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4: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Abstract: City planning is an art, it is also a policy activities, it asked planners must have forward-looking and foresight,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city regional industry layout, building layout, roads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layout, guarantee the city economy culture and infra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city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benefit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Key words: art; science; prospective; predictability;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规划的含义及其目标
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这个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释。日本认为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一种技术手段,日本对于城市规划强调的是它的技术性;英国认为城市规划不仅仅只是满足城市建筑,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侧重实现 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美国认为城市规划设计和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保证社会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国内认为城市规划要确保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实现城市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的目标。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的有效运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规划现状。
城市规划是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城市规划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反映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满足城市未来的承载能力。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为:
(1)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减少。城市规划要求的是在城市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工环境的建设,达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和谐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有些地区的城市规划的设计不合理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忽视精神,过度追求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当今社会我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对于各种精神文化的消费也就日益增加,但是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对于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还有很大的空缺。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活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于文化、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休闲式”城市。
(3)缺乏地域特色。丽江古城正在消失,内蒙古古城消失,定海古城消失,这些年来不断报道出有地方特色的古城消失的报道。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实现城市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它也强调艺术性,它要求我们在原有城市基调上进行艺术加工。现实生活中的城市规划设计在很大方面上忽视了这一重要的方面。例如,徐州的城市规划,在徐州的城市规划中建筑群与其他城市相雷同,缺乏创新和缺乏地域特色,不重视传统街道和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破了原有的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
(4)城市规划缺乏“以民为主”的理念。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了460.9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3.82%,但是丽江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据调查,古城原来居住着6000多户纳西族居民,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主要街道的民宅被喧闹的商铺和酒吧所取代,居住在主要街道的1600多户纳西居民因不堪忍受噪音的干扰逐渐搬出了古城。
(5)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城市的排水系统为例,随着城市地面建设的不断加快,地下的排水系统越来越跟不上建设的步伐。据吴学伟说,广州市的大部分排水管道设计为一年一遇,小部分为两年一遇,还有一部分为半年一遇,一排排漂亮的高楼大厦下面的排水系统还不如乡村的排水沟。城市排水系统不健全一旦发生大暴雨就很容易造成路面大量积水,如2003年特大暴雨袭击南昌,南昌市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不足加之地面的硬化不断加强极大增加了城市雨水地面径流量使得南昌市内涝严重,成为了“水上城市”。
三.城市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1)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和建设的依据。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并且城市作为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存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一个综合部署,它是一个城市管理和建设的依据。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也告诉我们城市规划的好,城市管理和建设才能好,因此城市规划在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要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就必须要对城市的未来进行科学的预测,做出合理的规划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规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合理规划的引导和管控下建设和发展城市,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3)城市规划具有控制作用。城市规划影响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规模等各个方面,在城市项目的立项,人口增长和迁移,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控制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城市规划保证着城市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建筑层数,环境容量以及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保证着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四.城市规划问题的应对措施
当前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更新观念。当今我国在城市规划中思想观念落后,仍然有一部分人将城市规划简单的认为是大拆、大建、拆的越多建的越快,城市规划就会越好。在城市的拆建中崇洋和追风的不良风气明显,不重视本地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及时更新观念,有创新精神,从实际出发注重发掘当地的特色,建设有地域特色的城市。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在城市设计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统筹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保证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在城市规划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规划放在首位,把城市经济发展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和生活舒适型城市。
(3)建立完善灵活的监管机制。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管理体制系统,它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有效的政治运作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协调和以民众广泛参与为社会基础的城市规划政治运作体制,从而真正的实现城市规划多元利益的协调和统一。在规划中我们还应该废除“关门规划”,推行公开搞规划,对城市规划的调整要及时进行公示,保证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实现,从而保证城市规划设计的透明度以及人民基本权利的实现。
(4)科学分析,合理定位。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克服“想当然”“盲目追风”思想,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城市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地域特色,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该城市在更大的区域所占的地位和所具有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的论证分析,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保证制定出的城市规划方案适合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多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城市规划经验,汲取先进的理念,取长补短,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5)处理好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城市规划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两个方面。如何正确的协调好两个方面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的长远目标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因而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应该注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城市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要从城市规划设计中下手,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加强城市排污能力、交通系统、城市绿化建设和垃圾处理能力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证城市的发展和壮大。企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无污染产业的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保设备,研发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环保设备,保证城市环境的清洁,提高人们的城市满意度。
结束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龙头带头作用,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显得非常重要。就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的城市规划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正在得到改善,许多专家也在积极的进行论证和分析,我相信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会不断朝着具有中国特色和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保证城市的发展与人、自然的共同发展极为重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城市规划建设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城市规划建设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①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②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③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环境友好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未来发展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阶段管理的龙头。我国的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2.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行为,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2.3城市规划,就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来对人们的活动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有关概念进行解析,来探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互的制约和影响关系。
城市空间也是“空间”概念中的一种,它不仅是指单纯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时还包括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在城市中体会到的所有包罗万象的全部感受。
2.4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三、城市规划的发展研究
3.1统一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
3.2坚持量力而行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3.3引导公众参与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
3.4完善法制建设
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
这样,不仅为政府开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方便,也为生活在城市的社会公众提供了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逐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有效。
前言
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但是,近些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人口膨胀问题更加突出,让城市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加强生态城市规划力度,改革城市规划的方向,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的有效策略。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得到合理生态城市规划的支持,城市建设的生态化,会给城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满足时展要求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城市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要促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城市建设者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才能确保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可持续发展观地位不断提高,应用范围逐渐加扩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从最初提出的概念变成了社会建设中的实践。当代社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快速提高,他们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在今天,工业化社会应当开始向生态化社会转变,生态环境会成为城市竞争的下一个关键点。生态环境较好,适合居住的城市会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也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与技术,给城市发展打好基础。
(二)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快速提高。在关注自身物质条件的同时,社会大众也开始重视精神需求。生态城市的建设,能够优化社会大众的生存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有利于生活舒适度的提高。在城市规划过程别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会让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条件得以满足,更能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与城市生产力的提升。用生态城市规划去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是在城市规划中落实人本思想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的问题
(一)生态城市规划意识不足
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一些城市规划者的生态城市规划意识不足,他们会全面否定其它城市的生态规划方案或者生态城市规划经验。这些城市规划者认为其它城市的生态规划经验只适合于他们本身,对于自己城市的生态规划没有一点借鉴意识,不能作用于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工作。所以,持有这样观点的城市规划者很少对原来的生态城市规划经验进行研究,这也导致了部分城市的生态规划进度过慢问题的产生。也有一些城市规划者认为其它城市的生态规划方案完全适用于自己的城市,坚持拿来主义,不做任何修改。部分城市规划者会注意其它国家与城市的生态规划理念,但对比下来会发现应用这些理念会导致城市特色的缺乏。城市规划者研究意识的不足,让中华民族许多文化因素不能出现在生态城市规划方案中,影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
(二)缺少生态城市规划的创新度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来讲,创新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城市结构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使得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重新考量城市的功能,对城市格局进行调整。然而,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创新意识的缺乏,让城市规划者不想去、不敢去创新规划。受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限制,部分城市管理者的政绩观念影响了生态城市的合理建设。政府部门特别关注生态城市规划的短期效益,抵制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
三、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方法
(一)加强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体系的建立
建立可行性强的城市生态规划体系,对于城市生态规划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建立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时,需要全面考虑城市的特色,像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等。从城市的各类资源分布情况去确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重点,以此来提高生态城市规划的特色。
第二,建立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生态规划的细节。城市的发展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城市的发展实力。在建立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规模,细化发展规划,将生态城市规划的细则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体系,应当具有动态性。城市发展的规划,应当随着城市发展目标的变化而随时发生变化。城市行政区的调整,会影响到生态城市的规划。城市面积的扩大,同样也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生态城市规划体系。
(二)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全
绿地,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地建设,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有直接影响。绿地的规划效果,是生态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健全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提升城市规划的效果,更能给生态城市规划创造更好的基础。
第一,做好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现代化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应当打破传统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制,不再由单一的部门负责。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立体化管理与动态化管理,积极融入各种先进的城市绿地规划思维,才能提高城市绿地的品质,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质量的提高。
第三,重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地域的影响,每一个地市的生物系统都有差异性。在食物链平衡性与自然法则的影响下,城市的生物系统会不断进行更新。如果城市规划者忽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则会让城市的生物系统失去平衡,甚至导致物种的灭绝,让生态平衡无法得以保障。作为城市规划者,应当重视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在构建生态化绿地的时候,保护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的生存权利得到尊重,才能提高城市规划的生态性。
(三)重视文化因素的融入与人文景观维护
文化因素,对于城市生态规划的创新有重要影响。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尊重城市的文化,将文化特点融入到生态城市规划中,有利于生态城市构建特色的突出。除此之外,城市规划者还要重视人文景观的维护工作,在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人类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感。保护历史古迹,重视人文景观,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提高生态城市规划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让城市发展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举措,也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就要从大局出发,对城市的每一个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让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与人口特点得以突出。重视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工作,提出可行性强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才能让城市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浩.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2]沈清基,吴斐琼.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8,04:60-70.
[3]李浩,李建东. 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 城市发展研究,2012,03:53-57+8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平衡思想已经被融入到现代城市规划之中,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契机,使城市规划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现阶段我国城市的发展受到环境的污染,废水废气的增加以及固体垃圾堆积的严重影响。因此生态城市的规划发展非常迫切。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众多,主要可分为城市人居规划和城市区域规划:
1、城市人居规划。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应突出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社区生态建设,创造和谐人居环境。(1)生态建筑,采用节水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技术、自然通透技术、环保材料技术,增加人居环境适宜度;(2)生态景观,既要加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也要强调历史文化传承,充分发掘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使其符合城市文化和人居环境需要;(3)生态产业,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绿色GDP的要求,建设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4)生态教育,生态城市需要人人参与,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普及生态城市知识,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2、城市区域规划。根据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资源情况,给城市以准确的定位,实现区域和区域间各类资源互补、协调发展。(1)土地规划,应全面考虑土地使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健全土地规划利用体系;(2)水资源规划,充分考虑区域内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城市亲水空间,开发节水技术,保护饮用水源,建立高效的城市排污系统,保护水生物种多样性;(3)能源规划,节约减排,提倡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能、风能、水能,开发绿色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4)交通规划,发展电动汽车和氢能源汽车,控制燃油汽车在城市中的通行,提高交通规划运行效率;(5)绿地规划,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范围,提高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的组成要素
生态规划包括了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生态化。
1、社会的生态化表现为:人们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态文明得到全社会倡导和遵守;消费模式日趋生态化,可持续的消费理念成为自觉行为;人们生理和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且能自动调谐;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城乡交通便捷安全。具有以上含义的生态城市(地区)已远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人类生态,也标志着人类传统的唯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进入一个复合生态发展模式的新境界。
2、环境的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保护好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有良好的区域大地景观和生态系统,合理地利用好各类土地,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盖率和乔、灌、草的合理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获得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3、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生态农业的全方位实施;实施工业的清洁生产,从改进生产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维护、综合利用等生产和服务的全环节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大面积推广生态化交通方式、生态化旅游方式和生态化住区方式,以节能、节水、无污染、高舒适度为目标具有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自然空调技术、雨水收集和污水资源化技术、环保建材等的生态建筑和环保屋普及发展。
三、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议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所以,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上文笔者已经阐述了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制定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要素,使三者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4、注意城市缓冲性公共空间的规划。城市中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建筑和工业厂房,还需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空间来为紧张的生活缓冲,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只是注重对城市的公共广场、绿地等进行了规划安排,而对城市的周边环境置之不理。我们应该加大对城市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特别是对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地带更应深入的研究,使这一地带可以成为城市忙碌氛围的一种缓冲剂。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5、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同时,应研发新技术、新能源交通工具,为未来城市交通打下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通过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加强城市生态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措施,创造安全、高效、和谐的生态城市。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科学研究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引言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然而,当前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高效性,而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效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现代城市的和谐发展。因而,将生态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全过程,极力打造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1 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1.1 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它是人们生活、工作等的重要基础。因此,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站在长远的利益上,同时城市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那么城市的规划就应当根据城市的发展步伐而不断的进行方针改变,在规划的时候要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另外对于城市资源的利用也应当遵循成长性的原则,否则将会造成资源的短缺。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注重城市的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等物质和精神的建设。
1.2 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主要是物种在群落中,其对空间和营养等因素所占据的作用。城市生态位在现代化城市中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态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生态位,主要有城市的经济实力;第二,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原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宏观、微观”。宏观上,城市生态位是表现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物质、精神等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主要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中,但必须保证和生活水平相互适应协调;微观上,城市生态位对每个地区创造的生态环境体系都是一致的,对于每个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协调的。尽管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本质上的区别不是很大。
1.3 承载力原则
承d力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人们长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这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做好其规划要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的人口承受力,城市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会增加多方面的消耗,过多的人口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不足,还会产生过多的垃圾量,人流量的加大,必然会形成管理的难度。其次是城市能够承受的生态能力,这就应当从城市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并从全局去把握生态的建设。再者是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的维持,要构建一个生态城市,就必须有着良好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利用率、低排放、低污染,减少浪费,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是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城市中一定的垃圾排放是必然的,做好废弃物的处理是城市环境的关键。
1.4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中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在遵循生态规律之下呈现的基因、物种等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特色。
2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议
2.1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2.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所以,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制定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要素,使三者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4 注意城市缓冲性公共空间的规划
城市中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建筑和工业厂房,还需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空间来为紧张的生活缓冲,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只是注重对城市的公共广场、绿地等进行了规划安排,而对城市的周边环境置之不理。我们应该加大对城市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特别是对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地带更应深入的研究,使这一地带可以成为城市忙碌氛围的一种缓冲剂。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2.5 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同时,应研发新技术、新能源交通工具,为未来城市交通打下基础。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加快城市建设的部分和加强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将发展、科学的观念引入,并且把握生态的原则,从新的视角出发,从实践中总结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真理。最终建设出结构和功能都生态的城市,进而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引言
现代社会,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就需要着手对当前存在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治理与防范,做好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增加,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准之一,其建设规划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围绕这项工作,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了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交通运输、城市绿化、环保审批、生态环境评价等多个方面着手,以期生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
1 城市规划中关于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发展的多个方面,在具体规划时必须全盘考虑,认真做好每个细节。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1 城市区域规划
现代城市的功能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城市功能目的,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按照城市功能将城市分为若干区域,不同区域承担的功能也不相同。这种对城市不同区域的划分就是城市区域规划,其本质是对城市功能的精准定位,是城市不同区域间资源互补、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城市区域规划包括水资源规划、能源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和绿地规划几个方面。其中,水资源规划以实现城市范围内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目标,营造城市环境内的亲水氛围。要积极推动节水技术的开发利用,制定有效措施,确保城市排水系统通畅,加强城市水环境保护力度,保护饮用水源和水洗生态环境内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能源规划是以节能降耗、降低排放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加快光伏太阳能、风能发电、水力发电等新型能源以及各类绿色环保材料的研发、推广,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排污审核、污染治理工作。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资源,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将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的作用以及对土地的使用与城市环境质量间的关系。交通规划则主要围绕城市交通运输有关问题进行,从生态效益出发,要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比如电动汽车和氢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控制并减少燃油汽车的使用规模,加大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提高交通规划运行效率;绿地规划是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到一起的最直接方式,现代城市必须保证足够的绿化程度,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是评价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1.2 城市人居规划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环境,其功能中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为人们提供居住、生活条件的。营造良好、和谐、自然的人居环境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一是要做好生态景观建设,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将自然风貌与文化载体相结合,既突出人居环境的生态和谐理念,又彰显城市文化和现代精神特征。二是要发展生态产业,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城市建设相融合,优化配置生态资源,在适合生态系统承载力水平的前提下构建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产业。三是要推广生态建筑,在城市建筑方面,大力采用新型生态技术,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开发推广新型能源使用,增加人居环境适宜度;四是要开展生态教育。做好生态城市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形式各异的宣传、教育活动,将生态环保理念植入人心,促进全面生态环保意识的兴起与强化。
2 城市生态规划要素分析
2.1 社会生态化
社会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要把社会作为重要对象纳入规划之中。要着重树立城市人群的环境价值观,强化生态意识,打造为全社会所共识、共创的生态文明,将生态理念融入人们日常行为规范之中,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自觉、主动树立环保理念,关注环境质量,倡导生态环保的社会公共道德。要让人们生理和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要加强法律保障。通过立法的手段建立、完善社会生态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管理效率的提升,实现社会矛盾的自动调解,优化配置社会公共资源,提高城乡交通建设水平,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优化人口结构。
2.2 经济生态化
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生态城市规划在这个方面不但关注经济总量的提升,更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特别是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要加快推动工业生产的清洁化,减少废弃物排放,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大新型绿色能源和原料的开发与应有,改进生产工艺,升级技术设备,强化生产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深厚度,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环境污染,禁止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2.3 环境生态化
生态城市要着力打造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水平相适应,要做好城市及周边范围内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维护生物种群多样性,做好土地综合利用,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绿化环保工作,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优化植被结构,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做好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3 做好生态城市规划的对策建议
3.1 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全面考虑、分析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维护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态势和平衡发展关系。
3.2 生态城市规划要秉持科学、谨慎的态度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城市的所有建设活动都必须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城市规划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发展顺利与否和发展水平。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时,必须坚持科学、谨慎的研究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建设城市,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文化需要,又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各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4 结束语
环境污染是现代社会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正是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今后城市发展的基础方向之一。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
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包括:
⒈允许的用途。
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
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探讨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1、大量自然绿地被替代
我国很多城市的原有自然绿地大都被替代,有的被人工绿地替代、有的则被水泥硬化,有的则被高楼大厦覆盖……这都导致了城市生态自然功能的退化,使得空气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净化,给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2、热岛效应不断加剧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大量自然绿地被替代为一座座工业厂房的同时也生成了大量的CO2,使得城市的热岛效应不断加剧。此外,城市总体面积不变,而人口和建筑的日益增多,来自建筑物的热辐射作用和阻碍空气的流通进一步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甚至有的城市部分区域的气候都出现异常。
3、污染严重化、水资源严重匮乏
随着大量绿地被替代,热岛效应的不断加剧,城市工业区和人口的大量积聚,导致大量工业废弃物、污染物以及生活垃圾的产生,一旦处理不当都会给城市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城市又是用水最为密集的地区,导致很多城市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否则国家也不用花大力气开展“南水北调”工程,当然这只是主要原因之一。
4、噪声扰民
噪声扰民是现代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城市人流量大、车辆多,而且工厂机器多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噪音的来源,给城市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
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碳减排为目标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质。用生态观念对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
3、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
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指向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4、革新观念,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体系涉及减排目标、新能源开发、碳金融、新节能方式推广、低碳技术研发等内容。专门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运作需要体现低碳经济的运行特点。
三、城市规划中规划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在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时候,城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编制城市规划的时候要非常的科学,这样能够更好的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在新的时代,城市规划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现在,人们对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视,因此,在城市规划方面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重视。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能够在经济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生态经济方面也能够获得更好效果。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改善都非常重视,这样就使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3、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我们的祖先将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我们的城市都有很好的生态基础。对于这样的状况,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还有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发展。
4、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包括城市内外环境的设计。在城市层面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城市的发展边界和缓冲区、保护城市内外联系的生态廊道,具体到更小尺度上应涵盖控制地块的绿色容积率,绿色容积率是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生态量度。近些年,规划设计者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的将绿色生态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现象。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的绿色容积率,即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5、积极推广绿色运动
目前一段时间,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地掀起了所谓的"绿色运动",同时总结出了一套特别具有新意的环保理论。其中的要点有下列这些:合理的利用绿色能源。运用地热能、太阳能、温差能、风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等不具有污染或只有很轻污染的能源。而且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运用这些能源代替那些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没有再生可能的能源,例如用于燃烧的煤炭和石油等等;同时在工业生产当中积极开展绿色工艺的推行,生产的产品尽量以绿色产品为主,并将各个城市的废弃污染物加以处理以及进行再生利用;运用绿色的交通系统,使用有轨电车、地铁、公共汽车、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各种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鼓励。对绿色建筑加以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节能防噪以及减少污染,还能在建筑中运用隔音和隔热等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
参考文献
[1]乔正旭.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新构想[J].门窗,2014,02:21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建设是一个期限很长的过程,所有建设规划都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是要以可以促进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从而进行分析和设计。城市是人民重要的生活环境,不只是要满足人民对于生存功能的需求,同时也要可以反映人文的需求。不仅要满足对于文化的传承,同时还要注重城市形象的建设,这些都要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进行展开。
一、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现状
以当前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不过还是有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各种难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管理水平低、不科学的城市建设方式以及部分政府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引进高污染的工业,导致城市的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也破坏的十分严重。土地荒漠化、水土的流失、许多物种灭绝、森林的面积锐减、水体受到污染各项问题,在严重影响城市人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有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新生环境在自然方面的属性,也就是城市的区位以及地势气候等方面,这是人们进行活动的自然层次,它包含生态位的趋势、竞争、开拓以及平衡等一系列过程,最终能够达到地尽其能和物尽其用的目的;其次是社会的功能属性,这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功能结构两个方面,它包含了协调每个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城市有机体共生的能力进行增强;再其次是在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属性,这涉及到对城市历史的文脉加以延续,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居民的历史文化意识进行加强,将外在控制变更成内在调节,将自发变成自为;最后是管理的意识以及规划意识属性,要做到这点,重点在于提高人们的规划意识,同时对规划管理的体制进行加强,以确保规划依照计划进行按期实施。
规划的主要内容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周围新生的环境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对于区域的经济分析以及对于资源的充分的开发与利用,生产力的布局以及功能的相互弥补;具有合理体系的城镇以及城镇职能有效、科学的分配;城市所具的规模以及城市的环境容量应当具有适宜性;具有科学以及完善的形态的城市;一定程度的土地使用以及合理科学的功能布局;良好涵养的绿化系统,完善的生态保护系统,以及区域环境的保持;对于可再生性的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废弃物的无污化处置,以及对于环境已经受到污染的事后防治体系;城市的基础设施所具备的现代化的水平高低;城市建筑以及交通的绿色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三、规划生态城市具体措施
1、自然环境和城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当今社会,城市的高速化运作导致了“城市病”的严重加剧。追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地不恰当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人类的行为超越了大自然的环境容量及其承载力的结果。所以,对城市进行规划必须要坚持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点出发,如此才能够体现出技术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符合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一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2、在规划和预测城市某个时期的“合理的”发展模式
城市建设应该建立在对未来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而一个城市的人口运动也容易受到较多的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因此,需要对其展开多层次的、多元化的深入分析。
3、城市发展应该与周围环境所能够承载的“容量”相符合
一个城市的环境的容量,其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城市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因此分析一个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应当以自然因素的研究为切入点。在如今的中国,尤其是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是影响城市环境容量的核心要素。
4、产业结构的可再生性和可循环性的构建
城市需要符合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其产业结构必须要合理,应当使其具有可再生性以及可循环性,如此,才能够降低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周围所处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一个城市具有的性质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城市活动的基本方向、基本形式,城市的活动内容以及空间分布,同时,也决定了该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廓。因此,在确定一个城市所具有的性质以及其职能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这个城市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作用。还应当考虑这个城市的生产力的布局,城市对于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等综合因素。同时严格遵循生态工艺的基本原理,以便使得各个部门能够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相互利用各自的产品以及废弃物,使他们能够首尾相接而形成统一配合的有机整体。最终使其形成拥有效率高、耗能低、规模化以及污染少的集团化的绿色产业结构。
5、加大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力度
在我国长久以来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对于城市绿地部分的规划环节向来都是相对比较薄弱,以前大多都是在规划图上“见缝插针”式的利用边角或者比较零碎的地带插入绿地,只是尽可能的在规划设计图上去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及“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这两项城市规划的硬性指标。而不是系统地从城市建设的生态角度分析,去对不同的城市的绿地总量和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析,往往缺乏定量的分析和量化的研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6、积极推广绿色运动
目前一段时间,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地掀起了所谓的“绿色运动”,同时总结出了一套特别具有新意的环保理论。其中的要点有下列这些:合理的利用绿色能源。例如运用地热能、太阳能、温差能、风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等不具有污染或只有很轻污染的能源。而且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运用这些能源代替那些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没有再生可能的能源,例如用于燃烧的煤炭和石油等等;同时在工业生产当中积极开展绿色工艺的推行,生产的产品尽量以绿色产品为主(绿色工艺主要指那些耗能比较低、耗材比较少、不产生废弃物、没有污染、没有公害、可以全面运用每种能源的工业生产工艺;而绿色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回收加以重复的利用以及可再生利用、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的运用于工业的产品),并将各个城市的废弃污染物加以处理以及进行再生利用;运用绿色的交通系统,例如对使用有轨电车、地铁、公共汽车、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各种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鼓励。对绿色建筑加以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节能防噪以及减少污染,还能在建筑中运用隔音和隔热等方法。
7、创造市区和郊区复合的生态系统
郊区和城市在社会、经济和生态各方面都存在十分广泛的联系。站在经济和社会的联系角度来看,城市为其中的强者。郊区乡村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程度对城市有着相当大依附性。站在生态联系的角度来看,城市则为其中的弱者。因为郊区生物的生产能力以及其环境的容量是一个市区能否存在的根基。所以,要达到对一个城市生态自律性的协调机制加以增强的目的,就要把郊区与市区当作一个整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统一对城市的运行进行调控。
结束语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分析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文章讨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并提出了若干条规划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良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