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一学习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5: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目一学习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目一学习材料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100―04

一 引言

目前,网络课程已经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过程中辅助学习者学习的有效工具,它为学习者呈现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资源。在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中,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有效的指导,经常出现学习者利用网络课程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兴趣有所下降的现象。如何从网络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给出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网络学习日趋频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中的记忆过程出发,提出应用记忆原理优化网络课程设计,旨在促进学生的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二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应用记忆原理的必要性

1 记忆是网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忆是人们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1]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慧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利用网络课程展开的学习同样是以学生习得知识、养成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因此,记忆满足学习的一般规律与原则。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的,记忆对于学习的有效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学习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

2 应用记忆原理有助于弥补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不足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网络课程将学习的掌控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缺乏对学生网络学习维持和管理的关注。当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时,往往由于个人的因素以及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不高等因素而缺乏耐心、难以保持注意力,无法达到高水平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认为需要从网络课程设计的角度为学生学习创设更好的,能够帮助他们浏览信息、记忆信息的环境,帮助他们尽量避免由于环境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三 记忆原理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1 优化材料性质,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1) 原理概述

在学习内容编排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记忆的效果,必须注意优化学习材料的性质,主要原理包括两点:

原理1:我们可以利用便于记忆的材料来辅助难以记忆的材料。图像比文字容易记忆,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图像的记忆能力高于抽象的文字。在编制学习材料的时候,可以在讲述文字时配以相关的图像,通过学习者对图像的联想来帮助对文字的记忆。

原理2:当同一材料以不同的颜色、大小、形式呈现时,会对记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由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习者的视觉感受力与注意力有不同的影响。视觉接受与注意是记忆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因而不同的表现形式也间接对记忆有着影响。

(2) 原理的应用

根据原理1,我们认为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应选择恰当的方法呈现学习材料。具体应用方案如下:

方案一:添加图像,辅助理解学习材料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那些内容繁多、难以记忆的学习材料,设计者可以在文字旁边添加图像,对文字内容加以概括描绘。这种方法可以辅助学习者理解学习材料,加快学习过程中的记忆速度。

案例1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实现方法:由于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这部分内容较为繁多,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如果在大篇幅文字旁边附上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图,学习者就可以一边对照图一边看材料进行学习,这样在记住模型图的同时,也就记住了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脚本如图1所示。

方案二:将重点内容以不同颜色、大小、形式呈现,可以加速学习者的记忆

根据原理2的主要内容,在网络课程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对于那些需要学习者重点记忆的内容,应设置与其他内容有区别的字体颜色及大小。因为色彩的运用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内容的感受与接收,从而进一步也影响到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第二、虽然使用对比彩组合会比同色系色彩组合更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但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让他们产生厌烦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而不利于记忆所呈现的材料。对于文字的颜色,我们一般选取与背景色对比较大的颜色,背景色多选取淡雅、柔和的颜色,这样学习内容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

根据实践工作的需要,我们认为在制作网络课程时,可以采用如下表所示的色彩搭配方案: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在网络课程字体颜色和大小的设计上,可以采用白底深蓝色字、字体大小为12号字的设计方案。如果有特别需要学习者注意的地方,可以将字体加深,字号改为14号字。一方面,白底蓝字比较便于学习者阅读,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另一方面,蓝色更加沉稳,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安静的学习环境。

第三、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对记忆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本的呈现一般情况下一行字数最好不要超过35个字,如文字多而长时最好采用分段、块状、滚动、移动的方式呈现文本。若是以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则应考虑窗口和面积的大小,每行字数应在7±2的范围之内,随面积的增大,阅读速度、记忆效率会随之下降。

2 利用思维导图“组块”知识结构,增大记忆容量

(1) 原理概述

为了提高记忆的效果,必须学会组织要学习的材料。“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所说的比特为单位的,而是以组块为单位的,容量为7±2。”[2]组块可以帮助调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善记忆效果。

思维导图能够把散乱的信息组成信息块,增大其记忆容量,在提高学习绩效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利用思维导图“组块”学习材料,可以较好地完成学习材料结构化。组块的容量越大,能够记忆的内容就越多。

(2) 原理的应用

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把内容归类、编制提纲或系统化,就是组织或构成“记忆单位”,即组块的方式,能够明显地提高记忆效果,这一切思维导图是能够做到的。它的使用可以贯穿于整个网络课程中,思维导图通过一些“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章或一节的知识,甚至某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压缩’”[3],由此形成由关键信息及其信息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一张图,这样在剔除了冗余拖沓的内容之后,保留了关键内容。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加速学习内容的积累,极大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而且依据信息之间有联系的分类可以使资料的存储、管理和应用更加系统、规范,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设计者可以在每门网络课程中绘制一张树状的思维导图,把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次级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4]这就形成了这门课程的一个整体框架图。但这又不仅仅是一个框架图,每个分支上的关键词要设置为热区域,可以进一步查看其具体的涵义,这样,框架图变成了一个查询工具。

思维导图的应用,使知识结构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全局化的概念,便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结构的整体把握,加深了记忆。下面以教学评价概述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组块”学习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案例2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教学评价概述

实现方法:利用Mind Manager软件绘制有关教学评价的思维导图,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对教学评价概述所包括的内容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便于他们对内容的系统化记忆。脚本如图2所示。

3 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记忆

(1) 原理概述

明确学习目的有助于学习者的记忆。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记忆的效果就越显著。因此,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是进行有效记忆的关键。

(2) 原理的应用

遵循上述原理,为了提高记忆效率,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习者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主要将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定位于网络课程的学习中。

一般对于访问网络课程的学习者而言,大多数都是在进行没有指导者的自主学习活动,而为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而达到这些要求的前提就是提出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注意集中于识记。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对于课程中学习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视。在每一章、节、单元的开始,应该列出本章、节、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就明确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促进记忆,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这一点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学习者通常是进行独立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提示,明确的学习目标会减少很多无谓的时间和智力浪费,会比没有学习目标的盲目学习,学习效果要显著的多。以《教学系统设计》中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为例,说明明确学习目标的中重要性。

案例3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实现方法:第一章的内容比较多,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时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加以指导,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这样能够促进对重点内容的记忆,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根据这一章的内容,可以这样提出学习目标。脚本如图3所示。

4 及时复习可以强化记忆

(1) 原理概述

在一定范围内扩大短时记忆的过渡要靠对记忆材料的重复识记;材料储存要从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也要靠重复识记,即复习。[5]下面以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也称遗忘曲线)来说明复习的重要性。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特点是:在学习之后,立即会迅速下降,而当间隔时间延长时,就逐渐变得平缓了。这条曲线揭示了遗忘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在过了较长时间间隔后,记忆保持的份量少了,遗忘发展的速度也就慢了,可以用“先快后慢”这句话来概括遗忘发展的这一特点。遗忘总是在所难免的,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复习。所以复习中要充分运用遗忘规律,在新学得的知识尚未遗忘时就开始复习,使新知识在大脑中的痕迹得到加深,建立起牢固的神经联系,提高记忆效率。

(2) 原理的应用

要遵循及时复习可以强化记忆这则原理,在适当的学习进度里安排复习内容。例如,可以在新的课程开始之前,根据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前后联系,适当复习一些上次课的内容。这样,既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知识,又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本次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安排一些针对性强的练习,学习者可以根据练习成绩的优劣,再次对学习内容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下面以《教学系统设计》这门课中的一部分内容为例说明原理的应用。

案例4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实现方法:可以根据学习需要,点击相应的链接,呈现复习内容。脚本如图5所示。

另外,复习中要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要防止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对学习内容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四 结语

本文就如何依据记忆原理来设计网络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探究。综上所述,记忆原理的应用,对网络课程设计有着重大意义。网络课程承载着辅助学习者学习的任务,因此提高学习者记忆效果和学习效率的课程才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设计网络课程时,我们应该从记忆原理这个重要方面加以考虑,完善网络课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鲁忠义,杜建政著.记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2] 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38.

[3][4] 张豪锋,王娟,王龙.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绩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2:13-15.

[5] [美]理查德•西•约克.如何准备考试[EB/OL].

[6] [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等.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92-219.

[7] 燕国材.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70-76.

[8] 张宗伟.CAI课件中的记忆强化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1999,12:39-41.

[9] 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0-292.

[10] 张筱兰.论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中的心理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1999,07:37-39.

[11] Memory skills[EB/OL].

Study on Memory Principles in Design of Online Courses

――Take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for Example

LI Zheng1WANG Zheng-jia2LI Yuan-hang2

篇(2)

所谓“高品质的阅读”,首先是选择高品质的阅读材料,不是消遣休闲的文字,而是有严肃思想性或精湛艺术性的文章、作品。

其次,“高品质的阅读”就是要我们用心去读,能品出语言的精妙、思想的深刻、生活的多彩、生命的可贵、自然的神奇,能起到增广见闻、优化思维、促进思考、启迪人生、催人奋发的作用,能使读者体悟出言下之意、言外之旨,在体验作者表达之妙的同时,也让自己学会美妙地表达。阅读不仅仅为了增益学业,更是为了改善人生、滋养精神。

第三,“高品质的阅读”要阅读者做笔记留下痕迹,要摘取文章中思想和语言的精华,归纳整理文中的内容,记住一些特别精警的文字,写一写读后的心得体会。

由于平时在校期间各科学习任务十分繁重,暑假成了广大同学最宝贵的阅读时机,望全体同学抓住机遇,认真按要求实施暑期阅读计划。

暑假录取的新生:《红楼梦》(建议用长春出版社无障碍阅读版)《边城》《老人与海》《欧也妮·葛朗台》。

高一年级:《三国演义》(建议用长春出版社无障碍阅读版),《语文读本》(必修1—4),《阅读年选》(本学年学校统一配发),《呐喊》。

高二年级全体学生:《语文读本》(必修5),《史记选读读本》,《家散文选读读本》,《语言规范与创新》选修教材,《阅读年选》(本学年学校统一配发)。

高二年级文科生:要通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未买书的同学建议买长春出版社无障碍阅读版),《哈姆莱特》,《茶馆》等10部指定篇目。

要求:

(1)准备一本可以长期使用的笔记本,阅读时要做读书摘抄,并写3篇读书笔记(每篇不少于400字)。

(2)大部头作品要适当对其人物、情节做梳理。

篇(3)

一、精读教材。就是对所学的内容,抓住中心细心阅读,掌握其要点、重点和难点,理解知识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是在教师讲授完一章节内容时进行。教师在授课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本章节的中心内容,指出重点知识,提示关键词语。在学生基本掌握学习目标后精读教材,在精读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导,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总体的知觉印象。

二、编写提纲。就是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细致地进行筛选、概括、组织,然后根据教材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提纲挈领地编写提纲,从而使学习内容有条不紊、简单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参照教材,提纲的编写也以详纲为主。除了编写知识的主要脉络之外,还要把每一脉络的主要内容、关键词语编写进去。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把握住教材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以第七章第三节链传动为例编写提纲如下:

**

三、尝试背诵。这一环节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迁移内化的过程。具体操作就是对照所编写的提纲,按照顺序一遍一遍试着背诵,遇到不会和不清楚的地方,再翻开书本对照,进行细读,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提纲进行补充,起到提示和加深印象的作用。然后有针对性地记忆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的深化和理解。

四、有效强化。这一环节就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抓住概念内涵、实质和教材的核心内容,再对照提纲进行压缩,使之成为简纲。如果把第一次编写的提纲比作一棵有枝叶的树的话,那么这次的简纲就只剩下树干和树枝了。例如链传动可以这样简化:

篇(4)

1引言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网络安全技术等课程存在较大困难是计算机教学界的共识,吸引了很多学者[1]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进行研究。一些学者采取了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把程序设计中的算法和网络原理用动画和图形的方式来表示,文献[2]说明这些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很难完成这类课程的学习。

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近30年来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被称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关于学习风格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肯赛拉认为“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个体在受信息和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习惯的偏爱方式,这些偏爱方式具有一定的持久性”。Keefe从认知因素、感觉因素和生理因素出发,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经常的、稳定的、具有倾向性的行为”[3];Kolb将学习风格划分为:聚合型、同化型、发散型、顺应型[4]。我国学者谭顶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影响学习者学习风格的要素归纳为社会、生理、心理三个维度[5]。以上学者对学习风格的定义都没有考虑学习者的专业特性,导致运用学习风格理论对高职网络专业学生进行分类时有效性不足。

2 基本思路

本文首先准对高职网络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学习风格分类方法,运用这个方法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获得学生的分类信息,记录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然后在第二学期准对学生的学习风格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价第二学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况。

3 学习风格模型

目前已有的学习风格分类方法一般通过量表方式进行分类,这些分类方法大都没有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Felder-SilverMan提出的学习风格模型主要以工程类专业为背景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以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为基础,借鉴其他学者的模型,把学习风格分成如下5类:

(1)感知型/直觉型。感知性学习者喜欢学习具体的内容,善于用已知的方法解决问题,善于把握事物的细节,善于记忆知识,希望实践练习。直觉性学习者对抽象的概念感兴趣,他们更有能力发现新的应用,更具有创造力,但他们不喜欢重复训练,不善于把握技术的细节。

(2)可视化型/文本型。可视化型学习者更喜欢通过图、视频等学习材料学习,而文本型W习者喜欢通过文字材料学习。

(3)积极型/反思型。积极型学习者善于通过实验、实践来吸取知识,能够融入团队开展学习工作。反思型学习者偏向通过思考开展学习,尤其喜欢一个人学习。

(4)顺序型/全局型。顺序型学习者喜欢一步一个脚印,有简单到容易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全局型学习者喜欢从整体上对一个主题或者科目进行学习,学习的步骤会很大,但不纠结于细节。

(5)归纳型/推理型。归纳型学习者喜欢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应用场景开始学习,然后再掌握原理。推理型学习者喜欢先学习原理,然后应用到各个应用场景。

4 学习风格分类

Richard Felder教授开发了一个有44个问题组成的分类工具,用来给编程入门课的学生进行分类,本文以Richard Felder教授开发的工具为主体设计逻辑问题,融入了课堂教学、学生网上学习、学生自我判断等方面的内容,开发了网站,让学生在网上完成答题,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类,根据每个类型赋值1到11不等,其中1-3分为一般偏好,5-7为中等偏好,9-11为强偏好,如可视化型值为10,就说明这个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可视化偏好,意味着这个学习者通过文字学习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本文在实验的第一学期程序设计对35名同学进行了自愿测试,感知性28人,直觉性7人,可视化型32人,文本型2人,积极型18人,反思型17人,顺序型20人,全局型1人,归纳型35人。

5 数据分析与对策

从分类的数据看,大部分同学都属于感知性、可视化型,因此教学者尽量提供可视化的学习材料,课程的教学案例尽可能的详细、具体。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在第二学期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分类调整教学方式:

(1)为了提高感知型/直觉型同学的学习效果,学习材料除了有明确的细节,还需要提供一些概念。

(2)课程教学材料要图文病猫,视频和实训指导书进行配合。

(3)上课30分钟后,开展5-15分钟的讨论,提高反思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4)采用基于问题驱动、发现学习、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适应归纳型学习者。

通过改进教学策略,实验班同学的平均成绩从《程序设计》设计课程的71.5分提高到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79.6分,不及格同学数量从5降低到1人,说明本文采取的教学对策十分有效。

参考文献:

[1]Lahtinen. A Study of the difficulties of novice programmers. ACM Press,New York, NY, 2012, 14-18.

[2]Cooper S. Teaching objects-first in introductory computer science. New York, NY, 2013, 191-195.

[3]康淑敏.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山东外语教学,2003

篇(5)

一、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由民政部门管理的退休、退职人员每人每年的管理经费标准由30元提高到100元。

二、管理经费主要用于印发学习材料,召开各类小型座谈会,购置服务管理工作的必要用品,表彰奖励在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先进管委会,管理小组以及退休后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并有突出成绩的退休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走访慰问等项。

篇(6)

高校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年满十八岁的“成人”,这些人群拥有很强的自主性,其认知、学习方式和需求更倾向于在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基础上自我扩充。虽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是教师讲授,但由于高校教育采用的是“导师制”,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更多依靠自主学习,这非常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当代高校教师已经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既方便又有利于为学生创建有益的学习环境,便于情境学习。尤其是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多以赏析为主,大量的案例教学(结合奥尔夫教育的作品赏析等)和教学实践(音乐创作、表演等)都接近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支架式、情境性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作为作业和考试内容,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创作、思考,并培养提升其相应的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交互作用下共同完成对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现在,各个高校都拥有图书馆、校园网络,并配置相当数量的计算机,既能提供教学媒体和资料又能帮助学生自主随机进入学习和协作探索,教学硬件条件非常适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关于课程与教材

现代教学注重人的各种能力的和谐、统一和发展,使人尽可能形成最佳的能力综合和人格完善。具有建构主义原则的综合性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经验,有益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无论是人文艺术还是科学,各学科之间有着许多必然的关联。并且,所有的艺术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艺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用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都是有意味的生命形式。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至关要素,每种艺术都可以借助其他艺术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因此,普通高校采用综合性音乐课程就能够兼容并蓄,更符合人性发展的趋势规律。这种课程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整合”(integration),是指将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合并成一门学科;另一种称为“关联”(correlation),则指在保留传统学科的分科教学基础上,强调某科目与其他科目之间的相关联。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目前情况来看,采用关联的综合形式更切合实际。我国当前实行的艺术教育“新课标”,大力推行艺术综合教育,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采用关联的音乐综合形式课程教学,建立一定的情景和合作小组,通过互动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

转贴于 与之相关的材料,应是其理念的具现。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年)反复强调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及非艺术学科的联系,提倡关联、整合的课程观念。综合性课程恰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在教材中表现得十分充分。由美国MENC(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与BOSE公司合作开发的《与教育改革同步》是一套用于网络环境的教材,不仅是现代技术的运用,学生与教材在计算机上的互动式参与学习或游戏,而且整个教材的主导思路是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关联、整合课程。学生在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音乐的、声学的、技术的大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工作。

三、关于教师

虽然高校采取的是“导师制”,但还是受到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教学效率和质量受到局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关系中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老师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利用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选择教材、设计情境、创建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去阐释新知识、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提高认知水平。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交流者、合作者和学习者。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定位由于其教育的特定条件更接近建构主义的要求,教师可以逐步地转换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共同发展和提高。

作为当代西方流行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非常符合我国新课程教学标准理念的要求,以其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对解决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使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成为培养和谐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7)

高中美术教学活动是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一,虽然它不是高考科目,但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科目。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唯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欣赏美术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对其的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让教师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课前认真准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最终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极具视觉效果的美术作品来吸收学生的注意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积极展开美术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渠道,丰富的美术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展开美术鉴赏活动,将美术作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享受视觉盛宴,得到美术的熏陶,深刻体验到美术的艺术之美。如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只凭粉笔和嘴巴进行教学活动,是无法清楚地传达美术之中的艺术感的,无法达到美术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多展开些美术鉴赏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

三、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很多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目前各个学校正在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是培养高中生审美活动的主要途径,因而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他们的教学地位。

四、发展多元化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压力下神经得到放松,心情得到愉悦,这样反过来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学习效率会更高。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特征不一样,家庭教养也有所不同,因此,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会有所不同。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开创性地利用美术教材,因材施教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课的魅力所在。

五、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何况美术鉴赏课本来就是视觉欣赏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动画、音频集中于一体,它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用多媒体技术更是新课改深入发展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有句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专业知识的修养和渊博的知识内涵会给学生树立榜样,提高美术教学目标。而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会让更多的学生从内心对教师感到钦佩,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会感染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个高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定期给自己补充美术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任务素养。只有相对深厚的美术修养,才可以让学生信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判断力。

七、鼓励和包容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的自我创造

对艺术的解读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美术作品鉴赏更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每个人对作品的解读和欣赏角度不同,所感受到的艺术体验也有所不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再创造性思维。只有充满宽容和爱,用“以人为本”的态度来教学,才能让学生投入到对美术的学习中来,发自内心地追求美术的艺术之美。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更要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鉴赏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美术鉴赏作品,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审美需求。唯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让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20-0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美国教育家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著名记者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一通向2l世纪的个人护照》中写道:“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我们认为,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

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教学目的。“合作互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是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参考建立在建构主义等当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

让学习充满乐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是不可能以一般的古典的条件反射来说明的。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内在的,真正的内部动机应尽可能建立在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积极主动的兴趣上。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研究也证明: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应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如果情感上有了障碍,将会大大影响学习效果。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情绪高涨时,可以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只有20%左右。例如有很多人回忆自己学生时期的学习状况时都说:“我之所以成绩好,是因为任课老师对我好我很愿意学。”“我最讨厌学XX科目,因为我讨厌那个老师”等等。

提供丰富的资料,弥补教材的缺憾,使学生在史料研习中了解真实的英语,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记笔记。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预习是学生自我学习、探究、思索、发现的过程,教师应鼓励、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如有些文化知识内容,教师可以作为预习任务布置下去。因为以预习任务的形式去学习,能非常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传统的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学的主体,强调对语言规则的解释、理解和反复操练,而忽视让学生自己到语言实践中接触、运用和归纳语言规则。在自主性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语言教学材料,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任务,并以任务为中心,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交流活动。

篇(9)

一、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微信作为一种为智能移动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APP,在给我国国民带来极大的便捷的同时,也改变着国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在校大学生作为微信用户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94%的大学生正在使用微信,64%的大学生日平均使用微信在2小时左右 。

微信之所以深受大学生青睐,原因可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即时通讯交流模式多元化、人性化。便于较之以往的QQ、微博等应用,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更加多元化,学生能通过简单操作完成图文讯息传递,实现语音、视频对讲。且好友扫描、添加功能便捷,操作界面友好。

(二)咨询信息时效性、个性化强。嵌入腾讯新闻和订阅号功能每天定时更新,既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闻资讯的需求,而且又能够通过各种公众号订阅,实现个性化阅读。

(三)微信功能强大、使用成本低廉。微信APP本身的使用,和内在搭载的各种功能的使用都是免费的,只需要大学生向网络运营商缴纳低廉的流量费用,即可享受各种微信服务。且学生可以用手机号码、QQ号码等多种方式迅速注册微信,使用门槛低。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高职日语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提高高职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是目前高职日语教育迫切要解决的紧要问题。与一般本科日语专业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基础差,学习水平层次不齐。大多数高职日语专业学生都对日本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学习日语的热情,但是因为缺乏毅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容易半途而废。而且学生彼此间很容易相互影响,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积极向学的环境,往往易感染厌学情绪。

(二)改变传统单一课堂知识灌输、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是提高高职日语教学效率的关键。90后群体有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内容“轻质化”倾向;加之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学习意愿较弱,在单向灌输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厌学弃学。而在目前的高职日语教学中,日语教师虽然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但所使用的课件,往往只是拷贝或简单再现教材内容。这种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模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少数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而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跟不上,课后也容易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三)增加师生良性互动,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是从整体上改变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学习状态的必要前提。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不居住在校园内,上下课来去匆匆,与学生的当面交流和沟通的时间都非常有限。而课堂教学也往往倾向于保障大多数学生能跟上进度,结果必然导致基础好的的学生觉得教学进度太慢,基础弱的学生又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教学质量,且减弱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通过有效手段,介入学生的课外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令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布置周密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还要研究如何要提高学习材料的可读性与新鲜感;将复杂日语语法体系化为便于理解又彼此关联的单元结构,并随时将学习任务和辅助材料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给不同水平的学生。

三、高职日语教学中微信的优势分析

微信便利的好友添加方式和多样化的即时通讯功能,可以帮助高职日语教师弥补课堂师生互动时间少,缺乏必要沟通了解的不利现状。通过微信好友和微信群的即时联络,教师准确把握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水平和诉求,加强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联系,有效提高教师对学生日语学习指导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信。

同时,朋友圈转发各种图文信息的便利功能,和公众号的群发功能,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演变为延伸至课外,不受时间长所限制的随身“微课堂”。教师可以直接有用的日语学习资源,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发地搜集各种日语视听资料、学习辅助工具,并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和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共享学习资料、讨论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相互协助、氛围轻松,积极向上的日语自主学习环境。

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微信与QQ以及其他APP应用的高兼容性实现便利的日语学习资料分享、转发,让学习资料更加丰富;而且可以借助微信在移动终端以及PC终端同时登陆的快捷功能,及时整理和利用各种视听材料、建立属于自己的日语知识库和笔记系统,真正掌握日语学习的主动。

四、微信在高职日语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

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为了拓展有限的课堂日语教学模式,各位日语教师目前通常使用QQ群共享和群邮件,以分享日语学习资料和日语论坛链接的方式辅助课堂教学。但微信平台无论是在互助学习通讯还是在学习资料分享上,都有其性能优越的独到之处。

(一)学生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实现高效日语自主学习。

微信朋友圈所分享的日语类文章、具备专门化、专业化的特点,学生无需过滤海量信息,就可以轻松浏览日语学习资料。各种日语学习微信公众号所的兼具时效性与趣味性的日语学习资源,也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每日阅读中,培养良好的日语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学生还可以通过公众号每天定期接收任课教师所的当前学习任务和学习指导,获取与当前教学进度紧密结合的专业日语学习资料。

在本校日语专业教师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还能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分享各种实用、有趣的日语学习资料。学生在主动搜集各种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自身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日语的能力;而且通过日语学习微信公众号的经营,能营造出更适合本专业学生高频接触日语、锻炼其日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网络环境,在降低学生获取有益的日语学习资料的门槛的同时,激发并培养了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帮助学生提高日语自学效率、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高职学生很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自学方法,而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很难满足这一类师生交流需要。教师借助微信群、朋友圈和公众号推送内容,通过图文信息、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内容。

而学生在设定朋友圈特别关注、微信群聊天置顶和公众号关注后,可以确保能接收教师所的当前学习目标、预习复习内容、课件精要、练习题目和解答等学习材料,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间使用这些材料开展自学。一旦学生有疑问,就可以通过评论和后台留言的方式,及时和教师交流。课堂内难以开口的学生,在较熟悉的网络环境下,也能以更轻松开放的心态向教师求教;而且突破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日语的教与学也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覆盖更多的日语教学领域。

五、结语

借助微信平台,师生能够通过互动沟通更高效地实现教学反馈,达成教学相长的目标。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微信平台使学生只要拿起手机点开微信,就能随时随地开始日语学习。而在未来的移动日语学习教学研究中,高职日语教师也需要更加主动地研究和开发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将现行的日语各科目教学进程与日语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内容相结合,做到知识单元模块化、学习内容生动化,力求能促进学生能借助微信手段,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篇(10)

1.学生在初学这门课时,不知道学习的方法,不了解学习的原因和目的。

2.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学习兴趣下降,大部分学生常常觉得教科书中的内容与具体的算法设计题相距甚远,无从下手。

3.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把握不准,动手编程能力较弱。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

4.课程中部分知识点和算法难于理解,没有考虑知识点之间、算法之间的联系。

5.在大学扩招以后,学生的基础参次不齐,尤其对于高等职业类学生,他们属于高招录取第三、四批的学生,基础较差,水平参次不齐,有的为对口生,有的为文科生,有的为理科生。在目前的教学中不能体现个性教学,不能真正按照每个学习者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从已有的与“数据结构”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可以看出,不少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习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数据结构”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大多数论文是教师感性的教学经验,是从微观上对“数据结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建议,缺乏从整体上、从理性思维上对“数据结构”课进行设计。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和最优化,仅靠单方面的、局部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按照一种教学设计理论对“数据结构”课程做一次系统化、完整的教学设计,并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数据结构”课程里的一些抽象概念、复杂算法。

2.构建一些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动机得到了维持;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过细致观察分析,能够找到解答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能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

3.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数据结构”课程学习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活动、资源、工具,能够做到学有所需,学有所长。

4.通过“数据结构”的学习,能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促进学习者性格的养成,能够培养学习者协作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数据结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依照杨开城博士提出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数据结构”进行了理论实践研究。

1. 教学问题分析

为了确定“数据结构”科目中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感性的、模糊的认识,在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2002级学生在“数据结构”科目教与学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调查、访谈,并进行总结、分析,最终确定真实存在的教学问题。

根据“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中的问题归因理论,我们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归纳如下:

生理因素方面

部分学生时间安排不好,在“数据结构”课堂上感到困倦、疲乏。

学习准备方面

“数据结构”课程的先决课程C语言知识掌握不牢,大部分学生对指针类知识点不熟练,学习复杂算法时有困难。

学习活动方面

(1)较多的学生只看书,学习方法单一。

(2)教学只采用了讲授、演示法,教学形式单一,学习活动单一。

(3)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活动有时过难,有时过易,对同学缺少吸引力。

(4)教师指导不力,学生之间没有有效的互助行为。

(5)针对某种目标的学习活动的量不足。

学习环境方面

(1)学习资源匮乏,不能满足需求。

(2)学习工具对学习活动的支持不足。

(3)教学媒体单一,学习内容设计不良。

学习动力方面

(1)学习动机水平低下。

(2)部分学生意志力薄弱。

(3)兴趣低落。

(4)缺乏群体动力。

学习时间不足

理论课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实践课太少。

2.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大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文化素质、文明修养也相对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理想、信念不高,自信心不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较差;但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高职生虽然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如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但他们活跃的思维和爱动、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在大学里“暴露无疑”。由于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压力较小,在选择职业时,他们更加务实,找个工作先干着,不行以后自己当老板。所以,高职生与同等学历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容易被社会接纳,发展前景也较好。

3.学习目标分析

在对“数据结构”课程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时候,采用的是一套知识技能领域学习目标分类体系进行分析,如表1是《数据结构》第六章的目标分析,表2为知识点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分析。

其他章节也严格按照以上的方式进行严格的目标分析。

表1 学习目标描述

表2 知识点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分析

4.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题对“数据结构”课程学习内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绘制知识网络图”的分析方法,又称为知识建模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绘制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能用于学习内容的鉴别和序列化,而且有助于学习活动设计。

依照知识网络图的绘制方法,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每一章节进行了分析。

5.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是旨在完成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操作的总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活动任务的设计,在设计每章的活动任务时,我们采用“知识网络图――知识组块――活动任务”的流程来设计,其中知识组块是一组关系紧密的知识点群。根据“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网络图,我们对该课程各章节划分的各个知识组块,最后得出每个章节的学习活动。

6.教学方案的实施

根据以上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我们进行了实际的运作。

实施对象、时间、目的:

实施对象:正是由于操作对象的不可重复性,这次方案的实施对象为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2004级的学生

实施目的:了解在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教学问题是否再次出现,借此来判断教学方案是否有效

实施时间:2005年3月至2005年7月。

7.教学方案的评价

对学习结果的分析

教学方案实施结束以后,我们对参于“数据结构”课程学习的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的2002级、2003级的学生进行了学习成绩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条件:

(1) 2002级学生45名,2003级学生60名。

(2) 2002、2003级“数据结构”授课教师、实验辅导教师没有改变。

(3) 2002、2003级学生学习“数据结构”前的基本水平基本一致。

(4) 2002、2003级“数据结构”课程考试方案和形式都没有改变,实验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70%。

(5) 2002级学生上课时没有采用学习方案,2003级学生上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案。

结果如图1所示。

2002级学生“数据结构”成绩比例2003级学生“数据结构”成绩比例

图1 2002、2003级学生学习结果分析图

依据图1我们可以得到,在90-100分的比例上,2003级学生比2002级学生高2%,在80-90分的比例上,2003级学生比2002级学生高6%,在70-80分的比例上,2003级学生比2002级学生高4%,从这些比较数据整体看来,2003级学生整体学习成绩比2002级学生要好一些。

课堂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总结

一学期的课堂观察和实验室观察结束了。在课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预习,很少有人迟到。在进行“数据结构”课程学习时,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具体学习活动中去,大家非常喜欢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问题自己先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在一块儿商量,小组解决不了的,再请教老师。每次上课时,学习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每节课可以看到学生提问、小组协作、气氛活跃。在实验室里,从整个学期的实验课来看,大多数同学每次实验都在认真的编写、调试程序,看不到以前经常发生的在上实验课期间打游戏、上网的现象。

同学们的学习积级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编程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授课教师的反思总结

在2003级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相对02级学生,上课期间的睡觉现象少多了,很多同学都能积级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中,他们感觉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时候比较顺利,以前困扰学生的基础差的问题,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

在学习环境上,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学习材料――网络学习材料、学习活动手册、FTP服务器等,学生对这门课感到满意。

三、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中“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设计经过四学期的研究、实践,终于结束了,在课题结束之际,回过头来看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在具体的知识网络图的绘制中,各种知识点的归类对于普通教师来说,稍显复杂。绘制知识网络图也是如此。

上一篇: 省级三好学生申请书 下一篇: 项目建设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