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18:42: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教师观与学生观的重新认识
(1)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2)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作是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3)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
2.对课程评价的全面认识
当前,由于考试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改革,基于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我们总在想课改与考试制度是否矛盾,考试制度始终会是课改的绊脚石。通过深入领会课标的新精神,才认识到考试只是评价的形式之一,考试并不等于评价。
(1)评价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考试。评价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考试和分数,其实它直接渗透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师生交往中的教学评价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影响、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次数有限的考试及其分数。
(2)考试方法和手段本身并没有错。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并不是考试分数本身,而是对于考试分数的诠释和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我们应关注的是考试结果处理的问题。
(3)新课程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它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杜绝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二、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1.从课堂新用语看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式。我校的语文教师在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自觉地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仅从课堂上出现的新的教学用语中就可见一斑。下面试析几句最常用的课堂用语:
(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2)“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整体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学生在深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后,教师问: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能具体说说(或写出)自己的想法吗?”──创造性思维要落实到创造性表达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应当鼓励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2.从校本教材的开发看我校课改的新举措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阅读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在平等对话中引发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教学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主题为“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以上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了对话,包括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还包括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自我的对话,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对话在阅读教学的作用以及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价值。
二、在自我感悟中体验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就读而言,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于是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阅读。在稍后的自由交流中学生不但表达对九寨沟是个童话般世界的惊叹,还对九寨沟的美丽风景进行了赞美,有对九寨沟稀有动物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更有对保护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热切呼唤……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启发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同学们,对全社会的人们说的是什么?在学生说话以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精心保护地球吧,然后引发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课后教师就带领学生调查周围存在哪些环境破坏、污染的情况,要求学生拟一个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比,然后带领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例中学生就将与环保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就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实现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
四、在自由活动中飞扬个性
一、如何看待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上,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其次,关注学生的发展。学语文就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审美的格调等,或认同,或发问,或陶醉,或见仁见智,批注评判,这都是生命的交流。学生从这些交流中有所吸收,有所感悟,懂得做人的道理,提高生活的品位。在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道德情操。教师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对人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生命能量的肯定和调动都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对学生的做人、对学生的生活和品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起前者更加深远,更加直接。正是在教师创设的自由氛围中,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爱护下,在这种生命的交流和和谐的律动中,学生具有了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振兴民族文化的基础作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同时又要使语文学习具有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历史的浓郁芬芳,现代的流光溢彩;体味中国语言的丰富和多彩,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与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与永恒。语文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一滴小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于国把祖国优秀的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让悠久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二、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树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 以往人们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和把握有失偏颇,只强调工具性与教育性,没有把语言文字看作是学生求得生存、实现发展的工具,即学会做人的工具。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多为单纯抄写,机械记忆,没有把教育性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内在功能,教育内容多为空洞乏味的说教,于“微言”中强求“大义”,与学生实际的思想、认识水平相去甚远。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能否提高。通过对小学生作文的批改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的问题,同时由于写作经验有限,写作畏难情绪非常严重。为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非常有必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接下来,本文就针对如何按照新课程标准改革小学作文教学这一话题,做一简要分析。
一、留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本身就非常有限,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他们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可供调动,写出来的作文自然脱离实际、空洞无味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平时的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观察身边人、事、物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记录对万事万物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针对二年级学生开展作文教学时,学期开始之初,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回家之后买一颗种子或植物幼苗,将它种在花盆里,用笔记录下植物每天的细致变化。学生听见让他们养植物,一个个都兴致颇高,有学生买了含羞草,有的学生买了水仙,还有学生买了大蒜。笔者要求学生每周定期上交一次记录报告,并针对学生在报告中记录的内容进行细致批改。虽然这些文字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是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感受,表现了他们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训练效果非常不错。
何其芳说:生活是广阔的海洋,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生写作素材不足这一问题,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语文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长此以往,不仅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审美素养也能有效提升。
二、巧妙导入,激发写作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将写作当作一种兴趣,他们就不会认为作文是负担,反而可以从写作活动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自觉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活动。
开展写作课堂训练的过程中,巧妙的话题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有趣的导入方式,以引起学生对写作活动的向往,激发写作激情。教学实践证明,图片、幻灯片、电视电影片段、实物教具、问题讨论、音乐渲染等方式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美妙的写作情景中。
例如,指导学生就“我最熟悉的人”这一话题开展写作训练时,笔者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时间内,为学生随机播放了几首《朋友》《伙伴》《世上只有妈妈好》《好爸爸》等歌曲,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写作环境。正式上课时,笔者请学生根据刚才听到的几首歌曲,发挥想象力,谈一谈自己的所感所想。学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不由自主地回想身边的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一张张可亲可爱的脸庞浮现在脑海当中,写作欲望何愁不被激发?
三、因人制宜,实施个性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前各小学普遍采取大班额授课,每个班级动辄二十多人,由于心理、家庭环境、学习基础等差异,学生在兴趣爱好、思想感情、思维方式、语文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这些不同特征折射到作文训练当中,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将集体化写作逐渐向个性化写作转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写作情况,确立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的题目,使每一位学生的写作水平都能得到发展。
写作应当鼓励个性化表达,笔者认为,在四、五、六等高年级段开展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设置作文题目和评价方式,全命题作文要少写,假、大、空的内容不能鼓励。考虑到小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不妨多设置一些半命题作文,例如:“我最难忘的 、我看见 、 真美”等题目,重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同时,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评价标准应当区别对待,关键在于肯定学生作文当中的亮点和闪光点,以鼓励为主。
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写作畏惧情绪和厌烦心理,这的确造就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困难。为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改革是大势所趋。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写作课堂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樊笼,摒弃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个性化课堂,切实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发展。
为密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此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1]。在此,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既为综合素养,切不可将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的大背景。教学的生活化的理念应至始至终地贯穿于教学中,让教学贴近生活。为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即:老师将生活内容融入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图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感悟人生。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潜在价值。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也使得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并主动创造生活的价值。
一、生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生活为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实践,在主动参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方法之一。老师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跳出书本,观察和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通过和同学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生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建立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并将所学的各科知识充分利用到生活当中,同时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学语文并学以致用。生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体验之后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实现课堂教学和生活运用的统一,学生可以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为老师提供更大的挑战: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生活化教学,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以家庭为基地的语文教学生活化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儿童学习的启蒙教师。在家庭这个大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父母的对话获得很多知识。由于父母职业和认知的不同,造成了每个学生家庭都有不同的特点。老师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必须充分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色,并以此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老师,则可以让他写一段学校的情况简介;有的学生家长是医生,则可以让他写一则如何预防感冒的健康手册;有的学生家长是做生意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条广告语。如此设计出的学习任务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更让家长加入了孩子学习的过程。全家合力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既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增长了课外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合作学习的气氛,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最好的教育素材莫过于生活,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件都具有教育意义。正如建构主义强调的:教育应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在课堂导入环节时,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常以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境作铺垫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文本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活动如记者、推销员、解说员、明星等角色扮演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授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熟知的描绘方法将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向同学描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也非常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通过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潜力。
3.社会中的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建立好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一切教育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机会。作为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更要引导学生应用语文。如清明参观列士纪念馆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导游;老师可以让学生注意街边广告标语、通知,纠正其中的错别字;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留心电视上的广告用语中的谐音字等。只要有心学,身边处处是真实的教学素材。学生还能在这些活动感受到语文的用处,同时也在使用语文的过程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的事实,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语文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它是一个开放、灵活的空间,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因此,我们应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做到“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6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但是在日常教学之中部分的教学行为及细节却很少关注到学生个人发展,甚至有些连最起码的信任及尊重都没有做到,形成这种局面正是因为对于细节的忽视,故此,需要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细节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
自新课程改革至今,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之中也不无例外。为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开辟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展现自我,对于自己的认知勇于表达。例如:可以使学生进行文章中角色的扮演,充分体会课文中所展现的内容,通过切身的感受及体会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不仅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学生在开发的课堂环境之下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教师要发挥引航人的作用,适时的加以引导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个体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航人的作用,在恰当是时机上加以引导,对于学生不同想法及见解教师要给予高度的尊重,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思想的碰撞有利于学生对于不同事情的处理方法,对其日后的学习及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注重细节,适时导入
新课改的大前提之下很多老师已经重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我国一名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曾说过:“课程的开端,就好比是提琴演奏家上弦一般,由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节演奏的准确性就为整场演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导入语在整个语文的教学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导入语的好坏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课时一门趣味性极强的课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语文课程所能展现出来的资源,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融入到课程之中,导入语的设计亦需要精彩纷呈。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一些矫揉造作出现在课堂之上,给学生一种违和感,需要应实际的情况而定,切不可生搬硬套。
四、掌握细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大多数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问没有充分的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一堂课,多数的问题是向整体进行发问的。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节省时间,或许是处于整体回答的气势,但是这样的做法往往是事倍功半。通常情况下老师的发问大多是被成绩优异的学生所抢先回答,绝大部分的学生甚至是还未考虑或是给出相应的答案就随声附和,对于教学内容所预期的效果大打折扣。故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发问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及层次性,避免出现齐声附和的情况,根据具体的问题抽出不同层次的学生来作答,如此可以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反馈,真正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
五、抓住细节,调节课堂气氛
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断追求和努力的目标。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单调、枯燥,教师就需要适时的创造出一些活跃的教学细节,以此来缓解教学内容上的枯燥,把教学目标同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将难以理解或是掌握的内容融入到愉悦的细节中。精彩的教学细节并非是设计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课堂的讨论之中将学生的思想激发。
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理解课外阅读并非所有课内阅读的延伸,其是兴趣使然的自主探索,是受情感熏陶的结果,需要教授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适当的做好读书笔记,使其将课外书中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与能量,进而提升学生将语言转化为文字的表达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范围,提升其语文素质。
结语: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段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课程的实践活动相对于很多科目来说是丰富多彩的。注重语文教学的细节,就是对学生的生活、情感、知识及生命发展高度关注的过程。语文教学的细节呈现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是教学行为组成最小的单位,作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打造足够宽阔的空间,让学生的思想进行撞击,关注其个体存在的差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成果得到预期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潘盈盈.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细节教学的智慧[J].教师,2012(2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04-01
在21 世纪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如何将孩子培养成适合国家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教育工作者出了一道思考题。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言: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正因为这样,所以要培养祖国的精英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教育开始。而作为开启国语的智慧钥匙--语文,更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求我们对语文教学模式做出深刻探讨,如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拓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为此,笔者就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问题进行了以下探讨:
1改变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如果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兴趣之上,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文学知识,那么我们收获的不可能是文学上的"巨人",更可能收获的是呆滞的"矮子"。为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核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教育者传授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基础去自我探索知识的奥秘,这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可以将多媒体设备引入到小学教学中来,由于儿童的好奇心重,更能接受图片、动画、朗读等所传达的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优势来优化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以及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去接受理解课文内涵,在娱乐中去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例如当讲到《江南》这篇文章时,如果只采取传统的朗读授课,因小学时期孩子的思维逻辑以及想象的能力有限,因此,不利于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课文。如果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搜集很多关于江南的图片,做成幻灯片,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图文并茂,更好地吸收理解课文内容。
2改变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授课方式多样化,是顺应新课改要求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因此,改变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有以下几种方式:
2.1模拟情景,深化课文内容。
如当学到《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为学生准备课文中所用到的道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在仅有半瓶水和一些小石子的情况下,如何能喝到水?让学生自由讨论,并给出自己解决的方案。让学生自己操作看看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最后教师再讲解课文中小乌鸦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喝到水的故事。并说明,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深意在于:当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丧气,要沉着冷静地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境遇,并通过冷静敏锐的头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遇到困难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的人生态度。
2.2启发教学,诱发学生情感。
如当学到《探母》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讲过文章之后,举办一个小型的情感交流会。让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各个方面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帮助,以及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报答母亲。通过每位学生的对母爱的感悟,去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布置一次关爱母亲的作业。可以是一杯热茶,一个拥抱,一次给妈妈洗脚的行动……通过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对母亲的深切亲情,更能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
传统的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发展,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忽视作业质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生硬操练,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这些作业,过于枯燥、呆板,不但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小学语文作业应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参与的开放性
学生的语言作业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作业可以由学生参与设计,作业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有安排的完成。通过开放,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其计划与整体环节指导上起帮助、引导作用。
2.形式的趣味性
作业形式应丰富、多样,增强其中的趣味性。例如:读、写、说、看、查找,或者绘画、表演、调查、采访、操作实践等形式,都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3.内容的综合性
作业应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抓住学生爱表现、爱活动的特点,将理解、积累与应用、思维与表达紧密联系,将学与玩、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融合,益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的综合性还应体现在作业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变强调巩固、积累知识的作用,为强调知识迁移、提升,甚至起到知识的运用与创新的作用。
4.作业评价的丰富性
作业的评价应脱离甄别与选拔的阴影,除了教师的评价外,更应突出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也可以由简单的分数、优良等级高低评价,变得更丰富。如:促进师生了解与沟通的言语评价,富于鼓励性的红苹果、笑脸、大拇指、智多星等形象评价,也可以多种并用。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对策:
1.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语文教师应拓展学生阅读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边读,边做些笔记或写一点儿读书体会。如在教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三国故事大有兴趣,一位学生在课外读了《三国演义》,用笔记下了诸葛亮三十多处神机妙算的事例。或者凭借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这样的作业可以是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例如在教学《咏柳》的古诗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学写古诗。
2.剪贴结合,增长才干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增长语文知识与才干。例如北师大实验教材中,汉字先入,拼音与汉字几乎同时起步,使学生才上学两个月就识字很多。这样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办“剪贴识字小报”,让学生在报纸、杂志、商品包装等废旧物件上剪下自己认识的字,并把他们按一定的意义摆成一张小报,这样就有了“我爱我家”、“美丽的校园”、“大商场”等主题鲜明的识字小报。既使孩子们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天地中学会了识字。
3.玩写结合,寓学于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在游玩中实际参与实际体会,再让学生将自己活动经历写下来,这样学生有话可写,写之有序。如让学生贴鼻子、拔河、游公园等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4.引导观察,积累素材
教师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学生由课堂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感受,积累学习语文的素材。观察可以分为有意观察和随意观察。有意观察即布置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某一事物,如课前布置观察小动物样子、生活习性,植物的样子、特点、生长过程,天气变化等等。
随意观察即鼓励学生平时多做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或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写一写观察日记。它将让学生着眼观察、动笔记录、用心思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5.以画促学,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变枯燥的读书、讲解为绘画、帮助理解与学习。这里可以画想象图,学生可依据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绘画,如学了《小站》之后,画一幅“小站图”;可以画方位示意图,如学习《詹天佑》时可以让学生画“人”字形线路;也可以画顺序图等等。
6.角色表演,情景再现
喜爱表现是孩子的特点。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孩子分角色的表演教材内容,或演课本剧,让学生更直接的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群鸟学艺》可以分角色表演,教学《小英雄雨来》可以表演课本剧,它将是一种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它将比一切的语言文字更深刻。
7.学用结合,实践体验
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可以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也可让他们参加养鸟、种花、制作等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会主动积极的了解许多问题。
8.查查找找,搜集交流
搜集资料,交流汇报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它可以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图片资料和有关保护黄河、介绍黄河、赞美黄河等的文字资料,然后再召开一次“情系黄河”的交流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培养能力,发展能力。
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慧芳.浅谈小学语文如何优化作业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
[2]张智丽.语文作业有效设计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1(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其重要的途径。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素养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有效教学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的教学。①那么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本文具体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谈谈:
一、找到合适的兴趣切入点,让学生乐学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培根也说过:“兴趣是知识的萌牙”,显然兴趣是我们学习东西内在动力,利用好这个因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够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孩子的认知结构和农村的孩子的生活环境,我通过学习和自己摸索找到以下这样几个好办法:
(一)创造贴近生活、积极和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学
在老师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有各种各样的预设,但是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设计以及态度能够尽量走进孩子们的心里,能够容易的让孩子们接受,还应该让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压力,很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其次,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所以,要想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不但要对有效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更要合理的处理课堂。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老师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让孩子能够在课堂上快乐的开始学习,不能高高在上,还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还要不时的能给孩子一些鼓励。这样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能更好培养更多孩子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能够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他们参与进来自然就喜欢这样的课堂了。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第三,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待课堂,孩子小,他们的思维不是很快,我们有时候就需要等待,老师
能够认真听孩子讲完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也许就不是你起初理解的意思了。这就要求我们恰当处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缺一不可,但是也许有时候的生成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如此,我们更要认真的研究生成和预设,预设体现对文本的理解,生成体现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认识;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掌握好它会对课堂教学有很大和帮助的。
(二)合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在地处相对偏远的农村,教育资源也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到最后高考的时候,全国所有的考生至少是一个省的考生不管是生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却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为了缩短农村与城市教育质量的差距,国家给各个农村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在上级的不定期检查或抽查下以及指导下,大多数学校都能够按时按量的完成接收任务,接收的资源非常丰富,有课堂教学资源,比如相关PPT、文章对应动画、FLASH制作的生字,有提高教师素养的资源,还有一些专家的教案范例。就仅仅说课堂教育资源的内容,都是非常全面的,各个年级的每一课内容都有,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些有声有色的资源,能够调动全心他们很大的积极性。
然而,这样优越的资源可能会因教师计算机水平薄弱或者多媒体教学教室有限不能够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人往高处走,好多优秀的老师都选择了“上调”,也就是往城里调,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本来就是不均衡的,近年来,虽然有城市老师和农村老师对调一两年下来支教,但是他们就像是游客旅游一样,待的时间并不长,不能作为学校长期的教育资源。那么利用好现有资源是最重要的。
(三)最大效率的利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能够很好调起孩子的兴趣,因为利用这项资源上课,学生首先从感观上有了一定的认识,看到了动画,听到了声音,而不是面对的硬生生的课文,枯燥又乏味。尤其是低年级的课文,很多内容过都有相关的动画,通过非常直观的学习就可以达到目的。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李秉德在《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②。那么很显然少不了老师的参与,而且老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直以来对教师都有这几方面的要求,第一,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从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然而,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还应该让自己教学语言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老师的定位又有了一定的变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而不是主导作用。在这个信息高速路发达的社会,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
且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能够在课堂上做一个引导者,孩子心理健康的辅导者,课后还能做他们的朋友。
三、培养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老师都很关注教学过程,努力的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可是往往会忽略有的孩子因为回答问题不正确的低沉情绪,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久而久之,他们变得胆怯,害怕再一次回答错误,慢慢的很有可能变得没有自信,导致对学习产生厌恶;然而,要是处理得当的话,反而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各种高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积极的情绪需要鼓励,消极的情绪则需要正确的引导。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是有效教学、提高课程质量,这就要求我们一如继往的加强有效教学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晓东,赵群.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有限公司,2011.6
[3]李俊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佳木斯技师学院.
[4]包涵.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科学教育,2011年第2期.
[5]郑传芹. 布鲁纳:皮亚杰理论的忠实继承者一一论布鲁纳对皮亚杰智慧发展理论的继承性 [J]. 郧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二年第四期(总第36期)
[6]陈雅丽,谢国文,王建春. 有效学习理论基础的研究[J].
[7]王伟廉. 中国高校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困干年回颜[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9年第l期
在汉字教学中注重对汉字的分析,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及书写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不仅创造了汉字,还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等很多信息融合在汉字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深入地分析每一个汉字,都是在和古人对话,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知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加深记忆,并从美学的角度欣赏、书写汉字,还可以得到除所学汉字本身之外更多的附加值。
从造字学角度来看,汉字可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等,在教学时,可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生字的特点,来帮助识别字的音、形、义。
一、象形字教学
如教学象形字“田”,首先让学生看图片或课件,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问:“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田地。”“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用手画一画。”学生用手依图形画出。这样,学生从感官上很轻松、很自然、很直接地记住了“田”字。
二、会意字教学
会意字的教学更有意思。“当一阵风刮过,地上会飞起很多细小的土粒,我们也可以在教室的某个角落看到这样的小土粒,这就是‘尘土’。”所以“小土”就是“尘”,像小土粒一样的东西也叫尘,如“灰尘、烟尘”。在教学“尖”字时,我拿小刀把一支铅笔削尖,让学生观察,并指着铅笔尖问:“这是什么?”“铅笔尖儿。”“如果我把一根棍子也削成这样,这个头叫什么?”“棍子尖。”“对,像这样上边小、下边大的东西,就形成了一个尖,如山尖、塔尖、笔尖、指尖。”
三、形声字教学
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多、最常见的一种字。有一首歌谣对形声字概括得非常到位:“形声字,好识记,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在教学时,我便利用形声字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理解、辨别字义。如教学“粮”时,学生分析字形,左边是形旁“米”,右边是声旁“良”,读音为“liáng”。师质疑:“‘米’是什么?”“吃的东西。”“一种食物。”“一种粮食”。师:对,米是一种粮食,可以吃的东西,“粮”和“食”组成的“粮食”是人物生存的必需品。指导学生扩词,由此,列举“娘、狼”等字。“娘”是“女”字旁,和女人有关,“娘”就是“妈妈”或像妈妈一样的女人,如“大娘、姨娘、婶娘”;“狼”是“犭”(反犬旁),与皮毛动物有关。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在学一个字的同时可以认识几个字,并区别形近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汉字的特点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学语文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三“有趣的汉字”中,有用“少”字组成的新字及帮助记忆的顺口溜,我鼓励学生仿照书上的样子续编。他们编出了这样的歌谣:有麦磨成粉,花草吐芬芳,有丝乱纷纷,有人分一份。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解读》中讲:“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教学中,把从汉字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也都传递给学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头脑,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如学习“筷子”的“筷”,通过分析字形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竹子做成用餐工具,说明他们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期;“贼”字是“贝”字旁,“贝”在古代是金钱、财富的表示,“戎”则含有战争、机会的意思,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为“贼”就是抢夺(别人)财富的人。
四、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