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8 02:39: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篇(1)

【学情分析】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生命的体会不够深刻。利用现代技术资源,通过对张海迪、海伦・凯勒、千手观音的演员等人物拓展,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明白“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道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品析语句,感悟奇迹

1. 品析语句: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A. 奇迹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从哪个词语看出“奇迹”?你是如何理解的?

(指导朗读,个人读、男女生合作读)

接下来,安静又创造了第二个奇迹――

B. 奇迹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什么是极其准确?为什么能极其准确地摸到月季花?

指导朗读:

一次朗读体会:根据学生的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次朗读体会:在这“极其准确”的背后,融入了多少安静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啊!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安静深情地伸向月季花的画面,边用心来体会吧!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是――

C. 奇迹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

理解:悄然合拢、奇迹。

2. 多么令人心动的一刻啊!我们再来读读这美好的画面吧!

(课件出示三个奇迹片段)

二、细读体会,深入感悟

1. 安静意外地拢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后来她是怎么做的?

哪句话提到了?

2. 蝴蝶和安静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三、整体回顾,揭示主题

1.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课文中的“谁”指的是?只能是安静吗?还能是谁?

2. 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事迹介绍,了解生命的真谛。

3. 相机出现一张张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图片,

补充:_____有生活得权利,_____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 配乐朗读。在音乐中感动,在音乐中感悟。

五、拓展阅读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会。

【点评】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并感动着我,感动着我们。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在执教时以两个问题组织教学:

问题一:盲童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围绕着这个问题串起了3个重点句的学习。抓住关键词“极其准确”“拢”等感受奇迹,又通过反复的朗读促理解。以男女读、点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能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问题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课文中的“谁”指的是?只能是安静吗?还能是谁?

篇(2)

在新课改中努力建构“五位一体”高效课堂

构建简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反馈与高效课堂

实现英语教学质量和新课改理念双赢的策略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下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新课改中农村中学如何通过化学课实现素质教育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钻研教材的角度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纰漏例析和修订建议

“探究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与实践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

浅谈初中英语课的几种导入方式

优化作业设计巧妙诱思导学——对小学高年级英语作业的几点尝试

山东将限制中小学校超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学校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浅见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中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索

试论德国“柏林教学论模式”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启示

试谈对“课程定义”的解读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做到“五个关注”

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高中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起点——课程标准细化解读

湖北省将创建首批260所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教育因素探析

适度改变练出精彩——苏教版新教材习题改编例谈

天津“空中课堂”覆盖全市高中

《望岳》教学设计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导入

创设有效情境激活课堂教学

用心引导激发兴趣——歌曲《洗手绢》教学设计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

敲好课堂的第一锤——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设计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迈进新生活——“高一新生应如何交往”教学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探微

英语情景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流程设计

第一届全国作文教学研讨会征稿启事

从理念到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之深度解读

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辩——基于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标准(实验稿)》的解读

倡导绿色语文提高学生素养

“三无”语文课误读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下达成数学情感教育目标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综合化”初探

新课程文化哲学与自主学习关系探讨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业支持的策略思考

教科书内容的时代偏向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篇目“舍”与“取”的背后

试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化利益——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为样本

五套新教材探究性实验的比较分析——“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体现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践行新课程理念——川教版《》一课的教学设计

飞向心驰神往的课堂——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与互动生成

基于“框架”的物理问题设计

篇(3)

集体备课的形式、类型、特点众多,我们必须完善、深化、拓展其基本程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主要应把握扎牢以下环节。

1?郾个人钻研形成具有自己思想的个案。无论怎么强大的集体,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个人的素质、个人的研究、个人的认识程度决定着这个集体的水准。集体备课时,个人先行独立的教材的解读、教学设计,决定着一次集体备课的实效。倘若事先没有深入的个人研究思考,毫无准备地进入集体备课,那必然是表浅的交流、肤浅的领悟。有效的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带着思考来,拎着问题上,憧憬着愿望去。这样才可能有深层次的触动,才可能闪现出亮丽的思维火花。

2?郾交流碰撞形成具有集体智慧的共案。真正的思维碰撞、真正的由衷交流,必须是带着自信的理念观点,紧盯着问题困惑,以自己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思想给人以启示,同时又从他人的见解中使困扰自己的疑惑逐步消解、释然。必须是大家的智慧之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强强联手,形成集体的基本共识,创造彰显集体智慧的基本教案。

3?郾取长补短形成具有自我个性的新案。真正的集体备课,不仅要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也要明白他人的长处与短处,所形成的智慧共案,是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是对教学设计的尽力优化。然“共案”关注的理想的优化,未必适用于每位教师个体,未必适用于每位教师所教的学生。因此,还必须在“共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切合自己个性,又高于自己在集体备课前那个个案的新预案。

4?郾实践反思形成“更上一楼”的精案。系统完整集体备课不能因为课上完而结束,不能仅仅止于上课这一环节。应当延伸至课后反思,延伸至教后进一步对教案的修正。来自集体的智慧、个人的创造的教学预案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有些美好的设想未必真有佳效,有些看似难点的地方也未必就真正是学生的难点,有些对学生的估计未必真正准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实践检验的正误得失需再一次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形成独具匠心的精案。这个精案,一是能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借鉴,二是能为同伴下一轮的教学孕育新的起点。

二、集体备课实践的实效追求

(一)多元角色的集体备课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立足,不同的视角,对教学会有不同的追求。笔者屡试不同角色的集体备课,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一次,大陆一线教师、高校教授、台湾教师三方同备《白鹅》一课,三位教师所处的背景不同,从事教学的环境各异,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关注点、教学指向的追求悬殊,他们带着各具自己思想的个案来参与集体备课。

1?郾台湾教师带来的是――立足于以写作者的身份去体验关照文本备课个案。?摇这一备课,体现了台湾教师一贯特点:比较自由,比较自主,比较宽松,重视让学生操作、合作、交流、表达,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显现,不太追求答案的完整完美,甚至没有比较一致或大体的意见。

2?郾高校教师带来的是――立足探求作者写作心路历程与写作意旨的备课个案。高校教师呈现给我们的备课,是他课堂的着力追求:作者与作品紧密相关,深刻读懂作品必须深入了解作者,每位作者写作都有其独特情感,表达着其独特意旨。

3?郾一线教师带来的是――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品位的备课个案。该教师的备课,反映了小学一线教师的基本追求。虽然一线教师也注意从写的角度去审视阅读教学,但基本上是局部的或是局部技巧上的,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品位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占课堂教学相当大的比例。

三位教师的教学,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亦各有局限。第二阶段的集体备课时便在如下几方面着手,调和几种关系,形成富有集体智慧的共案。

一是夯实基础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无疑,一线教师是注重基础的,台湾教师与高校教师更注重能力。注重基础符合小学教学实际,符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值得肯定的。倘若长期地,每课均忽视基础,学生的能力就会失去根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难免陷入基础薄弱的泥潭。当然,注重基础须教在学生不懂处,同时又不忽视能力的提升。

二是理解内容与指向表达的关系。一线教师几乎把主要的时间(有的甚至是全部)都花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情感,看出人物的什么品格,几乎成了我们教学的中心核心。条分缕析,深挖细究,细细碎碎,反复感悟,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无病,这种现状必须花大力气改变。要把过分理解课文“写什么”转向关注课文“怎么写”上来。

三是引导与自主的关系。我们的课堂,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走完预定线路,往往牵得太多,牵得太紧,牵得太死,学生少了自主的时间、自主的内容、自主的选择,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但台湾有的老师有时又放得过头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以致有的课过分拖沓、目标过分泛化、课堂效率偏低。

四是规定与开放的关系。要避免僵化死板的固定答案,要避免为了走向答案而不惜“赶路”“灌输”的做法。也要防止为了所谓的开放与多元,使学生云里雾里,正误不辨,是非不分,不知所从的状况。

不同质角色的集体备课,是一种全新思维的碰撞,其火花绚丽多彩。

(二)理念碰撞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主题、话题应该来自实践,缘自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有的由一线教师自主提出,有的由学校或行家发现捕捉,有的根据新课标理念拟制。一旦捕捉到了现实有又富有价值的问题,就应及时备课研究解决。

一位骨干教师教学《触摸春天》,在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他主要抓住: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在哪写了奇迹?安静为什么能创造奇迹?安静还能触摸到什么?最后展示了张海迪等身残志坚的故事。

课上,老师紧紧抓住没有半点“磕磕绊绊”“极其准确”“悄然合拢”“竟然”等词语引导学生概括出“流畅穿梭”“触摸月季”“拢住蝴蝶”等看出那是奇迹。安静之所以能创造如此奇迹,是因为她热爱生活。应该说,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收获也颇丰。

然细细咀嚼,总觉得此课的立足点与归宿似乎存在问题。于是组织学校教研组进行教学反思与二次备课,通过集思广益,老师渐渐明白,原来,“为什么能创造奇迹”“热爱生活”等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不是语文教学主要应该回答的问题,也并非语文教学追求的愿景。

语文教学到底要追求什么?《触摸春天》到底应提升学生哪方面的语文素养?一番集体研磨,几番理念碰撞之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原来,触摸,是接触抚摸,是感受体验。作为一位盲童,安静是如何感受春天的?作者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四个镜头,一是“走”,流畅穿梭;二是“伸”,伸向月季;三是“拢”,拢住蝴蝶;四是“松”,松手张望。这四个可视的镜头是写实,是看得见的,而课文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作者想到的,是作者的感悟联想。原来,写作要写实,更要写感悟想象,这才是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独特的语文价值,是这篇课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独到之处,也是课程标准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理念追寻。这样的反思研讨,理念融合实践,教师豁然开朗,个个形成了基于集体智慧又个性张扬的精彩教案。

(三)落实“语用”的集体备课

学习语文文字运用是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与核心。每册教材,每组乃至每篇课文如何落实语用,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靠教师们的单打独斗显然难以解决,每篇课文的语文点甚多,如何把握重点有效突破,也需靠集体备课的集体智慧。适当进行此类集体备课,有时能起到以点带面,以一驭多的效果。《普罗米修斯》一课,有这么两段话――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宙斯从哪两方面惩罚普罗米修斯呢?教学时,教师们大多是找到“惩罚”的句子,读出其中的韵味,想象遭惩罚的惨状、痛苦与坚强,如此而已。

语文文字的运用如何实现?集体备课研讨中,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语用”。于是反复揣摩,达成共识:要引导学生学会简洁概括,用尽量少的笔墨包含尽量多的意思。

第一段话,如果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你会用什么字?学生大多会说用“锁”;如果用两个字呢?学生多数能用“死锁”。如果用四个字呢?学生议论纷纷:“死死的锁、死锁手脚、死锁悬崖……”概括能力的强弱立即就见高低。

这时启发讨论,引导学生感悟:“死死的锁、铁环死锁”与“死锁”表达的意思并无多少区别,“死锁”肯定得控制了手脚。只有“死锁悬崖”既表明了控制人又表明了控制在险要地,最为恰当。

如果用八个字呢?学生纷纷举手:“死锁悬崖、不能动弹,死锁悬崖、不能睡觉,死锁悬崖、永不屈服,死锁悬崖、风吹雨淋……”概括能力的高下更见分晓。

这时再次启发讨论,引导学生渐渐领悟:“死锁悬崖、不能动弹,死锁悬崖、不能睡觉”之类,仅仅都是说被“死锁”属同一层意思,“永不屈服”并非惩罚,“死锁悬崖、风吹雨淋”之类在“死锁”之外还包含了另外一层意思,概括的内涵更为丰富、全面。

第二段话,如果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四个字,八个字你会怎么概括?至此,学生逐渐明悟:啄;啄食;鹰啄肝脏;鹰啄肝脏、苦无尽头……

有了集体备课等研磨与提升,更加强化了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了“文意要点梳理”与“用词精确表意”之奥妙,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四)开拓思路的集体备课

思维定势、思路狭隘、思维僵化是习作教学的逼仄。集体备课,集聚众人智慧,相互诱导启发,对打开教学思路大有裨益。

面对《眼睛》这样的命题,我们会想到什么习作材料?不少人往往想到的是“穆老师会说话的眼睛”“关键时刻老师期盼的眼睛”“患病时父母那焦虑怜爱的眼睛”等。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一单元,首篇写了“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接着用诗歌写了抗击非典战役中医务工作者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再写了琳达一家三代捐献角膜那“永生的眼睛”,最后展示了食肉动物、水生动物、夜行动物、飞行动物等各种各样奇妙的眼睛。读后令人掩卷长思,思路何其开阔!

篇(4)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走进新课程,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语文阅读课――从事先规定细节的僵化设计走向了多元开放、灵活动态的弹性预设,从教师霸权的“一言堂”走向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从偏重认知能力走向了促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精彩,带来了生机。

一、课堂预设

反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优化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预设,预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提问,引导学生列举描摹春天的诗句,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二、师生平等互动 ,共享和谐美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平等始终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当教师作为平等对话者,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时候,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召是巨大的,具体来说:

教师先要用心去浸润文本。

教师首先是文本的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要反复不断地触摸文本,深度参与,去思考、质疑、查阅、创造,而决不停留在抄写教参、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内容,做“传声筒”。如读了《散步》,“我”的尊老爱幼会令人深深感动,“我”的行为又促使我们每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现代人反思;读了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直跌宕在内心深处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的细节,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我们自身的行为去爱身边需要关爱的弱小者,不幸者。教师要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形成一个独特的教学视野,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带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好地预测学生阅读的立体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互动的进行。

2、师生平等介入与文本的对话,碰撞出和谐之花

在新课标下,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和文本直接对话,更有了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自然感受”可能很小,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但是学生敢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说出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是难能可贵的。由于有了对话,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热闹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人文熏陶

有人说,今天的孩子是情感缺失的一代.通过反思,我们认识到:现代教育决不能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语文学科最有可能实践情感、生命教育,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人文性最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资源最丰富,与生活最密切,生命,情感理应在情感教育中欢歌。教书育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建构学生完美的人格。

1、情境演绎,激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很快地进入课文表现的情感境界。

我在上《散步》时,课始利用多媒体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并以一组又一组人类的亲情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渲染气氛,导入课文,画面、音乐同时欣赏,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成功的铺垫。又如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将“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用心去感受这充满气势、充满生命力量的景观,吸引学生沉浸到这种独特的氛围中,真正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把全部的激情都融入到了课文当中,效果极佳。

篇(5)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松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词语教学,是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词句的应用最重要的特征是依赖语境。词语教学,要创设“语用”情境,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活跃的因子,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一、从情境中把握词语教学的深度

每个词语所生存的环境是所在的课文。对词语的意思,我们不能简单地凭借工具书去理解,而要把词语放到文本当中去理解,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从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揣摩词语的意思,即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去理解。

如教学《触摸春天》“张望”一词,笔者教学设计如下:

师:“张望”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说的是谁“张望”呢?

师:盲童安静“张望”什么呢?

师:安静不是看不见吗?那她又怎么能“张望”放飞的蝴蝶呢?顺着这个词朝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生:安静是一个盲童,她不能用眼睛去观看蝴蝶的飞翔,但她舍不得蝴蝶飞走,应该是指她用心灵感受蝴蝶的飞翔。

师:你说得很好。作者用“张望”来描写安静,还包含有其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张望”这个词不仅表现出安静对蝴蝶的喜爱和留恋,还表现出安静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蝴蝶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你理解得很深刻!“张望”一词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安静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春天、关爱生命,向往飞翔的女孩。

教学中,将“张望”这个关键词,置于文本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瞻前顾后地读,设身处地得想”, 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词语逐渐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

二、在联想中拓展词语教学的广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词语教学中,应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比如一位老师在《搭石》一课中,是这样教学“人影绰绰”

师:“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理解了这词语意思之后,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了你的描述,我们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一副美丽的画一样――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

扣住“人影绰绰”一词,在理解时又拓展积累了“绰绰有余”,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想象画面,通过想象入境感性领悟词语意蕴,进入了词语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是的,学生只有真确感受词语的情韵、色彩和美感,才能与精神融为一体,才能在心灵中获得持久的活力。

三、在运用中触摸词语教学的温度

小学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2011版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单单停留在“理解”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言语表现”,缺乏言语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的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的情境,让小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说话、写话。

如教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左抵右挡”是这样设计的:

师:“左抵右挡”什么意思?

师:请一个学生带上课本上台,以课本当作盾,老师把粉笔当作矛,配合演示理解“左抵右挡”

师: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左抵右挡”,能用上它说一说吗?

教学中,老师创设语境,把笔当作矛,把课本当作盾,声情并茂的导语,有效的生活链接,学生的言语表现被激活了,冰冷的词语活生生地“站”起来了,成为学生心中活跃的分子,小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已然转化为“积极词汇”。

四、在听写中增加词语教学的厚度

听写,顾名思义就是听与写的训练.但是往往我们在听写时,是教师报、学生写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语用”为听写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使听写教学变得有趣、有效。

如听写<<回顾.拓展一>>日积月累的人生哲理格言时,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创设情境:看, 桌上的这个枇杷这么橙黄,这么水灵,可是这底下有一丁点儿烂了,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学生相识一笑,提笔唰唰写下“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

又如听写<<遨游汉字王国>>中的歇后语,“提起这次的运动会,感慨万千啊!100米跑垫底,跳高又名落孙山,真是---”学生自然心领神会,提笔就写“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这样的听写学生既默写了文中的格言,又使得听写的格言不只停留在“识记”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指向“表达”,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历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语言。

词语教学的设计,体现了词语教学的情境性,使词语教学更扎实,更灵动,更丰厚。教学中只要教师根据字词特点,精心设计,就可以带领小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使学生亲近语言,爱上语言,习得语言。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86-01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以虚当实,意尽形全。而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留白艺术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课堂上恰当的留白,就好似冗长旋律中偶尔跳跃的休止符,让课堂瞬间灵动起来,使得平铺直叙的讲解有了节奏感,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空间增添了一笔靓丽的色彩,挖掘出学生情感活动,使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升华学生的文学境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语文教师在课堂穿插留白是一门艺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别有洞天的生机和韵味。笔者以阅读教学为例谈留白的妙用。

一、导入环节留白――激情生趣

导入环节向来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关卡,其重要性在于导入方式是否新颖,是否有趣,是否能够成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导入环节恰如其分运用留白,会产生奇特的化学效应,既能迅速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激发学生做探究者的求知欲望。有的教师会通过创设问题,以问题的提出为留白的时间点,学生思疑、解疑、释疑,趣在思中起,乐在思中生,行从思中来。例如,《触摸春天》一课,教师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先闭上眼,感受一下,假如现在你是个盲童,你会感受到怎样的一个世界呢?”学生闻言,好奇中还有一份激动,脸上写满了疑虑、惊奇,轻轻地闭上双眼,此刻,课堂一片寂静,时间也似乎凝固了,世界仿佛安静下来。秒针一点点拨动,不时有学生说“老师,虽然我看不见,但是我能闻到教室窗台上那盆花的香味”。“我能听到外面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虽然我看不见,可是我的手可以动,我的脚也可以走路呀!”“我脑子仍然在想一些事情”……其实,这种留白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体验,为学生即将解读课文中盲童的生活多一份切身感受,甚至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学生期待看到这样一个盲童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埋下伏笔,产生一种想了解这个盲童的心理冲动,她如何感知生活的美好,她会因为看不见就整日哭泣不去面对生活吗?还是会如同正常人一样“欣赏”这个世界的鸟语花香。

二、解读文本留白――挖掘情感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品读解析、把握脉络、鉴赏美感、引发共鸣、探究主旨,会有不少可以设计留白的节点,既可以从文本字、词、句的研读细品中设置留白,让学生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也可以将行文中那些含蓄隽永的叙述表达作为留白的根据,让学生用独特的心理体验完成对这种意犹未尽行文的再创作,一方面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会贯通,一方面完成对文本作者情感无限延伸的开放式、发散式的多层诠释、多元解读,从而鉴赏文本美感,进而体验作者的情感,挖掘、深化和升华情感境界。依然以《触摸春天》一文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小女孩在仰望什么?教师利用文本中的这一留白,引导学生尽情补白,她究竟能看到什么呢?于是,学生们开始沉默,静静地思索。“老师,小女孩望见的还是那只蝴蝶”“小女孩看到的是美丽的蓝天”“小女孩想象自己也变成了翩翩起舞的蝴蝶”……由此看来,留白提供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平台,补白不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而是以学生的主观意识主动自觉地解读文本,了解一个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要做的便是引导和点拨,最终使学生与盲童的心念合二为一。同时,这样的留白处理也让整个课堂充满了张力和活力,为学生打开了艺术天窗,提升了艺术境界。

三、课外延伸留白――升华情感

不少课文的结尾总是留给读者一些余音未了、余味无穷的感觉,这是留白带来的艺术化的效果,一种无限扩大的可能,一种天马行空的空间想象,一种至高至上的艺术境界,令读者叹为观止、千肠百转、思绪万千。教师抓住这样的文本结尾留白,充分催生学生意犹未尽、不吐不快的心理渴求。如《凡卡》一文的结尾让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充满了同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的学生写道“爷爷终于来到城市,接走了凡卡,他们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也有的写道“凡卡的信意外地被一对富有的夫妇收到,他俩收养了凡卡并帮助他找到了爷爷”。更有人这样写“那一夜,凡卡写好信睡着后,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现代,再也没有凶狠的老板和老板娘,他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迎着朝阳上学校”。这一系列的结尾留白,实际上就是学生将作者的情感进行了延伸和升华,以各自不同的想象思维,为作者欲言又止的悲叹结局画上充满个性的句号。以文化人,用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浸润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境界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留白艺术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丰润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丰厚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不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是一门艺术,不可滥用,把握适度,让留白有节奏有效果有意义,从虚中幻化为实,从假设中演变为丰盈,始终牵动学生的心弦,与文本相融相通,更为精准地揣摩作者的情感思路,更为丰富地彰显学生的独特体验,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24-01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惯,在课堂上大胆采用一些新的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学”

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辩,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的求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大胆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太过严密,问题答案是唯一的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词语来回答都预先设计得天衣无缝,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执行得又过于呆板,教学就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牵到自己预设的哪条道上来。来不得半点变通,容不得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有偏差。教学就急急忙忙地点拨引导,唯恐偏移教路。根本没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际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这类传统的教学根基。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给学生预留探究创新的空间,营造“天高鸟飞”的自由环境,让学生的潜能,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让“合作和交流”成为习惯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课堂上,可以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为自然小组,按学习水平的高低搭配分为学习小组,每组选出调控员和发言人。在思考问题时,小组成员自由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在分角色表演时,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很投入,争取本组成为最佳表演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尤为强烈;在做练习时,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帮助;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学习,充分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年色的吗?就快快读课文吧!”我把学生分成了几组,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组内读课文,讲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课文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物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有的同学说“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又有的同学说“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一些学生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以所以春雨是彩色的”……

四、积极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老师与学生的地位要求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益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形成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平等的关系,清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观念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用寻常、委婉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同时学会倾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流露出来的情感或阐明的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嘲笑、批评。教师应常常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五、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并且具有交互性,能让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而有趣,还可以达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例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导入新课时可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上的情景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是谁吗?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美妙的钢琴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学生摇头漠然,老师又指着画面说:“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贝多芬,刚才播放的美妙钢琴曲就是他为身边这位姑娘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此时,再出示课题、贝多芬像,像的旁边配上贝多芬简介,老师进一步引导:“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来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了解那感人的故事。课堂伊始 ,利用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景、强化意境、诱发心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并与送总理灵车的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心中升起对总理的崇敬、热爱之情。

以上,就是笔者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后的一些认识。在此,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意识和语文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对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为要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采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构建人人参与、多样并存、随机变化的课堂生态,这样,新课程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做起来并越越好!

篇(8)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实践 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流交际工具,是我们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一体性。”人文性体现了一种理念,囊括了人类的文化、感情、思想的塑造;人文性还蕴含了文化所肯定的人性;人文性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一日之功,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利用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人文主题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精神与态度形成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启发学生对生命、社会进行深入地思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传统目标加以关注的同时,应该真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突出位置。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中,教师应该在讲授课文前,让学生自主阅读古今中外关于祖国、民族的文章,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伟人和名人的爱国故事,体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树立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树立为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奋斗的远大志向。课堂上学生再阅读这篇《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时,情感与价值取向都自然勃发,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素质教育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国的审美教育与西方比相对落后。美育能促进人的感性思维活跃,使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更加活跃。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捕捉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能通过调动教材中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即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语文学科的语言艺术,从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之美、人类心灵与创造之美,等等。其次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灵魂去感受美、接受美、创造美,即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去概括和分析教材中表达的意境和思想,能自己书写和表达美好的事物,进行文学创作,用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诠释和实现美的价值。例如人教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美的行为?

3、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小学语文教材还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人格教育素材,为我们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搭建了平台。例如小学五年级《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等文章,教师应该在语文训练和讲授各环节中,进行良好人格的潜移默化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中,学会更好地做人、做事,能更加诚实、进取,主动学习高尚的精神和思想,成为有独立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人才。

4、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语文教材以其丰富、广博的题材,成为人性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最重要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兴趣、性格等,能辩证分析学生的个性,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自己。例如有的学生爱好写作,有的学生善于朗诵,有的学生阅读广泛,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有利于在备课时做合理安排。教师应该多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和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锻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个性化的教育目标。

二、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人文精神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①感悟教材单元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学以组为主题,收录了相关文章,对学生进行抒情、写景、叙事等描写。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四篇文章,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探讨了生命的美好、坚韧、尊严、意义、价值,让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懂得对社会与他人的付出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在这一组的《语文园地》中,教材安排了对生命的感悟与非典中的感人故事,对小学生的生命体验进行升华,增强小学生对生命与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一切人文因素,才能在教学中体现文化的厚度。②感悟教材人物体现的人文精神。对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能靠讲大道理,应该利用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行人文精神体验。《慈母情深》是四年级语文课文,“母亲”为作者买书的形象塑造,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为母亲买罐头的细节,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和心疼,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慈母的情深与儿子的懂事。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细节的分析,引领学生从母亲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进行品读,联系父亲已经过世的背景,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师应该进一步对学生展开启发:你的母亲是如何为你的成长付出的?学生会将自己母亲日常的关爱与母子之间的爱心故事回忆起来,进行母爱的体会和表达,从而实现了情感教育的升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你将如何做,才能回报母亲的一片深情呢?学生会展开思考与探讨,进行心灵的对话与自我拷问,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使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性美与人文情怀。

2、打造人文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更善于在形象、直观的场景中进行情感的抒发与思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充分利用情境化教学,打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将学生带到与教材适合的特定情境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进行人文精神的自然渗透。情境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音乐渲染、表演、语言描述情境、多媒体影片、游戏,等等。例如诗歌都可以用音乐作为背景,《开国大典》《》《老人与海》等可以用电影创设情境。教师要注意让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的人文目标实现有效互动,避免为了热闹而活动,应注重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在回归生活中体现人文关怀

篇(9)

语文是小学教材中美育因素极为丰富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就是通过感受和欣赏美丽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学习和使用美丽的语言来形成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在小学阅读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审美对象,引导学生有意注意语言文字,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想、消化、理解,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1.语言渲染法

著名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有逻辑性,声音抑扬顿挫,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丝丝春雨无痕、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2.情境对话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创造对话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学生可以体验课文的真实情感世界,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共同感受,从而形成从理性认识升华到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例如:在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一开课,我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金华的双龙洞玩一玩,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接着课件出示精美的双龙洞图片,在学生伴着悠扬的音乐声欣赏双龙洞美景的同时,配以导语:“看,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进入洞内,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一下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提供感性的资料作为补充,不仅能使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置身于具体睛境,也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工具来激励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体验文本的巧妙之处,从而使学生独立探索出掌握语言学习的方法。如《观潮》一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段感受到潮水的长,潮水的高,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后,再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观看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当学生亲眼看到钱塘江大潮的惊涛骇浪,潮水的声音由远到近,江潮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时,心情也随之汹涌澎湃,跌宕起伏。所以,适当地使用视觉辅助,特别是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吸收,更能实现学生和文本的有效“对话”。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小学阅读中渗透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小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小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评价的能力。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细腻语言的感性品味和理性分析,使情感体验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品词析句,挖掘文本的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词语、句子,他们鲜活、精妙,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关注这些语句,在教学中随时学会捕捉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验作品遣词造句的美妙之处,从而引领学生分析、理解旬式、句意,从中发现美、品味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如设计《荷花》一课时,教师可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字,通过比较用词展开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冒”字用得好,荷花不是偷偷地钻出,也不是自然地长出,而是“冒”出,这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也体会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领悟荷花在荷叶衬托下奋发向上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也由此得到陶冶。作品的语言往往渗入作者的情感。好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透过字面表层意义,挖出其深刻内涵,让作品的思想触动灵魂,引起感情的共鸣。

2.分析篇章,剖析人物的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其美好的形象深入人心。教学设计时就要紧抓人物的特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的光辉。如《灯光》一课,展现了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献身的精神;《跨越百年的美丽》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金色的鱼钩》一课,要感悟老班长关心战友,舍己为人的人情美。备课时,教师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字词句章上,而要着重分析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针对课文内容和小学生的审美特征,设计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深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人物形象的光辉,从而使学生得到榜样人物的感化和熏陶。

3.感情朗读,体验文本的情感美、意境美

Z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朗读时学会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引起听者感情的共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选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春来江水绿如蓝”与上旬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用短短十几个字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几乎无需过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不但贴切传神,而且表现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营造出了一个悠远深长、余情摇漾的境界。像这样被千古传诵的佳作名篇还有很多,如杜甫的《望洞庭》、贺知章的《咏柳》以及韩愈的《早春》等,我们都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诵读,去品味,去体会,去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和文学的意境美。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阅读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力,是指小学生按照“语言文字的规律”再现美的事物的能力。它是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掌握技能,大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1.文本填白补充美

课本中,有些内容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写得比较简单,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空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指导学生肆意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思想把空白填充起来,使课文更加丰满和翔实。如《触摸春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的安静,仰着头,仿佛张望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她仿佛看到了蜜蜂在花朵上采蜜。有的说:她仿佛看见了蝴蝶在不远处翻飞盘旋。有的说:她仿佛看见了苍翠挺拔的大树、色彩绚丽的花朵……丰富的想象升华了美,通过想象,学生感受到了盲姑娘安静凭着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她用心灵的眼睛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看到了整个缤纷的世界,从而感受到了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生命的力量之美。

篇(10)

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写......等字,会读并理解...

...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

...方式,提高...

...能力,体会...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

...共鸣;培养...

...精神;陶冶...

...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就是学生对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

(重难点的确立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依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设置疑问、引起悬念、直观演示等。

2.讲授新课——初读

A.初读: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情感:画出感动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1)字词关:

范读朗读:教师/名家

交流汇报:记忆方法,解决途径

个别纠正:重点识记

指名朗读:共同评价

(2)内容关:

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讲授新课——析读

要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如何提问、如何启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等。

4.讲授新课——品读

文章写的感人至深,你觉得是哪里写的好呢?

品手法:比喻、对比、排比、首位照应、说明方法、感官等等

品情感:感人、启发(联系生活实际)

5.巩固练习

要求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梯度、有密度,要考虑到进行的方式和所需时间。

讨论主旨,联系现实——改写剧本,小组表演——分享经历,代表汇报——拓展阅读,对比感悟

6.归纳小结

要考虑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以及所需时间。

7.作业安排

要考虑布置哪些内容,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等。

学科内:

识字写字——阅读培养——口语交际——写作练习

学科间:

语言——音乐美术——数学

8.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板书要求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

文体知识

人物描写万能教学:

语言描写:这句话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一遍吗?

例:“阿曼达,我的儿子!”——《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动作,在这个动作里你体会出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上台来为大家模仿一下这个动作吗?

例: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触摸春天》

外貌描写:这是刻画人物的?(长相、穿着)你感受到人物怎样的状态?(精神状态、身份、喜好)那你能试着用外貌描写来介绍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吗?

例:“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

例:他胖乎乎的身体,又圆又大的脑袋,短而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对机灵的大眼睛,总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机灵、俏皮、活泼。

心理描写: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性格?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例: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梅花魂》

神态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表情?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在他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例:“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掌声》

写景角度万能教学:

色彩上:这句运用了哪些色彩上的词语?你能造出类似的词语吗?(或深或浅、或明或暗、艳丽、鲜艳、亮丽)

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记金华的双龙洞》

远近上:这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能否删掉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例: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天都峰》

感官上:听觉(播放视频)、视觉(播放图片)

例: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观潮》

例: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观潮》

修辞万能教学:

比喻:这是将什么比喻成了什么?你还能想出像什么?

例: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潮》

排比:如此相同的句式有什么作用?(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加强情感)你能造出相同的排比句吗?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拟人:他们真的能发出这种行为吗?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介绍下身边的景物吗?

例: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

例: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对比:删减法,我可否删掉对比,直接展开事物的描写?为什么?

例: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桂林山水》

夸张: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感情来朗读一遍这一句吗?

例: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说明方法万能教学:

举例子: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我们能否删掉?这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真实具体的说明了...

...)

例: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zuì)犯。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新型玻璃》

列数字:这里都运用了哪些数字?我们能否把数字换成...

...?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科学准确的说明了)

例: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鲸》

例:我们发现过一头鲸,很重也很长。

作比较:作者明明是为了写...,为什么却要提...?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突出强调的说明了...

...)

例: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

上一篇: 经济效益论文 下一篇: 共建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