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6: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

篇(1)

①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建筑企业要达到高等级资质,其一级建造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和数量必须达到施工企业资质申报条件。而且,工程项目招投标要求每年都在提高,这使得施工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②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近两年来,高铁建设如火如荼,水利水电、城市轻轨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广泛开展,这些项目都有一定科技含量,技术要求严格,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操控。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同时需要配备一批精通现场管理和专业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另外,目前一部分国有施工企业开始涉足各种各样的BT、BOT等管理模式的项目施工,需要配备大量精通资本运作、项目运营的法律、金融、证券、海外工程承包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2国有施工企业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人力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项目管理需求。人才匮乏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人才数量不够,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非常抢手,而管理人员冗余;缺少高精尖类型的人才,而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较低的人员冗余,致使企业一度陷入困局,人才队伍缺乏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结构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企业无法承接更多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严谨的施工项目,在经营领域上局限性很大。②人才流失严重。建筑施工企业中的人员频繁流动,人力资源结构分散,而且施工项目多在偏远地带,工作和生活环境艰苦。一些单位对人才管理意识不强,重视人才、培育人才的观念较淡薄,宽容性较差,家长式粗暴管理;忙于施工生产,忽视职工的思想工作,致消极情绪蔓延。此外,建筑行业的人才炙手可热,一部分人员经过历练后最终都选择去待遇较好的私营企业和工作相对稳定的建设单位就业,致使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③人才管理机制弱化。一是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二是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育人机制、成才环境,重管理轻培养、重使用轻开发,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培训滞后。④人才选拔任用模式单一,在用人制度上论资排辈,缺乏竞争,竞争上岗和公开竞聘选拔力度不够。⑤员工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薪酬分配不够合理,没有建立多元化薪酬管理模式,激励机制不灵活,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企业要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3.1以人为本,树立人才强企战略。一是要科学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企业要根据市场形势发展和变化,对企业资质和市场开发人才结构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超前考虑、周密安排,要确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关键岗位人才的比例,掌握“家产”,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确定主攻方向,引进和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各类人才队伍。二是要培养核心人才队伍,重点突出抓好“四支队伍”的建设和项目关键岗位人才的培养。(“四支队伍”即:党政领导、管理干部、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人才;项目关键岗位,即:项目经理、总工程师、财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安质负责人、预算负责人、物资负责人、劳资定额等负责人)。“四支队伍”和项目关键岗位人才,形成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通过培养一批高级决策型、项目管理复合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师、技师等操作型人才,促进企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3.2加强使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基于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战略规划,结合市场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扩大人才储备量。深化人本管理思想,根据人才的专业结构、技术水平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结构,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与高校谋求人力资源合作,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培育人才。另外,要有条件地吸收中技、高职毕业生充实技术工人队伍。三是引入人才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有计划地从社会上引进和招聘各类优秀人才,推进专业人才职业化,筑巢引凤,依靠人才资源优势,谋求企业长远发展。

3.3突出重点,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一是要加大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力度,树立“人力资本”的理念,为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提供资金保障。要把教育培训作为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生存发展连接的纽带,在分析自身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素质基础、学习发展的意愿,考虑企业资源、经济条件,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以满足企业和员工两方面的需求。二是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建立分层次、分专业的培训体系。例如以项目为依托,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选择典型项目、关键工序和新技术新工艺等,组织企业各项目的技术骨干亲临现场学习和交流;召开专项施工研讨及交流会,激发各类技术人员的学习激情。重视员工的再教育工作,督促其立足本职,加强专业学习,实现知识的补充教育。利用外聘的专家,以传、帮、带的方式多层次培养公司的后备技术人才,为企业未来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3.4能力建设为本,构建科学的人才选拔体系。面向市场公开招聘专业人才,除个别特殊岗位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切实做到招聘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建立晋级机制,提级提薪机制。用人问题上要以德为先、以绩为先,重能力重业绩,大胆培养、选拔、使用年轻优秀干部,让一些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在公司、在项目部担当重任。注重用人之长和人才组合两个基本原则,形成1+1>2的功效,使项目经营班子逐步达到结构合理化,管理行业化,技术专业化,年龄年轻化。引入竞争机制,采用上岗测试、岗位选拔、岗位轮岗等手段,通过竞争,逐渐形成“优秀人才有成就感,平庸人员有压力感,不称职人员有危机感”的良性循环。建立内部市场,内部挖潜,降低总量和成本,促进人才有效、科学地流动。

3.5加强人员培训,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在人员培训方面,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对小型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针对建筑工人,把培训地点从教室转移到工地,当日收工后进行现场授课,并在工地进行实地鉴定。同时基于管理目标建立绩效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指标。注重团队与个人业绩的综合平衡。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奖惩措施,进一步巩固考核成果,提高全员素质。

篇(2)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观点并不一致。美国的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美国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些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对公司的员工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我们对企业文化界定为: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领导者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由工会组织员工进行文体娱乐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2)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翻版。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通过说服教育,来解决员工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宣传部门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工作。(3)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设计相混淆。认为企业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好企业的形象,因此,将企业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企业标识的设计、对厂房的建设等方面。

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各部相同,各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企业管理论文,因此,每个企业都存在着自身所独有的企业文化。IBM倡导顾客至上原则和顾客满意原则;惠普公司的价值观是: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麦当劳的经营理念是:品质、服务、卫生、清洁。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文化,才能使职工感觉到本企业的目的和追求,才能使别人感觉到企业所独有的价值和特色。很多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雷同现象严重,缺乏个性,不注重创新,不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使得企业文化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当前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否突出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直接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3.缺乏关于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文化只有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理解,只有得到员工的执行和落实,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因此,企业应该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宗旨和内涵对员工进行详细解读。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有自己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但并没有对员工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教育。很多员工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概念模糊,在执行和落实时不能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势必导致行为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致使企业文化不能落到实处,因此,需要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解读,尤其是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适时调整时,及时调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就更加必要。

4.企业文化受机制和体制束缚严重。由于受传统机制和体制的影响,国企内部存在一些不良现象:(1)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很多国有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企业管理论文,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2)在国有企业内部气氛紧张,缺少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文化。国有企业的领导很少和员工沟通,不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员工也很少在领导面前讲真话,他们经常会感觉到被冷落、不被重视。(3)企业内部“帮派”现象十分严重。当涉及到加薪、升迁等利益时,帮派之间会出现勾心斗角的现象,不是帮派内部的员工会受到排挤。在这样的环境中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的结果也是不言自明的。

三、完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 增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真正为企业所服务。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担负着建设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在国有企业中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他们对企业文化能否有正确的认识,对于企业文化的贯彻落实起到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应提高个人素质,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探讨。(1)加强对企业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2)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变。

因此,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是相当有必要的。

2. 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特点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1)塑造个性文化。即建立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很容易从众多企业识别出来。(2)培育团队文化。即建立一种团队文化,使团队内的每名员工自觉维护团队的利益,加强对团队的责任感。(3)提倡学习文化。即在组织中建立一种自我提高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以推进组织的健康、良性发展。

3.加强关于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文化必须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引发他们的心理共鸣,才能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根据企业文化的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1)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物质文化。可以带领员工参观企业的厂房和设备,聘请专业的讲师介绍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让员工直观感受到企业的物质文化。(2)加强员工对企业制度文化的认识。可以将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印制成手册,通过知识竞赛或多媒体教育等形象手段,加强员工对企业制度文化的理解。同时,领导应该率先垂范企业管理论文,以身作则,使企业的制度文化能够得到贯彻落实。(3)向员工灌输企业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加强员工对企业精神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企业的领导者要不断地向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可以通过例行的典礼和仪式去宣扬企业的精神文化,使企业的精神文化深入人心。

4. 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进一步深化国企业改革,给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土壤。(1)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2)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国有企业的领导应该主动摒弃往日高高在上的作风,不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培养一种平易近人的性格,在企业内部建设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应该利用企业文化建立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逐渐驱散企业内部的“帮派”现象,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大内.Z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美]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公司文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3]王成荣.企业文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篇(3)

 

一、建立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制度的背景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思路,并将其明确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分离。然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最终也导致了委托问题的产生。国有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那么,在如今的这种情况下,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代表即“大股东”定位的国资委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与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实现出资人财富的最大化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了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而言,没有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也就无所谓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代表的国资委,必须通过考核国企负责人的经营业绩来掌握国有资产的收益和保值增值状况,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的业绩考核,是为了提高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国有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其目的是要把国有资产经营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负责人,对国有出资企业实现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进行考核。

二、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委托理论

信息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把整个社会经济关系归结为委托—关系。即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人获得某种私有信息企业管理论文,而委托人无法获得这些信息,导致人的行为对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国有企业出资者并不直接支配资本的运用,而是委托专门的管理人员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决定其资本营运。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经营者的财务目标会偏离出资者的目标。为了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经营者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的基础问题就是业绩评价。

(二)超产权理论

泰腾郎(1996)、马丁和帕克(1997)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超产权论(BeyondProperty-Right Argument)。超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效益主要与市场结构有关,即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显著提高;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显。国有企业是一种适应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产权安排,效率的决定与产权形态、组织形式无关,只与信息的充分程度有关,而信息是否充分,不是由产权决定的,而是由竞争决定的。竞争可以让企业经营者的努力与努力程度更加充分公开,从而做到更有效的监督经营者。

因此,根据超产权理论的观点,只有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经营业绩评价,将其置于一个相互竞争的环境之中,做到透明考核,明确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使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努力成果和最终的考核结果相符,才能真正的将国有企业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如果没有竞争,高效率企业的负责人和低效率企业的负责人都不会被淘汰,最终只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停滞不前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无法实现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

(三)激励理论

哈罗德·孔茨认为,激励是指挥与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摘要把企业负责人的报酬和公司的经营目标联系起来企业管理论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降低委托成本,最大可能的为股东创造财富。

三、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的现状

2004年1月1日,国资委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二号)国资委按照此《暂行办法》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这一业绩考核制度体现了:明确了评价主体是国资委———它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角色;考核对象是企业负责人;确定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制度规范;考核内容为年度经营业绩与任期业绩相结合。其中,年度业绩核心指标为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任期业绩核心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等。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的全面推行,结束了中央企业负责人“有任命没有明确任期,有职务没有严格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的历史,使业绩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了规范化和良性发展的道路。部分地方国资委也建立了相似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从而扩大了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发那位,促进了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第17号令)。该办法中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的基本指标都没有变化,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加值将被引入业绩考核。新的《暂行办法》更加突出发挥业绩考核在国有资产监管中的导向功能,注重把考核导向的重点放到提高目标管理水平、推动战略管理、引入价值创造理念、提升可持续发展等能力方面。2010年1月1日又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第22号令)。年度经营业绩指标仍然包括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但基本指标有所变化,包括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正式将经济增加值作为一项业绩考核的指标。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针对企业管理“短板”,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

四、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

一般情况下,财务指标无法涵盖影响企业业绩的所以因素,尤其不能涵盖那些对企业业绩具有重要影响却又难以量化的因素。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企业会计信息发生严重异常的情况(如数据失真等)或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只偏重财务指标,所得的结果必然有很大的片面性。此外,目前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多以盈利能力指标为主企业管理论文,这会刺激管理者操纵盈利指标,比如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在利润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管理者有动机操纵分母,通过发行更多的债券和回购股票等方式,大幅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财务指标过分依赖会计数据,容易引起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不实。而采用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可以从外部环境和非财务角度对财务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和补充。

(二)考核程序不够完善

考核指标确定后,如何科学地确定目标值是考核能否达到效果的关键环节。实际工作中,考核目标确定主要依据企业历史数据,进行环比,并没有真正与企业战略、年度预算相挂钩,更不用说向行业标准、国际标准靠拢。为确保完成业绩指标,企业存在“雪藏”部分业绩的可能性很大。此外,还缺乏严格的动态监管机制,对企业经营的具体过程缺少关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不是目的,而是出资人履行权利,落实资产经营责任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考核不仅是对考核期经营情况算总账,更要加强日常的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企业经营业绩动态监控,对于促进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三)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化

各地国资委对其管辖地区的国有企业都采取了统一办法,统一考核的方式,但由于企业所处行业不同,规模不一,发展阶段千差万别企业管理论文,所有企业共同运用一个考核办法,按照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进行业绩评价,很难做到合理科学的考核。处于不同环境的国有企业业绩其结果的差异可能来自于行业差异,而不是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和努力程度差异。如果国资委不区别所辖企业在垄断性领城与充分竞争性领城的巨大不同,而以‘一刀切’的考核指标来奖惩,科学公正的目标肯定会打折扣。现有考核指标容易出现“鞭打快牛”的问题,各个企业行业、规模、现实条件、市场环境和业务起点等都不一样,但面临的基本考核指标都是一样的。实际考核的结果,往往出现效益好的企业因起点高而达到的绩效得分不高、起点低的企业绩效得分反而高的现象。

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的改进建议

(一)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改进的必要性

效用是指对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可以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了好处。国资委所辖的各个国有企业有其自身性质、所处行业以及竞争状态等的差异,同时目前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评价基本上都采用了统一的考评办法,缺乏差异化的评价,很多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有一些就职的偏向,导致一些没有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人才缺乏的现象。因此,国资委只有对当前的业绩评价体系做进一步的改进,才能够让在不同国有企业中任职的负责人获得的效用在同一条无差异线上,使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获得相同的效用,以遏制有的国有企业人才缺乏的现象,促进国有企业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改进的建议

1、重视对非财务指标的运用

非财务指标可以弥补财务效绩评价导致的短期行为,有利于实现企业长远利益最大化。非财务指标的设定考虑了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的因素。同时,非财务指标受会计政策的干扰较少,也能够更加顺应现代经营环境的需要。非财务指标的外延比较宽,但大致可分为客户、员工、市场、内部业务流程、创新、社会责任等方面。在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业绩评价时可以引入一些诸如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技术创新、社会生态环保等的指标,将其与财务指标相结合,才能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给出综合全面、科学严谨的评价,克服国有企业短期行为。

2、完善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程序

国资委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报送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严格把关,了解是否存在低报目标值的现象。国资委在核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的过程中,应根据“相同行业、相同尺度”的原则企业管理论文,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周期、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等,对其目标建议值进行严格审核。此外,应加强对考核具体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建立相应的动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激励被考核者超额完成目标。

3、促进考核体系的科学化

了解各个行业以及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前提,国资委在制定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引入差异化业绩评价的策略。在制定具体的考核方式时应当考虑被考核企业的特点、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等因素,并结合行业的差异,建立能够满足不同需求主体、体现行业差异的多重权重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应明确规定每种具体权重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情况,并要求评价者在公布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时,充分披露所采用的权重体系。

4、构建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求建立一种符合资本效率有效发挥的新型激励机制。即要在保证所有者财富增加的前提下,将价值创造的部分奖励于经营者。EVA是经济增加值的英文缩写。它是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它可以全面地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反应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是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关键驱动因素。目前新出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已在年底考核的基本指标中引进了EVA指标,使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进一步的客观化、合理化。各地国资委也应根据当地的情况积极的引入EVA指标,在对其经营业绩做客观、公平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化成.企业业绩评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毛程连.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Z].2009,(12).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但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专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12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科技人才情况进行调查,结构显示,煤炭企业人才引进数量不足,但流失趋势较明显。近几年,12家企业每年引进的本科及以上人才分别为965,701,577,549 人,在逐年减少;而每年流失的本科及以上人才数分别为254,270,320,436 人,在逐年增加,人才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防范人才流失对于国有煤炭企业势在必行。

一、人才流失对国有煤炭企业的不良影响

1.增加企业的成本。当员工离开企业后,为了填补职位的空缺,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招聘。新员工来到企业后,必须对新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招聘新员工的费用以及对新员工的培训费用都将作为企业额外增加的成本,列入企业的成本损失。

2.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新员工在对企业的了解和技能等很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都与老员工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对他们的培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影响企业的士气。员工之所以离开企业,是由于他们对企业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例如有的员工对薪酬待遇的不满,有的对企业的人文环境不满等。这种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在团队中蔓延,引起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消极情绪,使很多缺乏工作稳定性和忠诚度的员工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纷纷跳槽。因此,员工流失率过高的现象对现有员工的士气有很大影响。

二、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由于受地理位置、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第一,地域环境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员工不仅考虑自身的生存环境,而且十分注重下一代的培养和发展环境。而煤炭企业大多建在偏远地区,一般都远离省会级城市,在居住环境、医疗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与大城市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都会成为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工作环境的影响。煤炭开采业是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诸多不安全因素,人们对煤炭行业存在很多顾虑和担心。而且,煤炭企业的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第三,薪酬待遇的影响。由于煤炭行业发展不景气,导致煤炭行业的薪酬水平较低,有的企业甚至不能保证工资的正常下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基本薪酬属于员工最基本的保障,如果基本薪酬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最终的结果会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

2.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国有煤炭企业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还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目前,很多国有煤炭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由于人才个人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前景也非常渺茫,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企业另谋他就。(2)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仍然停留在领导对员工的主观评价,因此,考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反应出员工的真实绩效。这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会导致对企业丧失信心。(3)平均主义严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内部的平均主义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一些优秀人才,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对企业的不满。

3.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国有煤炭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煤炭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论文提纲怎么写。一些煤炭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煤炭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4.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国有煤炭企业由于受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过多地看重企业的物质利益,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建设。近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作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之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对于煤炭企业可有可无。有的煤炭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不知企业文化应从何处入手,应交给哪个部门,具体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很少有煤炭企业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部门,因此,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很长时间处于缺失的状态。

三、防范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1.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煤炭行业属于国家重要的资源产出行业,担负着开采煤矿资源的重任,因此,国家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程度。煤炭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致使员工的薪酬水平较低,企业的工作条件恶劣,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增加对煤炭企业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为煤炭子弟考大学开设绿色通道等,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煤炭企业应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对于企业的不同人才的薪酬可以适当拉开档次,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善,以留住企业所需人才。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国有煤炭企业为了摆脱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尽量使考核体系做到客观、可行。要依据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而且,企业还应帮助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由于受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一些员工想成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另一些员工希望在专业上得到发展。如果员工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感觉未来的发展前景渺茫,就会缺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因此,国有煤炭企业可以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利于煤炭企业目标的实现。

3.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为了避免人才的进一步流失,煤炭企业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煤炭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它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言行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有煤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建设由管理者倡导的、全体员工认同参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芬.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科教文汇,2008,(5).

[2]张彦鹏.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暨对策研究.中国商界,2008,(7).

篇(5)

在经营管理方面,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经营效果不佳,收支不平,长期处于亏空的状态,即支出大于收入。因此,得到的收益往往无法满足公司职工工资的需求,以至于职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继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水利,国有资产管理论文,改革 

由于当前会计制度的影响, 我国水利行业很难像以前一样获得足够的折旧费用以及修理维护费,以至于我国国有资产没有起到实质上的作用,因此,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完善,适当地进行体制改革。 

二、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我国水利行业国有企业一般都依靠上级单位,获得些许收益满足自身短期目标,其规模较小,一般只能满足员工的温饱需求,在水利行业这个大背景大市场下没有形成系统的规模和完善的市场主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壮大,这种小型的国有资产分散化管理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水利行业国有企业的存亡收到一定的打击。要想让我国水利行业能够蓬勃发展,必须进行国有资产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离散这种不适应当下发展的状态。我国水利行业国有企业应该跳出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研究分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针对上述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现从经济管理学方面讨论该问题,并学习国外相对较好的管理方式方法,研究分析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理论,提出可行的改革思路,实现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又好又快发展,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效益。 

(一)政策上给予价格支持、收益补贴 

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利行业普遍都享有定价的权利,但我国水利行业就没有该项权益。经济学认为价格影响市场,由于我国水利行业定价的权利不属于水利部门,因而该部门难以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下有足够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仍在积极实施相关的财政政策,增加内部需求,继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工业用水会不断增加;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生活用水也势必不断增加;我国人口众多,水利灌溉需求相对较大,农业用水也很难有所下降。由此可见,我国对水利行业有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就供给方面,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会产生大量非公益性的供水,因此应该适当抬高这些非公益性用水的价格,采取分阶段定价的方法控制人均用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业方面,由于工业发展会给环境带来一定威胁,所以需要抬高工业用水定价,对造成污染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有利于工业向经济环保方向转型;为了促进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水利部门还可以适当降低农业用水价格。 

我国水利行业自行定价的战略很难完全实现,主要是因为国内和国外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些许差异。事实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的价格其实并不高。水利部门并没有从收取的水的价格上获得太大利润,有时甚至会获得些许亏损。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对水利部门给予相应的补偿,即对水利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国家可以从工业、农业、居民用水三个方面的用水对水利部门给予相应的补贴;另外,有些收益高用水量大的企业也应该定期给水利部分付一定的费用。 

(二)各部门树立正确观念 

水利部门是水利行业的巨头,应该时刻保持正确的责任意识;水利部门必须履行期其相关职能,管理好国有资产,为国家做贡献。另外,水利部门需要明确一种态度:水利部门的职责是做好防洪防涝等灾难性事件的防护工作,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保障用水需求。所以安全是前提,在保障人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其公共价值。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应该足够意识到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的需要,即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保值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地位,只有保值得以保证,才能进一步实现增值。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企业还应该依据市场要求行事,根据公司自身经营管理模式,指定一系列良好且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水利国有资产经营企业应该认识到水利国有资产是以公平正义为前提,而不是将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所以,水利国有资产经营企业不应该以牺牲公共利益为手段谋取利润,时刻保持公平合理的经营理念。 

水利资产受益者应树立的观念是节约用水,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水利资源受益者应该珍惜水资源并付诸行动,提倡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思想。 

(三)开展科学经营管理模式 

针对科学经营,本节主要从机会成本分析、进入壁垒分析和要素投入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因为水利部门在分配公司资源时,会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一般来说,水利部门会选择放弃利润而产生公共利益。因此,完善合理的补偿模式非常必要,国家和其他收益群体应该给水利部门提供适当的补助,积极促进和支持水利部门牺牲自身利润而产生机会成本;我国对水利部门及水利工程单位的管理非常严格,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强制管理,而相较于民办企业其竞争力较弱,受到较大的抨击,这些公司企业的高层必须全面分析研究其自身的状态,以应对诸方面的打击与挑战;短期内我国对水利行业的投入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增长,因此当前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以应对当前的挑战。在开发新技术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将重心放在培养企业职工综合水平上,增强企业员工的内部教育,增加公司效益。 

(四)资源配置量化管理 

篇(6)

一.加强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对企业所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钢铁企业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期。其中钢铁企业作为我国钢铁市场的重要主体,只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姿态去迎接和应对新形势下市场要求,才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占据更为有利和主动的位置。另一方面,从当前钢铁企业具体运作中不难看出,仍存在着许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的关键都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作为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性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如何管理企业的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问题。绩效考核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手段,在评价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1]。钢铁企业通过绩效考核环节工作的改善与提高,实现对员工绩效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查与评价,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中,真正地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贡献,从而培育和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在具体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将当前世界管理领域先进的绩效管理经验进行引进、吸收、借鉴与创新,提高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质量和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钢铁行业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我国钢铁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重视并进行改进与完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转型时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绩效考核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许多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在实行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性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的明确,绩效考核工作落实便有了一定的难度,直接表现为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低参与度,甚至也较多地存在着对于绩效考核工作不配合、影响绩效工作开展的例子,影响绩效考核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不论是考核指标的设计、考核方法的选择还是最后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都对考核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真正具备相应专业化知识和水平的人员并不多,从而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

三是,对于绩效考核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从本质上来讲,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重要环节之一,其进行考核的最终目标都在于通过绩效的改进与提高提升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进一步长远发展。而在具体实践不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都对于绩效考核在理解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简单地将绩效考核等同于对个人绩效奖优罚劣的层面上,单纯地把“把薪酬与绩效结合”,加上绩效考核中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尤其是考核过程缺乏透明性及公开性,使得被考核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对考核工作应付了事;也存在着部分员工认为企业绩效考核只是走走过场,无太大的实际作用,难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考核,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2]。

四是,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具体量化、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德、能、勤、绩”四个指标仍是考核的关键,主观性强,易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尤其是主管人员个人的好恶及领导风格,难以真实反映出员工的绩效水平;同时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也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直接表现为考核指标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严谨、考核标准一致化、脱离岗位与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岗位关键绩效指标不突出等;或者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加上考核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化甚至方式滞后,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考核方法没有统一的尺度,达不到考核的预期目的,影响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

五是,对于绩效考核缺乏明确定位,考核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放置一边,未能真正地起到约束激励的作用,更谈不上对于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并督促其进行改进,既造成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形同虚设,影响绩效考核真正作用的发挥,更使得对绩效管理形成认识上的误区[3]。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沟通、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等也是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站。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钢铁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的白热化,每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是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首先,要树立人才竞争意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度重视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放到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地提升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钢铁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化管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作用,包括绩效管理。

二是,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着重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绩效考核环节,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对员工的正确客观评价实现有效的激励,提高员工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绩效。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正确认识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要切实提高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对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强化绩效意识和效益观念,重视考核工作在改进员工绩效、激励员工中的积极作用,摒弃走走过场的考核形式,积极推动企业绩效考核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企业领导与管理者在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大支持的前提下,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为员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员工行为;要积极推动以绩效为导向的钢铁企业文化的建设,为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大力支持[4]。另外,绩效考核从本质上来讲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事考核,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于绩效考核制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为绩效考核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员支持。

2.明确企业绩效考核目的,杜绝“为了考核而考核”,把绩效考核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有机联系和结合,实现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钢铁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即“员工个人绩效提升与激励”和“组织绩效提升”的紧密结合。具体来讲,绩效考核的目标在于使员工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改善,把正确的事做得更好,真正地提高工作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如员工培训、薪酬管理、职位调整等提供更为公正、透明、客观的依据。只有准确定位,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目标所在,明白绩效考核所针对的内容和所要问题,才能保障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

3.合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岗位分析评价”为基础,根据专业化分工及岗位差别化的原则,全面综合地考虑各个岗位的工作摘要考核内容的指标体系,使绩效考核工作能真正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鼓励员工积极地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真正地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也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有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进。

4.提高绩效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保障考核过程公开化及透明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的准确性及客观性,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科学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BSC等,保障绩效考核结果。合理设置绩效考核周期,实现考核周期系统化,将平常考核、月度考核与年度总考评进行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重视民主测评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

5.重视绩效沟通,改进过往绩效考核单方向运作的缺陷,将绩效考核的重点与被考核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与反馈,将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与交流,使员工有机会澄清误解、消除误解,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通过绩效沟通,帮助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协助员工进行绩效的改进计划的确立,明确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5]。同时对正确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进行正强化,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另外,通过绩效沟通,使员工有机会能够进行自我表达,畅所欲言,有利于民主宽松的企业氛围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消极抵触情绪,

6.提高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深度和广度。为将绩效考核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恰当地运用考核的结果是关键。要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多元化作用,不仅仅是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制定与调整的依据,也是企业员工晋升、培训与开发的依据,将绩效考核结果真正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2.董秀娟,宋亚静.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研[J].生产力研究,2009,22

篇(7)

中图分类号:TQ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46-01

一、当前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领导者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1.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

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由工会组织员工进行文体娱乐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1.2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翻版

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通过说服教育,来解决员工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宣传部门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工作。

1.3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设计相混淆。认为企业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好企业的形象,因此,将企业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企业标识的设计、对厂房的建设等方面。

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

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各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因此,每个企业都存在着自身所独有的企业文化。IBM倡导顾客至上原则和顾客满意原则;惠普公司的价值观是: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麦当劳的经营理念是:品质、服务、卫生、清洁。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文化,才能使职工感觉到本企业的目的和追求,才能使别人感觉到企业所独有的价值和特色。很多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雷同现象严重,缺乏个性,不注重创新,不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使得企业文化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当前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否突出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直接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3、缺乏关于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

企业文化只有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理解,只有得到员工的执行和落实,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因此,企业应该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宗旨和内涵对员工进行详细解读。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有自己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但并没有对员工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教育。很多员工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概念模糊,在执行和落实时不能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势必导致行为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致使企业文化不能落到实处,因此,需要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解读,尤其是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适时调整时,及时调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就更加必要。

4、企业文化受机制和体制束缚严重。由于受传统机制和体制的影响,国企内部存在一些不良现象:(1)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很多国有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企业管理论文,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2)在国有企业内部气氛紧张,缺少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文化。国有企业的领导很少和员工沟通,不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员工也很少在领导面前讲真话,他们经常会感觉到被冷落、不被重视。(3)企业内部“帮派”现象十分严重。当涉及到加薪、升迁等利益时,帮派之间会出现勾心斗角的现象,不是帮派内部的员工会受到排挤。在这样的环境中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的结果也是不言自明的。

二、完善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员工教育

要建设高档次、高品位的企业文化,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尊重人的尊严、关心人的需求,更加注意企业文化中人才的要素及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并把重心放在激发员工的忠心和进取心上,坚持做到“员工第一”的原则。企业应本着“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原则,构筑全方位、全员化学习培训的终身教育体系,进行持续的员工培训,从改变领导、职工思想观念入手,进行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活动,形成全员讲学习的良好氛围。

2、解放企业思想

树立现代企业理念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是如今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国有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其中的一环,应当在思想上给予必要的重视。所以在如今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有煤炭企业应当及时更想你观念,解放思想,不是仅仅单纯的追求的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是构建要综合环境生态保护和员工的生命安全相结合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通过对矿区相关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的合理采掘,改善矿区的环境,构建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而员工的安全生产更是煤炭企业必须时时刻刻围绕其构建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因为毕竟人才是发展的根本,退一步讲其也更加敏感地关乎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将安全生产作为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才能促进国有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企业学习的氛围

学习本来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将企业的发展和学习的氛围结合起来,不断增进和发展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才能让企业文化建设更加的顺利。具体而言这样的学习能力就表现在,随着社会知识化和信息速度的加快,对企业的创新和调整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整体的学习劲头、员工的团队精神、领导的协调意识都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要高度契合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就必须不断的通过学习先进的方法来改善自身的不足,而且随着市场运行越来越透明化,市场上的信息越来越多,市场化的范围都大大扩展了,市场选择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企业在面对市场的抉择时,以更加积极学习的姿态面对总不至于陷于被动。

4、注重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都是十分重要,在煤炭行业更是值得特别提倡的。煤炭企业的领导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并且思想认知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这样才更能看出问题。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作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把文化建设提到重要的地位上来;要不断地向下面的员工讲术企业文化的内涵,用领导的力量带动员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树立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信心。

5、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员工自身利益的关系

篇(8)

一、企业集团会计风险的诱因

1、会计资料信息不真实是主要原因之一。任何企业活动都需要有真实的会计资料信息来对应,这些资料信息也是企业集团的属性体现,是外界了解企业集团运营状态的重要依据。而部分企业集团为了自身的某些利益要求,肆意更改会计信息,营造表面现象,使得会计信息资料没有真实性,甚至存在大量的假帐。这样会引起外界对企业集团的错误认识,无法得出客观的评价,为企业活动带来更大的风险。而对于外界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判断,而当发现自己的错误决定后又回抽资金,如此形成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2、违背是重要的成因。谨慎原则要求企业集团在会计核算时还应该对将来可能产生的费用支出或者资金流动方向作出基本评估,并计入本期损益。也就是对未来可能要产生的费用或损失提前做好准备和分配,规避资金风险,让会计资料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确保财务的稳定性。而我们纵观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来,是由次贷问题引起的外债偿付危机。由于大量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造成外债过高。而紧张的外部环境使得这些资金无法回笼造成银行资金流断裂而坏账急速扩大,外债无力偿还,继而引发股市、汇市的频频波动。这一些都源于对未来资金损失项目和风险预计不足,没有保持足够的谨慎态度,金融机构盲目降息,降低资金投放门槛财务管理论文,最终导致了资金的断流,引发了这次金融危机。

3、监督乏力不力致使企业集团无法合理分配资金,财务出现混乱。当会计监督不力时,我们会看到盲目的生产投资,杂乱无章的资金流动,经常是行政花钱、会计记账,一切等事后核算。企业集团中出现的乱消费、无计划的生产、盲目攀比等不良财务支出,会计监督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最终会引起财务系统的紊乱甚至瘫痪。

4、无法把握整体经济脉搏。在我国,存在很多企业图一时的利益,不考虑和充分预计国际经济形势,盲目生产、兼并或者签定短期巨额合同,这样有可能在短期获得利益,但是一但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由此很可能给企业财务带来严重考验,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5.会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无法在岗位中发挥足够作用,有的因为素质不够良好而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欠缺,操作行为不规范,粗心大意而出现会计差错;还有个别企业会计的道德素质低下,对企业缺乏忠诚,勾结外部人员肆意侵害企业利益,引发经济案件,这一类的会计人员属于违法人员,应当以法律的方式处理;其次是会计岗位职责的设计缺乏束缚和管理,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纰漏,操作章程、制度均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会计人员的办事效率和质量,影响企业集团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集团加强会计工作的意义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现代企业集团发展的根本需要。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以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工作是一项基本的经济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环节,针对一个企业集团而言,制作并提供客观的会计资料,是对会计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取决于基础工作是否到位。而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已经涉及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情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基本功能的发挥;影响到利益分配,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运作。而这一切都源于会计基础工作。可见真实的会计资料,详尽而客观的会计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重要。

2、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符合会计工作秩序规范化的基本需要。理想的会计工作,应该以良好的会计基础工作为本。最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实施,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和它的真实性,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客观的财务信息,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基本规范。

3、会计基础工作关系到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者素质的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良好有序进行是整个会计工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如果基础工作都做不好,会计信息根本就谈不上准确、真实、客观了,也谈不上有效率地进行会计工作财务管理论文,也无法实现会计工作水平的提升。现实情况告诉我们,部分企业集团会计工作出现秩序混乱、欠缺管理、假账、账目不清现象,这样的会计工作是不可能发挥会计效果的。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集团的会计策略

1、是保障信息客观真实的重要手段。在现今经济体制中,信息存在着不对称性,而强制性会计披露制度可以规避这一问题,也是投资者利益不遭受侵害的基本保障。推行强制性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是符合加强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要求的,是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集团应该尽到基本义务。针对信息的不对称性,会计信息的披露前提以及时、准确、客观为主。

2、建立和规范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是对企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基本措施。在现代企业机构中,企业治理结构是实现内部控制的结构保障,建立合理、规范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是有效控制、实施企业活动的关键。基于此,首先要发挥的价值信息优势,制订企业合理的产销评估数据,降低无产劳动带来的损失;抓住企业产品特点,提高产品功能,降低成本。这些突进都是要依靠财务部门的合理方针的制订来实现。除此之外,还要拓宽财务考核领域,以财务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核算产品的有形、无形成本;将成本管理的中心转移到成本控制;推行成本责任制,在内部划分核算单位,设立中心,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的绩效,使财务部门在全员和全过程财务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3、实行财务的集中管控必不可少。

(1)对采购供应系统进行集中统一采购,在采购中进行对比,筛选优势成分,降低成本。取消核算实体的物资部门,由集团总部物资部门全面负责,减少中间不必要的环节。同时,对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资金要实行集中管理。利用结算中心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取缔下属企业的分户,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权限上移到总部,以统一的银行账户直接对外,保证了资金使用的效率,也强化了资金管理。

(3)销售要集中管理。作为企业的终端业务,销售业务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对其实行集中管理可以将产品的优势最大化,销售决策权集中于上层,能够更加果断的把握销售时机,也是最终实现集中管理的必要前提。

4、让会计行为必须实现规范化、有序化。企业集团的任何经营活动都是最终通过会计核算反映出来的。因此,加强会计控制自然要从加强内部控制入手。首先是要提高会计监管的力度,提供足够的监管资源,分配监管责任,监管工作定期报告,真正实现财会工作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完善的有效机制。再次,是要对会计事后业务进行监督,进行内部审核,实行自动网络与外部对账相结合财务管理论文,实现网络自动化与人工操作的有机结合。最后,会计人员的任何活动都要依法进行,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拥有良好的道德标准。

5、适时调整负债结构,组织低成本存款,定期与活期存款比例进行合理配置。贷款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资产质量。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要加大,正确计算和科学地对资金预测,灵活调拨资金,大力压缩库存现金,降低无息资产的占有比例,有效地转化为有息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6、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企业活动开展的前提。首先,应从企业领导做起,提高全员的企业共存意识,只有企业全员齐心协力谋求发展,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生存。做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其次对员工实施严格的录用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只用有用之才。适时的对现有员工进行技能考核,了解员工的实效状态。

总之,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问题积累后的集中爆发,它的出现要引发是经济系统全方位的思考。会计思想在当代企业集团中的合理运用是规避风险,规范企业活动的重要保障。

篇(9)

一、传统文化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官本位”的意识阻碍了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以皇帝为顶端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和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在这个宝塔形的体制结构中,上尊下卑,界限分明,不容僭越。官为百业之首,唯有走上仕途,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也只有做了官,才能获得特权和利益。中国自明清以来对官吏实行的是低俸禄政策,但是这并不阻碍底层莘莘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挤入统治集团。因为官员的俸禄虽低,但是整个社会上是以官职大小衡量人的价值、成就、地位的。时至今日,“官本位”意识仍然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中央在淡化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但是国有企业中的分配机制仍然在按照行政级别制订,如某级别可以享受多少工资待遇、多大住房(包括地段)、可以购买多少企业股票,这种分配政策的制订无需接受任何质疑和监督,于是基层企业规模再大,其领导的级别不如上级机关衙门里的一个小官,巨大的社会分配不公由此而产生,于是乎“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仍然是社会的特权阶级,导致大家对“官”仍趋之若骛。

近几年来,大学扩招,各种门类大学生出现了,大学生也不再是国家干部了,但是国有供电企业领导经过改革之后的自由裁量权却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企业还是象一个官僚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弹性尽可能加大,在不唯文凭、不唯学历、只唯能力的外衣下,不对能力制订客观的评价指标,权力指挥一切,国有企业中的成“官”的正常通道没有了,于是寻租现象就出现了,其结果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但不能优化、发展,简直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2、传统儒家文化对我国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儒家管人思想,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而且在有些情况下,精华与糟粕又相互结合,良莠混杂,瑕瑜互见。具体表现如下:

(1)重德治而轻法制的偏向

儒家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他们都更注重个人修养,强调道德教化。虽然也有虽有“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艺,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一类主张规章制度的话,但相对于其长篇的“德”的强调来说,太过于苍白。

表现在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它过分重视德行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结果导致企业员工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这种“德治”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2)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

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但与西方管人思想相比,恰恰又缺乏对个体地位的认同。它虽然处处讲人,但真正重视的是人所属的团体。在“均同”思想影响下,总体是神圣的,至高无尚的,个体则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这种总体对个体的排斥,构成了中国儒家管人思想的本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具体表现在:

首先,在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更偏重于那些重总体,轻个体的学说。但是如果把这种群体观念发展到极端,无疑会对个体产生排斥作用。这种排斥的后果,无疑要扼杀个体的活力,使个体的任何行为都要从群体的规范,群体的心理,群体的习惯中去考虑,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谁要标新立异,搞些创新,就可能遭到群体的孤立和攻击,从而导致个体对群体的畏惧和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创新精神的发扬。谚语“枪打出头鸟”,就是这种思想最精确的诠释。

第二,没有完善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具体表现就是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均同,不讲贡献;讲公平,不讲效率等等。长期以来这种“求和去异”的儒家管理思想,造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顽固地保护着人们的心理长城。

第三,以往在企业职工个性上,共同性胜于特殊性,群体性高于个性。使职工个性长期处于抑制和闭锁状态,个人需要绝对服从集体的利益,排斥任何做法的“个人主义”。其结果,使一些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3)重传统而轻变革的偏向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管理一直占主导地位。一面是家长专制式的管理关系和纲常礼教,另一面则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守旧思想。尽管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反传统倡革新的思想家和勇士,他们的管理思想也产生过广泛影响,但最终多被儒家管理思想吞没。其根本原因是:

首先,当维新者在管理意识上起来反传统时,却又常无意识地停留在传统之内,传统意识潜移默化地决定着他们的思考方向和界限。

其次,历史上多次革新实践,革新者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继承传统者。商鞅、王安石、谭嗣同等许多著名改革家的结局告诉人们,宁求稳健而不务革新,可能是较明智的选择。

这种因循守旧,知足长乐,处事退缩,不思进取的倾向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当代供电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同样也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更愿意采用已有的方法和制度,而不愿意思考、创新。这是我国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国有企业的业绩与企业领导升贬并无直接关系,企业倒掉,领导易地继续做官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企业领导更多的是对上负责,于是因人设岗在国有企业中是屡见不鲜的。这样的结果是,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很多在岗的员工本身就不具备上岗条件,考核也就无从谈起。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都无法在这类企业中执行,换句话说,谁也没有能力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制订如此复杂、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替代,企业领导的协调水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治”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人治”得越久,领导的自由裁量权也就越大,领导的重要性也就越大,制度也就没有执行的必要了,因此制订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应付检查。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措施

1、儒家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的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正源源不断的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也会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如何将儒家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西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去,以更好的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促进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更好的发展是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专家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很多用人的思想和理念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谋而合。因此,新兴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向传统文化学习,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在根本上说只是一种处世哲学,更多着眼于宏观的环境,如国家;对于企业这种微观组织的细节化的管理论述甚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借鉴儒家文化时不能从中得到具体的帮助,可以引用的只是一部分原则和处理事情的态度等,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分析。所以,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要不断吸收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精华,在传统儒家文化的指导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强调对个人的尊重,重视运用待遇和发展机会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来淘汰不合格的员工。

2、具体措施

(1)改革薪酬体系

①取消一切所谓某某级领导干部享受某某待遇的特权,把包括住房在内的全部福利和包括公务用车、通信费、招待费等职务消费全部纳入薪酬体系,使企业内部整个薪酬体系透明化。

②尽可能实现同工同酬,原有体制内职工的收入可以以股份分红形式进行调节。

(2)公开招聘流程

按照企业的需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公布岗位说明和岗位要求,招聘过程公开化,做到以岗选人,为合理的设置绩效考核标准奠定基础。

(3)疏通各岗位的上升通道

①加强技术、经营、行政管理三支队伍建设,疏通每个岗位上升的通道,改变以往提升待遇只能走行政管理一条路的现象。

②对于成熟期的企业,各岗位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时,对于能力已超越岗位要求而又无岗位可上时,可以将相邻岗位加以合并,同时相应提高薪酬。

(4)强化制度管理

改革目前制度订得很严而执行很松的陋习,将各项规章制度简单化,做不到的制度不制订,凡已制订的制度必须确保执行。因此对规章制度实行持续改进,不搞大而全,在执行过程中逐步修正、完善、增加。

(5)加强内部竞争

改伯乐相马为赛马。如同美国国会选举一样,每年将一定比例的岗位(如1/4)在公司内部重新竞聘,这样每过数年公司各岗位之间就相当于轮换一次,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使整个企业在创新中前进。

另外,严格控制每个岗位竞聘者的数量,当某岗位竞聘者的人数超过设定上限时,则适当降低该岗位的待遇;当该岗位竞聘者数量不足时,则提高该岗位待遇,相当于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对各岗位的薪水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social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s through the market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enterprise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need to take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and means, in market competition to achieve the production factor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benefit maximization.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but also to the enterprise to realize optimal allocation of hum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from the modern enterprise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problems,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modern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with the aim of reasonable management, for the enterprise to create the best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Human capital; Training;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人力资本及其管理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管理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综合了“人”的管理与经济学的“资本投资回报”两大分析维度,将企业中的人作为资本来进行投资与管理,并根据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本市场情况和投资收益率等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从而获得长期的价值回报。

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的管理必须根据人的生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注重通过保健、激励和尊重等方式提供充分动力来促进人力资本增值;考虑到人力资本的资本性,必须根据资本需要有机匹配、合理使用、加快运动、充分增值、积累补充的特点,来高效使用人力资,回报激励进而高效积累人力资本,以促进资本增值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

二、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高增值性经济资源,它的提高可带来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人力资本不同于一般资本的是,一般实物资本普遍存在着收益递减规律;而人力资本是以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以技术进步要素替代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来不断提高生产系统投入产出效益,呈现的是人力资本收益递增规律,即以持续的创新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从而导致人力资本高增值性。人力资本是一种活性资源,它对现代企业资本运营增值具有能动作用和核心地位。人力资本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有形资产的效率和价值增值程度,而且在现代企业的知识生产、应用过程中创造技术成果、商标等无形资产也成为新的资本增值点,从而使企业的资本总量迅速扩大,质量水平及增值能力迅速提高,大大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充分发掘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劳动者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是有理智的社会人,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本的管理就是以企业中的员工为对象的管理,它的中心任务就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的各级员工的潜能,不断调整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改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实现劳动组织的科学化。其目的就是挖掘潜力,降低消耗,提高工效。其次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企业赢的人才的制高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将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激烈。 (三)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而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又是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企业只有拥有第一流的人才,才能充分而有效地掌握和应用第一流现代化技术,创造出第一流的产品。不具备优秀的管理者和劳动者,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只会付诸东流。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可见,注重和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搞好员工培训教育工作,是实现企业管理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转变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人力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用人不科学

现行国有企业的用人制度主要是全员劳动合同制和聘任制,即以劳动合同形式把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下来,并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实行分级聘用。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这种制度的缺陷是缺乏竞争性、公开性、公平性,人员的聘用仍是通过主管提名、人事部门考察、组织讨论的方式决定,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还未进一步推行。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后,只要不违反厂纪厂规,都会享受相应待遇,稳坐“铁交椅”。同时人员配置机制也不规范,因人设岗现象严重,因事配人还不能彻底落实,工作职位与个人能力上的能级对应原则未充分体现,造成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并存、人才闲置与用人不当并存。

(二)培训工作不到位

对培训认识不到位。许多企业经营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员培训是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手段,往往把培训资金仅仅作为企业的成本而非长远投资,有的企业根本就不搞培训。有的企业即使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对员工培训的效益和价值又不作评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没有系统科学的培训制度。首先是没有一个培训规划人员,其次就是没有一个完整、全面的培训规划。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企业的绩效考核存在问题

首先,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很多企业把绩效考核与员工薪酬系作为惟一目的,其实“把薪酬与绩效结合”应该是绩效考核的副产品,它是保证绩效管理能起到作用的重要手段,而不应该是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第二,可量化所占指标比重较低。绩效考核的重点是“绩”和“效”,但是不少国有企业绩效考核避重就轻,往往过分强调德、勤,对实际工作绩效且可以量化“绩与效”简略带过。第三,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目前多数企业是一年进行一次考核,实际上不同的绩效指标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第四,对考核结果不重视,考核结束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反馈,考核的结果不能充分利用。

四、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管理

(一)强调企业和团队精神

企业应宣传本企业特有的精神,如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主人翁意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标兵,给予优秀者荣誉与鼓励等,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心理、认同心理,从而自觉将企业的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

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也不再主要依靠指派和命令,而更多的依赖于成员之间的配合和协作,企业必须致力于培养“团队精神”,使每个成员找到自己的归宿感、使命感,相互理解,相互协作。

(二)做好培训工作

1、优选培训时机。培训的时机是有讲究的,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企业自身的发展、部门及其岗位工作的需要进行培训是被动的,但过于主动、超前开展培训也是不可取的。

2、优选受训人员。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是企业的责任,接受培训是每位员工的权力与义务,但不能搞平均主义、“一刀切”;

3、优选培训内容。众多和单一学科知识的浩瀚性、先进性与发展性,决定了每个人所不能穷尽所有这些知识的,并不是所有员工不懂的知识、技能都需要员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之,应有轻重缓急之分,选择企业目前、近期或中期急需知识技能进行培训。

4、优选培训方式、类型。培训方式、类型多种多样,有脱产、不脱产、半脱产;有短期、长期;有面授、函授、自修;有公费、自费、半公半私;还有因特网、电视等远程教育这种无国界的家庭内的培训方式。要根据企业对知识、技能的需求量、缓急程度及培训的内容、人员、时间、地点、施训单位等选择不同的方式、类型。

(三)创造良好用人环境,健全人力资本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做到才尽其用,人尽其才,避免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现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才的知识与科技技能。在人力资本开发与应用中要采取激励方式,通过激励调节人的内在因素,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技能。现代企业还要健全人力资本的各种福利保障以及保险制度,留住人才,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使其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能。

(四)考核机制建立

考核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要遵守以下原则。公开性原则:以让被考评者了解考核的程序、方法和时间等事宜,提高考核的透明度;客观性原则: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与考核,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开放沟通原则:通过考核者与被考评者沟通,解决被考评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常规性原则:将考核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成为常规性管理工作;差别性原则:对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考核内容要有区别;发展性原则: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人员和团队的发展与成长,而不是惩罚;及时反馈原则:便于被考评者提高绩效,考核者及时调整考核方法。 结束语: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经济的迅猛发展决定了现代企业必须抛弃陈旧的人力资本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本机制,以人力上的绝对优势迅速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地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年会策划方案 下一篇: 小学创卫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