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管理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构建同伴探索导向的Ms
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的实践中,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是指导创新行动的理论基础。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的方式(manner)而非教育的内容(matter),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情境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
旅游管理教学主要立足于三个理念: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化竞争性人才的成长规律。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创新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了在国内比较权威的5本教科书、6份报刊、3个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了开放式的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只由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由学生小组主持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只使用黑板和粉笔的简单传媒手段,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保证了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四是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判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占40%、实践学习占30%、课程测评占30%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主要形成了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教学过程活动化为主体、师生关系互动化为媒介、教学质量结构化评价(Makeup)为导向的Ms框架性教学法。
我们在旅游管理教学创新进程中构建的模块化(Module)、活动化(Movement)、互动化(Mutualism)和结构化(Makeup)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化思想的教学框架体系。”模块化“是指将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权,通过整合优化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模块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活动化“是指将学习进程的运行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互动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改进作为重要保证,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实现开放性的互动化,促进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支持和激励,从而保障师生的共同成长。“结构化”是指采取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进行评价,主要是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学科建设的学术需要、高校教育改革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个体需要为标准。
二、实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系统目标
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为了充分利用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实课堂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真实案例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和多样化的创新能力。
直接目标:通过实施Ms教学法,使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基础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框架性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创新能力。
中介目标:按照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保持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管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创造一个互动化学习的良好环境。
终极目标:突破以教学目标为焦点、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通道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以教学过程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探索为通道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路径选择
1.教学过程坚持学生导向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技术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竞争战略化、人才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必须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从体制到内容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这就决定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实现全程化的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Ms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师生共同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制作多媒体教案和组织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活动小组主导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自始至终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等途径来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
2.教学设计体现操作弹性
我们看到,当达国家的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以旅游业的现有成果、经典着作的教学为根基,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为导向,形成了旅游学专业教学、旅游学与相关学科混合教学、旅游业实践教学的旅游管理教育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Ms教学法根据本科生的学年周期,把旅游管理教学设计为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修养课程。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课程,三是培养精英式专家的技能课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多元化学科的基础性混合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二至三年级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们学院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正常的春、秋学期之间设有6月中旬~9月中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期)的综合性专业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四年级以毕业学位论文为线索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教学。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不仅互相交叉渗透,而且灵活可变,从而构成了具有旅游学院专业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过程操作体系。
3.教学资源实现平台共享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主要注重了四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学院拥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课室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内部资源;二是学院所在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以及深圳市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资源;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信息资源;四是学院与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机构、发达国家旅游高校、国际性旅游学术组织的广泛联系的国际化资源。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一是通过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前店后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通过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了“虚拟现实”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国际旅游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师生关系注重协调互动创新
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基本探索,这种探索必然要反映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这种探索必须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放在第一位。旅游管理教学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民主化了,才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化。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价值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的行动中,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才能培养出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旅游管理Ms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实施别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
5.教学质量建立保证体系
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产品质量标准不能低于用户的需要,也不宜超过用户的需要,因为随着质量的提高,产品成本就会提高并影响价格,因此应在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求得平衡。同样,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存在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这里体现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实行教学质量保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Ms教学法赢得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Ms教学法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过程性控制);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自我评估、专家评估、社会评估的三个层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3,30(4):60~64
[2]姚海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教育研究,2003,2:60~63
[3]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旅游学刊,1998年12月,旅游教育专刊:18~21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体,职业教育主要体现为技能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中最有特色的内涵。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是在江苏省扬州商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最能体现高职特色的专业之一。该专业目标是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能从事旅游基层管理、独立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主要教学形式这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保证,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制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
旅游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组成。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前提而设置,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去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例如我校设立理论课时为42%,实训、专业岗位实习课时为58%,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除单独制定总体的专业技能等级目标及实训课程的实训计划外,还在涉及实践环节较多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单独列出各门课程的课堂训练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指出某一课程及该课程涉及的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样,不仅确定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而且还有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内容包括各个阶段的实训目标、训练内容、考核标准等,有利于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将其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尊重人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实现理论升华,形成一种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循环模式。整个实训体系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大部分专业课有课堂实训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谁的责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案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案例教学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2)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类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外部条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企业事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尤其是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2、实训课的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教学与普通文化课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的操作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分解动作到连贯动作,由单一动作到复杂动作,在模拟实验室内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如果教师指导、示范不准确,没有巡回个别辅导,将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好技能。
我校的实训训教学一般采取如下做法:
第一,老师先理论讲授操作的程序和要领或要求学生课前事先预习,老师以提问或抢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操作的程序和要领。第二,操作示范。技能教学中,指导教师严格按程序和要求采取分步骤示范,使学生从这种规范和固定的模式中学好操作技能技巧。第三,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景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观看,对某些难解、精华部分可通过反复播放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进行模仿操作,这样学生容易掌握,训练效果较好。第四,指导老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评。第五,规范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是技能教学中的最后一环,是检验学生技能是否达标的重要手段。为了鞭策、督促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制”,即学生除需要有一张毕业证书之外,要求学生获还要有多张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如“导游员资格证书”、“调酒师证书”、“中级烹调师”、“营养师资格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按照实纲的要求,学习、观察、分析问题,虚心向老师和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请教,并整理在实习报告中。
3、认识实习,巩固基础知识。
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我校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一是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如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二是在假期安排课外集中实习,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4、生产实习,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生产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其主要的实习方法主要是校外实习。我学校与一些大的旅行社、酒店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校外生产实习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旅行社或酒店主要岗位的实习、管理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学生实习成绩。其重点应放在对具体岗位技能的掌握上,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达到规定的技能标准外,还需要在主要管理部门实习,掌握各部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成为知识型、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为了保证实习效果,我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确定实习人员、确定实习地点、委派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动员、发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实习培训计划、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总结与讲评、实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保证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四、师资队伍、教材、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双师型”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我校将其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各大院校仍存在不足,仍是制约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具体表现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数量达不到要求(教育部的规定,高职学院的“双师型”师资应占到专业课教师的80%以上);在教师结构上存在着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在管理上重数量和形式,而轻质量和实质;、在职称评
定上重论文和研究,而轻教学和应用;在培训上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为解决以上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引进,充实教师队伍。在师资引进中,要突出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严把“能力”关。(2)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3)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4)努力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集体——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有完整育人功能的师资集体。(5)利用假期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6)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
2、教材建设
作为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目前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少。当前高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材的编写匆促;二是编写人员缺乏;三是高职教材大多数以本科或专科为依据,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以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造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大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聘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编写既重理论又讲实用的专业教材和高层教材;编写时注重素质教育;做好高职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专业或实践课教材,可以先由各校自编教材。
3、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同样是职业技能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了刀刃上。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有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古筝、茶艺、插花、美容化妆等几个实训室。
56.3%的被调查单位表示近五年内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并且这种需求稳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这一发展背景下。这类单位主要集中在旅行社、旅游饭店等进入难度较低的用人单位;而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事业单位等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较低。
2.人才经验、经历要求
83.2%的用人单位表示需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学生一线企业的顶岗实习情况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应高度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3.资格证书的要求
由于用人单位的性质不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资格证书的要求也各有侧重,但除旅游饭店类企业外,75.2%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51%的用人单位提出了外语方面的要求,尤其是饭店类企业,希望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其他类证书,例如领队资格证书、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酒店类资格证书并未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4.能力要求
本次调查共列举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等九项能力作为选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九项能力的排序依次为:较强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可见专业知识仍然还是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
5.课程设置要求
本次调查选择了形象礼仪、导游业务、前厅客房服务、西餐与调酒、高尔夫操作技能、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法规、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会展服务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大学英语共15门课程作为选项,被调查对象可进行多项选择。根据用人单位性质的不同,在课程的选择上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形象礼仪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而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这类课程选择的并不多。但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职业规划不容忽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订中,可将这部分内容适当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6.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缺乏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稳定性差、专业知识不扎实、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差、其他等七个选项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稳定性差两个问题尤其严重,占调查比重的63%,可见这是现阶段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用人单位面临的最大困扰。
1.1重视专业实践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还是较为广泛的,可以涉及酒店、企业接待、景区接待、旅游管理部门等。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这不是仅凭阅读几本专业书籍或者到企业进行短暂的实习所能把握的,因而在教学中决不能重理论而轻实践。
1.2重视学生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员工拥有较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调查发现,旅游景区、高星级酒店、会展中心等尤其需要语言沟通能力强的学生。
1.3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
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学校应该注重氛围教育,如旅游管理专业中酒店管理课无论是教室还是教学实训场所都应像酒店一样洁净、舒适。学生的日常行为也应像酒店员工一样注重仪容仪表、礼仪礼貌、具有服务意识。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重实践轻理论
旅游院校过去沿袭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后来发现培养的学生到了企业由于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而不能胜任岗位需求时,又开始走向重实践教学而干脆不进行或很少进行理论教学的误区。
2.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目前仍有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前三年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后两年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实的脱节,学生在学习期间对专业没有感性认识,长久下去感觉专业课枯燥无味。到了实习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技能缺乏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
2.3教学评估不能体现学生素质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总是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而且只注重期中期末这样的理论成绩。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不注重过程评估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学生只会在考试前背一下要考的内容。长此以往下去对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只是一种空谈。
2.4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学历较高的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行业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他们往往有着很多的理论知识却与行业脱轨。加上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现在很多学校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又陷入了证书的表面文章中。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3.1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适当兼顾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完整,为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以服务工作任务为线索采用并列式与流程式相结合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从事服务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和职业能力为线索设计学习任务、技能训练任务,把工作过程设计为项目过程。
3.2创建高效的专业课堂
旅游专业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要让学生感兴趣,功夫要在课前,课中及课后。课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要学习的任务以任务书形式布置下去。任务书的设计最好让学生来参与设计,学习的任务有必学项目也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选学项目。课中如何“导读、导听、导思、导做”,让师生互动起来是建构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抛出问任务问题,讲述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启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课后注重拓展,让各组学生在课后一边交流学习其他组的学习内容,一边完善自己组的学习内容。
3.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课内与课外评价结合。关注多元性评价,结合课堂考核、书面作业、技能操作、书面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中增加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如小组活动、企业实践、社会调查、口头答辩等方面的能力。
一、校企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存在着教育理念的偏差,忽视了学生的切实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教育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因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处于一种偏向知识,缺乏技能的状态。第二,教学师资配备和实践设施都相对薄弱。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理论型教师占比相对较大,传授内容多为理论知识,因此,学生难以在实习过程中很好地进行实践。并且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基地还存在着场地不达标、设备设施数量不足、质量堪忧等问题。
(二)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自愿参与程度较低。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学校所安排的实习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实习岗位极有可能并不是学生心之所想,因此,其主观上对这一情况产生消极情绪。其次,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实训的针对性不强、用途较小。因为缺少真正具有高质量的实训,学生又不满于基层重复的体力劳动,所以学生很难对校企合作机制教学加强重视。
(三)企业方面
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来讲,把实习生当成正式员工进行培养的企业较少,这导致实习生能够锻炼的能力范围尤其有限,此外,有些企业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久职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交流时,企业很少会派出骨干员工,走形式的问题严重。除了以上问题之外,国家对于校企合作中各个主体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的界定并不明晰,没有与之对应的追问责任和保障权利的机制,且监管部门的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校企合作机制缺乏真正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等诸多问题。
二、建立长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议
(一)针对学校
合作学校可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企业文化,使学生对企业具有初步了解。并且,学校可以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任务大纲的制定当中来,结合学校自身,商讨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方式。学校要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就需搭建校企双赢合作平台。另外,学校还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理论型教师应该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行工作当中,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此外,学校也可以让企业为其提供资深员工、骨干员工方面的支持,大力帮助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二)针对学生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现象并不严重,属于个别问题。如个别教师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发放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时候,;个别教师期末复习期间,告诉学生全班同学都会不及格,因此该班的班委组织学生给教师买礼物……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的现象很少,但一条鱼腥了一锅汤,这样的教师不仅使自己的名誉受损,也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
2.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
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因自身素质不够高,所以在社会公共道德方面不能起到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我们走进中专、大专、本科等院校的时候,会发现许多校园内垃圾随处可见,其中大多数垃圾是学生所为,但不排除部分教师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也随处丢垃圾。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沙滩上的垃圾等事例来教育学生,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想这和教师自身的行为及学校的惩罚制度等有一定关系。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1.学校忽视了教师的“德”
(1)在招聘教师时,几乎所有学校都侧重于学历及讲课的能力等,很少涉及“德”。
因为“德”很难考察,加上人们没有认识到“德”在教师身上的重要性,这使得工作中,部分教师的“德”出现了问题,进而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影响了学校的形象,甚至影响了学生的一生。对于这类影响学校形象的问题,学校基本上都是严格控制消息,学校担心这类事件会使学校形象受损,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招生。因此,在教师的“德”出现了问题后,由于处理的不够严肃,不能给其他教师更加深刻的教育。
(2)教师在工作期间,对“德”不够重视。
教师在工作期间,很少有过“德”方面的培养。有的学校偶尔会听个先进教师的演讲,但多流于形式。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评、聘职称时,几乎不涉及德,而主要看教师的科研能力,所以导致把主要精力用于给学生上课的老师职称却评上不去,这影响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很多学校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这种现象,学生用的多媒体等必要的教学设备出现了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及更换,因而影响了甚至是长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不是学校的相关部门不知道,而是在学生、任课教师多次报修无效的情况下,大家都无奈了。可是有领导听课或领导给这个班上课后,同样的问题便能马上得到解决。这种现象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权力的重要性。
2.教师待遇相对较低
教师的待遇参照公务员的待遇,但教师的待遇偏低。很多人认为教师每年有两个多月的假期,加上周末及小假期,每年休息的时间非常长。人们在羡慕教师的同时,认为教师的工资已经很高了。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教师工作其实是很辛苦的,尤其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师的工作是个良心活,学生思想上或学习上有问题,可能随时会打电话,本人就经常在家甚至是半夜接到学生的电话。为了引导学生,一聊就是一个小时的电话粥,有时家人都有意见。另外,教师会经常研究课怎么上效果更好,为了上好每一次课,有的老师备一次课需要两天甚至更长时间。旅游业是新兴的产业,很多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都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自己设计并整理出来的,相对来说,工作量更大。记得在2007年-2010年期间,我们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建设国家示范性院校,几个专业的老师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的全体教师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的加班。很多老师上完课,马上研究教学设计,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设计后实施,实施后完善,因此家成了很多教师的旅店。因为他们在教学上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工资却较低,目前在长春市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工作的教师一个月三四千元的收入,在当前的情况下,教师的收入只能说能解决温饱问题。由于拜金主义等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个别教师私扣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情况。这样的教师虽占少数,却严重影响了教师行业的形象。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1.重视教师的“德”
招聘教师时,除了考察教师的讲课水平等,着重考察教师的“德”,因为“德”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工作期间学校要更加关注教师的“德”,如在教师“德”出现严重问题时,严肃处理,这样可以警示其他教师。平时在细节上抓师德,如要求教师公共场所自觉检垃圾,自觉乘坐公交车上班……这样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制止了不良的攀比风气,同时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改革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使上课多的老师、踏实做学生工作的老师付出后有更多的汇报。
119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5.3%的学生是被第一志愿录取的,大部分学生是非一志愿甚至非志愿(服从调剂)录取的,并且对被录取的专业几乎不了解。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所报专业完全了解的只占了10.9%,一点都不了解的竟占了30.1%。同时,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中,个人兴趣爱好所占的比例最高为46.9%,其次为高考分数占31.4%。数据表明,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专业、对所学专业缺乏基本的认知、兴趣爱好欠缺是学生产生转专业动机的潜在因素。
2.专业学习的现实状况与理想期待有差距,并由此导致的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不高是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很多高校传统专业大学生对自己所读的专业兴趣不高,缺乏基本的专业认同感,因而导致这些学生在进校后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针对专业学习仅仅是消极地应付,缺乏主动性。尤其是所学专业非自己第一志愿,以及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的这部分学生,入学后学习兴趣不强,逐渐对本专业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较低,同时仍然对自己第一志愿或其他热门专业心存渴望,转专业的动机就显得愈发强烈。在被调查的119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只有12.6%的学生对本专业非常满意,41.2%的学生对本专业学习比较满意,41.2%的学生对本专业持基本满意的态度,更有21.8%的学生直接表示对本专业不满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进入大学经过一个学期的专业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对目前所学专业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和满意度还不高,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比例仅占37%,63%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高,或不满意。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高,从“学生专业学习的适应情况”这一问卷选项来看,14.4%的学生“学有余力,游刃有余”,42.9%的学生“学习跟得上”,32.7%的学生则“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跟得上”,10.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专业学习难度太大,适应不了”。可见,学生对目前专业的学习适应能力的差异是导致对所学专业满意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这一问卷选项,39.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认为“一般”的学生占了52.9%,还有7.6%的学生“不满意”。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低也成为对所学专业整体满意度低的原因。最后,从“专业教师的上课效果评价”这一选项来看,55.5%的学生认为上课效果“一般”,8.4%的学生则“不满意”。可见这也是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对“专业教学条件评价”这一选项调查发现,58%的学生认为目前“本专业的教学条件”一般,而9.2%的学生对现有教学条件不满意。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学生在专业学习的现实过程中与理想期待有着较大差距,从而导致对目前专业的认知度及满意程度低是大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
3.往届学生的就业去向与自身就业憧憬差距大所引发的现实原因。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再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对旅游管理119名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乐观程度的调查统计来看,只有14.3%的学生保持乐观的态度,43.7%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一般,34.5%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有严重的危机感,不容乐观,另有7.5%的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不了解。毋庸置疑,接受高等教育最直接目的就是谋求好的职业,这是每个学生的最基本的目标需求,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较好,市场需求也相对较高,对传统专业无疑是一种冲击。但在实际的就业工作中发现,传统专业的就业形势依然被十分看好,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连续10年就业率达100%,就业形势大好,但是深入调查发现,从专业对口和就业质量来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不高,调查统计,2010-2014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没有从事和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达到近70%,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低年级新生的就业憧憬产生较大差距,是传统专业新生转专业最现实的原因。
二、传统专业学生转专业的相关对策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以及个别访谈,笔者注意到很多同学转专业的决定缺乏对专业详细、深入的了解,具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因此,对于不同类型学生的转专业需要,院校以及专业系科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1.专业系科应当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引导。
主要是要让对旅游管理这个专业根本就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同学形成专业认同感。因为此类学生大多数是由于高考分数不理想服从调剂到本专业的,缺乏对本专业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对本专业缺乏认同感,为此,专业领导和老师应当进行并强化有关专业优势、专业特色和专业前景等的引导和宣传,通过优秀毕业生(成功人士)的面对面交流和激励等,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对他们自己所读的专业有憧憬和期盼。
2.专业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和手段。
专业教师应当采用多重手段从多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如教师教案的及时更新、教师自己的博学多才和人格魅力、有酒店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案例教学等等,都会吸引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3.团委学工办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各类专业活动,如专业文化节等,依此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增加新生对学院和专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宣讲,提出往届转专业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过程和后来的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使其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使学生从思想上对所学专业形成足够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
学习模式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获得普及。学习模式即为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在获取知识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个性特点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列举几种传统的学习模式。
(一)接受性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人们也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模式。这种接受性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参与性学习模式
参与性学习模式是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任务或情景参与到学习情境中,而非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想法或思路,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进一步认识所学内容,但也相对耗费时间和精力。
(三)实践性学习模式
旅游行业区别于其他的实体企业,其主要提供的是服务产品。针对这种行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通过实践的方式发现问题,进而加深对专业问题的认识。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预期效果不定。
二、大数据下新学习模式的产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已经拓展到各行各业中,现今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影响,逐渐形成了新的学习模式。
(一)大数据对旅游专业的影响
1.大数据。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大数据对旅游的影响。大数据的出现,使信息更为全面和完善,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旅游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的影响。通过大量数据,旅游者可以了解目的地的环境、气候、风俗民情等相关旅游信息,建立纵向和横向的数据指数,有效了解旅游行业现行的相关政策等信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来讲,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游客的喜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服务,同时还可以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创立新的旅游产品。
(二)基于大数据建立的新学习模式——“互联网+”
二、海洋旅游产业人才架构及素质要求
现代海洋旅游产业涵盖了发生在海滨地区、近海、深海、大洋的各种旅游休闲现象,包括海洋旅游建设、滨海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活动,涉及酒店、餐饮、滨海别墅、旅游码头、零售业、休闲游船、海岸生态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潜水、休闲垂钓等许多业态。由于其涉及的产业和领域广泛,对人才也有广度和深度上的需求。
(一)海洋旅游产业人才结构组成
海洋旅游从业人才整体上呈同心状扩散层次结构,包括以下四层:
1.基层服务人员。
处于同心层结构起点的是基层服务人员,他们是对客的窗口,对邮轮旅游活动的牵制作用最为直接,是邮轮旅游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包括导游、翻译、旅游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接待、娱乐组织等为游客提供具体服务人才。海洋旅游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也最直接,但此类人员又是流动性最大的一类,故此对该类人才的培养任务最重。
2.高层管理人员。
同心层结构第二层是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为企业制定总目标、总战略,又负责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海运运作等重大决策,兼有参谋和主管双重身份。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往往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行业运作经验、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其对海洋旅游活动起着整体的指导作用。这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是最高,但其作用最大,掌控着整个海洋旅游业有效运作的大局,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应注重长期性和专业性并举。
3.支撑人才。
支撑人才主要指对海洋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的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实地的技术辅导如水产品培育、航运授课、技术指导、生态修复人员等;科技研发人才,他们研发新技术如生态养殖新技术,然后将其运用到具体产品的开发中如培育珍珠贝类新品种、河蚌育珠、鱼蛋白发泡剂的研究等,丰富海洋旅游的产品体系,使相关活动多样化。这类人才在整个海洋旅游链中起支撑保障作用,虽然其获取和再教育成本都很高,但其带来的价值同样也是无法比拟的。
4.产业拓展人才。
这类人才处于同心层结构的最外层,对海洋旅游业其辐射作用。包括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建筑、通讯、交通、海监、海洋信息服务等人才,这类人才对于海洋旅游的顺利进行同样不可或缺。这类人才涉及面最广,不一定直接或全部为海洋旅游服务,但某一部分出现问题或做得不好,整个海洋旅游行业也将难以顺利进行。
(二)海洋旅游产业人才素质要求
海洋旅游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高。究其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理论素养。
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力是对现代服务型复合人才的基本需求。首先需要掌握特定的海洋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海洋文化,了解相关管理和服务的一般程序和相关事项,具有海上活动策划、游客组织与带动、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文化营建等相关理论和知识素养。其次要具备旅游专业知识,海洋旅游具有国际化特点,常常要往来于不同的国家,要求经济与管理人员应掌握地理、休闲度假、时尚前沿知识、现代奢侈品消费等各个方面的广博知识。最后相关人员较强的外语听说能力,能实现跨文化无障碍交流。
2.综合心理素质。
首先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能耐得住基层工作的考验、长期繁重的服务工作环境以及狭窄或不确定的晋升通道限制。其次,能有效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要有一定的应变创造能力和承受能力。比如对于邮轮旅游这种主题旅游形式,其游客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且每艘邮轮都须配备上千名员工,他们也均来自世界各地,这种复杂的人际环境,要求相关人员要有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另外由于工作人员要长期颠簸于海上,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又远离亲人,感情无法寄托,没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将很难承受。
3.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合作共赢的需要。海洋旅游通常穿梭于世界各国和旅游城市之间,需要经济与管理人才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尤其是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把自己的美好心愿和热情服务变成别人能理解能接受的愉快体验,成功创建“满意之旅”;在组织内部要注意协调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
4.高质服务意识。
相关人员要立足于打好“服务牌”、“中华牌”,进一步增强海洋旅游的综合功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海洋旅游发展中,培养自己提供高质服务的意识。其中海洋邮轮旅游是一个高端的旅游体验,比其他形式的旅游更关注服务,它不仅包括航线的设计、邮轮活动内容的设计,更多地包括了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会议服务等直接对客服务,这就要求邮轮旅游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服务能力,而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来源于教育培训中对于服务理念和技能的传授。
三、海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流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产业,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要靠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来实现。探索符合我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条件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之道,是迫切、必要之事。将政府的控制力、企业的吸引力、高等学校的推动力和社会办学的辅助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以高校教育为基础、以产业实践为核心、以社会培训为辅助的办学模式,将高校、社会和企业人才培养力量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立“三元对接”教学体系
构建“三元对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的教学体系。针对海洋旅游、邮轮旅游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在课堂上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师生社会服务、产业实践和创新研究中的经验和成果,建立模块化的教学案例库;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了课堂教学、行业实践与社会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利用高校社团、专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节庆等,开展如海洋与旅游文化展示、导游模拟大赛、旅游策划大赛、美食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二)构建“平面+立体”的实践环节
构建“平面+立体”的教学实践基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大学一年级组织多次参观(认知实习),二年级开展短期小见习(专业调查+专业课程实习),三年级开展3至6个月的邮轮跟班生产实习,四年级进行与就业挂钩的毕业实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搭建“学生+教师”双主体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实行“智商+情商”双轨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探索“四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控制力。
政府控制力,是指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利用政策、税收杠杆对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予以引导、指导和监督,通过制度管理和政策约束保证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海洋服务人员上岗资格证,服务职业资格证,管理经理资格证、旅游资格证等,发挥政府在海洋旅游人才培养上的主导作用。具体包括:首先,鼓励高校进行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对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第二对海洋相关行业进行法律保障和资格认证;第三加强国际的联系,在培养相关人才上可以政府为主出面与海洋强国和相关机构联系合作,学习其在邮轮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派人员前往学习等,以提高我国邮轮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形成海洋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2.产业吸引力。
产业吸引力是指海洋旅游相关行业通过内部进行人才的再培训、由其出面对人员进行实践的教育或与有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提升相应人才的实际服务意识和能力,使各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迅速成为企业的专门人才。同时在培养人才时应注意将内外部培养相结合。包括:(1)内部培养:世界著名的邮轮企业都有自己的员工培训系统,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和教育,构建邮轮企业内部高素质人才的提升机制,适应海洋旅游的高端服务对象。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内部培养和引导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2)校企培养:海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企业与高校结合进行教育可以很好地发挥高校在理论和文化熏陶功能以及企业的实践功能,使高校学生更好地就业,同时减少产业内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3.高校推动力。
高校推动力是指高校对学生进行体系化、学历化的教育,是海洋旅游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高校教育可以使学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具备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迅速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背景、符合海洋企业要求的人才。高校教育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理论教育。注意课程纵横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借鉴国内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重构课程体系,确定旅行社、导游、酒店、邮轮、乘务等职业方向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院校的优势,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高等院校可通过与相关海洋旅游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研联系,双方签订合约,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运用在企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了解更多实际操办过程,培养锻炼其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能力。
4.社会辅助力。
社会辅助力是指社会上的职业培训机构。他们通过对人员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让其在短期的针对性学习中提供能力和素质,起到缓解当前海洋旅游专业人才紧缺的作用。首先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层次定位准确,培训内容符合实际。培训机构大多根据自身实力和学员的自身特点、要求对其培训进行定位,据此划分为不同的培训方向和层次,是快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式。其次培训方式灵活,培训目标明确,能根据现实即时提供教育内容。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旅游专业来弥补市场缺口。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新兴较晚,教师队伍在整体范围上资质浅,都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纯理论的教学比比皆是,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经济直接联系的物质观念、实用主义成了旅游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为了快速产出“使用人才”,不断进行扩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记忆上,将考试作为评定学生是否成才的最终手段,学生眼高手低,极富有功利性也造成了在旅游教专业学过程中,学生人浮于事,“分不在高及格就成、学不在深毕业就好”的思想。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重“量”不重“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社会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社会性门槛低,旅游企业在发展上,管理理念落后,对人才的培养不到位,没有给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重“量”不重“质”的现象,极大的打击了在校学生的积极性,相应的加大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难度,学生认为学而无用,毕业后在旅游行业没有前途,很多都选择了“升本”、“公务员”等等方式来规避毕业后的就业风险,在这样严重的消极情绪下,教师还有何教学质量可言。
(二)高校对旅游专业定位不准确
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不准,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相应的配套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完善,就算有也只是餐厅、客房或者其他以操作性为主的实训室,而这种认为教学成本低的思想成为高校对待旅游专业的根本认知,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为主,枯燥而乏味。也有许多院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和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对旅游专业高校生进行实训,这种实训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实地感受到了旅游专业的社会实用性,可恰恰是这种社会实践,摧毁了旅游专业学生最后一点专业兴趣,一方面高校对实训的学生管理、评估、实训教学不科学;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方用学生主要的目的是价格低廉,特别是在旺季,更是变相的让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在培训岗位上都是一些低级的服务生,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没有得到实践。
(三)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起步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是在各大高校出来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观念上很难突破以往,而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性,让学生本来应该在“象牙塔”的净土里“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变成了墨守成规的好学生,然而,旅游专业学生成才的最大难度不是技能的难度,也不是知识的宽窄,就是这种积极向上的人格品性和自省自学的生存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
(一)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在自由的天地让思想自由翱翔的翅膀,学风同时也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学风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时刻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针对学风建设,高校必须全员共同努力,形成上下同抓学风建设,在上课、自习,作业,考试,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共同监督和努力,并且要做好学风建设的专项调研工作,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学风建设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专题活动。严格考风考纪,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教、学、管上全面展开。
(二)积极促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育思想的转变,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授人鱼,共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如今,知识日新月异,科技迅猛发展,教师是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也不能仅仅是知识,最紧要的是学到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正确定位师生角色,,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
(三)努力培养教师队伍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教师学历学位职称的提高,还要采用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等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要让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武装自己,同时在整理社会实践上也能成为学生称职的导师,对于年轻教师在提高其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他们在教学科研上进行突破,支持他们担任重大课题,比如景区的开发策划,酒店的管理督导等等。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社会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意味着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高校学习气氛不浓,受社会习气影响大,特别是新兴高校在校风、学风方面都缺乏历练,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偏差,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都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并出现教学质量和人才输出质量的恶性循环,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和积极性,为旅游人才市场培养能开疆扩土的尖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卫,袁继荣。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