药材的定性鉴别方法。对槐花和刺槐花的生药学鉴别研究,明确了刺槐花药材的来源、性状与资源商品情况,为建立药材的质量标准,结合药材质量综合评价,为刺槐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谢宗万,余友芩.全国中草药名鉴[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5-486.
[2] 张连翔.辽西地区刺槐人工林.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J].辽宁林业科技,2007,10.
[3] 江西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73.
[4] 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编,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