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49: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校长考察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学校开展了“教学常规”学习月活动,3月份采用自学,集中学,写体会,开展讨论活动等形式进行了学习,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按照省颁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门课程,配齐配全各科教师,并积极参加了县级各学科的教材培训,及时落实到教学工作中。
二、教学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科特点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学校教学计划中有要求,但还不够明确。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按照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年组工作计划,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并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期工作目标。
2、学期初按要求进行了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以及课时备课,要求了解本学期教材内容,掌握单元训练重点,认真写好每课时的教案,提出了写个性教案、写实效性教案的要求。
三、教学计划
1、每学期教师在学生开学前一周上班,制定各项教学计划,进行学期备课,提前写好一周的教案。教学目标能达到基本标准和要求。
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真实的分析。合理地安排了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情况。
2、存在的不足:教学计划中对教学结构、内容体系、重难点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但还不够具体;教学方式、策略、方法、手段等的预设不够;缺少对教学目标达成及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案。
3、校领导能有重点地审核教师的教学计划。如教学计划中本学期对选择研究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审核老师们写的不够准确,要求进行了修改。
四、备课
1、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备课提出以下要求:
一看:要看的内容包括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课程标准等,还包括一些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的资料等。
二划:要在教师用书或教材上划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等。
三谈:倡导教师在书写教案之前与平行班教师谈,与同学科教师谈,与主管教学的领导谈。这种谈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间十分钟可以三言两语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形式灵活,易于操作。
四写:即提前把这一节课的授课设计写在教案本上。要求环节齐全,每课必写教案。
教案的检查分三部分:一是学年组长的日检查,二是教导处周检查。三是校领导的不定期抽查。对检查的结果及时反馈评比并记入教师考核。学期中组织教案展览活动。
2、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熟悉、掌握课标对本册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制定了学科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教学计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班级现况;2、成绩预设;3、教学目标;4、班风学风;5、特殊生现状及提高措施;6、研究课题;7、月份具体内容及措施。
3、有集体备课制度,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人主备,集体复备,课后讨论修改二次备课,然后再上课。具体模式如下:
(1)由主讲教师先进行单元备课,并选取本单元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精备一课的教学设计。
(2)年组教师进行集体讨论,讨论后定案,本年组教师用同一教案,按同一模式开展课堂教学。(邀请主管领导参加并进行课前指导)
(3)由主讲教师按教学定案讲第一节课,备讲老师听课,听课后进行反馈交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更改,完善定案。
(4)由备讲教师按完善的定案上第二节课,本年组教师参加听课。
(5)利用周一集体备课进行反馈交流。(主管领导进行课堂点评)
4、以上面的形式进行年组间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每人轮流参与主讲或备讲。为了使活动能够有效地开展,便于主管领导的参与和检查,制定了语文数学集体备课安排表,而且每周和每天的形式板上都把集体备课的年组写上,起到大家督促、监督、参与的作用。
五、上课
1、教师在上课铃响之前到达教室,严格执行每节40分钟的标准,不拖堂、不占课。教师能为人师表,精神饱满,使用普通话。课堂用语比较规范。板书工整,注重美感。学校每学期组织粉笔字练功活动,进行演讲或朗读比赛。
2、教学中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要求在30秒内处理突发事情。讲课内容正确,符合学科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难度适宜。课堂上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上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空间。学校严格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差异,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发言面较广。
4、不足:课堂上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教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比较欠缺,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和研究。
六、作业批改与辅导
1、能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布置不同的作业,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精选作业内容,难度适中,份量适当。把数学练习册当做作业本,对一单元的内容分批布置,日期写在每单元的最后一页,要有简单的评语或激励性的评价,禁止布置惩罚性作业。组内教师做到随时自查,教导处每月末检查学生作业。期末进行教师作业评语竞赛。
2、作业批改及时,按时收缴作业,对缺交、迟交作业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书面作业由任课教师逐一批改,并及时发放批改后的作业本,批改符号规范,并有鼓励性评语。能正确引导学生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对典型错误集中讲评,个别性问题进行面批面改,数学作业建立了错题本,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3、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的科学辅导原则。对学习有困难和缺课的学生,能进行个别辅导,并有辅导记录。加强对学生学科特长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不足:作业的内容有时过于简单,缺少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的布置,即使有时布置了检查和点评不够及时,对学生难以起到促进作用。
七、教学评价:
课堂上效率在不断提高,抓住了课堂教学20分钟的有效时间进行新知教学,注重关注全体学生,课堂上发言进行红花奖励,不单单以分数评价学生,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提高学生成绩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除组织期末考试外,每月组织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月考。为使考试不脱离教学,月考命题由任课教师出,教导处审核,做到了不出怪题、偏题,难题。
教学中注重质量的提高,要求老师按月写出一份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为得到家长的协助,使老师知道学生在家的表现,家长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现,建立了家校互动卡,每月联系一次,要求家长协同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不足:学生发展性评价欠缺。
(1)校长不再是“行政长官”,而是教育专家。
“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 在考察学习中,有幸领略了名校校长的风采,追寻几位校长成功的发展轨迹,能够从中感悟到名校长共同特点是,把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看作是一种事业,看作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是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把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实现了从学校纪律维护者、学校管理者向智慧型领导者的角色转变,校长不再是“行政长官”,而是教育专家。校长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逐步积累、逐步孕育的过程。
(2)学校办学理念不是口号,而是学校工作的总方针
这次我们学习考察的厦门市菜塘学校和江头中心小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把办学理念实实在在的贯彻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办学理念就是学校工作的总方针。始终坚持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读万卷能终身受益的书,做一个有社会公德的人。学校的校训:爱国、孝亲、尊师、重义,校风:明理、诚信、求知、守道。以情感教育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建立亲密互助,依恋互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学校情感文化环境,为学生长远发展、终身发展,不断积聚厚实健康的精神营养和情感文化的土壤。
(3)厦门市蔡塘学校“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实现 “教学并重,教学合一”,“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教师成长,规避学校发展的平台期”。推行“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教学模式,实行教学案,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只留阅读、思考、智力开发游戏性的作业,减负提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2007年课改以来,学校不仅在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厦门市之首,而且连年来学生在区、市和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数居全市前列,学生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可。
2. 学习、考察后的反思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功玉,取彼之长,可以补己之短。在学习、考察中我发现:学校的管理层的素质越高,办学越有特色;学校以树立先进的办学思想,培养一流人才为理念,人格本位,学生至上,构建了科学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通过领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反思:
(1)打造特色品牌学校,校长是关键。
我们经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们也听说,一所好学校就有一名好校长。近几年考察了十几所名校,这两句话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不知是校长因学校而有名,还是学校因校长而成为名校,无论是江苏、山东、石家庄、沧州还有厦门几所名校表现出来一些共同的风采值得我们揣摩和深思,总觉得在我们的校长身上缺点什么。
(2)做教育必须有平和的心态。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沉下身子、平心静气做教育,尤其是校长。实现教育的理想,唯有执着、投入、求真;唯有剔除几分浮华,才能更加靠近教育真谛。学校的教育就是育人,唯有更加专注育人,才能把事做细、做实、做深;唯有把事做细、做实、做深,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这样也就离我们教育的理想更近了,这也是我们校长、教研员努力的方向。
(3)学校要重视对课程的管理。
多年来,我们更多的是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觉得这就是天经地义。细思量,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使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文化更加适合校本,更加有效服务于学校的育人追求和办学特色。在学校开全国家规定课程,保证音、体、美课时开足的基础上,能不能在其它学科课时分配上给学校自,这样课程的功效才能更加突出。
(4)学校应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制约学校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关键因素首先应该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优秀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考察的这几所学校校长都重视教师师德和科研意识的培养,努力将每一位教师引向教育科研的幸福路,以此造就了一个研究型的教师群体。学校注重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形成一整套促进教师主动参与科研,争做研究型教师的有效机制,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5)“构建有效快乐课堂”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课堂教学要落实细节,追求真实有效。“以学定教,设置教学环节,针对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精讲、高效”,这是菜塘学校教学案编写的核心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都能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63-04
一、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现状
(一)校长的职责及其专业内涵
在澳大利亚,学校校长(包括小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特殊学校,职业准备学校)都属于联邦政府或州/领地行政体系下的公务员。校长的一般职责包括,管理学校财政及资源,监管课程实施、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与教师共同协商完善各项工作;与学校各部门领导、家长、社会团体保持良好互动;经营学校合作层面的协商运作。甚至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校长还要给学生上课。由于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家标准及其配套的测评和国家考试,校长需要更多的教育学领导力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需求。
校长的专业建设是围绕“领导力”展开的。领导力是一个持续发生影响的过程。一般而言,领导力的内容包括行政及管理两大块。但校长的领导力或专业内涵已经超出了这两个层面还融入了教育方面的素养。在澳大利亚,校长们都知道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成绩提升、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实践改善以及文化构建方面他们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一项澳大利亚学生动机及参与的调查研究中指出了学校领导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校长的关键作用是,创建促进激励教师的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即,相信他们有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师的期望;同时在参与、学习和教学层面提高学生及教师的积极性。”(Ainley et al, 2005)
2005年澳大利亚教育部的面向未来委员会在教育改革及其特别提议的框架中明确指出了校长的专业素养内容:能够系统地开展质量管理,享有更大的自主性及职责,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开展更多的研究与发展项目,更好地促进体系的运行(cf. Haider et al., 2003, cited in Schratz and Petzold, for the OECD, 2007)。
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开始推行“未来学校计划”,州教育部对“未来学校”的校长素质提出了如下纬度:(1)具有远见卓识、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开拓精神,能够把办学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2)教育领导能力。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广博的知识基础,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来,并致力于继续不断地自我学习提高;(3)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科学地作出决策和规划,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学校的问题,善于谈判解决各种矛盾,善于调动积极性,成为学校工作的促进者和实干家;(4)团体合作能力。彼此信任,代表团体,促进合作,懂得并发挥团体的力量;(5)协调沟通能力。善于协调学校与社区、家长、学生的关系,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6)具有榜样的作用。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保持充沛的精力,不断提高办事的效率,有效地指导教师工作和进修提高。可见,在校长专业内涵方面澳大利亚更注重对专业、个人特质、态度层面的塑造。
(二)校长的任职资格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注重“专业出身”和“能力要求”但没有类似于我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的规定。如新南威尔士州教育与培训部要求中小学校长须具有永久的教师身份,相应的教育学硕士学位以及成功的教育领导经验。层级和资历是升迁的前置条件,通常由教导主任提升为副校长,由副校长提升为校长,因而其校长初任职位的年龄通常要高于我国。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教会学校里任职的校长,还要求他们持有从事信仰教育的认证并且一旦入职就必须去修读技术或信仰教育的硕士学位。
(三)校长的选拔任用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注重公平,通常成立选聘委员会行使考核权,成员组成各州略有不同:就公立学校而言,维多利亚州由理事会主席、家长代表和两位外校校长等4人组成,首都堪培拉地区则由一位年资较深或职位较高的政府官员、一位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和两位外校校长等4 人组成;独立学校则由学校理事会确定,一般由理事会主席、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和社区代表等几方面人员组成。职位申请人被任命为校长后,应与政府主管部门(一般由学区督学代表)签订合同。合同对校长的任期(一般每届5 年,任职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可以连任)。校长岗位空缺信息一般由各分局的学校教育负责人(如督学)向州/领地教育人事部门提出,由遴选委员会负责招聘与面试。
(四)对校长绩效的评价:有无职级制度?
在澳大利亚,校长的永久身份是“教师”。因此,正校长、副校长同属于教师队伍并在级别上已经位于最高位置。对于中小学教师,澳大利亚实行分级制,也就是在一般教师之上新增一级“高级教师”(advanced skill teacher AST,包括AST1, AST2, AST3)。这样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晋升空间并在待遇上与副校长看齐。但对于副校长及校长就没有具体细分等级。但澳大利亚的教师级别制度并不等同于我国现在要在中小学推行的职级制,因为后者强调的是与职级相配套的职级工资制。这就要求对教师或校长进行围绕岗位的绩效考核,但在澳大利亚绩效工资制度遭到各州政府的拒绝至今仍未实施。尽管澳大利亚不公开对校长的评估结果但是并不意味着不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估。这项工作一般由委托分管该校的学区代表SED进行。
二、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构成
目前在澳大利亚出现了逐步使用“学校领导力”(school leadership)来代替“校长领导力”(principalship),这一概念的趋势。在OECD相关报告中也用“学校领导”力替代了“校长领导力”。这种提法与学校内部出现的“领导力”的分散(distributed)与共享(shared)息息相关。甚至有人认为,“校长领导力”这一提法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因为一个学校的有效运行如果只依靠校长一个人来负责和实现,从学校组织架构层面看这是不现实且不合理的。领导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是狭隘的局限于某一个人身上而是分散在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学校领导团队中。在澳大利亚甚至出现了要增权于教师的做法。学校领导的职责是判断学校组织是否做好了准备,教师是否能够承担新的专业职责。
(一)人员构成
基于上述出现的 “学校领导力”理念,在澳大利亚校长领导力的构建范围已由个人拓展到了团队层面,对象包括正校长、副校长以及教师队伍中资历较高且经验丰富的成员如,高级教师、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或专门针对不同学习阶段进行监管的教师。如在澳大利亚的中学,许多学校会把七年级―八年级看作是对学生具有过渡作用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一特殊的学习阶段,会设立一个核心的团队。甚至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会把正校长与分管其他事务的副校长统一称作为“校长阶层”。
(二)分布结构
在澳大利亚,对校长的职责在法定上给予了界定但很笼统并不具体(见表1)。在澳大利亚国家背景报告中指出,有必要对校长的工作范围做出更为明晰的描述。PISA 2003结果报告对OECD国家(包括澳大利亚)中学内领导力分布的状况做了统计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到各工作领域校长、部门主管及骨干教师在职权上的分布情况。
(三)领导力表现:基于PISA2009结果
经合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问卷部分设置了校长领导力指数,该指数是由十四道题目合成的一个复合型指数。通过这十四道题目的回答,我们可以估计出校长在教师工作及专业发展、学生学业成绩监控、课堂活动管理以及与教师合作方面的投入情况。对于OECD国家而言,这一指数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也就是说,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校长领导力越强。从PISA2009的结果看,澳大利亚的校长领导力指数为0.37,高于OECD平均但并非位于OECD国家的前列。OECD国家校长领导力指数最高的国家是英国(1.03)和美国(0.87),最低的是日本(-1.3)、韩国(-0.63)和芬兰(-0.56)。在OECD伙伴国中,上海的该指数为0.002,接近OECD平均。从数据看,澳大利亚中学校长领导力水平要优于OECD平均,但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澳大利亚校长领导力指数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非常低,如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仅为-0.02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校长认为自己的领导力水平较高但实际上并未对学业成绩产生太大影响。
三、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概述
在澳大利亚,针对中小学校长开发的专业标准只是整个标准框架(standards frameworks)中的一部分。校长标准框架也被称之为“领导力框架”(leadership framework)旨在引导校长(学校领导)的专业学习(我们概念中的“培训”)以及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框架的具体作用是帮助校长知道他们需要了解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来实现专业发展。它为在任的校长以及有志于担任校长的优秀教师的专业学习指明了长远的发展方向。框架的另一重要价值就在于能够把专业标准植入到校长的专业学习中,形成以标准为依据的专业学习体系。专业学习体系已经不再局限于仅仅只是完成培训而是旨在构建专业标准――专业学习――评价一体化的学习体制。也就是说,以专业标准为依据开展专业学习,再以专业标准来考核校长通过学习后他们的表现是否达到了标准的要求。标准框架的构成有如下四个部分:
w 具有高度专业性(profession-wide)的标准,描述校长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及个人特质;
w 专业学习结构,引导学员收集及呈现达到标准的证据;
w 公正、有效、连贯性的评价,对学习表现进行考核并授予认证;
w 资格认定与激励,实现晋升或物质上的奖励。
有效的标准框架不仅在于清晰地描述出校长需要达到的目标和专业学习目标而在于让他们知道需要收集哪些证据来证明达到标准要求。在澳大利亚,从目前的标准框架看,这一部分是较为薄弱的。从各州的实践看,西澳大利亚的校长绩效标准也许是至今为止相对一体化的范例。
(一) 专业标准的制定方:谁来制定?
在澳大利亚几乎每一个州/领地都有或正在制定各自教育体系下的校长专业标准或基于学校领导力的参考框架。标准或框架的价值除了描述之外还在于指导评价。在内容上,目前正在开发或制定的标准已变得越来越宽泛和深入,不再像上世纪90年代所推行的能力标准模式,即对校长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而生成出职位描述清单。当前标准制定的核心功能是有效提升校长的专业素养及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这样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长专业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澳大利亚,各类专业标准层出不穷且名目繁多。正是由于制定专业标准的机构种类的繁多所以导致专业标准缺乏专业高度,只是基于不同机构的立场或意图制定的。
(二)专业标准的开发:如何制定?
澳大利亚专业标准开发涉及多方主体参与,这样做能够全面体现“校长”这一专业的内涵。但带来的挑战是在资格认证和对校长的甄选中如何确保标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由于各参与开发标准的实体机构都持有各自立场,因此如何确保“标准”的合法性、普适性、相关性是关键。独立实体教学及学校领导机构(Teaching Australia)的作用就是在专业标准开发上,协调各校长专业协会及其他对标准开发有兴趣的机构,实现这些机构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在澳大利亚,校长专业标准开发的主要原则有:
w 确保标准开发机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w 在标准开发机构中,大部分的人员都必须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
w 在标准内容上能够体现“校长”专业内涵的多样性;
w 对标准的界定必须建立在全面、科学的分析之上且备有证明文件;
w 对于各级标准的适用性需要进行大范围的协商讨论且达成观点一致,包括主要的校长的专业协会及其他对此感兴趣的机构团体。
(三)专业标准的内容:如何组织?
专业标准应该涵盖哪些内容?以什么样的维度和依据来排列这些内容?澳大利亚的六州/领地,两区都制定了各自的校长专业标准但组织的逻辑和内容的侧重略有不同。从大体上看,专业标准内容的组织依据或呈现维度有校长特征、活动领域、知识领域、表现水平、能力构成,根据这样的组织逻辑再把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扩充进去。但不是每一个标准内容就按照一种维度进行排列,而是综合性同时涉及多个维度。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 数量上,短缺
澳大利亚正在经历一场中小学校长大规模退休的风潮。二战后“婴儿潮”那一代人已经达到退休年龄,其中就有大部分的中小学校长及教师的中坚力量。如果把六十岁作为退休的平均年龄,那么2011年澳大利亚43%的中学校长,27%的副校长,7%的小学校长助理要退休(MCEETYA, 2006)。
(二) 结构上,分散化
学校领导力结构正在从集中逐步走向分散与共享。这与后工业时代所提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有关。组织架构内层级越少效率就越高,这是理想的高绩效学校组织结构。在这样的趋势下,校长的“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要与他人协作并引导他人对他人形成持续的影响力。除此之外,教师尤其是中层领导干部也成为领导力培养的对象,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和职责会分散到他们那里。
(三) 内容上,新挑战
目前在澳大利亚,对校长职责的新挑战是数据上报和问责。前者需要校长会上报学生成绩,会分析测试结果(如PISA和西澳大利亚数学和阅读素养测评,WALNA);后则则意味着校长要接受来自学校委员会依据标准进行问责的压力。
[参考文献]
[1]IMPROVING SCHOOL LEADERSHIP, VOLUME 1: POLICY AND PRACTICE - ISBN 978-92-64-04467-8 - . OECD 2008.
[2]IMPROVING SCHOOL LEADERSHIP, VOLUME 2: CASE STUDIES ON SYSTEM LEADERSHIP . OECD 2008.
[3]Su, Zhixin, David Gamage, and Elliot Mininberg (2003).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Leaders in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4(1): 42-59.
[4]Michelle Anderson, Peter Gronn, Lawrence Ingvarson, Andrew Jackson, Elizabeth Kleinhenz, Phillip McKenzie, Bill Mulford and Nick Thornton (2007). OECD Improving School Leadership Activity,Australia: Country Background Report, ACER.
[5]Leadership Matters-leadership capabilities for Education Queensland principals(2006). Technical paper ,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Arts, Queensland Government.
[6]Dinham, S. (2005). Principal leadership for outstanding educational outcom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3(4), 338-356.
[7]Gurr, D., Drysdale, L., & Mulford, B. (2005). Successful principal leadership: Australian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3(6), 539-551.
[8]齐艳昌.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的选拔[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10,(Z5).
[9]曾晶. 关于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的任用与培训机制的思考[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3) .
[10]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管理和校长培训考察报告(一)[J]. 中小学校长, 2010,(2).
[11]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管理和校长培训考察报告(二)[J]. 中小学校长, 2010,(3).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ustralian School Headmast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adership
XU Jin-jie
(一)学习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
纵观这三所学校,都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如石牌小学提出“以人为本、发展为本、创新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人格健全、体魄强健、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香洲第二小学创建英语特色中的“敢问、善谈、能演、爱唱、会玩”的思想,德育工作中的“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常规育人”的思路;深圳螺岭小学“在创造中获得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
这些先进的教育观念体现了前瞻性和科学性。可以说,以上学校的崛起首先得益于校长崭新的办学观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正因为这些学校的校长很好的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才真正找准了学校管理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了从经验型、业务型向思想型、研究型的根本转变。尤其是珠海香洲第二小学的吕校长在这一方面表现了更为突出。他提出,21世纪的教师要准备跨越四道门坎:一是双语教学,即非外语类学科要用外语教学,既用母语又要穿插外语对话,这是应对21世纪和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二是学会运用现化信息技术,不仅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而且学会用现化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三是人文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有相当厚的人文底蕴,有人格魅力;四是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他的观念表现了很强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习他们浓厚的科研意识
正如香洲第二小学校长吕校长所说:“学校的提升和发展靠科研,同时必须以科研为先导,人人要有科研意识。校长必须把科研思路贯穿于教学管理之中,要有一个大的课题来整合小课题,使之网络化,从而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整体迈上新的平台。”在参观考察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几所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如螺岭的课题:“学科教学中创造活动的研究”,石牌小学的“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构建研究”,香洲小学的“双语教学的研究”等,都给我们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深刻的启迪。
(三)学习他们独特的校园文化
从参观考察中我们发现,这几所学校之所以被学生喜爱,被教师满意,被家长称赞,被社会肯定,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表层的物质文化投入很大,校舍、设施、环境建设都是高档次,高品味。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行为风尚,都是学习型的;学校制度层面文化建设很完善,特别是学校的精神文化,这是深层次的,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师的合作精神,良好的校风、学风,并且,学校都非常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要想在众多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也就是创出自己的特色。学校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坐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生命力。我们考察的学校都是特色鲜明,如石牌小学的“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香洲小学的英语和计算机教学特色,螺岭小学的双语教学,各种活动训练基地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提升自己的办学思想
先进的办学观念是治校之本,而先进的办学观念的提出,必须建立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而且要符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必要时采用“拿来主义”,但更可以采用“改良主义”,可以触类旁通。我校注重对教育观念进行提炼升华,逐步确立探索三维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型、多层互动的教育新格局,促进了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
(二)把“思想”转化成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
首先校长必须时时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全校工作,而且必须把先进的教育观念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领导层面上,应该使上下成为一部和谐的机器,通过中枢系统指挥,“让每个齿轮都转动”。如何使每一位教师学会研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作为校长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干部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全体干部教师都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投身于教育科研中,并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素养。
(三)创造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
3月3日—3月8日我市部分中小学校长,在市局黄二华副局长的带领下,来到我省首批课改实验区厦门等市县考察,考察团前后考察参观了厦门市、泉州市、南安市等三市,对三市部份中小学实施基础课程改革实验的情况进行广泛的学习和交流。考察团分中小两组进行活动,我们小学组共参观厦门松柏小学、泉州实小、南安第一实小等五所小学,共听了语、数、艺术、体育等课改观摩课8节,课改情况介绍5场,课改培训讲座1场。虽然考察学习只有短短的五天,但全体参观成员大开眼界,真切地感受到参观地群策群力、上下一心搞课改精神面貌和具体实施情况,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二、收获与体会
通过一周的参观学习,听课、座谈、听讲座,使我们看到闽南地区省首批课改实验中小学,通过一年多的实验运作已经取是了令人满意的成效,课改工作已经步入良性循环和运作轨道。为什么他们在这样短短的时间课改工作就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效,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1、领导重视: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领导,课改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的事业,象南安市那样,市委常委专题研究课改,上下一心,市局领导挂校抓,校级领导挂班抓,层层建立课改领导与管理机构,层层抓督导,校校抓落实。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讲课改、让课改良好氛围。
2、抓好课改培训是抓好课改工作的前提。象南安市那样,建立以进修学校为龙头,以校本培训为重点的培训运作机构,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扎实抓好通识培训,抓好基地带动全面,发挥基地的带头辐射作用,采取“纵横联系”的方式,与知名课改专家联系,请他举行专题讲座,努力发挥本市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扎实推进课改培训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双管齐下(进修学校与学校)模式。
3、抓课改实验教学研究是课改工作重点。学校课改研究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必须放在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管理人员、教师角色的转移,学校工作重点转移,教学研究目标的转移),形成“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研模式。
4、抓好新课程课程教学管理指导是课改工作的落脚点,也是课教工作的中心环节。首先要抓好教师理念的更新,抓好“三改”和“三以”(改变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教学评价方法;以学定教,以生为主,以生为先),再是实行“五个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即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提出一个典型个案,每期上一节校级以上的研讨课,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每周提出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5、改革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方式也是推进课改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只有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水平不断提升的评价机制,才能达到课改的根本目的。
6、建立保障机制是课改实验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一是要有适合课改工作政策,以及与此相关的课改教学、研究督查等制度。二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和教学条件做保证,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三是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三、反思与建议
北京东路小学的前身为上海市私立民生中小学,1920年由金熙章先生创办。1956年小学部更名为北京东路小学。学校位于繁华的商务区,占地1816平方米,建筑面积5018平方米,校舍小巧精致,教学设备完善,除教室外,还有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14个专用教室,两个塑胶操场。1994年建成闭路电视网,XX年总校建成校园网,XX年分校建成无线校园网,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遍布教室及办公室。学校现有教学班27个,学生687人。学校拥有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教师十多人,校内有首席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6人,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占一线教师总数的80%,在职45岁以下教师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0%。
从1984年起,学校开始“乐学、能干、创新”的教育改革整体实验,形成鲜明的办学思想。1994年起,在上海市教委基教处的支持下,率先在国内开始“小班化教育”实验,成功开创素质教育新模式,从而成为教育改革的领头羊。XX年,学校在二十年“乐能创”教育和十年“小班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导学’服务”的办学策略,在发挥小班优势,满足差异发展上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学校对外开放任务频繁,境内外教育使团频频到访。由于学校对文化基础知识与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视,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善于主动求知,综合素质较强。近年来不断涌现如中科院小院士、全国故事大王、全国计算机竞赛一等奖等优秀学生。学校曾先后获得“全国雏鹰大队”、“上海市办学先进单位”、“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黄浦区文明单位”、“黄浦区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十几项。目前是“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校长培训实践基地”。
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基于小班化教学的“在导学服务中智慧育人”、“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导学服务”的核心理念,根源于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尊重人的生存发展”和教育的本质是给予“生命的关怀”、“智慧的启迪”的思想,颇具前瞻性和先进性。尽管受教育资源的限制,要想在我市开展小班化教学还言之尚早,但我认为,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以下几点对我市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强调“服务”的办学目标。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把四种服务作为办学目标,即:导学服务---指的是从学生个体的不同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有一定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引导和诱导,并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指导学生进行选择,促进其个体获得更充分、持续、稳定的发展的教育教学专业服务;充分的教育服务---学校致力于全员、全程、全域、全方位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资源和条件,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能获得充分的提高;优质的教育服务---“优质”体现在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严谨的管理机制、优良的育人环境、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卓越的教育成果、良好的办学声誉等;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学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为学生设计满足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并在学校管理、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四种“服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办学方向。
二、十条导学建议。即: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存在个体差异的不同学生,认知目标可以适度调整,情感表达尊重个人感受,认识判断不必高度统一,学习方法鼓励自主有效,教学活动多予合作交流,组织形式提供多种选择,重点难点要有个别指导,媒体技术支持学习互动,作业练习布置弹性要求,目标达成允许存在差异。这无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三、差异性、发展性的学业评价。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改革过去传统的“鉴定式”学业评价方式,开展学生差异性发展性评价研究,目标指向不是用一个共性的标准去甄别学生,而是基于学生的差异处境与需求,为其提供促进自我发展的引导。所谓差异性评价,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事实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多元的方法,引导并促使他们在各个领域或层次都获得充分发展的评价服务;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以学生获得发展为基本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方式,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自主发展需求获得充分满足的评价服务。学校研制出了具有个别化、建设性、自主性、纪实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学生成长记录册,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项目引领的核心培训模式。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坚持“教师自主、学校岗位自培、社会化进修”的教师教育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形成“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的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与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以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作为内容,加强实务培训;以案例分析经验分享作为形式,注重研究实效;以互为资源逐层互动作为策略,带动整体提高。这三种方式务实高效,其《智慧育人---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这一成功培训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次研讨会起源于一位教师在区级教育技能赛上的一次失利。这位班主任在技能大赛复赛中失利,止步于决赛。当时这位教师还未得知结果,兴冲冲地跑来细述她参加第二关“案例分析”时的经过。从她的言谈中,张校长感到这位老师确实有“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但她在叙述中所采用的操作行为是不够到位的,而且这位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张校长从她身上也看到了学校教师中的普遍现象。
于是,她请这位老师将参赛时的案例记述下来,同时将具有典型性的或是校内近期发生的事写成案例,让所有班主任、分管教导作文字分析,此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自我诊断,帮助教师提升育德能力。在阅完所有试卷的基础上,学校正式召开“智慧育人——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对所有个案逐个进行剖析,发扬教师思想上的闪光点、操作中的好办法,明确指出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并邀请区德育室的专家作诊断评价。一人虽然失利,团队从中受益。从这次研讨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校长细腻敏锐的捕捉能力、务本求实的工作作风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利催化剂。
五、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课程管理。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不断探索与实践更为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供参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实行课程组织形式的“三个打破”:打破班级限制实施横向走班,打破年级限制实施纵向跑课,打破学科限制实施跨学科综合探究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这一点或许过于前卫,而且对于教师资源和财力要求过高,但是否能为大胆打破陈规、全面创新学校工作在思路上提供一些借鉴?
在欣赏和悦纳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反思我们的现状,从中得到了几点启示: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黄宁生(1955―),男,江苏省南京市人,南京晓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从事成教及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
抓好农村校长培训,对促进农村校长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需要。我们应该针对特点,抓住规律,科学组织,为农村校长提供合适的培训。
一、农村校长培训的组织形式
调查显示,由于各自情况不同,农村校长们对培训的组织形式有不同期待。要针对不同校长类型,如任职年限,理论水平层次,分管职责分类指导,分层要求,结合培训目标,设计相应组织形式的培训。
对新上岗的校长以分段集中的形式进行任职资格培训。由于该培训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使得新任校长过多时间离岗在外,不利于他很快进入校长角色承担起管理工作,所以可将300学时分割为两段或数段来完成。中间有一定时间让学员回到学校开展工作并自学,这有利于校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
对近郊农村的校长以短期专题研究形式进行提高培训。提高培训以问题研究为主,一次培训研究一个主题,解决一个校长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时间不要长,5天左右完成。可分两段进行,第一段2~3天理论学习,半天至1天参观考察。第二段待学员做好准备在一周后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是“短平快”。但对于远地农村的校长学员,用于往返的时间、费用与培训效果的“性价比”较低。
对正职校长利用假期集中培训。农村学校正职校长平时在岗位上难以“脱身”,假期里集中培训比较合适。根据培训内容需要,时间可在7~10天。一般放在7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之间,避开学校招生工作及假期活动。
对有一定建树的校长以“导师指导,分散研修,同伴合作”的形式进行高级研修。这种组织形式适合于有一定业绩和研究能力的农村校长,为他们进一步提升搭建学习平台。学员先经过一段集中理论学习,确定个人研究专题后回单位进行研修。将就近学员组织成学习小组并为学员选派导师作定期指导。其优越性是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形成研究成果获得提升;小组内的“同伴合作”,发挥了学员作为学习资源的作用,学员之间沟通交流,相互启发借鉴,探讨问题的解决;并且“同伴合作”时间和形式可以由组员灵活选择,减少工学矛盾。
实施校长培训的校本培训。这要求因人、因校设训,即以校为本,针对每位参训校长及所在学校自身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和要求。例如,培训者帮助每一个学员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分别指导、分别要求这种形式培训费用低,适合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的农村学校,但要求接受培训的校长增强自主意识,自觉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实现提高。
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网上培训。其优越性是培训信息量较大,费用和时间较省。不足之处在于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时互动性欠缺,并且在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地方无法实施。
农村学校校长培训的各种组织形式可以兼容。对于某一校长培训班,条件许可时,可将几种组织形式组合起来使用,以提高培训质量。
二、农村校长培训的方法
培训方法应当不断创新,但必须“实事求是”,不可偏离“适合培训对象”这一轨道。在选用培训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有利于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可操作性较强。
针对不同类型的对象,农村校长培训常用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理论讲座法――请专家开设理论讲座。这种讲座一般应当是结合农村教育实际的,即使是理论引领,也应与农村学校的发展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专题研讨法――有效组织下的学员交流研讨。应注意3点:第一,研讨目的明确。预先使学员明确研讨主题、目的要求,让学员有备而来,有“理”而论;第二,多向互动交流。在研讨中努力实现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互动,让学员因异而争,因歧而辩;第三,重视目标导引。主持人要事先备课,掌控讨论局面,还要启发思维,引导提炼观点,避免偏离主题。
参观考察法――学员可以直观地感受学习内容和材料,在现实情境中多维度地观察学习。参观应有充分的准备,事先提出研究问题,让学员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并与对方单位人员进行讨论交流,返回后写出考察报告。
论坛交流法――学员可以在同一时空里集中聆听多位发言者对某一专题研究成果的交流,获取不同理念、经验和认识,每个学员都可以发表自己通过学习、思考或实践提炼出的观点,推介自己的方法。论坛应在学员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学员做充分准备,否则不能保证质量。
实践反思法――学员围绕学习专题,以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案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撰写笔记。有条件的利用网上博客,建立个人学习网页,还能与其他学员展开交流。
挂职实践法――学员到其他学校去挂职锻炼。校长挂职锻炼较为适合新上岗的校长或后备干部。可短期如一个星期,也可长期如数月。学员在挂职学校应有专人带徒指导。挂职时间较长的可让学员单独承担一定的管理任务,以实践促进学习;挂职时间较短的可采用“跟班考察”的方式观察学校各方面工作,观摩学习、进行问题解剖,接受“师傅”的指导。
课题研究法――在培训专题的范围,指导学员结合工作实践选定研究课题,以“问题驱动”学习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不同的方法各有特点,如能将各种方法合理搭配,有机组合,将能收到更好培训效果。
三、农村校长培训的课程内容
不同地区的农村校长培训需求有不同。调查显示: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校长比较关心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划发展、教学质量管理、教师和学生心理、教师的评价、财务管理、教育信息化等;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农村校长较多关注怎样实施新课程、教育基础理论、学生德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控制农村教师流失、留守儿童的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校长培训需求也不同,所以在编制培训内容时,先对学员需求进行调查咨询,把握脉搏,找准编选课程内容的支点。
课程内容除了可在教育政策法规,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新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专题中选取之外,还必须抓住农村教育特点,考虑以下内容: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学校管理研究,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建设农村特色学校研究,农村学校后勤管理研究,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养研究,农村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等。
在安排“考察学校”内容时,根据大多数学员所在学校的发展水平,选择状况相近的农村学校作为样板,让学员在与自己“同类”的学校中看到榜样,真正学到“可信的”、“可学的”、“可操作的”东西。对授课教师,要将调查到的学员需求开列给他,要求备课和讲课时,紧紧抓住农村校长需求来进行。
需要特别指出,农村校长培训课程内容满足学员的需求,并不是说“凡是学员要的就给,凡是学员不要的就不给”。培训内容的安排要符合该项目的培训目标定位,要有利于学员综合素养(包括理论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管理素养等)的提升,要适合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适合校长专业发展的需求,适合校长所在学校工作需求,这样制订出的课程计划,才有针对性、前瞻性,才能将理论学习、知识拓展、能力培养贯通起来,既解决农村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又促进农村学校校长的专业发展。
一、考察目的
宜川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女童入学率,改善教师教学质量。为此,项目此前多次邀请兰州中英项目教学专家为项目县教师做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培训,希望教师们对参与式教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很顺利。为了更多了解新教学方法如何具体运用到实际中去,社区如何与学校发展计划相结合等问题,项目设计了此项考察活动。
二、考察日程安排
·4月21日:
----- 在兰州教育大厦会议室与中英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座谈,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
----- 前往临夏市东乡县参观乔鲁小学和团结小学 (因中途修路,未能到乔鲁小学参观) ;
----- 与临夏市项目办人员座谈,了解项目实施情况。
·4月22日:
----- 前往临夏市和政县参观二甲小学和新集小学,在参观的过程中,与学校有关人员座谈、听课、参观学校等;
·4月23日:
----- 考察人员谈论考察收获。
三、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概况: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GBEP)是一项针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实验性项目,项目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以此帮助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减少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由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DFID)提供援助资金1120万英镑,于1999年12月启动,周期5年,后来又延期一年,并增加项目经费130万英镑。项目主要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4个最贫困县(东乡、和政、积石山、康乐)实施,由甘肃省教育厅负责项目管理,英国剑桥教育咨询公司(CBC)通过一支包括国内和国际专家组成的队伍提供技术支持。整个项目由十余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几乎囊括了基础教育的所有领域。其中,项目的两个关键领域是学校发展计划和参与式教学,而所有的领域都围绕学校这个核心来展开。
2、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内容框架:
3、项目所关注的领域及目前所取得的效果:
4月21日与项目办的负责人员巴处长和白处长以及张勇座谈,听取了他们对项目的整体介绍,了解到中英项目关注的领域以及目前的进展,以下做以简单介绍:
(1)学校发展计划: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是鼓励学校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鼓励县和学校联合起来为学校的发展想办法。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还在于改变学校和县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供给者)的关系,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关系改变为"自下而上"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改变要通过给学校更多权利参与自己的发展问题达到。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也于通过学校与社区更密切关系的建立,通过关注教育中存在的阻碍儿童入学、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的社会发展领域的问题,来改变二者之间的关系。
(2)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儿童为中心,平等参与”。此项目的目的是改善培训中小学教师的方法,侧重于强化教师教学方法,不是教给他们一些知识。教师培训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当地资源以降低教育成本,保证在教学中考虑弱势群体(比如女生和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需要。目前已经培训了四个项目县79%的教师,培训总数达到5700人次。
(3)早期教育:主要给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培训一些从事大班和复式班教学的技能。
(4)特殊教育需求:主要是帮助教师将那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纳入整个班级中。
(5)校长培训:主要是提高校长的实践知识。此培训的8个模块正在开发之中。四个项目县685名校长接受了全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校长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6)教育财政预算改革:承诺提高预算内教育投入,尤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投入。
(7)新的督导制度:以学校发展计划和评估支持教师为基础。
(8)开发补充读物帮助儿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已出版3种)。
(9)提高入学率的策略:帮助更多的儿童入学。其中策略包括:提供午餐计划,让女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创建美好校园,奖学金计划。现在项目县有235所村小和教学点开展了免费供应开水,4个教学点开展了免费午餐试点,18所村小开展了“创建快乐校园”活动。49274名贫困生得到助学金,其中女童为33912人,占68.82%;少数民族儿童35652人,占72.35%。女童和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率比项目实施前分别提高了 22.23%和17.1%。
同时特别关注贫困儿童、女童和少数民族儿童等弱势群体,贯穿项目理念,减少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
(10)学校布点规划:新学校布点规划更高效、科学。以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意性,使学生就近上学,方便了学生就学。
(11)土建工程: 主要是改善儿童校舍的质量,改善校园环境和使操场更富有吸引力。截至2004年4月,四个项目县共改扩建中小学176所,新建和扩建校舍50729平方米。为边远贫困山区村小和教学点配备了若干体育、音乐、卫生设施。
(12)教育规划:支持县教育局提高教育规划能力。
(13)研究课题:注重行动研究, 所有参与者都成为研究者参与研究。
(14)监测与评估:通过监测与评估来评价项目的影响。
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当地教师和教育官员的教育理念和态度的变化,这也是项目最宝贵和最富建设性的成果。这些变化包括:学校和县教育部门之间关系的变化;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变化;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变化。
四、对中英基础教育项目的总结与思考
在两天的考察过程中,我们与甘肃省教育厅项目办公室人员座谈,了解到项目的整体概况和实施情况,并在后面的两天里到几所小学校去实地参观考察。以下是对中英项目的一些总结与思考。
1、对参与式教学方法及其如何推广有了更多的了解,结合考察对我们的项目有了更多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及其培训的目的是在于改变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上教师的角色由讲解着变为指导者、合作者,学生由接收者成为探索者、练习着,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首要是教育管理部门要改变观念;再次我们的教师也需要转变观念,而观念的转变是很困难的。同时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将主要知识点设计进教学内容,而且有些老师提出参与式教学在相同的时间内给出得信息量很少。目前我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参与式教学如果理解不透彻的话,很容易形成形式主义。只是简单的将教室布置改变成参与式的,但是教授内容依然是传统型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这里如何理解参与式。参与式其实没有任何形式和模式,他需要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授课内容、教师的授课特点等因素相结合,创造和摸索属于自己的参与式,如何内化参与式是一个问题。我自己的理解,将参与式与传统式两种方式相结合,根据要讲解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式,可能会更好一些。
(2)、对教师评价标准的问题。目前我们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可能更多的侧重于学生的成绩上面。如果不改变我们的评价标准,那么参与式教学是很难继续的。中英项目面对这一问题,从体制上进行尝试,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以教学成绩为主(教学成绩占30%),而是从师德、班级管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育科研、作业批阅、活动开展与辅导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这就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3)、对教师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长时间的,不间断的,并且有一支督导队伍。意识和技巧是一个不断强化、不断支持的过程。仅仅靠一、两次培训是不行的。但是就我们的项目而言,教师培训仅仅是宜川综合发展项目中的一个活动,我们没有那么大量的经费来支持这一部分。不过,教育部门下半年开始进行新课改的工作,有我们项目先前奠定的基础,相信宜川的下一步工作会进行得更顺利一些。
2、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校长角色的根本转变。传统的校长是行政型的,主要处理学校行政事务,很少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参观的和政县新集小学校长何龙,是中英项目教师培训教材的开发者,对参与式的理念理解得比较透彻,经常给教师上导课。并且在管理学校上也是以“服务”理念为宗旨。这一管理宗旨大大增加了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同时新集小学的教研活动做的扎实有效,学校定期确定教研课题,由青年教师组成课题研究组,进行研讨,平时开展上“四课”活动,即:帮扶课、教法研讨课、教学资源开发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我们参观的项目县学校,都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回族、东乡族等居多),属于国家贫困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包括硬件建设、师资力量等),条件艰苦,目前那里还有几百名代办教师。但是在此种情况下,大家在项目的支持下秉承理念,为学校的发展寻找出路,与社区相结合,充分发动可利用的资源,来发展教育。我想我们的条件比那里好很多,如果我们的教育人员都能转变观念,具有新的意识,我们教育事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 考察体会与感想
在兰州的最后一天,我们就此次考察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汇总,每位老师都谈了他们对这次考察的感受、观点以及在未来自己的工作中可以借鉴的经验,以下就是各位老师的体会:
· 赵友三:谈三点。第一点到东乡县,比较艰苦的地方,许多教师特别是那些民办教师一月只有100多元工资,还很敬业的坚持在岗位上,挺不错的,同时也增强了我的事业心,激励我们;第二点昨天我们参观的新集小学,从学校的管理,到教师的素质方面来讲都很好,人家的参与式教学,我注意了一下,课堂设置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第三点:从学校管理上来说,我感觉到他现在和咱们还有差距。对教师的激励没有和工资挂钩,我认为在现在经济时期,还是走不长远的。
·李天纪:新集小学的管理体现了教学的创新。在教学中,你给我讲,我可能就把东西忘了,但是你让我参与,我可能就会理解。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主体。从他们参与式教学中的互动、辩驳、教师指导,就可以体现是师生共同的成长。在那种条件下,能把学办成这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韩德峰:关于参与式教学这种方法,回去以后我们可以尝试着试试。参观的感受有两点:从人家学校来看,上至校长下至教师教学的思想、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再一个是新集学校育人环境方面(包括学校的一些标语)都非常有新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警示作用,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李翠霞:我们参观了三所学校,现在我主要谈谈第三所学校,他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很浓,教室里的布置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每一个教室都各有特点。从听课上,我听了一节教学研讨课,授课的老师参与,同时听课的教师也参与进去,氛围很好。他们的电教室是让学生在里面看,而不完全是教师用的。拿我们学校和他们学校相比,我们学校的班额都比较大,在大班该怎样开展参与式教学。这是我们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冯建林:1、他们的敬业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东乡县,那里的条件那么艰苦,真是不容易。2、这次参观对参与式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他们把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贯彻的非常好,关注公平、关注弱势,值得我们学习。3、我们去年参加了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培训,但是针对我们的班额过大,只是做了浅显的尝试,通过这次参观,大班究竟该怎样搞参与式教学,还需要我们回去以后好好的尝试、摸索。4、他们的帮扶课上得很好,而我们只是上的公开课,这需要我们回去借鉴。
·薛长琼:通过这次学习拓宽了自己对参与式教学的理解,以前认为那就是一种方法,但是在教研活动中、在班级管理中都可以运用参与式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让大家知道班级管理不是老师个人的事,以学生为主,这样他们会很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事。其实,我们那里的硬件设施比这里要好得多,但就是我们没有动起来,缺乏这种意识,让每个老师都有这种意识,我想我们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张芸:参观了三所学校,条件都很艰苦,特别是民办教师,精神令我敬佩,值得我们学习。二甲学校的学校布置非常有特色,能够体现平等参与的理念,比如:墙上的很多学生绘画作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新集学校的硬件条件比我们还是差了很多,但是人家老师的理念新,参加的培训多,我工作了13年,今天是第一次出来,所以给我的感觉比较深。参与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学校管理、教研活动等,他们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此次学习,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尝试着运用参与式的方法,配合今年我们要实行的新课标,都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这是不谋而和的。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
正文:在基础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呢?带着这一疑惑,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了江苏省南通市,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南通教育暑期实践活动。
南通市通江达海,总人口780万,是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被誉为教育之乡。现有678所小学,250所初中,95所高中(其中普高76所,职高19所),10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总数96.6万名,专业教师2万余名。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主要走访了南通市下辖的海门市和南通市区的几所高中,向那里的老师与学生了解了一些情况,拜访了几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并采访了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通过实际采访与街头发放调查问卷,我们获得了一些比较真实、可靠的信息,对南通的教育现象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
南通的高中教育之所以全国闻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奥赛成绩与高考成绩相当突出。今年高考结束后,南通市再创佳绩:全省理科前十名中,南通有四名;600分以上高分者,南通占四分之一;在全省十三个市的各项指标综合排名中,南通名列第一。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为何有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占据天时的偶然还是内在因素的使然?
经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发现南通教育现象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积淀深厚的教育传统。早在北宋初期,天下道德君子之首的胡瑗就倡导“苏湖教法”。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目睹民生凋弊,回家乡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的救国方略,主持兴办了许多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在全国创下了41个第一,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南通的许多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南通形成了浓厚的执教氛围和尊师重教的风俗,而这些直接影响到了南通的基础教育。
㈡.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高考成绩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大致成抛物线型,即经济过差与过好的市区,其高考成绩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太差,则发展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硬件、软件都受制约;经济太好,则对应试教育不是很重视,高考成绩自然较差。南通GDP居全省第四,实力差于苏南,而它又濒临长江,经济状况足以满足当地教育的需求,所以其应试教育稳居全省之首。
㈢.相当完备的教研体系。南通教育坚持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课题研究,二是群体教研,三是高考研究。同时南通教育坚持以联见长的教学机制。高中有学科教育基地和教师培训制度。值得推崇的是学科基地,这是指市内的九所重点高中各担任一科的教学基地任务,基地负责相关科目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由于全市的重点高中不进行排名,所以这些学校市内竞争的压力很小,可以很好地做到资源共享。这些教学与研究体制对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自然促进了全市的教育发展。
㈣.十分优秀的教师队伍。南通有一大批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通过对242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中级教师占35.68%,高级教师占34.36%(见附图1),一般而言,这两类教师拥有5~20年的教学经验。其中“二李”,即小学的语文教师李吉林与启秀中学的数学教师李庚南,由于勇于改革、锐意创新而闻名于全国基础教育界。李吉林老师首创“情境教育法”,使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到了语文的乐趣,为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贡献;李庚南老师于1978年正式起步,开创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系统整理知识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此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光是这些名师,南通还有许许多多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教师。在调查中,50.83%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量大,但乐于承担教学任务(见附图2)。南通的经济不如苏南的市区,但南通教师外流现象并不严重,尽管他们干的是普普通通的事,但他们留下的是薪火相传的知识,凸现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众多的教师为南通的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附图1:
附图2:
㈤.能够吃苦的学生群体。学生只有主动自觉地刻苦学习,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应试教育中,这往往是关键。在采访中,人们普遍认为南通的学生较之其他地市的学生更能吃苦,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性淳朴,没有杂念,读书升学是他们走出去的最佳信息途径。通过对天星湖中学、海门中学和南通中学的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他们的作息时间都很紧,除自习外,每天有八至十节课。进入教室,最大的感觉就是书多,有的甚至连地上也放着书。在假期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家教班。“书海泛舟”是升学的唯一途径,这在应试教育中是无庸讳言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而如果没有坚毅的吃苦精神,学生很难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了。
以上五方面基本上是南通市在应试教育方面出色的原因所在。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全国上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是无奈的事实。南通教育自然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且在这方面成绩斐然。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否定南通的教育,毕竟,这里也有素质教育生存的空间。
二、素质教育
在南通市因从事素质教育而出名的当属东洲小学校长许新海。许校长从1992年白手起家,现已将当初破旧不堪的小学校建成了花园式的美丽校园。在交谈中,许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一辈子养成四个爱好:读书、艺术、运动和动手实践。为此,学校积极倡导学生每日读书,并提倡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学校还定期举办运动会,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运动员。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少年宫,使孩子们能培养更多的能力。在采访中,我确实感受到了素质教育的魅力,也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
然而,这毕竟是小学的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小学由于离高考的升学压力较远,因而兴办素质教育较容易。那么,南通高中的素质教育状况又如何呢?
在实地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并不惊人的事实,条件越好的高中,素质教育的程度越高。海门中学与南通中学即是其中典范。这两校均为当地的重点中学,办学条件不错,尽管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素质教育的现象。比如,两校都有科技节、艺术节和运动节,三年一轮回,尽管并非人人都参与其中,但毕竟让部分同学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调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此外,两校均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社会,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的规模与成效并不大,连专搞素质教育的许校长也认为:素质教育正处于两难地步。这一点恐怕举国上下无人置疑。那么,素质教育究竟难在何处?
答案显而易见:高考,亦即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使然。尽管高校年年扩招、扩建,大多数高中生可以上大学,但大家又将竞争的目光投向重点高校。升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人力资本。所以,说到底,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是问题的关键。正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所言:“人多、就业岗位少的国情决定了家长将孩子未来的就业竞争转为了现在的升学竞争”。
素质教育如此艰难,但难道教育改革就此偃旗息鼓了吗?当然不能!于是,作为一种深化素质教育的尝试——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三、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2001年启动,今年在10个省市推广,江苏省也在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南通市教育局已就新课程改革等事宜向下属的各县、市发了通知。同时,个别学校已开始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在采访中,我们就此项改革向一些领导与教师作了专访。从中我们大致听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对此表示乐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认为,新课程改革与该校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因而该校将继续沿着课改之路走下去。但是,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在采访中,南通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认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实践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可以轰轰烈烈,但高中的课改应当更加理性,更加慎重。因为只改革课程,不解决评价标准这一根本问题,课改将难以深入下去。同时,有人建议,理论家们应多关注基层,了解一下基层教师的素质。这些忧虑不无道理。
看来,新课程改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改革备受教育界关注。无疑,它肩负着重担,满载着人们的希望。究竟课改的试点效果如何,它能否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这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改革如同其它改革一样,不会一帆风顺。
四、路在何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关系着民族兴衰,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大事。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时展至今,许多弊端凸显了出来。尽管我国曾对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似乎离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何方?
我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字:人、钱。具体而言,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教育问题自然也涉及到这两个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理所当然地受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制约。人多就意味着工作岗位少,使得人们的就业乃至生存压力增大。这些竞争最终反映在了教育上。在人口总量继续攀升的现状下,要想使教育变得更加理想,根本的一条出路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后,兴办教育的软、硬件才会有较大的改观,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才会有所转变,教育的质量也才能得以提升。但是,发展经济是慢功夫,我们不能光指望着经济的好转而对现行教育制度无所作为。而且,良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而在经济还欠发达的国情下,对于眼下的教育改革,我们必须另谋出路。
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而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因而,教育改革应当在评价体制上下功夫。评价体制大致可分为两类:学校考核与社会检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方面最成熟的学校考核当属高考。高考制度在我国已持续了数十年。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高考制度也不例外。一方面,高考作为升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性考试,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客观地讲,它为选拔人才、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多年前通过高考检验的学生,如今正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上。若没有他们的努力,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而且,今天的高考选拔出的人才并非完全高分低能。相反,许多人高分高能。实际上,分数与能力并非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甚至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否认,高分低能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低分低能者可能更多。更进一步,在教育方面,对于大多数民众尤其是贫苦百姓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的制度。读书是穷人的最佳出路,统一的高考制度则是他们的龙门,给了他们脱离贫穷的希望。所以,高考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在数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它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高考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考也存在许多弊端。最常见的说法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考定终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是极大的压力。于是,一部分学生畸形发展,在思想道德上出现了问题,酿成了许多悲剧。对于家庭,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于社会,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考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作为一种学校考核方式,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内容:考什么、怎么考。在研究高考制度时,我们理应着眼于这两个主要内容,而在具体的革新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高考制度。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完善着高考制度。在考核的内容上,从过去以单纯的知识性试题为主过渡到以灵活应用的试题为主。这使得光记知识不用知识的备考策略不那么灵验了。以后的试题命制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一些,尤其是新课改推广后的高考试题,内容可以更宽泛,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注重活学活用。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前的文理各考六科变为如今的“3+X”“3+X+1”“3 +大综合+1”等多种形式。这种变化自然引起了试题编排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考生在一份试题中有思维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上的定式思维。当然,这些考核形式哪种最好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这都值得继续研究、实践。比如,如果条件成熟,尤其是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文科可增加口试,理科可增加动手操作的考核。新课程改革推广试行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高考制度。在采访中,东洲小学的许新海校长介绍了他在澳大利亚访问学习时看到的“高考”: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话剧,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实物,由评委评分;学生日常的表现也由教师评分,折算后计入总分;以及其它非试题化的考核。当然,这马上让人想到一个问题:老师的日常评价可靠吗?这不光涉及到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更牵连到诚信问题。目前,我国的诚信体制很不健全,社会满意度较低。即便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也常常弄虚作假,有失公平。因此这种考核方式目前并不适合我国。但是,如果我们将失落的诚信找回来,将不完善的诚信体制健全起来,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洋为中用”。这种考核方式与我们传统的高考显然不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更进一步。它更有利于选拔学以致用的人才,而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学校考核在评价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希望我们能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完善自身制度,着眼于考什么、怎么考这两个内容,着手于完善高考、改变高考这两个方面,使学校考核更加符合国情,更加称合民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上着手。所谓社会检验,就是将人才推向社会后,由社会评判,优胜劣汰。目前教育上的升学竞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将来的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只要我们抓好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培养方式也就更加合理了。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高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而是双向选择;国家公职人员不再抱着“铁饭碗”,而是能者上庸者下;整个社会大变革,不再是大家一样穷,而是优胜劣汰;等等。这些举措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学生如果一味地死读书,只看重眼前的分数,结果很可能是读书死。当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教育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学生必须善于活学活用,培养创新思路,发展各种潜能,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检验实质上是教育评价的最终环节。只要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把好关,那么不论教育模式如何变,目的和结果只有一个——培养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
教育的评价不能仅拘泥于教育,还必须着眼于社会。为了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双管齐下。短期内,我们应当着重于学校考核,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完善社会检验。只有评价体制更完备了,教育制度才能更完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上有所作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因而主要是两个方面: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内容与考核的内容密切相关,也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实质上与学校考核和社会检验即教育评价相关。只要教育评价标准明确,学习的内容也就很明确了。学习的方式大概可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常见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听,缺乏互动,很可能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南通的“二李”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突破。课外自学主要靠学生自觉主动。这一方面需要老师较好地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享有充裕的课外时间与自学所需的资料。这就要求制度上和物质上均有保障。实质上,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比较好,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但有一点需引起注意,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古人即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先例。不论教学模式怎么改,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轻轻松松成才只是美丽的谎言,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成才的途径。我们所希望的只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使其健康成才;我们所提倡的教学革新,只是学习内容更加适用;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更加活跃;课外自学苦中有乐,更加有趣。
教育改革事关重大,既不能踯躅不前,亦不能贸然挺进;既需理论上的指导,更需实践的检验。套用兵法术语,叫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