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08 19:13: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效益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效益论文

篇(1)

关于效益审计的概念,世界不同国家有不同定义,但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来看,都无一例外的以三E——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内容。但目前,国内外审计界对3E概念,3E之间的关系,无一例外的未做出规范化的解释。本文拟在分析经济效率效益概念的内涵基础上,辨明“3E”的内涵和外延,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更好的为实践服务。

一、经济性

1.关于经济性研究综述

经济(economy)在中文语义学中认为:(1)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2)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3)个人生活用度;(4)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5)《书》治理国家(《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经济通常是指经济活动的节约程度,即取得某一劳动成果而减少的资源消耗量。其表现形式,既可以用绝对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来表示。

2.对经济性的再思考

经济,又称节约,即我们要避免资源使用无度造成浪费。浪费无疑是管理者的失败,在资源短缺有限的今天是不被允许的。强调经济,就是强调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全部潜能,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在不经济的条件下实现了效率性和效果性,必然有需要改进节约的地方,审计人员不会给出高的审计评价;只有在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效果性,才是可取的。如何妥善利用资源以服务于目标,无疑是一个大课题。

二、效率性

1.关于效率性研究综述

效率(efficiency),在中文语义学的含义有两个:(1)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2)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效率通常是指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社会资源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通常用相对数表示。从效率这一角度来考虑,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就需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的程度。

2.对效率性的再思考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其中投入包括多种:时间、劳动量、实物量和价值量。相应的产出包括:产品、产量、收入、利润等。但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产出不一定是正的产出,有可能是负的产出,必须找准零点,不可以以负产出的绝对值作为效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在此理解下,效率性可以作为经济性与效果性的连接桥梁,是在既定投入下通过良好的运营与过程控制,实现效果性的必由之路。

三、效果性

1.关于效果性研究综述

效果(effectiveness),在中文语义学中认为:(1)指事物或行动、动作产生的有效结果;(2)伦理学范畴。指人的道德行为的后果。与“动机”相对;(3)戏剧、电影中配合剧情造出的各种声响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2001)。效果是指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有用结果或成果。效果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活动有效性,即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否为社会所承认。经济活动结果的有效性大,效果就好,经济效益就高;反之经济活动结果有效性小,甚至产生负效果,经济效益就差。

2.对效果性的再思考

效果其实就是结果,有正向与负向之分,在取得坏的结果时,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往往称之是没有结果,这是不科学的。“正向结果”是指好的结果,一般是人们预期想要取得的结果,大多指“符合规律”,“好的结果”;而“负向结果”则相反。所以效果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实践中应该区分好的结果与坏的结果,以有助于做出审计结论。在很多情况下,只有综合考虑多样标准才能对效益做出评价,因为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单一的标准。审计师对效果性进行评价时,除了清晰可量化的数据外,还要处理的是软标准。在量化的审计标准中加入非量化的审计标准,对于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其效果性做出准确衡量的审计对象而言,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四、效益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的再思考

1.各国效益审计的定义

英国国家审计署(NAO)对效益审计的英文表达是ValueforMoneyAudit,是对一个组织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所进行的一项独立的评价活动。美国会计署(GAO)1994年将效益审计定义为,关于政府组织、规划(programs)和活动的“3E”方面的审计,包括经济、效率、和规划审计(programaudit)。在这个定义中,规划审计被进一步描述为涉及效果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以及是否遵循了相关法规。德国将效益审计定义为“主要系指对行政运作(AdministrativeOperations)之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以及效益(effectiveness)进行审计”。

由此可见,各国对于效益审计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各国对它的理解的主要方面却惊人的一致几乎都围绕着3E展开。

3.用3E定义效益审计的优势

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定义效益审计有助于分别处理,明确三者各自的衡量指标,各个关注,分别审计。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定义效益审计有利于关注三者之间的联系,避免顾此失彼,影响效益审计结果。

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工作中,要对项目状况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分析其中一个要素,而是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综合分析。

五、结论

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强理论研究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2生猪养殖规模化

根据吕梁市业务主管部门统计数据,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占年出栏总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29.3%增加到2013年的32.7%,全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规模化养殖,每头猪的人工成本会相应降低,整个生猪产业的控制以及生猪市场的调控就相对容易一些。从吕梁市生猪养殖的实际出发,当前应大力推广实施化养猪技术,即规模猪场自动饲喂和设施配套,采用自动喂料系统,将干饲料或液体饲料从料罐输送到猪只采食的料槽中,通过人工设置时间,实现目标时间段供料。这样,喂料量可以根据每头猪的不同食用量进行调节,提高喂料量的准确性,既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又减少饲料的浪费,也降低了猪群的应激性,确保猪舍最适宜的环境。据初步估算,使用自动饲喂系统的有形效益:每吨饲料可节省费用19元,人工喂料每人可饲养育肥猪300~350头,自动喂料每人可喂育肥猪600~700头,减少劳动强度90%以上。以万头猪场为例,仅饲养人员一项,每年可减少开支20万元以上。还有无形效益,如定量喂饲母猪食量控制标准,有效地控制了怀孕母猪膘情,使产仔率提高,降低流产率,提高母猪怀孕周转率,减少存栏淘汰率,保育猪和育成猪可提前10~15d出栏,降低成本。

3养猪殖产业化

猪养的再好,最终的目的是要出售去实现盈利。如果产业化程度不高,就会跟市场脱节,从而出现供不应求时,猪价升高。在供大于求时,价格出现大幅下滑,养猪场就得赔钱。大多规模养殖场都是把养猪当梦想,当事业,当信仰去做,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说到底没有形成产业化。根据吕梁市实际,养猪业要推广“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头深加工肉食品连锁专卖有机肥生产一条龙”的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园区承载,广大养殖户积极参加的发展格局,真正通过养猪,达到盈利的目的。

篇(3)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且在主观意识上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有待加强,这些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1林业经济的发展周期较长

如果不能够合理的进行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将会严重影响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对于人类的保护作用,同时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天气。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薄

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大都放在了木材的加工和使用上,忽视了相关的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如人们喜爱的菌类和中药材的培育,这些是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的。

2.3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在各项事业改革全面的进行中,林业经济相关的改革进展则是比较缓慢。再加上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隶属于国家,因此,林业相关企业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加上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之间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了现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缺乏一个有力的保障,竞争意识上就更加的薄弱了。

2.4林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

再加上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长期压抑的工作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工作中的积极性,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水平较低等等,这些也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为了让林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那么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不断地进行转型,还应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以便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地位,从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在发展林业的过程当中,在对林业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还应该让复合经济得到发展。让林业在多种效益方面实现发展是林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所以,为了建立出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需要将森林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而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些都为林业经济发展向节约型发展路线转变做好了准备,并且还能储备更多的资源,以便让我国林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3.2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注重开发林下经济

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其他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就需要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这还能让林业经济实现多元发展,注重开发林下经济,就可以让林业经济在从多种途径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可以加大投资,让相关林业资源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林下种植和养殖来说,可以促进它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长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从而让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3.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林业企业要想更好的完成企业发展目标,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林业企业就应该注重人才引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人才是确保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林业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得到淘汰,那就应该明确企业人才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4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1认真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有五条途经可以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第一条途径是强化成本目标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

4.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必须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提高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以最合理的方式标准运用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自我平衡机制。坚持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大理财力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篇(4)

论文正文:

机制砂技术与经济效益

1、机制砂的应用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基本建设方兴未艾,工程用砂消耗巨大,但由于我国砂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区的天然砂十分缺乏,从外地运砂则运费太高,所以必须寻找适宜的代砂材料,国内相继出现了以机制砂替代天然河砂的实践,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津、沪、渝等地都有了机制砂生产线,生产和使用也带动了机制砂的研究。关于机制砂的应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使用机制砂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应用范围和比重在不断增加,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天然集料与人工集料的比例大约为9:10,到90年代则为5:10。近二十年来,铁路工程、市政工程、道路桥梁、高层建筑大规模兴建,天然砂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机制砂以其安全、可靠、丰富、经济等特点,将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

2、机制砂的生产工艺

机制砂的质量除采用合适的岩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工的机械设备和制造工艺。在设备方面,制砂机按照破碎原理分,主要有腭式、棒磨式、圆锥式、旋回式、锤式、旋盘式、反击式、对辊式和冲击式等;导致最终产品颗粒形状的优劣排序为:棒磨式、锤式和冲击式等优于反击式、圆锥式和旋盘式,腭式、辊式和旋回式最差,但前者制造成本较高。许多专业人士认为建设工地或专业生产机制砂的石料厂选择棒磨机为宜,因为棒磨机的生产过程,是利用筒体内棒与棒之间的线接触进行的,棒对石料的粉磨有选择性,先磨大粒石料,然后逐步将石料按粒度的大小依次粉磨,过磨现象少,同时棒磨机制砂可以通过多种参数进行质量控制,产品质量较为稳定,且砂料颗粒粒形较好。

3、机制砂的技术标准

3.1机制砂的定义

砂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在混凝土圬工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细骨料,新的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14684-2001)中,明确了机制砂(译为Mechanicalsand)是指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粒。

3.2机制砂的分类

机制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其细度模数分别为:粗:3.7~3.1;中:3.0~2.3;细:2.2~1.6。机制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55的混凝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55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碱集料反应主要是指水泥中的碱与集料中碱活性矿物在潮湿环境下缓慢发生的化学反应,即碱硅酸反应(简称ASR),反应生成物碱硅酸盐凝胶体膨胀引起混凝土产生裂缝。若骨料属碱-硅质集料,应采用岩相法(TB/T2922.1-1998)或砂浆棒法(TB/T2922.3-1998;GB/T14684-2001)等试验方法。若骨料属碱-碳酸集料,应采用岩石柱法(TB/T2922.2-1998)试验。

4、机制砂砼试配要求

水泥28天的实测强度必须符合规范;集料的物理特性、级配、坚固性、有害物质含量,石粉和泥块含量、碱集料反应等参数必须符合3的要求;其单方水泥用量,无外加剂时,不大于550kg,用外加剂时,小于500kg;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须匹配;泵送剂(或减水剂)的使用,原则上,当水泥用量大于500kg/m3时,该配合比须用泵送剂做对比试验。

5、应用技术

(1)选取符合技术要求的级配机制砂,可以取代河砂,按照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配料,所得机制砂混凝土在和易性、表面整饰、强度、耐磨、抗干缩等性能上均能满足一般混凝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艺要求。

(2)配制一般混凝土的机制砂的技术要求为:质地坚硬、洁净、级配符合规范,其最大粒径不超过10mm,小于0.08mm石粉含量不大于7%。

(3)用于混凝土的机制砂应进行碱活性试验,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其试件应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的试验龄期内膨胀率应小于0.1%。预防措施有:①限制水泥含碱量(NaO2eq%),选用水泥含碱量≯0.6%的低碱水泥②采用非活性骨料;③掺适量的矿碴、粉煤灰、硅灰等混合材料。

(4)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8~3.6之间,有资料表明:以3.0~3.3之间为最佳。

(5)石粉对水泥机理增强表现在两方面:①石粉在水泥水化反应中起晶核作用,诱导水泥水化产物析晶,加速水泥水化;②石粉参与水泥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碳铝酸钙,阻止钙矾石向单硫型的水化硫铝酸钙转化。

(6)机制砂混凝土的和易性比天然河砂混凝土差,可通过改变砂率或加入适量石粉(小于7%)改善其和易性。

(7)搅拌进料,宜用碎石分开:即水泥、碎石、机制砂或机制砂、碎石、水泥的方式,有利与骨料均拌,避免离析。

(8)当用于泵送混凝土时,宜采用机制中砂,其通过300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宜少于15%,通过150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宜少于5%。

6、经济效益

机制砂生产成本低廉,运距短,运费低,与远运天然河砂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以某项目为例加以分析。

6.1项目概况

某新建铁路,全长377.97km,线路穿行于云贵高原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接合部,沿线海拔多在700~1500m,山高壁陡,河谷深切,一般切割深度为600~700m,最大高差达1200m,地形十分困难,控制性工程多。区内出露Z∽Q地层,岩性主要为碳酸盐。线路所经地区大部分为山岭重丘区,除起点和终点附近工程用砂可采用长江河砂(来自洞庭湖)外,其余均为缺砂地区。全线路基土石方4581.0万断面方,挡土墙97.24万圬工方,桥梁182座56540延长米,隧道113座224040延长米,房屋156344m2。

6.2技术经济分析

该项目工程用砂总量约659.1万方(不含简支梁),扣除特殊结构桥梁梁部圬工用砂量,扣除其他高标号砼(C40)圬工用砂量,初步估算使用机制砂的量约为461.4万方。下面我们按三种供料方式分析其技术经济指标(汽车运价率按0.506元/t.km计列)(1)机制砂由附近采石场供应根据历次外业调查资料,计算如下:

①天然砂:平均运距120km,平均购买价65元/m3;则工地价为65元/m3+120km0.506元/t.km1.58t/m3=160.9元/m3;

②机制砂:平均运距12km,平均购买价58元/m3;则工地价为58元/m3+12km0.506元/t.km1.58t/m3=67.6元/m3;其单价差为160.9-67.6=93.3元/m3;可节省投资约:Q=461.4万m393.3元/m3≌43048.6万元。(2)施工单位自采按照铁路工程现行定额和工料机水平分析,机制砂自采价为54.7元/m3,另购买山体费按2.0元/m3计列,平均运距12km。则工地价为54.7元/m3+2.0元/m3+12km0.506元/t.km1.58t/m3=66.3元/m3;可节省投资约:Q=461.4万m3(160.9-66.3)元/m3≌43648.4万元。

篇(5)

一、研究背景

生物技术是70年代新崛起的一门横跨微生物、遗传、生化、免疫、发酵技术等的边缘学科,融合现代新技术,并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生物质或生物过程,生产有用物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体系。国内外科学家纷纷预言,现代生物工程比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更加重要,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它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是现代高科技的核心技术。

农业是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基因工程正在与常规技术以及其它新兴学科相联结,当前,基因工程在国际上已成为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在农业中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的农作物,以及畜禽、林木、鱼类等新品种;可以进行再生能源的利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扩大食物、饲料、药品来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可以进行无废物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也可以利用快速繁殖动植物的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中,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开发最为突出,1983年转基因植物问世,1994年耐储藏番茄最先获准上市,1996~1999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生产面积由170万公顷增加到3990万公顷(张敏恒,2000),四年间增长了23倍。预计到2000年,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将增长到110~150亿美元,占传统农产品市场的10%~15%。在转基因植物领域,我国已批准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耐储藏番茄等6件转基因植物商品化,其中5件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现在已成为全球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科技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组,2000)。

生物病虫害,尤其是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啃蛀棉杆,蚕食棉叶,钻蛀棉桃,对棉花危害极大,1991~1994年在北方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每年造成高达6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贾士荣,1996),多年来依靠甚至无节制的滥用化学杀虫剂已经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遭到威胁,害虫抗药性连年激增,人畜中毒现象频繁发生,这些都使我国植棉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并严重影响到纺织业及出口创汇的稳定发展。自从美国的艾格瑞斯特(Agracetus)公司首次成功获得带有外源标记基因的基因工程棉花以后,分子水平的棉花育种就快速发展起来,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在棉株中导入抗虫性毒素而选育成的抗虫棉,因其所具有抗虫性的遗传稳定性和连续性,被认为是害虫管理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方法。转基因棉花是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典型,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棉花所等分别成功研制出转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毒素基因棉保铃新棉33B、GK系列和中棉系列,在中国获得农业部门的基因安全性检验后以商业运作的模式在生产领域得到迅速推广,在科学研究领域亦突破常规育种所难以超越的目的性转移目标形状低成功率等难题,得到政府、科学研究人员及广大植棉户的关注和期待。[kycipp1]

美国在生产上应用抗虫棉最早的国家,1999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33B棉在中国的主栽省——河北的植棉面积已达10万公顷左右。国内在转Bt抗虫棉方面的研究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贾士荣,2000),1996年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郭三堆等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构建成了双价杀虫基因:GFMCry1A和CPTI,并将抗虫基因分别导入我国一些主栽品种和一些新品系,筛选、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抗性的棉花品种(郭恒敏,1998),截止1999年底,双价棉已在河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进入大面积商品化生产和推广。

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相关抗虫棉品种和常规棉品种的差别,阐明并具体评价转Bt基因棉品种的经济效益,分析农户采用Bt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生产的成本和收益差异,以该项技术采用之后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是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生物技术政策研究项目”系列论文之一。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二部分对样本选择和样本情况做简要的描述。第三部分分析Bt与非Bt的抗虫棉生产成本和效益的差异。最后部分对本项研究做总结并提出一些政策意见。

二、调查样本和品种概况

(一)样本选择对地点选择和农户选择有明确的目的性,主要标准是能够明确区别在相似的生产条件情况下,Bt基因抗虫棉与作为对照的常规棉种植情况。在我国棉区分布中,以黄淮海棉区的棉花播种面积为最大,其中又以冀鲁豫棉区最大,曾占全国棉花总产的50%左右,是我国棉区种植比较集中且占经济作物比重较高的植棉大区。河北和山东是传统的植棉大省,也是棉铃虫爆发的重灾区,在这两个省,转基因抗虫棉33B和GK系列种植较集中,面积比较大,并且河北是中国最早被允许进行转基因棉花品种商业化运作和种植的地区。

表1.棉花种植情况

平均

辛集市

深州市

陵县

夏津县

梁山县

户均耕地面积(公顷)

0.78

1.17

0.83

0.61

0.74

0.59

户均棉花种植面积(公顷)

0.42

0.47

0.44

0.25

0.50

0.42

棉花占农作物面积比例(%)

39

26

39

26

51

48

户均人口(人)

4.0

1.74

1.36

3.89

1.88

2.25

人均收入(元/人)

2086

2446

1644

1951

1877

2322

人均耕地面积(亩/人)

0.2

0.33

0.2

0.16

0.19

0.14

资料来源:数据来自作者1999年对河北省和山东省5个县市282户农户的调查

作为以上原因的实施,本研究对河北省和山东省等地的10个自然村的282户植棉农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他们的棉花种植情况。见表1,调查样本均为植棉大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例达到了40%,农户的种植规模(每户为0.4公顷)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棉农以种植业作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全年人均收入为2086元左右,农民家庭生活并不富裕。有的地方如辛集农民收入和耕地面积较大,但棉花面积较小。棉花近几年的产量和收入波动较大,比较利益下降,农民植棉的积极性受挫,也是棉花收入和面积减少的原因。深州和夏津的棉花面积较大,但农民收入却较低,也说明了目前棉花种植情况。

(二)品种概述本文以常规棉中比例较大的9418品种作为对照重点说明,在我们的调查点,其样本数占调查总数的10%。9418品种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最近几年培育出的春棉品种,其特点是早熟、丰产、优质,高逆抗性,适应性广高抗枯萎兼抗黄萎病,是春棉的主打品种。转Bt基因棉选取了在河北有广泛种植面积的33B、SGK321和在山东有代表性的GK-12,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64%,14%和28%。33B于1995年引入河北省,经过点区示范其主要特点是抗虫性强,据称整个棉花生育期基本不打药,在干旱贫瘠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上,生长健壮,易成早衰,适应冀中南区域种植。SGK321在1999年在河北推广,是将毒素基因构建、导入主栽品种石远321中,是我国育成的第一个双价转基因棉,属于抗虫棉的第二代产品,是唯一的通过农业部安全检测的双基因生产的品系,其特点是适合于直播、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等多种种植形式,具有较强的分枝优势和较大的单株增产潜力,花朵大,毒蛋白基因表达性好,早熟不早衰,适合在黄河流域种植,种植密度比33B每亩可减少55株左右。GK-12将抗虫的Bt基因加强为高抗虫的Bt基因后导入陆地棉泗棉三号中,多年选育而成,其特点是抗虫性特强,抗旱、耐涝、中需肥,生育后期缺钾,易感红叶茎枯病,适宜春播或套种。

三、经济效益分析

(一)棉花生产的成本分析

抗虫棉和对照品种成本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抗虫棉品种的总成本低于常规棉品种的总成本,这主要表现在农药和用工的成本,后者比前者高得多,说明了它具有的省药、省工的优越性。常规棉9418生产成本略高于其它常规棉品种的平均水平,它比Bt抗虫棉每公顷成本高3225元(或高29%),比非Bt的抗虫棉的每公顷成本高726元(或高6%)。三种Bt抗虫棉成本费用基本接近。

表2.每公顷棉花生产分品种成本分析

33B

SGK321

GK-12

其它品种的Bt抗虫棉

非Bt的抗虫棉

常规棉

9418

常规棉平均

总成本(元/公顷)

10701

10311

10466

8929

13163

14288

13327

1.农药

数量(公斤/公顷)

10.5

4.4

15.0

20.7

11.6

84.4

74.1

成本(元/公顷)

244

131

337

355

258

1997

1799

2.种子

数量(公斤/公顷)

29

16

48

49

32

102

98

成本(元/公顷)

547

571

359

517

608

306

327

3.用工

天数(工日)

529

371

496

432

561

641

598

其中农药用工

23

19

33

28

29

172

141

成本(元/公顷)

5433

3698

5391

4424

6169

6912

6418

农药用工成本

64

51

103

70

84

515

423

4.化肥(折纯量)

数量(公斤/公顷)

1306

2134

1089

926

756

1023

1079

成本(元/公顷)

1272

1628

1170

1032

1100

1406

1368

5.其它成本(元/公顷)

4476

5911

4379

3549

5028

5074

4784

注:以上数据是作者在河北、山东5个县市382个品种的抗虫棉调查。其它品种的Bt抗虫棉指其它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如GK-12,海2等,非Bt的抗虫棉指非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以下同。

1.农药费用成本差异

抗虫棉品种比常规品种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节药效用,从表2中可以看出抗虫棉用药量和施药成本远远小于常规棉。

常规棉的施药量是Bt抗虫棉和非Bt的抗虫棉的6倍左右,非Bt的抗虫棉的施药量比Bt抗虫棉要高。常规棉品种9418每公顷费用比33B、SGK321和GK-12分别多1753元、1866元和1660元,比Bt抗虫棉品种农药费用高7倍!SGK321的每公顷棉花生产农药数量和成本最低,分别是常规棉品种的1/16和1/14,说明该品种中转基因蛋白毒素表达效果好,抗性高。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棉除对棉铃虫、红铃虫、小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有显著抑制、毒杀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生物群落的演变,间接对其他类害虫有限制作用。值得一题的是,根据崔金杰等(1998)的研究,抗虫棉对捕食性昆虫和害虫天敌并无多大毒害作用,棉铃虫等农田害虫种类的减少大大降低了它们对棉花的危害,虫口基数的下降,也为控制来年或更远时期内虫害的不利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棉农用于农药费用的支出和施药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对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业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棉花生长的不同时期,农民的施药是不同的。为了表明棉花生长的不同时期农药施用的情况,我们把棉花生长分为四个时期,即拌种期、苗期、中期和后期。由于拌种期的农药用量很少,与其它三个时期比较很微小,故这里只对其它三个时期进行分析,表3反映了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农民施药情况,常规棉品种在各个时期的用药远远多于抗虫棉。在不同时期用药程度上,Bt抗虫棉在苗期和中期的用药量普遍多于它们在后期的用量,常规棉表现在中后期的用量比苗期多。

表3.棉花不同时期农药施用情况

品种

苗期

中期

后期

药量

(公斤/公顷)

成本

(元/公顷)

药量

(公斤/公顷)

成本

(元/公顷)

药量

(公斤/公顷)

成本

(元/公顷)

平均

4.9

107.8

7.2

180.3

4.0

104.0

1.Bt抗虫棉

33B

4.9

114.6

3.4

87.8

4.0

35.0

SGK321

2.7

80.8

1.2

36.6

0.2

13.9

GK-12

5.1

102.7

5.6

152.7

1.9

60.6

其它

4.6

74.3

9.1

153.7

3.8

84.5

2.非Bt的抗虫棉

6.3

132.7

5.7

125.5

0.2

4.7

3.常规棉

7.6

142.0

35.0

927.5

28.7

711.4

9418

8.0

153.0

37.5

960.3

35.8

864.5

其它

7.2

131.0

32.5

894.7

21.6

558.3

资料来源:同表1

期中,SGK321用药量最少,只有用药量最多的常规棉品种9418药量的1/3,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的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大于Bt抗虫棉,分别多用药3.3公斤和2公斤。中期是施药量和施药成本最多的时期,Bt抗虫棉表现出了极大的节药优势,常规棉的施药数量和施药成本分别是Bt抗虫棉的7倍和9倍。SGK321仍然是节药最多的品种,比常规棉品种9418少施药36公斤,少花费农药成本924元。说明在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中期,它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好。

后期的农药施用较少,一方面是病虫害的危害减少,另一方面是植株的自身抵抗力增强,减少了病虫害的威胁。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施药量减少了,但施药成本却没有多大的降低,可能是因为施用在后期的农药价格较贵,农民因为对棉花最后的产量寄于厚望,舍得化钱购买质量好,价格高的农药来保障病虫害危害的降低和收成的提高。SGK321仍是施药数量和成本最少的品种,而常规棉仍然是农药数量和成本用的最多的品种,药量和成本分别是Bt抗虫棉的12倍和15倍。

虽然抗虫棉的种植总体上对农药起了相当大的替代作用,但各时期的农民施药仍然偏多,效果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苗期抗虫棉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幼虫抗性较强,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刺吸性害虫如红蜘蛛、蚜虫等数量加大上升为主要害虫。但生长缓慢造成后期既要进行营养生长又要进行生殖生长,棉株负担过重、组织老化,影响了转基因棉毒蛋白的表达。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高温、高湿等生态环境对毒性基因的控制作用的限制也使棉花后期抗性下降(崔金杰等,1998)。

2.肥料费用成本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Bt抗虫棉用肥数量较多,非Bt的抗虫棉用肥最少,而常规棉介于前两者之间。Bt抗虫棉用肥较多说明其植株生长旺盛,本身的后继营养跟不上生长的需要,需要大量自然界肥源作保证。

3.种子费用差异

抗虫棉种子用量显著低于常规棉,仅是常规棉的1/6~1/2(表2),主要是因为种子供应商对实际的产出以及考虑到棉花生长过程中对光线、植株叶片伸展程度的需要,而对棉花生产实行的严格数量管理。Bt抗虫棉种子使用量的节省,可以充分发挥棉花的生长势,增进了棉花的根系吸收营养,表现生长更强壮。Bt抗虫棉的种子成本高于常规棉种子成本,前者比后者每公顷高172元,主要的原因是Bt抗虫棉中的Bt基因包含着IPR(知识产权)的价格。非Bt的抗虫棉种子成本是常规棉2倍,主要的原因是统称为抗虫棉的种子都是较早时期种植的,那时的Bt抗虫棉还未大面积推广,其价格偏高。33B的种子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种子价格高。孟山都公司的种子在中国成功的进行了5年的商业运作,实现统一销价、统一供种、统一收购,零售价是42元/公斤,其中IPR价占42%。SGK321的价格与33B相近,欲于争夺河北种子市场,与外资公司竞争市场。GK-12在山东采取了较低的价格,以便及早占领山东这块大市场。常规棉的种子价格每公斤只有3元左右,这也是它们竞争种子市场、吸引农民的资本。

4.棉花用工及成本差异

抗虫棉与常规棉劳动用工每公顷相差120个工日。在农药用工中,常规棉的用工数量是抗虫棉的6倍。在所有调查样本中,SGK321的用工和农药用工成本最低,一方面说明植株自身的毒蛋白表达强烈,对害虫有极大杀伤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其植株健壮、抽枝齐整。

(二)单产(籽棉)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Bt抗虫棉的单产略低于以9418品种为代表的常规棉,但差异不大。这是棉农忍受着棉铃虫的危害,依然不改初衷种植常规棉的主要原因,也是生物技术研究者仍然需艰苦探索的方向和目标,说明转基因技术远未成熟,预示着还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SGK321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仅为2814公斤(表4),据说是由于播种时,种子没有及时到位,推迟了播种期以及部分棉农使用了种子公司陈年的棉种,苗期遇到了冷空气的影响以及出现出芽不整齐甚至不出芽的情况,造成部分棉农毁种,毁种平均花费100元/亩,虽采取一定措施但仍未达到满意效果,造成最后的收获产量下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该品种一般亩产应达到3750~4500公斤。表4还显示了作者调查样本中,抗虫棉和常规棉品种的单产稳定性状。其中33B差距较大,最高产量比最低产量高出近3.5倍,栽培差距较大,但标准差相对较低。GK系列产品高、低相差两倍多,表现出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而9418品种高、低相差两倍,在形状表现上较稳定,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报道,1999年山东、河北是棉铃虫中等发生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害虫对常规棉的危害。

表4.品种单位面积(公顷)产量分析

品种

产量

(公斤/公顷)

标准差

最高产量

(公斤/公顷)

最低产量

(公斤/公顷)

Bt抗虫棉

33B

3439

530

5063

1530

SGK321

2814

532

4350

2250

GK-12

3495

582

4725

2250

其它

3419

579

4200

2250

非Bt的抗虫棉

2712

798

3750

1125

常规棉

3389

810

3180

1500

9418

3700

585

4950

2625

其它

3078

1035

1410

375

资料来源:见表1

(三)价格及销售渠道的差异

由于国家逐步放开棉花收购市场,棉花销售正由指令性的计划方式开始逐步转向指导性的市场调节。因河北省棉麻公司的改革很微弱,使得其继续垄断着皮棉交易,所以皮棉市场销售份额很小。在山东表现却不同,皮棉市场结构多样化。

在皮棉和籽棉收购价上,调查中的各个品种基本一致。抗虫棉和常规棉的籽棉价和皮棉价都分别在3.3元/公斤左右和8.4元/公斤左右。棉麻公司的收购价格主要是依据棉花的出绒率、色泽等指标确定,棉花价格并没有表现出在品种上的明显差异。但是由于一些抗虫棉的棉籽(33B等)被种子公司回收,所以价格稍高些,这也使得Bt抗虫棉的籽棉价格稍高于其他棉花品种。

(四)经济效益评价差异

主要以

棉花生产纯收益、每公斤主产品成本和每公斤物质成本来体现品种经济效益差别。生产纯收益情况是反映农户经济状况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量化依据,农民通过选择所种植的棉种来追求棉花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在品种间不存在价格差异的情况下,主要反映在每公斤棉花产品的总成本上。

单位面积(公顷)主要品种经济效益如表5所示,从中可以看出Bt抗虫棉的纯收益远远大于非Bt的抗虫棉和常规棉,这主要是因为Bt抗虫棉的抗性作用,农民的农药成本和用工成本大大降低,说明种植转基因品种棉花给棉农带来经济上极大利益。值得一提的是SGK321,由于上述提到的原因,客观的影响造成产量较低,表现纯收益较小,但仍比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高很多。

表5.分品种的棉花生产经济效益评价

品种

纯收益

(元/公顷)

每公斤产品成本

(元/公斤)

每公斤物质成本

(元/公斤)

Bt抗虫棉

33B

560

3.2

1.6

SGK321

-90

3.8

2.4

GK-12

1333

3.1

1.5

其它

2520

2.6

1.3

非Bt的抗虫棉

-3943

5.1

2.6

常规棉

-2021

4.1

2.1

9418

-1941

4.0

2.1

其它

-2101

4.2

2.1

由于常规棉的用工成本远远大于抗虫棉,实际上对这两省棉花的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种植常规棉已经无利可图,因为纯收益已经是负值。常规棉纯收益低的原因主要是农药费用大用工较多,由此也说明棉农种植抗虫棉不但省工省药,更重要的是纯收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除SGK321外)每公斤棉花成本和物质费用成本均高于Bt抗虫棉,每生产1公斤棉花,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比Bt抗虫棉所花费的成本要多出0.84元和1.6元,所花费的物质成本要多出0.5元和0.8元。

四、总结

篇(6)

在医院的各项工作内容所需的费用中,管理费用是占很大一部分的,可以体现该医院总体管理水平的为负指标,为了降低其负指标,提高医院的总体管理水平和整体的工作效率,医院有关部门可以负责将管理费用控制在一定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减少一部分在职的管理人员。在这个降低负指标的工作过程中,其表达公式是用医院管理费用除以支出的总额就是医院管理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第二,人员经费占总支出比率。在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过程中,所有员工的薪金、补助和奖金、津贴,还包括一些劳务费用等,这些总的收入在医院中所占的比重则为负指标,也就是医院人员经费所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第三,总成本费用利润率。在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过程中,每花费一元钱的成本,所获得的利益就是医院经营的正指标,也就是医院总的成本利用率。每个医院的整体发展水平,基本上是由医院总成成本费用利润率来决定的。这个过程用公式表达就是用医院的总体利润除以总成本的费用再乘以百分之百,所得的最后结果就是医院总的成本利用率。第四,卫生材料支出比例。在进行指标体系研究时,还要对医院中的一部分材料使用成本费用进行系统的计算,所谓医院所有卫生材料使用的费用,就是用医院卫生材料的全部支出除以医院业务得到的收入。第五,药物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和检查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为限额指标。在医院的工作内容中,对药品的管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对医院所售的药品进行规范的管理,针对不同药效来规定统一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控制看病难、治病难的局面。

2、经济效益指标在医院的经济效益指标中,主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固定资产收入,属于正指标。主要是医院在运营过程中的一部分固定收入,具体可反映该医院平均每万元固定资金所产生的价值。其万元笃定资产业务收入的计算方法是通过业务收入除以平均占用固定资产净值(万元)所得的。它不仅是带动医院发展的总动力,还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稳定前提。第二,经费自给率,正指标,充分展示了医院在平日经济管理的平衡能力。其计算公式为经费自给率是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的比。在比值大于1的情况下,代表在医院的经常性收支任务中,本身是可以自给的;若比值小于1,说明在经常性的收支方面是要依靠政府补助来完成的。第三,总资产收益率,正指标,代表医院资产的利用水平。可以通过此指标来加强医院内部的成本核算,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支出的目的。

3、发展能力指标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预测医院未来的发展情况,医院必须建立健全发展能力指标

并根据发展能力指标来进行医院发展的系统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尽可能大的挖掘其发展潜力。其发展能力指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固定资产增值率,正指标,是全年净增固定资产值与年初固定资产原值的比。此指标代表该医院固定资产保值与升值的能力。第二,收支节余增长率,充分反映了该医院盈利的发展情况,此指标简单明了,在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三,资产负债率,是限额指标。资产负债率与其他指标不同,不能单凭大小就能决定负债能力。从经营的角度来分析,资产负债率太低,代表医院在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上是较差的;相反,资金负债率较高,则代表着医院内部的可用资金不足,基本工作靠欠债维持,具有较大的偿债风险。由此来看,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不能过高或者过低。

4、运营效率指标

医院的运营效率指标是来医院就诊的总人数加上全年在医院住院的病人所住的天数乘以三,最后除以一年中平均在医院工作中的医护人员的数量。在医院经济管理中,无论是想指导怎样能高效的利用医院中的资金,还是如何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都要系统的将医院的资金进行核算,控制好其成本支出。在医院工作的每个职工的工作量,不仅直接与工资有关联,还是医院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也是提高医院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说,提高医院经营与管理水平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医院的顺利发展。

5、病人所需费用指标

病人费用指标不仅属于社会效益指标,也在经济效益指标的范畴内。此指标为负指标,应该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来减少患者的医药费负担。医院对病人的病床使用率进行收费,是用医院中占用病床的天数除以实际的开放总病床的天数,最后乘以百分之百。无论是效益方面来说,还是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说,将病人费用指标控制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对于医院的全面发展和减少病人负担这两件事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二、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特点及原则

1、科学性

在医院进行经济管理评价指标的建立时,每一项指标的设立都是经过多次调研成立的,并且在分析时都具备充分的论证。这种规范合理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准确的反映医院的经济管理情况,并在成本费用控制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可操作性

医院的工作量大且内容复杂。所有指标在实际的应用中必须简单明了。无论是数据收集工作还是管理评价工作,对于指标的应用必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有关部门在固定的时间内,可以迅速的凭借指标来对指定的内容进行标准判断,指标的可操作性是保证医院有效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因素。

3、灵敏性

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医院中,每个指标都是处于波动状态并持有一定差异的,也决定了指标评价效果本身的灵敏性。

4、独立性

在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中,各项指标都具有与之不同的代表意义与价值。在实际工作的利用中,每项指标的含义和作用是不能代替使用的,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指标都是相对独立的。尤其是在指标应用时,它的独立性也决定了它工作的高效率,在应用指标进行评价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辨每一个指标所覆盖的工作内容。

篇(7)

煤炭企业应当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严格核定生产岗位人员定编,对可调整岗位实行检修、操作合一,以降低人工费用。还应采取措施提升职工的技能。如为强化企业员工操作规程,对员工进行安全制度、生产工艺、操作规程、设备点检、岗位职责等方面开展培训。以培养员工认真、严谨的职业习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人员基础。

2.提高设备效率

按时对机械设备进行停机检修,在员工意识中树立只有管好生产设备,才能搞好生产的理念。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按时停机检修,才能降低设备损耗,减少内因、外因停机次数,提升生产效率。加强不同生产环节机械设备的工作,定期对设备状况进行检查和抽查,以切实减少了因设备问题而造成的生产事故,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设备保障。

3.加强煤矿生产中的成本管理工作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炭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理想也应不断进步,变短期成本管理为长远成本管理。也就是说,不但要强调生产中怎样才能厉行节约,更应看重如何持续地使企业生产成本降到较低水平,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基础,为企业的持续生产经营提供助力。可以说,只有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及一线生产员工的成本意识,将成本管理思想与理念深深地植入到煤矿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4.加强对煤炭生产中物资消耗管理工作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为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对物资消耗的有力把控。应以煤矿生产经营计划为依据,切实加强对用水用电及其他相关资源消耗的管理,通过有效的计量和定额管理措施,将企业生产物资消耗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提升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必须紧紧依靠财务管理工作

1.加强资金管理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

资金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具有决定性作用,流动资金储备充足与否对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这类资金密集型企业而言影响是极大的。因此,煤炭生产企业必须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而财务管理的重点则是企业资金的管理。首先,应加速资金周转,应收账款要及时收回。企业资金回笼的速度往往决定着企业利润获取的速度,投入资金通过市场后能够较快地回收,才能使企业获得真正的利润。因此,煤炭企业想要保持相对较好的生产经营状态,就必须加强对资金回收的管理与监督,对那些应收账款均应及时予以回收,以减少回收账款周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其次,应加强资金日常管理工作,使用银行贷款也要科学、合理。煤炭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针对贷款的管理,应以具体情况为依据予以相应的管理。对于短期贷款,要保证贷款可及时还贷,减少过期还贷导致高额利息的支付;对于长期贷款,则要依据利息高低安排好还贷的顺序,以减少贷款利息的支付。再次,应加强负债比例控制。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其投资收益周期相对较长,尤其是那些需要贷款投资的项目,若考虑银行利息等因素,投资风险相应增加。煤炭企业在申请贷款进行投资时,必须要对企业经营进行综合考虑,要在收益与风险间进行深入比较,以期用相对较少的成本换取更大的回报。

篇(8)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篇(9)

二、提升公路经济效益的措施分析

针对当前公路经济效益落后的发展现状,为了提升经济收益,需要从实践出发,将管理措施落实到实践中。以下将对如何提升经济收益进行分析。

1.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公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针对当前工作人员管理意识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的发展现状,为了提升实践效果。需要在内部管理中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帮助员工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提升服务水平。其次在实践中,提升管理层的实践能力,鼓励内部员工积极开展自我学习,学习国内外先进公路管理的经验,结合国内公路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究公路多样化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公路的经济收益。

2.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对国内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公路运营管理机制,规范公路运营单位的运营行为。其次要明确运营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公路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管理人员要根据内部结构的整体变化,对内部结构做适当的调整,认真研究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探究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将对策落实到实践中,达到提升促进发展成效的目的。同时完善相应的制度对保证公路运营的经济有重要的作用,需要不断规范公路运营的市场经济体系,制定严格的公路收费标准,改变原有制度存在的问题,实现公路运营的市场化规范化管理,达到不断提升公路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3.创新技术改革在公路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升公路级别,应用先进的维修技术,减少成本,起到节约的作用。在技术改革过程中,利用先进化技术提升运输安全,减少运输事故的出现。其次在采用新的设计方案对公路线路进行修整,有效的节省运输时间和运输里程,进而提升公路的经济效益。

4.对内部管理进行改革和优化公路运营是一项经营性活动,同时也是社会的基础机构。针对当前公路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的发展现状,需要明确公路目标和社会公益服务的责任目标。其次公路运营单位要发挥主导地位,将提升经济收益组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积极对内部管理进行改革和优化,满足公路指标规定的内容。其次在内部管理部门进行经济活动时,需要考虑到经济活动的实践性,是否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必要时对公路系统的内部结构做适当的调整,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转换经营管理体系。相关公路养护单位要积极配合工作,转换养护模式,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制定长远的养护计划,按照公路建设要点,确保一个工作点,做好引导工作。

篇(10)

1.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坚定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信心

龙凤山灌区始建于“”年代,是一个设计标准低、工程不配套、急需更新改造的老灌区。需新建、维修和改造的工程占灌区工程总数的43%。灌区缺少控制性工程和区间调节工程,灌排渠系不配套,跑、冒、滴、漏现象较为严重,上游大水漫灌,下游缺水干旱问题普遍存在。农村实行以后,农民种水稻旱改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水资源紧缺,供水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高产高效作物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提高灌区效益,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市政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请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利用2年多时间,为龙凤山灌区重新进行了规划和设计。依据改造规划,拟新建、改造建筑物294座,对75km渗漏严重的渠段采取防渗措施。龙凤山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后,1998至2002年,国家共投入水利专项资金3050万元,为加快灌区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激发了地方配套和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在短短4年时间里,五常市累计投入灌区改造资金3388万元。

2.广筹严管,注重效益,把资金投放到刀刃上

灌区在资金的分配投向上,坚持捆起来使用、突出重点和注重效益的原则,集中投放骨干工程项目。首先,把重点放在瓶颈工程上。卫国灌溉站干渠长达60km,跨4个乡,水田面积近0.6万hm2。长期以来,由于徐家街节制闸和四道岗渡槽两处“卡”水,上游水用不了,而下游的卫国、常堡两个乡近1333hm2的水田缺水。1998年以来,五常市安排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永久性的节制闸和拱形渡槽,从根本上解决了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增加了水田灌溉面积。其次,改造病险工程,增强输水能力。营城子灌溉站兰大桥渡槽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干渠输水能力低,因此灌区筹措资金100万元新建了兰大桥渡槽,使下游的水田灌溉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第三,建站提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卫国乡六合村、民意乡勇进村和兴隆村的地势较高,土地贫瘠,渠道从村旁通过,由于缺少提水设备,百姓只能望水兴叹。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灌区投资300多万元,兴建了六合抽水站和民意抽水站,扩大水田面积近666.6hm2,粮食产量比种玉米大豆时翻了一番。志广乡拥政、民和两个村地处丘岗地,灌区改造工程将旱田改为水田后,每公顷增产粮食1500多kg,每公顷增加收入3000多元,人均年增收近1000元。民意乡永进村农民陆山将2.67hm2旱田改为水田后,全家7口人,人均净增收入940元。

3.落实“三制”,建设精品工程,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机制

在龙凤山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使工程建设迈上了创精品、上档次的新台阶,实现了投资项目项项合格。3年来,投资建设在百万元以上的民意抽水站、六合抽水站、四道岗渡槽、兰大桥渡槽等较大型工程都得到了受益乡镇和广大农民的好评。其中,全省流量最大的、跨度24m的钢桁架U形结构兰大桥渡槽和单跨度50m的中承式三角拱桁架结构的四道岗渡槽均被评为省级优质工程。

二、运用科技手段,强化调度管理,在节水措施上挖潜力

在抓工程节水的同时,还突出抓了灌溉节水和机制节水,不断挖掘灌溉潜力。

1.推行先进灌溉技术,减少田间用水

在节水措施上,灌区把工程节水作为重点,投资280万元,完成了6.9km的干渠防渗工程,提高了渠系水的利用率。同时,以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农机措施相结合,大面积推广大棚旱育苗、超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浅—晒—浅—湿”的灌溉技术,实行死水补灌;推广机翻旱耙整地技术,实行耙地、泡田、插秧一茬水。还在小山子灌溉站胜丰支渠、民意灌溉站的抽水干渠、卫国灌溉站友好、六合支渠和营城子灌溉站的营城子支渠建设了4个万亩节水示范区,每公顷用水量由过去的15000m3下降到9000m3,相当于增加了40%的水资源,扩大了水田面积,拉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2.合理调度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

龙凤山灌区输水距离较长,从渠首至渠尾近150km,高差较大,一般在20m左右,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灌区提前制定调度计划,确定轮灌时间和办法,上下游错开用水高峰。统一调度流域内水资源,做到科学、经济、合理,利用电厂发电尾水灌溉小山子、卫国灌溉站的耕地,利用光辉、民意和小山子灌溉站上游的回归水补充卫国灌溉站的水源,利用上游四个灌溉站的退水,进入营城子灌溉站的干渠。在用水高峰时还调动区间的小型水库交叉补水,既减少了用水矛盾,又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龙凤山水库属于不完全年调节水库,年径流量为7.93亿m3,而兴利库容只有2亿m3,水库弃水较多。为了挖掘水资源潜力,灌区坚持长年调水,合理进行水库调度,在停水以后,把电厂发电尾水和水库的余水蓄入灌区的几个小型水库中,既缓解了灌溉期间用水紧张的矛盾,又使水库水源得到了及时补充,做到了闲水忙用。

龙凤山灌区管理局运用综合节水措施,挖掘潜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为1.47万hm2,现已发展到近2.67万hm2,相当于在国家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一个龙凤山水库。水田面积的扩大,使大部分坡耕地变成了水平梯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又起到了保土、保肥、保水的作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三、深化灌区改革,提高服务质量,为灌区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

只有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使灌区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龙凤山灌区在改革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1.改革收费方式,实行收费到户

针对过去委托收费出现的收费不到位、截流和挪用现象,从1996年开始对水田面积进行了多次核查,使收费面积增加了20%。水费由过去的村屯代收改为收费到户,实行供水单位与用水户直接见面,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同时还推行了灌区建账、村里建卡、用户发证制度,做到账、卡、证相符,地块、面积、收费额清楚,水费收缴率大大提高。改革之初,龙凤山灌区管理局明确规定:凡农民自行到灌溉站交费,给水费全额3%的优惠,于是最先实行这个办法的小山子灌溉站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农民排队交费现象,农民自觉交费达130多万元,占应收总数的80%以上。

2.坚持依法治水,强化收费力度

水费是灌区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支柱,全面收缴水费是灌区整体工作中的重头戏。灌区在为农户做好周到服务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的同时,对一些“钉子户”“赖账户”实行依法收费,实现了水费收缴的重大突破。2000年以来,在法院的支持下,先后共立案查处了315起“抗费”案件,收缴水费35万元,追缴滞纳金2万元,执行罚款3万元。和平村一个村领导带头抗费,不但自己不交,还支持亲友和群众“闹费”,水政监察大队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法院对其实施依法拘留。在法律面前,这个领导现身说法,认责、认账,带头交了水费,接着全村仅一天就完成了水费交纳任务。志广乡长富村一个村民不但拖欠水费,而且还辱骂工作人员,水政监察大队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法院对其拘留。事后他如数交纳了水费、滞纳金和罚款,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依法收费,处罚了个别人,教育了一大片,2000年全灌区水费收缴率达到了90%以上。

3.改革管理体制,引导农民参与灌溉管理

在改革过程中,注重把发展节水灌溉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节水的氛围。在一些支渠组建了用水户协会,大胆试行了“管理局+用水户协会+用水户”的新型管理模式。还对一些灌溉条件较差、地处偏远的五小水利工程实行了拍卖、租赁和承包,盘活了存量,扩大了增量,为灌区发展注入了活力。灌区把两级核算改为一级核算,灌溉站实行报账制,减少了行政经费180万元,再将这些钱回补于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4.改革用人机制,实行目标管理

上一篇: 教育局师德考核 下一篇: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