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生物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0: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一下学期生物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一下学期生物总结

篇(1)

梦想北大 放弃保送走进考场

“艳姐,我的分数出来了,628分。”下午高考成绩出来后,李艳接到了学生沈力(化名)的电话后,为他的坚持而感动和祝福。

沈力是她带的班上唯一走进考场的学生,高二时参加湖南省的生物奥赛,获得了一等奖,有了保送资格。但得知自己被保送的学校不是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后,沈力放弃了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机会。

“触手可得的高校入门券在眼前,他放弃了,连我都劝他要考虑清楚,但他非常有主见和目标,作为老师我只能支持他的决定。”李艳说,沈力选择参加北京大学的文科自主招生考试,遗憾相差几分而落选,他决定走进考场,通过考试走进北大之门。这时,班上的同学陆续被保送到理想的学校,对于唯一将走进考场的沈力同学,其他同学给予支持,并在学习上提供方便,为他鼓劲加油。“628分,再加20分的竞赛加分,也许离北大的门还有一定距离,但他努力了,拼搏了,无怨无悔,作为老师,我也为他的坚持和勇气而感动。”

牛班班主任是高徒的心灵鸡汤

师大附中高1018班是理科竞赛班,是其他同学眼中的牛班,也是步调最不统一的一个班。“40个同学,分别参加物理、数学、生物、信息、化学等不同项目的学科竞赛,时间安排、学习内容都不一样,作为班主任,我的任务是配合竞赛老师唱好红、白脸,当好他们的心灵导师。”李艳主教英语,更是同学们的“艳姐”。

王理(化名)是一名物理学科竞赛学生,毛躁、粗心是他的毛病。在高一下学期,老师突然告诉他,太粗心,退组,参加普通班的学习。这让这位狂热的物理爱好者急了。李艳在他最烦闷的时候出现,告诉王理身上有哪些缺点和不足,对于走物理竞赛之路会有哪些影响,急得王理表决心、发狠话要改正缺点,重回竞赛小组。退组一个学期之后,王理归队了,粗心大意的毛病真被他改正了。艳姐则在暗自欣慰,总结出配合竞赛老师唱出红脸白脸的好戏,对于学生改正毛病、明确学习目标是非常有效的策略之一。

篇(2)

高中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论是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及课后复习,都凸显了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我们学校自习课包括周一到周五共二十节和周末两整天,更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所以,学生应在“三点两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有意识的培养自主预习、探究、分析、合作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改变过去那种过度依赖老师灌输的模式,只有主动的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重这一点,虽然一开始高一的学生有点不太适应,所教班级期中考试成绩没有其他班级的高,但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优势就非常明显了,我上课的时候也不用一直讲个不停了,我知道我的学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了。

2、教师教课要保持激情

现在由于我们学校经常开展教师间的业务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听课评课,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基本上都差不多,即便如此,实际的课堂效果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激情是否饱满,教师激情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一次我听两个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堂,这两个老师的导学案、课件、教学流程、教学设计都很好,但孙老师课堂的整体感觉是激情迭起,浪花朵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自然效果也是非常的不错,所以让激情陪伴你的课堂吧,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让我们用激情燃烧课堂,让激情在课堂中开花结果,共同打造教育的辉煌吧!

3、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 更新教学模式 ,转变教师角色

生物科学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只有教师真正更新了观念, 转变了角色,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 适时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在直观而又富有趣味的情境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 , 还能想出其他哪些方法?能否对课本介绍的实验加以改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上的思维以获得发挥、放大而成为创新思维

篇(3)

1.课程设置上的断层

目前,初中在初一、初二开设生物课,高中在高一下学期、高二、高三开设生物课。由于生物不是中考科目,初二期末所进行的生物会考(开卷)成绩只作为初中升重点高中的参考。因此,初中个别学校存在着生物课时不足,实验设备配备不齐,部分教师由于非生物专业出身而难以把握知识的准确性等现象。

2.初中师资力量状况

在吴志华[1]等主编的《中学生物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谈到:师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笔者对学生所在学校的初中师资状况,调查统计如下:

调查数据显示:统计学生中原初中生物教师中非生物教育专

业毕业和兼教生物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大,达到27.1%;对初中生物教师上课态度的调查中,上课照本宣科者竟达33.3%,还有6.3%的教师根本不授课。

在中考的压力下,学校安排非生物专业出身的教师应付其所不熟悉的生物教学。而教师上课也只是把考试内容讲完,学生仅在教材上勾出重点;认真点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让课堂

充满趣味性。然而,在急功近利的评价标准的大背景下,学生忙于应付主课,教师的热情也逐渐被消磨殆尽。初中生物教学态度的放松和教学质量的低下给学生升入高中接受新知识带来很大困难,直接影响到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实现。

3.生物科目在初中阶段的地位

初中生物课堂被中考科目占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占用很多的达4.2%,而在中考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影响调查中,18%的学生觉得中考对他学习生物的态度影响很大。中考科目教师随意占用生物课时,学生也因为生物不是中考科目而主观意识上对生物不重视,在学生的心目中生物是一门副科,只要在期末检测时临时突击就可以。

初中生物地位低下,导致师生对生物课集体不重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4.学生生物基础

对学生生物基础的调查统计显示,有35%的学生不知道初中生物知识对其高中生物学习有何影响;几乎64%的学生认为没有生物基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而课外自己补充初中生物知识的人不超过30%。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学习习惯非常不好。例如,提前预习新课的学生少之又少,不预习的学生竟达70%以上。另外,不记或不会记课堂笔记的大有人在,很多人不知道要记录重点和难点,还有一部人认为听课的时候记笔记浪费时间,更有甚者,认为生物是副科,不需要记。

初中生物知识是学生高中生物学习的必备条件,但从以上数据显示,学生的生物基础较差,知识储备不足。另外,由于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不同,其知识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断节。初中生物教材与现在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之间不配套,部分知识形成了初、高中两不管的现象,也给学生的后继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如,高中生物必修Ⅰ(人教版)第一章里提到了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但是哪些具体的生物属于细菌和蓝藻,教材中并没有介绍,因此,高一新生在做题时,往往看到“藻”和“菌”字就认为是蓝藻和细菌,就属于原核生物;第二章第二节关于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的形成,学生没有有机化学及氨基酸的知识基础,往往一节课下来不仅内容讲不完,学生还不理解,碰到习题就更无所适从了。笔者深有感触,本来2课时的内容,笔者花费3课时还达不到教学效

果。所以,高中—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很有必要,也必须引起广大生物学科工作者的重视。

二、高中—初中生物教学衔接的对策

高中—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衔接初中生物知识,让老师觉得高中课程很难推进,学生的负担加重。笔者也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思考:在目前这种初高中生物课程现状下,用什么方法可以给老师减轻点负担,

也能让学生也学得轻松一点呢?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管理层面发挥作用

注重高中—初中生物教学衔接,如果只是一线教师个人的事

情,教学上因为要推进新课内容同时还要补充初中知识,必然使得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很大。而对于刚步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间隔一年再学习生物,知识点连接不上,学习中会感到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笔者觉得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初三增设生物课程,起码学生不会因为时间的间隔忘记太多的生物知识。另外,衔接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私事,应该形成规模。管理层可以对初高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衔接培训,搭建教师研究和经验

交流的平台。笔者在任教单位从教以来,每学期都要准备一节初高中教师组内公开课,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笔者也从这样的交流中获得了很多关于初高中生物知识教授、衔接的经验

和方法。再者,可选取高中生物学科学习所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初中未涉及的内容和初中已学过但因种种原因学生未能达到掌握要求的知识作为校本课程内容,再辅以其他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等领域与生物相关的内容,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2]。初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一线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压力,也是机遇与责任。对学生来说,校本课程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从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本学科知识进行安排,让课程更贴近社会的实际需要。

2.生物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生物学科无论在教法上还是学法上,都具有连续性、相关性和递进性。

在教法上,初中学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高中知识由于系统性、抽象性较强,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学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

发式教学法,辅以直观教学法[3]。对于一些结构性的知识往往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的展示帮助学生领会和巩固知识。如,必修Ⅰ关于细胞器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总结每种细胞器的特点、功能,然后教师仅做好辅助、评价和总结即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如必修Ⅰ关于细胞增殖的教学,教师则应利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领会、巩固知识。另外,教师要灵活地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不能为了赶课,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学做到该慢就慢,该快就快。在学法上,初中学生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不善于独立学习,且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差。但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增强,很多东西是需要学生课后消化的,所以,学生要继续在学习初中生物的热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初高中生物学习方法的自然过渡和衔接[3]。另外,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如何预习、上课如何高效听课、课后怎样复习等。

3.生物实验的衔接

初中生物实验多为重复、模仿等方法,而高中实验则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性的培养,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模型建构等,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完成。在学生的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的设计及多样化的思路,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释疑,从而使学生具备批判的思维品质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4.家长关注孩子高中—初中生物知识的衔接

高中—初中生物教学衔接是一个普遍且长久存在的问题。作为家长,关注学生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为孩子步入高中大门做好准备,必然会减轻学生刚进高中时的很多不适应。学生在中考结束后有很长的假期,家长督促孩子在假期阅读初中生物课本,此

时,孩子是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孩子一定会越看书越有趣味,毕竟生物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样学生不会因为放假而养成懒散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同时加深了孩子对初中生物知识的印象,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2.4.2.    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有老师问:“都让学生自己学会了,还要什么?”其实教师才不轻松呢!学生毕竟受到多种限制,他们思维的对象、步骤方法往往不是很规范,有时,甚至会从错误的方向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前精心地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靠拢。在地理教学初期,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趣味性和灵活性的课堂问题中,引起学生兴趣和训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方式。例如讲“气温”时,手向空中抓一下问学生:“老师抓到东西了吗?”有的同学说没有,有的同学说抓到了空气,我点头赞同:“抓到了空气,空气是有温度的。冬季和夏季哪季穿衣多?”同学们回答:“冬季。”这说明空气的温度是变化的,那么什么叫气温?气温是如何测定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简短几句话和一个动作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活动中。在“地球的自转”教学中,通过提出“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是什么原因形成了夜?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更替?”“如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增长,那昼夜更替的时间(1天)的长短会怎样变化?”通过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讨论,教师也可以乘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从而很好地掌握关于地球自转的关键点和重点。

    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学习之后,还能体验到一种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己是有用的和有价值的。一节讨论课,一次科学探究性学习,一次合作学习,一次专题采访,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调查报告……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体验磨难,无论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失败对学生都有帮助,这些对学生的成长来说都是无价之宝[6]。

    2.5. 教学效果比较

    以下是教务处对本人所任教的高一年级四个班共计185人的上、下两个学期的的调查结果:

   

表1 教学效果调查表

时段

教学方法

学生对教师评价

学生成绩

满意率

不满意

优秀率

及格率

不及格率

高一上学期

传统教学法

65.4%

34.6%

61.6%

86.3%

13.7%

高一下学期

新理念教学法

97.6%

2.4%

87.3%

97.3%

2.7%

    以上结果说明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能极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促进师生间的关系沟通和交流,也大大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3.1. 担当学生的楷模

    我国历来重视教师的楷模角色,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者,人之模范”等。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模仿学习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起着示范作用,并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教师的仪表体态、容貌服饰、举手投足,对学生的心里有一定影响。教学生做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们强调身教重与言教,应该懂一点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

    3.2.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地理学研究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信息,“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和“数字区域”等概念的提出,无一不与信息密切相关。中学地理教师理应具备科学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使地理教育与地理科学的发展相同步。这主要包括:确认和发现信息的能力、选择和简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分类信息的能力以及保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实际上是教师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和青年学生正常交流,避免“代沟”的出现[7]。

    3.3.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如上所述,21世纪基础教育的目标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想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创造能力。这主要包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善于提出尚未解决和有多种答案的探索性问题的能力;善于在已有信息基础上进行假设和想象的能力;善于把相反或近乎没有联系的观念综合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7]。

    4.   关爱学生

    课程改革后,教师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材和策略的挑战。教学情景的变化也将激发教师研究新问题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要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奉献自己的“三心”。即“爱心、信心、耐心”。爱心就是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爱护他们,做知心朋友;信心就是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耐心就是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有理、不厌其烦的耐心教育[8]。热爱学生是教师具有现代学生观的体现。热爱学生,首先就要对学生有个正确的看法。如果没正确的学生观,那么,热爱学生就没有可靠而理性的基础。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如发展的不平衡性,即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如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且每个人不一样。学生处在发展过程中,要知道学生的不足,允许其犯错误并要帮助其解决各种问题,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迅速而敏锐,追求新意和时髦。教育者需要更新观念,在思想上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从而达到教育和影响他们的目的。  

    热爱学生乃为师之本。我国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在国外,苏霍姆林斯基则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只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则冷眼相待。爱学生是教师职业之本,学生需要师爱,就像生物需要阳光一样。爱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爱可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可以塑造学生的灵魂。“懂得如何爱学生的教师,才称得上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9]。   

    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能将教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行为,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要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切记:不对学生发火、学会克制,不说气话;少说套话,要像朋友式的交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认真倾听,不要因为意见不一就立即打断,那样你无法完整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其坐着发牢骚,不如与学生好好沟通,那时您将会发现:学生的可爱,因为沟通无限好[10]!做到这些无疑是成为学生喜爱的人民教师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唐业喜.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地理老师[J].地理教育,2004,(6):60.

    [2].    郭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23-28.

    [3].    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朱翔.论地理思维创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3):4.

    [5].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10.

    [6].    中国教育报.如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系列讨论[N].中国教育报,2005-10-01(6).

    [7].    张二勋,张同勋.21世纪中学地理教师应有的素质[J].教学与管理,2004,(1):32-33.

篇(5)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语文在各大高校开设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而纵观围绕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呈现两种较为突出的态势,一是相比于数量较大的普通高校,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显然更积极也更有力度;二是教改的内容大都是集中于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角色定位和教材、教法的改革研究上。

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感受,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不仅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还应该立足学生本身,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次教学。与名、重点高校或高职类院校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情况更加复杂,层次也更为丰富,因此普通高校大学语文的分层次教学也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普通高校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地方院校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部分著名高校已把大学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北京大学也明确规定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1]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名牌、重点院校显然更积极也更有力度和更有魄力,其实,与重点院校甚至高职类院校相比,普通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工作更复杂,教学改革形势也更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普通高校的学生数量激增,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水平差别大。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这些扩招学生,大部分都进入到了普通高校学习,使得普通高校不但学生数量激增,学校结构设置也更加复杂。而随着学生基数的不断加大,势必造成普通高校学生语文水平“质量下降”及“质量不均”的问题。另外,大学中,不同层次之间和同一层次不同系别之间,对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的课程开设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普通高校学生的语文水平,可谓“先天”本就不足和不等,而“后天补给”又不均匀,使得不同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实际水平差异较大。

(二)就业压力更大,对大学语文的态度更具有功利化。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了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在不同性质的高校学生中,普通高校学生的地位相对更加尴尬。普通高校学生与名、重点院校学生相比,无论是从个人能力上还是就业机会上竞争力明显不足,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则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加务实,职业期待也相对较低,可以说普通高校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大都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这种严峻的就业压力,在学生入学之初就不同程度地笼罩在普通高校学生的周围,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更加追求实用性。这种功利性学习态度在大学语文中尤为明显,而不同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态度又有较大差异。

二、普通高校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

对于一所专业结构相对完善的普通高校来说,横向来看,所设专业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理工科专业,包括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学类等专业;二是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类、经济学类、外国语言类、新闻传播学类等专业;三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影视编导等专业。纵向来看,可分为本科(包括专升本、第三批)及专科(包括“五年制”等本科以下层次)两大类。这些类别的学生,在语文基础及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一)理工科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大学语文态度也较冷漠。文学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史、哲”等内容交织在一起的,对语文的学习尤其是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并在哲学、历史等其他科目的交互学习中慢慢体会、逐渐提高。当今高考改革中,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不赞成中学过早地分科,“一般大学校长都赞成中学文理不分科,这是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2]并且在高考试卷的设置上越来越综合化,但是当今中学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大部分学校都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便分了文理科。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语文水平相对低下。(由于中学与大学对文理科划分存在差别,不排除中学与大学文理科不同程度交叉的事实,在此,我们谈的是大体情况)。

此外,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大学语文对理工科学生缺乏吸引力,他们对大学语文相对冷漠、比较功利化,大都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轻视和冷漠态度。

(二)文科类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对大学语文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一般来讲,选择文科的学生对文学都有种天然的偏好,中学中,文科类科目的学习又为大学语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对文科类学生而言,个人爱好和长期的相关科目学习的经历,相互需求、相互影响,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此外,高校教育中,文科类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都与语文有不同形式的联系,对绝大多数的文科生来说,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大学语文的学习是相互关联、互帮互助的关系,因此,他们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延续在中学时期形成的优势,不但学起来轻松,在态度上也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三)艺术类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不够踏实。艺术类考生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出于发掘自身的艺术特长的目的,走艺术发展的道路,相对来说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整体素养都较高,这部分学生以较专业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为主;二是因为中学文化课成绩不佳,把学艺术当作拿个大学文凭的“捷径”,普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考生便以这些考生为主。无论是哪种考生,艺术类学生共同的特征便是,文科基础较差,并在长期的艺术训练中性情比较懒散,学习不够踏实。

(四)专科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对大学语文较为重视,是种“不得不学”、“既爱又恨”的态度。与本科生不同,普通高校中的专科生或“五年一贯制”学生,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他们对于大学语文的认知还处于高中阶段即继续深造的“必经之路”。因此,他们对大学语文的态度较为重视,学习比较刻苦。但一般来讲,专科生基础较为薄弱,对大学语文的期待停留在如何得到更好的分数上,目的性和针对性都较强。

三、普通高校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

要搞好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就必须正视学生的不同层次,“对症下药”,“投其所好”,既要满足他们对大学语文的不同诉求,提高他们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大学语文教育还要争取对他们的专业学习起到辅作用,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法、考试形式等各方面都有所区别。

(一)教学理念的区别。大学语文开设之初,便有了基本的课程定位,即大学语文是一种“素质教育”课程,注重的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对大学语文课程基本定位不变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针对普通高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

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理科或艺术类和专科生,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同时,还要注意弥补中学语文的不足,加强对他们基本读写能力的培养,侧重基本技能培养与基础知识的授予。如清华大学从2006级开始对新生实行新的教学方案,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3]而对于水平相对较高的文科学生,大学语文的教育理念应该向人文性倾斜,要使他们系统化地感悟中国文化,注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系统认知,既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又要对他们本专业的学习起到辅作用。

(二)教材选择上要区别对待,做到“因材选教”。针对不同的教学理念,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区别对待。面对理科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但又对大学语文兴趣不高的特点,在教材上应该选择现代性强的教材,如南京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该教材增加了现代文学的分量,紧跟时代步伐,集趣味性与现代性于一身。而2006年由张介明、彭少健主编的《比较大学语文》则是外国语言学类专业的首选教材。该教材采用比较文学视野,把中国文学放到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用“比较”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差异,这无疑会成为对外国语言类专业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中的有益助手。对于专科生来说,与高中教材比较相似的由邢福义主编的《大学语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成败还要看教学效果,即使是一样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不同的人群,还应该“因人而异”、灵活多变,下面是我的经验总结。

对于理工科学生要时时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学中,要不拘泥于教材甚至于抛却教材,采取专题式讲座的形式;可以增加“课前5分钟”自我介绍环节,既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活跃气氛,方可分“演讲与口才”——锻炼学生说的能力;“由我来评判”——训练学生的评析能力;还可以利用学生对公务员考试的热切心理,开设“我来写公文”等教学专题和教学环节。

对于文科和艺术类专业学生要更多地向他们专业靠拢,既便于他们的理解,又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如在讲述“艺术的起源”这一知识点时,对美术系学生要以绘画为例,而对音乐系学生更适合以音乐为例子。面对外语专业的学生,中西文化差异自然就成为授课的重点,甚至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相对于本科生,专科生的课堂应该会稍显沉闷,课堂上要经常用试题训练的模式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训练他们的基本技能,课外还要留给他们适当的作业加以巩固。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销售风险管理论文 下一篇: 团体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