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5: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归国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美国是一个极具自然资源禀赋的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可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十二位,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五位,煤炭储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全球足迹网络2010年度报告》统计,美国整体的生态承载能力仅次于中国,远超过法、德、英、日、意任意一国,甚至超过这些国家的总和。但同时,美国的生态需求也超过这些国家的总和,生态承载能力与生态需求有较大的缺口。以人均资源进口为标准,美国和中国大体处在同一水平,对进口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低。单就进口能源依赖度而言,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整体上不如俄、中、印等新兴经济体,但美国的情况好于欧盟和日本。
从经济活动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时高居世界榜首。到2003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美国,美国退居次席,再后是日本、中国。按照现价美元计算的数据显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从2000年的30.7%下降到了2009年的24.3%。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数据显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已经从2000年的23.6%下降到2010年的20.2%,预计到2015年还会进一步下降到18.4%。两组数据都揭示出这样一个趋势:尽管美国经济规模仍然在扩大,但它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正在缩小。
美国人均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35327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47484美元。在这一指标上,美国在2000年时小幅落后于日本,在当前则小幅领先于日本;它还一直领先于欧盟,且领先的优势仍在缓慢扩大。相比于新兴经济体,美国依然有着明显的领先优势,但同十年前相比,优势在大幅缩小。例如,2000年度美国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印度的80倍、中国的40倍、俄罗斯的20倍,2010年时变成了相当于印度的40倍、中国的10倍、俄罗斯的5倍。从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看,大体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2000-2009年间,美国的出口额累计增加了60%,达到1.6万亿美元的规模,相当于整个欧盟的出口量,也与中国的出口量大致相当。在如此高的出口总额下,美国的出口依存度并不高。十年间,美、日、欧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维持在一成左右,与俄、中、印“出口导向型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看,美国依然是外商投资的首选地。2000-2009年间,美国在任何单独年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都高于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及欧盟主要国家。外资规模除了反映一国的投资环境外,也能反映出国内投资水平。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私人储蓄开始小于私人投资,国内储蓄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总的投资需求。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美国需要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
在反映一国凝聚力的民众满意度上,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2005年不足半数的美国受访者表示满意“国家的当前情况”。这一比例大致相当于同期英国、印度的民众满意度,虽高于法、德、俄、意等国的民众满意度(均不超30%),但显著低于中国的民众满意度(超过72%)。调查还显示,2002-2008年间,美国民众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满意程度呈下降趋势,从41%一路降到23%,2009年民众满意度虽有所提高(36%),但2010年又出现了下跌的趋势(30%)。美国民众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满意度不仅远远低于中国(2006年以来一直在80%以上,2009年和2010年都达到87%)、印度(2007年以来也在40%以上,2009年达到53%)等新兴经济体,而且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是偏低的。
在就业问题上,尽管美国在2000-2008年间失业率从未超过6%,但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接近或超过9%,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美国当前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在关系民生的物价水平上,美国和欧盟在十年间大致维持了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既没有俄罗斯、印度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没有日本的通货紧缩压力。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美国基尼系数为0.408,在所有发达经济体中属于很高的,贫富差距是美国一直没有能够解决的顽疾。
2000-2007年间,美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维持在35%左右,但2008年突破40%,2009年进一步突破50%,2010年更是超过了90%。至于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在2008年突破了通常所说的警戒线(3%),2009年更是达到或接近10%。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的赤字率在2010年虽有所回落但仍然接近7%,甚至到2011年也会超过5%。在国家财政状况方面,美、欧大致相当并优于日本,但逊于中俄。
美国综合国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需要从比较长的时间来观察。观察和描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变化,需要更全面的数据支撑、更长期的观察、更广阔的视野。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纳入尚不能用数据说明的重要维度,例如制度维度、文化维度和历史维度。
在一些领域,其他国家难望其项背
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目前尚无国家和地区对美国构成严重挑战。从军费开支看,2009年美国维持了6610亿美元的规模,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3%,相当于排名世界第二至第十五的14国军费开支的总和。美国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一直从2000年的2.96%提高到2009年的4.68%。相比较而言,主要大国中只有俄罗斯维持过高于或接近美国比例的军费支出。美国现有的核武器数量仍然庞大,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估计,2011年美国实际布置的战略核弹头为1968枚,发射装置为798个。
常规力量方面,美国一直维持着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截至2010年6月30日,美国武装力量共计161万,其中海外驻军就接近30万,分散驻扎在数百个海外军事基地(高峰时达823个)。就太空探索能力而言,忧思科学家联盟的统计显示,2000-2010年间全球范围内发射卫星总数为651颗。其中,美国单独发射了258颗卫星,超过俄、中、法、德、英、意、日、印单独发射卫星的总和。
1 国外案例中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
1.1城市规划理念超前,功能分区定位明确
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理念、公众参与理念和集体“回忆”四大理念。规划上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外仅开发总土地面积的23.7%,灌丛、草地、湿地预留达66%,力求以更少的资源满足更多的需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注重将生态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其生态保护地区达到了城市面积的四成,未建设土地基本上是规划的郊野公园。同时倡导节能的建筑设计和运作,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宜人、节能环保的城市。
1.2 城市规划法制健全,法定程序严格
以法定规,是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城市规划法规完善,且注重细节,实际操作性强,规划执行和管理中几乎发生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条文上找到答案。城市规划法规严格按照程序制定,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官方及非官方成员组成,既代表了政府意志,又体现了市民意愿。
1.3 指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景观等多方面因素
指标的制定通常是经过前期扎实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有所针对地调整指标,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指标的确定通常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定,指标内容综合了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各方面信息,涉及的内容涵盖物质和社会经济两个层面。例如,在英国城市规划考虑的因素可以分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资源系统三大方面,涉及到文化、人口、生产、资源、环境的9个类别(表1)。
表1 城市规划系统结构内容
环境评价成为指标内容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指标内容日趋完善,内容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从人文、从经济多方面综合考虑。例如,日本的规划指标中,环境因素涵盖所有的最基本政策,而且提出市民主体环境、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在日本城市规划最基本指标设置中,多数指标是环境方面的或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表2)
注重文化的传承是国外规划内容的鲜明特征之一。规划指标对城市景观和遗产方面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例如法国的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和遗产规划方面的内容为:保护整体景观、保护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保护并发展遗产(包含自然或建筑遗产)、协调市区与环线周边地区的城市景观、景观整治或重塑以及提出需要改善的景观要素(表3)。
1.4规划指标重点突出公共资源的配置
很多国家规划指标内容的重点是如何达到公共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公共资源涵盖了城市商业和地区中心的发展、居住质量的提高、城市更新、交通发展、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方面。值得提出的是。住房保障和居住质量的提高也是国外政府十分重视的方面。
表3 法国地方城市发展规划(PLU)城市景观和遗产规划方面内容
例如,法国的城市规划指标中,就广泛地涉及到公共资源的配置,对地区类型和设施类型有十分明确的分类,力求达到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合理,提高地区质量(表4)。并且,在提高居住质量并促进城市更新方面也有详细的指标内容(表5),如住宅设施、居住条件、住宅质量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等,均制定有相应的指标和措施。这种有区别、有针对的策略,有的放矢,对城市更新和居住质量提高卓有成效。
1.5规划指标要兼有定性和定量的内容
在不同层次规划中涉及的指标控制的力度是有所区别的,宏观层面的指标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微观层面的指标具体、明确,避免大而泛,增加实施的可行性。宏观层面的指标,以总体的定性描述为基础,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提出城市发展的目标性要求;微观层面的指标,在宏观层面之下细化和展开,有定性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定量的。
日本东京都规划中,市民生活、经济产业、居住环境、城市建设、能源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定性要求。城市的产业、劳动力、消费市场、教育、住宅、商业用地、交通及通讯设施等方面的长期的目标以定性描述为主;规模、标准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指标都是定量的,便于具体操作和实施。例如,关于城市环境,通过分析绿地、日照、空气、步行道路等,提出发展的定性和定量目标(人均公园6m2),并在公共绿地、广场、步行道等方面提出建设规模及投入标准,林地、自然公园、城市公园、海上公园、道路绿地等方面提出规模和投入的计划;还有水体整治、岸线整治、水上设施整治的规模及投入计划。
1.6 规划指标充分考虑人的需求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规划指标内容的人本特征突出,这一点日本的规划体现得尤其鲜明。
日本的规划指标重视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感受,注重社会的健康发展,福利和保障方面做得很到位。例如日本东京都规划中的基本指标可概括为人口、经济产业、土地利用等三大方面,从总的规划指标来看,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感受是核心,主要包括三部分:(1)居住环境(安全防灾、社会福利、生活设施、自然环境);(2)经济社会(产业、教育、住宅、商业、交通、通讯、港口等);(3)景观认同(水体绿地、都市景观、文化发展、国际化、社区活力、管理设施)。城市规划指标中明确提到了社会发展的健康,涉及到保健、医疗、福利等方面的内容(表7)。医疗方面的指标很全面,从硬件到软件设施均有规定,如医院位置及数量、医生数量、医院建设标准等,每一方面都会有详细的额度及预算;与老人关联的设施数是重要的规划指标;此外,福利设施标准要综合考虑医疗、住宅、就业岗位、教育等内容,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老年人,而且包括残疾人和儿童。
1.7注重规划指标的动态修订
比较国外规划发展可以发现,规划指标的制定呈现出从管理发展向促进经济发展转变,更加注重规划指标的可行性及监督评价。例如,为了加强公共设施实施的可行性,规划增加了成本核算、投资额、投资主体的指标规定,甚至对项目的时机选择也有涉及。评价性指标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重点,尤其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题逐渐被重视,评价性指
标的比重也在日益提高。
为了能够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指标体系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定时修订。例如,在日本,很多指标的编制都是以5年为一个周期,根据社会发展和实施评价的改变,对指标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从英国规划指标系统中比较详细和具体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来看,都采用了动态性跟踪和修订策略,保证了指标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如,随着对环境发展重视程度的加强,经济指标中也增加了环保的内容;环境指标的类别不断扩充,条目更加全面;增加了环保支持方面的内容,如机构、资金、人员等。
2 对我国城市规划指标制定及规划编制的借鉴与启示
2.1 以人为本,加强公共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
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要加强城市更新项目、需要改善的公共设施、需要重新研究的大型公共设施、需要改善的基础设施、住房设施缺乏或严重缺乏的旧住宅街区、需要整治的大规模和部分整治的社会住宅区等方面的规划指标内容。另外,公共设施方面的规划指标还应该涉及到对商业、公共设施及各类地区中心的分级,公共设施与交通的协调性,公共空间和设施的可达性和使用效率等方面。
2.2 应该加强对空间建设和空间约束的要求
相比国外规划内容,我国城市规划指标中空间建设和空间约束方面的要求不够完善,很多被国际上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并没有在规划指标设定上体现。所以,我国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应该增设和补充某些方面空间指标和空间约束指标的建设。例如,提高环境因素在我国空间指标中的地位,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制定公共绿地、广场、步行道等方面建设规模及投入标准;林地、自然公园、城市公园、海上公园、道路绿地等方面规模和投入计划;水体整治、岸线整治、水上设施整治的规模和投入计划等。
2.3保证指标的动态调整,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外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目标,很多评价性的指标都是围绕这个方面制定的,尤其是那些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得到充分认可的指标内容,对我国很有借鉴性。我国现阶段可以通过土地综合利用、区域通达性、交通运输的多样性(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汽车线路以及其它轻便快速交通方法)、水资源保护、自然界保护、地段开发寿命、与地段相适应的建筑等方面指标的确定,来达到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4 加强政策性指标,确保规划管理事权的有效操作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标的设定上,应该加强政策性指标,确保规划管理事权的有效操作;重视指标立法,通过法律保障规划指标的实施,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遵循指标规定或随意篡改指标的情况。指标的制定要通过前期的扎实深入地调研、研究,并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有所针对的调整指标,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同时指标设定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借鉴发达国家城市规划指标中科学、先进的内容。尽管有的指标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达到,但是可以作为参考性指标,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2.5 加强监督和评估的策略
监督和评估的策略应被采纳为城市规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规划指标监督机制包括在规划落实之前对指标内容进行审查和评判,规划指标实施过程中实行定期监督、监督审查规划指标阶段落实后的综合效果等三个环节。如果有关土地利用、城市发展、住房价格、公共设施、农田生产率、经济发展和公众意见等方面的信息能被明确地、为评估的目的加以维护的话,那么规划评估会容易得多,而且会产生许多更明确的结论。同时,可借鉴国外,以动态遥感监测为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规划编制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展遥感监测、定期检查、事前检查、事中监督、事后核对等工作,实现规划指标落实的动态监督检查。
DOI:10.13939/ki.zgsc.2015.05. 073
危机往往不可阻挡的扮演着国际新规则催化剂的角色。发端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冲击世界经济的同时,也促使全球贸易的新规则不断的酝酿和发展,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动向。整体上,国际贸易新规则正从几个方面逐步发展。第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简称TTIP)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很可能会在未来形成富有影响力的新规则和新体系;第二,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框架体系内的诸边协定谈判会在具体领域形成新的规则和制度;第三,WTO多边贸易体系随着“巴厘协定”的达成,未来也可能会形成新的国际贸易规则。
一、TPP和TTIP等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与贸易规则的变化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并且重点关注非关税壁垒的削减以及国际贸易新规则的构建。尤其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TPP是2010年正式发起、由美国主导的旨在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经济自由化的高水平多边自由贸易安排,参与的国家目前有13个。2013年8月日本正式成为TPP的谈判成员,9月韩国宣布加入TPP谈判。TPP预计很可能会在2014年达成协定。根据TPP发展的规划,将在2015年之前实现13个成员的目标,即韩国加入TPP;而终极的目标是要建成亚太地区所有国家参与的高标准区域一体化安排。
TPP涵盖了亚太地区的12个重要国家,包括了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建成之后,将成为现有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或区域一体化组织。TPP成员的贸易总额约占世界贸易份额的25%以上,出口总额占世界份额的约23%,而进口总额占世界份额的约28%。TPP总体上占据了世界贸易的约1/4,这样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对于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TTIP是2013年2月13日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联合发起的自贸区安排。2013年3月12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与美国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授权书,2013年6月14日欧盟各成员国通过了欧盟委员会开启TTIP谈判的决议。2013年7月8日~12日,美国和欧盟在华盛顿启动了TTIP的第一轮谈判,初步确定了谈判框架;截至目前已进行了七轮谈判。
TTIP如若建成,将是世界第一大超级自由贸易区。同时,美国和欧盟是世界最主要的服务贸易大国,双边相互投资额巨大,在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上的合作空间很大。显然,TTIP对于世界经贸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TPP和TTIP关注的内容和议题反映了重建国际贸易规则的诉求。TPP涉及的议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金融监管、竞争政策、国有企业条款、经济立法、市场透明、反贪等[3]。TTIP包括农业和工业产品市场准入、政府采购、投资、服务、能源和原材料、监管议题、知识产权、中小企业、国有企业等20项议题。这些议题主要关乎新的规则。正如TTIP谈判中的美欧联合申明所述:“通过谈判,美国与欧盟将不仅有机会促进大西洋两岸的贸易与投资,也可能会成为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进而改变现有的多边贸易体系”,这充分说明了TTIP的目标在于重塑全球贸易新规则[2]。
近年来TPP和TTIP等主要区域一体化安排与以往相比具有差异,特点显著。第一,重点在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和新规则、新制度的建设。无论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还是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都无一例外的关注非关税壁垒的减让和新规则的制定与事实。第二,似乎有意避开并游离于WTO体系之外。TPP和TTIP都是WTO体系之外的区域一体化安排。第三,以发达经济体为核心,撇开发展中经济体。TPP由美国主导,日本参与;TTIP由美国和欧盟共同主导和参与。第四,美国和发达经济体推动一体化的意愿高度强烈,发展进程“出乎意料”的迅速。无论是TPP还是TTIP,都设定了密集的谈判议程,预定达成协议的时间安排非常紧迫,反映了发达经济体的迫切心态。可见,区域一体化构建全球贸易新规则的主导和推动力量主要是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
TPP和TTIP已经囊括了大多数的发达经济体,如果建成了高标准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吸纳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很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全球主导型贸易规则,最终TPP和TTIP取代现有的WTO多边贸易体系而发挥作用,或者回到多边体系框架下成为名正言顺的全球贸易规则。无论何种发展结果,TPP和TTIP都是潜在的国际贸易新规则形成路径。
二、WTO框架下的诸边协定谈判与贸易规则的变化
WTO框架下的诸边谈判是在世贸组织框架下,部分成员采取自愿的方式参与的涉及具体领域的协定谈判。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谈判主要有全球服务贸易协定(Trade in Service Agreement,简称TISA)、信息技术协定(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Agreement,简称ITA)和政府采购协定(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简称GPA),分别体现了服务贸易、信息技术贸易和政府采购上国际贸易新规则的谈判和发展。
《全球服务贸易协定》(TISA)是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诸边谈判,美国和欧盟等国家认为20年前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已经落后于时代,主张使用“负面清单”谈判模式推动达成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协定。TISA阵营目前已有48个国家,覆盖了全球70%的服务贸易[2]。
《信息技术协定》(ITA)是世贸组织项下1997年生效的诸边协定,成员涵盖全球97%的IT产品出口,旨在分阶段将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削减至零。中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承诺加入协定,并成为成员。
《政府采购协议》(GPA)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一项诸边协议,目标是促进成员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扩大国际贸易。GPA由WTO成员自愿签署,目前有美国、欧盟等14个参加方,共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协议。
WTO框架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基于自愿的基础,并且主要包括的都是利益攸关方,部分成员参与的谈判不仅更加容易达成协定,同时参与的成员本身就说明存在参与协定的愿望。由此,WTO框架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将比多边谈判容易的多。从目前进展看,信息技术协定和政府采购协定已经达成,全球服务贸易协定仍在谈判中,中国2013年已经宣布参与全球服务贸易谈判。
诸边协定谈判同样主要由发达经济体主导,在世贸组织的多边体系框架内开展谈判,并且通常主要聚焦某一个领域,一旦协定达成,将会形成在某些特定领域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如TISA谈判一旦达成,由于汇聚了主要的服务贸易大国,将会形成服务贸易新的规则,成为事实上的主要通行规则,未来很容易上升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规则。因而,WTO框架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同样是重要的全球规则变动主要路径之一。
三、后巴厘时代的多边贸易体系与贸易规则的变化
WTO多边贸易谈判一直是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体制形成的主要机制。但世贸组织新一轮的多哈回合历经10多年的谈判一直毫无结果,发达国家成员和发展中国家成员很难在一些核心议题上达成一致。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的压力,推动多哈回合在2013年底达成了“巴厘一揽子协定”,宣告了多边体系下仍然可以达成协议,具有重要意义。
从“巴厘协定”的内容看,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给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上更多选择权、协助欠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三个方面。这些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贸易便利化有利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尤其有利于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发展。但“巴厘协定”的内容仍然没有涉及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的核心议题,没有涉及非关税减让,没有形成核心的国际贸易规则。可以说,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形成上,基本没有实质的推动和贡献。
“巴厘协定”对新贸易规则的意义主要在于:第一,增强了未来在多边框架下谈判贸易规则和贸易自由化的信心,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第二,贸易便利化是贸易自由化的一方面,在贸易便利化上形成的规则和措施,同样也是国际贸易规则的一部分;第三,“巴厘协定”为后巴厘时代的贸易规则谈判提供了榜样和效仿效应,有利于未来的谈判。
总体上,多边体系下的国际贸易新规则谈判并不容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预计很难有较大的进展。
四、全球贸易规则变化的新动向
全球贸易新规则形成的三种路径选择中,正倚赖和快速发展的是区域一体化实现路径和WTO框架下的诸边协定路径,但“巴厘协定”似乎点亮了WTO多边框架的“星星之火”。目前,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发展呈现了新的动向,TPP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可以达成协定,WTO体系下的诸边谈判达成的可能性很大,发达国家似乎希望形成WTO体系内外相互补充的规则体系,未来TPP等区域一体化可能会纳入WTO体系。
(一)TPP谈判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可能年内达成
TPP原定计划在2013年底完成谈判,但由于各位诉求的差异未能达成。但预计,TPP能够在不远的未来很可能会达成协定,初步建成一个高标准的区域一体化组织。TTIP目前已经进行了七轮谈判,从目前的进展看,双方达成协议的意愿较强,但谈判中存在的矛盾很多,预计短期内较难达成。
(二)诸边协定谈判成功的概率较高
WTO框架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基于自愿的基础,并且主要包括的都是相关利益攸关方,部分成员参与的谈判不仅更加容易达成协定,同时参与的成员本身就说明存在参与协定的愿望。由此,WTO框架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将比多边谈判容易的多。
从目前进展看,信息技术协定和政府采购协定已经达成,全球服务贸易协定仍在谈判中。预计诸边协定谈判都能够在不远的未来达成协议。
(三)WTO后巴厘时代的多边体系较难推动贸易新规则的发展
“巴厘协定”证明了多哈回合的多边体系是可以达成新的协议和新的规则,但从2013年底达成的“巴厘一揽子协定”的内容看,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给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上更多选择权、协助欠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三个方面。这些内容虽然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还没有触及国际贸易新规则的主体,也没有体现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核心诉求与期望。虽然多数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希望推动WTO多边协定并借以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但心有余而力不足。WTO多边体系似乎较难在国际贸易新规则上取得突破和发展。
事实上,TPP和TTIP等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倒逼WTO多边体系的推进。WTO巴厘一揽子协定的达成,很大程度上是发展中经济体受到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压力,希望回归WTO谈判促进贸易自由化发展而形成的结果。因而,后巴厘时代的多边体系也可能有在区域一体化的压力下推动发展全球贸易新规则。
(四)发达国家或希望形成WTO体系内外相互补充的规则体系
全球贸易新规则的发展和推进途径显示了WTO体系内外相互补充和强化的特点。体系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和体系外的区域一体化谈判相互补充,诸边协定主要关注具体领域而区域一体化关注整体方面,相互补充且里应外合推行新的全球贸易规则。
(五)未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可能会纳入WTO议题
近期以来,不少的研究倡议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纳入WTO议题,在WTO体系中讨论区域一体化,并促成与多边体系的协调发展,同时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信息共享和透明度。这一新的趋势意味着,未来通过TPP和TTIP等区域一体化建立的贸易新规则很可能会回到多边体系框架内,逐步形成多边的全球贸易规则。
五、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全球贸易规则的变动对中国的潜在影响毋庸置疑。整体上的影响是“有近忧而无远虑”;即虽然在短期内会带来负面冲击,但长远与中国的利益诉求一致。
(一)对中国的影响
短期内的冲击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TPP和TTIP等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会冲击中国的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是美国和欧盟,而两国都在TPP或TTIP的体系内。
第二,新规则的形成将迫使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而一步到位的市场开放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是无法避免的。
第三,会削弱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发达经济体重建全球贸易规则的行动安排中,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基本没有参与或者被排除在外。
第四,中国基本被排除在新贸易规则的形成体系之外,很难在新规则形成中提出自己的诉求,不利于贸易的发展。但中长期之内,发达国家倡导全球贸易新规则的主要目的是要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开放更多的市场,这也是符合中国利益的。故而长期内与中国的利益一致,并不需要过分担忧。
(二)应对策略
中国的应对策略上,面对美国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的发展,应有的选择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密切关注全球贸易规则的发展动向。掌握最新的进展并准确评估可能存在的影响效应,及时根据发展动向制定相应的对策策略。
第二,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的重建。参与的方式包括加入这些新的区域、诸边和多边协定的谈判中。积极参与的好处包括:首先,及时了解和影响新规则的制定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其次,早参与比晚加入能够获得先发优势;再次,以开放促进国内的改革;最后,实践证明,进一步开放市场可能对中国更加有利。
第三,强化中国在WTO体系中的作用。WTO体系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贸易新规则最终预计都需要回归或者上升到WTO的多边体系中,才能够成为全球规则。增强在WTO体系中的话语权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中国也应该积极倡导在WTO多边体系中推动全球贸易新规则。
第四,中国也应积极主导和推动全球贸易规则发展。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也应该积极主导和推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有利于中国贸易发展的规则体系。
第五,团结和凝聚其他发展中大国,集体行动影响全球贸易规则的形成,努力构建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促进多边贸易体系的指针朝着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偏移。
参考文献:
[1] 陈淑梅,全毅. TPP、RCEP谈判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 [J]. 亚太经济,2013(2).
[2] 巩胜利. 21世纪:美国新战略“三大”规则 [J]. 国际金融,2013(5).
[3]李春顶,夏枫林.中美需求结构比较与中国未来的需求结构优化[J] .中国市场,2014(3).
[4]李春顶,夏枫林.需求结构对宏观调控的影响及中国政策抉择[J] .中国市场,2014(7).
(一)规划修编工作情况
2012年12月10日我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县政府请示市政府审核并上报省政府核定,至今暂未批复,原因是规划需要与“二调”对接,建立县、乡两级规划数据库。目前,规划以“二调”2010年底变更为基数,全面进行对接,乡级规划数据库已建立完成,于2013年5月初上报市局,县级规划数据库正在完善,5月底以前完成并交市局,并交省厅审批。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2013年前10个月,我局共组织了83个项目的报批材料,总报批面积5661.615亩,其中农用地4775.2275亩(含耕地2810.2335亩),未利用地185.25亩(包括县2009年度第二十六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和县2012年度第十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区位调整项目,调整面积35.808亩,均为其他农用地;县2012年度第十一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区位调整项目,调整面积71.607亩,均为其他农用地)。
目前,报批材料组织进展情况:2013年度第1批次集体建设用地、2013年度1、2批次农民建房用地、2013年度第1、2、3、4、5、6、8批次集镇建设用地、2013年度第1、2、3、4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共81个项目)已获批复,批复总面积55554.256亩,其中农用地4667.8125亩(含耕地2810.2335亩),未利用地185.2505亩,新增建设用地4853.063亩;县2009年度第26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和县2012年度第10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区位调整(共1个项目)、县2012年度第十一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区位调整(共1个项目)报批材料已通过市局联审,待市政府批复。
11月份,我科室正在组织县2013年度第5、6、7批次城市建设用地项目报批材料(共22个项目),其中县2013年度第6、7批次城市建设用地项目报批材料已上交市局联审。
2013年全年我科室可预计报批总面积为9021.579亩,其中农用地7358.4735亩(含耕地4074.336亩),建设用地1441.692亩,未利用地221.4135亩,涉及新增建设用地7579.887亩。
(三)建设用地预审情况
今年前9个月,我局共预审项目用地72个,预审面积5962.908亩。其中县级预审项目62个,面积2677.4715亩;市级预审项目2个,面积87.528亩,已通过预审;省级预审项目8个,面积3197.9085亩,已全部通过预审。
10月份,我科室正在组织省级预审材料的项目有3个待报省厅,为喜喜食品有限公司年产六万吨绿色健康食品项目、利捷(中国)工贸有限公司年产50000吨精密铸锻件项目、佳帝实业有限公司微生态生物、酶制剂兽药生产项目。
(四)低丘缓坡工作情况
近年随着我县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工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激增,在此情况下,我县开始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农用地或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资源,推动城镇工业化建设,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缓解用地供需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的重要保障。
我县低丘缓坡荒滩等劣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综合开发试点包括小蓝片区和武阳片区,总面积3351.492亩,其中小蓝1566.492亩,武阳1992.35亩。
2013年9月10日我局向县政府行文要求解决专项规划经费,并落实编制单位。2013年17日-18日我局规划人员与编制单位一道去小蓝开发区、武阳创业园区进行专项规划指导。到目前小蓝片区专项规划基本形成,分三年实施,第一年按项目实施,未来两年按产业布局实施,第一年实施面积649.6035亩,项目分别为福耀玻璃面积485.1075亩、乐域控股有限公司面积107.3295亩、迎富大道面积29.3475亩、振铃东路面积11.022亩、涟漪路面积16.797亩。后两年实施面积为916.8885亩,产业布局为汽车产业和基础设施。武阳片区专项规划第一年实施面积831.96亩,实施项目分别为上海农好项目总面积为149.11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132.56亩,海尔项目总面积为645.95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425.71亩。省亿柏豪项目总面积为125.66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97.72亩,蓝实玻璃项目总面积为71.22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71.22亩,创业大道项目总面积为287.24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87.41亩,创业二路项目总面积为71.4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17.34亩。后两年实施面积为1160.39亩,产业布局为食品产业和机电机械产业。
三、明年工作安排及打算
(一)继续做好综合统计工作,切实做到统计工作中的稳、准、快。
(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批复,并报省厅备案,为提高新一轮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去年已完成全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现报市局审查,力争今年下半年完成全县乡级规划到省厅备案。
(三)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把土地用途转用预审关,努力提高对非农建设项目用地者的服务质量,依法、高效地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做好预审工作,我们将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调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本质工作,使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针对全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现缺口的情况,我局将积极提高建设用地报批效率,加强与省市土地主管部门的沟通,尽可能多争取建设用地指标。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contribution, looking back our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 and the insufficiency,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model a Chinese landscape their dialectical comprehensive thinking and method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for the traditional expertise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Believe in out of the conservative the fetters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closed and master the achievements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ll surpass to personal performance and split type thinking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called western industrial age landscape design and create splendid future.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点,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风景园林设计总是敏感的反映着这种当地文化思潮、思想体系、社会生活需求以及经济技术条件,这样风景园林设计就会具有某种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往往就引导着当地风景园林出现其独特风格而又包含其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也就形成了当今世界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风景园林。
1我国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
读一读《园冶》,你会发现:我们祖先造园时,不是先拿来一张平面图,而是先去实地踏勘,叫做“相地”。第二步仍不是在平面上做文章,而是在现实空间中发挥想象:何处可高?何处可低?何处可凭?何处可借?宜亭则亭,宜榭则榭,叫做“立基”。第三步还不是回家画平面图,而是在现场走来走去,观察着,思量着,如何步移景异,如何互为因借,如何起承转合,如何组织旷奥变化。厅堂、掇山、铺地、栽花、种树、题词、作赋等事项则贯穿其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思量到最后,才回家画一个平面图,称之为“地图”,计成还说:“式地图者鲜矣”。由此可见,古人始终是在一个三度空间中,以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身份筹谋策划一个园林,他决不会为了平面的构图而牺牲游人的舒适,他所构想的情和景犹如身临其境。
所以,中国园林的创作路线和方法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表现之一是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表现之二是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了;表现之三是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如果说在西方文化面前,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有不少的缺点,一度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话,中国园林文化却是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真正的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根本原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评价、规划国土上精华部分的风景名胜资源开始,从而对自然文化遗产的规划管理切入大地景观规划,并且有着长足发展,使专业领域有了新的拓展。中国人应当树立起若干年以后引领世界风景园林的信心。
2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步骤
2.1接受设计任务、基地实地踏勘,同时收集有关资料
作为一个建设项目的业主(俗称"甲方")会邀请一家或几家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
作为设计方(俗称"乙方")在与业主初步接触时,要了解整个项目的概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要了解业主对这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和基本实施内容。总体框架方向确定了这个项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绿地,基本实施内容确定了绿地的服务对象。这两点把握住了,规划总原则就可以正确制定了。
另外,业主会选派熟悉基地情况的人员,陪同总体规划师至基地现场踏勘,收集规划设计前必须掌握的原始资料。总体规划师结合业主提供的基地现状图(又称"红线图"),对基地进行总体了解,对较大的影响因素做到心中有底,今后作总体构思时,针对不利因素加以克服和避让;有利因素充分地合理利用。此外,还要在总体和一些特殊的基地地块内进行摄影,将实地现状的情况带回去,以便加深对基地的感性认识。
2.2初步的总体构思及修改
在着手进行总体规划构思之前,必须认真阅读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或"设计招标书")。在设计任务书中详细列出了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各方面要求:总体定位性质、内容、投资规模、,技术经济相符控制及设计周期等。在这里,还要提醒刚入门的设计人员一句话:要特别重视对设计任务书的阅读和理解,一遍不够,多看几遍,充分理解,"吃透"设计任务书最基本的"精髓"。在进行总体规划构思时,要将业主提出的项目总体定位作一个构想,并与抽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层的警世寓意相结合,同时必须考虑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合到有形的规划构图中去。
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接下去要将草图结合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修改。逐步明确总图中的入口、广场、道路、湖面、绿地、建筑小品、管理用房等各元素的具置。经过这次修改,会使整个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美观、舒适(视觉上)。
2.3方案的第二次修改 文本的制作包装
经过了初次修改后的规划构思,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方案。设计人员此时应该虚心好学、集思广益,多渠道、多层次、多次数地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不但要向老设计师们请教方案的修改意见,而且还要虚心向中青年设计师们讨教,往往多请教讨教别人的设计经验,并与之交流、沟通,更能提高整个方案的新意与活力。
由于大多数规划方案,甲方在时间要求上往往比较紧迫,因此设计人员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只顾进度,一味求快,最后导致设计内容简单枯燥、无新意,甚至完全搬抄其他方案,图面质量粗糙,不符合设计任务书要求。第二,过多地更改设计方案构思,花过多时间、精力去追求图面的精美包装,而忽视对规划方案本身质量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方案质量是指:规划原则是否正确,立意是否具有新意,构图是否合理、简洁、美观,是否具可*作性等。最后,将规划方案的说明、投资框(估)算、水电设计的一些主要节点,汇编成文字部分;将规划平面图、功能分区图、绿化种植图、小品设计图,全景透视图、局部景点透视图,汇编成图纸部分。文字部分与图纸部分的结合,就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文本。
2.4业主的信息反馈
业主拿到方案文本后,一般会在较短时间内给予一个答复。答复中会提出一些调整意见:包括修改、添删项目内容,投资规模的增减,用地范围的变动等。针对这些反馈信息,设计人员要在短时间内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
对于业主的信息反馈,设计人员如能认真听取反馈意见,积极主动地完成调整方案,则会赢得业主的信赖,对今后的设计工作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设计人员如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或拖拖拉拉,不按规定日期提交调整方案,则会失去业主的信任,甚至失去这个项目的设计任务。
一般调整方案的工作量没有前面的工作量大,大致需要一张调整后的规划总图和一些必要的方案调整说明、框(估)算调整说明等,但它的作用却很重要,以后的方案评审会,以及施工图设计等,都是以调整方案为基础进行的。
2.5方案设计评审会
由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组,会集中一天或几天时间,进行一个专家评审(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人员,除了各方面专家外,还有建设方领导,市、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项目设计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员。
作为设计方,项目负责人一定要结合项目的总体设计情况,在有限的一段时间内,将项目概况、总体设计定位、设计原则、设计内容、技术经济指标、总投资估算等诸多方面内容,向领导和专家们作一个全方位汇报。汇报人必须清楚,自己心里了解的项目情况,专家们不一定都了解,因而,在某些环节上,要尽量介绍得透彻一点、直观化一点,并且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在方案评审会上,宜先将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阐述清楚,然后再介绍设计布局和内容。设计内容的介绍,必须紧密结合先前阐述的设计原则,将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作为设计布局和内容的理论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具象化体现。两者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不可造成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南辕北辙。
一、民用机场布局特点及发展情况
1.机场布局特点
(1)机场数量快速增加,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截至2010年底,我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175个,比2005年增加33个;机场密度达到1.82个/十万平方公里,比2005年提高了23%。按100公里服务半径计算,既有机场服务体系覆盖了全国73%的县级行政单元、75%的人口和86%的GDP。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武汉、沈阳、郑州等省会或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其他干、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根据我公司的研究成果,民航局颁布了《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预计到“十二五”末,民用机场规划数量将达到245个,其中,建成的数量在230个以上,提前5年实现既有规划目标。总体来看,我国民用机场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大型机场数量不断增加,中、小机场布局密度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八五”以来民用机场数量增长情况见表1。
(2)地区间机场密度差距仍较明显
从单位面积机场密度看,由高至低为华东、中南、东北、西南、华北、西北和新疆,西部地区机场覆盖面较小、东部地区机场覆盖面较大,密度最高的华东地区是新疆地区的五倍以上。总体看,西部地区居民航空出行的地面距离长、难度大,东部地区比较便利。从单位人口机场密度看,由高至低为新疆、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我国西部地区因人口数量少,单位人口拥有的机场数量多,而东部地区尽管机场数量多,但单位人口拥有的机场数量不高,这表明东部地区机场的服务效率较高,而西部地区机场的服务效率偏低。具体见表2。
(3)机场功能结构的区域性分布差距较大
民航运输需求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有利的经济发展条件,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率先崛起,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由此导致的机场布局和航空运输发展也存在着东密西疏的现象。东部地区航空业务量占全国比重较大,大中型枢纽机场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京、沪、穗地区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总量的33%,而中西部地区仅有乌鲁木齐、昆明等机场凭借对外地缘优势,成为特殊意义上的区域门户枢纽机场,机场吞吐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6%和3.6%。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民航机场布局呈现向西部倾斜的趋势,但机场功能结构分布特征在短时间内较难改变。
2.机场发展情况
(1)枢纽机场旅客吞吐量集中度很高
2010年排名前51位的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总量的95.2%,除京、沪、穗的四大机场外,成渝枢纽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发展较为突出;中部地区呈现武汉、长沙、郑州三大机场相互竞争的格局;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和深圳机场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东北地区已经从大连、沈阳双核领跑,转变为大连机场一花独秀,沈阳和哈尔滨机场紧随其后的局面。
(2)大、中型机场保持快速增长
2010年,昆明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成为继首都机场、上海浦东、上海虹桥、广州白云、深圳宝安、成都双流机场之后,第7个突破2000万人次的机场;青岛和大连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使得旅客吞吐量超过千万的机场数量达到16个。以上机场中,除深圳机场和昆明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速低于10%以外(分别为9.1%和6.6%),其余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速均高于10%,上海“一市两场”的旅客吞吐量增速更是达到26%。
(3)支线航空支持力度加大,支线机场发展迅速
在民航局对小型支线机场和支线航空航班飞行给予一定量的政策性补贴的基础上,2010年12月9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通知,在“十二五”期间将对国内航空公司用于支线航线的飞机、发动机维修的进口航空器材(包括送境外维修的进口航空器材)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降低支线航空航线运行成本将起到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支线航空发展环境,进一步促进支线机场的发展;自2011年1月1日起,国内支线飞机执飞支线航班免征机场建设费的措施,也是降低支线机场乘机旅客的乘机成本、努力实现基本航空服务的具体体现。上述措施的实施,较好体现了政府发展支线航空的意图和政策导向,对改善支线机场的运营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支线机场的航空业务量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特别是随着支线航空发展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鄂尔多斯、榆林、包头等机场为代表支线机场将得到快速发展。
(4)以机场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开始形成
“十二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将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倡“安全、快捷、高效、绿色”的发展理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由注重各种交通方式自身能力的提升,向多种方式协同发展转变;由注重通道建设向通道和枢纽建设并重转变,实现统筹协调、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优化衔接的交通发展新局面。随着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部分大中型机场的枢纽建设初见成效,从机场总体规划、改造方案设计等诸多方面将综合交通枢纽的理念付诸实践,形成了上海虹桥等一批综合交通枢纽。
二、机场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场总量少、密度低,服务覆盖范围不够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目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要求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仍然存在机场数量少、密度偏低的问题。按照国际航空协会(IATA)的服务/规划标准为90%的旅客可以在30~45分钟内抵达机场(美国目前平均地面运输时间为40分钟)。截至2010年底,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中的287个地级及以上中心城市中(另外50个为地区和自治州、盟首府所在地),仅有130个拥有运输机场(有157个中心城市无机场),拥有率为45.3%,覆盖率为77.4%(按100公里半径计算);全国50个地区与自治州、盟首府中有14个不能实现运输机场覆盖,覆盖率为72.0%。在机场布局综合评价得分排位顺序靠前但尚未有机场的主要地级城市有苏州、东莞、中山、淄博、保定、江门等。
2.大中型枢纽机场能力不足,中转功能不尽完善
2010年,北京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7395万人次,广州白云和上海浦东机场突破4000万人次,深圳、成都、昆明机场突破2000万人次,全国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达到16个。乌鲁木齐、三亚、郑州等机场有望在2011年突破1000万人次。预计上述机场在“十二五”期间及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既有设施能力已不能适应机场未来发展需要,远期市场需求超过规划能力的情况较为普遍,需要规划预留大都市地区第二、第三机场。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中枢航线网络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枢纽机场的建设也有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枢纽机场的建设与枢纽运行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突出表现在航班衔接不便、中转流程不顺、旅客行李换乘困难等等。2010年,北京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到7395万人次,位居全球第二位,但其国际旅客比重不足1/4,中转旅客的比例也不高,特别是东区的T3航站楼与西区的T1和T2航站楼之间的中转衔接不便,也制约了北京首都机场枢纽的构建;上海浦东机场尽管国际旅客的份额已经占到60%左右,但机场的航空业务量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由于浦东与虹桥机场之间地面交通的衔接不太方便,制约了两大机场间的旅客转乘,也影响了其枢纽作用的发挥;广州新白云机场的国际旅客比重一直不高,且由于与香港和深圳两个机场相邻,枢纽运作也受到较大影响。
3.部分支线机场建设标准偏高
机场建设等级普遍偏高,4C级及以上的机场数量为157个,占机场总数的89.7%;3C及以下机场仅18个,占机场总数的10.3%。总体而言,支线机场的建设标准偏高。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民航支线客机数量仅占客机总数的9.3%,座位数仅占3.5%,运力无法满足需要。许多支线机场不得不提高飞行区标准,以兼顾干线飞机的运行要求,吸引航空公司开通航线。这也直接导致了机场建设投入偏大,运营压力增加,不利于支线机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空域资源紧张,制约民航发展
我国大、中型机场空域资源紧张,航班运行受限,部分地区航空需求受到抑制。以北京首都机场为例,现有机场设施具备实施三条跑道独立运行的基础设施条件,但受空域资源的限制,现行的机场运行能力限制在82架次/时、1400架次/日(按照现行的管制标准,应具有100架次左右/时的能力)。由于首都机场的运行受到限制,许多支线机场开通北京航线的愿望无法实现,首都机场现有航空业务量水平是一种受限的需求,通过释放空域资源能提升北京首都机场的处理能力,满足航空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枢纽机场运作一般需要在机场形成若干个航班波,而航班波的形成会对空域资源和跑道资源提出较高的要求,首都机场目前的空域使用条件也无法有效满足枢纽运行的需要。
三、完善全国民用机场规划布局的必要性
1.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1~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民航强国战略的攻坚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分工强化促使区域经济趋向一体化发展,地区经济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区域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更加紧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寻求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民航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战略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旅游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将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同时,民航强国战略提出的大众化战略目标,有利于居民交通出行条件的改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因此,加强机场布局规划研究,加快机场建设是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要求。
2.有利于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将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民航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快速交通和国际旅客运输的骨干,加快以机场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有利于形成辐射全国、连通国际的快速运输网络,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结合近期国家交通建设的重大变化,尤其是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和高速公路网的全面形成,重新站在综合交通层面审视各种运输方式的协同发展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健康协调发展。
3.是完善机场功能属性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航业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功能。民航运输旅客构成日趋大众化,将逐步成为普遍性运输服务;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已成为城市重要的配套设施,提高航空运输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率,有利于强化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平性、公益性属性;机场的社会保障作用明显加强,已成为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配置交通运输资源,充分利用好地面(如既有军用机场实施军民合用)和空中资源,已成为民航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需要结合民航运输发展的新趋势,在规划布局中进一步完善机场功能属性,提升机场的服务功能。
4.是满足我国机场布局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最快的时期,机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二五”期间,机场建设仍将快步推进,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末期民用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以上,原《规划》在2020年前完成的机场项目将基本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提前5年完成原《规划》既定目标。原《规划》已不能很好地指导未来(“十三五”时期及以后一段时期)我国机场规划布局和建设,需要对“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机场布局进行规划研究,以指导我国民航机场建设。
四、关于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调整的建议
1.增加机场数量,提高机场的覆盖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民航出行需求将快速增长,大众化趋势更加显现,民航运输将成为人们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而我国机场数量少、密度偏低,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需要继续加强机场建设,增加机场数量,提高机场覆盖范围,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
2.推进大中型枢纽机场建设,促进区域机场群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时期,城市群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地区资源优化配置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加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同时,随着城市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优化城市群地区多机场体系,协调配置土地、空域等关键性资源,提高区域航空运输效率,已成为解决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航空运输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
3.加强西部机场建设,优化机场空间布局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做出的战略部署,因此,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已把它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而岭南观光果园建设是集果品生产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产业,立足于果品生产,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果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最终实现果品生产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的目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但如何更好的认识岭南果树以及对岭南观光果园合理规划设计,这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1 关于观光果园的概述
1.1 国内外发展概况
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关注观光果业,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提高果业生产,大力开发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观光果园;如美国主要在苹果、葡萄、西瓜 、蓝莓的成熟季节,招揽游客观看果园景色,休闲旅游;法国巴黎城郊建有许多以葡萄为主的观光果园,专供游客观光休闲、品果品味;日本也属于较早研究观光农业的国家,形成了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等观光园类型,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园区景观的观赏、采摘及摄影等融为一体进行观光活动;我国的观光果园70年代始创于台湾。台湾的观光果园具经济、游憩、教育等多功能,现台湾观光果园已遍布全岛,分布广、种类多、功能综合;如台南有芒果、草莓、梅等,高雄有香蕉、荔枝、龙眼等,台东县有番荔枝、香橙等,台中有葡萄等不同的观光果园。国内的观光果园于80年代后期,形成以民俗旅游、文化、农家乐及高新农业示范园等模式,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杨梅节、柑橘节、桃花节、批把节等丰富多彩的时令节气活动,并与地域文化、果文化和商贸紧密结合,推动果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它的发展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都市与农村和谐的历史进程。
1.2 岭南地区发展观光果园的意义
观光果园是绿色果品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能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它是以果品生产为基础,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展示果树“春花秋实”的季相景观,集果品生产、休闲旅游、科普示范、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果园,可有效的将岭南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但不同区域有不同特色果树和效益,每个种又有不同品种,它们可构出异质性斑块和层次错落的立体景观与生态果园,既展示了独特区域景点,又是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川秀异,地貌多变,生态参错。原产的果树种类繁多,如荔枝、龙眼、香蕉、橄榄等等,数不胜数,发展岭南观光果园,无论是从经济或社会效益,还是生态效益的角度,都远超出常规农业,其经济效益高出常规农业的数倍,其社会与生态效益则无可比拟,产生了“三赢”效益;它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2 岭南果树的种类与特征
2.1 岭南果树的种类
岭南果树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原产和新引进的热带、亚热带果树隶属51科125属275种(含变种);树形较好,易于在岭南园林中使用的部分树种有:如椰子、槟榔、波罗蜜、荔枝、龙眼、柑橘、杨桃、枇杷、人心果、面包树、莲雾、番石榴、杨梅、香蕉、萍婆、蛋黄果、红毛丹、橄榄、甜橙、番木瓜、蒲桃、黄皮、第伦桃、无花果、神秘果、文丁果、石榴、芒果、油梨、桃、柚佛手、西番莲等,其树型各异,从草本、藤本、灌木到乔木都有,而且许多形态优美,非常适合为园林观赏树种;在定植布局时可根据果树不同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按照观光果园规划原则进行有机配置,将会给园区增色添彩。
2.2 岭南果树的特性
岭南果树具有良好的观赏特性,有的叶片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各异,合理配置,可组成不同景观效果,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如在外观上千姿百态的油梨、菠萝蜜、莲雾、金酸枣、第伦桃、面包树等较大乔木,树冠大叶片宽,孤植和群植均可;酸豆、西印度樱桃、巴西红果等为灌木,叶小纤巧;星苹果叶背棕色,在绿叶丛中非常显眼;蛋黄果、人利果、樱桃叶色嫩绿,清爽宜人;金酸枣秋季叶色满树金黄,为较好的赏叶树种;油梨、芒果等嫩叶呈红色,菠萝蜜、澳洲坚果、人心果叶色浓绿,给人以生机之感。在风味上各具特色:如莲雾果形如小铃铛,果实清脆爽口,成熟时犹如风铃挂满枝头;菠萝蜜挂果期长,口感浓郁独特;百香果、文丁果、金酸枣、番荔枝、番石榴、芒果等具独特香味;它们均可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和景观特色。
2.3 岭南果树的文化
岭南果树种类繁多,具文化意境,如龙眼的名称源于其果实的形状,中国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化身,曾供职于朝廷的园主,为感谢皇帝对其封官晋职,遍植龙眼,表达皇帝慧眼识人之意;又如枇杷,色黄如金,有“摘尽枇杷一树金”之说;木菠萝,因其果实在佛经中被视为“佛果”,其木材常用来制作佛寺里的菩萨、神兽等,果园或庭院种植了它,期望能增福添寿;岭南果树不仅具经济价值,还具绿化美化及防风固沙、绿色环保作用,更兼有“春季繁花似锦,芳香四溢;夏季绿荫匝地,遮荫送凉;秋季硕果累累、叶色万紫千红;冬季枝干婆娑、耐人寻味”的观赏效果,古诗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等,还有的果树具景观意境:如香蕉具宁静幽香;椰子具姿态优雅;槟榔与橄榄具挺拔俊秀;枇杷具黄澄清香,石榴具婀娜秀姿等等,这都是对岭南果树特有观赏价值和神韵的写照;也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意境之美。
3 岭南观光果园总体规划要点
3.1 园区总体规划
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的主题下,按照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的思路,首先对园区及周围社会及自然条件分析和目标定位,以及对果园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品种选择、景观意向与效果等进行总体规划;其次按片区性质进行设计:a.生产区规划,处于园区的中心地带,可分为生产区、示范区、栽培区等;b.观光区规划:为游览观光娱乐区,供游客参与游憩活动,并有配套的服务设施;c.物流区规划:既可作为服务管理区,也可形成果品展示交易物流的场所,可展示现代高新观光果园景观的魅力。
3.2 生产性用地规划
观光果园是以果树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需要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的原则下规划生产性用地,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可把园地划分若干个大区和小班,进行景观分区与布局,其面积大小依地形地势和功能需要而定,主要生产区一般分成岭南特色水果生产区、岭南有机水果示范区、岭南名特优果树栽培区、果树苗圃区等生产性用地,既保持多品种的生产,又能丰富观光景点,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丰富园区观光景点,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3.3 非生产用地规划
作为观光果园,在规划生产性用地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非生产性用地的综合规划,如根据建园规模大小、地形地势和整个园区布局,以及旅游观光线路等需要,需规划设置休闲区、服务区、物流区、以及交通运输的主干道、机耕道、作业道和观光步道等用地,同时,对园区绿化隔离带、生态防护林、水体景观、节水灌溉等,都应纳入非生产性用地范围进行规划设计,以增强园区综合效益。
3.4 景观工程规划
园区建设还有许多景观工程,规划布局时要满足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如通过基础设施工程,解决道路与照明等工程;通过构建水系廊道工程,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通过主干道绿化带工程,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使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更融洽协调;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可营造喷灌、滴灌等景观;通过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荷池鱼塘、休闲绿地等工程,解决休闲娱乐项目;通过运用3S技术工程,为园区景观建设提供直接的数据服务;科学合理的进行景观规划,可突出园林景观艺术的意境效果,增强园区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4 岭南观光果园种植规划要点
4.1 种植设计
在园区的种植规划方面,可根据园区分布与用途、地形与地貌、经营主体、数量与特色、种植方式等进行规划:如按照观光果园的分布划分为:观光果园群或孤立观光果园等,既有适宜纯果林片植,也有适宜搭配或孤植或丛植等;按照地形地貌划分为:山地观光果园、平原观光果园等;按照果树分类划分为:单一品种观光果园、多品种观光果园等;按照果园经营主体划分为:个体承包果园、集体经营果园等;按照观光果园特色来划分为:景区休闲型、科普示范型、综合观光型等,形成最佳种植观光效果。
4.2 立体设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区域,合理选择和配置适宜的果树品种,充分利用乔化、矮化、灌木、藤本、草本等果树的树形和高差,以及随季节和生长周期呈现不同的变化进行规划设计,以本地乡土品种为主,将观赏与生产相结合,特色果树与一般果树相结合,设计多层次的绿色复合空间,增加景观的层次感,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配以草坪与地被等特色作物,创造新的景观基质,构成良好视觉景观,既增加果农收入,又使园区景观立体色彩丰富。
4.3 季相设计
果树生产具强烈的季节性,从长叶(下转第81页)(上接第67页)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可构成具有时间序列的园林景观,而许多岭南果树的树形与枝叶、花朵与果实等色彩和形态丰富多彩,因此,规划时要因地制宜,设计多层次的特色园区,如可规划设置春景区、夏景区、秋景区和冬景区等,体现春花夏叶、秋果冬姿等季相景观,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或根据果树生物特性、季节特征等进行季相设计,搭配适生的名优奇特新品种,选择上以花果俱优的果树品种为主,观赏果树为辅,或将不同花期的果树分片布局,或不同花色的果树混栽,延长赏花期,丰富季相效果。
4.4 文化设计
岭南观光果园作为观光休闲场所,可充分利用果树资源、地方名牌果品等推出系列活动,开发历史渊源、挖掘果树文化,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开展水果产业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在果文化展区,将果树知识通过名言、典故、雕塑等主题,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名人轶事、民风民情;通过提供观赏游览、品赏选购,提升果业结构,增加果品附加值,将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将园区建成既能保护利用果树的特色区域,又能展示岭南果树的群体实用价值和观光价值。(收稿:2013-09-06)
参考文献:
[1] 王友军,浅谈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3)
[2] 赵志刚等,生态型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J];北方园艺;2011(11)
[3] 杨定海等,观赏果树在岭南居住环境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8):64-66
[4] 李敏.深圳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一、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演变轨迹
第一,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我国国家旅游局成立以后,国家建设规划部门开始对城市和景区进行了相应的开发规划,出现了风景旅游城市规划和旅游风景名胜区规划等规划类型。由于当时关于旅游的研究和实践尚未真正发展,因此在规划成员中,没有专业的旅游规划学者,而是以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规划者为主。此时所编制的旅游开发规划属于城市建设规划的范畴,因而只能算作是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萌芽阶段。
第二,交流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交流及发展,是从我国旅游地理学者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规划进行研究时开始。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系统化研究是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可以将这段时间内旅游规划工作者所进行的试探性、摸索性的旅游规划工作视为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经验积累过程。
第三,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1986年我国政府将旅游业确立为正式的产业部门,从此我国的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开发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旅游规划与开发也进入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化规划阶段。旅游开发规划的内容开始注重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并开始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对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各个经济部门进行系统化的规划。
第四,提升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2000年国家旅游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旅游方面的规范,使旅游规划工作有了综合性规范,对规划内容和深度要求也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外,对于从事旅游规划的单位资质给予了规范。2001年,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旅游规划开始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企业与规划编制单位和机构之间开始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约束机制,这对于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迈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二、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演变成因
第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从无到有,依次经历了性质变革、功能变革和管理变革,即由事业接待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由单一功能的观光式旅游向多功能的参与式旅游转变,由行业内部管理向全方位管理转变。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旅游业以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日益显露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从战略上作了调整,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12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旅游产业被确立为应积极培育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刺激扩大内需,还能起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正加速扩大,旅游者的人数不断增加。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也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这个时候,客观上就需要对我国的旅游景区景点进行规划和开发,根据旅游市场上游客的需求,进行市场调研,为游客提供了满意的旅游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
第二,文化需求。旅游业是一个文化产业。不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具有地方特色和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任何旅游者通过游览,都可以得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熏陶。如人文景观中的历史遗迹,反映了历史时代、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可以供后人凭吊。历史遗迹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战场、古墓葬、名人故居、石刻石碑、革命纪念地等。它们不仅可以满足游客探幽访古的好奇心,还可以“寓教于游、寓学于游”。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对我国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开发,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其实现旅游活动,旅游者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观赏和体验的同时,能够对旅游地的文化或旅游资源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第三,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我国现在正处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阶段,到2020年,我国预计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目的地接待大国,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乐观。旅游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以下特点:旅游市场持续增长;旅游消费多元化发展;旅游促进更大需求;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快;旅游功能进一步发挥;旅游效益不断显现;旅游产业加快升级等。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对我国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和开发,通过制定可行的旅游规划,将我国优秀的旅游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力争实现我国旅游品牌的进一步扩张,以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演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透视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需求以及旅游业自身的发展等因素,对我们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所有能为香港队出征的队员,均需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而持有该护照的充要条件是成为一名持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中国公民。因此所有的港队归化球员都是中国人;
2、 由于归化过程中要求放弃其他国籍以免与中国国籍法产生冲突,这些归化球员也都不拥有其他的任何国籍;
3、 香港的归化球员甚至比数百万拥有其他国籍的华裔香港人更正宗,中国香港已经是唯一的家,因此他们都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人。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日化市场相当的活跃,本土的日化品牌、外资日化企业还有国外的日化品牌竞相参与到中国市场的竞争当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我国日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江苏省日化企业的发展尤为迅速,不仅在数量上达到数千家之多,而且在日化品牌上更是有较大的突破。在如此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情势下,我国的日化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进军国际市场已成为我国日化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日化市场的格局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洗涤剂市场和第二大化妆品市场,现阶段我国日化产业的主要营销模式是实体销售和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和物流产业的便捷为日化产品的创新营销模式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目前中国日化产业的已经初步的形成了几个产业的集群,主要围绕在广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但是外资的日化品牌仍旧占据中中国日化市场的主导位置。目前我国本土的日化企业主要有上海家化、纳爱斯、广州立白、伽蓝集团、霸王、广州拉芳等,自然堂、百雀羚、相宜本草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市场发展格局之下,中国日化想要实现与国际接轨,缩小产业的差距性,需要从国内市场出发,占据有利的位置,实现日化产业的品牌积淀。为融入到国际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打造中国的日化品牌刻不容缓。
二、中国日化与国际接轨的发展对策
1.拓展现代性的营销渠道,占领市场份额
中国日化产品有着自身的品牌优势,在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将产品的理念、功能和优势通过一定的方式传到给消费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品牌的营销上应该善于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渠道,从消费者的喜好出发,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实现目标,通过有利的手段在市场范围内提升产品的影响力。整个营销的过程涉及到与供应商、经销商和广告媒体等多个方面的联系,最终面向的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各个环节的整合,将日化品牌传播和推广到消费群体中,通过利用网络销售、专柜销售、商超销售等多种渠道渗透品牌意识。尤其是在媒体和网络领域,应该加大投入的力度,占据广告黄金位置,反复的宣传品牌产品。在电视剧、网络剧和网络游戏等媒体产品中巧妙的植入日化品牌,在消费者的潜意识中形成了品牌概念。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立白洗衣液赞助的《我是歌手》节目,从2012年赞助之后,立白知名度快速的提升,从销售量上来说达到了同比增长了60%,广告投放效应所换来的市场利润是巨大的。应该看到营销宣传的新的渠道,善于利用媒体和网络这些消费群体关注的渠道,提升曝光度,在市场范围内形成深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而引导消费者去主动购买品牌产品。中国日化产品现代性的渠道体现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销方式,更有利提升产品与国际的接轨的速度和效率,同时通过产业的互动和合作实现规模的效益,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实现互惠互利。
2.创新产品的利益增长点,明确产品定位
尽管现阶段国内的日化产业发展状况趋于稳定,但是中国本土的日化产品仍旧被外资日化产品所打压,不是因为技术和质量上实力弱,而是因为在产品的定位上没有找准创新点。对于整体日化产品发展市场缺乏一个正确的判断。中国日化产业创新观念不足,传统的老品牌如果不进行更新换代必然会被市场所以往。产品的创新不仅仅是在产品的内容上,在产品的包装上、产品的理念上和产品的品质上都应该打造符合现代人消费观念的个性化产品。很有可能一个细节上的改变就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尤其是现代日化产品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选择充斥着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在考虑到实用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审美需求,产品的使用习惯是否符合大众的生活习惯等。中国日化在实现向国际市场的扩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不同地域人们的消费习惯,将中国特色作为产品的品牌优势,在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上体现与当地人的审美习惯相一致的特点。
3.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形成品牌优势
中国的日化产业最需要的就是形成品牌的优势,品牌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长期的积累。日化产品的内容和概念都是大同小异的,如何挖掘自身的优势,通过品牌这一竞争力来获取核心的竞争力,需要在自主的研发上入手。在企业的产品定位上应该充分的把握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走在消费者的前面,将品牌的形象塑造成消费者所期待的样子,创造出品牌竞争中的优越感。将企业的自主研发的关注点放在消费者身上,深入到市场当中去,对于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喜好、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价值观念进行制止的划分,通过市场细化原则,根据不同的需求层析制定不同的品牌推广方案。满足各个年龄层面、各个消费群体、不同职业的不同购物需求,将产品的研发和消费心理结合起来,确立目标消费群。企业应该不断的进行资本的积累,以扩生产的规模,在技术上突破创新,满足不同人群的制定不同的产品设计方案。将品牌的优势充分的展现出来,形成企业所特有的品牌文化,从而赢得大众的文化认同。以中国日化本土品牌的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核心的品牌竞争力去应对国际日化品牌的竞争状况,将中国日化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产品特色传播出去,提升国际的影响力。
4.加强与国际的技术合作,洞察国际市场
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是提升我国日化企业产品质量、经营状况、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我国日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自加入了WTO以来,加强了与多国家的合作,在人才和技术上都实现了友好的交流和合作,产业的环境日趋的规范化,市场发展的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中国日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中国的日化产业市场非常的巨大,能够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而外资企业的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优势又能够为我国的产业合理化发展带来积极的借鉴。通过相互的合作,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化,能够降低在日化产业所承担的产业经营风险。
三、中国日化与国际接轨的现实思考
1.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通过实践的经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日化产业有着非常大的消费群体,并且这是一项经久不衰的产业,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中国日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以消费者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始终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出发点,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消费者始终主导者行业发展的总体方向。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可以看到的世界更大更远,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消费者对于日化产品市场的了解都有自己的看法,每一种产品的选择都会在内心形成一个判断的标准,单一的功能性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在众多的选择当中,人们更加倾向于大品牌,实力雄厚的日化企业。
2.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为动力的生产模式
创新始终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的日化产业需要通过创新手段提升产品的市场承载力,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挖掘新的产品价值增长点。日化产品注重的使用体验,通过使用效果的观察可以发展不同企业品牌的优势性。中国日化品牌想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必须不断的更新发展的观念,积极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融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的升级过程中,在保留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放大产品的优势,提升产品的质量,创新产品的包装和设计。尤其是在产品当中渗透企业的品牌文化,形成一种文化力量,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同时对产品有一个深刻的引向。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是一个广义大范畴,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创新上,更是要体现在观念的创新。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中,敢于大胆的尝试,不惧怕挑战。在与国际接轨的日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切的问题都是未知的,我们对于市场的把握程度远远不及其变化的快,所以每一次大胆的尝试都是经验的激烈,通过创新这一动力,对于人才、技术、资源等进行整合,形成日化企业发展的强大保障,提升中国日化企业的抗压能力。
3.坚持产业集群、产业合作为保障的管理手段
中国日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国际间的贸易合作,日化产业的合作发展是对于行业总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国内市场中,日化产业应该形成集群效益,通过日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相互带动,开发出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分散可能存在的风险,吸收发展中的有利因素,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不但的开拓新的发展市场,以多样化的管理战略提升中国日化企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对于老品牌的日化产业进行重新的产业格局调整,融入新兴的产业元素,实现产业的升级,扶持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带动日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形成中国日化企业的集群效应。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从而吸引大量的外来投资,通过和外资企业的合作实现产而已规模的扩大,推动中国本土的日化产业发展壮大,最终拓展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全球化的经济视角下,中国的日化市场实现了开放性的自由化的竞争环境,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创设中国本土的日化品牌,通过科学的销售营销手段,先进的管理理念,大胆的创新研发,不断的壮大自身的发展实力,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日化国家化的发展道路,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满足消费者的发展需求,彻底的改变中国日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环境,以国际化的视角壮大中国日化产业的规模,推动中国日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十版),2001:450-486.
[2]李楠.我国日化产业的战略选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