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6: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程设计设计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5-02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理论课之后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我们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也如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解决常规化工设计中一些实际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其出发点是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计算机辅助绘图、分析与思考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能力。笔者从事了3届的课程设计教学,从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现将笔者的教学体会作一介绍。
一、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般为二周时间。课程设计基本要求是通过这一设计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使将来在不同岗位就业的学生都能受益,都能解决这类工程的实际问题,并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课程设计的选题需要我们指导老师慎重,尽量选择化工行业中最普遍且最具代表性的单元操作进行设计。根据以往的教学的经验,题目的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程设计题目尽可能接近实际生产,截取现有的某化工项目中的某一操作单元为设计模型,比如某合成氨厂的传热单元的设计,流体输送过程中离心泵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等等。这样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参照体系,不至于出现不合理的偏差。
2.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围绕着常见的化工操作单元进行展开,比如我们都知道在讲授《化工原理》理论知识时其中的单元操作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萃取等等。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包括2~3个常见的单元操作,从而实现某一简单的化工任务。
3.课程设计题目中涉及的物质尽可能常见易得。因为完成虚拟的生产任务过程中需要这些物质的物性参数进行核算,常见易得的物质能够降低学生在查阅参数方面的工作量。比如,如果我们设计分离任务尽量选择苯-甲苯,或甲醇-水等这样的体系,因为这些混合体系的参数大部分工具书能够查到。
4.《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选择还要兼顾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设计。根据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紧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机械设备》设计。这两次的教学实践紧密衔接,互相补充。《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为工艺流程及流程参数的确定、主要设备及管线的布线及选择,而《化工机械设备》设计侧重点为典型设备的选型、设备的结构、材质的选用及操作参数范围的确定等。所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时保证每个题目中包含2~3个典型设备,以备学生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课程设计。
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进行积极指导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接触到课程设计课题题目的时候,犹如身置茫茫大海中,不知该如何开始。此时,我们指导教师的积极指导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指导犹如指路明灯,为学生拨开疑雾,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知道如何顺利完成接下来的课程设计。
1.积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指导教师首先讲解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涉及哪些参数计算及相关文献查阅,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从工艺和设备全方位考虑设计问题。“万事开头难”,学生克服了开始之初的茫然后在老师指引下很快进入角色。在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多做深层次思考,综合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现如今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和十几年前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应用计算机对操作参数的计算、设备的绘制、工艺流程的绘制。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就应该熟悉部分专业软件的学习如Chemoffice,AutoCAD,Mat Lab,Aspen Plus。考虑到后续的课程设计,《化工原理》理论授课的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求学生课余学习课程涉及的相关软件,部分课后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编程计算,比如精馏塔塔板的逐板计算法。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对相关计算机软件有了了解。进入课程设计阶段,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软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的,每组4~5人,并任命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组长。为了方便工作的进行,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适当的分工,比如有的同学负责查阅资料,编辑文档,有的同学编程计算,有的同学负责绘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是独立的,课程设计的工作一环扣一环,相互关联,需要全组同学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合作完成。设计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难免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产生分歧。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的时候,作为指导老师要求大家采取公开讨论的方法,相互倾听对方的意见,然后对比各种方法,最后选择最适合本设计的最佳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经历了一次合作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课程设计的另一宝贵收获。
4.撰写正规的课程设计说明书。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要求每组学生按着设计院或者设计公司的标准,编制一份正规的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设计的文字说明书、设计项目的流程图、2~3个关键设备的剖视图(A3图纸)。课程设计结束时,每一个小组课程设计说明书都要装订成册,之所以这样要求,其目的是锻炼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鼓励表现突出的团队参加设计比赛
结合现今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国内化工学会每年都组织大型的化工类的课程设计大赛,参赛对象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化工专业。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指导老师从设计之初就鼓励学生争取把自己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化工领域的专家和同龄人。到目前为止,我们指导的课程设计至少已经有三届学生参加过了国家级的设计大赛,并获得了奖项。这说明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工程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也从中学习到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的精髓。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课程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4-02
1 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 课程纲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 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 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 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 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 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 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 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 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 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 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 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人员推销》是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专业系列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高职培养的核心能力体现为学生就业岗位中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采用以往单一、理论化的教学手段,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能力需求,因此,如何根据企业岗位任务的要求,重构符合工作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目前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定位
(一)课程的总体建设目标
把《人员推销》建设成为在江苏省内高职院校中一流,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有较大影响的课程。主讲教师的队伍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网络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加科学合理。
(二)课程定位
“人员推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系统培养学生在推销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设计并保持个人良好商务形象的能力;判断顾客性格类型及掌握顾客购买心理变化的能力;为建立关系而进行商务沟通的能力;对产品、行业、政策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能力;对市场、顾客及竞争者情况的调研分析能力;寻找潜在顾客能力;策划销售访问能力;有效展示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发现并处理解决顾客购买异议的能力;达成交易并开辟关系的能力;维持顾客的后续服务能力;时间、辖区和自我管理能力;培训、激励、领导和考核销售人员的能力;)、社会能力(爱岗敬业,热爱销售的心理能力;通过服务为他人谋幸福的能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能力;坚持到底、永不妥协的拼搏能力;关心、快乐和融洽的人际交往能力;耐性、亲切和有道德的待人接物能力;诚信、公平和自制的职业开展能力;)和方法能力(保持工作精力旺盛的方法能力;积累产品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学方法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方法能力;具有独立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的能力),对本专业及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重要的支持作用。笔者所在学院工商系2006年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以来,一直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专业建设导向,根据学院“依托铁路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动服务、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思路。
二、课程改革
(一)课程设计
通过九个教学项目训练,使学生明确推销工作所需要的职业道德,掌握推销过程相关技能,最终培养学生善于准确发现顾客需求的职业敏感性、努力满足顾客需求并建立良好关系的职业精神。
以岗位工作过程体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4∶3”(48课时在校内、36课时公司、商场实训)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分项目任务边讲边练,每个学习项目都依序进行咨询、决策、计划、执行、检查和评估6个教学阶段。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见表1)
(二)项目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重点是:建立一套以不同行业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分段工作任务为教学情境、以核心职业能力为训练项目的推销技能单元训练方案与综合模拟方案。因此,教学团队在向学生演示推销工作过程核心技能的同时,要借助真实工作情境训练学生各种技术,进而培养学生熟练的推销能力。
本课程难点在于:对人员推销技能进行演示训练的同时,还要考虑到顾客文化背景,尤其在开放经济环境中跨国推销,训练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解决办法是:引进合作企业一线销售人员的工作项目(产品)作为载体,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推销思维逻辑训练;通过角色扮演训练推销技能和应变能力;通过企业实习感受现场氛围;通过视频录像了解多元文化特色及在人员推销中的应用。
(三)课程表现形式
“人员推销”课程原有的教材富有市场营销专业学科体系特色,对现代推销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阐述较多,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但是,在高职高专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下,以往的教材使用显得颇有局限性。
目前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崔平主编的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推销学》一书,该书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于真实的推销过程,以推销介绍了推销准备、寻找与识别顾客、约见和接近顾客、推销洽谈、处理顾客异议、成交与售后服务等推销技术和技巧,既全面地涵盖了推销的基本理论,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推销实务过程,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效果良好。
为了更好地满足我们现在基于推销工作过程的项目引领型教学的需要,2009年5月,教学团队着手建设《人员推销实务》教材,拟于2009年8月形成校本教材,2011年正式出版。在此基础上完善与教材配套的实训项目指导书以及教师教学实施手册。
(四)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人员推销”课程中运用的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项完整的推销工作环节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从推销工作实践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完成推销工作任务的步骤和技术。实施的主要步骤为:布置项目任务、讲授相关知识、制定工作计划、完成项目任务、进行评价反馈。布置项目任务主要是指教师对推销工作任务及任务目标进行布置,使学生对所要完成的推销工作任务有明确的认识;讲授相关知识主要是指师生对完成推销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由教师进行讲授;制定工作计划主要是指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完成推销工作任务的工作计划,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完成项目任务是指学生按照制定的工作计划有步骤的完成推销工作任务;进行评价反馈是指在由学生和教师分别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找出评价差异的原因,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下个项目的工作依据。
2.案例研讨法
在教学中,由教师提供真实的推销工作案例,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学习形式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对案例中反映的推销知识及技术问题,教师给予引导和启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推销知识技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聘请企业优秀营销人员,作为客座教授,将企业鲜活的推销案例引进课堂。
3.情景表演法
在实训中,让学生扮演商场售货员、超市促销员、厂方驻店协销员、企业推销员或销售代表等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模拟推销训练,从而使学生熟悉推销员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学会运用推销技巧,创造职业氛围,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4.现场教学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的岗位教学,通过岗位能手现场示范,教师现场讲解,学生现场演练,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指导,来完成课堂教学环节中无法完成的教学内容,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经费不足,在项目教学环节中所使用的商品简单化、项目模拟环境较差。应加大实践经费投入,建设仿真的推销环境与真实的推销产品。
(2)课程网站尚在建设。教学团队将加快网络课程建设速度,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上网,供学生方便自由选用。
(3)课程资源还将进一步积累。为了让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教学团队将加强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报刊杂志资源的建设。
(4)课程组在实施人员推销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试图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分阶段和层次开展校外实训教学,对专任教师的工作要求高和工作任务量大,建议校区教务部能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2.下一步建设改革的设想
(1)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双师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科研及服务企业能力强的教师梯队。
(2)教学内容建设。紧密结合企业需要,吸纳课程前沿知识,融入相关职业标准,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教学资源建设。与企业合作完善主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继续整理完善教案,提升现有课件水平,继续增加任务训练内容,细化技能点训练,完善任务考核项目,制订任务考核标准,继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企业与学院共享。
三、课程小结
通过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在教学中强调职业伦理教育,在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上,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新颖性原则;在课程建设中,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规范化和应用性建设,坚持贯彻综合素质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大力倡导就业教育。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职业校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3] 应恩德.人员推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资助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豫教高〔2013〕583号);郑州地方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计量经济学》(郑教高〔2014〕103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重点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SJGLX076)。
【中图分类号】F22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46-02
一、引言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了贯彻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弘扬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选送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我有幸得到这一宝贵机会,参加了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李子奈教授主讲的 “计量经济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课程”,达到培训要求,并顺利结业。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颇丰,得到了很多经验。
二、经验总结
听了李老师的课,首先感受到的是李老师以学生为本的高尚师德,李老师提到不轻易调课、不迟到、不早退等事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李老师以身作则,给我做出了实际的榜样,是我教书态度上的老师;其次,李老师刻苦钻研,努力为学生授道解惑,特别激励了我,使我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一名负责任、肯付出的老师才是一个高尚的老师。
在听课过程中,我对李老师前几节课的讲授,体会尤其深刻。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三本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差,对数学望而生畏,使我在授课过程中深感不易。听了李老师的课,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际案例的解决过程为逻辑主线,舍弃复杂的数学推导 ,讲述理论背后的思想与解决问题的步骤,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而不是背诵计量经济学。感受最深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李老师从实际的消费与收入的案例讲述E(ui)=0与的区别,特别是从案例的统计意义上来讲述两个公式的区别给人以清晰准确的分析,学生一定会掌握对他们的概念;第二利用上述例子还讲述了对“在重复抽样中,X的值固定不变”的含义,指多次抽样中,解释变量的值不变,即在保持解释变量值不变的重复抽样中,观察被解释变量Y的抽样分布;第三,提出随机干扰项与随机误差项的区别;第四,经典截面数据模型的基本假设检验等价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第五,指出“伪回归”不仅在非平稳时间序列中存在,也存在于平稳时间序列。消除了学生包括部分老师所认为的“伪回归”只在非平稳时间序列中存在的错误认识。
特别是,李老师强调了,计量真正关心、考察的是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因此对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解释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较少的用于预测(较少用于预测的另一个原因是经典模型的预测精度不高)。从这个意思来讲,对下面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的解释就不是很合理。
其中Y表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代表固定资产投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t=15.505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存在显著的线性作用关系。因此,当郑州航空港区的总投资达到1.3万亿时,其能带来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824.49亿。同时,1.3万亿的总投资额还能实现增加就业、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促进居民人均消费等多项宏观政策目标。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因此,该项目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具体结果见图1
图1 2002-11年间郑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影响
实际上,对式(1)的解释应主要考虑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效应。由于X的系数为0.138,表明X每增加一个单位,平均来说会引起Y增加0.138个单位,即应该更注重对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理解。
三、实践教学
在教的方面,李老师也谈了很多。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是二十一世纪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下面结合本人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
1、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
2、本小节还有哪些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
3、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解答课本中的练习?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23-02
《ERP原理与应用》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完全理解ERP的管理思想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上,掌握ERP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易飞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信息管理系统与企业业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易飞ERP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关业务处理方法;在能力上,通过在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素质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
1 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该课程是2006年秋季开放教育计算机专科(信息管理方向)新教学计划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善的考核标准,准确的考核结果,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开放教育的意义。从这门课程开设以来担任课程的辅导教师几年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教材的分析及中央电大制定的考核方案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案。现就这门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思想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课程考核一方面是要让学生能顺利的通过课程的考核和考试,我认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需求,通过正确的考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 该课程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形式下,具体设计了多种考核方式和手段,考核方式具体可以分为选择性反映考核、操作性考核、交流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手段,如教学考核平台,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网上测评等,通过各种不同的考核作为前提,充分对学生理解知识的作出评价,并进行改正,以达到课程前期教学目的。
3) 在此要强调的是该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各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一半,但应注意的是只有形成性考核成绩及格才能参加终结性的卷面考核,且形考成绩和卷面成绩均及格才能合成该门课程的总成绩。这一点中央电大的考核方案就是这样要求的,我个人认为很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
4) 形成性考核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考核:通过学生网上学习,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易飞ERP软件操作、课程实验报告等方式的考核,测评学生的ERP软件的操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部分最为形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我将ERP软件的操作分为5个实验,每个实验先由教师操作,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直到熟练完成,最后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通过组织三次课堂的小组讨论考核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开放教育中“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形成性考核作业册考核学生对ERP中理论性内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终结性考核采用卷面考核的方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卷面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及ERP应用题,通过这几种题型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情况。
总的来说,该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的主要思想就是依据课程教学目标,针对课程特点,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和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设计比较科学的、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电大教学的教学目标。
2 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模拟实验、易飞ERP系统仿真实训、易飞ERP系统企业实战综合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掌握现代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发展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企业使用ERP系统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相关的先进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对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以及利用ERP系统处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 实践教学层次
实践教学中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在“ERP系统网上模拟实验室”进行ERP模块模拟实验,(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财务等模块)熟悉并掌握ERP各功能模块以便形成知识点。
第二步是在“ERP系统仿真实训演示光盘”进行企业ERP仿真实训,熟练掌握ERP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以便形成知识线。
第三步是在“实训基地(企业资源ERP沙盘实验室)”进行企业实战综合训练,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ERP知识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易飞ERP系统流程与操作方法,以便形成知识面。
通过点、线、面这三个阶段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获得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对易飞ERP系统的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掌握了企业实战运用的本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入社会资格认证体系,与用友公司合作对学生实行“用友ERP”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4 实践教学设计框架(见图1)
5 实践教学媒体支持
在媒体的组合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 直播课堂主要讲授《ERP原理与应用》章节学习,重点讲解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学习。
2) 网上实验实训课程提供了23讲IP课件,是全部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
3) 面授课则主要进行重难点解析,组织案例讨论等。
4) ERP的模拟实验系统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全面了解ERP软件一般结构和功能。
5) 网上论坛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开辟师生交流的途径。
6) 电子邮件主要以一对一的方式满足学生对学习材料多样化的需求。
6 实践教学的执行环节
1) 具体实践:教师首先在软件记录的基础上示范12个实验的实验步骤,学生可以观看和下载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然后学生从网上下载“实验报告单”,参照教师的示范完成实验,并用记录工具记录屏幕操作结果。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记录结果完成详细规范、格式统一的“实验报告书”。
2) 小组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后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以达到加强学生的联系与沟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考核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7 课程考核
《ERP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考核,因为强调过程化、个性化、能力化、考核主体的多样化,所以管理难度增强,因此,为了搞好该门课程的考核工作,要求管理教师在全过程参与并配合教师做好调查报告原始材料的收集;调查过程的组织、考核;小组讨论的安排;学生网上学习的行为统计等考核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 省校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形考方案的制定,专业指导委员审定,最后由考试中心负责形考方案的。 (下转第5228页)
(上接第5224页)
2) 各电大分校班级开设《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辅导员配合该课程的责任教师完成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的认定。
3) 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各部分成绩按百分制记录,最后的形考成绩由该课程的责任教师按各部分所占比例核算,填写形成性考核表一式三份,并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上报分校,再由分校上报省校考试中心。
4)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部分形成性考核的学习任务。
5) 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终结性考试。
6)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定期询问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完成情况,为构建并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第一手资料。
终结性考核实行全国统一考核,根据本课程考试说明,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核时间。
8 教学效果评价及存在问题
经实施此教学设计后,学生的到课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提高。本课程方案设计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解决了学生时空分离、个体差异、工学矛盾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在职成人,学生层次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并不能完全按预期计划兼顾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虽然已经进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并采取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方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电大的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往往工作和学习两者难以兼顾,工学矛盾突出。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取得文凭,而并不是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自然学习就缺乏主动性。除此之外,由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郭宏勤.远程开放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 王丽静,董雅静.浅谈开放教育教学模式[J].电大理工,2005(3).
【关键词】居住空间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居住空间设计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与此同时,也是居住空间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需要逐步提高。
居住空间设计是环境设计系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能够独立完成居住空间的设计能力,能熟悉居住空间设计的工作流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能力。在国内,以目前的就业反馈信息来看,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只会说而不会做,眼高手低,在学校所做的实践的知识很多都只是凭空想象做出来的,设计出来的东西很多也是纸上谈兵,所以导致刚踏入设计公司的学生因实战能力的欠缺而无法上手,达不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要花费大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公司重新学习,就业单位对此很无奈,学生也很辛苦。所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可行性改革研究,从分析现行市场需求出发,对《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相关建议,使得学生们学有所用,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课程目标突出实践教学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基本是对等的。一般情况下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来传授相关的教学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弊端,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因此,作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来讲,不仅要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原则、设计方法和理念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因此,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在课程目标中,要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
在课程目标的设计和安排上,要体现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培养。做到了既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突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可将理论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转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在课程教学内容, 尽可能达到针对性、实用性,并分析和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以及设计技能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设计团队完成项目的设计,要求学生以设计小组的工作模式进行学习和设计,分工合作、团结协调。让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沟通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而教学方法却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即使教学改革设想再完美,它都必须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上,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
(1)运用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库的建设,强调案例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举一些典型的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同时,让学生分组对进行案例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分析整个案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学主体,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及探索性的学习。
(2)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进行项目分析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根据各组完成的项目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项目案例,设计好任务书,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收集好案例中各项目材料。如:市场调研、收集资料、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并结合项目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对案例进行设计构思、讨论并绘制设计草图等。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还能启发和引导学生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3)“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法。目前,很多院校都采用“假题真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它可以模拟真实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在设计项目中掌握设计的操作流程。但与此同时,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不能真正了解实际工程结构的做法。所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则是必要的措施。
“走出去”模式则是教师可以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材料和施工工艺,学会处理工程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习工地施工管理能力,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相比课堂理论的讲解更加轻松和深刻。而且通过学生实地参观和老师现场讲解,以及工地的亲密接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引进来”的模式则是指在教学内容的授课上,除本学院专业教师讲课以外,可以邀请同等其他院校的教师来为学生进行讲课。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引进相关专业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讲课,并不定期的举行专业前沿讲座,让学生们可以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3、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居住空间设计以往的考核方式是根据专业特点,一般以单元作业加考试大作业共同构成课程考核。作业制作要在课程教学环节内完成。课程考核作业基本是根据给定的项目图纸,绘制全套的居住空间的设计方案。成绩评定方式的主要构成及比例: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需要进行,着重要体现实践能力考核和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考核的可以多元化,也是势在必行。可以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多方位、全面地进行考核。具体有以下几个方式:
(1)设计理念的表达;全面全新的设计理念;团队的协作能力。
(2)设计作品项目化的考核方式,即以项目过程化考核与作品效果考核相结合,以设计项目的具体要求为考核标准。
(3)工作规范考核方式,即知识技能考核与工作态度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的考核。
(4)多样化考核办法,可以通过考证或技能竞赛获奖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来认定学生课程成绩。
二、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设想
1、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制度,要求每位专业教师不定期去企业学习锻炼,在日常的工作中切实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选派优秀教师区参加省市各类培训。同时,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以此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为个人发展积极搭建平台。
2、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必需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教师在上实践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锻炼,学习解决生产实践以及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管理能力,培养自身的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精神,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并提升自己的设计施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
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目前在一些设计院校逐渐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与社会接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教与学相互补充。在工作室里,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对学生的辅导。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根据装饰设计公司的操作流程,对设计过程和设计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之间可以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起到榜样的作用,低年级的学生在高年级的学生的带动下进行设计创作。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形成你追我赶的效应,以此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让学生在所学的设计课程中发挥更多的自身能力和价值。
居住空间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总结,需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力求做到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跃辏吴能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J]. 襄樊学院学报,2009(11):81-83.
[2]张锐,庞大庆.广告设计课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8(8):194-198.
[3]范贵德. “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N)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
坐在前往目的地的大巴上,我不时地往窗外了望,一路上的风景是如此地美妙,到处都是高山围绕,九转十八弯。朦胧的朝雾还没有散去,让沿途这些山清水秀的乡镇更是夹杂着一丝柔和与神秘。车子几经辗转,带着我们嘹亮的歌声停在了下乡的第一站——伟人故里花明楼。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急促,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和谐。看着那漂浮的朵朵白云,闻着那清新的阵阵稻香,听着那悦耳的声声鸟鸣,仿佛也在欢迎我们“送科技下乡”队伍的到来。
在众多热心村民的带领下,我们高举着迎风招扬的队旗,走在田间的小路上,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涌上我们的心头。每到一个农户家里,他们都会拿出自家收藏的花生或是酸枣片给我们吃,他们的淳朴与热情都深深的打动着整理我们。有个老爷爷看到汗流浃背的我们,更是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话语来鼓励我们。而且从他口中我们听出,他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大的信心与希望。
依山伴水的养殖环境
随着我们拜访的村子和养殖户越来越多,渐渐的,我们对当地的养殖情况也越来越了解。他们养殖经验大都很丰富,在养殖上也有一些土方法,对于防治一些基本的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里依山伴水,养殖的自然环境很好。通常走访一家养殖户,别人给我们指路的时候都会说:要从这里左拐,那里右转,还要过了哪个山沟等。而且,走完一家去另一家的时候,又要沿原路退回才能有去其他养殖场的路。虽然这样交通并不便利,但确能够有效的控制流行疾病的传播。
在东湖塘镇一养殖场,我们远远的就看见高耸的樟树,绿绿葱葱;细小的小河,清澈见底。如果不是看到一排排整齐的猪舍,还真不会相信生活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下生活的会是那些小白猪。有时候我也暗暗寻思,对于那种难于防治的传染病,像前年的高热病,用这种天然屏障来防止疾病的传播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以C919为例,这种差距最终就体现在适航标准的符合性上。而索为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为改观这一局面而努力。李义章说,索为并不是一家软件公司,而是一家工程技术公司。“我们给商飞的是服务于其总体设计的软件工具。但实际上我们所做的不只是工具,有了这样的工具之后,你的每一个模型、每一个参数都有来龙去脉。如果你的研制过程通过索为的平台实现,第一是能保障你的研制过程是规范的,不管是老设计师还是新手,用的都是这套程序,可以降低人为的因素对设计过程的影响;第二是让研制过程是可追溯的,每一个参数、每一个模型都是有来龙去脉的。”
对于C919,索为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型客机总体方案综合设计系统,二是基于知识库的结构数字化设计系统,三是提供复材结构设计和优化软件。
索为CIO王嵩先向记者介绍了基于SYSWARE平台所做的民用飞机通用的总体方案综合设计系统。王嵩介绍,总体方案设计是个流程化程度很高的工作,里面涉及到各种专业,比如总体布局、气动、布置、重量、性能、操稳、载荷、气弹等专业,采用SYSWARE平台可以把各种专业之间的数据流转方式记录下来,用不同组件把典型构型的设计、仿真、建模的操作过程做成模板,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设计过程迭代速度,原来一套方案迭代的周期可能得2~3个月,而现在只需要2~3周。“我们把这种方法推行到C919的设计过程中去,通过工具层的互联互通提高设计效率,这也是知识自动化的一个实践。”
之后,索为又帮助商飞做结构设计系统。所谓结构就是机体的基础框架。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把结构建模和仿真过程自动化。“原来一套结构设计的迭代需要2~3个月,现在只需要1周,原因就是建模过程自动化,这个项目我们做了一两年,我们针对机翼的结构典型形式全都模块化、软件化了。另外还解决了一个关键性的结构问题,就是从设计模型到仿真模型的自动化建模。原来手工建模至少需要1周才能建一个模型,而现在只需要30分钟。”
第三方面,因为C919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较ARJ21大大提高,一些部段如尾翼已经采用了全复材结构。针对这对个情况,索为和商飞合作,共同为C919专门定制了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软件,实现他们自己设计体系在软件中的落地。
“C919项目,我们在商飞做的实际上就是实现民用飞机设计的知识自动化的落地。”王嵩总结说。在王嵩看来,他们做的是设计体系的打造,他深深感觉到,这个工作一点也不比设计一架飞机简单,因为这是在把飞机设计出来的同时,把飞机设计过程的方法论提炼出来,之后还得使其变成能够用代码去执行和复用的软件,这个工作的挑战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现在做的民用飞机通用的总体方案综合设计系统,不仅适用于C919、A320这样的大飞机,也一样适用于商飞将来要做的宽体飞机C929等。” 索为事业部经理叶新苗补充介绍说。
对于C919的成功首飞,李义章感慨地说:“这对国家意义重大,通过这样的重大项目整体上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但对商飞而言路还很长,适航、取证是商飞更大的挑战。索为是一家有着理想的企业,希望未来能为C919贡献更多的力量。”
李义章介绍,以波音为例,波音787的整个研制过程用了8000多个软件,其中只有1000多个是商业软件,像CAD、CAE等,还有7000多个是波音自己的、非商业化的软件。波音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包括飞机怎么设计、优化以及工艺的知识经验都在这7000多个软件里。这才是波音的核心,它把工业技术软件化在这7000多个软件里。
高峰论坛的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音乐教育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任恺博士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顾问、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副司长杨瑞敏等为会议开幕式致辞。赵塔里木院长在致辞中说道:“音乐心理学要与教育联系起来,多关注一些跨文化的音乐心理的研究。在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方面,美国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在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因此,通过此次的对话会对我国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开阔研究视野、扩大国际影响等方面带来重要的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顾问杨瑞敏女士在致辞中回忆了1986年第一届中山音乐会议和1990年4月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等两届音乐教育大会,赞扬其对于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她还对现代的音乐教育研究者提出希望:“高师音乐教育在接地气方面要加强,培养能快速适应教学能力的合格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会议主题发言
在会议主题发言当中,有三十多位该领域的专家、教师做了主题演讲,涉及四个主要主题:音乐教育哲学、中小学音乐课程建设、高师音乐人才培养和脑成像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1.音乐教育哲学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教授、音乐研究所主任霍杰斯博士以《西方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表示,在音乐教育哲学方面要提出一种新的哲学理念,这种理念并不是要抛弃雷默和艾略特两位音乐教育哲学家的有关看法,而是要在其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多元化的哲学视角,形成一种统一的思想―音乐是帮助人类回归并实现人性的媒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音乐教学和学习,对帮助人们运用多种方式表达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艺术学院管建华教授在《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文明归复》中对中国当今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当今中国对音乐的评价方式更多的是受到来自西方实验哲学思想的指导,忽视了中国传统的心性哲学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他引用布迪厄的一句话说:“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东方的音乐,再把研究结果强加给东方。”他认为这样是行不通的,他呼吁音乐教育哲学回归到中国文化中来,对当今的音乐教育进行指导,使中国的音乐得以更好地发展。
浙江音乐学院(筹)田耀农教授在做《两个美国学者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之后的思考》的演讲时,指出了雷默音乐教育哲学中有目的无方法的影响和艾略特的有方法无目的的影响。他认为现今中国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就在于研究者对音乐教育本质和音乐教育目的认识不清,而这就根源于音乐教育哲学的贫困化和音乐教育目的论研究的缺失。因此,他倡导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哲学体系及教学法体系。
华中师范大学林能杰教授以《基于道法自然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为题给在座所有的专家、教师和学生做了一场生动的演讲。他认为,音乐是生命的律动,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人类身体更是表达个人情感的第一媒介。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要重视人最本能的东西和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当能达到天人合一、心意相通的时候,音乐本身及其内涵就会内化在学生的学习之中。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孟繁佳老师以《雷默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为题做了演讲。国内目前对于雷默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上,而孟老师对雷默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研究,其中不仅包括雷默的哲学思想,还涉及?他的课程理论、教材建设、对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应用以及音乐教师教育的论述等研究。其中有关雷默提倡的音乐体验、审美能力的发展等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等重要内容。
2.中小学音乐课程建设
与会专家中有多位音乐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对中小学音乐课程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音乐学院的谢嘉幸教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言中阐述了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人格养成的作用,提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相融合,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尹爱青教授在做《中国学校课堂教育思考及对策》演讲时对“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一长久以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认为现在学校音乐教育存在几个误区:以课堂为中心,教材唯一;以传授为中心,教师为主;以制度化教育为中心,学校课程为本;只关注主流文化,却忽略多元共生。为此她提出了两个对策:(1)开放音乐教学―形式开放多样、走出教室、走向生活;(2)在文化沉浸中学习―注重文化语境、习惯渗透、非正规学习以及音乐的多样性。
首都师范大学周世斌教授在做以《从音乐心理学角度审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中的有关问题》为主题的演讲时,对两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课堂中音乐实践长期无法落实的问题。他提出了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创新,即在操作中学习,在表现中体验,在实践中审美。同时他呼吁高师音乐人才培养要面向基础音乐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艺术实践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并重,实现艺术实践能力向教学实践能力的转化。
北京师范大学的杨立梅教授以《学校音乐教育中加强音乐分析,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性能力》为题做了演讲,她提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感觉、感受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只有深入的分析、理解才能提高对音乐和作品的欣赏水平。因此要懂得音乐内容、结构,探索音乐作品的构思。同时她还倡导一种“综合性的课程”,即将音乐与文化中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如将十二生肖、书法、篆刻、古诗词等引入到音乐歌曲的教学中,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全方位的文化感受。
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在《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2014)及学校艺术课程改革简介》中介绍了最新的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他关注到了一个全世界所有学生都存在的问题―对知识持久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的问题。而最新的美国国家标准就从一中心问题出发,提出了以“大概念”(Big Idea)、“核心问题”(Essential Question)作为设计理念,形成“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来解决困扰所有教师和学生长久以来的问题。他提出引用这种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3.高师音乐人才培养
在会议主题演讲中各位专家学者均对高师人才培养、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薛艺兵教授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教育目的反思》作为题目进行演讲。他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民族音乐”这一概念的认识都比较模糊,只有明确这一概念才能确定教学内容、清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他提出应该用“中国音乐”取代“民族音乐”,即 “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民族新音乐体系”来作为中国音乐学院教学内容体系。他强调,承认已经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中西结合的“民族新音乐”才是中国人应该传承的音乐新传统。
上海音乐学院余丹红教授以《心理学科建设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意义》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她提出了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设置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所面对的困难,呼吁对心理学在音乐及音乐教育上的价值进行评估,对未来音乐教育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判断,同时强调未来音乐教育的走向应该更具有科学化。
华东师范大学郑艳博士在《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启示》的演讲中向我们介绍了哈佛大学音乐系的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学科联袂建设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与多元化专题课程相互补充;在教学模式上,教授主讲、助教协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等,给在座的专家和教师提供了新的信息,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性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朱东升教授在《西北音乐教育回顾与发展―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科发展为例》的演讲中提出,西北地区教育环境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在西北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最紧迫的是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
4.脑成像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本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关注的是脑成像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霍杰斯博士在《音乐与大脑》的主题演讲中讲道: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他一直与同事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探索音乐大脑的脑成像研究,其目标就是研究音乐行为中不同要素的神经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研究了演奏巴赫作品的钢琴家、即兴演唱的歌唱家,以及在演出中发现错误和处理多重感官信息的指挥家。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我们观察了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两组被试听到喜欢和不喜欢两种音乐时大脑的不同反应。尽管未来仍有许多未知亟待探究,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一幅音乐大脑的图景已初具雏形,这将帮助我们理解音乐为何以及如何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中国音乐学院任恺博士以《音乐短时记忆的组块研究》为题做了演讲。他认为音乐短时记忆,一方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认知背景、认知策略等;另一方面还受到客观因素,是否容易被认知和在认知的基础上是否会产生更多的音乐偏好的影响。由此他认为短时记忆效果的好坏是音乐偏好产生的前提,或者说,越容易被捕获的音乐,越容易产生偏好。这一结论对我国中小学音乐课中被普遍讨论的“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这一长久以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选择一些容易被学生认知的音乐,他们对音乐的偏好程度就会增加,对音乐课的喜好程度也会随之增加等问题。
中国音乐学院吴珍博士在《音乐意义形成的脑机制》演讲中,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去尝试探索一个经典的音乐问题―音乐的意义。她通过对大脑的研究:证实了音乐可以激活语义概念并且能够产生对音乐意义的阐释,认为以往所说的音乐是非语义性的观点过于绝对,同时证实了后天的音乐学习对于音乐感知能力是有巨大帮助的。通过这样的研究对于音乐教育也有很多启示,如音乐教育者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怎样通过有组织化的音乐学习,让人们系统化地理解音乐;在音乐欣赏与学习之中要尊重对音乐感受的个体差异;呼吁现代音乐教育者要关注用心去体会和聆听音乐。
乐山师范学院的王昕博士在《音乐诱绪的神经机制探索》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聆听音乐时是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音乐当中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的,音乐对于情感的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她的研究对于教授情感体验时的方式、方法以及音乐治疗上都具有借鉴意义。
北京矿业学院附属中学谢倩倩老师在《语言与民歌音乐风格感知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语言与民歌音乐风格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得出语言对民歌风格的感知具有导向作用。她认为,这一结论对于当今的音乐教育和教学的改进有一定启示作用。在民歌的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可以尝试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去逐渐强化学生学习民歌的意愿,去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民歌音乐风格的感知能力。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兰博士在《最佳表演状态的心智技能: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演讲当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控制表演的心智技能的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帮助之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享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过程,帮助他们在教学环节和舞台实践中达到上佳的表演状态。她将这种控制分为六层―第一层:基因(DNA);第二层:健康(HEALTH);第三层:学习(LEARING);第四层:具体的技能(SPECIFIC SKILS);第五层:经验(EXPERIENCE);第六层:心理技能(MENTAL SKILLS)。阿兰博士讲到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天生的,最难以控制,而最后一层心理技能则需要通过训练达到控制的目的,学生通过训练,很好地掌握了这些技巧以后,才会真正对各种条件下的表演都起到帮助作用。
在大会中,与会专家纷纷就主题发言中的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李妲娜教授提出,雷默的核心思想中到底有没有“以审美为核心”这个提法,究竟是“审美”还是“美育”的问题。管建华教授认为,美学进展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是翻译的问题。美学脱离不了哲学,所以叫音乐哲学。审美哲学是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审美有它的价值,但也有其局限性,这是价值的问题、合理性的问题,总之他认为“美”最终是要培养人的。刘沛教授认为用字的时候有很多含义,此美非彼美,音乐教育即美育,具有实用的意义。周世斌教授认为需要对中国音乐教育采取一种旁观的视角,将学术观点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如何有具体的操作性,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各种文化,理解真正的多元;避免科学代替哲学,哲学代替科学。李妲娜教授认为中国需要真正的多元,需要有把西方的东西介绍给中国的学者,高师教育应注重应用和操作,需要将理论进行实践,并且有很好的操作训练,中国的音乐教育才有希望。杨瑞敏女士认为关于审美的问题尽可以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但不主张讨论美育的问题。
闭 幕 式
[中图分类号]TN29
一、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能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都是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已成为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课程设计属于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其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1-3]。为实现“设计型”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同样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引导。
“信息工程(光电通信)”专业是本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新发展的本科专业方向之一,其相对应的教学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目前,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秋季学期,共3周时间。在过去几年,专业课程设计都采用“信息工程”大专业统一进行的模式,内容一般包括4次讲课、5个基本实验和1个完整的专题设计。其目标是通过几个基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典型的电路或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和设计实现方法;通过专题设计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EDA设计工具、新器件、新方法解决专业问题。因此,本专业过去的课程设计采用了传统的组织模式,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也没有体现“光电通信”专业的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具有“光电通信”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能应用现有理论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在设计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毕业设计及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它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4]。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在此过程中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①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②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④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
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②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③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④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
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计的实践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已完成了三次实践。下面分阶段总结实践情况。
1)在准备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了9个专业课程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表中的设计内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设计和光学成像原理应用为主,其中包括4个应用型和5个设计型题目,具体内容稍有难易差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基础水平,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每个设计题目由3名学生分工完成。此外,根据学生当前还缺少的专业知识,相应地安排了6学时的理论课及2学时的答疑时间。
2)在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完成设计内容,在中期检查中,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汇报设计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设计任务。
3)在验收阶段,学生总结课程设计内容,撰写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和现场答辩。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时表现、书面报告及答辩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60%和20%。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评价标准分解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中,因而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
四、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80%以上的学生态度认真,能主动找老师答疑;每组都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内容,有的组还进行了扩展;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总结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收获体会,还有学生指出了当前结果的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情况。另外,在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中要求对结果进行讨论,但从报告及最终答辩情况看,学生对设计结果,主要是结果曲线的讨论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得完成了设计任务,对结果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解较浅。综合评定后有60%的学生成绩为“良好”以上,也有不到10%的学生为“及格”。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今后还需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查阅文献,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方向,使学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个别学生完全不动手的情况,让每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
五、学生的体会
学生在书面总结报告中这样写道:“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开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但是在不断地停滞不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大脑得到充实,知识得到丰富,思维更加敏锐,总之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认识到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是比较有趣的,结合以往学到的一些知识,比较顺利地解决了课设中遇到的问题,更加激发起了我学习的热情。”
“对于知识,需要经常回顾,否则再熟悉的技术也会变得非常陌生。”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也锻炼了我程序编写的能力。同时,小组的同学,相互协助,各司其职,也是我们能顺利完成这个设计题目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切身的体会可以看出,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比较高,在专业知识应用与设计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高的认识。
六、结束语
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大学教育期间各阶段所学知识回顾和提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的教学体系现状,我们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查阅文献、任务分工,到设计内容的实现、调试与总结答辩,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还需不断探讨本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模式,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创新设计的能力。
基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参考文献]
[1]胡兵.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8(2): 28-30.
[2]邹道生,黄光华.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6):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