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4:57: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学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1.实验室建设。我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教学作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我校农学院完善和加强农学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育种学和作物生物学基础实验室统一规划建立以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教学为平台的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外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杂粮基因与分子育种实验室(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学院测试中心也共享于实践教学。各实验室在开展正常实验教学外,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根据实验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需求完善实验室教学仪器建设,淘汰落后的实验教学仪器。教学实验仪器的更新为实验实践课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切实提高了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学院实验室充分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开放能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仪器,预习并完成教学课时计划内没有完成的实验内容。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独立自主或小组团队协作的形式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开放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资源,促进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需求。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应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坏直接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明显的影响。重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有实验农场和教师科研试验田。实验农场包括现代化作物标准区和作物标本区,实验农场为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教学提供现场和材料,使学生在校内得到良好的教学实习锻炼。教师科研试验田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保证了足够丰富的现场和不断更新的材料,便于学生了解科研进展,拓宽视野。农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大都在教师的科研试验田中完成。我校校内实践基地还建有多个实验站(研究所),如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察实验站、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分子农业与生物能源研究所,这些校内科研实验站(研究所)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场所,为开放式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教学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人才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一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则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6]。2009年我校农学院创建了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种植创新创业基地”,秉承专业联系实践,实践联系市场的理念。基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小组,创新创业基地管委会,组建了由6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创新创业专家团队,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培训服务、运营等方面指导和帮助。这种新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形式,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每年均有学生踊跃参与,此类创新创业学生,学院鼓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没有申请到国家级、省级项目的,学院相关领导以及创新创业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后,学校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进一步加强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了创业思维的萌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型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极为有利,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7]。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农学院积极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农科教、产学研、科技服务等专项活动,推动学生创业活动与行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目前我校农学专业骨干教师负责的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基地有8个,如国家级的闻喜县小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省级的右玉县小杂粮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太谷县玉米高产试验示范基地等。我校农学院根据农学专业需求先后与山西省农科院多个研究所,如高粱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谷子研究所等,以及地方企业,如山西美邦大富农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蓬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学生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学专业学生通过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科研实践、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但丰富了农业科研生产专业知识,还增加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了解。5.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搞好实践教学,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8]。我校农学专业教师多数是国内各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科研实践能力强,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服务地方农业,如参加“三区”服务,“科技特派员”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和常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去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学院为搞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为青年教师指定骨干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培养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实践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张美俊 王宏富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鑫华,邹德堂,王敬国,宁海龙.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6-109.
[2]唐鑫华,邹德堂,宁海龙,王敬国,杨亮,张小明.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6):9233-9234.
[3]陈宏涛.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5):117-120.
[4]程凡,文胜,库宗军,汪连生.材料化学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浅谈[J].大学教育,2015,(12):124-125.
[5]张桂莲,张海清.农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J].农业工程,第6卷第5期2016,6(5):122-124.
一、科学备课,有的放矢
对于教师来说,课上一分钟需要课下十年功,这充分说明了备课的重要性。新时期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改变过去教学备课单纯地备知识、备教材的单一方式。而是要从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来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充分从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现实出发,合理分解教学难度,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这样的备课过程才是科学的,应用到课堂上才是有效的。
二、用情感拉近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在中学阶段由于成绩差、习惯不好等原因,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这就使他们表面上排斥教师实际上非常需要教师的关怀和了解。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针对人的,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方面的情感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用我们的微笑、慈爱的眼神、情切的关怀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学。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大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一根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模式,能把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音乐……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可以多种角度和途径去展示、分解知识,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和了解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丰富课堂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农学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课堂的教学效果无形中大大削弱了。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弥补了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内容比较枯燥、抽象,有些内容确实很难理解,以致学生不愿意深入钻研,同时也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那么,如何讲好农学专业课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专业理论课,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
如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又如糖类和ATP是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再如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够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非洲人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
如讲无氧呼吸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切身体会和最常见的例子来理解: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就会使人感到腰酸背痛。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且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的质量。
4、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
如在学习遗传知识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学生议论纷纷,对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强调理论课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也是高考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强调理论的实用价值。理论一般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规律,其内涵较深,对职中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指导实践。因而对理论课的讲解就要根据教学大纲、高考标准,针对农学专业技能的需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把握深浅,讲法上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灵活掌握,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专业实践助推理论教学
专业实践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专业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和巩固教学效果。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学习积极性。
这就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田间试验,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第二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真正把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热爱生产、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展信请接受我诚恳的谢意,因为这代表您给了我迈向成功的机会也给了解莫大的鼓舞,希望这封自荐信能给您带事有价值的信息,祝愿本次招骋成功!也期盼我应骋成功!
我于1984年5月29日出生在平利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血管里流着泥土的芳醇和农民的憨厚,也教了我遇事沉着态度和办事执着的原则,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期望,社会的竞争是我学习的动力,十几年的寒窗学涯,我所学到的知识是:自信、沉着、冷静、创新、顽强、乐观、宽容;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正确的方法+对事的冷静执着=成功!
五年紧张而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落下帷幕,我已从幼稚走向成熟,正携带着学到的知识和年轻人的满腔热情与梦想,自信地等待社会对我的评价,爱好广泛是我有充实大学生活的前提,为求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认真学习专业课外,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此外校图书馆、阅览室是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的另一个场所。为了适应激烈的人才竞争,我已熟练撑握了Office、Photoshop、3DMAX、CAD等电脑操作技能;本人政治思想觉悟较高、集体荣誉感较强,能发挥个人特长为集体贡献,且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多次承办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板等,受到广大师生的一直好评,由于表现突出,我曾获“优秀团员”,“奖学金获得者”,“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另外我能如此自信的向社会推荐自己,注重社会实践也有一份功劳,在校间常利用节假日深入实践锻炼,曾做过导购、服务、促销、收银等实践。
昨天的成绩已成为历史,未来的辉煌要靠今天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作为刚刚踏入社会征途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我满怀热情与追求,期待着一份契机和成功来向贵单位毛遂自荐,也许我年轻没有经验,但我有勇气接受挑战,有忍受孤独、失败、的能力,也许正因为年轻所以才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也许我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我有自信做更好的,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我深知自己的位置,一切还得从零开始,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所以我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不断完善自我,因此我期盼您能给我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如能与你携手同行,我将深感荣幸,定不辜负您今天的选择;纵使无缘效力,能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也不胜感激。
最后谢谢你在百忙中垂注我的自荐信,给我莫大鼓舞;祝:业绩蒸蒸日上!
此致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7-02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教育最重要的专业之一,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而实践教学又是农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急需动手能力强,能适应不同岗位,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培养模式不断变化,培养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积极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目前,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培养农业专门技术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然而,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农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专业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得到深入了解。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的各种教学模式的统称。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科研素质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不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热爱“三农”,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生产的纽带,农学专业学生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达到的,必须通过认知实践、生产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的培养训练才能达到,才能真正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目前,农学专业学生普遍不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从而造成农村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只有通过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对农学专业的专业认知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当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认知不够。实践教学部分培养目标已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高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重视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总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水平则无足轻重,造成学生缺乏独立生产能力的培养,而很难提高创新试验能力。
2.实践教学计划有待完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强。农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往往按照课程计划进行安排,而实践教学不仅受教学计划的影响,还受各种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往往实践教学安排仅仅能让学生了解极少部分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诸多其他内容只能借助图片、标本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的东西,缺乏对作物生产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3.实践教学基地基础设施差,部分内容难以开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实验设备条件跟不上,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实践教学基地缺少生产科研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学生无法将毕业论文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4.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紧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毕业选题联系不大,不能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设置教学内容,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有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高,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做好农学专业实践教学采取的对策
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促进综合化、现代化建设。实践教学应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有创新能力、能独自承担工作任务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由于农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应当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摒弃传统教学以理论学习为重的老观念,应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不照本宣科,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明确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及学生所需掌握的技能。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应相互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作物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不单单是本专业的学习。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栽培、育种、种子生产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
2.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的思想为指导[2]。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任务的可完成度,内容上要确保通过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技能,突显实践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内容还需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的内容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由于农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上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不能单一片面,既要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由于作物生长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置。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把课堂到实验室再到田间生产实践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科研项目融入其中,介绍前沿的科学技术,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参与田间生产,增加社会实践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包括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完成实践任务情况、教师和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建议等。
3.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场所。随着学生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学校的实践教学场所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严重滞后,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一个重要平台,能提高学生的试验热情和动手能力。基地建设的起点应该高,最好能具备一定的生产水平,可以与有关单位展开长期的稳定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3]。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投入,以校内基地建设为主,校外基地建设为辅。校内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可以同时进行,同时也方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在基地建设中应完善基本的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校外基地应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要求。学校对基地的建设还将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展开,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很好的提高。
4.调动学生积极性,严格考核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积极性越高,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在实践教学时,应该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包括改善教学内容与形式,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紧密联系,开展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改善老师授课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等,其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定期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核,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要点,发现自己的不足。
5.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农学专业学生的优劣,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实践能力强才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与内容,布置实践任务,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除了加强实践能力外,实践课程还应当有社会实践的环节。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毕业能尽快地融入社会中,促进农学专业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四、小结
总之,在农学专业中,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当前社会的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大批高素质农学专业的人才,推动农业的发展。农学专业教学实践是学生了解、掌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重要机会,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农学专业教学实践的特点,明确教学实践的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对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达到培养出新型农业人才的目的,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一、互动导疑指导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刚开始布置预习,学生不会也不习惯,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提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并在课前经常检查,督促学生自学,使之养成预习的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二、互动解疑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其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课指导,共同解疑。
1、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专心,是保证听课质量的重要条件。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是对专业课缺乏兴趣;有的则属于自控力较差;也有的是不懂劳逸结合,休息不够,因而听课疲劳。
2、因材施教,具体指导
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中的教材是确定的,而教学对象是活的。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近95%以上来自农村,但大多数家庭子女都不参加生产活动。专业课若理论联系农业生产会有一定困难。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若理论先联系生活实际,再联系生产实践,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就有成效。所以,只有了解学生的真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3、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
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专业课实用性强,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了书上笔记和笔记本记录的两种方式,要求学生记重点、疑点、难点,新技术、新信息,补充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三、强化记忆指导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源泉,离开记忆,学习就难以进行。指导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把握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率。在介绍各种记忆方法的基础上,笔者着重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比较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和理解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对易混、易错的概念、原理、特性等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沙土类的供肥性是“发小苗不发老苗,有前劲无后劲”;壤土类的供肥性是“既发小苗又发老苗,肥劲稳长”;粘土类的供肥性是“发老苗不发小苗,无前劲有后劲”。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加以记忆。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和复习中,为便于记忆,将某些概念、原理、特性、方法、措施选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关键字、字母和编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诀加强记忆,如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可总结为“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直接作用”12字口诀。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把“厚书薄读”;也有利于将“薄书读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理解记忆法
要真正记住专业课的概念、原理,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四、应用指导
应用是专业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学习效果最终必须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为了保证学习质量,笔者
主要指导学生在应用上下功夫。
1、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要有计划性、有重点地用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同学的实验操作,以点带面,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遏制难点进行指导,要有启发性,少示范,多启发,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
2、实训指导
实训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力手段。专业课特别强调教学生的实践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思考,做到了人人参与、各个投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评价指导
评价指导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总结评价不仅应该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应该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始相终。为此,笔者注意指导学生:一要学会评价,问问自己对所学知识到底懂不懂,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等。二要学会始端评价。即利用单元、作业、测验对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每一次练习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评,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校正自己的作业试卷,简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三要学会实验实训评价,即每次的实验实训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符合实践与实际,自己是否能直接运用所学理论。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
互联网信息传递方式是人类一种新的、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网络教学能提供的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阅各种资料,获得各种新信息;指导学生利用模拟仿真实验的各种软件,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研究,逐渐向学习者的角色转换,作为独立体,越来越多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学习。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刚开始布置预习,学生不会也不习惯,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提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并在课前经常检查,督促学生自学,使之养成预习的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二、互动解疑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其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课指导,共同解疑。
1、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专心,是保证听课质量的重要条件。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是对专业课缺乏兴趣;有的则属于自控力较差;也有的是不懂劳逸结合,休息不够,因而听课疲劳。
2、因材施教,具体指导
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中的教材是确定的,而教学对象是活的。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近95%以上来自农村,但大多数家庭子女都不参加生产活动。专业课若理论联系农业生产会有一定困难。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若理论先联系生活实际,再联系生产实践,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就有成效。所以,只有了解学生的真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3、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
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专业课实用性强,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了书上笔记和笔记本记录的两种方式,要求学生记重点、疑点、难点,新技术、新信息,补充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三、强化记忆指导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源泉,离开记忆,学习就难以进行。指导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把握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率。在介绍各种记忆方法的基础上,笔者着重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比较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和理解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对易混、易错的概念、原理、特性等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沙土类的供肥性是“发小苗不发老苗,有前劲无后劲”;壤土类的供肥性是“既发小苗又发老苗,肥劲稳长”;粘土类的供肥性是“发老苗不发小苗,无前劲有后劲”。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加以记忆。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和复习中,为便于记忆,将某些概念、原理、特性、方法、措施选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关键字、字母和编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诀加强记忆,如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可总结为“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直接作用”12字口诀。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把“厚书薄读”;也有利于将“薄书读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理解记忆法
要真正记住专业课的概念、原理,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四、应用指导
应用是专业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学习效果最终必须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为了保证学习质量,笔者主要指导学生在应用上下功夫。
1、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要有计划性、有重点地用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同学的实验操作,以点带面,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遏制难点进行指导,要有启发性,少示范,多启发,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
2、实训指导
实训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力手段。专业课特别强调教学生的实践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思考,做到了人人参与、各个投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评价指导
评价指导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总结评价不仅应该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应该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始相终。为此,笔者注意指导学生:一要学会评价,问问自己对所学知识到底懂不懂,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等。二要学会始端评价。即利用单元、作业、测验对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每一次练习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评,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校正自己的作业试卷,简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三要学会实验实训评价,即每次的实验实训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符合实践与实际,自己是否能直接运用所学理论。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第一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并能及时得到教师及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实施产学研教学模式,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农学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室,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提高实验室内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做到每门学科、每节课有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为下一阶段的实习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实习基地及家庭基地,让学生全程参与生产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兴趣,也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制订家庭生产经营致富计划,明确具体的种、养、加、销方案。
③让学生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到校外实习基地、扶贫基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实践工作,其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生产实习等方面。其操作程序由实习指导老师统一安排,采用实验——实训——实习——顶岗的方式。这种方式能深化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完成综合性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锻炼,培养学生独立地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准备。
二、树立全新理念,深化农学专业课程改革,为实践教学增添活力
目前,农学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专业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农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创新型综合人才,既具备作物生产、作物病害、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农学类中职生是支撑我国农业生产的基层技术力量,对于促进“三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农学类中职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教学部分。
1 中职生的学习现状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加剧困难化,中职生学习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首先,在学习动机上,大部分的中职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而被迫选择读中职,只有少数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而选择读中职,导致很多中职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仅仅混日子等毕业,自卑心较强。其次,由于中职生的专业选择很少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的,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及家长的认知所做的选择,这样,他们便对专业课丧失了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不满意而丧失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习也便成了一种负担,或者说是一种苦差事,仅仅为了应付而已。再次,由于中职生的基础知识功底薄弱,就造成了学习动力不足,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就想退缩,自卑心理很强,加上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及对“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很多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上进。
2 做好专业入学教育,形成良好的专业认知
新生专业入学教育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环节,专业入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农学专业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认识中职生在校生活的特点,怎么样才能实现自我成才。因此,进行必要的专业入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认知。
首先,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及发展前景,农学专业的学科教学质量及其在学院中占据的分量,能让新生热爱学校及所学专业,进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其次,从农学专业的科研成果方面进行阐释,介绍这个学科的主要内涵,着重分析农学专业的背景、特色、优势和就业前景,并举出相关成功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农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中职主要以掌握技能为主的,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要让他们明白怎么样才能利用专业知识从事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精通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再次,要在入学时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让他们在遵纪守法的同时,有集体主义观念,懂得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性,以便更快的融入社会。此外,还应在入学初期就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的职业进行初步的定位,让学生熟悉就业环境,要务实而不好高骛远,在校期间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考取本专业所需的各类资格证书。
3 合理有效的教学环节
3.1 课前引导应灵活多样性 农学专业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通常来讲,课前引导可以以复习旧课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导入新课,又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如:讲葡萄的栽培技术时,可以先回顾葡萄的生长习性,葡萄生长需要的光照、土壤等,然后引出新课。课前引导也可以联系实际,如讲解花菜时,先让学生回答吃花菜有哪些好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也就为讲解花菜的习性及特点奠定了基础。也可以拿一些实体农作物在课前展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观察和分析,便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观察及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还有谚语导入,如:“ 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 七月初一起了北,扯了棉梗种荞麦。”图像导入等多种方式,这种突出主题,具有新意的导入方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3.2 课堂教学应有针对性、灵活性 从课堂内容设计上来看,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如讲解《大豆的解剖特征》时,老师一味的讲大豆如何栽培、大豆的种类,这也就使得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不突出,课堂环节的组织上出现了问题。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还体现在教学对象上。很多老师在讲授中职生农学课时,无形中提高了课堂内容的深度,如讲“能量代谢与体温”过多的增加了“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等大学里才学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也便失去了针对性,脱离了教学实际。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83-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较薄弱的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各大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华中农业大学是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的农业人才不仅仅要“上天”,更要“下地”,所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直被重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中农业大学围绕农业特色和学科优势,逐步探索了“三早”+“三田”的特色实践育人模式[2]。本文主要对“三田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一、三田实践模式介绍
自20世纪50年代起,农学专业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在“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进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方面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俗称“种三田”,并将相关实习实践环节称为“三田实习”。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以“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对原专业劳动、课程实习周、“三田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内容整合优化,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的全程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形成新“三田”模式(认知田、实验田、试验田)[2]。
新“三田”模式要求农学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试验地进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实践训练,参与种、管、收全过程,从查阅资料到实验设计、田间观察记载、数据分析总结,从而系统掌握稻、麦、棉、油四大作物种植管理的基本技术,了解四大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动态,了解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更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现状[3]。
二、农学专业的“三田实习”课程设置及考核指标
1.课程内容设置:(1)每个班级种植一定面积的早稻、小麦、棉花、油菜,安排有关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对比试验;(2)建立4种作物的田间档案,定点观察记载作物生育动态,及时调查病、虫、杂草、品种纯度及其他生产问题,取样考种、测定实际产量;(3)采用调查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完成18项试验内容,掌握作物的植物学形态和栽培学形态特征,了解不同作物主要形态器官建成与田间管理的关系。
2.教学组织形式:成立三田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相关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职责如下:(1)新学年前1个月制定种植作物种类、品种、种植方式,制定相应产量目标、试验内容及主要栽培技术规程;(2)制定三田实习周教学进程表;(3)在关键生育时期组织检查评比,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考试考核方法。学生成绩考核分4项进行。作物种植管理部分占30%(每一种作物在苗期、中期和后期各测评一次,4种作物共12次,求平均成绩);实验报告8份占25%;实结报告4份占25%;出勤率20%[4]。
三、三田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时间安排问题。农学专业“三田实习”课程从大二上学期开始,一直延续至大三上学期,总计292学时。大二上学期17周,每周1次课程4个学时;大二下学期17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大三上学期11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从时间安排上来说,课程量较饱满,基本能满足学生全程参与实践。但是考虑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寒暑假期间没有课程安排,尤其是暑假期间正是棉花、中稻等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导致学生很难现场管理、观测和调查;二、大二上学期主要涉及到油菜、小麦的播种、育苗及苗期观察,每周一次课程量有些偏少;三、大三上学期主要工作是棉花后期调查与收获,每周两次课程量偏大。
2.作物田间布局问题。农学专业(包括植科专业)总共7个班级,人数较多导致小组面积偏小,比如水稻面积受到限制,难以开展合理的试验;田间布局没有合理及长远的规划,导致不同作物的种植临时规划而且各个班级种植区域、种植面积不完全一致,没有形成整体效应;没有设置完整的标本园,导致三大油菜、四大麦类、麻类及小杂粮种植不全,学生难以田间现场学习。
3.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三田实习课程的总体规划及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各个班级的时间安排、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并不一致。每个班级的课程安排仍然以授课老师为主,导致播种时间差异大,田间长势不一致,试验设置和调查指标不够统一,不同班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有差异。
4.考核标准问题。不同班级的考核标准不一致,任课老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中的考试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并且现有的考试考核方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一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