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行业调研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5: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畜牧行业调研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畜牧行业调研报告

篇(1)

**位于木北部,毗邻达来诺日湖,303国道从境边通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全共辖7个独贵龙,共有235户,人口1090人,劳动力460人。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现有党员31名,其中流动党员3名。共有草牧场41万亩,已围封的28万亩,2009年6月末家畜存栏2万头(只)。几年来,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达里湖旅游景区发展生态经济,保护草原植被,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实现资源转化增值,增强了党支部凝聚力,实现了牧民增收,2009年人均收入1.1万元。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草畜矛盾。**是以外延数量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头数畜牧业,加之多年的干旱,过渡的放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于牲畜数量逐年递增,对草牧场实行掠夺式经营,虽然近年来进行了大面积的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但仍然补不足日益严重的草场退化速度,草畜矛盾日趋突出,继续走头数畜牧业的路子难以为继。

2、经营管理粗放。表现为饲草品种单一,饲草料消耗高,报酬低,牛、羊育肥数量少,品质低,牲畜出栏集中,且多年喂养后才出栏,这就加大了投入成本,育肥出栏的极少,和每天需要鲜肉的市场很不协调。

3、牧户居住分散,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住宅建筑布局零乱,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难度大,居住环境与小康水平有一定差距。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很突出,养老问题主要以子女赡养为主,导致个体化差异严重,缺乏稳定、长效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4、人畜饮水不能满足牧民和畜牧业的需求,引水管道等设备已经老化,人畜饮水供应不足,影响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不能适应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需求。

5、畜群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集群优势。牧民养畜多而杂,不专一,基础母畜、育成畜、后备母畜及良种畜的比例不尽合理。

三、解决矛盾的办法和发展方向

1、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世界地质公园园区之一的达里湖景区位于该,达里湖景区假日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旅游日益兴起,受旅游业拉动使当地成了极为宝贵的旅游圣地,依托丰富的旅游和牛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大奶制品、旅游纪念品等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把草原旅游资源与草原文化相结合,给当地牧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快速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48-01

1 实施背景

双辽市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素有国家黄金玉米带之称,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同时又是畜牧业、林业基地县,对农牧业、林业发展有着区域优势,近几年工业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地区经济的又一支柱。但是,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一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三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一线懂技术的人才匮乏,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

2 主要目标

以培养有专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强技能、能管理、会服务、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围绕当地农业生产特点,以现代农艺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完善符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培养要求的“忙生产闲经营-岗位轮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的规模化生产服务。

3 工作过程

3.1 开展市场调研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专家座谈会、走访调查、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对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毕业生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在巩固和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在河套地区突出发展水田;沿主要公路和铁路地区,大力发展蔬菜和瓜果等棚膜经济作物;沙坨地区除平洼地外,主推花生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以“三年攻坚战”为载体,加快推进畜牧业扩能升级、提质增效;以建小区、扩园区、创名牌为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双辽特色和精品名牌的畜禽产品加工基地,使畜牧业成为双辽的大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商贸物流业。不断加强玻璃山镇牲畜交易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玻璃山镇打造成东北地区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牲畜交易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为依托,积极支持博来德建设内陆物流港,切实把农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3.2 创建“忙生产闲经营-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根据双辽市农业产业链的特点以及农作物生长周期为一年一季的特点,本专业构建了“忙生产闲经营”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3.3 构建符合当地产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按照确定的农艺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要求,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个模块完成,两模块同时在不同区域间,根据不同区域内所种植的农作物生长周期情况,进行季节性灵活交替进行。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方向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由当地农业结构的种植特点,确定相关的学习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公共文化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

3.4 创新教学模式

与企业深度融合,改革以“课堂讲授型”、单一的“理论+实践”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创新“五位一体”实景式教学模式。同时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引导文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及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结合专业特点,以现代农艺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完善符合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培养要求的“忙生产闲经营-岗位轮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5 创新考核评价模式的制定

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统一起来,将行业标准、企业技能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融入到课程的考核标准中,创新“项目过关式”全过程考核评价模式。

总成绩考核(表1)公共基础课由项目考核(70%)和期末考核(30%)两部分组成,专业课由项目考核(60%),技能考核(20%)和期末考核(20%)三部分组成。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考试(笔试)+实验(操作)考核的模式,加入所占比重最大的项目考核,项目考核(表2)即任务考核+过程考核。各教学单元单独进行过程考核,所有教学单元的成绩综合确定项目考核总成绩。各教学单元的任务由师生共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平时的项目完成过程,符合创新“项目过关式”全过程考核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1)中国饲料企业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有哪些?对于不同畜禽饲料、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具有怎样的添加比例及配伍特点,添加成本多高?饲料企业对饲用抗生素的使用评价如何?

(2)中国不同规模生猪、肉鸡、蛋鸡、奶牛养殖户对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主要应用的抗生素品种、使用目的、使用成本、使用评价如何?

(3)抗生素替代品的使用现状及市场前景怎样?

(4)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抗生素及其主要生产企业的市场表现如何?

本报告选取了不同区域和规模的饲料生产企业、畜禽养殖企业、抗生素生产商、经销商、专家学者等为调研对象,全面调研了国内饲料厂及养殖场抗生素使用特点,并对饲料厂及养殖场最常用的抗生素市场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

主要结论包括:

(1)饲料企业所用抗生素的市场规模大致在30-35亿元,其中,抗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的市场规模约为5亿元,抗革兰氏阳性菌及广谱抗生素的市场规模在25-30亿元。

(2)生猪工业饲料中抗生素平均添加成本最高,每吨全价料的药物添加剂成本平均在20元/吨;肉鸡全价料饲料药物添加剂成本略低,在15~20元/吨;蛋鸡和奶牛饲料中药物成本最低,且产蛋期和泌乳牛饲料中不再添加抗生素。

(3)养殖场用药的市场规模远大于饲料厂。XX年,生猪、肉禽、蛋禽、奶牛畜禽的累计用药支出(以养殖场支出计)预计在280~300亿元。生猪养殖场用药费用最高,占其中的43%左右;肉禽养殖场用药费用约占33%;蛋禽和奶牛最低,分别占13%和10%。对于畜禽养殖场,抗生素支出约占用药总支出的70~80%。

篇(4)

2013 年10 月14 日, 借参加在西安召开的2013 李曼中国养猪大会之机, 本刊记者一行专门走访了陕西省动物疫病防控中心(以下简称疫控中心),并得到了疫控中心张长龙主任的热情接待。当我们向张主任表明此行的目的后,他非常爽快的表示尽全力支持并配合我们此次陕西行的采风活动,并在他的办公室内就疫控中心的基本情况, 以及陕西省的兽医体制改革和近年来兽医工作进展情况给我们做了一一介绍, 使我们对整个陕西的兽医工作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

据张主任介绍,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是陕西省农业厅直属事业单位,加挂陕西省兽药监测所牌子,目前人员编制40 人,主要职能是:承担全省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和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等工作;负责拟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负责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和宣传工作;承担全省兽药产品质量的监测、检验工作;负责兽药新制剂的质量复核、试验及动物产品相关技术监测工作;组织全省兽药检验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

《兽医导刊》:近年来国家在兽医领域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陕西省的兽医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如何?

张长龙:目前陕西省已完成国家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与要求,根据国发[2005]15 号文件精神,我省及时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5]37号), 分别设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兽医行政执法(动物卫生监督所)、兽医技术支持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

(一)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建设情况

1、省级畜牧兽医行政机构设置情况。2006 年设立陕西省畜牧兽医局,为省农业厅内设副厅级行政机构,下设畜牧处、兽医医政与药政处、动物防疫处3 个处,编制20 人。

2、市级畜牧兽医行政机构设置情况。全省10 个省辖市及1 个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均设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其中属于市政府工作部门的3 个(延安市、榆林市、渭南市),为农业局(委)二级机构的3个(西安市、宝鸡市、杨凌示范区)、为农业局(委)内设机构的5 个(咸阳市、铜川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11 个市、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有7 个属于行政机关、4 个属于参公管理机构。编制158 人。

3、县级畜牧兽医行政机构设置情况。全省共设置107 个县(市、区),其中100 个县(市、区)完成了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设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其中属于政府工作部门的有18 个,为农业局二级机构45 个, 为农业局内设机构的37 个。100 个县(市、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属于行政机关的50 个,属于参公管理的20 个,属于事业性质的30 个。编制678 人。

(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情况 设立陕西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核定编制30 名, 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0 个地市有8 个单独设置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2 个与其它机构合设;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6 个,属于参公管理的4 个,编制216 人。100 个县级单独设置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67 个、与疫控中心合设的33 个,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93 个,属于参公管理的7 个,编制1346 人。

(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情况 省级单独设置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40 人。10 个地市有9 个单独设置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1 个与其它机构合设,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338 人。100 个县级单独设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92 个、与其它机构合设的8 个;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91 个,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9 个,编制2037 人。《兽医导刊》:近年来疫控中心在动物防疫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长龙: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积极实施国家和全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狠抓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每年组织完成10 种主要动物疫病监测50 余万份,流行病学调查2300 个乡镇(村)次,涉及动物疫160 余万头只;积极应对突发疫情,先后组织完成我省汶川地震、冰冻洪涝灾害后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积极应对甲型H1N1 流感、H7N9 禽流感、狂犬病等人间暴发疫情后畜间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为确保我省疫情稳定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及时上报疫情信息,每半年对疫情信息上报情况进行通报,促进各县疫情信息报送工作,2013 年的上报率达95% 以上;建立了动物疫情分析与风险评估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疫情分析报告,每半年召开一次全省动物疫情分析与风险评估座谈会,提出疫情预测预警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疫病防控工作中,全省各级疫控机构积极探索疫病防控新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疫病监测预警模式。铜川市实施的疫病防控“311”工程,建立了流调、采样、巡视三支队伍,渭南市出台的“动物疾病旬报月会商制度”,丰富了疫情信息来源渠道,宝鸡市积极推行程序化免疫加抗体水平监测模式,提高了防控效果,为全省疫病防控创出了好经验。

二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迈上新台阶。各级疫控机构通过国债项目和各级政府支持,办公、实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实验室硬件建设和实验技能提高。我中心兽医实验室通过省级兽医实验室建设项目,投资1280 万元,改扩建实验室1600 多平方米,购置PCR、自动染色机、细胞培养箱、三级生物安全柜等仪器设备169 台套,2011 年通过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现场考核,极大提高了我省动物疫病实验室监测诊断能力。截至2013 年,已有7 个市级、87 个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考核,全省整体考核通过率达到82.6%。2013年省动物疫控中心在10 个县区开展动物疫病监测示范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激活基层兽医实验室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抓调查研究与科技攻关,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紧紧围绕畜牧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与技术攻关。近年来,省动物疫控中心先后完成《陕西省动物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陕西省猪病调研》、《陕西省兽医实验室调研》和《陕西省牛羊布病流行情况及对策》等专题调研报告22 篇。2008 年以来,省疫控中心联合11市区完成的“陕西省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模式,获得省政府2008-2009 年度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联合商洛、宝鸡、渭南、榆林等市开展的“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试验”、免疫扩大试验和“母源抗体和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问题,降低免疫难度,提高了免疫水平。与此同时,指导各市县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技术研究,商洛市完成的《商洛市农村条件下生猪程序化免疫试验与推广》等4 个科技项目,均取得科技成果奖;宝鸡市开展了鸡白痢检测净化、新城疫、O 型口蹄疫防治效果实验室评估、奶牛健康证管理和无规定疫病奶牛示范场试点工作。2013 年省动物疫控中心申请陕西省重大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在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应用与示范》已通过专家答辩立项。

四是抓技术培训与技能竞赛,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全面提高全省疫控系统人员业务技能,我们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在技术培训方面,建立了省上培训师资、市县培训骨干,一级抓一级的培训机制,每年省本级开展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报告等方面的专题培训3-5 次,各市县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30-50 场次,培训人员1000 余人次。2008 年,省动物疫控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为期1 个月的师资培训班,为各市县疫控中心至少培训了一名专业技术干部,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干部队伍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结合技术培训,省动物疫控中心在全省疫控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比武竞赛活动。2008 年举办全省动物疫病采样技能比武活动,2012 年举办了陕西省动物疫病检测技能大比武活动,在省中心的带动下,各市也举办各类比武知识竞赛活动20 场次,激起了基层技术人员学专业、用专业、爱专业的热情,通过竞赛活动,既检阅了队伍,又促进了工作开展,还提高了人员素质。

五是抓科技下乡服务,着力解决基层疫病防控的实际问题。紧紧围绕畜牧养殖重点县和重点示范工程,省疫控中心联合市、县疫控中心组织成立了疫病防控专家服务团和兽药质量技术咨询专家团,每年到100 余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举办10 多场次技术咨询活动,发放技术资料,解决养殖技术难题,深受群众欢迎,促进畜牧产业发展,发挥了技术支撑优势。

《兽医导刊》:疫控中心作为技术支撑部门,围绕整个系统的能力提升都做了哪些工作?

张长龙:一是抓技术培训与技能竞赛。为全面提高全省疫控系统人员业务技能,我们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在技术培训方面,建立了省上培训师资、市县培训骨干,一级抓一级的培训机制,每年省本级开展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报告等方面的专题培训3-5 次,各市县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30-50 场次,培训人员1000 余人次。2008 年,省动物疫控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师资培训班,为各市县疫控中心至少培训了一名专业技术干部,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干部队伍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结合技术培训,省动物疫控中心在全省疫控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比武竞赛活动。2008 年举办全省动物疫病采样技能比武活动,2012 年举办了陕西省动物疫病检测技能大比武活动,在省中心的带动下,各市也举办各类比武竞赛活动20 场次,激起了基层技术人员学专业、用专业、爱专业的热情,通过竞赛活动,既检阅了队伍,又促进了工作开展,还提高了人员素质。

二是积极开展兽医实验室考核。全省各级动物疫控机构以兽医实验室考核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争取经费, 完善硬件建设,抓人员培训,抓制度建设,将全省兽医系统实验室能力建设推向新一轮;截至2013 年11 月底, 已有7 个市级、87 个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考核,全省整体考核通过率达到82.6%。2013 年省动物疫控中心在10 个县区开展动物疫病监测示范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激活基层兽医实验室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联合攻关。2008 年以来,省疫控中心联合11 市区完成的“陕西省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模式,获得省政府2008-2009 年度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联合商洛、宝鸡、渭南、榆林等市开展的“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试验”、免疫扩大试验和“母源抗体和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问题,降低免疫难度,提高了免疫水平。通过科技联合攻关即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也提升疫控系统整体技术水平。

《兽医导刊》:疫控中心除了承担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搞了一些研究课题,主要都哪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怎样?

张长龙: 2008 年以来, 省疫控中心联合11 市区完成的“陕西省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模式,获得省政府2008-2009 年度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联合商洛、宝鸡、渭南、榆林等市开展的“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试验”、免疫扩大试验和“母源抗体和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问题,降低免疫难度,提高了免疫水平。2010 年申报立项的《规模化奶牛场结核病诊断及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已全面结束,正在申报科技进步奖。2013 年省动物疫控中心申请关键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在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应用与示范》已通过专家答辩。

《兽医导刊》:在工作中还有哪些因素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张长龙:近年来,我省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整体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兽医实验室功能发挥不够。各级兽医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发展,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部分市县级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实验室建筑面积不足、功能区设置不合理、仪器设备配备不够的情况,达不到兽医实验室考核要求。考核通过实验室缺乏有效的运转机制,再加之经费不足,技术力量不强等因素,导致多数兽医实验室仅限于完成指定任务,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出基层兽医实验室在疫病防控中应有的作用。

篇(5)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类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造就一大批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为农民致富、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业增收的强有力保证。为适应“三农”发展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全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农业局党委组织有关人员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现状

、我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全县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人。其中农民技术人员人,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员人,发放绿色证书人,农业种植果树、蔬菜(包括食用菌养殖)等农业方面人才人,林业包括育苗、花卉等人,畜牧饲料、家禽家畜养殖、兽医等人,水利农田水利、水产养殖等人,农机机灌、机耕等人,经济经济管理、营销大户等人,能工巧匠及其他人才人。

、我县农村人才开发培养。从年代以来各乡镇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了种植、养殖业和技艺性培训共计人。今年,我县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核心户培训的同时,依托农口各部门、农广校等在有限电视频道开办了农民教育课堂,扩大了教育培训力度。举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期,参训人员达名,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期次,培训余人。从今年起,依托农广校、职业中专等学校开展了农村人才的对口培训,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有针对性地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依托本地的“田专家”、“土秀才”带动广大农民进行传、帮、带,培训内容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紧紧围绕畜牧、食用菌、名优水果等主导产业开展培训,重点围绕优质肉羊、瘦肉型猪、食用菌养殖、速生丰产杨、苹果、网箱养鱼等农户开展培训,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到今年已建立农村各类经济合作协会个,带动农户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了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委员会。开展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以来,共评定各类农民技术员人。

、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县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发展,迫切要求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但是,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较低,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农技推广型、生产开发型、经营管理型人才十分匮乏,这与我县推进农村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思路

一是农村急需的人才类型为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种、养殖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建筑和适合外出务工人员的机电、机修、家政服务等。二是农村人才的培训内容主要为法律法规、科普知识、技能技术、经营管理和安全知识的培训。三是农村人才的培训方式突出以乡镇为基础,“支部协会”为载体,主管涉农部门为主体,将培训课堂直接办到基层生产一线,面对面与农民群众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四是培训时间视培训内容和对象而定,培训经费上,社会公益性方面的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应以个人出资为主。五是农民技术员职称的评定,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规范评审颁证行为,防止出现多头评审颁证的现象。

三、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及早规划。建议尽快制定《加快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做好十一五期间,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开发规划。

、组建机构。成立县人才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配备了人才办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涉农部门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中的职能职责;二是在全县各个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和人才服务所,专门考察配备专职事业人员到该岗位工作,为搞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供组织保证。

、培养人才。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养殖业和技艺性培训;规范完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机构,突出抓了公共知识的培训,依托各职能部门开展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在农村人才培训方面,突出以乡镇为基础,主管涉农部门为主体,“支部协会”为载体,将培训课堂直接办到基层生产一线,面对面与农民群众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举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向基层农村选派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开展帮扶工作,与广大农民零距离接触,共同寻求科技致富之路。

、职称评定。进一步完善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评审工作做到一年开展一次活动。

、人才表彰。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和表彰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包括国家、省、市、县各级先进模范人物、学术技术带头人等,树立典型,形成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科技化。

、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将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大中专毕业生等,引入到农业生产指导、教育行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人才市场。一是完善人才服务中心,依托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人事人才服务工作;二是大力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建议

、解放思想,营造氛围。一是对农村人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立一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农村人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钻研科学实用技术,以自己的模范行业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向农村延伸的突破口,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树立大人才观,摒弃传统的以学历和资历论英雄的旧观念,农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

、完善政策,整体开发。首先在人才的选拔上,通过调查摸底,将那些懂经营、会管理、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汇集起来,登记造册,建立相应的人才信息库,并以此为重点,建立优秀乡土人才选拔与引进并举的工作体系,努力在人才数量方面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农村人才培养上,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永久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人才效应。在农村人才的选拔上,建立优秀乡土人才选拔与引进并举的工作体系。在农村人才的管理上,要采用“分级管理、政策激励、盘活人才、促进发展”的方针,激活人才的运行机制,形成人才的运行机制,把各类优秀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角,推向农村干部领导岗位。在农村人才的表彰上,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规模效益并带动周围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优秀人才,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以营造开展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良好环境,给农村优秀农村人才更多的实惠。在农村人才的使用上,要建立激励机制,打破人才部门壁垒、城乡壁垒的界限,支持和鼓励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富余人员到农村进行科技服务活动,大胆使用农村人才。

篇(6)

引言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办出职业教育自己的特色。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为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问诊高等职业教育,我院近期开展了校企合作的调查研究。我们先后用15天左右的时间,分别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与多名教师、近100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座谈,对多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沟通访谈,其中包括参与我院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企业。并查阅了我院校企合作资料和其他方面的大量资料,重点围绕“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办好特色职业院校”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按照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和层次,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1实习基地模式

在该模式中,学生一般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后一年或最后半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和培训由学校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不参与,企业仅提供实习和实践的岗位,以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和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模式,基本上在所有的职业院校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合作企业与之合作。部分职业院校大胆创新,做出了亮点,如佛山市顺德区梁M琚职业技术学校与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承接其生产线;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在企业设立“企业课堂”将企业车间引进学校等等。

但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还是短期的、靠感情以及靠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不同接受学生的数量和实习时间也会受到影响,学校十分被动,常常存在“校热企冷”问题。

1.2订单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首先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然后学校和企业按教学要求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使学校教学、企业员工培训同步进行,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并且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节约了人力资源和成本。

订单培养模式多以“冠名班”的形式存在。如河南化工职业学院的学院的“心连心班” “开祥班” “晋煤天庆班” “义煤班”,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的“通用班” “雪铁龙班” “奔驰班”等。

1.3企业办校模式

该模式是指企业即是投资办校者,又是校企合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全方位参与,不仅包括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供专业师资等,而且在学生毕业后企业提供正式的工作岗位,正真实现招工招生一体,招生即是招工。对企业来说,此举可获得专业对口的人才储备;对学校来说,只需负责招生、文化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不用投入资金,不用负责学生的就业等;对学生来说,既能学到行业最新技术,又不愁就业。[1]但由于企业需投入大规模资金和人力资本,该模式只适用于用工量大的企业。[1]此外,开设的专业种类由企业主营业务决定,类型单一【1】。

1.4政府主导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政府行政部门的组织优势、资源调节优势和统筹规划优势,合理的将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进行统筹。政府提供财政投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等为校企合作服务,从而调动了企业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推进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紧密合作。

1.5职教集团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或是职业院校的主导下,基于相同行业或同一区域,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进行资源的共享、优势的互补、以及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形式。职教集团的主要功能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和培训人才,不仅从组织结构上连接了校企双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同时也可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

1.6校办企业模式。

该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专业师资,与企业合作兴办新企业【1】。校办企业的创办首先可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对外承接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从中获得利润,还能将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是集教学生产实训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但校办企业存在创办资金难筹集和经营管理的难度大以及职业院校要单独承担风险等众多问题。如河南机电学校校办工厂和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校办企业河南海润集团总公司,该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贸易、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学研结合的畜牧业高科技企业。集团下属科研中心、饲料研究所、兽药研究所三大科研机构和河南海润实业总公司、饲料分公司、绿舟分公司、兽药厂、武陟种猪场、山西新绛分公司、山西大同海润金丰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信阳海润科技有限公司等8大独立经营实体,微生态厂正在建设中。集团总资产8000万元,年产值2亿元, 年销浓缩饲料15万多吨,预混料5000吨。

2、调研结论

(一)校企合作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而且校企合作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高职学校热切期盼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企“冷”的根源在于:

(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调研中,部分企业也意识到校企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因为缺乏相关的政策和合作的平台而止步不前【2】。

3、对策与建议

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的关键。

(1)通过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利用制定法律法规,从而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税收优惠和政策激励,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2)高职学校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篇(7)

我县农民增收现状

多年来,**县以强化农业基础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45.9万吨,同比增长6.6%;农业总产值达到5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98元,保持了持续增收的良好格局。

从农民收入来源看,农业、畜牧各占43%,林业占0.7%,渔业占9.6%,其它占3.7%。种养业收入已成全县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全县转移就业达到14.5人次,转移就业涉及餐饮、服务、旅游、加工、修理、建筑等行业。

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特色农产品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形不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投入与收益形成反差,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难以抵消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收益呈逐年下降趋势;劳动者素质还需提高,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对农民的生产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给农民依靠科技实现增收增加了难度;富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大量工厂关闭或倒闭,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农民的增收渠道减少。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抓好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真正把扶持农业、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确保农民得实惠。

打造优势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级优质粮棉油猪渔生产基地县”的目标,稳定发展粮棉油等传统产业,每年优质水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优质油菜65万亩以上,优质棉35万亩以上;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水产品起水总量稳定在6万吨以上。重点培育柑橘、蔬菜、葡萄、食用菌、茶叶、杨树、油茶、獭兔、蜂蜜、蛋鸡等10大高效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品质。依托区域和资源优势,在县城郊区开发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207国道沿线建成3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在涔北丘岗地区建成10万亩优质柑橘、20万亩优质棉花、30万羽土鸡及土鸡蛋生产基地,在道河、金罗等乡镇建成5万亩油茶生产基地,在太青山建成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

篇(8)

(一)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情况

1、积极投入春防工作:在市防指办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积极投入全市重大动物疫病春季强制免疫工作,制定集中免疫、督导和监测方案,配合县区畜牧兽医局做好了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的技术处理工作,并多次参与春防督察和验收工作。

2、科学制定疫病监测方案:根据省动物疫控中心下达的监测方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全市动物重大疫病监测方案,把监测任务量化、细化到各县区。要求县区每月及时准确的报送监测结果,并按时向省疫控中心报送《日常监测月报表》、《半年报表》等各类监测报表。截至5月底,牲畜口蹄疫监测了33个场(户、屠宰场),抽检血清样品476份,410份抗体水平合格;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了25个场(户、交易中心),抽检血清722份,568份抗体水平合格;猪瘟监测了26个场(户),抽检血清403份,363份抗体水平合格;鸡新城疫监测了49个场(户、交易中心),抽检血清759份,655份抗体水平合格;猪甲型h1n1流感观察了27个场,750头,未发现临床疑似症状;家畜布病监测了46个场(户),抽检了459份血清,未发现阳性病例;牛结核病监测了19个场(户),抽检210头,未发现阳性病例。

3、积极开展春防免疫抗体监测工作:按照省防指办的要求,4月份完成强制免疫工作,5月份组织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工作。我中心组织技术骨干奔赴县区,深入养殖场户一线,全市共采集28个畜禽养殖场、8个散养户、3个交易市场血清849份,分别检测了禽流感(h5)、新城疫、口蹄疫(o型)、猪瘟四种疫病的免疫抗体水平。经检测,达到规定效价水平的血清802份,总体合格率为94.46%,较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禽流感抗体合格率为98.11%,鸡新城疫抗体合格率为98.83%,口蹄疫抗体合格率为91.67%,猪瘟合格率为90.59%,并将监测结果内部通报全市。

4、按时完成送样工作:按照省动物疫控中心的要求,上半年共送检血样423份,其中用于检测禽流感的血清50份、检测新城疫的血清50份、检测口蹄疫的血清168份、检测猪蓝耳病的血清70份、检测猪瘟的血清85份,按质按量的完成了送样任务。

5、动物疫情网络传送工作进入常态化:我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使该项工作制度化,每月初督促县区及时准确的填报《无疫情月报》和《疫情月报》,保障疫情网络的畅通,为疫病的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认真做好了《全国兽医实验室管理系统》和《全国牲畜二维耳标追溯系统》的维护和填报工作。

(二)狠抓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按照市农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中心于5月中旬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市-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专项检查。目前除了蒙城县仍有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未建成外,全市共建成7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中心站),总面积9968平方米,到位仪器设备3129台(套),累计完成中央投资650万元,地方配套283.3万元。三县一区的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改)建土建工程已完工,仪器设备正待省里统一招标采购。

(三)年度考评及调研等工作:一是3月份组织开展了市、县(区)两级动物疫控中心工作考核和上报工作,蒙城县动物疫控中心被推荐评为省级先进动物疫控中心。二是3月份组织开展了我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工作,4月份开展了奶牛规模化养殖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形成调研报告,将有关情况汇报给省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三是按照省农委《关于加强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项活动,加强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四是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畜牧法》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项执法检查。

(四)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1、大力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我中心下发了《关于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的指导意见》(亳疫控20107号),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是用锯末、秸秆、稻壳、米糠等农林业生产下脚料配以专门的微生物制剂来垫圈养猪,又称为“自然养猪法”、“零排放养猪法”。猪在垫料上生活,垫料里有益微生物能够迅速降解猪粪尿;同时,有益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热量,能有效的杀死有害病菌,不需要冲洗猪舍,少用消毒药,从而减少了废弃物的排出,饲养几批猪出栏后,垫料清出圈舍就是有机肥,做到了无污染、零排放,较好地解决了规模养猪场以及农村养猪户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求每县、区选择条件较好的3-5家养猪场、规模养猪大户进行示范推广,全市新增10家发酵床生态养猪场,推广生物发酵猪舍㎡。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6家利用了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推广生物发酵床面积达1200多㎡,效果比较明显。

2、积极组织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按照省活动办的实施方案,我中心负责起草下发了全市的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动员组织了全市124名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帮扶633个养殖场(户),重点推广“三大集成八项技术”即: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集成技术、奶牛快繁双增集成技术和种草养畜集成技术。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集成技术主要包括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和母猪繁殖障碍防治技术。奶牛快繁双增集成技术主要包括奶牛细管冻精冷配技术和奶牛日粮科学配制技术。种草养畜集成技术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和种草养畜技术。《实施方案》要求每名技术人员全年累计入户帮扶时间不少于60天。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指导及现场观摩等方式,其根本目的是培育一批具有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场和技术能人,并带动广大养殖场户发展畜牧规模生产。近期,我们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督导。

3、积极开展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工作:元月份,我中心在利辛县、蒙城县、谯城区三个项目县共选择71个改良设施齐全、人员素质较高、技术水平较高的品种改良站点,开展了国家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工作。截至6月中旬,全市共发放肉乳兼用西门塔尔牛冻精细管28000支,已使用18040支,配种母牛10010头,妊娠9648头,受惠农户7602户;发放荷斯坦奶牛冻精细管6400支,已使用4435支,配种母牛3142头,妊娠2732头,受惠农户307户。该项工作我们近期也开展了专项自查,形成了专项督查材料。

4、做好畜牧业公共信息的录入和更新工作。目前完成了畜牧技术支撑机构信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信息、养殖合作社信息、大型规模养殖场信息、大型养殖小区信息、专家库信息的采集并录入上报工作。为我市畜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电子信息服务。

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以化验室为主抓手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仪器设备配备不完善,仅局限在常规化验和检测工作;二是检测工作经费较紧张;三是防疫物资储备少。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一是人手少,知识更新的慢,全方位的服务理念没有形成;二是没有技术推广经费,仍靠行政手段来推动工作,不能采取“技物结合”的方式,去引导示范和推广。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开展畜禽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强力推进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与监测工作的全面展开,尤其夏季猪高热病的防控,为畜牧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继续做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和抗体监测工作。

3、开展疯牛病、家畜布病和奶牛结核病的集中检测工作。

篇(9)

县是省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省西部,市东北端。东部依绕河与县、市为邻,南部与台安县搭界,西部与市接壤,北部、西北部与自治县为邻。县下辖17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51个社区居委会、417个村委会。面积2436.01平方千米,人口63.40万

(一)地形地貌

县地处绕阳河下游地区,西部、北部为50-100米的低矮丘陵,是医巫闾山的一部分,中部为开阔的平原,南部为洼地。平原地势平缓,土质肥沃。

(二)水文状况

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绕阳河及其支流东沙河、羊肠河等。河床坡量小,含沙量大。

(三)经济概况

⒈农业土质肥沃,现有耕地面积117917公顷(176.9万亩),是全国重点产粮县,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主产高粱、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麦。1991年以来,粮食年产量一直稳定在5亿公斤以上。由于粮多、菜多,畜牧业发展迅速

⒉畜牧业县饲养的牛、羊、猪、鸡、鹿及其它畜禽种类有20余种之多。年生猪饲养量70万头,蛋禽饲养量600万只,水果产量万公斤。森林覆盖率达16.1%,活立木总储量123.5万立方米,是国家平原绿化达标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及生猪生产基地县。

⒊工业工业基础雄厚,现已形成化工、建材、食品、煤炭、轻工、机械加工、铸造、纺织等工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县乡以上工业企业266个,其中县营工业企业67个。县造纸厂、制碘厂人均创利税分别在全省和全国同业中居首位。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其中县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亿元。

社区位于县北部,该社区人口较为密集,居民收入在全县位于前列。该社区共有居民312户,人口1314人。

二.调研的方法、范围

本次调研报告选择了社区100户居民,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考虑到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一些没有收入及长期稳定的工作者将被剔除,如农村外来打工者、学生等。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

三.抽样计划

1、访问地点:直接到随机抽取的受访者家中进行访。

2、访问对象:必须是具有收入条件的人,严格意义上说是18岁以上的人

3、如对方拒绝受访,不要过多强求,可以另外访问他人

4、总之要有礼貌,对于接受受访的人要表示感谢

四.调研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的调查,分析居民收入问题,总结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居民正常消费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响。并初步分析引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五、社区居民收入现状调查

社区300多户居民中工资性收入的居民占百分之六十,个体经营收入的占百分之四十。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一是居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5000元,同比增长元;二是由于营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7000元,同比增长3000元;三是居民在本乡地域外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5500元,同比增长1800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我社区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长1700元。占全部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二、三产业收入均呈平稳增长态势。

(三)财产性纯收入下降。年我市农村居民家庭由利息、租金、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纯收入构成的财产性纯收入人均元,同比下降,占全部纯收

六、居民收入变化特点

(一)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贡献最大

从至今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稳定上涨态势。三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上涨态势。较相比增加了2048元,增长20、9%。拉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近年来,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及各类津贴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从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人均8000元左右,同比增长7、3%,占到了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的59%,成为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转移性收入,人均2561元,同比增长0、7%,占总收入的27.0%。位居第三的是经营净收入,人均1464元,同比下降8.1%,占总收入的9.0%。

(二)高低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但呈现逐步缩小态势

根据近两年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将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按其收入五等分组,各组所占比重为20%,由低至高排列,分别为低、较低、中间、较高和高收入组,然后对五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从增速上来看,,全部被调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1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69元,增长了6.0%。其中,低收入组增加了690,增长14.4%,;高收入组增加了510元,增长了2.9%。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增速却相对较高。

(三)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

从各行业在岗职工收入水平来看,不同行业收入水平不尽相同。其中,服务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垄断行业收入水平较高。将我州各行业收入及人员情况根据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由低到高排序,其中最低收入行业是住宿餐营业,其年平均工资是10569元,最高收入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其年平均工资是26940元,两者相差16371元,比值为1:2.5。

(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和实施方案,扩大了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由单位扩展到个人,启动并着力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的发展。

七、居民收入现状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突出的体现为:

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至五年间,锦州市gdp年均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5%,而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居民收入滞后gdp2.7个百分点,滞后于财政收入11.1个百分点。

2、增长慢导致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5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2.7%,到的805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

八.居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内外经济环境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增收

近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呈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好局面,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就内部来看,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最大蓄水池,但因规模小,融资难,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效益低,较其他类型企业职工增收更难。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对中小企业冲击很大,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减少,职工增收受到影响。

(二)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不均,行业间收入差距仍较大。

从统计资料看,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都在逐年增高,但由于基数不齐,增幅不同,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扩大趋势未改,国家调控行业收入显著高于其它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收入水平较低,电力、烟草、金融保险业职工收入居各行业之首。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职工平均月工资为4000元左右,而餐饮服务业职工平均月工资仅为1300元左右。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的引导和监管制约机制尚未完善,企业主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在较高的人均收入数据背后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群体、行业之间日益增大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弱势群体”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就业市场的供需影响职工正常增收。

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

(四)部分城乡居民的主观因素影响其就业增收

有的待业人员期望值高,因找不到体面轻松的工作,或因岗位辛苦、待遇低而宁愿吃低保不就业;被征地农民中有的有劳动能力却无就业愿望,也有的有参赌酗酒等不良嗜好,吃完“征地补偿”再吃“低保”。部分城乡居民受传统的小农意识影响较深,有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创业增收的进取精神,存在着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创收思维方式和投机取巧、侥幸获利思想,不仅自我封闭了就业增收之门,而且危及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九、主要生活成本调查

根据走访各类家庭,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得出目前居民的收入成本主要有四大关键词:养房、养孩、看病、吃药。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是贷款买房,每个月的月供大约在800-1000左右。社区中一半的家庭中都有老人,因此看病的费用在生活总支出中也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大多数居民认为生活压力较大,生活舒适度一般。

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居民收入水平通常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2、突出抓好地方企业的发展和提效。目前我社区高收入群体的家庭多有人就业于事业单位中,因这些企业效益好而收入较高,但大多数人群是就业于地方中小型企业中,只有地方企业效益取得整体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最终才能促进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

3、提高低收入家庭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就业率,对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至关重要。同时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进一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力度,提高收入水平。在扩大财源和尽力争取转移支付额度的基础上促工资改革的到位,按方案及时足额兑现津贴标准,促进收入水平的较快提升,力争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篇(10)

进行系统预防3个部门、行业,共进行个案预防6件。进行工程专项预防1次,开展法律宣传4次,省院预防专栏发表简报、信息2篇。进行预防调查5次,开展预防调研3次,预防调研报告被县委转发2篇,发检察建议7份,率先在全省引入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二、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深入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工作。按照省院《省检察机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市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和部署。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实施方案》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授课内容,认真编写了培训材料,共开展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法制培训2次,共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干部200余人,占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人数的98今年年初,院又配合县组织部、纪检委、农委、司法局等部门,对新选举上的村级“三职”干部,进行专题法律知识讲座。

抓住农业设施、水利设施、畜牧业投入、交通建筑业、新农村合作医疗投入五条主线,同时我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围绕资金的来源、支出、用途进行全程预防,确保资金用到实处。今年月份,针对群众反映的打抗旱井上级配发的喷灌设备,被水利站工作人员私自收费,涉嫌贪污的线索,配合反贪部门进行了案件初查,并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向县水务部门及相关乡镇发出检察建议,提出具体预防措施。

(二)积极开展个案预防工作。对自侦部门所立的案件。并结合案件的不同性质,从发案的原因、特点,认真进行分析犯罪的起因,从中探索发案的规律,找出预防的对策。如:年月份,查处的县林业局某干部涉嫌一案,由于这位干部在年至年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时,对乡镇上报的不符合国务院颁发的退耕还林管理条例》协议没有进行认真审查,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违规发放补助金,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80余万元。对此案进行预防时,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工作不尽职,相关领导对所管辖的部门工作情况掌握的不够详细及对相关职权部门缺乏监督措施,及时下发检察建议书,建议他应从加强具体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不断完善制度、强化责任追究意识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认真开展工程项目专项预防工作。院积极对由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并向劳动部门报告。四是对拔付工程款情况进行公示,并向财政局报告。五是对工程质量情况、标准、等级进行公示。此项工作现正在进行中。

(四)着力开展系统预防工作。以国税、教育和采油十厂系统等部门为系统预防工作重点。设立了预警机制,注意通过开展预防工作,发现或提供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年初,县国税局和县教育局被评为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

(五)积极探索职务犯罪工作新途径。为了更好的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年,院就把尝试运行惩防体一体化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创新工作来抓,今年年初,院派人到区人民检察院,学习他预防工作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惩防一体化工作实施办法》把预防、控申、反贪、反渎职四个部门做为一个整体,工作中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共同发展,这一做法,有力的推动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省、市院两级预防部门的领导两次专门到院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调研,准备在全省推广,现经验材料已经完成,并上报省、市院,已被市院做为经验在全市进行了交流介绍。

三、工作中存在问题

上一篇: 医院门诊收费处 下一篇: 税法体系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