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6: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对于这类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它的真正含义,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1、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来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小组合作、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例如“高价化合物”这一概念时,就应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阅读和思考:(1)氢原子和氯原子核外最外层有几个电子?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稳定结构?(2)氢原子和氯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大还是小?(3)氢原子和氯原子以什么方式形成分子?又如学习“化合反应”这一概念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它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反应前后物质分别是什么?(3)反应前后有几种物质?
2、对于化学基本概念方面的文字阅读。着重在于引导学生对字、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1)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当引导学生仔细地阅读,弄清其含义,让学生明白概念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随意改动,断章取义,只能深入地理解它,明确其中的化学含义。(2)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极其混淆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再加以判断。例如“单质、化合物”可以通过其元素的组成形式加上同学们相互讨论来确切地认识它,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纯净物与混合物,是通过他的组成的分子来认识理解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的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的分子构成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类比,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提高对比、归纳与总结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严密性的认识。(3)化学概念用语和书写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以便运用于实际练习和生活实践。
二、数据方面的阅读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的实验总结积累而得出的,数据的引用时为了说明某个概念,因此,要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引导得出概念,并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在指导其方法上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数据的大小。如九年级化学教材的各种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百分含量、分子量大小等,通过比较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明确数据中所含有的各种问题。
2、看数据之间的联系,若有联系,就要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例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先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写出与题相关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质量,再利用已知量列出比例求出未知量。从横的关系看,是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之间简单的质量比;从纵的关系看,是某物质相对分质量与其质量的关系比,这样,根据纵横关系可以推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互关系,列出比例,求出比值,显然,将数据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后,有关计算就一清二楚了。
三、图形方面的阅读
九年级化学教材的图形是多种多样的,有理论图、探究实验图、坐标曲线图、小实验图等,其阅读方法各不相同。
1、关于理论图。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提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内容,阅读时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分子、原子”一节,教材为了说明原子的特点,画出了氧化汞受热分解得到氧原子和汞原子的示意图,通过这个示意图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每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汞原子构成的,氧化汞受热分解,每个氧化汞分子分解得到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汞原子来说明分子原子的不同。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得到“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的结论。
2、关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和条件;(5)推断实验时的正确现象。3、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化学含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比如溶解度曲线。
如何将学困生进行合理的转化,这是让各位教师都比较头疼的事情,作为班级的一部分,如何将他们融入班集体,这是老师们一直讨论的话题,具体在化学教学如何的转化学困生,我认为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只要提高他们的兴趣,对学习化学保持很好的兴趣,转化效果良好。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化学是一门新学科,不管是何种学生,都对化学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变化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将会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上好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 把第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上课前,我手持一杯澄清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教师提出问题:“是真的牛奶吗?谁敢把它喝下去”,学生好奇心大增。紧接我又拿一瓶“蓝墨水”,滴几滴“清水”变成红墨水的“魔术”,将紫色的小纸花变成小红花。同学们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学生的情绪推到。这时,我才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帮助学困生突破、分化化学知识的难点,进一步强化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任务重,教学难度大,学困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随着学习进度的加大,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越发降低,这也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对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的实际情况,归纳了以下的分化点及措施。
(一)微观粒子的学习。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阴阳离子。这三类微粒的学习,是学生的第一分化点。这里面包括了它们的概念理解、性质运用以及三类微粒的区分。面临这类微观教学时,我经常采用一些比较形象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形象化,比如在学习分子之间有间隙时,本人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将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学生很快就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入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总体积少于混合前两积之和。 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将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一定等于200ml吗?”,让学生思考, 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学生很容易从宏观的现象过渡到微观的原理上,这个难点就解决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二)化学用语的学习。化学用语掌握的好与差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可以说,没有学好化学用语,那么后期的化学学习将寸步难行。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这块教学上都会下大力气,狠抓教学效果,否则学困生积极性受到挫伤,兴趣大减。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时经常采用的是分化知识点,逐个攻破。
(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在初三化学中也一直是一个重点加难点的地方。由于学困生在其他学科上对计算题已经产生了一些畏惧心理,所以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他们在心理上就已经有了放弃的想法,这对我们的教学很不利。为此,我在这块教学上,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采用了最常见的方法――由简入难。先通过一些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提高学上的兴趣,让学生熟悉化学方程式计算,然后再逐步深入讲解一些较难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总结和归纳,找出有代表性的试题给学生讲解和练习,并且不要随便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模式,不然学生就容易混淆思维方式,在解题时就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分析试题。例如在讲解“实验室有一含有硫酸钠的碳酸钠样品,现取该样品26.5克放入烧杯中,此时总质量为202.9克,现在向烧杯中加入320.5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当烧杯中没有气泡冒出时,再次称量,总质量为514.6克。请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二氧化碳的溶解忽略不计)。”一题时,我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特点,带入的质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而题中给出的物质质量都是混合物的,因此就要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找出化学方程式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从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再结合问题入手,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我采用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困生保持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手段通常被称作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采用是为完成定量教学任务、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需要利用一些技能与手段来完成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采取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原则来设计出一套对教师、学生教学互动有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进展过程的一大因素。好方法不仅可以让教师轻视转化自身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套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把所学转化为一种能力,对方法、能力加以培养,是学生能获得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我国九年级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师资力量配备不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开始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据目前看来,我国中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严重,很多学校的化学教师带两三个班级,导致了化学教师工作量大,这肯定会对上课的质量造成影响。
2.缺少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
我国目前的评价体系还是没有发生改变,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后作业和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没有将学习态度、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加入评价范围,这对于现代九年级化学教育而言,是最大的误区。
3.缺乏实验材料和专业管理员
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动手能力是整个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每一星期都会为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实验课,但是,由于某些仪器、药品缺乏的缘故,有很多实验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另外,很多学校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对药品和仪器实施管理和养护,导致药品污染和变质的情况时有发生。[2]
四、化学教学优化方法
1.遵循教学规律,设计教学方法
废除填鸭式教学方法,设计与选择新的化学教学方法,要在教学规律指导下进行,要从新课程特点出发,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现代教学的理论原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设计和选择教法,按照科学过程的辩证法去能动地组织教学与学习活动。一种比较好的化学教学方法应做到以下几点:
1.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仅仅视作教学活动的客体,忽视他们的主体作用,搞满堂灌的教学固然不好,但认为让学生自己看书、实验、讨论和练习,教师没有多少事情可做,负担减轻了,也是一种误解。同样,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两者是辨证的统一。
1.2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学习方法,就会终身受益。而学生的学法是在老师的影响下,潜移默化,通过自己实践逐渐形成的,教学要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恰当的教法,在具体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正确的思维过程,同时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1.3要体现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实验在此学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不仅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形成概念和理论,而且它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学法训练等方面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设计化学教学方法时,不能背离这一特点。
1.4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规定的教学任务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能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动脑筋,不能在延长时间上打主意。那种把阅读、实验和练习推到课外的做法,实际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教师要有辛苦自己一人,受益全班学生的高度负责精神,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内完成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
2.分散难点,合理安排,减轻学生压力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其中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众多化学用语的基础。学生只有初步掌握元素符号才能学习化学式;掌握了化学式的正确书写才能掌握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才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计算主要集中在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其数量多,且枯燥乏味,是教学的难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注重将难点分散,合理安排,将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方法是使学习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引领学生总结同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对概念理解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某种物质时,要从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危害及制备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要从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的用途和危害;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又反过来反映物质的性质等原理;探究问题要按照“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
4.抓好阶段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分类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充分体现物质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核心问题。化学方程式是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直观具体的反映,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学生能准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可以客观地反映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认识,以及对物质性质的掌握程度,进而提高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被动接受的较多,有的甚至把化学方程式当做“公式”死记硬背。使原本充满奥秘和乐趣的化学学科变得索然无味,给学生学习化学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事倍功半,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将中学常见的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有机反应三大类,帮助学生理清每类反应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实现化学方程式的快速准确书写。
一、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方程式的书写
任何一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弄清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即“质”的问题;二是配平方程式,即“量”问题。大多数高中学生写不起化学方程式,主要是没有弄清“质”的问题,而配平方程式一般问题不大。因此,本文所讲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侧重于理清物质之间的分类转化规律,而不涉及方程式的配平。
四种基本反应指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反应主要涵盖了九年级化学绝大多数反应,主要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每一个箭头代表一类转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和盐发生置换反应(前置换后);学会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注意置换反应是等化合价置换和复分解反应是等化合价交换价即可写出化学方程式。例如写出稀盐酸与锌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根据上图转化关系和置换反应的规律可知,锌属于金属单质,盐酸属于非氧化性酸,二者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根据盐和置换反应的概念很容易得出盐的阳离子是锌离子,阴离子是氯离子,生成的盐为ZnCl,学生就不难写出其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H。复分解反应方程式书写也可仿此分析,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方程式书写比较简单,在此不再赘述。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氧化还原反应相对四种基本反应来说难度相对要大,生成物多,这是很多学生在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但无论是何种氧化还原反应,都符合以下转化关系。
从上述转化关系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是氧化剂与还原剂反应生成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所以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首先要弄清氧化剂与还原剂、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其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这两对物质,然后结合反应介质和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其他物质。如果把氧化还原反应比做一栋房子,那么氧化剂与还原剂、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就是支撑这栋房子的四根柱子,只要四根柱子立稳了,其他问题就好办了。当学生有了以上的定性认识,在书写过程中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守恒规律、价态规律、强弱规律、归中规律,以及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的转化规律,就可以写出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另外,有些时候还要注意反应介质、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对于相同的反应物,当反应条件和反应所处的酸碱性不同时,其产物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写出用KMnO与浓HCl反应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KMnO是常见的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Mn,浓HCl是常见的还原剂,氧化产物为Cl,根据电中性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溶液中阴离子为Cl,Mn和K只能与Cl结合生成KCl和MnCl,氢与氧结合生成水。至此,根据化合价升降法即可写出其方程式为:2KMnO+16HCl=2KCl+2MnCl+5Cl+8HO。
三、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中学常见的有机物之间的反应主要是官能团之间的转化,规律性更强,但要注意有机反应除主反应外还常伴有副反应,因此书写有机反应时生成物与反应物之间要用“”而一般不用“=”连接。但是典型的可逆反应用“?葑”连接,燃烧反应也可用“=”连接。因此,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从结构出发,结合反应条件来判断有机物能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有机反应常见类型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酯化反应和聚合反应等,弄清这些反应进行的条件和反应发生的部位,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地写出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下是高中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除此之外,由于有机物普遍存在同分异构体,有机物分子式无法体现分子结构。又因为多数有机物结构式复杂书写繁琐,所以有机反应方程式中有机物一般不写分子式而采用结构简式。结构简式既简练又突出官能团,在化学方程式中能简洁准确地体现出反应原理。在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碳只能形成四个共价键,不能少写或多写。二是一些基团的连接方式要既正确又合乎习惯,不产生歧义。例醛基-CHO,不能写成CHO-也不能写成-COH。例如试写出丙烯酸跟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氢氧化钠溶液 ②溴水 ③乙醇
由丙烯酸的结构特点不难看出;丙烯酸分子中既含有碳碳双键又含有羧基,因此它既具有烯烃的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又具有羧酸的性质(酸的通性和酯化反应)。所以反应的方程式应分别是:
①CH=CH-COOH+NaOHCH=CH-COONa+HO(中和反应)
②CH=CH-COOH+BrCHBr-CHBr-COOH(加成反应)
③CH=CH-COOH+CH-CH-OH CH=CH-COOCH
CH+HO(酯化反应)
综上所述,中学化学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虽然比较多,但类别不多,且每一类都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勤于思考,多加总结,就能让教学变得轻松又快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楚先等.初中课本化学全一册教学挂图二(8).上海教育出版.
青少年学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初中阶段又是人生的一个“黄金时间”。这个时期每一个学生都懵懂的观察着世界,也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思维活跃、行动敏感和对未知的世界的好奇是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如果有正确的方法教育引导一定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反之稍不留神就会激发孩子的叛逆的性格,让学校家长束手无策,在从事18年的化学教育过程中,我就如何提高孩子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现实生活化学现象入手培养孩子兴趣
孩子升入九年级最好不要直接让孩子死记硬背相关的元素、定义等,升学的压力已经是孩子们的心理很脆弱不要让化学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必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感觉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要根据不同环境里的孩子介绍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1.城市的孩子以汽车尾气、烟囱排放废气危害为切入点
从汽车尾气、烟囱排放废气产生的污染说起,讲解石油形成到开采再经提炼成汽油,然后通过汽车发动机燃烧并把废气排放掉的过程。这个看似很普通的过程却包含了很多化学内容,可以扩展的讲给同学们,提醒孩子现在的雾霾天气也包含了很多化学内容。是孩子们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
2.农村的孩子以煤气中毒、木材生火做饭为切入点
煤气中毒年年发生,有的学生亲历了抢救人的现场印象十分深刻,此时是解释生活与化学关系的很好机会,提醒孩子如果能学好化学就能抢救人的重大意义,这些都是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实例,为此哪个孩子会不努力去学习呢?再比如木材生火做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恰是介绍燃烧的很好机会等等。还有很多生活现象与化学有关,多让孩子发言说一说自己身边的化学现象就能提高孩子的认知兴趣。
二、做好课堂每一个实验激发孩子的动手能力
人的记忆力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传给大脑而形成记忆,所以教孩子要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给这个现象的信息,实际动手操作实验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还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1.通过观察了解实验的每一个细节
一是观察器材安装的要求。如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一定要向下,这时要提醒孩子为什么?并说明原因,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瓶中要事先加入少量的水,要提醒孩子为什么要加水?并解释。二是观察实验反应现象。如二氧化碳气体吹入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一定要注意变浑浊;再如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里复燃,木条从带火星到火苗燃烧现象,要让孩子知道氧气支持燃烧。
2.通过声音了解一个实验
如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时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不纯净的氢气会发生爆炸,解释这是氢气和其它可燃气体的一个共同特点。
3.通过触觉感知一个实验
实验有多种现象有燃烧的剧烈反应,也有看不见的慢慢反应,有吸热的又放热的,空调就是压缩氟利昂然后通过减压气化吸收热量的一个过程。课本里有一个检查制氧装置气密性的实验也是通过触觉来实现,通过微小手温加热试管空气在水槽中产生气泡,如果不产生气泡就是气密性不严。
4.通过嗅觉体会一个实验
有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如某些化学反应以及蛋白质分解产生恶臭的硫化氢气体有臭鸡蛋气味;以及硫在氧气里燃烧产生刺激性气体二氧化硫等等,这些反应都是独有的性质记住了这些气味就记住了这些反应这些知识。
5.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动手的过程中讲解操作规范
有条件的学校每人一组实验设备单独操作,没条件学校轮流操作单独实验,再没条件的学校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利用可利用的设备自己操作。十几年前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孩子特别对化学感兴趣而又没实验条件,在后来与他交流过程中他给我讲了他在家做木材干馏的实验,用一个口服液的玻璃瓶代替试管,用泥巴代替瓶塞,用一根废的细铜管代替玻璃导管,用蜡烛代替酒精灯,实验捣鼓了老半天虽然最终没有像课本那样木材形成木炭,但这个过程让孩子记住了什么叫干馏,木材干馏成碳、煤炭干馏成焦炭。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一定让孩子多动手增强记忆。另外在给孩子讲实验的同时注意提醒实验的操作规范,如酒精灯点燃与灭火、平视液凹面刻度、过滤滤纸放置、瓶塞倒放、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向着手心等等一些基本操作规范,相信这些在试验中一提醒孩子会牢牢记住。
三、初中化学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使孩子们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下一步提醒孩子一定根据学习进度记牢以下三方面知识:
1.元素周期表要记牢。元素周期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鼓励孩子全部会背元素周期表,最低要求记住元素周期表前20个元素。记忆分三层:一是会读每个元素发音,因为元素多生僻字一定教会孩子正确读音。二是会写每个元素的符号,根据每个孩子兴趣大小要求记20个元素或更多,20个以后不强求。三是让孩子了解最好能记住前20个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通过多读多记和实验过程中提醒达到记忆目的。
2.记住常用几种化学式式的书写。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化学是成绩得分最关键的环节,正确书写化学式要注意几点:一是记住各种元素的元素符号。二是熟练记忆各种元素的常用化合价,掌握特殊反应的特殊化合价,了解原子团及相应的化合价。三是掌握元素与元素之间化合价存在的条件,如铁在氧气中燃烧是四氧化三铁,赤铁矿是三氧化二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
3.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题的关键也是得分重点,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质的消失必定有新物质的生成,如果只有反应物质消失无新物质生成肯定出错了,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就肯定错了,硫燃烧消失了生成物却成了水一定是错了,只有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才正确因为燃烧前有硫有氧,燃烧后还要有硫有氧。二是注意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就是原子的再组合,原子不会因化学反应再分割,变小也不会增加或减少,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同种元素的个数必须相等,做到这些基本上能正确书写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重要的知识点要耐心讲并给孩子时间记
初中化学名词解释定义的知识点需要孩子掌握,我把它归纳总结为三类:
1.生活中常见自然现象的定义。如爆炸、燃烧、燃烧的条件、密度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让说却又不能规范说出来,通过九年级化学给出了一个规范的定义。
2.规范一些化学现象而给出一些定义。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合物、纯净物、单质等等,这些都是为以后规范化学用语打基础。
3.化学反应微观世界及规律的规范定义。如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核外电子层数、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与物质的性质等,这些能发孩子兴趣的定义找到一个孩子能接受切入点教给孩子们。我的体会就是提醒孩子发挥想象力,在简单记忆一些定义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及排布规律的定义后,然后把它想象成成一个微观太阳系:原子就是太阳系原子核是太阳、核外电子就是金星、地球、木星、土星等只是按微观规律排布,质子、中子是“太阳系”内部的事以后再考虑。通过想象把微观扩大这样不但记忆了知识点又丰富了想象空间,把未知的世界留到以后去研究。
五、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计算题是孩子们比较头疼的知识点,但又是分数占比例较大的题,学好化学计算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准确列出题意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根据不同的题意列出相应正确化学方程式,方程式两边各个元素原子或原子团相等平衡,各个化学式书写正确;其实初中就是实验室制氧气、理论煅烧石灰石两种类型计算题,引导孩子举一反三遇到其它题也会列方程式。
2.掌握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每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要求让记住,在做计算题时会给出相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要学会利用这些已知条件计算出相应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如果学生如果在平时能多掌握一些相对原子量在此时计算就能提高计算速度。
3.读懂题意要知道让你计算什么内容。根据题意的已知条件,明白让你计算什么物质?是反应前还是反应后,然后快速计算要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量,并在相应的方程式下面标注,对于待求物质用未知数“x”表示。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7C0048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概括了酸、碱、盐以及氧化物相互反应发生的规律,在了解这些物质的基本化学性质的前提下,掌握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的规律,不但有利于化学反应知识条理化,促进理解,减轻记忆负担,能使初中阶段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有所归属”,而且可以大体上预测酸、碱、盐以及氧化物相互之间能够发生哪些反应,增加有关的探究活动中假设的理性,也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因而历来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也许有人会质疑:既然它很重要,为什么课程标准没有作明确规定,课本上没有专门章节?确实,新课程标准没有相应的专门条目,但是一些条目是有所涉及的。例如,在内容标准的“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中规定了“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等内容。各种版本的教科书虽然有点“遮遮掩掩”,多数还是或明或暗地写进了有关内容。例如,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江琳才主编,钱扬义副主编)就明确写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难溶物)、气体、水等;否则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1];湘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沈怡文,陈德余主编,吕琳副主编)也明确写出“复分解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如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等”[2];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胡美玲主编,何少华、王晶副主编)要求学生“分析、归纳上述几个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随后明确写出“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3];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则在第7章“整理与归纳”中要求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列表说明……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列举几种利用各类物质相互转化关系的应用实例”[4];上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姚子鹏主编,陈基福,洪东府副主编)在单元6的“小结与思考”中要求学生“举例分析复分解反应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发生”[5]……
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作为专门课题或者重点复习内容,并且至少占用1课时,因为他们知道:疏忽了这个内容是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复分解反应,很难通过最后的“关口”的。
总之,“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要充分重视并且努力搞好它的教学。
2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学习困难探究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虽然很重要,却常常成为学习的难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有人总结它跟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一起,是初中化学的“三大分化点”之一。
学习“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难点在哪里?一些学生说:我不知道哪些(化合物之间)能反应、哪些不能反应;一些学生说:我不知道它们反应生成什么;还有学生说: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要交换成分、怎样交换成分、交换哪些成分……
笔者分别让一些学困生和学优生完成下列内容的测试题:
①关于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测试题;
②写出由酸、碱生成对应氧化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分别确定一些氧化物能不能跟酸或碱反应;
④分别写出由酸、碱生成对应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⑤分别写出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⑥用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例分别说明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由图可见,关于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题①)的测试得分跟另5项内容(题②~⑥)的测试得分都有较明显的相关性(散点基本上围绕一条斜线分布)。
为什么“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会成为学习难点?根据测查结果,主要有下列可能的原因:
(1)对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和衍变规律掌握得不好,这是最基本的原因;
(2)对具体的化学反应接触得较少,而掌握规律是需要以足够事实为基础的;
(3)有一些学生不能熟练和正确地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4)“交换成分”是有很强的二元论色彩的。所谓二元论是大约二百年前由戴维、柏尔采留斯等人提出的,后来被更合理、更先进的电化学说、电离理论等取代[6],初中学生不具备这些认识,这里发生了认知跳跃,当然是很难理解的。理解和正确地把握“交换成分”很可能是许多初中学生理解和掌握“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关键所在。
实践表明,学生不掌握好酸和碱跟对应的氧化物、对应的盐在组成(元素)和性质方面的联系,不掌握好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没有掌握“交换成分”,以及掌握、熟悉的有关反应太少,不能顺利地写出化学方程式等等,都难以掌握好复分解反应的进行条件。
3 合理设计学习进程,体现知识发展规律
世界是复杂的,而人们总是力图对复杂的世界作出简单的概括,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总是在复杂-简单-复杂……的矛盾运动中逐步深化,在化学认知中这种现象是很典型和多样的,对“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认识正是如此。
在我国,曾经把复分解反应Double Decomposition译为“双分解反应”,意为“两种化合物各自分解互换其分子中之一部分,另生成两种化合物”。实际上,这类反应比分解反应更为复杂,所以后来改称为“复分解反应”,“复杂”之意不言而喻。
对于复分解反应,在总结了生成沉淀、气体或者水是其发生的条件后,会发现一些例外情况。例如,向(NH4)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会闻到NH3的特殊臭味,表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是一个复分解反应,可是并没有沉淀、气体和水生成;把CO2通入CaCl2溶液时,二氧化碳可以跟水反应生成碳酸,按“理”说,H2CO3会与CaCl2交换成分,生成CaCO3沉淀,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而且类似的例子不少,例如H2S跟NaCl溶液也不能交换成分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HCl而使溶液酸性变强;若总结出“不能由弱酸制备强酸”、“不能由弱碱制备强碱”规律,H2S通入CuSO4溶液却可以产生黑色沉淀CuS和硫酸H2SO4,Ca(OH)2却可以与Na2CO3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NaOH,与上述规律矛盾!对规律之外的特殊情况,学生会感到困惑,加大他们学习“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困难。而且,这些困惑和困难还会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循序渐进,合理设计学习进程,体现知识发展规律十分重要。“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合理学习进程应该是引导学生:
(1)形成熟练和正确地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2)弄清常见的酸、碱跟对应氧化物的衍变关系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3)掌握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概念,掌握它们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掌握酸、碱跟对应盐的衍变关系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5)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6)强化大多数酸根、氢氧根都是“原子团”,能够“像一个原子一样”参加反应而不拆开等认识,熟悉常见酸、碱、盐在“交换成分”时是怎样拆分的;
(7)在初步掌握好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基础上达到顺利地写出“正常”的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水平。
上述诸点应该是初中阶段的基本要求,必须努力达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范围和后期内向他们初步介绍一些例外情况和补充规律(例如“不能由弱酸制备强酸”、“不能由弱碱制备强碱”等),使他们初步建立“规律常有例外,深入研究例外常可以推动认识发展”的观念。讨论例外情况时可以大致就生成沉淀、气体和水3种情况分别展开,有序地进行,为后续学习作一些初步准备,注意避免提前进入高中内容学习。
参考文献:
[1]江琳才主编,钱扬义副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32.
[2]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44~45.
[3]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4.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学科,是为进入高中学习化学打基础的,然而,初中化学课程到九年级才开设,九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非常大,要同时学习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九门功课,化学课堂里包含了很多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短短的时间里,只有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打好化学基础。本文探究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针对如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出了一些策略,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一点指导。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教育是中学基础教育,学生在初中阶段会接触到所有学科,初中在七年级增开英语,八年级增开物理,政治,历史,九年级增开生物,化学,地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每天需要面对满满的课程表,节假日也都用来补习充电,心理上需要承受中考的压力,这种情况下,面对化学这样一门新开的学科,学生已经是身心疲惫。有的学生最开始接触化学的时候,看到有那么多有趣的实验,那么多有意思的化学方程式,会对化学产生兴趣,每天卯足了劲儿跟着老师背诵元素周期表,连早自习都大声念着“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可是,学到后面时,每天需要背诵很多化学方程式,背诵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化学性质,还要花时间去背诵那一知半解的化合价,越学越难,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淡薄,慢慢的,开始放弃了化学。
当然,不排除有的学生对化学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好,这些学生在考试时能拿高分,但是,往往这些学生只会做题,并没有真正掌握课本里的化学知识,只是机械化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对应填写到试卷上了。还有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但他们对实验背后的化学原理根本就没有很大的兴趣,化学实验课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
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初中化学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学生课业负担重,因此,只有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化学教学现存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化学水平,促进化学教学的发展。
(一)让“鸭子”主动“觅食”
以往的化学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一般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各种化学方程式,化学性质,化合价老师在课堂上唾沫横飞放电影似的讲解一次,然后划出考试重点,让学生背诵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对化学产生畏惧感,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需引导学生,让“鸭子”主动去“觅食”,学生主动对化学现象去探索,去寻找答案,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大大提高了。
(二)化枯燥为生动
化学里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记忆,有些知识点难理解,也很难记忆。比如各种实验现象,不同粒子的化合价等,老师可以将这些化学知识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化合价,如果单独一个一个的背诵,不仅不方便记忆,还容易混淆,编成口诀,“钠钾银氢一价阳,氟氯溴碘一价阴,二价氧硫碳氮镁,铁锡钙锶钡汞锌,三价铁锑硼铝铬,四价碳硅一二铜,氮磷三五硫四六,锰二四六七单质零”,这样记忆起来就轻松方便得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不少。
(三)提取化学教学的精华
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准每一个课时的突破点,准确定位重难点,在化学教学中,选取最有效的方法,直击课程核心,围绕课程核心展开化学教学。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也要精挑细选,让学生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习题的选择也要因人而异,不让基础差的学生灰心,不让基础好的学生盲目乐观。精教精练,提取化学教学的精华,方能带出一帮化学精兵,提升化学教学水平,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为以后的学习铺设道路。
三、总结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建起一座稳固的高楼。同样,只有学好了初中化学,才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初中化学学习受到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要采取有力措施,针对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改善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为初中化学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迎华.也谈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 [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9)
1、复习常见的元素符号;复习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化合价能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会表示课本提及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周预习: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1、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中的颜色变化。
2、酸和碱的定义,溶液呈酸性和碱性的原因。
3、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第三周预习: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节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及盐的定义。
2、酸与碱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3、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
第四周预习: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
1、酸碱的腐蚀性(浓盐酸、浓硫酸的性质,浓硫酸的稀释操作,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3、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五周预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节海水中的化学
1、海水中的化学物质,海水制镁。
2、"可燃冰"和"锰结核"。
3、海水淡化技术。
第六周预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
1、海水"晒盐"过程--蒸发结晶。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和转化。
3、固体的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降温结晶。
4、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
第七周预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海水"制碱"
1、氨碱法制纯碱的简单原理与主要流程。
2、纯碱的性质及用途。
3、盐的水溶性规律。
第八周总结假期学习情况
整理假期学习内容,落实记忆基础知识,整理好预习笔记。
要求:1、按计划完成复习预习任务,并整理好复习、预习笔记(每周笔记不少于200字),开学检查。
2、预习时注意阅读课本,并完成"在线测试""挑战自我"涉及的习题,开学检测重点。
随着中学化学教育改革在贵州省毕节地区的不断深入,毕节地区的中考化学试题的新变化也对毕节地区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毕节地区的中考化学试卷在命题上,体现了正确导向、重视基础、强调能力、全面考查、科学规范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体现了重视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特点。新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毕节地区的中考卷以“学生终身学习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作为了考试基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重点考查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有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避免了死记硬背,摈弃了化学试卷的繁、难、偏、旧和追求形式化的状态,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试题的多元化。以最基础和最本质的知识为主线,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考核融入其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各自发挥的空间达到充分表现自我的目的。
在贵州省毕节地区2011年―2013年的中考化学试卷中,一般由4部分组成:①选择题:一般是8小题×3分=24分;②填空题:一般是写化学方程式的2分一空,其余1分一空,一般是12分――14分;③实验题:写化学方程式的2分一空,其余1分一空,一般是14分――17分;④计算题:1个或2个小题,总共8分。
在2011年―2013年的中考化学试卷中,最突出的有三个新亮点:①在中考题里嵌入与本地区有关的知识;②更加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凸显了新课程理念;③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更加倾向于探究题和开放题,引导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嵌入与本地区有关的知识
所谓的嵌入与本地区有关的知识,是指在题中明显提及学生所熟悉的毕节地区的地理、人文、特产、风貌等知识,在此,我对于近几年毕节地区中考题里嵌入与本地区有关的知识。
如:(2011年题)9.毕节地区织金洞(图)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称为“溶洞之王”等。洞内溶岩的堆积物最高达70米,这些堆积物的主要成份是 ;其形成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012年题)1.今年四月,全省旅发大会在润天湖地,花海鹤乡的毕节试验区隆重召开,在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气球升空 B.歌舞表演 C.焰火表演 D.放飞白鸽
以上的2个题中明显出现了毕节人所熟知的本地区的地理、人文、特产等知识:“被誉为‘世界天然大花园’的毕节・百里杜鹃、我区威宁盛产优质马铃薯、毕节地区织金洞(图)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称为‘溶洞之王’”这些字样,让学生在看到中考化学卷的同时也看到了毕节地区的优异资源,滋生了浓烈的地区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学会热爱祖国,促使学生产生为了好家乡和强大祖国而学习的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探究题
所谓的探究题,是指以自然科学问题为背景,从化学内容的本身,或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化学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给出一系列的信息、实验研究数据、表格和图像等,要求学生以类似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分析问题,获取所需信息,以达到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最终解决,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推理,或者是进行试验操作、收集数据、统计数据,从而得出结论,探究题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研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主动性。通常的考题特点是要求学生结合题目给出的信息,运用自己的化学能力分析一段九年级化学课本中没有的内容,并得出答案。还可以有学科的渗透,比如说化学题中渗透物理知识,化学题中渗透语文知识。
探究式学习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解决实际问题,不但能够激发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更牢固的掌握花絮基础知识。
如:(2011年题)12.现在有三种白色物质,它们分别是碳酸钾、硝酸铵、氯化钡.实验小组对它们进行鉴定,将它们三种分别取少量溶于水,再各分成三份按以下三步进行:
(1)加入氢氧化钠后有氨气味的是 ;(写化学式)
(2)加入盐酸后有气体产生的是 ;(写化学式)
(3)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写化学式)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013年题)20.实验室有三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硝酸铵、碳酸钾和稀盐酸,现在只给NaOH和盐酸两种试剂。为了鉴别,晓军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填写相应内容:
将三种溶液分别取少量置于三只试管,分别加入NaOH溶液,有刺激性气体放出的一定是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其余两种溶液分别取少量置于试管,分别加入稀盐酸,有气体放出的一定是 ,另一种则是 。
从数据上来看,毕节地区的中考题体现科学探究精神的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这些题从内容上来看,一般选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内容,但是有新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明,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即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又难易适度,能够引起老师对课堂教学以课后辅导方式的反思。
九年级的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对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相关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对社会时事中的化学问题的关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研究认真的科学态度,切忌“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老师还要认真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二、教学目标
①理解酸、碱、盐的组成特点,归纳酸、碱的化学性质。
②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并能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③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知道物质鉴别的涵义及一般方法,学会实验步骤、现象、结论的表述。
④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控制条件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并在复习中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促进有序学习思维的形成。
⑤通过动手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归纳酸碱的化学性质和理解酸碱性的微观实质,促进分类观和微粒观的形成,树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引入]
请用Na、Ca、Fe、H、O、C、Cl、S八种元素的一种或几种,按下列要求的物质类别分别写出两个化学式:
单质:________;氧化物:________;
酸:________;碱:________;盐:________。
学生讨论、交流,板演写出相应的化学式,互相评价,互相补充。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特点,熟练书写化学式,培养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实验探究]
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两瓶忘记贴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石灰水和稀盐酸,请利用其不同的性质,用七种不同的方法加以鉴别。要求选用的试剂不能属于同一种物质类别,并要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指单质、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
[友情提醒]
①先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
②滴管不能混用,也不能倒放或伸入试管内
③液体取1-2mL,粉末状药品用药匙的柄取少量
④注意实验现象、结论的记录和表述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同时记录实验现象、结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法1:选用试剂:酚酞试液
现象、结论: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石灰水,不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是稀盐酸
方法2:选用试剂:紫色石蕊试液
现象、结论:(略,下同)
方法3:选用试剂:pH试纸
方法4:选用试剂:锌粒
Zn+2HCl?ZnCl2+H2
方法5:选用试剂:氧化铁粉末
Fe2O3+6HCl?2FeCl3+3H2O
方法6:选用试剂:二氧化碳
Ca(OH)2+CO2?CaCO3+H2O
方法7:选用试剂:氢氧化钠溶液
NaCl+HCl?NaCl+H2O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情景产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寻找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实验观,提高实验探究能力,体会物质鉴别的原理、方法,强化酸、碱的化学性质,熟练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归纳]
①什么是鉴别?物质鉴别的切入点和关键分别是什么?鉴别的一般操作步骤是什么?
②请根据稀盐酸、石灰水鉴别的相关反应信息,分别归纳酸的化学性质和碱的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
鉴别就是把物质区别开来。物质性质的不同点是鉴别的切入点。现象是鉴别的关键。鉴别的一般操作步骤是:
取样加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分别归纳出酸、碱的化学性质: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使无色酚酞变色
②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个别到一般”的有序学习思维,同时自然融入分类观。
[引导练习]
①氢溴酸(HBr)是一种酸,请写出它分别与铁、氧化铁、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写出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写出化学方程式,并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2HBr+Fe?FeBr2+H2
6HBr+Fe2O3?2FeBr3+3H2O
HBr+NaOH?NaBr+H2O
2KOH+SO2?K2SO3+H2O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形成“一般到个别”的有序学习思维,培养类比思维能力,自然融入分类观,同时巩固酸、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
盐酸中含有大量的H+、Cl-、H2O,请设计实验探究盐酸中是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
[引导]
对比实验的一般过程:
猜想(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找变量)设计实验(对比一个变量,控制其他变量)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并实验:
①紫色石蕊试液本身就含有H2O,若H2O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那紫色石蕊试液早就是红色的啦。
②可往NaCl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若试液不变红,则可确定Cl-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③也可往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若试液也变红,则由盐酸和稀硫酸的组成就可确定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溶液中存在的大量H+。
④进行实验后得出结论:是酸溶液中的大量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
设计意图:提高应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离子观。
[引导升华]
不同的酸为何会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为何也会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
因为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相同的H+;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相同的OH-。
设计意图:理解酸性、碱性的微观实质,形成离子观,同时融入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引导反思、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互相交流,进一步巩固酸、碱的化学性质,感悟复习过程中隐含的思想、方法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