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49: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青少年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更要使他们学法、懂法,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决定我们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有一定比率的上升,引发了法制教育危机。青少年学生可塑性极强,如果,不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而放任自流,必然要导致社会问题。青少年普法教育是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需要。十五大以来,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要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青少年普法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二、青少年普法教育的特征
1.青少年普法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政府普法机构、学校、社会等都负有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2.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客体具有特定性,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学生,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3.青少年普法的内容具有确定性。《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青少年普法的重要内容。4.青少年普法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学校是进行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社会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是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子和教学大纲缺编,虽有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二是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缺乏直观的教育,法制教育取不到好的效果。
三是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没有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基本流于形式。
四是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其他教师兼任,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仅靠课本照本宣科,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聘请的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又因受课程安排和时间、精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五是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学校的法制教育没有硬任务、硬指标,没有明确的责职和目标,在教育管理中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特别是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社会环境来约束,法制教育严重脱节。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根据近几年来在青少年普法方面取得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部门重视。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及其青少年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具体的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二要丰富内容。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
作者简介:雷毅,男,陕西延安人,硕士毕业,渭南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油画教学与技法
青少年美术教育兴趣作为重要的美术教育领导者,其本质是传承丰富的青少年美术文化与教育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观念和知识以及思想不断的更新,同时,增强青少年美术教学的实效性。当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在青少年美术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青少年美术必须探究的主题。青少年美术创新教育:青少年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传承文化的途径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对待青少年美术教育的态度极为重视。青少年美术创新教育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基础,因此,要不断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美术教育。青少年美术教育更是在美术教育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我国十年来,青少年美术教育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青少年美术教育成为我国文化方面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我国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我们今天所说的青少年美术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发展,通过展览,建造青少年美术馆等措施对人们进行熏陶,提高青少年美术素养。其次,青少年美术教育,是为培养青少年思维与认识。其中,青少年美术教育尤其重要,这就是当今青少年美术教育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青少年美术教育是未来我国文化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之一。青少年美术教育者更在美术教育的长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的开拓与发展,既是当前推行美术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传承青少年美术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当前青少年美术教育体系中对青少年美术的定位并不明确,还有存在某些缺陷与模糊。在青少年美术教育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要求,首先,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以推进青少年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实现方式,总体来看青少年美术教育模式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利于美术文化的弘扬。青少年美术教育在未来教育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一、青少年美术教育对思维的开拓与影响
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教师一般只注重传达给学生知识,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美术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路方式。第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不能让学生形成依赖性。第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采用互动法进行美术教学;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想出适合学生实际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开拓;兴趣的提高。第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青少年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独立性思维方式,要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法,这样更能鼓舞他们积极性。青少年美术教育模式中,美术教育的方法多依书本以及教师出示范画为主,学生按照课本机械的学习方法,而独立思考的缺乏。当然,机械的教学虽然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并非常牢固不易忘记,还能够积累很多青少年美术素材上的知识。但是长期以往这种美术教育模式会造成学生创造力的减退,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所以,要改变现状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这样才能在这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增强了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理解。也能使青少年美术融入生活,感悟生活,美化生活。
二、促进创新意识培养
作为青少年美术教育者应该在教学中扮演引路者的角色,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青少年美术教育者要开拓思维;大胆创新,使青少年美术教育有一条独创;创新道路。青少年美术教育就要适应教改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条件,让他们才能有充分的发挥独立创新余地,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其次,在青少年美术教育教学的模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死板的美术教育模式,多了解大自然,了解生活,从生活当中来到生活中去,切身实际的感悟青少年美术本身意义的内涵所在。总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所在。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美术教育当中,要感受青少年美术教育的表现方式,能从中发现更多新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同时,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青少年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承文化途径和美术教育基础,青少年美术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崭新的美术教育创新方法进行教学。要积极发现学生长处及时对其进行正确指引,确定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主导与独创及创新地位。其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让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的过程,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美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银.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5.
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一、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迷失、社会道德的衰落、身心发展的龃龉、有限岁月的虚度,加之自杀行为得不偿失频繁发生,推行青少年生命教育变得刻不容缓:
1、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提升整体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2、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3、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4、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5、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青少年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应加快教育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善待生命,帮助青少年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标
主要有四个目标:让青少年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青少年阐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让青少年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青少年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正确人生观。
从生命教育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考察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但要输入“珍爱生命”基础观念,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三、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手段
(一)从生命教育缺失面着手
2009年3月底,上海殡葬行业举办了首次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应聘的大青少年络绎不绝,418个殡葬岗位吸引了5000名大青少年到现场咨询,并收到简历3220份,其中龙华殡仪馆不到1小时就收到百多份简历,反响大大超出主办方预期。问这些青少年为什么来应聘,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今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形势严峻,想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再慢慢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有很多求职者强调,这一行业福利待遇好,比较稳定。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到殡葬业的社会意义而真正有意投身这项工作,这些小小的招聘细节就折射出了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
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应届大学生是否做好了从业的心理准备?以目前普通大学生的观念、心理承受力而言,他们从事殡葬业工作无疑会面临巨大挑战。这其实提出了一个有关生命教育的课题。当前中国社会,生命教育普遍缺失。谈到“死亡”,一般人仍然无法坦然面对,觉得“不吉利”,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避讳这一话题,更坚决地将其拒之于儿童教育之外,生怕对儿童心理产生阴影。然而,只有从死亡出发,才能正确理解生命、安顿生命,才能表达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
很多艺术作品是以死亡为主题的,我们完全可以把生命教育与艺术欣赏、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比如西方宗教音乐中的弥撒曲、安魂曲等,都很美妙动人。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提升了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就像片中所说的,“逝去的,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是走向下一个旅程”。入殓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在逝者将进入最后居所之前,为他们整理妆容的人,是“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她)永恒美丽”的人。影片中的入殓师,面对逝者的遗体,用极尽温情又富于条理的手法,为安静地躺在榻榻米上的“熟睡者”,擦拭身体,更衣,化妆,还原逝者生前让人熟悉的容貌。那种认真、关切,感动着在一旁注视的家人,也深深打动了我们。它消解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促使我们思考生命逝去的意义,提醒我们:人生的最后一次旅程,不仅对于逝者,而且对逝者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一次生命的感悟。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成为入殓师亲身体验过一切之后,才真正对生命有所感悟。
(二)用校园教育普及
近年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生命教育也被引入中小学校园并逐渐在社会普及。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在不少国家是一门课程,相比之下,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教育界人士和民间团体,早已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甚至把“死亡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美国是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其“死亡教育”在上世纪年代兴起。最初是在大学中开设相关课程,后来逐渐由大学扩展到中小学,由学校进入社会。目前,已成立了多种相关的学术机构,各种普及性书籍、期刊、音像制品也大量发行。美国儿童教育工作者认为,实际上,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这个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一般会直截了当、简单明了地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案。此外,他们也较少借用神话或宗教中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说法来对死亡进行解释——因为如果孩子长大后不相信这些,那就会更加无所适从。美国的一些小学还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担当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场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除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死亡教育”课,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通过参观殡仪馆、为临终病人送祝福等活动,让青少年直面死亡,消除对死亡的可怕印象。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借专题教育升华
青少年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青少年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要注意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还可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专题教育。清明时节,人们习惯上要焚香祭奠,扫墓踏青,向先人表示尊敬,对逝去的生命表达深切而绵绵不断的思念。出于遵从社会习俗、弘扬传统文化等原因,清明节已被设为国家法定假日。但除了发掘这一习俗的传统文化内涵之外,清明节也应该成为我们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利用祭扫的习俗,可以自然而然地提示人们关注“生死”这一人生根本问题,并由此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宽教育阵地
【中图分类号】G642
感恩教育是一种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情感,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青少年对给予其恩惠的或对其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人、集体、社会的一种心理活动。感恩教育由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一、认知方面,让青少年认识和了解自己所受到的恩惠是他人非必要给予的馈赠,并发自内心的认可并所受恩惠;二、情感方面,在感恩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幸福情感体验,进而激发感恩、感激和感动意识;三、实践方面,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一种实践行为,以实际行动报答他人和社会给予的恩惠。
一、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训言。我国向来十分重视道德文明,一直激励国人不忘知恩图报。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通讯方式越来越便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发疏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感恩意识日益淡薄。媒体曝光青少年不懂恩,不知感激、忘恩的事件屡见不鲜,青少年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和健全过程中,只索取,不奉献,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更有甚者无视父母的哺育、老师的培养、朋友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等等,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毫无感恩意识。这些问题不但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更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来看,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因素: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关系青少年成长的最密切的因素,是青少年从小到大的生活圈子。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两个方面。首先,在家庭氛围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孩子感受到的是家庭的温馨与团结,他便学会了爱与感恩。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冷漠无情、距离疏远、亲人之间不团结、气氛凝重,必然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阴影,甚至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对良好品质形成有着极大的消极意义。其次,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还有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如何进行教育,都将影响着子女的心理成长。要时常教育孩子知恩图报,教导孩子牢记恩情,逐渐拥有知恩感恩的优良品德。
(二)学校环境因素
除了家庭环境外,对孩子心理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二大因素是学校环境。在学校中,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最密切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因素,教师不但要知识渊博,其师德、品德更是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同学、朋友的因素,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青少年时期的同学、朋友多半是由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相近的人组成的小群体。和什么类型的人成为朋友,必将影响他们的心理与言行举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处在品德高尚的群体,在品德高尚的氛围中学习与生活,必将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意义。相反,必将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当今学校对感恩的情感教育不足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如今,分数依然排在衡量学校实力标准的首位,学习缺乏“教书先育人”的教育理念,青少年感恩之心缺乏便成为了普遍现象。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作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宏观因素,包括社会制度不健全、社会群体复杂、社会交往不清、道德规范不标准、国家法律不健全等等。由于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个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扭曲,人际情感淡漠,感恩意识弱化等,都是对感恩教育的不利因素影响。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青少年是人的个性迅速发展并趋于稳定的时期,在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具有差异性的稳定个性。因此,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征,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积极合作。
(1)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成员要充分发挥德育的启蒙作用。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以自己的感恩行为作为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同时,父母要时常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要让孩子学会感谢他人、集体、社会给予的帮助和恩惠,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他知道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非理所应当,要懂得知恩图报,珍惜他人的劳动和情谊。通过家庭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尊敬师长、感谢他人的生活习惯。
(2)学校: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师德建设,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做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次,学校教育应加大情感教育的投入,以德为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完善奖惩机制,对品德优良的学生进行鼓励,对行为不良的学生加以惩罚,使其改正。最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如何交友,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层和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给予不同的教育内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社会: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社会大环境起着重大的作用。社会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和社会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纯净的环境。要大力宣传人与人之间知恩感恩,懂得真情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让青少年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培养优良品质。
总而言之,青少年的感恩教育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一定能有所成效,人与人之间必将更加团结,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蔡丹丹.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J].科技教育.2009(8):159-160.
[关键词]
和谐社会;青少年;感恩教育
近几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感恩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通过收集大量的与感恩相关的统计结果之后,我们发现:对于我国社会来说,良好的感恩品质能够增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够加强自身的移情能力,也能够拥有更为强烈的集体感与归属感。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缺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归属感都不强。为此本文特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真实案例来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一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为了能够顺应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转型。在这个转型期,受不少因素的影响,一些唯利是图、冷漠自私的行为日益高发,不少青少年原本较强的感恩意识逐渐丧失,变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拿最近微博上的热门新闻来说,一个妙龄女性去往医院的路上看见一个大爷不慎摔倒,便上前扶救,恰巧被热心网友拍下上传到互联网。上传之后,引起一番众议。不少网友评论“拍出来的照片明显是摆拍”“想成网红想疯了吧”等。原本应该受人称赞的见义勇为之举被别人说成是炒作,导致不少人原本有施恩之心,因为这些恶议而不敢做善行,这也就使得我们的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冷漠社会。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即便是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且要求实施下去,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教导学生要以成绩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即使是在教授的课本上碰到了有关德行教育题材的内容也只是一晃而过,不会“深究”。这也就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认知体验不是深刻的。尽管这两年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道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依旧以考试为中心,对感恩方面的教育依旧漠不关心。这导致学生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步入了社会也不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被大人拿来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样的想法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渐渐的青少年自己也就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导致他们感恩意识缺失。这些青少年即便是在未来成功了,也不会对父母存有应有的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当中感恩氛围的影响,逐渐地潜移默化,就能够培养出感恩情怀。渗透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感恩活动,如成长足迹之类的活动,通过展现某些学生从牙牙学语到如今朝气蓬勃的影像,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自己能够长这么大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换来的。这样慢慢地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78-01
校外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今后的生活以及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在这块主阵地上执掌起这门"艺术课程"的教鞭,个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方面努力:
1.正确认识校外教育
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是孩子们展现其个性才华的最佳场所,是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 的乐土。
传统的教育要求的是统一的思维模式、统一的答案,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眼睛、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个性,而青少年活动中心里高水平的团队、众多的活动、不断的参演参赛 参展、交流等,使孩子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兴趣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 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多项的活动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容易引发好奇心,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自觉地去寻 求答案,从而激发孩子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非常重要,我们要倡导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的思维 模式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启发孩子大胆的创造性的设想, 从而去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
2.校外教育基地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素质和良好的师德师风素质
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最根本最关键的要求就是要深刻理解新形势下教育的深刻内涵,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在实施教育意义的过程中就是要"成就人",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为宗旨,知识只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是教育的意义。每一门学科,每一次活动,每一项内容都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意义,不管你是校外教育阵地上一名活动辅导教师、学科指导教师、还是后勤服务教师,你都要清楚自己的角色,你是学生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每一位孩子来到校外教育活动中心是要在释放压力的前提下成长提高的,我们的任务只能是让孩子找回童心,回归自然,体验快乐,寻找幸福,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炼就一身一些校园内学不到而又与其成长相关联的本领。选择好的教育角度,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理念。在辅导基地学生时,要善于选择角度,善于变换角度,从而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编织出美丽的教育故事。
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师德师风素质尤为重要。现代作家贾平凹说过: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责任心。一个有责任感的辅导教师,当你面对走进基地的孩子,走上课堂之前,开展活动之际,走近学生之时,首先应该做的便是调正自己的情绪,端正自己的态度,心中想着孩子的童真与乐趣,胸中印着孩子的成长。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校外教育基地是容不下他的;一个只追求实惠的人,是不能胜任校外教育工作的。我们校外教育工作者只有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我们的孩子才会在校外教育基地留连忘返,体验快乐,我们的孩子才会发展,才会幸福。
3.对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几点想法
法国的教育十分强调对青少年自由和个性的培养。教师和家长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让孩子们懂得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例如,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如何玩,都是孩子自己说了算。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旅行,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而是要他们自己去面对,想办法自己去处理,从而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热爱艺术的法国,青少年从小就受到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重点为音乐和美术。以幼儿园为例,和美术教育有关的课程占了80%。家长也密切配合,家中用于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材料多于其他玩具,墙上贴着可以绘画的纸张,以便让孩子们随时动手。正因为如此,法国青少年对音乐、美术、建筑物等的认识和理解要早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有的孩子在看到一幅画时,可以较为准确地说出它的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发表评论和感想;有的在认真阅读了书本上的内容之后,能够将其画出来;有的在学习地理、音乐时,可以通过联想找到感觉。
每星期三的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会关闭校内的小课堂,组织孩子们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的活跃在体育场上,踢足球、打篮球……有的则走进“大课堂”,参观博物馆。根据规定,法国所有的博物馆一律对教师和18岁以下的青少年免费开放。
在全球闻名遐迩的卢浮宫博物馆,每年的参观者多达600万,为世界之最,其中学生便占了50%。为了满足青少年的需要,卢浮宫还开设了一些专门的服务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学生们青睐的“艺术车间”。这是一个将参观、讲解和学生自己动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活动场所,可以极大地增加孩子们的艺术体验。它中间摆着工作台,四周的大壁架上摆放着各种用具。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在教学之前,我习惯对采用的字帖作一番梳理和排序,把帖中所需元素(字)“提炼”出来,然后按照基本点画、字势笔画、间架结构教学顺序编成教案,实施到教学中去。这样既能弥补碑帖中风化的不足部分,也能使教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传道与授业
书法是由点、线、面组成的抽象艺术。同时,书法也是一种用语言文字来抒发的感情“语言”。学习书法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丰富的内涵。读帖、临帖、背帖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增强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习书法还能了解掌握古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创作的作品挂在教室里,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场面,学生们自我欣赏、各自点评,个个兴趣十足。这时才是持久的开始,有的学生甚至一辈子都不会把书法放弃。
三、疑惑与解惑
1.起步阶段的疑惑与解惑
起步阶段,学生对起笔、行笔和收笔很难把握,手不听使唤。往往点画表现得不够完整,病笔重重。毛病之一:“偏锋”,首先要把偏锋解释清楚,偏锋就是笔尖沿着边线走,没有在笔画中间运行。出现偏锋是起笔后,少做了一个“推”的动作,没有调整笔锋所致。毛病之二:收笔太快。注意上述二点,“散尾”便迎刃而解。经过举一反三的举例、示范,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书法教学中,我对用笔强调四慢:起笔慢、收笔慢、小笔画慢和转折慢,要求学生养成笔笔到位的良好习惯。
2.结构阶段的疑惑与解惑
结构阶段,是将字的偏旁(或部件)进行组合的阶段。中国文字结构繁多,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等等。字有穿插关系、避让关系、重叠关系……讲究的都是平衡。而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正是结构散乱、比例失调和重心偏离,又不知如何应对,找不出窍门。我上课时,举了一些字作例子,来解释学生结构上的毛病,例如:上下结构的“登”字,易写成撇短、捺长、头部歪和头部太小不遮身,问题出在结构不够紧凑。调整方法:撇、捺延长,撇低捺高,结构等腰三角形,字头盖住“豆”的三分之二身体,构成问题就解决了。经过类似的剖析、讲解,学生从中学到分析法在字结构中的运用,字的结构更加平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