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7: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化学题型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进行对题目进行分析的时候是必须从化学题目当中筛选出符合离子共存规律的条件的.因此,需要学生辨别在何种情况下离子不能够大量共存,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离子共存.离子在何种情况下会导致离子无法共存,这是需要在分析的时候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问题.由于离子的共存是存在着不同情况下会导致共存和可溶性的情况,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找出不同元素之间组合搭配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对离子共存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情况会导致离子无法共存,首先需要解释清楚的是,许多学生把溶解于共存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是不能够同等看待的,溶解会有沉淀生成,但是在离子共存当中是不会发生这些反应的.按照溶解性表中对离子的可溶解性的分析当中,必须要认识到两种离子结合能形成沉淀的,就不能大量共存.关于溶解性的区别可以总结成这么五句话:钾(K+)钠(Na+)硝(NO-3)铵(NH+4)溶,硫酸(SO2-4)除钡(Ba2+)铅(Pb2+)(不溶),盐酸(Cl-)除银(Ag+)亚汞(Hg2+2)(不溶),由于硫酸与除钡在加铅的情况下会导致不溶性的出现,因此一般情况下这类型的题目是与其他不溶性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其他离子基本与碱同.如Ba2+、Ca2+、Mg2+等不能与SO2-4、CO2-3等大量共存主要是由于Ba2++CO2-3CaCO3、Ca2++SO2-4CaSO4(微溶);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也是因为Cu2++2OH-Cu(OH)2,Fe3++3OH-Fe(OH)3等.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的课堂讲授的确是化学学习的主要部分,但是化学知识是无穷尽的,学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够主动获取无尽的化学知识。所以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时候,我一般对章节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安排学生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并总结。例如在进行“乙酸乙酯”的制备上,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然后就乙酸乙酯的性质、结构、制备过程等进行总结和复述,并且在班级中随机抽查,事实表明,这种教学方式的确使得学生快速掌握乙酸乙酯相关知识,在随后的制备实验教学中,我也只是冷眼看学生实际操作,注意他们不要出现较严重的误操作即可,的确是显著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是化学存在的基础,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务必确保学生时刻保持细心,而且还需要在开展化学实验时候,做到时刻思考,例如,在开展肥皂的制备实验课时候,要关注植物油与NaOH混合后的变化,然后加入乙醇后观察溶液变化,再进行加热,并且思考持续搅拌的原因等等,最后还要对比实验获得的肥皂与购买的肥皂在去污能力上的区别,思考区别的原因,对于实验步骤中的一些特殊要求需要知道,并且知道其存在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与观察以及自学能力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动手能力欠缺,则自主学习也不过是学习一些书本上的死知识,观察上也观察不够到位和深入,所以在高中化学中,动手能力是非常必须的一种能力。例如在进行红磷与白磷性质的讲解过程中,我在讲授完这两种物质的基本性质后,安排他们四人一小组思考如何来处置红磷和白磷,并且各组将方案提交上来,我先筛选出其中不会出现危险情况的方案,然后由我在旁边指导,由提出方案的组一个一个按照他们的想法处理红、白磷,然后对其中出现的错误的操作及时纠正,使得学生们感触颇深,然后再进行实验时候,他们就主动思考,并且操作非常规范,动手能力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高中化学实际上也是与生物一样属于半文半理类的学科,因为化学需要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去理解,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内容的确需要死记硬背。而对于人类而言,智力活动的基础之一就是记忆强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确学得好,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化学的掌握一般,其根本问题还是学得好的学生能够牢牢记住化学的各种知识。对于化?W的知识,的确需要死记硬背,但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化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纳,理顺记忆的顺序和规律,提高记忆的效率。例如配平银镜反应物上,我一直提醒学生水、银和氨的比例是1、2、3,学生也的确对这种有规律的的知识记忆深刻。
二、有效开展高中化学的习题教学
(一)教师需要认真选择和讲解化学例题。
在完成必须的高中化学知识以及实验的讲解之后,开展例题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应用例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对化学相关知识进行巩固,理清相关思路,并且了解相应类型的题目的解题规范,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了多个方面的能力。化学题目是海量的,所以务必要从中筛选出典型例题,注重教授学生解题方法和思路,能够准确抓住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且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解题步骤。
(二)通过选择适当的化学习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展习题教学,最忌讳题海战术,教师要先筛选习题,做到少而精,侧重点不是学生做了多少多少题目,而是要求学生能够把可能存在的题型都掌握,并且举一反三,在所掌握的题型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思路,做到轻松应对一些“变种”题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分析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善用总结,培养学生快速形成化学习题的解题思路。
一、学习困难的含义
学习困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两方面共同造成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具有和正常学生一样的智商和感官功能,这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是在接受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学习状态。一般来说,学习困难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偏科倾向,着重表现在高中阶段。学习困难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习效率持续低下,成绩长期处于不达标的状态;另一种是成绩还可以,但是存在明显偏科的学生,这种类型产生的原因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存在认知困难。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认知因素分析
(一)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学生在初中升高中后,思维方式由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但是部分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方式还停留在经验型层面,原有的认知水平无法适应高中化学的新环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同时,初中时期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但是高中学习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这就导致学生在身心上无法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高中化学学科的独特性
高中化学学科具有独特性,较以往的初中知识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知识内容繁多,体系分支过于繁琐,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有所增加。高中化学知识是对初中知识的深化,化学理论知识深奥难懂,而且抽象程度明显加深,学习难度增大,在某些时候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信心。高中化学知识的规律存在特殊性,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以偏概全,而根深蒂固的经验型思维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扩展,易产生错误的认知。
(三)高中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知特点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学生之间不同的认知结构会导致对高中化学内容的学习有所偏差,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同。学生在初中时期处于惯性的逻辑思维阶段,机械性认知模式严重,这种认知模式存在呆板、僵硬的弊端,导致学生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以进行变通式的思考。高中化学知识点繁琐,理论众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由于学生化学学习基础薄弱,对高中化学知识点无法形成合理的结构化体系,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解决策略
(一)积极转变学生的化学思维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性指导,实现学生的逻辑思维模式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跨越式转变,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不足,不断完善和巩固学习成果。对于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要采取学生思考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官能团的性质,通过分组讨论来加深学生对于官能团的类型、作用的理解,从而把握各类有机物的衍生关系及相互转化。
(二)优化化学教学结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化学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结构,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建立完整、系统、全面的高中化学知识网络体系,将各个化学知识点做到合理衔接,突出化学教学知识的主干。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化学题型解题思路的讲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加强对有机化学的网络化总结,对苯、甲苯、苯酚的分子结构及其典型性质进行表格式的总结,从结构简式、氧化反应和溴代反应三方面进行比较,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理论体系,加强对三者的分析比较,加深印象。
(三)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教师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思想上充分意识到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教学思想中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制订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指导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需要,进行全面化的化学教学设计。例如,“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这是对有机化学的总结,乙烯化学性质复杂,可生成烷、醇、醛、卤代烃、高聚物等,醇醛酸酯是依次可得,所以为一条线,加深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有机化学规律总结和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习困难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普遍现象,主要是由学生的自身情况、认知结构、化学学科特点三方面导致的,是一个综合性的认知因素。基于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化学学习的指导干预,从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优化教学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化学内容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国分类号:G633.8
化学教师应当利用习题教学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重新构建其知识框架,搭建学生的学习思维平台。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发现习题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好习题教学课程,并实施于化学教学中,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本文,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习题课教学的重要性
习题课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一整套习题课的总结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化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通过做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各个化学知识细节,并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详细的解题分析,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并提高对于难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习题课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课本课堂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缺乏课程知识的互动,而习题课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学习深度。
二、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部分高中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习题教学的重要性,忽视了在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发挥习题课教学的知识拓展和知识强化作用,影响了整体的化学教学质量。
2.1 习题教学的随意性大、教学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点,其主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学生,而在当前的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习题的量较大,从而造成教师教学目标的模糊,对于习题中的哪些问题需要重点强化,哪些知识需要夯实基础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现象,从而造成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程度不足。同时高中化学习题有较大的随意性,部分教师通常会根据内容进行知识的复习,只是重视题目中出现的知识点,忽视了整体教学的完整性,不能进行重点的讲解和难点的突出。
2.2 题目选择没有针对性
在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很多教师一直是按照课程标准进行讲解,并且讲解内容比较肤浅,对于教材的掌握不到位,课程目标和习题的配合不当,现阶段的习题普遍存在着和新教材不匹配的现象,同时习题的实质常常和文体不符的现象,题目陈旧。此外化学教师对于学生的的是实际情况了解并不充分,对于学生缺乏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很难通过习题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2.3 习题教学缺乏可操作性
部分化学教师认为,化学的习题课就是讲解大量的练习题,仅仅针对学生出现的错题,从而忽视了化学特点。例如在讲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化学题目时,教师往往知识从理论的角度和解题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对于知识框架的串联,也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造成学生学生的动力不足,失去了对化学课程的爱好。
2.4 习题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习题课的目的就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并通过难题的解答,扩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如果教师一味的采用一言堂的讲课方式,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少了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尤其是部分教师为了在习题课上讲解更多的内容,就会代替学生把习题的答案直接给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严重依赖于教师给出的答案,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三、提高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3.1 课前准备工作
在习题课之前,要选择准确的题目作为切入点,并认真思考讲解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缺点全面的暴露出来,同时要在解题过程中做出初步的预测,以便于在讲解的过程中,能把握住知识点的侧重和知识的串联。教师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①习题要有代表性,重点突出知识的难题和重点;②习题要有针对性,要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既要注重知识点的扩展,又要注重基础的夯实;③习题要有创新性,高考题很难出现相同的习题,一般都会出现新题型,因此要选择有创新性的习题。
3.2 课堂讲解中
为了巩固学过的知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习题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把每一道题的知识点都对应到课本基础内容上,使解题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评的时机,分配好讲评的比例,并注重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3.3 课后积极巩固
在习题课结束之后,要及时地巩固讲解的知识,同时还要布置一定的作业,但是作业的布置要尽量避免和习题的重复,在习题的基础上加深学习的知识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纠正错误解题思维和解题方式的同时,对正确的解题方式进行强化。
四、总结
总之,高中化学的习题课至关重要,是化学学习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当通过习题课提高学生的化学解题思维和解题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构建这种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可以将之运用到其他学科当中,进行知识上的串联,从而带来学业上的进步;更可以运用到生活之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对学生知识目标的评价是:“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注重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在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知识层次上,又从意义、行为动词上做出了准确的描述和规范。从这之中,便可看出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学习环境看,检测学生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试卷。高中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高考,而高考就是在固定时间内做完一张张试卷,学生平常也是大考小考不断。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存储大量的学科知识,并进行准确答题,才能得到有效分数。高中化学题型有单选、多选、推理题和计算题等,考试时若不归纳分析,逐个看题,势必会浪费大量时间,影响分数。如果学生构建起化学的知识体系,了解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并总结记录,考试时过滤并推敲,就能大大节省时间。另一种检测方法是化学实验,检验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化学物质和药液的属性、各主要化学公式、化学器皿和化学流程有充分了解。但是这些知识比较琐碎,进行化学知识体系构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记住这些零碎知识,加深印象。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提升,学习成绩才会上升。
二、知识体系在化学中的运用
以高中化学人教版为例,进行知识体系在化学中的运用。以化学平衡为主线,进行电解质溶液、水解溶液、电离平衡等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这样学生就能清晰掌握相关的平衡知识。再者,构建化学实验知识体系,首先需熟知化学药品的名称和特性,仪器的作用,然后了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只有明确知识点,才能进行准确的知识体系构建。比如,高锰酸钾的作用,它的颜色是紫色,碳酸钙与什么发生反应会出现气体,摩尔质量及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又是什么,对这些基本知识要知道并分得清。
每一册的学习都有它固定的规律。教师在教授课本时,可以选择将规律事先告知,鼓励每一单元的学习后进行总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分享交流,使学生对知识体系构建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尝试。待到熟练了,希望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总结,自己构建,这样,对学生才是最好的。下图是对化学元素知识体系的构建,多采用箭头方框,清晰明了,简单易懂,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再如,人教版有机化学选修中有一单元主题是糖、氨基酸和蛋白质。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糖类的组成和糖类的属性着手,列出氨基酸的组成、氨基酸的结构和氨基酸的性质,再列出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逐步深入,由点到面,构筑有关蛋白质、多肽的知识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大量书写双水解离子公式,得到书写规律。首先,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然后进行配平,左边先配平电荷,右边再配平其他原子;最后H、O不平则在哪边加H2O。在做计算题时,学生常用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和电荷恒等等,常用方法为质量守恒、十字交叉和差量法等,这些都可以在计算中积累下来,构建知识体系。
三、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价值
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知识更为轻松,或是说能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化学实践实验和创新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和不一样的学习感受,从而养成合作、分享的美好品质,进一步使学生形成了自我、学习、生活内在的整体联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构建知识体系,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学生系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具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串联,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倪仲.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苏州大学,2014,13(03):116-11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66-02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
根据近年高考的实际发展趋势,信息型的化学题型也越来越多,因此也暗示了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必备能力。特别是在高考复习中,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比较繁多,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信息素质,就能最大程度的帮助他们对眼前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总结,从而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但就目前化学高考复习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还有着很多的不足,影响了学生消化信息的能力。其在具体高考复习中主要体现在学生看到信息量较大或者较为复杂的题型的时候,就会产生害怕心理。即便是学生心里没有害怕,但还是会因为这些题型的繁杂性,在实际做题时,产生厌倦等类似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此类题目的处理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其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在高考化学复习中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的高考化学成绩,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心理
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来说,其最大的阻碍就是面对信息的害怕心理,因此首先就应该基于此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先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在他们的心中树立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在心理上克服一面对化学题目时就产生的害怕情绪;第二是对每年高考化学试题进行一定的筛选,从中选择出具有一定信息性的题目,并把它们综合起来,让学生进行统一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此类题目的处理能力,让他们在面对这些题型的时候不再手足无措,进一步的克服他们的害怕心理;第三是教师在高考复习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此类题型的解决方法进行自我总结,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在遇到此类型的题目时,能够快速的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也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针对高考常考题型进行复习
在化学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结合高考的题型来进行。首先教师应该对于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透彻的研究和分析,改善目前的高考复习过程,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复习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分析能力。其次,要对习题进行科学的筛选,结合目前高考对于知识灵活运用的重视,并摒弃以往的题海战术,选择目的性和针对性强的题目。并且在解答中也不应该固定一种模式,要最大可能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解答,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利用能力。在高考化学试题中,氧化还原反应一直是考查的重点。比如在2012年浙江高考理综卷的选择题中,就出了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和热分解反应的题目,以考查学生对于物质和离子的氧化性及还原性的掌握能力。
(三)结合高考新题型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化学的信息迁移等类型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比例也有所增加,由于它们没有在教学大纲中提到,因此题目考查的重点也不能预测。并且,很多教师在对这些新题型进行讲解的时候,往往习惯用重音读题目中的重要字眼,或者在讲解的时候直接把答案总结成几个化学知识点。这种做法就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力来处理这些高考新题型,从而使得学生再一次遇到此类题型时,仍然会被繁杂的题目信息冲乱思维,进而影响到学生信息素质的成效性。
(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化学实验无论是在正常教学或是在高考考查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培养学生对于实验信息的掌握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化学高考复习中,实验主要为复习实验。因此教师应该针对高考考查实验的主要方向,培养学生对于实验文字信息和化学方程式的掌握能力,从而对实验的核心内容有良好的认知。在高考卷中非常容易出现关于铝的实验,而关于铝的化学方程式也是重点,比如2012年江苏高考卷中就出到了关于Al-AgO电池的实验,而2Al+3AgO+2NaOH=2NaAlO2+3Ag+H2O这个方程式自然也就成了考查的重点。
(五)培养学生交流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化学高考复习中,学生在交流和应用信息方面主要是通过课后作业等方面实现。课后作业不仅仅是指传统的习题等教学作业,还应该把课外主动获取信息囊括其中。即在复习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报纸和网络等可行的方法,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真正需要的部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重组,从而提高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此外,还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在巩固和肯定自身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加强其信息交流的能力。
三、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教学的内容和重心也会增加新的部分。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提高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本文结合化学复习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给广大化学教师的高考复习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本文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其内容还不够全面,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完善。此外,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急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化学教师应该对当下的教学重点和化学教学改革新动向有充分的了解,以便于及时的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学生实现高效高质的高考化学复习。
例如,高中有机化学醋酸和乙醇进行酯化反应,这种反应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十分密切,如在平时生活的炒菜中人们通常在菜中加入醋和酒,这样炒出的菜很香,很美味,这里就是运用乙醇和醋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增加菜的香味。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插入这样的教学实例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给予学生相应指导,促进学生对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理解。这样可以在让学生了解到该化学知识应用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于该化学知识点的理解,真是一举两得。高中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是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到的,因此生活化教学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课堂实验生活化
高中课本中的化学概念琐碎,同时高中化学实验也较多,通过化学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自身所学的化学知识。教师应该将化学实验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感悟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化学知识的素材。另外,教师在化学实验中,可以积极地为学生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探究钠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燃烧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并且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总结相关知识点和实验注意事项,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进行化学实验,并且能够从化学实验中得出有用的结论,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做完实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比较钠和铁两种金属哪种金属的活泼性更高。这样的实验创新模式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结构。
三、课外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是教师拓展课外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教师课上所讲内容。另外,教师要重视化学课外作业的布置。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课外化学习题,让学生进行相应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化学课题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这样可以实现生活实际和课本内容的很好衔接,利用课外化学作业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中化学中利用电解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得到工业原材料的方程式,教师可以根据这个课题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工业上饱和食盐水电解的工艺及废液的处理方式,让学生讨论如何做到绿色生活化学,同时就绿色生活化学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举出相应例子。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积极促进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融合,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化学成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78
化学教师对高中生的课堂教学,主要侧重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学生们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下,一方面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和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应该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本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的结合意义,从而学会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高中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基本的化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因此在化学课堂的学习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以及学习经验,以不断进步的学习心态投入到难度较大的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需要认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熟练的教学手法教授学生们基本的化学理论和实验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工具并安排教学内容,尽力将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增强化学课堂教授的专业性和趣味性。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的化学课堂教学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
一、教师优化重难点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校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综合了解和重点掌握。因此,各个学科教师需要权衡各个学科的教学重难点,进而以新课标为基本教学准则,在新课改背景下为学生们提供全面、有重点、有难点的优化教学。
首先,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由于国家和社会对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应该明确在现代教育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从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继而能够针对不同性质的化学题型进行合理的解释和专业的试验。例如,化学教师在进行金属及化合物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应当以现代教育的理念帮助学生们分清学习的重点,进而使得课堂教学内容逐步表现出针对性和重点性,帮助学生们认清学习的方向,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习的思辨能力。同样,学生在此类教学中还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的金属化合物的特点做出总结,丰富和深化对金属化合物的认识。
其次,化学教师在进行重点内容的疏导和教学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对学生们的化学难点教学。相比较初中生,高中生的化学知识储备会相对充实一点,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在学习和处理化学问题时,不会出现对相关难点知识延展和深化解答的困难。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化学解析能力,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联系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教育资源,丰富和延展学生们的学习视野,培养他们对化学难点的逐层解答,继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扩展高中化学的教学密度和深度,紧跟时代的教学步伐,学会化难为易。
二、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化学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除了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重难点的优化学习之外,还要明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意义。所以,对高中化学教师来说,牢固并熟练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很大层面上激发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丰富学生们的化学知识,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首先,根据学校教学的设施条件和安排的教学技术的学习,化学教师需要意识到化学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依赖,双方的巧妙结合往往可以调动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极大兴趣,并能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专注度。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或者交流机会,积极主动地掌握到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进而快速流利地运用到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去。
其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时,化学教师要注重分层教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相关化学章节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下实施的效果,尽可能地扩大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规避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对高中生的教学启发,注重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对相关章节内容进行逐层分析,在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步伐进行有序地思考时,逐步详解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印象,提高化学成绩。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新课标的制定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目标,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因此,化学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往往需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思考的引导,继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与解答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化学思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化学是高考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我们要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高中化学的学习任务和规律,总结并掌握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在此笔者就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一化学学习方法,提出些自己粗浅的见解,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同进步。
高中化学的地位之重,不言而喻。高中三年的化学教学总格局是:高一把好基础关,高二把好素质关,高三把好提高关。当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思想:我们学的是“有用的化学”,而不是“为了学化学而学化学”。现总结化学学习方法如下: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阶段是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课前对化学进行预习是提高听课质量的重要保证。作为学生,平时要养成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预习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的习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精读课本;划重点,把握重点的概念;进行段落标注,不理解、不懂的地方要做备注,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老师讲解。在这个准备阶段学生应该做到:首先,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以便在听课的过程中做到有重点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其次,新旧知识要融合。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己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
二、多记忆
首先说化学是一门联系生活很紧密的自然科学。生活中很多物质都跟化学息息相关。所以化学很多物质都需要通过记忆去了解。它不同于数学,可以通过推理推出来。化学里面有太多的细节和零碎的知识点需要去记忆。如物质(Cl2,NO2,Na2O2,)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高中化学里面接触过最常见的白色沉淀或者其他有色沉淀有哪些(如白色有Mg(OH)2,Al(OH)3,Fe(OH)2,CaCO3,AgCl等等。红色沉淀有Fe(OH)3等等。)或者物质与物质反应及其反应现象如向NaOH溶液中加入FeCl2溶液,反应现象是先生成白色沉淀Fe(OH)2,然后再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Fe(OH)3;检验苯酚可以使用FeCl3的显色反应(紫色)等等诸如此类的经典反应和反应现象都要牢记,也是历年高考的考点,只有通过记忆这些细节才能更好更快捷地做好一些无机,有机推断题目。另外,这些细节的记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东西,或者是做好一些题目的敲门砖。
三、重理解
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误区,太重记忆而疏于理解。化学是由记忆和理解,做题训练,总结反思再做题几大版块构成。不论是记忆还是理解,或者做题反思等等都要贯穿于整个学习化学的过程之中。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纯粹靠记忆去学习化学肯定是不行的,而且绝对学不好化学。记忆零碎的知识点重要,理解一些反应原理,操作过程更重要。在化学的理解方面,如氧化还原反应中,老师们会通过教授学生一些口诀如“升失氧化还原剂”来帮助记忆,但更重要的是要去理解,理解什么代表着“升”(化合价的升高),什么代表着“失”(电子的失去)等等。所以有时候记忆和理解是相互关联并行不悖。还举一个在化学里面理解要求能力很高的知识点:电化学。在甲醇氧气(KOH为电解液)的有机原电池中,甲醇能失去电子做负极,氧气得到电子应为正极。负极上反应方程式为CH3OH-6e-+8OH-=CO32-+6H2O;正极上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H2O+O2+4e-=4OH-.这个原理如果光记忆,无法理解到知识的精髓,那么稍微变换一下题型变成甲烷氧气燃料电池,学生就容易束手无策,所以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四、理解后再做题实战
通过这些理解后,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再通过一些练习去巩固,那学习效果会更好。有时候两三道联系是杯水车薪的。题目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见识各种不同的习题来达到深度理解。举个例子来讲,这次考在常温下1L 1mol/L的NaOH与1L PH=0的CH3COOH 反应,要你比较反应后各例子的浓度大小。下次考一个物料守恒,或者电荷守恒的问题,抑或是说不在常温下,而是在100摄氏度情况下的一个题目。那么题目可以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我们要进行大量的做题来增加我们看化学题的多面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到化学的精髓。现在的化学高考中,肯定不会遇到我们以前做过的原题,所以记忆是不起太大作用的,主要是通过理解达到万变不离其宗,以一通百的目的。化学高考中题目是千变万化的,现在的高考对考生的要求已经不限于题量,难度设计,还包括时间控制。所以高考对考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也加入了一些考验。所以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也要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做到又快又准的境界。以前人们都抱怨说题海战术是不对不对的,要给学生减负,要提高效率之类的话,但其实在中国这个应试教育体制下面,做题,大量做题是学好知识为数不多且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主要取决于你怎么做题,下面的段落会涉及到,很多学生遇到的情况就是发现要么在学习在做题中越做越差,越来越赶不上,要么就越来越高效越来越思维敏捷越来越轻松这些个两极的恶性或者良性循环。所以为了让学生的成绩能朝着一个良性的循环去发展,学生一定要注重理解,理解通了之后要抓紧做题反复训练,达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境界。
五、课后巩固阶段
课后巩固阶段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基本了解了化学的知识点,但是印象还是比较浅或者比较模糊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加强巩固。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中的化学试题题型越来越开放,侧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技巧和综合能力。在化学习题教学中,教师们绞尽脑汁,在繁杂的化学题海中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笔者在教学中归纳发现,在变化无穷的解题方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有的相悖又相依,有的相反又相成,有的……它们虽风格各异,却又相得益彰。如果教师能从其中反复探微,定会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举要治繁的智慧。
一、有与无
例1.已知二氨苯的同分异构体有三种,可以推知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我们知道苯分子中有6个氢原子取代,每个二氯苯分子中就有4个未取代的氢原子,若将其中的氯原子视为氢原子,就可得到一个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分子。这种“无为有处有还无”的互换结果,使我们看到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与四氯苯相等。所以答案为C。这种思维方式恰对应数学中排列组合公式Cnm=Cm-nm 的意义。
二、正与反
例2.常温下把盐酸和氨水等体积混合后,使溶液的PH值恰好等于7,则“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小于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这种说法对吗?
本题我们从正面考虑:因为混合液中[H+]=[OH-],即有[NH4+]=[Cl-](电荷守恒),而溶液中还有NH3・H2O分子,所以混合前[NH3・H2O]>[Cl-]=[HCl],显然这种说法正确。如果从反面假设:混合前盐酸的浓度大于氨水浓度,混合液酸性更强,这两种情形均与题设矛盾(pH=7),所以题中的说法正确。
三、分与合
例3.写出H2S燃烧的化学方程式,1.0 L YH2S气体和a L空气混合点燃,若反应前后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相同(20℃,101.3Kpa),试讨论当a的取值范围不同时,燃烧后气体的总体积V(含a的表达式表示。假设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1,其他成分可忽略不记)
该题所要写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S+O2=2S+2H2O……(1) 2H2S+3O2=2SO2+2H2O……(2)
当a≤2.5时,反应按(1)式进行,此时,V=1+a-(3/5)a=1+2/5a(L);当a>2.5时,反应按(1)(2)同时进行和只按(2)式进行两种情况。若将(2)式看成(1)与S+O2=SO3……(3)的和反应,则计算该题时,可按(1)、(2)式进行考虑,也可按(1)、(3)式进行考虑。由于(3)式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无变化,所以,当a>2.5时,气体减少值只按(1)式计算,易得值为1.5 L,所以此时V=1+a-1.5=a-0.5(L)。按(1)、(2)或(2)式进行考虑的计算过程从略,这里将(2)式分开来解答要比直接用(2)式解答简单一些。
四、虚与实
例4.配平方程 Na2SX+NaClO+NaOH=Na2SO4+NaCl+H2O
此题中Na2Sx中的S元素的化合价可以按表观化合价-2/x予以配平,亦可虚拟Na与S的化合价均为零进行配平,两种方法殊途同归,后者更简,配平系数从略。事实上解答化学习题,虚拟一种过程、一种结构、一种图形的场合屡见不鲜。
五、动与静
例5.一定量BaCl2溶液中逐滴滴入密度为1.45 g/cm3的H2SO4
溶液,直到完全反应为止,这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与BaCl2溶液的质量相等,求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该题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动静易位:将H2SO4溶液视为处于静
态的物质,且假定体积为1 L,而将BaCl2溶液视为逐滴加入的动态物质,且设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mol/L。易知生成的
BaSO4沉淀的物质的量为xmol,据题意可得:
10000×1.45=233x 即x=6.22(mol/L)
反之,若BaCl2溶液为静态,溶液为加入的动态物质,所列算式与上式基本一致。
六、始与终
“终态求解法”流传较广,列举从略。这里举一“始态求解”的例子。
例6.Na2S溶液中存在着各种离子和分子,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OH-]=[HS-]+[H+]+[H2S]
B.[OH-]=[HS-]+2[H+]+2[H2S]
C.[Na+]=2[S2-]+[HS-]+[H2S]
D.[Na+]=2[S2-]+2[HS-]+2[H2S]
由于Na2S在未电离时的初始状态中,Na+数目是S2-数目的2倍,所以在电离之后[Na+]仍然是各种硫元素存在形式(S2-、HS-、H2S)浓度的2倍,显然D选项是正确的。
七、个别与一般
例7.强酸溶液A与强碱溶液B在常温下它们的PH值之和
为15,当它们按照一定体积比混合时溶液的pH值恰好等于7,则A和B的体积比为( )
A.1∶10 B.1∶1 C.10∶1 D.2∶1
此题若用一般的方法推导(此处略)比较繁,若代之以具体个别值加以验证,则比较容易。如:假设强酸溶液pH=2,强碱溶液的pH=13,显然,前者的浓度是后者的浓度的1/10,因此,欲使混合后溶液的pH=7,则前者与后者的体积比应为10∶1,答案为C。
可见,在解决化学疑难习题时,教师若能恰当、熟练地运用这些哲理,就能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和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若能积极引导学生辩证地吸收和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