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7 00:25: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称评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老校长炮轰评定制度
本报讯 (记者徐静 通讯员粤教宣)“照此标准,评审委员会根本不用专家,识字的人就可评审谁能当教授副教授。”在昨日举行的广东高校老校长论坛上,广东工业大学原校长钟韶批评现行职称评定制度以数量作为评价标准。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不讳言,中国高校缺少投身创意、热爱科学的人。他不讳言,即使是SCI期刊发表的论文,有些也是垃圾。“高校学生应能意识到科学的崇高、神圣和伟大。”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第一位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旋律,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教学是给学生系统地讲授基本理论的根本途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基本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工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也是考核教师工作和教师职务聘任的关键条件。对教师来说,教学是主要的、第一位的工作任务。因此,学校在教师的职称评审中应把教师的主要的、第一位的工作任务即教学工作作为主要的标准,而不能是其他工作任务作为主要的标准。然而,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实际上否认教学是教师的第一位的工作任务,普遍地存在着单纯看科研论文的极不合理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把科研论文看作是评审教师职称的唯一的标准或依据,口头上是教学重要,实际上是不重要。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不少教师由于职称的压力,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而是放在科研论文上。这是因为,即使教学质量再好,但如果科研论文不够,就不能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相反,即使教学质量差或一般,甚至不搞教学,只要有一定的科研论文,就可以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不可否认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在教师中,由于科研论文级别和数量不够而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较多,但是因教学问题没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极少,几乎没有。因此,学校在今后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一定要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标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的衡量标准,便于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努力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以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必要的条件,去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学校能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而且取决于教师的科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扎实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科研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素质。科研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和本专业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才能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生动有效地反映到教学中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并不否定教师科研的重要性,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
但是科研对教师来说,必须是搞好教学基础上的科研,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以科研促进教学。因此,搞好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合格教师的第一位的或首要的条件,而科研是第二位的条件。
三、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另一方面,二者又是不一致的、互相矛盾和对立的。
首先,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备课的过程对科研起促进作用。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知识储备,即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弄清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不同学派的各种观点和同一学派的不同说法等等。教师备课的过程并不是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加工和整理,使知识体系趋于更加完整和严谨的过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较快的条件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本学科和有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否则,就不可能有生动而有效的教学。备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思考和钻研的研究过程。第二,教学过程也促进科研。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总是渗透着探索的成分,常能激发思维的“火花”。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利用他们了解和掌握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勤于思考、敢于实践、辨别是非,不断地提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疑难问题。教师在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第三,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也能促进教师的科研。在教学的实践中往往需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在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过程中,可以了解企业、农村和各行各业、各地方的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写出社会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教师在批改这些社会调查和实验报告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科研信息,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其次,教学与科研又是互相矛盾的。主要表现在:
1现状调研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职称评审管理工作由于群体量大且有特殊性显得尤为重要、复杂、敏感,在评审工作的管理方面存在相互矛盾的倾向,凸显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很棘手。倾向一,由行政部门主导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导致职称评审本身属于行政评审的倾向性,评价标准固定,评审管理统一;倾向二,由用人单位主导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导致职称评审带有人为色彩的倾向,评价标准易变,评审管理灵活。
2评审管理职责定位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完善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放管结合措施。各级主管机关在职称评聘工作中要起到宏观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基层单位对职称评审中行使权,合理下放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权限,建立健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管理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指导市州逐步向县(市、区)及企业下放技术人员初级职称与中级评聘权力。
2.1简政放权
各级领导部门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实行宏观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减少审批事项,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管理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合理下放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权限。
2.2加强监管
加强职称的评审监管。建立健全职称年度评审考核聘用授权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专家评委遴选机制。严肃评审纪律,完善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规则与工作程序,明确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责任和工作人员职责[1]。
2.3强化服务认识
完善管理措施。寻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全方位开展人才评价提供准确的、科学的、可靠的资料。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称申报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把信息化操作程序应用到职称评审、申报、审核、制证以及查询等工作中,完成好专业技术人才统计分析工作。
2.4加强组织领导
管理机关要重视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的敏感性、重要性、复杂性,把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列入重要的工作内容。要加强舆论宣传,搞好政策解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和顺利实施[2]。
3评审管理应对策略
3.1建立设置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顶层设计)
建设一个顶层决定性,整体关联性,信息互联互通,可实施、可操作的职称评定制度体系。
3.2研制评价科学的职称评定标准
3.2.1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建立以业绩贡献、属性需求及职业岗位为前提,打破“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论文篇数”等一些硬性规定,实现国家评定标准、地区评定标准和单位评定标准相结合的操作性比较强评价标准体系[3-4]。
3.2.2评价标准要把品德标准置于首要位置
品德是一个人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在自身上的体现。因此,在评审过程中要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第一位,用人单位在职称评聘过程中可以通过考核工作业绩、评定技术水平,进行个人述职、民主测评、考核调查、个别谈话等活动,进行综合评定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从业行为以及政治表现。
3.2.3注重能力水平评价条件
完善设立职称评审中的科研成果、著作、论文等条件,不将这些内容作为职称评价的主要条件。要对那些工作在基层一线以及艰苦边远地区的技术人员放宽要求;对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工作岗位职称系列,可不要求科研成果、著作、论文等条件;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
3.2.4强化业绩贡献评价条件
体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专业特色和岗位特点,突出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实绩和贡献。重点评价其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实绩。
3.3制定管理规范的职称评定机制
3.3.1多元化职称评价方式
对特殊贡献、殊行业领域或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职称评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3.2完善特殊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
对特殊人才采取特事特议、因人而异的办法进行职称专门评定,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通过专门评定取得相应系列级别职称的人才,可设立特殊岗位进行聘用。
3.3.3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
在职称评聘工作中要打破地域、人事关系、身份、户籍、所有制、档案和体制内外等条条框框,凡在吉林省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都可以参加申报吉林省职称评审。
3.4推行运转协条的职称评定方法
3.4.1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与职称制度的科学衔接
发挥职称评聘考核制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密切结合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和职业标准制定,来推进职称评审与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相衔接,把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经历作为职称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的前提条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一线服务和锻炼,逐步把服务经历或者基层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的基础条件。
3.4.2完善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
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晋升、聘用等用人制度改革。
3.5组成监管有力的评定监督组织
加强职称评审监管。建立运行职称年度评审授权评估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实现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督[5]。
4研制教师系列评审评价体系管理展望
全国各地行政部门研制已经更贴近并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改革的评价体系,对今后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有指导意义。(1)设置正高级教师岗位,拓展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促进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参加教育工作。(2)统一了职称名称和岗位层级设置,拉平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之间的职称差别,调动了各类教师的积极性。(3)建立科学的、先进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打破论学历和论文为主要条件等限制,更加注重岗位实绩贡献,增强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蒋科星.走向职级制: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7(10):73.
1.无据材料。
材料的生命在于真实可信。说话有根有据是取信于他人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评审材料也是如此。因此,教师提供的实绩材料一定要有可信的旁证材料做佐证。如根据《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下称《评审条件》)第十九条“教学工作要求”第三点“教学成绩显著”中“现任职以来,开过校级以上的观摩课、示范课,并获得优秀等次”的,要求提供“教案、课堂教学评价表等原始材料”。再如,第二十一条“指导在职青年教师”中“任职以来,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过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被指导对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明显成绩。”要求“能提供反映指导在职青年教师过程的原始材料”。一些教师不能在这些方面提供原始材料的复印件,只是在材料上简单地写上“每学期都能开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只有青年教师写的“指导感言”,而缺少学校的“青蓝合同”等证明材料,这样就难于说明教师们的真实情况。
有些在《评审条件》中没有明确要求的,也必须把佐证材料或过程性材料补充进去。如:兼任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和运动队训练等工作的,需要有活动方案、计划、实效等材料佐证。在教学工作中,显著的教学成绩要有体现学生成绩的材料。
2.无效材料。
无据材料当然是无效材料,但在教师们提供的材料中,无效材料还包括教师们提供了大量的过时的或无关紧要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让评委眼花缭乱,也浪费了大量的纸张。职称评定要求提供的实绩材料大部分是要在“任现职以来”所取得的,如教育工作,应提供任现职以来在班主任或其他教育辅导工作方面的实绩材料,及相关的荣誉称号,教学工作方面要求提供任现职以来教师的教学成绩或学生的成绩。
无效材料,还包括“下级”不能证明“上级”。在教师上交的材料中,教师在上一级部门获得的荣誉或参与的活动,因原始材料的丢失而只开具学校的证明,这是很难说明问题的。
无效材料在教师提供的论文中尤为严重。论文评审中的教师,要求是在正规的刊物上发表,得到国家出版总局确认的,其主办单位或主管单位为教育主管部门、各大学、教育学会等;论文获奖要求是通过正规渠道评比的,如省教育厅、省教育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省教研室、教科所(教科院)等,“凡在各种增刊、内刊、专辑、论文集上发表的文章及复习资料、辅导材料、试题集等性质的出版物,均不作为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材料”。在教师的材料中广泛出现了类似什么“教育论坛”、“中华教育研究会”、“教育创新研究”等莫名其妙的杂志,或以某某杂志社、“教师培训学会”等举办的论文赛。教师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或参与此类评奖活动,花费了很多费用,但对自己的职称评定没有任何用处。希望广大教师不要再花这样的冤枉钱了。
无效材料增加的是材料的厚度,但没有提升材料的质量。职称评定工作,是依条例打分的,符合条例的材料才给分,与材料的厚与薄,纸张的多与少不成必然的正比关系。所以,教师们要仔细阅读《评审条件》,严格按照条例认真准备材料,材料做到既精要又准确。
3.无序材料。
材料除做到精要、准确以外,还要有序,以方便评委能迅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材料。虽然每个评委都是认真负责的,一本材料要反反复复地翻阅多次,生怕遗漏有价值的材料,但职称评审是一项十分紧张与繁重的工作,评委的精力不会永远旺盛,精神与视觉的疲软遇上无序的材料,出错的可能也是会有的。无序的材料表现在:材料整理没有秩序,分类不清;同一材料反复多次使用;材料标识不清,无法检索等等。
二、填报与整理职称材料的几点建议
1.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材料的填写一定要实事求是,且要依照职称评定的要求及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填写与整理。教师特别要注意《无锡市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一览表》的填写,因为这张表所涵盖的内容基本可以体现出评审者的基本情况,执行委员最终投标也主要是依据这张表来的。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有教师们在填写这张表时问题较大,在《任现职以来主要工作成就、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一栏中,有教师分类不清,用词过于“铺张”,不够实在,所含的有效信息不多。这栏的填写要求能简明扼要地把最能反映自己工作成就与业绩填上去,如师德、教育教学、教研能力、专业发展、学术成就等实绩表达清楚。“获奖情况”一栏,要填写上级主管部门授予的荣誉,自己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获奖情况等。在“论文论著”一栏,首先要填写获得最高档次的鉴定论文两篇,再填上自己在正规杂志上发表,及通过正规渠道评奖的论文。从评审的情况看,有教师填了些类似《中华教育与教学杂志》等非法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而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却没有填入。
2.编排有序、方便检索
无效材料,不但会增加评委的劳动量,也有可能会降低自己的标准。教师的评审材料(主要是附件材料)在装订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排,前面要附上目录并编上页码,最后可以在每份材料的右下角空白处统一写上页码。这样装订的材料就清晰明了,也方便检索。材料的顺序一般为:①封面、目录;②专业资格、学历水平、业务进修等相关证明;③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材料;④教育教学科研的相关材料;⑤其他能反映工作实绩的有关材料等。
(具体编排顺序可以参照下文的附件。)
3.论文材料真实完整
提供的论文要求同时提供杂志的原件,如因其他原因不能提供原件者,所提供的复印件信息要完整,如有些教师只提供杂志的封面与正文复印件,我们就无法确认刊物的性质,有些教师提供的获奖证书上举办单位的章也模糊不清,影响了论文的评审。发表文章或参编大型书籍的复印件应包括杂志或书籍的封面、封底、版权页、目录及本人的文章或编写部分等内容。
三、关于职称评审工作的一些想法。
二、增刊与正刊和专刊的区别
正刊:这个就是文章被正式评审录用,然后排队发表的。根正苗红,当然没有问题。
专刊:用英文来说就是Specialissue.许多国际上著名的杂志(如IEEETrans)都搞这个。不能说专刊就比正刊差了。专刊的目的是针对目前某一个热点研究话题来一次华山论剑,以便引起重视。在专刊上的,一般都是这个领域做的比较好的。目前,国内的计算机学报和软件学报都搞这个,效果也不错,录取率也就十分之一左右。专刊与正刊的不同是论文发的周期要短一些,主要围绕某一个专题。由于占出版空间,所以也算是根正苗红。
1、按照《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1号)中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期刊可以在正常刊期之外出版增刊,每种期刊每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
2、增刊就是在正常的期刊以外增加发行的一期刊物,如一年12期,年终加一期就是增刊。有的是发行商为了增加收入和满足用户需求增加的,有的是发行商为了答谢订户而发行的。等等。每年出两期,上半年一期下半年一期。对发表在增刊上面的文章要求要低一点,范围要广一些.增刊评职称的时候一般是不管用的。增刊一般也没有CNKI等网络检索的
1.优秀教师≠论文写作
教师面对教科研,到底是“教”还是“研”?笔者相信,大多数教师虽然做到了“教”与“研”并重,但还有许多广受学生欢迎却因没有不能在考核中得奖的优秀教师。当前,不少学校对教师教科研的评价陷入了评“创作家”的误区。
也许,有人要问:不搞教科研不也照样搞好教学?笔者认为,一位优秀教师不能搞好教科研就不能上好课,即使能上课,也一定不会上得太精彩。那些只会上课的“优秀”教师,其实,大都是我们对其有认识误区,即忽视了这些优秀教师教科研的隐性工作。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评课交流、教育课件、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体现方式,都应该是与“教学”、“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智慧。这些都应该是教科研。
2.论文造假≠取消论文
目前,职称评定中过分强调论文易误导教师“为论文而论文”,从而淡化教育教学。一大批教师因而强烈呼吁职称评定时要取消或淡化教科研(特别是论文要求)。这种观点似乎有“不搞教科研照样教好书”的味道,这是对教科研的误解。其实,我们不能因为职称评定中对教科研论文的操作上存在缺陷,就对教师发表教科研论文的要求采取“倒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泼掉”的极端做法。
现阶段,还没有绝对公正并能完全反映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职称评定标准。因此,对教师教科研尤其是对论文的要求不取消或淡化,而应是加强。关键是我们要对论文注意“打假”和“防假”,对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实施面试――“零距离接触”,通过专家组面试,即现场授课,解答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论文、论著答辩,更能识别真才实学的教师。
3.成长的需要≠工作规定
现在,学校都要求教师写反思随笔或教学札记,但在一些学校,这个本来很好的经验却又成为教师发牢骚的新话题,或者说攻击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问题出在校长“逼”的生硬。教学反思只有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作用。发表还是不发表作品,那是教师的自由。目前,一些学校强行规定教师教学反思的字数,并且每节课都要有反思。这种不看具体情况的僵化要求,无异于逼鸡下蛋。这种硬性的、过高的、机械的、僵化的管理对于教师这样一个大群体来说,只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虽然他们敢怒不敢言,但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决定了反思的效果不会真正起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引领教师队伍走向专业化,学会教学反思,让教师将教学反思当作自己专业成长的平台,变“苦差”为个人成长的“追求”。
二、教研管理的对策
教师应努力做到教和研并行,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理想。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以三“一”的心态对待教与研论题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教研论题研究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教与研的论题实施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也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
(1)“论题”即一个问题。 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事故”,而是困惑、不解。也许教师每天对教学、课堂的用心反思、记录、研究,开始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多年以后,一定会达到“碧绿荷叶映满塘”。
(2)“论题”即一个主题。 不少教师有每天写教育案例、教育日记的习惯,但常常感觉所记内容比较凌乱、零散、随意。我采取的方法是在一段时间内将反思内容相对集中并提炼出一个主题,有了贯穿研究的线索,研究主题才能集中,方向才能明确,目标才能清晰。
(3)“论题”即一个愿景。 目前,许多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教育案例和教育经验,他们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论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教育工程,一种特色教育或一种教学模式等。这无疑是一线教师在教育研究工作中形成的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
2.以三“零”的视点对待教与研关系
教师时常对“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教科研论题”而踌躇犹豫。确定论题是任何研究的起点,因此,我们教研选题时要遵循“三零”原则,即选题内容与学校需求“零距离”;选题目标要与教师岗位场景“零位移”;选题操作要与教育实践“零间距”。
1.重教学轻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主要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师只需上好课,带学生做好实验和实习就是好教师。因此,教师只是满足于备课、上课,多是在教材、教参、练习和作业上打转转。就算是评定职称时要有这一要求,部分教师也是被迫无耐硬着头皮写上一两篇。
2.重口号轻落实由于“并轨”给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生源大战”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学生素质不断下降,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办学模式,加强教育改革,提高学校的社会知明度。因此学校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提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和办学构想,设立了教育研究室。
二、强化教育科研,营造学校教育科研氛围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趋势,但真正认识、重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还有一个过程。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大力宣传教育科研,而且要身体力行,积极营造学校教育科研氛围。通过整章建制,实施课题专题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方法,使研究课题层层落实,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学校从上到下形成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浓厚氛围。具体措施如下:
(一)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范围
学校要积极推行“科研先导工程”,人事安排上加大科研领导的力度,加强教育研究室的职能。首先增加调整相应的工作人员,将思想素质好、科研素养高,并有较好群众基础的教师选拨到教育研究室工作,让他们享受与同等部门职务一样的待遇,并重新确定教育研究室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教育研究室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其范围有: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确定课题研究项目,下达课题研究任务、及时向教师提供教改信息、组织有关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讲座、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活动、组织校级观摩课、示范课和公开课、组织论文评选、负责校刊的编辑和出版,并参与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和教师的教学考核工作。其次,成立相应的学术委员会、校刊编辑部、软件开发室、电子设计组、机械模具设计组、课题研究小组、各种竞赛评比组等等。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校重大课题的选定和评审工作;校刊编辑部,负责校刊论文的组稿、编辑和出版工作;软件开发工作室,负责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使用,以及计算机校园网的建设和设备维护工作。
(二)培养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1.科研领导者靠前指挥,率先垂范搞科研需要有一个带头搞科研的领导者,要做到亲自抓课题,写实验方案,指导课题实验,定期召开实验例会。每次例会都要有准备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使教师学有所得。领导者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以及善学、勤思等治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全体教师。这样才使全体教师学有目标,做有参照。
2.加强科研骨干培训
要搞好教育科研必须有一批精湛的科研队伍。基于这种认识,中等职业学校应着眼于培养科研骨干力量,狠抓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提高老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请外面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来我校讲学、指导和培训,提高老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第三,对于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要大胆启用,在科研实践中,要注意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
(三)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要把教育科研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并融入各种制度和措施中,激发全体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以“外推力”触动“内推力”,从而达到自觉学习教育科学,自觉研究教育科学的目的。
1.考核措施要不断完善对教师和学科教研室工作的量化考核制度,并坚持每学期对教师、学科教研室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加大教学研究在整个工作质量考核中的比例,将撰写能力、教改实验和教研成果评比量化。凡在考核评比中获前几名的教师和学科教研室,均受到学校的通报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科研措施为了把教育科研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制定论文、教研、科研成果评比奖励条例。
3.管理制度学校在制定各种管理办法和制度中,增加教育科研成分,使教育科研与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以此来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如职称的评定上、聘用制上加大科研成分等等。
[作者简介]杨泽林(1970-),女,河北赤城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耿光华(1953-),女,河北阜平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河北张家口07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考试和毕业论文有效性研究——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09031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84-02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专业学生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全面衡量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语言写作实践能力、创造思维素质的重要尺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深化毕业论文有效性探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亟待提高,甚至有学者提出要取消充斥“掺假”成分的毕业论文,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也是当前本科院校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论文选题缺乏针对性。有些学生选题大而空,漫无边际。为求有内容可写,贪大求广,如此只能蜻蜓点水,概括肤浅,接触不到问题实质。例如有学生选题《探析宋词的艺术特征》或《浅析章回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难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论析。有些选题陈旧,老生常谈。所论已是多年前别人论及的旧题,如《论苏轼的豪放词风》《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词风》,只能步人后尘,人云亦云,发一通宏论,毫无新意。
2.论文写作缺乏科学性。在撰写过程中,有的论文观念新颖、思想敏锐,但结构紊乱、层次不清、表达不畅,是写作、表达能力欠佳;有的学生很用功,常请教、勤修改,但论文质量仍然提不高,是理论思维能力较差;有的论文选题有意义,材料也很丰富,但缺乏新意、没有深度,是研究、创新能力薄弱;有的论文看起来不错,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一调查整段都是从网上下载的,是态度浮躁懒惰的表现。
3.论文整体缺乏规范性。首先是格式规范性问题,很多同学引用参考文献不规范,不注出版社、出版时间、不注引文页码等等。有的同学整篇论文,结构不合理,段落不衔接,错别字多,不注重细节,格式出现较大偏差。其次是专业性差,论文中出现专业用语的错误,专业术语表达模糊;再次,论文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英文摘要错误较多,反映了学生英语水平较差,这将直接影响论文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二、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1.学生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就业压力造成的时间冲突。学生忙于求职、考研、考公务员,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情绪比较浮躁,很难将充足的精力投入毕业论文写作。其次是重视不够造成写作态度敷衍。上述的时间矛盾必将会导致精力不能集中,由此衍生无法重视论文写作以致态度敷衍。第三是科研意识淡薄造成缺乏创新思维。长期的应考模式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不能开阔知识视野,谈不上创新思维,只会大量借鉴他人观点,人云亦云,毫无自己见解。
2.教师方面的原因。首先,指导教师短缺,所带学生过多。高校扩招后,某些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加大,对指导论文教师也有相应较高的要求,一个教师需要带的学生太多,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难以保证质量。其次,教师缺乏责任心,要求不严格。在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的环境中,部分教师既要应对教学任务,又要完成科研指标,还要面对职称评定、兼职班主任工作及家庭事务,以致放松了责任心,对指导工作投入精力不足,与学生见面交流少,造成个别教师指导过程不够细致深入,工作量不足。第三,教学中不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部分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而不注意教学的潜心钻研,更新知识能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不注重借鉴各家之所长,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往往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状态,而不会辩证思考、自主探析,缺乏创新思维。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有效性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积极思考,挖掘教学潜力,制定有效性策略,开拓管理思路,努力探寻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新途径。
1.强化“质量意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检查。为此,首先,要在院领导、指导教师中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领悟此项工作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其次,要精心部署,周密计划,拿出切实可行
的方案措施以保证论文的有效质量。于是学院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全体毕业生会议,进行动员部署,下发文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意见、教师分工安排、论文规范格式要求等文件,以形成院领导、专业指导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筹建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监督,同时,召开各学科组会议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四年所学及素质、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评,并对其作毕业论文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以作为其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计划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由于学习、考试、考研、教育实习和就业招聘与写论文工作往往交织在一起,会严重影响论文质量。对此我们采取拉长毕业论文工作链条的方式,科学地处理了毕业生考研、就业与写论文工作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期中开始,先在各学科教师中讨论确定本学科研究内容,征集论文选题,填写《论文选题征集表》下发各班级,然后采取“师生双选”的方式,确定指导教师和完成选题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拟写开题报告,完成提纲拟定。再利用寒假使学生进一步梳理论文思路,和指导教师通过电子邮箱保持联络,撰写初稿,这样既能保证教师指导到位,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完善,为真正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提供时间保障,以避免出现往年中间实质性工作时间不足的情况。
3.强化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科学管理,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制度化、科学化,是全面搞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我们制定了系统的《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其中包括:指导原则、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的环节及时间安排、选题原则与要求、对指导教师及学生的要求,评阅细则,答辩细则,成绩评定及论文的评估要求等都作出具体规范措施。另外制定出一套系列表格,如《毕业论文设计规范与格式要求》《指导教师检查及答疑记录表》《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记录》《本科毕业生论文成绩评定细则》《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细则》等,每一项工作都有具体的管理要求,以此形成一套严格管理制度,分别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职责、论文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使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有章可循,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要求有了可操作性,同时十分注重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切实抓好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及评分等主要环节。实践证明,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制定论文质量检查、评阅措施,严把论文质量关。为了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以中期检查和抽样评估作为质量监控的手段;中期检查教师须认真填写《检查答疑记录表》,重点检查了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问题,并了解师生互动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确保论文指导工作落实到位。还有《中期检查记录》的实施,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了记录。这样会有效遏制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敷衍了事,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为此,还进行抽查评估,评估的比例为学生人数的15%左右,专家组对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抽查评估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另外,在论文成绩评阅、质量评估过程中,为了成绩的公正客观,保证论文的高质量,我们也制定了一些措施和策略,如对毕业论文的“学科互换评审”和“论文匿名评阅”。这样是为了借助不同学科、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再进行一次集中、深入的评阅和检查,从更开阔的视野提出建议和评判,也是对指导效果的考察。互评方式:即在原指导教师评阅的基础上,论文进行交流评审,互换教师再做出评阅,给出评判分数。这样一方面会使评阅成绩更具科学性与公正性,另一方面对指导教师也起到互相学习、相互督促检查作用。匿名评阅策略:即将学生论文脱离本指导教师进行匿名传阅,达到论文评估具有一种多元性和约束力的评判效果,以便从多个视角对学生所写的毕业论文进行审视和评价,从而克服指导教师个人视角和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学生的分析能力、科研能力、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其所写的毕业论文质量能再上一个档次。
依托主办单位学科优势。在众多的口腔医学英文期刊中,《IJOS》原是一本新的且名不见经传的期刊。在全球口腔医学界中,要让专家学者们注意到这么一本期刊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亚洲的口腔医学类期刊较之欧美都有很大的差距。《IJOS》如何才能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呢?《IJOS》在办刊过程中,紧紧依托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优势,并争取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都仁济牙科诊所的建立,之后由其改建的华西协和大学牙学院被认为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前身。华西协和大学牙学院建于1917年,是我国现代口腔医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积淀使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全国的口腔医学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拥有悠久的办刊历史和经验。1946年,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创始人――林则博士创办了中国第一本英文版口腔专业期刊《Dental Journal of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中文版名称《华大牙医学杂志》),中英文出版,于1953年停刊。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的力量非常扎实,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使《IJOS》冲刺国际大刊有了依托。主办单位悠久的办刊历史、丰富的办刊经验和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以及与国际口腔医学界的广泛交流,使《IJOS》拥有独特的优势。《IJOS》的创办填补了中国大陆无口腔医学英文期刊的空白。《IJOS》为推动中国口腔医学走向世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发挥着积极作用。
抓好国际化稿源。《IJOS》的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的口腔医学专业杂志。稿源的质量决定期刊的质量,抓高质量的国际化稿源是办刊的重中之重。《IJOS》在创刊初期,绝大部分高质量的稿件来源于国际约稿。主办单位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口腔医学各个领域中最知名的专家为《IJOS》撰稿,并召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对热点问题开展评述并撰稿;另外,还通过对外学术交流的专家和在国外深造的学者邀请全球口腔医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撰稿。《IJOS》的投稿审稿流程国际化、规范化都是保证文章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IJOS》邀请全球顶尖的口腔医学专家为稿件把关,先后利用ScholarOne和Nature出版集团的网上投审稿系统,在全球口腔医学及相关领域邀请专家、学者作为审稿人,而且每篇文章的审稿人中必须有以英语为母语的专家,从而保障了文章的学术质量和文字表达的质量。在创刊之初,许多专家和学者并不熟悉《IJOS》而拒绝审稿。《IJOS》编辑部就在每封审稿邀请信后面附上《IJOS》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和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信息,让审稿人了解这本期刊,同时也欢迎审稿人投稿。由于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和学术影响力,审稿人才逐渐接受了《IJOS》的审稿邀请,才有审稿人主动向《IJOS》投稿。《IJOS》每篇文章在发表前都要由以英语为母语的医学专家进行文字把关。《IJOS》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了其国际影响力。
国际化的编审队伍。国际化的编审队伍对期刊的质量把关起着关键作用。《IJOS》用最短的时间组建了由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口腔医学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其成员来自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即《IJOS》有三分之二的编委会成员来自国外。每年《IJOS》都会根据专家的地区代表性和专业分布以及对他们期刊的贡献进行调整,使编委会更具有国际性和代表性,从而增强了《IJOS》的国际影响力。编委们还自愿或应邀参与特殊投稿的编审过程,并针对口腔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为《IJOS》组稿。编委会的组建和调整之所以这么顺利,都缘于《IJOS》的主办单位――华西口腔医学院这一国际知名学科品牌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主办单位还积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办公条件,已经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网络化。《IJOS》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实现了与 PubMed全文链接以及与相关领域的学会、研究机构的网站链接。编辑人员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培训、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
主办单位还采用各种方式加强对《IJOS》的宣传。主办单位积极与相关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该领域的权威联系,争取著名学者的支持;对国内外口腔医学的协会、学会、科研机构、医学图书馆、口腔医学院校及专科医院等免费赠阅期刊;在口腔医学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放《IJOS》的宣传资料及杂志。这些举措有助于扩大《IJOS》的影响。《IJOS》坚持按照国际知名期刊的运作模式办刊,按照国际一流杂志的要求进行审稿、出版。如每期文章都在《IJOS》的独立网站上全文,免费获取,这种免费获取有助于《IJOS》的快速推广。网络化提高了《IJOS》的可视性和影响力,对期刊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分类号]G25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立项、科技项目评估、验收、奖励等数量急剧上升。科技查新作为科技评估的重要信息资源保障也随之呈现飞速发展,而此时科技查新员(以下简称“查新员”)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深入分析查新员职业倦怠的成因,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保证科技查新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1、查新员职业倦怠表现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提出的概念。所谓职业倦怠,通常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而形成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Christina Maslaeh等人认为职业倦怠包含三个核心成分:情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与自我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2008年,湘粤澳闽图书馆学(协)会学术研讨会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查新员职业素养及职业倦怠问题。在科技查新培训、学习过程中,笔者对查新员的工作状态进行了非结构式访谈,访谈中了解到,繁重的科技查新业务,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加之管理、环境等因素,导致很大比例的查新员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在身体方面,出现偏头痛、头昏脑胀、注意力分散,受颈椎病、肩周炎等职业病困扰。在心里上,表现出抑郁、焦虑、过分追求完美,觉得前程黯淡、前途渺茫,认为工作毫无意义和价值,并产生心理冲突。在行动上,对查新工作表现畏惧或消极应付,工作差错率上升,责任心下降等。
2、查新员职业倦怠成因
2.1 工作量超负荷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兴国”战略的提出,我国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国家级、省市级各类项目的立项、成果鉴定数量也大幅上升,作为科技评估必要资料或重要参考的科技查新数量也迅速增长。目前,查新员数量远远无法跟上查新数量上升的幅度,致使大量查新员超负荷工作。以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为例,2006年43所查新站共有专职查新员384名,年完成查新11088件,人均年查新量29件;2008年57所查新站共有专职查新员417名,年完成查新22 265件,人均年查新量53件(以专职查新员数量计算)。2008年人均查新量较2006年增加83%。其中,科技发达省市的高校查新站工作量超负荷更为严重,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查新站,2008年人均年查新量均超过100件。这里还需指出,高校查新站不同于很多地区情报机构或科研院所的查新部门,高校查新站一般设立于图书馆参考咨询、信息部或者类似的咨询部门,查新员专职化程度很低,往往需身兼数职,在承担科技查新工作的同时,又要承担全校师生的信息检索课教学、查收查引等其他科技咨询,更有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查新员还要同时负责自建数字资源的建设、学科服务等项目。粗略估计,如果将其他业务工作折合为查新计算,专职查新员人均年查新量约为80400件,工作强度惊人。
另外,查新任务时间分布过度集中,也是查新员的压力源之一。一方面,因为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鉴定、报奖等项目归口单位为项目申报人员准备申报材料预留时间不合理;另一方面,有很多项目委托人不熟悉科研项目申报流程和有关规定,一些查新委托人备齐所有项目立项或鉴定的材料才发现需要查新报告,迫于规定的材料申报时间节点,只好请求查新员加急查新,甚至希望当天委托当天取查新报告。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支持科研发展,很少有查新站拒绝查新委托。这时查新员只好利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课题查新。
2.2 信息超载
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以来,虽然Klapp、Haka、Nelson、Turdoff等学者都曾为信息超载定义,但至今尚无定论。然而,所有“信息超载”的定义中均包含信息接受者所要接收的信息超出了个人所能承受范围,以至于不能有效吸收和使用。
就查新而言,查新员必须理解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和查新点,检索、筛选、对比相关文献,反复进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以每个查新员年完成查新项目80400件、全年200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个查新员2-3个工作日完成一项查新。每项查新通常需要浏览文献题录、摘要信息数百条,精读课题立项申请或结题-科技报告、密切相关文献十几篇到数十篇,出具上万字的查新报告。另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迅速演变,查新员所受理的查新项目绝大多数并非原来专攻的学科方向,致使对所检索课题的科技文献信息难以理解。大量难以理解的信息必将出现所谓信息焦虑。沃尔曼提出“信息焦虑”,认为“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感到被淹没在大量要理解的信息里时,不知道某种信息是否存在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却不能对其进行访问时,都会产生信息焦虑情绪”。信息焦虑是信息超载的一种结果和表现。信息超载的心理学定义揭示了信息超载的另一种表现。心理学将信息超载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即当周遭环境中需要应对的刺激因素的数量和强度超过了个人所能承受的压力和能力时,个人将潜在地、下意识地忽视其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可见,信息超载的直接后果是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分辨能力下降,对查新员来说,这将严重导致报告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下降。同时,查新员对信息处理过程中自己的“下意识”行为具有自我认知和反省能力,从而极易产生自我怀疑和内心的冲突。
2.3 职业角色定位偏差
潜意识里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种期待,希望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并渴望得到他人认可,肯定自己的成绩。对于查新而言,“查全率”和“查准率”一直是衡量报告质量的黄金标准。事实表明,查全率与查准率之间是“互逆相关”的关系,即任何提高查全率的措施,都难免要降低查准率,反之亦然。在国内外的各种文献检索系统中,查全率一般为60%-70%,查准率为40%-50%。因此“查全率”和“查准率”也常常困扰着查新员。查新员面对具体课题时往往需要在查新与查准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然而查新任务往往时间限制紧,在极短时间内很难寻找到理想的平衡点。因此在查新实践中,一旦审核员或客户指出个
别文献没有查全时,查新员就非常自责,甚至自我否定。另外,查新员在开展非本专业的查新时,常因专业知识缺乏,难以精确把握课题实质,不能准确获得有价值信息,更无法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这时查新员常常担心报告结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科技查新报告作为以书面形式撰写的客观性、公正性的技术文件,报告的文字、符号等各项内容著录格式均有相应规范,且查新报告需经审核员审查以及查新站和上级管理部门抽查。查新工作逻辑、细致的要求,常使得查新员在个性上表现为理智、严谨、保守、要求完美等特质,因而易于被工作中细小错误困扰。长期积累的挫败感,就会引发心理压力,从而对职业角色产生怀疑。
2.4 职业价值动摇与绩效焦虑
图书馆或情报机构是主要的信息基地,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普及,数字化资源的不断完善,人们的信息渠道更加丰富,信息素质不断提高,同时数据库检索界面的简明化和人性化,使得信息咨询人员的资源和检索技能优势逐渐被弱化,专业性受到威胁,由此逐渐产生一种被边缘化的焦虑与恐惧。
此外,查新工作面对的很多质疑也在考验查新员的职业价值立场。有些人认为,短时间内查新员根本无法准确把握课题,查准、查全相关文献,更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有一些科研项目甚至在立项和结题后匆忙补做查新报告,将查新看作一种“形式”。为了了解科研人员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对科技查新的态度,笔者设计了一份调研问卷,调研对象随机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4所高校的在职博士生导师,全部受访者有委托查新经历,并参加过各级各类立项、鉴定等的评审工作。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05份。结果表明,65%受访者认为查新在科技项目立项、鉴定等的评审工作中有些参考价值,但对评审结果影响较小;24%受访者认为无关紧要,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不会对评审构成任何影响。在决定所负责的项目是否查新时,75%受访者依据是否是立项或鉴定强制性要求决定,仅有25%受访者为了获得更全面的相关文献而查新。调研结果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查新员在查新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质疑和责难,查新员对于查新工作本身的价值评价受到客户和评审专家看法的影响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工作或事业的热爱都是建立在对其价值认可基础上的,失去这个基础,内心极易产生冲突、困惑,直至失去工作热情,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对职业价值产生怀疑。
绩效焦虑与人们对失败的恐惧心理有关。当个体察觉到自己应对科技变化的能力减弱,便会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感,这种恐惧心理不断加深,并认为势必造成绩效衰退。查新员绩效焦虑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科技变化速度之快使得查新员疲于追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查新必须的各项技能,以面对用户日益广泛、高深而又难以预知的课题。其次,大量的科技引入使得查新员对信息源、检索系统、检索工具掌控能力的要求提高,在新软件引入、硬件升级、系统扩展的同时,却缺少足够有效的系统培训。
2.5 其他组织及社会因素
查新员面临个人发展困惑。首先,查新员面临职称评定时教学任务量、科研经费、(授权专利)等条件要求。虽然在查新过程中查新员获得了各个学科领域大量的前沿信息,但只能成为有着熟练文献检索技巧、专业知识广泛的“杂学家”。仅从这些角度出发,论文往往仅止步于一些检索技巧、查新业务心得体会等,难以撰写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另外,查新员队伍逐渐向高学历发展,新进博士和硕士查新员面临选择“图书馆系列”、“教师系列”、“研究系列”职称的困惑。选择图书馆系列意味着完全放弃专业科学研究,而不选择图书馆系列则要面临高级职称评定时论文数量、教学时数、完成项目等诸多问题。
部分查新站查新员存在专业配置不合理、查新项目分配失衡,或一味追求查新数量和经济效益,承接超出文献资源覆盖学科的查新项目,或通过有关领导对查新员施加影响,以使查新结论有利于查新委托人等问题,都将额外增加查新员身心压力。
查新员经济地位偏低。与其他图书情报领域工作相似,科技查新其精神价值、社会意义、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均外化在服务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其通过挖掘信息以及参与科技决策,促进其他个体竞争力提升以及整体社会科技进步,创造的价值更多地转移给了查新委托人及其社会,而较少体现在查新员个体的收益中,其经济待遇水平与其劳动的性质和形式极不相称。另外,查新队伍高学历化致使不合理的“脑体倒挂”现象更加突出,引起更多查新员个体心理失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曾明确指出,目前查新站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查新人员更换频繁,专职化程度不够,未建立查新人员相应的激励机制”。
3、查新员职业倦怠抑制对策
引起查新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各个方面并非孤立,其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有效管理查新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需要查新员自身和查新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
3.1 明确职业角色,坚定职业价值
查新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坚定职业价值,正确定位和认识所从事的科技查新工作,避免自我期望过高。明确查新工作的本质仍是信息咨询,查全和查准是相对的。虽然有关科技查新在国内科技评估中的作用争论不止,但是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查新在科技项目立项、鉴定等的评审工作中有参考价值,这足以说明了科技查新工作作为一种科技咨询形式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而科技评估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得以解决。
3.2 更新知识结构,积极自我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