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对中行、建行和工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225亿美元和150亿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水平,共折合人民币49624亿元),进行股份制改造。
经过3年的努力,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在国内和香港上市,并全部进入全球十大银行之列,其中工行第三,中行第六,建行第七。截至2006年底工行上市,汇金持有三家银行股权的净资产价值是6235亿元。知情人士分析,通过售股和分红,汇金公司已经收回了对三大国有商业银行近20%的注资,注资改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回报。
与上一轮银行改革相比,这一次改革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风险也更大,无论是监管者还是金融机构的掌门人都将面临更多的难题。
而股改一直落后于其它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农业银行,因其面向三农,比其它三大银行的改制更要困难得多。
改革路径渐明
早在2003年底,几乎在建行、中行启动改革的同时,农行即向国务院提出注资股改、整体上市的改革方案。此后两三年间,农行向国务院至少提交了三次股改方案,但均未获得决策层认可。在中行、建行、工行忙着注资、股改、商业化、上市的时候,农业银行还在为改革路径的选择踌躇。
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立之初都是专业银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现代金融机构。因为承担三农问题的政策性业务,农行商业化的步伐―直迈得比其它三大行要艰难。
1980年农行即开始商业化改革,但步伐不大。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决策者试图通过农发行的建立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农行和农信社的业务中剥离出来。1997年农行政策性业务剥离速度加快,农行的经营也日益强调以利润为核心。1999年农行和工中建三家银行剥离1.4万亿不良资产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2006年2月,农行“分拆论”开始流传,称农行会取消现设于北京的农行总行,以省为单位设立总行,将农行地方化,由省市区与中央共同承担农行的历史包袱。这份分拆方案被农行上下称之为“斩首”行动,在农行整个系统内部引起强烈反应,农行上下人心惶惶。
2007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16字方针为农业银行确立了和其它三大商业银行一样的整体改制方向。
2007年年初,农行副行长韩仲琦也曾表示,农行内部已经有份股份制改革的时间表,希望今年下半年财务重组能够到位。8月,权威人士称汇金计划注资400亿美元,启动农行的股改进程。
至此,农行股改大幕正式拉开,同时明确的还有,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的主力之一,股改后继续原有的支农职能,中央政府将在2到3年内为农行制定明确的改制路线图。
央行在近日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有关部门正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研究论证农行股份制改革方案。据悉,农行改革方案的设计由央行牵头,财政部、发改委和银监会等部委都有参与,最终方案将会由各部委协调产生。
据悉,国家注资农行包括两步,第一步是剥离不良资产,据估计,农业银行不良贷款超过7000亿元,如果要将农行的不良贷款压缩到5%以下,至少要剥离6000多亿的不良贷款。第二步则是对农业银行注入资本金,需要补充的资本金近2000亿元。
为了这来之不易的股改,农行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2006年,农行启动了全面的外部审计和人力资源改革,这是农行整体改革的必需的重要步骤。同时启动的还有实施固定资产全面清理,不良贷款处置准备工作,相关中介机构的选聘工作等等。去年12月,农行正式成立了会计监控中心,推动新会计准则体系建立。
今年3月,农行设立了“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小组”,4月设立了“法律工作小组”。5月,农行股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十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向央行汇报了股改基础工作的进展情况。
农行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控制风险。农行机构改革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6月份,央行副行长项俊波就任农行行长,项俊波有着审计署副审计长和央行副行长双重背景,这一任命使得外界对于决策层要把控制风险放在首位的立意有了更深的理解。农行内部的人事调整也已开始,并已延伸到总行各部门总经理和分行行长等中层干部。
在农行年中工作会议上,农行详细布置了下半年的股改工作重点,其中很多已经推进但还没有完成,包括人力资源改革、财务集中改革、构建新的价值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等等。
据悉,一份定位为面向三农的新方案正在中国农业银行内部紧急起草,这份《金融服务三农》的方案始于8月初,方案完善与否事关农行股改成败。现在农行全系统都在做这份《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方案》。据悉,框架性的内容是农行面对三农的市场定位,业务范同的确定,如做什么、怎样做等,以及中、远期的战略规划与目标。还包括体制、机制的问题。
政策性业务的无奈
农业银行的改革之所以阻碍重重,落后于其它三大行,是因为它相对三家的特殊性。作为规模仅次于中国工商银行的第二大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仅仅是农行股改的一个基础,解决的仅仅是农行的不良贷款和资本不足的财务问题。农行改革的难点在于找到合理的业务模式,在服务三农和商业化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
所以,虽然最终还是确定了整体改制方案,并有其它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成功运作的经验可借鉴,但农行股改的前路依然荆棘密布。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农村信贷专业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国有商业银行,农行改革还有众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开展,面临的挑战也相当严峻。
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唯一一家为“三农”服务的银行,农业银行承担了大量涉农政策性贷款,所以据称这是资产质量一直难以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同时,作为规模最大的一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农行的总体客户质量一直不如其他国有银行。农行现有员工47万人,人员包袱最重,管理链条长,经营效率低于同业水平。
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告诉记者,农业银行的改革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目前农业比较薄弱,农村工业基础也比较差,不像在城市里有大的工业,面向三农的贷款往往规模小风险大,但是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对我们国家,农业又是非常重要的行业。从发展方向来讲,农业会进一步产业化并升级换代,金融如何在农业还薄弱的时候切入,找到好的切入点,促进农业发展,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农业银行行长项俊波近日撰文指出,面向“三农”是农行改革的基础导向,是检验农行改革能否处理好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根本标准;而整体改制、商业运作和择机上市,则为农行处理好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必要保障。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面向农民的银行取得成功的经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由基层农村信用社联合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已成为综合化经营的银行集团,走出了一条既有涉农业务优势,同时又在城市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成功道路。印尼人民银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印尼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是世界上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典范。
在农行2007年年中分行行长会议上,项俊波谈到农行既要面向“三农”,又要商业运作的问题时,再次表示,面向“三农”必须遵循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追求合理的效益,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政策性业务的出路,是农行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近日,中国农业银行公布了2007年上半年的经营状况,该行6月底不良贷款率为21.34%,较2006年12月底下降了2.0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绝对数额也出现了下降。同时,上半年经营利润42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65%。
“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一方面“三农”和小微企业对资金的急迫渴求,另一方面,银行出于风险等考虑,不敢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由此造成了普遍性的“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本文试从银行主动服务,践行普惠金融、微利金融理念这个方面,来讨论破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微小企业在经营融资方面,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与银行贷款流程不匹配,增加了融资难。小微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特点:短、频、快、小。即使能从银行取得贷款,贷款审批程序烦琐,资金到位,已经错失商机,失去短期借款的作用。而银行追求较为长期的低风险的稳定收益,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大、资金需求量小、频率快的特性也增加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和风险,影响银行贷款的积极性。此外,农户居住分散,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成本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对银行风险管控能力要求很高。
二是抵押物不足。微小企业普遍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一些地方存在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由于担保公司在自负盈亏的经营情况下往往提高担保条件,或者通过繁杂的担保手续,高昂的担保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了融资效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产权等还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大大制约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能力。
三是贷款金额小、银行不愿办理。许多微小企业只需要几万到几十万元,而许多银行不办理一百万元以下贷款,有的银行甚至不办理三百万元以下贷款。办理一笔贷款,金额大和金额小的贷款,对银行来说,所花费的成本基本是一样的,因此,很多银行出于成本和风险控制的考虑,不接受小额贷款申请,而偏好于对大中型企业的金额较大的贷款。
四是小微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风险极大,失败率较高。绝大部分的小微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没有建立会计账目,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集中地区的调查表明,50%以上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
小微企业中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用人机制上,很多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家庭特色,用人唯亲,家庭成员占据企业的重要的管理岗位,这种管理模式很难吸纳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经营随意,经济效益波动剧烈,失败率极高。许多小微企业主金融财务知识缺乏,信用观念缺失,没有贷过款,对银行金融知识缺乏,许多人因信用卡逾期严重被列入禁止类客户,在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只要能借到钱,不考虑筹资成本的高低,有的甚至向民间高利借贷,筹资风险极大,大大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五是农村金融基础薄弱。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对广大的农村地区,银行网点非常少,县以下地区基本没有,农村地区金融基础十分薄弱,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微小企业的融资难。许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限集中上收,基层支行没有贷款放贷权限,也增加了小微企业融资难。
二、“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若干对策
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决。
一是国家要制定财政税收等各种宏观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政策方面,设立“三农”和小微企业担保基金,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设立小微企业成长扶持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部分或全部的利息免除,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在税收政策方面,对小微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对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给予税收优惠。在银行监管方面,对许可证审批等事项,对金融机构深入农村和城郊地区设立机构给予便利,鼓励金融机构完善在农村和郊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金融机构要有微利金融、普惠金融的服务意识。金融机构不仅仅是企业,也是社会公众组织,对整个社会的金融均衡协调发展,承担着重要责任。金融机构不能完全按照追求利润的做法来经营发展,要树立微利金融意识和普惠金融意识。有些许微利能够生存经营下去,就应该坚持下去,在农村和城郊结合地区,金融机构虽然只取得了微利,却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了较大甚至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邮储银行践行普惠微利金融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实践效果
(一)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与银行贷款流程不匹配,增加了融资难度
小微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特点是短、频、快、小。即使能从银行取得贷款,贷款审批程序烦琐,资金到位时已经错失商机,失去短期借款的作用。而银行追求较为长期的低风险的稳定收益,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大、资金需求量小、频率快的特性,增加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和风险,因此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此外,农户居住分散,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成本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对银行风险管控能力要求很高。
(二)抵押物不足
小微企业普遍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一些地方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但担保公司在自负盈亏,往往提高担保条件,或者设繁杂的担保手续、高昂的担保费用,势必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融资效率。而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产权等还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大大制约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能力。
(三)贷款金额小、银行不愿办理
许多小微企业只需要贷几万到几十万元,而许多银行不办理一百万元以下贷款,有的银行甚至不办理三百万元以下贷款。办理一笔贷款,金额大和金额小的贷款,对银行来说,所花费的成本基本是一样的,因此,很多银行出于成本和风险控制的考虑,不接受小额贷款申请,而偏好于对大中型企业的金额较大的贷款。
(四)小微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风险极大,失败率较高
绝大部分的小微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没有建立会计账目,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集中地区的调查表明,50%以上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
小微企业中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用人机制上,很多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家庭特色,用人唯亲,家庭成员占据企业的重要的管理岗位,这种管理模式很难吸纳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经营随意,经济效益波动剧烈,失败率极高。许多小微企业主金融财务知识缺乏,信用观念缺失,没有贷过款,对银行金融知识缺乏,许多人因信用卡逾期严重被列入禁止类客户,在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只要能借到钱,不考虑筹资成本的高低,有的甚至向民间高利借贷,筹资风险极大,大大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五)农村金融基础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对广大的农村地区,银行网点非常少,县以下地区基本没有,农村地区金融基础十分薄弱,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微小企业的融资难。许多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限集中上收,基层支行没有贷款放贷权限,也增加了小微企业融资难。
二、“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若干对策
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
(一)国家要制定财政税收等各种宏观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在财政政策方面,设立“三农”和小微企业担保基金,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设立小微企业成长扶持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部分或全部的利息免除,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在税收政策方面,对小微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对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给予税收优惠。在银行监管方面,对许可证审批等事项,对金融机构深入农村和城郊地区设立机构给予便利,鼓励金融机构完善在农村和郊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二)金融机构要有微利金融、普惠金融的服务意识
金融机构不仅是企业,也是社会公众组织,对整个社会的金融均衡协调发展,承担着重要责任。金融机构不能完全按照追求利润的做法来经营发展,要树立微利金融意识和普惠金融意识。有些许微利能够生存经营下去,就应该坚持下去,在农村和城郊结合地区,金融机构虽然只取得了微利,却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邮储银行践行普惠微利金融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实践效果
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在农村市场发展战略上,确定了“小贷领航”的策略,以“小额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为龙头,以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和城乡结算网络建设为两翼,走出了一条“大银行聚焦小贷款”的特色发展道路。截至2012年2月29日,广东省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9.88万笔,金额213.96亿元,笔均7.16万元。其中2011年累计发放27.67万笔,金额196.98亿元;贷款结余10.83万笔,金额61.40亿元,已经为超过16万户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主以及农户提供了融资服务。
本着“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企业文化,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在成立以来,面向广东农村地区开展了小额贷款业务,并将其定位为长期核心战略性业务。让小额信贷机构“下沉”农村,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三农”服务站,撒下“天罗地网”,像毛细血管一样渗入农村;站内可办理存取款、受理小额贷款申请、新农保、新农合等涉农资金,极大地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区,让农村居民不出家门就可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便利的金融服务。
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在广东26个空白乡镇中,解决了40%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问题。此外,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也积极尝试通过自主研发的电话POS等电子设备,解决农村小额取款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将继续加大乡镇网点建设工作,计划3年内新增500个以上网点,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进一步凸现邮储银行网点覆盖城乡的特色。
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在连接城乡二元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建设力度,乡镇一级的网点覆盖率达到93.6%。每年通过广东省分行结算的个人资金约有5000多亿元,其中70%流向农村。开通跨行转账、受理农民工卡的县域和农村网点超过1000个,是广东省最主要的农民工卡受理银行之一。ATM总投放量超过3600台,占广东省银行业ATM的15%,位列广东银行业第三,POS超过3500台。在城乡居民以及个体经济支付结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邮储银行具有的网络优势
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难点,邮政储蓄银行独特优势集中表现在:一是网络优势,邮储广东省分行拥有1800多个金融服务网点,基本覆盖全市各镇街和行政村,贴近专业市场、贴近中小企业,方便中小企业办理业务。同时,全国邮政储蓄银行已拥有38000多个网点,网络联通城乡,是全国最大的支付结算平台;二是专业优势,服务中小企业是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定位,中小企业贷款是核心产品。“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小额贷款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技术,邮政储蓄银行博采众长,形成特有的小额信贷技术,拥有一整套中小企业授信评级和风险控制办法,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不良率一直处于同业较低水平;围绕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邮政储蓄银行设计了小额贷款、小企业贷款、个人商务贷款、供应链融资(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和保兑仓)、票据直贴、国际贸易融资等一系列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三是成长优势,邮政储蓄银行在城乡基层有着历史悠久、网点众多、联系广泛的基础,群众基础深厚广泛,“汇款存款到邮局”深入了几代人的心中,存款余额在全国银行业排名第4位,是资产质量优良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组建银行后改变了“只存不贷”的历史,融资能力和空间巨大。
(二) 邮储银行践行普惠微利金融的一些主要做法
1.广铺网络,机构下沉。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多方面开展工作,广铺网络,推进“信贷县县通”、“信贷村村通”工程。从成立伊始,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就与当地政府联合,大力发展“信贷县县通”“信贷村村通”,把小额贷款服务网络迅速延伸到各个行政县镇村,开展了“信贷下乡行”、“信贷进市场”等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此基础上,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还联合地方村镇政府,开展“信用村”建设。目前,全省建成信用村、信用市场200多家,社会信息员队伍4000多名,初步形成了“网点+信用村+信息员”的立体化信贷服务网络。下一步,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还将借助邮政“便民服务站”平台,把信贷网络进一步深入乡村。
筹备工作扎实推进
扎实稳妥推进上市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发挥好对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良好示范作用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农商行争取成功上市和跨区域发展的关键之年。”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王自忠日前在该行2011年新春联谊会上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张家港农商行将加快创新发展,深化经营转型,全力推进上市,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
实际上,与吴江、常熟、江阴等几家农商行一样,张家港农商行已进行了3年时间的上市筹备。
成立于2001年11月的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首家由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近年来,张家港农商行立足“三农”、服务县域,各项业务快速发展,资产质量显著提高,公司治理逐步完善,各项经营指标在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名列前茅,部分核心经营指标位居商业银行前列。截至2010年末,张家港农商行的存贷款余额达35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9.7亿元,实现经营效益8亿元,税后利润6.6亿元,每股收益1.22元。同时,该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6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早在2007年,张家港、吴江、常熟、江阴等多家农商行就积极谋划上市。2007年5月,张家港农商行开始接受东吴证券的上市辅导。2007年8月末,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在张家港农商行调研时强调,要扎实稳妥推进该行的上市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发挥好对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良好示范作用。同年底,中国银监会合作部有关负责人在“2007中国农村金融论坛”上透露,银监会正在和证监会积极沟通推进张家港农商行的IPO工作。由于内部职工持股问题,包括张家港在内的多家农商行的IPO工作一度进展缓慢。
2009年9月,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通知》,明确农商行“内部职工和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0%,单个职工持股的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为期待已久的农商行理清了上市障碍。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公开上市,不仅能满足融资需求,还有助于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把城市吸引的资金更好地运用到‘三农’、服务好‘三农’。”中国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前不久就重庆农商行H股上市接受采访时表示,银监会将一如既往地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公开上市,继续指导张家港等一批拟上市农商行按照证监会有关上市要求,认真做好上市准备工作。
“农商行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抓紧上市、筹集资金。”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赵益表示,上市有助于农商行补充资本金,实现跨越式发展。据悉,早在2008年11月,中国证监会就受理了江阴农商行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材料,如今上市筹备工作进入了冲刺阶段。
近年来,除了张家港、江阴、常熟、吴江等农商行的上市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外,各地农商行也积极推进战略重组、完善治理结构,以期为IPO铺平道路。2010年12月,改制一年的顺德农商行正式聘请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为上市辅导券商,迈出了上市准备工作的第一步。同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武汉等地多家农商行都在筹谋上市,可以相信,“农商行板块”不久将成为市场中关注的话题。
转型增强发展后劲
登陆资本市场,为农商行建立了稳定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还可以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在H股和A股上市,都在我们的研究和选择之列。”顺德农商行董事长吴海恒表示,向上市银行目标迈进,是推动该行成为一流的现代金融企业,真正走向治理完善、管理先进的重要举措。据介绍,截至2010年12月末,顺德农商行总资产规模已达120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1012.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10.72亿元,经营利润为22.24亿元。与此同时,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92%,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297.91%,资产收益率1.43%,资本收益率为18.15%,这些指标均达到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顺德农商行向一流的上市银行目标又迈近了一步。
“我们坚持‘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吴建亚说,“一体”,就是积极争取IPO上市,努力建设成为一家现代化商业银行;“两翼”,就是要积极参股兼并一些小银行,同时大力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多元化发展。
拥有北大法律博士学位的项俊波出生于重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下过乡、当过兵等诸多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其对农民有很朴素的感情,并历练出一股过人的抗压能力和胆气。酷爱文学的项俊波于20世纪80年代在当地就小有名气,如电影《远山》、武侠剧《紫剑传奇》的创作,特别是早在1986年到1987年,国内第一部反映审计工作的电视剧《人民不会忘记》的成功创作,更是让人们给予了他“特别关注人性,注重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对人在面对环境中做出各种抉择的刻画非常到位”的评价和赞许。1996年,时任审计署管理指导司副司长的项俊波出任京津冀特派员。1999年,群众举报天津蓟县国税局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严重问题。作为京津冀特派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项俊波带领工作小组进驻蓟县。在这场审计“战斗”中,项俊波表现出的专业水准和审计胆略,得到审计署以及相关领导的认可。三年后,项俊波被提拔为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2004年8月,项俊波调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随后兼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主任。项俊波进入央行后,逐步推进风险控制的落实,高度关注比较突出的三类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由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均与法律制度的缺失或不协调有关,因此,他认为,现阶段金融立法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推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金融创新法律关系、提高金融监督管理的协调性和有效性以及充分利用市场自律监管等方面。2007年7月,项俊波调任农行党委书记、行长。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项俊波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从此便与农行、农村金融结下了不解之缘。
企业文化:浓缩全体员工的智慧结晶
作为我国分支机构最多、城乡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员工人数最多的大型商业银行,“靠什么凝聚全行的合心力”是项俊波来到农行后必须首先思考和面对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细心的人们会发现,2010年1月21日,农行首次在京了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农行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宣传活动,包括内部培训、内部简报、内部演讲、内部评选等,以此来统领农行的思想和凝聚力。项俊波认为,农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在充分吸收农行企业文化建设大讨论成果,经过广泛调研访谈,深入梳理历史传承,深刻剖析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45万农行员工智慧与心血的结晶。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农行将践行“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的企业使命,传承“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的企业愿景,坚守“诚信立业,稳健行远”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秉持“五大理念”,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的管理理念,“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的风险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的人才理念。项俊波表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确立,只是农行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文化深植和文化推广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风险管理:时刻紧绷这根弦
到任农行的第二天,项俊波并没有呆在北京坐等汇报,而是随即赶往河南省分行兰考支行,突击查账并检查支行的金库和安全管理。第二天,他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农行周口市分行项城支行。之后,他又出现在农行项城支行距县城最远的李塞营业所。在一系列下基层调研中,项俊波为以后的政策制订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007年11月8日,项俊波率先改革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由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针对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而导致案件发生的问题,他组建了五支监督检查队伍:飞检队,主要负责突击查账、查库;神秘人队伍,主要负责对网点文明规范化服务进行明察暗访;整体移位队伍,主要对分支机构进行整体接管,全面审计;巡视队伍,主要负责对各分行班子工作情况进行巡视监察;审计特派办队伍,将现在分散在各分行的审计特派员队伍集中起来,每年重点彻查8〜9家分行。
基于农行的业务性质,资产质量和“三农”贷款风险一直是决策层高度关注的经营指标。项俊波认为,虽然当前“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形势很好,机遇也很多,但“三农”和县域业务风险压力大的现实还没有根本改观。同时,随着农行服务“三农”力度不断加大,客户数量大幅增加,业务规模迅速扩张,经营管理战线明显拉长,风险隐患也越来越多。而现在股改上市和业务大发展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怎么掌控好“三农”信贷风险,项俊波认为应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靠识人。也就是要筛选好的客户,只有选好客户,选可靠的客户、放心的客户,才能真正管控好风险。而筛选好的客户,则需要眼光、智慧及经验。要把工作扎扎实实做到实处,从各个渠道掌握客户信息。二靠机制。也就是激励要保障,约束要到位。“三包一挂”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因此要继续总结“三包一挂”的精髓,丰富其内涵,结合各地实际推广应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三农”风险管控体系,尽快完成县支行风险经理派驻工作,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三靠定价。要依靠合理的定价有效覆盖风险。合理定价的前提是做好风险容忍测算。项俊波表示,服务“三农”的账一定要算清楚,风险账更不能是一笔糊涂账。每个省分行、二级分行、县支行都要测算清楚。每种产品、每个行业的利润风险平衡点都要算清楚。而后在此基础上,本着覆盖风险的原则,制订合理的利率水平。四靠惩戒。要加大风险排查和案件查处力度,使“三农”业务风险检查常态化,及时发现风险点,堵住薄弱环节和风险漏洞,有效防范案件隐患。要保持对风险案件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率先改革风险管理体制,是农行做好股改准备工作、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项俊波上任三年来,农行在内部风险管控方面成果显著。截至2009年末,包括国家注资和置换因素,农行的不良贷款率已下降至2.91%,涉农贷款不良率也下降至4%。
农村金融:水火不相容的“铁锅理论”
2008年10月,国务院批复农行股改方案的十六字原则是:“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一方面是政治要求,定位于“三农”,另一方面是商业性可持续运作。如何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一直是学术界近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三农”金融服务和商业化经营之间水火不容的说法,项俊波给出了这样一个新解:“如果在火上加个锅,通过烧火把锅里的水烧开,水火不容便迎刃而解。”项俊波相信,这口锅就是“‘三农’金融部”,它能够帮助农行走出一条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有机结合的新路。
从2008年3月开始,农行先后选择了甘肃、福建、山东等8家分行,开展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项俊波认为,过去两年的实践证明,“三农”和县域业务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对“三农”和县域业务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认可。综合考虑前期试点情况和新的改革要求,农行下一步将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以8家分行为重点,以点带面,不断深入。
2009年底,农行专门着重研究了事业部单独核算有关问题。项俊波一直认为,单独核算是事业部改革的核心。深化事业部制改革,必须将“三农”金融部单独核算这本账搞得更精、更准,把这项工作做得更扎实,真正实现事业部核算“分得开、算得准、说得清、信得过”。为此,项俊波提出建议:一是要千方百计做好事业部核算体系建设。抓紧完成事业部单独核算基础建设,新核算报告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要尽快上线运行,要定期拿出报表。搞好科技系统支持,抓紧打牢事业部的核算基础。二是要进一步提升单独核算的精度。不但要拿出总账,还要拿出各分项的细账。通过管理会计、成本作业等方式,着力建设更加精准高效的事业部全面核算体系,力争尽快实现能够按机构、区域、产品等多维度核算事业部财务信息和经营成果,为“三农”经营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支撑,也为国家给予扶持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要全面检验、评估事业部的核算政策制度和规则。单独核算不仅要拿出“三农”金融部的财务核算报表,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改革试点,评估单独核算的制度办法及政策措施是不是能准确、公允地反映事业部经营管理成本收益,满足信息披露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因此,项俊波要求8家深化改革试点行,要高度重视核算评估工作,要拿出完整的单独核算评估报告,为不断完善事业部单独核算体系提供依据。
经过这几年的辛勤耕耘,农行的“三农”业务概括起来呈现出“四大亮点”:一是为农户金融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2009年累计投放农户贷款1500亿元,超过了过去5年的总和。二是县域信贷大幅增长。在金融危机冲击加剧,“三农”改革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态势下,农行加大信贷投入,实现了“三农”和县域贷款大幅增长。2009年累计发放县域贷款1.3万亿元,余额1.19万亿元,增速高达43%,比农行贷款增速高10个百分点。三是“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深入推进。在农行新旧矛盾交织,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三农”金融部组织治理架构、单独核算体系、专门信贷制度和产品体系、风险管控制度、有效的绩效考评和投入机制已初步形成。四是外部形象极大改善。在农行支农形象不佳,“离农”、“脱农”旧印象根深蒂固的条件下,农行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影响,社会形象大为改观。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先后有21个省(区、市)的党政主要领导对农行服务“三农”工作作出批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核心媒体,也纷纷对农行服务“三农”工作进行了正面宣传。
人才培养:实现管理精细化
长期以来,农行的人员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人员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结构老化是农行人员的一个缩影,而这也是项俊波到农行工作以来高度关注的战略问题。项俊波认为,人员问题是农行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的人才理念。近年来,根据农行的人员现状,农行一方面通过校园招聘形式大量招聘高素质、高学历的国内和海归人员,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内部培训、上挂下派、出国学习、内部招聘等内部培养力度,为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功能型的商业银行储备一大批现代化、高层次人才。
针对总体人员偏多而县域“三农”人力资源人员不足、年龄偏大的突出问题。项俊波认为要多管齐下。在存量上,继续在内部挖潜、精简中后台、充实前台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简化手续,解放人力资源。在增量上,农行的人员总量已经很大,不可能无限增加。总行在用工计划增量分配上要向“三农”金融部倾斜,至少保证每个县支行每年引进一名大学生,再配以一定量的劳务派遣工。“三农”金融部减员腾出的指标要全部用于补充事业部人员。配的人员要多培训、好好用、留得住。争取用几年时间,逐步缓解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最后,要抓好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培训客户经理,增强其拓展客户、执行制度、防范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目标客户进行培训,增强其对农行产品、制度及流程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培养诚信文化。要培训一批“种子客户”,通过他们一传十、十传百,既达到了宣传农行的效果,也培育了农行的客户市场。
股改上市:大象起舞
2008年10月,期待已久的农行股改正式拉开帷幕,股改方案获国务院通过。2008年11月,中央汇金公司与农行签订了注资协议,汇金公司向农行注入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农行财务重组启动。在注资仪式上,项俊波表示:“此次注资标志着农行将由国有独资银行变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公司,为实现上市和公开发行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其他三家银行通过改革,优化管理,逐步实现了由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最终完成了上市,获得大量的融资,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而此时的中国农业银行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了全方位向国有商业银行转换,由过去单一的信贷业务转变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和发展,本、外币一体化跨国经营和发展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但是,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一个国有超大型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业务管理、不良贷款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一、农行经营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明确
中国农业银行的客户基础是与“三农”密切联系的客户群,而把自己定位于城市.其本质是商业银行还是农村金融机构不明确。而中国农业银行的如何市场定位直接影响其股改方案的选择。如果是商业银行,就意味着必须在保证城市市场业务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兼顾农村业务,适合拆分上市;如果是农村金融机构,就意味着应该在发挥农村业务优势的基础上去发展城市网点业务,也就适合“整体上市”。
2.中国农业银行寻找效益增长点偏差
中国农业银行要寻找自己优势的利益增长点,就必须寻找所在市场的空白点,探索短期和长期效益增长点,而中国农业银行的最大市场是农村的城镇经济,这不仅是中国农业银行的服务“三农”的定位所决定的,更是由于如今的“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建设任务的中心位置以及其蕴涵的巨大商机。
3.中国农业银行积重难返的巨额不良资产处理负重
有关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近三成,已成为中国农业银行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针对中国农业银行目前的现状,国家根据“一行一策” 的原则,将注资帮助中国农业银行冲销大部分坏账。中央汇金公司也将为中国农业银行注入新的资本金,保留财政部原来在中国农业银行的资本金,其余作为风险拨备,从而实现中国农业银行的核心资本达到上市的标准。中国农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大对特殊资产清理和处置力度,加强土地和房产的确认权和处置工作,在服务“三农” 中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维护其上市良好的整体形象,完成这场波澜壮阔、任重道远的股改任务。
4.中国农业银行的机构繁冗、管理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银行仅依靠“摊任务,拉存款”的方式来提高存款率。每个月定下定量的存款额,把任务分配到各个网点,依照完成程度与员工每月的奖金挂钩,形成所谓的“激励机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中国农业银行的营业额问题。对于改革之后准备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如果不能有效地转变经营思路,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层的综合素质,改善员工待遇,制定合理的鼓励机制,完善上下层信息交流,那么中国农业银行上市将困难重重。
二、中国农业银行走出改革困境的建议和方案
1.积极推进业务经营转型和精细化管理
对公业务要逐步提高绩效贡献度,重点工作任务是客户转型、机制转型、业务转型,积极保障金融产品、技术以及相关团队的建设,从整体上提升对于那些大客户的服务与营销能力。推进金融客户整体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主动筛选、资源互换、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对那些核心客户的准入退出标准要进行严格把关,从客户资源库中筛选确定出各级农行的核心客户,推行名单制、动态化管理,积极主动的打造核心客户群。以网点转型为重点,积极整合物理网点、电子机具和电子银行等各类服务渠道,按照区域、层次和网点为基本类型构建一体化网络,加快城乡网点的经营转型,对当前的落后营销模式进行积极大胆的改进。
2.实施财务重组,加快法人治理架构设计
在国家政策帮助下,使行内各项财务指标能够达到监管标准和公开上市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应成立专门财务重组处理小组,积极引导和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支持作用,在已有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评估、审计、法律等工作的开展按照“严格、规范、彻底、创新” 的要求,坚持“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原则,制定股份制公司相关章程,紧锣密鼓地筹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执行、决策和监督机制。
3.重点加强基础管理,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要不断完善农行的公司治理,就必须有效地推动新体制与机制的运行。一方面管理层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公司治理的相关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金融监管规范。另一方面,对于农行的机构扁平化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与建立“三农” 金融事业部制保持一致,对于各级支行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加强县域“蓝海”战略的推进实施。加快推进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方式,强化员工的工作效率意识,重点突出工作考核体系的价值创造导向,把业绩贡献与资源配置相联系,在整个农行系统树立“凭贡献拿工资”的经营管理理念。
三、结束语
中国农业银行应始终立足于服务“三农”,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金融市场动向,顺应规律和潮流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借鉴其他银行的经验,勇于创新,才能圆满完成中国农业银行改革,顺利上市,转变职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发展“三农”经济迎来了大好机遇。怎样做好“三农”经济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三农”经济发展。几年来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农业银行改革要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为此,农业银行把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做为本行的基本职能和市场定位,坚持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确立了面向“三农”的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和路子。
1 “三农”经济中金融服务面临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变革和金融体系、金融产品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金融的市场化、商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机构短腿、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产品单一、农村金融教育滞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1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缺失。在市场经济体系运行中,金融商业化运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各金融机构网点按照效益保本点测算,低于甚至略高于保本点的营业网点被大量撤并,出现农村金融服务“空洞化”现象,就比如网点最多、分布最广的农行,网点也主要集中在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发达乡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十分有限,有的金融机构每年还有在撤并网点,大部分县域金融机构在乡镇一级没有网点,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
1.2 适应“三农”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少。由于机构缩减,缺乏竞争,长期以来,农村的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增值服务更少,存款仅是传统的定活期,贷款也仅限于传统的种养殖业,而对于农村中新兴的产业,农民新的需求,比如教育贷款、消费贷款、住房贷款等基本上没有涉足。农村金融缺乏个性化服务,服务手段简单粗放,只求量的增长不求质的提高。农民的金融福利水平很低,分享不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1.3 “三农”经济金融信贷扶持呈现弱势现象。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大多没有贷款审批权,属于单纯的存款机构。县域经济发达的,则支持项目经济,吸收的存款大多通过系统上存流向城区,金融网点吸储融资的作用大于放贷促发展的功能。二是融资担保困难,金融信贷都以有效担保为前提,而 “三农”项目基本上位于农村,其资产形态确认形式相对不配套,开展抵押、保证、质押等很难落实,特别是农村的房地产评估不便,估价不高,抵押登记收费高,有的金融机构不愿承办甚至规定不办理位于偏僻乡镇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三是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依法借贷、依法还贷”的意识还未得到普及,加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终身责任制,使农业放贷积极性降低。四是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多,农业产业风险较大,农业保险尚不健全,信贷安全保障上存在不足,许多金融机构在贷款上持谨慎态度。
1.4 “三农”经济融资服务存在梗阻点。一是现有金融信贷产品、准入标准与流程,多是出于项目营销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难以适应“三农”经济的特点。二是金融信贷产品支农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农业经济贷款“急、频、少”的要求。呈现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特性不一致,即使获得贷款的农民也无法按农业的生产周期特性进行灵活周转使用,增加了借贷成本。三是利率政策没有优惠,融资成本高。“三农”融资渠道少,资金大部分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央行支农再贷款和民间借贷而取得的,为了抵御风险,追求利润最大化,其贷款利率大大高于基准利率且不断上浮。
2 新时期“三农”经济的发展态势与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十大战略措施,促进农业发展摆在十分突出位置,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长期积蓄内在力量的驱动下,农业、农村正以恢弘蓬勃的态势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呈现明显而积极的趋势。农业的生产条件、运行机制和功能作用明显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正在加快,农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农业农村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2.1 农业发生深刻变化。从生产方式上看,设施农业发展快速,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从组织方式上看,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从运行机制上看,农产品流通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价格信号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明显增强。
2.2 农业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在原来完成种养为主到种(养)-加工-市场销售的调整之后,新一轮调整突出了专业化和外向化结构,农业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村的主导产业。
2.3 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明显加速,以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建设加快,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持续实施水利、农村路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电信“村村通”等工程,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落实村级“六大员”补贴,加强涉农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等。
2.4 农民群体正在发生分层和分化。农民的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务农的减少,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近50%,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0%左右。
2.5 农村社会组织趋于多元化。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组织形式发生巨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快速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成为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其他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实践和启示
2008年初,农总行党委确定了3510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大力开拓“三农”和县城蓝海市场。为了全面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农总行制定了服务“三农”的总体实施方案,于2007年10月开始在8家分行开展“三农”金融服务试点,2008年3月,又在6家分行进行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试点。总的看,试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反响积极热烈,为全行面向“三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服务“三农”工作已进入全行推广阶段,农总行在试点总结的基础上又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三农”的进程。全行上下认真学习、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动服务“三农”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农”金融服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的趋势,使农行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成为优势:
3.1 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网点建设。农行服务“三农”经济的主要领域是:为农民生产生活、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提供金融支持,因此网点的建设必然与此相适应。按照农总行提出到2010年,县域网点保持在16000个以上的要求,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网点建设,扩大对“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一是要稳定网点总量,优化网点布局,视经济环境、业务需求情况适度恢复、增设和迁建一批县域营业网点。二是要完善网点功能,做好做强传统的存款、贷款、汇兑业务,开发针对“三农”经济和县城特点的金融产品,及时推出切实有效的服务品种和服务功能,将县域网点打造成具有较强的农户和小企业服务功能的综合网点。三是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在农民工较集中的乡镇,设置ATM、POS等金融自助设备,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力度,培养农民形成新的支付习惯,逐步推进农村金融结算服务现代化。
3.2 做活农业产业化。一是要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以涉农骨干项目和支撑企业为重点,打造专业化现代农业金融业务体系。二是重点支持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先进、财务管理规范、具有市场优势、产业链完备、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解决其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季节性收购资金问题。三是要在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如向其上游产业的农户发放惠农卡,给予小额信贷扶持,对于从事农产品收购的供销大户给予发放收购贷款扶持,并可实行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的方式。
3.3 做大惠农卡业务。惠农卡是农行在金穗借据卡业务平台上研发的、服务于农户的综合性银行卡产品,它具有农户小额自助贷款、循环使用、生产消费“二合一”、资金汇兑、电子化缴费、各项财政支农补贴资金委托、划拨、兑付等功能,是农行服务“三农”的主要新产品,直接面向农村农民、服务农民的有效载体。农行在商业化发展进程中,大力支持了地方产业的发展,扶持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并与地方构建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如特色农业、农场、“公司+基地”、“银村共建村”等,因此,发挥地方特色,依托特色渠道等途径做大做强“三农”业务,是农行大力发展惠农卡的独具优势。日前惠农卡的发行与授信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农行正以多功能的惠农卡连接“三农”体系,为农民提供消费、缴费、存取款以及农村个人客户小额应急贷款、保障医疗等需要服务,为政府提供向农民发放各类惠农补贴的金融平台等。
3.4 创新“三农”信贷担保方式。针对“三农”信贷担保难的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担保途径,使“三农”信贷的有效支持成为可能。一是采取多样化的组合担保方式,加强与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和专业担保公司合作,推广农户、小企业多户联保等担保方式。二是有效扩大抵、质押品范围,除房地产抵押、动产质押等方式外,还可创新林权质押、海域使用权质押、经营权质押、收益权质押等。三是条件成熟地区可以组建担保公司,如农户担保公司等,即由村或农户单独出资或村和农户联合出资成立的,为所辖村村民或入股的股东(会员)向农行融资提供担保的机构。
3.5 信贷政策上给予“三农”倾斜。农总行已推行适度分权的“三农”信贷业务授权模式,下沉信贷业务决策重心,分层次下放“三农”信贷业务审批权、县域客户信用等级认定权限和贷款定价权限等,农行各分支机构在利好政策下应充分运用“三农”信贷政策,加大支农力度。一是适度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给基层营业网点,更好、及时地服务于“三农”经济发展。二是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以农业生产周期为依据,科学安排,多种贷款期限合理使用,如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以中长期为主,生产流动资金可采用自助贷款为主等。三是对“三农”信贷实行优惠利率制度,还息方式灵活适宜,可按季按月,也可以利随本清,自
主选择,以减轻承贷主体负担。
4 结语
农行服务“三农”工作正在试点和全行推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全面展开,发展和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农行服务“三农”,正创造性地建设适应“三农”需要的服务机制,真正让金融服务贴近“三农”、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发展“三农”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相信有全社会各个系统、各行各业合力支持的推进,在这个进程中,能够催生出更多惠及农业生产、惠及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三农”的成功模式。
参考文献:
[1] 农业银行研究室课题组.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产品与服务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7,(12):
[2] 唐晓旺.农业银行回归农村金融的市场定位与路径选择[J].福建金融, 2008, (1):
[3] 冉锋.面向“三农”的对象与途径[J].农村金融研究,2008,(1):
[4] 廖青,何学斌,陈开榕.对农业银行县域支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福建金融, 2008,(2):
《中国农村金融》:首先,祝贺顺德农商银行顺利获批发行农合系统首单ABS。请您先介绍一下顺德农商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发行情况。
姚真勇:顺德农商银行2014年首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金额共153370万元,分为优先A级、优先B级资产支持证券和次级资产支持证券。其中优先A级资产支持证券占73.02%,发行金额为112000万元,评级为AAA/AA+,加权平均期限0.96年;优先B级资产支持证券占9%,发行金额为13800万元,评级为A/A,加权平均期限1.47年;次级资产支持证券占17.98%,发行金额为27570万元。
《中国农村金融》:请介绍一下农合系统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背景情况。同时,顺德农商银行有哪些“积淀”与超乎寻常之处,才能成为试点单位,并发行农合系统首单ABS?
姚真勇:2013年7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和经济结构调整”。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将其作为盘活资产存量的重要政策措施。银监会和人民银行部署了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2013年11月,银监会合作部在北京召开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会议,选定六家农商银行作为全国农商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试点单位,试点总额度为50亿元,顺德农商银行幸运地入选为其中一家,取得15亿元额度,是六家农商行试点中额度最大的一家。
顺德农商银行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具有六十多年发展历史的顺德农村信用合作社,2009年底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广东省首批成功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之一。改制四年半来,顺德农商银行各项业务实现了又好又快、稳健可持续的发展。截至2014年6月末,总资产历史性地跨越2000亿大关,达2001.32亿元,对比2009年底改制时的1015亿元,翻了一番;各项存款余额1389.98亿元,比改制时的846.88亿元增长了64.13%;各项贷款余额973.58亿元,比改制时的497.19亿元增长了95.82%;不良率则由改制时的2.38%降至0.87%;资本净额达170.37亿元,比改制时的86.64亿元增长96.64%。今年上半年,拨备前利润21.94亿元,同比增长23.98%;利润总额19.56亿元,同比增长10.56%。年化ROA为1.56%,年化ROE为19.54%。目前,顺德农商银行所有核心风险指标均达到了银监会公布的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是全国首批28家农商银行标杆银行之一,也是广东三家农商银行标杆银行之一。按照2014年度英国《银行家》杂志的排名,顺德农商银行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综合排名第339位,在全国100家大型银行中排名第37位。
顺德农商银行具备一定的经营实力和良好的合规与内控能力,同时,始终秉承“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宗旨,专注于服务当地经济,存贷款份额均占当地银行业首位,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客户、市民的支持。在服务好“三农”和小微经济的基础上,顺德农商银行也重视开展金融市场业务,经过长期努力,树立起了一面富有农合特色的旗帜。自2000年加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以来,顺德农商银行一直表现活跃,自2002年以来,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优秀债券承销商,以及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优秀结算业务成员单位、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优秀交易成员。目前,顺德农商银行债券交易量与承销量均排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前列:2013年全年的债券业务量1.82万亿元,在全国农商银行系统中排名第4位,在全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中排名第46位。2011年还取得“债券结算业务”和“非金融机构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两项新的业务资格,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同时具备这两项业务资格的两家农商银行之一。2013年6月,顺德农商银行还以承销商及财务顾问的身份,主导承销了广东省佛山市第一期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为顺德中小企业募集资金1.4亿元。
专业至精
《中国农村金融》:成为试点单位后,顺德农商银行为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了哪些努力、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姚真勇:2013年11月取得试点资格后,我们立即展开了各项筹备工作,于12月初选定了主承销商、信托公司、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合作机构,并正式启动了首次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工作。为顺利开展本次项目,成功发行首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精挑细选确定入池资产。为了贯彻监管机构对于项目风险控制的要求,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我们在资产池组建阶段即对拟入池的贷款制定了严格的合格资产筛选标准。除了入池资产的信用质量,我们在整个资产挑选过程中还对资产池的行业集中度、支行集中度和借款人集中度等指标进行有效监控,并借鉴了主承销商/财务顾问的经验,利用顺德农商银行较为先进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从项目初期就对资产池和资产支持证券的现金流匹配进行规划,设定了专门的监测指标,动态调整资产池,从多个维度优化资产池筛选。
第二,就抵押权变更登记事项与登记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与当地登记部门协调沟通入池抵押贷款抵押权登记变更事宜,确保实现抵押贷款及其附属担保权利的全部转移。本次项目安排了超过资产池资产数量一半的抵押贷款入池,而抵押贷款批量入池伴随的抵押权变更登记问题一直都是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的一个操作难点,实践中也少有地方登记机构办理过类似业务,几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本次项目开展过程中,我行与房地产登记部门保持了积极沟通,共同商讨了抵押权变更登记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顺德当地登记部门对于业务创新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开明的态度,我们在办理抵押权变更的过程中获得了房地产登记部门的大力支持,顺利完成了抵押权确权登记工作。
第三,协调行内各个部门及支行,齐心协力推进项目工作。由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于行内而言,还属于比较新颖的业务,许多部门对该项业务并不十分了解。为此,我们在行内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并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知识进行普及,增强支行及总行各个部门对该业务的理解。为加强整个项目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本人亲自担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行长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管行长及部门负责人任组员,抽调了投资银行部、金融市场部、信贷部、公司部、计财部、合规与风险管理部等相关部门业务骨干组成了项目工作小组,确保全行能够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地推进项目工作。
第四,就项目需求进行系统开发,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系统支持。为履行我行作为贷款服务机构对入池资产进行尽职管理的承诺,履行有关管理职责,在我行各级业务和技术人员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数月的开发和测试工作,成功上线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系统。该系统改造项目为我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系统支持。
第五,积极开展销售工作。为确保本期证券的成功发行,我行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展开了对本期证券的销售工作。在项目获批后,我行金融市场部、投资银行部还与主承销商一起组织了各地的路演,走访客户超过50家,为我行能够成功发行本期债券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中国农村金融》:按照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资产证券化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顺德农商银行成功发行首单ABS之前,都做了哪些筹备工作?
姚真勇:自2005年3月21日人民银行牵头主持召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以来,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关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银监会颁布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人民银行颁布的《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和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要求的公告等。这些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制度的出台,有效解决了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市场准入、参与机构职责定位、金融监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和交易、税收制度、投资人保护、抵押权批量变更登记等一系列法律空白问题,将资产证券化纳入了合法规范的轨道。
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起机构,需通过设立特定目的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要具备《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第3号令,以下简称3号令)中规定的七个条件。在提交的资料方面,根据3号令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2005年第7号公告),我行与信托公司联合向银监会、人民银行分别按照规定报送了由发起机构和受托机构联合签署的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计划书等11份文件和资料。经过银监会及人民银行的审批,顺德农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符合监管方规定的各项条件,获批发行。
在本次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过程中,我行投入了来自投资银行部、信贷管理部、公司银行部、金融市场部、合规与风险管理部、计财部、信息科技部的多名高素质专业人才,包括国家注册会计师、律师等。同时还在原有的业务系统基础上进行优化,增加了资产证券化项目业务处理、会计核算和管理信息等功能,以满足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需要。为保证业务能顺利开展,我行还研究、制定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办法、资产证券化业务实施细则、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核算管理办法、证券化信贷资产管理办法等内部制度,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操作规程、会计处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进行规范及明确。
如虎添翼
《中国农村金融》:顺德是民营经济与小微企业发展的宝地,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顺德农商银行来说有哪些重要意义?对贵行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有何帮助?
姚真勇:从我行经营的实际情况来看,若能够借助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业务手段,则可以对我行在拓展服务实体经济资金来源、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拓展中间业务,以及实现风险资产规模控制、业务结构调整等经营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深入推进我行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战略转型,促进各项业务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达到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的目的。我行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有以下积极意义:
第一,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我行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的能力。顺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国民营经济与小微企业发展的先行者,小微企业发展非常快,我行的贷款也是以民营企业、“三农”、小微企业为主要投放对象,本次信贷资产证券化选取的资产也是全部选取了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我行可将现有的信贷资产重新组合并打包转化为证券化产品出售,这将有力地盘活我行优质存量信贷资产,优化资产结构。与此同时,我行将由此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释放原有的信贷规模,用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更好地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提供新的出路。
第二,优化我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长久以来,我国银行业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趋势明显,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较为突出,流动性管理压力较大。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为我行提供新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可使我行灵活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对流动性的影响,明显提高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较难流动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
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于2008年在浙江省部分县(市)开始启动①,两类机构均面向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运行三年时间来,对改进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微小企业融资困难、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经营宗旨和市场定位基本相同——即服务于微小企业与“三农”经济体。由于两类机构在股权结构、法律地位和企业性质的不同,使其在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服务意识、客户群体、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现就浙江省南部A县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运行情况作一比较分析,希望从中揭示两类机构各自利弊,为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小额信贷背景
小额信贷是指向低收人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额度小、无担保、无抵押。小额信贷可以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也可以由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引入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作为扶贫的手段。随着近年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小额度的持续信贷服务活动在农村金融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持续发展的农村民营经济是浙江省内小额信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是这种农村民营经济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于无法得到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巨大的融资缺口也由此产生。随着以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机构出现,合法、规范的民间小额信贷业务正式登台,它打开一条民资“输血”企业的合法渠道,为资金匮乏的“三农”经济体和微小企业带来帮助。
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对比分析
(一)经营模式
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必须为银行业金融机构②,其高管人员和业务骨干均由发起银行派遣,经营方式、操作流程、内部管理制度沿用主发起银行的业务模式,可以说是大银行“克隆”一个小银行,或者说是银行延伸的独立核算的网点。由于股权结构所限,村镇银行是在主发起银行完全控制下经营,很难改变主发起银行固有的经营模式,其董事会和高管人员同样是在主发起银行股东控制之下,以执行者身份履行职责,自主经营空间有限。小额贷款公司由民间资本组建的股份制企业,最高权力完全归属于全体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团队分工明确,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对独立。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方式没有可以套用的固定模式,完全根据市场情况,制定相关制度,着力于金融服务创新,体现经营的灵活性。
(二)经营理念
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由主发起银行主导,而主发起银行往往受银行业固有的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习惯沿用面向传统银行客户的风险考核框架对村镇银行或者小额贷款公司的潜在客户进行风险考察。对外使客户感觉村镇银行融资门槛并不低,对内在经营团队中形成风险控制至上的“零容忍”企业文化,容易遏制村镇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的内生动力,导致村镇银行在现阶段无法很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便捷、高效的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拥有相对自由的自主经营权,以A县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股东均为长期在A县进行生产经营的民营企业,由于股东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均遇到过不同程度融资难的困境,对于广大微小企业及“三农”经济体融资难的问题感同身受。因此,小额贷款公司更愿意选择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经营理念,解决微小企业及“三农”经济体融资难的问题,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这与小额贷款公司股东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业绩考核方面,A县的这家小额贷款公司在所制定的业绩经营奖惩办法中,对经营团队实行信贷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双重考核,注重资金使用率和资本回报率的同时提升,坚持以效益为基本前提,为信贷风险的发生留足缓冲空间。
(三)服务意识
村镇银行在客户服务上借鉴主发起银行的一整套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在受理贷款的过程中相较小额贷款公司更为专业化、流程化、职业化。村镇银行的营销导向决定了其存款与贷款并重的任务指标结构,一笔贷款是否发放成功与客户经理的经营业绩不完全挂钩。以A县某村镇银行为例,一笔贷款审批流转周期在一周左右,而客户经理对放款成功与否并不是十分关切,导致客户在借贷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容易缺乏主动权。小额贷款公司在服务方面更能体现“草根金融”机构人性化、平等化特性,作为扎根于农村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面对广大乡镇居民和村民,在服务过程中更直接、更直白。在A县的某小额贷款公司中,客户上门咨询借款意向往往是直奔总经理办公室,以平等的商务交易关系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交通,一笔贷款从接洽到成功发放在一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
(四)客户群体
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的市场定为小额、分散,服务对象为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但是由于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的差异,具体的客户群体有较大区别。村镇银行主要面向专业的农、商贸市场,采取多户联保的方式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则利用股东及经营团队成员的社会关系,通过多渠道了解借款人及担保人。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在利率定价方面是村镇银行1倍左右,其客户群较村镇银行更加不固定,客户群体主要是短期急需资金周转或者新创办的微小企业,以及优惠利率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种植业。由于涉农贷款以保证担保贷款为主,贷款对象均为弱势群体,同时由于不可测的自然灾害因素,贷款风险大,而户数多、面大、分散、区域广,贷款发放和维护成本高,就目前A县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在现有规模和资源的限制下,难以发挥明显作用。 转贴于
(五)人力资源配置
村镇银行的经营队伍由主发起银行派遣,注重团队人员的存款资源,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队伍注重行业社会资源和工作经验。村镇银行在大银行的支持下,保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和人员管理机制,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人才需要。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的人员培养机制,仍是靠师傅传帮带模式下信贷管理经验的言传身教,比较适用于小集镇农村客户的交流,但是缺少现代金融管理知识。
三、几点启示
(一)符合农村金融市场特点的小额信贷模式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不因为贷款风险高而“因噎废食”降低资金使用率,这是小额贷款公司与村镇银行在经营理念上的最大差别。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融资难问题,究其根本源自传统金融机构在其风险框架下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需求,但这并不能否认农村金融市场潜在的商业价值。小额信贷并非传统商业银行观念中无利可图的业务,在当前城市中、高端金融市场已现饱和疲态的情况下,它在农村市场开创了一片“蓝海”,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一样能够融资过程中创造出持续的商业价值。而正是基于这一点判断,国家才推出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定位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组织机构。因此,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小额信贷的发展源自农村金融市场,只有符合农村金融市场特点,跟随其变化不断完善更新,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打破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思维定式是发展小额信贷的核心
对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而言,其自有资本少,在品德、才能、企业经营的持续性等银行用作借款人信用分析的关注点往往是离散度高、透明度低、规范性差,具有个性化和高隐蔽性的特征,因而传统商业银行在为其融资时注重提供抵押担保。然而抵押担保实际上作为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从另一角度来看是不愿意承担适当信贷风险责任的体现,这是与传统商业银行过度强调“零风险”有密切关系。但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普遍没有可供抵押的资产,没有财务报表,甚至可能没有账本,要在这些传统商业银行眼中的“垃圾客户”中找到价值,首先就应该打破其风险管理的思维定式。因此,小额信贷不应该过分倡导零风险的理念,更应该对还款采取灵活的态度,注重对借款人的经营业务分析,强调对借款人的经营活动和还款能力的过程把控。
(三)建立标准规范的企业运行机制是发展小额信贷的保障
面向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的小额信贷,呈现出单笔放贷金额小、个性化强、手续复杂的特点,相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来说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工作。同时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资产总量小,抗风险能力低,且无财产抵押,理论预期违约率高,导致小额信贷的交易成本明显高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因此,搭建一套符合市场需求导向、富有创新内生动力、公开、透明、可量化的企业运行机制,通过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和规范化的业务流转,将能够有效降低业务成本且覆盖业务办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同时,量多面广的小额信贷要求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做保障,结合实践操作中具体的案例式教学和系统的培训体系,保障团队人员能保持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来开拓小额信贷市场。
注释:
①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末《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200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2008年5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②2009年6月,中国银监会正式《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改制工作的程序和要求、监督管理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包括必须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
参考文献:
一、农村商业银行概述
1.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义
农村商业银行(Rural commercial bank)是由辖区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金融机构。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也出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农村对金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传统的农村金融系统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但农村信用社多以提供存取款业务为主,贷款供给极少,这也严重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此金融背景下,通过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革,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系统,从而极大地完善农村金融环境。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有支持“三农”、支持地方经济的特色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抵御金融危机等重要作用。当前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国家不断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将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风险和机遇共存。
2.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3年我国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挂牌成立至今,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发展,银行数量不断增加,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农村商业银行在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同时,也使得农村信用治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据统计,我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约303家,并有农村合作银行约210家,另外,还有约1400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已经基本达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由此可见,在短短的十年间,农村商业银行得到了飞速发展。通过研究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地域分布可以发现,我国南方省份的农村商业银行数量远超过北方省份;其次,由于东南沿海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也相对较多,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就要少很多;另外,农业大省山东、河南、江西、安徽、湖南等省份也是农村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省份。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1.内部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过程中,原有的农村合作农村商业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股份制改革,体制上完成了转变,但管理层人员在思想上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性质及职能认识不足,农商行不能发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作用。
(2)经营管理制度欠缺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银行的组织架构,股权主要为法人股及自然人股,法人股则主要是以地方的民营企业为主,相比其它商业银行,缺少优质股东,独立董事及监事等管理层人员主要为科研学者,对于银行缺乏相应的掌控及管理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商行的发展;其次,缺乏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人员的选拔、聘用、考核、监督及激励制度不完善,影响了工作人员日常的办事效率。
(3)缺乏优秀的管理创新人才
农村商业银行尚处于发展初期,各项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金融产品创新人才,极大制约了农商行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缺少资金支持
农村商业缺少足够的公信力,缺少像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那样的资金支持,在吸收存款时也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地域限制,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撑。
2.外部危机
(1)外部竞争压力较大
农村商业银行的外部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系统制约农商行的发展,二是只从事存款业务的邮政储蓄对农商行造成的挤出效应,另外,现存的其它金融机构也增加了农商行的外部竞争压力。
(2)消费者的选择增加
伴随着某些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商业银行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特别是在郊区、城乡结合部以及村镇,随着金融机构的增多,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拥有较高认知度的国有银行,且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偏好发生变化,对于金融理财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3)银行业务发展滞后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类型、服务方式、管理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增加,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都新型服务方式逐渐完善,而农村商业银行受限于自身资源的缺乏,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滞后,这也是农商行的外部危机之一。
三、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及产生原因
1.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各个经济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因各种因素的不确定变动而受到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货币的购买力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资本风险等。一般情况下,不确定的经济行为是造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银行往往会因经营策略不恰当而引发财务风险。当前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之而来的是财务风险的增加。农商行为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在金融活动中往往会选择淡化财务风险,这也使得本就处于高风险银行业的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更为危险的境地。只有认真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才能真正保证农商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2.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1)银行自身的粗放式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粗放式管理是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作为农商行经营策略的制定者,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及管理理念对于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若经营策略不当,则很容易产生财务风险。一方面,当前的农村商业银行大多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过改革组建而成的,农商行的管理层大多是原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这也造成了农商行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粗放式管理理念增大了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作为一个服务“三农”的银行企业,如果不能实时得了解关于“三农”的市场信息,那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势必给农商行的财务状况带来极大的风险。
(2)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
当前的农村商业银行由于组建时间较短,对于金融风险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也没有良好的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这种控制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放贷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放贷流程缺乏规范;在放贷过程中,只注重放贷速度,忽略放贷质量,潜在风险逐年加大,也弱化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其次,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失衡,筹资负债规模较大,资本周转困难等。另外,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广大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降水情况、旱涝灾害以及其它自然灾害都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造成了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对于本来就缺乏控制与管理能力银行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新形势下面临更多挑战
当前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国家不断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与严峻的挑战。首先,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政府放开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限制,农村商业银行出现了新的利率风险;虽然在国家法定准备金政策的支持下,农商行的存贷利差相比其他银行有优势,备付金率等指标均优于其他商业银行,但农商行存在资产质量不高、“钱荒”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面对新的利率风险也增大了出现财务风险的几率。另外,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缺失,服务方式单一,现代化建设滞后,而当前各大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不断增加,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服务平台逐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建设明显落后,这些新的挑战也给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控制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改革对策
1.提高管理水平
不断提升银行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控制首先应从人事改革入手,建立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大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力度,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加强金融服务理念的转变;工作人员应学习最新的财务风险控制理论,从而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其次,应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尽可能引进专业的金融管理人才指导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制定,提高管理水平,从管理层控制财务风险。另外,应逐步重视控制逆选择,对于不合格的被担保人和标的,应该一律排除,不断提高贷款质量。
2.强化风险控制能力
不断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将财务风险的危害降至最低。首先,应加强对不良资产的清算回收,将任务分配给个人,并将个人利益与责任挂钩,规范信贷操作流程,完善担保制度,将信贷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其次,应加快银行资产结构调整,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在融资手段上多向外部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融资。另外,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应不断提高利率风险控制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利率波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
3.加强信息交流
信息是金融行业的命脉,要有效控制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就应加强信息交流,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分享平台,方便农村商业银行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三农”工作,坚持立足于农村市场。根据实时的农业信息推出特色的金融产品,不断扩展银行业务;另外,针对可预见的财务风险,组织专业金融分析人员研究应对策略,将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4.积极扩展银行业务
积极扩展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提高银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首先,应扩宽贷款支持范围,对农民的生产、建房以及其它合理消费活动予以支持;其次,应拓展业务类型,针对农民个人理财的具体要求,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形成更多的理财产品;另外,还应加强现代化银行建设,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联合其他商业银行建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平台,并改进银行经营模式,以适应国家金融改革的要求。
五、总结
随着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挂牌成立至今,全国已陆续有303家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完成,这些农商行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农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农商行的高速发展也暴露出了管理制度不完善、外部竞争压力大、存在财务风险等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银行自身的粗放式管理、农村信息流通不畅、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地方政府的干预等几个方面;要想控制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就应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加强信息交流,强化风险控制能力,并积极扩展银行业务,不断深化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改革,真正提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行业中的竞争力,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赖金娴.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J].财税金融,2011(7)
[2]张灵艳.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