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体育教学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6: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三体育教学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三体育教学计划

篇(1)

所任教的5—10班学生年龄在15——16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与强;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因此要因势利导,加强男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有:体育基础知识(篮、排、足球的基础知识)田径类、体操类、球类、韵律体操及民族传统体育。

三:目的任务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田径的耐久跑与跳远及体操的双杠。

2、难点是耐久跑的呼吸,跳远的助跑与踏跳,双杠的向后转体180度等。

五: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随着学生身体和年龄的增长,可多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游戏。

2:初中生对抗性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3:因材施教,分组时采用男女分组或按身体素质分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

六:本学期考核项目

男:100米、跳远、双杠支撑臂屈伸

女:100米、跳远、仰卧悬垂臂屈伸

篇(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一直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工作,并多次从事中考化学的阅卷工作,对教学和阅卷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很是担忧和难以理解。我走访了一些学校并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各学校普遍存在下面一些情况:

一、学生化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同一班内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反应相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听课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和做笔记。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似听非听,左顾右盼,或埋头做自己的事,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我于去年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中考阅卷工作,批阅砀山县全县初三毕业生的中考化学试卷。在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化学成绩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悬殊很大,同一考场内有的满分或接近满分的,而有的才二十几分、十几分甚至还有几分的(满分60分),整体情况也是如此。从阅卷后返回的我校学生的化学成绩来看,大体上也是如此,不及格的约占1/4左右。

二、许多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化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等,实验现象千变万化,丰富多样。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学生对学习化学似乎应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校在上学期组织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化学科的成绩并不突出。我观察和询问了一些学生,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并不很感兴趣,或者只对实验感兴趣而不喜欢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随着老师一步一趋的学,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自然就学不牢,成绩就提不高了。

三、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缺少创新精神。初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去年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我参加考核评分工作。在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一开始做实验便手足无措,连胶头滴管也不知怎么拿或拿不稳,在实验中丢三落四,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化学也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去年泗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三毕业考试化学试卷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食盐和面碱,酱油和黑醋都是家庭中常见的烹调用品,请你利用家庭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要求每组物质简要叙述两种物理或化学鉴别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这是一道将教材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不完整。

化学知识丰富有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厌学、不愿学习,或成绩不好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化学课是一门起始的、启蒙的基础课。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要做好课本的教学,训练和培养能力,复习迎接中考这三件事,因此时间紧、任务重。初三各门课都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上学期要进行新课教学.讲受新知识。下学期要复习,进行各种考试和模拟练习,迎接实验考试、毕业考试、中考等。因此教学任务特别重,教师在教学中显得特别匆忙、紧张,学生的时间更是紧张,许多学生都感到特别的累,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消化和吸收,只是消极地跟着老师走,甚至跑都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因而他们的学习就缺少兴趣和积极性,成绩自然就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一部分学生化学成绩不好就不难理解了。

二、学生分化。中小学生实行义务教育,初中实行划片免试招生。因此,从小学收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其它各项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初中后由于中学课程增多,知识结构及教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不同,使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感到不能适应。经过初一和初二两年的努力和拼搏,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成为班级和学校的优秀生和佼佼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滑落下来,到了初三,每个班级内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成绩跟不上,思想上厌学、烦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意学甚至不学。这样的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化学成绩跟不上就不难想象了。

三、实验教学跟不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中许多概念、定律、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同时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宿州市从1999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初三毕业生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省教育局的肯定并且将向全省推广。在此推动下许多学校化学实验设备得了到改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化学实验在各个学校及化学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还普遍存在下面一些现象: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或者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实验,认为开设实验要浪费仪器、药品,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化学药品不够,化学实验开不齐、开不足;有些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只强调实验现象,而忽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有些教师怕麻烦,怕危险而不愿做实验,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对有些实验由于怕麻烦或有一定的危险(如氢气在空气燃烧)而不让学生做。凡此种种由于学校和授课教师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而导致学生缺少练习和训练的机会,实验能力得不到有应有的提高,使部分学生因此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消弱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知识是青年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将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如此多的学生,对化学科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这将对这部分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工作和生活等都很不利。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科的教学,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实验教学.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同时,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它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通过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化学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实验,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精心安排,设计好每一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同时发挥实验的艺术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由于我市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已经几年了,各学校的实验设备已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力争把大纲要求的实验都开起来,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课。同时,像我们泗县中学这样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除了开足大纲要求的实验外,要尝试着把学生领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用实验来探索知识或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总结,在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当然了这样做授课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也可能“浪费”更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但这样做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浪费”。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应有目的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实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为新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两个相互协同的小系统组成,一个是操作系统,另一个是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包括情感、兴趣、意志、动机、性格)构成动力系统。它虽不能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之中,但却以动力为核心,调节和维护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没有操作系统,那么学习活动的产生和维护都会成问题。学习一旦激发起热情,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别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奋发进取。所以把兴趣称为追求真理的第一站,人生事业的起点,可见兴趣效用的重要。初中更要注意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初三教材中拥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实验正是学生兴趣的敏感区,我们应抓住这一兴奋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把兴趣从化学实验迁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在化学科学中蕴含着大量的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和粉笔炸弹等)和化学典故,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趣味实验和化学典故,也会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心理。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只动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设置一些精彩而诱人的教学情景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化学课的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欲使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课,首先让学生热爱、信任你本人。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敬佩你、信任你,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你的课无形中学生就会感兴趣,就会学的轻松自如。所以教师在平时就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知名度和威信,还应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师生关系进一步得到和谐发展,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增强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学贵有方”,所谓学习方法就指学习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或途径。化学科有许多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的特性,我们在教学应充注意这些特性,教会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化学的观点去解释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化学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渗透强、调学习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然了,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方法不同,但对于初三化学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重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强化学生识记:许多学生说“数学、物理难,化学繁”,这个“繁”字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又分散的特点。的确,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大纲又要求学生的化学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方方面面都要有所了解。因此,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较,除深度和难度有悬殊外,高中教材所具有的章节,初中教材中基本上也有。例如:碳族、氧族、金属、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只不过在初中教材中涉及内容较浅显。因此,初中化学要求学习的内容虽浅显但较多而繁锁,而且分散到各个章节中,更由于难以从理论上进行理解,因此这些内容就显很散,很繁,记忆起来难度大而且容易遗忘。

尽管化学中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容易遗忘,但在教学中仍要强化记忆,特别是各章中涉及到的各种化学实验现象和众多的化学用语。例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内容若不记住,记不熟,是很难学好化学的。例如:不能准确的描述各种化学实验的现象,则不能正确地鉴定、鉴别和推断各种物质;不能正确地书写元素符号,标出化合价,则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式,例如:第八章酸、碱、盐是公认比较难学的章节,也是中考的重点。原因在于第八章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其中大部分为复分解反应)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只要把构成两种化合物的阴阳离子相交换,重新组合就可以,但是,许多同学就是写不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原因是化学式写不对,他不知道怎样交换,交换后的化学式怎么写。所以,要学好初中化学,记忆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序言,第一章中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和概念,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少,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要强化记忆,只要把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很熟,在第一次月考中就能取得好成绩,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当然了,强化记忆也不是让学生像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样去背,而要求我们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抓要点,理清思路,理顺网络,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概括记忆、韵语、歌诀记忆、谐音记忆等。使化学学习变的简单明了,即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涉及的操作要点很多:试管口向下倾斜,导管伸到试管底,先通氢气后加热等,这些操作要点都是从围绕安全这一点提出的,我在边分析边总结的基础上又给出了一首歌诀“实验开始先通氢,赶走空气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后再通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停后撤要氧化”,这样学生即能理解,又能记得住,记得牢。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在全面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推导和验证,并由此掌握其主要用途,从而把同一物质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列化记忆,避免知识的碎化、遗忘,这在高中教学中优为重要。

2、及时归纳、总结。归纳是把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逻辑学上把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初三化学知识点多,相对比较零散,记忆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对以后学习制取其它气体(例如,实验室制取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中,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前,上了一节“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总结课,把实验室制取各种气体的原理,仪器和装置,收集、检验、验证和干燥等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通过投影仪把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收集、干燥等各种功能的连接装置都投影到屏幕,让学生清楚的掌握,什么性质的气体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收集等。然后根据这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一套制取、收集、检验和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装置图,同学们也都很容易的完成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归纳方法,将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会比较。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的异同关系,揭示事物内涵的一种思维过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性质等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容易使学生混淆,造成误解,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如元素和原子的概念,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性质、实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这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物质性质以及实验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是一门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与人们生活十分贴近。例如,蜡烛燃烧的过程包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湿衣服晾干联想到分子运动,农村电线杆烧黑想到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而喝糖茶时不断加入蔗糖的过程则是由蔗糖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过程,而酸、碱、盐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我们在教学中如能认真挖掘出这些联系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践,巧设各种生活情景,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规范学习习惯到有计划的指导如何听课、记笔记、做小结,复习抓点、串线、结网,科学思维、归纳、推理、演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崇善求实,认真思考,积极学习,则学生一定能把化学学好。

四、突破教材难点。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一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劲头很足,然而半学期过后,便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对化学不怎么感兴趣了。当初三新课结束(第二学期开学第二周期左右)时,会又有一批学生对化学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化学成绩赶不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呢?这是由初三化学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所造成的。

初三化学教材中有几处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是原子、分子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其次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合价,最后便是第八章酸碱盐。这几处内容由于概念抽象,内容难以理解或者是方程式过于集中,难以掌握、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初三学生因在这几处内容的学习上受到挫折而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信心,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注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度过这一关。

分子、原子都是微观粒子,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很难从感观上去理解这两个概念。当学习元素和元素符号后,对元素符号特别是化学用语中的一些数字,(如元素符号前的数字,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角码等)的含义更容易产生混淆,对什么时候一种元素,什么时候表示一种物质,什么时候表示若干个原子,什么时候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几个原子等搞不清。我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一般采用慢节奏,多练习的方法,慢指教学进度慢,仅原子一节我就用了三个课时,使学生清晰得掌握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原子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而通过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几个分子,几个原子及一个分子中含有几个原子等的表示方法及区别,并通过练习的强化,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化合价的有关内容是本教材的又一难点,教材在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很简单、抽象,如果单讲述这一点,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对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进行细讲,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稳定结构,什么是不稳定结构,不稳定的结构为什么有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然后在讲授离子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引入电子式的概念,通过电子式很容易让学生知道该粒子是否为稳定结构及得失几个电子或通过几个共用电子对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并让学生进行练习。虽然不要求学生熟练地写出物质的电子式,但也要让他们清楚了知道一些常见化合物如:食盐、氯化镁、氯化氢、水、二氧化碳等形成化合物时各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几个电子或形成几各共用电子对。通过这样的学习,在理解化合价的实质时就容易多了。在此基础上再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运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就要简单多了。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的又一分化点,许多学生都过不了这一关。通过几年的摸索、测试和比较,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集中学习,分散记忆,逐步理解、掌握”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平时教学中,我把遇到的各种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高锰酸钾等物质的化学式都以固定符号的形式交给学生,让他们初步学会书写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用这些符号去代替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中的各物质。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再集中学习,利用谐音、分段、歌诀等方法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其化合价。再通过化合价,让学生写化合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集中背诵,我用汉字写出物质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快速地写出化学式。在学习第四章化学方程式后,又让学生把第四章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记忆、比较,这虽然浪费了许多时间,但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和铺垫作用。

第八章由于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过于集中而被公认为难点,但也是中考的热点。涉及的反应不仅有课本中提到的,而且有许多课本上没有而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性质规律而能发生的反应。许多学生都能记住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酸、碱、盐的性质,但在具体解题中,如:物质的推判、判别、鉴定等时往往感到束手无措。我在授课时在授完酸的性质后上了一节复习课,通过实验和练习把酸的性质及用途进行扩充、外延,让学生尽可能清楚掌握各个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的书写,并且隔几天就提问或默写,进行复习巩固。在讲授完复分解完应条件后,又对复习分解反应及条件进行专项复习、巩固,写大量的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补充。在理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时又让同学进行大量的练习,并进行总结。总之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掌握如何交换成分来书写方程式,如何叙述检验离子的操作过程、现象、结论,如何寻找突破口来解物质的推断题、鉴别题。经这样的练习、巩固,一般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第八章的学习。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对化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了创薏,促使教学过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法,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重新组合。多媒体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为多样,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优化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情景教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原子结构等)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成为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通过电脑投影到大屏幕上,通过屏幕显示的内容,使同学们清楚地知道氧化汞如何分解成原子,分解成什么原子(用红色小球表示氧原子,黑色大球表示汞原子),这些原子又是如何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通过这样形象的显示,使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讲解和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静态图示转化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概念的理解理论的掌握,增强教学效果。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增强实验效果。在教学中,经常要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现象应足够明显,应该能让全班的学生观察清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实验的可见度极低,像一些微小的实验或不易观察的平面实验(如在点滴板上的实验),距离讲台较远或视力稍差的学生难以看清实验现象。这时如能运用一些现代教育媒体,就可以大大强化实验效果,例如,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中,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成氢氧化铁,随着氢氧化铁的量由少到多,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绿色、墨绿色、最后全部变成红褐色。由于氢氧化亚铁的氧化速率比较快,一般情况下,在实验中狠难看到颜色的变化过程,而如果让实验在多媒体演示平台上进行,学生则能看清楚在“形如棉花的白色絮状固体的周围颜色逐渐变成红褐色”的过程。

课堂教学已进入现代化阶段,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电化教学。我们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密切联系班主任,进行“抓差扶优”:在我校几次月考统计中,化学成绩不及格的占1/4以上,要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就不能忽略这些“差生”,放弃这些“差生”,“差生”形成的原因各种各样,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屈子中考的压力,没有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变过来。即“变应教育为素质教育”。围绕着中考转,怕学生考不好,急于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学生因基础差,成绩一直跟不上;有的则是思想落后,受社会影响大,不思进取,成绩不好而逐渐的放弃了学习。这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动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因积极联系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抓差扶优”以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

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不放弃“差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提问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问题或演示实验,因为这些优秀生回答问题准确率高,为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节省大量的时间。但长期这样做会严重挫伤那些“中等生”及“差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无事可做、被动学习、消极应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差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我在教学中,总是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或思考问题,有意识地把难度大的给“优”生、“中等生”,难度小的给“差生”,这样“优生”和“差生”都能顺利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经过长期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活跃起来。再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帮助“差生”消除因学习不好“抬不起头来”的思想包袱,打消自卑感,逐渐恢复自信,学习也就慢慢的好起来了。

篇(3)

Revision of the Simple Past Ten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nd the future tense

1.教学理念及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时以初三毕业生必谈的话题――准备毕业晚会发言稿为主要的语境创设一条“storyline”,以学生们讨论发言稿要提到的内容为主线,通过操练运用回顾过去;总结收获,感恩;展望未来等话题,来复习过去时态,现在完成时态和将来时态。最后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几种时态,展示自己的发言稿。

2.教学目标

Help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ey vocabularies and expressions and use the Simple Past Ten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nd the future tense correctly and freely. Besides, to make the students know that one should always be grateful and ready to help others andwork harder to achieve more for humankind. In addition,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be cooperative.

3.教学过程

Step 1:Presentation

Show some picture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Tell the students everyone should make a speech at the school leavers party. During this lesson we are going to prepare the speech.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融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进入“storyline”第一个环节。

Step 2:Group work: Lets talk about what we will say at the party.

We are going to look back on the past and summarize what we have achieved and thank others and make our future plans and give our best wishes to others.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在毕业时将要表达的想法,之后老师总结大家将要表达的主要方面,进入“storyline”的第下一个环节。

Step 3:Activities: Talk about the past and what we have achieved now.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st Tense and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练习正确运用过去时态。最后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难忘的经历,其中穿插德育教育。之后让学生运用现在完成时态总结自己的收获。整个过程向学生强调时间状语和时态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现在完成时态和过去时态的区别。

Step 4: Thank people.

Ask the students to think of and thank the three groups of people they have learnt from. Ask some of the students to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At the same time, revise the expressions such as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etc.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恩自己所取得的收获。这也是storyline 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Step 5: Make our future plans and give our best wishes to others.

Students think about and talk about their plans for the future in small groups, using the future tense.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谈论将来的打算和将来的动作时运用将来时态。提醒学生注意将来时间和将来时态的关系。然后是本课“storyline”中的下一个环节,与同学分享临别赠言, 与同学分享良师寄语。

Step 6: Give a speech(for the school leavers party).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另外,教师为学生提供评分要点,以培养同学的评价能力。

篇(4)

1.研究目的

对初三体育200米的分层教学进行研究。

2.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对照班与实验班的2009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班50人,年龄主要集中在15―16岁之间的初三男学生。

3.研究方法

3.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遵循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关于初三学生200米分层教学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90%。

3.2实验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准备活动开始,统一跑,统一做徒手操到上课内容均采用一刀切手段;实验班则采用分层教学方法。

3.2.1分层教学

3.2.1.1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

选择不同类别的项目(50m、立定跳远、1000m、坐位体前屈等)对教学对象的身体素质进行初步的测试,确保实验前两组别身体素质无显著性差异。

3.2.1.2合理划分层次

本实验以同质分组为主,异质分组为补充。根据学生的奔跑能力分成快(A)、中(B)、慢(C)三个层次。A层学生学习目标应高于教学目标,超进度学习;B层学生学习目标基本与教学目标一致,稳中求进步;C层学生学习目标略低于教学目标,教师将学生学习重点放在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3.2.1.3分层教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指导精神制定初三年级教学计划。在这份年度教学计划中,除制定200米跑的教学计划外,还包括田径、篮球、足球和体操等教学计划。在这份教学计划中,球类运动所占的比例大。这也是区别于对照班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

3.3实验程序

为了解学生在实验前200米的水平,在2008年9月初安排200米的测试。然后实验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训练阶段(包括一般准备期和专门准备期,各2个月)、巩固提高阶段(一个月)、最后冲刺阶段(一个月)和调整恢复阶段(一个星期),每个星期至少安排三次课,在每个月底进行一次小测,根据各阶段测试的结果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整。4月下旬为中考体育考试。

3.4数据统计法

所有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处理用单因素重复测试方差分析,在进一步多重比较中,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均在计算机中用统计软件(SPSS12.0)计算而得。显著性差异为P

4.结果与分析

4.1对体育课的态度及认识

通过两班级问卷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表1),实验前两个班级在对体育课喜欢程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班中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人数达到了31人,占总数的68.89%,较实验前有大幅度提高。实验班因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前对体育课能振奋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看法没有明显差异(表2)。实验后,实验班同意这个看法的比例上升幅度大,占总人数的68.89%,不同意这个看法的比例下降到6.67%。说明实验班的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前对体育课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提高意志品质的看法没有明显差异(表3)。实验后,实验班同意这个观点的人数比例有较大升幅,比实验前上升了17.78%。说明实验班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前对体育课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公平竞争的精神的看法有明显差异(表4),但实验班在实验后不同意这个观点的比例下降明显,下降了24.44%,同意的比例为91.11%。说明实验班在实验后对体育健康的社会价值及其社会功能有着更为正确的认识。

4.2体育课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从表5数据可知,实验后实验班有73.33%认为体育课并不耽误时间,影响学习。表6数据显示,实验后,实验班选择赞同紧张学习之后去上体育课是一项很好的放松活动的比例上升幅度大,其比例上升了33.33%,说明学生比较接受分层教学方法,实验效果明显。

实验后,实验班有64.44%同意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大脑消除疲劳,其上升比例幅度大于对照班(表7),上升了33.33%。

通过问卷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分层教学后,学生对体育课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够正确处理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更注重训练的科学性,对体育健康的社会价值及其社会功能有着更为正确的认识,同时较深入地理解体育课的对身心的作用。这说明分层教学法符合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律,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4.3分层教学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身体素质数据比较

a:与对照班实验前比较,p>0.05;b:与对照班实验后比较,p0.05;P:与实验前比较.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分层教学实验前无明显差异(表8)。但在分层教学实验以后,实验班各项基本身体素质数据均优于对照班;且实验前后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班。这说明分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4.4分层教学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200米成绩

实验数据显示(表9),实验班200米成绩提高的幅度更高。而对照班200米成绩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总的变化幅度不如实验班的。本文认为是实验班采用了分层教学方法所起的作用。

我们在实验班中采用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初三体育200米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初三体育200米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水平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于高层次学生来说,以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的练习为主,以进一步强调放松快速跑的练习为主。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则以强化技术动作、发展快速完成动作的练习为主(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快速摆臂、快速跳跃、起跑反应练习等)。

教学有效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教师的年龄、性别、特点、专业、受教育或训练程度等。在本实验中,从事初三体育教学的教师都是很有经验的,而且是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的,其专业水平不容置疑。但是教学有效性还受到学生的影响,即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则教学效果也不一样。

5.结论

5.1分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及认识。

5.2与对照班比较,实验班200米测试时间减少的幅度更大,测试成绩提高的幅度更高。

5.3与传统方法比较,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200米跑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戴玉英.新课标背景下我省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23-28.

[2]周洪生.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14-20.

[3]胡净植.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25,(5).

[4]仲崇兵.初三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

[5]苏永生,孟君霞.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体育教学,维普资讯.省略.

[6]邓树勋等著.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298-302.

[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田径运动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48-73.

篇(5)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所教的是八年级六个班,每个班人数都在45人左右,男女生人数差不多个半,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学生都喜欢运动,但身体协调性差,肥胖等,学习动作不协调。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较差;灵敏、协调等软性指标明显不足。个体发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在此类教材教学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这是体育练习成败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材内容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跑、跳、投;体操,球类:篮球、足球;身体素质练习。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

教材的难点: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是我们的目标,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与体验、练习与思考、互学与互评,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体会体育运动的益处,体验到战胜困难、获得进步的成功喜悦。

四、教学措施

1、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

2、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运动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五、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着装要轻便合体,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首饰、校牌、手机等。

六、德育渗透: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意识的融入德育教育,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本学期的德育渗透包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课堂常规:使学生按规办事、做到有规可循。

2、组织教学:培养团结友爱、养成遵守纪律的集体观,培养其具有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德育内容。

(1)、基础知识里安排激发学生刻苦锻炼自觉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游戏里安排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公正诚实,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内容。

(3)、田径安排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的内容。

(4)、球类中安排培养团结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的内容。

(5)、在体操中安排培养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终身运动的习惯。

【2017初中体育教学计划范文二】

一:学生情况

本学期九年级共一个班50余人,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基础,课堂表现欲较强,对体育运动有浓厚的兴趣,但还不够稳定;女生积极性不高,甚至课堂出现退缩行为,练习的自觉性一般。

二、教学设想:

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今年中考由去年的45分上升到60分,所以在本学期应以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中考测试内容为主,多给学生运动空间,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在课堂应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目标的去学习、去锻炼。

定期测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开学第一周对学生的体质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更加努力。另外通过学生的体育成绩了解到学生运动能力的弱项,制定以后的教学内容,强化训练。在四月初进行一次测试,培养学生的考试习惯,总结前面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为后期到考试期间体育训练计划内容做一个好的依据。

三、具体时间安排:

早操训练安排:

1、三月份进行200米和立定跳远的练习

2、四五月份就中考内容进行全面训练。

体育课具体安排:

1、第一周就中考项目进行全面测试。测试成绩进行针对性训练。

2、课堂前半部分进行项目练习,后半部分因材施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弱项进行专项练习。

3、制定后期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

四:针对性的训练

1、加强对文化成绩好但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加强监督,培养他们的积极,宣传体育中考不亚于文化课的意识。

2、加强对偏科学生的训练,对偏科的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争取在这些项目有所突破。

五、加强业务能力学习

认真钻研体育新课改,根据新课改制定新的教学方法,加强与体育教研组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学习,认真备好每一堂的教案。摸清体育中考各项政策,指定科学合理的备考计划,指引学生认真的备战,填报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师生合力打好中考这一仗,争取获得全面胜利。

【2017初中体育教学计划范文三】

落实学校和教研组的工作任务,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健康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认真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争创学校的体育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本学期是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和结和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最后的体育加试,助他们顺利考取理想的高中。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个体形态发展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女生则趋向于文静、内向,不喜欢活动,针对女生这一特点,可选择一些柔韧性强的运动项目,提高她们的运动兴趣;还有升学测试,运动量、运动强度要大。

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学期教学内容有:体育基础知识(篮、排、足球的基础知识)田径类、体操类、球类、韵律体操及民族传统体育。最关键的还是学生中考体育项目的辅导,如何使学生掌握好中考项目的正确运动技术以及挖掘出学生最大的运动潜力是这学期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目的任务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柔韧素质和弹跳素质以及速度的爆发能力。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必考项目:男:1000米,女:800米成绩的提高。以及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

2、难点是男生的坐位体前屈的教学方法研究。

五、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随着学生身体和年龄的增长,可多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游戏。

2:初中生对抗性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3:因材施教,分组时采用根据身高分组或按身体素质分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

六、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三周:体能恢复训练以及课间长跑的进一步加强训练,体育专业生的选材与训练工作

第四周-----第五周:50米跑的有关教学

第六周-----第七周:立定跳远教学以及测试工作

第八周-----第九周:坐位体前屈的辅导训练

第十周-----第十一周:仰卧起坐的练习

篇(6)

初中体育老师教学计划范例一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所教的是八年级六个班,每个班人数都在45人左右,男女生人数差不多个半,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学生都喜欢运动,但身体协调性差,肥胖等,学习动作不协调。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较差;灵敏、协调等软性指标明显不足。个体发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在此类教材教学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这是体育练习成败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材内容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跑、跳、投;体操,球类:篮球、足球;身体素质练习。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

教材的难点: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是我们的目标,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与体验、练习与思考、互学与互评,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体会体育运动的益处,体验到战胜困难、获得进步的成功喜悦。

四、教学措施

1、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

2、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运动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五、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着装要轻便合体,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首饰、校牌、手机等。

六、德育渗透: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意识的融入德育教育,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本学期的德育渗透包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课堂常规:使学生按规办事、做到有规可循。

2、组织教学:培养团结友爱、养成遵守纪律的集体观,培养其具有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德育内容。

(1)、基础知识里安排激发学生刻苦锻炼自觉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游戏里安排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公正诚实,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内容。

(3)、田径安排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的内容。

(4)、球类中安排培养团结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的内容。

(5)、在体操中安排培养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终身运动的习惯。

初中体育老师教学计划范例二

本学期是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和结和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最后的体育加试,助他们顺利考取理想的高中。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个体形态发展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女生则趋向于文静、内向,不喜欢活动,针对女生这一特点,可选择一些柔韧性强的运动项目,提高她们的运动兴趣;还有升学测试,运动量、运动强度要大。

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学期教学内容有:体育基础知识(篮、排、足球的基础知识)田径类、体操类、球类、韵律体操及民族传统体育。最关键的还是学生中考体育项目的辅导,如何使学生掌握好中考项目的正确运动技术以及挖掘出学生的运动潜力是这学期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目的任务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柔韧素质和弹跳素质以及速度的爆发能力。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必考项目:男:1000米,女:800米成绩的提高。以及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

2、难点是男生的坐位体前屈的教学方法研究。

五、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随着学生身体和年龄的增长,可多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游戏。

2:初中生对抗性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3:因材施教,分组时采用根据身高分组或按身体素质分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

六、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三周:体能恢复训练以及课间长跑的进一步加强训练,体育专业生的选材与训练工作

第四周——第五周:50米跑的有关教学

第六周——第七周:立定跳远教学以及测试工作

第八周——第九周:坐位体前屈的辅导训练

第十周——第十一周:仰卧起坐的练习

第十二周——第十三周:中考项目混合测试与个别学生的加强指导

第十四周——第十八周:中考体育测试结束后的体育创新教学与期末测试

遇五一假期或意外天气情况有关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可灵活临时调整,采取室内教学的方式等。

初中体育老师教学计划范例三

一:学生情况

本学期九年级共一个班50余人,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基础,课堂表现欲较强,对体育运动有浓厚的兴趣,但还不够稳定;女生积极性不高,甚至课堂出现退缩行为,练习的自觉性一般。

二、教学设想:

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今年中考由去年的45分上升到60分,所以在本学期应以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中考测试内容为主,多给学生运动空间,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在课堂应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目标的去学习、去锻炼。

定期测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开学第一周对学生的体质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更加努力。另外通过学生的体育成绩了解到学生运动能力的弱项,制定以后的教学内容,强化训练。在四月初进行一次测试,培养学生的考试习惯,总结前面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为后期到考试期间体育训练计划内容做一个好的依据。

三、具体时间安排:

早操训练安排:

1、三月份进行200米和立定跳远的练习

2、四五月份就中考内容进行全面训练。

体育课具体安排:

1、第一周就中考项目进行全面测试。测试成绩进行针对性训练。

2、课堂前半部分进行项目练习,后半部分因材施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弱项进行专项练习。

3、制定后期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

四:针对性的训练

1、加强对文化成绩好但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加强监督,培养他们的积极,宣传体育中考不亚于文化课的意识。

2、加强对偏科学生的训练,对偏科的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争取在这些项目有所突破。

五、加强业务能力学习

认真钻研体育新课改,根据新课改制定新的教学方法,加强与体育教研组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学习,认真备好每一堂的教案。摸清体育中考各项政策,指定科学合理的备考计划,指引学生认真的备战,填报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师生合力打好中考这一仗,争取获得全面胜利。

初中体育老师教学计划范例四

新的学期开始了,这是一个紧张的学期,因为九年级面临着中考,而体育也是中考科目之一。中考体育考哪几项,目前已有定论,共三项,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跳绳与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二选一,根据以往经验对考的项目做全面的体能训练。为了能使九年级学生在中考时体育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特制定新学期教学计划。此计划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体育课,一部分是课外体育训练。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共3个班,由于学生平时缺乏体育锻炼,不论是速度、耐力还是力量等方面大部分学生体能素质不太好。这就要求我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必须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学生的全面体能,尽快了解那些学生在哪些方面素质较差,及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具体措施

1、三月份加大运动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力量和耐力,使学生出现短期的疲劳,在篮球项目上要求动作到位,态度端正。

2、调整平时的训练计划,将上学期两天一练改为四天三练,确保学生出效果,出成绩。

3、开展班级讲座,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

4、快乐训练,杜绝学生出现倦怠,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学习,做到学中练,练中学。

5、体育教师和学生一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育主题一是围绕中考项目开展相关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练习,二是可以以游戏形式给学生涉及一些球类、武术等科目,在紧张的训练之余得到放松,也使学生的协调性发展有所提高,为进入高中或走向社会进行体育锻炼作一些铺垫。

三、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及教学课标的基础上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节课教案。

2、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每节课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都能使学生精神饱满,积极参与,快乐身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认真搞好课外体育训练工作,使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都有所提高,在次基础上,教会学生能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教学进度表(略)

初中体育老师教学计划范例五

落实学校和教研组的工作任务,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健康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认真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争创学校的体育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本学期是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和结和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最后的体育加试,助他们顺利考取理想的高中。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个体形态发展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女生则趋向于文静、内向,不喜欢活动,针对女生这一特点,可选择一些柔韧性强的运动项目,提高她们的运动兴趣;还有升学测试,运动量、运动强度要大。

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学期教学内容有:体育基础知识(篮、排、足球的基础知识)田径类、体操类、球类、韵律体操及民族传统体育。最关键的还是学生中考体育项目的辅导,如何使学生掌握好中考项目的正确运动技术以及挖掘出学生最大的运动潜力是这学期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目的任务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柔韧素质和弹跳素质以及速度的爆发能力。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必考项目:男:1000米,女:800米成绩的提高。以及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

2、难点是男生的坐位体前屈的教学方法研究。

五、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随着学生身体和年龄的增长,可多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游戏。

2:初中生对抗性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3:因材施教,分组时采用根据身高分组或按身体素质分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

六、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三周:体能恢复训练以及课间长跑的进一步加强训练,体育专业生的选材与训练工作

第四周-----第五周:50米跑的有关教学

第六周-----第七周:立定跳远教学以及测试工作

第八周-----第九周:坐位体前屈的辅导训练

第十周-----第十一周:仰卧起坐的练习

第十二周----第十三周:中考项目混合测试与个别学生的加强指导

篇(7)

关键词 初中 短跑 50米 方法

我从教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在多年的室外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在50米短跑的学习中都因为单调,没有“三球”感兴趣,一些女生甚至对50米短跑感到畏惧。 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进行方法创新,以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50米短跑的积极性和乐于参与的主动性,一改学生们认为的单调短跑为非常感兴趣的课上活动。在愉快的室外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短跑成绩,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学生在训练式的体育课中很难体验到体育的兴趣,笔者借鉴日本的体育教师山本贞美的做法――让全班学生参与到短跑中来,让那些跑得不快的学生,在短跑训练中也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8秒50米短跑”的教学方法训练,经过实践,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短跑这一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且还大大提高学生的短跑成绩。

一、50米短跑对比,并进行数据统计

2010年的9月――2011年2月,笔者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研究对比,由于初三学生面临毕业考试,就拿初三的2个平行班来进行。初三1班35人(实验班),初三2班也是35人(对照班)。笔者查阅2个班的学生初二升初三的体育成绩――50米短跑成绩。随机抽取1班实验班27人,2班对照班26人对比样进行了统计:85―100(分)的,实验班7人,对照班8人;75―84(分)的,实验班9人,对照班8人;60―74(分)的实验班7人,对照班6人;59(分)以下不及格的实验班4人,对照班4人。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实验前实验组学生50米测验成绩合格率为85.1%,平均成绩为7.32秒,对照组的测验成绩合格率为84.6%,平均成绩为7.30秒,说明两个班的原始水平相近,没有明显差距。

二、数据原因分析

出现上面统计的数据,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一、主观上,初中生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不能对全面提高身体素质高度理解;二、50米短跑的这一运动项目本身的难度特点;三、体育课上的50米短跑训练在常规练习中,内容单一并反复多次出现,沿袭老套路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跑累的时候还会出现对体育的厌学情绪。

三、“8秒50米短跑”教学法的实施

对初三1班参照组,还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对初三2班实验组,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计划内容外,在全程跑时实施新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即实施“8秒钟50米短跑”教学法。

笔者的“8秒钟50米短跑”的教学方法是这样的:(1)先用秒表测定出每个学生50米跑的最好的成绩;(2)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算出其起跑点,确定一些起跑点和终点供学生选择,并让学生自己选择起跑位置,在开始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先留有余地;(3)起跑后就开始记时,到8秒钟,立即发出信号,看每位同学是否到达了终点,到达终点的,就可后退一格,没有到达者或再次挑战或向前进一格。

四、实验后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实验后,两组50米跑成绩发生显著变化:测验人数和对象没变,实验组27人,对照组26人。85―100(分)的,实验班16人,对照班12人;75―84(分)的,实验班7人,对照班9人;60―74(分)的实验班3人,对照班3人;59(分)以下不及格的实验班1人,对照班2人。

从结果分析:(1)实验后实验组1班学生的50米成绩合格率为96.3%,平均成绩为7.05秒,对照组2班学生的成绩合格率为92.3%,平均成绩为7.14秒,从对比数据显示,两个组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是实验组的各项指标提高均优于对照组。(2)50米的短跑属于竞技运动,距离和时间上是绝对的量上的竞争。“8秒钟50米跑”的课堂训练教学法,以竞争为平台,依靠学生的素质和爱好的异同,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以游戏的引进和取胜的活动规则的确立,让学生都能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在提高成绩同时也提高了体育课的室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笔者经过试验,认为“8秒钟50米短跑”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这一成功经验说明在体育教学中,需要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同时,对于那些传统的、内容单调乏味的体育项目,将学生感兴趣的且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游戏引进课堂来,以此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这样寓教于乐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还是很值得进一步探究的。

篇(8)

关键词 体育加试 体育教学 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中考体育分数线与考试难度的提高,中考体育对中考成绩影响的增加,学校、家长与学生的对体育高度重视,积极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虽然初中体育升学考试积极的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但对体育教学存在一些不良影响。本文针对近年来营口市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利弊。通过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完善中考体育加试制度、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营口市初中体育教师和初三学生为总体研究对象。选取营口市市内五所中学的体育教师21名和300名初三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营口市中考体育的现状分析

在“初中体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的调查中,占首位的是以中考体育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是由于喜欢体育,有的学生是以健康为目的而接受体育学习,还有个别的学生是因为有体育课而不得不学习体育。在“中考体育的作用是什么”的调查中,只有一部分的学生能说出中考体育是为了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健身意识,大部分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中考体育有何作用。可以看出,在初中三年的体育学习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目的各不相同,以喜欢体育为目的的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以中考体育取得好成绩为体育学习目的的学生占大多数,只有少数学生能明确中考体育的真正意义。

(二)中考体育加试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分析

1.中考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的正面影响

中考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也使学生更加重视体育课的学习,提高了对体育学习锻炼过程的重视,保证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这有利于学生

有40.88%的学生和28.57%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体育中考,有43.92%的学生和66.67%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比较重视体育中考。

2.中考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的负面影响

(1)体育课教学内容单调,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49.42%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单调,只练习加试内容的原因不喜欢上体育课。同时,19.60%的学生是不喜欢体育活动,12.5%的学生因为学校场地限制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分别有7.09%、8.78%和2.70%的学生因为教师不负责任、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和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等问题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很多,但是可以看出课上练习加试内容是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

(2)体育课成为应试教育的产物

初中升高中是一个转折点,考入重点学校还是非重点学校都是以分数为准,而体育成为考试科目后,体育的成绩也至关重要,原来的体育教学计划现在成了备考体育加试的训练课,替代了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体育的应试成为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

有57.14%的教师认为体育中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分别有33.33%和14.29%的教师认为不是和说不清。由表10可知,占38.10%的教师对体育教学有所偏向体育中考项目持确定态度,另有38.10%的教师说不清体育教学是否偏向中考项目,持中立的态度。因此,考试内容在一定程度左右教学内容的同时,体育课也逐渐成为应试教育的产物。

(3)体育加试增加学生负担,引起心理焦虑

32.09%的学生对体育中考很有信心,66.22%的学生面对体育中考感到焦虑,1.69%的学生不在乎体育中考成绩。调查显示,学校体育教学总是围绕加试的定向指标进行,反复练习、测试和记分,而学生加重对成绩的关注,因而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增加学习负担,引起焦虑情绪。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生对初中阶段体育学习目的与中考体育的作用认识不清,多数学生认为学习体育是为了在体育加试中取得好成绩,仅有少部分学生是出自健康的身心发展。

2.中考加试体育后学生更重视体育课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学校领导加强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3.体育加试中考试内容一定程度的左右教学内容,体育课变成训练课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4.体育课上的应试教学,教师、家长对分数的要求,增加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对部分体育成绩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带来无形的心理负担,引起心理焦虑,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建议

1.大力宣传对初中阶段体育学习目的的重新认识,不仅学习好,身体也要好,打好终身体育的思想素质,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学生只有在学校才能接触到最系统、最全面、最理性的体育,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基础。

3.初中体育课程应是高中选项教学的基础,尽量减少体育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认识,只有这样才会使体育考试与体育课教学两条线行走,真正为学生的健康负责。

4.充分注意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体育课要跳出应试教育的泥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把趣味性合作类游戏和发展身体素质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压抑。

篇(9)

    制定正确的教学计划和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环节之一,同时,又是搞好中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措施,使之能全面的、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育工作,制定计划和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做到。

    二、把握方向,建立正确思路

    1、分析教材,拟定教学计划

    首先根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列出各年级主要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衔接,教材与运动量的大小,要节奏分明,一个阶段练什么?通过重点练习要提高什么?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表现出来。如果教学计划杂乱无章,必然在教学实施中无节奏重点可言,这样使教学流于形式,影响教学效果。然后,再根据《大纲》所规定的时数和考核项目及标准,结合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学生的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等等有条不紊地建立正确地教材思路。在拟定计划时,应尽可能把有条件的教学项目和教材内容优先考虑,暂时有困难的项目也可努力创造条件,分清缓急,力求逐步得到解决。

    2、因地制宜,安排教学

    针对多数学校场地有限,器材不足的情况,制定计划和安排教材内容,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有利优势,如:可利用陡地开展上、下坡跑或走,爬山等活动;可利用空地或草坪进行跳、投、武术和体操中的一些技巧动作,又如有些项目不需要更多的场地器材,且教学内容大致相同,尽可能把各年级的课安排在同一时期内进行(但运动负荷、密度技巧等方面要求应有区别)。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地区气候的特点,进行安排,如:南方地区,可根据梅雨季节,安排一些有趣的课内活动;北方则可根据冬天风大、天寒,地域广阔特点,安排学生进行放风筝、捉迷藏等有意义的运动竞赛,这样既可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又可体现体育教学的地方特色。

    3、因材施教,有区别地进行教学

    初一、二年级的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具有好奇、善模仿的长处,又有兴奋与抑制不易控的弱点,应选择一些简单易懂,难度和负荷小、节奏性慢,自然活泼,便于模仿的动作内容,可多选用一些教材相关,适于儿童心理的游戏,使学生在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初三、高中的学生,身体各器官发育基本完成,记忆力、理解力都比较强,可安排一些难度大,活动力较强的动作内容。

    女生比较心细,又善于表达感情,同时又具有柔韧、协调较好的特点。为此,教材内容更应多安排一些姿势优美、柔和、韵律性强的动作。在全面活动和培养良好身体姿态的基础上,加强她们的腿、臂部力量。

    三、科学、合理设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节奏

    体育教学的生理本质,是通过反复练习给人体各器官系统一定的生理负荷刺激,使人体在生理功能、生物化学和形态结构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增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的选用对适应过程效果有重要影响。

    1、合理编排教材

    体育课的教材编排,教材内容有易有难、有简有繁、有浅有深、有复习有新授,在教学教程中应合理的搭配,课前的准备活动,应针对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安排,起到实施主要教材的辅助作用,让关节、肌肉、内脏得到充分活动,使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如:要上一堂排球传球练习,我们可安排一些指、腕、肩等关节的准备练习;课的基础部分,是学生精力最集中,体力最旺盛的时候,把教材中复杂的、困难的部分安排在基本部分的前半部为宜;按常规把发展速度和灵敏素质的教材内容安排在前;发展力量、爆发力,耐力素质的内容安排在后,使人体器官在不同程度上承受一定的负荷,如:一堂课中既有上、下肢力量练习,又有灵敏等素质练习。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季节、年龄等不同情况,有节奏安排一个时期内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以期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练习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

    2、设计新颖教学法,改变教材的组织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采用一些较为简单的或已学过的却又与主教材相关的动作加以诱导或启发,如做高抬腿时,可像平时骑自行车一样;学“单跳双落”时,可让学生进行“跳单双圈”练习等。又如低年级的投掷教材,学生不易掌握,为此,可设计“对地投”、“对空投”“对墙投”等练习,先投大目标,再投小目标、垂直目标。

    有些教材如按教材规定的组织方法进行教学,既不便于组织,又会减少学生很多的练习时间,如改变其组织方法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环境也自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如把“大鱼网”游戏改成由2人组成“鱼网”分散在规定场地上去“捕鱼”,“捕”到“鱼”后,与“鱼网”中的一位同学交换角色。这样的教学练习,给学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动作技能的掌握,使教学能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掌握,有利于课时任务的完成。

    四、从实际出发灵活控制和调整课堂的教学节奏。

    1、合理安排运用课的时间,灵活掌握教学进度

    体育课的显着特点,就是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建立动作定型,所以为了保证课的顺利进行,增强学生的练习时间,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对每一环节仔细考虑。例如:场地、器材的合理配制;练习时的组间距;每组人数等等,每项练习顺序安排要科学,如当练习达到一定的强度和密度时,教师通过观察、测脉搏等方法发现学生疲劳出现,应采用组与组的短休息,阶段与阶段间的长休息。休息的方式可采用:消极休息,如:原地踏步深呼吸,慢跑;积极休息,如:原地坐下,互相按摩等。

    合理的教学进度,也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同阶段因其不同的任务、性质,而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求教师掌握不同的速度。例如:教师对某个动作讲述过快,学生难以听懂弄明白,怎么让他们完成。其次安排学生练习的转换频率过快,一组接一组的提高运动负荷,缺乏必要的巩固、思考,使学生学后忘前,这种过快节奏,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所学东西的掌握,甚至有可能导致伤害事故的出现;但过慢的讲解,繁琐的开场白,重复的讲解,过多的示范,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教师支配时间,控制课堂场面,使课堂缺乏生活。由于教师的准备不充分,或考虑不慎重,导致一堂课前松后紧,前紧后松,或是提前下课或匆匆收场,都难以保证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求教师把握各个阶段的时间和速度,保证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节奏变化,处理好强度、密度关系,保证各阶段紧密联系,要快慢有序。

    2、教学活动要张弛结合

    体育课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施以生理负荷应用波浪式有节奏地提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张弛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高涨时,学生处在紧张而热烈的兴奋阶段,参与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生动活泼的身体练习,谓之“张”。体现了整堂课的主旋律,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理负荷,有助于准确地掌握知识技能,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时机。所谓“弛”,是指休息阶段,让学生的思维和练习处于相对松弛状态。课堂教学持续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可让学生采用积极性休息,或消极性休息方式,使大脑、身体的疲劳得到迁移,这些都由教师根据判断决定。

    “张”与“弛”是彼此需要相互补充的,“张”体现密度和运动负荷,是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学习效果;而“弛”是休整,是为了更有效的“张”做准备。学生所承受的生理负荷,是由其体质、健康水平、锻炼水平等决定的,适应程度必然是一个从小到大反复适应的过程,而机能水平提高则需要由相关新增的生理负荷。

    3、“收”与“放”的节奏

    课堂中的“收”是指集中教学,是教师在课的进行过程中教的活动,在课堂开始部分的集中注意力及其他引导活动,课堂中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课中的集中指导和课后小结,既能为教学任务服务,又可调节练习密度和学生身心负荷。“放”是指学生练习、巩固、提高技术、技能、发展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与学、练有关的活动,它是学生相对脱离教师直接指导下从事的体育学习。因此“收”与“放”在教学中都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过多的集中或过分的学生自练都会造成教学单一,缺乏节奏,达不到课堂效果,甚至违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处理教学中“收”、“放”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合理安排一堂课中的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否则,课堂教学失控,无法体现教学节奏。因此,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应合理交替,和谐匹配,做到教学组织疏密相同,教学节奏明朗,才能保证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本学年,我担任初三3个班、高二4个班、高一4个班男生体育教学工作。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在实践中应用,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领会,在学校与同组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工作中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扎实地开展工作,带领学生上好课,搞好课余训练,热情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健身活动。保证了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是让学生的健身意识再一次得到了升华,提高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认真做好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学分认定的管理工作,特别是考核学分的原始数据的管理,我们加强了原始数据的保存,并进行归档。能积极履行工作职责。认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群体活动;认真安排、确定组内工作重点;认真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并能在备课组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发挥更大的教学效能。

二、履职情况

上一篇: 生药学 下一篇: 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