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研修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7: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品德研修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思想品德研修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48-04

教育价值是教育作为客体对教育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的不同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应有效触及道德知识符号、结构体系的内部意义与价值,让学生深刻理解、体认、领会、践行道德内涵和道德价值。然而,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内容选择上,缺少对蕴含在道德知识表层符号与内在结构之下教育价值的提炼与挖掘,易导致学生产生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等现象,消解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为此,自2011年11月开始,南京市教研室组建课堂观察中心组,展开对“提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课例研究,探讨提升教育价值认同度的方法和策略。

一、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可观察的内容很多。因此,确定课堂观察维度,设计科学和可操作的量表是课堂观察的前提和基础。设计量表前,研修小组围绕主题召开课前会议,针对教学内容,提取、整理、归纳能够体现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有效因素;并制定指标体系,搭建课堂观察的框架模型。由此,从多种维度对教育价值认同度进行分解、分析,解构课堂,以改进课堂,追求教学的内在价值。

二、课堂典型事件的分析与改进

教研组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人生难免有挫折”一框为观察样本,邀请了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商艳青老师作为授课人,先后进行了两次课堂观察。结合课堂观察数据和典型事件,探析提升教学内容教育价值认同度的策略。

【第一次课例研修】

事件1:量表一中,对于课前4个任务,学生完成人数都为0;教师在课前没有布置任何任务;上课前,学生较为喧闹,不能做到静侯老师,缺乏对课堂的期待。

分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未能让学生提前熟悉教学要点,从而产生学习的难点、疑点、盲点,这导致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影响了课堂的深层次参与,难以实现教育价值的认同。

事件2: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经历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主题辩论活动。根据量表二,在“学生对教育价值认同内化情况分析”这一维度上,从语言行为指标看,参与应答14人次,其中准确表达的12次,创造性表达的3次,错误表达的2次。例如,学生认为,遇到挫折可以绕过去,开拓新路;挫折是坏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失败,只有极少数人成功。从非语言行为指标看,活动开展中,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有3个小组未进入讨论状态,未能专注倾听的为8人。

分析:教师发出的指令不明确,并掺杂插话式指令,如可以随意站起来发言,导致课堂秩序、效率受到影响。如果教师能制定辩论规则,设计明确的程序,学生准备会更充分,应答会更自如。同时,教师辩论过程的组织也较为混乱,如辩论前2分钟的讨论,教师未能执行。对活动中意外生成的错误资源未能有效开发、及时纠偏、机智引导、灵活推动。

事件3:量表三中,在“课后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访谈”这一维度上,观察教师提出“期中考试假如没考好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回答:找出本身的错误,听取家长老师的意见;向同学寻求方法;要积极面对,寻求帮助。在问及“希不希望遇到挫折”时,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希望”。

分析: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对于在遇到挫折时应选择的合适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在“心态的从容”这一教育价值上,学生缺乏应有的认同。

课例研修小组建议:

1.满足需要。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被感知,并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成长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能否让学生主动地认同、内化,关键在于学生能否产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准学生的脉搏,读懂学生的困惑。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最需要的是遭遇挫折时能换一种思维和心态,坦然、积极面对挫折;能找到合适、有效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2.任务驱动。建议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设置一定容量、梯度的课前任务。学生完成了基础目标所对应的小任务,才可能产生完成后续开放性任务的驱动力。

3.思维激辩。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愤”“悱”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本课教学中,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活调查,收集学生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典型性、冲突性挫折,如设置“周末的时间都被补习班排满了,没时间参加其他活动,该怎么办”等两难情境,让学生进行辨析、选择。

4.明晰指令。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指令清晰、科学,执行到位。问题设计要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切,表述要准确、简练,以免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和认同。

5.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激发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诱导。因此,建议教师可运用语言本身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适当运用多媒体将生动的图像、具体的音频、视频与主题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实现审美的愉悦、心灵的满足、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这样的方式既动之以“理”,又辅之以“情”,定会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如教师可播放典型人物,如孟佩杰的视频,让学生受到感触、感动和感染。在本课结尾处播放电子相册,以鲜活的素材为背景,将学生的个体生活拓展延伸到集体、社会、国家,以期情感与理性的升华。

【第二次课例研修】

事件1:量表二中,在“学生对教育价值认同内化情况分析”这一维度上,应答人次18人,都能做到准确表达,且角度多样(表达战胜挫折的方法)。此外,个别环节上出现创造性表达(涂色活动)。

分析:教师接受研修小组的建议,围绕教育价值的认同与内化这一主题调整、改进了教学设计。如活动一:挫折的色彩。播放孟佩杰的相关视频,提问:孟佩杰所遇到的挫折给她的人生经历涂上了一笔什么样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种颜色,并说明理由。学生在题板上描绘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创意。再如活动三:我来帮帮你。课前,商老师收集了同学们一些典型的挫折案例,并提出要求:请各个小组抽取一个挫折案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课本上的方法,讨论、总结出战胜它的有效方法。学生经历着有意义的活动,体验着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活动设计为学生的参与、认同创造了空间和条件。

事件2:量表三中,在“课后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访谈“这一维度上,教师提问:问题1.你和另一位同学犯了同样的错误,老师只批评了你,你怎么办?学生回答:以前会很郁闷,现在觉得要调整心态,从自身找原因,学会自我疏导。问题2.是否希望遇到挫折?学生回答: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希望遇到,因为能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问题3.遇到的挫折越多越好吗?学生回答:要适量。

分析:从应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度较高,懂得了要调整心态,选用恰当的方法;学生所认同的新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

课例研修小组建议:

1.关注兴趣。改进后的课堂,指令明确简洁,学生能准确领悟、执行指令要求,执行人数多。但在个别环节上,从量表二中“非语言行为”这一维度看,有1/3的学生未能进入讨论状态或未能积极参与讨论,可能是教师在语言激发和情境冲突性的设计上,以及材料的呈现方式上有所欠缺。因此,建议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

2.调控引导。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即时调控。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意外的风景,或一些学生不能真正参与等现象。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并及时加以引导,必将导致学生间更大的“贫富差距”。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善于察言观色,要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声音特色、故事插入、活动补充等方法,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愿的问题,拨动学生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心弦。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虽然较能体现主题,但教师讲述感染力的缺乏,课堂调控的不到位或缺失在本课教学中也表现明显,影响了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如在活动二“挖掘挫折智慧”环节,教师创设了考试紧张,与同学产生矛盾,住校生想家等四个情境,展示问题:1.战胜它,让我学会了__;2.不战胜它,会让我__。要求学生续写并展开讨论。观察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写,有的学生在讨论,一些学生则表现出无所适从。这说明讨论组织的不够合理。教师应及时调控,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观照课堂文化的构建。

篇(2)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我就立志使自己的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取得成功。二十多年来,从执教上岗汇报课到学习交流课,从执教观摩展示课到评选优质课,从执校级教公开课到精品课,从角逐十佳课堂大赛到参评县市教学能手,我为此矢志不渝、上下求索。在付出艰辛的同时我也获得成功的喜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能手等一张张荣誉证书很显然是对我的思品课堂取得成功的充分肯定和有力证明。在我沉浸于过往成功喜悦中飘飘然时,2015年全省班主任远程研修作业中一道“成功的课应是什么样的,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经常出现?”命题不知怎地,打住了我,搔头搓手,托腮凝思,提笔难下,一幕幕往事如烟,万语千言不知从何说起。

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是什么样的?我在二十多年的记忆闸门里搜寻足迹,我在二十多年写下的一本本教学案、一页页教学反思中查找烙印,我在二十多年耳濡目染的专家、学者、同事、学生的课堂点评、议课反馈里筛淘。成功课的标准和特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单从学生角度几番梳理品咂,慢慢地几个词语清晰起来――以学定教、让学生学会学习质疑提问、学为主体、以生为本,这分明是在告诉我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就是以此为核心特征的。

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老师做了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大声疾呼“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因此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

通读课程标准不难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面对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帮助学生在社会问题面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思维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主动退到“幕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促使学生从被动听众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演员”,让其勇敢地在“前台引吭高歌”激扬文字,有什么疑问就敢于在课堂上提出来,有什么“怪诞想法”就说出来,问题的结论是什么有什么结果发生就直抒胸臆敢于预见,在“台上”多想多问多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直言不讳,各种说法观点交织碰撞,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幼稚浅薄,不管观点看法是对是错或者模棱两可,学生能提出说出指出就代表着勇气和兴趣,就说明学生真在用心思考,真正把大脑运转起来,就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课堂教学主人角色,就表明了老师不再垄断课堂提问,提问权回归于学生,就证明了老师已领悟了教学的真正本质,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样,学生真正完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

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不需要教师每次都帮助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老师不应咬定“标准答案”不放松,不要过度关注教学结果,而要注重“标准答案”这一结果取得的教学方法与过程。面对个个嗷嗷待哺希冀得到标准答案的学生,作为老师应既要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其实并非绝对标准,又要教给他们提炼概括汇总答案的方法。老师请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给学生的“鱼”是有限的,学生总有一天要吃完,所以老师更应该教给学生“渔”――即点金术,这样学生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活水,所以对老师而言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在所有活动中,思维活动是最高级的,教学的本质就是引领学生的深度思维,培养其质疑能力。思想品德课堂不应对以解决课本知识问题为目的,让学生浮于知识的表面,不应对标准答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而应用思维红线贯穿,以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善思多思为主,通过创设结合现实结合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思维探究兴趣,让学生们质疑问题无拘无束,思考问题尽心竭力,提出见解踊跃积极,展现自己个性特征淋漓尽致,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养成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利于未来的健康发展。

篇(3)

一、师德修养――注重道德品质,在敬业乐业中发展自己

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特色。在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中,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是专业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专业情意则是体现教师专业特征的重要保证。同时,教师作为完整的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人,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征更应受到重视。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新课程实施中显得尤其重要。“亲其师则信其道”,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就是要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政治学科教育,以喜爱专业、忠于职守的高尚情感感染学生。爱生是良好师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思想品德教师只有以尊重、热爱、期望学生为基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充分地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才能确立教育威信,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交流――更新知识理念,在理性借鉴中完善自己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所以,教师就应热爱知识,不断追求新知识。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首先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博学古今,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现有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能紧跟时代形式,要想做一位领导信任、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教师,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首先,从学习的对象来看,可以向学生学习,从师生的交流对话中学到更多来自学生的智慧;可以向同行学习,从同行真诚平等的交流中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与经验;可以向书本学习,从书的海洋中捡拾美丽的朵朵浪花;可以向报刊杂志学习,从琳琅满目的知识库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可以向网络学习,从虚拟而神奇的网络世界中搜集资源,平等交流,在搜集中积累教育教学素材,在交流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其次,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可以学些专业基础性知识,用以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断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学些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可以学些心理健康知识,用以应对学生身上出现的小毛病;可以学些安全方面的知识,用以应对突发事件;还可以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用以搭建思想品德课教学网络平台。

再次,从学习的形式来看,主要以坚持自学为主,辅以同伴合作、教学研究、校本研修、校际交流、远程培训、网上论坛等形式,教师可根据自身所需、根据时间灵活机动地进行学习与交流,从而使教师的头脑不断充实,教育方法不断得到丰富、更新。

三、研究实践――投身教育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超越自己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教师如果不重视研究实践,或许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如果我们有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就可以让研究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可加速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现在的问题是,教师通过什么样的研究和怎样研究,才能有效地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当然也包括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研究的内容可以是目前教育界出现的共性问题,如:怎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可以是本地、本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如何有效地进行“选课走班”;也可以是自己或其他老师在从事学科教学时发现的问题,如:思想品德与历史、安全教育怎样进行有效整合。而就我们教师个人而言,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比较有意义,这不仅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对教师个人的成长有很大促进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见,教师在教育研究实践中学会教育技能,形成教育机智,体验教育幸福,实现超越自我。

四、反思总结――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增强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形成影响。他同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究,加强教学反思,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

从新教育理念出发,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是反思教学定位问题。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是否体现了新教育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

二是反思教学设计问题。善于捕捉预设与生成不一致的现象,无疑有助于完善日后的教学,积累自己的教学智慧。

篇(4)

有效思品课的教学,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是“有效的教师”,必须是“有效的思品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适应课改需要,积极思考有效的教学,适时精通有效教学的策略或“谋略”。“有效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积累,是长期慢慢成长起来的,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包装”出来的。许多教研活动或培训研修等,总感觉有许多欠妥的地方:一是专家经常传授一些高深的理念,与现实教学挂钩的太少,也就是说理论与现实差距太大;二是专家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他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甚,难以从传统的、过时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接受的新理念一时难以在教学中表现出来;三是培训的内容过于“庞杂”,方式过于单一,与一线教师的需求南辕北辙。因此,要想真正成为“有效的老师”,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仅需要向一些有实力的专家学习,学习一些真正具有指导性的理念,而且更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慢慢积淀,厚积而薄发。

二、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作为一门基础的、综合性的、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课程,初中思品课程相对于其他自然课程来说,具有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的作用,其具有无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而言,思品课程能否发挥其德育功能的“首席”地位,能否从教学目标中实现其德育功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为教学目标能否真正有效实现。从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社会现状中,我们感觉到,除了社会、家庭不和谐因素之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到位。作为思品课教师,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了呢?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事,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毫无关联。他们只注重当前的“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道德世界观的良性形成,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不良行为。这些看起来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毫无联系,但实际上恰恰是因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确定的目标没有从“人”的角度考虑而造成的。因此,思品教学目标一定要深挖“人”的因素,这样的目标才是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思品教学。

三、 有效教学需联系生活

篇(5)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它强调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而思品教材从编写到使用,有一个时间段,有时教材内容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取舍教材,删除那些过时的内容,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与教学有关的新鲜、生动、有趣的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

如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人生与责任》,教材中选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草原英雄小姐妹保护羊群的故事,这则故事是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榜样,感动了几代人,但这样的榜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让学生感觉高不可攀,很难产生共鸣。我在这一课教学时,播放了党的十代表、我县老子山镇邮政支局副局长、被乡亲们亲切称为一心为民的“大湖鸿雁”唐真亚的事迹视频,并提问:“唐真亚身上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唐真亚身上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强烈的责任心,以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人生与责任》。在进入“责任的特点”这一教学环节时,展示该班班主任在青少年时期、成年以后的不同时期承担的责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责任无时不在,责任伴随一生、责任往往多重等特点。因为选取的是学生身边的榜样,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受到教育,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形成知行合一的内驱力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明理”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然而,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看到课堂上是“你教我学,你说我服”。学生在课堂上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不能或者不敢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导致学生认为一些道德认知是“假大空”,在课外的行为实践中,学生就会出现“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可见,要想让学生“行动”起来,首先须让学生真正“心动”起来,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如在组织九年级第五课《与诚信同行》的课堂教学时,我将这一课设计为三部分―诚信之喜、诚信之忧和诚信之责。课前布置各学习小组从不同角度收集有关诚信或不诚信的故事,每组在预赛的基础上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的“诚信故事会”活动,然后由同学们结合故事内容,总结归纳诚信的含义、诚信也是一种资源(诚信之喜)、不诚信的现象及危害(诚信之忧)、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诚信之责)。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汇报演讲,以此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参与,完全把学习的平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认知明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养成。

三、营造知行合一的广阔空间

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或一节课所能奏效的。要将学生课堂内获得或被激发的道德情感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更多的需要在学生较长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因此,教师必须开放教学过程,打破教室、课堂、教材的限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道德践行空间。

如在学习八年级《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内容之后,为将“知”有效地落实到“行”中,我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保护环境,爱我家园”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社会实践活动,每组不限形式。作业布置下去,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小组同学们利用家中废弃的可乐瓶、易拉罐、一次性餐具、旧电池等材料制作玩具;有的小组同学们开展了“护绿认绿”活动;有的小组同学们自发地去捡拾公共场所的垃圾;还有的同学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解洪泽湖水资源情况,并根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一份调查报告。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环保知识丰富了,环境意识增强了,环保行为得到落实了,真正实现了思品教育的知行合一。

四、拓展知行合一的参与度

教学评价,是学生思维方向和道德行为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却单单围绕在了一堂课或一张试卷上,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单向评价方式削弱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缺乏对道德行为的必要评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说不会做、知行脱节的“伪君子”。因此,开放思品课的教学评价十分必要。

篇(6)

一、研修目标

今年远程研修创新点是自主选择课程的菜单式设计,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校本研修为基本组织形式,全体参训教师要充分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远程研修平台,在学科课程专家引领下,通过观看专题讲座、学习文本资料、在线问题研讨等形式的对话交流,帮助教师诊断和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老师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体达成以下目标:

1.通过专家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增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2.通过专家指导开放性备课,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示范,为教师备课提供案例型资源;

3.通过典型课例分析与探讨,强化教师课堂诊断的意识,提高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能力;

4.通过远程网络平台的交流与分享,教师自身差异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反思、超越,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研修对象内容

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12个学科教师。以基于新课标的课例研究为主题,聚焦新课标贯彻和混合式课例研究,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基于课标贯彻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贯彻课标的混合式课例协同研究、课例研究常态化及其变式应用等。研修共50学时,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期间的成果,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课例设计与研究,并通过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三、研修时间

2014年7月22日——2014年7月27日

上午7:30——11:30 下午:2:00——3:00

模式:上午集中学习,下午完成作业。

上午组织观看视频,下午3:00之前写作业、作评论,以备指导教师和专家推荐。

各学段提前2天开放平台,请督促教师提前熟悉平台,远程研修开始之后,将不再受理帐号登陆不上、视频播放不了等技术问题。

四、研修模式

研修模式强调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学习方式突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让老师经历理解学习、案例学习、创建学习的完整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方面注重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的过程性和质性评价。

五、研修地点 :各自办公室

研修组长

语文 :梁娜 数学 :刘玲 英语: 姚明田

物理 :李爱芳 化学 :朱志强 政治:高伟

体:刘家亮

1.对本学科的优秀作业和课例要及时传我校网站;对本学科的工作情况要及时把握,要办好简报,做好宣传(学校统计通报)。

2.各学科负责人(培训期间每人分别报道至少2篇 ,有文字有图片,内容力求新颖独特,切忌大通套、人云亦云。要让学科领导过目。

3.王江负责学校整体信息宣传报道

六、管理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远程研修领导小组。

组 长:魏彦文 副组长: 陈志平 王树相

组 员: 孙春源 门泉航 陈宗剑 姚明田

宣传报道组:各学科研修组长(培训期间每人分别报道至少2篇 ,有文字有图片,内容力求新颖独特,切忌大通套,人云亦云。要让学科领导过目)

技术服务组:马玉军

后勤保障组:巩殿春

(二)严肃纪律,规范考核。

学校在研修期间实行签到制度,集中组织与管理,责任到人,确保网络畅通,确保人人参与,全程参与。按要求组织各科教师集中观看视频、参加讨论;分散研修,学校领导根据任教学科参与研修讨论。研修期间将严格考勤制度,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确实请假必须校长签字。

附查岗责任人(带参训名单点名,至少两次):

22号:陈志平 23号:祝焕利 24号: 王树相

25号:陈宗剑 26号:孙春源 27号:门泉航

各处室负责人负责本处室出勤学习情况。学校整体检查。

研修期间(上午学校组织观看视频,下午3:00之前写作业、作评论,以备指导教师和专家推荐),学校制定科学的奖惩激励措施,积极调动教师参训积极性,学校在上午7:30前通报前一天的学习情况,对未完成作业的教师要提醒督促;鼓励指导参训教师在完成数量的前提下重视作业质量,争取被省专家推荐或入选资源库,今年评选各级先进以作业质量为主要标准。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参训教师出勤情况、看视频的纪律情况、服务保障情况、研修计划执行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敦促整改,要求凡报名必参加,凡参加必合格。

要严肃学风、学纪,提倡真实研修的理念。研修期间要指定专门人员对网上言论和参训教师作业进行筛查,坚决禁止发表涉及政治宗教等的不良言论以及抄袭作业、粘贴评论等现象,并公布举报渠道。对于举报的涉嫌抄袭作业、复制粘贴讨论等违规行为,一经查实,要作为研修事故及时、严肃处理。师德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市教育体育局也将对各学校研修情况进行随机检查。

(三)宣传到位,争先创优

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宣传会议,首先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远程研修对提升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意义,明晰远程研修的基本步骤和自己担任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并召开全校参训教师参加的动员大会,明确分组,同时提出了互帮互助的要求,让老教师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对新教师负起责来,新教师帮助老教师解决网络上出现的问题,形成教研共同体。

(四)要保留原始档案

每位老师要在集中研修和校本研修后分别提交纸质研修总结报告。

要将研修期间的方案、点名册、优秀作业、精彩课例、每日通报、宣传报道、总结等存档,作为督导检查的必查内容。每位组长、参训学员要及时保存好所有文字材料(优秀作业、精彩课例、宣传报道、个人收获总结等),注意按照行文格式。在7月27号前交学科负责人,再交分管领导,最后集中给教研中心王江。这些是督导检查的必查内容

(五)全程跟进,及时反馈

研修过程中,校长、分管领导、各分管主任全程参与,和老师们充分交流,答疑解惑。同时组织技术人员随时服务,保障网络畅通。在研修期间及时组织教研组长召开碰头会,通过学校平台交流情况,分享成功做法。研修教师依据课程研修的要求,完成观看视频、撰写作业、参与互动、总结反思等研修任务。

篇(7)

通过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公司企业文化,弘扬公司企业精神,提升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德高、能力强、技术硬的员工队伍,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员工团队,使公司持续做大做强,以圆满实现第二个十年发展战略目标。

1. 新员工入职培训。重点进行适应性培训,使新员工早日掌握必知必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公司,认知岗位职责,尽快进入本职角色。

2.在岗员工提高培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继续深入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要员工全员具备优秀员工所应有的各项素质。

3.中层管理人员强化培训。结合管理实践,系统地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培养企业家型管理干部。

4.高端干部高级研修。研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学习借鉴成功企业经验,参加企业经营高端论坛、企业家峰会,开拓宏观思维,提升战略驾驭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二、培训原则

1.实效性原则。紧密结合员工实际,分层次分类别,按需施教,培训切实做到实际、实用、实效。

2.自主性原则。确立员工主体地位,增强自主自发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出强烈的自我学习动机和参与培训欲求,提高学习培训效率。

3.实践性原则。要密切联系工作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善于发现和解决在工作中碰到的棘手问题。

4.整体性原则。各项培训内容,要有机结合,合理安排,将思想品德教育、职业素质培训、岗位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分阶段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5.前瞻性原则。立足公司改革与发展大局,加强公司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发展策略的教育培训,公司共同愿景人人内化,使每个员工自觉把自己的成长同公司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树立与公司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思想意志和信念。

三、方式与方法

1.建立自我学习机制。以自主学习为主,外委讲授为辅,充分调动员工在培训中的自我能动作用。制定个人年度学习计划,选定研修专题,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每年在某一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2.重视和加强团队学习。按部、室为单位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启迪,将每个人的成熟经验和智慧加以汇总、梳理、升华,作为公司的宝贵财富。

3.做好引领示范作用。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当好学习表率,每人每年负责一个专题做讲座 。定期举办员工学习论坛,谈体会、论收获、表感想,推广好思想、好经验、好做法。

4.开拓教育培训平台。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渠道,整合学习信息资源。建立网络教育培训基地,上传相关教育内容和岗位专业理论、技能知识及企业发展论文。公司将与高等学校合作,联合开办大专层次的广告专业。

四、主要内容

1、行为规范教育。员工守则、优秀员工品质、素养修炼、职业

服务礼仪等;

2、团队精神教育。公司发展历程、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发展策略及远景、规章制度等;

3、法律法规学习。广告法、广告法实施条例 有关政策法规解读,典型广告文案剖析、广告市场发展趋势等;

4、励志成功教育。潜能激励学理论、 励志成才名言名句、名人成功案例等;

5、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广告理论及技能、人际关系与沟通原理、市场营销理论与技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及其他能力知识。

五、保障措施

切实把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事关公司发展大局的大事来抓,做到“五有”,既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有总结、有评价。

1. 加强领导。建立培训领导小组,统一研究部署,保证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实施。

2.完善培训制度。严明培训纪律,要求员工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教育和培训活动。

3. 做好指导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学习培训活动,定期制定学习要点,编写学习提纲和培训材料。

篇(8)

1.围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效备课,以“单元备课”为主题,组织教师开展全员网络研修,使教师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厘清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系统地掌握备课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教育教学综合素养。

2.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掌握快乐工作的方法,加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二、培训对象

(一)网络研修对象

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约23000人。

(二)骨干集中培训对象

本次全员培训的市和县(区)项目管理者、班级辅导员,研修指导专家(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

三、培训学科与内容

(一)培训学科

1.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2.初中和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

3.幼儿园:五大领域、保教技能。

4.非任课教师的校(园)长和上述学科外的其他学科专职教师可自主选择一个学科参加培训学习。

(二)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内容共25学时,分三个阶段完成。

每个阶段设计相应的任务,教师需要学习课程、参加活动、提交作业,同时进行拓展性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阶段任务简介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设计

第一阶段 通识课程 (1周5学时)

1. 解读项目方案,装饰社区个人空间; 2. 进入教师工作坊和研修社区报到,找朋友,加入研修团队; 3. 学习“平台操作指南”; 4. 学习通识课程。幸福课堂建设基本要领; 幸福班级建设基本要领。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当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怎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

第二阶段 单元备课 (2周16学时)

1. 学习关于备课策略的专家讲座; 2. 接受学科单元备课专题指导; 3.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学科备课策略综述; 如何根据学生认知、个性特点进行学习指导、交往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情分析的策略及工具 教学目标与检测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教案与学案; 单元备课专题指导课; 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备课策略和实施策略;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析。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你在备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任选其一完成作业。 1.梳理单元教学重难点 2.提交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3.提交一节课的学案

第三阶段 案例观摩 (1周4学时)

1. 单元备课过程视频案例观摩、分析、研讨; 2.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此部分课程由镇江优秀的教师、教研员与研修网联合开发。 从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备条件、备资源、备技术、备教案等方面出发,站在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展现备课过程。 课程开发时以视频和文本为素材,经过设计,制作为多媒体课程。以供教师观摩和研讨。就某个备课过程中好与不好的环节进行评点。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与思考镇江同行同一单元的单元备课,修改完成第二阶段的作业

说明:本表中的研讨活动及作业设计为样例。为了使学员对研讨活动和作业更感兴趣,将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学科带头人论证和修订。第三阶段的课程,由镇江市教育局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开发方案另拟。

四、培训策略

1.针对性

本次培训主题聚焦单元备课能力提升,以本地使用教材第一、二单元为载体,研修任务、课程及活动均紧紧围绕备课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部分课程由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研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增强针对性。

2.任务驱动

本次培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员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和递进式研修任务,参训学员可依照任务流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

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

本次培训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密切联系起来,校本研修的主题与网络研修保持一致,校本研修的成果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呈现。

五、时间安排

本次培训自20xx年8月中旬开始,9月底结束。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事项 备注

7月上中旬召开各县市区人事科长,各直属学校校长、人事秘书会议,部署项目实施工作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7月15日前填报、审核学员信息表信息填报方法详见附件

编班,配备辅导员管理员

8月12日前召开项目启动暨骨干集中培训会议时间、地点和参训对象另行通知

8月15日前各县(市、区)完成对各班级项目骨干的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参训对象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学员登录培训平台,核对个人基本信息,熟悉操作流程并进行学习预热;班级辅导员组织学员上线预热,创建本班QQ群并引导学员加入,建设班级沟通渠道。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师研修网“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网页

8月15日-9月15日学员在线观看课程,参与互动交流,撰写研修作业; 研修指导专家和班级辅导员在线辅导、答疑。

其中9月1日-9月15日学员结合远程学习所获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交作业。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研讨及实践,提炼研修成果。

市项目办对各县(市)区进行项目中期调研评估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9月25日前做好项目总结评优工作;抽查参训人员,组织集中闭卷考试具体要求和办法另行通知

9月30日前召开项目总结表彰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对象另行通知

六、培训形式

1.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远程培训平台,以网络课程资源为载体,以网络研修指导为支撑,建立网络学习班级,配备班级辅导教师,组织参训学员有效进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远程培训。

2.通过“观看视频课程-阅读相关文章、评论-完成和提交作业-参与在线研讨交流-反思总结”等流程,将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同步融入网络研修的整个过程。

3.中国教师研修网将根据学习的内容与进度开展研讨活动,促进学习中的深层次、多角度反思,增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意识,培养学员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研修的习惯。

七、考核评价

本次研修将从参与度、贡献度、影响力等纬度,对参与本次研修的不同群体(学员、研修指导者)进行相应的考核。

1.学员考核

本次研修学员的考核分为任务学习与拓展学习两项。

任务学习为必做项,占比80%,考核内容为课程学习、提交作业及研讨活动。

拓展学习为选做项,占比20%,考核教师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互动交流与协作学习等行为,如上传资源、评论留言等。(评分规则另发)

2.班级辅导员考核

对班级辅导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得分,占比50%,二是本网络班级学员的平均得分,占比50%。(评分规则另发)

3.颁发证书

学员培训成绩合格者,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合格证书。

4.评优

为检查网络学习效果,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将适时从参训人员中按地区选取3%(2%为市教育局任抽,1%由辖市区推荐)人员统一组织集中闭卷书面考试。各地区参考人员的考核平均分数作为检查考核各地培训成效和20xx年镇江市教师发展先进校评选的主要依据,教师个人培训情况纳入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及以上拔尖人才评审的范围。

网络研修项目评优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原则,从多个纬度进行评定。具体评优奖励办法由镇江市教育局另行颁布。各类评优的荣誉证书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

八、培训管理

(一)建立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项目领导组

组长:z

副组长:zz

组员:zz

(二)领导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课程专家团和技术保障组

1.项目管理办公室

主任:z

副主任:z

成员:zz

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运行管理。

2.课程专家团

课程专家团由市教研室为主建立的核心指导组及其下设的学科专家组组成,统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学科的研修指导工作。组长:朱春晓,副组长:谭庆仁。

3.技术保障组

项目技术保障组由市电教馆统筹组建,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平台、网络维护以及其他学习设备、设施的保障工作。组长:汪翀,副组长:陈肸。

(三)各辖市(区)同步建立对应机构,并报市项目办公室备案。

(四)以辖市(区)为主体建立网络学习班级

篇(9)

学校必须精心选拔教育教学经验足,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班级、学校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坚持把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选聘到班主任队伍中来,并且把是否具备“责任心、爱心”作为班主任聘用的首选条件。还要大胆任用年轻教师、新教师担任班主任,其新观念、新方法和新精神,带来了学生的新面貌,学校的新气象。

二、加强班主任任队伍建设,增强其素质与实效性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一是扎实抓好班主任培训活动。对班主任多开展一些专题培训,如聘请专家讲座、外出观摩学习、实践指导等,给他们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开阔视野,既有校内间班主任的自由交流,传授经验,又有校内与校外的观摩借鉴,从而使班主任专业能力、自身素质也会快速提升。二是拓展班主任工作新思路。鼓励班主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和学习前沿理论,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2.增强科研意识。新时期的班主任应该是“奉献+科学”型的班主任。这个“科学”指的是科研意识,注重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学习研究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要建立完善必要的班主任研修制度,积极探索不同层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

3.重视师德教育。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面貌,因此班主任应该成为师德的楷模。学校要经常提醒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发扬民主,关爱学生,尊重家长,消除偏见,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妥善处理学生中的违纪问题,对学生不搞体罚和变相体罚。每学年与班主任签订责任状,建立师德档案,要求班主任做好师德学习笔记,写好心得,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

三、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篇(10)

一、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凉山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来说,虽然实行了一年的时间,但是在一年中面临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势必对严重阻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发展。

(一)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

对于凉山州《道德与法治》课程使用的教材来说是教科版的,与老版的《思想品德》相比,七年级上册的变动不大,五个单元中只有一个单元是全新的内容。《思想品德》第四单元是《人与人之间》,《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是《谁为我们护航》。其它的四个单元在目录和内容上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当然在具体的内容上是有所调整和改动的。而七年级下册的内容有截然不同了,只有《思想品德》第三单元《无序与有序》和《道德与法治》第五单元《无序与有序》的单元题目一样,但是在每一课的内容上又基本不同。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七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其它四个单元内容多数是八年级《思想品德》选取而来的,在内容上是有所调整和改变的。针对《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来说,变化是非常大的,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及时的研读《教学大纲》,也没有认真分析新教材和比对老教材,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很多教师拿起教材就上课,首先结合老教材勾画知识点,觉得只要把知识点落实好了,学生的笔记整理好了,就万事大吉了。那么素质教育何在?道德熏陶何在?法制教育何在?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这是凉山州《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仍然高度重视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边缘化严重

凉山州每学年度都举行州、市级别的统考,各个学校相互比对,成绩被纳入目睹考试的有效基数。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层层施压,最后教师要晋级晋职也要拿成绩说话。自然而然,成?仍然成为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临近期末考试,各学校各教研组,层层施压,想尽一切办法,大搞题海战术,定做复习提纲,让学生走上“背多分”之路。在新授课上,教师首先完成的教学设计就是知识点的落实和作业设计,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提升学生成绩服务的,素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改版的初中是背道而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不是读书记忆的机械,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拥有是非观念的现代公民。

(三)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部分。起引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其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学”不学跟兴趣的浓厚性有直接关系,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师的“教”有关联性。为此,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和教学技能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这个行业圈子比较窄,工作之后很多的教师没有及时的开展“继续学习”,通过自学来提升教师的素养在一般老师身上很难完成,那么在职培训就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一些学校每周都会召开教研组会议,也会有公开课交流,但是起到的效果不太明显。《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毕竟发生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一些老教师和没教授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也没有办法给出很好的建议,这也使得课程教学的质量不高。2016年开课以来,在此方面的培训较少,针对性的培训更少。一些农村学校的老师只能闭门造车。

二、新形势下优化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对策研究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由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调整,再加上实施的时间才一年,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总结经验,透过文献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这样可以少走弯路,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道德与法治》与《思想品德》相比,在教材名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都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教学理念也应跟着发生变化。所以作为教师要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从个人、教研组到学校都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教学教法,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存在的教学困惑,通过集体的力量给与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倡导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战略的需要,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唯分数是从”的理念,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强化德育、美育和法制教育。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让渡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评价学生上也做到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质发展,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观念,提升学生深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进初中》 的时候,那么以往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解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实针对这堂课来说,就是了解学校,认识新同学。那么要想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把理论课堂变成实践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从既定的学校位置出发,一路讲解,一路观察,一路讨论,这样下来,学生对学校就会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并且在活动中也会认识新同学和新老师,这样的教学效果绝对比课堂讲授好得多。

(二)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机械式的记忆相关知识,而是在课堂上,开展道德教化、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塑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凉山州作为彝族地区,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上也要适当的扩充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要做到因地制宜。《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的是全省的学情,那么针对凉山州来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渗透和增加有关“民族团结”、“禁毒防艾”“凉山历史”、“彝族文化”等内容。在评价学生上,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强化校际合作,学科融合,加快校本研修。

(三)做好相关培训,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

针对《道德与法治》 课程来说,毕竟是“新”课程,那么做好相关的培训就必不可少了。从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观念到教学模式等,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专家培训、教师经验交流、赛课等等形式。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强化理论培训,突出实践交流。让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是教学理念新,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现身说法。就西昌市区来说,阳光学校、航天学校、俊波外国语学校、天立学校、州民中、川兴中学等,都有一批能干的教师队伍,可以酌情甄选几位,做一次全州性的实战培训。强化与省教科所的联系,发挥州、市教科所的作用,举办相关的培训活动。另外,各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各扫门前雪”,校际之间基本上很少有往来和联系,那么这是不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长远发展的。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是短时间内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选择,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可以编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和手册,给一线的教师答疑解惑,强化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已建立的教师微信群和QQ群,发挥它们的作用,让这些交流的平台成为促进课程教育教学发展的加油站。

上一篇: 个人护理调研报告 下一篇: 现代化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