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4: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必修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必修总结

篇(1)

二、显微观察类实验的材料及步骤

(一)不需要染色的

1.制备细胞膜(课本40页)

(1)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2)步骤:取片滴取红细胞稀释液盖片观察滴水引水观察

2.观察叶绿体(课本47页)

(1)材料:新鲜藓类的叶(或菠菜叶、黑藻叶等)

(2)步骤:取片滴水放叶片盖片观察

3.质壁分离及复原(课本62页)

(1)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

(2)步骤:制片观察滴蔗糖溶液观察滴清水观察

(二)需要染色的

1.脂肪的检测(课本19页)

(1)材料:花生

(2)步骤:子叶切片制片(染色,洗色)观察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课本26页)

(1)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2)步骤:制片(取片滴生理盐水刮取细胞涂抹烘干)

水解(水浴加热盐酸和涂片)

冲洗涂片(蒸馏水缓水流冲洗涂片10 s)

染色(用吡啰红和甲基绿染色5 min)

观察

3.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课本115页)

(1)材料:洋葱根尖

(2)步骤:解离(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解离3~5 min)

漂洗(清水漂洗10 min)

染色(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制片(需压片)

观察

三、在实验全过程中必须保持细胞活性的实验

1.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篇(2)

(二)试题特点

1.试题结构及相关字数的变化

2016年的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结构继续沿袭往年的形式,但试题的总字数、答题空格数及答案总字数都发生了变化。试题的总字数有所增加;答题空格数虽然减少但分析原因或理由等表述性空格数增加,导致答案的总字数明显增多;图表2个,变化不大,维持在近几年1―3个的平均水平。这种变化体现了新高考对考生的快速提取、加工有用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和组织语言进行书写表达等能力的考查。

2.三个必修模块所占比例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6年必修模块的赋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必修3权重的减幅和必修2权重的增幅均非常大。新一轮课改后必修3将成为选修模块,必修1和必修2仍为必修模块。2016年生物试题赋分比例的显著变化是否为了体现新教材模块的编排体系呢?

3.突显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

第3题和第39题第(2)小题考查了实验操作步骤;第30题考查了实验结论;第32题第(2)小题考查了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预测;第29题、第31题第(1)小题、第32题第(1)小题和第39题第(3)小题考查了对实验结果与结论的分析和评价。高比例、全方位地对实验进行考查,突显了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

4.考查双基和主干知识,增强学科内的综合性

2016年高考生物试题仍然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考查主要内容依然集中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遗传、调节、微生物培养和基因工程等几个主干知识,发生变化的是非选择题没有再考生态部分的内容,选考题中没有再考查必修模块的内容。学科内的综合更加巧妙,如第6题把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与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结合起来考查;第29题对dATP、ATP和DNA的分子组成及其合成与分解过程进行了比较考查;第30题探究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因素时考查了生物变异的类型;第31题考查了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过程涉及的胞吞和胞吐。

5.注重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第1、2题均涉及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选择题第5题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工程相结合考查;第6、31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免疫与肿瘤关系,对在考生中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升健康意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29题考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第39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第40题考查生物科学前沿技术基因工程,对考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二、对新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的建议

(一)研究纲领性文件和真题,把握备考方向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研究好这3个文件可减少复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备考的质量。重视研究全国高考命题中心组命制的高考生物试题。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

(三)几个基本复习策略

1.用好教材,落实双基

考生要做到:①整体理解教材,抓住新课程3个模块重点介绍的3类科学方法,即模块1的观察与实验(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模块2的假说―演绎法(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模块3的系统分析建立模型(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②深入钻研教材,现行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栏目多,应特别关注教材中的《本节聚焦》和《本章小结》;③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教材,注重知识的整合、科学方法的渗透,对于高频考点要进行适当拓展;④回归教材、读透教材,归纳整理,储备答案。

2.建构理性思维模型

①利用系统分析法使学科知识结构化,如《分子与细胞》突出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条主线: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②利用逻辑思维法寻找规律,突破难题,如遗传推理题、调节过程题、实验设计与分析题等。

3.建构小专题复习

小专题复习要突出“专”字。“专”字有两层含义:一是重点专题重点突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二是专攻薄弱,做100道题,不如找漏洞,集中精力解决困惑的问题和疑难杂症。不要每个专题平均使力、面面俱到。

(四)考生高考生物失分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1.对核心概念、原理及过程记忆不清,理解不透,从而不能准确答题。

对策:提高课堂听讲效率;利用读书时间加强对核心概念、原理及过程的理解记忆;做好易错小专题的反思总结。

2.审题能力不足,不能从题干和选项中获取关键、有效的信息,答非所问。

对策:审题时要尽量做到慢、稳、准,避免发生重复审题。审题时要特别关注四点:①生物材料(常规的或特殊的);②考查内容;③考查条件;④试题要求。卷面上所有小括号内备注的内容同样属于关键信息。

3.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较差,不能准确建立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策:经常练习使用变量分析法解答问题,自变量(实验变量)因变量(反应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额外变量(干扰变量)。准确建立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对策:平常练习中要分情况、分对象说明;呈现答案时思维不要跳跃,要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5.答题格式不规范,用词不够专业,笔误、别字现象明显。

篇(3)

首先,沿用初中学习生物的观点对待高中生物。初中生物是对植物、动物、人体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知识量不大,最重要的是不参加中考。而高中生物是理科生必考科目,而且知识结构不一样了,更微观,更前沿,知识容量更大了。

其次,对于理科生来说,生物是理综三大科目之一。在吉林省高考中,理综合是指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一张卷,共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是最低的。一般学校课时安排得少,导致学生觉得生物是“副科”,自然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

所以首先要认清生物学科的重要地位,从个人知识量和难易程度的比例来看,高考中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并不低。物理占分多,但知识量也大,生物的知识量少(三本必修教材,两本选修教材),理综三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物理很难,而生物很简单。只要认真学习生物,那么在高考中相对来说容易得分。在关心大科学习的同时,也要关心生物学科的学习。在升入高三之前,打好必修教材的基础。

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要学好高中生物,建议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材要熟烂于心。生物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可以说,生物是最像文科的理科科目,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用心背书,生物成绩就可以处于中上等水平。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或者某原理,能用书中更专业的生物学术语答题比用自己理解的大白话答题更能得分。另外,背的东西,遗忘是很正常的,但经常重复这些知识点,可以延长遗忘的时间,所以要经常看书。

其次,习题和作业。可以选择一两本教辅资料,带知识点分析和习题详解的这类课外书可以把每个知识点细致地分析一遍,是一本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整合的教辅,帮你夯实基础;教授做题的方法,让你快而准地做题,从而取得高分。对于一般的学生,用学校订的教辅资料就足够了,除非是尖子生,想进一步拔高,还可以再自备一套资料。把做题当成积累。题做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是高频知识点了。选择题要兼顾速度与准度,高考一道选择题就是6分。虽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题海战术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最后,多与老师沟通,进行错题反馈,解决疑难问题。每周新课都有对应的题,在老师讲解之前,要独立完成。老师讲时认真听,对于自己做题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课时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一定要请教老师和同学。这一点,要多鼓励自己,不会的题就问老师,老师不是老虎,为什么要敬而远之呢?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了解有感而发的一些拙见。说到底,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下面把我自创的一些记忆方法和读者分享。

必修一《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衰老细胞的特点总结:

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两个低,两个慢。即:细胞核大,细胞小,色素多(形成老年斑的脂褐素沉积),水分少,酶活性降低(酪氨酸酶活性低,黑色素合成减少——老人的白发),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新陈代谢减慢,呼吸速率减慢。最后强调有两个“相反”的特征——脂褐素多和黑色素少。

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

豌豆:自花传粉闭花纯,稳定遗传易区分,花大杂交周期短,后代数多易统计。

孟德尔假说演绎实验过程:高矮正反交,子代全是高,Dd再自交,高矮3:1,Dd若自交,高矮1:1.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0-01

对课标的结构进行改革,是为了可以更好实现高中教育中的培养目标。可以将课程中设计的内容的时效性以及选择性还有基础性都能有一定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课程管理以及实施还有评价多方面的变革。这是对学校以及老师在教学改革上的考验,下面就针对新课标改革后进行教学的体会以及反思。

一、通过对高中生物新课标体系分析,总结其对教学的影响

(一)生物课程结构变化,提高生物教学的地位

通过整体的课程结构方面的设计分析,高中的生物课程是同所有的自然学科的课程一样归属于在科学的领域内,在必修的部分相应的要求是同数理化同等的分配的。这有利于改善我国在长期的教育中,存在的偏重对理化方面的教育,轻视生物的教育的畸形现象。使得生物的教育与理化同等的重要,恢复了生物科学的教育地位以及尊严。这同时也提醒着生物教师身上肩负着,科学课程教师的使命。因此要依照科学的教育规律进行教学。

(二)新课标生物课程内容的加深,对生物教学使命的加重

目前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六个模块组成,其中包括三个必修的以及三个选修的部分组成。对在教学内容中的深度以及广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比如说,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来没有将36个学时都用来对分子以及细胞,还有以传统进化,稳态以及调控这些方面进行学习。现在随着学时的增加,课程中的内容相对变的更加的集中,教学的广度也有所扩充。

在选修课程中,也分了很多的大型的生物工程,但是对生物技术方面的实践以及生物科学,还有社会这些元素都没有专门的设立相应内容。新的课标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扩充。这样可以将高中生物教学的地位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有所提高。虽然高中时针对大众的一项基本教学内容,但是如果人为的将一门学科的难度以及宽度降低,是很难达到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的目标的。同时也会使得这一学科的地位有所下降。同时对教师来说,如何对学生进行具有深度以及广度的课程教学,如何吊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师绝对不应该单单只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这样是不利于在学生对人生的选择,以及规划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对授课的内容进行规划,以及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授课。

(三)对课程的设计要合理

根据国家相关明确的规定指出,对课程要进行合理的有序的安排。在高一年级应该主要进行必修课程的设置,按照一定规律的进行对选修课程的增设,学生可以通过跨班级的方式进行选修。也就是说学生要在高一时将三个必修的知识学完,与过度传统的教学不同,新的课标将学生的学习年级降低了,在学生对于数理化方面的储备基础相对还不足的情况下,使得教学的难度又大大的提高了。同时对于选修以及必修课程的设立,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就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将必修的内容较好,势必也会大大影响学生对选修部分的选择。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的对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还有职业方面的选择有所影响。这就考验了教师在各个学科间的竞争,也是对教师的岗位职责的挑战。

(四)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研究

在国家的方针中明确的提出:鼓励教师对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教学方面的研究,让教师的专业随着课程的实施有所成长。对于新课标的制定以及实施,其实相应的是对教学内容的一项改革。这不只需要专家的出面调控,更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通过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将新课标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改进以及创新。

(五)对课程资源的要求

如果没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将很难实现新的课程。对于像生物这样的属于科学领域的学科,就更需要通过进行科学的试验的方式,将课堂同生活相互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信息现代化的要求相应的就比较高。要求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实施,而不是生搬硬套。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加强对课程的资源方面的开发,以及建设还有创造性方面的利用。

二、有关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体会和反思

通过对高中生物新课标内容改革的分析,总结出对教学体系的影响。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学在深度以及广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过去的教学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内容了。在对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方面的布局规划更加的缜密。在新课标的改革中将初级教育的年限降到了一年级,学生在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的储备不足,大大的加大了生物教师的教学难度。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对学生综合生物方面的知识有所加深,对新课标的教学更多的强调了教师的作用,也更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绝对不应该单单只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这样是不利于在学生对人生的选择,以及规划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对授课的内容进行规划,以及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授课。

总的来说对新课标的改革时具有历史性的,有时代创新的举措。在新课标中的教学内容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值得深入解决的问题的,总体的新课标的改革还是具有时代性比较成功的。

在对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后,总结出新的教学目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新课标的教学内容的反思以及分析,得出当前教师在新课标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新课标的改革是对教师传统教学内容的挑战,如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高中生物新课标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在对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对内容的改革也是需要一定时间以及过程的,对新课标的制定以及实施,其实质是对教学内容的一项改革。这不只需要专家的出面调控,更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通过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将新课标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改进以及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娟.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篇(5)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那么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很的大的舞台。我们要会利用好这个舞台。而模型建构就是一耙很好的利器,帮助我们完成好教师的职责

一、认识生物模型

(一)生物模型的概念

生物模型是指应用现代物理学、数学原理,对生物的细胞、器官和整体各层次的行为、参数及其关系等知识建立相关模型的过程。

生物模型属于表象,表象是想象的基础,具有直观性、概括性的特征,能使学生的认知由感知向思维过度。由此可见模型建构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生物模型的类型

1.物质模型

物质模型中包括天然模型和人工模型。天然模型是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的一些模式,如果蝇等。人工模型是人为制造的科学模型,如细胞模型等。

2.思想模型

思想模型包括具象模型和抽象模型。具象模型如细胞膜的跨膜运输等。抽象模型如中心法则等。

3.过程模型

如光合作用过程模型等

4.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能够表现和描述真实世界某些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数学系统,数学模型能定量的描述生物物质运动的过程。一个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借助数学模型能转变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模型的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就能够获得针对客观事物的有关结论,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例如,种群数量变化等。

(三)生物建模的一般程序

认知心理学的双编码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存在两个系统――言语系统和表象系统,二者存在几个重要的联系关系。生物建模能够构建这些联结。首先要寻找生物学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再把物质模型与过程模型建立一定的关系,通过推倒、计算等建立模型。生物模型建立完成,应可通过演绎推理能对生物学中的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以至形成科学假说。

二、生物模型在必修教材中的分布

(一)物质模型

1.必修1:细胞结构模型;细胞摸结构模型;细胞器结构模型;细胞核结构模型。

2.必修2:豌豆;果蝇;小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必修3: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模型;血糖调节模型;金丝雀草;生态瓶模型。

(二)思想模型

1.必修1:细胞膜的跨膜运输模型。

2.必修2:生物进化理论;中心法则。

3.必修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人的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

(三)过程模型

1.必修1:有氧呼吸过程模型;光合作用过程模型;有丝分裂过程模型。

2.必修2:减数分裂过程模型。

3.必修3:能量流动过程模型;生物群落演替过程模型。

(四)数学模型

1.必修2: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种群平衡的哈迪-温伯格定理。

2.必修3: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与“S”型曲线。

三、应用举例

(一)减数分裂过成模型

减数分裂内容教抽象,教材安排了一个模型构建,我在结合实际教学时把这一模型构建做了改变。在讲述完减数分裂过程后,引导他们进行模拟假设:假设学生之间手拉手站成一个圆圈,模拟初级精母细胞,该细胞有4条染色体,染色体及染色单体也由学生来扮演,但一定要表示出同源染色体及姐妹染色单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和数量变化特征。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策划后,由生物课代表组织、导演了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从全班选出48位同学,其中8位学生,4男4女(分别表示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单体),模拟两个四分体,其余40位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表示细胞膜。表示一个四分体的两男两女的体型和身高接近,分别纵向排列成两列站在一起模拟联会现象;接着横向排成两行相向站立模拟四分体;接着两男和两女分开模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40人围成的圆圈分成两个20人围成的圆圈,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完成。接着,拉着手的同学分开模拟着丝点分裂。同时由20人围成的圆圈再分成4个由10人围成的圆圈,模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完成。

通过模拟实验过程,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减数分裂过程在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有利于他们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正确掌握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和联系,并且还能寓教于乐。

(二)细胞结构模型的构建

细胞结构模型的构建属于物质模型的构建,是教材安排的第一个模型构建,也是学生刚接触模型构建。对于模型构建的认识还较模糊。基于此,我在教学除介绍模型构建的程序、意义外,重点介绍了几种构建方法,如用橡皮泥等引导学生先模仿在创作。在把全班分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充分挖掘身边资源进行模型构建。在一周的准备期后学生们纷纷展示出了他们的佳作。其中一个影响最深的是一组学生把一个煮熟的鸡蛋纵向一分为二,鸡蛋壳模拟细胞膜,鸡蛋黄模拟细胞核,鸡蛋白模拟细胞质。再在鸡蛋白上点缀着用橡皮泥做的各种五颜六色的细胞器。整个模型不仅很好的表示出了细胞的结构,而且还惟妙惟肖。

四、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模型构建不可省略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学生活动能力不行,再加上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感到模型构建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活动,只要讲到,学生理解了不做也行。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只要我们教师组织好了学生一定会给我们惊喜。如果学生能把模型构建好不仅极大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节省了我们的教学时间。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何乐不为!

(二)不能等同于概念图

新教材的编写中概念图的应用是另一大特色,在教学中由于对两者认识不清,容易把模型构建当成一个概念图来完成。尤其是过程模型和思想模型。在教学中要区分出概念图是为了让学生区分出几个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而通过箭头、方框等把概念连接起来的一种教学手段。而生物模型所要表达的是生物学知识、规律等的一般模式。两者有很大区别。

(三)注意模型构建过程的指导

模型构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过程模型、思想模型和数学模型。学生在构建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这时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否则要么学生不能完成,要么敷衍了事,时间一长生物模型构建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也不会提起兴趣。实践证明如果能把学生很好的分组,让学生互助,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6)

【分类号】G633.91

前言

自2016年起广东高考将参加全国Ⅰ卷,这与之前的自命题模式有很大区别。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把握全国Ⅰ卷的命题模式,调整备考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备考策略。

一、制定备考计划

教师首先要明确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可以对近五年的试卷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试题源于教材,有的题目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型;试卷注重基础知识,有的题目是对概念、名词、原理的考查;教材中的“冷考点”近几年重复出现;图、表形式的题相对广东卷较少,答案的文字量较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1]。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近五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在全国Ⅰ卷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制成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制成表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把握生物必修一的复习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使学生在整体把握必修一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点。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生物》是起始模块,是后面模块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制定备考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对其中基础知识的复习。

二、围绕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图表等理解知识[2]。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握图形的特征,注重增强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像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镜结构图,通过指导学生对这类题的辨别比较,提高学生对类似题目的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相关的图形,识别它们的区别、联系,例如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增值中的有丝分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图,把这一过程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等的变化规律归纳出来,巩固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看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这个图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融合。例如,学生在识别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时候,不仅要了解结构,也要明确不同结构的作用,了解它参与的生理过程,以及生理过程的流程。通过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图中,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建设成知识网络。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虽然多、杂,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可以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体统出发,分成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再继续划分,进而把必修一的知识建立成一个系统,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目了然。对于重点、难点、考点,学生可以用不同染色的笔标记出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对高中生物必修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广东卷相比,全国Ⅰ卷没有多选题,总分值少量10分,但选择题的分值没有变,全国Ⅰ卷的选择题难度在总体上中等偏小,这就要就学生在复习的过程注重的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讲练结合

通过对生物必修一的系y把握,学生要进一步通过练习来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例如学生要在固定的时间里,独自把本章内容的练习题做完,此为来检测自己对这一章节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做题也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注重相似相关的知识,对于主观题要组织好语言,对于做错的题要认真研究,避免下次再做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再展示相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做到举一反三。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具体具体复习过程中,对待知识点,教师不仅要做到重难点突出而且要做到细致全面;对学生做的练习题要精选,使其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题目要具有典型性,体现的本章的主干知识,难度也要适中。

四、注重实验设计

实验探究活动题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验的设计。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中的实验掌握好。让学生把实验的原理、步骤理解透彻,并能对实验的结构做出恰当的预测,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所用的材料用具,特备是材料用具的具体用途要能正确掌握,做好这些学生在做实验题的时候将会更顺利[3]。通常教材中的实验有显微观察类、生化鉴定类、生理分析类。其中显微观察类的实验会综合使用显微观察技术、装片标本制作技术等,而且学生应该充分把握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对于生化鉴定类的实验往往需要根据物质的特征去判定这一物质,所以学生需要掌握好物质的特征、判定方法等。对于生理分析类的实验往往是对生物的一些生理现象做分析,属于分析原因类的实验,也就是对某种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者影响某种生理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近几年全国Ⅰ卷的实验设计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步骤、设计的原则,能恰当预测实验的结果,并能够依据已有的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指导,使学生的语言拥有逻辑性、严密性等。

除此之外,由于刚开始参加全国Ⅰ卷的考试,学生也需要在心理上进行一定的调适,很多学生对全国Ⅰ卷的考试模式还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新的考试大纲、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学生之间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理解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对高中生物必修一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这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可能运用的是一种串讲式的方法,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讲解,也可能会把知识体系建立成一个大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点的汇总。教师在学生生物备考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合可行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备考策略。

结语

篇(7)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修3《基因工程》专题的核心,上承《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一节,下接《基因工程的应用》[1]。本节知识内容抽象,讲述的是生物工程前沿技术,教学难点多,学习难度高,因此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

1.1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必修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内容的延伸,先让学生在学习本节前对这一内容进行复习,再预习本节内容,让基因工程的操作以一个整体的形式被学生掌握。把教材中四个操作程序分配给四个小组下去预习探究,完成探究后把结论向大家展示。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基因工程原理及基本操作程序;

能力目标:尝试设计某一转基因生物的研制过程;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能关注基因工程的新进展。

1.3教学手段:PPT演示 分组探究 课堂讨论

2 教学过程

2.1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必修2中《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内容,预习本节内容;

教师:准备好学案和PPT课件

2.2引出课题

用PPT课件展示抗虫棉和不抗虫棉的图片,重现在必修2中学习过的转基因抗虫棉的操作过程,同时结合本节教材图1-6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图,引出基因工程的操作四个基本程序:剪切-----拼接-----导入-----表达。

2.3快速复习1.1《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内容学习环节(快速完成即可):

①“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的复习;②“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复习;③“分子运输车” ——运载体的复习。教师用PPT展示限制酶的作用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它们的功能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作用的?”由学生进行回答。

2.4新内容的学习:教师用PPT展示“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图”,让学习小组找出图中与必修2中《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内容的差异,由小组推选代表回答。

2.4.1目的基因的获取

引导学生回顾基因工程的概念,提示注意“更符合人们需要”的那个基因就是“目的基因”,获取的具体方法可以如下:

①从基因文库获取目的基因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认识基因文库,让细菌等生物代替存储部分相关基因,获得部分相关性状,建成基因文库。在筛选目的基因时,可以从具有性状个体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再引入受体细胞使之表达,从而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得到目的基因。用这一步骤培养学生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②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与学生一起推导基本程序:细胞内寻找所需蛋白质的mRNA反转录 单链DNA合成 双链DNA(即目的基因)。学生已经有了中心法则的知识作为基础,让学生参与推导写出,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学习成效。

③利用PCR技术扩增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阅读课本,教师播放FLASH演示整个过程,然后让学生比较DNA的人工扩增与DNA生物自主复制的区别,以及整个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及其意义。概括总结扩增的四个步骤: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重复。这一步骤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

2.4.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引导学生读图,先明白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再提出问题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启动子、起始密码子的区别?终止子和终止密码子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结合必修2所学的中心法则内容进行交流讨论,然后一起解答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合理利用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组织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2.4.3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只有进入受体细胞,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共存并得到表达,才能实现目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中成功产生所需性状。根据受体细胞的不同,将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再与学生一起归纳出导入动物、植物和细菌三种受体细胞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强调导入的成功率很低,有利于过渡到下一步骤: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2.4.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这里先让学生认识到检测和鉴定的必要性,可以提问:目的基因导入了受体细胞后,就一定能表达吗?回答是否定的。再进行师生互动,由此让学生认识到检测和鉴定性,再由学生阅读并总结出检测鉴定的层次和方法:1.分子水平检测:①检测是否插入目的基因;②检测是否转录形成mRNA;③检测是否翻译形成蛋白质。2.个体水平鉴定,根据其性状来确认个体是否经成功基因改造。

2.5设计发光圣诞树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出发光圣诞树的流程,这样一个总结性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将基因工程操作各个程序步骤有机地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严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加深对这一节知识的掌握并学以致用。

3.教后反思

预习在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虽然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大部分知识,但相隔较长时间,学生学习起来仍然有较大难度,因此在复习原来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效果不错。最后让各小组设计发光圣诞树,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习的成效。

在一些细节程序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基因表达载体构建、PCR技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运用、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以及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的方法等有难度的知识时,教师要通过FLASH动画和列表比较,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篇(8)

所谓“问题导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挖掘和培养,从而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有效开发,并且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高中生物老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首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设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首先这些问题必须能够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此外这些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们去独立思考。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一致性》时,老师首先提出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哪方面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显微镜下对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进行观察,并且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问题导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利用新闻热点营造一种问题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仅能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此外,还可以将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借助于新闻热点事件创设一个课堂情景,将会有助于激发起学生们对知识的一种渴望。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老师可以将日本大地震的新闻引入到课堂上,并且讲述在海啸之后的搜寻过程中利用DNA来确定死者的过程,老师就发出提问,为什么通过DNA来确定死者?在这种环境下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好奇心。

2.2将“问题链”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对于“问题导学法”来说,教材是提出问题的基础,问题必须要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老师还需要对学生们的认知规律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合学生们实际接受能力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物里面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琐碎的,缺乏系统化,这就需要老师对问题进行设计,使老师通过提问将这些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时,老师提出,生命体最小的生物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出“细胞”时,老师就接着提问“细胞的生存环境是什么?”,这样就能够将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之后老师再提出“细胞构成了生命,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第二章的内容就能够被提出来,以此类推,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将生物课本中的知识串连在一起,这样就会有利于学生们将琐碎的生物知识记住。

2.3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老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还应该针对学生的需要,通过提问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且突出本章节的重点掌握内容,这样做可以对学生把握问题的程度进行检查,及时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例如,当生物老师将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讲完时,老师就可以通过提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把握。老师可以针对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中提问学生们“蛋白质的合成是由什么决定的?”,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3“运用问题导学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1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目的性

问题导学法并不等于在课堂上简单地利用提问题来教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相应的针对性,这些问题必须是那些具有提问价值,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积极性的问题,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那么就很难会达到提问的目的。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三节《人类遗传病》时,老师应该结合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课的内容,通过提问从而能够使学生们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3.2因材施教地采用“问题导学法”

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学生在知识接受能力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老师对全班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考察,并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问题。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突变及其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时,老师在了解到学生的情况之后,针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老师设计出“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这一问题,在此之后,老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拔高训练。

篇(9)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一共三册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是其中的基础,而必修一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中的基础,前面学习了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元素和化合物,接下来又学习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结构基础细胞。只有这部分知识的熟练掌握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后面的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癌变;必修二的减数分裂;必修三的兴奋地传递和激素的功能特点。同时高一的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没有更多的深入,而且初三没有学习生物学科,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和生物学的学习方法,例如让学生多参与实验,设计实验,体验生物学科是实验科学;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初步培养科研的思维。

一、课堂前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能力目标: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情感态度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本次主要是运用以下的一些方法:引导探究,模型制作,小组合作,小先生讲课,通过这些方法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氛围,而且能够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做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烧杯分别装凉水和开水,同学上来操作,分别放入等量的玫瑰花瓣,用玻璃棒搅拌,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个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引出细胞膜的功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此部分大约用时5—8分钟。

细胞膜的这么重要的功能,与什么有关?究竟又怎样的结构决定的呢?首先要制备出真正的生物膜才能够是由有说服力。此处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鉴于实验材料和器材的显示采用的方法是理论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在脑中先预设实验,用问题串的形式将该实验需要的所有问题都引导出来。

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做这个实验呢?(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类细胞,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实验材料,依据是什么?

你选择了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接下来你如何操作能够制备细胞膜呢?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细胞破裂后,如何才能将细胞膜取出来呢?用到了其他学科的什么知识?

制备了细胞膜,究竟含有哪些化合物?我采用的方法是沿着科学史的步伐,根据曾经的科学家们的实验,看看同学的分析能力。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为: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多糖分子。这些化合物用什么样的方式结合起来,能够满足我们前面分析的细胞膜的功能?提供材料:塑料板,磷脂模型,蛋白质模型,多糖模型。

分组:同学们六人一组,进行拼图实验,看看你做的模型怎样才能满足细胞膜的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你的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起来反驳,你的反驳理由是什么?这样设计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设计呢?边设计边订正,到最后同学自己说服自己,制作出真正正确的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镶嵌模型。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细胞膜要有这样的结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科学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堂快结束的时候,让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方面的收获还有其他的收获吗?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基础的部分+能力提高部分。有兴趣的同学上网查资料,细胞膜上的甲胎蛋白与人体健康。

三、小结

高中生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旨在对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和生物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初步培养科研的思维。

【参考文献】

篇(10)

提问是一项古朴的教学方法。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精辟地表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运用以提问为核心的“精神助产术”进行教学,通过不断提问让学生回答,直至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先前结论的荒谬,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一、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反复地实践着,然而真正善问的教师并不多,很多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无意义问题多,课堂提问形式化。如“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等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简单附和,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2.问题的水平偏低,课堂提问低级化。如复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教师提问: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从哪里来?学生回答: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样的问题只能让学生从课本上直接找答案,不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缺乏挑战性、探究性。

3.模糊问题较多,课堂提问随意化。例如教师在上“细胞膜的结构”一节时,指着细胞膜结构模型问学生:“请认真观察一下细胞膜结构模型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颜色很单调”“像花生”“像冰山”,等等。而教师的本意是想通过教具引出细胞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和镶嵌贯穿在其中的蛋白质构成的,但由于提问设计得含糊不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提出问题不给学生时间思考,怕学生答不出来,急于求成。比如当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复习测试前提出些比较难的题目,如果几分钟后学生答不出来,有的教师会直接讲解,但其实可以先提出些台阶性的问题,层层递进地把答案递在嘴边,最后再核对答案。

二、新授课中的提问攻略

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相互交流的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教学技能之一。课堂提问具有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控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重要作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循循善诱,把握时机,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根据课的类型,提问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导入中的提问

一堂课中,如果头开得好,能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一节课的良好延伸奠定基础。例如,在上必修1“细胞呼吸”时,教师可以用实验来导入,先让一个学生向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吹气,试管就浑浊了,提示学生呼吸运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由细胞呼吸产生的。再点燃酒精灯,让学生观察有机物的燃烧过程,并让学生对比细胞呼吸和有机燃料燃烧的区别和联系。再追加一个问题:“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并且把生物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

再例如,在必修1“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做一个实验:把事先准备好的两块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萝卜条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让天平保持平衡,然后引入问题:如果把这两块马铃薯分别放入等量浓盐水和清水中浸泡15min,再取出来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天平能否继续保持平衡?如果不能保持平衡的话,是左盘下沉还是右盘下沉?你能否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正确解释呢?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对同一种植物细胞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如何通过实验手段来解决此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做好迎接新知识的准备。

又例如,在讲授必修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上斑马吃草,狮子捕食斑马的视频,提出一系列问题:①这片草原可以构成什么结构?②能不能写出一条捕食食物链?③如果这片草原上只有狮子,没有其他动物,狮子能生存吗?④斑马需要获得能量吗?是如何获得的呢?⑤草中的能量又是来自哪里呢?⑥斑马中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仅被狮子等捕食者获得了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既对上一节内容做了复习,又能激发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兴趣,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2.课堂中重难点的提问

高中生物知识点相较初中,内容深入,揭示反应机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直观,所以针对比较抽象,学生又必须要掌握的重难点,不能仅仅枯燥的直接问,而应该设置一些阶梯,循循善诱,让学生“伸伸手,够得到;动动脑,想得通”,而不是一上来就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如在讲必修1“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O的固定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CO性质很不活泼不能直接被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还原,那么怎样才能让CO活泼起来呢?”这样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去寻求、去获得。经过教师点拨,学生知道原来CO必须首先与一种五碳化合物相结合,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就能被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还原,这样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再例如有的知识比较深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把握,教师不妨把知识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如在讲授必修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时,若提问:如何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就显得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难以作答。教师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在哪里?②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多少?③流入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又将有几个去向?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多层设问、四面出击,核心问题便不攻自破。

3.课堂结尾中的提问

课堂结尾中的提问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和导入中的问题相互呼应,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对一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1)和导入中的问题首尾呼应。如在讲授选修3“基因工程”时,导入中给了幅传说中“角似鹿、鼻似狮、目似虎、唇似牛、爪似鹰、髭似马、鳞似鱼、身似蛇”的龙的图片,并提问是否真实存在龙,如何造出一条这样的“龙”。学完“基因工程”后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要造出这样一条龙要经历哪些步骤,学生根据做学知识能够答出需要经历“获取控制合成鹿角、狮鼻、虎目、牛唇等的目的基因制备重组DNA分子转化受体细胞筛选重组细胞实现功能表达”等过程。

(2)对一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如在必修1“细胞质和细胞器”结尾时可以让学生归纳一下问题:原核生物中唯一存在的细胞器是什么?含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哪些?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哪些?由单层膜构成的细胞器有哪些?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哪些?高等动植物的区别主要有哪些?这些问题既是对本堂课琐碎的知识点的总结,又是学生自己动脑筋归纳的结果,记忆上应该比全由教师讲效果要好很多。

(3)在课堂结尾提出一些发散性的、结合社会热点的问题。如讲授必修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后,可以提出“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能说出原理吗?你认为将来,生物技术还能在哪些领域获得成就?”或者学完必修1“生物膜系统”后,提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已完美无缺?有没有更好的模型?”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实验课中的提问攻略

生物课中的实验课非常重要,生物学实验不仅仅是验证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强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实验课不仅要上,而且要上好。那么要上好生物实验课,除了让学生自己动手经历实验整个过程,在动手过程中或是动手后适时的提问,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必修1“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中让学生做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做完实验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下问题:①与常温下的试管相比,90度高温水浴中的试管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②在细胞内,能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吗?③加入无机催化剂Fe3+和过氧化氢酶的两种情况下,未经加热也有大量气泡声,这说明什么?④加入无机催化剂和酶时,其中哪一种反应速率快?说明的什么?⑤那么相比高温或者无机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酶对于生物体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为什么至关重要?

再例如在必修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过程中,组织学生“将强光(200W灯泡照射5min)、弱光(25W灯泡照射5min)、黑暗处理过的3片葫芦藓叶的临时装片。分别置于显微镜下,然后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形态变化。在此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在光线变化的条件下,叶绿体形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在其他的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叶绿体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呢?”此后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复习课中的提问攻略

高中生要么面临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要么参加高三的高考,无论哪一种,都要进行复习。复习课就显得很重要,在复习课适时的提些问题,不仅对知识框架的构建,对学生思维的发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复习必修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时,可以提问“从写列几种情况分别找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分别是哪些?”①某地区的农作物因遭遇连绵的阴雨而严重减产。②在一现代农业的温室大棚内,工人正在向温室内的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我们发现,经这种方法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增加。③在盛夏的中午,很多作物因蒸腾作用过分剧烈而导致气孔关闭,出现了“午休”现象,同时测定发现,植物的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产物量显著减少。④某地区作物因某种原因而产量低下,经农业专家测定后发现是由于土壤缺乏磷元素造成的,经补充磷元素后,作物产量显著增加。

再例如,在复习选修3“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时,可结合必修1、必修2“细胞增殖”的有关知识点提问:①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和有丝分裂有何异同?②什么是同源染色体?③如何识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图像(从细胞是否均等分裂和染色体行为方面分析)?④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有何不同?⑤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是否只能进行减数分裂?⑥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和卵子是否直接就能结合形成受精卵?⑦有性生殖和减数分裂有什么联系?⑧胚胎移植的前提是什么?上述问题具有综合性和连接性,对复习有显著帮助。

总之,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正确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效果。生物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就是要利用合适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的重点,不时变换提问方式,精心组织提问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并培养学生发现、研究生物问题的勇气与方法,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方法,一种教师应变能力的体现,一种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更是联通师生之间的桥梁,提升课堂凝聚力的动力源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门艺术,把握这门艺术。让提问之花,在课堂绽放。

参考文献:

[1]杨善禄.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2]郭友,杨善禄,白蓝.教师教学技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上一篇: 老师实习生个人总结 下一篇: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