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49: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理财消费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2监管部门对于消费者保护的作用显著偏低,监管部门对于消费者保护的效果不尽人意。其中,高达81%的消费者都认为监管对于消费者的宣传教育不够充分,同样高达81%的消费者认为监管对消费者保护的效果不佳,问责力度明显不足。
2银行业消费者保护不力的监管原因分析
2.1法律保护缺失,导致监管问责不力,消费者保护不足。对银行业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银行业消费者保护基本立法缺位。目前我国尚无关于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立法。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仍然没有将银行业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加以区分。《商业银行法》仅在第三章规定了对存款人的保护。《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仅在立法目的中有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的规定。二是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银监会针对消费者保护的监管规制往往过于原则,缺乏针对性和强制力。特别是对于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和知情权两大最为关键的权益保护上,缺乏具体细化的监管规定,难以作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问责的有力依据。
2.2缺乏专门的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监管机构,监管资源配置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主要侧重于对金融机构的规范性、风险性进行监管,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的监管较为薄弱。且金融分业监管体制虽能满足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细致化监管要求,但很难从容应对金融混业发展引发的监管漏洞。另一方面,虽然,2012年3月,银监会获批设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但目前各派出机构尚未配备专职的消费者保护工作人员,监管人员对于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专业知识欠缺储备和更新,监管资源的分配不利于形成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的专业化优势。
2.3传统的监管方式无法实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监管。多年来,以审慎监管为重心的监管架构主要致力于机构或单体风险管控,对市场行为监管的重视不够,激励不足,规制不严。而风险为本的监管更多专注于过程管控,使得监管规制变成事后提醒而很难实现“监管前移”。然而,像银行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提供不适合的投资建议,泄露消费者信息和隐私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恰恰处于审慎监管和风险监管的盲区。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及时发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为偏差,进而制止、纠正银行业金融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的发生。
2.4消费者投诉渠道不通畅,缺乏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消费者与商业银行发生纠纷后,银行业消费者较多地依赖于向监管部门投诉或是向银行投诉。然而,消费者投诉的效果,特别是监管部门的处理结果却不容乐观。目前,银监会主要依照《关于加强银行业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通知》和《银行业消费者投诉处理规程》进行处理。但由于缺乏上位法依据,认可度和强制力有限,进而导致处理效果不佳,问责力度不够。
2.5金融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不足。金融产品相比一般产品涉及的专业知识较为复杂,而银行业金融该机构拥有涉及金融投资、数理统计、财务会计、法律等全方位知识背景的专业团队。因此,消费者在产品购买、定价、利益分配甚至诉讼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同时,银行业消费者的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合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银行业消费者事后的自我保护能力明显不足。
3加强消费者保护监管的政策建议
3.1完善现有金融法律首先要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明确列入监管目标。金融消费者保护不仅是维护消费者个人利益的需要,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金融监管的目标既包括维护金融机构安全稳健运行,也包括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标。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金融监管理念,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与审慎监管并重,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固定。其次,制定《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在《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明确银行业消费者的权益,突出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如实陈述、全面披露、平等对待、信息保密等义务,并赋予监管机构强制权和处罚权。最后,细化监管规则对消费者保护的要求。突出完善对客户信息安全保护和消费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知情权的保护要求,并增加相应的问责条款。
3.2提升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监管的专业化我国在现行“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框架下,银行业消费者保护职能不仅缺乏相对审慎监管的独立性,还散落于多家监管机构。在各监管当局都已成立消费者保护部门的背景下,强化银行业消费者保护部门的资源配置,实现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监管的专业化,形成在履行银行业消费者保护职能方面的专业优势,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3践行以消费者保护为导向的行为监管行为监管是对审慎监管的必要补充。行为监管强调主动监管,实施提前干预,鼓励有序竞争。对我国而言,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硬约束制度框架下,银行业实施行为监管应坚持“以机构监管为主导,以功能监管为支撑”的原则,提前介入、有选择地干预金融机构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流程,形成新的监管切入点。从产品全流程入手,分析影响利益分配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审批、市场营销、信息披露、售后管理、投诉处理等。重点纠正金融机构服务行为偏差,严格产品销售标准,细化金融服务标准,从源头上预防银行业金融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发生。
个人投资理财是个人为了实现各自的愿望,将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投入到金融或非金融领域,使其保值增值并达到计划所要求的目标。中国经济连续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居民金融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理财行业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我国金融业还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理财师们往往只是在自己专业的方面有所擅长,这与个人理财是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出现了背离,加上理财师们所针对的都是高端客户,收取相对较高的佣金,使个人理财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本文就个人理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论述,来讨论个人理财的对策建议。
文献综述
一、家庭个人理财的含义
巨荣良于1995年在我国最早提出建立我国居民投资学,于胜道、谢志华、汤谷良于1995年后先后提出或研究了所有者财务、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的概念,他们对所有者财务、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深入阐述,对居民理财研究颇具启发性。柴效武认为,家庭金融主要指家庭内部及参加外部社会的金融活动,如家庭与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典商行,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个人之间发生的种种金融活动。总之,家庭理财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参与金融活动,对其财产进行财务规划与经营,有效地控制财富状况,以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地引导消费和财富积累等活动。
虽然专业性的家庭理财服务是一种在国外十分普遍和流行的金融服务,国外很多家庭的理财计划和执行都有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导;虽然在国内也已有许多保险、银行以及证券公司推出“理财规划师”的服务举措,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家庭理财还是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因此,通过自我学习,对家庭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各种投资方式进行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行适合自己家庭的理财计划,对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来说至关重要。
三、家庭理财投资的主要类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F.夏普认为,投资是一个富有学术味道的定义。他认为:投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价值(可能是不确定的)而牺牲一定的现在的价值。根据这一定义,可知投资涉及两个不同的属性:时间和风险。时间属性是指可投下去的价值或者说牺牲了的消费是现在,而能获得的价值或消费是将来,在时间上有一段距离;风险指的是现在投下去的价值是确定的,而将来可获得的价值是不确定的,价值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也有可能不变。而风险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时间越长,价值的不确定性越大。作为家庭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在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式和机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投资方式可以分为证券投资和是实际资产投资两大类,证券投资又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1.证券投资
(1)直接投资
①银行存款
②国债
③股票
④金融债券
⑤企业债券
(2)间接投资
①投资基金
②保险
2.实际资产投资
(1)未开发土地:荒山荒地,可以倒手转卖,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开发,然后卖出。
(2)房地产:指住宅,商务中心的开发。
(3)商品期货:指商品期货的买卖。
(4)艺术品:名画,雕刻等。
(5)贵金属和珠宝:如金,银,玉,珍珠,钻石等。投资者选择投资商品的原则是:资金的多少,对收益和风险的态度,投资目标,时间长短的要求,自己对投资商品的熟悉程度,投资商品变为现金的难易程度,本金是否安全,收益的前景如何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考虑。
五、个人投资理财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及法律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和有序进行的保证,可以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约束框架和法律保障,有效保护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传统理财业务的规范和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但这些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着不完善和不适应发展的地方,因此,加快立法建设,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保障参与主体各方的权益是促进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投入与发展,使其成为个人理财业务的主力军。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社会公信力远远高于普通社会中介机构,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客户群体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加强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育,提高理财人员素质。无论从商业银行角度还是独立的理财服务角度,人才的缺乏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尽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险、税务、法律、证券投资等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理财员工队伍,为客户提供全面、最佳的个人理财服务,实现资产的增值和其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是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所必需的。
(四)理财投资者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投资者要树立理性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这正是目前我国广大理财投资者所缺乏的。要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内容,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论文重点及创新点
本文集中阐述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个人理财家庭理财在我国道路未来的方向,剖析了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讨论了制约我国理财行业发展的因素,就理财行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了个人的关于问题的解决的办法并预测了理财行业在我国的广阔市场。
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探讨了制约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了个人关于解决的方法与措施。
论文框架
一、研究背景…………………………………………………………4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4
(二)我国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4
二、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5
三、制约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5
四、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发展中问题解决办法以及发展前景……7
主要参考文献………………………………………………………………11
后记…………………………………………………………………12
参考文献
[1]滋维.博迪,(美)著,朱宝宪等,译.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王圆圆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适合我国工薪家庭阶层的理财建议》
学生姓名: 赵静 学号: 0762151147
分 院: 经济管理分院 班级: 经济学0703班
指导教师:张代军、郑秀田 职称: 教授、助教
填表日期: 2011 年 01 月 22 日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学部制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余钱该怎么利用逐渐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只是单一地将钱放入银行储蓄只会使钱越来越少,只有合理安排理财投资才能分散风险,使余钱的效益最大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的投资理财的队伍中来。但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而使居民理财结构各异,不同的人们由于文化程度和社会经历的不同对理财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们的理财意识普遍较强,而且理财的结构多样化,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理财结构则较为单一,理财意识强的居民占少数。
衢州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投资理财热也随之而来。有的居民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而投资,有的居民为了从投资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而投资,有的居民为了满足心理的需求而投资,更有的居民是被游说去投资的。总之,每个人的投资理财意识各不相同,但是整个地区人们的整体投资理财意识的强弱却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理财的渠道有很多,包括股票、保险、债券、房地产、储蓄等,不同的理财产品的效益和风险程度都不同,但是,真正对这些理财渠道充分了解的人占少数,许多人都是盲目的投资,这不仅不会带来效益,反而会造成损失。因此,及时得了解人们的理财意识情况,并合理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能使人们更合理地支配余钱,做理财能手。
选题的意义
首先,通过了解居民理财意识的情况,可以分析投资理财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现在,市场流行着很多种投资理财的产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并愿意进行投资的。通过对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的调查可以得知人们对这些产品是否了解,并通过这种调查方式间接的使他们了解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通过分析数据,例举出几种较受到人们青睐的理财产品。结合市场的特征和其他地区的情况提出关于投资这些产品的意见和建议。这能使人们对理财产品有更多更好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理财意识。
再次,通过调查分析影响理财意识的因素,提高人们的理财意识。文化程度、社会经验、社交环境等都是影响理财意识的因素。
最后,调查得出的结论可以为衢州地区投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间接促进其发展。
二、毕业论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了解衢州地区的个人投资理财结构如何,衢州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状况,以及根据其影响因素给出相应的建议。
主要内容:
通过问卷的设计、发放和统计研究以下三个主要内容:衢州居民的余钱配置情况;衢州居民的理财意识情况;对衢州市居民理财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提纲
一、问题的提出
介绍衢州地区现阶段的基本经济状况及居民的消费情况等来引出居民的投资理财的话题。
二、衢州市居民的余钱配置现状。
根据调查报告的情况,分成几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归纳。
三、衢州市居民的理财意识分析。(将理财意识分块说明情况,先总的说明再分块分析)
(一)从理财意识强且对理财的基本知识了解的。
(二)从理财意识强可对理财的基本知识不了解,麻木投资的。
(三)从理财意识不强的,只会守着钱的。
四、衢州市居民理财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1)先说明因素有哪些,并做图标分析
(2)将关键的几个因素单独做详细的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三、毕业论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采取的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2、谈话法: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谈话,口头信息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采用的分析手段:
1、定性分析法:一种探索性调研方法。目的是对问题定位或启动提供比较深层的理解和认识,或利用定性分析来定义问题或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
2、定量分析法:在对问卷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后,可再对问卷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定量分析。同卷定量分析首先要对问卷数量化,然后利用量化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问卷的定量分析根据分析方法的难易程度可分为定量分析和复杂定量分析。
技术路线:
四、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理工科专业应在10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
[1] 胡安生,蒋勇生. 宁波居民金融意识及储蓄状况调查分析[J]. 宁波经济,1997,(4)
[2] 欧阳钱琳,冯如,李雯颀,张文昊. 大学生投资理财市场分析[J]. 财税金融,2010,03(下)
[3] 安娜. 当代中国家庭理财意识渐浓[J]. 中国经济导报,1999,01,01
[4] 宋芳.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金融,2010(2)
[5] 李睿. 家庭理财和国内投资渠道分析[J]. 考试周刊,2010(28)
[6] 聂广海. 建立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意识[J]. 现代经济信息,2010
[7] 刘东明. 浅析理财目标中的文化因素[J]. 商业研究,2010(10)
[8] 徐英. 试析通货膨胀对个人理财的影响[J]. 新疆财经,2009(5)
[9] 张晓波. 影响理财的非智力因素[J]. 理财之道,2003,12
[10] 陆海燕.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个人理财需求的因素[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
[11] 高太平. 个人投资理财的十大误区[J]. 会计之友,2010(5)
[12] 催至伟. 通胀压力下家庭投资理财的策略分析[J]. 经济研究,2010(7)
[13] 丁致清. 创新理财观念须强化“五个意识”[J]. 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2)
五、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
调查的实施和时间的安排:
(1)2011年01月16日—2011年01月25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同时进行论文研究的背景论述。
(2)2011年01月26日—2011年01月30日,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并做适当的分析,并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分析。
(3)2011年02月07日—2011年02月20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衢州居民的余钱配置情况。
(4)2011年02月21日—2011年03月01日,衢州居民的理财意识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完成初稿。
(5)2011年3月-2011年04月,修改,并最终上交定稿。
六、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1、虽然研究的方法陈旧,但是研究的目标新颖。目前,对理财意识的研究还很少,以其作为调查目标进行问卷调查的更少。
2、调查分析时,主要以图表和数据分析的形式进行阐述,是切实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具有现实的意义。
3、根据调查分析,对衢州居民的投资理财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财意识,间接促进衢州经济的发展。
七、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供给状况
一、全国三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供给现状
2009年5月以后,中国银监会就银行理财产品的报告模式,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颁布多项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扰银行理财产品进一步发展的主体资格问题。自此,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呈快速发展阶段。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在发行主体上,5家大型商业银行及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发行占比大致相当,接近30%,而城市商业银行加大了理财产品发行力度,发行占比接近28%。
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作为全国仅有的三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其发行的理财产品既有本币理财产品,也有外币理财产品,主要特点有:
1、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在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既含有保本型产品,也具有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契合了不同风险偏好消费者的需求。
2、发行规模不断扩大,理财能力不断提升。图2为2014年1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机构排名,从中可以看出,城商行理财产品在理财产品市场上已经占据重要位置,从图2可以看出尤其南京银行长期占据理财产品市场机构排名前五位,凭借资金业务优势,打造“零亏损”“金梅花”理财,开发了“信易贷”、“房易贷”、“购易贷”和“诚易贷”等消费信贷产品以及经营性个人贷款产品“商易贷”,对于其他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投资领域不断扩张,产品结构日趋复杂化。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客户群体也不断扩大,理财产品已成为商业银行代客资产管理的主要业务。
3、竞争不断加剧,理财价格战开启。银行理财业务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非银行机构的竞争。尤其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表现出强大的潜力及影响。对此,银行业不得不争相发行高收益产品吸引和留住投资者,“价格战”在所难免。
二、理财产品规模扩张背后的风险分析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理财产品的供给状况归根到底取决于理财市场的需求状况。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个人收入水平随之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理财产生了兴趣。通货膨胀加大,实际利率为负,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锁定在资本市场和实物资产。另一方面,人们的理财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过去只是注重节俭和储蓄,现在也投身于股市,在投资理财方面日趋成熟。
但是个人理财产品在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对理财业务的定性易引发银行“利己”套利。理财业务的本质,是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托关系。投资者把自己的财产管理权与运营权不断地转移给银行,银行以自己的名义来管理和处理这些财产。而委托关系的两个基本特征“人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行驶权”与“人以委托人的名义实施行为”,理财业务都不具备。只要理财产品的信托法律关系得不到承认,银行理财业务就可能“为自己”,而非“全心全意为客户”。
第二,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存在误导。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并没有非常关注风险,通常是把购买理财产品等同于购买银行存款产品一样看待。但事实是,一旦政策,市场发生变化,理财产品将会面临很大风险。目前在售的保本理财产品,银行负有还本付息的义务所募集的资金实际上属于银行的负债,其资金的使用属于银行的资产。这从根本上改变了银行理财业务的性质,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风险。
第三,银行理财产品被当作流动性管理的工具。有些商业银行把理财产品到期时间设定在月末,季末或年末等关键时点,如图1所示,宁波银行汇通理财2014年惠添利2167号理财产品将到期时间设定在季末这一关键时点,把客户的理财到期资金直接记录为当期存款,以便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高估其存款基数,这种做法长期下去,不利于理财业务的继续发展。
第四,第三方托管人制度缺失易造成“暗箱操作”。目前,理财资金并未强制要求由托管行为独立的第三方,而大多数商业银行本身就可以做托管行,于是便“自觉”地充当起了本行理财产品的托管行。商业银行把募集,运作,清算三种权力加于一身,第三方将无法对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复核和审查,托管人对于保障投资者的资产独立性,消除投资管理人的道德风险等方面的功能将无法实现。
第五,监管重心过度前置导致市场道德风险增加。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除了专门对机构客户与私人银行客户销售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应分别在销售前十天和销售后五天内向所属监管部门报告。理财产品报告制度虽然能让监管部门提前了解产品的风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监管部门审查和判断风险的责任,如果理财产品出现违规,商业银行可能会以“已事先对监管部门报告”为由,这样监管部门就会卷入商业银行及投资者之间的纠纷。
另外,银行理财业务在大多数银行业务中定位并不清晰,除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少数银行成立专门资产管理部门外,大多数银行的相关业务还分散在金融市场部,投资银行部,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等各类条线。
三、理财产品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
根据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及宁波银行这三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状况分析,可以得出:个人理财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研发收益率较高,风险水平适中的理财产品,或着以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主,从根本上考虑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商业银行要不断关注理财业务资金流动的信息,集中起来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协调好资产负债表内外资产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资金统一调度。同时,把握理财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措施及时规避。这样才能为未来银行“养家糊口”开辟出一条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实现银行局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实现银行和个人双赢的局面。(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数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潘颖.光大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吉林大学硕士生论文.
[2] 赵丛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生论文.
[3] 郑峤.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
(一)营销费用投入大,收效不显着。以外汇理财产品为例: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中行、建行、招行、民生推出外汇理财产品后,一些外资银行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荷银也相继加入了这一市场争夺拼杀,各家银行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夺投资者。本土商业银行斥巨资投入投资理财服务业务,欲于外资银行试比高。但其行为令人费解,仿佛谁投入越大,谁就是最大的赢家。经过调查,上海、北京、广州、郑州、重庆的消费者对于各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认知状况普遍反映较差。他们被国内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弄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面对众多“看起来差不多的”的产品,变的更加无所适从,边际消费量一路走低。
(二)品牌意识薄弱,整合力不强。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金融产品,例如上述所说的外汇理财产品,拥有很多“牌子”,金融机构看上去忙个不停,也做了很多努力去打造、去维护,但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品牌规划,绝大多数做的只是品牌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往往想到什么做什么:或广告,或包装,或渠道,每个企业都强调自以为重要的环节,但很少有企业把品牌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位。几年下来,其品牌资产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积累和加强。我国金融企业关于品牌的整合意识还比较薄弱,品牌的努力还停留在某个方面。
(三)产品营销论文缺乏策略,随意性大。对于营销决策,本土金融机构还是更多地倾向于拍脑袋做决定,营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营销策略缺乏长期性、稳定性,从而最终影响了其业务的发展。
(四)营销方法落后,人才缺乏。我国本土金融机构的产品营销论文,主要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导致金融产品营销论文的专业程度和效率较低。特别是信息的传递效率低下,使信息在上行下达过程中出现了人为拖延,导致高层与执行层步调上的不一致,影响执行层在面临突发事件中的变通速度。
二、产品营销论文按照“骆驼与兔子”理论提出几点建议
“骆驼与兔子”理论是由我国营销学专家路长全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刚进入国内的外资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因为自身规模效应的需要,在产品营销论文中一般讲求战略管理,对体系、流程、规模、沟通要求高。在金融产品营销论文中他们做得起大投入、大产出,所以可以称之为骆驼,骨架大,有足够的资本,在市场上可以靠一定时期的亏损来获取未来更大的回报;而我国本土金融机构普遍较小,绝大多数在未来10年内都很难达到他们的规模,与他们相比是弱者,可以称之为兔子,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要有速度,所以我国本土金融机构要谈效率,谈速度,谈利润,谈策略。在缺乏大量金融资本支持的情况下,想用金钱和时间来堆积业绩是绝对不行的。反思现状,弱者与强者怎样谈竞争?按照“骆驼与兔子”产品营销论文理论所阐述的观点,惟有找一支营销支点,在渠道上,在速度与策略上,在品牌的建立与促销上与之抗争。
(一)建立自己的品牌,找到营销的靶心。国际著名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曾经说过:营销的艺术就是建立品牌的艺术。因为对于一个致力于建设长青基业的企业来说,她所塑造的品牌将是她在多年后赖以生存的法宝。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今天最著名的金融企业,不论是汇丰,还是花旗,其最宝贵的财产不是企业雄厚的资金,不是丰富的管理经验,甚至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品牌。原因何在?因为成功的品牌能使产品增值,成功的品牌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成功的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品牌是消费者的朋友,值得消费者信赖,因为没有人会拒绝朋友的诚意推荐,而去选择陌生的产品。
(二)坚持品牌形象和品牌核心价值的统一。纵观全球,坚持全面完整的品牌塑造,是一些国际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这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宣扬的是其“开创优越理财典范,财富增值更为可观;彰显尊贵,专业周到的贴身银行服务”,汇丰银行提倡的是“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专家性质。尽管花旗、汇丰的广告中,人物、广告语、情节都会经常变化,但在品牌营销的各个方面,却始终承载着他们“银行专家,卓越理财”的品牌个性、精神内涵与价值观。
(三)坚持品牌形象的全面塑造。品牌是所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所以仅产品好、包装好,或仅广告好、概念好,都不够。品牌应该是有关消费者认知产品经验的总和:从产品性能、品质、包装、价格到销售环境,从产品陈列、售点广告、卖场气氛到销售说辞、服务态度、员工行为、商务礼仪,从企业声望、媒介舆论、大众口碑到广告气质、设计风格,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在金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消费者有太多的选择。企业要成功得更快更久,就必须像所有成功的国际品牌一样重视品牌的全面建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竭尽全力。
(四)剔除主观因素,用市场分析说话。国际大公司习惯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依据产品的成长性,将市场纵向划分为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建立监控体系,分别为不同时期的产品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不断观察各个时期的销售量、市场份额、损失,以及客户满意程度,及时观察发现产品营销论文过程中的错误,从而进行正确的市场选择和定位。处于导入期的金融投资产品刚投放市场,由于逆选择等其他原因,金融投资产品设计还未定型,产品处于试销阶段,风险大、成本高,基本无利润。并且金融机构难以在短期内建立高效率的分销模型和最理想的营销渠道,这时可以选择高价格高促销的双高营销策略,加强产品的包装,制作出来能够体现和说明投资理财产品特征的一系列具有视觉冲击力,意念性的说明书、图片、标志、广告等,使金融产品新颖具有特色,满足客户求新心理强的特点,“先声夺人”,迅速占领市场。产品经过导入期的试销进入成长期后,大多为客户所了解和接受,形成了比较广泛的市场需求,同时销售已经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利润迅速增长。但由于金融投资产品易于仿效,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将有大量的相关产品进入,市场同业竞争激烈。这时经过市场调研后,要积极创建新的解决方案,开拓新渠道、拓展新市场、建立新网点;加强促销,建立和运用蕴藏着潜在价值的客户机制,在适当的时机调整价格,找到很有发展潜力的客户,增加客户对本产品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同时,要适时地将客户进行归纳,知道哪些是最有利可图的客户,哪些是最无利可图的客户。通过这样的比较,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和努力,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进入成熟期后,金融产品和销售量基本已达到饱和状态,销售量增幅趋缓,利润开始稳中有降。此时就应重新研究市场策略,在稳定老客户的同时,积极寻求新客户;要重新为产品定位,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以最有利的市场来赢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从而增加眼前利润。新晨
(五)塑立优秀的企业精神,加强营销人才的培养。“伟大的产品产生于营销部门”,科特勒的这个观点充分说明了产品营销论文要以人为本,花最高的努力,去培养和寻找最合适的营销人员。领导要以身作则,不可朝令夕改;营销人员要熟悉岗内工作,理解和掌握工作要点,积极努力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论是企业广告还是与企业目标相关的赞助活动,拿出自己的热情,反复宣传产品理念,成为金融产品的彻底传播者。
(一)营销费用投入大,收效不显着。以外汇理财产品为例: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中行、建行、招行、民生推出外汇理财产品后,一些外资银行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荷银也相继加入了这一市场争夺拼杀,各家银行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夺投资者。本土商业银行斥巨资投入投资理财服务业务,欲于外资银行试比高。但其行为令人费解,仿佛谁投入越大,谁就是最大的赢家。经过调查,上海、北京、广州、郑州、重庆的消费者对于各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认知状况普遍反映较差。他们被国内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弄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面对众多“看起来差不多的”的产品,变的更加无所适从,边际消费量一路走低。
(二)品牌意识薄弱,整合力不强。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金融产品,例如上述所说的外汇理财产品,拥有很多“牌子”,金融机构看上去忙个不停,也做了很多努力去打造、去维护,但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品牌规划,绝大多数做的只是品牌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往往想到什么做什么:或广告,或包装,或渠道,每个企业都强调自以为重要的环节,但很少有企业把品牌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位。几年下来,其品牌资产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积累和加强。我国金融企业关于品牌的整合意识还比较薄弱,品牌的努力还停留在某个方面。
(三)产品营销论文缺乏策略,随意性大。对于营销决策,本土金融机构还是更多地倾向于拍脑袋做决定,营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营销策略缺乏长期性、稳定性,从而最终影响了其业务的发展。
(四)营销方法落后,人才缺乏。我国本土金融机构的产品营销论文,主要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导致金融产品营销论文的专业程度和效率较低。特别是信息的传递效率低下,使信息在上行下达过程中出现了人为拖延,导致高层与执行层步调上的不一致,影响执行层在面临突发事件中的变通速度。
二、产品营销论文按照“骆驼与兔子”理论提出几点建议
“骆驼与兔子”理论是由我国营销学专家路长全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刚进入国内的外资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因为自身规模效应的需要,在产品营销论文中一般讲求战略管理,对体系、流程、规模、沟通要求高。在金融产品营销论文中他们做得起大投入、大产出,所以可以称之为骆驼,骨架大,有足够的资本,在市场上可以靠一定时期的亏损来获取未来更大的回报;而我国本土金融机构普遍较小,绝大多数在未来10年内都很难达到他们的规模,与他们相比是弱者,可以称之为兔子,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要有速度,所以我国本土金融机构要谈效率,谈速度,谈利润,谈策略。在缺乏大量金融资本支持的情况下,想用金钱和时间来堆积业绩是绝对不行的。反思现状,弱者与强者怎样谈竞争?按照“骆驼与兔子”理论所阐述的观点,惟有找一支营销支点,在渠道上,在速度与策略上,在品牌的建立与促销上与之抗争。
(一)建立自己的品牌,找到营销的靶心。国际著名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曾经说过:营销的艺术就是建立品牌的艺术。因为对于一个致力于建设长青基业的企业来说,她所塑造的品牌将是她在多年后赖以生存的法宝。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今天最著名的金融企业,不论是汇丰,还是花旗,其最宝贵的财产不是企业雄厚的资金,不是丰富的管理经验,甚至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品牌。原因何在?因为成功的品牌能使产品增值,成功的品牌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成功的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品牌是消费者的朋友,值得消费者信赖,因为没有人会拒绝朋友的诚意推荐,而去选择陌生的产品。
(二)坚持品牌形象和品牌核心价值的统一。纵观全球,坚持全面完整的品牌塑造,是一些国际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这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宣扬的是其“开创优越理财典范,财富增值更为可观;彰显尊贵,专业周到的贴身银行服务”,汇丰银行提倡的是“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专家性质。尽管花旗、汇丰的广告中,人物、广告语、情节都会经常变化,但在品牌营销的各个方面,却始终承载着他们“银行专家,卓越理财”的品牌个性、精神内涵与价值观。
(三)坚持品牌形象的全面塑造。品牌是所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所以仅产品好、包装好,或仅广告好、概念好,都不够。品牌应该是有关消费者认知产品经验的总和:从产品性能、品质、包装、价格到销售环境,从产品陈列、售点广告、卖场气氛到销售说辞、服务态度、员工行为、商务礼仪,从企业声望、媒介舆论、大众口碑到广告气质、设计风格,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在金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消费者有太多的选择。企业要成功得更快更久,就必须像所有成功的国际品牌一样重视品牌的全面建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竭尽全力。
(四)剔除主观因素,用市场分析说话。国际大公司习惯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依据产品的成长性,将市场纵向划分为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建立监控体系,分别为不同时期的产品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不断观察各个时期的销售量、市场份额、损失,以及客户满意程度,及时观察发现产品营销论文过程中的错误,从而进行正确的市场选择和定位。处于导入期的金融投资产品刚投放市场,由于逆选择等其他原因,金融投资产品设计还未定型,产品处于试销阶段,风险大、成本高,基本无利润。并且金融机构难以在短期内建立高效率的分销模型和最理想的营销渠道,这时可以选择高价格高促销的双高营销策略,加强产品的包装,制作出来能够体现和说明投资理财产品特征的一系列具有视觉冲击力,意念性的说明书、图片、标志、广告等,使金融产品新颖具有特色,满足客户求新心理强的特点,“先声夺人”,迅速占领市场。产品经过导入期的试销进入成长期后,大多为客户所了解和接受,形成了比较广泛的市场需求,同时销售已经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利润迅速增长。但由于金融投资产品易于仿效,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将有大量的相关产品进入,市场同业竞争激烈。这时经过市场调研后,要积极创建新的解决方案,开拓新渠道、拓展新市场、建立新网点;加强促销,建立和运用蕴藏着潜在价值的客户机制,在适当的时机调整价格,找到很有发展潜力的客户,增加客户对本产品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同时,要适时地将客户进行归纳,知道哪些是最有利可图的客户,哪些是最无利可图的客户。通过这样的比较,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和努力,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进入成熟期后,金融产品和销售量基本已达到饱和状态,销售量增幅趋缓,利润开始稳中有降。此时就应重新研究市场策略,在稳定老客户的同时,积极寻求新客户;要重新为产品定位,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以最有利的市场来赢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从而增加眼前利润。
(五)塑立优秀的企业精神,加强营销人才的培养。“伟大的产品产生于营销部门”,科特勒的这个观点充分说明了产品营销论文要以人为本,花最高的努力,去培养和寻找最合适的营销人员。领导要以身作则,不可朝令夕改;营销人员要熟悉岗内工作,理解和掌握工作要点,积极努力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论是企业广告还是与企业目标相关的赞助活动,拿出自己的热情,反复宣传产品理念,成为金融产品的彻底传播者。
自1996年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在国内最早挂出“私人理财中心”的牌子至今,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个人理财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不争的现实。时至今日,国内各家银行拓展中高端个人理财业务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滞。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外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并在个人高端客户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上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有如下特点:
(一)理财产品品牌化和系列化。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系列,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等,成为理财市场的一大特色。
(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增大。在2004年,商业银行在国内市场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只有49只。至2007年,银行已发行了273只理财产品,与2006年同比增加了58只,增幅约为27%。
(三)产品设计以创新为理念,趋向多样化。如光大银行推出一款以“呵护宝宝健康,陪伴宝宝成长”为设计理念的联名卡,专为拥有0-6岁宝宝的农行设计。
(四)主要以外币理财产品为主,以固定收益产品为主,以短期产品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几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其规模还小,在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针对用户的服务只停留在很浅的层次,在品质与全方位的服务上与国外银行尚有很大的差距,如品种单
一、缺乏专业理财师等。
二、制约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因素
目前,我国金融法律法规、金融管理体制、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发展。
(一)分业经营金融体制的制约
从理财的概念分析,银行、证券、保险三者的作用各有侧重,互有不同。分业经营状态下,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这使银行只能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理财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程度都十分有限。在实际操作中也无法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各领域的不同配置。
(二)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征信体系近几年才开始建立试点,仍处于摸索阶段。而长期片征信制度的缺失,加上个人所得税制度尚不健全、财产申报制度尚未全面实施,使得银行与居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给银行带来较高的不确定性,客观上使银行减少了个人消费信贷等理财业务的供给。
(三)理财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国居民历来崇尚量入为出的理财思路,这些观念使居民对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认识不足,有些人手头尽管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但因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水准心存疑虑,常常对个人理财业务持观望态度。
(四)个人理财业务缺乏正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目前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对象标准过于单一,纯粹以客户存款金额为标准,且门槛普遍偏高,符合客户实际需求的理财服务菜单相对不足;另外,个人理财服务基本上没有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针对性推荐营销,理财方案差别化服务不足。
(五)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员
个人理财业务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及其功能,还要掌握广泛的社会、经济知识和经验,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使得国内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无法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理财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思路
由于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实施金融混业经营的环境和条件,因此金融混业的政策设计只能渐进进行。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寻找机会绕开混业经营的壁垒,完善内部体系,更好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迎接将来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实施客户细分及改善客户结构
商业银行要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客户细分,进行品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品牌吸引客户,以产品和服务留住客户。银行应以提高利润为目标细分客户实行差异化管理;建立完整的客户数据资料库并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服务引领理财,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理财服务,通过财务咨询、规划引导客户的理财行为,满足其潜在的理财需求,不断挖掘客户价值,与客户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加强商业银行理财服务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优选出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理财服务。
(三)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通常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对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即人们把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生活上需要的行为和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格外引人注目。
一、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标签是“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的纸片。”在西方,“标签”(label)一词原本指系在基督教主主教帽上的一根布带或条带,是权力和标识的象征。所以,严格地说,标签是用来标志目标的工具。借用标签的这种“标识”含义,我们提出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这个概念。所谓大学生的标签性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消费上的独特和别致来展示自己的气质个性、兴趣特长、价值取向和身份地位,以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
标签性消费与炫耀性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炫耀性消费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毕业论文的格式,要获得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显然,炫耀性消费的用意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也不仅仅在于享乐,而主要在于炫耀财力、地位。炫耀的目的是把自己跟穷人区别开,给自己贴上与众不同的财富标签[1](p45)。而标签性消费则是为了张扬个性和建构身份,没有炫耀财富的动机,相反,价格、质量、功能、售后服务和潮流等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会比较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2](p135)。
一般地,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的特点主要有:
1.从消费形式上看,凸显个性化消费
大学生喜欢用标新立异的形式,力求显示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着力于体现与众不同的自我,突出消费的个性化特点。CMMS(新生代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2005的调查显示:57.3%的大学生宣称“我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80后”一代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是社会时尚经济的主流消费者论文格式模板。他们中的大多数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并有很强的敏感性,他们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有自我见解和取舍。他们追求个性彰显,追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我的成熟、显示‘我有我的风格’。上述种种都导致了大学生更加个性鲜明的消费行为,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可区分、可辨识的独特方式[3](p62)。
2.从消费动机上看,凸显展示性消费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往往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的成熟,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以便引起公众重视。消费者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力求显示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价值和生活方式[4](p114)。
3.从消费效果上看,凸显识别性消费
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毕业论文的格式,那就是符号价值。大学生非常喜欢那些能体现自我个性的商品,要求商品能有特色,具有商品个性,并能体现自我特点,以此来满足追求个性美与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5](p60)。商品及其符号作为年轻人时尚文化的载体充当了群体区分和身份建构的工具。
二、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
消费既受物质因素的制约,也与社会因素有关,并受到消费观的制约。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决定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来自商品的吸引力、大学生自身状况的推动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力造成的(如下图所示)。
1.来自商品的吸引力
(1)商品的丰盛
让?波德里亚指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他们的日常交易不再是同类人的交易,而是接受、控制财富与信息[6](p1-2)。”面对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商品,大学生不可能无动于衷、毫无反应。
(2)商品的包装
社会心理学认为,外貌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外貌漂亮的人。为什么漂亮的人受人喜欢呢?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列举四条理由:第一,漂亮的人才值得爱,美貌起到了爱的反应线索的作用。第二,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荣耀和光彩。第三,人们往往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即光环效应。第四,漂亮的人看着就舒服,使人有美的满足感[7](p192)。对商品而言,包装与外形就是它的外貌。包装在帮助顾客注意他所想要的产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商品特质上看,经过精心包装后的商品,几乎都有独特的外形,可以马上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尤其是现代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摄影包装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诱惑力。摄影包装就是通过所拍摄的照片,特别是色彩绚丽、形象逼真的彩色照片在包装物的表面上再现商品的真实面目。这是摄影包装的最大特征也是它的最大优点,使人们对包装内的商品直观感觉一目了然,诸如商品的形态、颜色、质感等,以增强商品的货架感染力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商品的文化
从商品符号学上来看,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使购买、拥有该商品的消费者能够显示自身的某些社会特性,如身份、地位、财富、尊严等毕业论文的格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8](p111)。
由此可见,来自商品的吸引力是导致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实表明,并非每一位大学生都会出现标签性消费,商品仅仅提供了标签性消费的可能性,他们自身的有关因素也是标签性消费的一种推动力。
2.大学生自身的推动力
如果我们把来自商品的吸引理解为导致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外部原因,那么他们自身心理和人格特质的推动则是促成其标签性消费的内部原因。
(1)身份识别心理
身份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9](p50)。大学期间,大学生特别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与维护,使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往往利用能展现个人风格的物品向伙伴发出信号,这些信号能传递他们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兴趣特长等信息。商品成为社会成员取得身份认同的一个标签。大学生开始依靠某种商品消费行为,来取得自身的社会文化和理想的身份感和归属感,进入自己对应的群体之中。
(2)追求优越心理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10](p8)”每个人具有这种“追求优越”的冲动,都有追求体面的、高质量的生活状态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内在期盼。在消费与一定的学识、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密切相关的社会背景中,大学生借助对商品和消费行为的占有和展示,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传递、投射和放大论文格式模板。
(3)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在个人或团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下所引发的个体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即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一集团的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作出同质性的行为。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处于不成熟和不完善时期,即使个人的自主性有所发展,但在心理上仍需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和契合,即在做出个人行为时,仍然要在心理上得到周围人尤其是其同龄群体的认同和支持,所以一旦自己的言行与周围人不一致,或自己的观点有别于大多数人的意见时,他就会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来自外界的压力,迫使自己不得不改变最初的想法,从而参与到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中,以期与之达成一致以克服由脱离群体而产生的孤独感。因此当同学、朋友们都在以某种方式消费某类商品时,自己就会耳濡目染地接受这一方面的信息,为了能够取得团体的一致性,个体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3.环境的影响力
社会化理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社会化的内容、质量和进程均有重要影响。在造成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体系中,外界的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大众传媒环境。
大众传播是以报刊、图书、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为工具,对商品的功能、质量等加以高频率、大容量、立体式的“包装”毕业论文的格式,塑造和传播着各种符号及其承载的价值形象,把商品打扮成耐用、美观、舒适、形象、地位、魅力、气概、亲密、爱等,逐步使商品本身的功能属性延伸到其社会意义,对人们的消费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意义渗透和欲望殖民。
由此可见,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是复杂的,来自商品的吸引力、大学生自身的推动力、外界环境的影响力是造成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主要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商品、大学生的自身状况和外界环境这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在其“合力”作用下,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标签性消费。
三、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引导
1.重视大学生理财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生活技能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所以,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知识教育。其中,尤其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FQ),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理财的智慧。换言之,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2.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教育
消费伦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个体在消费领域的社会道德关系,体现了社会道德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规范和准则的规定。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教育,将消费伦理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
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是紧密相联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要重点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律自主意识,杜绝消费中的攀比、盲目行为。
[参考文献]
[1]林叙.炫耀性消费消费掉什么?[J]. 学习月刊,2006,3.
[2]曹凯.当代大学生消费的误区及其教育引导[J]. 科协论坛(下),2008,11.
[3]董小苹.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势[J]. 当代青年研究,2006,10.
[4]毛燕武,陶水木.当代社会炫耀性消费之文化解读[J]. 柳州师专学报,2003,4.
[5]田伟,路世传.高校大学生名牌消费现象透析[J]. 商场现代化,2008,11.
[6]【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8]毛燕武,陶水木.当代社会炫耀性消费之文化解读[J]. 柳州师专学报,2003,4.
[9]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22-0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潮席卷神州大地,经济成为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学生群体的过度消费行为以及财产观念问题受到了各方关注,学生在经济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地为各界所重视,大量相关研究相继发表,一些教育方面的策略与思考也逐步问世。综合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以及它们的综合体:
1.数据调查型:这个类型主要是对现状进行调查,得到有关学生消费、储蓄、理财愿望等方面的一系列数据,进而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和描述一些现实状态;
2.对照国外型:这个类型的研究,更多的把眼光放到了国际上。将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状况与经验,同我国现有的状况相比较,从而突出理财教育的迫切性,同时提供一些借鉴材料;
3.实践探索型:这类研究往往与学校教学关系密切,往往是在具体的课程中根据实际的经验和探索融入理财的一些相关内容,或者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设立理财的相关教育,希望将理财教育整合到学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中。
4.功能利用型:这类研究与第三类有相似的基础,即研究来源于学校教学实践。但这类研究其主要的出发点可能更多的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的开展,而把理财的内容作为工具和辅助手段,随着教学的开展,学生在理财方面可能得到提高,但这只是学科教学的一个副产品。
综合看,每个类型的研究各有其侧重点又互相补充,有时一个研究会不同程度的涉及多个不同类型的研究,可以说,各类型都从不同侧面为进一步开展好中学生理财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基础。下面,笔者将尝试就各类型分别加以简单的分析与评述。
一、关于“数据调查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对于人们理财方面的“数据调查型”研究是笔者所接触到的最大宗的资料来源之一,其开始时间相对较早,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就可以找到大量相关的成果,如:1985年的“鄱阳湖区人民消费调查和预测分析”等。同时,延续性较好,在各个阶段不断有类似的研究和文献资料。并且,其涵盖面较广,对象遍布社会的各阶层,如:农民、工人、白领、大中小学生、富裕阶层、中产阶层,等等,还有国家的不同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地区,广州、南昌、丽水等东南地区,西安、武汉、石家庄等中西部地区,包括城市与乡村都有所涉及。这一类研究,往往是基于调查的数据分析为主,通过问卷、统计、数据处理得到了大量有意义的实证性资料,较有根据地得出了一些结论,反映了经济高速发展中我国各层面的理财意识、能力和行为的现状,揭示出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经济头脑没有及时跟上,理财存在着种种误区。特别在对学生层面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更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学生消费观念有待完善、理财知识和实践匮乏,缺乏计划性等。同时,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者也或多或少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倡导家庭理财教育,倡导学生开源节流、重视计划,倡导建立相应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财商等。可以说得到的结论是极有参考价值的,特别是由于这类研究较好的延续性以及广泛的范围,从总体上呈现出了青少年学生在理财方面行为、观念等的时代特点、地域特性和发展的情况。同时,提出的对策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为进一步如何改善相应的不良状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这类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这类研究的对象虽然广泛,但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近期对于学生理财的调查分析虽然数量众多,然而极大部分集中于大学生层面。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大学生毕竟是学生群体中人格相对独立的群体,受家庭的影响明显减少,社会接触面更大,更类似于成人群体。同时,他们的可支配的资金更多,收入的来源也更广泛。于是,他们的消费、储蓄、打工等与理财相关的行为表现更为明显,易于观察到。同时,提出的一些相应的改善策略,如: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也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然而,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虽然也可以对在中学阶段的理财教育起借鉴作用,但毕竟是简洁的。同时,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可能是进入大学那一刻才产生的,也不是简单的到大学才开始采取某些策略就足以化解的。大学之前的中学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的财富观,理财意识和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不应只关注大学阶段,而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之前的每一个阶段学生身上。其次,虽然每个研究都会提出或多或少的对策,然而,相对来说大多数都比较空洞,更像是指导思想,对于实际如何操作价值不大。更结合之前说到的过分关注与大学生群体,造成即使作为指导思想,也很难与中学、小学等阶段的理财教育结合起来。所以,其实际操作的价值不足。
二、关于“对照国外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另一类数量很大的研究属于“对照国外型”研究。这类研究大多数时间相比第一类要晚一些,大致在九十年代末开始,陆续出现了参考国外理财教育的文献,如:1999年的“国外青少年理财教育”等。这类研究主要是将眼光更多地放到了国际上,特别是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理财教育之上。他们一方面对比我们的理财教育与发达国家理财教育的差别,尤其是不足之处,引发社会的重视与思考,从而为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理财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充分介绍、分析、评价其他国家的各种做法,以期为我们开展理财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可以说收到了很不错的成果与效果。与第一种类型相似的是,这类研究让社会更加认识到了开展理财教育的迫切性。差别在于,一方面,这一型的研究为我们介绍了各国理财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的事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我们的理财教育所提出的时期和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较为扎实与系统的理财教育的模式和内容,教育教学组织的方法,教学原则和目标,甚至是参与的人员、组织和相关教材和教学方式等的介绍,为我们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更切实际的操作参考。然而,这类研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关键就在于我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与国情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异。一件在西方国家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事,在我们国家可能被看成另类,反之亦然,如:信贷消费与储蓄节俭,在西方,可能信贷消费的观念根本不用教学生,他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接受这样的观点,而在我国,可能储蓄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那么,在这个方面的教学,恐怕照搬西方的经验可能就不行了。所以,这一类研究为我们睁开了看世界的眼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还并不是足以应付实践的具体策略。
三、关于“实践探索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相对前两项研究的不足,“实践探索型”研究更重视实际,往往更多从学校教育实践出发,提出了相关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这类研究开始较前两类更晚,大致在本世纪初才有所出现,如:2003年的“中小学理财教育的认识与探索”等。相关的资料也不如前两类那么丰富,且大多数都是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也很好理解,一方面,意识的深入人心需要一个过程,当前两类研究唤起了人们对理财教育的足够重视后,相应的实践操作才可能进一步跟上,从实践层面说,我国的理财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的还是对中小学生的都是刚刚起步。另一方面,实践操作、探索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和经验总结的,这不同于前两类研究。相对来说前两类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少一些。同时,相对调查研究更多集中于大学阶段,实践研究更多集中于小、幼阶段,就笔者个人观点,这可能和现有的升学制度和教学体系有关。虽然,目前这类研究还不多,但是作用已经显现出来。这类研究着眼于小处,往往是根据某个年级,某个学校,甚至某个课题展开的。而他们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教学实践的特点,造就了他们得到的结论具有更高的适切性和可行性。在这一类研究中关于中学的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一类主张将理财融入数学、政治等基础课程之中。由于课程体系的变迁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现有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理财类课程。同时,短期内传统的考试制度不可能退出,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考试――升学”模式下,所以,在考试科目中合理渗透理财内容不失为折中的良方。另一小类主张结合课改,开设理财类的拓展和探究课程,探索合适的校本理财课程等,这同样是由于现有课程体系不包含理财类的课程,同时也希望更系统、专门的提高学生理财的意识和能力。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类成本更低,同时惠及更多的学生。比如一些研究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数学课上渗透理财内容,原因在于数学的方法很多时候能够支持理财的技术和手段,于是理财问题成为了数学的一种应用。这就造成在数学课上适当的渗透理财内容成本较低,而且大多数数学教师都能胜任。同时,每一个接受数学课教学的学生,都将获得理财方面的熏陶。然而,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方面数学教师未必具备更多理财教育的能力,很可能只是将理财内容作为普通例题,从而使理财渗透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内容是在数学课上按需渗透,造成理财内容零散、不系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财意识,然而无法进一步塑造合理理财观念和能力。第二类恰好形成互补,专门开设的理财类课程能够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和一定的理财能力。然而,由于拓展和探究的性质,造成最终接受这样理财教育的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学生全体。同时,开设专门的理财类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无疑会提高学校开设该类课程的成本。同时,作为这一大类的研究却多大都只涉及消费行为和观念、理财知识和方法等方面。很少有研究是指向财富观、幸福观、风险意识等方面,对于理财来说处于基础地位的内容。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更加容易数量化,从而无论是在设计例题,还是研究题目方面都更具抓手。而后者较难以数字化,一方面,可能对授课教师造成讲授的困难,特别是在数学等课程中渗透理财内容是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即使是拓展和探究课,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当前许多该类课程往往是以学期为单位开展的),也无法落实涉及价值观等需要长期培养的内容。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甚至是社会来说,可能更为缺乏的不是理财的工具和方法,而是理财思维和认识以及继之而来的态度和情感。
四、关于“功能利用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关于这一大类,严格说不能归类于本分析,原因在于本分析主要是针对中学理财教育而言的,但这一大类往往关心的是学科教学本身,而理财内容可能只是一个手段、例题,这一点与第三大类的第一小类有相似的地方,区别在于这里理财教育并不成为主要目的之一。比如他们的目的可能是利用理财内容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或者利用理财内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等。然而,本文仍然将其分列于中,主要是考虑到它对于理财教育进一步开展具有一定的价值。主要在于,这些研究都从侧面证明了一个重要问题:理财教学可以与基础课教学相协调,甚至促进如数学等课程的学习。这一点看似平凡,然而,在当前,无疑为理财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开拓了很大的一片空间,大大提升了进行理财教育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关于中学生理财教育已经有一些研究的成果,同时,这一类研究正在蓬勃发展之中。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几个大类综合起来,取长补短,期望集中外之长,通过研究得到较为综合的,对实践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关于理财教育,特别是中学生理财教育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开始阶段,无论是调查分析、还是实践探索都相对不足,更多的是对现状的分析和对理财教育的呼唤,即使形成了一定的结果,往往也相对片面,尚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研究成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也许对于现阶段来说,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将基础课中渗透理财教育和拓展、探究课中深化理财教育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参考模式。笔者曾大胆设想了一种数学与理财协同互促的校本教学方式:首先充分发掘较长一个学段数学课中所有可能渗透理财思想、方法的内容,加以整理,配以精心设计的例题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渗透理财内容,从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受到理财思想的熏陶,普及理财的意识;同时,结合各阶段学生的数学能力,设计相应的理财主题探索活动,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理财意识与能力;对于在上述两项中脱颖而出,或者对理财产生很大兴趣的同学,进行更深入一步的理财拓展,从而使希望进一步提高理财能力的同学得到更多的发展。这样一方面照顾了面,同时也相对提高了点,点面结合,可能是现阶段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一个在中学进行理财教育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云蔚.高中生理财意向透视[J].青年研究,2001,(7).
[2]张晓明.美国青少年的理财教育[J].家庭科技,1995,(9).
[3]黄全愈.美国的理财教育[J].小学青年教师,2003,(12).
[4]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3).
[5]国外的财商教育[J].金融博览(银行客户),2009,(2).
[6]陈核来.加强学生理财教育的探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l):55-58.
[7]李萌.独生子女引导第3次消费浪潮[J].中国经济周刊,2005,332(49):20-23.
[8]马祥林,王天桥.昆明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消费调查研究[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1):69-74.
[9]宋广文,魏淑华.论学校理财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2):9-12.
[10]吴润贵.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理财教育[J].湖南教育,2005,(21):30-31.
[11]程世嵘.厦门近四成中小学生控制不住花钱[N].工人日报,2006-03-02(5).
[12]陈柏良.运用“案例”开展探究教学的尝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7).
[13]李庆祖.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数学教学研究,2003,(1).
[14]沈婷.高中数学理财意识渗透之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伴随1996年部分高校并轨招生的试行,大学生学费大幅度上涨,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先后出台了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高职院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学生经济资助体系。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该院建立健全了以“奖、助、补、贷、减”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资助体系,大力推进温暖工程建设。可见,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对当今贫困大学生正发挥着显著的物资解困功能。
消费道德教育是指以提高消费者道德素质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多途径地向消费者传授和灌输合乎现代伦理道德规范的消费知识、消费经验、消费技能等内容,并对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作为高职大学生的主体,“90后”具有其独特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由于目前我国缺少比较完善的消费道德体系,身处多种消费观念冲突交织复杂背景下的高职大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出现消费道德缺失的现象。因此,对从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辅导员来讲,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为消费道德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加强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这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节约社会,完善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特点及其实施后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影响
该资助体系的特点是:经济来源全由政府投入;资助对象虽各有不同,但其实施宗旨是既奖优又助困。该资助体系的实施提高了资助的强度,扩大了资助的覆盖面。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五年来,每年国家资助的金额达500多万元;每年约有25%的学生获得学院奖学金,有20%的学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在银行的支持下,学生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由数十人增加到近千人,仅近三年生源地贷款就达到770余万元。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施,如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位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田,大大减轻了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提高了他们生活的自信,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斗志。受资助的大学生感恩于国家的关怀,力争将获得的资助予以最合理的利用。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90后”的高职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浓厚而集体观念淡薄,在高职学生资助体系等关涉自身经济利益面前,首先考虑的是自我,有的为了获得高额资助甚至不惜请客送礼,使资助政策变了味。而拿到高额资助的贫困生,有的摇身一变成为校园“困难贵族”,其中拿着钱去从事高消费的大有人在。同时,由于资助的无偿性和国家政策的连续性,一些贫困生和家长把贫困当成一种获得国家无偿资助的筹码,滋生了“等、靠、要”等消极思想。这都显然有悖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的宗旨。
二、利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路径
目前,“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理性的,但越来越多的不良消费观正严重影响着高职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对即将成为社会主要驱动力和消费生力军的“90后”加强消费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从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笔者认为虽然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但尤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善于利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为消费道德教育提供的新途径,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1.加强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施宗旨是奖优助困。因此,学院管理部门应在确保奖助学金、补贴等准确无误发放之余,还应建立规章制度,形成和谐消费道德的长效约束机制。如,在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制订的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办法,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等校纪校规中,对各项科学的消费行为规则进行了具体量化,并要求对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行为予以肯定和适当的奖励,对有悖于和谐要求的行为予以制约和惩罚,并将是否遵守制订的规章制度作为各种评优评先及奖助学金、补贴的重要依据。 2.培养节俭习惯,培养学生“财商”
辅导员应巧抓国家资助体系实施的契机,加强“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引导和理财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节俭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过程中,辅导员要针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消费误区,有选择地开设一些讲座、报告会,如结合系部实际请企业管理者讲艰苦创业的历史;还可以利用系部每周六晚上“我与电影有个约会”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反映贫困山区孩子求学生涯的电影,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和向“希望工程”捐款等活动,使他们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形成理性消费观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而所谓的“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的能力。如辅导员可利用主题班会教学生“花钱”的方法;又可以采取与企业家面对面、开展理财竞赛等方式,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理财兴趣,引导学生的消费和理财行为,使他们具备走上社会的消费道德素质和理财经验。
3.注重人文关怀
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对“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把握他们对于消费观念的心理,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因“人无我有”和“人有我无”带来的心理冲击,正视自己的消费阶层,做到“富不傲,贫不卑”,适时调整心态,避免步入由从众心理转向求异心理的恶性循环消费误区,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塑造和谐的心灵环境,从本质上杜绝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的产生。而辅导员自身应自觉做到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做学生勤俭节约的师德榜样。
4.发挥社团作用,培养自立能力
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应注重发挥学院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以消费、理财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活动。如开展以“如何看待校园浪费现象”和“理性消费与理财能力”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使大学生在参与中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充分发挥学院社团为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岗位和创造更多社会实践机会的作用,鼓励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各种课外兼职、实践活动,使他们珍惜劳动成果,确立科学的消费观和理财理念,培养自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消费道德氛围。成立系部爱心基金会,开展“每天节约5角钱”等活动。运用宣传工具,如橱窗、展板、标语、校报、校园网、广播等,在校园内进行良好的消费舆论宣传,加强机会教育与感恩教育,促进学生合理、适度消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消费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