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8 14:50: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涉农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涉农专业论文

篇(1)

一、专业课程在量上的保证

在量上的保证是指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要保证数量。学校只有开足专业课程,才能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才有可能保证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专业理论课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周安排4~6课时;专业技能课第一学期每周安排4~6课时,第二学期每周安排6课时,第三学期每周安排8课时,第四学期每周安排8~10课时。第四学期,学校应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一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让他们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与专业实习。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基础性和灵活性为原则,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毕业后参与相关行业就业的竞争能力和为学生今后创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专业课程在质上的保证

在质上的保证是指在专业课的学习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可以按学生人数的多少来设置专业教师。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笔者建议:每一门专业技能课在实作时,每20人必须有一位实作教师。否则,学生容易偷懒,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专业理论课在传授时,一是注意知识的深浅度,宜浅不宜深;二是必须加强实作课。实作课可以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专业理论课宜浅显,课程数量可以少开;专业技能课和实验实作课宜多开,每节课的内容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我从事多年的农学专业的教学经验来看,在技能课上,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以视频教学为辅,多看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是,学生光看也不行,别人的技能不会变成自己的,还必须动手。(二)教师演示要慢,要讲得详细,技术要领要到位。(三)教师不仅仅要演示,同时也要学生看到老师的技能所要达到的高度。(四)学生动手时,每组必须有老师监管,或是每组要有先后顺序,力求安全。(五)出现了小的安全事故必须及时处理。(六)学生的技能也不能因噎废食,出现问题就不练了。学生的技能还是要严格按大纲或高考要求来做好的。(七)学生的技能器材和工具用完后要进行有效管理。

三、专业课程必须与时代接轨

农村中职教育本来就有滞后性,如果还不能与时代接轨,就会被时代淘汰。所以,学校要时时更新课程,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被社会所接纳、所需求。学校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社会反响、学生的反馈等综合考虑开设专业课程及课时。

四、专业课程必须与企业和社会接轨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因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前瞻性,只有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才能达到学生好就业的目标。校企合作是一条路径,可以更快、更早地知道不同企业的需求。但学校领导与教师必须走向企业,跟学生一起到企业实习。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教自己的书,完全与企业和社会脱节,“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行不通的。

五、组织学生进行各级竞赛

各专业每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1~2项专业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进行校内竞赛或技能展示。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自信心以及比赛素养。技能竞赛能提升学校的影响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能的目的。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的同时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参加市区级比赛、省级比赛、甚至国家级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特色专业课

篇(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经济组织,是区别于普通企业的经济组织。在盈余分配的决策和处理上,遵循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立足本社社员、服务本社社员,通过合作社将拥有共同目标的农民组织起来,完成单个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情。盈余分配是处理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成员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核心,盈余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量化给每个社员,计入社员个人账户。

(2)可分配盈余按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

(3)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二)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与普通企业一样,就是经济组织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与普通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筹集、组织机构、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财务会计制度区别于普通企业的会计准则。例如:合作社是特殊的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服务,对外开拓市场提高业务量。因此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价优惠于合作社对外的交易价格,这就要求合作社在会计账务处理上要分开进行核算,不能混为一谈,这样会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合作社法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对内对外的销售情况,也会影响成员账户的记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内容

(一)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集资金活动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合作社的基础财务活动。合作社的主要筹资渠道是对外筹资和对内筹资。这些都表现为合作社资金的流入。在各种资金的筹集过程中,需要偿还到期贷款,支付借款利息和其他一些筹资费用,是筹资引起的资金流出。

(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进行了资金筹集活动,资金一旦到位,即可开始进行投资活动。合作社首先将资金投资于内部建设,用来建造生产场地,购买生产设备和原料等,这些都是合作社的对内投资。待合作社资金充裕拓展外部业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引起的资金活动是合作社重要的财务管理环节。目前,海南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局限,大部分还没有对外的投资活动。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会引起合作社资金流出,而投资获得的收益同样会引起资金流入。

(三)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与企业一样,期末要进行会计利润的核算。利润分配是合作社与社员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财务活动。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产生利润要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并且提取公积金,提取一定的比例向社员分配利润。提取公积金分配到社员各个账户,增加社员账户积累,提高社员投资的信心。这些是合作社产生利润后发生的资金流出。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为了让合作社规范的发展,2007年国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对合作社会计业务核算、财务会计制度等都做了明文规定。同年,国家专门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颁布并实施了与合作社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有法可依,合作社正朝着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起来。2013年8月,为了响应和执行党的“十”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提升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条例,海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说明海南省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主要包括社员缴纳的股金和留存盈余;另外一部分是外部资金,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民间借贷以及政府扶持资金。内部筹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在我国信贷紧缩的大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能够从内部获得资金的话,将缓解其所面临的外部融资压力。

(二)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设置情况

合作社社务公开是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应当设有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监事会,作为合作社的监督机构。根据调查问卷情况整理出以下(表1)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的设置情况。

(三)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情况

根据《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社员交易量(额)返还利润;二是按股金分红;三是成员享受股息。第一和第二种分红方式容易理解,第三种分红方式是指合作社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对内投资新项目时,如果社员投资该项建设,那么这些建设资金就形成投资股。这些投资股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股金分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按高于银行利率支付利息给社员。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区别于公司制企业的收益分配。通过对屯昌县100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有小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分与不分由理事长说了算。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5%,大部分社员只是享受到购买生产原料、出售农产品等方面的优惠价格,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社员很少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就算有分配,也只是象征性地拿出小部分收益按交易额进行分配。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存在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收益分配现象。

(四)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的来讲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问题也较多”。目前,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松散的财务运行模式导致合作社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以下(表2)为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调查表,该表体现了合作社日常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是否到位。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合作社的相关培训、监管和扶持等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做到足的重视。

篇(3)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051-02

一、问题的提出

据国家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有15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规模的扩大,预示着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迈向新的台阶。而长期以来,对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将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壮大,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加强其内部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将对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挑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的财务活动就是合作社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和收入分配四个方面,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正是基于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这种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资本运动、处理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合作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总体上看,财务管理工作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长期以来,合作社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限制了合作社提升空间。财务管理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由于其经营活动较少,造成收入低下,合作社不愿意也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成本。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于财务知识比较欠缺,很难识别财务公开的真实性,也就起不到监督作用。

(二)具体上看,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财务管理制度等环节存在问题

1.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会费、股金、从节余中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来自银行和信用社的借款、接受国家财政的直接补助、他人捐赠等。造成合作社资金筹集困难的原因有:一是许多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按社员身份同等投资的,造成投资额有限;加之,社员通常需要以现金形式得到更多的返还金。二是,由于合作社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对外交易量少,盈余少。再加上合作社普遍存在抵押资产不足,担保难以落实等问题,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和规范管理的要求,限制对合作社发放贷款[1]。

2.资产管理混乱,相应的资产保管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合作社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农业资产等,形成合作组织对内投资。目前,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局限,很少有对外的投资活动。对于合作社的资产管理,一些合作社未制定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导致对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缺乏有效控制。如一些合作社缺乏对货物流通的必要账簿记录,从而不能将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信息一体化。

3.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存在收益分配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甚至合作社社员对这三个概念理解不清楚,混淆不清。导致不少合作社把付给社员股息当成是股金分红,而实行股金分红,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更有一些合作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收益分配制度,对社员不进行利润返回,从而违犯了办社宗旨和相关法规。

4.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关的配套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尚未出台。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无章可循、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或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2]。

三、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管理意识,普及财会知识

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逐渐得到体现。财务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一部分原因就是农民对于财务知识比较匮乏,即便公开合作社财务状况,许多成员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因此,普及财务会计知识,引导合作社规范自己的财务管理,以加强全体社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合作社领导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特别要注意《合作社法》中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并且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扩大筹资渠道,增加资金实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扩大筹资渠道,使筹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样化,增加资金实力。一方面,通过对我国的农业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进行创新,增强其内源融资能力。借鉴新一代合作社实行成员资格封闭制及交易份额制:通过封闭社员资格及较高的初始投资(增加退出成本)确保成员对合作社管理的关注及对合作社的继续投入,包括提供稳定的保质保量的初级原料产品[3]。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各个合作社成员收入能力、合作社规模、经营宗旨等适当提高入社社员的股金,实行股金额与交售量相联系的机制。同时,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以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合作社的发展有法可依。利用政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金融环境,并为其创造有效贷款担保机制,筹集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资金,以提高资金实力。

(三)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

财务管理制度,是合作社理财活动的重要依据,对合作社理财活动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以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树立新观念,完善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专业合作社必须按《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规定,明确合作社内部岗位责任制,实行钱、账、物分管,建立健全签收、审批和内部稽核制度。在会计核算方面,在国家未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之前,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经营范围,参照《合作社法》,适合本专业社的原行业会计制度、会计政策,设计和制定本社的核算办法。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只是手段,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狠抓落实,推动合作社全面科学管理。另外,必须提高财会人员的要求。其一,合作社聘请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会计人员。其二,根据合作社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活动,鼓励财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方式达到知识及时更新以适应新要求。其三,合作社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考核,完善考核机制。

(四)健全收益分配制度

贯彻《合作社法》中有关收益分配的规定,并根据本社的特点,合理确定盈余返还、股金分红和股息的比例。根据该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配制度不同于企业,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专业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并量化给每个成员,计入个人账户,这是合作社在财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二,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这说明按交易量(额)的比例返还是盈余返还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途径。第三,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另外,要分清盈余返还、股金分红、股息这三个不同概念。简单说,社员作为顾客(供应商和消费者)应该得到盈余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三者收益各自占的比重,由合作社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决定。初创阶段,股金分红的比例高一点,可以吸引社员的加入;发展阶段的关键是稳定,利润返还应该成为分配制度的主角。如果合作社中社员缴纳的股金数量较大,在合作社总资产中的比重较高,股金分红就应该占较大的比重,反之,则应该着重进行利润返还[4]。

总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走上长久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认真分析,并多方寻求解决措施,使得财务管理对合作社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渝,王文献.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融资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6(6).

篇(4)

通过多年对涉农专业厌学、流失学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厌学、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一、生源质量差,多数学生已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被中招淘汰的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学生,在初中时很多都是被教师所放弃的一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基础差,学不进去;素质差,不愿学。从开始的听不懂,到后来的不愿学。时间一长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或开展的活动都不感兴趣。进入中职学校,选择涉农专业很多学生,不是兴趣爱好,而是迫于家长压力,冲着免学费和助学金来的。完全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学校就是混日子,啥时间不想混了,也就辍学流失了。

二、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父母的短视行为促使学生辍学打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让许多没有高学历的人发家致富,从而也让很多家长感到学而无力、学而无用,不如让孩子打工经商好。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家庭没有了土地,让整个家庭和学生脱离了农业生产,也让学生丧失了涉农专业学习兴趣。另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中职学生能够找到的工作,大多也是初中毕业学历或文盲也能够找到的工作。故而,在许多家长的心里,认为读中职跟不读没什么区别,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三、学生在学校受到了委屈或不良因素的干扰。中职学生调皮捣蛋的多,免不了学生中间存在欺负老实人和打架斗殴现象。难免有些学生受不了欺辱,又不懂得与家长和老师沟通便放弃学业辍学回家。还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感情很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遭不得一点挫折。老师的一次批评、同学间的一次矛盾、朋友的一次误解,都有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导致辍学。

四、传统的课堂教学或纯理论的课堂教学不吸引学生。部分学生还是热爱学习、有进取心的。他们渴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诙谐的教学语言、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然而,不少课堂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听课的机器。对于文化底子薄的中职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无异于炼狱。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不少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

五、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我校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利用率低下,大部分的课堂还是“黑板上学技术”,很大程度影响了专业课教师的课堂质量。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实践机会。专业教师也尝试开垦校园一些闲置土地,按组分块,按组整地播种,但由于假期的到来,往往有种无收,学生看不到好的收益,看不到专业的希望,从而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专业教研组不断的调整课堂教学,不断的研究、讨论、实践,经过多年的摸索,对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防范,探究出了一系列的有效途径。

一、出口决定入口,扩大涉农专业学生就业门路,用高就业高收入吸引学生是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厌学与流失的根本途径。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急需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技术人才。要让学生看到光明和希望,也要认识到面临的责任和挑战。我们以历届优秀毕业从事涉农生产生,先进创业事迹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以成功的案例来激励涉农专业学生,相信我们所学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加强学校学生管理,改善学校学习环境。我校为寄宿式封闭学校,比较适合准军事化管理。学校实行领导和班主任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从而遏制打架斗殴、抢劫勒索等事件在校园内发生。再加上学校配套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一定能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把课堂搬到田间、农场和涉农企业进行。教师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实际,对现行教材取舍增删,灵活使用,而不是全部照用。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参与式教学为主,传统讲授式为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娱乐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分析学生,揣摩学生心理,最大限度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中职生的就业出路问题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学生只要有可靠而且适宜的就业保障,学生就能安心学习,学习也才会有动力。我们学校在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注意收集涉农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迹材料,在学生中广为宣传。也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到母校做创业励志演讲,激发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要很好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素养,从而防范学生厌学,减少学生的流失。

参考文献:

篇(5)

二、解读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二战后日本的农业教育快速发展,正规的日本农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三个层级,即大学本科(含硕士、博士的培养)、农业大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和农业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农业大学校在日本共有42所,还有15所短期大学设有农学系。

(一)从国家政策上来讲,日本对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政策较多

在新修改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中规定,国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教育,对农业学校进行财政补助。日本农林水产省管辖的农业职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分级拨款。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包括农业专业教师都需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从业能力。

(二)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比较尊重

学生的主体角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日本农业大学校和日本农业短期大学学制分为两年,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核心,分为一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广泛,有农产、畜产、林产、作文、外语基础、时事等综合课程。一般基础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般基础课中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如国际农业市场、国际文化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能力。专业课程中分为必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三类。日本农业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每所学校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实习农场,面积最大有250亩,最小也有50亩。学生是学校实习农场的主角。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经常在实习农场帮忙,到大二时他们会建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毕业论文中引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他们亲自在实验室或是农场实验基础上得到的数据。论文答辩过程中各专业老师会针对数据等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

(三)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最大的亮点就是专业课教材比较多样化

任课教师从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部门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没有统一的教材,全部由教师自编教材。这些兼职教师的聘用,有利于发挥兼职教师的潜力,给学院教学和科研注入生机和活力。另外各农业学院采取灵活的实践学分制,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资源等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学生在外所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都能得到学分。

三、艰难中寻求生存

(一)各院校要进行有效深入的专业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训地建设三个方面。作为以农为特色的院校需对现行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发展壮大符合现今经济产业化结构的涉农专业课程,不符合的需大胆摈弃,在专业上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始终把握专业建设规律,尊重社会事实,要将专业的发展紧紧与区域经济联系起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加强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提供力量保障。实训基地建设是涉农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培养环境的好与坏。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公平灵活的评价系统

无论是对待老师或者对待学生,都要尊重他们。在统筹规划学院涉农专业的评价系统时,对待实践内容的传授,对待实践内容的演习与实践,给予老师充分的肯定,给予学生充足的学分。只有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会乐于带学生去展开实践,学生会乐于参与实践,社会会给予学院一定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三)形成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和农学文化

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不是空谈,更不是“作秀”。它要成为鼓励全院师生爱农敬业,奋发努力的精神支柱。袁隆平是这个时代的楷模,他终身奉行的宗旨是“学为农民,生为农民,造福农民”。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到了。当科学实验与经典理论相悖时,他更是敢于大胆怀疑与创新。当代农业职业院校的老师与学生不能认为袁隆平离我们很遥远。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曾经也很平凡,最初他也仅是在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的农学老师。因为他志向高远,因为他爱岗敬业,所以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每所农业院校都要将像袁老这样的老一辈的农学家作为学院的楷模典范去景仰,要逐渐形成自己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体系,老师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热爱农学,关心学院的发展。

(四)加强对外科技指导

自2009年开始,江苏省涉农学校专业教师直接被派到县(市,区),驻在村,实现学校与地方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教师与示范户对接,实施“三对接”政策。这是农业职业院校发挥传统专业的办学优势,集中人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体现。通过这种科技指导,教师可以借此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增强在当地经济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这种类似的科技指导活动要多开展,而且要有更为实效的对接普通农户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农户享受研究成果,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篇(6)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51-02

农业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而开设的外语专业,在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和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国农业院校外语专业相对于外语院校普遍存在着起步晚、师资力量和设施相对薄弱的问题。现在提升农业院校外语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大多数农业院校外语专业的难点问题。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外语专业适应社会需要发挥专业特长的实践能力。

一、涉农外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农业院校外语专业课程建设。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关键在于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国内农业院校提出了建立“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提前开设翻译课、加大口语和听力训练、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等方案,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农业院校仍囿于《大纲》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涉农专业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小并多为选修课程,仍然无法满足涉农方面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国的课程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很大距离,课程的设置重理论轻社会实践,同国内大部分高校,一样涉农外语专业面临的问题是,培养的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2.涉农外语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被提上了教学改革的日程,提出了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教学板块的构想。目前的实践教学安排主要分为校内实验、校内实践和实习实践。校内实验课程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语音实验室设置各种情景,虽然照顾了全体学生但仍囿于空间环境限制,效果欠佳。校内实践主要为外语口语角、外语广播、外语报刊以及定期的外语文化节活动,能够锻炼外语的综合技能,但参与人数少,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校外实践主要为假期实践与毕业实习,假期实践自由性大缺少统一组织,唯一有效的形式即大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因此,高校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重重,特别体现在实践课程课时过少,普遍低于总课时的10%,与西方5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形式单一,还缺少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评价机制。

3.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关键在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实践教学意识。结合国外院校成功经验,提出了探索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参考美加等西方国家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特别是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契合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对于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认识,而如何进行实践教学,特别是如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如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目前应是待解决的难题。今天高校的绩效评估机制已全面展开,而如何将高校服务社会的实践工作统筹进去,还有待摸索。

4.西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西方国家高校实践教学历史悠久,其成功案例为我国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了参考,欧美国家的实践教学方案如IAP、MAS和UROP,加拿大的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项目(简称CO-OP),summer job项目,美国的summer internship,学生的独立活动学期,新生的培训计划和科研机会项目等成功经验。西方的成功模式可以作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范例,但针对我国国情,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还必须结合本地调研,综合多方因素形成可实施的有效方案。

二、涉农外语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评价

1.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服务社会,而社会的需要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本文在对农村现代化建设涉农外语人才社会需求进行地区调研的基础上,以调研数据为依据提出了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思路。在实验课―课程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基本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基础上,加强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环节,提出:(1)基本素质培养研究:坚持两课实践、军政训练、体育训练,交叉学科选修课程等环节,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2)基础技能强化研究:通过新生培训制度,强化基础阶段的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课程与阅读课程加设涉农英语材料,利用网络开设课外涉农外语学习板块。强化计算机基础训练,熟悉计算机网络英语语言环境,熟悉办公系统,掌握涉农外语与计算机两种必备技能。(3)专业技能提高研究:专业阶段加强涉农外语听说训练、阅读与商务写作、涉农外语口译笔译课程、同传翻译课程。强化课堂内实践,例如构建跨专业外语技能训练平台,校内服务涉农专业图书资料翻译,为涉农专业国际交流会议等活动提供语言文化支持,与涉农专业在校生交流活动等校内外的专业实习实训。深入地方开展服务“三农”的生产实习和专业知识拓展活动。(4)综合技能训练研究:综合实验教学、社会实习与实践创造性完成毕业论文。

2.服务“三农”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成果也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起到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涉农外语专业坚持以服务求发展,在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提高实践能力与综合竞争力,主要内容包括:(1)服务农业科技园区,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组织第四、第六学期学生为期四十天的暑期实习实践以及第八学期为期五十天的毕业实习,为地方对外交流提供支持。(2)服务农村义务教育,深入农村小学与初级中学,组织第三与第五学期专业阶段学生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外语教学薄弱学校改善教学环境,缩小城乡外语教学差距。(3)外语知识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在第七学期利用周末实践入村入户,举办实用英语家长学校,科普外语知识下乡,帮助农村住户熟悉常用外语缩略词,农业用肥农药以及电子产品的使用说明等关键术语,开展外语扫盲义务活动。(4)校内与涉农专业的互助交流学习:校内建立全校外语角,举办外语节活动,发展模拟联合国协会,为全校外语水平的提高搭建平台。

3.校内实践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机制:采用“实验课+课程实践按比例计入总成绩+实习与实训学时学分制”的模式。考核实践教学出勤情况,实习与实训由用人单位与学校综合考评量化,实习实训前后理论考试与答辩成绩比为评价参考,形成优良中及格的阶梯评价结果。(2)教师评价机制:在“教学+科研”量化的评价机制基础上增加“指导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板块,并量化。以指导学生人数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作为考核指导教师的内容参考。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以参与实践的学时与合作单位的评语为主要评价依据,形成优良中及格的阶梯评价结果。

三、涉农外语人才培养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点在于提高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对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要求。农业院校外语专业要肩负起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担,制定并实施涉农外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案与路线,对促进“三农”建设意义重大。

农业院校外语专业通过协同高校其他专业的研究,在农业国际化视域下推进高校“走出去”的战略,促进农业院校科研的国际间合作,提升我国农业科学成果的国际竞争力。农业院校外语专业走出校门,协同地方建设“三农”,服务农村经济开发,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生态发展意识,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外语专业师生协同地方建设,提高高校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协同其他专业,协同地方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中央提出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村现代化,培养新型农民队伍,创建美好农村,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农业院校肩负着重大责任。同时全国哲学社科高层论坛上提出外语院校要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发挥为地方建设“智库”的作用。因此,综合以上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结合涉农外语专业目前发展现状,农业院校外语专业要协同地方发展“三农”,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服务城乡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何高大.农业院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4):36-39.

[2]于春梅.提高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22(2):77-79.

[3]楚立峰.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39-7540.

[4]唐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9):111.

篇(7)

年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2009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莲山课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篇(8)

*年9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莲山课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篇(9)

一、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专业思想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超低价格,导致了农产品的生产者的贫困,以及涉农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之忧。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严重影响了涉农人员从业的职业积极性。传统观念中,人们多把动物医学理解为是为畜牧学服务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也面临着所处的工作环境差、收入低以及社会地位低的情况。这导致相当比例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存在偏见。在很多开设动物医学专业的高校中,多数学生选择理、工等专业。在从事动物医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中,有些学生是报考非动物医学专业失利后转学动物医学。以上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缺乏热情,进一步加剧了专业思想淡薄的现状。

2.学习不刻苦

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平时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预习和复习。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所学知识的内容不丰富,从而不能将有关内容融会贯通,直接导致基础知识的把握不牢、理解不透,所学的内容不能与实践紧密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以考研究生或考公务员为目标,只学习与考研究生相关的课程或只学习与公务员录取有关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表现为缺课、落课,机械执行实践内容。实验报告中,讨论内容不深刻,讨论内容较少。

3.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不够完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存在学历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授课教师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甚至教师也缺乏实践经验。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教师在题目选择、论文撰写方面的指导能力逐渐显露出差别。这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

二、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进行专业导论选修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在大学期间的理论、实践课堂上对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教育。在执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深刻挖掘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对专业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相互分工与协作,根据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期性与多方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使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在养防第一线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正确树立择业观。

2.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实践内容应紧密联兽医、动物检疫检验工作的实际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拓宽知识领域,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乐于接受。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严格考试纪律,适当增加试题难度,保障学习热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主动学习,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应转变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并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培养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学术梯队,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局面。从教师年龄、学历、学缘结构等显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从而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

综上所述,要根据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实际特点,从专业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牢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才能提升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孟蕾,熊楚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解困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

[3]周靓,董兵,高安崇.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J].2012.

篇(10)

一.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政府主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涉农专业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占地面积64亩,总建筑面积1. 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824人,现开设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校对口单招、果蔬花卉栽培、禽畜养殖等专业,专业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规范,职教特色鲜明。学校坐落在合阳县城凤凰东路,环境幽雅,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47人,其中专职教师108人,省、市级教学能手7人,高级教师27人,本科以上学历98人,双师型教师36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注重因材施教,积极钻研现代教学理论,编写教材、教参,撰写论文,制作课件,探讨和实践各类课型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面向市场,定向培养,精心铸造“洽川技工”品牌,形成了“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走出了一条具有“宽、实、活”特色的办学之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合阳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对我校办学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就业培训定点机构”,“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台达电子厂(东莞)有限责任公司合阳技工培训基地”,“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陕西省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定向培训基地”。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与开设涉农专业的必要性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谋划发展方略,以建设“西部果畜强县、煤炭工业重县、生态旅游名县、品牌教育大县、文明和谐新县”的五县战略为目标,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发展为农服务经济,为农民增收拓宽收入渠道,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与培训,夯实农村劳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为满足我县优势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等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县委、县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和谐合阳的重点战略之一。在全县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基础上,以大手笔办大职教,全面推进“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成人教育与就业”培训工程,为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建设。县委书记樊存弟、县长陈振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在全县科级干部会上大讲职业教育,统一全县党政干部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明确了“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点。为将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成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了由副县长冯西英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措施,明确将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

畅通专业教师引进渠道,落实了教师保障措施。从2008年开始,按照“政府给编、财政出钱、学校选人”原则,由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自主选聘非师范类应届

毕业生充实专业教师队伍。2008年引进专业教师5人,2009年引进专业教师4人,2011年计划引进专业教师5人。近三年来,我校挖掘办学潜力,发挥职教职能,先后开展了“人人技能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及再就业培训工程,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 三、办学的质量效益与特色

涉农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其中专职教师20人,兼职教师5人;专职教师中专业技术类教师5名,文化辅导教师2名,基本达到省示范农校具备的条件,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培训、示范、推广”的模式服务“三农”,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1.立足本地实际,以“培训、推广”为重点,发挥涉农专业的服务作用。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农民本人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按需施教,不断改进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农民学习的实用性。2009年到2010年,我们举办了果树栽培、奶牛养殖、奶羊养殖等技术培训班,共培训了2240多人次,通过培训种养专业户掌握和提高了种养技术,并成功地带动了本乡16个行政村经济的发展。此外我们还举办了生猪养殖、药材栽培、花卉种植等培训班25期。农技服务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免费为农民提供科技图书,通过培训及上门服务,农民普遍受益,避免了农民因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让农民增产增收增效,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

2.抓重点项目,发挥涉农专业的示范作用。

为达到培训效果,扩大影响,带动农民致富,促进本县经济发展,学校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建设生猪养殖场、肉牛养殖场、自辟示范菜园。生猪养殖场年出栏 300头以上,年创收3万元以上。巩固并扩大了原有的香菇生产场地,依据本县特色,兴建了红提葡萄示范园地,每年正月技术人员对葡萄苗的培植进行现场示范,中途对葡萄管理和施肥进行指导,保证了葡农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了全县农民的积极性,使全县种植面积上升到目前的2100亩,种植户128户,亩收入由以前的1000元上升至1600元以上,其他示范园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充分发展,农民仅此一项增收达100万元以上。

此外,我们还结合本县生产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对务工农民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为本乡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争创省示范性涉农专业,办农民满意的学校。

几年来,合阳职教中心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深地感到,对照学校建设的要求,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将涉农专业做大做强,使之更好地满足本县农民日益增长的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我们经研究决定,申请开设涉农专业。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强调实施科教兴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提出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这个关键时期,农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合阳职教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合阳职教中心一定能成为一所全县农民满意的名副其实的县级示范性农校。

综上所述,现申请开设涉农专业,敬请批复。

上一篇: 烹饪实习个人总结 下一篇: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