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5: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八知识点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八年级地理会考范围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涉及知识点较多。由于地理学科课时少、任务重,地理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突出复习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复习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多加复习,对不考知识大胆舍弃。
二、立足教材,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每年的地理会考试题都是紧扣课本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这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普遍感觉无章可循,无从下手,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以课本为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取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八年级学生因知识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复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主干知识,充分利用宝贵的复习时间,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培养用图能力,突破复习瓶颈
在“无图不成题”的考试理念下,如果学生没有读图意识,脱离地理图像进行学习,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由于学生不注重培养阅读地理图像的习惯,因而缺乏从地理图像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无法利用地理图像解决地理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使用地理图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读图指导与读图训练。
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相关地图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复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描出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并注明界线的组成、界线的划分依据、区域的主要差异和特征等信息。
四、讲、练、补相结合,提高复习质量
讲是指教师要根据课标、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到重点突出,并将所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练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只有通过学生的练习,才能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选典型性和启发性较强的试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力争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补是在练的基础上进行的评析与补充,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与练,弥补学生的不足,消除学生的知识盲点,突破知识难点。
五、增进沟通与交流,提高复习动力
八年级学生既没有七年级学生刚入学的那种新鲜感和认真劲,也没有九年级学生升学的那种紧迫性和压力感,他们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转折期,其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都亟须进一步培养。
首先,教师要开展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开年级会、班会、家长会,使家长、学生重视会考。
一、实施地理复习的“三步走”
初二下学期从开学到地理会考,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要进行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还要把初中地理四册书的知识点复习完,时间紧促但任务繁重。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实施三步走的复习策略:第一步,用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教学;第二步,用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把四册地理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串一遍,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为后面的综合复习奠定基础;第三步,剩下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每册教材重难点有所侧重,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同步进行的是章节测试或全册测试,通过考试反馈学生的复习效果,随时调整复习方法,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构建地理知识的“经纬网”
地理会考试题的灵活性强,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贯穿和灵活应用能力强,不能出现知识断层现象。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做到一个知识点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复习中国的农业时,可把中国的气候与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美国和俄罗斯结合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地理位置对不同国家气候带来的影响,以及延伸到农业的影响;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可把八年级上册的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工业和农业的内容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地理知识的经纬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抓好地理插图的“图形链”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打开地理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在历年的地理会考试题中,读图分析的试题几乎占到总分的80。而实际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图表的识别和运用却是软肋所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所有插图、多媒体课件的示意图和教材阅读资料的图表,帮助学生掌握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使学生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形成图文互换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真正利用“图形链”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如在复习“两极地区”一课的内容时,对于如何判断两极地区两点间的相对位置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那两幅图中自转弧线的箭头代表的都是哪个方向?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如何判断?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该如何判断?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两幅图中判别两点相对位置的方法,这样化难为易,很轻松地让学生掌握了读图的技巧。
四、关注地理热点的“影响力”
初中地理科目作为基础教育的副科,在整个课时安排方面,处于一个比较不利的地位,经常安排在下午第一节,这个时间段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地课这门学科的兴趣,地理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从一开课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在传授教材内容时,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把握好学生的兴趣与心理,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以较好地激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渴望。例如: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有通过精彩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法、运用猜谜引导学生思考法、结合时事热点新闻解析法、图片导读法、游戏互动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引导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入听讲与互动的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与创新,有效提高学生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把握关键,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地理知识包括一些关于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图像都是比较繁杂的概念,而且比较抽象,所以地理教师需要按照新课标的规定,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新出更多的教学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将教学内容概要化、图像化(地图化)、趣味化,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轻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学习,开发学生潜能。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如下教学方法。
1.模块教学法。将教材内容分成几个模块,逐一解决问题,层层递进。比如在讲八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二节《长江》时,可设计成“知长江—爱长江—颂长江—忧长江—治长江”几个模块,由了解长江—歌颂长江—忧长江—我为长江献计策四个层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地理学科的知识点跳跃性较大,但教学空间往往比较小,这时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空间小的问题,使繁杂和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的展现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课件,从感官上感受地理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初中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运动”这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无法通过书面完全理解,地理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地球公转、自转和昼夜变化的动画,学生通过对动画课件的观察,从各个感观感受并理解“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五带的景观图片。传统的教学形式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图表对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展示,这样的形式比较呆板,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所以在教学中用多媒体动画活化图表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如:讲我国的水系图时,用不同的颜色,依次闪现长江、黄河、珠江等。讲中国政区图时,也可以逐项变化闪动各省区,使静态图活化并呈动态化。谈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酸雨等问题时,用计算机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的影响,植物在不断枯萎,水被污染,鱼类数量不断减少乃至绝迹等制作成漫画式动画,这样的教学形式除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之外,还让学生在欢快的课堂氛围动手动脑,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根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多提一些有质量的问题。师生进行互动,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动脑能力。
4.采用角色扮演法,如讲述“土地资源”保护时,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行业人士(政府官员、专家、环保人士、乡村干部、农民)给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出对策、出高招,学生兴致盎然。又如,学习“交通”时,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铁路运输队、公路运输队、航空运输队、水路运输队,探讨各自所代表的运输方式的优点、缺点,用角色的视角发现“课本知识”,用“心”体会。
5.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多组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亲身参与到地理实验当中。按照课程大纲要求通过模拟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的同时,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传授地球自转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地球仪和电灯泡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认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替变化,感受时差变化的特性。
6.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往往通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开发和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以游戏结合知识点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各种精心设计好的游戏学到地理知识,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兴趣。例如:传授“经纬网的定位”知识点时,就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简单就能解决了难以通过书面图表理解“经纬网定位”这个知识点的难题。在教学形式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学生从中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既开拓了思维,又提高了兴趣和积极性。
7.创设情境,通过各种表达方式,把传统的课本中表现的非实物性课程进行形象化的表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采用较多的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将地理事物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静与动、虚与实之间转换,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既有化虚为实的功能,又有交互功能,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8.采用合作学习法,即小组合作学习,首先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一些比较简单内容,其次进行合理分组,并指导小组内部根据职责分工,最后组织合作学习时采取“阅读教材—落实基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七个步骤。初中地理老师采用任何教学方式,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标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关于学习内容,新课标提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长期强调的“依纲(教学大纲)扣本(教科书)”,要把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编入教学内容中。要超越以往地理课程只限于课本和课堂的观念,扩大学生接受地理教育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关于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复杂多变时代求生存、求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使地理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呈现出生命活力。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成为地理老师研究的新课题。乡土地理作为地理课程学习的载体之一,又是新课标规定的“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应该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注意。把乡土地理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尤其是学生接触较多、容易理解的乡土案例教学就成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方式。
在高一地理必修教材的教学中,必修一的气候类型和必修二的传统工业区、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等都是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的知识难点,易学难懂。如果采用互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引用淮南市的资料以案例的形式教学,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真正的“生活地理”,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一、利用乡土案例,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
在上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的“全球气候类型”时,学生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这一部分内容掌握比较快(可以死记硬背),但是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点却不能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对照教材第39页的图2.16确定淮南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然后让学生比较淮南的夏季和冬季的气温、降雨量及风向,在学生回答出淮南夏季气温平均在25℃左右、降雨量为一年中最多、风向多为东南风,冬季气温平均在0℃左右、降雨量为一年中最少、风向多为西北风后,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原因并帮助学生总结:一是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是由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决定的。淮南地处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比低纬度地区低,比高纬度地区高。并在此说明全球气候依据气温的高低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二是夏季降水多、吹东南风,冬季降水少、刮西北风是由淮南所处的中低纬地区大陆东岸的大气环流决定的。夏季风从东面的海洋上吹来,比较湿润,吹东南风而且降水较多;冬季风从西北高纬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燥,吹西北风而且降水较少。在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和风带及高、低压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球气候按年降水量的变化分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最后得出气候类型的判断原则:“温度定带,降水定型”。
最后把上述总结归纳,并套入教材的图2.16,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全球的气候太抽象,而从学生所熟悉的当地实例着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不熟悉的知识时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利用乡土案例,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应该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时,我就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淮南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主要的工业部门就是煤炭、煤化工、电力等传统工业,这和教材中的内容吻合,而且淮南也经历了和德国鲁尔区近似的兴盛―衰退的过程,并且鲁尔区的经济复苏也值得淮南借鉴。
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先把教材自学一遍,并给学生留了课前作业――调查淮南市的工业发展现状,让学生试着发现淮南的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结果在上课时,我意外地发现学生找到的资料非常丰富,对淮南工业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仅把课文中对鲁尔区工业发展、兴衰的观点很好地运用到了对淮南工业的分析上来,还找了许多资料佐证,甚至有的同学把整个工业化进程都整理了出来。这对我在上课讲解传统工业区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对其他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评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课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对于淮南的工业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甚至为此写了一些小论文,在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淮南工业发展的观点,还部分涉及工业活动对城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地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利用乡土案例,进行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创造”为指向而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摆脱传统学习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就现在的素质教育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热爱的比较先进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高一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由于课本知识比较抽象,缺乏实例说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实际上这一知识点教好了,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鉴于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非常典型的地质特征,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例,我向学校申请了《八公山地质公园中石林的成因》这一校级研究性学习课题,带着学有余力的学生到八公山实地考察,以八公山的石林成因分析为切入点,结合书本中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知识,实地考察、分析石林的成因,并初步和云南路南石林的成因进行了比较。学生在去之前找资料,上网查素材等,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实地考察时,一些学生随身带着大量的收集的资料。在考察过程中,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提出观点,并对课本中的知识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我拍摄了大量关于典型地质构造的照片,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映像,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知识后,均对淮南有这么多典型的地质地貌感到自豪。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一方面对地理,尤其是淮南市的地理环境加深了了解,对家乡丰富的自然景观啧啧称奇,另一方面在探索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求知的过程中学会了课本的知识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了乡土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47—01
高中地理的知识面非常广,虽然有时候难以理解,但只要仔细的思考再结合实际就会很容易弄明白。地理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一个学科,学好高中地理对于以后的旅游出行都十分方便。高中地理还涉及到很多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以后想要出国或是到其他地方旅游都十分有帮助。
郦道元之所以能够写好《水经注》与他能够亲自实地的进行考察分不开关系。《水经注》这一书中记载了郦道元在地理研究上的重大成就,在野外考察中取得了很多成果。《水经注》这本书表明郦道元为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亲自做实地考察,根据《水经注》的资料,可以发现郦道元的足迹踏遍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通过他的亲身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地理资料。从《水经注》中可以看出来,学习地理是需要实际考察的,实际的考察可以让同学更加理解地理中所描绘的变化。
但是因为教学时候资源有限,很多同学都不能够进行实地勘察,所以很多时候老师所讲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的,这就是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困难。但是就算没有实地考察,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所以学习高中地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的死板,只能够通过书本了解高中地理中的知识。想要学好高中地理,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样还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下面就是很多高中的地理老师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
一、结合地图,走遍天下
中国的土地面积十分广阔,而且分为多种气候区,每一带都有每一带的气候类型,所以想要仅凭记忆将这些东西记住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能够结合地图的话,高中地理的学习就会变得简单。首先就要想到我们中国的领土十分辽阔广大,辽阔广大到底是多大呢?这就是一个知识点,高中地理中的知识点非常的多,所以就要能记住一个是一个的学习,而且只要结合现实的话,知识点其实也就没有那么难以记忆了,看到地图就在心里默念中国领土辽阔广大,占地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这就是同学在看到地图之后要有的第一印象。高中地理的学习就是繁琐,这就是文科的特点。
一般的地图上面标注的都是城市的位置和特别行政区,这些知识对于高中地理来说就已经足够了。查看地图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努力记好地图上的每一块所占的位置和名称。地图上标识了中国的行政区域的划分,地图上面相邻的板块的颜色都不一样,而板块的颜色就是根据行政区域的划分。我国现在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虽然地图记忆地理很方便,但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同样地图太过于死板,要多记忆几次才能记住地图上的划分。
二、综合记忆,结合现实
高中地理中行政区域的划分可以通过地图来记忆,同样中国的山区,盆地,还有平原的分布同样是可以通过地图,但是地图不是万能的,高中地理中的很多的知识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比如说是气候的分布,无论是中国地图还是世界地图上都没有气候的分布,所以关于气候的记忆就是要靠书本了,而全球气候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亚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如此多的气候只死记硬背的话,过不了之后还是会忘记,所以关于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就需要同学们结合现实,并且有技巧性的记忆。
全世界有六种大型气候类型,总体来说是共有13种,而我们国家就占有了五种,这个时候结合到自己的国家就可以非常容易的记住气候类型,而气候类型都是有规律的。例如热带气候分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这四种气候都是属于热带气候,而记忆的时候就只要记住,热带气候中有四种分别是草原,雨林,沙漠,季风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实际上要记忆的只有八个字,但是这八个字一扩展就成了高中地理的一个知识点,所以在记忆气候的类型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方法。
以上的方法虽然对于记忆很简单,但是也不是万能的,要想记住气候类型这类实际一点的地理问题,还是需要结合实际的,结合实际就是考虑到中国的因素,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能够联想到自己的国家,或是自己的身边的事物,学有所用,这样的记忆才能够长久,比如说学到气候类型的时候,就要了解中国自身的气候类型。我们中国有五种气候类型,那么这五种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都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问题是都需要考虑到的。学习的时候就考虑这些问题,如果老师没有讲到的话,那么就自己查找资料,主动的去学习,这样才能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并提高地理成绩。
在学习的时候联想地图,我国的国土广阔,既有东北方向常年冰川积聚的地方,又有南方常年都是夏天的海南,所以我国就占有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结合实际之后记忆起来就没有原来那么的枯燥乏味了。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部分学困生上课精力很不集中,东张西望,讲小话,打瞌睡,或者做菩萨一动不动。我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上课除了做笔记外,一定要看地图的习惯。记忆知识点也对应地图来记。
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临近生地会考,学生压力极大。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0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作业尽量减少,学生负担减轻了。
二、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二会考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每天布置任务,逐日检查。其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次,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但仅仅记忆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会考的综合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因此第二步就是针对会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
三、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初一上册地理难度较大,部分女生总认为地理难学,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分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四、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初二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出了很大的力气。一是安排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二是每天清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四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任课老师单独辅导。五是多给学生以信心与鼓励。
五、精诚合作,虚心学习
由于我是非地理专业的老师,专业水平不如同行两位老师。于是我主动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虽然我是有着明确目标,也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但还是有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细,更实,更好。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 高中;地理;记忆;方法;创新
高中地理是一门知识繁杂,涉及方面较广的学科。高中生在学习地理时,会遇到许多需要背诵、记忆的知识点。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还会降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那么,记忆方法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展开简单研究。
一、根据字面,进行创新
众所周知,我们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大部分有文字组成,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可以化成记忆文字。文字的规律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首句文字、文字的谐音等等作为记忆的依据。找出需要记忆的文字内容的规律,经过创新和设计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记忆,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字头记忆法和谐音记忆法是根据字面创设出的较为创新的知识记忆法。字头记忆法,简单来说就是把知识点的每句话的首个汉字,排成一段话,这样一来,需要着重记忆的就只有由字头组成的这句话,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复习知识时,只需要快速想起这句话,并根据这句话的每个字进行展开回忆,就能够快速将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回顾。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这样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范围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组山脉为界。界线西北为非季风区,界线东南为季风区。这条界线较长,学生记忆起来有些困难,此时,我将这个界线涉及到的山脉的名称的首个汉字进行排列,利用字头记忆法让学生持久记忆。既非季风区与季风区的界线为“大阴贺巴冈”,记忆这五个字要比记忆整条界线的全称要简单的多,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记住了这个知识点。这样的记忆方法不容易忘记,学生需要想起时,很快就能够想起。再比如说谐音记忆法,在记忆地壳的化学元素:氧、硅、铅、铁、钙、钠、钾、镁时,我对这八个字的谐音进行创新和设计,处理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男)”,这样一来,记忆知识点就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二、纵情拓展,延伸记忆
对于地理教学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来说,它们有着无限拓展的可能性。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快速记忆时,要着重对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找出其中可以进行创新拓展的地方,纵情拓展,延伸记忆,从而达到让高中生牢固的记忆和掌握该部分知识点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许多知识点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并且发现,利用歌谣、顺口溜等形式的记忆方法能够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除此之外,将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联想,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举个例子,在学分二至昼夜长短状况时,其知识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北半球春分(3月21)和秋分(9月23)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各12小时。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以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以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同学们一看到这段又拗口又复杂的话,就对记忆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此时我将这段话进行精心的整理和总结概括,将这部分内容变化成几句简单的顺口溜: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冬至;昼夜极至。简单的几句话,将二分二至昼夜长短的问题进行概括,学生记忆起来更加方便了。这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于其他知识上,例如在记忆二十四节气时,可以利用节气歌进行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实践证明,这样的创新记忆效果很好。
三、理清体系,系统记忆
在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中,需要着重记忆的知识点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作为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时,要找准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结构体系,从而更加系统地记忆这些知识。地理事物、现象之间互相联系,教材中的每一节、每一单元、每一本书也互相联系,找准关系,系统记忆,是创新记忆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地理知识,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在引导学生对关键的知识点进行记忆时,也要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对各部分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重点记忆关键部分。因果关系是地理知识中常见的关系,在引导学生记忆时,如若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因果关系,对学生的记忆有着非凡的益处,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气中,饱和水汽、动力和凝结核是兴云致雨的必备条件。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规律是:上升气流或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易于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或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少。因此,在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终年以上升气旋为主,形成赤道多雨带和温带多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少雨带,终年以下沉气流为主,则形成副热带少雨带和极地少雨带。掌握了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才能够形成学习知识的统一体系,在记忆知识点时也会更加清晰快速。
高中地理记忆方法的创新,取决于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学习发展规律。让学生轻松掌握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并加深印象,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共同努力的教学方向。
【参考文献】
[1]但艳超.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声卷1)[C].2015
[2]塔吉古?艾哈买担.探析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A].2015年现代教育教研学术论文集[C].2015
一、思维导图在复习地球运动知识方面的运用
地球运动这一方面的知识逻辑性较强,学习起来相对较难,高中地理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这一方面知识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协助其逻辑与想象能力的平衡发展,使其掌握地理知识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复习效率。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笔记将重要知识点梳理出来,学生虽在初中时学过这些知识,但还会遗漏一些知识点,高中地理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使其掌握必学知识点如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经纬线等相关知识;其次,教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绘制思维导图,此时,可使用树状图。第一层可为地球运动,这也是树状图的顶端,第二层可设置地球概况、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内容,第三层和剩下的层级可让学生进行补充,通过添枝加叶,使树状图更加茂盛。再次,教师可再让学生添枝加叶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通过让其运用各种符号、线条、颜色等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通过组与组之间的pk提高其复习效率。采用这种复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也是他们思维开发收获在其中,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复习质量,增强了其地理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气候知识方面的运用
思维导图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联想能力,而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整体掌握能力。比如,在学习气候这一部分内容时,要从思维导图的制作要求出发,确定出中心主题为气候,然后以气候为落脚点,展开想象,联想出与气候有关的关键词,如类型、变化等,之后,在引导学生对该关键词进行扩展,这样就形成了以气候为中心的思维导图。例如,在复习“热岛效应”这一部分内容时,应以“局地小气候”为中心发散思维,全部学习内容均围绕这个为中心进行知识的扩散。这样一种构建知识系统的方式,就是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按照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发散性理解和记忆,改变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
三、思维导图在复习城市知识方面的运用
城市这一章节包括三方面知识,分别是城市区位条件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问题。这一章节由于和客观世界联系比较紧密,内容相对浅显,学习难度不大,因此,与自然地理的思维导图相比,这一部分的学习在利用思维导图时要使用大量的绘图,每幅图中都涵盖很多词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笔者在带领学生复习这一方面知识时,首先为学生展示未做好的思维导图,并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查找资料,根据课本内容,将思维导入绘制完整。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保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互帮互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思维导图在复习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为每个学生设定自己的任务和制作完整的流程,提升思维导图复习的效率。以“西北荒漠化的治理”为例,教师以“荒漠化”为主题,知识点内容包括定义、成因和措施三个次主题。首先,进行分组。我将每个学生分配任务。一号学生负责荒漠化的定义,二号学生负责荒漠化的自然特征,三号学生负责荒漠化的成因,四号学生负责西北荒漠化的防治,五号学生负责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完成,制作出思维导图的雏形。此外,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制作思维导图中遇到的问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其次,探究思维导图。我会组织学生探究思维导图的内容,并达成一致意见,与此同时,我会加入学生的讨论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而学生通过充分地交流,编制作出思维导图。再次,相互交流。小组展示思维导图,教师对于小组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并完善思维导图。
五、思维导图在复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较多,知识脉络较为复杂,因而地理地位导图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地理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模板,从而使学生在制作地理导图时,更加高效。例如,在复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节内容,我制作了如下的模板,即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第一板块为能源的概况。第二板块为能源开发的区位条件。第三板块为能源开发面临的问题。第四板块为能源的基地的建设。第五块,能源的综合利用。第六块,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第七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补充。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模板,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从而回忆掌握的内容,并适时地对于模板的内容进行补充。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回忆,会使自己加深对于各个知识点和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清晰的脉络图,增强利用思维导图复习的时效性。
六、思维导图在复习区域经济发展的运用
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展示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但是复习《区域经济发展》这节内容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将大部分内容都总结到思维导图中,从而导致其分不清知识点的主次。因而地理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教授学生制作思维导图。1.尽量用词和词组表达,比如学生可以将“区域农业发展状况”改写成“农业概况”。2.表达要清晰见解。学生可以用符号、图形等进行表达。3.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各个节点应表达的清晰,有层次感。比如,学生可以用圈的大小、字体的颜色和箭头,表示各个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4.思维导图展示的地理知识点应完整,重点突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一些内容重复,或是内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删除,并添加新的知识点,使整个思维导图更具有层次感。5.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口述内容,从而检查思维导图是否存在漏洞。而通过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能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更加清楚知识内容的关系和侧重点。
七、思维导图在复习区位知识总结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正确的绘制思维导图,还要让学生将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从而更好地发挥地位导图的积极作用。比如,在讲授“区位条件”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总结的工业区位和农村区位的条件相对比,从而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学生通过对比就会很容易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比如相似点,两者都需要平坦的土地,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广阔的市场,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不同点则为,城市应适宜人居住,而农业对地形要求有不同的条件,比如有的植物适合在平原,而有的则适合在山上或是丘陵,而且其要求雨热同期,为植物的快速增长创造良好的气候条件,还需要较低的低价。而学生通过对比思维导图,可以对于知识的共性和个性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知,对于降低错误率,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有巨大的帮助。
如何把握最后的宝贵时间以提高高考前冲刺阶段复习的效率,这问题始终困扰了众多考生。有的学生对下一步该怎么办心里没底,产生了恐惧心态,心理压力很重,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根据近几年文综考试命题走向特点,结合考生应考能力实际情况,我认为在这个时期的地理复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利于提高地理复习的有效性。
一、系统梳理,建构网络
《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反映了命题的走向,通过研究考纲,让考生从宏观层面准确了解考试动态,使复习不超纲,不作无用功。还可以从微观层面细心推敲各种考点需求,明确哪些是一般理解,哪些是重点内容,并灵活、综合运用重点内容。所以考生应根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要求梳理知识点,做到横向串联和纵向并联。学生回归考试大纲和教材,不是简单通读课文,而应该注重主干知识,把书读薄,不要面面俱到。文综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具备有学科特点的主干知识,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呈现有序和网络化,形成有认知结构的知识链。所以,关键是提炼形成浓缩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存储在头脑里。结合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命题趋势,研究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已经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考察能力方面呈现出“跨小步,不停步”“稳中求改”的特征。应该看到试卷年年呈现新题型、新情景,但是总体还是稳定的。因此学生复习的着眼点应放在建构完整学科“知识网络”上,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突破弱点培养能力的目标。
二、专题复习,领会方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实质是进行知识专题和方法专题相结合的。知识专题复习方面可以加强巩固一轮复习的效果,实现地理主干知识的综合运用。方法专题复习方面探讨研究中学地理的重要思想方法,牵涉到地理空间的定位、区域的综合、分析区位因素、判读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地理计算、区域差异和因地制宜等。地理思维方法要掌握分析方法以及答题思路,通过方法运用以达到解答具体问题。地理方法是地理学习的精髓,只有运用归纳、领会、应用,才能让学生将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轮地理复习中还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专题复习,如工农业区位专题、地图专题、地质地貌专题、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等。地图专题点多面广,题型丰富,要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判断与计算能力。首先学生要熟悉地图,打好基本功,特别是要理出重要的经纬线和地理分界线, 用线串点、点带面的方法去突破。训练图表题,一要掌握不同图表的分析方法;二要构建图表网络系统;三平时要多读图、多用图,对比总结,提高分析图表的能力。在最后的20多天时间里,特别要加强对地图的阅读和记忆的补充训练,注意重要地理事物相对位置关系。
三、纵横联系,夯实基础
点、线结合,纵横联系。“点”是指零散的知识点,“线”是指系统的知识线索。高考复习最后阶段,要以“线”为主,有机地串联知识点,达到纲目并举,在区域地理中可以将某个国家或地区作为线索,搜罗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和人文社会环境(工农业的发展区位条件、特点、发展方向和趋势)等。自然地理要注重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运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尤其在地球、大气、水循环、地壳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地理基本原理与实际生产生活现象相结合贯穿于整个自然地理范畴。人文地理要注重地理观点、地理方法的运用,结合该地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反思,分析时注重整体,通过整合书本内容及现实国内外时政热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回忆和联想每章节涵盖的知识点,探讨能否解决哪些题型,以及联想知识点看看能否解决哪些题型,实现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夯实基础。
四、拓展迁移、提升能力
当考题中发现教材没有讲过的地区时,学生要懂得学会对知识进行迁移。如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工农业区位条件时,可以借鉴书本中提到的世界不同国家的经验、教训。如讲解东北工业基地振兴时,可以学习德国鲁尔区的措施,重现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败原因和治理措施;研究我国的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可借鉴意大利普拉托工业小区的经验、做法,做到加强各企业间的联系、相互协作,避免乡镇企业之间独立、竞争。还有讲到我国农业的区位条件,可借鉴书上提到的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另外还要认真研究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剖析试题典型性、趋向性,达到能力立意,情景呈现;问题设问,做到思维缜密;文字表达训练,掌握解题技巧,触类旁通,学会 迁移。
五、重视反思,减少失误
在最后三个月的复习中,可以将导向性好、难易适中的试卷作为考前训练,力求做一份试卷达到预期效果。做完后,及时认真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认真及时补上。分析在解题方法上是否还存在欠缺,通过总结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分析在思维上是否还有欠缺,转变角度、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以期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要求学生每人有一个专门记录错误小本子。一是累积失误,积累自己的失误,同时累积其他同学的共性、典型的失误。第二整理错题,把错题分门别类整理。分析出会做的题做错的原因,找出不会做的题具体原因。三是分析错误,把病因找到。具体来说,“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实不会做的题的原因是什么,要学生自己分析,或者与同学探讨,也可以问老师。高考重在考察学生的能力,因此务必要搞清楚过程,只有过程清晰,结果自然而然就对。二是本该会懂得做的但却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做错了: 是题目没看清楚,还是学科间转变没到位。这样,如果每一套题都能够做到认真总结得失,学生就会在摸拟考试的台阶一个一个上升。
六、重视审题, 总结策略
在最后阶段要求学生拿出近期模拟试题,对审题和答题的思路、步骤、方法进行认真总结。记录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具体措施,归纳综合题的答题模板,以及应该关注的问题。综合题答题方面需要发散性思维,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解答,对于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思路要做到三步。首先,要准确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考试中,学生审题能力较差表现为审题不清,考虑不周,误入圈套,答非所问,主次不明,重点不分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结合具体题目,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培养。其次,对接地理知识与试题。审题完,要有正确的解题思维,灵活应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正确解答试题。最后,要注重答案文字的锤炼、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答题要有逻辑性,做到文字表述前后连贯、有层次, 达到因果关系;二是用规范性专业术语回答问题,不能引用岐义的词汇;三是回答的内容力求简约、完整、协调。简约是指文字上不罗嗦,完整是指回答的内容要紧扣问题,有一问,必有一答。
七、回归教材,弥补不足
地理考题中牵涉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地理空间定位、地球运动、气候、工农业区位、人口城市、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知识点在最近几年试卷中多次出现。考前要认真阅读对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的学科考试范围,大纲中的考点相应教材中的知识点,看到考点要能清晰地联系到知识点,才算是真正的掌握。包括对要求了解的内容能否复述“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对要求理解的内容,能否说明“为什么”;对要求掌握的内容, 能否懂得“应用”。并根据自身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复习某一部分教材。在补弱项、漏项过程中要注意“回归”课本。一方面要注意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在题中是如何体现的,以便掌握解题思路。比如分析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等。另一方面要主意地理分布、地理规律是否都落实到地图上,以便形成空间概念。
八、结合时事, 关注基础。
有了前面的基础,尤其有了“西北地区”作铺垫,如果教师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案,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掌握“新疆”应该不是问题。关键要解决的是探究的兴趣问题,这是探究的关键所在。既要让学生了解新知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是“西北地区”的简单重复。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在知识过渡上也要进行巧妙的构思,在每一个知识环节上创设探究情境,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中一直都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首先设计一系列困惑,让学生来帮助教师解惑。
问题一:暑假我到新疆旅游,下飞机时乌鲁木齐是傍晚,人们刚吃晚饭,我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可家里人埋怨我打扰了他们睡觉,这是为什么?
问题二:新疆到处可见头戴小花帽、身披绚丽多彩丝巾的妇女,这是哪一个民族独特的服饰?
问题三:新疆的“疆”字能体现新疆的地形特点,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在海拔2000多米的天山,游客们夏天也穿较厚的衣服,你知道原因吗?
问题四:在兰新铁路一些路段两旁的小树苗,都有很长的管子经过每棵小树的根部,这是为什么?
问题五:新疆买的葡萄干为什么回到家称比买的时候重?
问题六:公路、铁路、城市为什么都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
问题七:新疆大部分地区降水不足400 ,为什么还能种植瓜果粮棉?而且那里的瓜果还特别甜?
问题八:明明是沙漠广布的塔里木盆地,怎么在新疆人眼里也是一个“聚宝盆”呢?
同学们能不能用本节课的知识解答上述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交流、共享
问题提出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新疆多幅景观图片以及地形图,学生根据学过的区域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地图很快就能根据新疆的地理位置(跨经度广,时间差异大)解决问题一;运用民族、地形(三山夹两盆)、气温的垂直递减等知识解决问题二、问题三;“干旱的气候”可解决问题四、问题五;“降水稀少”以及“河流的分布”可解决问题六;“坎儿井”的知识以及“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可解决问题七;“潜力巨大的能源”可解决问题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