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5: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儿童教育心理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首先,启发性原则,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主动去开启探索问题之门。同时,教师应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知水平来进行问题的设置,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逐渐将问题进行化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效率原则,儿童教育心理学虽然作为教学课程的部分内容,但是,其课程的开展还是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因此,为了保证课堂效益最大化,教师应对课程节奏进行调整和优化,对所有设置的问题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提高问题质量。最后,就是针对性原则,所谓的针对性,既针对的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也针对的是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教师应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将知识重难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这样就直接的将课程的关键内容呈现了出来,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问题式教学在应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流程
(一)设置问题的阶段
问题设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问题前置,另一方面是问题后置;所谓的问题前置就是教师结合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并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找出学生应该把握的重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问题后置主要指的是学生要对课程进行通读和精读,要求他们的在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再由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精炼,在让学生一起来讨论。在设置问题时,应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对教材轮廓进行把握,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把握。而学生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学就进行解决,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布置并要求学生完成。第二个层次就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布置三到五个典型问题。第三个层次就是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还能对以往知识的进行复习。
(二)讨论问题的阶段
教师想要实现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效应用,问题的讨论应围绕第二三个层次来开展。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教师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顺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从而提高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实效,让学生身心都能够实现健康发展,并提高他们发散思维能力。
(三)总结问题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教师应在学生发言和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仔细观察,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引导和纠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释疑,并对教材内容重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实例
我们就以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一章节为例,按照问题教学法的流程,具体教学方法如下:第一,应组织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阅读,这一阶段主要为学生质疑的过程,教师可以把问题的提出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教师讲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归类,并进行精炼,从而明确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哪些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哪个因素最为重要?”“有很多人认为在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你是怎么认为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来让学生逐渐向教学目标靠拢。第二课程教师应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第三课时,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
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效应用大大提高了其教学质量,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知识掌握程度和各项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答案一味进行否定,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和谐师生的建立,来提高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成效,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夯实牢固的基础。
作者简介:杨蕾(1990-),女,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族:汉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单位: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明花.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02):45-46.
[2]王新艳.浅谈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J].赤子(中旬),2013,(08):23-24.
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发现,大多数学习钢琴的儿童是在缺少愉快的心理过程中度过的。由于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这种负重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重复,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崩溃,以致终止学习。为什么听起来美妙无比的音乐,学起来却痛苦不堪呢?究其原因,除了教学体制、教学方法外,还有社会、家庭以及儿童自身的心理问题等等。
一、儿童学习钢琴的负重心理分析
学习钢琴虽然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大有裨益,但是,我们又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这一教育功能,找出其自身的规律,避免其盲目性。
第一,儿童自身的心理问题。准确分析儿童的心理活动,是掌握儿童学琴规律的最好方法。心理研究发现3-7岁的儿童,他们最根本的心理特征就是缺乏自我意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易分清质与量、因与果、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等关系,他们绝大多数的主观意识及认识世界的方法是靠家长及教师传授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对直接感性认识接受得较为积极,而对间接理性认识接受得较为被动。虽然钢琴发出的美妙声音感性因素居多,但是,在技巧训练的过程中的确是理性因素居多。所以儿童们在欣赏钢琴音乐时常常表现得较为主动,而学习钢琴理论与技能时却表现得较为被动。
第二,教学体制。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体系,绝大多数采用的是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强调技能的训练,而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会使人产生疲倦感,疲倦感的不断反复又会给人的心理造成沉重的压力。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中度过的,这种教学体制的模式已在他们的头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他们的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的也会是同样的教学模式。
第三,教学方法。儿童天真活泼,同时也十分脏弱,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机械的反复、长时间的注意,都会使儿童难以承受。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由于多数钢琴教师在教学中会重复自己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即更多地强调与注重学生的共性发展,而忽视了个性的存在(忽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例如:过分强调技术的训练,很少注重儿童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儿童由于教学方法上的不正确所带来的厌倦心理,也会转嫁到钢琴学习上。
第四,家庭和社会。当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大,教育备受关注已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多数家长在选择孩子接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切实际的盲目心理与从众心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学习音乐的天赋。只有提供给学习钢琴的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我们的钢琴教育事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二、减轻儿童负重心理的基本途径
针对儿童学习钢琴的负重心理,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应该注重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学琴压力。下面,谈谈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减轻儿童的心理负荷。
(一)动机、兴趣、情绪
动机、兴趣、情绪是减轻儿童负重心理的内部动因,在学琴过程中,需要越迫切,兴趣越浓厚,情绪越稳定,儿童的学习热情就越高涨,学琴的状态就越积极。
第一,良好的动机。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力量,钢琴学习也直接受到一定的动机支配。有些孩子来上第一节课时,常常会带着一种恐惧加被动的服从。通过询问,我们可以发现原因是家长在学钢琴前对孩子进行了一些不良动机的诱导。例如,“你平时太调皮了,学琴是为了让你收心;学琴可苦了,你要好好练。”这些有害的暗示会使孩子觉得钢琴学习是一种“可怕”的事,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荷,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其实,从激发学习动机出发,应该让孩子觉得钢琴音乐很好听,弹钢琴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父母能从孩子的琴声中得到快乐,小伙伴也会因为有一个会弹琴的朋友而自豪等等。良好的动机是减轻儿童学琴负重的原动力。
第二,浓厚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琴也是如此。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钢琴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跟一般孩子是不一样的。儿童的兴趣特点是易于变化,优美的音乐,有趣的图片,动人的故事,好玩的游戏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在钢琴学习中,培养并保持孩子学琴的兴趣是减轻他们负重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优美动听的范奏、生动形象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和蔼可亲的态度,都能提高儿童学琴的兴趣。
第三,愉快的情绪。在钢琴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是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任何斥责、强迫都会影响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如果一个孩子在上课之前刚好被父母骂了一顿,那么他在上课过程中一定是情绪消沉,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情绪很容易真实地暴露出来,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及时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鼓励是使儿童保持愉快情绪的最好办法,它可以使儿童在精神上获得很大的满足,增强自信,在获得愉快心理体验的同时对钢琴的学习将投以更大的热情。
(二)良好的学琴环境
儿童钢琴学习的心理当然也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学琴环境来减轻儿童的负重心理。
第一,家庭环境。对一个琴童来说,能为他(她)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中,父母自身对音乐的爱好,会吸引孩子。例如,早晨,轻松愉快的音乐、会使孩子精神振奋;晚上,悠扬动听的旋律,会使孩子带着微笑进入梦乡……让孩子多参加音乐会,多听钢琴演奏,会建立起对钢琴的亲切感。此外,家长对琴童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为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学钢琴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自己能力的无法肯定,使他们感到不可抗拒的压力。孩子需要一种感情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如果家长的态度是“叫你练琴就练琴,没什么条件好谈,”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摧残。
第二,教学环境。钢琴教师不但有让儿童会弹琴、弹好琴的责任,还应该培养儿童爱弹琴、乐弹琴。在教学环境中,老师过于严肃的面孔,不耐烦的情绪,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荷。所以,教师要鼓励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只有让儿童时时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才能使他们消除学琴时的紧张感和负重感。此外,由于钢琴学习的整个进程比较缓慢,在教学中往往会造成拔程度现象。其实,高度复杂的作业,必然会引起儿童紧张、恐惧加厌烦的情绪。因而,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要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作品外,也应掌握教材的难易,在儿童的能力范围内,选择适合于他们弹奏的作品。
马克吐温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对于每一位琴童来说,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专业工作还是增加音乐修养,学习钢琴都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何减轻他们学琴过程中的负重心理,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只有发挥儿童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给他们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才能真正使“要我学琴”变为“我要学琴”。
参考文献
[1]丁祖荫著.儿童心理学Cul.济南:山东敏育出版杜,1986.
[2]沈竖,李山川著.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设计初入学儿童的体育教学,首先应考虑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一般在10分钟左右)的特点,合理组合教材。除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再适当增加一些内容。这样做增大了活动量,提高了课的密度,学生就不会被与教学无关的现象所吸引,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非教学因素的干扰。考虑教材组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和运动量,把新教材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进行。活动量大、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项目放在稍后一些的位置上,这样能够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体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智力偏常
1.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2.学习能力低下的智力落后。
(二)感觉缺陷
1.听力缺陷;2.视力缺陷的儿童。
(三)交往障碍
1.学习特殊障碍;2.语言和言语障碍儿童。
(四)行为障碍
1.情绪障碍;2.社会适应困难儿童。
(五)多重严重障碍
兼有多种损伤,如大脑麻痹兼智力落后、盲聋、严重的生理和智力损伤。
二、本校特殊儿童现状
(一)精神发育迟滞学生10人(有医学证明学生)
分布在各年级情况:一年级1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1人、四年级最多共5人,六年级1人,比例为1.5%。
(二)心理、行为问题学生分布
呈现为三、四年级平稳,两头增多的状态。
1.一年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智力问题、行为问题一年级共四个班,班主任反映有较突出心理、行为问题学生达到八人。一年级一班的李某某语言障碍、多动,行为问题。一年级二班的罗某某上学恐惧,天天在学校门口大哭大闹,不进学校,每天搞得妈妈满头大汗,扛进教室才肯罢休。马某某语言障碍、行为问题难以沟通。一年级三班妈某某边缘智力72,张某某智商确诊为43,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一进教室就不停地大喊大叫找爸爸,让全班随时陷入无序状态,确诊为好动症的唐某乐,还有一年级四班何某某、孙某两名男生多动等等。
2.高段主要心理问题为:情绪管理、品行问题五年级李某、高某等行为问题、品行问题学生,造成课堂管理难题,让科任教师难以控制课堂,常常出现教学无序的状态。六年级封某某抑郁自虐;千某某家庭问题造成心理问题;六年级三班秦某某双面性格,在校乖巧懂事人见人爱,可是在家和母亲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关门一两天不上学。
三、特殊儿童心理教育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就是一把金钥匙。针对当前学校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和抑郁,学习相关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精神发育迟滞(俗称弱智)
1.是否“弱智”两个指标:一是智商70分以下;二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差,有严重的行为障碍。
2.弱智比例:占同龄人的2%-3%左右的孩子我校各年级学生都在120人左右,所以年级有两至三名学生精神发育迟滞,是在正常范围内。
3.边缘智力等级:智商为70-85他们属于学习困难性人群。这个智商范围的孩子,除了少数有行为适应困难,划入“弱智”,大部分都在学校读书,混杂于正常人群。他们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人群,只是越往高年级,知识学习越发困难。
4.如何对待弱智、边缘智力的儿童
1)相信他们像铁树一样总会有开花的时候老师要从心底接纳他们。其实他们的行为,就好像是我们生病时的状态,自己是完全无法控制的。告诉自己:他们是晚开的花,需要我们更大耐心、更多的爱去浇灌。
2)冷处理:不去理会他的不当行为当他发出声音时,只要不影响你继续教学,就不要去激怒他,让他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3)热处理:强化那些符合我们愿望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握握手、摸摸脸等等,也可以给予物质奖励一颗糖、一包小点心等等。案例:六三班史某某,一年级时智力只有四十几分。还记得入学时,行为表现是满地爬,语言方面只会从嘴里蹦出一个个含混的字,完全无法语言沟通。三年级再次走进他们班级,上第一节科学课。同学们专心致志。我正讲得起劲。突然,他狂叫一声,让我一愣有点不知所措。放眼望去同学们处变不惊,旁边的杨亮抚摸他的头,对着他耳朵说着什么,一会就风平浪静了。课后,我好奇地问缘由。同学们说,班主任李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他是我们班的老幺,大家要多关心他,爱护他,让他在班集体慢慢长大。当时,我的感动真是无以言表。我想正是班主任把这个难题,当作一个教育的契机,让同学们从小树立了关心弱者的意识。同学们才形成了关怀弱小、保护弱小的良好美德,才会形成良好的班级文明行为。现在的史某某,可以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独立的上厕所、洗手。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智力水平也略有提升。如果我们每个教育者都有一颗爱心,都能遵循特殊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情绪障碍的或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会开始表现出较好的社会。
(二)多动症
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心理功能障碍。这种孩子,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多动症,是心理功能障碍。课堂上你一定就会觉得他故意捣乱,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处理不当,会产生强烈的愤怒感和挫败感,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1.特点:听力、智力正常发病率为3-10%,男多于女,患病的高峰在7-14岁,到青春期症状多消失缓解。按此比例,班上有2-3人多动。案例:一年级三班的王某某,长着一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模样非常讨人喜欢,却是典型的多动症儿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的身体里好像有个发动机,完全不能自制,在驱使他不停地活动。他频繁离开座位;不停地拿东西放东西,批评他他却是一片茫然。2015年10月5日在儿科医院,进行了智商、查血、视听整合连续测试报告,智商为103分,但是测查中多动事件次数达到31次之多,明显偏高,确诊为多动症。
2.多动症儿童教育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多鼓励多表扬,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不要歧视他们,以免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二要加强孩子注意力培养。帮助他们学会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克服分心的弱点。不要让他做事有头无尾、丢三落四。三要让他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不要以为“多动症”的孩子好动,而过分限制他们的锻炼。老马、石妹双管齐下,唐某某家长也能正确面对,积极配合老师。通过近一年的辅导,孩子有了明显进步。老师们切记,对于这类孩子,一定不能不让他参加体育锻炼,更不能以罚站的形式解决问题。否则,下节课的任课老师,会为你的错误行为买单,更难以控制课堂纪律。你的错误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更加多动,让你烦恼不断。
(三)个别心理辅导方法
不同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气质特点。因此,对同一个刺激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的身心伤害。教师要提高个别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抑郁型的抑郁质学生——暗示法、和风细雨式谈话法案例:封某某胆小敏感多疑,课堂上多次发生用铅笔尖疯狂划自己的手背的情况,让年轻的班主任惊恐万分也不知所措。辅导方法:暗示法、和风细雨式的谈话方式。
1)创设交往环境,使学生有归属感。我把他带到心理咨询室,关上房门隔离喧闹,让他有安全感。
2)主动关心,获取学生信任。轻轻地抚摸他的头,给他喝一杯热水,让他稳定情绪。
3)倾听。尽情让他宣泄心中的压抑。让他哭出来,摸着他的手,给他力量。原来,班里有四名女同学,长期不高兴就拿他出气,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由于长期压抑,找不到正确的处理同学关系的方法,才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出现了严重的自虐行为,并每次伴随严重的胃疼、呕吐的生理反应。
4)解决矛盾冲突。立马找当事人了解情况果断处理。让女同学当面诚恳赔礼道歉,并表示坚决不犯。
5)与他母亲沟通,了解家庭情况。转介他到儿科医院咨询进行心理治疗。
6)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班主任武老师及时沟通,时常关心鼓励他。用积极想法替代消极想法,帮助他与心中的榜样李宜航结对子,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每周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交心谈心。通过五个多月的全方位的关注和心理辅导,现在他腼腆忧郁的脸上,渐渐又有了一丝丝笑容。
2.不可遏止的胆汁质学生——“冷”处理后回马枪法、逐步推进法等等
3.活泼型的的多血质学生——频繁提醒法、深刻印象攻击法等。
4.安静型的粘液质学生——耐心说服法、逼上梁山式紧盯法等。
中图分类号:G61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74-02
儿童心理特征既简单又复杂。说其简单主要是相对成年人而言,说其复杂是因为它涉及儿童心理各个方面,而且很多是不易观察的内心世界。儿童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形成认知方式的重要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同的环境对其发展和培养都有着重大影响。新世纪初,我国基础音乐课程确立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换言之,音乐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力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成中的美和幸福感。基础教育如此,幼儿教育阶段更应如此。“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看似抽象,但其实施的过程必有切实的论据,这个依据就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脱离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以成人的主观意志向幼儿灌输知识、训练声乐和器乐技巧的话,不仅会扼杀幼儿的音乐兴趣,而且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伤害。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这个时期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感知觉、思维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特征,其特征为:第一,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且年龄越小幼儿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就越占主导地位,形象鲜明、活动变化的新异性刺激物能够引起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幼儿的注意力。第二,感知觉。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第三,思维。其特征表现在:刻板性,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转导推理,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从不考虑一般;相对具体性,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是形象思维,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那么如何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呢?
一、适应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特点,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年龄越小,注意的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都相对较差,这个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教的知识装扮起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教师首先要感兴趣。在组织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夸张的表情和语气,会使幼儿的兴趣高涨,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会积极参与。如:在上音乐活动《我爱我的小动物》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图片的背面,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出来了,等他们猜出多种答案后,教师再数“一,二,三”,将动物“请”出来,幼儿在猜的过程中情绪被调动了起来,猜对了的幼儿欢呼雀跃,其他幼儿也受到感染,学习歌曲的兴趣大增,很快便学会了此歌。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
二、根据儿童感知觉的发展,通过对儿童听觉训练和培养,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幼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感知觉正处在迅速的发展中。幼儿初期各种分析器的结构与机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为感觉和知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自然物质基础。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幼儿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各种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因而促进了感觉和知觉的发展。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领悟表现音乐。根据布里杰1961年所做的实验表明,大多数婴儿已具备了敏锐地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自然地对音乐做出反应是幼儿的本能,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这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除各种音程外,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简单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音乐最好的起点是倾听音乐的实际音响,而不是辨认音乐符号和学习识谱。将幼儿浸浴与音乐之中,比教给他识谱和乐理更有助于以后的音乐训练。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上的视听环境,如播放一些短小、风格不同的音乐,要学生听几遍以后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对音量、音质变化在听觉上的敏感性。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不同乐曲的音质及这些音质的不同特点,如小提琴的声音宛如人声的歌唱,长笛的声音犹如鸟语花香等。在对于儿童听觉能力培养上,我们还可以让儿童听赏些音乐大师们的经典作品。
小学儿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存在辩证关系。小学儿童的身心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点与面普及的形式。两者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我注重以学生为本,提倡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参与积极性。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社会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创新活动是增长孩子见识,对孩子未来有巨大影响的活动,所以一定要非常的注意。
举个例子来讲,儿童心理学中讲到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当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单调乏味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这样的注意是可以利用的。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对于小学生说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直观性,由于对课业本身的兴趣(例如画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图、朗读),由于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所引起的情绪激动,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所有这些,都是无意注意。在小学教学上,应该怎样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呢?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善于了解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有助于掌握和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对具体事物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抽象的事物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一般还没有分化性兴趣,以后才逐步产生分化性兴趣;等等。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小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因此,适当运用直观教具,教师特别注意言语的直观性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运用直观性时,也必须竭力避免把儿童的注意引到不必要的方面去。为此,在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时,必须积极组织儿童的注意,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
1.让思维与体育活动结合。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运动,把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教学。利用体育课堂常规来组织教学,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特别是要做好整队集合、整理服装、提起精神、组织纪律、布置场地与器材、进行常规训练与教育。对这些过程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习惯的行为,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学常规过程是:准备、讲解、训练、结束四个部分,在四部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喜爱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灵活地组织教学,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否则会出现部分学生掉队现象。
2.让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布置好场地与器材,为上课作好准备。我们要抓住学生在兴奋状态容易学会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和训练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例如:“请同学们跟我这样做”、“反口令训练”等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保持兴奋状态。基本动作训练是体育教学的重点,我们应该力求做到精讲多练,循循善诱,不断尝试改变训练方法,可在练习中利用竞争性游戏,通过分组练习来完成等,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我们要组织学生复习,用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训练来放松学生,使之保持兴趣,可以有舞蹈放松、意念放松等。
二、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育心理来实施体育教学
1.正确认识自我。小学生的体能和气质类型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我们要利用课堂来进行感情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用诚恳的态度去关心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例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同学以及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跑不快的同学,应该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因为先天条件造成的不利因素。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自己的不足,可以通过其他优势项目来弥补本项的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可以了。但有些学生也往往会自高自大,缺乏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学习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有错不改。对这些学生,我们应适时给予挫折教育,以帮助其正确的认识自我。
2.精选教学内容。我们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材,激发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选修课、开放课等。例如:利用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健康心理。集体游戏是小学生最为喜爱的体育活动,通过集体游戏,学生的智力、体能、意志、耐力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对那些有自卑感、性格孤僻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于是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形成了一股群体力量。比赛时同组的同学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消除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体验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三、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
发展水平来组织教学
首先,根据注意特点,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初入学儿童有意注意时间短,在一节课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分达到高峰,意志力和情绪在课的后半部分达到高峰。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把新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运动量的大小、练习密度的高低把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排列起来。如在比较枯燥的、严谨的教材中,采用一些有趣且益于下面教学内容的游戏或舞蹈等进行衔接,使全课呈现为一个有强有弱、一张一弛、欢快明朗、节奏鲜明的教学整体,使学生在不间断的欢乐气氛中获得知识,锻炼身体。
其次,根据初入学儿童自制力不强、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初入学儿童“上课”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基本上是凭兴趣上课。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多采用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进入课堂。基本部分运用情境教学或引入竞争性游戏激发学生锻炼热情,提高练习效果。如立定跳远练习,可以用模仿动物形象去完成此项内容,教师问:“兔子是怎样跳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模仿兔子跳的动作,教师进一步指导,示范跳的要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结束部分可以采用徒手放松和各种舞蹈,如“小松树”“小鸭子”等,伴之以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尽情放松。
最后,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手势能让学生很快明白老师的意图。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力分散时,教师用眼神暗示,就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赏识的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都具有微妙的评价意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自豪和愉悦,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要获得令人满意的教育结果,还必须尽可能地保证课程价值结构的和谐与平衡,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主体需要,灵活运用组织方法。为此,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多一些选择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器材场地,独立进行练习,培养他们做课堂小主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巡回在学生中间,及时地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多一些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起源于想象。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主人翁意识,才能激发其想象和创新的热情。为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地想象和自主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超乎常规的“奇特”想象,多一些创新的主动权。
三、让学生多一份责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学生担当一些管理角色,协助老师处理一些课堂教学中的事项,这对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建立体育委员、小组长的“轮岗值日”制度,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学期都当一回体育委员、小组长,体验一下“当家人”的滋味,学会服务、学会管理,增强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86-02
一、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
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身心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障碍,发展水平低于正常的儿童,广义上还包括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1. 特殊儿童有一定的身心缺陷
大部分特殊儿童会由于身体的缺陷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成长,如果对特殊儿童不及时引导和关怀,随着他们的成长会形成第二性缺陷――心理障碍。
例如,盲童的视觉器官有缺陷,他们不得不利用听觉、触觉来感知外界事物。由于失去了接收外界信息的视觉通道,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聋童由于听觉器官的缺陷,对其语言学习就会产生不利影响,而语言发展的局限性又会妨碍其抽象思维的发展。肢体残疾儿童在动作技能的发展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生活难以自理。智障儿童的智力有缺陷,他们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就比普通儿童晚,且起点低、速度慢,所能达到的水平也有限。
2. 特殊儿童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较大
特殊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个体间差异既包括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又包括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
例如,超常儿童与智障儿童分别代表了智力水平较高和较低两类儿童,这两类儿童之间有极大差异。又如,盲童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聋童及其他儿童。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因造成其心理发展异常的原因不同,每个儿童的个体特征也不同。正是由于特殊儿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应该进行归类和具体分析。个体内差异,通常是指个体内部各种能力之间的差异。特殊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差异特别大。例如,有些自闭症儿童的记忆力非常好,而语言理解力、人际交往能力又特别差。又如,有些聋童虽然听不见声音,但手眼协调能力非常好。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其个体特点来进行。
3. 特殊儿童学习和生活能力较差
特殊儿童往往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也面临着较多困难,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和特别辅导。
例如,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对超常儿童可能过于简单,而对智障儿童则会太难。对大多数聋童和盲童而言,他们可能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教学方式。学校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要设计课程和教材,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特殊儿童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又如,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由于其成长的“特殊”环境,学习和生活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往往会造成适应不良。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考虑特殊的方式、方法。
二、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策略
1. 教师要充分尊重特殊儿童
体育教师对待特殊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在锻炼标准上区别对待,多加表扬和鼓励,或通过启发、暗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和缺点,以增强信心;对自尊心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不能总是夸奖,但批评又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既要保持他们的上进心,又要设法使他们在锻炼中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以求虚心。多激励、多表扬,对于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在体育课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传递出他是否喜欢学生的信息。因此,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当学生完成的练习动作姿势准确、协调、连贯、精彩时,教师不妨多用几句赞美的语句“你真棒!”“你真勇敢!”“有进步!”或对学生竖起大拇指。其次,老师要多关心、呵护学生,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要多耐心、少浮躁,多跟他们交流想法,让他们充分信任老师,与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 培养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点关注特殊儿童,以他们的兴趣为基础,通过四肢的运动、音乐的刺激来设计动作造型,选编一些音乐和舞蹈,把体育锻炼和艺术熏陶充分融合在一起,展现“体育――艺术”活动在特殊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体育模仿操,让学生通过对田径、篮球、游泳、滑冰等体育动作的模仿,使他们在不断模仿练习中了解并掌握运动动作、体验运动乐趣;让学生随着钢琴曲优美、缓慢的旋律进行头、颈、腰、四肢的放松,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并感受着韵律美,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或者编排一些活泼的舞蹈动作,刺激学生大脑和四肢的反应和身心的协调,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同时感受热情欢快的气氛;还可以在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的伴奏下,师生随着音乐变换队形,表现出一种集体和团队精神,使特殊儿童在团队合作中感受团队力量。总之,要鼓励学生主动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参与和表演欲望,促进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3. 培养特殊儿童的自我展示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体育教师在对特殊儿童的教学中,要端正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特殊孩子”为教育理念,以“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尊、自强、自立”为教育目标,根据特殊孩子的特点不断去创新发展,把特殊儿童潜在的才能充分挖掘出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成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艺术的渗透,以学生特长展示、特长全面提升、集体参与为教学目标。积极开展互动性、融合性、团队性的以学生“生活技能、学习习惯、艺术修养、职业技能”为内容的展示活动,弘扬校园艺术特色文化,使特殊儿童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我,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学习、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重视互动游戏的设计,应以师生互动游戏为主,使特殊儿童在游戏中得到乐趣,促进特殊儿童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全体互动游戏,能培养特殊儿童的团体合作精神。此外,一些技能展示,比如比赛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包饺子、美术作品展示等,给了孩子们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音乐教学、舞蹈教学和美术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综合艺术修养,还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渠道,成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纽带,使特殊儿童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收获,充分挖掘了他们在生活、学习、艺术修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潜能,培养了他们自我展示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 特殊儿童智力与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特殊儿童在某一方面能力不足,很有可能在另一方面有天赋。例如,曾在2011年雅典特奥会上获得了50米蛙泳银牌的黄英倍,他的智力测验是50多分,一般人正常是70多分,但他却有着极强的运动天赋。因为智力程度不高,他掌握动作比较慢,而且又容易忘记前面教的动作。但黄英倍很勤奋,在高强度的训练面前从来不怕辛苦,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挖掘特殊儿童的潜力,对他们有充分的信心,重视他们智力与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体育教师要开展特色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制订特色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灵活变换开展方式,把握活动过程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确定开展活动的最佳方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每个特殊儿童在最适合自己的体育环境中求得充分的表现和发展。通过特色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感知周围事物、学习知识、康复缺陷、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潜能开发。可以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审美观,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在艺术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过程中产生真善美的体验;矫正、康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潜能开发。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5.
[2]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4.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就像小苗之于大树,小苗的茁壮健康与否,为将来它是否能长成有用之才埋下伏笔。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少家庭、婴幼儿教育机构也开始认识到幼儿时期的教育重要性。家庭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少家庭父母们通过电脑下载幼儿教育节目、购买相关育儿书籍,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贴心”地为孩子报名各种智力开发班,笔者就曾在一个幼儿智力开发机构中,见到了一个刚刚6个月大的“学生”。
应该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可以让孩子将来比同龄孩子更容易成才、成功呢?笔者的一些走访和调研反映,不少原本自信开朗的孩子在经过这样“魔鬼”训练之后,出现了自闭、自卑的性格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了叛逆心理。学校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教育机构尤其是各种智力开发培训班和幼儿园,让孩子通过各种类目繁多的智力开发活动和练习,但这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目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这样的一些教育机构经营得红红火火,在家长们中间也是好评如潮,但笔者对这样的教育方式表示担忧。
二、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问题
目前幼儿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方面,一是学校方面。
首先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一时期家长决定着幼儿的教育质量。有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和经济水平的不同,幼儿所接触的家庭教育也是千差万别。有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科学,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乐观开朗、文明礼貌;而一些家庭不和睦、父母性格暴躁的家庭,动辄就对孩子连打带骂,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不利于将来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其次是学校方面,有很长一段时期,“应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深入人心,虽然目前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但考试体制仍偏重于卷面考试,这就迫使学校为了保证考试升学的水平而纷纷重视应试教育,疏于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学生在面对各种身心压力和烦恼疑惑时,不知道如何疏导和排遣。这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很容易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三、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方法
通过上述对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现在和问题的分析,下面笔者来谈谈幼儿教育的方法。基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教育问题起着决定的影响,下面笔者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方法的阐述。
第一、家庭教育方面。孩子的心理发展体现着一个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所以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必不可少。在和谐家庭氛围下的幼儿,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有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反之,心理则是病态的、阴暗的、忧郁的、对生活毫无希望的;心态不同,他们对待社会上的人、事、物,态度都会不同。首先,家长们一定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其次,家长要积极学习相关的育儿书籍和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书籍,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善于鼓励孩子,增强孩子信心,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家庭中的父母长辈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做到相亲相爱,互敬互助,给幼儿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幸福的家庭。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影响孩子的关键环节主要有教材内容和教师引导两个因素。教材是幼儿学习知识的载体,教材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孩子接触到的学习对象,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严格把控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甄别,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可行、健康,适合学生,切实确保孩子可以在教材上接触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同时学校应当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突出德育教育,使其与不断变化着的幼儿教育任务相匹配。
第三,教师因素方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说出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看法,对于回答好的同学,要不吝表扬,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妥善的办法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有爱心的教育环境中,在有鼓励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健忠;;幼儿教师及家长对幼儿健康关心程度的调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