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7: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程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程学习计划

篇(1)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解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处理、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对问题讨论和研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更让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自己的反思。

笔者设计了多元化的单元教学计划,分层次设计出多元化的问题。如: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信息技术发展的利与弊有哪些?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如何,给人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及其特征是什么?信息价值判断的标准如何?如何获取信息、鉴别信息、评价信息?信息技术应用于哪些领域?在学生先了解了笔者的问题框架以及学习计划后,学生分组自主课外探究并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1)围绕“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展开辩论,深入探讨;(2)各组展示、交流多媒体作品,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利与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小组的演示文稿。这种多元化的单元学习,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多元化单元教学能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多元化单元教学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比如:分组所考虑的学生因素有计算机操作能力、互助沟通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硬件环境等。这样可以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多元化的单元任务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内容当中,掌握了搜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探讨精神。

三、多元化单元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学生通过完成整个单元计划学习,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能够描述未来的数字化生活,认识实现这个目标所涉及到的技术、设备及对人的要求。

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比如单元模块任务中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数字化生活”演示文稿制作,或者制作网站,这种多元化的模块任务,让分层的学生能有效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加以辅导,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多元化单元教学注重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多元化单元教学任务让学生面临的是一系列的综合性问题,如信息的搜集、功能的实现、颜色的搭配等,这都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交流和协作,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学生因为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也增强了协作的主动性。

比如“数字化生活让你过得更好了吗?”这个单元教学任务的辩论,不但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信息技术课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值得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摸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多元化的单元教学能有效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能有效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思路,能有效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篇(2)

目前,国内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总体来说,我国的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处于自发的、校级规模摸索阶段。因此,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具有可拓展、可推广应用型的教学信息化体系,对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

广东省为了加快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充实、完善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案例与资源,建设了一批计算机工具软件(通用工具、学科专业工具)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从2009年起,广东省高校研制开发了若干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计算机公共课程课程资源库,并开展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1.1 自主学习平台特点

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学生主体参与模式变革,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该本文由收集整理系统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结合应用。在理论上,它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结合;在学习资源上,它将印刷材料和光盘、磁带、电视、收音机、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材料进行结合;在学习环境上,它将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进行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授课、网络课堂、交流、研讨、练习、作业等进行结合;在学习风格上,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合作、竞争等各种方式体验进行结合;最终形成了以教学技术为教学目标服务、支持不同的学习风格、产生不同的学习经验和无时空界限的学习环境。它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机整合[2]。

1.2 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原则

自主学习平台在设计上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性原则:知识、技能、态度是埋藏在课题和学习计划当中,并能够在现实的学习和作业中反映出来的;②交织性原则:学生能够完成课题,并能够在完成课题中获得特定的潜能。

1.3 自主学习平台总体结构

平台主要功能有以下:

⑴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经自动处理后,可迅速得出全班的统计结果。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估价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改进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可借助于计算机对教学效果进行定量的评估。如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对试题答卷进行意向分析,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效果分析等。

⑵ 监督与管理有关教学活动。计算机可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监督学习的进度,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分析教材有关信息。

⑶ 编制试题和进行评分。把各门课程的大量习题存储在数据库中建立题库,根据教师的要求生成若干水平一致而内容不重复的试题,并对学生的答卷直接评分,进行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借助于平台可以优化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⑷ 将实时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实时评价分为四种:预备性评价(在教学之前实施,以了解学生起点);诊断性评价(用以深入分析学习困难之所在和原因);形成性评价(用以检查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目的在于发现学习困难及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就学生的成绩表现进行评价)。

⑸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为下一次教学过程提供支撑[3]。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转贴于

[评价][适合课堂教学][适合自主学习][课程教学设计][学习需求分析][单元(主题)学习活动][课程标准][课程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目标体系的确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资源的选择][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方案的实施][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和完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能满足本科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以下简称第一层次课程)教学使用。为了推动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各学校可免费获取学习光盘、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资源、考试评测系统等教学资源,从第一层次课程开始实施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教学改革试验,由“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逐步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终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依托立体化教材的自主学习。为进一步丰富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课程的教学资源,加快建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库,各校在开展教学试验的同时,在华师大教学资源包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需根据本校特色、优势专业开发单元学习案例包[4]。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篇(3)

2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

2.1发展历程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且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也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给予了学生更为直观深刻的学习体验。综合分析我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历程和发展历程,基本的幻灯片PPT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利于的初期表现形式,随后就是在课程体系改革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利用动画视频作为教学辅助,实现情境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利用相应的动画视频达到课堂教学核心内容引入的目的,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基础上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随后就是发展到微课教学,慕课教学,教师将整节课程教学内容整理好上传至相应的学习网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复习、预习的素材,另一方面在相应的网站上实现教师与教师的沟通精进。最后就是精品教学资库和线上课程,实现信息技术优势的最大限度利用,免除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学生能够结合相应的时间利用电子移动终端在区域网覆盖的地点中进行线上学习,同时也能够与教师进行线下沟通。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应用实践的历程,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历程可以看出,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一个潮流。

2.2现状分析

(1)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教育教学领域来说是一场革新性质的挑战,但是存在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不能够熟练的应用,没有特别多的教学应用经验,所以导致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未得到预期的效果,这一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利于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2)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在开展兴趣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教授、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各个地区城市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等等,目前存在的教学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科知识的拓展学习、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3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3.1适应智慧校园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已经进入到智慧校园的时代,信息技术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校园信息化的应用程度[1,2]。基于此背景下学校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做出了很大的改革,而高职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是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一个中级阶段,课程项目化教学策略的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明确学科知识内容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丰富的生活素材能够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学科知识应用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其中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实施趣味性教学以适应智慧校园时代的发展,还要做到每个同学都有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的优势全面地发挥出来,习惯教学设备的应用且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将音频、视频与教材内容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给予学生一个全面立体的听课感受。

3.2智慧教室与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掌握程度,缺乏综合性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不足,这就造成了学生成为一台学习知识的“机器”。而智慧教室、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情况,让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学科素养的形成,潜移默化的塑造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智慧教室、在线开放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立过程中是基于计算机软件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的教材都是关于计算机软件、C语言以及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内容,生活应用性较差,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知识后不会灵活运用,而且课堂纪律呈现两个极端过于懒散和过于枯燥,高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往往看重的是计算机中的一些游戏,而不是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但是课程项目化教学策略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学知识和用知识的有效融合,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下深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的灵活性,总体来看课程项目化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是促进学生学有所用的关键途径。

4促进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篇(4)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29-03

“现代教育技术”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公共必修课,主要任务是让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前接受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训练,掌握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熟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教学与学习环境,能对基于各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进行设计并实施,适应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本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制订了45课时的教学计划,其中理论教学25课时,实验教学20课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特别注重课程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和建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了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搜索可以得知截至2011年,共计11所高等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本科类3所、国家级网络教育类2所、省市级本科类6所。经过多年建设与改革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解决。

(1)资源共享性不强,大部分没有更新内容。通过浏览“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许多课程部分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内容需账号登录方可使用,大部分课程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课程网站进行完善和维护,课程内容几乎没有更新,只有一些公告通知或论坛有更新。因此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不断完善和健全课程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完全共享,并能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学科资源及时上网,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2)资源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管理,重复性强,适用性不强。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时可采用知识管理系统,对资源建设作统一的、科学的管理。

(3)资源内容的国际化交流有待强化。现有的课程资源网站均提供参考文献、网站链接、扩展读物等资源内容,这此内容多为国内学术成果,而国外学术知识则仅以网站链接为主,缺乏专项的最新学术会议、成果介绍和交流。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结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应遵循实用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中,应以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助于师生开展网络互动教学、生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信息资源建设。

(2)系统性原则。为使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系统整体,在资源建设准备阶段,必须全面考虑资源建设的目的、标准、结构、现实条件等因素,有整体的、系统的资源建设规划与设计。

(3)发展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内容日新月异的课程,因此资源的建设也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资源使用过程不断地补充新内容,与时俱进。

(4)创新性原则。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出更实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块的规划

依据我校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李方、叶谷平著),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设计了八个理论学习模块、九个实践活动模块,如图1所示。在实际授课时,每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教学设计内容,设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活动流程,也可针对专业特性灵活调整实践活动模块的课时安排。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将教育资源划分为九大类,并通过必须的数据元素(LOM核心集)、扩展的数据元素(分类属性),可选的数据元素三个维度对教育资源加以描述和限定,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的,从而提高教育资源开发的兼容性和共享性。[1]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数字化建设的升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提升,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可分为:教育资源、过程资源、环境资源,如图2所示。

(1)教育资源。是指保障教与学过程顺利开展的资源,此教育资源的含义比《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更广,包括:导学资源、教学资源(技术规范中所界定的资源)、移动资源。

1)导学资源。指顺利开展网络学习必备的引导资源、学习说明举例等。它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增强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资源,促进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此类资源包括视频导学、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课程导航、知识地图等。如视频导学是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特点、内容结构、学习方法,使学习者对课程有总体认识,对课程要求有基本了解,以达到有效学习课程;知识地图则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包括显性的、可编写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2]

2)教学资源。《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阐述了教育资源的建设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的评价与筛选;工具层次的建设,并界定了九类资源:包括有媒体素材(又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源、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

3)移动资源。此类资源的作用是师生使用移动设备可实现4A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活动。从所采用的媒体形式来分,主要包括文本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等丰富且格式多样的移动学习资源,并配套适合手机浏览的网络平台,登录手机平台即可浏览课程,获取资源,参与讨论等。

(2)过程资源。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作品和成果,这些作品和成果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对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实施提高学习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3]此类资源包括有论文作品、实践成果、学习心得、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学习论坛等。

(3)环境资源。此类资源是指支撑教与学过程的软件环境。主要体现为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系统管理平台、学习工具(如学习计划制定工具、学习笔记工具、学科词典、QQ群组、博客平台、学习论坛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评价阶段、与再创新阶段,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

在准备阶段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可通过学前测评或学习风格测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以生成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或测试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应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学习支持,并进行学习内容模块分析,整体规划课程学习内容,再经过对教育资源、过程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分析,从而获得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整体设计。在资源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开发工具,进行素材收集,开展资源建设阶段。建设完成后的资源要进行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检验和评价,评价不达标,则返回再修改,评价达标则正式,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进行资源的累积和对资源的整合、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五、结束语

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4]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各种学习,从而培养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数字生存”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51-55.

篇(6)

关键词: 培训课程;激发兴趣;细化环节;实效性探索

Key words: training course;stimulate learning interest;refine teaching links;effectiveness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47-02

0 引言

实训课程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员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提高操作技能是培训基地的首要任务,是培训紧贴现场工作实际,让用人单位满意最有效的、最简捷的培训教学形式。如何上好实训课,是摆在专职培训人员面前的首要任务。

1 明确实训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实训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密切联系的,实训课程是在完整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下进行的有效教学活动,是专业课程的具体化表现形式。实训课程也是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要求。[2]

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与专业课程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教学内容方面,专业课程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为主,而实训课程以传授操作技能为主;在教学目的上,专业课程以学员对知识的掌握、记忆和理解为主,而实训课程以学员对知识的实践运用为主。

实训教学是职工培训改革的基本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型人才,是近年来教育培训界议论较多的热词之一,而在这热点关注的背后,却是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匮乏,如今,许多在岗职工存在创新、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而实训教学促进了理论与现实情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职工的创造性。

2 用增强自信和优化实训内容的方式激发学员对实训课程的学习兴趣

职工培训坚持以技能练兵为主,要提高学员的上岗操作技能,首先要激发其学习兴趣。一方面,需要实训教师加强引导;另一方面,要将学员视为实训课程的主体,尊重其个体价值,注重兴趣引导。

专职培训人员应该充分重视学员的主体地位,在培训课程中更加偏重对学员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创新型思维的开发。通过借助多种平台,有条不紊地在继承和发扬、改革和创新、兼容并蓄中,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培训活动之中;给学员设定任务指标要因人而异,要充分考虑学员兴趣点和完成能力,通过引导其完成一个个小的任务指标来帮助其树立起自信心。

另外,也可以定期指派学员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提前接触工作氛围,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激发学员对实习的兴趣和热情。

科学规划实训内容,实训内容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培训过程中要适时转换课题和培训方式。内容设计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时兼顾实训形式的趣味性,以便充分利用学员的猎奇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实训效果。

3 量化设计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

实训课程是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其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应体现其自身的教学规律、特点及组织形式。如何抓好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实训课程可根据组织教学、精讲示范、学员操作、巡回指导、实训总结五个环节进行量化设计。五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成了一整个实训教学体系。

3.1 组织教学环节 组织教学以企业系统的、持续的培训,作为学员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和强有力的保障。做好教育培训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培训需求分析,也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弄清为什么培训、谁最需要培训、培训什么等问题。同时要积极借鉴行动学习理论,进一步丰富培训方法。行动学习理论注重结构化的知识与有洞察力的问题的整合,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学习团队为单位,以真实案例为对象,在企业培训中取得了很好效果,对基层学员教育培训同样有适用价值。

3.2 精讲示范环节 这是决定实训课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专职培训人员精讲实训操作技能的有关的操作要领,做到精而不散。

具体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主体上由专职培训人员单向讲授改为师生互动,形成以专职培训人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的交流模式,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二是在内容上由理论灌输改为案例研讨。培训内容始终围绕典型案例来展开。三是在空间上由封闭式培训改为开放式启发。组织学员走出教室、走出办公室,到现场亲自感受,通过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员自我启发,自我提高。四是在时间上由集中式培训改为积累式培训。改变一培训就全员集中的习惯思路,充分运用公司管理制度、网络培训、案例研讨、经验交流等,让培训与日常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学习过程中积累能力,提高素质。

3.3 学员操作环节 一是鼓励学员自我学习。学员素质提升的基本途径是自我学习。要求学员通过操作学习,积累学习,发现学习,观察学习,邻近联想学习等方式,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思想等,改变行为以适应环境与自我成长的要求。二是工作实践学习。学员的素质提升是通过工作实践来实现的。通过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激发工作兴趣,提高学员成就感,实现职业价值。

3.4 巡回指导环节 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者,都要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努力成为最有价值的员工。而作为专职培训人员,有必要在学员自学的基础上加强巡回指导,通过一系列学习旨在加强新录用学员的岗前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和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团队精神、服务质量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学员的学历培训,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学员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加强学员道德修养培训教育,推动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上水平;加强学员技能培训力度,增强技能知识。加强学员特有工种和有关行业人员执业资格的培训,加快持证上岗工作步伐,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学员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具体来讲,专职培训人员在巡回指导环节须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腿到、口到、手到”。

①“心到”:即培训课程应该体现人本关怀。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时,应该将 “员工关怀”列为主要的发展项目,而员工关怀的重点项目之一,即不断地提供各种面向职工的培训。专职培训人员应该根据企业人本关怀的要求,为学员设计网络管理学习平台,为每位学员提供工作上的工具及行业中的专业知识,帮助学员开放地在线学习与研讨。同时,制定多项成长、学习计划,为学员打造全方位发展平台,提醒学员有哪些新增的课程可以自我充实,以提高学员对培训课程的认知程度。这样一来,员工积极参与多项培训和大胆沟通,个人提升和团队成长得到双丰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添彩。

② “眼到”:对于企业而言,培训能够快速的提高人员素质,同时,也是激励团队的重要因素。企业须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不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学习,理清教育、培训内涵上的异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在巡回指导环节,专职培训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学员的操作行为,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予以指正,同时在实训中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具体讲解。作为培训教师,应该具备全局观念,要以客观的态度看问题,指出问题要一针见血,尽量不疏漏任何一个环节,确保学员的每一个操作动作正确、规范。

③“腿到”:专职培训人员在巡回指导中应勤于走动,认真观察学员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姿势,及时发现不合规的操作行为,并在恰当的时间予以指导。如果学员在实训中的错误操作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就有可能将错误的操作方法带入实际工作中,继而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或人身伤害。所以说,腿勤是确保实训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

④“口到”:学员操作一般是在专职培训人员对技术要领讲解示范后进行的。培训人员应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大纲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训注重运用新的操作理念,对专业知识和操作规范进行学习;针对难懂、易出错的环节要进行重点讲解,并在实训环节监督学员的操作活动,及时指出其中的缺陷或不足,让学员真正明白错误的缘由,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⑤“手到”:巡回指导中专职培训人员要勤动手,对学员手把手地指导演示。应该以“岗位需求”作为练兵导向,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采取“导师带徒”、互教互学、结对互帮等形式,加强职工之间在技术和业务上的相互交流,实现全员进步、全员提高,强化岗位练兵出实效,不断提高一线学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生产需求。

3.5 实训总结环节 专职培训人员应公正的对这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既要重视肯定成功的经验,又要重视失败的教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给学员以正确的、完整的认识,对操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重要环节,关键技能点进行适时点拨,总结出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学员做好实训报告。

4 总结

总之,实训教学形式是一项整体性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引起从事职工教育部门和职工培训基地的高度重视。实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对实训效果的影响非常深刻。

专职实训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教育培训整体计划,按部就班进行,不能因各种原因有选择地实施培训计划,避免造成部分项目被搁浅;避免妥协性地实施教育培训,如需要培训一周的,不能缩短成两天,妥协性培训容易造成培训内容跳跃,缺乏系统性,影响培训效果;避免浅表性地实施教育培训,面面俱到而不纠其根本;避免完全集约性地实施教育培训,应根据岗位需求和学员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为铁路运输生产输送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引言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近年来,《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逐渐在各高校中取代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

2009年4月国家财务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作为培养财务人才的基地,针对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更是得到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式成为众多教学工作者探讨的话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介绍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等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并能主动、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过程。

会计信息化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会计思想与观念,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业务内容来自企业内外业务的实时数据,出现真正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在原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开设的,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所涵盖的内容,而且,由于会计信息化产生于信息社会,其是在计算机核算的基础上提出的信息多元化处理,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操作,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最终实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会计信息化课程比会计电算化有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不仅包括信息化中的具体财务操作,更包括企业信息系统中各功能的数据传递及相关关系,最终得让学生清楚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与其他相关信息发生作用;最终又能给企业提供怎样的信息。在信息传递的同时,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又有怎样的关系等等。总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要更丰富,具体操作也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内容、方式都将发生变化。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仅占很少学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化及其发展情况。实验教学是重点,学生将花大量时间用于具体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教师也将在实验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按实验要求出实验效果及能否真正学好会计信息化都在这个阶段得到体现。因此,教学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方法等是至关重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次教学的涵义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教育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出分层次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创立评估体系,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提高的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次教学。

(二)分层次教学具有的优点

教学,尤其是高校专业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学生不是一门课程学好了就表明专业学好了,总存在一部分学生部分专业课程学不好的现象。分层次教学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不同层次学生为基础因材施教,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优点,表现如下:

1.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动者,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公平教学,而不能只为一部分学生而进行教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分层次教学的应用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而是积极主动地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分层次教学展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分层次教学让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模式及方法,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最终能接受的就好,不能接受的就差,教师不用在乎学生学的结果。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后,要主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并关心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施教等。这样,教学中的“教”与“学”不是分开的,而是互动的,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又将影响教师将来的具体教学。这样,分层次教学将继续升化,教与学将在互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3.分层次教学的落实将逐渐改善高校教育现状

高校教育中,进行分层次教学有望改善教育现状。教师因要进行分层次教学转变,而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并开始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情况,在教学中找原因,考虑如何对现存的差异开展教学等。分层次教学使得教与学不断变化,从而可能改变有的教师几年都用同一教案的状况,教学质量有望得到提高。

三、会计信息化分层次教学的具体落实

(一)领会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自然要有差异。第二,教学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第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而且表现为他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

承认学生的差异,是要让差异缩小甚至消失。笔者认为,教师是分层次教学的主导者。所谓分层次教学并非要把学生形式上分成几个等级,而是教师应看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做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有差异,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触一门新的课程都会有兴趣或都能很快培养兴趣而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由这门课的兴趣学习又将带动整个专业体系的学习,以至最终不仅成功讲授这门课,还可能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极大热情。还要知道,学生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不具有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多年的实验课程中笔者就发现不少学生专业成绩差,但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创新精神,并能解决很多电脑实际问题。教学关键是要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把握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安排好分层次的具体内容

1.学生定位的分层

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把学生按其他课程成绩或综合成绩进行排名,然后分班或分组进行。然而,必须承认学生经过大学前一阶段的学习确实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小。有的学生认真,专业基础和计算机基础都好,对学习也非常有热情;有的学生曾经有挂科,已对学习没有好心态,根本没有兴趣;有的学生基础一般,态度也一般,主要看课程开始后,教师上课的内容有没有吸引力(这占多数)。只有承认了这些差异,并能在实验课中尽早将学生层次对号入座,根据不同情况学生进行差异指导和引导,争取让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努力实践,达到或超过课程的要求,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提起兴趣,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培养起兴趣。

在会计信息化实验中,学生层次是没有绝对划分的,只能是依据学生的表现及提问等来作基本判断,而且这种分层次会随着实验内容及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体现了分层次教学是教师主导的,教师应在分层次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

2.分层次备课

分层次备课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既然学生是有层次的,备课就一定要有层次。作为实践课程为主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按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进行准备,还要按课程的实际可能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以满足教学要求,从而保证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实验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另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备课要按心理学加上实务案例,由浅入深地做好准备工作,要通过心理、思想引导教育,利用最简单和适用的知识等将他们引入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层次差的学生也能重视这门课程教学,积极投入到实验训练中来。分层次备课对教师要求较高,故教师要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在不断总结之后完善分层次备课。

3.分层次实验

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是实践训练,以学生们通过案例资料进行验证式实验为主,可以说没有很多新知识,多是原来所学知识的贯通运用。多操作、多思考后再操作,一般都能有较好的效果,但这整个过程,分层次的讲解,分层次的要求都将对课程有极大帮助。实验中要确定基本的要求,提高后的要求,实验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验证,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具体实验操作对信息化建设有怎样的影响,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甚至要让学生知道出现情况后要如何调整和补救等等。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操作要求,针对不同的操作情况给出不同层次的处理方式。

在分层次的实验中,还可充分利用学生差异来进行,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变得主动起来,帮助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课程中,不妨让一些计算机知识很好的学生来帮助处理些涉及到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出现同样问题已得到解决的学生来帮助需要的学生,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实验课的压力,又能让这部分学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加深实验效果,同时被帮助的学生也可从中感悟很多,学生之间的感情会更深,课堂氛围也会更好。在多年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常这样利用学生差异,效果确实很不错,很多在实验课中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的学生还常联系,沟通现在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与应用。

(三)不断在实践中分层次、分层次中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通常是在计算机中完成,而且实验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一台属于自己操作的计算机。这对实验的独立检验和操作是有一定好处,但在分层次教学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利。因此,可以在单人组实验结束后,特意安排一个综合实验,并考虑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或是知识能互补的学生安排2~3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还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最终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加分。

篇(8)

(一)课程整合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课程整合指的是,考虑到各门课程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广义的课程整合,即课程标准不变,但是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当这些互相渗透和补充的重要性并不突出,或者已经非常自然,到了潜移默化的程度,就没有必要提“整合”了,反之,就需要强调“整合”。

(二)当今世界对课程整合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目前是第一种模式占主流地位,第二种模式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不发达国家的教育也积极加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行列中来。可以肯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课程整合的探究和实践

课堂教学向着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必将大大促进对未来一代化学的教育。如果说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和化学素质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代替的教学手段,那么从现在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将会异军突起,在体现和实现教学目的观、结构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方面将成为不可多得的形式。。

(一)利用多媒体软件解决物质结构教学中的难点

在《离子键与共价键》、《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两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模拟核外电子运动、化学键的形成和分子模型就会很成功。这一内容抽象、枯燥、难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给学生以动感,而且容易使学生概念模糊。计算机的二维及三维的图象与动画模拟达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形成离子键时电子的转移、阴阳离子的形成、离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平衡等都表示的清清楚楚。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并且能科学准确地理解化学键的实质和特征。

(二)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改进实验教学

对于药品太贵、装置复杂、反应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应用计算机模拟整个过程,并且将各步实验操作进行分解,反复演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1.各种制备反应的装置、演示实验一般比较复杂、现象不明显,可按教学要求设计一定的操作步骤、模拟演示实验装置和过程,尤其可以针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设计一定的解释指导内容,及时反馈,比通过实验报告的反馈要及时、全面。例如,《原电池》利用计算机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电极反应的微观变化模拟成宏观图景加以演示,弥补了化学实验为难以展现的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和教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2.对于一些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运用计算机辅助之后,可以更广泛的选材,扩大书本内容,提高对比度。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这节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用计算机预先设计出每种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现象,这样学生可以在段时间内看到多个实验,对比记忆印象深刻,而且毒性较大的物质的反应现象也可以课堂上演示。可见,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不仅扩大了学习内容的范围,缩短了学习时间,节省了实验场地和药品仪器,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尽管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化学实验室中的实验,对于有条件做的化学实验我们应该尽量多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篇(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有效的学习方式将在初中教学中不断得到普及与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一种交流经验与分享知识的学习方式也将会在初中英语课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设计应用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介绍

数字化故事叙述主要是指将讲故事这样一种教学与交流艺术与信息技术(图片、视频、声音、动画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或叙述形式。通过运用图片、视频、声音、动画及网络多媒体技术,把故事形象地讲述出来。其目的在于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这样一种形式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经验,并在这样一个快乐的故事讲述中将所要传输的信息有效传送,最后达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目的。

2、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设计原则

2.1 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在具体对初中英语课程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强化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

2.2 结合并贴近实际的原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更有效实施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教师,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选择具体的。生活化的题材或材料,紧密联系生活,并结合具体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也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3 多感官有效参与的原则。多感官有效参与的原则就是要求在对数字话故事作品进行设计或创作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重感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搜集资料和制作数字故事板等环节中。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各个感觉器官,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3、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过程分析

3.1 学习主题的选择。学习主题的选取是开展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的开始。在具体的选取上不能局限在传统故事简单的曲折情节上,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以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为核心,并联系时事或学校活动与事件。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活动的主题。比如,当下我们常提到的低碳,以《低碳生活――We can have a beautiful city》为例。接下来就是分组,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分配,尽量使每个组都有擅长组织、写作或操作电脑的学生。

3.2 拟定学习计划。一个优秀的活动都是有团队共同参与完成的,学习计划的拟定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活动。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比如在对于时间的安排上,要涉及到数字故事作品在制作中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等。在具体活动安排上,要涉及到人员分工等及脚本策划等,通过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3 开展学习活动。这一阶段算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体部分,因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知识的获取及技能的提高和掌握都是在这个环节中实现的。学生可以单独的开展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也可以整个班集体共同学习与探究。在活动形式的选取上,可以通过参观、座谈、阅读及调查的形式来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作为教师,在这个关键的环节里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有效;l导学生开展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或指导。

篇(10)

目前的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开始与基础的教育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整个教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当下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高职院校的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主要就是以实验为主的知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学科,这门学科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化学类现象,也可以学习化学的知识,所以化学学科是有普及性和实用性的,这些都体现出来化学是一门极富自主性的学科,而如今的高科技信息网络时代就可以很好地为化学的自主学习提供途径,为开放式的化学自主化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一、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化学习的特点和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化的学习就是指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利用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来达到学生自身自动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探究,自主学习的动力是来自于学生自我的激发。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可以自我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对自己学习的整个的过程进行控制,自主学习者在进行学习之前可以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可以做好充足的学习准备,学习者可以学习过程的进度和方法进行调节,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评价。

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运用网络,利用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对学科进行学习的形式的表现,它主要就是有以下的特点:(1)充分的自主性,在网络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化学习的体现,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管理过程,整个的学习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引出的,而整个学习活动的任务也由学生自己主动完成的,整个学习的过程充分地体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充分的独立性,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是完全不依赖教师和其他人自己独立主动完成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没有外界给予的学习压力,也没有任何人进行监督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完全是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能力,还有学习者对自我的控制能力。(3)丰富多样化,信息网络资源中的网络学习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因为网络中的学习资源的来源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不同的群体提供的,这就是会呈现出许多的不同意见,不同人群提出的观点就会在一起对立。(4)充分的互动性,因为网络平台交互性的特点,所以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是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的,也实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在网络的平台里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和其他的学习者平等地进行沟通和对问题进行探讨,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二、基于网络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各种先进科技知识传播的主体,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寻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网络信息技术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信息能力主要就是包括对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以及运用能力等。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一个观点,学生通过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去查找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资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提出一些观点给学生,通过网络与学生对观点进行探讨。如果学生在研讨的过程找出了自己认可的观点,这就会促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来查找自己一些论据材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得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目标,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多方位的资料查询,经过一系列的整理分析最终把自己所得的论证观点的资料交给教师。在这个寻找论据资料的过程就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2.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

探究能力就是对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可以使得不同个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学习策略,可以是先分析在进行综合的学习策略,就是把许多不同的复杂问题划分为许多简单的问题,进行逐一的解决,最后把所得结果进行统一的综合,把这些简单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综合。可以是先综合后分析的学习策略,就是把所有的问题聚到一起汇成一个整体,在对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进分析,在这种学习策略中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分析思路,可以让学生提高对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能力。

三、高职化学课程进行网络自主化学习的优点

1.高职教育的目标给网络背景下化学自主化学习提供了基础

高职教育的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生产和建设以及管理的各个岗位输送大批的专业性人才,这就让高职教育很好地摆脱了以往应试教育的约束,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就可以根据现实的状况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为了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对教学的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的自主化的学习能力。

2.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立为网络化自主化学习提供保证

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了全面的校园网络,很多多媒体设备开始步入到教学的课堂中,校园网络中各种软件的配备为现代化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网络平台,目前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学习都开始改变人们的教育和学习的方式,网络的便利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很好的开阔,也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途径,使得网络技术和化学的教学找到了契合点,为高职化学教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自主化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技术保证。

3.高职化学的教材为进行网络化化学自主化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中化学课程是基本的课程,高职化学教材的内容不是都适合通过网络来进行自主化学习的,比如许多比较抽象的内容是要通过化学实验才可以理解的,总体来说,化学知识的内容内在的联系性是比较强的,化学教材对内容的处理已经十分的仔细了,有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或者是与生活有关联的内容都是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对象。在化学教学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化学的教材中一些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化学与材料以及化学与能源等,这一类的内容通过网络的自主化的学习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这些内容也为开展网络背景下的高职化学课程自主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基于网络背景下的高职化学自主化学习的特征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化学课程学习的自主性

网络环境自身具备的特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决定了网络背景下自主学习的开放性,网络资源平台的资源共享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课程的自主化学习就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而且这种学习活动的内容的选择是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约束的,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化学习是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的,在学习化学与环境类的内容时,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找寻发生在我们身边环境污染的案例,在对其主要的化学污染物进行分析,比如为什么在抽烟的环境里不抽烟的人也会受到危害,这就是由于四氯二恶英的化学性质造成的,学生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地运用网络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询,这就促进了网络信息的交流,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化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2.网络环境里资源的大量性和化学方式的多样性

化学可以进行自主的学习是因为化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化学学习方法的多种性,这也就为学生在网络背景下自主的学习化学提供了基础,化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化学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有联系的,而网络环境资源的大量化更加地契合了化学学科范围的广泛化,能够为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资源,这就推动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渴望和进行自主化学习的兴趣。

五、基于网络背景下自主化学习对高职化学教学的要求

1.对化学教学中角色的改变是基础条件

进行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化的化学学习,是否可以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自主学习的条件,自主学习的条件是与教学和学习的角色之间转变有关系的,教师的教学角色首先就要进行改变,在过去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许多的化学实验也是由教师完成的,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要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把学生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具体来说,在网络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不再以传授为主,而要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为主,使得学生真正的变成学习的主宰者,学生也不再是以前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主的进行知识探求与积极学习者。

2.学生学习化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

随着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方式的开放性,人们的学习方式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对高职化学课程的教学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条件不断的放松,让许多的人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但是整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生的化学基础很弱,自主化学习的能力不够,所以为了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网络课程教学要求,化学老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促进他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入到自主化的学习。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网络背景下的化学课程教学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网络学习的资源大多数都经过一些图形和音频以及影像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些表现的形式正好符合当下学生的个性需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在网络背景下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化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化学眼界,提升了化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会长演讲稿 下一篇: 电力监控系统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