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0: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地理章节知识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地理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趣味性、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读书生涯中,地理对初中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同时,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知识点更为复杂化,内容抽象,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使学生逐渐对该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重要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特点,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学习《欧洲》这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文中欧洲的大体形式构造图,让学生对此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找出欧洲的不同国家以及分布状况,准确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大置。在学生对该章节知识产生兴趣,大致了解欧洲地图形状之后,教师可以进入下阶段的教学,综合分析欧洲各个国家的自然状况、经济状况。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也能在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的知识点,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绘图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说,绘图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制简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所绘制地图中包含的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栏目,来引导学生自己绘图、解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培养的良好绘图习惯做好铺垫。同时,教师在讲解不同章节知识的时候,要多在黑板上绘制相关的简略地图、示意图,并要求学生也要自己动手画画,长此以往,学生在不需要教师引导下,自己也可以根据相关提示准确绘制出对应的示意图。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描图、绘图、图文互解等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通过亲自绘制简化地图、地球公转示意图,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优化他们已有的地理知识结构网络体系,他们也能从中发现一些地理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逐渐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信心。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注重课堂导入过程
在新时代下,随着社会科技日益发展,多媒体辅助工具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优化已有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学习《雨的形成》这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制作一个Flash的动画,把雨的形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观看对应的视频。这样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点,掌握相关章节的内容,也能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导入过程引起重视,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亚洲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周杰伦的流行歌曲《爱在西元前》。在学生欣赏完该曲之后,可以歌词内容设置对应的开场白,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自主探讨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此,使新时期初中地理教学能够满足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使初中教育事业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技术上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它坚持短小精悍的课程单元,以突出重难点为优势,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地理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视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补充,非常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探究。本文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有效运用微课教学进行初中地理教学。
一、合理有效导入微课,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知识性较强以及有明显的教育意义,所以逐渐对地理产生厌学的感觉,使得学习效率明显地下降,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往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最多使用多媒体将课本中需要展示的图片以及文字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局限性较大,不能总结重难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抓住重点,也不利于教师专业性的体现。而微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通过将课本中的重难点用地理专业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与时俱进的新鲜感,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地理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教学不断地扩充学生的知识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微课还可以通过动画表现出复杂的地理现象,相较于教师的讲解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如何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主要治理方法以图片的形式通过微课表现出来,还可以适当地制作治理黄河的小视频,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精益求精,整合章节知识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微课将教学内容进行浓缩,通过微课将浓缩的精华展现出来,这样既不会显得课堂内容较为空洞,教学资料较为肤浅,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看待微课,深度地挖掘微课的优点,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例如:在进行内力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微课的设计思路固定在地壳以及变质的方面,收集更多的关于内力的知识以及图片,然后制作成微课的形式,所有内容需要限制在10分钟之内,这样才有利于塑造地理微课的形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微课的主要作用就是及时并且充分地整合整节课堂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归纳。在平常的复习过程中运用微课,可将所W的知识重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微课的力量,进而更加有兴趣地学习。
三、凸显重难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部分重难点问题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如果依然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且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微课给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促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要引导学生掌握“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可能仅仅形成了模糊印象。此时教师出于对多种降水形式的考虑(包括雨、雪等),应通过短视频、图片资料以及Flas等微课形式,向学生展示南北方的降水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为何会形成这种降水差异”为引入点,对降水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再如以地球运动为例,本章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年龄较小,很难理解地球运动,因此,就可以借助于地球运动的Flas制作微课,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时,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以及光热等方面的知识详细讲解;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地生动和形象,课堂气氛活跃,知识难度降低,学生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加深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义务教育地理学科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如下:
①掌握地球与地图基本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②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④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目前的现状是,初中地理是简单的概括和总结,更多的是解决“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初中地理教学是为学生了解掌握地理知识、地理环境、地理事物打开了一扇色彩斑斓的“窗户”,提供了了解身边和外部世界的一把多功能的“钥匙”。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需要师生花费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实现“学科渗透”,或利用数、理知识对所涉及的地理现象加以探究性学习,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有出入的。有些探究性内容和形式无法通过课程标准体现出来,有的甚至未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出来了:哪些问题值得尝试,哪些问题点到为止?可以尝试探究的章节或某知识点又如何安排时间?是否会影响教学进度,浪费教学时间?
文科知识的适时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意义重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碰到诸如天气、气候、季风、降水、太阳高度、时区、区时等地理问题。在讲授以上知识点时,利用物理学、数学的思维和知识进行讲解,无疑对理解知识点有所帮助。然而,初中地理课堂上过多地涉及理科的知识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初中学生是在理科知识相对滞后,充其量是在同步的情况下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即使是用刚刚学到的理科知识“现买现卖”,这对于学生理解、解释地理现象,未必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正如有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内容讲得像几何课,把大气的水平运动讲得像物理的力学课,这对于地理知识刚刚入门的初中生来说是不适宜的。
我在教学中发现,文科知识(历史、文学、政治、宗教等)在地理课堂中的适量、适时渗透,能够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丰富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地理学科知识更好地迁延和被吸收。
在地域辽阔的亚洲,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一是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中国,二是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三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在讲述完亚洲位置、地形后,我适时地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人文、经济的影响。我引导学生从地形、纬度位置、河流等方面分析亚洲三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共性。课堂上学生们反应迅速,思维活跃。同时我补充位于非洲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埃及文明,通过精美图片展示,让学生形成相邻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为讲述非洲打下了伏笔。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加强人文科学素质培养,利用相近学科,尤其是文科知识来实现地理课堂的学科渗透,设计符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特点的探究兴趣点来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7-02
初中地理的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强调记忆与背诵,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学习情感体验较差,没有体现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长期处于这种学习状态,会导致厌恶地理学习。思维导图又叫脑图,是一种利用图像促进思考的思维辅助工具。思维具有发散性,能将大信息量、结构复杂的内容用图形表示出来。思维导图的应用特点与初中地理知识内容总体特征相切合,在初中地理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从繁多的知识点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帮助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
1.思维导图的创造与发展
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教育家东尼?伯赞提出,又称脑图、灵感触发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高效的思维辅助工具,广泛应用于思考、记忆、学习等领域。思维导图是利用一个中关键词以辐射的形式链接所有相关的文字、任务或想法,各级主体以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传入我国,最初的教学应用目的是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的,经过三十余年的本土化发展,思维导图由原来"图像记忆"与"自由发散联想"转化为"理解性记忆"与"结构化思考",融入结构化思考、逻辑化思考、辩证思考、拓展思考等思考方式,使其更加适合学科教学。
2.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
2.1 注重学习情感体验。思维导图需要制作者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良好的从属关系概念,学生在刚刚接触思维导图是难免出现从属关系颠倒、关键词漏落或错误、记忆混乱等问题。教师要耐心指导,不断对学生进行正面暗示,告诫学生不能急躁,对学生的错误给予纠正与鼓励,让学生始终在愉悦、轻松、自信的心理环境中运用思维导图学习,避免情绪造成思维干扰。
2.2 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思维导图的运用目的是通过层级图,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紧密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网络。例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一章节,以气候为中心关键词构建思维导图,天气及各种详细气候是次级关键词,详细天气及各种气候特点、主要分布地区是三级关键词,以此类推,保证所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示在同一张思维导图上,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2.3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受家庭教育、成长环境、性别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每个人的思维都不完全相同。同一知识体系可以用不同中央关键词的思维导图表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思维上的差异,在教学态度上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在教学手段上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发展需求调整教学方式。
3.思维导图的运用方式
3.1 利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结构。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看重知识要点分析,忽略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整体性。初中地理有着大量的抽象知识点与需要记忆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关键词的形式,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不同颜色、符号组合表现出来,将知识点整理归类。通过展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高效地地理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2 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时需要考虑所有与中央关键词有关的知识内容或要点,并且要进一步完善次级关键词,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通过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利用好思维导图,可在新课开始前给出一个中央关键词,让学生通过学习完善思维导图,以结构化、逻辑化的图形代替笔记,最后通过回顾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3.3 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复习效率。思维导图的一大作用就是帮助记忆,学生可以通过回顾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串联记忆,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在复习《北方地区》一章节,书本知识点较为分散,不利于集中复习,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以北方地区为中央关键词,以自然特征及农业、政治经济与文化、区域建设的及未来发展三个方面为次级关键词进行展开。先自己尽可能地回忆更多知识点,再查看教材或笔记进行完善、补充与细化,最后补充复习要点与拓展内容,最终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即复习过程,学生通过关键词记忆代替长篇知识要点记忆,实现高效复习的目的。
3.4 运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思维。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思考方式,具有发散性,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在新课讲授完毕后,教师可给出一个中央关键词,让学生自由思考与中央关键词的地理知识,以头脑风暴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同时思维导图本身具有丰富图形、颜色及链接,学生能通过链接迅速思考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这种思维是跳跃性的,长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能有效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结语:思维导图的本质是通过一定规则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时要着重强调知识内在的固定逻辑结构。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导图在教学领域还不完全成熟,但其广泛应用前景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在实际应用中要不断探索,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其在教学中的积极的作用。
地理学科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地理知识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特别在人类日益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地理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能更好地保护好环境。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笔者在此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互动合作”教学方式的建构与优化。
一、提出问题促“互动合作”教学
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总能发现一种现象:初中地理是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可是为什么学生在听课时,兴趣激发不出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在章节教学任务结束后,也没有进行一两次课堂合作互动。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要以问题来促“互动合作”教学,迫使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互动合作。例如在讲授“气候”的知识点时,我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提出下列问题:喜马拉雅山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是什么原因导致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由以前的8848.43米降为8844.43米呢?同时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此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结合地壳运动和气候的知识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互动合作”的教学现象出现了,学生在讨论中团结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寻找正确的答案,凝聚了大家的智慧。经过讨论后,大家认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什么会下降,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测量的技术有限,所以出现了误差;②地壳运动导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下降;③全球气候变暖,珠穆朗玛峰顶端的冰雪融化,致使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降低。所以说通过提问能够让学生以讨论交流的方法相互学习、交换看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开展活动促“互动合作”教学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在活动中能与课本知识“近距离”地接触,能去亲身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能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授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形面貌、水土流失严重等知识点。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要求这四组的学生熟悉教材上的内容,然后每组把这一章节的内容通过戏剧或小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由学生扮演戏剧中的角色。这样贴近生活的表演,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生活教育情境,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和自我发展,有效地展开了学生的互动学习策略。
三、结合生活促“互动合作”教学
地理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从我们的生活中发掘出和地理知识相关的现象,使它们“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以助于地理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二节《气候》,在讲解这一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南安市的气候特点,特别是结合南安市2014年上半年的天气状况,然后再思考:我国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个特点在我们南安市的气候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当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能很快地回忆起南安市2014年上半年的天气――3、4月份细雨绵绵,多日不见阳光。然后再给他复习原有的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学生就能理解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所以说,地理教师只要能结合当地人们的生活现状,善于发掘出生活现象与地理知识的相关点,引导学生以互动合作的形式去思考这些现象,分析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必能使学生感悟地理知识,学习地理。
四、建立“互动合作”教学总体构架
1.出现于初中课本
在高中教材中再强化的洋流的名称、分类、方位、流向、成因、性质和分布规律。该部分教学内容中洋流的分布规律模式图和相关的分布规律的描述在湘教版新教材中被设计成教学的活动内容;洋流的成因分类和性质分类的定性描述和相关地理典型案例的分析说明被彻底删除;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中的气候、对海洋生物、对海洋航运、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部分内容或被设计成活动内容或被删除。
2.初中教材中知识点呈现比较明显
但作为重点但不够详细的内容如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规律等。在人教版的第一套教材里气候的该部分内容以小号字一览表的形式呈现;到了人教版第二套教材时,相关的内容被重新编排,该章节中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内容即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被独立成节;而现用的湘教版地理1则直接删除了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和成因的内容。
相关的内容还有很多,诸如:各自然带的景观、各洲各国的轮廓和海陆分布、陆地自然带对应的典型的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等。无论是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彻底贯彻高中地理学习的人地关系这一条主线,还是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立意和趋向来看,这些内容都不应该成为被冷落的,甚至被删除的知识点,即所谓的知识“冷点”。同时,这样的问题也给高中地理教师带来了不小困惑,新时期的地理教学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改革教法,虽说新教材的着眼点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实际上却对地理教师尤其是已经教学方式完成转型甚至定型的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对于上述的一些问题,笔者作了以下思考:这些内容之所以成为知识“冷点”,其原因有二,一是前几年一直强调的会考的复习导向所致,二是教材不断变更和重新编排。浙江已经开始自主命题高考文综试卷,而学生依然使用湘教版教材,近年来,我们习惯了仅取用高中两册或三册课本文字和高中地理图册范围内的高考命题和复习,而忽视了要爬高中这道坡,必须先过初中这条河,完整的中学地理知识应该是段落文字,课文图表和彩图册三位一体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从职业的角度反思,学生由于上述原因所致的缺憾又何尝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歉收”。基于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应变能力,拓展解题思路,在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形势下,笔者认为:倾斜于某些“冷点”内容的传授和讲解并与初中教材相关章节呼应、互补、合成提高是高中地理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以下辅以初、高中地理对应的相关内容作例来说明:
例1 回答下列城市新建工业区布局的最佳方位及依据,1伦敦,2孟买。答案:1东方或者东北方向;因为该市位于北半球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或西南风,工业区应该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方向。2西北或东南方向;因为该市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工业区应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例2 为什么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答案:1)红海常年副高控制,多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蒸发大;2)周边多热带沙漠缺乏地表径流注入;3)海区较封闭,与大洋水体交换弱。
2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要把握好“灵活性、实用性、重点性”
在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仅仅凭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不够的,毕竟学生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多媒体教学模式、黑板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模式的协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具备重要影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初中课堂实践过程中,我看到有些教师并不能利用好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实际上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教师做好高质量课件的制作工作,比如地理章节所需要的图片、音频等。这需要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展开协调,协调的最终结果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初中课堂知识。在高质量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也经常汲取其他优秀教师的制作模式,加以改造,变成适合我班学生的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注重其“实用性”,也就是不能哗众取宠,要选择符合地理章节知识的图片、动画,避免对学生的注意力的分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好自身的教育角色与课件应用角色。归根究底课件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制作和使用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重形式轻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明确多媒体的应用角色,实际上无论是黑板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是我们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工具,包括我自己都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教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2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16
情境教学,方法如其名,以创设情境为主,构造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环境,并灵活运用四周现有的资源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切身的直观感觉,正确认识广阔复杂的地理现象和他们形成的诸多相关地理知识。情境教学法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能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探索的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师通过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与环境交流,勾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情共鸣,促使学生在自主自愿的心态下学习,从而就能在最大限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情境教学常有渲染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用,因此,教师往往将情境创设运用于课堂导入中。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以及视频等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入课堂教学。
以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的一个章节“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例,我在课堂导入之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爱我中华》这首歌,并且带领学生一起唱。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伊始便被调动起来。在唱了一遍这首歌之后,学生兴致高昂。于是,我趁机询问学生:这首歌的歌词传递给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我国有56个民族。接着,我继续询问:那你们知道这56个民族是怎么分布的吗?你们了解的民族有哪些?陆续有学生回答,傣族、苗族、泼水节等等,并对其他民族的知识表现出好奇心。这样,我由此引入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兴奋的情况下进入课堂学习,注意力持久且高度集中,教学效果极好。
二、利用活动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教学中给解救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增加对初中地理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在对不解处产生疑问时投入身心于课堂学习当中。
例如,在对章节“中国的自然资源”中第三节“水资源”进行教学时,我在进入课堂时就边拿着一瓶水边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今天喝水了吗?现在我手中的一瓶水是500ml,我只用了一块钱便买到了它,可是你们知不知道在我国的沙漠地区它可是比石油还贵啊!”学生惊呼,纷纷讨论水怎么会这么贵,他们那儿十分缺水吗?我接着说道:“在甘肃陕西的一些地区,我们的许多同胞一生只洗两次澡,你们知道是哪两次吗?”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说出生一次,去世一次;有的学生说出生一次,结婚一次,我肯定了后者后,学生纷纷表示不可思议,对此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七嘴八舌的询问原因。于是,我让他们在接下来的课堂讲解中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引出了水资源的讲解。
三、利用问题来进行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思维
初中生大都涉世未深,对课堂之外的世界有着无比的好奇,并且常常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为什么。这种品质正是学习所需要的,教师需要将其合理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开发思维,积极转动脑筋,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素养。
初中生时常有着自负的心态,对知识仅有皮毛了解时便不再继续探索。对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在让学生从更多方面认识知识点的同时,调动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进行海拔与气温问题的探讨时,学生只知道海拔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并认为就此便可求出气温。由此,我对问题进行拓展,让学生在看着山的示意图的情况下用最简单的办法求出山的高度。学生感到为难,而我趁此将海拔与气温的知识运用其中,以此为引子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四、利用鼓励进行情境创设,给予学生学习信心
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优秀,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鼓励,都需要有进行下去的信心。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常常因为记忆不佳或者对知识点难以理解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而此时此刻,教师就需要担当起鼓励学生的任务,利用激励性的评价创设情境,给予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从头到尾都“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地理的学习当中去。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部分内容时,虽然内容简单,但是许多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其中的知识要点――经线和纬线。教师这时候不能加以苛责,而是应该以微笑面对学生,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并细心耐心地给不了解的学生讲解,营造一种轻松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坚持不懈的继续学习。对于努力刻苦但是学习效果不太明显的学生,教师则因在帮他解决困惑的问题之后,带领其他同学给他鼓励与赞赏。教师为人师表,所起的带头作用的效果非常明显,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从而可使学生充满信心地进行初中地理的学习。
情景教学将为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带来春天,它的灵活易变正适合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给学生全新感受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创设的情境之下,学生亲身感知地理,对初中地理重、难点的理解程度将更上一层楼,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还利于课堂的教学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当然,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创新,给学生最优质的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人类不同时期的活动,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联系在脑中构筑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维灵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将地理搁置,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断层,在接受新知上感觉困难;高三学生,由于知识密度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三年的复习任务,迎接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凡是对地理学科感到厌烦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缺陷的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由于高考将地理纳入文综的考试范围,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出现过时间上的间断,这样就造成文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从初中就沿袭下来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即对结论机械地背记,不重视知识理论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时教学与高考,都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其实地理学科既是一种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对于需要思维转换的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1.2 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维广度深度受限
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文综试题刊看,学生的对于活题的应对能力较差,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路的宽度都很受限,导致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出现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对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找准地理问题的切入点。如光和热,学生多数认为太阳辐射能强烈,其热量必定充足,却不清楚热量体现在何处。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青藏地区,思维出现梗阻。
1.3 思维定势干扰了逻辑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对于跨章节的内容要能够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为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但是一些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单项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了手脚,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最后的结论经常出现错误。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形成热力环流,这就要求学生对高、低气压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逻辑分析,但是不少同学出现混淆就是思维定势在干扰。
2 以生活实际为契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笔者结合最近带过的几届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一起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多种改进的方法。进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2.1 稳扎稳打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地理思维基础
任何一学科知识思维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地理学科更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讲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逆向性思维的思考方式的练习。如“为什么北美大陆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却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转看中国,由北向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笔者就从问题的关键------两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两个地区的地形、风带等的作用的不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2.2 定准位深理解,重塑正确的地理思维
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定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笔者定位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变成现实,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嫦娥一号的旅程需要动力的推动,那么这个动力依靠什么能源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进行再生与可再生的分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开发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
2.3 截取实际实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明显,因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笔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截取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分析来探究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专1《时间计算》,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大西小,东加西减)。笔者举例北京时间15点,重庆(106°E)的地方时为多少?根据公式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为14点4分。
3 小结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理思维能力做支撑。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现象与知识点相结合,便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在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后,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现实生活实例的练习。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与解题技巧的提高,通过乡土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方.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0(7).
[2] 胡万贤.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谈[J].甘肃教育,2003(12).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70-02
一、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优势
1.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生物知识,拓展了原有的知识面,此外,由于生物学知识之间有着其原本的关联,但是由于编写教材的需要,需要将它们分离开来,分到不同的章节中,应用比较法便可以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对比,有效地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有利于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3.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物现象,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容易理解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比如,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物体,可以用棒球来形容线粒体,使学生对线粒体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用能量转换站来形容叶绿体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叶绿体作用的理解与记忆。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合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即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而比较法正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和对比事物的表象和本质,所以,比较法的运用恰恰可以锻炼学生正确合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上的阐述便是比较法教学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比较法教学的运用有着不容否认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在比较法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一些教师不考虑实际情况,就盲目地运用比较法,造成比较法教学不能发挥出其较大的优势。
二、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生物教学是指采纳对立统一观点思考各种生物现象,来比较不同生物现象存在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和理解生物现象。此外,初中生物知识体系庞大,知识分布比较分散,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这就恰恰十分需要比较法教学来帮助学生学习生物。
1.综合比较法。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比较法,几乎学习完每个章节,都需要运用这种比较法来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创建其系统的知识架构。此外,这种比较法需要教师认真考查每一个知识点,积极寻求其突破点,努力建立一个相互联系的合理的知识架构。比如,在学习完细菌和真菌这一章节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各个方面来对细菌和真菌进行分析和比较,那么就可以从生物类型的角度、从细胞结构的角度、从细胞大小的角度、从增殖方式的角度等等来思考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多角度、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
2.类比法。所谓类比法同时也可以称作比较类推法,它是指由某个物质所具有的特性来得出另一相似物质也具有该种特性的结论。类比法可以由一熟悉的事物联系到另一与之相似的事物,不过需要强调一点:事物之间存在相似点是类比法进行的基础,如果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相似之处,那么也不可能进行类比。由于类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那么运用这种方法便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推理能力。比如,在培育植物的时候,需要注意经常对植物进行松土,这样不仅有利于植物的呼吸,同时由于松土使土壤更加地疏松,也有助于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不少学生会对此难以理解,那么教师可以向学生举出一个和此知识点具有相似点的例子:在打井的时候,往往是随着井的深度不断增加,钻井的难度会不断加大,原因是,由于地壳上部分是土壤,比较松软,容易打钻,但是地壳的下面部分是岩石,十分坚硬,不易打钻,所以随着深度的增加,钻井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同理,不经常松土的土壤比较坚硬,而经常松土的土壤比较松软,植物的根部又是比较软,那么肯定是植物会在经常松土的土壤里生长的更快。这一例子的举出便帮助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这一知识点,同时,又将生活中的知识和教材中的知识联系起来,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寡众比法。寡众比的具体含义是:在同一类事物中,将某一事物同总的事物来做比较,但是,事实上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是将这一事物和同一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分别进行比较,比如,将脱氧核糖核酸与同属于核酸的核糖核酸作比较,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不同点。
4.历比法。历比法具体含义是:像大家通常所说的从时间以及空间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一生物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特征。比如在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中,教师可以分析和比较生物处在不同时间段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特征,从而总结出其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其进化过程,加深学生的记忆。
5.列比法。列比法具体是指把互相不存在关联的、而居于同一个层次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比如,将细胞器中的叶绿体同细胞器中的线粒体、高尔基体、细胞液、核糖体、内质网、液泡、中心体等等分别作比较,从而加深对叶绿体的理解与认识,也有利于认识和记忆细胞器中的其他结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比较法教学有着诸多的优势,是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提倡的。此外,具体的比较法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综合法、类比法、寡众法、历比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反而是相互关联的,而具体应该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则是由初中生物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并不是盲目地运用。希望广大教学者能合理地运用比较法教学,充分发挥其优势,以达到帮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