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31 12:47: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影像诊断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影像诊断学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院2014级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85名,分组前进行1次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模拟考试,按考试成绩顺序依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人,其中男18人,女25人;观察组42人,其中男20人,女22人。2组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相同,理论课和实验课授课教师也相同。2组在年龄、性别、医学影像诊断理论模拟考试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机分为6个小组,每小组7人。对照组43人为一大组,不分小组。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白人驹、张雪林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4版)第九章“骨骼肌肉系统”的实验课为教学内容,共授4次课(总论、创伤、感染、肿瘤各1次课),每次课4学时,共16学时。

1.2.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LBL教学法,每次实验课第1学时由带教教师根据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典型病例讲解,第2、3学时学生自行在阅片灯上阅片,第4学时教师集中答疑,最后每个学生书写1份影像报告上交。观察组采用CBL教学法,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1)教师准备。上课前2周带教教师收集合适的典型病例(每组1个病例,共7例,小组间病例不同),包括病例影像图片、临床资料及相关要求,制作成Word文档,上课前1周分发给每个小组。(2)学生准备。由各小组组长分配内容给每个成员,如:影像技术、影像描述、影像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因、病理机制、病史分析、总结及课堂发言等多个内容,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其中1~2项,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必须参与,学生通过书本、图书馆及网络等查找相关资料制作成PPT,各小组长将资料汇总后于上课前1d交给带教教师,汇总材料的每一部分后面注明相应组内分工同学的姓名+学号。(3)课堂讨论。每次上课第1、2、3学时由各小组的发言人对病例进行讲解,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讨论,每个小组发言讨论时间约20min,教师根据各小组上交的材料及发言讨论情况进行评分。第4学时,教师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教师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和重点、难点内容需进行详细讲解,以保证所有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1.2.3教学效果评价

“骨骼肌肉系统”章节的实验课结束后,采用实验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教学效果。(1)实验考试。考核形式为教师选取8个典型病例分析题,2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考试内容分别为正常病例1例、骨及软组织创伤2例、化脓性骨髓炎1例、脊柱结核1例、骨肿瘤2例、股骨头坏死1例。同一教师对85份答卷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阅卷、记分,评价标准见表1,并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2)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对2组共85名学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如下问题:①对本章节内容是否有学习兴趣;②学习时间是否充足;③学习过程是否有难度;④该教学方式对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如何;⑤是否能提高学习效率。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5级评价方式,5分:非常肯定;4分:肯定;3分:不确定;2分:不肯定;1分:非常不肯定。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x±s表示。对实践考核成绩采用成组t检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实验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实验考核成绩为(86.4±10.2)分,对照组为(78.5±12.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2组问卷调查评分比较

篇(2)

2.以教学大纲为本,完善教师备课内容

影像诊断学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少,教师要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和从事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我校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着眼于教材,分为理论和实验课两套课件,理论课件侧重理论基础知识讲解,而实验课件则以大量图片和临床病例为主,病历材料都是教师自身积累并熟悉的内容。通过备课、预讲、定稿等程序,具体落实到每种疾病,按教学大纲统一讲课的深度和广度,每个影像学表现都联系到其解剖、病理学等改变。在授课结束后,收集学生的意见,反思总结经验,为下年教学做准备。

3.明确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3.1发挥教师主导地位,解决学习方法问题

影像诊断学是通过图像的分析,结合病变的病例改变,综合临床资料,最终得到影像诊断结果。二维的图像对应到三维人体的病变,对于缺乏感官认识的中职学生来说理解掌握很难,加上其对基本概念、疾病征象及专业X线解剖和断层解剖知识没有完全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中给予明确指导。通过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树立“教以学为中心”的思想,把握教学活动中三个主要环节,优化教学模式,认真处理好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重视课前、突出课中、兼顾课后。只有教师全面掌握其中的含义,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学习。在学习引导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形象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种疾病时,主动对其解剖、病理等基础知识进行联系,通过横向联系,扩大知识面,使教学内容学的更加扎实,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2加强人文教育,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医学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观,具有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教学过程要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通过临床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懂得人文关怀的重要。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使学生树立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为今后成为高素质卫生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效率

中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都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理性分析,这种认知倾向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感兴趣的听的津津有味,若不感兴趣或内容太难,则即便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收效甚微。因此要避免老套的满堂灌教学方法,通过将所教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案设计时多增加趣味性元素,组织技能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正面鼓励引导学生,避免过多指责否定,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篇(3)

我们现在已经步入数字时代,过去那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时代教学。本文仅以我校近几年来,对我校影像专业影像诊断学教学的相关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几年来,本人担任了近10个班次的大中专班影像诊断学教学。作为临床教学老师,我认为任课老师理论知识要扎实,理解问题要透彻,对专业要精通,还应当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及基础知识。

本人从事临床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作为临床教学老师,就如何教好和学好X线诊断学,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探讨、阐述个人观点:

1 第一方面,就教学老师而言 作为影像诊断学教学老师,首先要精通解剖学专业知识。因为X线成像是大体解剖部位对胶片及荧光屏的投射的结果,如果教师自己都搞不清解剖及毗邻关系,无法谈及与X线胶片的对照及对比。其次,还应当懂得相关疾病的病理学改变知识,因为X线的改变结果来自器官系统病理病变形态改变的结果,因此要求影像诊断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病理学知识。再次,要求从事X线教学老师自己要吃透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如 X线成像原理、X线形成条件、X线的自然对比与解剖关系,及为什么要提倡X线的人工对比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最后,影像教学老师要领会各系统器官疾病最基本X线表现及各种疾病的X线特点表现。以上是针对专业知识而言,对于非专业知识,对X线教学老师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如果仅仅停留在专业方面的知识,不能称之为合格的X线诊断学教师。因为X线教学牵涉许多非专业方面的点点滴滴。例如,要说清或理解X线成像原理,得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如,低电压使灯丝发热并产生电子云,高电压驱赶聚集的电子云沿一定的方向高速前进,遇到钼靶被阻挡,99.9%的电子被吸收使其发热,不足1%漏出使荧光屏发亮和胶片感光的才是我们要用的和学习的X线……。再如,在X线成像条件中,充分的理解和说清物体与密度,以及密度与物体的关系。要说清楚,密度越大,该物体紧密度越大,物体就越“坚硬”,越是坚硬的物体X线越是不易穿透,荧光屏上可见该物体“影子”,而胶片不被曝光成“白色”,及“高密度”。反之,低密度物体“松散”穿透的X线多,胶片被曝光成“黑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低密度影”。这样教学结果使学生们易接受、易掌握和终身难忘,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结果无论是师生都受益匪浅。

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进展,新兴技术已经取代或即将取代X线检查。那么X线检查技术及诊断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或有无必要学习?尽管如今已经普及了CT、MRI等新型检查技术,但归根结底,它们的基础是X线,如果没有X线的知识CT、MRI等新型技术也是空想,至少是不完整的医学。尽管新兴技术的不断问世,弥补了X线的不足之处,或对其的扩展,丰富了诊断,但在许多方面却仍然不能完全取代X线。如,在呼吸系统、骨关节外伤等方面的基础病,仅以廉价的X线就足够已,何必要代劳昂贵的新型技术手段呢?此外,在有些形态方面的直观性还不如X线诊断技术。当然笔者并没有抵制新兴技术的意思,至少像我们国家现状,现阶段X线检查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而已。因此学习X线基础知识是学习和学好其他先进技术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更好的讲解X线诊断技术,除了本文开头谈到的教师所必备的知识外,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方式、方法。例如,临床医生可以不知道“渗出”、“增殖”

的X线表现,但他们不能不知道“渗出”、“增殖”的临床意义,因为这些意义直接导致病因的诊断和对治疗提供依据。就像一般临床医生不会看和分析心电图,但他们一定知道心电图结果和针对其结果进行抢救和处理,如,“心律不齐”、“房颤”或“室性早搏”等结果的处理。但对我们心电图医生和从事X线的医生而言,不但会操作而且一定会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结论供临床医生参考。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影像诊断学老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先说什么后讲什么。如,讲到“胸部疾病”首先交代和涉及基本X线表现,如“渗出、增殖、纤维化、空洞”等。而且要形象讲透各种基本病变的X线下的表现,如,“渗出”表现为:中等密度的片状阴影或云絮状阴影,边缘模糊……,见于肺部病变的急性炎症,自然是“肺炎”了;“增殖”表现为:密度较高的结节状或梅花瓣状、边缘清晰的阴影……,见于肺部慢性炎症,(因为没有慢性肺炎说法),当然是“肺结核”了,结核也是炎症啊!这样教学结果使学生头脑中浮现云雾、梅花瓣等形状,致使学生容易记牢,从而得出正确的X线结论。再有,在讲述肺结核时,特别是二型结核,让学生搞清“三个一致”和“三个不一致”的关系,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目的。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2 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教学方法而言 作为教师我们的共同目的是如何教好学,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接受知识,如何将死板的、静态的X线变的动态而有活力,而灌输于现代年青人脑海里,恐怕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起码不利于现代教学。

如今是一个数字时代,如何将我们的教学融入到数字教学中去呢?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近十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令教学人员深思的问题,本段重点探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以及多媒体终究一定会完全替代“黑板粉笔”

时代的本人的观点和理论,以供同行参考。

当前多媒体技术日益成熟,它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以及活动视频信号的功能。它能通过显示器清楚地显示文字、图像甚至动画,并将声音同步播出,不但可以使授课形象化、具体化,增加趣味性;而且可以减少对时间、空间的依赖;还能够保证教学的规范化;必要时还可以人机互动。因此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

应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演示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合理构建物诊的教学结构,运用多媒体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形成。有必要大力探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实现教学的现代化。

作为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的放射诊断学,传统的医学影像学一般通过老师黑板、挂图、影像图像演示、语言讲解来进行。尽管教师想方设法在语言描述、画图,幻灯片制作等方面作了很大改进,但常常感到“影像影像,有影不象”,学起来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材将教学内容提纲、重点制成幻灯片,结合图像信息库中大量图像,配上背景图案、声音、动态效果,进一步扩大表现手段。通过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同步演示,书本上的知识就具体、准确、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演示中,根据内容需要随时调动多媒体资料,如需要图像演示,可调出储存在电脑硬盘、光盘中的各种图像,需要进行血管造影、胃肠道造影演示可通过多媒体系统调出录象、VCD的有关资料,需要演示实物标本,书本资料,可通过实物投影来完成。教师在整个课堂中轻松自如,理论联系实际,动静结合地进行讲解和演示,讲得生动活泼,得心应手,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1]

在我们周围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通常的做法是,把书本上的文字扫描到电脑,外加仅有的1-2张图片,上课坐在电脑前念事先扫描好的文字给学生听,久而久之,老师舒服了,学生睡着了。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都没有记住和掌握,还不如传统教学,老师在黑板上写讲,学生在下听记。为此许多学校提出适当限制多媒体教学,提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结果是,多媒体教室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导致现有的教学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本人从事教学二十余年来,经历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教学。由于各级人员对素质教育理解不够,导致素质教育也不尽人意,或起码没有起到她应有的作用。当然,本话题不是本文的主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并把素质教育的工作进行到底,数字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分支,显得越来越重要。尽管我在上面提到了“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许多弊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随着未来的教学逐步走向“电子教学”、“数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无可非议的使“多媒体教学”融合于素质教育中去。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呢?本人就近几年仅X线多媒体教学谈谈一些看法:X线是死的,胶片是静止的,如何将这死板、静止的教学用多媒体讲活呢?

第一步,就是收集素材,把对X线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素材准备好、准备齐,也可以边教学边扩充。

第二步,为你的教学设计方案。在你的脑海里构思,在草稿纸里设计,构思出你要教学的轮廓,最好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展现在你的脑海里,一旦构思成熟或构思成型,立刻进入以下:

第三步,既然是作为多媒体教学,就要牵扯到一些教学相关软件。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体会到,多媒体软件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可展现出令人惊讶和学习者受益匪浅的教学效果。要选择什么样的软件,每个人的水平、文化层次、嗜好等不同,择取的软件不经相同。本人在同学中做过调查,PPT使他们厌烦,令他们入睡。既然如此,要想展示丰富、多彩、易学、爱学、易记及终身难忘的一堂课及课件,对于现时代的教学人员略有所要求: 要学会Photoshop基本知识―自己构图,要学会Flas制作,要让你的图片及教学素材动起来,或让你的水、电解质、血液流动着,让你的心脏舒缩起来……,要展现出瞬间的体内或组织脏器的动态变化,如:肺循环、体循环。如果学会后期制作(如 最简单的会声会影等)会令您的多媒体锦上添花,课件更加丰富。至于课件主题,本人经多年实践认为Authware为主,其他为辅。当然本人没有抵制PPT的意思,其实若能挖掘出PPT潜在的功能和作用,也会做出令人惊讶的课件来。当然如果两种以上软件配合一定会产生令人意识不到效果。都到了这个时代了,老师该和粉笔拜拜了。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多媒体也能做得到,即不费时,又可使知识量倍增,边讲课边写的知识传授量,远远不及一边展示,一边翻页的知识量和时间,加上图文并茂、动画与视频外加音频效果,同学们乐于接受,使您的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 第三大方面,就学生而言众所周知,中专学生年龄偏小,因为我国现状,中专招生困难,只有降低标准来招生,使考不上大学、高中的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参加过考试的学生。因为底子薄,学习意识和主动性差,给我们中专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尽管如此,我们还要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教育好我们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最终掌握医学相关知识,使之成为合格人才,而推向社会。特别要说的是,针对我们X线教学,招来的学生几乎没有或根本就没有完全掌握中学时代基本课程的内容,很难衔接或继续学习中专专业课。X线教学中牵扯到许多相关学科,如物理学、光学等,因为前果后因,也不尽人意。所以要求X线教学老师知识面要广、全面,只有装备好自己,才能够教好学生。除了对教师前述的要求外,教学方式的选择、设计也颇为重要,同时还要关注现状,量身打造。从现年龄接受和理解程度加以设计所授课程,要简单易懂,过深的理论知识可以作为自学内容,也可以作为课外学习活动,为吃不饱的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使最终教学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听不懂、接受不了转为“吃不饱”,这样,既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又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有用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上展示的典型教学片和多媒体“板书”拷贝给学生,以备课余时间加以复习和强化学习。

篇(4)

1 根据专业的临床应用目的不同,确定教学重点

对影像诊断和临床医疗等不同专业,因其以后的临床应用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临床医疗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临床工作,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要使他们能掌握各种检查的适应证,明白透视、摄片、CT、MRI、ECT、超声等各种影像检查的优缺点,以及各项检查适用的具置、方法,以便在临床工作中能正确选择检查方法。另外,在检查方法选择的原则和理念上,应强调这样一个概念:影像诊断和临床医疗是相通的,它随现代社会进步、科学发展而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使学生把影像诊断的进步与临床医疗的科技进步观念结合起来,为他们以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影像新技术打下基础。其次,主要是要求他们能够在影像诊断报告书的配合下,独立地从影像资料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因此,应注重讲解各系统的X线解剖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再次,还应让学生体会和明白影像学的局限,即“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现象的广泛存在,只有了解影像学的局限性,才能令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不过分依赖影像学,并客观对待影像学诊断报告,减少被影像报告误导的可能。对于影像专业,则应该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和临床专业一样的要求外,对各系统基本病变,常见病影像表现要扎实地掌握,对少见病也要有一定了解。重点应放在影像典型征象上。由于影像诊断学涉及面广,各种新的检查方法、技术层出不穷,专业影像医生面对的是越来越广泛的内容,一本教科书是涵盖不了它应包含和涉及的所有内容的。因此授课时不能贪多求全,主次不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要的是传授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诊断思维的方式以及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的信息渠道。所以,授课必须抓大放小,只突出的讲重点影像征象,其他的可以由学生自习,老师则负责答疑。

2 根据实际,选择实习材料的载体

影像学是以影像形态变化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因此,提供尽可能接近于实际工作的实习材料非常重要。我院目前除了网络教学尚未具备条件外,其它教学手段均已广泛使用,基于对各种载体优缺点的认识及我院现有条件,笔者主张,对临床医疗专业的学生,应主要采用多媒体形式,在教案的编写上,应突出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而不是特殊、疑难及少见病的诊断,在示教片选择上,也是如此,不应贪多求全。而对于影像专业学生,则应以胶片为主,结合多媒体尤其是动态资料,力求接近临床实际。

3 实习课授课方法的体会

3.1 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现在,在阅片带教时,一般先由带教老师带领,集中阅片。根据本节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并将问题的难度和深浅按照影像思维的要求,层层递进,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按照影像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清晰诊断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实际工作中作出一个诊断报告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对比 的授课方法,即正常与异常表现的对比,并进一步引申到其他常需鉴别的疾病,并指出鉴别点。通过这种横纵对比,使学生对示教片留下深刻印象。在集中阅片之后,再分组让学生自己阅片,教师巡回答疑,让学生反复阅读,重复刺激,强化记忆。除此之外,还可把示教资料借给学生,使其能够利用课外时间反复阅看。在这种带教方法中,学生看到的是以具体某种“病”的形式出现,与临床实际的某种症状、体征可能不合。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参与,但仍是带教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基于情景的,跨学科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

3.2 PBL模式的引入 据文献报道,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医学院校,应用“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育模式,已近30年,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国内近年也有院校采用,进行教学法的改革。PBL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传统的医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由于实践机会少,即使某些知识对临床相当重要,由于缺乏近景学习,因此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而在临床实践中,呈现的往往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某些症状、问题,所以,医生必须根据这些问题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如果我们在上阅片课时就遵循这种规律,当他们走上医生岗位时其知识和能力就能发挥自如,这种思想正是PBL的设计理念。在上阅片课时,我们可以按照临床实际设计这样的情景:面对一张片时,首先阅读它的临床申请单,明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目的。然后提问学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你应该怎样去思维并做出基本判断,如正常与异常,良性或恶性,具体疾病甚至具体的细胞类型、病变分型分期,应与哪些相关疾病鉴别诊断。并让他们分组讨论,得出最后诊断。这种情影教学也可设计成多媒体的虚拟形式或真实情景。通过这种情影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它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从情景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将来能够应对现代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这些知识的来源不是局限在教科书,更多的是基于屏幕的,多媒体,甚至可能是虚拟的。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开放式的小组互动,并基于个人知识背景,围绕解决问题的目标,进行个别化学习,每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的效果得到及时检验,给学生不断提供“成功”、“自省”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篇(5)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3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逐渐发展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云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影像诊断学的教学目标为:打牢基础,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了解影像学在中医临床及研究中的应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典型病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典型病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引入教学中。

比较影像学是影像学的一个分支,根据对照比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各种成像技术的要素和基本原理,目的一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疾病,二是为了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1]。为了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比较影像学已被部分医学院校引入到教学中。

1 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法现状

典型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学习医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2]。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但在我校的教学中,除了有以上优点外,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课时少,教学内容多。②学生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基础薄弱。③如何在教学中将影像诊断学的内容与中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上情况造成学生对影像学相关内容不理解,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对检查方法选择无从下手,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结合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 ,授课过程中放弃按部就班, 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及各种检查方法的对比[4-5];为了使学生理解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相关知识的结合,将影像诊断学中的西医内容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与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这对提高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及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重要。

2 比较影像学在典型病例教学中的应用

2.1比较影像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理论的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影像诊断学理论既抽象又难于理解,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我们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及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的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及记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强调每种检查方法的优点、缺点、成像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相互印证的关系;同时应用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应如何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这样就既加深了学生对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能力。

2.2 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特点,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异常困难,在阅片时不知如何得出诊断结论[6],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疾病的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同时指出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掌握通过分析图像得出诊断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中央型肺癌时,将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转移性肺癌等有肺部占位性表现的疾病的图像列出,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影像学表现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中央型肺癌,肿块靠近肺门;周围性肺癌;肿块边界有毛刺,可出现空洞;肺错构瘤可出现爆米花的钙化;转移性肺癌肺部可见多个病灶。通过比较讲解后,学生对中央型肺癌的影像表现印象深刻,同时学习了其他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扩宽了知识面,了解分析影像表现的方法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2.3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

现在,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常遵循以下原则: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7]。②尽量避免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8]。③避免重复检查。④经济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同一个疾病在不同检查法中的表现特点及局限性[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点及缺点,同时结合疾病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相关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能力[9]。例如:脊柱椎体的爆裂性骨折,患者有外伤史、体征为脊柱的部分节段触诊有压痛等,脊柱正、侧位片上,有时骨折线显示不清,仅表现出椎体形态不自然,而且不能显示是否有骨片落入椎管,为了进一步明确脊柱损伤的情况,就需要进行CT检查,CT能显示相应的节段的脊柱椎体是否有骨折表现且骨折片是否落入椎管,但CT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的程度,需行MRI检查。这样讲解了以后,学生就会明白平片常常不能清晰显示脊柱骨折,CT能清晰地显示脊柱是否骨折,但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MRI检查可以很好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所以在工作中就可以根据疾病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的特点,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达到辅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的目的。

2.4有助于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部分的理解。

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涉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学应用于中医研究的领域、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中医相关技术在影像诊断学的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较感兴趣但又觉得不易理解的部分[10-11],我们就将这部分内容用对比的方式与西医的相关内容一起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扭曲、紊乱,伴有肺气肿可出现肺野透亮度增高、膈肌低平等[12];肺气虚型的患者出现肺纹理稍增多、增粗,增多的肺纹理多呈条索状,走向规律,肺气肿征象少见,寒痰型仅见肺纹理略增粗[5]经过讲解后,学生不仅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同时还了解了影像学可用于中医相关症侯的诊断及了解相关症候的影像学表现。

3 应用后的教学效果

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我院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后,通过一年的教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此也有很好的评价。我们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96.7%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理解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了解各种检查方式的优缺点、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帮助,100%的学生认为对学习影像诊断学理论有帮助。

4 展望

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和医疗费用日见增长的今天, 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医疗资源还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发展比较影像学势在必行[13-14]。为了让学生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了解一些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是必要的,因此在我院西医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强调加强学生对西医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学生相关临床技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影像学诊断的典型病例教学当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行比较的内容太多,比较的方法不恰当,学生反而容易糊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结合教学实际,让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新海,张现坡.比较影像学简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5.

[2] 梁杰,李响.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4(10):261-262.

[3] 张洪涛.典型病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9(30):1102-1103.

[4] 吕红玲,闵晓黎,雷亿成.浅谈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必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0(19):55-56.

[5] 张东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74-75.

[6] 吕佳南,董红梅,胡洋,等.发展比较影像学的策略[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10(34):68-69.

[7] 杨超,邢新,薛春雨,等.Seminar教学模式在整形外科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9,3:68-69.

[8] 邵学谦,张文华,鲁砷,等.典型病例库的建立及其在普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学报,2009,30(18):2305.

[9] 黄文,郑健.“典型病例导入式”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9,38(6):45.

[10] 娄飞云,熊韵波.多媒体典型病例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8):841-842.

[11] 罗章伟,黄江河.比较教学法在核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4,32(4):388-389.

[12] 王叙馥,左书耀,张勤.比较影像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82-83.

篇(6)

1 课件制作环境

1.1 硬件系统: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

1.2 软件系统:(1)操作系统:Window2000/XP;(2) 文字处理软件:office2000/XP;(3)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CoreDraw;(4)声音编辑软件:WavestudiosoundEdit;(5)动画编辑软件:Flash、 3D SMax;(6)CAI制作软件:Authorware等工具软件进行制作。

2 软件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2.1 软件的内容:多媒体系统设计的医学影像教学过程分为:实验教学和实验考试两个方面,因此设计的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由主控系统和数据库两部分组成:(1)主控系统分为实验教学系统和考试系统。①实验教学系统:在实验教学中把人体的6大系统,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X线、CT、MRI、超声、核素显像的图片分别制成6个多媒体课件,独立挂在实验教学系统下,代替教师完成实验教学;②考试系统:把影像试验设计若干套试题,存入考试系统中,设定密码,期末考试每个学生随机抽取实体进行考试。(2)数据库:由影像图片库、临床资料数据库和相关理论知识数据库构成。①影像图片库存放X线光、CT、MRI等各系统的教学片、录像片及影像说明,供学生实验时使用。②临床资料数据库存放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生理变化参数、临床表现以及体征等数据,供试验过程中参考使用。③相关理论知识数据库存放各个疾病的基本理论、要点、思考题以及本学科的科研动态和最新进展。此外还存放一些标准的试验报告样板,供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参考。

2.2 软件制作方法:(1)文字输入:文字资料用文字处理软件制成纯文本文件。(2)图像采集:①将平时收集的影像资料(教学片)通过数码相机摄像后,用photoshop7.0工具软件进行编辑生成MP、JPG文件后存储。②直接利用一些数字图像,如DR/CR图像、MRI图像、DSA图像。③通过Internet获取。(3)声音录制:腹部和心脏的彩色多普勒检查所采集血流声像图和心音声像图等声音资料制成WAV文件,通过压缩软件对文件进行压缩成MP3存储备用。(4)最后按教学软件制作脚本进行各种素材对象的连接,并进行调试修改,形成聚文字影像、动画、声音为一体的交互式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

3 结果

本设计最终生成应用软件,可脱离开发环境,在Win95/98/2000/XP下运行,系统总容量为800MB,可以光盘或拷贝到硬盘使用。可用于实验演示教学、学生自学或实验测试。根据目前使用情况,本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能直观、形象、动态地观察人体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同时也方便了教师,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授,使教学质量走上一个新台阶。

4 讨论

4.1 运用多媒体课件作为影像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手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1)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的使用应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合理安排,决不能用课件完全取代教师胶片示教,对于那些重点掌握的内容,需两者结合进行;(2)制作课件所选用的工具软件以易学易用为宜,最好是教研室教师都会使用的软件,这样可以集体参加设计制作,既保证了课件质量,还可以提高教研室的整体教学水平。(3)画面背景以深色为佳,文字要少而精,字体宜大,这样可减少学生长时间使用引起的视觉疲劳;(4)注意多媒体播放速度,应以学生能看得清、听得见、记得下为标准,留给学生充分地观察时间。(5)注意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速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重复示教和多角度观察。(6)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最配套的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减少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2]。

4.2 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涉及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对实验课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够适应、熟悉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把课件中的教学信息以最佳方式传授给学生[3],并且要定期修改、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开发出更多、更适用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

[1] 何家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1):88.

篇(7)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97-02

脊柱骨折占全身骨骼骨折的重要比例,而爆裂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是十分常见的,约占脊柱骨折的35%,尤其是不稳定型爆裂骨折,常伴有脊髓损伤,甚至引起截瘫。平片有时难以显示椎弓、小关节、椎间盘和脊髓损伤情况,而CT能安全、快捷、准确地显示和诊断爆裂骨折,从而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56例,女64例;最大者 80岁,最小者30岁,颈椎骨折22例,胸椎骨折25例,胸腰椎骨折55例,腰椎骨折18例。

1.2 临床表现

搜集1998~2003年120例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完整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骨折的发生原因中,交通事故52例,高处坠落35例,重物砸伤23例,老年人行走摔倒10例。临床症状均有患处疼痛,压痛和强迫,部分有肢体瘫痪,腰部胀痛,大小便失禁,胸闷,气短,休克等。108例行手术治疗,12例行非手术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例死于并发症,死亡率4.1%。

1.3 检查方法

常规摄取脊柱正侧位片,必要时加双斜位片,全部行CT检查。我院采用岛津4800 TE 全身CT机,采用美国GE公司0.5 T核磁共振机,采用T1WI,T2WI,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厚度和间隔10 mm,如需薄扫时可用2~5 mm 扫描,并进行重建。

1.4 X线、CT、MR表现

1.4.1 X线表现平片显示椎体自然形态部分或全部消失,椎体骨密度减低,并见大小不等的碎骨片向椎体周围移动。正位片:椎弓根间距增宽或变窄;侧位片:椎体变扁,延长,呈楔型变,椎间隙变窄,严重者引起椎体明显前突、后突畸变,椎体错位;双斜位:小关节紊乱、滑脱、绞锁、移位。根据椎间孔是否增大、变小,是否导致椎体滑脱,从而判断脊髓是否受压、损伤。

1.4.2 CT表现椎体变扁,延长可见椎体前后方及椎间隙内有碎骨片,椎体骨质密度减低,附件可见线型、斜型、粉碎型骨折线,椎弓根间距增宽或变窄,神经根受压,严重者可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或脊髓挫伤。

1.4.3 MR表现椎体楔型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如压缩性椎体向椎管内突出,可见硬膜囊及脊髓前缘受压,脊髓水肿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脊髓急性出血时,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亚急性出血时,T1WI呈高信号,T2WI也为高信号。

2 结果

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Pnes分类法,将爆裂骨折分为5个类型。各类型的平片, CT结果如下:

2.1 椎体上、下终板骨折

本组45例,占37.5%,均见椎体呈爆裂,线状骨折线,累及上下终板,27例见椎体前或周围有碎骨片。18例碎骨片向后突入椎管内, 9例伴有横突,椎弓骨折,2例见棘突骨折,7例伴有终板和关节突骨折。

2.2 椎体上终板骨折

本组64例,占53.3%,32例见椎体上缘碎骨片向椎体前移位,19例见椎体管内有碎骨片,硬膜囊受压,11例伴有椎板骨折。

2.3 椎体下终板骨折

本组15例,占12.5%,均见椎体下缘骨折,4例碎骨片及碎裂的椎间盘突入椎管内,压迫神经根。1例见椎板骨折。

2.4 椎体上、下终板加关节突骨折

本组9例,占7.5%,见椎体爆裂骨折,并有小关节突骨折。其中,5例双侧小关节突骨折,4例伴有椎体前脱位;2例脊髓受压损伤。

2.5 椎体侧壁骨折

本组5例,占4.1%,3例椎体骨折,碎骨片向左右突入椎管,使椎管矢状径减小,侧隐窝变窄,1例椎体碎骨片向后突出,伴有小关节骨折。

3 讨论

根据Denis 脊柱三柱结构理论[1],前柱由前纵韧带、椎体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前2/3组成,中柱由椎体、纤维环、椎间盘的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后柱由椎弓、小关节突、横突、棘突后韧带组成。

爆裂性骨折可分为单椎体、多椎体,少数可为不连续多椎体,摄取脊柱平片诊断并CT、MR检查,使诊断更明确。

摄取正位片,可显示椎体不同程度变扁,碎骨片向椎体一侧或两侧移位,中柱的矢状面骨折,显示椎弓根间距增宽,侧位片椎体变扁或楔型变是前柱受压或碎骨片移位的征象,椎体后柱粗、短。椎体后缘连线(PVBL)中断、变形、消失是中柱骨折的征象[2]。CT、MR显示椎体横断面,对椎体纵向骨折线及椎体后缘的断裂均能明确显示,并对椎体上下缘不规则骨折、碎骨片移位方向及椎管内有无碎骨片、椎间盘疝出、椎弓附件的骨折、脊髓是否损伤等亦能明显显示,便于诊断。平片对脊柱小关节脱位的诊断非常困难,CT能显示小关节的横断面,判断小关节是否对称,关节间隙是否增宽、变窄,小关节是否脱位、绞锁等。MR对脊髓损伤的诊断更明显,脊髓挫裂伤、出血、碎骨片压迫或突入脊髓内能直观显示。

椎体的附件(椎弓,椎板,横突,棘突,小关节突)是骨性连接和韧带附着的主要结构,对脊柱的稳定性、骨性椎管的完整性以及对脊髓的保护起重要作用。附件的骨折,平片显示不清晰,易漏诊,CT横断扫描或MR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能够清晰显示。本组35例伴有附件骨折,引起相应椎管内改变。椎弓粉碎骨折,斜型骨折,移位,继发椎管狭窄。椎管狭窄分为3度(Ⅰ~Ⅲ度),分别为矢状径缩小1/3,2/3和大于2/3,本组2例脊髓损伤,引起截瘫。

1984年Denis提出脊柱三柱结构理论,提出爆裂骨折属不稳定型骨折,而 Forguson认为骨折仅累及前中柱的爆裂骨折,属稳定型。临床对是否是稳定型骨折的判断原则为[3]:①损伤累及两柱或两柱以上;②骨性椎管变窄;③骨折、脱位或严重的后突畸形。综合上述特点,两柱骨折为判断脊柱不稳定的重要条件,分别以后柱骨折、椎体滑脱、小关节脱位、骨性椎管狭窄、碎骨片位于椎管内、脊髓受压50%以上为判断椎体不稳定的充分条件。本组120例爆裂骨折,判断为不稳定型者97例,占80.8%。笔者认为爆裂骨折绝大部分为不稳定型骨折,而CT检查对骨折的判断全面、安全、快速,尤其突入椎管内的病变不易漏诊,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Denis F.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s significance in the class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y[J].Spine,1983, 8(18):827-831.

篇(8)

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处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成像设备层出不穷,在成像速度及成像质量上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与此同时,各种三维后处理软件也相应而生,从而带动了整个口腔影像诊断学科的发展与进步。Sopix影像系统正是这种先进影像技术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代表了先进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方向,也必将在未来的实验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Sopix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功能和特点

Sopix影像系统集简洁和独特的功能于一身,最大限度地发挥曝光控制系统E.C.S技术,提供高解析度实时图像。其高度集成的科技不但提供了数字化技术的所有优势,在成像时间上也是最短的。Sopix图像像素可高达125万,可以在不同尺寸的CCD间转换。操作的简单化有利于实验室的管理,同时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它的使用为收集和制作影像实验教学电子图片提供了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更便利更简洁,为建设高质量的电子图片库提供了大量影像清晰、内容丰富的电子图片信息基础。

2 Sopix的应用改进了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手段

以往的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其条件限制,在授课方式上采用小课教学的模式,学生轮流插片观看教学片、学生之间相互拍摄胶片。这就要求实验室配备一套或几套完整的教学片、观片灯以及大型拍摄设备。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升级,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互相拍摄胶片时对胶片的显像技术掌握不到位,既使拍片和显像的时间过长,也对胶片造成了大量浪费;(2)胶片的图像的清晰度较差、查询时间较长,更无法实现远距离传输;(3)胶片的仓储需要大空间、合适的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并且胶片容易出现老化、变质的情况,使得数年甚至数月后图像就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观看;(4)在考试时,胶片资料无法满足考试的随机性、多样性,很容易造成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验脱节,进而无法全面地合理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实际掌握能力。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Sopix的出现与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的实验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便利与合理,实现了高速、高效、高能的数字化教学,规避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Sopix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胶片的仓储不便、查找缓慢、保管不易与更新间隔长、成本较高等问题,而且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只需通过计算机终端设备,利用Sopix系统就能实现根据课程安排随意调阅教学片,提取图像更提高效率、简单便利、节约时间,而且图像内容丰富、清晰、存储数量多,能够充分显示每一张影像图片的细节内容.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以清晰的视角向学生恰当地展现出来,学生可通过操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影像图片,极大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和质量。

3 Sopix的应用改变了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

Sopix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学导式”教学模式转变。随着Sopix系统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医学教学逐渐实现了以现代化IT网络为中心的多媒体、多方式教学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为导向、注重多元化实践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Sopix拥有的大量清晰的图像库储备,高速、高效的传输线路,简单方便的操作等优点,采用浏览器观看和查阅影像资料的方式,先由教师根据所授理论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围绕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中心问题通过Sopix网络教师筛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答案,最后再由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学生还能与教师进行及时交流与沟通,学生有问题能及时得到授课教师的解答,教师的授课效果也得到实时的反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了良性互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快速高效地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读片能力。

4 Sopix影像成像系统在未来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技能考试中的应用

篇(9)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22-02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作用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医学生而言,学习影像诊断学有利于增强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的理解,同时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诊断方法。中医医学生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培养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检查应用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但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着以下困难。

1、时间短。内容多

实习时,学生在放射科实习的时间一般为1-2周,需了解的内容多,例如要求掌握常见疾病:肺结核、消化道溃疡、骨折、脑出血等的影像学表现,在较短的时间里,需掌握较多的内容,对学生而言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2、中医医学生的解剖学、病理学等的基础较差

解剖学、病理学是学习、理解、掌握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中医医学生解剖学、病理学的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对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理解较困难,易造成学生实习时出现畏难情绪,对实习缺乏兴趣及信心,使实习的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3、对影像诊断学的意义理解不充分

中医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阶段,需学习中医理论及一些西医理论,因为影像诊断学的课时较少,一般为15―20个学时,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有限,易造成学生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因而在实习时学习态度不积极。

4、对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的结合理解不充分

学生在学校里以理论学习为主,所掌握的知识以理论为主,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因不知道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感到手足无措,造成对实习缺乏信心。

以上原因造成学生在实习时对这门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畏难情绪明显,由此造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学,实习时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合格的中医医生,在教学实习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改进,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操作为主的“填鸭式”、“包办式”教学改为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辅导为辅的教学,这样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学生理论基础差、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良等情况改善不明显,因而必须找到一个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实践性(指: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的学习,它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通过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来完成学习内容。PBL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第二,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

PBL教学法的特点概括为:①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源,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②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按学习需要来驱动;③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④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⑤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PBL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最初是在一些西医院校试行,目前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部分中医院校已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关于PBL教学法的研究还未提及,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的困难,可以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原因为:

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BL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及思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压力就促使学生在下面必须做足功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教师包揽一切而学生不感兴趣的矛盾,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实习时间短,但学习内容多的问题。

②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PBL教学法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将查到的相关知识总结后,才能得到需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必须掌握所学的知识及将其融汇贯通,这样使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这个过程是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如影像学原理、解剖、病理等相关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可以弥补基础知识及影像学原理掌握不好的问题。

③提高学生在临床上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需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加强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让学生了解影像诊断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

在影像诊断学的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病例为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PBL教学法有必要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应用,但也需解决PBL教学法中常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提的问题如何既与临床结合,又能与中医院校的专业实际结合,使学生学能致用;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既能思维开阔又能切中要害;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医生,为弘扬中医做出贡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58-01

由于肺动脉发育异常,一部分肺组织不能由正常的肺动脉分支供血,称为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胚胎期发育畸形,是指气管树发育期间,部分肺芽组织与支气管树分离,与正常气管、支气管不相通,接受体循环供血的发育异常。病变肺部失去正常肺组织的形态结构,无呼吸功能,其实质是有异常动脉供血的肺囊肿症。临床上少见,术前误诊率高。充分认识本病,正确的影像诊断及影像学资料,是外科手术治愈本病的关键。现就收集的8例肺隔离症病例,对其CT表现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术前影像学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8例,男、女各4例,年龄2~79岁,平均36.1岁。其中无临床症状,在体检中偶然发现的3例。5例为有反复肺部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胸痛、咳脓痰甚至咳脓血痰等,在来医院就诊时发现。8例病例均经X线及CT平扫检查,其中3例行增强CT及主动脉造影检查。

2 结果

胸部X线及CT主要表现为下叶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内密度均匀的3例,2例位于膈上,1例位于膈下。病灶边缘模糊不清内见囊样透光区及气液平面的5例。其中3例位于右下胸腔,5例位于左下胸腔。术前经CT造影及主动脉造影的3例病例均发现异常供血血管。

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8例均行手术治疗。叶外型行单纯切除,叶内型行肺叶切除。术后病理:叶内型5例,叶外型3例。异常供血动脉7例来胸主动脉,1例来自腹主动脉(膈下)。3例有异常静脉回流至奇静脉系统。

3 讨论

3.1 肺隔离症的病理与临床

肺隔离症又称为支气管肺隔离症。为胚胎时期一部分肺组织和正常肺分隔而单独发育,与正常支气管树不相通,而且其血供来自体循环的异常分支,引流静脉可由肺静脉、下腔静脉或奇静脉回流。这种畸形可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

叶内型肺隔离症病变区域与邻近正常肺组织为统一脏层胸膜所包裹,隔离的肺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病灶内部分为大小不等的囊状结构,部分为实变肺组织。囊内为粘液,一般不与正常支气管相通,只有感染时才与临近支气管相通,囊内可有脓液,如空气进入囊内,可产生气液平面。供血动脉多来自降主动脉,少数来自腹主动脉或其分支。静脉回流多经肺静脉,少数经由下腔静脉或奇静脉,此型多见于下叶后基底段,位于脊柱旁沟,以左侧多见,上叶少见。

肺叶外型肺隔离症为副肺叶或副肺段,被独立的脏层胸膜所包裹,病变组织多为实变肺组织块,少数呈囊样改变,不易引起感染。供血动脉来自腹主动脉,静脉回流经下腔静脉、门静脉、奇静脉或半奇静脉。此型绝大多数见于左下叶后基底段,少数可位于膈下或纵膈内。

在临床上,肺隔离症可见于各年龄组,以青年病人居多,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多数病人无症状,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如合并感染则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胸痛、咳脓痰甚至咳脓血痰等症状。但由于肺叶外型隔离症常伴有先天性膈疝,心脏异常,胃肠道异常等伴发畸形,?的肺叶外型隔离症在1岁内即被发现。

3.2影像学表现

目前肺隔离症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下叶后基底段贴近横膈及心影旁的囊性肿块或边缘光滑团块状阴影,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常规胸部X线检查中,肺隔离症无明显特异性。多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下肺圆形软组织块、邻近肺野密度降低,或是表现为肺脓肿、脓胸、支气管胸膜瘘或支气管扩张。有时表现为含气囊肿,亦可表现为下肺实变影,伴液气平面。故胸部X线检查只是提示肺隔离症的可能,以便进一步检查。

CT检查: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

肺隔离症在CT检查中表现为多种形态,如囊状薄壁空腔,边缘光滑;或为实性肿块,密度均匀,也可为囊实性病变。实性部分CT值呈软组织密度,病变范围多为一个肺段,或较大,病变周围有肺气肿。CT平扫有时可见来自主动脉的血管分支,呈带状影像。增强扫描还可见病变部位的局限性血管增多,易发现供血血管。

胸部CT平扫检查对于协助临床进行肺隔离症的诊断极有价值,主要表现为:1、其横断面扫描有助于显示异常供血动脉,该征象具有定性诊断价值;2、其高分辨率有利于清晰显示隔离肺内的细微结构;3、CT检查方法无痛苦,无危险,应用广泛。因此CT检查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但因多数异常动脉在肺韧带内或与其平行,且其密度与软组织相近,CT平扫检查难以将其辨认出来。另外,有的异常血管来自膈肌动脉、腹主动脉、肋间动脉等,再加之CT平扫检查的局限性,就不能把这些异常血管全部包括进去,其术前异常血管明确率很低。

胸部增强CT检查不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及周围病灶,而且容易显示异常供血动脉,从而大大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是CT检查诊断肺隔离症的金标准。

此外,MRI是一种无创伤,不需要作造影增强,方便易行的影像检查。MRI具有血管流空效应及多平面多角度观察的优点,故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内部结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去向。同时可以作三维重建成像,进一步了解比邻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解剖信息。

故我们体会到当发现下叶后基底段肿块,长期不吸收,应怀疑肺隔离症。除常规CT检查外,还应该采用其他影像学方法,特别是进行增强CT、MRI或三维重建检查,以力求术前明确异常供血动脉位置。

3.3鉴别诊断

肺隔离症,CT增强检查,实质部分可强化,提示本病,发现来自体循环的血供则可确诊。在诊断时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肺不张、支气管扩张、肺炎、食道异物引起的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2、先天性肺囊肿、肺脓肿。

在肺隔离症的好发部位,尤其是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的囊性或实性密度病变应首先想到本病的可能。本病缺乏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或抗炎治疗后病变持续存在,可与炎症相区别。

上一篇: 服装设计毕业总结 下一篇: 教育局师德考核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