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6: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总结

篇(1)

二、依据考纲进行教学,狠抓基础,培养能力,不要过难,尤其是对于艺术班和第三层次的班级。同志们,我们这个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学考,既要保证全体湘乡二中的学生人人学考过关即超过去年96.4%的合格率,又要超过去年的优良率。去年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优良率和平均成绩有几科低于湘乡四中。下面我对这个年级的情况进行一些分析。第一,我们知道,本届高二年级的学生是湘乡二中历史上生源最差的一届,优质生源只有12人,特别是差生人数较多而且分数又低,总分低于576分的学生超过100(今年高一新生低于576分的一个也不允许招收),有的学生成绩只有300、400来分,最低的甚至只有200多分,当然这些学生是以特长生的身份招入学校的。另外,这届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我们正好开始大张旗鼓的进行特色教育的摸索,在高一年级开展了比较多的活动,尤其是高一下学期,因此双休日的补课时间也要少一些,因此学生的高中基础也相应的要差一些,尽管进入高二以后我们马上又狠抓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第二,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对学生的冲击比较大,当然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各所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认为只要家里有钱有关系有背景,不读书照样可以有好的工作,照样可以赚大钱。第三,对学业水平考试持侥幸心理的人不少。毕竟去年的学考,有的同学不是凭真本事通过的,而是抄来的,因此有的同学以为抄袭也可以过关。我们班主任一定要打掉这些侥幸的心理,要求学生必须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搞好学习,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要凭真实的本事通过学考。

篇(2)

2艺术类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1情况分析

学校方面.艺术类高中的课程管理制度比较轻松,教育经费通常有保证,教学设施也较为齐全,校本课程开发条件不比普通中学差,但艺术类高中往往比较看重艺术专业升学,通常学校的教学重点都会放在专业课上,物理课时安排较少,实验室等物理教学资源也较为陈旧.学生方面.艺术生的逻辑数理智能较弱,物理基础也普遍较差,对物理的态度和认识不理想,爱恶分明,在具体的物理学习上喜欢直观、明了的物理知识,喜欢参与实验,不喜欢抽象、逻辑性强的物理知识.教师方面.由于艺术类高中物理课时相对较少,通常一个物理教师会教很多个班级,由于升学压力低,学校不重视等原因,艺术类高中的部分物理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积极性和科研意识,大多也缺乏校本课程开发技能.

2.2目标拟定

艺术类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拟定主要涉及3个方面.(1)要彰显学校特色,课程开发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全面发展”上体现学校的个性;(2)要满足学生需求,主要是高考要求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要注重物理、生活和社会的关系,主要是建立物理和艺术领域的联系.艺术生的物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人生发展也和其他学生不同,所以,物理校本课程开发要侧重于培养艺术生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等仅需了解.由于艺术生物理科的高考要求较低,对国家课程标准及考试要求较高的知识点,应适当降低难度,能够应付考试即可.

2.3方案编制

(1)确定主题,明确构成要素校本课程开发要确定开发的主题、范围和领域.艺术生在艺术层面有自己的优势,对实践动手类的教学模式比较感兴趣,对此,艺术类高中除了对普通物理课程进行开发外,还可以开发诸如“物理与实践”、“艺术中的物理”之类的补充主题.同时要明确适用于艺术生的物理教学大纲、教科书、练习册以及辅助材料.(2)制定方案,编制课程课程方案制定要明确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与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要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课程编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3个部分.本文重点探讨课程编制中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采用恰当的活动方式将课程具体化,在设计艺术类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时,课程材料、难度以及课程教授方式等要符合艺术生的特点.(3)课程开发设计方案实例课程主题:艺术中的物理.授课对象:艺术类高中学生.课程类型:自然科学类,选修课.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物理的联系,知道艺术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感受艺术和物理相融合的魅力,从不同角度欣赏艺术和物理的美,提高艺术类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1)音乐与物理教学目标:了解音乐中的物理知识,知道音乐与物理的密切联系.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实验演示,学生讨论,多媒体教学.教学要点:第一,音乐在物理学上的原理(利用视频资源引入情景,用声音传感器等器材演示音乐的声波变化,结合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第二,声音中的物理概念———音调、响度、音色(回顾初中所学知识,让学生歌唱表演,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验器材,让学生明白音调与频率、响度和振幅等之间的关系);第三,歌唱中的物理(欣赏音乐家利用不同共鸣体唱出的歌声,知道人体本身就是一种乐器,讲述声带对音高的影响,让学生演唱并相互比较,加深印象).2)乐器与物理教学目标:了解乐器中的物理知识,知道一些乐器购买和保养的知识.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学生参与表演.教学要点:乐器的分类:弦乐器、管乐器、簧振乐器、模板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乐器等(利用多媒体演示不同乐器的振动发声机制,让学生演奏各种乐器,体验它们发声的不同之处);乐器的结构:发声体、传声体、共鸣体和附件(学生观察乐器,了解乐器的结构);乐器的购买与保护(结合多媒体、图文等讲授乐器的质量影响因素及保养知识).3)绘画与物理教学目标:了解美术中的物理知识,知道光学知识对绘画的影响.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讨论,实验演示.教学要点:绘画与物理的联系(学生欣赏国画与油画,并讨论油画为什么会有照相般的效果,引导学生得出美术上的物理因素之一是光影效应);物理在绘画上的应用(介绍历史上画家们利用镜子、光学仪器等辅助绘画的故事,让学生收集资料、信息,了解绘画史上的“暗箱装置”);光学本性(利用色散实验和多媒体演示,介绍可见光谱,解释波长、振幅与色相、亮度的关系).4)学结教学目标:总结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教学方式:学生收集资料,小组讨论,作业与交流.教学要点: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小组形式利用声学或光学等知识自制小作品,比如自制小乐器)并交流心得体会.成绩构成: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作品.本文来自于《物理通报》杂志。物理通报杂志简介详见

篇(3)

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学业成绩考试,它面向全体学生,是检测高中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检查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促进普通中学素质教育实施,引导师生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的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二、高中物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

高中物理会考是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高考选拔人才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与高考有着显著区别,即面向全体学生。高中物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是物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日常教育教学要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的理念和观点。为此,高一阶段不宜设置频繁的周考之类的小考,应该适度设置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而试卷的命题应该因学校因学生而宜,尤其是学困生较多的普通高中更不应该照搬名校试卷,而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依据会考标准自行命题,有机地把课程标准要求与会考标准要求结合起来,命出符合学情校情具有特色的试卷。

对于高一来说,课程标准设置要求是很高的,而且高考命题源于课标,高一又有很多学生倾向于文科,所以对于非重点高中来说,如何把课标和会考标准结合起来有效实施教学是物理教师不应该回避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非重点高中,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无形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较差,又有文科倾向的学生,应该针对会考,不应该针对高考。升入高二后已经分为文科理科,对高二文科学生来说,学生已经很明确地以政治、历史、地理、语文、英语、数学这六门高考科目为主干学习目标,而高二文科物理是选修1―1,吉林省高中阶段物理会考之前教学时间为三个学期,高一两个学期,高二一个学期,这期间还有实验会考考查,教学时间不是很充裕,以会考为标准把握好课程标准深度与广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科物理课堂教育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课堂充满情意。物理学科本身很抽象,甚至很枯燥,因而物理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应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老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

新课标下的课堂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课堂开放,学生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都会相应提高,课堂也会变得灵活起来。老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寻找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互动的碰撞点,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激情。要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感到学物理就像学地理、历史一样容易,从而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提高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篇(4)

一、确定各种能力的培养措施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二、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 过渡学习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 正常学习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基本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业水平测试的能力要求。

3 提高学习阶段。学业水平测试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 完善学习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

重点知识结构化一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一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直观性教学,促进能力培养。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篇(5)

随着新课程深入实施,课程标准的调整完善,初三物理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复习,科学备考,提高中招物理复习的有效性?

一、吃透课标精神,准确把握中招命题趋势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初中物理学科课程实施的总纲,是课程的魂之所在。实施新课程以来,中招考点的确定源于课标内容而非某一版本教材或别的某种教辅资料。中招物理考试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的程度。充分体现试题的基础性、科学性、教育性、探究性和导向性,为评定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业水平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因此,紧张的中招复习期间,静下心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其精神实质,方能正确引导复习方向。课程改革十余年,中招试题在稳定探索中,呈现以下变化趋势。

1.命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中招要体现课改新理念,并非不要基础。在基础知识及主干知识上的测试仍是命题的基本原则。纵观近几年的河南省物理中招命题,70%以上的试题都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难度系数维持在0.6~0.7,但是考题形式灵活,避免了靠死记硬背就能答好题的情况,考查方式多样化,总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1)考基础知识不等于考机械记忆,而是重在考查对基本概念本质性的理解及知识的建立过程。

(2)将一些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放在一起或从一些表面相似的现象中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

(3)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置于不同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全面、深刻。

(4)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进行考查,强调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命题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及现代科技进行联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中招考试的试题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试题的取材与背景资料重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3.命题注重体现探究性。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重要学习目标,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探究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探究的结果,而且要注重探究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过程,获得各种能力。试题中的实验探究题是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是中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中招物理历年来考试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命题注重体现开放性。

开放性试题是指答案不唯一或方法多样性的试题。主要包括试题开放、解题过程开放、答案开放、表达方式开放等类型。此类试题主要涉及环保问题、实验设计、知识方法总结等。而且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进一步注重对考生的观察、估测、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排除故障,以及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等能力的考查。既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能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二、认真组织复习,落实基础知识过关和实现能力养成目标

由于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具有检测与选拔的双向功能,因此中招物理试题既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注重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一手狠抓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手狠抓综合能力提升,不可偏向任何一面。

1.以考点为准,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网络。

复习过程中以“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为统帅,构建完整、准确的知识网络。以考点为准,狠抓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抓公式、规律的熟练应用;抓基本技能的熟练形成。对于考点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等必须熟记于心,同时做到:重点知识要掌握,难点知识要化解,易混点知识要清楚。

2.注重全面提高能力,形成科学素养。

学习物理,就要格物究理,理解是关键,应用是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重视运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全面发展,尤其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中招试题在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时候,题目的内容可以涉及科学探究七个要素中的一个、两个或几个,考查不仅可以针对探究过程,而且可以针对探究方法和思想。对于实验探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三、精选习题,提高讲练针对性,摒弃题海战术

中招物理复习,习题课教学是重要一环。学物理离不开做题,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但不反对做习题,提倡摒弃题海战,采用精选精讲精练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既减负又增效。要高效率地使用习题,首先要选好习题,现在习题来源途径广,教材、教辅材料、网络等。教师要能够根据课标精神和中招命题趋势识别哪些是好题,并且适合学生的学情。选好习题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习题要能辅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习题背景可以从物理学史、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现代科技发展成果等方面汲取,同时适当地穿插其他学科知识。

2.习题要有梯度,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兼顾基础练习和能力训练,并能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在收集习题信息的过程中不盲从,学会挑选与解题有关的信息条件。

3.好的习题,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会产生成就感,形成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能提高整体科学素养。坚决摒弃“偏题、怪题、过难题,落伍题”。

四、实时检测,科学组织模拟考试,重视反馈补救

复习不是一味做题,复习不是纯粹为了考试。应在每个知识点基础系统复习之后,跟随对应练习,实时检测反馈,针对发现的问题,实行师生面对面,一对一,有效补差应对;在复习进行到最后阶段时,精选数套高质量的模拟试题,进行中招前的热身训练。模拟考试以学生的全真模拟练兵为主,教师应对复习的质量进行考查,对学生掌握考试策略(如考试心态的调整,解题顺序的确定,解题速度的把握,答题卡的适用,解题后检查的策略)进行考查,发现问题及时讲评,并辅以专项训练,及时解决问题,不留死角不遮掩。老师要对每次模拟考试题做到心中有数:考了哪些知识点?是以什么方式出现的?考查了哪些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还有什么重要知识点(热点)没有考?等等。考试过后,认真归纳学生遗漏点,分析失误原因,研究解决的方法。注意规范训练,务必纠正学生答题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如审题马虎,作答不规范等。另外,我们要用心研究中招物理近几年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以此规范学生作答,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总之,在中招物理复习过程中,只要依据课程标准精神,深入研究中考,科学组织备考,环环落实,步步成竹在胸,就一定能带领学生考出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篇(6)

笔者认为教学方向就是一个有X、Y、Z三维的空间坐标轴。X方向:把培养学生人格和品质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牢记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关注社会发展是现代学生的必备素质。Y方向: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用人格魅力、专业素养、风趣幽默影响学生,使他们学有兴趣,刻苦钻研,立志成才。Z方向:把学科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作为每个教案的教学目的,每节课都要设法营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氛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既注重深入浅出,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猜想、质疑的好习惯,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喜爱自主选修不同模块。必修加选修是新课程的显著特点,在“两考”中也有明确的体现。它既能确保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学生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在高一学年的教学中,用“三出发”教学方法,解决初高中衔接和“入门难”问题,充分考虑高一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以“情”感人,以“趣”引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出发”教学方法内容如下:

理解物理概念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辅之“一课一实验”,形成科学概念,分段加深理解概念内涵和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探究物理规律从学生间接经验出发,师生共同深究过程,充分运用文字运算、图象语言,导出其规律性,掌握物理规律(公式)的适用条件和物理意义。

建立物理规模型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会用物理学科思想及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速度”,笔者指教学的进度、课堂的难度和考试的频度(次数),即教学过程的快慢。速度只有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不赶上新课,不煮夹生饭,不要三节内容两节讲完,三年课程两年结束;不要不注重基础知识应用及拓展,不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不随意加深讲授难度,导致自己很累还抱怨学生不会,“哼着内容上不完的腔调”却“涛”声依旧。新教材强调“慢工出细活”。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主干知识难度:如力的概念、运动的种类、能量的观点、图像语言的运用、计算能力的提高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该放弃。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反馈、评价,注重单元和课堂小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高三不实行月考而实行一学年度五次统考,从而完成了一次统考出信心,二次统考出进步,三次统考出效果,四次统考出能力,五次统考出状态的考试目标,符合学生的高三复习节奏,复习效率明显提高。

二、教材比资料重要

“两考”的试卷中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许多问题在课本中很容易找到,在学生平时的问题中容易找到,在教师的教案中容易找到,而在资料中就很难发现,这也是“两考”的性质决定的。当前,教学资料五花八门,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科书、课标和手写教案。教材就是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统称。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团队共同开发制定的实践课程标准的“教与学”材料,是实施课程的媒介。它是教师的备课指南,学生要读的“书”、要做的“作业”。

学生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学实践如果远离现实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验,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坚决反对“照本宣科”和“教死书”,“深入浅出”才是对教材的“活学活用”。

注重教材与“两考”紧紧相连,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认为“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太浅”,只要把教科书上的例题和习题“死记硬背”就OK!二是没有把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应用能力培养好,认为“现行的高考试题离教材越来越远”。实际上新高考试题离教材越“远”就是离教材越“近”(“远”指试题中的新情境,“近”指试题的答案在课本中;也就是很多命题专家常讲的:高考试题“起点”高,“落点”低)!

资料就是用来参考的,是辅助教材的。而不能使之成为“题海战术”的“源泉”。

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本参考资料”。“学问”即学一半问一半,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在讲台上等学生问,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的偏差,出错的根源。教师必须用“水理论”指导日常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学生的能力不是靠哪一门学科,是由水桶的最短一片“瓦”(木板)决定的;同时要靠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不要“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师应多“下水”,多“积水”,学生方能得更多“水”。

更正做错的问题比再从资料上找题做更好。用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以简单问题训练科学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对课本中“思考与讨论”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失,自己寻找方法,及时更正错题和找到错因。特别注重针对本校本年级的学生实际,例如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过程中,针对选修文科的《物理1-1》,选修理科的《物理3-1》,笔者认为“学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卡片式”教学方法:即一个单元(章节)编写一张A4卡片,并编成校本教材《学易》。每张“卡片”均“卡”住四个点:知识点(三维目标要求)、讲解点(重点、难点)、练习点(学生动手做的)和考试点(学考样卷)。一学年一册,每册“卡片”不超过A4纸30张。

三、学生是自主的人、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关键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新定位――“生本观念”。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课程改革的最核心价值。研究和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意影响发展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解决好学生心理问题,如:学习方法、人际关系、青春期苦闷、理想与现实等。学生的青春一去不复返。学生最需要学会做人、求知和健体,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成长要科学发展,社会的竞争再激励,高考升学压力再大,也要让学生的成长有个性、有尊严。谁也不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只能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影响学生。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多关注身边的事,多经历、多磨练、多关注社会热点,增强判断是非能力,凡事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能借助综合实践课程开设的平台,积累经验,高考就是“小菜一碟”。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教学中,采用“练习―测评―讲评”的“三环节交叉式”教学法,使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轮复习学案教师自己编写,学生每单元(模块)自主总结得失,写好总结笔记。模块自主选修,开放物理实验室,让学生多动手,做到“百闻不如一见”,高考成绩显著。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师首先要转变的观念是“学生观”,主导为主体服务。教书育人的原生态解释是:传道、授业、解惑;当今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反思性实践者、课程资源开发和研究者。不把学生当机器,强加教师个人意志。

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方法,并及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用学生的方法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师生经常的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变化,及时总结学生们的闪光点和创新学习方法,与学生共同探究好的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成长。

篇(7)

近几年来,在使用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科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以下简称“两考”)的检验,笔者对“三个重要”思想的感悟已经成为自己的“教学信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十余年的时间里,大部分人关心最多的是转变教学观念,谈论最多的是方向、速度、教材、资料、学生和教师这六个因素。而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这六个因素不好把握它们之间到底谁更重要?而笔者认为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对新课改“教与学”的再思考、再探索、再实践。也就是每位教师怎样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激情――“教学信仰”。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的感悟,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方向比速度重要

笔者认为教学方向就是一个有X、Y、Z三维的空间坐标轴。X方向:把培养学生人格和品质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牢记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关注社会发展是现代学生的必备素质;Y方向: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用人格魅力、专业素养、风趣幽默影响学生,使他们学有兴趣、刻苦钻研、立志成才;Z方向:把学科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作为每个教案的教学目的,每节课都要设法营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氛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既注重深入浅出,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猜想、质疑的好习惯,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主选修不同模块。必修加选修是新课程的显著特点,在“两考”中也有明确的体现。它既能确保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学生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在高一学年的教学中,用“三出发”教学方法,解决初高中衔接和“入门难”问题,充分考虑高一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以“情”感人,以“趣”引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三出发”教学方法内容如下:

(1)理解物理概念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辅之“一课一实验”,形成科学概念,分段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2)探究物理规律从学生间接经验出发,师生共同深究过程,充分运用文字运算、图象语言,导出其规律性,掌握物理规律(公式)的适用条件和物理意义。

(3)建立物理模型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会用物理学科思想及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速度”,笔者指教学的进度、课堂的难度和考试的频度(次数),即教学过程的快慢。速度只有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不赶上新课,不“煮夹生饭”,不要三节内容两节讲完,三年课程两年结束;不要不注重基础知识应用及拓展,不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不随意加深讲授难度,导致自己很累还抱怨学生不会。新教材强调“慢工出细活”。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主干知识难度。如力的概念、运动的种类、能量的观点、图像语言的运用、计算能力的提高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观念应该放弃。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反馈、评价,注重单元和课堂小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高三不实行月考而实行一学年度五次统考,从而完成了“一次统考出信心,二次统考出进步,三次统考出效果,四次统考出能力,五次统考出状态”的考试目标,符合学生的高三复习节奏,复习效率明显提高。

二、教材比资料重要

“两考”的试卷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许多问题在课本中很容易找到,在学生平时的问题中容易找到,在教师的教案中容易找到,而在资料中就很难发现,这也是“两考”的性质决定的。当前,教学资料五花八门,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科书、课标和手写教案。教材就是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统称。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团队共同开发制定的实践课程标准的“教与学”材料,是实施课程的媒介。它是教师的备课指南,学生要读的“书”、要做的“作业”。

在东西方课程改革史上,历次面临同一个难题:理想的课程文本(纸质和电子)如何转化为教师的具体实践。现行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高中物理》(必修、选修)教材中的实验、注释、旁批、彩图、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科学慢步、科学足迹、课题研究、课外读物目录、STS等,分模块给师生留有共同发展的空间。教学实践中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内外部重组,从而适应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需求,教材并没有给教师指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同时每个教师的已有知识、言语水平、动手能力、个人理解不尽相同,授课对象的起点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加强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完成好手写教案及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照搬“教案集”“习题集”,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

学生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学实践如果远离现实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验,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坚决反对“照本宣科”和“教死书”,“深入浅出”才是对教材的“活学活用”。

注重教材与“两考”紧紧相连,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二是要把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应用能力培养好。实际上新高考试题离教材越“远”就是离教材越“近”。(“远”指试题中的新情境,“近”指试题的答案在课本中;也就是很多命题专家常讲的:高考试题“起点”高,“落点”低)

资料就是用来参考的,是辅助教材的,而不能使之成为“题海战术”的“源泉”。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本参考资料”。“学问”即学一半问一半,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在讲台上等学生问,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的偏差和出错的根源。教师必须用“水理论”指导日常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学生的能力不是靠哪一门学科,是由水桶的最短一片“瓦”(木板)决定的;同时要靠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不要“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师应多“下水”,多“积水”,学生才能得更多“水”。

题目做了“千千万”,资料还有“万万千”,学生会了没有?没有!盲目做资料上的题,甚至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资料有的“母题”“经典题”都是我看过的、做了的;还有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不良”。有的教师还吹牛说:“高考题中有90%的内容都是我给学生资料上做过的、讲过的、且多次考过的。”但高考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更正做错的问题比再从资料上找题做更好。用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以简单问题训练科学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对课本中“思考与讨论”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失,自己寻找方法,及时更正错题和找到错因。特别注重针对本校本年级的学生实际,例如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过程中,针对选修文科的“物理1-1”,选修理科的“物理3-1”,笔者认为“学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卡片式”教学方法,即一个单元(章节)编写一张A4卡片,并编成校本教材――《学易》。每张“卡片”均“卡”住四个点:知识点(三维目标要求)、讲解点(重点、难点)、练习点(学生动手做的)和考试点(学考样卷)。一学年一册,每册“卡片”不超过A4纸30张。从方法设计到具体课堂实现高效。

三、学生比教师重要

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自主性的人、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关键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新定位――“生本观念”。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课程改革的最核心价值。研究和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意影响发展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解决好学生心理问题,如:学习方法、人际关系、青春期苦闷、理想与现实等。人的青春一去不复返。学生最需要在年轻时学会做人、求知和健体,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成长要科学发展,社会的竞争再激励,高考升学压力再大,也要让学生的成长有个性、有尊严。谁也不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只能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影响学生。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多经历、多磨炼、多关注社会热点,增强判断是非能力,凡事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能借助综合实践课程开设的平台,积累经验,高考就是“小菜一碟”。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教学中,采用“练习―测评―讲评”的“三环节交叉式”教学法,使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轮复习教师自己编写学案,学生每单元(模块)自主总结得失,写好总结笔记。模块自主选修,开放物理实验室,让学生多动手,做到“百闻不如一见”,高考成绩显著提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师首先要转变的观念是“学生观”。教书育人的原生态解释是:传道、授业、解惑;当今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反思性实践者、课程资源开发和研究者。不把学生当机器,给他们强加教师个人的意志。

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好方法,并及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用学生的方法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师生经常的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变化,及时总结学生们的闪光点并创新学习方法,与学生共同探究好的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成长。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07-4

不管教学理念上是否正确,“以考定教”在很多学校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际上,这正是考试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于是,“有怎样的考试,就有怎样的教学,就有怎样的学习和知识结构,也就有怎样的学业成绩和能力”就成为一般教师的共识。正像当前的高中教学,其所有的评价都离不开高考,这是最大最重要的指挥棒,也是不可忽视的评价及其保障因素。高考不改革,任何日常评价的改革都将大打折扣,同样地,初中教学也亟需中考“指挥棒”的变革来引领。

如何用好中考这根“指挥棒”,以中考试题为载体,独辟蹊径,探索贯彻能力培养的教学途径和评价模式,对于命题人员而言就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通过笔者在中考命题中考查“提出问题”这一科学探究要素的实践,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考试“指挥棒”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1 命题规划

1.1 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2]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正是问题的提出才使得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明确的方向。因此,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各个要素的核心,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可见,“提出问题”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比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因而“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创造力或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当前国家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中考中明确对“提出问题”进行考查,不但会引领广大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更加重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更符合课程标准中“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要求。

1.2 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题型

正如前文所述,既然要在中考中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能力分布的弥散性特点,学生就会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若干个层次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好与不够好的层次上的差异。若用主观性试题来进行考查,就会给阅卷的工作量及考试的公平性带来很大的问题。

于是,我们采用了单项选择题这一题型。大家知道,在单项选择题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又称“最佳选择题”。最佳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以上或全部都符合题意,但只有一个是最佳答案。这一类型的选择题恰好符合“提出问题”过程中各个不同问题的层次性特点,我们就把选项中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问题确定为正确答案,它正好给出了与题干情境最直接或最本质的问题。这样,利用“最佳选择”这一类型的单项选择题,就可以考查出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提出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

在各地历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以笔试试题的方式考查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要素的题目并不多见。我们从2010年开始在济南市的中考物理试题中对“提出问题”的考查进行探索,几年来的实践效果表明:利用笔试试题的方法来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切实可行的。

1.3 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内容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据此要求,中考中对“提出问题”的考查内容也就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2]对“提出问题”的这一要素的基本能力要求: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可见,对“提出问题”进行考查,实际上考查的是提出问题的能力。

据此,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这个情景既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也可以是自然现象中的情境,或者物理课上实验观察中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其次,题目内容中将凸显科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学生在甄选答案的过程中,其提出问题的能力会有具体明确的体现,所以能力的评估就不再抽象和难以把握。

2 命题实践

下面是我们在这一探索实践中的两个具体示例:

(济南市201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理化试题第20题)透过放大镜观看周围的物体时发现,近处的物体是正立、放大的,而稍远处的物体是倒立、放大的,更远处的窗户则是倒立、缩小的。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经过讨论形成了下面四个问题。你认为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科学问题是( )

A.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有哪些种类?

B.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

C.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能成什么样的像?

D.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物、镜间的距离有何关系?

(济南市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理化试题第19题)在学习了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后,老师用同一只小灯泡给大家做了如图1所示的两个实验,要求大家根据实验中的现象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经过讨论,大家提出的以下四个问题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是( )

A.同一灯泡中电流的大小跟它两端的电压是否有关?

B.同一灯泡发光的亮度跟它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C.同一导体中电流的大小跟它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D.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及其电阻有什么关系?

2.1 题干功能:创设问题情境,明确考查“科学问题”的方向

前面的第一个示例,给出的问题情境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情境的呈现方式是文字描述,情境描述中暗含着明确的问题指向。第二个示例给出的问题情境则是实验观察,取材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是文字描述和实验示意图,情境中有较明确的问题指向。实际上,题目还可以从自然现象的角度来创设问题情境。因为物理试卷要求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一个科学问题,所以我们在题干中加了一个能够体现科学问题本质特征的限定词“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使得题目更加严谨。

2.2 最佳答案的界定:明确科学问题的基本特征

如前文所述,我们通过分析对 “提出问题”进行笔试考查的特点,选用了“最佳选择”类单项选择题这一题型。在我们的探索实践中,仍然发现有不少老师对每个选项都有似是而非的感觉。显然,带着这种感觉去进行“提出问题”的教学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的。为此,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了科学问题应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1)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与题干中给出的情境相联系,避免提出漫无边际的问题;(2)抽象性:好的科学问题的解决要能揭示出情境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因此,要避免就题干情境中的现象发问;(3)概括性:通过好的科学问题的探究得到的规律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适性,因此,要避免针对情境现象中某个具体事物来提出问题;(4)操作性:好的科学问题要易于探究(好观察、可测量)、操作性强,避免用生活化的语言、词汇来表述提出的问题。

在科学问题的上述基本特征中,抽象性和概括性实际上也是这个问题的探究价值所在。作为一道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题目来讲,题干中的“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就囊括了抽象性、概括性和操作性。至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也就等于跑题了。因此,我们认为,运用科学问题的这些基本特征作为对“提出问题”考查的最佳答案的界定标准,既有利于统一评卷老师的思想,也有利于引领科学探究教学。

3 实践效果

为了命制这样一类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题目,我们对教师的教学技术优势、弱点和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了较为广泛、客观、深入的了解。题目选项的设计力求做到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有利于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而答案的制定和解析又有针对性和导向性,有利于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这一实践探索,对科学探究教学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试题立足学科特点,由“生活到物理”的学科素养提升过程脉络清晰: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讨论、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归纳及甄选科学问题要素等环节层层展开,体现了命题人员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及其思想的深刻思考和准确把握。试卷上的试题被教师转移到课堂上,转化为立体的教学过程,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新课程理念,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4 更多思考

在中考中探索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了许多的思考,在此与大家分享。

(1)情境创设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在我们近年来的探索中主要基于引领教学的目的,所以更多的是选用了与教材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相近的日常生活情境和实验观察情境。实际上题目情境创设的范围还可以适当扩大,但务必符合当地学生的学习实际。

(2)题目设定的各选项之间的层次要分明。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层次远远多于四个层次,因此,在中考试题中引入这类题目之初,要明确地把各选项间的差距拉开,只要把具有较高“提出问题”能力的学生选也就够了。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还是运用考试的评价功能来引领“提出问题”的教学。

(3)题型的选择要与师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步。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选择了用“最佳选择”类单项选择题对“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随着师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尝试用其他题型来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们认为,考试只是手段,其目的在引领教学。近年来,我们一直紧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践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努力探索中考试题对教学的积极(下转第13页)(上接第9页)导向作用的充分发挥。以上只是我们在中考命题中对“提出问题”这一科学探究要素进行考查的实践探索,单单从题目的质量而言,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欢迎广大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 教育,2003(1):17―19.

篇(9)

一、存在的弊端

目前,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仿佛工厂流水线上批量加工的元件,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1.机械死板的题海训练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在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在20―25分钟内完成选择题和填空题。如果学生的完成时间超过25分钟,就说明他们做题的熟练程度不够;如果学生的完成时间不足20分钟,就说明学生审题不够仔细,这有可能导致错误率的增高。但是,不同的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机械死板的题海训练必然导致训练结果缺乏科学性,甚至使学生难以积极对待每次训练。

2.元件加工式复习方式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在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存在两种现象。其一,有些教师在讲台上高密度地授课,学生趴在课桌上毫不懈怠地做笔记。一节课下来,看似内容很多,其实,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并未完全掌握。其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问,却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教师就把应由学生回答的内容和盘托出。甚至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以致忽略了提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许教师的本意是:既希望课堂教学内容更充实,又希望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所学知识。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物理学科高深莫测,以致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以致失去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的热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转变,这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另外,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使他们认识物理规律,总结解题方法,从而体会物理学科独特的魅力,最终,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体会成功。

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强加给学生各种束缚,把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占满,这样,只会使学生被动学习。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符合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的课堂,不把能学生当“元件”进行加工。实践证明,探索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教学模式是每个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二、崭新的探索

以美国学者罗杰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学派,提出“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体自主发起的,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四点内容:其一,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其二,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其三,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其四,在学习方式上,主张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

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作为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强调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水平相结合,主张教学内容要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内在经验和情感体验统一,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最终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具体有两点。

1.重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时期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且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占较大比例,这样,便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例如:当复习“电生磁和磁生电”(人教版九年级教材第二十章)这一内容时,学生总是把这两部分知识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并使他们大胆设想(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是否能生电),同时引领他们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这样,就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在这部分学习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既强化学生的复习效果,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何做好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复习一直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无味,并错误地认为会背即可,从而忽视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理解。对此,教师应拿出可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分两步进行教学:其一,从物理学的历史出发,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主要贡献;其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做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便能亲身体会牛顿对伽利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推理,知晓牛顿第一定律形成的全过程,并对牛顿第一定律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

总之,在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学生应自主学习,并善于对物理实验进行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勤于利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最终获取知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更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验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是做好课堂复习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因此,要做好物理复习课的改革,就应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以提高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大的合作学习自主性,以引导他们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做好课堂复习的核心。具体而言,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纪律情况和性别特征等因素,然后将他们合理搭配,分成若干组,每组4至5人,并按照每节课的教学情况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既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还要使每个学生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转换。

篇(10)

一、备课组的基本情况

1.成员组成

八年级:***老师、***老师;九年级:***老师、***老师。

2.班级设置情况

八年级:共有学生208人,分为4个教学班。其中1、3班由***老师任教;2、4班由***老师任教;其中1-3班(外宿班);4班(内外宿混合班)。每班每周3课时。

九年级:共有学生345人,分为6个教学班。其中1、3、5班,***老师任教;2、4、6,***老师任教。其中1、2、3班(内宿班);4、5、6(外宿班)。每班每周3课时。体育中考结束后调整为每班每周4课时。

二、本学期以落实教学常规为核心搞好备课组建设

1.认真备课

(1)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2020年广东省考试院将不再颁发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将以目前实施的课程标准(2011版)作为命题的依据。取消“考纲”,课程标准成为考试命题的唯一依据,因此,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了解所教学生的“双基”掌握情况、缺漏所在、心理特点,以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本学期教师的重点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指导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认真编写前置学案。前置学案是进行生本教育的关键,内容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课程标准的解读;②标明课时分配和主备人;③学习目标;④课前预习;⑤诊断练习。本备课组的前置学案次数达到要求。

(4)做好学校和教研处提倡的“主题化”研究。

(5)坚持集体备课。本学期初中物理备课组总共开展了17次集体备课活动,九年级物理备课组为了高效备考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均达到要求。大大提升了各位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集体备课做到了“四定”:定时间(每周星期二上午9:00-10:00),定地点(九年级办公室),定主题,定主讲人;“六备”:备课标——体现其实质性;备教材——挖掘其拓展性;备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备学法——研究其实效性;备环节——展示其艺术性;备练习——抓住其针对性。

2.认真上课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积极尝试和实践“生本课堂”。

组内教师都能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上课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认真完成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必做实验,重视基本的实验技能的学习。

3.认真辅导

辅导是教学的补充和重要环节,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辅导工作。教师们都能做到:

(1)充分利用晚修课对学生进行辅导。

(2)平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能及时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尤其是九年级的2位老师,能结合中考备考的要求,对学生的辅导做到了更细致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能认真拟定优生、后进生辅导计划,并做好辅导记载和成绩跟踪。这届九年级的培优工作抓得较早。在11月份即期中考试后,就开始建立档案实施培优辅差计划。

(2)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辅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利用好晚修课等课余时间,积极找学生谈话,了解其思想和学习情况,对症下药,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3)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类辅导,对后进生热情关怀、重点辅导,对优等生加强培养,发展其特长,提高其各科成绩。

4.认真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1)组内成员都能认真布置作业。作业适量适度,以巩固所学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真批改作业和前置学案。认真检查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包括练习册和前置学案在内,作业的批改次数都能达到要求。批改作业能做到及时、认真。不足的是部分作业批语缺乏针对性、指导性和激励性,个别教师的作业批改甚至没写日期。

(2)重视作业的讲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能及时讲评和纠正。对好的作业予以表扬,同时督促学生订正错误。

(3)作业的内容还可更形式可多样。

5.认真进行考核

高度重视阶段性综合检测。每讲授完一个单元(一个模块)后都进行了单元测试。八年级顺利进行了6个单元的单元测试、2次月考以及期中考和期末考。九年级顺利进行了3个新课单元的单元测试以及4次周测以及4次月考模拟考。超额完成次数要求。

6.公开课、观课、议课

(1)本备课组本学期积极开展公开课。***老师和***老师分别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生本课堂教学大赛八、九年级组初赛公开课。5月21日,2021年东源县初中物理学科中考备考研讨会在我校召开。***老师在会上开展了一节专题复习研讨课《功和机械能》。

(2)备课组内的所有教师都积极参加观课议课活动。听课教师都作好听课记录并作出客观分析评价,课后积极参加评课活动并对上课教师提出了中肯的改进建议。

7.开展课堂改革

本学期,我们备课组继续响应学校的课改号召。积极学习生本课堂教学理论,物理生本课堂模式以及如何进行小组建设和小组合作教学等。

8.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上一篇: 安全生产经验交流材料 下一篇: 初一科技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