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6: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

篇(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

交互式白板能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影像、丰富的教学信息和及时的师生互动交流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这不仅帮助教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和效果的优化,更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的培养. 正符合课程标准对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一、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 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去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

《分类与统计》(人教2011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时,我利用白板幕布功能出示小美乱糟糟的房间图片,再利用透视镜引出课题“分类”,再通过插入整理房间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分类的方法及重要性.

《等量代换》(人教2001版三年级下册)一课中,利用白板播放视频的功能,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引入课题,并利用视频快照功能,及时将称石头的画面截下,使学生明白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可以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 以此揭示课题,充分调起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图形的运动(二)》(人教2011版四年级下册)一课中,利用白板的对称、旋转功能,设置好生成镜像的方向或是旋转的角度,就可以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多次对称或旋转后得到美丽的图案,这些是传统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也是语言无法恰当形容的. 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才能让学生感叹数学的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2001版六年级下册)一课中,利用白板的放大缩小功能,先呈现一个小小的图片在中央,再逐步放大图片,发现是广州的地标建筑――广州塔. 这样做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并提出问题:“如何按比例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使学生开动脑筋,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中.

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朱智贤)通过电子白板,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可能性》(人教2011版五年级上册)一课中,学生们对“可能”与“一定”的认识并不到位. 拿掷骰子来说,有的学生会认为有六种可能性就意味着掷六次就有六种结果. 利用白板的“骰子旋转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随机多次掷骰子,并将结果输出. 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可能性,初步接触“概率”.

《面积与面积单位》(人教2011版三年级下册)一课中,学生们对“面积”这一新名词的理解很困难,常常与周长混淆. 在教学时,我利用白板的拖拉图片的功能,让学生可以将图形进行重叠比较,加深对面积的理解. 又利用网格,让学生进行数方格来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 在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使学生将“面积”与“周长”区分开,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角的度量》(人教2011版四年级上册)一课中,我利用白板的放大缩小功能将一个角放大或缩小,让学生们动手量一量,自己验证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 再利用旋转功能,也让学生们动手操作,验证“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而得出的结论自然记忆深刻. 在电子白板的帮助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这个难点.

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练习质量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为基础. 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练习形式方法单一,缺少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习题.

这一点在小学数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练习课中尤为明显. 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阶段的重点,从一年级至四年级,无一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对学生而言,四则运算的练习却是枯燥的. 我在计算教学中常常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摘星星、选择、涂色、拼图、连线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 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善.

我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人教2011版一年级下册)后,利用白板特有的交互性,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数学王国里的聪聪和明明要到王宫里去玩,国王在路上给他们设置了很多关口,每个关口都有一道问题,正确解答出这些问题,才能通过关口,最后顺利到达王宫.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通过这个游戏,将原来枯燥的计算练习变为轻松愉快的过关游戏. 学生不仅在游戏中巩固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练习效率. 类似这样的“闯关游戏”我常常应用于计算练习中,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分类与统计》(人教2011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后,我利用白板的容器功能设计了一系列练习,学生到白板前操作,当图形没有按照正确的类别摆放时,就会发出提醒的声音,同时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这种即时的反馈,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调动起来,在玩中学,既感觉到快乐,又能学到知识.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2011版三年级上册)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练习题:根据给出的分数,给下面的图形涂色. 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中的颜料桶,给空白的图形涂上了喜欢的颜色,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科学,它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觉得枯燥,多数是看不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常带着“这个知识有什么用?生活中用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反而降低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有强大的多媒体整合平台,可以融入多种技术,加强了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分类与统计》(人教2011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时中,我以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作为例子,用白板以图片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对分类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将一年级上学期所进行的“我的书包我整理”活动的照片放给学生们观看,再一次强调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培养学生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合理安排时间》(人教2011版四年级上册)一课中,我分别模拟烙饼与沏茶这两件事情,让学生到白板前操作,通过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最优方案去完成事情,懂得合理安排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

在《节约用水》(人教2001版六年级下册)活动课中,我先以白板呈现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再让学生汇报关于学校漏水的调查结果.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计算、绘制统计图. 再通过白板的反馈系统,让学生们自己输入对本节课的感想,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全球水资源的紧缺,感受到必须防止浪费水的现象频发,还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的小建议. 真正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提高自身及周围人们的环保意识.

五、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丰富学生知识,感受数学文化

有人说,数学枯燥无味. 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没有体会到数学美,忽视数学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华罗庚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的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在教学《七巧板》(人教2011版一年级下册)时,我利用白板呈现各种各样用七巧板拼出的美丽图案,给学生们视觉感官刺激,使他们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呈现的几种简单图案,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一个个小故事. 在年级开展了“奇妙的七巧板”制作比赛,一年级的学生们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一套套七巧板拼出了“狐狸孵蛋”、“守株待兔”、“龟兔赛跑”等等成语故事. 学生们除了知道七巧板,还能将七巧板玩出“中国传统味道”.

在《年月日》(人教2011版三年级下册)一课中,用谜语来引出课题,再用“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这些歌诀来帮助学生记忆大月. 利用白板视频功能,给学生们介绍了闰年的由来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图形的运动(三)》(人教2011版五年级下册)一课中,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白板的对称、旋转功能,设置好生成镜像的方向或是旋转的角度,将一个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多次对称或旋转后得到美丽的图案. 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化繁为简的神奇,更感叹数学的对称美.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58-001

一、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教育理念

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充分强化教师“用教材教”的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有关化石的内容只是《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的一个知识点,但它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因此,我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对该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课时量,学生根据“化石”这一大的主题,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小专题;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研究方案,如上网查询资料、参观、实地观察实验等。学生根据在信息课中所学到的信息技术,将所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通过对教材进行了如此的改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中掌握了一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同时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敢于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扩展,这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二、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推进科学教学探究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和最有利于世纪新型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另一种重要教学模式。

例如在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纸》一课教学中,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上了五节课才上完,感觉上还没有上完一样,去年我改变了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尝试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合作式的方法来学习本课内容。在讲到纸做的物品、纸的发明及节约用纸方面,让学生自由组成6人小组,采用信息网络搜索查找资料的方法,使学生学习到了很多课本知识学习不到的东西,我把三年级四个班的学生分成两大组,对一班和二班的学生进行常规的教学,让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学习及学生的合作学习,最后通过问卷、学生收集的纸标本发现,小组的反应各不相同,常规的教学小组答案几乎相同,收集的纸相差无几,都是平时范围内的纸,对于纸的认识还不够清楚,生活中有大量的纸他们还无法确定。通过信息网络学习及合作学习的小组标本来看,样式各有不同,有很多小组收集的纸有很多老师都无法叫上名字,他们可能通过网络查找出正确的名称,(常规教学是无法做到的)有些小组还收集到了耐火纸。而且他们对纸的认识的视野较开阔,不会处于一个较狭小的范围之内。在认识纸的发明这方面,常规教学的小组只有一个答案,蔡伦造纸,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比欧洲都早了好几百年,对此就无法得到其它的知识,而通过网络信息学习及合作学习的小组,他们的答案就有点出奇了,有好几个小组通过阅读纸的发明,对蔡伦造纸进行了怀疑,可能在他之前还有人比他早的,但答案无法解开,只好继续寻找答案,这样下来,合作学习的小组就学到了很多课外的知识。对于纸的发展历史,老师是无法全部讲解的,小组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自愿搜索这方面的知识,然后进行交流。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了解纸的来源,对于这方面来说,进行网络学习的小组可以提出大量节约措施,常规教学的学生有时误解成不要乱丢垃圾,无法想象出真正的造纸,对滥伐森林的危害认识还不够。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的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后还设计了一个有关纸的研究专题网站。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常见材料》一课教学中,课前教师搜集大量有关材料使用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供学生查阅。一开课就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关环境保护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各小组定下所研究的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到老师建成的一个小型网站中去查寻有关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资料,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在全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图片资料。这样的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能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1. 运用课件让生字的偏旁变色、闪耀,让学生认清字的结构组合;运用课件特写,让学生认清生字的笔划、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2. 运用课件进行字体演变,设计生字的情境图(动画),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字的音、形、义联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3. 运用课件揭示生字的音、形、义关系。

4. 运用课件传授写字技巧、注意写字的细节。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词”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学习词义。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我利用直观形象的动画课件――小猴子下山,在玉米地里掰了一个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往前走;而后又扔了玉米,摘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接着又扔了桃子,在西瓜地里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抱着往前走;最后,扔了西瓜,去追蹦蹦跳跳的小兔,结果小兔不见了,小猴只好空手回家。这一动画效果有声有形,生动清晰。文中“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几个形容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蹦蹦跳跳”几个动词的意思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不须作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轻松地掌握了它们的意思,为突破课文难点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运用课件理解词义。例如,在教第十册《丰碑》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丰碑”难以理解。我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雪越下越大,覆盖住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讲述了军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没有棉衣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战士深深的崇敬之情。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3. 运用课件揭示词意。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区别“摇、甩、摆”这三个动词的意思。我就反复播放教学软件中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小鱼是怎样在河里游的,老黄牛怎样赶蝇子的和燕子在空中飞行时尾部的动作,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它们尾巴是怎么动的。通过“看、说、做”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三个动词,同时还进一步掌握了小鱼、老黄牛和燕子的尾巴的特点和用途。

4. 运用课件感悟重点词语。例如,在教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为什么是“千万缕”而不是“一片”?阳光为什么会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学生难以理解。我运用CAI作情境展示:繁茂枝叶一层压着一层,密不透风,周围浓雾茫茫,金色的太阳光透过浓雾,从针尖般的树叶缝隙中穿过……同时,伴随CAI舒缓的乐曲和课文录音。这种声像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清晰的表象,再加上反复在读中体会,学生对“千万缕”“利剑”及“穿”字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感悟了语言的美与精炼。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句”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理解句子。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设计人字形铁路”极其陌生,对“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一难点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火车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山的。让学生亲眼看到北上的列车到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学生随着演示过程经历了直观形象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而破。这时再来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从读中感悟到人字形铁路的巧妙之处。

2. 运用课件突破难点。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为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这一难点,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接着,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突破了难点。

3. 运用课件学习造句。学习造句,是“句”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造出优美的句子?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山行》一诗时,我作了如下尝试:播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进而领悟其意境。以这一幅幅画面来调动学生学习造句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边赏边读,进入意境,模仿造句。学生们以本地山河景观为内容,造出了“登上塔山石径斜”“松林深处有人家”“枫叶红似二月花”等优美词句。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段”教学的有效整合

篇(4)

一、提高兴趣,强化知识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信息技术通过将动画、视频、音效和色彩的结合,创设出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气候与季节》一课,在学生掌握了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动植物的变化中分辨不同的季节。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看看你的小眼力”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将不同的动植物照片“拖拽”到春夏秋冬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科学中有好多知识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等系列天文知识课文,六年级下册《寻找生物的家园》、《有趣的食物链》等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态平衡》一课,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生态平衡》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和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根与茎》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茎的作用这一教学难点就解决了。

总之,在信息技术辅助下的科学课堂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维度,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利于我们科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5)

曾在W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当地有名的渔王,捕鱼技术超群,每次归来总是他捕的鱼最多、最大,但令他苦恼的是他的三个儿子却技艺平平。一天他向一个路人倾诉:我把毕生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们,教他们怎么观察潮汛,怎么发现鱼群,怎么下网……但他们还不如一个普通渔民的儿子。路人告诉他,正是他不懂得放手,凡事亲力亲为、包办过多,才造就了儿子们的平庸。同样的道理,如果教师只重传授,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势必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该放手时且放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也许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教材放手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市信息技术课目前使用的是浙江摄影版教材,此教材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每节课均配有生动的电脑小博士卡通图,以及其他精美的图片,就算是完全没有学过电脑的儿童也能看着图,按顺序一步一步达成目标。因此,在教学一些简单易学的内容时,利用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学是完全可行的。

像上三年级下册第二课《装扮桌面》时,因为设置桌面背景的操作,书上每一个关键点都已经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并按先后顺序标号。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首先设置成功。几乎全班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完成这一目标。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二、利用同伴放手

每个家庭的条件并不相同,有的学生在三年级上信息技术课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对电脑一窍不通,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如何开关机。而有的学生呢?已经会在网上邻居查找游戏,知道怎么将一个文件夹设置共享、隐藏、给共享加访问权限……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赶上班里的其他学生呢?让教师对这些学生逐一进行个别辅导,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优秀的学生去帮助后进生,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

我在课前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评定,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一小组中2-3人,优差生搭配,以实现一帮一或二帮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进生有了明显的进步。不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放手”应适当,绝不能放任自流。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无所事事、袖手旁观,而应走到学生的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以避免“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三、利用游戏放手

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9-12岁,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心;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情感色彩。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枯燥的、乏味的。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中安排大量的机械训练,学生必然不感兴趣,注意力容易分散,影响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家沙尔瓦・阿莫纳什维利曾说过:“儿童有玩的天性,禁止游戏和反对儿童天的自由表现,就等于干预孩子自我实现的过程,遵循孩子的天性是最科学的教育形式,是开发孩子智力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它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使孩子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智力潜能的开发。”将游戏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利用游戏放手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有利于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上三年级上册第二课《可爱的鼠标》时,我就曾把小游戏引入到课堂之中。本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鼠标的单击、拖放、双击。单纯的讲解练习,学生没几分钟就厌倦了。因此,在讲完基本操作后,我让学生玩系统自带的“纸牌”游戏,并要求学生在将纸牌放在右上角空白位置时不能使用拖放,必须使用双击。这样一来,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都已经涵盖。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轻轻松松就掌握了鼠标的各种用法,可谓事半功倍。

四、利用任务放手

篇(6)

找准“整合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科学课的设计中,找准“整合点”至关重要。我们要寻找到适宜整合的教学难点,要善于发现信息技术在突破难点上的优势作用,让信息技术照亮学生学习的道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教育技术不能成为教学的附庸,而应该促进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我使用了电子白板,找准了电子白板的“画箭头”功能可以用来教学“食物网”这一特点。我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了麻雀、田鼠、稻谷、蛇、鹰、菜青虫、猫头鹰等大量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模拟了一个菜园子的环境,并用电子白板直接书写箭头,同时让学生回忆食物链的原理:“能量从植物开始流向凶猛的食肉动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画完一条条“食物链”后,就形成了一张“食物网”,头脑中对“食物网”的概念也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知识。找准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整合点”,整合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就能设计出有利于教学有效开展的课件来。在这个例子中,我利用电子白板把“食物网”的箭头和电子白板中的“箭头”进行了有效整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促使学生自主建构“食物网”的概念,让整合逐渐成为科学课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提升“价值点”,挖掘思维深度

在科学课上,要特别关注信息技术在发展学生思维上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高级思维的提升。判断信息技术手段是否有效,我们应该看整合是否能够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时,设计了磁力的大小统计表,在计算机上自动生成磁铁磁力强弱曲线图,探究磁铁在A、B、C、D、E哪个点的磁力最大。

通过比较A、B、C、D、E各点吸取的回形针数量,学生就能自主比较归纳出A、E两点磁力最强,B、D两点磁力次之,C点磁力最弱,逐步理解磁极的概念。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图形所能揭示的内容往往是数据没有办法直接展示的。我们要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内容,就要利用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将数据转化成图形来分析问题。这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更是信息技术在提升科学课教学价值上的有效体现。

科学课教学要注重提升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在本例中,我把实验数据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化成图形,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学生思维发展上所能起到的价值,让学生一眼就能洞穿数据背后的规律。这是信息技术在挖掘学生思维深度方面非常重要的尝试。

把握“创新点”,增强创新力度

通过整合,我们要实现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的高级思维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建立。只有积极研究学生主体地位背景下的整合,才能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

我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灯泡、导线、电池等材料,让学生自主设计点亮小灯泡的各种可能方案。利用电子白板,学生设计出了很多方案,为后面建构“电流可以使灯泡发光”的科学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在“动手做”环节,我让学生动手尝试正确连接电路并想象电流的路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在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恰恰是科学教育的灵魂。

篇(7)

一、引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在外力的帮助下,通过人际间的交流协作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理想学习环境的四个基本要素。可见,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情境则是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新课标实施以来,虽然一线教师已经普遍运用情境展开教学活动,但如何避开情境创设的误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二、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符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获得高阶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情境中丰富的提示能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运用情境创设展开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课堂都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可能生动高效,但也有混乱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容易从“情境创设”走进“情境设置“的误区。

情境设置通常是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不以所学知识的需要为出发点,容易造成生硬甚至可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情境创设是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它能与所要学习的知识构成和谐的整体,让学生在情境的作用下更快更好的掌握新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情境创设的原则

教学情境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有效手段,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创设情境”而不是“设置情境”,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就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创设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学习者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偏向于轻松有趣、神秘奇幻的事物,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倾向于具有实用价值、富有挑战性的事物。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融入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基于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反之,会使学习轻松有趣”,可见,情感对学习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以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为依据创设情境,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增强的内心的情感体验,将有效的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三)基于学习者已有的图式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是其已有图式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达到个体与客观环境的平衡,从而产生新图式的过程。可见,基于学习者已有的图式创设情境,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提示下巩固已有的图式,另一方面为学生获得新图式做牵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建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情境创设的基本策略

情境是认知发展的桥梁,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习者完成有意义的学习。在遵循情境创设原则的基础上,总结并提炼创设情境的基本策略,为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引导。

(一)利用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情境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可得,小学阶段是学生勤奋与自卑的冲突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很重视自己的学习情况,他们倾向于在学习或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因此,游戏、竞赛等有竞争观念的活动能有效的激发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三年级下册学习键盘录入时,适当将学生进行分组后开展字、词、句的录入比赛,在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的同时,让成就动机驱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渴望像成人一样认识万事万物,因此,他们的脑海中总是存在着无数个为什么。随着一个个“为什么”的攻破,他们的眼界和学识也逐渐发展。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如三年级上册《计算机的组成》(闽教版)一课中,在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拥有神奇的“大脑”后,教师邀请学生对计算机提问,并从中选择若干个有效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参考书等方式探索问题答案,从而掌握知识。

(三)以情动人,创设情境

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是学习活动持续进行的力量源泉,而情感则是开启学习者内部动机的一把钥匙。外在情境的感染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情感的驱动下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活跃的思维,进而高效的获得所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学生在学校的日常活动都是既定的,而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能在学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在四年级下册《制作课程表》(闽教版)一课中,教师将自还给学生,让他们为自己制作一份理想的课程表,从而满足学生内在情感的渴望。

(四)基于学科整合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支持,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其它学科的辅助学习工具,其它学科也能够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支持。基于其它学科的知识基础创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快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培养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制作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闽教版)教学时,让学生回顾一年级语文教材中乌鸦喝水的故事,并运用幻灯片的自定义动画再现故事情节,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认识到幻灯片多样化的功用。

参考文献:

篇(8)

二、快速呈现学生答题情况

传统课堂很难实现即时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教师往往是课堂上了解部分学生答题情况,或者教师课后批改学生的课堂作业,来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科大讯飞移动终端可以将学生的答题情况,立即展示在大屏幕上,实现对客观题(判断题、选择题)、主观题(计算题、应用题、画图题)等题型的统计,同时,还可以呈现投票、抢答等功效,操作方便快捷。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下册《涂色的正方体》时,为了实现用数据化手段统计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使用讯飞移动终端将一个练习题呈现在PPT里,使用互动菜单里的提问中的选择题,调出了互动画面,学生使用自己的平板提交小组的选项,教师立即统计出学生答题情况并呈现在大屏幕上。除此之外,科大讯飞的智慧课堂终端可以布置主观题目,如计算题等,学生将自己在练习本上的主观题完成后,拍照提交给教师端,教师不用下讲台就可以看到学生的做题情况,还可以选择其中个性化做题情况进行讲评。这样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做题情况,有利于教师精准辅导学生,对学生的理解情况一目了然,也有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辅导与精准辅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回放学生生成性操作过程

篇(9)

教学设计初稿中的研讨

拿到赛题后,我们先各自在网上查找与赛题相关内容,再进行讨论确定教学思路与设计。在整个研讨中,我们围绕“学习内容的确定”“重难点突破”“信息技术整合点”三个核心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时而各自沉思,时而相互补充,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会心一笑,学习内容、重难点及信息整合点在智慧碰撞中渐渐明晰。

1.关于“学习内容”的确定

【马玲】《出行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鉴于三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喜欢直观思维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一定要生动活泼,内容也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采用猜谜、游戏等活泼的方式来吸引学生。

【周春艳】但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初步具备了出行的基本常识。所以我觉得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看站牌、读线路图上。

【陈婕】同意。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在认识平面图和路线图之后,所以利用交通图选择简单的出行路线的任务的难度并不大。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一些拓展。

【马玲】是的。低年级也是学生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除了指导学生乘车,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文明乘车的好习惯。

通过讨论,我们将出行的基本常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基于学情,也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2.关于“教学重难点”的界定和突破

【马玲】独立乘车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但公交站牌、线路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微课重点帮助学生学会看公交站牌、读懂线路图这一技能。

【陈婕】同意,教材所给的图例是采用乘坐公交车的方式去北京中国科技馆,但我觉得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可以拓展一些乘坐地铁的知识。

【周春艳】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苏州就有地铁,是学生出行常用的方式。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北京、上海的地铁线路图,因为它们比较成熟也有代表性。

【马玲】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份去看看北京天安门的热情,所以可以设计一个去天安门的行程,利用地铁线路图指导学生正确乘坐地铁,找到天安门。

【周春艳】同意,并且我们可以把书中乘坐公交的部分和地铁衔接起来,先乘公交,再坐地铁,到达目的地。这样既训练了书本中的知识,也拓展了课外的生活技能。

最终,我们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指导学生学会看公交站牌和读懂地铁线路图。虽然教材上重点介绍了看公交站牌的方法,但由于教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且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将读懂地铁线路图也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线路图比较抽象,但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突破了这一难点,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关于“信息技术整合点”的讨论

【马玲】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将鲜活的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中,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趣味性。但是信息技术并不是为了炫技而用,必须能帮助学生解决真正难懂、难掌握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你们有什么建议?

【陈婕】我觉得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公交站牌、地铁线路图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并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公交站牌上的方向、乘坐价格、终点站位置可以用红色圆圈逐个圈出来;地铁线路图上我们所在的位置、终点位置都可以标注上实心圆,这样学生看起来就一目了然了。

【周春艳】是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图片、音乐的方式,创设一个情境,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陈婕】那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乐乐一家去旅游”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微课中陪着乐乐一家去旅游,并帮助他们解决旅游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玲】同意。我们还可以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们判断正误,当一回“小小法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为了避免空洞的说教,我们将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利用有趣的图片、小游戏等来提高教学实效。

“改进点”的选择与思考

根据思想品德组兄弟团队对我们教学设计及微视频的评价,加上自身的反思,我们又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马玲】兄弟团队指出在我们的初稿中,根据情境选择交通工具这一环节与学生生活联系得不紧密。

【周春艳】我不同意。虽然我们设计的情境不完全符合学生生活的需求,但也是生活中常常发生的现象,是有必要让学生掌握的。

【陈婕】我同意兄弟团队的意见,原因在于:一是这部分内容的确离学生生活较远,二是初稿中作品的内容略显繁琐,不能充分体现微视频“微”的特点。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精简,以突出重难点。

【马玲】那我们以“正确乘坐交通工具”这个知识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认识交通工具”“正确乘坐交通工具”“文明乘坐交通工具”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这样切口比较小,解决问题比较集中。

【陈婕】同意。这三个环节我们可以利用“乐乐一家去旅行”这个情境贯穿起来,先是乐乐一家讨论去北京坐高铁还是坐飞机,由此引入认识交通工具。然后到了北京可以选择住在三元桥的姑妈家,从三元桥坐公交车到东直门枢纽站,再从东直门枢纽站乘坐地铁到天安门。最后播放乐乐一家到达天安门的图片。这样不仅能够解决重难点,还能够串联整个微课。

【周春艳】对于任务单的设计我补充一下,可以把任务单的排版格式设计得新颖一些,如让学生填一填“文明习惯有哪些”,可以用小火车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颖的任务单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陈婕】我们初稿中的课件还不够精美,视频质量还需要再提高一些。

通过自由争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微视频进行了完善。

1.内容更贴切

我们将初稿中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环节进行了删减,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微课程的要求,围绕一个知识点――正确乘坐交通工具来进行教学,这样,微视频的内容更加贴切。

2.情境更丰富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将初稿中教师讲解的部分改成小游戏、小竞赛等形式,使教学情境更加丰富、更符合学生的特点。

3.视频更精美

为了提高微视频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我们将微视频中的很多细节进行了改进,如增添了背景音乐、卡通图片,设置了充满情趣的动画效果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畅谈设计亮点

立足于学情,巧妙地融合信息技术,将教师教学变成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们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以生为本,关注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课教学中,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几个学习任务,这几个任务由浅入深,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信息辅助,深度融合

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将生活引进课堂,并争取在每个环节都能巧妙地融合信息技术,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趣味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境渲染,激发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利用图片创设了“乐乐一家去旅游”的教学情境,并将这一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整节课的学习就像是一个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学生陪着乐乐一家一起去旅游,帮助他们解决旅游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表象,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会看公交站牌、读懂线路图。在教学中,我们将生活中常见的公交站牌、地铁线路图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并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学生理解记忆,从而巧妙地突破了难点。

(3)创新形式,增强趣味

篇(10)

课程标准是我们实施课程的直接指导者。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必须熟读课程标准,深入理解课程内涵。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学校周围有什么》一课时。我首先研读了课标中的相关内容:“能看懂学校和学校周边的平面图。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平面图以及上学路线图。”教学建议:“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看平面图、寻找学校设施或周边标志物的活动。”结合教学建议和本校三年级学生特点,我和学生一起制订了调查计划,并按照学生的家庭住址分布情况进行分组。学生组内决定调查路线和分工等具体情况,有了良好的准备之后学生调查起来也是事半功倍。

二、教学用书是课堂教学的参考

每门课程都会有自己学科的教师指导用书。也有一些叫做“教师参考书”。“参考”这个词我觉得非常恰当,我们要取其优点,去其糟粕。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准备、教师建议、图片解析对我们课堂教学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如,三年级下册《变化中的社区》一课,我修改了教学目标:(1)列举金家街社区的2~3个方面的变化。(2)通过图片、录像感知社区的变化,发现社区的进步。(3)形成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的态度。充分采纳教学准备和教学建议,提前布置学生回家收集相应的照片和资料,课堂上学生学起来津津有味,目标达成度很高。

三、影音资料是课堂教学的羽翼

随着科技的发达,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影音资料我们在课堂中经常会用到,怎样利用才能让课堂更有效呢?我认为首先要控制好时间。录音也好,影像也罢,在课堂上播放的时间切记太长,个人认为5分钟以内最好。其次,要注意甄选,趣味性和有效性要兼顾。播放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观看,选取有意义的。并不是每一课都一定要有视频,但如果播放了就一定要有效果。

四、自制教具是课堂教学的法宝

教具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但更多是在数学课上,品德与社会课上用得相对较少。其实品德与社会课上用好了照样事半功倍。《家乡名称的来历》是一节四年级的课。探究“大连”的来历时,学生说出了“三山谱”“褡裢”等。那个时候电视剧《闯关东》刚好热播,所以,我自制了教具“褡裢”,这种离生活时代久远,甚至根本没见过的东西,即使相关图片也是少得可怜。看到教具之后,学生马上跃跃欲试,都想背一背、搭一搭、体验一下,课堂达到了小。

上一篇: 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论文 下一篇: 党员教育工作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